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76)
蔡京,果然得到了新党的注意。
仅仅1年后,蔡京便升任舒州推官。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宋代,州郡设有推官,属于知州的佐官,掌管刑狱司法。舒州,还是王安石曾经为政之地。在新法席卷天下之际,为官舒州似乎又多了一层光环。
这让蔡京,不免有些得意。正是在舒州,他迎来了仕途上的第一次重大机遇,被举荐的机会。
机会,总是人给予的。
熊本,就是给蔡京机会的人。
熊本,江西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坚定支持王安石变法,是新党的重要骨干。这年,他受王安石之命,巡视地方。主要使命,一是了解新法推进情况,二是察举人才。
此时的熊本,已经47岁,久历宦海,练就了一双识人之眼。地方上的青年才俊,知道熊本就是向上的阶梯,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得到他的垂青和青睐。
初到舒州的蔡京,便迎来了熊本的考察。
史书没有记载,熊本是如何考察蔡京的。不过,结果却是很明确的。熊本见过蔡京后,赞不绝口。我们应该相信,年轻的蔡京,确实有过人之处,也确实是才华横溢。在那个小小的舒州城,他是那种光芒无法遮盖的人物。
熊本,郑重地向王安石报告,蔡京人才难得。无论是支持新法的决心,还是对新法的理解和执行,蔡京都高人一筹。
这样的夸奖,对一个初入仕途的年轻人,太重要了。
熊本,这个几乎湮没在历史里的人,因为举荐蔡京,而在历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后来,蔡京成了千古权奸,熊本便因为这次举荐而备受争议,成了很多人指责的对象。
说起来,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放在当年,即便蔡京有心攀附,最终打动熊本的应该还是过人的才华。这当是不争的事实。熊本的举荐,也是无可厚非。
论人论事,只能立足眼前,而不能用结果来否定过程。
有了熊本的大力举荐,蔡京在舒州颇受重用,在京城也有了更多关注。他表现出能吏的良好素质,在地方上干的风生水起,上上下下,多有溢美之词。
如此,进京,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蔡京这样的人,京城永远是最向往之地。即便他后来,常以王安石的事业继承人自居,但他与王安石,在很多方面却是大相径庭。王安石做官,是绕着京城走,一门心思扎根地方。蔡京,为官地方,不过跳板而已。
对很多人来说,为官地方,重在做事;为官京城,重在玩权。当然,为官京城的人,多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他们会在权力之上,包上一层理想的外衣。
公元1076年,辗转地方五年后,蔡京,顶着青年才俊、新法能臣的头衔,回到了东京城,成了京官。
就在他进京数月后,王安石二次罢相,归隐江宁,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政治舞台上。王安石变法,进入了没有王安石的后变法时代。如此说来,蔡京号称新法能臣,却几乎没有在王安石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
在京城,历经几年沉浮后,蔡京,担任了起居郎。
起居郎,官衔不高,却很不简单。
起居郎,六品官,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按照职责,皇帝上朝,起居郎站立在御殿一侧。皇帝出行,则陪伴君王左右。凡朝廷有敕令、赏罚劝惩、群臣进对、祭祀宴享等及天下的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起居郎都要如实记录下来。
起居郎,典型的官卑权重。很显然,这个岗位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在皇帝身边。皇帝,则是权力的最核心。在权力场中,越接近核心,权力的附加值就越高。
围绕在核心周围的蔡京,仕途迎来了快车道。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啊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77)
在起居郎任上,蔡京迎来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公元1083年,历经前后20年的修建,木兰陂终于完工。万安桥,族兄蔡襄主持修建,其功千年不易。木兰陂,原本也可以让蔡京功垂千古的。
木兰陂,全国五大古陂之一,位于今天福建省莆田市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
