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今日继续!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55)
元昊的称帝之路,即便从继位算起,也走了整整六年。
六年来,他杀舅、杀母,杀后、杀叔、杀勋贵,双手沾满了的鲜血。千年之后,走进他,依然能闻到他身上的血腥之气。
他身上的血腥气,也让他在历史中,始终是狼一样地存在,暴力、嗜杀,血腥、残忍。为了称帝,他不惜一切。真正的一切。
可能有人会想,元昊必须如此吗?他有第二条路可选吗?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元昊到底有无选择。
母亲卫慕家族,位高权重,宫里宫外,势力盘根错节。舅舅卫慕山遇,更是一代权臣,牢牢地把持着朝政。元昊稍有动作,母亲和舅舅就打着维护先王旧制的幌子,耳提面命,喋喋不休。他们希望元昊老实听话,说白了,就是做木偶。元昊,想要真正的乾纲独断,就必须扳倒卫慕家族。
普通人,看到的是甥舅之情。在政治家眼中,则只有对手、只有强弱。想上位,做强者,就必须杀死拦路虎,这没有选择。屠灭卫慕氏,权斗而已,与道德无关。元昊并没有太大过错,何况舅舅已磨刀霍霍。
如果有错,元昊错在没有争取到母亲,还看着她死在面前。这让元昊在道德上,输了一个大招。就此一点,就让他在史书中,永世不得翻身。孝道为先,以孝治国,是儒家治国的圭臬。史书,肩负着传承儒家价值观的重任,对元昊必然大加挞伐。
后世的修史者,即便对卫慕双羊参与政变心知肚明,也不会放过李元昊。毕竟,历史上有更为高明的处理方法。远的不说,宋真宗对嫡母李太后、辽兴宗对生母法天太后,就做的挺好。
至于叔叔们,则涉及另一个重大问题,对宋的国策。在党项朝堂之上,抗宋派、亲宋派,泾渭分明,这是典型的路线之争。而,路线之争,从来都是死活之争。山遇兄弟们,就是亲宋派的代表。这样看起来,元昊和叔叔们虽为至亲,火并也是不可避免,就看谁先举刀而已。
至于那些部落勋贵,则是传统与时代的问题。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党项民族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已是一股不可遏制的政治力量。党项人,需要脱胎换骨、更上层楼,需要在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上向前迈步。元昊,不过是抓住时机,为己所用,顺势而为。那些勋贵们,想以部落旧俗来遏制、约束元昊,又岂能为元昊所容?争斗不可避免,杀戮同样不可避免。
这么说起来,只要元昊决心称帝,决心带领党项民族走上王霸之路,权力的殊死争斗就是必然之事。有争斗,就必有杀戮。只不过是,元昊成功了,如此而已。而那些,倒在元昊屠刀下的政治对手们,虽然不幸,却也并没有多少值得可怜的。只要走上权力之路,走进了权斗的猎场,如此结局应该并不令人意外。说到底,王侯将相们的权力斗争,没有道德属性,更没有对错,只有成败。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56)
一个人如愿以偿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有人是分享,有人是炫耀。分享也是一种炫耀。
元昊也是如此。
这位大夏国皇帝,煞有其事地派使节前往大宋的东京。他要与大宋君臣“分享”登基的喜悦。当然,最重要的是得到大宋的承认。元昊的文书写的很客气,也很委婉,但语气却很坚定,我登基当天子了,你们得承认。
大宋朝堂炸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主张,把西夏派来的使节全部杀了,马上向西夏宣战。
也有人主张,党项割据西北已百余年,李元昊称帝已成事实,不如顺水人情,承认了算了,还少点麻烦。
这是主战派和主和派。
还有和稀泥派。主张不能杀西夏使者,毕竟宋是夏的宗主国,又是中原大国,杀使节太有失风度,但要下旨严厉斥责元昊,并剥夺对他的所有封爵。至于战和,则是观望。
仁宗皇帝,就是最大的和稀泥派。他不但没有杀西夏使节,还部分地收下了西夏带来的普通贡品,但拒收马匹、骆驼等贵重贡品。西夏使节,在没有实现意图的情况下,也拒绝接受宋朝的诏书和例行给使者的赏赐。
双方的态度,已经有火药味。
宋朝,开始整军备战。夏竦被任命为西北对夏前线主帅。
这个结局,在元昊的意料之中。他不气馁,再次向宋派使节上表,并将宋朝所赐袍带一并送还。这次的表文,写的更好,更加不卑不亢。
“藩汉各异,国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图皇,有何不可?”
