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2)
走马换将。
他派来了名将曹光实。交手几次,李继迁不仅没占到便宜,还损失了不少兵马。思来想去,还得诈降。官不官的无所谓,关键是有赏赐,就当战地补充了。不过,这次或许是被打疼了,继迁动了别的心思。
照旧,由张浦操刀,写了一封降书,洋洋洒洒数千言。狠狠夸了曹将军,犹如武圣再生,可谓天下第一名将。同时,指天盟誓,这次是真投降。在信的末尾,就投降的形式,继迁提出了小小的请求,希望在离城30年里的山谷,单独向曹将军投降。毕竟是夏国王,投降的地方不好人太多。
曹将军大喜。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到了日子,他只带着几名小校,如约来到山谷。迎接他的,却不是李继迁,而是蝗虫一般飞来的箭雨。曹将军殉国。李继迁拿下城池。
或许,有人会批评李继迁的人品。且不说,李继迁是党项人,根本不理会中原那一套。在他那里,投降、反抗,都是手段,目的就是拿回祖宗之地,并发扬光大。
与宋相比,宋是大象,党项是小强。小强与大象搏斗,能两军对圆,用军阵死磕吗?自古兵不厌诈,何况李继迁前面已有过几次诈降。只能说,曹将军太实在。本质上还是轻视李继迁。
轻视敌人,就要付出代价。这是铁律。
宋太宗,只好收起了自大。他派出大将李继隆,力求踏平李继迁,顺便捉拿李继捧。
李继隆,李继捧、李继迁,一字之差,却半毛钱关系没有。李继隆,可不是无名之辈。他是太宗第三位皇后,李皇后的亲哥哥。换句话说,他是当朝国舅。
虽是外戚身份,但李将军却是靠着本事上位的。这很不容易。
父亲是开国名将,他也曾追随太祖南征北战,还在平灭南唐的战役中立过大功。太宗继位后,在消灭北汉和第一次对辽战争中,他都随军出战,并立下了汗马功劳。
继迁不是对手,被继隆打的满地找牙。光是浊轮川一战,李继迁就损失5千精锐。虽说有了些家底,但毕竟是靠游击战起家,这让继迁心疼不已。
不过,继迁还是有所收获。他玩了招借刀杀人。话说,眼看朝廷大兵将至,继捧念及兄弟情义,赶紧派人通知继迁。可惜,继迁不仅没领情,还趁机发动偷袭,杀得继捧一败涂地,然后带着大批部众,远遁沙漠深处。损兵折将的李继捧,被李继隆轻松地生擒了。
这哥俩,真让人无语 。
李继捧,也就是赵保忠,被送回了东京。
太宗再见到李继捧,想到赐给他的名字和他的种种表现,哭笑不得。不过,也没杀他,东京城的豪宅是不让住了,迁居内地。最后,继捧病死在中原,终年42岁。
他应该是郁闷死的。不仅丢了祖宗之地,据说儿子还十分不孝顺。以至于,他在临死前专门给皇帝上表,请求朝廷不要封赏他的儿子。
当时已是真宗在位,接到奏章,几乎笑出了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2)
走马换将。
他派来了名将曹光实。交手几次,李继迁不仅没占到便宜,还损失了不少兵马。思来想去,还得诈降。官不官的无所谓,关键是有赏赐,就当战地补充了。不过,这次或许是被打疼了,继迁动了别的心思。
照旧,由张浦操刀,写了一封降书,洋洋洒洒数千言。狠狠夸了曹将军,犹如武圣再生,可谓天下第一名将。同时,指天盟誓,这次是真投降。在信的末尾,就投降的形式,继迁提出了小小的请求,希望在离城30年里的山谷,单独向曹将军投降。毕竟是夏国王,投降的地方不好人太多。
曹将军大喜。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到了日子,他只带着几名小校,如约来到山谷。迎接他的,却不是李继迁,而是蝗虫一般飞来的箭雨。曹将军殉国。李继迁拿下城池。
或许,有人会批评李继迁的人品。且不说,李继迁是党项人,根本不理会中原那一套。在他那里,投降、反抗,都是手段,目的就是拿回祖宗之地,并发扬光大。
与宋相比,宋是大象,党项是小强。小强与大象搏斗,能两军对圆,用军阵死磕吗?自古兵不厌诈,何况李继迁前面已有过几次诈降。只能说,曹将军太实在。本质上还是轻视李继迁。
轻视敌人,就要付出代价。这是铁律。
宋太宗,只好收起了自大。他派出大将李继隆,力求踏平李继迁,顺便捉拿李继捧。
李继隆,李继捧、李继迁,一字之差,却半毛钱关系没有。李继隆,可不是无名之辈。他是太宗第三位皇后,李皇后的亲哥哥。换句话说,他是当朝国舅。
虽是外戚身份,但李将军却是靠着本事上位的。这很不容易。
父亲是开国名将,他也曾追随太祖南征北战,还在平灭南唐的战役中立过大功。太宗继位后,在消灭北汉和第一次对辽战争中,他都随军出战,并立下了汗马功劳。
继迁不是对手,被继隆打的满地找牙。光是浊轮川一战,李继迁就损失5千精锐。虽说有了些家底,但毕竟是靠游击战起家,这让继迁心疼不已。
不过,继迁还是有所收获。他玩了招借刀杀人。话说,眼看朝廷大兵将至,继捧念及兄弟情义,赶紧派人通知继迁。可惜,继迁不仅没领情,还趁机发动偷袭,杀得继捧一败涂地,然后带着大批部众,远遁沙漠深处。损兵折将的李继捧,被李继隆轻松地生擒了。
这哥俩,真让人无语 。
李继捧,也就是赵保忠,被送回了东京。
太宗再见到李继捧,想到赐给他的名字和他的种种表现,哭笑不得。不过,也没杀他,东京城的豪宅是不让住了,迁居内地。最后,继捧病死在中原,终年42岁。
他应该是郁闷死的。不仅丢了祖宗之地,据说儿子还十分不孝顺。以至于,他在临死前专门给皇帝上表,请求朝廷不要封赏他的儿子。
当时已是真宗在位,接到奏章,几乎笑出了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3)
李继捧,几乎是用一生在搞笑。
他是拿着一把好牌出场的。哥哥去世后,他在众多弟弟中脱颖而出,顺利接班。完美开局。
接下来,就是步步昏招了。
面对天下大势,他想臣服中原的大宋,这原本没问题,毕竟先祖们都是这么做的。只是,他太没有章法了,上来就是直接进京献土归降。如果,他的决定是众望所归,那也没什么。可惜,他是在内部意见相持不下、遭遇巨大阻力,单方面做出的决定。
所以,出了李继迁,也就不奇怪了。
太宗派他重回党项故地,又给了他人生反转的机会。
按说,经过几年东京城的生活,他对当初的决定,应该有所思考。政治上应该更加成熟。可惜,他继续出昏招。他自作聪明的脚踏两只船,游离于辽、宋之间。
这原本也没什么,他的先祖们也是这么做的。但这么做得有两个前提,一是有能力;二是有身份。可惜,他都没有。论能力,他文治武功,样样皆无。论身份,他已臣服朝廷,是大宋的赵保吉。这样的身份,再耍两面三刀,只能让人不齿。
玩政治,要么有能力、要么靠忠诚。没有能力,就更需要忠诚。能力不够,还朝秦暮楚,那就是自寻死路。
还有,他对李继迁的态度,就更显政治上的幼稚。
当他再回党项故地时,相比招降,消灭李继迁,重新树立自己党项人独一无二的领袖身份,显然更符合现实的政治考量。可是,他不仅没有借助大宋的军力,一鼓作气拿下李继迁,还和他暗通款曲。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或许,这个时候,他又念起了手足之情、想到了血浓于水。这就更搞笑了。至少,李继迁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后来给李继迁通风报信,李继迁还给他则是无情的袭击。
难怪太宗不杀他。这样的人,杀了有什么用?