这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从北宋修成,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整并依然发挥着水利效用,灌溉滋养着数十万亩农田。今天的木兰陂,还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也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木兰溪,源自福建仙游县西苑乡,穿高山越峡谷,汇聚三百多条溪涧之水,进入莆田境内后,成了一条水势湍急的大河。遇到丰水之年,河水常常泛滥,冲毁农田庄稼无数。枯水之年,两岸田园又无水可灌。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下游的海潮又向上倒灌。
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可地势如此,千百年来当地人已习以为常。倒是,一个外乡人,站了出来。一个小姑娘。
钱四娘。其生年,已不可考。只知道,她幼年随父在广东为官,母亲早亡,父女俩相依为命。四娘子小小年纪,便操持家务为父分忧。后来,其父积痨成疾,病故任上。16岁的钱四娘,扶父亲灵柩回福建长乐老家,路过莆田,被泛滥成灾的木兰溪所阻。眼前水灾的惨剧,让钱四娘颇为动容。她对灾民说,她要在木兰溪建陂坝。当地人听闻后,也就客气的一笑。
岂知钱四娘,却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回乡安葬父亲后,她变卖祖产,凑足了十万缗只身了来到莆田。这个看上去柔弱的小姑娘,做起来事来,坚定又坚决。
一个外乡人、一个小姑娘,自掏腰包,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修陂为百姓。当地人,由质疑到目瞪口呆,继而大为感动。百姓们,纷纷加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施工的队伍,越来越大,巨大的陂坝渐渐成型。
三年后,陂坝终于建成,这是千百年来未有的壮举。
耗费金钱无数、人力无数,也几乎耗尽了钱四娘的心血。
大功告成,可喜可贺。
可谁又能想到,喜剧转眼便成了悲剧。
陂坝建成,钱四娘正要与百姓摆酒庆功。谁料,风云突变,一连十余日,天降暴雨,大雨倾盆而下,木兰溪再次咆哮。奔腾的洪水,呼啸而下,竟冲毁了刚刚建成的陂坝。
钱四娘,站在狂风暴雨的堤岸上,目睹心血付之东流,心如刀绞,万念俱灰。风雨中,她投水自尽了,随着被冲毁的陂坝,一起没入了滔滔的洪水之中。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78)
算起来,钱四娘离世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余岁。
这么做,值吗?
或许,有人,会问她修陂的动机。还有人,会把问题往复杂了想。还有人,会声称这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这都很正常。在有些人心里,人世间就是利来利往,无利不起早。
那么,我们该选择相信什么呢?
或许,她根本就没想那么多,只是希望把陂修好,让百姓不再遭灾。如此而已。这就是动机,也是唯一的目的。
可为什么,那些过于纯粹的目的,我们已经很难相信?
也许,在我们的心灵上,灰尘太多了吧。
面对历史,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种高尚的、一尘不染的,没有一丝杂念的人。往事已千年,钱四娘,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陂虽然毁了,但她的故事,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一个人、一座陂、一个故事。名垂千古。
钱四娘,不仅大胆地提出修陂的主张,还亲力亲为,几乎完成了壮举。陂虽被毁,但她的绝妙想法、不畏艰难的勇气,激励了无数后人去接续奋斗。
就在她去世不久,其同乡林从世,便开始了第二次修陂。
林从世,福建长乐人,生卒年不详,祖上为官,家境富裕,人称林十万。平日里,乐善好施、济贫扶危,素有贤名。
他被钱四娘的壮举感动,誓言要完成她的未了心愿。他带着十万缗家资,从长乐来到莆田,在钱四娘旧陂遗址下游,继续兴建陂坝。这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可惜,虽历经千难万难,陂坝却在接近完工时,再次被大潮无情摧毁。筑陂第二次失败。陂毁之日,林从世,仰天大嚎,悲愤不已。不过,这是个不言放弃的人,他索性定居在莆田,终日为修陂之事里外奔波。
人们常说,为富不仁。似乎,只要是富人,就多是不义之人、多有不义之举。殊不知,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在乡村的农田水利、修桥铺路、办学济困等公益事业上,很多富甲一方的富人们,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林从世,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即便,历史浩渺如烟,也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修建陂坝,钱四娘也好、林从世也罢,对当地人来说,终是两个外乡人。难道,当地人,就没有人站出来吗?
