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大脑与意识(初稿)

大脑与意识(初稿)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管状神经系的演变

神经管的发生
神经管及神经嵴的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启动是脊索中胚层的诱导作用于覆盖其上的外胚层,而导致一个特定区域的非特异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原发诱导除引发神经板及神经管细胞的形态变化外,还激发神经上皮细胞的增殖,增殖结果神经板增厚,并形成神经沟。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然后神经管脱离覆盖其上的外胚层。位于神经管两侧的外胚细胞索为神经嵴。由神经管分化成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脊形成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管的组织分化
早期神经管壁由假复层柱状上皮构成,细胞长轴与管壁表面垂直。细胞延伸整个管壁。这些神经上皮细胞有高度有丝分裂能力。它们的核处于神经上皮不同的位置,合成DNA时其核位于靠近外界膜处,然后核又回到靠管腔的位置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又可移行至外界膜,再合成DNA并重复其增殖周期。因此神经上皮细胞数目急剧增加。神经管闭合后部分子细胞从管壁移行,穿过合成DNA的神经上皮细胞达靠近外界膜下面。这些细胞称为成神经细胞,它们开始伸出突起成为树突及轴突的前身。随着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神经管壁开始逐渐分为3层,最内层为室管膜层或脑室层。此层细胞处在有丝分裂阶段。后来此层成为覆盖脑室系统及中央管的单层柱状上皮即室管膜。


开始时脑室层占有神经管管壁的全部,而此层细胞的细胞核则分布于不同的深度。以后从一定区域开始,在整个神经管出现一个细胞稀少的最外层,称为缘层,此层由相互交织的。由脑室层向外伸出的突起构成。进一步分化时此层还含有有丝分裂后的年幼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突起,以及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轴突的末梢。此外,缘层还可能含有神经管外面来的轴突或细胞,例如来自后根节的纤维。
在脑室层细胞增殖的过程中,细胞核在每个增殖周期都经历来回的位置改变。脑室层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失去其突起而向外移动,外移后的有丝分裂后的细胞又向外伸出胞浆突起,并具有特殊的末端膨大称生长锥,生长锥常到达神经管的外表面。

端脑的发育p143解图2-2-5脑泡发育
胚胎第5周,端脑泡迅速膨大,其顶壁及外侧壁变薄并向两侧延伸而成两大脑半球,其内腔成为侧脑室。内侧壁增厚,以后发育成基底神经节。间脑泡的两侧壁亦增厚,最后发育为丘脑下丘脑等结构,其内腔成为第3脑室。端脑泡前端称为终板,由于两大脑半球的迅速发育而陷入两半球之间。连合两侧大脑半球的连合纤维在终板上部越过中线后来发育为胼胝体。两原始大脑半球继续增长时其后部向后下而构成枕叶和颞叶,其内腔则成为侧脑室后角及下角(图2-2-13)。端脑泡的顶壁及外侧壁的内部结构与其它部位一样,但随后在中间层及缘层之间出现出有丝分裂后的细胞集结而成新的一层。这便是新皮质的原基,称为皮质板。
在人类,胚胎新皮质的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第1期约相当于胚胎第7至第10周,在此期皮质板开始形成。第2期约相当于10-11周,皮质板厚度增加,细胞密度也增加,与中间层分界明显。此时皮质板细胞为未成熟细胞。第3期约相当于11-13周,此时皮质板分为明显的内外两层。第4期约相当于胚眙第13-15周,皮质板进一步增厚,细胞体积增大。第5期自16周至出生前,在第5月末至第6月皮质板中部细胞较疏松因而出现内、中、外3层中,内两层为后来的第5-6层原基,至第7月皮质板的外层进一步分化成两层,至此,包括原已存在的缘层,新皮质的6层结构模式便已完备(图2-2-14)。概括说来,皮质各层细胞的发育遵循着一个由内向外的规律,即最早迁移并成熟的神经元构成深层(即5、6层),后来迁移成熟的细胞穿过己形成的层次再形成较浅的层次,第2层形成最晚。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相互作用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另一因素。神经细胞接触到新的邻居即反应性地改变自己。这一反应从原肠胚细胞的再排列导致神经板的建立时便开始。从此以后有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只是暂时性的。主要是为下一个相互作用创造条件,另一些相互作用则导致永久性的形态及细胞特性。可以认为成体神经细胞间的相互信息传递是中枢神经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机制保留下来的结果。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膜起作用的,细胞膜是接受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及信息并传递给胞浆及胞核的中继站,它可根椐代谢的需要选择性的接受,输送物质及信息,它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引起功能活动,如细胞的运动、贴附、生长、有丝分裂、生长的抑制、分化、死亡等功能活动的决定因素。细胞膜是个动态结构,其成分十分复杂,基本结构是镶嵌着许多蛋白分子的脂类双层膜,脂类的分子虽可以自由活动,但较不活沷,大多数生物功能是由蛋白质来完成。



使一个细胞与其他千万个细胞有所区别的是它表面所带有那些独特标记,每一细胞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细胞的特殊标记,生物体不计其数的细胞的不同的标记在数量上是惊人的。需要一套极其灵活的构建单位来形成这些巨量的细胞标记,这种构建单位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单位,由于一个双糖单元能够形成16种不同的构型,故细胞膜上糖蛋白中的糖单位含极多的信息。
细胞膜是可以脱落的,这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脱落的细胞膜分子如糖蛋白可在细胞外基质中散布一定距离。这便成为传递信息和提供指令的一种手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不是单个分化,他们相互影响以形成协调的功能单位。精确控制安排胚胎的各个部分。所谓“形态建成场”理论来解释这一机制。细胞标记在一段距离内将信息传给其他细胞,也能以一种化学诱导物的方式使细胞和神经纤维定向生长。
从简单的神经上皮发育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系,不仅包括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生长,而且还需要建立它们相互之间及它们与靶组织的眹系,神经细胞的生长及选择性的联系的建立虽同时发生但并非由于同一机制,而是涉及一系列互相重叠的因素。




无意识的心智
想让人们对周围的每件事都保持绝对的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对每个单一的动作(例如走楼梯)都努力地保持意识,那么很快你的心智就会因为信息过多而超负荷。如果心智能够过滤环境提供的大量信息(如熟悉的景象和声音)。它就会更好地工作。实验心理学家运用术语“焦点关注”来描绘我们所意识到的和所关注的。而用“边缘关注”来指代处理意识以外信息的能力。心智能够对很多发生的事情进行边缘关注。而对环境中不熟悉的问题,决定和事情进行焦点关注。
当无意识心智被奥地利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引入到心理学时。现代心理学家发现。无意识心智影响我们思想的新途径不仅涉及我们的情感,而且还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推理。而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意识在其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的实验显示,言辞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意识之外被处理的,对“暗示物”知识(我们不能陈述的,但它仍能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任务中,无意识有时比意识更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引发催眠状态
虽然存在着很多的催眠方式,但专业的催眠师使用的最普通的方法是放松练习。催眠师首先可能要求病人将注意力集中于房间内的某一点,然后催眠师要求病人注意他们自己的呼吸声,并要求病人想象自己体内的所有的肌肉组一个接一个地放松,或者要求病人从1数到10。当病人经历了更深的放松状态,催眠师建议病人感觉不断增强的松弛和昏睡。此时,病人变得更专注于催眠师的暗示而不再关注周围所发生的。结果。病人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暗示,被催眠程度的深浅依赖于主体的易感性。
一旦催眠过程完成(需要10到15分钟)催眠师可能给病人一系列的暗示来评估他们的催眠状态。在这段时间内,催眠师会运用事先安排好的信号(如肩膀上的一敲)来引犮一个行为或将病人从一个特定的暗示中释放出来。
催眠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方面是,当病人回到正常的意识状态时,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催眠师会向病人建议,当他回到正常的意识状态时或者察觉到事先约定好的信号时,要做出反应。例如,当病人感觉到催眠师触摸他的耳朵时就要站起来。这称为催眠后的暗示。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可能会对自已不寻常的行为感到惊讶。或者与催眠无关的合理解释可能会出现在他们身上。例如,他起身是因为他想离开。在后催眠状态中,人们会对暗示作出反应。当他们回到意识状态时,大多数人不能记起催眠过程中的任何部分。

谁易受催眠的影响?
研究显示,约15%的人非常容易受催眠师暗示的影响。约10%的人对此有很强的抵抗力。研究者不认为易感性与任何特定的人格类型有关。但他们认为这与几组人格特征有关。它们包括下面几个特定的特征:
吸收,一个人吸收想象和感觉活动的倾向。
预期,期望被催眠的人通常易受影响,如果他们不期望催眠对他们产生作用,那它就不会产生作用。
幻想倾向,一个人想象的倾向和有生动的幻想的能力。



冥想
研究意识变化状态的心理学家也关注冥想及其对智和身体的影响。冥想的目的是通过完全地关注思想过程来清除心智。最初,冥想出现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地。它也是被称为瑜珈的印度教哲学体系的中心。瑜珈的目的是通过物理的和精神的联系。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中将自我与“神”相结合(瑜珈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合) 。在20世纪60年代,冥想,尤其是借助超然冥想音乐进行的冥想在西方变的得很流行。在依靠超然冥想音乐的冥想中,冥想主要是通过背通咒语来实现。
同催眠一样,冥想是放松的一种方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可能没有比冥想更神奇和神秘的了。最近由美国医生安德鲁纽贝格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冥想时,大脑活动有明显的改变。纽贝格扫描了人冥想中的大脑,发现在冥想过程中,表达身体“边界”的部分大脑不活跃。这与冥想者感觉到与世界“成一体” 是一致的。冥想似乎也影响精神处理过程。例如,冥想者比没有冥想的人更能出色地完成典型的右半脑的任务(如记忆音乐) 。但他们在完成与左半脑相关的任务(如解决问题)时却表现得比较差。
研究者特别感兴趣的是瑜咖大师。他们中的一些人能通过冥想来控制身体过程(这些过程通常是不自觉的,例如心跳) 。很多人还能够忍受痛苦的经历而没有任何不适的反应。1970年,一位叫拉玛纳德的瑜珈大师利用瑜珈术在一个封闭的金属盒里呆了超过5个小时的时间。科学家认为,他在这个过程中仅使用了普通人所需氧气的一半来维持生命。由此可见。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极大地减缓身体的新陈代谢。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由药物引发的变化状态
有很多药物可以改变我们的意识。阿司匹林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改变我们对疼痛的感知。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服用的药物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引发的精神状态的改变——为了放松或刺激,引发或阻止睡眠,强化感知或引起幻觉。不同的药物根据它们对心智的效果来分类。所谓的精神类药物有4个主要的种类,它们是镇静剂,兴奋剂,鸦片制剂和致幻剂。
镇静剂通过减缓精神过程和行为来起作用。酒精是使用最广的镇静剂。另外,巴比妥类药物的处方药和安定等安定药都是镇静剂。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改善睡眠或减少焦虑。大多数镇静剂通过跟踪大脑中称GABA感受器的区域来起作用。
酒精能松弛自主神经系统,它对行为的刺激性效果,可能是由于它压制了大脑中通常涉及行为意识的那些部分。大量的酒精会减缓整个大脑的活动。
兴奋剂是增强警觉和物理活动的药物。使用最广泛和合法的兴奋剂是咖啡因(存在于咖啡,可乐和茶叶中)和尼古丁(存在于烟草中)。这两种物质对大脑和脊髓有温和的效果。和酒精一样,尼古丁具有促进抑郁和产生刺激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尼古丁对女性是弛缓药,而对男性则是兴奋剂。非法的兴奋剂,如安非他明、可卡因和揺头丸等,对大脑和脊髓有更强约刺激效果。
安非他明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它是一种增强警觉和更加自信的人的药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非他明用于减缓士兵的疲劳,增强对战斗的准备等。接着,它被制成片剂,用于抑制食欲。后来,安非他明的效果使它被用于娱乐场合不再作为医疗用药。服用安非他明后,人们会活力猛增。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能够接受任何的挑战或完成任何的任务。不过,一旦药效消失,服用者就会从药物引发的“兴奋状态”“跌落”,并感到精神沮丧,进而促使他们服用更多药物。用不多久,服用药者会用药成瘾。此外,安非他明还会激发攻击性,尽管这可能更多是由于成瘾所导致的人格变化而引起的,而非药物本身引起。安非他明对健康也有不良的影响。它会引起心悸、血压升高和焦虑。
可卡因是一种有着长期滥用历史的高度成瘾性的药物。这种药是从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的古柯树中提炼的。秘鲁的美洲土著在几个世纪前发现了这种植物的叶子。当他们在田地工作时,为了增加体力以及减缓饥饿和疲劳,他们习惯于咀嚼这些叶子。可卡因的精神效果类似于安非他明。这两种药都能刺激大脑的额叶,并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加心跳速度和血压)和多巴胺的水平(多巴胺能在大脑的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号)。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能够通过对激发行为的脑边缘系统的深层影响,制造一种预期的快乐感觉。