这里面说了三层意思。一是藩汉不同,应该各论各的,称帝不是僭越,宋朝不该动怒;二是元昊祖上血统高贵,建立了北魏,如今再续皇统岂非天命?三是借着比祖宗来讽刺老赵家,往上翻几代,不过赳赳武夫而已。
大宋君臣,没再搭理他,埋头备战。夏竦干脆在西北边境张贴榜文,向西夏军民喊话,凡杀元昊、得其首级者,赏钱二百万,并即封定难军节度使。这是李氏世代拥有的封爵。
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宋朝的挑衅和侮辱,元昊马上还以颜色。一日,宋朝边境小城,有人在饭店吃饭遗失了箱子。众人打开一看,里面是西夏的榜文,得夏竦首级者,赏钱三千。
二百万对三千。元昊,还很幽默。
是幽默,也杀人。
深夜,睡在官衙里的夏竦被惊醒,感觉咽喉处寒气逼人。睁开眼,一把利剑正对着他,一黑衣人立于榻前。夏竦,虽为书生,还是保持了冷静,问来者何人?黑衣人答道,西夏张相公。夏竦顿时明白,这是西夏训练的血夫,就是刺客。自知在劫难逃,夏竦说,取我首级走吧。刺客或为所动,终未动手,取其金带而去。
党项刺客,能深夜入宋军主帅内宅行刺,宋夏边境对他们更是如履平地。元昊将宋军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战争,已箭在弦上。
三十年和平,成旧事,宋夏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57)
元昊选择的猎物,是延州(今陕西延安)。
这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界,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东起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到原州(今甘肃镇原)、渭州(今甘肃平凉),边境绵连一千多里。延州,就是这千里防线的要害所在。拿下延州,西夏就可将宋军防线拦腰切断,进可攻退可守。范雍,延州知州。人如其名,才华平庸、胆小怕事。元昊,挑了个软柿子。
金明寨,延州门户。欲取延州,必先拿下金明寨。
李士彬,金明寨守将。这可不是软柿子,倒是个狠角色,人送外号“铁壁相公”。他是羌人,手下部众也多是羌兵。横山羌兵,骁勇善战,是西北宋军的一支劲旅。
衡山羌人与党项人,系出同族。他们夹在西夏和北宋之间,成为双方争相拉拢的对象。而,战争中,同一民族,由于知根知底,再加上民族内部矛盾,手足相争时,往往下手更狠。古今中外皆然。
元昊知道,李士彬是块硬骨头。虽率十万大军,他却并不打算硬取金明寨。不过,他接连使出的反间计、诱降计,都被宋军识破,未能奏效。眼看元昊计谋不成,李士彬有点放松警惕、得意忘形了。
元昊,又使一计,诈降。这是李家祖传技能,几乎生来就会,个个都玩的炉火纯青。他让部众不断地向李士彬投降。起初,士彬还有些戒备之心,请示知州范雍,要将这些降兵降将内迁安置。范雍却大手一挥,不必如此麻烦,直接编入前线军队即可。
祸端就此种下。
元昊看火候差不多了,又使一计,骄兵计。他不断派小股部队骚扰李士彬,只要双方一交战,便丢盔卸甲、狼狈而走。几次三番,李士彬更加觉得夏军不堪一击、不足为惧。
元昊乘热打铁,再来一计,疲兵计。他带领大军,围在城外,不断擂鼓作攻城之状,只要宋军一出战,他便撤兵远遁。来来回回,弄得宋军疲惫不堪,李士彬索性也就不再理会鼓声了。
高明的猎手,知道如何让猎物麻木和放松警惕。元昊就是这样的猎手。他发动了雷霆之击,率军猛攻城池。早先诈降的夏军则在城内乘机起事,他们四处放火,还打开了城门。一时间,城中火光冲天,宋军炸营、乱成一锅粥,纷乱中李士彬还未上马,就被夏军擒住。
铁壁相公,脑袋搬了家。
金明寨失守,延州门户大开。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58)
首战告捷,元昊剑指延州。
延州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奈何,由于知州范雍调配不当,其时城内防守空虚,守军不足千人。眼见元昊大军来袭,范雍吓得魂飞魄散,十万火急向邻近宋军求救。宋军主帅夏竦,急调宋将刘平、石元孙、郭遵、黄德和等,率五万大军,星夜驰援延州。
刘平为主将。接到军令,有部将劝刘平派侦查部队先行,打探夏军虚实。刘平不以为然,下令大军急速向延州进发。刘、石、郭三人率骑兵在前,黄德和领步兵随后。到了约定地点,黄德和所部迟缓未至。刘平恐其不测,又率军折返逆行等待。如此,便耽搁了时间。
在与黄德和合兵后,宋军在三川口(今延安枣园附近)重新集结。大军正待进发,报有延州信使来到,传达知州范雍的口信,说延州城小,请大军分列进城,以免混乱。刘平,又重新将大军分列,分批向延州进发。这又耽误了很多时间,终酿成大祸。
待天色微明,宋军行至五龙川,才发现有诈。再找刚才信使,早已无踪迹。原来是夏军所扮,故意误导宋军的。如此,宋军分批走进了元昊设下的包围圈。西夏十万大军,利用宋军的迟缓和盲目,在此布下了天罗地网。宋军陷入了重围。而此地,距离延州不足五里,城墙依稀可见。
一场恶战,就此开始。其时,天降大雪,地面积雪数寸。
元昊,以逸待劳,就已占得先机。人数上,夏军也有优势。
宋军虽然被围,但士气尚可。刘平稳住宋军队形,列阵与夏军相对。夏军“铁鹞子”的连番强攻,宋军拼劲全力稳住阵脚,并没有被冲散。
强攻未奏效,元昊又玩花样。他派出一员大将来到阵前,约宋将对战。只见,宋军队列中,郭遵将军拍马迎战。他手舞铁杵,只一个回合,就将夏将拍的脑浆迸裂,坠落马下。宋军欢声雷动,士气大震。
元昊见状,亲率大军冲锋。皇帝冲锋,三军更加用命,夏军攻势如排山倒海。黄昏时分,宋军渐渐难以抵挡,局势十分危急。负责宋军后方的黄德和,眼见形势不妙,率军撤离战场,向西南逃窜。连日行军、早已人困马乏的宋军,在苦撑了一天后,终于全线崩溃。
乱军中,刘平、石元孙、郭遵三将,奋力聚拢残兵,拼死攀上附近的山坡,抢修了七道临时栅寨,固守待援。可惜,哪有援军啊。范雍在延州城内,早被五里外的喊杀声吓破了胆。黄德和,则逃得没了踪影。
山坡被团团围住。在劝降被拒后,夏军在黎明时分发动总攻。刘平、石元孙率宋军顽强抵抗,纵是左冲右突,也未能冲出重围,最后力竭被俘。郭遵将军则身中数箭,身死殉国。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喊杀声终于停了下来,宋军全军覆没。银装素裹的山坡,被鲜血染红,一片尸山血海。
元昊,马不停蹄,迅速包围了延州城。
外援被歼,内无强兵,延州城危在旦夕。知州范雍,更是唉声叹息,坐卧不宁,身边将佐也无退敌良策。破城似已不可避免。
眼见士气低落,一位老将军向范雍进言,延州城高墙厚,足可据守。范雍,半信半疑。老将军信誓旦旦,他驻守此城大半生,数次被番兵围困,每次都安然无恙,这次也定能脱险,如有失言,甘当军法。言毕,即当众取纸笔,立下军令状
闻言,范雍稍安,城中百姓将卒稍安。
元昊,却心神不宁。
三川口虽胜,却也伤兵满营。时值寒冬,天降大雪,昼夜不止,冰天雪地,寒冷异常。夏军置身郊野,缺医少药,衣衫单薄,更是苦不堪言。加之,粮草不济,士兵已多有怨言。很显然,夏军利在速战。可老天不帮忙,大雪连下七天七夜。元昊无奈,只好撤兵。