有,而且最初站出来的,很可能就是蔡京、蔡卞兄弟。
公元1059年,由蔡襄主持修建的万安桥竣工。族兄的壮举,让家乡的蔡氏兄弟,兴奋异常、备感荣光。兴奋之余,两人给族兄写信祝贺。信的末尾,兄弟俩郑重提出,请蔡襄在木兰溪上修建陂坝,造福乡里。
这一年,蔡京12岁,蔡卞11岁。
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见识,可称得上非凡。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79)
蔡襄,对两位弟弟的见识,非常欣赏。
对于修陂的建议,他则回复“饶汝为之”。
翻译成大白话,年轻人要好好努力,这是件大功劳,希望由你们以后来完成。这是激励,也是期待。
这句话,兄弟俩应该听进心里了。多年以后,两人无论求学家乡,还是入仕为官,修陂坝的念头始终长存。蔡京尤甚。
起初,听闻钱四娘、林从世修陂,蔡京非常高兴,以为夙愿即可实现。即便不是由他主导,毕竟也是造福乡人。
可惜,两次修陂不成,这让蔡京大失所望。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他向神宗皇帝进言,请求招募天下贤士,继续修陂。
当时,福州有个义士李宏,家有雄才而又乐善好施。蔡京听闻后,亲自写信给李宏,数次请求他襄助修陂。李宏,感念蔡京之诚,变卖家产凑足7万缗,带领家人到莆田修陂。这次,李宏汲取前两次修陂的教训,事前做了大量的勘察工作,最终定基在木兰山下。
开工后,为避免重蹈覆辙,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如此一来花钱无数、散金如泥。工程尚未过半,7万缗却已用尽。一时间,工程陷入了困局。
京城中,蔡京正密切关注着工程进度。眼见财枯,他心急如焚,再次上书朝廷,请求招募天下有财者相助。经过蔡京多方奔走、全力争取,终于得到了14个大户的支持,共募集了70万缗。
有钱、有人、有决心;有教训、有经验、有借鉴。木兰陂,终于在公元1083年,修建完工。此时,距离钱四娘着手修陂,已经过去了20年。
木兰陂,建成之后,横截溪流,兼具泄洪和灌溉的功效;同时,拒海水于陂下,使溪海分流,再没有了海潮倒灌之苦。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也渐渐变成了鱼米之乡。至今依然。
至此,木兰陂成,夙愿已了。蔡京,无愧族兄当年期望。他满心以为,自己也将留下千古美名。
原本,也应该是这样的。
论起功效,木兰陂,应该远在万安桥之上。
虽然,蔡京没有像族兄那样,一砖一石的主持修建,但他依然居功至伟。由于两次修陂失败,很多人以为触犯神灵,已经有了畏缩之意。如果,不是蔡京勇敢站出来,上呈天子、下募义士,运筹帷幄、多方协调,或许,木兰陂只会留下两次失败的案例,而当地百姓则将继续忍受水患之苦。
如此奇功,理当千古流芳。
可惜,蔡京后来的人生之路,毁掉了这一切。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0)
实际上,自南宋开始,木兰陂就与蔡京渐渐脱钩,直至最后几乎完全抹去了他的名字。就连蔡京的乡人们,虽然受惠甚多,也不愿再和他搭上半点关系,更不要说因为修陂给他树碑、立庙了。
原因很简单,后来的蔡京成了千古权奸。没有人相信,或者说,没有人愿意相信,这样伟大的功绩会和一个大奸臣扯上关系。为了否认这一切,后人甚至找出了很多理由。
流传较广的,是一个故事和一段谶语。
故事是关于蔡襄的。据说,蔡襄临终前,曾告诉子孙们,蔡京日后一定能修成木兰陂,而陂成之后,莆田就会成为一方乐土。蔡襄还预言,蔡京必将位极人臣,但却是大奸之臣,他告诫子孙们务必与蔡京保持距离。
故事是夸蔡襄的,说他有识人之明,早就看出了蔡京的奸臣本色。只是,仔细琢磨,明显是牵强附会。蔡襄年长蔡京35岁,且常年为官在外,他和蔡京见面的次数可能都屈指可数。而且,他去世时,蔡京不过20岁,尚未入仕,连功名都没有,他又是如何看到几十年后的事?