揺头丸也能制造欣快的感觉,并能使这种感觉持续10个小时,它通过摧毁制造五羟色胺(大脑中的一种化学成分,能控制攻击性、情绪、睡眠、性行为和对疼痛的敏感性)的大脑细胞来起作用。在一些案例中,揺头丸导致极度脱水和极高热(身体的温度超过41度)。而由此引发的痉挛可能是致命的。抑郁和恐慌发作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服用揺头丸造成的。
鸦片及其衍生物(鸦片剂)形成了另一类被使用了上百年的药物。鸦片剂会刺激涉及快乐情感的大脑系统。它们还会抑制涉及焦虑和自我监督的系统。鸦片和鸦片剂(如吗啡和海洛因)在医疗中用于减缓病痛。同可卡因一样。数百年来,鸦片剂也被用于娱乐,这是因为它能改变情绪,减缓焦虑,制造欣快的情绪。所有鸦片剂都是高度成瘾性的,戒除时会伴有强烈的身体不适。
致幻剂会对意识有深层的影响。致幻剂也称为迷幻药。迷幻药扭曲大脑解释通过感觉接收到的信息的方式,致使人们的看、听、闻、尝的感觉趋于不真实。尽管对迷幻药有一种极度令人恐惧的反应,但这些致幻剂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令人快乐的。
大麻是一种温和的致幻剂。吸食大麻的干叶或压缩的树脂,通常会产生一种欣快的反应,时空的体验被扭曲了,记忆的功能也被干扰了。短的时间内,使用者会丧失关于他们所做和所听说的思想。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学习能力会遭到损害。


睡眠和做梦
睡眠是意识非常有趣的一个方面。尽管它是意识的一个变化的状态,通常不需要外在的媒介(如催眠或药物)介入。但睡眠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它包括大脑活动和意识变化层次的不同的阶段。
睡眠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方面是,在大部分睡眠时间里,大脑和我们醒着时一样活跃。人们在梦中能有很强的精神体验,因此大部分睡眠代表了意识的改变,而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意识的丧失。

睡眠中大脑活动的模式可以通过脑电图来研究。脑电图会记录被试者睡眠时输入其脑中的电极。在一个典型的夜间睡眠中,脑电图记录显示了不同的模式,它反映了睡眠的不同阶段。


睡眠的阶段
睡眠的两个主要的类型是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非快速眼动期有4个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的是快速眼动期睡眠。在快速眼动期,闭合的眼睑下快速的眼动清晣可见。快速眼动睡眠占整个睡眠的20%。
非快速眼动期的第1个阶段是昏睡期。即当你感到自已正要入睡时,还可以模糊地意识到你周围所发生的事。当你从第一阶段到第2阶段,你可能会突然跳起或不由自主地抽搐。并且惊醒,这称为“入睡前惊醒”。在这个处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状态的阶段,很多人会看到生动的精神图像。这称为入睡前影像,它与清醒时的想象和做梦是不同的。
睡眠从第2阶段经过更深层的第3阶段,然后到了第4阶段。第4阶段的脑电图显示更深和更长的脑电波,与第3阶段的小而快的电波形成对比。在这个阶段,呼吸和心跳变得平稳。把人从这个阶段叫醒是相当困难的,不过,即使在最深层的睡眠中,心智仍能对紧急的声音(如火警或哭喊的孩子)进行处理和做出反应。
快速眼动期睡眠的大脑模式与非快速眼动期睡眠第1阶段的脑电图是相似的。不过,快速眼动期睡眠与睡眠的所有其他阶段是不同的。快速动眼期是高度活跃的状态,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消耗更多的氧气。所有这些迹像显示身体正在消耗更多的能量。肾功能,反射以及荷尔蒙释放模式也有变化。在这个睡眠阶段,大脑和身体有着大量的活动,但没有动作。这是因为在快速眼动期睡眠,脑干阻止通往肌肉的信息。这被称为睡眠性麻痹。

80%在快速眼动期被唤醒的人声称他们正在做梦。而非快速眼动期被唤醒的人的做梦率只有15%。快速眼动期睡眠有时被称为“异相睡眠“,因为它将整个身体的放松与被唤醒的状态和快速的动眼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大约15分钟的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大多数人回到一个更轻的睡眠(第1和第2阶段),然后进入更深的第3和第4阶段。在一个典型的8小时夜间睡眠中,人们会经历包括所有不同阶段的4到5个周期。


我们为什么睡觉?
理由并没有定论,但有两种主要的理论。
恢复理论和迸化理论
睡眠的恢复理论最先由爱丁堡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伊恩奥斯瓦德在1966年提出。奥斯瓦德认为,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都有恢复的功能。快速眼动睡眠恢复大脑过程,而非快速眼动睡眠补充身体过程。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婴儿(他们发展中的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制造细胞和成长)需要那么长时间的睡眠。在他们生命第1年的最初阶段,婴儿每天要睡18个小时。在满1岁时,他们通常发展出2个睡眠阶段,一个在白天,而另一个在晚上。大约5岁时,他们一天睡1次,时间通常是12个小时,大多数成年人一天仅睡8个小时。其中仅有1/4的时间是快速眼动睡眠,而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一半。
心理学界对奥斯瓦德的恢复理伦有一些批评之辞,其中之一认为,尽管大部分细胞修复是在晚上,但它24小时都会发生。另一种理论认为,快速眼动睡眠远不是平静的,它是高度活跃的内在状态,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1974年,英国心理学家雷-梅第斯提出了进化理论,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种会在不同的时间睡眠。梅第斯认为。食肉动物(如狮子)容易获取食物,水和掩蔽处,它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睡觉。而那些有受到食肉动物袭击危险或为生存而努力的物种则睡得比较少。进化理论认为,动物在自然环境中越安全,它们可能就睡得越久。梅第斯还认为,正因为新生婴儿长时间的睡眠,母亲才不会疲倦。由此看来,睡呡还有一种保护功能。冬眠理论是进化理论的一个变种。它提出,睡眠的机理与冬眠的机理相连接。睡眠的机理可以保存能量,并保护动物免于危险。
梅第斯的睡眠进化理论遭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批评,因为它没能解释为什么睡眠在大多数物种中如此普遍。动物在它们清醒的生活中进化出不同的物理特征和行为。所以尚不凊楚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表现出相同的睡眠模式。

睡眠障碍
许多人存在着睡眠问题,失眠症是指入睡很难。这是最普遍的睡眠问题。失眠者发现很难入睡,或者当他们在夜晚醒来时就不能再入睡了。医生认为,有1/3的成人遭受失眠。一些人的情况比其他人更严重。失眠症常是特定问题的结果。尤其是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如搬家,考试,换工作或人际关系困难等。在这类案例中,随着时间的过去,睡眠模式在正确的帮助下会回到正常的状态中。不过,慢性失眠会持续多年。
嗜眠症是一种罕见的,使人虚弱的睡眠障碍。它会导致过度的白天睡眠和猝倒(突然的肌肉收缩性丧失,导致病人摔倒)。一些嗜眠者在瞌睡或清醒时也会出现幻觉。嗜眠症患者的快速眼动睡眠出现在入睡后的几分钟之内,而不是通常的90分钟。

弗洛伊德和梦
弗洛伊德是最早研究梦的西方心理学家。他的经典著《梦的解析》(1900年)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并为可能不被意识接受的思想和欲望提供了一条迂回之路。弗洛伊德将梦视为解决精神紧张及满足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徳在梦的显义和隐义间做了区分。他认为梦的显义(由做梦者敘述的梦)与梦的隐义(梦真实的含义)经过审查和象征性的版本。弗洛伊徳指出,我们最深层的欲望和希望在梦中被掩盖了,因为如果它们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会威胁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很多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应将梦理解为处理出现在学校或工作中,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方式。他们不认为梦有象征的意义,而是直接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关注。尽管这看上去将梦过分简单化了。但是研究显示,在生活中经历困难的人比感觉满意的人停留在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更长。同样地,在睡前负有复杂任务或处于复杂境地的人比一般人在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更长,这说眀做梦并不肩负着处理问题和焦虑的任务。

生物节律
除了睡眠周期之外。大脑的潜意识控制了其他身体功能,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物理的和生物的节律。例如,体温的变化和荷尔蒙的释放是周期性的。并且由大脑中复杂的网络控制。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身体的节律。但很多节律显然是与外在世界(如季节的偱环和日夜的交替)相联系的。意识的心智记录这些环境的变化,并影响身体的变化。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对于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物种都会做出反应。例如,许多动物会在每年相同的时间繁殖后代。当松鼠被饲养在12小时明喑交替的实验室中,它们仍能在每年相同的时间冬眠。冬眠是内在节律的一个例子。甚至当外在刺激(如减少白昼的时间和寒冷的天气)不再明显时,内在节律仍被保留。
生物节律有3个主要的类型,昼夜节律、超昼夜节律和次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每24小时发生一次。人类的睡眠——清醒周期是昼夜节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超昼夜节律是多于24小时发生一次。例子包活女性的经期(每28天发生一次)和动物(如熊和松鼠)的冬眠。
次昼夜节律是每24小时发生多于一次。例子包括睡眠的不同阶段的转换,体温的变化,肾脏的分泌以及心率等。


人体的生物钟
很多研究探究了内在节律制造者(如荷尔蒙)和给时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在有特殊设计的实验室中,排除外部世界所有的正常时间提示,从日夜的24小时周期到钟表、收音机和电视分别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很多生物节律在没有给时者的时候仍被保留,它们受到几个不同的内在“生物钟”的调解。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生物钟或内在的起搏点有一个基因的基础。甚至在子宫内胎儿有着规律的活动和静止的周期,而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但为了与外部世界完全协调,内在的生物钟需要与外在的给时者相协调。
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这个过程更复杂。主要的生物钟位于大脑中被称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很小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神经细胞有内在的节律放电模式。这种神经细胞能通过相互连接的路径来控制降黑素(一种作用于脑干引发睡眠的荷尔蒙)的产生。另一个路径将眼睛的视网膜与下丘脑视交叉相连接。因此阳光的外在给时者在下丘脑视交叉中调整活动,然后下丘脑视交叉从松果体释放降黒素进入血液中。这确保了阳光的变化程度与降黑素产生之间的连接得以维持。尽管这些生物钟有自已固有的特性,但它们还是依赖外部明暗的日常节律。

情感和大脑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它负责协调情感的各个部分!感情、生理调整和表现的行为。不同物种的大脑结构中的相似之处体现在相似的情感行为上(诸如遇到威胁时的逃跑,被激怒时的攻击行为)。
自从20世纪30年代起,大脑研究者试图揭示大脑中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包括逃跑和攻击行为的机理。对于大脑的现代认识显示,这是一个包括很多亚系统在内的复杂的系统。一些区域涉及一个特定的功能,例如视觉皮质产生视觉。无论如何,通常大脑的每个区域都涉及一个以上的功能,这些区域与不同的区域和结构一起工作来实现某种功能。
这些不能确定数量的不同区域在产生情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事实上,不同的物种表现出相同的情感行为。诸如在特定状态中的逃跑本能或方法。这暗示了协调情感的区域在大脑进化的早期阶段得以发展。并解释了为什么大脑皮质并不是寻找情感所在的部位。尽管部分大脑皮质是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意识的情感情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需要在大脑进化阶段中更古老的部分里深入寻找情感的其他方面。
自主神经系统受到大脑中更古老的部分的控制。19世纪的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受到情感刺激时,自主神经系统会有反应,并且对情感的自动反应保留在今天所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区域内。