延州之围,终于得解。有人夸赞老将军神勇,有人夸赞老将军料事如神。老将军却淡淡言道,哪有什么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即便立下军令状,也不过安众人之心而已;如若城破,我等必为夏军所杀,所立军令状,不过废纸一张。
好个智勇双全的老将军。
史书,没有留下的他的名字。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59)
三川口之战,虽然保住了延州,但是宋军大败、损兵折将。军报传到东京,朝廷上下大惊失色。饶是宋仁宗再好脾气,也是怒不可遏。宰相被撤换。范雍被撤换。临阵脱逃的黄德和,也终被腰斩弃市。
黄德和,这个贪生怕死之徒,不仅临阵脱逃,枉为军人,而且品德极其恶劣,实属跳梁小丑。他逃回京城后,便开始四下活动。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不仅妄言其在战场如何英勇,还诬陷主将刘平主动降敌,将失败的责任全推到刘平身上。朝廷信以为真,派兵抓了刘平的家人,全部下了大牢。
幸好,在朝廷的后续调查中,黄德和的谎言被戳穿,结束了卑劣而无耻的一生。据说,腰斩之人,数小时后才会气绝身亡。不知这个无耻之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没有想到冰天雪地、哀嚎遍野的三川口,有没有向枉死的数万袍泽忏悔。
黄德和被杀,刘平的家人被无罪释放。刘平、石元孙二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朝廷便按殉国处理,都给予了追封。实际上,他们没死,被俘了。只是,二人的际遇却不尽相同。
石元孙,将门之后,开国大将石守信的孙子,被掳之后,坚贞不屈,被幽禁在兴庆府。后来,宋夏议和,他回到了东京。回京后,朝廷多有喊杀者,以其丧师辱国,必须斩首示众。还是仁宗厚道,不仅没杀,还有赏赐。后来,终老于东京。算是善终。
刘平身为主将,三川口之败,难辞其咎。率军出征,全军覆没,数万将士命丧黄泉,身为主帅,即使侥幸苟活,也是生不如死。元昊敬其忠勇,对他非常礼遇。不过,他终是难过良心这关,到西夏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宋朝这边,由于信息不明,仍有人污蔑刘平背叛国家,在夏娶妻生子。朝廷虽查无实据,但其名声确是受了污损,也连累了他的家人。其后人,经此连番折腾,无所庇护,逐渐凋零。苏轼有首著名的诗,就和其后人相关。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就是刘平的小儿子。三川口之战,发生在公元1040年,刘景文不过是个8岁的孩童。苏轼作此诗是在1090年,时间已过去50年,刘景文58岁,已是花甲之年。其时,他颠簸大半生,仍是个不入流的小吏,生活潦倒窘迫。
想想三川口之战后,刘家的荣辱兴衰,想想刘景文这五十年的人生坎坷,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东坡先生又岂是单单写景?说起来,很多人对这首诗的理解,还是过于肤浅了。
苏轼不仅向刘景文赠诗,还多次向朝廷上表为他保举官职。无奈,两年后,刘景文就去世了。东坡先生,到底是个厚道人。
战争的惨烈,不仅在于战场的杀戮,不仅在于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改变,还在于对每个参与的人和背后亲人们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剧烈的、漫长的,也是无可逆转的。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0)
三川口之战,双方都不满意。
大宋损兵折将,元昊也没有如愿拿下延州。既然都不满意,再战就不可避免。双方都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再决雌雄。
宋朝将西北前线,重新划分成两大战区。大名鼎鼎的韩琦和范仲淹走马上任,分别担任战区司令,时人合称“韩范”。夏竦则在两人之上,担任对夏作战主帅。这三位,都是进士出身,知识渊博、文采斐然,是宋朝书生带兵的典范,也都是北宋名臣。
三人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便再过千年,也必仍是文学经典;“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即便再过千年,也必依然令人崇敬。范仲淹,华夏民族的灵魂人物之一。
不过,在当时,夏竦和韩琦的名声和地位,却不在范仲淹之下。范仲淹出仕虽早,但因直言敢谏,仕途并不顺遂,此番走马西北,夏竦和韩琦的举荐功不可没。这是公元1040年,夏竦55岁,韩琦32岁,范仲淹51岁。
韩、范二人到任后,革弊除新、积极作为,西北局面焕然一新,宋军一扫三川口战败的颓势,士气大大恢复。不过,在对夏战略上,韩、范两人却意见相左,甚至是针锋相对。简单地说,韩琦主攻,范仲淹主守。
韩琦认为,西北前线军费浩繁,如果旷日持久,必会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将不堪重负。所以,宋军利在主动进攻,深入党项腹地,与夏军主力决战,从速解决西北边患。言语间,韩琦对李元昊嗤之以鼻,夏军在其眼里,也是不堪一击。
范仲淹则认为,党项李氏盘踞夏境数百年,根基深厚,李元昊雄才大略,绝非庸主。加之,夏地多戈壁大漠,地形复杂,后勤供给困难,贸然进兵,绝非良策。不如,在宋夏边境,多修堡寨、建烽火墩、训练士卒,打一场持久战。如果说宋朝耗不起,西夏人少国弱,必更难持久。
韩、范都坚持己见。孰是孰非,主帅夏竦难以决断,只好耍滑头,将两人意见一并呈报御前,请仁宗定夺。只是,仁宗还没拿定主意,元昊已率十万大军杀到。
这次,元昊的进攻方向,选在了韩琦的防区。
元昊耳目众多,宋朝将帅意见不和,他早已洞悉。韩琦出言不逊,他更是怒不可遏。这次挑选韩琦的防区,就是要施以颜色,让他知道夏军的厉害。当然,范仲淹稳打稳扎、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步步为营、以守为攻的战法,也让他颇有顾虑。
进军之前,元昊修书一封,向宋军诈降。这几乎已是惯用伎俩,韩琦根本不予理睬,下令全军备战。见诈降没戏,元昊即率大军扑向了宋军要塞渭州(今甘肃平凉)。
兵来将挡,韩琦急调辖区部队驰援。同时,又募集当地忠勇边民18000人,交由老将军任福指挥,让其迂回到夏军之后,作为策应。韩琦的军令是,根据战场形势,能战则战,不能战就据险设伏,待夏军回撤时给予痛击。临时之际,韩琦再三叮嘱,如违军令,虽有功,亦斩。
军令如山。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1)
任福,61岁的老将军,在军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