不过,编故事的人,可能没想到的是,这恰恰从侧面说明,在修建木兰陂上,蔡京是主导者、的确功不可没。
另一段谶语,倒是有点意思。
据说,唐代有位高僧,名叫妙应禅师。他曾游历木兰溪,眼见风光旖旎,留下一段谶语,也可以说是首诗:
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
水绕壶公山,此际更好看。
此谶语,在莆田流传甚广,几乎无人不晓。
后人据此断定,蔡京之所以积极倡议修陂,并为之四处奔波,所为不过是“朱紫”而已。也就是说蔡京,根本不是为了造福乡民,而是着眼风水,为自己官运亨通。
这种说法,还是过于简单且腹黑了。
有的人,读历史,总是过于简单化、过于年谱化了。似乎,一个人是奸臣,就必是一个坏人,甚至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是不会做一件好事的。
实际上,奸臣未必就是坏人。奸臣,是从政治的角度,从国家、民族、公德的角度;而从做人的角度,从私德的角度,没准这还是个不错的人。私德、公德,是应该分开的。
再说,人性原本复杂。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位置,所思所虑所为,完全可能迥然相异,甚至前后矛盾。一个奸臣,可能也会做几件有公德的事;而一个人们口中的好人,却可能在重大历史关头,丧失气节、大节不保。
对于蔡京来说,修陂应该有更合理的解释。他毕竟是读圣贤书的,又有族兄修桥功绩的感召,他希望修陂造福乡里、福则后世,这份心意,应该是实在的。
当然,这段谶语,或许也是他的动机之一。他希望在造福乡里的同时,能为自己积功德、留美名,以谋取更高的权位。
如此两全其美的考虑,似乎更合逻辑。
何况,还是时代的大背景。
当时,王安石的新法,正席卷全国。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1)
木兰陂几番修建之日,正是变法席卷全国之时。
其中,农田水利法,是重要的新法之一。
大宋朝,到王安石时代,因为土地兼并,赋役不均,水利失修,田多荒废,已危及国本。朝廷新法抓住了这个问题,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
农田水利法规定,凡吏民百姓能提出土地种植方法,指出陂塘、堤堰、沟渠的利弊,且行之有效,均可按功论奖。同时,新法明文规定,奖励百姓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废田地。
有此新法,北宋国内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一时间,大宋的乡野阡陌之上,到处都是施工工地,红旗招展、彩旗飘飘,一副大干快上之势。据记载,仅农田水利法颁布后的七年间,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就高达一万多处,灌溉农田500余万亩。
在如此大背景下,再来看蔡京呼吁、主导、支持修陂的所有举动,就更加合乎逻辑了。
蔡京,入仕以来,就一直标榜自己是新党,并为变法事业摇旗呐喊。如此,修建木兰陂,既能造福乡里、博取贤名,又能响应谶语、为升迁积累功德;同时,这又是响应新法、支持新法、推广新法的重大动作。有如此好事,蔡京焉能不全力以赴、多方奔波?
