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青史评论]关于晋文公年龄及流亡问题的讨论。

[青史评论]关于晋文公年龄及流亡问题的讨论。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这里更正一个前面的错误,不过不是很重要,但是可以看出许多史记一些不可信的地方。这就是关于晋鄂侯与哀侯的问题。先看左传记录:

隐公五年传: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隐公六年传: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那么根据左传的记录,并结合上面的年表,就是原来都城在翼的晋侯受到曲沃攻击,于是出走到随。此时成周几乎已经承认了曲沃取代翼城,或者从中调停。但是到了秋天,曲沃否定了成周的调停,彻底要求取代翼城,于是成周为了断绝曲沃的希望,在翼城重新立了哀侯。但是左传隐公五年传并没有说以前居住在翼城,现在又出走在随的那位晋侯的死活。不过紧接着,在六年传中,又说国人跑到随把以前出走的那个国君接回来。但是已经无法复位了,因为哀侯是王室承认的,所以不能否定王室的权威,于是就把他安置在鄂地,于是晋人把他和他儿子哀侯区别开来,称他为鄂侯。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国君,而且为王室所否定,所以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谥号,只好以他的居住地作为称呼,但“鄂”显然不是谥号。
在这一点上,左传显然是相当严谨的。而史记却误读了左传的记录,认为鄂侯在隐公五年已经死了。而实际的情况是,从隐公六年起,晋国已经是一国三公了,一个是居住在翼,为王室承认的哀侯;一个是得到国人承认,但是已经失去君位的鄂侯出居在鄂;另一个是虎视耽耽的曲沃伯。由于鄂侯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左传没有记载他最后去世的消息。但是史记以为他儿子即位了,那老爸就死了,显然也是个失误。当然我在前面年表中也使用了史记的记录,也是个错误,不过这不影响纪年的顺序,所以暂时就忽略了。

相对照其他文献,看竹书纪年这一部分:二年,王使虢公伐晉之曲沃。晉鄂侯卒,曲沃莊伯復攻晉,晉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左‧隱五年傳》:「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 侯于翼。」《史記‧晉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首先,这个纪年不是真正的纪年本身,而是王国维通过其他文献编辑的,如果是引水经注写成的话,就可信,因为郦道元的年代是有原文竹书纪年的;如果是引用史记的话,就要怀疑了,因为司马迁的年代没有竹书纪年原文。那么结合这段记录,就是说:王国维承认成周立哀侯这个内容是引自左传,但是鄂侯死于隐公五年的说法,没有引自左传,因为左传根本没说,于是只好引用史记,但是史记这个说法是司马迁自己推测出来的,和左传六年传是矛盾的。因此今本纪年的鄂侯去世的记录是抄袭史记的说法。如果有朝一日古本纪年能够出土,那么就可以纠正这个说法。

国语没提这个事情,所以也没法考证。
我用这段的意思不是说偏信左传,而否定史记,而是说史记许多推测都源于司马迁的误读或者采用错误资料。而左传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当时许多史料都还在,所以没必要故意写错。但是司马迁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会进行一些推测,于是谬误就产生了。当然不管鄂侯于何时去世,都不影响后面年代的纪录,所以采用一个这样中性一点的毛病进行分析和举例。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谢谢关注,前一段比较忙,没顾得上,我打算把司空季子这个问题单独开贴讨论,多吸引一些评论。
我用士会代替胥臣的主要用意是说,胥臣作为司空季子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所以拿士会来做个离子,如果不是士会,那么贾陀也相当有可能。
认为是士会的根据主要在于此人出自世袭司空的士氏。当然也不排除贾陀有可能,因为可能贾陀也出自士氏,然后封在贾国故地。
等我过几天安顿下来再重新出贴,到时候会把你的这个想法考虑进去。谢谢斧正。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谢谢关注,前一段比较忙,没顾得上,我打算把司空季子这个问题单独开贴讨论,多吸引一些评论。
我用士会代替胥臣的主要用意是说,胥臣作为司空季子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所以拿士会来做个离子,如果不是士会,那么贾陀也相当有可能。
认为是士会的根据主要在于此人出自世袭司空的士氏。当然也不排除贾陀有可能,因为可能贾陀也出自士氏,然后封在贾国故地。
等我过几天安顿下来再重新出贴,到时候会把你的这个想法考虑进去。谢谢斧正。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申生比重耳和夷吾年幼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因为现在只掌握了晋献公迎娶姜氏和大小戎的顺序,但是三人分别生产的顺序却未确定。但是差距不会太大,只在一两年之间。申生成为大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姜氏的地位,由于姜氏本是齐桓公嫁给晋武公的少妻,目的在于笼络晋国,由于武公去世,而献公希望和齐国维持关系,因此就“烝”了姜氏,那么她的儿子也就子以为母贵,成为大子。等后来晋国自身实力上升而齐桓公逐渐年老,影响下降,不再需要齐国这个外援,就逐渐冷落申生。

