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端午安康!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96)
哲宗年幼,太皇太后高氏摄政。
高氏痛恨新法已久,一朝大权在握,便迅速召回司马光等旧党人士回朝。所有人都知道,这天要变了。
朝局,正在急速变化。
不久后,江宁又传来王安石病故的消息。
王安石虽归隐多年,却依然是新党无可争议的精神领袖。他的离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旧党吹响了全面反攻的号角。
一年内,宋神宗和王安石先后离世。新党的骨干精英们,犹如丧家之犬,措手不及之余,更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尤其是三蔡,蔡确、蔡京、蔡卞,他们已是出头的椽子,非常的显眼且扎眼。
东京城内,山雨欲来风满楼。
首先遭到重击的是蔡确,被一贬再贬。这让常随他左右的蔡京,惊恐不已。他足不出户,茶饭不思。族兄离京的那天,蔡京都没去汴河码头送别。据说,现场有人愤愤不平,痛骂蔡京忘恩负义、实属小人。蔡卞,则不置一词。他太了解蔡京了,本质上他们是一类人。自己人,又怎么会骂自己人呢?
这些,蔡京都顾不上了。他满脑子想的,就是改换门庭。
这时的东京城,最热的门庭,唯有司马府。
不错,正是司马光的府邸。
司马府前,蔡京辗转徘徊多次,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迈进去。司马老夫子,才学满天下,这样的人,可不是几句马屁,一顿痛哭流涕就能混过去的。
蔡京,焦急的等待着机会。
熬过了一段挠心挠肝的艰难时光,机会还真就来了。
说起来,在官场上,无论多着急的事,都得有章法。没有章法,病急乱投医,不仅于事无补,只能让局面更糟。
人在官场,多等等,再看看,总是必要的。
这时,主持朝政的司马光,急于恢复差役法,为全面废止新法做个样板。司马光心急,限期五天完成,旧党臣僚们觉得这太急切了,根本不可能实现。
旧党之人,可以挑挑拣拣,讨价还价,甚至发牢骚。听闻此消息,蔡京却如获至宝。时任开封知府的他,硬是抓住了这不是机会的机会。
五天。蔡京,居然在五天内,在其辖区的开封、祥符两县,真就将一千余人全部改雇役为差役,并无一人遗漏。事成之后,他到政事堂向司马光汇报。司马光大为惊叹,忍不住赞道,如果天下臣僚都如君一般,那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蔡京,原本就有能吏之名。经过此事,司马光更对蔡京刮目相看。可以说,蔡京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司马府。
蔡京,心生窃喜,以为这下顺利过关了。
可惜,他还是想简单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自伤自毁 2020-06-26 16:02:57
楼主,端午安康
-----------------------------
哈哈哈
感谢!
彼此安康!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97)
司马老夫子,是爱才之人。
他一心想着全面废除新法,更因为疾病缠身,只争朝夕。眼见蔡京如此能干,他便想既往不咎,重用蔡京。至于蔡京的品德,他应该是心中有数的。不过,想做事就得用人,他也有信心用好蔡京。实际上,蔡京在他面前,也从来都是毕恭毕敬,执晚辈礼的。
其实,自古以来所谓大奸之人,也多是能力超群之辈。这样的人,之所以遗祸天下,自身作恶固然不可饶恕,无人驾驭也是重要原因。这些人,很多人都是能吏干吏,如果管理得当、驾驭有道,便是治世能臣。只是,当他们脱缰以后,无人管得了,便会铸成大错。
可惜,司马光有心,其他旧党人士无意。他们对蔡京兄弟,深恶痛绝已久。旧党们站在台谏的位子上,冲着蔡京猛烈开火,痛骂他无节操、无底线,直至见风使舵、谄媚司马光。
苏辙,抨击的最激烈,而且角度新颖。在他看来,蔡京疾风骤雨、五日改法,其目的就是故意扰民,引起百姓对旧党的不满。在苏辙的笔下,蔡京一无是处,甚至不足以与士大夫相提并论,这是连蔡京的进士出身,都不愿意承认了。这就相当于,一个大文豪,痛骂一个大书法家是文盲。