自主神经系统被划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祌经系统负责人体系统的刺激,诸如心血循环和呼吸。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抑制系统以降低活动的程度。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释放作用(由神经元传递的电子信号)刺激了几个器官中的反应。紧急的反应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交感神经的刺激出现在害怕和愤怒的过程。而厌恶包括副交感神经的释放。当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神经传送体(或化学传送递体,称为肾上腺素或降肾上腺素)会在血液中释放。释放作用刺激人们身体做出反应以注意(或挑战)他们所面对的可能去忍受和面对重负,或者在重负面前退缩。由副交感神经组识所释放约乙酰胆碱会在身体脱离压力状态和达到放松状态时出现。因此,自主神经系统在刺激和产生行为,以及因此用物理的方法表达情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脑进化阶段中更古老的部分在被称为脑脊髓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脑脊髓位于大脑底部的脑干中。脑脊髓中的一部分(喙的部分)的电刺激引发全身的交感神经反应,而另一部分(迷走神经)的刺激引发副交感神经的释放。脑脊髓受更高部分脑干的影响(向下投射),即下丘脑、杏仁核和皮质区域。所有这些区域在情感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佩茲认为,有两条通向大脑皮质的传导路径。第1个是从丘脑通过扣带皮质到达感觉皮质的“思想流”。第2个是从丘脑通过下丘脑到达扣带皮质的“感觉流”。下丘脑将信号传送到前侧丘脑(器官的前部区域)。信号从那儿到达扣带皮质。同时,扣带皮质从感觉皮质接收情感刺激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来自前侧丘脑的信息合并。此外,帕佩茲认为可能还存在着一条大脑控制情感反应的传导路径。这条传导路径从扣带皮质通过海马状突起退回到下丘脑。这条传导路径很重要。因为它打开了解释内部“思想”(而非外部感觉“刺激”)如何产生情感的大门。
例如,一个坐在办公室中想起自已的孩子微笑的母亲,她会体会到随之产生的亲切的情感。即使她的情感的任何物理刺激可能很遥远。大脑皮质的区域涉及到感知和记忆,它也能够刺激扣带皮质。扣带皮质通过海马状突起刺激下丘脑。


弗洛伊徳和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人格发展的综合理论。他的观点后来几乎影响了心理学的每个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格的理解。他对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已创造出来的名词加以描述。这些名词后来逐渐融入了日常用语中。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和无意识。它们就是由弗洛伊德创造,并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这足以证明他的影响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3个重要领域,3层心理结构,性心理及发展阶段以及防御机制作用。

3层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心理分成3个部分,并命名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组成。如饥饿、性和攻击。它在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层面上运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寻求即时的满足。它趋乐避苦的精神动力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
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水平上都发生作用,受现实原则支配。自我基于现实评估来满足本我。例如,若婴儿饿了,本我就发出警告,自我则驱使这个孩子把东西放入嘴里,直到有食物提供为止。
超我在儿童大约5岁的时候发展起来。它内化了家庭与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善恶的观念,是指引我们从善恶的心理要素。超我从本我中吸取能量,却通过阻止本我极端而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来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于内在力量压抑冲突的观点。比如,本我说:“现在就干!” 超我说:“别干!”。于是,自我出来协调矛盾。因而,自我必须平衡3方的具有争议的要求。本我,超我与现实。自我也是本我与现实的唯一联系途经。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变相满足本我,以及缓和本我由于挫败本能冲动而导致的焦虑。而防御机制具有避免因这种冲突引起痛苦的作用,其方式是通过扭曲现实,使其变得更合意或减少痛苦。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边缘系统小结
根椐以上边缘结构及其纤维联系,我们概括如下:
从中脑通过下丘脑进入前脑基底部的一系列结构,沿着前脑内侧束形成种系发生中的古老核心系统,不仅与内脏运动有关,也与情绪的运动性行为有关。随着哺乳动物大脑新皮质的高度发展,前脑基底部通过扣带回,海马及杏仁体与新皮质建立联系,边缘系统各结构间也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使这一系统参与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

边缘系统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边缘皮质、海马结构及杏仁延伸部呈典型的“C”型,环绕大脑半球内侧面、间脑及中脑。边缘皮质各结构,间脑及中脑之间依赖穹窿、前脑内侧束、终纹、乳头束、背侧纵束、髓纹等,联系形成一个“边缘系统-中脑功能环路” 。

边缘皮质间的联系
边缘皮质主要依赖以下联络纤维相互联系:(1)扣带连接扣带回,海马旁回以及邻近新皮质。(2)钩束连接额叶眶回和颞叶前部的皮质。(3)前连合主要联络两侧前嗅核,嗅结节,Broca斜角带,梨形皮质,内嗅区海马旁回,外侧嗅束核,终纹床核,伏核,颞中下回前部及其他新皮质。(4)海马连合联络两侧的海马,齿状回和下托的纤维。


边缘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联系
连接边缘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纤维有:(1)前脑内侧束是联络前脑基底部和中脑的纤维束,从隔区经下丘脑达中脑被盖。前脑内侧束分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部主要含下丘脑至中脑中缝核和网状结构的往返纤维。外侧部含杏仁延伸部及下丘脑至黑质,臂旁核,蓝斑,腹外侧网状核结构,迷走神经背核等往返纤维。(2)背侧纵束位于脑室周围,从下丘脑后区延伸到延髓的尾端。将下丘脑后核,背侧被盖核和黑质,内脏神经运动核,感觉核联系起来。(3)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前者将乳头体与丘脑前核相联系,后者达中脑背侧被盖及脑桥网状被盖核。(4)髓纹和僵核脚间束将僵核与中脑相连。(5)下丘脑垂体束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联系途径。(6)穹窿将海马与下丘脑,隔区及中脑被盖联系起来。

边缘系统的神经环路
以上各传导束将边缘系统组合成以Papez内环路为中心,联络边缘皮质,丘脑,下丘脑,杏仁复合体,基底前脑等的外环路的功能系统。

边缘系统的功能
边缘系统在进化上属于脑的古老部分。司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内脏、感觉、情绪和动机活动,且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学习记忆有关,与情绪和动机的产生有关。

经验证明刺激或损伤哺乳动物的扣带回、杏仁复合体、隔区、海马等,动物会出现假怒、逃避、防御或淡漠、嗜睡、温顺等情绪反应。早期研究认为情绪反应与Papez环路有关。从扣带回到海马,再到下丘脑的Papez环路。通过扣带皮层将其余皮层水平的主观感受经验传给海马。海马则将其与其他的传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并形成情绪传给下丘脑。下丘脑通过前脑内侧束,将信息传给脑干的感觉、运动核团及网状结构,由此完成情绪动机引起的躯体及内脏反应。
后期的研究发现杏仁复合体也是情绪反应的关键部位。杏仁体的皮质内侧核直接与嗅觉、味觉有关。这种信息通过杏仁核与下丘脑相连。用于控制摄食活动。而杏仁体的基底外侧核通过腹侧基底节与前额皮质,通过终纹-隔区-前脑内侧束及杏仁腹侧传出通路与下丘脑及脑干中许多部位有双向纤维联系,从而控制情绪行为的表达。(张培林)
从基底前脑的多巴胺传导系统还可以看出,中脑腹侧被盖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增强,或是腹侧纹状体、杏仁延伸部、大脑额叶皮质多巴胺受体结合力增强,都会通过腹侧基底节、丘脑,使患者的情绪、情感整合紊乱,并伴有肌张力失调和运动障碍,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调节内脏活动
边缘系统的许多部位受到刺激可以影响同一脏器的活动。而刺激边缘系的某一部位,又可以引起多种脏器活动的变化。如刺激杏仁复合体、海马、隔区、梨形皮质、扣带回、脑岛及颞叶都能引起心血管活动及呼吸的变化。刺激杏仁体可产生呼吸,心血管,消化腺分泌,瞳孔大小,排尿排便,举阳射精等多种内脏活动的变化。由于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有“内脏脑”之称。
边缘系统主要通过下丘脑、脑干通路影响内脏活动。眶额皮质、扣带回、岛叶等边缘皮质也一直被认为是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扣带回,隔区,海马,基底前脑,杏仁复合体还有纤维投射至下丘脑,并经前脑内侧束,背侧纵束等与脑干的内脏神经核团及网状结构联系,影响内脏活动。
边缘系统还通过下丘脑-垂体神经体液系统影响内脏活动。如隔区能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杏仁核引起促性腺激素释放,海马-穹窿对垂体肾上腺系统有持续的抑制作用,持续刺激海马后,血中17-羟类固醇浓度下降,原来血液中17-羟类固醇的昼夜变动也消失。这些体内激索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内脏平滑肌的活动以及多种腺体的分泌。

参与学习记忆的形成与巩固
边缘系统与学习记忆功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刺激隔区,病人难以用语言表达事物的特征。损毁杏仁核病人应变能力减弱。大范围的双侧海马损伤,则近期事实记忆的能力丧失,远期记忆不受影响。以近期记忆进行性下降,最终导致自理能力丧失为特征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其最典型的病理变化就是海马结构的萎缩。切断动物的隔-海马通路,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而损毁基底前脑Meynert基底核,动物的工作记忆及空间记忆均受到影响。
现已证实隔-海马胆碱能通路是空间记忆形成的形态基础。杏仁复合体或斜角带核-杏仁核径路则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参与注意及调制学习过程。海马的3突触回路是海马长时程增强电生理效应的神经基础。而长时程增强正是记忆产生的神经机制。Meyuert基底核-大脑皮质通路则可能是通过介导注意力、应答刺激、激活觉醒等过程参与记忆的调制。

与睡眠,觉醒有关
刺激杏仁体、杏仁周区、梨状皮质、嗅结节等,可使动物躯体运动和呼吸受抑制,产生思睡的感觉。刺激基底前脑皮质区脑电图会出现同步节律波。而刺激隔核,海马都可使海马产生塞它节律。再如癫痫发作时,海马有典型的癫痫样放电。
目前认为隔-海马、 Meynert基底核-大脑皮质胆碱能通路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端脑的延续。中缝核群的5-HT功能活动与快波睡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边缘系统既能维持觉醒,也能调节睡眠节律。另外隔区,杏仁核等还通过前脑内侧束与中缝核群有往返的纤维联系,调节痛觉反应。


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又称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根据其传导的感觉冲动来源部位可分为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和内脏感觉传导通路。躯体感觉可分为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躯体感觉两类。一般躯体感觉包括深感觉(关节,肌肉,肌腱的位置,运动和振动感觉)和浅感觉(皮肤的痛,温,触和压觉)。触觉可再分为粗触觉和精细触觉以及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轻重、软硬和纹理粗细的实体感觉。特殊躯体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也可分为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后者包括味觉和嗅觉。以上各类感觉均有各自特殊的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
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包括痛,温觉传导路,触压觉传导路和本体感觉传导路。前两者都属于浅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传导路又称深感觉传导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是由3级神经元链接而成。本传导路主要传递皮肤、粘膜的痛、温觉。根据感觉产生的部位可分为躯干、四肢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是中、小型假单级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突起较细,簿髓或无髓。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粘膜的痛温觉感受器。中枢突大部分经后根外侧部入脊髓后外侧束分为升、降支。升支稍长,一般上升1到2个脊髓节段,降支较短。两者均发侧支。升、降支的终末或侧支大多止于灰质后角1、4-7层,部分纤维还可中继至8层。
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后角内,主要位于1和4-7层,不同动物,不同脊髓节段、各层参与此通路的细胞数目不尽相同,其密度最大者在6,7层。目前研究证实胶状质所发出的轴突,并不越边形成对侧的脊髓丘脑束,而是返回后外束,参与脊髓节段间反射。第2级神经元的轴突在上行1-2节段的同时,斜行经过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前部和前索。组成脊髓丘脑侧索和脊髓丘脑前束。一般人认为侧束传递痛、温觉冲动。位于外侧索前部。前束传递触压觉冲动,位于前索的外侧部。此2部纤维在脊髓内上升,经过脑干时逐渐靠拢,合称为脊髓丘脑束。主要投射到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2级纤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排列是有次序的,即由背外向腹内侧。从浅到深,依次为传导骶、腰、胸、颈剖痛温觉的传入纤维。当脊髓中央管内发生髓内肿瘤时,随着瘤体的生长,由内向外压迫脊髓丘脑侧束。则痛,温觉障碍由身体上半部向下扩延。而髄外性肿瘤,由外向内逐渐压迫脊髓丘脑侧束。则痛温觉障碍自下半身向上扩延。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其3级纤维经过内囊后肢,参加丘脑皮质束(丘脑辐射)的组成。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3,1,2区)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该通路传导的是精确和快相痛觉。其纤维在上升过程中发侧支到脊髓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经几次中继后,止于丘脑的板内核群和中线核群。称此通路为旧脊髓丘脑系统。又称脊髓网状丘脑通路。它们传导较弥散,且定位不确切的慢相痛觉。
脊髓丘脑束一般认为是传导痛,温觉的传导束。在白质中与其它纤维有重叠,无明确边界。到达丘脑前,沿途发出侧支止于某些核团,因此很难确定它的起点。传统上将此束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前者位于外侧索内,位于脊髓小脑前束内侧。后者位于前索内,与网状脊髓内侧束的纤维相混杂。有学者主张温觉多集中于后部,痛觉多集中于前部。也有学者认为痛温觉偏后,触觉偏前。现在无论从解剖学或生理学角度,将脊髓丘脑束分为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证据均显不足。
最新研究证明脊髓丘脑束也可能传导关节的运动觉。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图D-3)
通常认为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骨膜等处的感受器。部分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皮肤的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内侧部,沿后角内侧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2者皆可发出侧支。升支中25%的长纤维在簿束,楔束内上升,终止于延髓下部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此2核为该通路2级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部分后根纤维和侧支进入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再发出纤维返回后索上升至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本平面内直接弯向前内,形成内弓状纤维,绕中央管的肤侧跨过中线至对侧上升。此跨过中线的纤维即“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在脑干内上行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延髓段位于锥体束的背侧。居中线两侧,呈矢状位定位排列。到脑桥后,内侧丘系由矢状位渐变成横位,居被盖的前缘,穿行于横行的斜方体纤维之间。到中脑,内侧丘系则转移至中脑被盖腹外侧,红核的背外侧,最终上升至丘脑腹后外侧核形成第2次中继,纤维排列又变成了由前内斜向后外。丘脑腹后外侧核为第3级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其发出的3级纤维,加入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可投射到中央前回的相应部位。
以上是对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经典看法。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该通路的实际情况远比以上描述的要复杂。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入后索后,只有25%的最长的纤维可达薄束核和楔束核,部分后根纤维或其侧支则陆续终于后角细胞,中继后再发出2级纤维进入后索,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此2核再发出长的下行纤维,止于灰质第5层,以对痛觉冲动的传导产生影响。另有部分后根纤维或其侧支可直接或间接终于前角细胞。形成单突触或多突触的反射联系,其中包括牵张反射。有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终于对侧胸核。此外,内侧丘系在上升途中,在中脑阶段还可发出侧支终于红核、黑质和上丘等处。

