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跟读资治通鉴》

《跟读资治通鉴》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第一篇——智氏启迪

要谈《资治通鉴》,我们就要从战国之世的启幕性事件——三家分晋开始。

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经过了数代发展,国君的权力逐步落入到几大家族手中,这也是当时天下各国的普遍现象。说起来当年大周朝夺取天下后,采用的统治方式就是分封。这个管理方式说的现代一点就是分包:我管理一个大企业,但是自己精力实在不足,就把各个不同的项目或者部门完全承包给下面的人,让他们自负盈亏。具体如何操作我不管,只要给我点管理费就行。

这种模式的好处不言而喻——简单,在没有成熟官僚管理体系的时代,这种方式最容易管理国家。每个小部分都是独立的个体,老大更多只是名义上的主人和各个小个体的纠纷裁判者。欧洲国家数百年都是如此经营,而且做的不坏,可见这种原始管理方式也挺好。

在大周朝,周天子把天下土地都分包给一些贵族,这里面有周天子的亲戚(鲁国、晋国)、功臣(齐国)、前朝贵族(宋),还有本来不归他管的,也给人家一个封号取得表面上的领导地位(楚国)。并根据这些国家的大小、功劳给与他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这些小国家一开始还运转正常,毕竟当年人口不多,几个贵族就能管理的不错。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几个主要大国土地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君主也没精力管理了。怎么办?当时只有一个办法——继续分包,再次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承包给自己的大臣(小贵族)。于是到战国之时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力落到几个大国手中,大国的权力又落到国内几大家族手中。

其中又以当时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两个国家权力旁落最严重,这就是齐和晋。这两个国家也相应的都经历了权臣篡位的血腥事件。再多说一句,这些篡位事件可以说是战国之时,各国变法的重要推动力。什么国富民强对统治者而言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继续分封下去太危险,必须把权力收回,变分封为独裁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所以才要变法。这也算拉开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史的一个不变主题——集权和分权、地方和中央的利益之争。

交代了背景,赶紧进入我们的故事主题。话说晋国当时有一个智氏家族,其先祖因为功劳,逐步跻身晋国的权贵家族行列。到了第六代传人智宣子时智家的实力已经遥遥领先于当时四大家族中的韩、赵、魏三家。虽然社会上都知道晋国是多党派联合执政,但大家平常只看到智家站在舞台中央,其他家族只能做陪衬。

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在智宣子的手中智家的实力确实达到了巅峰,但也正是智宣子在继承人安排上的失误,使得家族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从巅峰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智宣子的众多儿子当中,有一个很出色的孩子一直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孩子叫做智瑶,因此智宣子早就内定让智瑶做他的继承人。对于这个人事安排,智宣子的弟弟智果非常反对,他不止一次的找到智宣子帮他分析情况,希望改变哥哥的主意。智果说:“智瑶的确有很多的优点:长的很帅、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决断力强。虽然有这五方面优势,但是他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窄、刻薄寡恩。换言之,这就是一个品德差、但能力强的人。这样的人当家,谁能跟他相处得好呢?没法和别人相处,恐怕家族以后危险了。”

对弟弟的意见智宣子不以为然,仍然坚持的选用智瑶。聪明的智果一看照这样下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把自家的姓氏改成了“辅”,以后叫辅果了。

后来智瑶果然顺利的当上了智家的CEO。上台后,他自认为能力出众、家族实力又一骑绝尘,那更是骄傲自大的不得了。有一次跟韩家、魏家的老大聚会喝酒,智瑶竟然当面戏弄韩家的老大韩虎和大管家段规,迫于实力上的差距,老韩家也是敢怒不敢言,还得强颜欢笑。

智瑶的侄子智国(智家聪明人还是不少的)看在眼里就劝谏他的叔叔说:“您这样羞辱韩家有点过分了,韩家肯定要对我们记恨,您还一点防范的心理都没有,这样下去恐怕会有大难降临的。”智瑶对此却丝毫不以为然,琢磨着我们家实力那么强悍、你叔叔我又能力超强,我们不去找别人的麻烦已经是他们的万幸了。在当今的晋国,谁还能给我们制造麻烦呢?于是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过头行为。

首先,他开口向韩家要求土地。面对智瑶咄咄逼人的行为,韩虎气的浑身发抖,但是管家段规劝他说:“智瑶这个人喜欢占小便宜,性情又刚愎自用,要是我们拒绝了,他一定会对我们发起攻击。不如我们暂且答应他,让他尝点甜头,这样他一定会对别人也如法炮制。等到有一个人不答应的时候战争必然爆发,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联合起来灭了智瑶。”

这个建议韩虎认为很有道理,就把自家的一个大城市割让给了智瑶。果然不久,智瑶又向魏家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魏家也如法炮制割让了一个大城市给智瑶。

两次要求都得到了满足,智瑶的心理越发的膨胀。过了不久,他又向赵家提出割让两个城市的要求。这一次,他碰上了钉子户,赵家的掌门赵无恤根本不鸟他。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下这个赵家,这个家族就是我们熟悉的《赵氏孤儿》的主人公,对于这样一个以出战将闻名,而又经历过灭门惨案的热血家族来说,有人欺负自己是绝对不会忍的。

这公然的拒绝对智瑶而言是个莫大的耻辱,果然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智瑶胁迫韩家、魏家一起出兵攻打不听话的赵家。以一敌三赵无恤肯定打不过他们,一路狂奔逃到了老赵家的根据地--晋阳城(现太原市)。

晋阳是赵家的根据地,之前几代核心都没少了照顾那里的乡里乡亲,关键时刻靠着乡亲们的帮助果然顶住了围攻,联合军团攻了将近两年都没能攻下。说起智瑶来,还真是有些本事,一看打不下晋阳城,他来了一招水攻之计,在晋阳旁边的汾河上筑起个大坝蓄水,等到雨水多的时候,把大坝掘开水淹晋阳。幸好晋阳城高墙厚,大水一直涨到距离城墙的顶部仅有三块木板的距离总算被拦截住。
可城里百姓遭殃了,各家的锅灶全被水浸泡的倒塌、街巷里也到处都是鱼虾。

城里困难,城外的智瑶却很高兴,他带着韩家老大韩虎、魏家老大魏驹(这老哥俩一只虎一匹马,哪里那么好管理啊?)一起乘船去视察前线。举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会晋阳城里的惨状,智瑶洋洋得意的说:“真没想到水也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可以灭城啊!哈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场魏驹用手轻轻碰了碰韩虎、韩虎则用脚轻轻踢了下魏驹,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脸色的变化。原来,魏家的大本营安邑(今山西夏县)也在汾河的边上、韩家的大本营平阳(今临汾)离绛水也不远,未来也是被水攻的对象啊。

看到这一幕,智瑶的谋士疵立即找机会警告他:“韩、魏两家可能要叛变啊。”智瑶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疵说:“我是根据常理来判断的,今天发生的一幕魏韩两家看到后一定会想到赵家灭亡以后就要轮到他们两家了。您看,本来我们约定灭了赵家后,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和财产。现在大水围困了晋阳,城破指日可待,他们两个人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今天在前线视察的时候他们却忧形于色,还私底下搞小动作,他们要是不反那才是怪事呢。”