苏辙,诗文了得,玩起政治来,也是有失公允。蔡京,哪有如此不堪呢?这也再次证明,党争之下,是非已不重要,党同伐异才是第一位的。党争之祸,由此可见。
苏辙出手,自然非比寻常。朝廷议定,罢蔡京开封府事,出守真定府(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开封是首都,真定府在宋辽边境。由贬谪之远,可见旧党对蔡京之恨。
可惜,蔡京还未成行,苏辙及众旧党又改了主意。
他们认为,蔡京无才无德,不过是仗着族兄蔡确担任宰相、弟弟是王安石的女婿,才敢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而真定府去辽不远,是军事重镇,如此要地岂可托付?表面上,是担心边疆有事,蔡京误国。细究起来,他们可能也是担心蔡京在边疆立功,从而弄巧成拙。
搞政治的人,有时候心眼特别小,外人都难以置信。
改贬蔡京知成德军。同在边疆,不过是更偏远的小城。
诏命下达,要求蔡京即刻离京。
这是公元1086年,回望10年前,蔡京由汴河登岸,进京为官。那年,蔡京虚龄30,正是而立之年。当其时,新法正席卷天下,他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腔报国热血。
十年,生死两茫茫。神宗、王安石都已作古,新法也几乎被连根拔起,新党十多年的心血几乎毁于一旦。而蔡京,已届不惑,两鬓斑白,辗转官场多年、费尽心机钻营,所得功名富贵皆付流水。十年京官如梦,转眼万事成空。
东京城外,秋风秋水秋意浓。
蔡京,一脸落寞,两眼茫茫。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支持!
内地假期结束了吧。
香港即将沸腾。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
实在更不动了。
明天继续。
再次致歉。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没有预想中的喧嚣。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98)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落寞的,还有蔡卞。
蔡氏兄弟,虽然彼此心里有些芥蒂,但在大是大非上始终同进同退。只不过,两人进退的幅度,有些差异而已。甚至有人揣测,朝野所传闻的两人不和,根本就是兄弟二人的策略。
对旧党来说,蔡京之后,就是蔡卞。
对此,蔡卞也是心知肚明。岳父病故江宁,朝廷新党倾覆,兄长被贬离京,他被贬几乎是必定之事。很快,诏命下达,贬蔡卞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仅数月,又改知江宁府。
如此改任,表明旧党对蔡卞,还是保留了一丝温情。朝廷敕书写道:蔡卞宣城数月,小有政绩;由宣城到江宁,不过几百里,调任江宁,既能发挥蔡卞的才能,也方便他处理家事。显然,这里的家事,正是王安石的身后事。
如此说来,旧党对蔡卞的温情,还是源于对王安石的敬畏。对王安石,旧党人士始终充满矛盾、心情复杂。这个一身才情、满腔抱负的人,纵有千般不是,但也有着千般可敬。
党争之下,如此温情难得。
可惜,蔡京不是王安石的女婿,没有任何福利可言。
他刚到任不久,便由知成德军改知瀛洲( 海崇明岛)。看看地图,从河北到崇明岛,数千公里之遥。很显然,旧党就是要折腾蔡京。当年的瀛洲,相比中原就是蛮荒之地,而且孤悬海上,算是另一个方向的天涯海角了。
蔡京没得选,收拾行李,南下瀛洲。
他刚到瀛洲不久,车盖亭诗案发,族兄蔡确被口诛笔伐、人人喊打喊杀,最终被贬岭南,后来死在了岭南。想想追随蔡确干过的事,蔡京惶恐不已,知道自己还得挪地方。
在惴惴不安中,蔡京接到了朝廷诏书。不过,诏书内容,却让蔡京大惑不解。这次,居然是让蔡京知成都府。
四川,天府之国。成都,四川首府,那可是一座锦官城。由知瀛洲到知成都府,哪里是贬谪,这分明是重用。这让蔡京疑惑不已,不知道旧党究竟要干什么。
实际上,旧党内部对此任命,也是吵的一塌糊涂。
这些曾经的政坛失意人,回到朝廷重新掌权后,很快内部就出现了分裂。他们只是在废除新法、打击新党上,维持着表面上的团结。具体到对新党人员的处理上,看法也是因人而已。说到底,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算计。
有政治,就有朋党。有朋党,就有党争。