不过,就事论事,无论蔡京动机几何,他所主导修建的木兰陂,确实造福了当地百姓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么说,并不是替蔡京翻案。他的案子也翻不了。而是,提醒我们在读史时,尽可能地在蛛丝马迹中,去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更加客观、全面地去看待历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
那些作古的人,和我们今人是一样的。凡做一件事,都可能会有很复杂的考虑,有很多可为人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又有很多不可为人知的小心思。人性如此。
功过,功过,功是功,过是过。
这年八月,木兰陂修成,蔡京夙愿已了。
或许,是因为修陂有功,神宗颇为满意,任命蔡京为主使,出使辽国。蔡京此行,担任的贺辽道宗生辰使。
这对蔡京,既是历练,更是褒赏。
纵观蔡京的仕途,这是他以后官运亨通的重要节点。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2)
说起来,自澶渊之盟到蔡京使辽,宋、辽敦睦已近80年。双方每年都有使节往来,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
凡逢有两国皇太后、皇帝、皇后的重要事件、重点日期,双方都会互派使节,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外交礼仪。
比如,双方互往的使节,就至少有十二种之多。包括:
贺正旦使,贺皇太后、皇帝、皇后正旦使者;
生辰使,贺皇太后、皇帝、皇后生辰使者;
告哀使,本朝皇太后、皇帝崩逝,通告对方使者;
遗留使,以本朝大行皇太后、皇帝遗物馈赠对方使者;
告登位使,本朝新皇帝继位,告对方使者;
祭奠使,祭奠大行皇太后、皇帝使者;
吊慰使,吊慰皇太后、皇帝使者;
贺登位使,贺新皇帝登位使者;
贺册礼使,贺新皇太后受册使者;
回谢使,答谢吊贺使者;
泛使,双方有事务协商或通报的使者;
回谢使,应对方请求而遣使者。
其中,贺正旦使和生辰使是每年固定派遣的,其他使节则没有固定日期,都是因事才派。一般情况下,使团有正副使,正使也叫大使。使团有随行人员,根据职位分为上中下三等,叫做三节人从,一般在百余人左右。
按照外交礼仪,辽使入宋,宋方派接伴使在边境迎接。同样,宋使入辽,辽派接伴使迎接。在使团出使过程中,接伴使大部分时间都陪伴使团左右,直至将使团送出国境。
接伴使的角色很重要,既负责日常接待安排,又负责外交礼仪、外交程序、具体事务的协商等等,是双方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因朝夕相处、相伴日久,接伴使和使团人员结下深厚私人友谊之事,也并不鲜见。
有趣的是,随着两国相互了解、彼此熟悉,双方的使节人选,也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群臣趋之如骛。
在北宋方面,这点尤为明显。起初,对出使北方,文人士大夫都视为畏途,对所谓胡虏之地、蛮夷之邦嗤之以鼻。很多人尚未成行,就先想到苏武牧羊之类的悲壮往事。待出使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
随着,北宋朝廷对出使辽国越发重视,对使节的选拔也越发严格。发展到后来,朝廷渐将出使北方,作为官员提拔升迁的重要资历。这对官员来说,就更是机会难得了。
再说,出使大辽,身处汉唐故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千里草原、万里雪飘,这对富于才情的北宋士大夫,更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大宋,繁华似锦;大辽,山河壮丽。
大辽,还有别样的美。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0-06-09 21:40:11
今天来了三次了!顶!
-----------------------------
哈哈哈哈
让吾兄久等了!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3)
大辽之美,首在五京。
这个草原民族建立的庞大帝国,富饶、繁华、富强。五京,就是辽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赤峰宁城县天义镇)、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因契丹有四时捺钵制度,辽天子总是四处巡行,辽的国都其实并不固定。不过,由于上京修建最早、政治地位最高,也最为尊贵,可称为实际上的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
从时间上来看,五京是随着契丹的兴旺发达,逐渐发展起来的。上京最早、其次是东京、之后是南京,再次是中京,最后是西京。