锥体外系
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广义的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一切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径路。狭义的锥体外系仅局限在纹状体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结构。如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等。目前多数同意前一种概念。即锥体外系包括从大脑皮质到脊瀡运动神经元的一系列结构,而以纹状体为主。临床上常用后一概念。
锥体外系的种系发生较早。在脊椎动物,纹状体是最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低级哺乳动物的间脑和纹状体共同组成最高级的运动感觉整合中枢。其中丘脑是感觉中枢,纹状体控制脑神径和脊神经的运动神经元,下丘脑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元。人脑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整肌张力以协调肌的运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而锥体系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与四肢远端小肌群的精细动作有关。两者是密切关联的。锥体系准确的随意运动主要靠锥体外系的保证来实现。
锥体外系的皮质起源非常广泛,几乎包括整个大脑皮质。但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包括4,6区,3,1,2区以及5,7,9,19,22,24,和39区等,其皮质细胞多为中,小型锥体细胞。它们的轴突终止于锥体外系众多的皮质下结构。如纹状体,底丘脑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族,小脑,脑干网状结构等。从大脑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纤维,先到新纹状体换元,再到旧纹状体,此后在脑干和脊髓的其它结构内多次中继,最终到达脊髓运动神经元(r-运动神经元为主),完成对锥体系运动的调节,并可发动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在下降过程中,在不同水平有更多的其他联系和返回环路。有的可以上达大脑皮质。反馈性影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活动。


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最主要的有新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2者包含的诸多环路可调整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兴奋水平。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下行通路。可直接影响和控制脑干和脊髓的躯体运动神经元。

新纹状体-苍白球系。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一个重要调节中枢,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形成大,小多条环路,其中主要的环路有: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发出至新纹状体的纤维,起源广泛,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感觉区和扣带回前部,有些就是锥体束的侧支,这些纤维经内囊进入新纹状体,后者发出的纤维主要止于苍白球,由苍白球再发出纤维穿过内囊或经过大脑脚底进入底丘脑,一部分纤维向下投射,另一部分纤维上行,止干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此两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额叶皮质躯体运动区。这是一条影响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躯体运动区活动的重要反馈环路。刺激尾状核可对大脑皮质起抑制性反馈作用,刺激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也有抑制作用。
新纹状体-黑质环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的纤维穿苍白球和内囊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通过这条环路参与运动的调节。正常时,黑质细胞合成的多巴胺,沿此环路释放入新纹状体,再由新纹状体对苍白球发挥抑制作用,黑质细胞的变性可使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对苍白球的抑制作用减弱,可造成a,r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于是出现震颤麻痹(parkinson病)。


下图是E-4腱反射。其感受器为腱器,可有效地感受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增加,有助于维持恒定的肌张力。当肌胀力突然增加时,腱反射十分强烈,此为动态反应。1sec之内动态反应恢复到低水平的稳定发放,后者几乎与肌张力直接相关,称为静态反应。腱器的信息可经粗大而快速传导的1b类纤维(平均直径1.6微米)传到脊髓,既可经中间神经元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又可经脊髓小脑束至小脑,还经另一些与之相关的纤维束至大脑皮质。
腱反射与牵张反射相反,能防止对肌肉产生过度的张力,是牵张反射的负反馈机制。当肌与腱的张力增加到极限时,从腱器发出的抑制效应也特别强,致使整个肌肉突然松弛,此种腱反射称伸长反应,可能属于保护性机制,防止腱从其骨附着点上撕脱下来。




内脏运动传导路
一般内脏运动传导路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路。
一般内脏运动传导路。通常认为内脏运动皮质中枢由以下径路到达下丘脑。额叶皮质经室周系至下丘脑。边缘系皮质的下行紆维由隔核中继,经前脑内侧束至下丘脑。锥体外系经苍白球-下丘脑纤维至下丘脑。由下丘脑发出的纤维经前脑内侧束,乳头被盖束,室周系和背侧纵束下行至脑干内脏运动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再通过网状脊髓束至脊髓的内脏运动神经核。其中,乳头被盖束和室周系及背侧纵束直接,间接地以其终支或侧支止于脑干的内脏运动核。
近来证实。下丘脑特别是室旁核,背内侧核的外侧部等可以直接投射到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的中间带外侧核,也可至孤束核,投射以同侧为主,下丘脑与皮质,特别是边缘系统,还有脑干内的某些有关结构之间也存在着环路。


对针刺镇痛机制的解释
来自痛源部位的神经冲动和来自穴位处的神经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针感来自组织深部的感受器。针感即所谓“得气”。一般主观感觉为“酸”、“麻”、“重”、“胀”。如果针尖插到骨膜,筋膜,腱鞘或韌带,则往往产生“酸”的感觉。当针尖碰到肌肉使其收缩,肌胀力增高时,则往往诉说有“重”或“胀”的感觉。直接刺激到神经则感到“麻”。刺激到血管周围的神経则感到疼痛。因此针感实际上是针刺部位深部组织内各种感受器的复合传入冲动。(2)产生镇痛效应的神经纤维是阈值较低的较粗纤维。针刺穴位时,镇痛效应与刺激强度有密切关系。神经纤维越粗,其兴奋阈越低,所需刺激强度越小。电生理研究结果提示,刺激强度能使中等粗细的纤维兴奋时,痛放电被抑制。但是当刺激强度增至使细胞的C纤维兴奋时,往往疼痛加剧而不是减轻。临床上实践支持这一结论。(3)针刺镇痛机制的主要部位不在脊髓而在脊髓以上的结构。在动物实验中,脊髓水平的痛抑制效应产生和抑制后效应的时程都是很迅速又短暂的。这与针刺镇痛时程不同。网状结构是多种感受传入冲动汇集之处。延髓网状结构内侧部的活动对于由多突触传递的慢反应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此有理由认为,延髄内侧部(如中缝大核和旁巨细胞网状核)可能在针刺镇痛机制中占有一定地位。更重要的针刺镇痛部位是中脑中央灰质和间脑室周区,这些部位具有较多的阿片样肽能神经元。由此可见,针刺镇痛机制与脑下行镇痛通路机制一致。(4)许多神经递质参与针刺镇痛。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内源性阿片样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多巴胺,r-氨基丁酸等多种递质都参与了针刺镇痛。


运动回路与调控
对姿势和运动进行调控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有关结构称为运动神经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以及两个辅助监控系统(小脑和大脑基底神经节)组成,辅助监控系统是核心成分。这些脑区之间大多拥有往返纤维联系构成的复杂回路,对运动与姿势的完成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加工。

躯体运动的分类
反射性运动。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型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如各种肌腱反射,伤害性刺激所致肢体回缩反射。许多反射性运动的反射弧位于脊髓水平,但是也发生在脊髓以上各个水平,甚至涉及大脑皮质运动区。随意运动也包含有不随意运动的成分,即反射性运动。如小脑与基底节对运动的调控即参与随意运动调控,又超出意识控制范畴。
型式化运动。指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型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的运动。主观意识多只控制此种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如步行、奔跑、咀嚼等。型式化运动的调控主要靠中枢型式发生器。各种型式化运动在脑和脊髓内有不同的中枢型式发生器。
意向性运动。这种运动的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型式更为复杂,一般由后天学习而得,且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此种运动即可对感觉信息的反应,也可由主观意向而触发。运用骨骼肌产生的精细技巧运动都属此类,如乐器演奏家的各种乐器表演,画家与书法家的绘画与书法等。反射性运动与意向性运动相辅相成,意向性运动的完成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更加广泛的网络活动。

骨骼肌与运动单位
躯体运动的效应器由骨骼肌和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稍形成的运动终板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借突触样的神经-肌肉接头相连。骨骼肌内有肌梭和腱器等本体感受器。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数目不等的骨骼肌纤维一起组成一个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称为支配比。支配比越小,运动神经系统对肌肉调控越精细,支配比越大,则对肌肉调控精细度较粗,但是产生的力量效率很大。按收缩速度及能量代谢特性的区别,运动单位可分为3类。