而党争,说到底还是人在争。争权。争利。
对蔡京,有人主张一棍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有人则主张,既然蔡京有才干,就要笼络为旧党所用,说白了,就是为己所用。争议的结果,蔡京可用,但成都府的位置太重要,绝不能给他。
想想挺让人感慨。这些年,蔡京靠政治投机青云直上;没想到,坠入尘埃之际,最终挽救他的还是才华。在政治舞台上,忠诚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既有忠诚,又有能力,堪称完美。如果忠诚有所瑕疵,但能力超群,至少还有被拉拢的空间。蔡京,成了被拉拢的对象,这也反衬了他的才干。
一月之内,朝廷再发两道诏命,蔡京改知扬州。这是接弟弟的岗位。此前,处理完岳父后事的蔡卞,已由江宁来到了扬州。蔡卞则改知广州。
不足一年,蔡京又由扬州到颖昌府(河南许昌)、郓州(山东菏泽),蔡卞则由广州到了越州(浙江绍兴)。再一年,蔡京又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
看着都让人眼花缭乱。
蔡氏兄弟,始终在路上,被反复折腾着、来回奔波着。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还有1天
大幕揭开!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99)
一年后,蔡京再迁,这次终于是知成都府。
蔡京的这次任命,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是旧党内部争斗不休,在重大人事上存在严重分歧;二是无论苏辙等人怎么否定,对蔡京的才干,旧党中很多人还是认可的。实际上,蔡京在成都干的也确实不错,以至于他为避嫌主动请求外调,朝廷都未准许。
不过,坐在成都府的蔡京,眼睛却紧紧盯着东京城。对蔡京这样的人,京城永远是最吸引他的。
京城,才是权力的核心。
时间来到公元1093年,对北宋朝局,这是个大年。
正月,蔡确死在了岭南。
五月,蔡卞由越州知润州(江苏镇江)。
九月,摄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十七岁的哲宗亲政。
年轻的皇帝,上来就是霹雳手段,召被贬新党骨干进京。转瞬间,朝堂之上天翻地覆;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变。正所谓,有人喜、有人忧,有人笑,有人哭。哭的是旧党,有苏轼、苏辙兄弟。笑的是新党,有蔡京、蔡卞兄弟。
蔡氏兄弟收拾好行装,启程返京。
算起来,蔡京已在京外漂泊了七年。七年很长,走过的地方更多,他由河南到河北,由河北到上海,由上海到江苏,由江苏到河南,由河南到山东,由山东到陕西,由陕西到四川。
七年来,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提心吊胆、一路彷徨无助。
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回京城了。
东京城外,汴河码头。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好不热闹。苏辙等人,黯然神伤,走的仓皇;蔡京等人,踌躇满志,回的昂扬。
纵观蔡氏兄弟七年的贬谪之路,大有不同。自始至终,旧党对蔡卞都保有一丝温情,对他的抨击也显得比较克制。对蔡京,不仅言辞激烈、甚至肆意泼脏水,根本无所顾忌。
这其中,除了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与蔡卞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为人平和、性格低调有关。当然,蔡卞是否表里如一,真是如此性情,还得往后接着看。
在官场上,人的性格是动态的。官居不同职位,就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官升脾气涨,即是如此。仅仅涨点脾气,倒是能理解,只是有的人完全两副面孔,就让人唏嘘了。
蔡卞到底是哪种性格,还得他自己以后去证明。
至于蔡京,旧党骂他虽凶、折腾虽狠,最终还是承认了他的才干。这对蔡京,不仅是安慰,更是增添了他的自信。
旧党都得用他,何况新党呢?