公元918年,辽太祖营建上京城。上京所在,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可谓天选之地。
上京的布局,契丹人与汉人分而居之,分北城和南城。北城为皇城,呈六边形,周长6公里,分外城和内城,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城虽仿效中原都城,但并不对称,内城中还有大片空地,用来搭架毡帐,供契丹贵族居住。南城为汉城,为正方形,周长近6公里,是汉人及其他民族居住之地。汉城南门建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的住地。
上京,人口众多、商业繁华,是草原上盛极一时的大都市。汉城内商肆林立、人流如织,名酒、丝绸、瓷器、茶叶、蔬果及各种珍奇货色均有出售,并有夜市。大辽皇帝,常在夜晚微服私访汉城,饮酒观市、与民同乐。除契丹人、汉人之外,城中还有大量来自西域、高丽、女真和日本等地的商客云集。西夏、回鹘、吐蕃等国使臣,也往来上京不绝。
上京之外,其余四京,也各有特色。
先来看看中京。
公元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号大定府。中京城,周长15公里,街道宽阔,东西对称。城内契、汉混杂,城中空地广设毡帐。
中京,还承担着重要外交职能,设有大同驿,专门接待北宋来使;同时,设有来宾馆和朝天馆,接待西夏和高丽等来使。这接待场所的差异,也体现了北宋和西夏、高丽等,在辽人心中政治地位的不同。
辽人崇佛。中京,还是辽人的佛教圣地。城里城外,遍是佛寺和佛塔,多由皇家出资修建,气势恢宏、蔚为大观。
上京和中京,均修建在草原之上,可称得上草原之城。
再来看看东京。
公元928年,辽太宗灭渤海国,升东平城为南京、辽阳府。公元938年,改名东京、辽阳府。
东京城为汉制,城高三丈,周长15公里,设有八门:东为迎阳门,东南为韶阳门,南为龙原门,西南为显德门,西为大顺门,西北为大辽门,北为怀远门,东北为安远门。宫城在东北,高三丈,设有敌楼,四隅有角楼。
辽阳府,是辽在帝国东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威慑、管理高丽和女真等民族的军事重镇。
接下来看看南京。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五京之中,以南京最为繁华,可称得上辽帝国的经济首都,是辽在长城以南最核心、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南京城,周长达18公里,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筑富丽堂皇,是继承盛唐风格的汉家城市。皇城,偏于城市西南一隅,由宫殿区和皇家园林组成。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西为右掖门。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大道,一条东西向名檀州街,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城中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修有许多佛寺,后世的法源寺,前身即是辽时的悯忠寺。
最后看看西京。
公元1044年,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西京大同,地理位置优越,又相邻经济富庶的北宋河东地区,是辽、宋的重要经贸区,也是辽国最重要的赋税基地之一。
辽的五京,是北宋出使辽的主要城市。
在蔡京使辽之前,很多我们熟悉的北宋人物,都出使过辽国,或途径或到过五京之一、或之二等。比如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沈括、苏颂等,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4)
先来看看包拯。
公元1044年8月,正是仁宗庆历年间,包拯担任贺正旦使,奉命出使辽国。包拯,时年45岁,担任监察御史。
看看地图,从中原腹地的河南开封到塞外蒙古草原,这是一条数千公里的漫长路线。历经三个月,包拯经过长途跋涉,顶着越发凜冽的寒风,途径辽南京、中京,抵达了上京城,向时年28岁,登基已13年的大辽天子、兴宗皇帝,恭贺新年。
当时的包拯,已是大宋政坛的明星,在朝廷上下颇有声望。辽人闻其大名,对他颇为敬重,一路上殷勤备至。不过,在客气的背后,双方也都有着政治上的考量。
使节和接伴使之间,在礼仪性的事务之外,都担负着了解对方虚实、探听军情民情的职责。当时,辽兴宗年轻气盛,有宏图抱负,言谈之间对大宋颇有不屑之意。辽人的态度,被包拯敏感地捕捉到了,让他颇感不安。回朝后,他根据在辽地的所见所闻和细心观察,上书朝廷直言不可懈怠边防,还特别就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边境防务问题提出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包拯面黑嘴严,辽人一无所获。而辽方在代州方向的小心思,却被包拯识破。消息传回大辽,辽国君臣对包拯更加敬重了,边境上的小动作也有所收敛。
