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青史评论]关于晋文公年龄及流亡问题的讨论。

[青史评论]关于晋文公年龄及流亡问题的讨论。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由于多方记载的矛盾,晋文公的生卒年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卒年在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即前628年冬当无异议。但是其生年则有争议,主要原因在于重耳开始流亡的时候,即僖公五年,前655年,重耳的年龄,主要有国语的17岁和史记的43岁两种说法。左传虽然没有给出文公的年龄,但是其记载中立于以上两种说法,因此将左传的内容作为进行推算的主要依据。

主要的分析方法,采取通过对:

1.晋国(翼城系 - 曲沃系)历代君主的在位年代及其生卒年
2.重儿子女生活年代
3.重耳重要卿大夫的生活年代

等三条主线进行分析,我想结论将会支持17/43两种说法中的一个,并且将试图给出文公的一个比较清晰的年表。

文公年龄的论证意义在于可以反过来确定同时期一些人物的身份和活动轨迹,并为同范畴的一系列文章提供支持和检索的依据。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同时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抛砖引玉,集合各方大家的意见。谢谢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首先,强调一个纪年原则,就是即位逾年改元的原则。虽然西周初期存在过即位未逾年便改元的现象,但在西周末期和东周,逾年改元已经成为通例,因此此后的计算中都坚持这一原则。

还有一个虚岁问题,就是年龄用虚岁,即出生年加上十个月,也就是虚岁比实岁多一年。

下面,有必要建立晋国君主世系的年表,采取一些重大历史时间作为线索:

前841年 共伯和父行政,厉王在彘。
前827年 周宣王元年
前796年 鲁孝公元年
前790年 宣王三十八年,王师败绩于条之戎。
前789年 宣王三十九年,晋公子成师以千亩之战生,时鲁孝公八年。
前785年 宣王四十三年,晋穆侯费王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世子仇出奔。

前783年 宣王四十五年,晋殇叔元年,鲁孝公十四年。
前782年 宣王四十六年去世。
前781年 周幽王元年,鲁孝公十六年,晋殇叔三年,世子仇归晋,杀殇叔,国人立仇。
前780年 幽王二年,鲁孝公十七年,晋文侯仇元年,文侯与王子多父伐郐,王子多父居郑父之丘。
前771年 幽王十一年,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时鲁孝公二十六年。晋文侯仇十年。
前770年 周平王元年,晋文侯立平王宜臼于成周。时鲁孝公二十七年,晋文侯十二年。

年表到这里先告以段落,说明几个问题:

首先,前790年,周宣王三十八年,王师败于条戎;又有记载,说晋世子仇以条之役生。如果世子仇就是出生在前790这个条之役,那么他前785年出奔时候才六岁左右,然后前781年杀殇叔时候还是十岁的小孩,前770年立周平王时候才二十一岁。当然如果当初是在一群和殇叔政见不一的大臣胁持下出走并回国复仇的话,这个年龄也不是不可能,但同样很有可能条之役不是条戎之役,即世子仇出生于比前790年更早的一次条之役。不过好在文侯仇的年龄并不重要,因此我们先假定他确实生于前790年,同时不排除更早的可能。

第二,前781年,世子仇回国杀殇叔而立。从殇叔这个称号来看,他并未获得认可成为国君,那么世子仇完全可以在781年当年即位并且改元,即文侯元年,但是位了坚持即位逾年改元的原则,我们仍然把次年,即前780年作为晋文侯元年。因为文侯的在位年限也不是非常重要。

第三,公子成师的生年可以确定,因为以后曲沃系将取代翼城系,因此我们从此开始记载公子成师的年龄。公子成师生于前789年,那么前770年平王东迁时候,他已经是二十岁了。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然而,上面这个纪录是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确定的,如果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条之役发生在晋穆侯费王七年,而千亩之役发生在十年,而穆侯又在位二十七年,并卒于宣王四十三年,那么世子仇出生于周宣王二十三年,而成师生于宣王二十七年,即前801年,那么前770年平王东迁的时候成师已经三十二岁。文侯三十五年去世,即前745年,这时公子成师已经五十七岁,次年封于曲沃,成师五十八岁,符合史记的记载。