有才干的蔡京,回到了东京城,更是如鱼得水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上半年最后一天了
终于捱过了半年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00)
蔡京、蔡卞兄弟,先后回到东京城。
不过,大放异彩的,还是蔡卞。
实际上,自中进士以来,蔡卞的官职一直高于兄长。
回京后,蔡卞复任中书舍人,蔡京任权户部尚书。
兄弟俩,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据说,在章惇回京任宰相的路上,蔡京就曾拜见过他。蔡京提出一整套的治国方略,包括军事方面、教育改革、社会福利等。蔡京提的这些方略有个共同点,都是朝野关注的热点问题,好多还是民生类的事项,是容易博取好名声的。很显然,他是精心考虑过的,也是借此向章惇输诚。
蔡卞,则技高一筹,他上书哲宗请求重修《神宗实录》。这个建议,一下子抓住了哲宗的心。
哲宗八岁登基,朝政完全由太皇太后高氏做主。《神宗实录》的修撰,被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把在手里。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否定神宗,却借机极力抹黑王安石和新法。如今哲宗亲政,要继承父皇遗志,首要的就是以正视听。
蔡卞此举,有公也有私,甚至私心更重。
作为王安石的女婿,他始终以王安石的继承人自居。他知道,抓住修改《神宗实录》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对王安石变法的最高解释权。如此,哲宗想全面恢复神宗之政,抓住了新法最高解释权的蔡卞,其政治地位必将牢不可破。
坐稳位子后,蔡卞立即开始反攻倒算。那个低调、恭谨的谦谦君子不见了,他展示出几乎完全不同的一面。
这一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其时,朝政已牢牢控制在新党手中,以三人最为显赫,宰相章惇、知枢密使曾布和中书舍人蔡卞。
蔡卞,冲的很靠前。
对苏轼兄弟的贬谪,就是由蔡卞亲自操刀的。
在宋朝,官员被贬,朝廷会有一段制词,讲清楚贬谪的理由。在制度设计上,这原本是用来展示朝廷公正无私的,演变到后来,却变成了大泼脏水的好机会。这样的好机会,蔡卞不愿假手于人。他亲自制词,将苏轼兄弟骂的狗血喷头。
别忘了,蔡卞也是大才子。
当年,苏辙痛骂蔡氏兄弟,如今蔡卞狠批苏氏兄弟。都是弟弟官职高,都是由弟弟出手开骂,也都是极尽污蔑之能事。
前后相隔,不过数载而已。
政治变幻莫测,人生浮沉荣辱,风云变幻、世事沧桑,都在其中了。自古,搞政治的人,不仅得有一副好皮囊、一身好才学,还得有一颗强大的心,脸皮得厚、身段得软。得势时,能大开大合,落魄时,能苟且偷生。
当初,苏轼不愿意骂,应是性格使然,他始终是个文人,而不是政客。如今,蔡京不愿骂,或许是顾忌和苏轼的一段师生情。但更大的可能,是相比弟弟,他更有城府、更加明哲保身。毕竟,痛打落水狗这种事,除了感官上的愉悦,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收拾完苏轼兄弟,天下为之侧目,但蔡卞犹未停步。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
有事耽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01)
蔡卞,剑指司马光和太皇太后高氏。
这两位都已过世。收拾完活人,连死人也不放过。
这是典型的打击扩大化。
在蔡卞的反复建议下,哲宗下诏追夺了司马光等人的赠官和谥号。就连司马光墓前的神道碑额,都被砸成了碎块。朝廷下严令,让天下官员,对已去世的旧党人士,逐个坟头检查,凡有官修的碑额、统统砸烂,凡有奉敕所刻碑文,一律磨平。
士可杀不可辱。到了这一步,真是斯文扫地,哪有半点斯文?党争、权斗之下,连坟头都成了工具,还有什么底线吗?
底线?至少,对蔡卞是没有的。
他建议章惇,对司马光发冢斫棺,就是从坟墓挖出来,碎尸万段。对于太皇太后高氏,则要追夺她的封号。这架势,是要追杀到阴曹地府了。
章惇,还真就去请示了哲宗。据说,哲宗一度同意。后来有官员反复力谏,发冢斫棺恐非盛德之事。哲宗这才收了手。
至此,党争已不仅仅是血淋淋,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了。
如此,就解恨了吗?