再来看看大文豪欧阳修。
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年间,在写下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十年后,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出使辽国。
他担任的是贺登位使。这年辽兴宗驾崩,道宗继位。新皇登基,意味着外交国防政策可能有重大调整。大宋对此重大变故十分重视,宋仁宗精挑细选,最终选定欧阳修出使。而欧阳修的到来,在辽国迅速掀起了巨大的热潮。
大文豪欧阳修,不仅在宋有超高人气,在辽国也几乎是妇孺皆知。新继位的道宗皇帝,崇佛敬儒,对汉学研究颇深,言谈举止、衣着装扮,俨然汉家天子。
从欧阳修踏入辽地开始,道宗就给予了他超常规的礼仪待遇。据说,大宋使团到达上京之日,城内居民无论胡汉,纷纷涌上街头,只为一睹欧阳修的风采。
辽道宗对宋使团的赐宴,也因为欧阳修而打破常规。宴席之上,美酒珍馐、山珍海味自不待言,最令欧阳修意外的是,辽道宗为使团安排的宫廷舞蹈,胡姬们齐声吟唱了一曲又一曲,竟然都是欧阳修的词。道宗时年23岁,欧阳修48岁,他对欧阳修推崇和喜爱,几乎是按偶像来对待的。
据说,私下里,辽道宗还放下天子威仪,诚恳地向欧阳修请教儒学之道。一个宋朝巨儒,一个大辽天子,在远离中原数千里的北国,在茫茫草原上的胡人京城,两人坐而论道,切磋儒家经典,论之精要之处,或齐声喝彩、或击节称赞,论之存疑之处,或彼此包容、或求同存异。这是怎样的场景,这又是怎样的文化的魅力。
出使任务圆满完成。离开上京时,挥手作别热情的辽国君臣百姓,马上回望繁华喧嚣的上京城,欧阳修感慨万千,留下了千古诗作《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月。
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
千年时光荏苒,往事繁华成灰。
今日重读此诗,追忆当年人物,依旧让人感慨万千。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实在抱歉。
心绪不宁
下笔不能成言
明日继续更新!
睡觉
哈哈哈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未央0810 2020-05-08 00:18:05
人生起起伏伏
无尽的烦恼
尤其是人过中年
进入下半场。
还没完全衰老的内心
却已经开始不断地死机
有时候
甚至都不想再重启了
不是害怕烦恼
是确实有些厌倦了。
毕竟
人生的精彩已尝遍
后面的风景
还值得期待吗?
-----------------------------
@花开夏未央2020 2020-06-11 02:27:19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到灯枯油干你永远不知道是否真的精彩已经尝遍。一盒子的巧克力,只有尝尽,才知道最后一颗的味道。 我们在等待花开中修行,在经过沧桑后禅悟。肉身在疲惫焦灼中锤炼, 灵魂才能在 欲火涅槃 中重生。
红尘婆娑,俗世无常。生活虽然充满烦恼,而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烦倦的堆积真到了无数次的死机不想重启的地步,何必再一次次陷入永无止境的轮回。放过自己,给生命换台新机吧。
也或......
-----------------------------
哈哈哈
兄台好文采
真是妙笔生花!
当其时
也就是发发感慨而已!
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
虽不足百年
却也是坎坷起伏
不如意十之八九
是为常态。
最终,
我们能做的
只能是平衡自己的心态
找到内心和世界平衡的点
再出发!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5)
再来看看王安石。
公元1063年,在欧阳修离开上京8年后,王安石出使辽国。他担任的是遗留使。这年四月,一代仁君宋仁宗驾崩。王安石的使命,是将仁宗生前用过的遗物,赠给辽国皇帝。
王安石,时年42岁。
此时的王安石,仍在人生的积累阶段,距离他主持变法,登上人生巅峰、成为闪耀千古的大人物还有7年的时间。
实际上,多年宦海浮沉,在朝堂之上,王安石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美名。只是因为其多在地方为官,且在世人眼中性格较为严肃怪异,似乎有些不可接近,与欧阳修奔放洒脱的文豪本色相比,他在辽人那里名气较小,形象也要黯然许多。