这样,就存在纪年和史记两个版本的年表。考纪年宣王二十三年与二十七年,并无条之役与千亩之役的记载。而分别发生在宣王三十八年与三十九年。

那么穆侯即位年有问题么?纪年记载:宣王十六年,晋迁于绛。这一点和《诗谱》、《通鉴外记》还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一致。此外,纪年和史记关于晋文侯在位期间的记载也一致。那么史记和纪年唯一的矛盾就在于两次战役发生的事件,前后差距十几年之久。而在这一点上,纪年和国语是一致的,就是宣王三十九年,王师与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

因此,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国语和纪年的记载,而怀疑司马迁的记载可能有错误。那么这个矛盾很可能就是以后晋侯年龄上出现分歧的基础。由于最后的结论还没有得出,我们在以后的推算上,一方面以纪年的记载为基础,另一方面对照史记的说法,看看分歧出现在什么地方。

本人比较倾向于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不错,谢谢更正,不过这个地方不太重要,先忽略过去罢。嘿嘿。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再补充一个,同样来自史记,根据周本纪:“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在这一点上史记采取和纪年、国语同样的资料,而与晋世家冲突。其实晋世家本身也不直接否认千亩之战发生在宣王三十九年,而是把千亩之战定位在晋穆侯十年。那么要么穆侯十年的说法有误,要么穆侯即位年有误。但是史记又承认穆侯元年在周宣王十六年,这又和通鉴外记等文献一致。因此司马迁实际上承认千亩之战在宣王三十九年,只是晋世家的记录有误。因此建议采用纪年的说法,确认宣王三十九年是公子成师生年。那么他五十八岁受封曲沃的说法只能是太史公自己推算出来的,并没有充分根据。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下面继续写年表:

前769年 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八年去世。晋文侯十二年。公子成师21岁。
前768年 平王三年。鲁惠公元年。晋文侯十三年。公子成师22岁。
前746年 平王二十五年。鲁惠公二十三年。晋文侯三十五年,去世。公子成师44岁。
前745年 平王二十六年。鲁惠公二十四年。晋昭侯元年,根据左传的说法就是: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这个时候公子成师45岁。(根据史记的说法,成师58岁)我个人认为,如果成师是60多岁的老头,很难被人看好并且拥立,但是如果是四、五十岁的壮年,就很有可能成为君位的有力竞争者。

前739年 平王三十二年。鲁惠公三十年。晋昭侯七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此时公子成师51岁,如果根据史记,这时候他有64岁。

前738年 平王三十三年。鲁惠公三十一年。晋孝侯元年。公子成师52岁,如果根据史记他65岁。
前731年 平王四十年。鲁惠公三十八年。晋孝侯八年。公子成师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桓叔。自前745年至前731年享曲沃十五年(受封当年作为元年,不是国君不必逾年称元年)。如果根据史记成师享年72岁,当然不是不可能,只能说有难度。

前730年 平王四十一年。鲁惠公三十九年。晋孝侯九年;曲沃庄伯元年。

前724年 平王四十七年。鲁惠公四十五年。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七年,根据左传,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前723年 平王四十八年。鲁惠公四十六年去世。晋鄂侯元年;曲沃庄伯八年。

前722年 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晋鄂侯二年;曲沃庄伯九年。
前720年 平王五十一年三月庚戌去世。鲁隐公三年。晋鄂侯四年;曲沃庄伯十一年。
前719年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晋鄂侯五年;曲沃庄伯十二年。根据今本纪年,此年十月壬戌,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但是根据《御览》此事发生在庄伯八年。 根据《水经.浍水注》引《纪年》庄伯十二年,翼侯(晋鄂侯)焚曲沃之禾。
今本纪年又以为在本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但我以为此时武公未立,因此当在翼侯发生。水经注引过这次大捷,但没说年代。

前718年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晋鄂侯六年去世;曲沃庄伯十三年。根据史记,这一年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
根据左传记载: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相比较之下,左传记载得更加精确、详细一点。就是桓王一开始是支持曲沃一方的,并派兵支持。但后来曲沃违反了桓王对晋国内政的裁决结果,因此王又派虢公讨伐曲沃并且立晋哀侯。