当然没有,蔡卞等人又搞出了新花样。他们开始编类元祐臣僚章疏,就是把元祐期间大臣们的上疏,全部审查一遍,然后分门别类。很显然,这就是要大兴文字狱了。搞因言获罪、以言定罪,将所有哪怕是言语上,攻击过新党和新法的旧党一网打尽。元祐,哲宗前期年号,朝政由太皇太后把持。
至此,章惇、蔡卞打击报复旧党,与此前旧党打击新党相比,更加疯狂、更加野蛮、也更加无底线。如此险恶用心,如此霹雳手段,蔡卞等人,已走火入魔。
遥望数十年前,仁宗朝的宽容敦厚,犹如梦幻。
说起来,令人伤感,历史的发展不是始终向前的,也从来不是今时一定好旧世。有时候,那些被抹得一团漆黑的过往,反倒可能是一段黄金的岁月;而那些明晃晃的阳光灿烂,却可能是一块黑幕下的假象。
新党、旧党,斗到这时候,无论他们打的什么幌子、说的多么动听,都已经背离了他们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仇恨取代了宽容,疯狂取代了理性,权力取代了道德。从身体到灵魂,他们在党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朝野上下,喊杀声四起,暴戾之气笼罩着东京城。
时有民谣云:一蔡二惇,必定灭门;籍没家才,禁锢子孙。又云: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
民谣,就是民意。虽然可能是被制造、被操作的,但能流传开来,还是得有民意的支撑。虽然章、蔡权倾天下,但民意如刀,刀刀直指他们的致命处。
造成如此局面,章惇是宰相,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不过,蔡卞的责任或许更大。这在当年,就有很多人指出来了。
时人有句名言:惇迹易明,卞心难见。意思是说,章惇脾气火爆,但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蔡卞则不同,少言寡语,心思缜密,心机深不可测。
还有人干脆说,章惇名为新党领,但其所作所为,都是蔡卞教唆的。如此说来,倒是有些贬低章惇了。不过,蔡卞至少是章惇的主要帮凶,这点应该没有任何异议。
时至今日,在旧党看来,当初收拾蔡氏兄弟,对蔡卞留有的脉脉温情,实在是多余,简直是妇人之仁。又或者说,蔡卞原本就是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之人,他靠着完美演技,骗过了旧党的眼睛。
有人说,是环境改变人。蔡卞原是谦谦君子,因为党争受到贬谪,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才捡起屠刀的。实际上,这话经不起推敲。一块石头,永远磨不成一块玉。环境可以改变人,前提是这个人,有可以改变的基础。
蔡卞,原本如此,环境只是点燃和助长他内心的恶。
入仕以来,蔡氏兄弟始终同进同退,荣辱共尝。不过,眼见弟弟大权在握、风头强劲,蔡京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更不是滋味的,还是章惇和曾布。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02)
哲宗亲政,章惇、曾布、蔡卞三人,成为王安石之后新党的旗帜性人物。章惇官居宰相,至少是名义上的旗手。
在打击旧党、恢复新法上,三人高度一致。这是他们共同的最高纲领,或者说是志同道合的最大公约数。但除此之外,这三人实在差异甚大。
从性格上来说,章惇耿直强势,曾布外宽内忌,蔡卞最为阴柔。章惇嫉恶如仇、快言快语;曾布,貌似忠厚、笑里藏刀;蔡卞,心机深厚、为人阴沉。
三人如此性格,若不是有共同的政治纲领,估计做朋友都难。但纲领毕竟是虚的,尤其在遇到权力之后,纲领对三人的约束,就如同用一根藤蔓,牵着三只脾气暴躁的野牛。
冲突在所难免。
很快,他们就有了矛盾,且矛盾越来越深。看上去,有性格差异的原因,也有对具体问题认识不统一的原因。这些都是表面上的。最本质的,还是用人和权力相争。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旧党掌权时也是如此。任何团队掌权后,都是如此。没办法,这不仅是政治的死结,也几乎是人类的死结。
蔡卞,一回京就抓住修改《神宗实录》的机会,抢夺了对新法的最高解释权,再加上王安石女婿的身份,一时风头无两。当他再由中书舍人升为尚书右丞,进入宰执重臣之后,就更是位高权重了。
最先爆发冲突的,正是章惇和蔡卞。缘由很简单,对王安石的态度。蔡卞,时时事事以王安石为标准。凡是王安石当年推行的,就是好的;凡是王安石当年反对的,就是坏的。在蔡卞的嘴里和笔下,王安石是圣人,比肩孔孟。而圣人,是不容质疑的,是只能仰视、只能膜拜的。
已经位列宰执的蔡卞,还继续扛着王圣人的招牌,想干什么?不管别人怎样想,也不管蔡卞怎么说,在章惇看来,这就是奔着他去的,准确的说是奔着宰相之位来的。
章惇对王安石,很尊敬但并不神话。据说,章惇曾当面对蔡卞说,王荆公,我以前知道他是王介甫,如今他还是王介甫,不会称呼他为圣人的。这个态度,让蔡卞万难接受。
实际上,蔡卞高高扛起王安石的招牌,到底是出自尊敬,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很难揣测。很可能是兼而有之,至于是哪多哪少,可能只有天知道了。历史上,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获得晋升的阶梯,将前人神位扛在肩头之人,比比皆是。
蔡卞动机可疑,倒是章惇的话,透露出几分真诚。他这么说,当然不是轻视王安石、更不是否定王安石,而是一种客观和实事求是。
不过,皇权之下,玩政治的人,客观和实事求是都是大忌。说说可以,表态也可以,如果真当作圭臬,凡事依此而行,那就是政治上的肤浅和不成熟。
如此说来,蔡卞就比章惇更成熟。这也是章惇,虽然官居宰相,却怎么看怎么像个枪手的原因。蔡卞,则更像那个坐在后面,虽身影模糊,却运筹帷幄之人。这样看,在官场上,蔡卞始终领先哥哥蔡京,倒也是实力使然,并无多少侥幸。
章惇、蔡卞,矛盾不断、冲突不止,旧党人士很高兴。毕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过,最高兴的还是曾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章惇、蔡卞,就是鹬蚌,旧党就是渔翁,曾布也是渔翁。不过,曾布离得最近,也最容易得利。
是的,得说说曾布了。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未央0810 2019-08-19 14:16:01
(39)
这点,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向太后说,哲宗皇帝曾经说过端王有福寿,言下之意哲宗很看中赵佶。这话有水分,至少不足为凭。
事实上,哲宗并非突然死亡。他的病断断续续拖了很长时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身后事,立下明确的遗嘱更是分分钟的事。
可是哲宗并没有这么做。
一方面,他可能对自己的身体还抱有希望。另一方面,可能是膝下无子让他有些心灰意冷,对于身后事缺乏足够的兴趣。至少在......