对这个提醒,智瑶是一点都不相信,相反还把疵的话告诉给了韩虎和魏驹。这二位当场就急了,指着天发誓辩解道:“我们哪有那么傻呢,晋阳眼看就要被攻破了,赵家的土地和财富很快就变成我们的了,怎么会放着这到手的利益不要反过来背叛实力远比我们强大的您呢?这一定是赵家使的离间计。”

等到韩魏二人离开后,疵走进来向智瑶抱怨到:“您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很吃惊:“你怎么晓得的?”疵说:“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他们,发现他们抬头向我看了一下就立刻就踉跄的低头走掉。很显然他们已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底细啊。”但智瑶的自大仍然让自己远离真相。

果不其然,没多久赵无恤便派人偷偷的出城找到韩虎、魏驹,对这两人晓以利害,随即三家立即达成一致——联合攻打智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家军乘船攻出城来,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三家大军一起杀向智家军营。没的说,这下智家军立刻大败,智瑶自己也被生擒并被赵无恤斩首,脑袋被做成了酒壶。随后智氏全族都被屠杀殆尽,只有辅果因为改了姓氏而逃过一劫,算是为智氏家族家留下了一条血脉。

对这个事情司马光老先生总结说:智瑶之所以覆亡,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他的品德。才能的意义是“聪察强毅”(聪慧、明察、有魄力、坚毅不拨),品德的意义是“正直中和”(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和平温柔)。才能是品德的基础,品德是才能的主宰,才能和品德兼备,就是圣人;才能和品德都没有,就是愚人;品德胜过才能,就是君子;才能胜过品德,就是小人。我们到底要选择哪一种人?

小龙人认为:德和才的概念都太大,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判断和量化?我们能做到自己越有能力(有才)时越谦虚谨慎(有德)就不错了。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今天我们来说说晋国三家中比较强的两家——赵和魏。

赵家的故事要从一位刺客说起。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刺客可多了,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里还专门给他们做了一个列传,什么专诸、要离、聂政……最出名的非荆轲莫属,易水送别、击筑高歌,一幅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我们说的这位刺客是和荆轲一样的燕赵之地慷慨男儿——豫让。

话还得接着智瑶战败说起,智瑶被俘后旋即被赵襄子斩杀,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智氏全族也被灭门。恨智瑶至深的赵襄子甚至把智瑶的头骨做成自己的酒壶(看来匈奴对大月氏国王做的事情也不是只有蛮族做的出的暴行)。

赵襄子本以为智家全族都已经被屠杀干净,没人会再为智家向他寻仇,却未曾想到有个跟智家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人一直在暗中寻找时机要刺杀自己,为智瑶报仇,这个人就是智瑶的门客——豫让。

为报仇豫让做了精密的计划,他先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囚犯。因为那个时候人口少、劳动力短缺,对犯人也不讲什么人权,所以监狱将犯人们组成一支支劳改队出去接私活、赚外快。豫让找了个机会混进了一支在赵襄子家干杂役的队伍,并获得了扫厕所的工作。

从此,豫让每天清扫厕所的时候,都会随身藏了把匕首,打算趁赵襄子嘘嘘的机会把他给捅了。这天好不容易让他等到了赵襄子来如厕,万没想到赵襄子有个毛病,别人在旁边怎么样也尿不出来,看到豫让这个扫厕所的不肯走,就叫手下人把他给轰出去,这一轰就查到了他身上带的匕首,豫让的计划就这样失败了。

手下人一看有人来刺杀老大,都嚷嚷要把豫让给做了。赵襄子却喝止了他们,说道:“智瑶一家被我杀了那么多人,他也没有子孙后代。豫让仅仅是智瑶的手下,却能不怕危险为故主报仇,可见他是个讲义气的人,我不能杀他。他要杀我,我躲开也就是了。”竟然这样就把豫让给放了。

经过一次失败,豫让依然初心不改,他又想出了一个主意。这次他在全身涂漆弄成一个癞疮病人的模样,还生吞烧红的火炭弄哑了自己,完成打扮后在街道上乞讨等待时机,这个形象甚至连他结发的妻子都认不出来。

豫让的一个朋友得知此事后很是为他痛惜,哭着劝他说:“以你的才干要是投靠赵襄子一定可以得到重用,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刺杀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何必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

对此建议豫让正色回答:“要是我委身到赵家去,背地里却刺杀赵襄子,那不就成了背叛主人的小人嘛。我现在的做法是很困难,但是我必须这样做。我想后世那些做人家小弟、却怀有二心的人,都会因为我的行为而感到羞愧。”

就这样,豫让执著的坚持着。终于有一天等到了赵襄子的车队出行,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但又很不幸,赵襄子骑的马在过桥时突然受惊,豫让的计划再次失败。侍卫们捉住了豫让,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也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的手底下做事,智瑶消灭了他们你也没有为他们报仇啊,反而投靠了智瑶。现在你也一样可以投靠我,为什么一定要不懈的为智瑶报仇呢?”

豫让说道:“我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干活的时候,他们只是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小喽啰,所以我也只会像一个小喽啰一般对待他们。但是智瑶非常看重我,认为我很优秀还把我当做心腹,为这份知遇之恩我必须为他报仇。”

听了这番慷慨陈词,赵襄子感慨道:“你这样对待智瑶,也算是是仁至义尽了。我之前已经放过你一次,事不过三,这次我是不会再放你走了。”豫让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却毫不变色,对着赵襄子抱拳拱手道:“我听说明主会成人之美,而忠义之士也会舍身取义。之前我刺杀您,您却放了我,天底下的人没有不夸赞您贤明的。今天事已如此,我甘愿被杀。但是临死之前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希望您把衣服脱下来,让我在您的衣服上刺几剑,就当是我为智瑶报仇了。”

赵襄子听罢,毫不犹豫的脱下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跳起刺向这衣服,连刺三下后口中大叫:“我终于为智瑶报仇,可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了。”然后挥剑自杀。

就豫让刺杀故事本身,我们能看到一个“义”字。“义”一为正义,心底坚守是非的标准,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二为义气,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豫让有义,赵无恤也有义!这种义就是我们这个几千年不倒的民族成功的根本!

说起来赵襄子也真是个人物,如果说智瑶的刚愎自用是智家被灭族的内在原因,那赵襄子无恤的强悍就是智家毁灭的外在原因。

当年赵简子的儿子中大儿子伯鲁是正妻所生,不管立长还是立嫡,他都是不二人选;小儿子无恤则是侧房的小妾所生,原本是绝无可能取代哥哥成为一家之长的。幸运的是赵简子的理念是立贤不立长,为了家族的长久利益他打算在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贤能的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为了考核儿子们的能力,赵简子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写在竹简上给两个儿子每人一卷,叮嘱他们好好学 后举行统考。三年期满一考试,结果伯鲁啥都不会,而无恤对答如流。再让他们把竹简拿出来看看,伯鲁说时间太长不小心弄丢了;而无恤立马就从自己的袖子里掏出了竹简,而且因为三年里不断的翻看,连串竹简的绳子都断了。

据此赵简子当即宣布:他死后,赵家掌门将由这个庶子担当。事实证明赵简子没有看走眼,就是这位庶子竖起大旗反抗智家,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成为掌门人后赵无恤觉的自己抢了大哥的地位,对不住大哥,所以不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而是把大哥的儿子封在代城,称为代成君,准备好好的培养接自己的班。不幸这孩子年纪轻轻就亡故了,无恤就又把代成君的儿子赵浣宣布为赵家的未来掌门。这个赵浣就是后来的赵献子,他的儿子赵籍就是三家分晋中赵氏的族长,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开国之君——赵烈候!