前717年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晋哀侯元年;曲沃庄伯十四年。根据左传记载,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实际上这一年是哀侯元年,左传仿佛在说六年前其父亲鄂侯即位时的情况,但实际上把哀侯也称作鄂侯也不错,因为其去年哀侯在翼即位,但由于庄伯进攻而出奔在随。这年晋国大夫就跑到随去把哀侯接回来,并且使他居在鄂地,因此这个“鄂侯”概念与其父亲可能有区别,是区别于“翼侯”的概念说的。

前716年 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十五年去世。
前715年 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晋哀侯三年;曲沃武公元年。《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从字面上看,和晋国本身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似乎是芮、荀、董三国有人叛王。

前712年 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被弑。晋哀侯六年;曲沃武公四年。
前711年 桓王九年。鲁桓公元年。晋哀侯七年;曲沃武公五年。
前710年 桓王十年。鲁桓公二年。晋哀侯八年;曲沃武公六年。根据左传: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廷与曲沃武公谋,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前709年 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晋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七年。据左传: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晋人立小子侯。

前708年 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晋小子侯元年;曲沃武公八年。当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晋哀侯。
前705年 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晋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十一年。根据左传: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前704年 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晋侯缗元年;曲沃武公十二年。根据左传,当年春天曲沃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前703年 桓王十七年。鲁桓公九年。晋侯缗二年;曲沃武公十三年。当年秋,桓王坚决支持翼系晋侯,根据左传:命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这次惩罚使得曲沃向翼侯屈服。

《水经 ‧ 涑水注》引《纪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今本纪年以为此事在前719年,但我看应该在这一年,因为前719年曲沃庄伯仍然在位。此后曲沃忍了很多年。

前697年 桓王二十三年去世。鲁桓公十五年。晋侯缗八年;曲沃武公十九年。
前696年 庄王元年。鲁桓公十六年。晋侯缗九年;曲沃武公二十年。
前694年 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卒。晋侯缗十一年;曲沃武公二十二年。
前693年 庄王四年。鲁庄公元年。晋侯缗十二年;曲沃武公二十三年。
前682年 庄王十五年去世。鲁庄公十二年。晋侯缗二十三年;曲沃武公三十四年。
前681年 釐王元年。鲁庄公十三年。晋侯缗二十六年;曲沃武公三十五年。
前679年 釐王三年。鲁庄公十五年。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三十七年。
纪年和史记都声称,此年曲沃灭晋,曲沃武公以宝器贿赂釐王,王命曲沃以一军代晋。但左传以为王命曲沃代晋在庄公十六年,即次年:前678年。我认为左传记载更为详尽,应该是曲沃灭晋在前679年,但是没有马上认可曲沃,因为这显然有悖于自桓王以来的态度。但是曲沃通过一年的活动,终于在次年冬天获得周王的认可。并且晋侯缗最终被杀应该在次年曲沃获得了成周的意向之后。
于是:

前678 釐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曲沃(晋)武公三十八年。
前677 釐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去世。
前677 釐王六年。鲁庄公十八年。晋献公元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珏,马三匹。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上面最后一条想写676年 写错了,更正。

这个年表和史记、纪年还有左传的记录都是吻合的,或者说是综合了这几种史籍的共性。这个年表的计算意义在于可以推知曲沃系晋侯的大致年龄,当然这个年龄不是确数,仅供参考,但可以作为推算将来晋文公年龄的一个依据。

首先,看看曲沃系的简单年表:

前789年 公子成师诞生
前745年 公子成师受封曲沃 时年45岁,当年为曲沃桓叔元年
前731年 曲沃桓叔去世 享年59岁 享曲沃十五载
前730年 - 前716年 曲沃庄伯享曲沃十五载
前715年 - 前677年 曲沃武公享国三十九载

那么我们推测一下大致年龄。

首先,由于晋献公年间曾经出现过“桓、庄”之族,而且实际上没有被献公清剿干净,有的仍然作为公族保留下来,有的则出奔虢国,因此可以认为,桓叔和庄伯的子嗣非常多,那么在子嗣众多的前提下,庄伯、武公、献公即位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是仍然活着的嫡长子。因此我们假定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同时没有记载说桓、庄、武三代中出现过类似成师、奚齐等非长子威胁君位的记录。因此我们假定庄、武、献都是最年长的儿子。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类似献公遇到的问题,例如早年无子,还有女儿出生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长子就一定在国君年轻的时候出生。