不知道,在后来的贬谪岁月里,李继捧有没有反思人生,有没有意识到,曾经有多好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念夏州老家,大漠孤烟,西风瘦马?
估计他没有,否则怎么还有心思和儿子闹不愉快。
这个人啊,四个字形容,没心没肺。
与他的兄弟比起来,那真是云泥之别。
或许,他唯一得意的事,就是李继迁死在了他前面。和他死在同年,不过早他几个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4)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自从扛起反抗大宋的旗帜,李继迁左冲右突,在宋军的绞杀下,顽强地茁壮成长。这其中,夏州城是焦点。
这座赫连勃勃修建的坚城,是党项人的福地,他们多次利用此城抵御了中原王朝的入侵。夏州城,也是党项人心中的圣城。李继迁,就时常围着夏州城做文章,让守在城里的宋军心神不宁。双方围绕夏州,互有攻守多次。
后来,太宗接受宰相吕蒙正的建议,毁掉了夏州城,以绝党项人和李继迁所念。这座历经500年,依旧坚不可摧的坚城,最终被人为毁弃。之后,城池的断壁残垣,又在漫漫黄沙中屹立了千年。遗址就在今天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附近。
风月无声,黄沙无语。千年往事,如梦如幻。
只不过,宋朝君臣自以为聪明,却让李继迁找到了更大的世界。夏州城被毁以后,李继迁将目光投向了灵州。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灵州,就在河套之地。
灵州,今宁夏灵武,位于夏州西侧,依附贺兰山,面向黄河,自古就是交通要冲之地。在灵州的西面,就是通往西域的、著名的河西走廊。灵州,还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地饶五谷,水草丰美、农牧两宜。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脱离唐玄宗,北上灵州继位,是为唐肃宗。大唐正是依托灵州大都督府,召集天下兵马,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这是灵州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名垂青史。
唐朝时,由于疆域辽阔,加之对西域各部的有效管治,灵州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在地理位置上还可以算是内陆城市。这也是李亨选择北上灵州的重要原因。很难想象,如果北宋发生内乱,大宋皇子会跑到那里继位。
时移世易,到北宋时,灵州几乎已是大宋的极边之地,孤悬在国境之外。尽管如此,它依然是联系北宋和西域的咽喉重镇。
如此天赐之城,成了李继迁梦寐以求之地。
灵州保卫战正式打响。
灵州,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孤悬国境之外,中间隔着数百里的沙漠。援军、军需、粮草供应极其困难。加之,李继迁的骑兵神出鬼没、没完没了的骚扰。宋军不堪其扰、朝廷苦不堪言。
朝堂之上,关于灵州,两派意见相持不下。
有人主张弃守。这算的是经济账,固守的成本太高,旷日持久会造成极大的财政负担。而且,敌近我远,最终也未必能守住孤城。与其死撑,不如早早弃之。另外,自唐到宋,首都由长安、洛阳,迁到了开封,远离了关中平原。从心里距离上来说,灵州也成了边远之地,更容易割舍。
有人主张坚守。灵州附近,不仅有党项、还有回鹘、吐蕃诸部,大宋占有灵州,就能将各部凝聚起来,共同对付党项,避免党项一家独大。此外,灵州还是贸易重镇,不仅是北宋战马的重要来源地,还是沟通西域的重要通道。更为重要的是,灵州富足,党项一旦据有,无异于如虎添翼。
宋真宗,左右为难。
几年前,太宗已带着深深的遗憾驾崩。留在他生命里的最后记忆,是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的李继迁,还有虎视眈眈、野心勃勃的萧绰母子。
宋真宗,接手的是两个巨烫无比的山圩,吹不得,更打不得。面对灵州困局,宋真宗徒呼奈何。站在他的角度,弃守灵州、与李继迁议和是可以接受的,这样至少可以避免两线作战。但他刚刚继位,就要主动放弃祖宗之地,实在难以启齿。
最终,大宋决定坚守。
派去守城的人,叫裴济。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5)
裴济,绛州闻喜人,今山西运城新绛县。祖上荣耀,先祖是唐朝宰相裴耀卿。仕途起步很高,是赵光义的潜邸旧臣。
为人耿直,仗义执言。当年,赵光义身边有个亲信,为人不堪,屡有不法之事,裴济数次如实向赵光义禀报。光义不以为然,反以为忤,将裴济外放贬谪。后来,亲信果然惹出大大祸,光义这才念起裴济当日所言,召回了他并委以重任。
裴济文武全才,在伐辽战役中,护卫太宗左右,困守危城,最终击退契丹铁骑,立下赫赫战功。与李继隆是亲密战友。
听闻裴济被派往灵州,朝中挚友在城外为他践行。且不说山高水远,灵州危局更是路人皆知,此去赴任,凶多吉少。临别之际,友人见裴济气定神闲,似是胸有成竹,便问其是否有良策。裴济笑而不语,痛饮碗中酒,跨马绝尘而去。
裴济心里清楚,哪有良策,怀抱必死之死而已。走过迢迢千里,穿过戈壁黄沙,来到灵州城下,裴济满脸的尘土,不像个上任的知州,倒似个充军的要犯。
裴济,骑马绕城三圈。这座塞上堡垒,已是满目疮痍。
城上的吊桥缓缓放下,裴济进了灵州城。再也没有离开。
在此之前,李继迁已经数次骚扰、攻击过灵州。
灵州,是李继迁手里的一张牌。
李继迁,至少是读过孙子兵法的,或者就是天才的军事家。在灵州,他将围点打援的战术运用的出神入化。
在军事上,灵州是个绝地。属于突出部,三面被围,与后方相连的生命线还隔着重重沙漠。如果说灵州是待宰的羔羊,在灵州附近活跃的李继迁,就如同一个高明的猎人。他不仅要吃掉羊,还要用它来吸引更多的同伴。
果然,太宗去世前一年,为了长期固守,他派大将押送40万石粮草驰援灵州。猎物上门,猎人心里乐开了花。结果,宋军押粮军队遭遇李继迁伏击,全军覆没,40万石粮草尽没。李继迁吃了个大饱。消息传到东京,君臣呆如木鸡。
太宗怒不可遏,发动五路大军,分进合击,会师灵州,意图一战屠灭李继迁。面对强敌,李继迁再次证明了自己。他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广阔的沙漠里往来奔波、神出鬼没,宋朝五路大军被拖得疲惫不堪,加之粮草不继,不得不黯然撤兵。
裴济,就是在这样的危局中,接手了灵州。
灵州的百姓很高兴,奔走相告。他们知道裴济是太宗的宠臣,也知道他在对辽战争中的威名。朝廷派来裴济,就是表明了朝廷坚守的决心。这些年,灵州被李继迁所扰,城中百姓惶恐不安,他们太需要稳定心神了。
裴济,就是百姓的定心丸。
裴济来自京城,自然知道京城的争论,一路上穿过戈壁沙漠,自然也知道军需供给之难。所以,到灵州后,他即着手兴修水利、疏通运河,开垦荒地、兴农种桑,要长期坚守,就得自给自足,降低对后方供给的依赖。
不到两年,灵州焕然一新。裴济,真是一把好手。
李继迁坐不住了,不能再给裴济时间了。
机会说来就来。裴济执法如山,有名军校违反军纪,为逃避处罚竟出城投靠了党项。为了立功,他将城中虚实都告诉了李继迁。继迁大喜,以其为先导,亲率大举再次围困灵州。
以往党项来攻,灵州守军都是固守不出,据险死守。这次却不同,裴济主动出击、率军冲出城去,李继迁被杀的措手不及,狼狈而走。这下,李继迁知道了裴济不好惹。
眼见裴济凶悍,强攻灵州难有胜算,李继迁将视线转向了外围。他很有耐心,足足用了四年时间,将灵州外围五座小城逐一攻下。至此,灵州外援完全断绝,成了真正的孤城。裴济,也成了真正的孤子。
收拾完外围,李继迁再率全部精锐围攻灵州。这次,李继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屯兵险要,占据灵州周围肥沃土地,命令军队开垦屯田,准备长期围困。
军情如火,裴济以血书上奏,请求朝廷派兵救援。奏章结尾处,裴济再次向皇帝和朝廷表明,将誓与灵州及全城百姓共存亡。
朝中的弃守派,原本整日嚷嚷,但见到裴济的血书后,却都沉默了。这不是救不救灵州的问题,而是救不救忠臣和百姓的问题。没有了忠良,没有了子民,还有大宋吗?