-----------------------------
@衣冠中人不入流辈 2020-07-03 09:31:42
楼主看起来不大喜欢章惇这个人呢,文章里若有如无的都在贬低他。哲宗是正月病重开始无法上朝的,正月的十二日也就是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这么短的时间,简王和章惇就能成为政治同盟了么?我觉得不可能,风险太大了。起码章惇没有必要和人结盟,他是当朝宰相,只要他无大过错,谁继位他都是有功无过的,就算要结盟,他大可以和向太后结盟,毕竟向太后才是后宫之主,对于由谁继位这个问题有拍板的权利,而且他也可以......
-----------------------------
兄台的评论,言之在理。
稍后,我再认真的查下资料。
章惇结盟朱太妃,确实没有过硬的证据支持。
这只是,结合当时朝局的一种推测。
之所以不结盟向太后而是朱太妃,这里面或许有党争的因素。
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向太后是支持旧党的。
如此,如果向太后垂帘,或者说向太后支持的人选上台,
章惇宰相的职务,是很难保住的。
至于章惇说的那句名言,或是性格使然,或是最后一搏。
当然,往事已千年。
能与君探讨,实是快事!
再次致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未央0810 2019-08-19 14:16:01
(39)
这点,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向太后说,哲宗皇帝曾经说过端王有福寿,言下之意哲宗很看中赵佶。这话有水分,至少不足为凭。
事实上,哲宗并非突然死亡。他的病断断续续拖了很长时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身后事,立下明确的遗嘱更是分分钟的事。
可是哲宗并没有这么做。
一方面,他可能对自己的身体还抱有希望。另一方面,可能是膝下无子让他有些心灰意冷,对于身后事缺乏足够的兴趣。至少在......
-----------------------------
@衣冠中人不入流辈 2020-07-03 09:31:42
楼主看起来不大喜欢章惇这个人呢,文章里若有如无的都在贬低他。哲宗是正月病重开始无法上朝的,正月的十二日也就是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这么短的时间,简王和章惇就能成为政治同盟了么?我觉得不可能,风险太大了。起码章惇没有必要和人结盟,他是当朝宰相,只要他无大过错,谁继位他都是有功无过的,就算要结盟,他大可以和向太后结盟,毕竟向太后才是后宫之主,对于由谁继位这个问题有拍板的权利,而且他也可以......
-----------------------------
@未央0810 2020-07-04 11:27:24
兄台的评论,言之在理。
稍后,我再认真的查下资料。
章惇结盟朱太妃,确实没有过硬的证据支持。
这只是,结合当时朝局的一种推测。
之所以不结盟向太后而是朱太妃,这里面或许有党争的因素。
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向太后是支持旧党的。
如此,如果向太后垂帘,或者说向太后支持的人选上台,
章惇宰相的职务,是很难保住的。
至于章惇说的那句名言,或是性格使然,或是最后一搏。
当然,......