他是宋真宗的卫士出身,因为忠勇,一路提拔升迁。后来,主动申请来到西北前线,多次与夏军交手,颇有威名。不过,老将军性情有些孤傲。在他眼里,韩琦虽是主帅,不过一介书生,又是新来乍到,对情况不熟悉,过于谨慎了。韩琦反复叮嘱,任福不以为然。
任福率军刚出发不久,就遇到了友军正与夏军作战。他改变行军路线,率军加入了战斗。这股夏军,很快被打的落荒而逃,沿途丢下战马、骆驼等物资无数,宋军跟在后面捡了个够。夏军残兵在一路狂奔后,在一个岔路口兵分两路狼狈逃窜。见状,任福将大军一分为二,紧追不舍。任福自率军往好水川(今宁夏隆德)方向追击、副将朱观率军往龙落川方向追击。
宋军追击进入一片山谷。军士们在路边发现很多密封的泥盒子,里面有跳动的声音。任福也颇为疑惑,让军士们打开泥盒。顿时,数千只信鸽腾空而起,盘旋在宋军上空。元昊见宋军中计,迅速将两路宋军分割包围。
此时两支宋军,相距不过五里。三川口距离延州不过五里,五万宋军全军覆没。这次,任福和朱观分兵追击,五里的距离又成了生死相隔。面对两部宋军,元昊的策略是逐个击破。对朱观围而不打;集中优势兵力,先攻任福。
任福知道中计,赶紧率军突围。奈何,夏军左三层、右三层,将宋军围的铁桶般,一丝缝隙也没留下。在夏军骑兵的反复冲击下,宋军被逼退到山谷,坠崖者不计其数,哀嚎声响彻谷中。
眼见全军即将奔溃,手下军校力劝任福突围。任福慷慨言道,身为大将,兵败,惟有以死报国,哪有贪生的道理。言罢,他挥动着四刃铁简,冲入敌阵。战至最后,任福左脸颊被铁枪刺穿,被割断喉咙而死。其子任怀亮,也战死军中。父子二人同日殉国。
眼见任福、朱观被围,宋军又急派援军来救,却被围困朱观的夏军挡在了外围。元昊剿灭了任福,回师攻击宋军救援部队。不久,救援部队亦被全歼。被围的朱观所部,已成瓮中之鳖。夏军想乘胜追击,一口吃掉朱观。不料,朱观所部异常顽强,靠着强弓劲弩,硬是打退了夏军的轮番强攻。元昊见胜局已定,不便恋战,下令撤兵。朱观所部千余人侥幸生还。
是役,后世称为好水川之战。宋军再次大败,几近全军覆没。令人感慨的是,宋军在陷入重围后,面对数倍敌军,在极端不利的局面下,依然顽强作战,自将校至士卒,几乎都力战而死。尸横遍野,惨烈之极;血性忠勇,令人动容。
据说,韩琦领兵回城时,被数千将士的遗属拦住了马头。他们哀嚎着为亡灵招魂,大声喊道,你们随韩将军出征时,生龙活虎,如今将军归来,你们魂在何处?不要做孤魂野鬼,赶紧回家吧。哭喊声响彻天地,马上的韩琦仰天长叹,悲愤之极。
是役,任福骄兵抗命,轻敌冒进,是主要败因。然而,其父子殉国,忠勇可嘉,犹是英雄。战报送至东京,仁宗震惊,沉默良久。任福将军虽有过,朝廷还是给予了追赠,赏赐钱粮,追封其母为陇西郡太夫人,妻为琅琊郡夫人,并特招其子入朝为官。
殉国的,要安抚。活着的,就要问责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2)

好水川之战后,夏竦、韩琦、范仲淹三人都被朝廷问责。夏竦被免去主帅之职,降级调离西北前线。韩琦和范仲淹也都被降级,但仍然留在前线服役。
夏竦,作为宋军前线主帅,自然要对战争全局负责。三川口、好水川两场大战,宋军皆全军覆没,战况惨烈、将校死伤无数,他难辞其咎。夏竦,少即聪慧、超迈不群,为官地方、颇有政声,一生才情、久负盛名,奈何对夏作战走麦城、成为终身遗憾。十年后,夏竦病逝,朝廷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战败后,韩琦羞愧难当,立即主动上奏请罪。后来,宋军清理战场时,在任福将军遗体上发现了韩琦的将令,证明并非其指挥之过。夏竦还专门就此上表为韩琦辩解。朝廷最终仅轻责韩琦。
韩琦,勇于担责,令人钦佩;夏竦,虽战败,仍不计嫌疑,为属下开脱,亦属难得。
相对来说,范仲淹受责,略有些冤枉。不过,作为西北前线的“三驾马车”之一,以其胸怀,与两位同僚共同担责,应该也不会有怨言。此战之后,范仲淹的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军事战略,成为西北前线的共识。韩琦,也向范仲淹表示了歉意和钦佩。
自此,韩琦与范仲淹同心协力,精心治理西北,一时间颇有成效。时有《边地谣》传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关于此战的后续影响,还有个重要的插曲。当时,范仲淹的进士同年兼好友滕子京,正任职西北前线,担任知州。眼见宋军伤亡惨重,很多烈士遗孤生活困顿、衣食无着,滕子京便筹集大量款项,用于抚恤安置。
不知为何,此事被人上奏朝廷,不是为滕子京请功,反倒诬陷其借名抚恤,实为中饱私囊。后来,在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力保下,滕子京仍被降职贬谪,去了岳阳。这便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贬谪守巴陵郡”的由来。也才有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也随之名留史册。
再来说说元昊。两战皆大捷。在战术上,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是,从战略上看,则比较尴尬。不仅没有实现开疆拓土、甚至称霸天下的宏图伟业,即便是以打促和、迫使宋朝承认其称帝的最低目标,也未能达成。宋军虽有挫败,但从顽强的斗志和拼命的精神来看,距离打疼、打服、打怕,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修整半年后,元昊卷土重来。
这次,元昊绕开韩琦、范仲淹的防区,兵锋直指渭州(今甘肃平凉),伺机威胁关中长安。10万夏军,兵分两路,钳形攻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军情如火,镇戎军危在旦夕。
宋军大将葛怀敏,受命赶往瓦亭寨,据险阻击夏军。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3)

葛怀敏,将门之后,将军葛霸之子、大将王德用的妹夫。葛霸和王德用都是北宋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王德用,是北宋少有的几个担任过朝廷最高军事长官的武将。
葛怀敏自幼聪慧好学,尤爱兵书战策,古今战例烂熟于胸。成年后,饶有才名,任职枢密院,常常参与朝廷军事战略制定。朝堂之上,每有兵事,常高谈阔论,众臣为之侧目。加之,为人乖巧,精于世故,又有父辈的庇护,在朝中颇有好名声。仁宗对其很是赏识,曾经赏赐其穿名将曹玮的甲胄。
到达瓦亭寨后,怀敏命令周围宋军向其靠拢,集结了约七万大军。按军令,他应该据城固守,阻击夏军。然而,他却执意违令北上迎敌。其时,夏军飘忽不定、位置不明。他下令将大军一分为四,各自向北进发,寻求与夏军决战。
其后,探马来报,在定川寨附近发现夏军踪迹。怀敏急令大军向定川寨进发。怎料,元昊再次在定川寨附近布下口袋阵。怀敏中计被围,只好退入定川寨城中。夏军烧毁城外河流上的浮桥,断了宋军归路,又切断了上游水源,数万大军成了瓮中之鳖。