朝廷再遣大将,押送20万石军粮,星夜驰援灵州。
可惜,又中了李继迁的埋伏,再次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灵州,全城痛哭。裴济,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收下20万石军粮的大礼,李继迁终于对灵州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五万党项大军,疯狂地扑向灵州城。
城中宋军不足五千人。
输赢没有悬念。双方都心知肚明。但,战争的惨烈,却远远超过想象。充满狼性的党项勇士,也被大宋军民的英勇所折服。宋人,战斗到了最后。
破城之日,宋军不过数十人生还。城中百姓,多有殉国者。裴济,战至最后,面向东京的方向,拔剑自刎。对裴济将军来说,大丈夫战死沙场,并不足惜。只是,不能马革裹尸归葬故里,却让他死不瞑目。
起兵近二十年,经过无数次战斗,见惯了尸山血海的李继迁,还是被灵州的惨烈所震撼。他命人收殓了裴济的遗体,厚葬在灵州城外。出殡那天,城中残存的百姓,扶老携幼为将军送葬。李继迁率领党项士兵,跟在长长地队伍后面,一脸的悲戚。
英雄敬英雄。英雄惜英雄。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6)
可惜,英雄是落寞的。英雄,也会被遗忘的。
翻遍史书,居然找不到裴济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将军去世的年纪。令人遗憾。而对于这场惨烈的灵州之战,史书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满腔的热血,那些赤胆的忠心,都被淹没在了滚滚的黄沙之中。
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当然。
无论历史怎样演进,无论疆土怎么变化,无论民族怎么融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忠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为了忠义,为了信仰,为了身后的祖国和亲人,付出自然值得。
哪怕,会被历史遗忘。被人们铭记的,是英雄。淹没在历史中的,同样是英雄。
好在,大宋是厚道的。灵州城陷落、裴济身死的消息,传到了京城,真宗闻之愕然,低头久久不语,哀伤嗟叹。朝廷追赠裴济为镇江军节度使,并特旨让其三子皆入朝做官。过了几年,裴济的妻子去世,朝廷还特诏追封为平阳郡夫人,
虎父无犬子。裴济的三个儿子,个个争气,在朝中颇有建树,两个弟弟也都进士及第。裴氏子弟,没有辱没将军的英名。
这样的英雄,必将代代相传,为后人铭记。
行文至此,不禁想问,什么是英雄?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英雄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
有以弱胜强的英雄,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有扶大厦将倾的英雄。这些是成功的英雄。还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有功败垂成的英雄。这些是悲剧的英雄。
成功的英雄,让人激昂。悲剧的英雄,让人感伤。
裴济,是悲剧的英雄。
殉国灵州,是裴济个人的悲剧;丢掉灵州,也是北宋伤痛的开始。自此,宋朝的西北国防线全面后撤,直至环州、庆州(大致在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南部一带),陕西关中之地直接暴露在党项兵锋之下。更要命的是,自此面临北方大辽和河西党项的双重威胁,北宋开始了百余年两线作战的历史。
不过,宋人的悲剧,却是党项人的喜剧。历史总是有不同的解读,关键是脚下的立场。
拿下灵州,李继迁嚎啕大哭、继而仰天大笑。不是伤心,是狂喜;不是狂妄,是开怀。起兵以来,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拿下重镇,也终于站稳了脚跟。他梦想恢复的祖业,至此算是有了真正的地基。
李继迁,改灵州为西平府,大兴土木修建宗庙、宫室,又迁徙大批党项部落移居于此。党项人虽然还没有建国,但灵州俨然已是首都之地。李继迁,霸业初成。
眼见如此,宋真宗为息事宁人,竟将党项的夏、绥、银、宥、静五州故地,一并归还了李继迁,并正式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等,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至此,西夏俨然一国。李继迁,扬眉吐气。这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只是,他当然不知道,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尽管,他正年富力强,脑子里还有着更大宏大的蓝图。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7)
在拿回祖先故地和夺取灵州后,李继迁觉得该西征了。
西边,有土蕃人和回鹘人。党项的西征战略,可以概括为十个字“掠吐蕃骏马、收回鹘精兵”。
先说吐蕃。这是个曾经异常辉煌的民族。隋唐之际,吐蕃如日冲天,就连大唐也得让三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佳话的背后,靠的就是吐蕃的硬实力。安史之乱时,吐蕃人长驱直入中原,20万吐蕃大军血洗长安15天,甚至还拥立了一位傀儡皇帝。
当年,吐蕃强势时,党项人不过马前卒而已。时移世易,吐蕃王朝早已土崩瓦解。留在西北的吐蕃政权,勉强维持着部落联盟的态势,战斗力与过往不可相提并论。
可,偏偏就是这些吐蕃人,占据着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有着无数的优良战马,掌握着来自西域的先进冶炼技术。他们打造的兵器,让党项勇士垂涎不已。
这样的吐蕃,在李继迁眼里,就如同垂死的病虎。岂能轻易放过?不过,吐蕃毕竟是曾经的宗主,想要反咬一口,李继迁有所顾虑,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
对于党项人的膨胀,吐蕃人自然心中不快。无奈,实力不济,只能将希望寄托大宋身上。可,实际上,随着灵州陷落,宋人对西北局势的掌控力已急剧下降。
潘罗枝,吐蕃人的首领,他一次次派使节去东京,反复游说大宋与吐蕃合兵共击党项,收回灵州。
对于吐蕃和宋朝之间的眉来眼去,李继迁都看在眼里。为了要个实实在在的借口,他耍了个花招,故意在一次党项部落集会上宣称,要主动进攻宋朝的环州和庆州。
潘罗支得到情报,信以为真,赶忙给失去了西北马场的宋军送上5000匹战马。同时,他还将党项派来的使节,绑起来送给宋朝以示诚意。5000匹。对比下党项给中原帝国的贡马,吐蕃之心,不可谓不诚。
思虑再三,宋真宗还是拒绝了潘罗支。大宋也有难处,北方的辽国大军,正跃跃欲试,一场大仗迫在眉睫。当此节骨眼上,宋军实在不便分心西北。
潘罗支不死心,再次派使节去东京。这次,吐蕃人放出海口,说他们能动员6万铁骑,只要大宋肯出兵,立刻就能夺回灵州。
尽管,下定决定不再出兵,但吐蕃人的决心和勇气,实在让大宋君臣无法拒绝。宋真宗下旨嘉奖潘罗支,册封其为朔方军节度使,并赠送给吐蕃大批武器装备。
意外的是,敕书和装备在半路被党项骑兵狙击,全部落到了李继迁手里。看到宋朝的敕书,李继迁怒不可遏。还有比这更好的借口吗?他迅速集结大军,剑锋直指凉州。
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重镇,素有“畜牧甲天下”之称,这是吐蕃人的大本营,也是最重要的后勤基地。自唐朝中叶占据以来,吐蕃已经营数百年。李继迁一出手,就是吐蕃人的死穴。
可惜,吐蕃不复当年之勇。所谓六万铁骑,不过说辞而已。面对党项骑兵,吐蕃人兵败如山倒,丢掉了凉州。
潘罗支,只是吐蕃领袖,并不是国王或皇帝,没有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如今,丢了大本营、没了后勤保障,部落联盟随时可能瓦解,他本人也将生死难料。
为挽回败局,潘罗枝决定铤而走险。他决定投降。
准确的说,是诈降。
他给李继迁写了封信,言辞恳切、极尽谦卑,完全匍匐在地,似乎党项自古就是吐蕃的宗主。他表示,吐蕃愿意归降党项,而他本人则愿意追随李继迁左右,为其征战四方,任其驱使。信的末尾,他请求单独向李继迁投降。希望保留小小的尊严。
这一幕,何其相似?