再次,还有可能长子不是嫡长子,这是由于姻亲的关系,可能地位显赫的妻子后来居上。文公的儿子伯脩、叔刘就没有后来即位,可能是夭折了,也有可能由于其母亲是狄人。

最后,晋悼公的哥哥就是个智障,还有可能长子平庸,因此可能在幼嫡子中选择继承人。

综上,我想假定庄、武、献三代平均出生在其父亲的25岁左右。那么假设庄伯生活在前765年 - 前716年,享年50岁(虚);武公生活在前740年 - 前677年,享年64岁(虚);那么献公出生于前715年,到他即位的时候前676年,他已经40岁(虚)。那么这个时候重耳出生的问题逐渐出来了,我们接下来看献公年表。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前面周王纪年有点小错,前677年时候釐王已经去世。因此献公元年实际上已经是惠王元年。

前677年 釐王五年去世。鲁庄公十七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去世。
前676年 惠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晋献公元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珏,马三匹。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
前675年 惠王出奔郑。
前672年 惠王五年。鲁庄公二十二年。晋献公五年,根据史记: 伐骊戎,取骊姬与其姊。
前671年 惠王六年。鲁庄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六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献策。
前670年 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晋献公七年,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前669年 惠王八年。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八年,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前668年 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晋献公九年春,晋士蒍为大司空。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如果按照史记的说法,就是群公子有逃脱的流亡到虢国,因此虢国讨伐晋国。我看有可能。
前667年 惠王十年。鲁庄公二十七年。晋献公十年,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亟战将饥。”
前666年 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夏,晋献公十一年,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史记以为骊姬生奚齐、群公子转封外地在献公十二年。我看可能是这个事件经过长期争论到最后成行也许折腾到转年,这里仍然坚持左传的记录。另外史记以为到这时候奚齐才出生,当然也有可能使献公六年时候已经出生,否则当时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不至于刚生下小孩就把前面几个儿子就赶走,应该等奚齐至少能走路了再说,因此奚齐诞生未必就在献公十一年,可能更早。
前662年 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去世。晋献公十五年。
前661年 惠王十六年。鲁闵公元年。晋献公十六年。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前660年 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被弑。晋献公十七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
前659年 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晋献公十八年。
前658年 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十九年,使荀息以屈产之乘赂虞公,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前656年 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将立奚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十二月戊申,共大子缢于新城。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前655年 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遂灭虞。
前654年 惠王二十三年。鲁僖公六年,晋献公二十三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奔梁。
前652年 惠王二十五年冬十二月丁未去世。鲁僖公八年,晋献公二十五年,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根据史记的说法: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於齧桑,晋兵解而去。另外史记还认为卓子在这一年出生。
前651年 周襄王元年。鲁僖公九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去世。里克、丕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
前650年 周襄王二年。鲁僖公十年。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晋侯改葬共大子。是年为晋惠公元年。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根据这个年表和前面的估计,如果晋献公在大约前715年左右出生的话,他享年65岁左右。但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卓子出生,就是说在他64岁高龄还有儿子出生,这当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不过我们同样可以推测晋献公去世的年龄可能还不到64岁。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重耳在前655年出奔,如果他当年43岁的话,他就应该出生在697年,根据我们以前的估计 当时晋献公十九岁左右。而根据左传记载:初,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这样,在晋献公十九岁的时候,几乎是很难轮到重耳出生的。因此司马迁的43岁一说是很难成立的。但是,如果采用他的公子成师出生于前801年的说法,那么历代晋侯年龄就要增加12年,那么重耳很早出生就有可能了,因此,这个关于千亩之战年代的矛盾很可能是司马迁误算重耳年龄的根源之一。