宋军深陷重围。部将力劝怀敏固守堡寨,以待救援,怀敏不听,列阵城外与夏军野战。城外,两军激战,宋军扛住了夏军几轮冲锋,勉强稳住了阵脚。正当双方胶着之际,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吹向宋军。宋军既惊且惧,阵形大乱,争相往城内撤退。慌乱中,怀敏不慎坠马,被军士踩踏以至昏迷,幸亏亲军力保,才背回城内。入城后,怀敏渐渐苏醒,险些丧命。
定川寨被团团围住,铁桶一般。怀敏与部将商议对策,众人力主固守待援。大家认为,城中粮草丰足,足可固守,倒是夏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怀敏再次否决众将提议,执意当夜突围。
他将大军一分为二,分前军、后军分批突围。前军万余人,由怀敏亲自率领。不料,前军刚出城不久,就陷入重围。宋军往前无法突围、往后无法归城,陷入困兽之斗。乱军中,怀敏及部下十余名将校全部战死,部卒九千四百余名和六百匹战马,悉数被夏军俘虏。
定川寨大胜,元昊趁势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夏军纵横六百里,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坚守不出、惧不敢战。直到,范仲淹率大军来援,夏军才大掠而还。
是役,史称定川寨之战。
葛怀敏,顶着将门虎子、知兵善战的大名,率军出征,却屡屡违反军令,且不顾手下将士力劝,终致全军覆没。虽然,他本人战死沙场,但连累数万军卒被俘,其过仍不可原谅。在他风光京城时,范仲淹就曾说过,其人言过其实不知兵,不可重用。后人更是评论,葛怀敏实为赵括第二,纸上谈兵,误人误己误国。一针见血。
不过,葛将军虽有过,但确是以身殉国了。朝廷并没有追究其责,还给予了追封,几个儿子也都被授了官职。宋朝虽然重文轻武,限制贬低武将,但对于杀身成仁、为国捐躯者,始终都充满了温情,非常地厚道。宋军虽屡败但能屡战,或许正是因为此。
至此,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军三战皆墨,将校死伤无算。大宋君臣,惊惧不已,闻夏色变。宰相吕夷简更是惊叹,一战不如一战,令人惊骇。
如此,该怎么办?君臣上下,一筹莫展。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4)
首先得找原因吧。
先从宋军自身来看。
我们知道,战争是个复杂的系统,最终的胜败,取决于很多因素,甚至是偶然因素。但是,如果指挥系统出了问题,不能令行禁止,前线将领不遵军令,在战场上我行我素,那无论如何,都是极其要命的。
第一战,三川口之战,主将刘平轻敌冒进,行军中步骑协同不一致,又被夏军假扮信使所骗,以至于在延州城外五里处被包围。激战中,殿后的黄德和又临阵脱逃,导致宋军全军崩溃。主将刘平、石元孙被俘,将校多有阵亡。
第二战,好水川之战。任福一再违背军令、贪功冒进,被夏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任福及以下将校数十人皆战死沙场。
第三战,定川寨之战。葛怀敏奉命前往阻击,阵前违背将令,执意北上主动迎敌,陷入夏军重围,又不听部下所劝,野战之后执意突围。本人兵败身死,宋军大部被俘。
三战三败,血泪斑斑,令人痛心。主将难逃其咎。
三位主将,刘平、任福、葛怀敏,都在西北前线摸爬滚打多年。即便算不上百战名将,也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行伍。但在临敌时,他们几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违背军令、轻敌冒进,导致大军深陷重围,进而全军覆没。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自古皆然。令行禁止,是军队的最重要的铁律。身为主将,他们更应当以上率下、以身作则。那么,他们为何屡屡违背军令?如果说性格使然,那三人都是一样的性格?不可能那么巧。应该还是制度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宋朝国策就是重文抑武。为防止武将坐大,西北前线的边帅多为书生。无论夏竦,还是韩琦、范仲淹、范雍等,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诗文风流的书生将帅。
而这些书生将帅,在边疆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两年。如此,帅不知将,将不知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职业军人眼里,这些文人将帅,不过是来前线镀金,捞个出将入相的功名罢了。事实上,很多人也确实如此。
设身处地想,那些刀口舔血、出生入死的武将们,对这样的制度安排,内心深处会真的认同?估计,更多是敢怒不敢言。
如此说来,在前线将校眼里,那些书生将帅们又有几分值得尊敬,他们的军令又有几分值得敬畏,就是个大问题了。到了战场上,这种内心深处缺乏的尊敬和敬畏之心,就成了桀骜不驯、违背军令的鲁莽行动。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则是这些将校们心理上的护身符。
重文抑武,作为宋朝国策,其利其弊,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述。不过,宋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两者之间,未必是一对一的直接因果,但追根溯源,还是这种制度安排结出的恶果。
往前千年,已成风。只是,可怜那些宋军将士们。他们为将帅所累,屡屡陷入重围之中。面对危局,他们没有贪生怕死、跪地求饶,却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那种视死如归、杀身成仁,战至最后一人的血性勇气,那种慷慨赴死、为国尽忠的凛然大义,虽千年,犹让人动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文弱的宋人正名,为孱弱的宋军正名,更为饱受诟病的大宋正名。
大宋虽败,但宋军将士,仍不愧英雄之名。
千年后,犹是如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5)
战争就是一体两面。宋军的惨败,就是夏军的大胜。
宋人的屈辱,就是元昊的功绩。
夏军连战连捷、锐不可挡。元昊,曾发天子诏书告谕关中百姓,“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那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毫不逊色唐宗宋祖。
作为开国帝王,元昊,有雄才、有大略,用兵入神、战无不胜。在他的年代,即便算上辽、宋所有的帝王将帅,元昊几乎是文韬武略第一人。无人可以争锋!