尽管如此,同样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申生确实比重耳年长。目前认为重耳比申生年长的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的支持,没有春秋三传和国语、纪年的支持,所以不能作为论据。这种说法貌似是为了支持司马迁的重耳43岁出走的言论而拼凑的。但是我们前面分析重耳后代年龄的时候,已经提到,重耳的长子伯鲦在重耳出奔在狄期间才出生,因此不可能前面有更多的子嗣,那么只有17岁这个年龄才与重耳的子嗣出生时间符合。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等过几天,继续写第三个角度,就是从重耳同时代的卿大夫的生活年代入手,分析重耳的年龄。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感谢虎公点评,我想也对你认为史记正确的几个理由讲一下我的看法:
1. 从武公和献公的年龄推测
重耳的祖上多不短命,重耳的祖父武公在位39年,父亲献公即位时年纪可能已经比较老了,这时他的儿子20多岁很正常。
------------------------------------------------------------
首先,即使武公献公在位年代较长,也未必长寿,比如晋平公、定公在位时间也比较长,达到30或者30年以上,但都并不长寿,这是由于幼年即位的原因。即便献公真的年长,但他早年无子的原因已经说明,就是娶于贾,无子。这导致献公诸子出生较晚。

历代晋侯的寿命普遍不长。因此当使用假设的武公献公长寿的例子,是不敌有确切纪录的悼公顷公等短命的例子的。

2. 重耳的太子晋襄公即位8年就病死
晋襄公(欢)应该是重耳的长子,而且生于出奔之前(他在狄还生了两个儿子)。可见出奔时应该有一把年纪了。
----------------------------------------------------------
襄公作为大子,应该是嫡长子,但未必是重耳的第一个儿子,只有重耳确立夫人之后,那么根据母以子贵的原则,夫人的儿子就会成为继承人。我在前面一段关于文公诸配偶的排序问题上已经说明,逼姞成为夫人并非由于年长,而是由于杜祁等人的谦让。因此不能由于襄公即位就判断说他是长子。春秋战国间由于母亲得宠而即位的事例还有许多,实际上奚齐就是这样即位的。
实际上,文公长子的出处已经说得很明显,就是季隗生伯儵、叔刘,此二人的称谓表明重耳的第1、3子在狄出生,因此在晋国期间不可能另有儿子出生。
关于襄公去世,我想不应该因为他仅仅在位八年就说他年老,他谥号实际上就从另外一个侧面泄露了他早年去世的原因:谥法:甲胄有劳曰襄。襄公即位之后战事不断,因此对他的健康有一定的伤害。当他去世的时候,太子仍然在襁褓之中,因此襄公去世应该是在他青壮年时候。

3.齐姜不大可能是晋武公的妾
齐桓公可是当时的霸主啊,不太可能让女儿当晋国的小妾,倒是很可能嫁给武公的太子献公。所以,申生和秦赢虽然比重耳小,但因为齐姜的地位,立申生为太子是很正常的。献公很怕霸主齐桓公的(有事实证明。)因此,秦赢在前655才20岁左右,很正常。杨伯峻的怀疑不充足。
------------------------------------------------------------
齐姜确实未必是武公的妾,但也不过是他年轻的妻子,而且烝于齐姜这个说法很明确地说明了齐姜的地位,显然不是献公的正常配偶。另外重耳也有个妻子齐姜,也未必就作为夫人存在。

4.司马迁明显是看到《左传》的记载,并认为不对,才这么着重将重耳的年龄问题的。因此应该花费了足够的经理,查阅了相当的史料,其结论应该是很有把握的。
------------------------------------------------------------
我从没看见过司马迁是怎么查资料的,所以不能认为他就比左传准确。而左传的作者显然比司马迁有更多机会见到原始的资料。无论司马迁如何认真细致,也无法克服年代和资料缺失这个问题。

希望虎公继续点评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各位好,前几天地震英国这里看不到国内网页了。关于文公生卒问题,有三个要点各位不能绕过,我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

首先,献公早年无子,后来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然后才有文公和惠公出生。那么共大子的年龄本来就不大。因此年龄在那个时候根本不是执政或者作战的障碍。而且献公诸子出生在献公在位年间是有根据的。

其次,文公没有早年无子的记录,他的长子的出处已经说得很明显,就是季隗生伯儵、叔刘,此二人的称谓表明重耳的第1、3子在狄出生,因此在晋国期间不可能另有儿子出生。因此重耳在狄期间正是其生育年龄。

关于历代晋侯的健康问题,我到不是说他们都有遗传性的早亡,而是说那个年代国君甚至普通人去世普遍较早。比如重耳离开狄的时候,季隗已经25岁,重耳说要25年以后回来,季隗说自己活不到那个年龄。同样重耳如果43岁流亡,那么离开狄的时候已经50多岁,不会说自己25年后还要回来这种话;相反,如果重耳17岁开始流亡,离开狄的时候不到30岁,那么25年还是有可能的。流亡中,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对重耳都极为器重,试想快60岁的老头流亡该国,那么以上各位还能对他抱有太大的期望吗?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admi_0731兄说的是正理,但《左传》、《史迹》就这么称呼她,真不知道什么原因:)
-------------------------------------------------
左传里面哪一段把穆姬称为秦嬴了?希望指出来,我还一直没注意这个事情。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关于《史记》的种种谬误,最简易的方法是看杨宽的战国史,后面有一大段专门纠正史记谬误的。其次就是竹书纪年。对司马迁不可过分苛求,毕竟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文献的缺失。当然如果汲冢在他的年代就发掘的话,情况可能会好很多。不能因为司马迁下过工夫调查,就认为他是对的,因他的资料本身就有问题。

楼主:monvoisin

字数:1644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08-16 04:21:00

更新时间:2019-08-10 11:21:30

评论数: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