脊髓的运动调控
脊髓的功能之一是传导功能。脊髓上中枢的各种下行运动指令和脊膸内部的传入,最终都会聚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后者也称最后公路。脊髓本身可完成许多反射活动。具有相应的反射孤装置。脊髓内还有不少中枢型式化运动发生器,司理节律性型式化运动。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脊髓运动神经元位于前角的8,9层。在脊髓矢状切片上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排列成纵柱状。这些纵柱与其所支配的肌肉具有躯体肌者,位于前角(柱) 的内侧组,而支配肢体肌者位于前角(柱) 的外侧组。后者仅存于颈膨大和腰膨大。在前角内,伸肌运动神经元位于屈肌运动神经元的肤侧。
内侧组与外侧组在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的传入方面也不同。(1) 内侧组受中间带内侧部中间神经元的支配,一侧的中间神经元可支配两侧前角的内侧组。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往往形成长的脊髓固有束,联系多个脊髓节段,甚至脊髓全长的内侧运动神经元柱,与枢干肌的姿势调节有关。(2) 外侧组受中间带外侧部中间神经元的支配,它们仅至同侧前角的外侧组。其轴突形成短的脊髓固有束,仅眹系少数脊髓节段的运动神经元柱,有利于肢体远端诸肌的独立运动。
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1) 数量。借助轴突终末形成运动终板并直接与骨骼肌相连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数目很少,不超过300万个。但人类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表面可能有一万多个突触位点,其中的80%在树突上,其余的在胞体上。由此可见脊髓运动神经元会聚了大量的传入信息,称为最后公路非常恰当型多极神经元,胞体直径平均25微米以上,轴突终末于梭外肌者称为阿尔法运动神经元。有些运动神经元胞体的直径在15-25微米之间,轴突终止于梭内肌者称为尕麻运动神经元。尕麻运动神经元与阿尔法运动神经元混杂在一起,前根中约有1/3的纤维由阿尔法运动神经元发出,此外,在运动神经元柱内还有更小的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不进入脊神经前根。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生理特征
有序募集和大小原则
有序寡集。运动神经元胞体的直径与其轴突的直径呈正比,直径大者的运动单位的支配比也较大,当有来自脑的下行运动指令或感觉传入信息到达运动神经元时,小运动神经元率先激动起来,引起较少的肌纤维收缩。只有肌力逐渐增强时,依运动神经元胞体逐渐增大的顺序,相应的运动单元才依次兴奋,肌力逐渐增强。
大小原则。神经元及其支配肌肉的兴奋的顺序与运动神经元的大小成反比。然而在抑制时,首先是大运动单位受到抑制,最后才是最小的运动单位受抑制,即与运动神经元受抑制旳顺序成正比。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小运动神经元表面积小,膜电阻大,在输入产生相同膜电流的条件下,依欧呣定律,膜电阻较大的小运动神经元电阻相对较高,首圥达到动作申位阈值而兴奋。大运动神经元的膜电阻相对较小,只有传入冲动较强时才可达到兴奋阈值。
有序募集和大小厡则的生理意义在于对肌力的分级控制,免去上位运动中枢对肌力控制细节的编码,简化了其负担。另外,各运动单位的有序募集躯动保证了肌力增减的平稳顺利,肌力变化及其调整幅度总是与肌肉当时的背景张力成正比。应当指出,运动单位的有序募集和大小原则是一般规律,也有例外,在某种一意向性运动时,大运动单位先于小运动单位兴奋。
控制已经寡集到的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这是运动神经元控制肌力的第二种方式。
运动神经元的增益调控。在运动神经元水平上,一定的输入信息引发一定的输出变化。这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称增益调控,影响增益调控的因素有:
反赜抑制及Renshaw细胞,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位于7层前角的延伸部,夹在8-9层之间,Renshaw细胞位于运动神经元柱内侧的7层腹侧部。阿尔法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回返侧支与Renshaw细胞形成胆碱能突触联系。后者的轴突终末释放甘氨酸或GABA,除对原阿尔法运动神经元起回返性抑制作用外,还可能有如下作用:
抑制协同肌的运动神经元。
抑制尕麻运动神经元。
抑制参与拮抗肌交互抑制的中间神经元。如Ra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脊髓小脑前束细胞。
抑制其他Renshaw细胞。
回返性抑制存在于大多数肢体肌运动神经元。也存在于背部、肋间以及颈部诸肌的运动神经元。但是某些肢体远端肌、肛门外括约肌、隔肌、下颌和眼的横纹肌的运动神经元缺少此种抑制。
平台电位及脑干的传入。短暂地(数毫秒)使运动神经元去极化可引起一个持续长时间(数秒至数分钟)的膜电位去极化状态,称为平台电位。去极化幅度可达5-15毫伏。平台电位可自发终止或因短暂地复极化电流(如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终止。可见运动神经元膜兴奋性具有双稳态行为。其静息状态是典型的无冲动发放状态,对传入冲动的反应相对不敏感(增益低)。而神经元的高频持续放电则是去极化平台状态的典型特征,此时对传入冲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平台电位的产生源于NMDA受体的激活,使Ca通道开放,导致Ca持续内流。
脑干5-羟色胺(5-HT)能及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下行纤维,对平台电位的产生与NMDA受体具有协同作用。5-HT的作用主要是减少Ca依赖性的K外流,后者可能导致慢性的后超极化掩盖平台电位的出现。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主要依靠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挥效应。在不影响其它传入对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前提下,突触前抑制可选择性抑制肌脧和腱器传入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脑的下行投射或1类初级感觉纤维的传入都终止于GABA能中间神经元,后者的轴突终末终止于来自肌朘或腱器的1类或B类纤维的终末形成轴-轴突触。当GABA释放时,可使上述纤维终末的GABA受体激活,C-1通道开放,C-1从胞外流向胞内,关闭Ca通道,使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内的Ca减少,从而神经递质释放亦减少,遂产生突触前抑制效应。该效应使来自肌睃或腱器的传入冲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能力大大降低。下行性运动通路的传入即可削弱收缩肌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又可加强对非收缩肌运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从而使收缩肌的牵张反射效能增强,非收缩肌者减弱。

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和脊髓固有神经元。局部回路上的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大大多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它们一般较小,但兴奋性很高,往往每秒可发放1500次脉冲,对运动神经元起多种整合作用。
分散。一个运动神经元的侧支与几个靶神经元形成突触。
会聚。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取决于来自多方面传入的总合。
闸门控制。一些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指令可以阻止初级感觉传入对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突触前抑制(详见前述)
反响回路。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与天门冬氨酸能的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后者可再次兴奋同一运动神经元,延长了运动反应。
半中枢模式。指在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元之间发生节律性交替活动的半中枢模式,屈肌与伸肌运动神经元或与其相关的中间神经元均是半中枢,此两半中枢交互抑制,结果使其中之一激活,另外一个则灭活。紧张性输入均可使两类中间神经元发放冲动,但是由于在兴奋性的随机波动或者其它固有传入的作用下,一个半中枢可能在某一时间点上主宰着另一半中枢并抑制后者。对于要产生的节律性活动来说,需要某种机制将一半中枢的活动转至另一半中枢。转换机制可能在于此激活半中枢而另一者的抑制时程有内在的限度,于是可能减少对另一半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后者能够激活。
脊髓固有神经元是指其发出的纤维的分布范围局限在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它们的纤维聚集成脊髓固有束多围绕在边缘分布,大约占脊髓白质纤维数量的1/2以上,走行在同一脊髓节段或多个脊髓节段。脊髓固有神经元参与多种脊髓反射,对协调不同肌群的运动很重要。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修修改改,有些地方还是乱。继续。


大脑皮质的运动调控
大脑皮质发起随意运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大脑皮质中,与运动有关的脑区包括主要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额叶运动皮质缺少内颗粒层。
无颗粒皮质。

运动皮质的构筑特点
皮质柱。是运动皮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由与皮质表面垂直并跨越皮质各层的直径约0.3毫米的柱状区组成,约含数百神经元,其中2/3为投射神经元,全为锥体细胞,余1/3为兴奋性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在运动皮质内传入联系与传出联系具有不同层次的分布。由小脑,前庭神经核,脊髓丘脑束来的特异性传入纤维大部分终止于中间神经元,多集中在4层。而皮质与皮质间的感觉性传入纤维分布在1-3层。皮质投射神经元分布在5-6层。
主要运动区与随意运动。第一运动皮质是挑选运动单位神经元并调制其网络的皮质区,与随意运动的执行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4区,4区的特征是含有直径50-80微米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延髓锥体内约有100万根纤维,而起自4区Betz细胞者仅有3万根,它发出的有髓纤维直径约60微米,其传导速度最快约70米/秒。
皮质脊髓束的终末与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它们主要控制肢体远端肌的独立精细运动。如单个手指的屈伸,拇,示指指尖的对捏动作等。损伤新生动物的皮质脊髓束或将运动皮质切除后不久,就将会有再生纤维出现并支配那些失去正常联系的运动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动物成年后很少有运动缺失。相反,若同样损伤发生在成年大鼠,很少发生上述代偿性再生现象。其运动缺陷永久性存在。说明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比已成熟者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第一运动皮质对随意运动的肌力进行编码,参与动态与稳态时肌力改变的调控。躯体感觉输入对4区的运动控制来说,起着感觉性指导作用。

第一运动皮质对肢体远端肌的精细调控有多种机制。
肢体远端诸肌在4区的代表区特别大,不与体表面积或肌肉重量成正比,而是与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即形成与实际人体成比例的“运动雏形人”。
肢体远端肌在4区的代表区有多个小区,由多重皮质脊髓束纤维会聚于前角同一运动神经元柱上。
支配肢体远端肌的Betz细胞轴突具有回返侧支。借中间神经元可抑制邻近的皮质区。使兴奋信号的边界更清晣,即意外抑制实现对肌肉的精细调节。4区对节律性运动或被动反射性运动并不重要。


运动前区与辅助运动区
运动前区与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的准备状态和编制运动程序有关。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的6区。辅助运动区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6区。

运动前区与辅助运动区对运动调控的特点
它们主要支配中轴肌及肢体近端肌,这对于随意运动时身体的定向和瞄准靶位是不可缺少的。
刺激前运动区可诱发复杂的运动,这些运动的产生与许多脑区交互作用有关。
前运动区接受来自小脑和基底节神经核的纤维,辅助运动区接受来自顶后叶(5-7区)躯体感觉区(3-1-2区),皮质视区和由苍白球经丘脑腹外侧核至皮质的纤维。辅助区有躯体定位分布的特征。头在前而足在后,整个身体的代表区呈横置位。
顶后叶皮质,顶后叶(5-7区)皮质为确定的靶点的运动提供重要的空间信息,在解码用于指导肢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顶后叶皮质病变引起运动性运用不能,患者不能将运动与附近各种物体提供的空间坐标协调一致,与前运动区病变后的症状相似。


扣带运动区
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沟背腹两岸的皮质(6,23,24区)称扣带运动区或内侧运动区,也与运动调控有关。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小脑的运动调控
从功能角度看,小脑是按三个纵带组构的。
蚓部控制着体轴及肩关节与髋关节的肌肉运动。半球的中间部控制着上下肢远侧部特别是手与指以及足与趾的肌肉运动。
半球的外侧部司理肌肉运动的协调,还参与序列运动的总体规划,失去外侧部,身体大多数独立的运动即失去恰当的时间点控制,导致运动极不协调。

小脑的功能分区与神经通路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接受来自内耳前庭器的初级传入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的次级传入纤维。前庭小脑的传出纤维直接返回前庭神经核,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参与前庭动眼反附和眼运动反射的调节,与维持躯体平衡,调整姿势,控制眼球运动有关,前庭小脑回路受损,可导致步态失衡,眼球震颤以及上述两反射的适应能力丧失。
脊髓小脑,包括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中间带。其传入纤维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的苔藓纤维。蚓部皮质的普金森细胞发出传出轴突,经顶核中继至两侧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外侧核,对侧丘脑的腹外侧核,再上行到大脑皮质运动区。脊髓小脑借调控各下行通路的活动,制约肌力与运动的执行过程。脊髓小脑及其回路受损将导致肌力低下。
大脑小脑,包括小脑半球外侧带及与其相关的齿状核。其传入纤维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和顶叶后区。经皮质脑桥纤维至脑桥核,后者再发纤维交叉至对侧,经小脑中脚至小脑半球外侧带。外侧带的普金森细胞发出轴突,经齿状核中继后,组成小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中继后至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运动前区。大脑小脑主要与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形成复杂的反馈回路。调控着大脑皮质的运动指令,尤其对快速、精细、复杂多关节运动的筹划预备及运动顺序安排很重要。此部小脑及其回路受损导致运动起始和终止延迟运动结束时出现意向性震颤。快速运动时的过标现象,即伸展过度。运动范围过度以及辨距过度。小脑对运动的调控小脑是运动控制的增益系统,它与端脑基底节的稳定增益系统形成辅助运动传导通路的对立统一体。


小脑对运动的协调、校正、补偿的控制作用
小脑作为比较器通过调整脑下行运动通路的输出,对脑控制运动指令的意愿与实际执行的运动本身进行比较。在脑各级运动中枢发出下行运动指令的同时,也将此传出指令的拷贝传给小脑,小脑经过分析再反馈给大脑皮质,此为内反馈。其次,小脑还接受有关运动执行情况的信息,即运动产生的本体感觉信息,这种信息流称为外反馈。在接受内、外反馈信息之后,经小脑的传出联系到达各级下行运动通路,实现对运动进行协调、修正和补偿的调控作用。小脑的GABA能神经元可能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


小脑的运动性学习适应功能
由于小脑突触的可塑性,小脑实际上具有学习与记忆功能,如前庭眼反射受绒球小结叶调控,当头向右侧偏转时,两眼却向左侧转,此为正常的前庭眼反射。如果给受试者戴上棱镜使左右视野对换,经过一段时间,上述前庭眼反射变成头与眼同向运动。小脑受损后,此功能消失。

基底神经核运动回路
基底神经核指位于端脑基底部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壳和苍白球。尾状核与壳合称新纹状体,与之相对应,苍白球又称苍白体。端脑以外的黑质和底丘脑核也属于基底神经节的范围。经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将几乎所有部分的大脑皮质与额叶的运动区、运动前区和前额叶皮质联系起来并形成许多环路,还有一些环路则是通过脑干将基底神经节与大脑运动区和运动前区联系起来。


基底神经核的功能主要涉及运动起始和控制,因此,基底神经核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运动方面的症状,如帕金森病、舞蹈病等。
尽管己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人们对基底神经节涉及运动调控功能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完全阐明,对其在非运动功能方面的作用所知更少,有待今后的深入探索。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运动回路与调控
对姿势和运动进行调控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有关结构称为运动神经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以及两个辅助监控系统(小脑和大脑基底神经节) 组成,辅助监控系统是核心成分。这些脑区之间大多拥有往返纤维联系构成的复杂回路,对运动与姿势的完成进行着不同形式。