但是司马迁的这个说法的毛病也很多,首先,如果公子成师出生于前801年,那么公子成师就享年72岁,庄伯享年62岁左右,武公享年达到76岁左右,献公享年达到78岁左右。这样历代晋侯的年龄就过于大了,和后来各国历代国君相比起来,连续几代国君如此长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很有可能的解释是成师确实出生在宣王三十九年,这样历代晋候的年龄就比较可信用。

司马迁43岁理论的一个致命缺点来自左传,请注意以下措辞:初,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就是说,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的齐姜原来不是献公的妻子,而是武公的妾。关键就在这个“烝”字上,专指乱伦。而且应该是发生在武公去世之后,献公继承了武公一些年轻的妻子,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和齐桓公的关系。于是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应当出生在献公即位之后,也就是前676年后,我们假定为一年以后,即675年左右(甚至更晚一些)。那么秦穆夫人在前655年灭虞之年出嫁,时年21(虚)岁。去年(前656年)大子申生自杀年龄也应在19岁左右。如果谁认为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出生在献公即位以前,那么她出嫁的年龄是不是偏大了一些?

紧接着,“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那么重耳的出生就应该在献公烝于齐姜之后,也就是说676以后,如果根据国语,重耳出走时候17岁,那么他就应该出生在672年,即献公伐骊戎之年。那么献公获得大戎狐姬和小戎子是在676 - 673年之间的一次伐戎的战斗,或者是戎主动要求和亲。这样就比较合理。之后前666年或665年,献公十一至十二年间,奚齐出生。可见献公在十二年间陆续有8个子嗣出生。可见当时献公正值壮年。就是如我们估计在40岁左右即位,在50多岁时候还有幼子出生。或者甚至献公的年龄更轻,即位时候不足四十岁,只有30多岁,那么就更合理了,可以推测献公也不是武公的最长子,或者武公生献公也在稍晚的年龄。

因此从曲沃系晋侯的生卒年来看,文公于43岁时候出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应该来自于司马迁的误记或者讹传。当然,以上分析仍然不能完全排除43岁说法的可能性,只是严重缺乏支持这一理论的资料,或者现有资料完全不合理。虽然关于成师出生年代的错误和重耳出走年代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这一误记还是影响到司马迁对于历代晋侯年龄的判断,从而为这个错误埋下了伏笔。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自顶一下,呵呵。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说一个题外话,成周对曲沃系和翼城系的态度对晋国这场内斗的结果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是也可以说成周从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所作出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其策略分成两个阶段:初期,平衡曲沃和翼的势力,不让一方坐大,也不能让弱方被完全摆平,对过强的一方予以一定打击。后期,对已经铁定获胜的一方及时予以承认,这样没有彻底得罪晋国。所以桓王、釐王的对晋主动调整策略相比平王的完全无动于衷是十分有水平的。可惜代价是让汾水流域各国承担了成周与曲沃的矛盾,所以当成周最终决定放弃翼城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杨、韩、魏、贾、耿、霍、虞、虢、荀诸国为俎上鱼肉的命运。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下面从重耳子女的角度分析他可能的年龄。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首先来看看文公的几位配偶。虽然前面的分析已经倾向于重耳17岁出走的结论,但是我们采用这个新的分析角度时候还是暂时采取中立的态度,先不否定任何一方。如果重耳前655年出走的时候确实是43岁,那么他几乎已经肯定有了配偶,并且几乎肯定已经有了子嗣;如果他在17岁的时候出走,那么他可能刚刚结婚,或者还没有结婚,也很难有子嗣已经出生。关于重耳配偶的记录,主要来自左传的以下几条:

僖公二十三年传: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这条记录说明以下问题:重耳在狄期间得到季隗,并生下了伯儵、叔刘两个儿子。虽然两子最后都没有即位,但是从伯、叔的排行来看,这分别是文公的第一和第三个儿子。

然后再看,僖公二十四年传: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就是说,直到文公即位伯儵、叔刘还在狄,那么这两个儿子都是重耳在狄期间出生,而不是季隗回到晋国以后出生的。并且可以推测,重耳在狄期间,就还应该有第二个儿子出生。生第二个儿子的人可能是重耳在流亡前的配偶,追随重耳到狄。也有可能是在狄期间娶的。我们一会儿再猜测这个人是谁。同样,重耳可能还有第四个儿子在狄出生,这都不可考了。