当年,张浦就是这样给宋将曹光实写的。所以,当张浦看到来信,马上就断定其中有诈。他力劝李继迁不要前往,以免中了吐蕃人的奸计。
诈降,是李继迁玩了半辈子的把戏,他最有心得,也最有发言权。只是,大获全胜的李继迁,心态急速膨胀,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心,虽然思量了一番,还是认为张浦过虑了。在他看来,潘罗枝早已内外交困、穷途末路,又岂能有诈?张浦力谏不止,只能徒呼奈何。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继迁带着亲随,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授降的地点。多么熟悉的场景,只是这次迎接箭雨的是李继迁。尽管将士拼死抵挡,李继迁还是身中数箭。不愧是铁打的身体,他硬撑着回到了大营,痛苦挣扎了几日,含恨离世。终年42岁。
一代枭雄,就此倒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
我们终于一起跨年了
新年快乐!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8)
从二十岁起兵,到四十二岁战死。李继迁战斗了22年。
无论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他是党项人的英雄,这点毋庸置疑。对于党项民族,他有再造之功。对于西夏帝业,则有奠基之功。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李继迁,后面近300年的历史舞台上,党项人或许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他是个天生的战士,一生都在战斗。你可以打败他,但你打不服他;你可以击溃他,但你消灭不了他。那么强大的对手,那么多的名将,那么多次的围剿,李继迁越挫越勇,越战越强。
就凭这点,李继迁笑傲历史。
当然,一个人的辉煌,绝非仅靠个人之力,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从天下大势来看,正是宋、辽两雄相争,给了李继迁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乘机做大的历史机遇。
我们来复盘下这段历史。
公元982年,李继捧入朝,称臣纳降。
此前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978年, 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宋。979年, 宋灭北汉。同年,太宗首次伐辽,高粱河一战,惨败而归。
之后986年,太宗二次伐辽,再度铩羽而归。
李继迁起兵反宋,正是在982年。
这是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正值宋两次伐辽之间。
虽然首战惨败,但赵光义依然信心满满,他将帝国的重心放在契丹人身上,紧锣密鼓地准备二次北伐。这期间,对李继迁,赵光义是出奇的好脾气,好话说尽,极尽笼络。尽管,李继迁不吃这一套。
回顾历史,这几年是李继迁起兵后最艰难的时期,小火苗一度就要熄灭。这也正是北宋消灭李继迁最好的时期。以北宋当时的军事实力,如果对党项火力全开,李继迁是很难有机会的。是赵光义的战略选择,让李继迁躲过了灭顶之灾。
躲过灾难,靠天时。抓住机遇,靠智慧。
李继迁,就牢牢抓住了机遇。
公元986年春天,宋、辽大战一触即发。辽国圣宗刚刚继位,太后萧绰临朝听政,政局不稳,自然不敢大意。宋太宗为雪前耻,尽遣宋军精锐主力,力求收复燕云之地。这一仗,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李继迁,掐准时机,向辽称臣,并向辽请婚。
这时候,需要简要梳理下契丹与党项的关系。
当契丹人在北方草原强大起来,并在916年建国后,契丹与中原王朝亦敌亦友。期间,还出手灭了后晋。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党项人主要是向中原王朝的臣服,接受了中原天子的册封。
对于契丹,党项人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保持距离。后来,有了北汉这个缓冲地带,双方基本能相安无事。不过,党项和契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官方联系。
李继迁,选择这个关键节点,向辽臣服,分量很足。契丹人,当然乐观其成,照单全收。幸运的是,李继迁押对了宝。二次伐辽,宋军再次大败。战后,宋军转向战略防御,宋、辽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军备战,期间还经常擦枪走火,直到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的签订。
这期间,部分腾出手来的宋军,开始重点收拾李继迁,包括对辽作战的大将李继隆等,都调到了西北前线。辽人为牵制宋军,大力扶持李继迁,989年下嫁公主,990年封他为夏国王。
有了辽的强大后盾,李继迁今非昔比。他不仅越打越强,还再次抓住了宋、辽大战的良机。公元1001年,眼看宋、辽大战在即,李继迁围攻灵州,次年攻下灵州。等到宋、辽交战,辽军饮马黄河、签订澶渊之盟时,李继迁早已迁都灵州。
宋、辽两虎相争,李继迁这个狼崽子茁壮成长。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29)
李继迁,之于党项,不仅建立了帝国的雏形、积淀了这个王朝的气质,也确立了很多立国的原则,为后世子孙垂范。
比如,在大国间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这几乎成了西夏的国策,后世历代君主们照方抓药,在辽、宋、金、蒙之间闪转腾挪,硬是玩了近300年。
还有,他的军事斗争策略。李继迁堪称游击战大师。敌进他退,敌退他进,敌休他扰等游击战术,玩的炉火纯青。在他的指挥下,党项军队时而滑如泥鳅、时而猛似群狼,宋朝大军不是被遛得团团转,就是走进埋伏圈,即便李继隆那样的名将,即便五路大军征剿,也奈何不了他。
作为小国、弱国,这样的军事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要知道,党项最强盛时,也不过三百多万人,北宋人口上亿,综合国力更不是一个量级,如果硬碰硬,谁吃亏,不言而喻。
当然,最珍贵的,还是李继迁顽强的斗志。
斗志,可能是一位战士、一位将军、一位政治家,最宝贵的素质。想成就大业,必须经得起摔打、经得起失败,才有可能走向辉煌。即便是普通人,面对无常人生,始终保持斗志,也是难得的品质。
历史上,许多在夹缝中的弱小政权,可以赢一百次,但一次都输不起,一败而亡国。而,李继迁,则是不折不扣地百败将军,在他的军事生涯里,失败多过成功。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一蹶不振时,他又舔好伤口,重新投入战斗。
正是这种顽强的斗志、不屈服的精神,让李继迁屡败屡战之后,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帮手。让那些曾经摇摆的党项部落,更加坚定地站在他的旗帜之下。让契丹人,也终于伸出了援手。
斗志,不仅能武装自己,更能让帮你的人看到希望。
很多时候,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帮助,都需要“贵人”。但,所谓求人,最终还是求己。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有更多人帮你。这几乎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李继迁,一个可以失败,但永远斗志昂扬、不服输的人。
千年之后,犹令人尊敬。
李继迁,西夏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到他孙子称帝时,追尊他为太祖,谥号神武皇帝。实至名归。
据说,李继迁临终时,再三告诫儿子要臣服大宋,且要态度诚恳,一请不成、要反复再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继迁的遗言,应该是可信的。他清楚,可以从宋朝那里争取独立,但想要巩固独立,必须与宋朝搞好关系。当然,与辽国关系也要搞好。
与宋、辽的关系,是党项人立足的基石。继迁的遗命,可以说是老成谋国,但也可以说是对后继之人的担忧。
继迁死后,长子李德明继位。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0)
如果说,李继迁是西夏王朝的奠基人,那李德明就是砌墙的工匠。在他手里,将帝国大厦,一砖一瓦的建造完毕。
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李德明的第一步并不好走。事实也证明,父亲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李继迁骤然去世,党项内部各种政治势力暗流涌动。特别是那些追随继迁南征北战的勋贵们,对于年轻的李德明多少有些不屑一顾。蠢蠢欲动、伺机作乱者,大有人在。这是内患。
外患上,辽、宋两家,是否会乘虚而入,也未可知。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容乐观。
李继迁刚死,曹玮,大宋的西北边帅,立即就向皇帝上书请求发兵,想趁着党项国丧,一鼓作气消灭李德明。曹玮与李继迁打了多年交道,深知李继迁就是党项的灵魂,如今继迁归天,德明立足未稳,确实是难得的战机。
奏章火速报到真宗案前。只是,刚刚经历了澶州生死时速的皇帝,实在不愿再起兵戈。只是下旨好言安抚曹玮而已。曹将军,仰天长叹,遗憾不已。
这给了李德明喘息的机会。
作为新主,他立足未稳,必须得使好这前三板斧。
当务之急,勋贵们劝他抓紧向大宋称臣,避免被宋人抓到把柄。何况,这也是执行李继迁的政治遗嘱,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这些人,拿着继迁的遗嘱压李德明,说到底,还是拿他当黄口小儿,还是在轻视他。
事实上,德明继位时已23岁。而他父亲在20岁就起兵了。
在他出生的次年,父亲就踏上了漫漫的抗争之路。他的成长岁月,就是一部李继迁与宋朝的斗争史。党项这点家底是怎么来的,这些年的苦难是怎么熬得,他再清楚不过了。虽然有着父亲的荫庇,替他挡了一些风雨,但他也绝不是柔弱的王孙。
父亲向宋朝称臣的遗言,他是完全认同的。但,他绝不能接受大臣们用这个来压他。他很清楚,政治角力,只要退一步,往往就会收不住。而且,他也确实有自己的考虑。
他反问大臣,和平有很多种,有跪着求来的和平,有站着斗来的和平,哪个更有价值、更长久?再说,没有实力,哪来和平?