单看元昊用兵。
三场恶战,元昊都是亲率大军出征。党项将士虽勇武无敌,冷锻甲、神臂弓更是天下无双,但元昊并不恃强硬取。他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华,在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战之前,必先刺探宋军虚实。据说,夏竦曾制定五路伐夏的作战计划,锁于内室秘柜之中,钥匙随身携带。数日后,柜门大开,作战计划竟不翼而飞。如此可见,元昊的情报工作,做到了何种程度。
大战之中,更是虚虚实实、兵不厌诈、妙计连连。以数量论,夏军不过10万,西北宋军至少在50万人左右;以战力论,夏军多骑兵,善野战,宋军多步卒,善守城。元昊,扬长避短,多诱使宋军野战,避免重兵屯于宋军坚城之下。
军事策略上,先佯攻围城,迫使周围宋军出城救援。沿途用骄兵之计,且战且退,将宋援军引入伏击圈。待宋军被围后,再发挥夏军骑兵的机动优势,迅速集中兵力,形成战场上兵力的绝对优势。野战,原本就非宋军所长,且深陷重围,在夏军重装骑兵的轮番冲锋之下,全军崩溃、全军覆没,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看上去,宋军总是在路上,先是小胜,然后一步步走进包围圈,再被重兵所围,进而全部被歼灭。数次战役,元昊的套路如出一撤。为何宋军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难道是宋人不长记性?非也。不是猎物愚蠢,是猎人太高明。元昊熟读的孙子兵法、兵书战策,宋军将领们应该也是烂熟于心。关键是运用。
要知道,元昊是天子领兵。既是皇帝,又是最高指挥官,又身处前线,他指挥大军,自然如使臂膀,伸缩自如。面对战场上电光火石、千钧一发、瞬息万变的战机,或战、或走、或围、或突,元昊一言而定。这又岂是,宋朝那帮书生将帅和复杂臃肿的官僚决策体制,所能比的吗?
当然,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优秀的军事统帅,定是既能海纳百川、博取众家之长,又能乾纲独断、有胆有识有魄力的人。元昊就是这样的军事奇才。不过,他身边也有高人。
比如,上面那个诏书的书写者,西夏的宰相,汉人张元。
元昊能战必胜、攻必取,张元功不可没。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6)
张元,宋朝华州人(今陕西华县)。
在历史上,他还有位好兄弟,也是同乡,吴昊。
两位都是读书人,走的科举之路。无奈,两人虽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兄弟二人,颇为愤懑,常常夜游山林,或纵论天下,或吹铁笛以自娱。山中盗贼,素闻两人大名,也深为折服,不敢上前打扰。
见科举之路不通,而边疆战乱不断,二人决定投笔从戎。到了宋夏边境后,为博人眼球,他们雇人拖块大石板四处游荡,石板上刻着两人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则披发遮面跟在后面,或大笑、或大哭。如此惊世骇俗,很快被当地驻军发现。边关守将接见了他们,但并不以为然,不痛不痒地问了几句,便打发了事。话里话外,对二人的不屑溢于言表。
时值隆冬。张元,站在边关之上,遥望漫天飞雪。眼见千里江山如画,满朝公卿勋贵,他们兄弟满腹韬略,竟无用武之地,不禁眼含热泪、触景伤怀,遂赋诗一首。
《咏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博学古今,自然读过唐末黄巢的《菊花诗》。两相对比,一样的以诗明志、一样的杀气腾腾。
和黄巢不同,他们没有造反。
他们决定走另一条路,投靠西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此时,李元昊已继位。在宋夏边境,他们听说元昊有胆有识,能文善武,在国内大兴变革,求贤如渴,番汉官员一视同仁。这让他们眼前发亮、心向往之。
两人凑足盘缠,历经艰辛来到了西夏的国都。只是,偌大的兴庆府,他们举目无亲,别说见到李元昊,就连引荐之人都不可求。万般无奈,他们只能故伎重演,继续搞行为艺术。
他们先是改名字,将元昊二字拆开,加上自己的姓,变成了张元、吴昊。所以,这两人的名字是改过的,至于他们的本名,则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之中。
兴庆府,有座酒楼,号六甲楼。楼高三层,富丽堂皇,是高官亲贵们常饮之处,每日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张、吴二人,选中了这里。他们一身中原书生的装扮,在酒楼大堂,指点江山、畅谈天下事,点评君王,讲述千古帝王业。两人说的兴起、喝的大醉,还在墙上留诗一首,落款张元、吴昊。
两人行为过于骇然,又直书元昊大名,早有人已报官。当时元昊虽未称帝,但国中已无人敢犯他的名讳。元昊听闻此事,先是愤怒,继而好奇,便要亲自审问二人。
元昊问道,看你二人书生装扮,想来也是读书人,且不知入乡问俗,居然敢犯我的名讳?是找死吗?
二人答道,有人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还在乎名吗?
一句话,顶在了元昊的肺上。
是啊。李元昊、赵元昊,到底姓什么呢?