接着,僖公二十三年传:及齐,齐桓公妻之……,于是重耳就有一位姜姓妻子,这个妻子似乎没有留下耳子,但是不排除有女儿。不过从出现的年代看,她肯定不可能是第二个儿子的母亲。

僖公二十三年传又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那么文公又有五位秦国来的妻子,不知道底细,我们姑且假定这五人全是嬴姓女子。穆公此举似乎是要确保文公后代中有自己的亲属。不过后来看,这个努力似乎有些失败,只有文嬴请三帅的时候发挥了作用,算是和穆姬抗议俘获惠公的事情打个平手。

关于文公配偶记录最重要的资料来自文公六年传:贾季曰:“不如立公子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辟也。母淫子辟,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

那么辰嬴(即怀嬴、文嬴)就有儿子公子乐。公子乐应该出生在文公即位以后(否则他就是怀公的遗腹子了),到襄公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因此赵盾可能是想扶持一个好控制的孩子。当然十四五岁的孩子也未必好对付,后来栾书恐怕就低估了同样十四岁的悼公,这里要感叹古人的早熟。

由于杜祁“让逼姞而上之”那么逼姞的儿子就应该是嫡长子,生襄公驩。从襄公驩去世的时候,灵公还在襁褓之中来看,襄公是相当年轻的,此外襄公应该还有一个儿子公子谈,公子谈的儿子公孙周就是晋悼公,这点见国语.周语下。那么襄公也应该出生在伯儵、公子雍、叔刘之后,因为他的母亲逼姞远比杜祁、季隗、齐姜年轻,而且她作为正室是由于文公的宠爱,正所谓: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完全是由于文公个人的好恶,我想年轻正是逼姞的资本。因此逼姞可能在文公离开狄但未回国期间嫁给文公。并且生下了公子驩。

杜祁生公子雍,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 那么公子雍实际上是文公比较年长的儿子,但是由于母亲不是正室所以不得即位。而杜祁的身份,虽然列在第四,但是曾经有让逼姞、季隗和齐姜的故事,因此,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实际上杜祁是要比以上三位都年长,那么她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时候就追随文公,就是我猜测的从蒲城就追随文公的那位妻子,由于赵盾说她的儿子年长,那么很可能她就是在重耳在狄的时候生下了文公次子公子雍。从姓氏来看,祁姓很可能是来自士氏家族,因此可能是重耳刚成年的时候从士氏娶的妻子,因为重耳流亡期间,士氏是不敢把女儿嫁给他的;而在文公回来之后,到襄公去世期间,公子雍恐怕来不及成长为好善而长,先君爱之的人物的。所以公子雍应该出生在文公回国之前,所以说公子雍是文公次子,在伯儵、叔刘之间是很有可能的。

最后,文公还有个小儿子成公黑臀,不知道是谁生的,不过后来居然也三代享有晋国。

那么下面就把文公的配偶和子女排序

如果按照长幼,就应该是:杜祁、季隗、逼姞、齐姜、五嬴女。或者齐姜本来就最年长,也未可知。再看子女:伯儵、公子雍、叔刘、襄公驩、公子乐、成公黑臀。

如果按照尊卑就是:逼姞(生襄公驩)、齐姜(无子?)、季隗(生伯儵、叔刘)、杜祁(生公子雍)、辰嬴(生公子乐)、……?(生成公黑臀)……

看来晋文公对待妻子的排序,是先看美貌,然后再看出身,最后看年龄,儿子贤与不贤都不重要。当然襄公这个人还是不错的,所以文公这种排序也无可指责。似乎早生的伯儵、叔刘都很平庸,所以没有再有什么出场的机会。相比之下赵衰本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只不过由于赵姬的坚持才让叔隗作了内子。许多人以为文公妻赵衰就是把自己女儿嫁给赵衰,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也有可能赵姬不过是文公某个没出嫁的妹妹而已,或是什么别的亲戚,当然这都无关紧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赵姬生的赵括、赵同、赵婴齐应该都是在文公回国即位的时候出生的,因为文公流亡前显然还没有资格“妻赵衰”,流亡期间也不可能,否则赵盾就是在狄出生的,而三子显然没在狄呆过。所以三子出生都应该是在文公至襄公年间,而且从三人活动时间看,都是从成公年间才有记录的,因此不可能出生得更早,所以文公妻赵衰应当是即位后的一种封赏行为。