怎么证明实力?必须先杀了仇人,吐蕃首领潘罗枝。
德明的这个提议,让所有党项人都没法拒绝。毕竟,党项习俗,有仇不报奇耻大辱。李德明,一出手,就棋高一着。
潘罗枝这边,也早料到党项人不会善罢甘休。
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亲哥哥去东京面见宋真宗,晓以利害,请求大宋出兵与吐蕃夹击党项,一举消灭李德明。宋真宗,还是温言相劝,婉言回绝了。另一方面,乘着德明刚刚继位,贿以重资对党项部落进行分化、瓦解。还别说,效果挺好,真有一些党项部落投靠了吐蕃。
可惜,潘罗枝中计了。投降的部落里,有两个李德明故意埋的钉子。之后,他们谎称德明来攻,邀请潘罗枝商议对策。可怜潘罗枝刚进入两个部落领地,就被伏兵杀死,身首异处。
李德明,坐镇灵州,未发一兵一卒,就杀了潘罗枝。真可谓,兵不血刃,杀人于千里之外。这招实在漂亮,不仅报了杀父之仇,也让那些心里有算盘的大臣,悄悄夹住了尾巴。
比起父亲,李德明的出场毫不逊色,甚至更为惊艳。而,潘罗枝,则用自己的头颅为李德明垫稳了权力的宝座。
虽是成王败寇。但,潘罗枝,绝非一无是处。
潘罗枝,这个在历史中惊鸿一瞥的吐蕃首领,关于他所有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很多人,都是因为李继迁才知道他。尽管是他终结了李继迁,但历史却让他成为了给李继迁背书的人。
历史,就是这么不讲理。
留在历史深处的他,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带领实力不济的吐蕃,拼死抵抗党项人,并最终杀了李继迁;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派使节到东京,请求宋朝出兵合击党项,态度虔诚的令人感动。
这也是个英雄。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1)
杀父之仇已报,该向宋朝称臣了吧。
没有。李德明,又玩了个花招。他先遣使向辽称臣。被辽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有了辽的加持,李继迁这才派了个牙将,带了20匹贡马、一些土特产,去了东京,向宋称臣。
就这点东西,李德明也好意思送过去。不过,宋真宗很高兴,大宋很有面子。毕竟,李德明主动来称臣了。
几番讨价还价、来回扯皮,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议,史称“景德和议”。这是宋人和党项之间的第一份和约。
大宋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不错,与辽国封的一样。不一样的是,大宋出手更阔绰,封官之外还有岁赐。每年赐给党项白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
宋朝的条件是,承认宋是宗主国,以宋为正朔。比如,要用宋朝皇帝的年号纪年,接受宋的册封,每年向宋朝贡等等。这些都是虚的,李德明没意见。至于,派人质到东京、归还灵州等条款,李德明哈哈一乐就过去了。宋人装装糊涂也就算了。
同时,宋朝还部分取消了对党项的贸易禁令。这是宋夏战争时期,在军事行动之外,北宋对付党项的锐利武器。其实际成效,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好过军事打击。
党项人周围多是游牧民族,他们所产的东西,只有卖到中原,才能换回布匹、丝绸、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司马光曾打比方说,党项好比婴儿,中原则是给他们喂奶的乳母。
孩子没奶喝,能行吗?
马匹和青白盐,是党项最重要的外贸商品。军事对抗期间,马匹属于绝对禁止流向宋朝的军用物资。青白盐,作为党项质优而价廉的特产,就成为了贸易和走私的重要商品。
食盐,在宋朝由国家专卖,是暴利产品。
宋朝掐住要害,在边境地区严控青白盐的贸易和走私,让党项人非常头疼。李继迁多次诈降,所提请降条款,必包括开放青白盐的贸易。杀伤力可见一般。如今,宋朝部分开放禁令,有限度地允许青白盐贸易,就如同松开了系在党项人脖子上的绳索,李德明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不仅如此,李德明还抓住一切机会向宋朝进贡。比如,在皇帝和太后生辰、新年等,党项都会派出庞大的使团去东京。宋朝君臣爱面子,通常在岁赐之外,还会有重重的赏赐。何况,每次来回途中,党项使团还大肆走私马匹和青白盐。朝贡,让党项人赚的盆满钵满。
短短数年,李德明先后拿到了辽、宋的册封,政治根基越发稳固;有了宋朝的岁赐和朝贡、贸易,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李德明,在看似不声不响中,让党项的实力一天天壮大了起来。
有的人,做事动作很多、声响很大,让天下人为之侧目,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一地鸡毛、啥也没干成。有的人,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华而不实,看似不声不响,但事办成了。
孰高孰低,自有定论。
李德明,就是悄悄办成事的高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2)
他不仅擅于办事,治国更是一把好手。
得明的治国方略,八个字概括,“和辽附宋、西征拓边”。
对于辽、宋,李德明韬光养晦,恭敬而精明。其统治时期,辽国皇帝是辽圣宗,北宋皇帝是宋真宗。靠着身段灵活、温言软语,李德明将两位大国皇帝哄得很满意。
稳住了辽、宋,向西开拓就成了必然选择。
向西,也是继承李继迁的遗志,实现父亲“掠吐蕃骏马、收回鹘精兵”的愿望。潘罗枝死后,吐蕃人的威胁大大降低。回鹘成了李德明的主要对手。
回鹘,又称回纥。唐朝时,回鹘人实力很强大,回鹘铁骑天下闻名。安史之乱,回鹘出兵助唐平叛,立下了赫赫功勋。五代之后,其实力日渐衰落。李德明,面对的是盘踞在甘州的回鹘部落,力量最为强劲,对党项的威胁也最大。
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的大本营。境内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物产丰富,尤产骏马。甘州,还是西域诸国和宋朝贸易的必经之路。如此地方,让李德明好不眼馋。
回鹘人自知实力不济,无法独自对抗党项,所以一直向宋朝示好。无奈,灵州丢失后,宋人已无力西顾,加上宋真宗厌战,对回鹘所求,只好佯装不知了。
为摸清宋人底牌,李德明让张浦率军攻打甘州。出兵不多,只有数千人。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想看看各方反应。宋人的底牌马上亮了出来,那就是不闻不问。回鹘人的底牌也亮了出来,打的张浦丢盔卸甲,几乎全军覆没。
张浦,多谋善断,是个人才,却非将才。
既然如此,李德明就派遣一员大将,再伐甘州。这次输的更惨,直接中了回鹘人的埋伏,将军只身逃走,粮草丢失殆尽,全军覆没。为了羞辱党项人,回鹘还杀尽了党项俘虏。
李德明怒不可遏,亲率大军征讨回鹘。这是第三次。回鹘坚守不出。德明粮尽,只好退兵。回鹘出兵尾随掩杀,德明抵挡不住,再败而归。
次年,党项人再伐甘州,还是张浦领兵。这是第四次。吸取前几次的教训,张浦稳打稳扎,试图困死回鹘人。眼看计谋奏效,回鹘人组织敢死队,夜半出城,偷袭了张浦的大营。党项人乱作一团,再次饮恨。
不甘心失败的李德明,再次亲率大军讨伐。行军路上,德明在白日看到星星,见如此异像,以为凶兆,引军而还。
至此,德明五次征伐回鹘,都功败垂成。
看来,回鹘精兵,确非浪得虚名。无奈之下,德明只好接受张浦的建议,放弃对回鹘的强攻,转而利用占据灵州的优势,掐断甘州与宋朝的商路,抢劫往来的使节和商队,困死回鹘人。
张浦的点子不错,比带兵打仗强。
这也是他为党项李家父子两代首领,献上的最后良策。
几年后,张浦病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3)
张浦这个人,值得多说几句。
张浦,汉族,银州人,今陕西榆林米脂。
张浦的出生年月,史书没有记载。他一出场,就是策动李继迁反宋自立,还设计让李继迁诈称乳母去世,逃出夏州城。
至于在此之前,他在哪里、做什么,又是怎样成为李继迁的心腹,包括他的出生、家庭、教育等等,历史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有蛛丝马迹可寻。线索就是银州。继迁的父亲,曾任银州防御使。而,李继迁就出生在银州无定河。张浦,也是银州人。当时的银州由党项人管理,是党项、汉人杂处之地。