下图为E-4腱反射。其感受器为腱器,可有效地感受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增加,有助于维持恒定的肌张力,当肌张力突然增加时,腱反射十分强烈,此为动态反应。1sec之内动态反应恢复到底水平的稳定发放。


下图8-9-14为边缘系统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边缘皮质、海马结构及杏仁延伸部呈典型的C型,环绕大脑半球内侧面、间脑及中脑。边缘皮质各结构,间脑及中脑之间依赖穹窿、前脑内侧束、终纹、乳头束、背侧纵束、髓纹等联系,形成一个“边缘系统-中脑功能环路” 。

边缘皮质间的联系
边缘皮质主要依赖以下联络纤维相互联系:扣带连接扣带回,海马旁回以及邻近新皮质。钩束连接额叶眶回和颞叶前部的皮质。前连合主要联络两侧前嗅核、嗅结节、broca斜角带、梨状皮质、内嗅区、海马旁回、外侧嗅束核、终纹床核、伏核、颞中、下回前部及其他新皮质。海马连合联络两侧的海马、齿状回和下托的纤维。



下图8-8-26纹状体的外侧面观
纹状体
关于纹状体的范围,现在的认识较以往有所扩大,它包括背侧部和腹侧部。背侧部纹状体与传统的纹状体范围一致,即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内侧苍白球和外侧的壳,尾状核呈逗点状围绕着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分头、体、尾3部。尾状核头粗大,突入侧脑室前角,形成侧脑室前角的下外侧壁。尾状核体位于侧脑室中央部的底。尾状核尾细长,与侧脑室下角的弯曲一致,位于颞叶内的室顶,并向前终于杏仁核的后方。尾状核的大部分位于背侧丘脑的上方,但有由神经元胞体构成的灰质桥梁将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相连接,从而分隔内囊前肢,形成条纹状外观。


我认为意向性运动,主要受脑垂体的涉及和控制(也就是经络的职责和特性)。这是它的最主要的责任,因为它将每次最后的精细技巧运动统统完整的纪录下来,为了再次利用,以绝对保证下一次的安全且完整的应用。因为这种运动的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形式更为复杂,一般由后天学习而得,且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此种运动即可对感觉信息的反应,也可由主观意向而触发。例如自我治疗甚至组织再生的功能,这样许多疾病就不会发生。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脑的胚胎发育可分为8个阶段——现代神经生物学
外胚层某些细胞与中胚层相互作用诱导出神经外胚层。
结果,中胚层第1部与外胚层交互作用诱导出前脑。中胚层第2部与外胚层交互作用诱导出中脑和后脑。中胚层最后部与外胚层交互作用诱导出脊髓。
一旦神经管形成细胞,繁殖即轻快地进行。神经外胚层由神经板凹陷形成神经管。细胞数变化不大。一旦神经管闭合,很快由单层上皮繁殖为假复层神经上皮。其中所有的细胞都有繁殖能力。
细胞停止有丝分裂的时间是细胞生活史中的关键阶段,细胞丧失合成DNA能力,停止有丝分裂的时间,称为该细胞的生日,这个生日是严格不变的,知道某种细胞的生日,就能知道其最终在何部位定居,甚至知道某些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的联系形式。在这里有3个一般规律:(1)体积较大的细胞,包括突起伸展很长的细胞,通常出生较早。而突起局限在胞体附近的小神经元出生较晚。(2)对各个脑区来说,细胞繁殖顺序均有特点,例如大脑皮质各层细胞中,最深的细胞出生最早,最浅层细胞出生最晩。(3)在多数脑区内,第一批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出现时间相同,但胶质细胞繁殖期持续得长,甚至终生都可细胞繁殖。
多数神经元产生于或靠近于神经管室带,最终定居部位却离开室带一定距离,这就必须迁移。迁移运动多呈阿米巴样运动。迁移细胞先伸出一个引导突,细胞本身附着于适宜底物上,细胞核注入引导突,最后细胞核后方的尾随突撤回。

神经元到达最终定居部位后,同类细胞即互相“识别”,又互相粘附,使同类细胞按一定方向聚合在一起。

在发育的早期阶段,似乎多数神经联系早已精确地确定下来。大量研究证明,这种神经联系不仅具有脑区特异性,而且在同一脑区内还有神经元的化学特异性,甚至在某些神经元上还有联系部位的特异性。这种选择性的突触连接和神经回路的形成,与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粘附密切相关。

一定神经元自然淘汰性死亡过程即为凋亡过程。一般脑区神经元群数量多少有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产生的细胞数目过剩,晚期阶段经自然淘汰死亡,细胞数与其支配的靶组识大小相适合。这种自然死亡的细胞约占最初神经元数的15-85%。

这种发育较晚阶段的第2次调整,不是神经元群大小的调整,而是神经元突起数目的精细重调。是什么决定哪些轴突消失?哪些轴突存活?其解释与淘汰性自然死亡过程类似。


生长锥是发育神经元引导突前端的结构,调控生长锥运动的弥散性小分子多种多样,此外,这一发育过程也受神经递质和电活动的调控。实验证明,神经元突起向着NGF局部浓度高的方向生长。生长锥沿着CAMs和ICAMs粘着力最强的方向运动。能诱导树突的形成。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也与神经突起的生长有关。
细胞内的机制也参与调节神经突起的生长。

一个神经元产生独特的树突分支所需要的信息,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大脑的结构(入门)
微观的观点
大脑由数以千亿的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神经通路(树突和轴突)的形式复杂地交互连接在一起。有数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存在。有些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通路是区域性的,在最接近的相邻区域分支开来。还有的则很长,和远方的神经结构相互连接。这些长的神经通路外面包覆着白色的脂肪组织,称为髓鞘,促进神经元里面产生的电流信号(动作电位) 传递。每个神经元都和其它无数个神经元相互连结,形成了复杂的互动模式。因此令人惊叹的复杂网络其实是由相对简单的元素组成的。
简单元素的多种排列构成复杂的大规模集合,这样的原则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以语言为例,数以千计的字词,句子,描述等不过是用数拾个字母就能构成的。想想看基因也是,实际上几乎是无限数目的变化,可以用有限数目的基因组合而成。
虽然在神经元内的信号是电流,然而神经元之间的沟通则是以化学的形式进行的。大脑的多重生化系统是以上述的复杂结构相互混杂并交织在一起的。
突触后的受体在激活之后会产生另一股电流,称为突触后电位,很多的突触后电位一起发生,引起了另一个动作电位。这个过程重复数以百万次,由平行或序列方式在神经通路上传递,最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编码信息。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形态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调质。到现在己经发现了数拾种。例如谷氨酸,伽马氨基丁酸(GABA) ,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等,神经递质,其中色括谷胺酸和GABA,几乎可以在大脑任何地方找到,其他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则受制于大脑的某些部位之中,每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和数种受体结合。神经调质包含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作用较慢,由于脑中的神经核所控制。
大脑中存在着很多皮质下组织,在演化上皮质下组织的发展比皮质还早,几百万年来它们引导着各种不同有机体的复杂行为。现有的爬行类甚至鸟类中,新皮质只有最低限度表现出来,在进化的先祖之中,可以在无皮质的大脑中找到两组结构,即丘脑和基底核,在演化的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分为两侧半球。因此,这里所描述的大脑结构,是由一对半球所组成,即左半球和右半球。
尽管某些功能重叠,丘脑和基底核无疑还执掌着不同的功能,在古代,皮质产生之前的大脑中,丘脑主要负责接收,处理从外界进来的信息,基底核则负责运动行为和动作。因此从很早以前开始,知觉和动作的区分在大脑的结构中似乎就是很基本的了。唤起树分为两根主要的树枝,其一投射至知觉的皮下区域(背侧树枝) ,另一根则是投射至动作区域(腹侧树枝) 。
丘脑虽然经常被视为单一结构,但事实上它是很多神经核的集合。有些负责加工不同种类的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他丘脑的神经核负责整合不同种类的感觉信息。丘脑中有复杂的输入整合阶层。丘脑背内侧核在这个阶层的顶端,和额叶密切连结在一起。其他在中线的丘脑神经核并不是特定的,它们负责各种不同形式的激活。
在大脑所有的结构中,只有前额叶皮质嵌入于这么完整的神经通路网络模式之中。这么独特的连接使得额叶特别适合做协调和整理其他脑部结构的工作,也就是交响乐团指挥工作。对我而言,拥有意识和拥有新皮质是相等的,特别是在联合区。
那么为什么神经科学家以及一般大众如此坚信意识概念的存在,并且相信它是心智运作的中心。我们不再谈论灵魂,我们称之为意识。
教育可以保护个体不受老年痴呆的影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罹患此症的可能更低。合理的假设是和良好教育关联的行为方式帮助着人们抵御老年痴呆症,而不是教育本身。假定神经性老年痴呆症导致的疾病以相同频率侵袭着两组人,那么同样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状态良好的大脑会比状态不好的大脑产生较少的破坏性的影响,因为有额外的神经连接和血管使得良好状态的大脑有额外的储备。玛丽修女的案例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直到101岁去世之前,她的认知能力测试表现一直良好,尽管事实上对她死后的大脑解剖显示,她的大脑有许多神经纤维缠结和斑块,标志着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存在。这样看来,玛丽修女即使有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大脑也依然保存着良好的心智。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行为的神经可塑性
有哪些可塑性?这个问题很有吸引力,不仅因为它对现有科学提出了挑战,而且因为一旦我们知道如何控制和利用神经的可塑性,某些疾病的治疗就会变得很有希望。在这些因素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特别耐人寻味。人们在一生中怎么使用大脑和他们的大脑怎么老化之间被证明存在着很强的联系。


看来认知活动可以促进神经组织的生长,比较训练之前和之后的核磁共振图像,结果发现在两侧的颞叶和左侧顶叶均发现了大幅度增加的灰质。然后训练中止了3个月后进行第3次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在较早培训中受益的所有区域都出现了灰质数量的减少。
这个真实的惊人发现表明,既使是相对简短但持续的认知活动,都能够影响大脑形态,而且可用特定的神经解剖学的方式检测到。随着这类结果继续累积,终身神经可塑性的存在和它对认知活动的依赖将不容置疑。
Elkhonon Goldberg的导师卢里亚就是认知复健的先驱,他运用认知锻炼促进脑损伤心智功能的恢复。我自已的经验也使我得出结论,认知刺激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催化剂促进创伤性脑损伤的自然恢复。
我们将如何对抗老年痴呆症?同样必须注重治疗和预防两手抓。科学家和医药行业己协定合力开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主要针对大脑中的胆碱能和谷氨酰胺能的神经递质系统。

我又认为丘脑是脑的控制核心。天老爷(《黄帝内经》即所受于天)为了防止丘脑,在处理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应急,又在供血方面,设置了四个窗口以预防万一。多妙啊!一旦出了问题,就用最短的时间恢复常态。

背侧丘脑在四个不同血管分布供应区梗死时可产生不同症状
Graff-Radford等研究证明,背侧丘脑在四个不同血管分布供应区梗死时,可产生不同症状。背侧丘脑前外侧梗死常有严重的神经心理学改变,包括语言、记忆、定向、智能、视感知和结构改变。背侧丘脑内侧梗死有明显的认知缺损,但语言保留。背侧丘脑后外侧梗死不产生神经心理学改变。而背侧丘脑外侧梗死时仅半数有言语障碍,但无失语,也有轻度智能、视感知和结构改变。其中仅背侧丘脑前外侧病变有语言障碍和其他心理障碍。但当语言恢复时,并不一定伴其他心理功能障碍的同等恢复,说明背侧丘脑病变引起的失语不一定依赖其他心理功能改变。可以认为,背侧丘脑参与语言功能,并有其特定的神经解剖基础。

下图显示了构成皮肤的众多组织,其中显示了触角小体。


总之,在认知训练的所有作用中,最令人兴奋的也许就是它的预防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享受最长时间的认知健康,丰富的行为训练有助于保持老年大学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为什么丘脑在学习新事物上抓的很紧呢?由于它含有四条小血管供应它,所以很安全的盛任它。但四条小血管不可能保持12小时的血管能量供应,故只能动用脑脊髓中枢的内环境中的内汾泌机能。多妙呀,天生的妙境为人的意识创下了尤良无比的环境,为人类的意识行为立下了最大的汗马功劳。