从对文公子女的分析来看,最长的儿子出生在重耳流亡以后,因此可以断定重耳是在青年时候出走狄国的。否则如果重耳43岁出走的时候,他儿子早该成人了,怎么没看见有记录呢。同样,从他儿子陆续出生的年龄来看,他在狄流亡至回国一段,正值壮年,所以17岁出走是一个相当可信的年龄。

从季隗的言论也可以看出,文公在狄十二年要走的时候,她25岁,如果重耳43岁出走的话,那么他当时55岁,要妻子等自己25年的话,就是说重耳打算活到80岁再回来找她,我想以重耳的判断力,是很难说这种大话的;即使是季隗也没敢说自己能活过50岁,可见当时人对平均寿命的概念。如果重耳当时是17+12=29岁,说自己54岁时候回来,还是有可能的。因此这也间接证实了文公青年出走,而壮年即位的说法。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补充一点,关于杜祁的来历,士氏(祁姓)自隰叔来晋,担任士师而得名。而在此之前士氏在周为杜伯。因此可能杜氏灭于宣王而出走晋国,其中的隰叔一枝改称士氏,而另有一枝继续保留作为杜氏,只不过后来不显赫了。这就好比士氏后来又分支出来范氏,而士氏继续存在一样。因此说杜祁可能是重耳在晋聘取的妻子,并长期追随重耳,所以颇能理解重耳长年流亡的苦难,并且阅历丰富,因此能在回国后明智地让出正室的位置而居第四。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自己顶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怎么没有人拍砖呢?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不错,左传中纪录的早熟现象,让现代人实在有点难以接受,类似的还有襄公九年传,季武子说鲁襄公的年龄,算起来十二岁,那么他即位的时候才3岁而已,同样,晋灵公即位的时候也只是幼儿。按照晋悼公的说法,国君十五就可以结婚生子,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十四岁即位后,很快就娶了杞国的公主,也在十五岁左右。春秋的礼制,自天子以下,隆杀以两,那么,天子婚姻的年龄也就是成人年龄就是15-2=13岁,公子和卿大夫的成人年龄就是15+2=17,士这一阶层就是19岁,比如孔子就是在19岁成人并结婚生子,老百姓就得20以外。因此天子、国君、卿大夫主政完全是根据政治需要,而不是根据其个人年龄和能力。实际上掌控权力的人是天子和国君周围的家臣,所以重耳等公子转封边邑,周围是有象狐偃、赵衰这样的人做拿主意的,因此不必担心重耳们过于年轻。

另外,判断重耳年龄的一个要素就是关于晋献公娶二戎嬖的时间,在献公即位以后,并且在因此留给重耳的时间,只有17年左右,所以17岁是相当可信的。8岁就转封蒲城,如果有什么不合适的话,那也是由于献公急于驱逐群公子,因此献公的主观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楼主:monvoisin  时间:2019-08-10 11:21:30
所以我在上面特意加了一部分关于重耳配偶和子女的论述,如果你看看重耳结婚和生育的年代,就发现他显然是青年出走的,如果中年出走的话,那么他前面那么多年都干什么去了呢,他的那些早年的子嗣为什么没出现呢?下面的讨论中,我想再换一个角度,从重耳同时期卿大夫的生活年代进行判断,我想可以和前面两个角度进行对照和比较。

关于史记、国语和左传,我个人觉得左传最为可靠,国语其次,史记到不是不可信,主要是司马迁所处时代,许多国家的史书已经遭到破坏,所以许多记录是以讹传讹,不好甄别了,所以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也被采用进来。而左传和国语的成书年代都在春秋战国之交,大量文献都还存在,因此其写作材料是相当可信的。

另外,左传的写作目的和风格与公羊传和谷梁传都不同,但是各自记录的内容却互相支持,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左传的记载是相当可靠的。

楼主:monvoisin

字数:1644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08-16 04:21:00

更新时间:2019-08-10 11:21:30

评论数: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