后世刻薄的柏杨先生认为:赵无恤是个投机主义者,揣测父亲的心事,投父亲所好,所以才会赢得继承人选拔赛的胜利。理由是:竹简又不是纸书,那么笨重的东西怎么可能放在袖中长达三年之久?一定是他事先买通了父亲的左右,了解了父亲的动向,提前作了准备。这些都只能证明他的狡狯。

我却认为:即使真如柏杨先生所说,不正好也说明赵无恤是一个有心之人、注重细节之人吗?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难道不做好准备的人该得到机会么?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魏家,说这家人一定少不了魏文候。说起这位魏文侯肯定不如后来的魏武曹操出名,但却同样优秀。他就是那位被智氏欺负而反水的魏驹的孙子。正是他,同赵无恤的侄孙、韩虎的孙子一起把晋文公重耳的子孙赶到一个小城居住,把个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的老大晋国裂解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魏文侯就是其中魏国的开国之君。

魏文候可能没人知道,但说起西门豹,估计大多数人都能记起小学课本上学过的那则故事——西门豹治邺,这么个人物其实就是魏文侯手下一个地方搞水利的官员而已。说起来在文候治下比他牛的可是大有人在,其中有大将乐羊、举世奇才吴起、改革家李悝……。这一大群的千里马因着魏文侯这个伯乐得以在魏国的大地上纵横驰骋,也使魏国这样一个四战之地的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为啥这个魏文候这么厉害,能吸引到那么多强人呢?看几个他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了。

有一次,魏文侯在家没事,和手下的一帮大臣喝酒玩耍,大家正在喝的兴起之时,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文侯立即命令停下酒宴,备车前往郊外。旁边的侍臣就问:“今天饮酒作乐多好啊,外面又下着大雨,您这是打算到哪里去啊?”文侯道:“我和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高兴,但不能不遵守约定,让人家在雨里面等着啊!”于是亲自前去告知停猎。以信守承诺为要,这样的老板底下人怎么会不信服?

还有一次韩国邀请魏国出兵帮忙去打赵国,文侯直接拒绝了。过两天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打韩国,魏文侯也同样拒绝了。两国使者被拒绝后当时都怒气冲冲的离去,可后来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对魏国非常感激,而且此时魏国国力逐步上升,于是自然而然的成为魏、赵、韩三国中的老大。

文侯治下,有一次魏国由大将乐羊率兵征伐中山国,大获全胜。胜利后文候下令把攻占的土地给自己的儿子做封地。对这个成果,文侯也很开心,就有点得意忘形,他问群臣道:“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大喊道:“您得了中山国土地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

实话说,这个驳斥即没有道理又很过分,文侯当即勃然大怒;任座也聪明,看到把老大惹火了赶紧快步离开。这时候聪明的翟璜出来圆场了:“我看您还是仁德的君主。”文侯问:“怎么说?任座那小子不是说我坏么?”翟璜答到:“我听说国君要是仁德的话,他的臣子就敢于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

听了这个话文侯也很高兴,立刻派人把任座追了回来,还亲自下堂去迎接他。有句话叫做:“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文侯有点这个意思。

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喝酒,文侯说:“我听着编钟的乐声好像不协调,左边高了些。”田子方不置可否的笑了,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该懂得任用乐官而不必懂得音乐。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文侯也是当场接受批评。

文侯的大少爷魏击有一次在路上遇见国师田子方,立即下车伏拜行礼,可田子方却不作回礼、毫不在乎。魏击作为绝对的官二代那是一个愤怒啊,他立刻拦下田子方问道:“您能告诉我,是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

田子方也不含糊,回到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你想想看,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国家和封地的人都将一无所有。至于像我这样贫贱的游士,我说的话你不听、行为不合意,我穿上鞋子就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我什么都不会失去!”这番话说的魏击心服口服,当场赔礼道歉。

有一次,文侯向李克咨询:“先生您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想从魏成和翟璜中找一个人做我的宰相,您看这两人怎么样?”

李克推诿一番后说道:“其实这个事情简单,国君您要仔细观察!看人,就看平时他所亲近的人、富贵时所交往的人、显赫时所推荐的人、穷困时所不做的事、贫贱时所不取的利益。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一个人,又何必要等我去指明呢!”

李克回去的路上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我看是魏成。”

翟璜当场就火了,追问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邺县负责人西门豹是我推荐的;征伐中山国的乐羊是我推荐的;连先生您都是我推荐的;还有国君公子的老师也是我推荐的。就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

李克回复到:“您把我介绍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就说了那一番话。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的行为。他把俸禄中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交朋友找能人,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因为他的付出,国君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您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这才清醒认错。

小龙人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想方设法吸引人才、找到人才就是领导人要做的事情。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第三篇——吴起故事



如果让我在《资治通鉴》中选出个喜欢的人,我选择吴起。这个人热衷名利、残忍好杀、阴险狡诈,却能单凭自己个人的本事(不靠背景、资历、团队)在几个国家做到顶尖的位置,实在不简单。而以他为代表,一群没有家世可以依靠的平民、落魄贵族子弟开始了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表演。

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和后来的大人物商鞅还算老乡。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推论,吴起出生在一个平民的“资本家”家庭。如果他有贵族的血统,按照当时的习惯,是无论如何都会在其履历中体现的(比如落魄小贵族卫鞅,走到哪里还都不忘记用“卫”这个体现自己贵族身份的姓氏);而非贵族、家里又很有钱,卫国又处在中原地区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段。如此看来,一个平民商人家庭的概念呼之欲出。

当时的社会,虽然还不是后来集权状态下的典型重农社会,但做管理者仍然是高于商人的职业。年轻的吴起就希望当社会管理者。

于是问题出现了——平民在战国初期能从政么?很难!不要说促使社会阶层稳定流通的“科举制度”,还要千年才能逐步出现和完善;就是战国末期较为稳定的“雇佣职业经理人”习惯,在当时都没有形成。

没办法,有钱家的孩子吴起,其求官的方式只能是到处投资、结交贵族。结果我们也可以猜到,贵族们拿你土财主的钱喝喝酒、泡泡妞没问题,但真帮你升到贵族的位置,那别想!最终,败光了钱、破产的吴起一怒之下杀了几个政治掮客,就跑路了。

在逃亡的路上,吴起增加了见识——原来像魏国这样的后期先进国家,已经开始雇佣田子方一类的职业经理人。在新兴国家,只要你有能力,不需要贵族的背景,也能做社会管理者!