他和继迁的关系非同寻常,名为主仆,却亲如手足。他对李继迁的忠诚,李继迁对他的信赖,包括后来李德明对他的敬重,都是例证。这样的关系,必有特别的原因。
或许,他们俩是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只不过,一个是衙门里官员的公子,一个是街巷里穷苦汉人的小子。
说起来,人与人之间,有三种关系最能培养信任。血脉相连、共同成长、志同道合。他和李继迁,或许就占了后两样。
因为信任,他对于李继迁,绝非谋士那么简单。尽管,继迁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包括与宋的或战或和或降,对辽的请赐请援请婚,对党项和周围部落的恩威并施,幕后的策划人都是张浦。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手足情深的依赖,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看看李继迁的奋斗史,始终在他身边的,张浦几乎是唯一的存在。他们一武一文,一刚一柔,配合的天衣无缝。
当年,李继迁派人向宋请降,宋人吃亏多次,反应比较冷淡。李继迁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取信朝廷。张浦说,这个简单,我去东京面见天子,朝廷必然相信。
果然,当宋太宗见到张浦,大喜过望。他当然知道张浦对李继迁的价值,直接将张浦扣在了东京,赐予高官、豪宅、美眷,更少不了用民族大义来感化他。
一扣就是三年。
三年里,李继迁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事业发展也颇为不顺。身边还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及张浦在大宋京城的幸福生活。其实,他们就是想告诉继迁,张浦叛夏降宋了。
换个角度看,这几乎是必然的事。张浦原本就是汉人,回到汉人京城,有天子恩宠,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无论出于民族大义,还是出于个人前程,留在大宋京城,不比回到西北沙漠吃风沙强百倍?更何况,谁又能保证李继迁有出头之日?
都说,众口铄金。但,李继迁不信。
他再次向宋朝投降。这次条件只有一个,放回张浦。言之凿凿、日月可鉴,重誓毒誓说了一堆。太宗见好就收,顺势放人。据说,之前征求了张浦的意见。张浦微微一笑,愿意即刻回西北,语气坚定,不容置疑。繁华东京,荣华富贵,则不置一词。
西北故地,继迁、张浦,三年之后再重逢。没有客套、没有寒暄,没有责问、没有抱怨,更不可能有矫情和眼泪。君臣二人四目相对、仰天大笑,策马扬鞭、绝尘而去,卷起身后黄沙飞扬。
什么是信任?这就是信任。
信任,不需要解释。
要解释的,都不是信任;至少,不是纯粹的信任。
继迁对张浦就是信任。这信任翻过了三座大山,时间、苦难、种族。时间上,好理解,但异常艰难。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信一个人,扪心自问,值得这样信任的人,能有几个?
苦难上,他们之间的信任,非比常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多少次丢盔卸甲、多少次一败涂地、多少次大败而归,他们依然信任,并肩战斗。
最难的,还是种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类有了文明、有了民族,就有亲疏之别,就有民族大义。超越民族,去无条件地信任一个异族人,无论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还是再千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这两个民族,还正在爆发战争,那这种信任,就更显珍贵了。
李继迁、张浦之间的信任,他们的主仆之情、兄弟之情,令人动容。却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有些为难。
我们有理由谴责张浦,因为他是汉人。只要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他注定无话可说。但我们真的就能,义正言辞地去谴责一个千年前的汉人?是不是有点苍白,是不是有点矫情?
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抱负。
没有处在他们的时代,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生活,我们了解他们吗?如果不敢说了解,那最好还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人生。特别是那些,不为富贵所动、不为女色所惑、不为权力所迷,始终如一、忠贞不二的人。
他们值得尊敬。张浦亦如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4)
张浦死后,李德明痛哭不已,党项如失巨擎。不过,换个角度说,这也是德明统治的新起点。张浦作为父亲留下的首席辅政大臣,辅佐德明十年整。虽忠贞不二,但对于德明多少是个制约。张浦死后,德明才真正开始了乾纲独断的为君之路。
对于甘州回鹘,他继续执行张浦的策略,试图困死回鹘人。不料,回鹘人不白给,不仅没有困死,还在张浦死后两年,乘着凉州党项守将去世、内部混乱之际,发兵突袭,占据了凉州。
这下,德明叫苦不迭。甘州没拿下,又搭上了凉州。回鹘人则将甘州、凉州连成片,成了党项的心腹之患。张浦已去,李德明孤掌难鸣,只能先咽下这口恶气,以待时机。
实际上,他还有更要紧的事。
有人禀报,在怀远镇以北的温泉山上看见了龙。
真龙现身,此事非同小可。德明赶紧派重臣去山上祭祀,再问问天意如何?一套复杂的礼仪之后,党项人明白了天意有二。
一是怀远镇地势险要,西北有贺兰山、东南有黄河,还有西平府(灵州)作为屏障,实为虎踞龙盘的龙兴之地。
二是党项要出天子了。至于天子,当然就是德明了。
收到天意,大臣们争相上表恭贺。德明顺天应人,派重臣在怀远镇筑城,仿造唐都长安和宋都东京,大建宫阙楼宇、宗庙官署,并将怀远,改名兴州,作为党项人的新都。今宁夏银川。
所谓天机,更多是人意。
背后的总策划,当然是李德明。
灵州是个好地方,但兴州更好。从地理上来说,灵州东南是北宋,东北为辽国,不但向外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靠近宋、辽边防重镇,军事上易受威胁。
兴州,在灵州过去、黄河以北,不仅地理上远离宋、辽,背后还有了黄河天险。此外,兴州附近,农牧业更为发达,而且引黄灌溉也更为便利。事实上,兴州地区后来一直是党项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兴州,西夏王朝200年的国都。
历经有年,新都落成。都城整体呈长方形,周长十八余里;城外修有护城河,阔十余丈。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城门的名称,则是仿照北宋的东京,也有南熏门、宣化们等。城市的内部布局,则是仿照长安,有市有坊、市坊相隔,道路成方格形,街道宽敞,共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
都城如此规制,可见德明心中气魄。
换个角度说,在德明心里,他自比华夏天子。
尽管如此,对于大臣们的劝进称帝,德明依然有所顾虑。非不想,时机不成熟而已。德明,是个务实的人。不过,虽无帝号,但德明所居宫室、出行规制、旌旗仪仗,与中原天子实无分别。
李德明,已是关门天子。距离称帝,一步之遥。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5)
虽然,党项已今非昔比,李德明更是无上尊贵,但心腹之患依旧,那就是盘踞甘州、凉州的回鹘人、吐蕃人。
张浦已去世多年,这次出场的是德明的儿子,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党项首领,李元昊。
公元1028年,德明派元昊率领精兵3万,攻打甘州。此时,距离德明最后一次攻打甘州,时间已过去近20年。这二十年,党项人修养生息,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运昌隆。回鹘人则日薄西山,越发衰落了。再加上,李元昊如初生牛犊,血气方刚,回鹘人终于败下阵来,甘州被攻下。