至此,元昊知道二人非俗人,赶忙亲自为他们松绑,引为上座。张元、吴昊的行为艺术,终于收到了奇效。自从,两人追随元昊左右,成为了元昊的重要智囊。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最后一段有个错字。 是“自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7)
元昊是个有心人。
为了让张元、吴昊安心为西夏效力,元昊派人假传宋朝圣旨,将他们家人由宋偷运到夏。千里迢迢,危险重重,安然到达。如此,他们家人团聚,更无后顾之忧,更加死心塌地为元昊效力了。
在元昊的称帝之路上,两人用尽平生所学,全力辅助元昊。西夏的革故鼎新、内政外交、国防军事,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张元,深得元昊信任,须臾不离左右。张元,更是不负厚望,屡立功勋。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都闪烁着他的智慧。
好水川大胜之后,张元奉元昊之意,在边境的佛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竦,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落款“大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皇帝陛下至此”。诗词之间,对夏竦、韩琦极尽讥讽。想来,夏竦年仅二十便中进士,韩琦更是十九岁高中进士。两下对比,估计夏、韩二人脸都红到了脖子。
再看张元的官职,他在西夏已是位极人臣。而此时,距离他到兴庆府不过数年而已。应该说,张元确实有才华,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但更重要的,是元昊给了他纵横的舞台。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古今依然。
翻遍史书,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被元昊接纳之前,张元、吴昊的名字都是连在一起的。而后来,吴昊就完全没有了踪影,只剩下张元独自站在西夏舞台中央,而且越来越出彩。
这背后自然有蹊跷。让人浮想联翩。
比如,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当年,他们都拜在荀子门下,寒窗苦读、亲如手足。学成后,李斯来到秦国,颇受秦王重视,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后来,韩非为救韩国,被迫入秦向秦王游说。秦王很欣赏韩非的才华。这让李斯很是担忧。他自知韩非才华远在他之上,若秦王重用韩非,他的地位必将不保。几番谗言,韩非被下了大狱。之后,李斯仍不放心,便设计毒死了韩非。
这是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不知张元、吴昊之间,是否也是如此呢?
毕竟,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啊。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张元和吴昊,也适用于元昊和张元。随着元昊如愿称帝,夏军三战三捷,他们君臣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至于导火索,则是因为对宋的下步战略,出现了重大分歧。
张元坚持继续打下去,那句“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尽管是为元昊所写,应该也是他的理想。元昊称帝以来,张元一直是西夏与宋作战的最大推手。兵临渭水、占据长安、号令天下,是他为元昊设计的战略,也是他的终极梦想。
这个梦想,曾经让元昊热血沸腾。让他率领党项男儿,三战三捷,出尽了风头。但胜利过后,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相反,失去的更多。而且,他发现,根本打不下去了。
这又是为何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8)
还是得从国力上分析。
饶是李元昊再雄才大略,他所统治的大夏国,也不过方圆万里,人口不过数百万,即便全民皆兵、全国总动员,能战之兵也不过数十万。而他的对手呢,大宋幅员辽阔,人口稠密,带甲之士百万之众,比西夏高出不止一个量级。持久的战争,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这点,西夏与北宋,完全无法匹敌。
宋夏交兵,宋军固然损失惨重,但宋朝国家富有、兵源充足,很快就能恢复战力。西夏,即便损失相对较小,但相对国力,仍是不可承受之重。长此下去,即便宋朝每战皆败,西夏每战皆胜,宋朝能挺住,西夏也未必耗得起。
战争,让元昊渐渐明白,击败宋军易、击溃宋军难,占领城池易,占领长安难,入主中原、一统华夏,更是痴人说梦。而且,与宋交战以来,就没有了宋朝的岁赐,这让西夏少了一笔横财。尽管有掠夺的收入作为补充,但再算上庞大的军费开支,依然是远远的入不敷出。
加之,宋朝关闭边境榷场,切断宋夏贸易,西夏的民生问题马上凸显。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极其短缺,民怨四起。而且,连年征战,田地荒芜无人种、牛羊锐减无人牧,口粮问题也开始出现。如此下去,西夏根本难以为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年轻的时候,元昊看不上父亲李德明,说他像个乡下老财主,总惦记着宋朝给的好处。如今,自己当家了,知道难了。
如果说,国内的问题让他头疼,他还可以忍受,甚至可以无所顾虑,大不了勒紧裤腰带。毕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想成千古帝业,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呢?但来自西夏的大靠山,辽国的压力,就让他必须慎重对待了。
辽是夏的宗主国。因为联姻,还被称为甥舅之国。辽是舅舅,夏是外甥。当时,辽国是兴宗皇帝在位。早些年,兴宗的姐姐嫁给了元昊,元昊还是他的姐夫。
澶渊之盟后,宋每年给辽岁币,双方收起了刀兵,保持了和平。不过,凡大国之间,政治角力始终存在。李元昊,之所以敢放手与宋作战,背后少不了辽的鼎力支持。
辽一直在静观战局演变。见宋被西夏折腾的焦头烂额,辽兴宗出手了。他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是调停者。不过,自古以来,在国际政治上,调停者多也是敲诈者。毕竟,无利不起早。
辽使到了东京,带了辽兴宗的好意,辽国可以约束元昊、接受和谈。作为回报,宋对辽要有所回馈。宋须将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割让给辽;同时,增加岁币。既要钱,又要地。辽兴宗,这不是调停,分明就是趁火打劫。为了配合外交行动,辽军还在边境地区大规模调动,进行军事恫吓。
宋朝君臣,对辽的背信弃义,自然十分恼火,但有求于人,还是忍了。当朝宰相晏殊,主持了宋、辽谈判。他也是著名的大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出自他之手。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是远近闻名的神童。14岁,入京参加殿试,受到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他仕途顺遂、官运亨通。居朝廷机要多年,为人谦和朴实,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富弼,还是他的女婿。