但问题又出来了——求职也要看学历啊,哪里去找学历呢?正好,孔夫子不是开始办私学了么?那就去他的学校!于是,逃亡中的吴起投身到当时儒家大佬曾参老师门下学习、镀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聪颖的吴起很快脱颖而出,并在老贵族国家鲁国混了个小公务员做。说起鲁国这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了一个孔老夫子和木匠,实在没啥拿的出手了,典型的弱小之国。因为弱小,强悍的邻居齐国就打起他的主意,开始对鲁国发起进攻。

弱小的鲁国肯定不是强悍的齐国对手。此时,就有人向鲁国国君提起来能人——吴起。鲁君眼瞅着手下这帮老贵族子弟打仗没用,那就学那些新兴国家,重用职业经理人吧。

可就在准备启用吴起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鲁国国君发现吴起的老婆竟然是齐国人!这还怎么敢把军队交给吴起呢?

对这个症结,吴起如何解决呢?很简单,杀了老婆!向鲁国国君缴纳投名状!随后,吴起顺利的获得了鲁国军队的指挥权。

之后的结果就简单了——精干的吴起很快带兵赶跑了齐国的侵略者。

这时,鲁国这样的老贵族国家特征出现了,贵族们来到鲁君面前说:“吴起当初在曾参门下学习,母亲死了都不回去治丧,曾参为此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可见吴起就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而且,以我们鲁国的弱小国力竟然把齐国给打败了,如果吴起还在,各个国家都会因为害怕而来算计咱们了。”

鲁君或者是真信了贵族们的话,或者干脆是摄于贵族们的压力,总之他开始疏远吴起了。既然在鲁国没前途,既然自己已经在鲁国这个公司做出了项目成绩,吴起决定跳槽!

目前,最有生机的公司是新兴创业公司魏国,最有格局和打破常规精神的董事长是魏文侯。那就去魏国应聘吧!

对吴起的到来,魏国君臣也自有一番讨论。李克就为魏文侯分析说:“吴起这个人贪婪而好色,但他的用兵能力,恐怕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比不了呢。”魏文侯不是假道德的文青,在他那里只有能人、庸人之分,而无所谓好人、坏人之别。直接任命吴起守备西方,防御蛮夷——秦国。

吴起的能力加上魏国的国力,很快就攻占了秦国的五座城池,并在战略上压制秦国。

吴起怎么就这么厉害呢?有个熟悉的故事,说出来大家就明白了。说吴起在魏国做大将,总是与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衣、吃同样饭、睡觉不铺席、行军不骑马,坚持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毫无忌讳的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此事后放声痛哭,人们很奇怪地问到:“你的儿子就是个普通士兵,而吴起大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难不成感动的?”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被感动的从此作战决不后退,于是战死敌阵之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为他哭泣。”

当然,吴起的能力不止体现在会带兵上,在国家战略上同样有很深的见解。文侯死后,武侯即位。有一次武侯坐船顺黄河而下,船到中游之时对同行的吴起说:“我这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就是我们魏国的国宝!”

吴起则回答说:“国家之宝该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势啊。当年的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地势够好了,但因为他们不修德行,被禹消灭掉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和济水、右边是泰华山、南面是伊阙山、北面是羊肠阪,地利也很险要,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北面有常山、南面有黄河,但也被周武王所杀。由此可见,地势险要不是根本。君主您不修德政的话,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到那时什么地利还有用呢?”什么是修德呢?继续重用我们这些外来职业经理人嘛。

可是,任何改革都会有波动性,国家体制的改革更是如此。魏文侯一死、武侯继位,问题就出现了。不是武侯不想继续重用职业经理人,而是他压不住老贵族。


文候死后,新的总经理(丞相)、职业经理人田文只在位置上做了一年就死掉了,接替他位置的是公叔痤。公叔痤很厉害,他娶了公主……;公叔痤很郁闷,他旁边有一支老虎——吴起……

见到主人的焦虑,公叔痤的仆人献计说:“吴起这个人其实很容易对付的,他为人刚劲而又骄傲自大。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但咱们国家太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可以提出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就一定会不接受。’之后主人您再请吴起一起回家做客,在吃饭的过程中让公主使劲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都这样欺负老公,就会不愿意娶公主,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国君也就不会再信任他了,那您还怕什么呢。”

公叔痤一听有理,马上照此方法施行。果不其然,骄傲的吴起真的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也从此开始疑忌他、不敢信任他。吴起看到这个局面,知道自己在魏国的政治生涯到头了。

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吴起不愁没饭吃,他决定继续跳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招募,去南方强国任职了。魏国的积极改革状态结束了,进入了缓慢调整阶段。


楚国更是一个老派国家,而且因为较落后荒蛮,其贵族势力更大,也正因此才能产生老子一类的学派。此时的楚国国君是楚悼王,他被魏文侯的策略折服,因此花重金撬动吴起跳槽。吴起一到楚国,就先在地方熟悉情况、挂职锻炼,随即升为令尹(相当于国相),由此开始了个人第三次的创业。

在楚国,悼王就是要吴起来变法的!怎么变?改革臃肿的贵族官僚体系,裁撤掉不必要的贵族官员,废除王族特权;节约下来的费用招募雇佣兵,调整贵族为核心的军队体系;然后征伐劫掠。看不懂?看看罗马的马略改革就清楚了。

在吴起的努力工作下,楚国这个老牌国家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向南平定百越部落,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一时间各诸侯国都开始惧怕楚国的强大。

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恼怒;集权独裁必然影响寡头共治。楚国是个老国家,以芈家、屈家为首有一大批王亲贵戚、权臣显要,这次变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他们的权益抽出来给国君本人和吴起,他们哪里会愿意?而这些家族之间关系盘根错节,于是很快在私下达成一致,要整死吴起。

机会很快来到,楚悼王去世。贵族们看吴起没了保护伞,立刻作乱,开始攻打他。吴起看到这个局面,知道自己跑是跑不掉了,这个智慧的人决定为自己报仇。他没有反抗,而是直接逃到楚悼王尸体边并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们此时已经红了眼睛,不分青红皂白就用箭射向他的身体。

吴起肯定是被射杀了,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箭射在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自己父亲的尸体被射了这么多箭、临死也受到侮辱,于是年轻的肃王非常生气,命令把作乱者全部剪除,因此事而被灭族的多达七十余家。吴起也算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当然,吴起也帮助新的楚王找到了铲除老贵族的借口。真厉害!