颅内脑脊液量约为123ml大约25ml在脑室内98ml在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并非仅为血液的过滤液,而且有脉络丛上皮细胞具有转运功能,分泌细胞顶面有微绒毛,基底面有指状突起和褶。上皮细胞顶端之间紧密连接,可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上皮细胞下方的基质内为有窗孔的毛细血管,脑脊液从脉络丛上皮细胞的顶面分泌,每分钟约分泌0.35-0.4ml,这样经约5-6小时后,就可更新50/100的脑脊液。
总之,脑屏障的功能意义在于,在正常情况下,使脑和脊髓不致受到内,外界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恰当地发挥其重要的功能。在脑屏障受到损伤(如外伤,炎症,血管病) 时,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或降低,使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直接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将导致脑水肿,脑出血,免疫异常和使原有病情加重等严重后果。


下图是室周器官
室周器官CVOs,是位于第3,4脑室壁上缺乏血脑屏障的8个微小器官,包括终板血管器,穹窿下器,正中隆起,漏斗柄,垂体后叶,连合下器,松果体隐窝和最后部,脉络丛也是相对缺乏血脑屏障的器官,也被认为属于脑室周器官。
人类该器官的显著特点是有丰富的毛细血官网,在血官内皮细胞和脑室膜之间,只隔双层基膜,其外有胶质细胞突起所形成的脚板。基膜包围结缔组织区,其间形成血官周围间隙,有些间隙与脑室腔十分接近。在血窦样毛细血管之间,有胞体丰满而突起短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终板血管器为一疏松组织区,其前方为交叉池,后方为第3脑室,为一菲薄的,前后两面接触脑脊液的室周器官。它是血管最丰富而神经元最少的室周器官。


穹窿下器
穹窿下器是一较大的室周器官,位于室间孔上方,介于侧脑室与第3脑室之间,在第3脑室顶壁前方。在正中矢状切片上,穹窿下器呈一斜置的棱形,其前下部窄细,称腹侧柄。其中央部较宽,称体部。其后背侧部窄细称背侧柄。在冠状切面上,依切面不同而形态各异。在相当两柄平面,呈盘状。在体部,呈半球形或近似园形。其背侧与海马连合腹侧穹窿脚分叉处,与隔3角核紧密相邻,其腹侧突入第3脑室顶部,隔室间孔与背侧丘脑为邻。在其两外侧边缘部,有侧脑室脉络丛与其相连,其后端与第3脑室脉络丛相连。
在神经联系方面,已知其传出投射多于传入投射。穹窿下器向视前区和下丘脑的投射可分几组。
向下丘脑神经分泌大细胞以及下丘脑其它核区投射,包括至室旁核和视上核的催产素及加压素能细胞,此路调节垂体前叶与后叶的内分泌活动。
向下丘脑室旁核其他小细胞亚核投射,后者再投射至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以及脊髓中间带内,外侧核柱,此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向视前区内侧核与正中核,以及终板血管器投射,参与钦水行为的调节。
总之,穹窿下器参与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多种机制有关。

正中隆起
哺乳动物的正中隆起位于垂体炳与视交叉之间。正中隆起伸长细胞丰富,这种细胞主要起着沟通脑脊液和血液循环的作用。它们可以摄取脑脊液内的激素和其他物质,并转运至垂体门脉系。由于正中隆起内没有神经元,故无传出纤维,此处的毛细血管和内分泌腺的毛细血管相似。
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室周器官是血携免疫信息分子少量,优先入脑的位点。少量,不致于引起脑内免疫环境的明显波动。优先入脑,则有利于脑做好免疫应答准备,在95/100血携免疫信息分子通过血脑屏障入脑之前,已然启动了脑内的对小胶质细胞等的“闸控”机制。因此,脑屏障与脑窗口形成对立统一体。
室周器官的作用
室周器官的生理意义
室周器官虽小,但其生理功能很重要。它们在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定点分布,提示它们很可能对脑脊液成分有监控作用,尤其是对免疫信息分子有监控作用。血流速度缓慢很适合配基与受体的化学结合过程,基础代谢率低提示物质转运在此位点多为不耗能少的被动运输,大量研究表明,它参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水代谢。已知它的神经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核团具有往返联系。它的伸长细胞是脑脊液与血液之间的信息转导途径,脑屏障是疏而不漏的结构。





人类的大脑是我们所知的宇宙中最为复杂的自然系统。其复杂程度可以和最为复杂精细的社会经济结构媲美,或者更甚,21世纪的开始为大脑与心智科学时代。
额叶正如人类社会中崇高的领导者角色一样,很晚才出现。在演化上其发展要到类人猿之后才开始加速(根据布洛德曼的研究,前额叶皮质或相似物占人类总皮质的29/100,占黑猩猩17/100,长臂猿和恒河猴的11.5/100,狐猴的8.5/100,狗的7/100,猫的3.5/100。参《大脑总指挥》一书)。额叶为意图,远见,计划所在地,是人类的演化应视为额叶的时代。额叶有疾病的人,仍然能够走动,运用语言,认得物体,甚至可以记住信息。然而就像没有领导的军队,额叶有缺失会使得认知功能瓦解,最后崩溃。
早期的大脑组织的理论都不承认额叶有任何重要的角色。事实上,额叶是所知的沉默的脑叶。然而过去数十年间,额叶己然成为科学界热切研究的焦点。这些认知能力,有赖于额叶并和额叶一起发展。广义而言,额叶是有机体从过去将本身解放出来,投身于未来的机制。额叶赋予有机体能力,去创造事物的神经模式,就像是让事情发生的必要条件。
大脑使未来的内在表征呈现,必须要取得之前经验的某些要素,然后以某种方式重组,使得整体和任何过去实际经验没有任何对应,有机体为了要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超越仅是形成内在表征的能力。你不需要你的额叶去产生一个人类的心理图像。
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特色就是系统化的工具制造,也可以说人类是有赖于这种能力的,因为自然环境之中并不存在己经制造好的工具,所以要制造的话,得要在心中产生。说的更远的话,要能创造,保持未来的图像要有神经机制的发展,额叶可以看作是制造工具,人类的提升和经常被定义的人类文朋之发起等先决条件。
除此之外,语言创造新词句的产生能力可能也有赖于这样的能力。操纵和重组内在表征非常依赖额叶,这种能力的出现和额叶的演化是并行的。语言产生与额叶较迟演化出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经常被提及。但相比较玄妙的语言天生说,它更可能是额叶发展所衍生出的。额叶在使用语言内在的开放式产生能力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将此充分利用于生物学,额叶的出现对于使用语言内在的产生能力是必要条件。因此形成目标能力的出现一定与自我心理表征之出现有无法改变的联系。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怎样才能维护阴阳平衡呢?最关键的是脑、脊椎、脊神经,这三个是人体的中轴。其中,脑是人体的生命中轴,像司令一样负责决定指令的。脊椎是身体的中轴,像副司令一样负责承上启下,把脑的指令告诉给各个器官和组织去执行。



经络是关联自我核心丘脑的,丘脑是大脑的最高司令部。完整的大脑接到丘脑的指挥命令后,就会立即使大脑完整的执行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一切工作了。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必须遵守法律上的规定,否则社会难以稳定。所以经络系统参与下,必须要有关人员守法,依法办事。虽然经络系统在过去年代里早已参与了,但人们尚未认识到,故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理解它们,所以与法律无关,因而提不出相关的法律。
有专家研究出机器人模拟人的教学,好像教授一样在课堂上演讲。人们非常惊奇,不过机器人不能吃饭、喝水、无脉膊跳动,更不能到CT室检查大脑成像。若机器人去杀人放火,那就要关闭其电源,然后寻找其背后的真正操纵者,对操纵者依法处置。



萧言生写到:感觉。针刺或按压穴位的时候,人身上沿着经络的地方会出现酸胀或麻感,中医称此叫得气,跟每个人的体质有关,有人明显,有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大体上说黑人和白人的循经传感比黄种人出现的多,所以针灸在他们身上效果好。循经皮肤病,一些人的皮肤病不是沿着血管,也不是沿着神经,而是沿着经络出现。皮肤低电阻,经络走行上的电阻比其他地方低,这种现象不但在活人身上有,活动物身上也有。温度。用热像仪测身体一些部位,把相近温度的点连起来结果发现,这种高低线沿着经络走行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人也是一个发光体,能主动发出微弱的冷光,发光强度的点,绝大多数在经络上。

有人明显?有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大体上说黑人和白人的循经传感比黄种人出现的多。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在人身上沿着经络的地方会出现酸麻感,有人明显,有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什么感觉都没有的人,很可能自己不完全相信经络,所以会产生反对的意见,因此我希望有病的人最好在家中静静的自己治疗,快乐的感受,不要在大众面前虚张声势,影响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安定的事情发生。

只要认真遵照《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教导就好了。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3点就可以了。(1)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少和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2)注意饮食起居,保诗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加强身体锻炼,能够促使经脉通畅,血液畅行。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那么借助什么媒体,可以将经络系统传送进入机体呢?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真皮内的触角小体,参图皮肤构造p136人体科学。

经络确实存在,它是直达丘脑,而且锁定直通丘脑的联络核团,这是直接关联自我核心,是由经络的特性决定的。这样重要的任务用怎样的方式确认才能处理好呢?应该控制内分泌机构。也就是控制垂体等。只要完全控制垂体等,那就可以能使大脑完整的执行心理活动的一切工作了。


人体经络
经络是人体的金矿。
如果说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国粹,那经络和穴位堪称人体内的金矿脉,渴望健康长生的人们一直在挖掘不止。从古至今,经络穴位对人体健康的伟大作用一直让人感觉既神秘又向往。
我们知道了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源就是身体里有关经络的失控。所以,人的一切疾病都可以叫做“经络病”它产生的预防作用就叫“经络防”。
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己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正在发展中的疾病。
总之,人们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很多简单、方便、省时的方式来刺激经络和穴位,从而保持人体各个脏腑功能的平衡、和谐,使气血畅通,身心团结,从而提高我们对外来疾病的战斗力。


像金字塔一样未解的世界之谜
关于经络的本质,有人说经络是血管,要不怎么运行气血?有人说是神经,不然怎么传导感觉?还有淋巴说、第3平衡系统说等等,但没有任何一个假说能够完全解释经络现象。
有人说经络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甚至认为,认清了经络的实质就可以拿诺贝尔奖。所以研究经络在东西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朝鲜有个叫金风汉的科学家。欣喜若狂地向人们宣布她找到了经络,并把它命名为“风汉小管”,当时把全世界都震了一下。中国赶紧组织了一批专家过去证实。结果朝鲜迟迟拿不出证据。原来是弄错了。


命要活的长,全靠经络养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2500年前的古书。是一部东方的“人体健康圣经”。
中医把人本身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大脑、心脏、肾……中医认为是经络联系了全身。
中医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行。一年之中,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浮于身体表面,秋冬阳气内敛,气血沉于身体之里。一月之中,每月月园的时候,人的气血较盛,月缺时,人的气血较弱。一天之中,时辰不同各个经络的气血盛衰也不同。从地理方面,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身体状况,比如北方风沙多,所以北方人的皮肤纹理较粗糙。南方天气潮湿多雨,所以皮肤较为细腻,因此治疗同样的病,经络的刺激有很多不同。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它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决生死,治百病” 还讲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就是说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总之,经络把人体各部分都联系起来,变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活生生整体。


经络就是我们的随身御医
刺激经络和穴位还能治未病,也就是养生保健。在你身体将要发病或者刚刚发病,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络上反映出来一些初期症状。这时刺激经络,身体的各种自我调整系统就能够激发。激活后就能自我恢复平衡。
总之,经络系统的东西莫测高深,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很多人都不禁怀疑,这种与老天都有联系的东西单凭生活与劳动经验能总结出来吗?尤其是经络在内脏中的走行起止,跟现代科学研究出的神经、激素有很多相符的地方。试想想,如果抛弃这种暗合的现象说经络系统都是想象出来的话,那古人岂不是成神仙了?所以又有另一种说法,经络实际上是古人在修炼气功时发现的。因为气功的打坐、观想以及坐禅。
经络研究始终还是处于假说阶段,谁也没能把经络、穴位和气究竟是什么清楚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虽然经络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谜,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忧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 ,是说人的七情超过了限度就会伤及五脏。但如果七情自然而发,不但不伤,反而会增进脏腑的功能。比如,怒伤肝,但对于那些没有火气或抑郁太久的人,怒则可激发他的阳刚之气,宣散他的郁结之火: 忧悲伤肺,但对于长期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人,诱导增进脏腑的功能。