-----------------------------
@衣冠中人不入流辈 2020-07-04 12:24:26
我的看法也有些片面了,让楼主见笑了。我对宋史了解的也不多,天涯写宋史的作者里楼主才是方家。我是真的对章惇这个人物恨不起来,哪怕他对老朋友苏轼那么绝情。从那句掷地有声的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话语中,我看到了章惇作为一个读书人和朝廷宰辅并没有泯灭最初的良知,仅此一点,章惇就不该被列入奸臣传里。能够和楼主交流探讨,我也学到不少知识,也向楼主致谢。希望本帖人气越来越高,大作早日出版。
-----------------------------
哈哈哈
感谢兄台鼓励。
天涯里面,高人很多。
每个人观察历史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东西也都是自成一体。
其实,这样更好。百花齐放,才是春。
历史就在那里,也会始终在那里。
关于章惇
我谈不上有意见,更没有偏见。
只是有些可惜
替他可惜,也替大宋可惜。
司马光也好、章惇也好,包括苏辙、蔡确、蔡卞、蔡京、曾布等等,
他们是有机会把大宋朝,从悬崖边上拉回了来的
他们都是大儒 、饱学之士 ,也都是千古人杰
可惜,他们都随了自己的性情。
这是最让人遗憾的。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dondon7758521 2020-07-05 07:28:08
@未央0810 :本土豪赏1个 膜拜大神 (100赏金)聊表敬意,写的太好,我给你跪啦。【 我也要打赏 】
-----------------------------
哈哈哈
感谢兄台重金鼓励!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03)
曾布,生于1036年、大宋仁宗年间,小章惇1岁,大苏轼1岁,大蔡京12岁、蔡卞13岁。
在后世看来,曾布身上最大的标签,或是曾巩的弟弟。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曾布同样不凡,他也出自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龙虎榜。
让我们再回顾下,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主考官欧阳修,苏轼、苏辙兄弟、章惇(后放弃再考)、张载、程颢,曾家四兄弟,曾巩、曾布、曾牟,堂弟曾阜,等等。
那年,曾布21岁,风华正茂,正青春。
相比哥哥,曾布在文学上,可能稍有逊色。不过,要论做官、仕途发展,曾巩远胜其兄。
关于弟弟做官优于哥哥,倒是个有意思的现象。苏轼兄弟、曾巩兄弟、蔡京兄弟,都是兄弟齐登科,入仕后也都是弟弟发展的好。例外的是蔡京,他在人生后半程飞黄腾达、权倾天下,替哥哥们扳回了局面。细究起来,苏轼、曾巩都是典型的读书人,即便官服在身,终究是书生本色。
曾巩,出生在江西南丰。曾姓,是当地望族,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家中长子,早熟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十二岁时曾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优美、气势磅礴。
曾巩三十岁时,父亲病故,家中顿失顶梁柱,留下了继母、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长兄如父,曾巩顶起了日渐衰败的大家庭,他不仅侍奉继母无微不至,还努力抚育弟妹们。
困境中,他刻苦读书,同时督促弟弟们上进。这个日渐艰难的大家庭,急切地需要再登科举,光耀门楣、重振荣光。
不过,曾巩的前几次科举,都名落孙山。
这与曾巩的才情和名气,严重不符。
其实,但凡考试都有侥幸的成分,历史上大名鼎鼎、又屡试不第的,比比皆是。对曾巩来说,落第与考试内容有关。曾巩落第的几次科考,都是以诗赋为主取士。直到嘉祐二年,欧阳修为主考官,他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在他力主下,一改惯例,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这给擅长策论的曾巩,带来了机会。
及第之年,曾巩已然38岁。放在普通人身上,这个岁数中进士,完全能接受,但在群星闪耀的北宋,这个年纪确实晚了些。不过,或许正因为入仕较晚,他才能有时间悉心教导弟弟们,实现四兄弟同登科的辉煌,也才有了曾布的光辉未来。
不仅如此,曾巩还给弟弟们铺平了未来的路。青年时,曾巩游学东京,进入太学学习,拜在欧阳修门下。这期间,他还与青年王安石成为了挚友,两人同样才学过人、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志同道合、无话不谈。除此之外,他还和范仲淹等人,有诗文来往。
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等人,无一不是大宋朝的柱石之臣。曾巩在京城的这些人脉,都成了曾布仕途发展的垫脚石。
果然,有了这层关系,在王安石进京拜相、开始变法后,曾布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推行新法的干将。又因为王安石的大力举荐,曾布被神宗所欣赏,成为天子信任的宠臣。
这时的曾布,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他有哥哥的庇护,有宰相的眷顾,有天子的恩宠。
曾布的未来,一片光明。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