小龙人说:战国时期的精彩就在于有一大批吴起一样的人物,他们起于下层、能力出众;他们爱好功名、热衷权力。他们是集权制度的奠基人——职业经理人;他们是贵族体系的掘墓人——法家拂士!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第四篇——子思威王



战国初期是中华文明从封建走向集权的开端,今天我们再用两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了解这个社会动荡期的人物和事业。他们分别是民间学者和有为君主。

先说民间学者子思先生。他可了不起,首先人家根红苗正,爷爷就是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然后人家还师从名家,拜在当时儒家的泰斗曾参老先生门下,和吴起是同学;最后,他还是孟子的老师,孟母三迁后,就是把小孟轲送到了子思先生的门下学习,并逐渐成长为让儒家真正发扬光大的人物。

不夸张的说,子思可以说是孔孟二位圣人的连接过渡点。对儒学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和孟子也被后世并称为思孟学派。也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一大批秉承着孔子理念,把教育从贵族的独家福利转移到民间的教育家,才有了集权制度的干部基础。这样的教育家,其思想也必然影响未来的干部群体。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子思的思想。

子思先生在卫国曾经混过很长一段时间,有一次他和卫国国君聊起一位叫做苟变的大臣时说:“这个人的才能可以统领五百辆车战车。”卫侯却不接受,他说:“我知道他是个人才,也确实有水平。但是此人思想品德不好,他过去征税的时候竟然吃拿卡要,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这样的人我不能用。”

对此,子思给出了经典答复:“好的领导挑选官员,就像木匠使用木料,不可能所有的料都完全适合,而是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如果有一根一个人合包的好木头,但有几个地方腐烂了,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能干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操守问题,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侯这才恍然大悟,表示接受子思先生的指教,开始任用这位干部。


还有一次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手下的大臣们明知道有问题却都附和支持,说老板您真英明。

子思先生对此又有评价了,他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君、臣不臣’呀!”

公丘懿子问道:“您为什么会这样评价这样呢?”

子思回答说:“如果一个君主自以为是,底下的人便不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即使君主决定的这个事情是对的,但是因为没有听取众议,也就没有了进一步完善的机会。更何况现在众人附和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见解,这不是助长邪恶之风嘛!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只乐于让别人赞扬,这样的君主可以说是无比的昏庸;另一方面,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向领导阿谀奉承,这样的臣子是无比的谄媚。一个国家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一帮人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肯定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也就没有了希望,国将不国了。”


对此,子思也向卫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您的国家以后会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也是会复制下来的。国君您平常说话自以为是,大臣们没有人敢指出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有样学样,说话都自以为是,底下的士人和百姓们也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有本事,下属又都跟着说好话一起吹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是违心奉承的人就有好处,而实实在在指出错误的人就会因为忤逆而倒霉,这样的国家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都说自己是圣贤,这样谁能辨别其中哪个乌鸦是公的、哪个乌鸦是母的呢。也就是说一帮人都认为自己牛,那谁还分得清这里面谁这有本事、谁是骗子呢?)我看就是说你的这帮人。”

总结子思先生的这几个故事:务实是他的政治理念;保持团队内部顺畅沟通,是他给新的集权制度体制开的润滑剂和药方,只是这个药方过于理论化,具体如何操作他不知道,谁知道呢?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君主知道。

当然,子思先生更多的成绩还是他学术上的见解,比如《中庸》就是他所论著的。

聊了教育家,我们再看君主,这位君主就是齐威王。

说起这位齐威王,那可是战国初期很有为的一位君主,可能对他大家并不熟悉,但要是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忌赛马》、《马陵之战》这几个故事相信上过学、读过书的人都该知道。邹忌讽的就是这位齐威王,而田忌和孙膑效力的君主也就是这位齐威王。他也是在魏文侯之后,一位有胆量的政治改革家,是推动集权化代替封建化的重要人物。接下来,我们来看他另外的几件小事。

说话,齐威王有一次召见齐国地界上的重要城市——即墨城的负责人。这个即墨现在还有,后来就是靠这个城市,齐国才凤凰涅槃的。见面后,威王开门见山的说到:“自从你到即墨这个地方当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到我这里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发现那里土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衣足食、官府清净自在,也带动我国的东方地区变得十分安定繁荣。我这才知道前面对你的诋毁,是因为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而已。”说完就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以示鼓励。

然后威王又召见阿地城的负责人,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去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到我耳朵里来。但我派人前去实地察看,只见阿地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赵国发兵攻打我的鄄地,你不去救援;卫国夺取我的薛陵,你竟毫不知情。于是我就知道你这个家伙很聪明,不干事实却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替你说好话!”说完,齐威王就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各位注意,按照封建状态,各个区域都是由分封的领主自行负责;现在即墨和阿地这两个地方的负责人,已经变成了君主直接任命的干部。说明齐国在郡县化、集权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前面。这点和齐国也是新兴国家、障碍很少(田家代替了姜子牙的后代)很有关系,当然和齐国本身发达的经济基础也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齐威王给后世集权化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管理手段——监察制度。必须有眼线对于安排到地方上进行管理的干部进行督查。这个手段也解决了子思前面提出的理论问题。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魏惠王问宝”。这位魏惠王就是大牛人魏文侯的孙子,他爸爸就是那位和吴起在一起说自己的国宝是江河山川的魏武侯。惠王本人颇有点志大才疏的感觉,一方面爷爷的基业在自己这里损失了不少;另一面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此时身边的国家都强大起来,让他颇感压力。因此惠王总想找点事情挽回面子。

有一次各诸侯国召开联合国会议,齐威王和魏惠王两个人就相约在郊外一起打猎游玩。对于齐国田氏这个靠自己爷爷才名正言顺获得君主地位,现在实力又在赶超自己的家族,惠王非常想压压人家,于是自信的问到:“你们齐国有什么好的宝贝吗?”齐威王谦虚的回答说没有。

惠王这时来了兴致,夸夸其谈的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但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同时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难道凭你齐国这儿大、这么富裕,能没有什么宝贝?我才不信,您老哥也不必这么藏财富啊。”

齐威王却淡定的回答到:“看来这是我对宝贝的认识和您不一样啊。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我派他镇守南城,于是楚国就不敢来犯我,泗水河流域的十二个小诸侯国也都来朝贺我,尊我当老大。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我让他去守高唐,于是赵国人怕得都不敢到黄河边上来打渔。我的手下还有一位黔夫,我令他去守徐州,于是燕国人在北方、赵国人在西方都望空礼拜求福,祈求我的宽恕,这两个国家来投奔我的百姓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种首,我让他去防备盗贼、管理治安,我国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都能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魏惠王听了这些话之后立即十分惭愧,再也无力反驳。

可悲啊,最早招募民间知识分子充当职业经理人,并运用他们的才智强国强兵的国家,现在已经严重落后于新的集权化国家了。

小龙人说:在战国乱世,齐威王这样的君主才会为了国家强大而积极招揽人才、想办法统御人才;子思这样的知识分子才有机会教育优秀的干部种子。这两种力量的结合才造就了精彩的战国历史,促成了政治现代化改革。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第五篇 商鞅变法



前面一直在讲战国群雄的集权化建设,也就是说用君主带领的职业官僚队伍代替逐级分封的管理制度。这样,国家才能集中人力物力于君主一身,才能有实力更好的在乱世抢地盘、抢人口,才能兼并跟多的土地给君主直辖,进一步促进集权化。在这个工作中,魏国带了头,之后楚国、齐国等也在跟进;同时,孔夫子的弟子们建立的大量私学则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干部人员保障。接下来,我们要介绍那个把这项工作做得最好、最彻底的国家和英雄,那就是秦国,和孝公、商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说起商鞅的变法故事,我们首先要谈谈他的伯乐——秦孝公。