晏殊,奏请仁宗同意,割地万万不可,增加岁币,则犹可再谈。选派赴辽使节,晏殊举贤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女婿。富弼则不辱君命,在澶渊之盟所定岁币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与辽人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增币”,或者是“重熙增币。”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重熙,是辽兴宗的年号。
辽人,拿钱就办事,与宋达成和议后,就向元昊施压。
元昊,压力重重。
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同时得罪辽、宋两大巨头。
宋、夏谈判开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69)
不过,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
原因是,元昊狮子大开口。
不仅口气大,开出的条件也挺吓人。
其实,这也没什么。谈判,从来就是讨价还价。双方互派使节,谈了好几轮。中间,元昊不断耍花样,让北宋君臣哭笑不得。先是称子不称臣,在国书上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在宋提出抗议后,又将自称的“兀卒”改成“吾祖”,就是从“青天子”,改为“祖宗”。
元昊磨磨蹭蹭,不过是想多捞点好处。这让辽人很不爽。他们拿了宋人的钱,又夸下了海口,就想着快点把事办成。因此,相比宋人,反倒是辽人,越来越不耐烦、火气越来越大。
没办法,元昊看辽人快翻脸了,才最终与宋达成和议。
大宋,中原正统,要面子。和议约定:夏向宋称臣,奉宋为正朔,元昊去帝号。宋朝封元昊为夏国主,比皇帝低、比国王高。
李元昊,注重实惠,要里子。宋每年给夏“岁赐”,绢15.3万匹、银7.2万两、茶3万斤。开放边境榷场,恢复两国贸易。
对元昊来说,所谓去帝号,也不过是在国书中而已。关起门来自若也,还是皇帝。宋人眼不见,心不烦,也就装糊涂了。
史称庆历和议。
眼看和议就要最终签字,出了件大事。
辽、夏爆发了战争。
其实,战争一直在酝酿之中。
对元昊来说,自继位以来,横刀立马,纵横驰骋,我行我素,好不自在。这次,受辽人胁迫,与宋进行和议,非常憋屈。辽人还自恃宗主国,处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更让他倍感屈辱,怒火中烧。
辽兴宗也不满意。自介入调停以来,他对这个姐夫越来越恼火。其人不仅桀骜不驯、嚣张跋扈,对大辽更是三心二意、不恭不敬。他在心里盘算着,得找机会教训下党项人了。
机会说来就来。
西夏来使报丧。兴宗的姐姐,元昊的妻子兴平公主去世了。兴平公主虽是宗室之女,并非兴宗胞姐,但两人感情深厚。如今,听说姐姐去世,兴宗十分伤心,特派亲近大臣,持天子诏书,去到兴庆府责问究竟。
谁知,元昊竟十分傲慢,对天子近臣,十分不敬、出言不逊。来人还了解到,兴平公主自嫁元昊,就少有恩宠,元昊对其不仅非常冷淡,而常常恶语相向。即便公主病重,元昊也是不闻不问,终至郁郁而终。
真相,让兴宗火冒三丈。这时,又有边关来报,元昊在辽夏边境搞小动作,策动居住在辽境内的党项人叛辽归夏。
是可忍,孰不可忍。
辽兴宗御驾亲征,率三路大军伐夏。同时,急派使者到宋,告知调停工作到此为止,要求宋停止与夏签约,辽要出兵灭夏了。
外甥和舅舅打起来了。剧情如此反转,大宋有些蒙了。转过弯后,宋朝君臣特别机敏,紧急召回即将赴兴庆府签约的使节。坐山观虎斗。满心欢喜。
辽夏边境,一马平川。
辽军渡过黄河,直入夏境四百里。
元昊慌了手脚。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270)

元昊的紧张,是道理的。
数十年来,党项对宋,要打要和,从心所欲;但是对辽,则始终心存敬畏。辽夏百年,偶有冲突,大体和平。辽人如此兴师动众,大规模攻夏,十分罕见。
不过,兵来将挡。辽军前锋逼近,李元昊亲率大军迎战。元昊利用地理优势,设伏包围了辽军一部。贺兰山下,辽、夏大军对阵。不过,同样被围,辽军却非宋军,左冲右突、势不可挡,几轮冲锋,夏军就溃不成军。辽军趁势掩杀,元昊狼狈而走。
首战受挫。见辽军气势正旺、勇武强悍,且援军不断,元昊只好避其锋芒、主动后退,以待战机。同时,主动派使节去兴宗大营,谢罪请和,借以拖延辽军进攻。
辽军将帅,对元昊的伎俩都很清楚,要求一鼓作气荡平元昊。辽兴宗却犹豫了。有点莫名其妙。元昊了解情况后,又三次派使者请和,且每次都主动退军三十里。
看上去,元昊态度诚恳。可是,每次撤退,他都坚壁清野,绝不给辽军留一粒粮食。如此,辽军每进一步,粮草供应就困难一分。几次三番,辽军补给开始出现问题,锐气也开始消退。当辽兴宗犹豫再三,决定接受元昊请和时,军中粮草已近告罄。
如此战机,恰是元昊所待。乘着夜幕,夏军向辽军发动突袭。要说辽军确实强悍,即便深夜受到突袭,也很快稳住了局面,再奋力血战,竟然打的夏军节节后退。至天明时分,辽军已完全扭转战局,对夏军形成反扑之势。眼看,元昊又要吃败仗了。
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辽军将士惊惧不已,以为是上天的示警,纷纷畏缩不前,阵脚大乱。要知道,这是党项人的土地,夏军对这样的天气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天时。元昊迅速抓住战机,疯狂向辽军反攻。辽军大溃,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就连辽兴宗的大营,也无法固守。兴宗本人,仅带十余骑逃脱,一路狂奔,退回了辽境。天子仪仗、器服乘舆,还有驸马等数十位辽国贵族大臣,都被元昊俘获。
此战,大辽天子亲征,却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而且,还是败给自己的属国,颜面尽失。丢脸之余,契丹人勇猛无敌的神话也被打破,国威受损。辽国统治下的女真人、渤海人等,开始蠢蠢欲动。大辽,从此江河日下。
大宋君臣,一直密切关注辽夏战局,见辽国惨败,顾不上惊叹,急令使者赴夏。当和议最终签订,白纸黑字无疑,他们才长出一口气。宋朝君臣,依旧机敏。
这年,是公元1044年。
这是宋仁宗庆历四年,辽兴宗重熙十三年。
还是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
这是属于大夏的年份,更是属于李元昊的年份。
这一年,李元昊击败了庞然大物辽国,让辽人收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败仗。自此,辽人再也不敢小觑党项。
战后,元昊依旧向辽称臣。识时务而已。不过,对辽的敬畏已所剩无几。曾经高高在上的辽兴宗,忍气吞声、就坡下驴。
这一年,李元昊在三战三胜后,与宋签订了和议。
名义上,夏依然是辽、宋的藩属,但除却那些虚名,元昊的大夏已实实在在地傲立于两大巨人之间。这两个巨人,望向党项的目光,也不再是鄙夷和不屑,而是夹杂着惊惧、无奈和钦佩。
在元昊的带领下,西夏,终于走上大国的舞台中央。辽、宋、夏,三国鼎立的时代大幕,就此拉开。
这年,元昊41岁,他站在了人生的最巅峰。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