消息传到兴州,德明大喜,正式立元昊为皇太子。同时,为元昊向辽请婚。辽国正是兴宗在位,乐见契丹、党项联姻,遂以宗室之女封公主,赐婚元昊,并封他为驸马都尉、爵夏国公。
元昊,再接再厉,四年后再率兵攻打凉州。此时,凉州又回到了吐蕃人的手里。这次,元昊玩了个花招,他扬言要进攻北宋的环州、庆州,让宋人着实紧张了一阵,更重要的是也麻痹了吐蕃人。元昊率军兜了个大圈,又折回闪击凉州。吐蕃人猝不及防,元昊拿下凉州。
至此,李德明用兵20余年,终于拿下甘州、凉州,剪除心腹之患。至此,党项人的势力范围扩大为银、夏、绥、宥、灵、盐、甘、凉等八州之地。帝国的架子,已然成形。
消息传到东京,宋仁宗君臣莫不骇然。为了笼络李德明,避免党项完全倒向契丹,眼见辽国下嫁公主、封官赐爵,宋人也不甘人后,正式册封李德明为夏国王,车服旌旗仅稍低天子一等。
宋朝君臣此举,几乎就是默认了李德明是关门天子。只是,还留有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也就是说,只要李德明不公然称帝,只要依然服宋正朔,宋朝就继续装糊涂。
李德明,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不过,这是后人的看法,德明心中,应该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登基称帝。
一切,似乎已无可阻挡。除了死神。
就在接受宋朝册封数月后,李德明突然离世。
死因不明。
这位24岁继位,终年52岁的党项首领,在位28年。
李德明,比起父亲李继迁、儿子李元昊,这是个有些被淹没的人,也是个被低估的人。
当年,父亲骤然去世,他被突然推向前台。面对环伺在侧的宋、辽大军和暗流涌动的党项勋贵,他计杀潘罗枝、慑服群臣,称臣辽、宋,坐稳了江山;再开疆拓土,击败吐蕃、回鹘,拿下甘州、凉州;又迁都兴州,为即将诞生的帝国兴建了新的都城。
在位期间,他除了与辽有过一次战争冲突,击败了辽圣宗50万大军的入侵,总体上与辽、宋保持和睦相处。这非常不容易,直接为党项赢得了近30年的发展机遇。30年,对一个民族来说,足够翻天覆地了。特别与宋达成和议,拿到岁币,开设榷场,互通贸易,让党项经济实力倍增。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接手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到身后留下一个欣欣向荣、国力强盛、国运上升的国家。李德明,不愧是个精明的大政治家。虽是小邦之主,但确实是大政治家。
政治家,之所以称大小。不仅在于其背后的国家版图和综合国力,更在于其眼光、胸襟和气度。有此,虽立于小邦,亦可称大;无此,虽国家幅员辽阔,也不过平庸政客。
如果,再从大历史的角度,俯视那段岁月。这30年,辽、宋、夏,主要是辽圣宗、宋真宗和仁宗、李德明在位,在各自的王朝,他们几乎都称得上一代明主。他们联手用智慧、气度,隐忍、克制,甚至是谦卑,共同保持了近30年的天下太平。
这难能可贵。对于黎民百姓、边关将士来说,更是如此。那是,一段黄金的岁月。可惜,天下的宁静很快就会被打破。一代狂人,即将正式登场。
李元昊。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6)
李元昊,德明长子,太子。
先主去世,太子继位,天经地义,水到渠成。
不过,德明的突然离世,还是让人疑惑。说起来,德明52岁离世,对于君王来说,算是有福寿了。只是,此前他身体康健,正欲大展拳脚,却突然死去,加之史书对此含糊其词,不由得让人遐想。
当然,作为最大收益者的元昊,更是用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加重了人们猜疑。如果说,德明死于阴谋,似乎也有可能。
要知道,继位时,元昊已29岁。或许,他早就迫不及待了。特别是在率军拿下甘州、凉州,威震四方之后,他更加不可一世。
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测。李元昊,这个西夏开国皇帝,他有着绝对的权力,抹去历史中所有不利于他的痕迹。而后世的西夏君主们,都是元昊的后代,出于为尊者讳,即便先祖们真有不可告人之事,也会选择性地遗忘。
如此,面子上是好看了。但,总觉得有些对不住李德明。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该翻篇就得翻篇。
属于李元昊的时代,正扑面而来。
李元昊,生于公元1003年,这是一系列大事件爆发的前夜。1年后,祖父李继迁去世、李德明继位,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元昊,从小就很有见识,常有惊人之语,德明甚为奇之。据说,他幼读诗书,精通佛学,通晓汉蕃语言,尤其喜好兵书,手不释卷。及至长成,虎背熊腰、目光炯炯、仪态威严,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态。平时,喜欢着白衣白裤,头戴黑冠,腰系宝刀,身背弓箭,胯下白马,出入带百余骑兵,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党项人,莫不畏服之。
时任宋朝边帅曹玮,屡屡听闻元昊之名,便想一睹真容。为此,曹将军不惜屈尊,几次便装前往边境榷场,时人谓元昊常在此出没。可惜,几次都没能遇上。后来,他托人画了一张元昊的画像。见到元昊相貌,阅人无数的曹将军赞不绝口,真英勇也。他更是据此断定,此人必将是大宋的心腹之患。
有了大宋曹将军的加持,元昊更加威名远扬。
儿子厉害,最高兴的是父亲。儿子能得到对手如此评价,李德明心中乐开了花。不过,高兴之余,他还是有一丝担忧。那就是,父子二人对于宋朝的态度,迥然不同。
李德明,主张对宋称臣敦睦,毕竟党项从中获益匪浅,这不仅是继迁的临终遗言,也是党项综合实力之下的理性选择。李元昊,则对宋嗤之以鼻,在他眼里,宋朝不过是纸老虎、一捅就破。甚至对于父亲,他也颇有微词,觉得父亲好比粗陋的乡下农民,别人给点东西,就乐不可支。在他看来,为点蝇头小利,就向人卑躬屈膝、称臣纳贡,不仅非大丈夫所为,更是奇耻大辱。
尽管,做父亲的语重心长,但元昊根本听不进去。他有大志向。这位在父亲灵柩前继位的党项新首领,虽面色凝重,有悲伤之意,但却没有几滴眼泪。虽是父子至亲,但相对于心中抱负,那个棺椁里躺着的人,对他只是羁绊和阻碍。如今,前方一马平川,任他随心所欲、纵横驰骋。
元昊,彻底抛弃了父亲的路线。
他要革新,全面、彻底的革新,文治武功、内政外交,双管齐下、全面出击,开创属于他的时代。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7)
元昊,选择让战争先行。
这是强人作风,用战争来凝聚力量,用军功来立威扬名。当然,这是把双刃剑。玩的好,一箭双雕,不仅开疆拓土,更能让国内不服者闭嘴收声,就此巩固权力,为后续的改革扫清障碍;玩的不好,内外交困,容易被人借机掀翻,就此滚下台去。
元昊,信心满满。
党项先前拿下凉州后,吐蕃余众逃到青海的湟水流域,与另一支吐蕃部落汇合。部落首领名叫唃厮啰,吐蕃语中是“佛子”的意思,出生高贵,是吐蕃赞普之后。赞普,吐蕃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
元昊,决定拿唃厮啰开刀。他命大将率2万大军,进攻吐蕃人的重镇猫牛城(今青海西宁北)。结果,党项军队大败,全军覆没,大将被俘。
数月后,李元昊亲率大军,卷土重来,再围猫牛城。攻城一月不克。真不愧是继迁的子孙,元昊诈称和谈,骗开了城门,蜂拥而入,攻占了城池。为了泄愤,他下令屠城。自此,这座城池,就彻底地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李元昊和唃厮啰结下了血海深仇。之后,唃厮啰迁居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元昊两度发兵,都被打的满地找牙。狂人李元昊,自以为天下无敌,唃厮啰是他踢到的第一块钢板。
不过,这两人之争,李元昊还是笑到了最后。强攻不成,他抓住了唃厮啰父子不睦、君臣不和的机会,从中离间分化,制造内乱。从此,唃厮啰一蹶不振,势力逐渐衰落。这位有着奇怪名字的吐蕃首领,在历史中惊鸿一瞥。
李元昊的大业,则刚刚起步。
虽然,在与吐蕃人的争雄中,他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但却收获了吐蕃人先进的冷锻铠甲技术。之前,党项之所以屡战屡败,和此关系甚大。两军交战,党项人的利箭,几乎难以穿透吐蕃士兵的铠甲。这样的仗,怎么打呢?