要说孝公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他即位时的秦国局面非常不乐观:东面有新兴的韩赵魏“三晋”,这些新生国家朝气蓬勃又同气连枝,其中的魏国又实力强劲,使秦国受到巨大的外部压力;西部有义渠等强悍游牧民的骚扰;更危险的是自身内部问题,地处偏僻西方的秦国本来经济、文化就不如东方六国,现在还和楚国一样都有着老牌国家的富贵病,内部贵族多、管理僵化。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看着东方各国给出的例子,孝公希望变法图强。

要变法,首先要有人!学着东方的君主来面向社会招聘吧。孝公告知全国百姓:“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和雍的土地,励精图治向东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向西在少数民族地区称霸,又被周王赐给很高的荣誉和赏赐,这才称霸于诸侯。后来,趁我们内乱的机会,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可是无比的耻辱啊。到我父亲献公即位后,为了夺回河西地区,把都城迁到栎阳,以保证更接近战场方便出击,并且积极筹备向东征讨,以收复旧地、回归光荣。每当想到父亲的这个未竟之志,我总是痛心疾首。现在谁能献上奇计让我国强盛起来,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
秦国作为落后国家、蛮夷的代名词,肯定是没有强大的民间教育机构和优秀学员的。没关系,这个时候的东方六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有野心和文化的知识分子。听说秦国开始大规模招聘,大家纷纷开始整理行装,准备去秦国讨一场富贵。其中有一个在魏国混的年轻小伙子也顺势来到了秦国,他的名字注定将震撼这个世界,他就是商鞅。

说起商鞅,首先要说下他的另外两个名字“卫鞅”和“公孙鞅”,这两个名字比“商鞅”跟着他的时间更长。战国时人往往用自己的国家和宗族为自己命名,所以这两个名字就显现出商鞅的背景——卫国人、还是国君家旁支的亲戚,说的简单些,他就是个小国家的落魄小贵族。

类似商鞅这样背景的人往往都有如下特点:既不像大贵族那样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又不像贫民那样没条件学习足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见过贵族的权力和尊贵而不甘心于平凡。这些特征让他们更容易出人头地、创造传奇,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知识分子,商鞅的学科偏重于具体行政技术,并受李悝、吴起一派的人物影响。年轻时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小秘书,说起这个公叔痤挺有意思,他挤兑走了英雄吴起,却又发现了另一个大英雄商鞅,也算幸运了。

公叔痤通过日常工作很快就发现了商鞅的才干,但还未及推荐,自己就一病不起。丞相病了国君当然要关心了,魏惠王就跑来看望公叔痤,病床前他直接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了,国家大事该如何来处置?”这时公叔痤也不忌讳死了,直接回答说:“我手下当秘书的那个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魏惠王听完默然不语,说来也不奇怪,把国家交给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小秘书来治理,换谁也不会接受。公叔痤看到惠王的表情后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那就赶快把他杀掉,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帮人家。”惠王随口答应后就告辞而去。

惠王刚走,公叔痤就急忙召见商鞅鞅,对他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我先建议惠王杀掉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紧逃走吧!”商鞅听了却毫不紧张,摇了摇头说:“我不怕,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也就没有出逃。

果然魏惠王离开公叔痤的家后对左右的近臣说:“老丞相公叔痤看来真是病入膏肓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过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病糊涂了吗?”
虽然在魏国没有危险,但也没了晋身的可能,于是商鞅来到秦国找出路。

各位请注意,商鞅来到秦国后,并没有傻乎乎的按照常规等待孝公召见,而是直接走了个后门,托宠臣景监的门路直接见到了孝公。这就是商鞅一类人物的特征——目标感强,最快最好达成目标的手段就用,其他不思考。而在和孝公面试时的表现,更体现了商鞅深邃的心机。

第一次见孝公面试,商鞅上来谈的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那一套,完全一副圣贤附体的派头,听得孝公哈欠连连,很快就把他给赶跑了。

商鞅不放弃,又找机会见到了孝公,这次他换了个角度,从文王、周公聊起,把以礼治国讲的天花乱坠,可吐沫横飞说了半天孝公还是不赶兴趣,只得再次无果而去。

等第三次见孝公的时候,他见面就单刀直入告诉孝公:我其实就是来帮你强大国家、扩充地盘的。这下两人瞬间找到了共同话题,畅谈数次后,孝公决定开始变法。

通过面试考察领导的喜好,然后根据其喜好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这确实是高招。但这一方面需要你有充足的能力,领导要啥你能给啥;更重要的是,你在领导身边要有人,否则谁给你那么多机会啊?商鞅在太监景监的身上看来没少花力气。

因为秦国落后、接近蛮夷,孝公拥有东方六国君主不具备的部落权威;秦国的分封大夫们也相对弱势,这是“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太适合革命了。商鞅作为新一代系统学习了政治技术与政治理念的年轻人(此时各家学说已经较为成熟,和战国初期大家在探索不同),又有着出众的天资和野心,也适合革命了。孝公和商鞅,就像流氓遇到了妓女,急不可耐的走到了一起,做不同凡响的事情了。

商鞅先是作为左庶长主推变法工作。说到“左庶长”这个职位要多说几句,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军中职位,但在秦国这个职位却有近似“丞相”的功能。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秦国的军事国家特性,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军队,国家的丞相也是这个大军队中的军官。商鞅的改制,除了和东方六国一样的郡县化、集权化外,很大的不同就是让这个已经军事化很严重的国家进一步军事化,形成一个完全为战争而生的战争机器。

另外,商鞅的前任左庶长名字叫做“赢虔”,这个人是孝公的哥哥,一个如此身份尊贵的高级干部能够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可见他一定是支持这次变革的。但他却成为商鞅性命的终结者,其中的恩怨情仇我们后面再做介绍。

与之前的法家人物不同,他们更多是政治上的修修补补、对原制度做部分调整,商鞅变法的强势就在于他确定了一整套制度,而且把这套制度深深的烙印在秦国的骨子里。
商鞅首次颁布的变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就是持续至今的保甲户籍制度。他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每个人必须严格按照户籍行动。——把行政权力灌输到基层,彻底打破贵族、豪强、家族势力对人力物力的控制,典型的 做法。

第二个就是加强人民内部监督,鼓励互相举报。对于举报者给与和杀敌立功的人同等赏赐、对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和齐威王的偶然行为不同,商鞅把“监察”作为制度化的政策实施起来。

第三个就是奖“战”罚“斗”。简单说就是在战场上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而在私下斗殴内讧的人将被处以严重的刑罚。——所有人只能为集体去拼搏,而不能为个人、小集体的私利去努力。

第四个是奖勤罚懒。对致力于农业,在耕田和织布中表现出色,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可以免除他们的赋役。对于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被收为国家奴隶。——既然行政权力已经深入基层,那基层的生产力越高,则国家获取的资源就能越多。

第五是废除世袭。王亲国戚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再世代享有贵族的地位。按照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配给相应数量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贵族的资源不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动态调整的;而调整的权力在中央机构,于是贵族不再值钱了。

从此在秦国这块土地上基本上就没什么自由、也没什么贵族了,有的只是一大群军事奴隶和一个奴隶主——秦孝公。人们的出路只能是努力征战和努力生产。这样的好处很明显——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为什么二战前的德国和苏联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法令条款制订出来后没有立即公布,商鞅怕贵族和百姓不相信自己的决心。他想了个办法来树立自己这一届政府的公信力。