或许,正因为此,辽人对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热情。关于他的此次出使,史书上也是语焉不详。待他日,王安石身动天下之时,辽人一定后悔不已,这唯一与千古大人物深入接触的机会,他们怠慢了。
对王安石来说,没有名声所累,这一生唯一的出使,倒是相对轻松的。
其他人出使辽国,多是草枯雪飘的秋冬时节,王安石此行不同,他看到了春意盎然的北国风光。在他的诗作里,就有描写北方早春的诗,节奏是明快而透亮的: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在辽国涿州城(今河北涿州),王安石也留诗一首: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寥寥数语里,他饶有兴趣地再现了,辽人在郊外设宴款待使团的情景。约在当年七月,王安石抵达上京。眼见,上京周边绿草茵茵、一望无垠,上京城内商旅繁华、熙熙攘攘,他诗兴大发: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在他的诗里,千年前的上京城,色彩鲜艳、妩媚妖娆,既充满着异族的风情,又展现着别样的勃勃生机。
反衬之下,王安石此行的使命,就显得格外的沉重。
他带来的是宋仁宗的遗物。
宋仁宗,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几乎是北宋最好的岁月,也几乎是辽宋间最好的岁月。他的逝去,意味着一段黄金时代的结束。
据说,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契丹境内无论胡汉,没有不落泪的。辽道宗也悲伤不已,他抓住宋朝使节的手,哀恸道:四十二年不识兵戈矣。悲痛的他,甚至还给宋仁宗修建了衣冠冢,寄托辽人的哀思。据说,辽国后世君主,恭奉宋仁宗御容如祖宗。
这就是,仁君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王安石,在仁宗盛世高中进士、走入仕途,更是在仁宗的精心呵护下进步成长。后世,很多人说,北宋由盛而衰,正是自仁宗驾崩开始,而王安石变法,正是背后最大推手。
如此说来,仁宗驾崩,由王安石担任出使辽国的使节,或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吧。王安石,盛世的终结者和送行者。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86)
公元1083年,王安石出使20年后,蔡京,也踏上北行之途。 他是充满期待的,期盼这是仕途腾飞的起点。
当然,他的内心也充满着忐忑。面对异国异域异族,无论先前有多少人出使的经历作为参考,惶恐之情依然难消。
这是蔡京的第一次出使,也是唯一的一次。
蔡京,从开封出发,经由滑州(今河南滑县)、相州(今河南安阳)和雄州(今河北雄安),到达宋辽边境的白沟驿。跨过白沟河,就是辽境。由此北上,在辽接伴使的陪同下,先到辽南京,再出长城,到辽中京,再到辽上京。
这是多数宋使走过的路线。
当然,这也是辽人刻意安排的路线。
在宋辽使节出访路线的选择上,行程远或近,路途易行或难行,并非重要的选择依据。最重要的考量,永远是政治。
这条线路,途径幽云十六州,沿途有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
比如,杨业庙。杨业,作为太宗北伐的象征性人物,在北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辽人安排的线路,偏偏就经过杨业庙,岂非刻意?
当然是刻意了。辽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宋人,时刻记住北伐的惨败,记住伤口的痛,不要再生妄念。
据说,蔡京路过杨业庙时,正赶村民集体祭拜杨业,这是当地的一件盛事。身处异国他乡,回望先烈往事,蔡京也不禁动容,他带领使团加入了祭奠,送上了祭品并点燃香火。
对历代宋使来说,面对沿途山川地理,首先想到的,这是燕国故土、汉唐旧疆,却沦为了夷狄牧民牧马之地。而宋初北伐惨烈的记忆,在杨业庙前,也会变得更加的清晰和真实。
杨业,北伐捐躯。从此,幽云十六州,更加遥不可及。
而辽人,刻意选择途径幽云的路线来迎接宋使,就是希望不断向宋人强化、固化一种观念:这片土地已经永远属于辽人了。同时,他们也用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来证明自己同样富于智慧和才华,能治理好这广袤的土地。
这是辽人的心理战。他们也是用心良苦。
可惜,收效甚微,甚至还有副作用。
幽云十六州,宋人心头永远的痛。宋朝使节,无论是谁,只要踏上这片故土,那种慨然之情,几乎都是油然而生的。这种情绪,绝非辽人的心理战可以威慑,反而会随着对幽云的深入,越发的堆积,激发起更强烈地收回故土的决心。
幽云十六州,随着一代一代的宋使走过这片古老的土地,宋人收回故土的决心和意志,也在不断的积累、不停的发酵,直到有一天,喷薄而出。
蔡京,时年37岁,正大好年华,面对千里故土,遥念汉唐旧事,一样悲愤莫名,一样热血沸腾。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