吐蕃人的铠甲,究竟有多厉害,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传世之作《梦溪笔谈》里有详细的记载。据说,西北宋军曾得到一副吐蕃人的铠甲,视若珍宝。后来,名将韩琦曾取出铠甲试验,在五十步开外,用强弓劲弩射它,竟不能射穿,可见其坚固。
有了冷锻甲,党项军队如虎添翼。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8)
李元昊,又将目光转向了西北的瓜州(甘肃酒泉瓜州县)、沙州(今甘肃敦煌)。这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口中之食,他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咽下去。
虽只是两州之地,但这里却有个割据了百余年的汉人政权。或许是太小了吧,或许是离中原太远了吧,又或许是河西的风沙太大了,这块汉人小小的飞地在历史中寂寂无名,许多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也被掩盖在了黄沙之下。
故事,还得从唐朝说起。唐朝极盛时,整个河西走廊都是大唐的国境。由长安,一路往西,经灵州、凉州、甘州、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沙州,直到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了玉门关,就不是大唐了。
河西走廊,是大唐和西域各国的黄金商道。那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无数次经过这条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他们给大唐带来了西域风情,也将大唐的威名播向世界。
为了守卫这条财富之路,唐朝设立了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沙州、瓜州等地也都有唐军驻扎。
平静,被战乱打破。
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急调陇右、河西诸军支援中原战事。河西走廊出现了力量真空,这便给了吐蕃人乘虚而入的机会,他们垂涎已久了。而,大唐早已半残,根本无暇西顾。从公元758年至766年,吐蕃先后攻占凉州、兰州、瓜州等地。
唐军节节败退,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最后转移到了沙州。而此时的沙州,不仅与朝廷失去了联系,还深陷吐蕃大军的重围,成了大唐在河西的最后孤城。
在吐蕃人眼里,这就是一块嘴边的肥肉。不费吹灰之力。
可惜,他们错了。他们低估了沙州军民的顽强。
到底,有多顽强呢?11年,沙州军民抵抗了整整11年。
一座孤城,与故国山川千里阻隔。
数万军民,身陷异族大军重围。
历史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而历史的背后,那苦苦支撑的11载,竟是怎样的艰难岁月?又是怎样的惊心动魄?那些立在城头之上,虽然抱着必死之心,但仍痴痴遥望王师的汉家儿郎,又是怎样的心境?
杀一个人,只需一刀。
征服一群有着民族自信的人,千军万马也未必奏效。
为了拿下沙州,吐蕃人穷尽了各种办法。开始,他们是垂涎城中的财富;后来,是为了吐蕃军队的尊严。不幸的是,他们虽然兵精粮足,但最后被折服的,却是他们自己。在顽强的抵抗面前,高傲的吐蕃人不得不一次次地让步,最后与城中守将折箭为誓,以绝不伤害城中百姓为前提,换取了城池。
大唐的旗帜,在落日的余晖中缓缓地落下。
那些,在大唐旗帜下痛哭的人,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里。千年之后,更没有一丝的痕迹。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39)
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在异族的残酷统治下,那些身陷囹圄的汉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屈辱生涯。直到,一位英雄的出现。
英雄的名字,叫张议潮。
沙州沦陷12年后,他出生在沙州的张府。张家是沙州的豪门望族,汉人的翘楚。其祖上颇为显赫,父亲是唐朝前工部尚书。为了笼络当地汉人,吐蕃人给予了张家特别的礼遇。张家许多子弟在吐蕃的政权中位列高官。
张议潮,作为家中长子,这条富贵之路,也是异常的平坦。他几乎什么都不用做,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当然,这首先得抹平内心作为被征服汉人的屈辱感,心平气和地接受被奴役的角色。
这对很多人,或许不是问题。但,张议潮觉得很难。
从小,他就看着吐蕃贵族们,在家中的厅堂来往出入。平心而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凶神恶煞,他们一样生活在沙州,一样以沙州为家。对张家的大公子,他们更是礼数周全。但,张议潮却无法在内心里接受他们,更不能接受他们的反客为主。吐蕃人越友好、越友善,他越觉得屈辱,越发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
他立志要驱逐吐蕃,光复故土,回归大唐。为了实现胸中大志,他一方面与吐蕃贵族称兄道弟、虚与委蛇,一方面苦学兵法、勤习武艺,并以万贯家产为军资,招募死士、联络豪强、训练义军。在蓄积力量中,等候时机。
据说,唐朝使节曾出使西域,途经沙州,只见城邑如故,城中百姓口音已混杂胡语,唯大唐衣冠如故。当中原旌节出现在沙州街头时,城中百姓奔走相告、夹道欢呼,直至热泪盈眶。张议潮,就混杂在人群中,即便已人到中年,即便衣冠楚楚,一样痛哭流涕。
等了大半辈子的张议潮,终于在50岁的时候,等来了起义机会。这是公元848年,沙州城已经陷落六十余年了。
此时的吐蕃人,已过力量的巅峰期,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对于河西的统治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沙州、瓜州等地的城防,也越发的孱弱。
干,还是不干?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50岁,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张议潮,有着庞大的家族,优渥富足的生活,就这样下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好。而一旦起义失败,不仅富贵将不复存在,还将拉上整个家族、甚至全城的汉人作为陪葬。
人最难的决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深爱的人。
夜神人静,张议潮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索性披上衣服,信步走出房间,在院子里徘徊。院子里有座凉亭,地势颇高。他沿着石阶走了上去,可以俯瞰全城。如水的月光,正洒满沙州。
他有千条理由说服自己,不要轻举妄动,忍耐、再忍耐。可是,总有一千零一条理由,激励自己,要勇敢地站出来,起义。
他终于下定决心。这一刻,虽早已不是血气少年,但热血依然在心中沸腾。
起义,在清晨爆发。大唐的旗帜,再次飘扬在沙州街头。城中汉人,奔走相告,纷纷响应,义军的队伍迅速扩大。张议潮一马当先、披坚执锐,率领义军与吐蕃守军激烈巷战。自清晨战至黄昏,大部吐蕃军队被歼灭、余众逃窜,义军光复了沙州城。
从张议潮、到义军将士、到城中汉人老幼妇孺,无不痛哭流涕。喜极而泣。这一天,他们足足等了六十年,一个甲子。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