一天商鞅安排在首都咸阳的集市树了根三丈长的木头杆子,然后把老百姓都召集来,现场宣布说谁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立刻赏给十金。

这个要求也太简单了吧?老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商鞅一见此情景又加筹码,表示对于能做到的人奖赏五十金。重赏之下才有勇夫,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扛着木杆走到了北门,政府立刻奖赏了他五十金。通过此事,商鞅让百姓看到了自己新政府的诚信和决心,这才开始真正颁布变法法令。

就在这次法令颁布一年后,麻烦事出现了。秦国各地上千的百姓都去首都上访,投诉新法使他们生活不方便。偏巧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对于商鞅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杀鸡儆猴的机会。于是他下令说:“新法现在被百姓投诉,不能顺利施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不遵守。因此必须严格惩罚。”

话是如此说,但太子毕竟是国君的继承人,就算商鞅胆大妄为、蛮横无理到极致也不敢对他施以刑罚,只能找替罪羊。于是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割了鼻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通过这种处罚以示惩戒。也告诉其他上访的人,法律肯定会坚决执行,太子都被惩罚了更别说你们。

转过天,秦国的百姓和大臣们听说太子都被收拾了,大家都心惊胆颤、小心翼翼地去遵从法令再也没人敢上访了,这样新法才算获得了彻底的执行。

新法施行十年之后开始见了成效,秦国上下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另一方面,在民风上百姓们都勇于为国作战、而不敢再行私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也更加充足了。

这时,当初说新法不好的人中有些又开始拍马屁说新法好了。商鞅可不傻,作为法家人物中的翘楚,他眼睛可不揉沙子,对这些人立场的改变给出的评价是:“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下令把他们全部发配边疆,此后老百姓都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对商鞅的变法,《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老先生也做过评价,他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的权力靠君主的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就无法使人民服从,而没有人民支持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能成就王道的人就绝不会欺骗天下,能建立霸业、成就霸道的人至少也不会欺骗四方的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治理家族的人不欺骗家里的亲人,只有蠢笨之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到最后一定会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所失去的,这真是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遵守信用退避三舍、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且称不上完美,还不敢欺骗别人呢。说起公孙鞅来,可以说是个非常刻薄的人,但即使像他这样的人,而且正处于你攻我夺、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战国乱世,还尚且不敢忘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其实司马老先生讲了这么多都是废话。商鞅做的是把政治改革制度化、法律化、持久化,而不像前面的法家人物一般只是技术化、偶然化。既然是法律,必须执法严格!
很快商鞅又公布了变法的2.0版,这次的政策就更为直接了。

第一、在咸阳修建宫殿,将国都迁到那里。——把战略基地东移,做东进征服的准备。

第二、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长幼尊卑而父子、兄弟混居一堂。——把大家族拆散为小家庭,进一步打散原来的社会结构,让行政权力渗入到具体的人。

第三、把小村落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县,并设置县令、县丞等官员来管理,在全国共设了三十一个县。——郡县制度从此开始,国家行政机构层层负责,直到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使征税、征兵工作减少死角,彻底改变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第四、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打破原来的土地疆界。——大小集体的公田,全部分给普通农民,这表面上看和“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爽,实际却是让原来不能征税的土地全部可以征税了;国家对财富的进一步进行掠夺。

最后一个,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方便征税。你收庄稼有用斤的、有用斗的、有用斛的,我怎么收税?统一就方便多了,而且什么东西都可以被国家征收了。

综合看起来,可以说2.0版的变法内容主要就是为了收税、征兵所准备的,有了这样的制度在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秦在战国诸国中无出其右者。客观说,就单纯的军事能力而言,秦国并不一定最强,魏武卒、赵骑兵、齐国技击之士可能都比秦军厉害;单纯的国力方面,秦也不一定强过魏、齐、楚等经济强国。秦最强悍的就是其强大的动员能力,而这是决定战争胜负非常重要的因素。

国力提升、动员能力又大幅度提高,接下来秦国就要开疆拓土了。战争前商鞅对秦孝公分析到:“山东六国中,魏国和咱们秦国接壤,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建都于安邑城,与咱们秦国以黄河为界。但是他却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靠着这样的地理优势,魏国强盛时便向西侵入秦国、衰弱时也可向东收缩自保。现在咱们秦国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而且因为魏国的穷兵黩武,目前也没什么朋友可以合作,我们就应该乘此时机攻打魏国。目下看我们打魏国,魏国一定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这样我们就可以抢占黄河、崤山的险要,取得地理优势,这也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基础。”

听了这番分析,秦孝公立刻下定决心,并直接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兵,魏国这边也不示弱,派公子卬为将军率领骁勇的魏武卒前来抵抗。

商鞅是政治人才但不是军人,可从此战的实际效果看,用政治家特有的诡计照样可以打败敌人。

话说秦魏两军对垒之际,商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书信上写道:“当年我在公叔座手下干活的时候与您交情非常好,现在咱们两都成了两军大将,我也不忍心和你打仗。我们这样吧,见个面互相起誓结盟,然后一起喝顿酒、叙叙旧就罢兵回国,这样咱们俩舒服,两国的百姓也安心。”

贵族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在于——贵族更高尚、更愚蠢……。看了这封信,公子卬还真的就跑来赴会,他还当现代战争是春秋时的礼仪做派呢。等两方盟誓已毕,正在喝酒的时候,商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却突然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接着趁对方主将被俘,商鞅命令全军乘势攻击魏军,取得全面胜利。

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想想自己刚两次战败于齐国,现在又败给秦国,再也经不起折腾了,马上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为避开秦国锋芒,他还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从此开始秦国获得了对魏国等山东国家的战略主动。一直到这时魏惠王才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啊!”

战后为表彰功绩,孝公封给卫鞅商於地区的十五个县,给其封号为商君,从此他才该真正叫做商鞅。商鞅的功业和威望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不过好景不长,很快孝公就去世了,其子即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也就是前面那位犯错误被处罚的太子。

惠文王上台后反攻倒算的政治风波就出现了。我们之前说的孝公的哥哥,支持变法的实力派人物,但是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公子虔率先发难,他派手下门人指控商君要谋反,惠文王也不多做调查便派官吏前去捕捉。

商鞅知道自己仇家多,真被抓了肯定要倒霉,就急忙逃往老家魏国。可魏国人被商鞅害的这么惨、又惧怕惹怒秦国,拒不接纳他,还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无奈之下只好与手下门人一起来到自己的封地商於,并发动自己封地的势力造反。

对这次造反,小龙人一直很怀疑。商鞅是个极端聪明和有政治头脑的人,依靠着这点权力不足的封地(自己的改革结果),对抗强大的中央集权战争机器(自己改革的结果),这毫无胜算啊。

结果就是,商鞅很简单的就被捉住了。惠文王对这位改革家也没客气,直接将商鞅车裂分尸,并屠尽其全家老小。

五马分尸、全家鸡犬不留,商鞅可说得到了一个悲惨结局。这个结果有其必然的原因,前面也有人为其做过预测。

要说商鞅在秦国任国相的十年,靠的就是严刑峻法,有一次他在渭河处决犯人,血把河水都全染红了,因此仇家极多。当时的一位名士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把心里话告诉您,但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商鞅答应了。

这个赵良就直接点出问题关键:“五大夫百里奚,原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小官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伞;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因此五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现在再看您,您起初以结交主上的宠幸心腹景监为进身之途;待到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关门不出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也就是说得到人心才会兴盛、失去人心就会崩溃。刚才我说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啊。您每次出行,后面总尾随大批车辆甲士保护。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这是为什么呢?是你害怕啊,你不敢直接接触百姓。《尚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就是说‘倚仗仁德的人会昌盛,凭借暴力的人会灭亡。’这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以我看,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现在却还贪恋商於这个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您还会得到好处吗?”——这话云山雾罩,实质就是说你改革太猛了,应该中和下前人的经验,和贵族们有个沟通,这才安全。

这次谈话后五个月,商鞅大难临头。

小龙人说: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时事趋势、秦国的特点、商鞅和孝公二人的努力,有一点大家经常忽略,那就是杀了商鞅的惠文王。杀了商鞅,平息了贵族们的不满,维护了大秦王国的内部和谐;坚持商鞅的政策,并进一步制度化,则更加重了自己的集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成功者的特质!嘿嘿,商鞅,这也是你交给惠文王的哦。

楼主:还是小龙人  时间:2019-07-13 18:37:02
第六篇 孟子取义





前面几篇的介绍,我担心会让大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战国时期各位教育家培养出来的民间知识分子、准公务员都是些跟紧时代需要的务实主义者。其实不然,孔老夫子传递下来的培训模式还是以德育教育为主的,毕竟采用的是追求纲常伦理的周家教材。因此,很多追求公平、正义的单纯英雄还是存在的。比如孟轲孟老夫子。



各个文化的历史书都有个特点——关心男主角的家世背景。但凡一个人先祖有点啥功劳、名位都会不遗余力介绍一番。但现在还真没听说孟夫子的父、祖有什么出色成绩,所以基本可以判断他老人家没什么贵族背景,享受不到贵族教育,也是孔夫子教育平民化、收费化的受益者。


“孟母三迁”的故事尽人皆知,但还有个“孟母断织”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话说孟轲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表现的对学习很不积极,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就把自己纺的线都扯断了。意思是你不好好学习就没前途,我也不纺线养活你了,然后孟轲就开始发奋图强。


这个故事的背后,展现的就是一个单亲家庭的母亲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含辛茹苦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励志故事。


书归正传,在战国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孟子老先生也不能脱俗。他和其他同时代知识分子一样,一边搞教育和学术为自己镀金,一边积极的出去找门路面试,希望找到个识货的老大把自己买个好价钱。


在老家山东没得到重用,孟老夫子就跑到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去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些什么利益呢?”这话问的一点毛病没有,你来面试,我肯定要知道你的价值啊。但孟老夫子的回答就绕了。


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闭口就要利益呢,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啊!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才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才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啊。”

听了这一篇大道理,魏惠王想了想好像也没法驳斥。这也是孟子后儒家学者辩论的厉害之处,他们永远不和你就事论事谈问题,只从道德制高点对你发动无情进攻。这就使辩论者左右为难,辩论吧,就是自己道德有问题;不辨吧,就只能认输。这个门派的流氓打法,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针对“利益”的话题,我们回过头再看孟轲的老师子思是怎么说的。子思的套路我们前面说过,他和孟老夫子必然有思想冲突。话说孟老夫子在子思老师那里学习时,也曾请教治理百姓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子思说:“应该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当场就犀利的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应该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啊!上面的人不仁义,则下面的人就不会安分的生活;上面的人不仁义,则下面的人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些就是利益中最重要的东西。”


对于这两段关于“利益”的对话,《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老先生也曾专门做了批注:“子思和孟子的话,其实并不矛盾,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益,不仁义的人是不懂得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益,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各位怎么看?



后来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是为魏襄王。孟老夫子又前去拜见他,结果见了后,离开就对别人说:“这人看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根本无法让人产生敬畏之感。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见面他猛然就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就能安定了。’他又问:‘谁能统一这个国家?’我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国家。’他继续问:‘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啊。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噫,只有孟夫子这样的人物才能脱离实际的为广大人民着想啊。



这个时候战国历史上出现了个大事情,老燕国的国君因为重用一位叫做“子之”的人物,决定把国家禅让给“子之”。禅让的直接利益受损方——燕国太子当然不干,于是带兵开打,燕国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这种内乱让邻居齐国就有了可乘之机,以协助燕国平定内乱为由,齐国军队进入燕国,当起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太上皇。对此情况,齐王请教孟轲说:“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给征服掉,这不是人的力量而是天意。既然上天这样安排,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您看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


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看人家孟老夫子的回答:“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也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后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一个万乘兵车水平的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在您的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可是孟夫子只是个理想主义者,草民有什么能力选择?历史进程靠的是精英。齐国的侵略让其他大国们不同意了,道理很简单——平衡被打破了,你齐国这么强、又吞并了燕国,那不就成了超级强国了么?我们要维护平衡。


于是各大国开始策划援救燕国。对此齐王又对孟轲问道:“老夫子啊,现在各国都谋划来打我,怎么办?”


于是孟夫子又来了一段圣人版的回答:“我听说只占有七十里土地却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土地,却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您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反过来您现在却杀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财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各国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必然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再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


——给燕国人民自决权力?那还吞并他干啥?很快在各国的干涉下,齐国干涉军从燕国撤了出来。各位注意,这事没完!燕国要报复,乐毅即将出现。



有一个叫陈贾的人找孟老夫子辩论:“您老夫子认为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啊。”陈贾又说:“周公曾派管叔去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自己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孟夫子回答说:“周公预先肯定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对吧?”——陈贾这问题刁钻, 颇有苏格拉底诘问的特点,是个逻辑缜密的人。但逻辑,在孟夫子眼前就是屁!

对这个逻辑陷阱,孟夫子又开始了圣人版的神回复:“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因此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却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辞。”听了这几话充满道德神圣感的辩论,陈贾也没了脾气,鸡同鸭讲没法辩了。


小龙人说:孟夫子这样的人,是人类残酷历史中的一种特例。他们单纯、直接、尊重普通人、能够勇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是一个伟人!但他的偏激有时候也多少有点不可理喻,典型的例子就是他骂同时期的“墨子”“杨朱”。人家墨子认为应该对天下人兼爱,在他眼里就成了“无父”;人家杨朱认为拿国王的位置和自己换生命我也不干,在他眼里就成了“无君”,无父无君就是禽兽!自说自话的最后竟然推导出人家都是“禽兽”,这确实有点过分了。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缺乏务实做事的能力,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权力。可万一!万一有某个此类人物又有权谋,能掌握权力,那带来的社会危害就及其恐怖了。各位不信?跟着我的文章慢慢看。

楼主:还是小龙人

字数:2489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7-10 05:59:13

更新时间:2019-07-13 18:37:02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