生物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逐步进行的,早期的低等动物没有大脑。经络就是它们身体里调节各个器官的主要机构。这些经络系统本身就具备计算机的功能,很自动化。
但是人毕竟受到了自然界的偏爱,人体内的手3阳经,包括大肠经、三焦经与小肠经。都是其他动物没有的。老鼠只有7条经络而青蛙只有5条经络。越高等的动物经络数就越多。

总的说来,当代科学对人体经络结构的了解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系统的表现,有人认为经络属于血管或淋巴系统没有定论。
所谓牵一发而痛全身。中医讲究整体,通过使用经络对身体内的组织器官进行调节疏通,补其不足减去过剩,这种自我调节是人体本身具有的伟大功能,只不过需要我们通过刺激点拔经络来唤醒它罢了。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好比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含义,好像网络一样。经络就好像身体内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般。使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只有把这些沟渠打扫干净,让气血畅通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经8脉就像水库一样。平时12正经的气和血奔流不息时,奇经8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12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8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的,12正经气血太多了,太汹涌了,水库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过来。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脾经属于脾脏络于胃。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3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3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


12经脉的走行方向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比如手3阴经从胸走向手,手3阳经从手走向头。足3阴经从脚走向胸。足3阳经从头走向脚。12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一个环。次序是这样的。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使用经络穴道疗法时要注意的
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效果更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吐气时肌肉松软此时给刺激不仅痛感少并且传导佳。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按压的补泻之分,慢性病要给于轻刺激称为补法。痛疼较强时以重压称为泻法。每次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效果最好。

既然人通过经络与天地通电,也就是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天人相应的说法。人体的12条正经,对应地之水流,孙络有365之数。

人的后天之本——足阳明胃经
中医里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就是说它们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保证。因为脾胃具备整个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脾胃不好,人体“电能”就不够用。电压偏低使很多器官运作代谢减慢,工作效率降低或停工。

《黄帝内经-玉版》
歧伯说:脓己形成,十死一生。所以高明的医生不等形成就治疗。确定好方子,书刻在竹简帛书上,使有才能的人传承给后世,这样没有终止地相传,是为了不让人们再遭受痈疽的痛苦。

巧用人体大药保健康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到医院里开药或打针。其实有些疾病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看医生。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药铺。当我们感到不适或生病时。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房中找到30-40种药来对症治疗。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完全有能力治愈60-70%疾病。但我只是想对大家说;每个人都是健康生活的实践者,都是自已的专家和权威。一个人只有对自已充满自信,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

奇经八脉是任昹,督脉,冲昹,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12正经不同,既不直属于脏腑,又不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12经脉之间的联系,对12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人体大药不仅治病,还能预警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那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那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叫诸病干内,必形于外。
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经络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应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等感觉异常现象。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本草纲目)在医家和道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的论断。就是说大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死。他的这一“脑主神明”的见解,改变了长期以来“心主神明”的说法。他的这种观点一直不被医学界和世人认可和支持。直到清代王清任在人体解剖观察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在脑” 的说法,才发展完善了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 的论断。这个学说发展到现代,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麦兰秘典论
脏腑的功能
黄帝问到:“我想听一听人体十二脏腑的各自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歧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心相当于人体中的君主,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有统率协调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肺位于心的旁边,像辅佐君主的‘宰相’一样,主一身之气,协助心脏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肝相当于人身体中的将军,主管谋略。胆的性格坚毅果敢,刚直不阿,因此可以把它比做是‘中正’ 之官,具有决断力。膻中相当于君主的内臣,传达心的喜乐情绪。”
脾和胃相当于管理粮食仓库的官,主管接受和消化饮食,化为营养物质供给人体。大肠相当于传输通道,主管变化水谷,传导糟粕。小肠相当于‘受盛’这样的官,主管受盛胃中来的饮食,对饮食进行再消化吸收,并将水液和糟粕分开。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故肾脏有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骄健的功能,是‘作强’ 之官,主管智力与技巧。三焦相当于‘决读’这样的官,主管疏通水液,使全身水道通畅。膀晄为全身水液汇聚的地方,是‘州都’之官。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才能使多余的水液排出,而成为小便。

玉版论
揆度和奇恒
歧伯回答说:“‘揆度’记载的是判断疾病深浅的内容,‘奇恒’ 讲的是异乎寻常的疾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是要把握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而揆度和奇恒的关键都在于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身血气总是顺着一定方向循环往复而不逆行,因为如果逆行就不能正常运转而失去了生机。五色的变化比较浅显且易于掌握,而神的变化却是微妙的。所以把这些内容镌刻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当注意观察部位的不同和颜色的深浅,颜色浅的,说明病情比较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就能好。颜色深的,说明病情重些,要服用汤剂来治疗,约二十一天可以治好。颜色特别深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必须要用药酒来治疗,约一百天左右能治好。颜色枯槁没有光泽,且面部肌肉消瘦,就治不好了,一百天就会死亡。如果病人脉搏微弱,真气将绝则必死。温热病,阴血特别虚的也必死。
病色在面部的上下左右不同部位呈现,应当注意观察。病色向上移的,说明病情日益严重,为逆,表现在面部左方的为顺。男子病色表现在面部左方的为逆,表现在面部右方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为死亡的征兆。如果阴阳反常,应当权衡虚实轻重,使之恢复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诊病方法。

诊要经终
诊断疾病的关键
黄帝问道:“诊断疾病的关键是什么?”
歧伯回答说:“关键在于掌握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正月、二月的天气开始生发,地气开始萌发,这时与之相应的是肝脏之气。三月、四月的天气正盛,地气上升,这时与之相应的是脾脏之气。五月、六月阳气旺盛,地气上升到极点,这时与之相应的是头脑之气。七月、八月阴气开始上升,呈现肃杀的现象,这时与之对应的是肺脏之气。九月、十月阴气慢慢转盛,地气闭葳,这时与之相应的是心脏之气。十一月、十二月的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地气闭合,这时与之相应的是肾脏之气。”
夏季误刺了春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肝气,疾病非但不愈,反而使人全身倦怠无力。夏季误刺了秋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肺气,原先的疾病没有治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不想说话。又因金不生水,肾脏得不到肺母的滋养,使人惊恐不安,总像是有人要抓他一样。夏季误刺了冬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肾气,不但原先的疾病不能治愈,反而使人气少无力,又因水不滋木,肝木得不到滋养,使人常想发脾气。
秋季误刺了春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肝气,原先疾病非但不愈,还会使人惕厉不安,又因木不生火,心得不到肝木的滋养,使人健忘。秋季误刺了夏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心气,原先的疾病不但不能痊愈,反而使人嗜睡,并且多梦。秋季误刺了冬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肾气,不仅原有的疾病不能痊愈,还因肾不闭藏而使人时时发冷。
冬季误刺了春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肝气,不但原先的疾病没能痊愈,反而使人困倦但又不能安睡,即使入睡,也会梦见奇怪,可怕的事物。冬季误刺了夏季应刺的部位,损伤了心气,不但原先的疾病没能痊愈,反而因正气外泄,邪气侵入经脉,而引发各种痹病。冬香误刺了秋季应刺的部位,误伤了肺气,不但原先的疾病没能痊愈,反而因为肺不能宜化津液而常常口渴。

针刺的一般原则
凡是针刺胸,腹部位的穴位。一定要避开五脏。如果误刺心脏,很快就会死亡。误刺脾脏,五天就会死亡。误刺肾脏,七天就会死亡。误刺肺脏,五天会死亡。误刺膈膜,叫做伤中,即使病情暂时好转,但是不到一年必会死亡。


百病渐消,清福自来----经络是人体的医魂----求医求己
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对我而言,五行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思想工具,用来学习中医,方便顺手。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3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含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荣,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荣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荣,俞,经,合” 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3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荣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荣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则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荣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荣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荣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荣穴内庭。心烦不眠,或心烦热可选心经荣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荣穴“液门”。各经络的荣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用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釆可选用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冶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以选择经穴治疗。


《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胜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择。脾虚则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 ,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这种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分泌的功能。
去医院看病,很多症状查不出原因,往往会诊断为内分泌失调。当你焦虑不安时不妨揉揉自己的三焦经,效果会使你喜出望外。
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属火。焦字本身就是“火烧”的意思。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两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三焦经直通头靣,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



下图是三焦经的终点叫丝竹空,就是我们的眼外角。
三焦经的终点叫做丝竹空,就是我们的眼外角,鱼尾纹就是长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容易长斑,所以经常刺激三焦经就可以减少鱼尾纹和防止长斑。三焦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上的疾病如耳聋,耳鸣,耳痛等都可通过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三焦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可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甲状腺肿,又可治肩周炎。




胆经,排除积虑的先锋官。
肾经,关注你一生幸福的经络。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状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国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半寸,胸中线旁开两寸,到达锁骨下缘。

肾经有两条支脉
肾脏直行支脉。向上通过肝和横嗝,进入肺中,沿着喉咙,至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从肾经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虽然肾经穴位不多,只有27个,但它与肾、膀胱、肝、肺、心脏等都有联系,是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
肾主藏精,这是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这里所说的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传承来的,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称脏腑之精。肾经如果有问题,人体通常会出现口干、舌热、咽喉肿痛、心烦、易受惊吓,还有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肌肉萎缩麻木,脚底热、痛等症状。

恐惧对肾脏造成了伤害,而肾脏受到的伤害又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了。同样,肾的病变也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调,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

《黄帝内经》是一本适合老百姓的经典之作。它重视人文关怀,不管是看病还是养生,它都强调“求本”。追求的是脏腑顺安,气血充足和畅,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本草纲目》中的“补血四宝”: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当归补血和血,熟地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白芍敛阴和血。四药合用,既可补血,又能行血中之滞,补而不滞。共成补血和血,活血调经之效。


一般来说,人到了四十岁时,体内阴精已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开始衰退。到了五十岁左右,就感觉身体沉重,听力及视力明显减退。到了六十岁左右,阴茎瘘废不用,元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部虚而上部实,鼻涕眼泪常不自觉地流出来。所以说明了七损八益的调理方法,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理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却有强与弱的不同。明智的人在身体健康时,就注意调养,愚笨的人当身体衰弱时,才想到要注意。所以愚笨的人常正气不足,明智的人精气有余。精气有余,则耳聪目明,身体轻盈强健。即使年老也身体强壮。而身体壮实的人则更加强壮。所以圣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心情舒畅而少欲望,因而可以长寿,

老年身体健康,离不开“虚阳气存”
近半年来,我的听力明显下降,家人吃饭时,谈什么话都听不出来,只听到谈话声,爱人挨着我的耳朵大声说,才知道是什么意思,近两个多月,感到反应也迟钝,想大半天才能答出来,故考虑像我这样多病的人,都希望安安静静的在家好好休息。谢谢大家对我的照顾和关爱。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参考资料
1.( 澳)K.W沃尔什,汤慈美,方俐洛,王新德译。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
2. 沈政 林庶芝。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霍涌泉,叶浩生主编。意识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美) 罗伯特索拉索。朱滢,陈恒。21世纪的心理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 弗郎西斯克里克 著。汪云九,齐翔林,吴新年。惊人的假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 万选才,杨天祝,徐承焘。现代神经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7. 乔治阿德尔曼,杨雄里。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 汤慈美。神经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9.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 美)Elkthonon Goldberg 著。黄有志 邱小菊 译。大脑总指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 萧言生 著。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东方出版社。2010。
13. 蒋咸禄 著。脑与意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 英)SUSAN BLACKMORE著。耿海燕,李奇译。人的意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5.( 美) 金伯利麦克林 罗伯特索而索 著。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 殷炅 珍泉 著。易经的智慧大全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17. 焦亮等 编著。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8. 赵庆新 主编。黄帝内经图解。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9. 春之霖 焦亮 主编。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0. 中里巴人 著。求医不如求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后记
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是由于很多人给予我的帮助而共同完成的。
首先是K.W. 沃尔什著作的神经《心理学》由汤慈美等译的这本书(1984)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知识。接着是汪云九所译的弗郎西斯克里克著的《惊人的假说》,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还有许多心理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争论引起我的注意。尤其是詹姆斯的意识说。认为意识是一种个体的,连续的,不断变化的,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思想流。意识流成为主观生活流,强调意识的功用是有机体为达到生存而必须的心理状态。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思想后被其他人的意识所直接见到。晚年他又公开提出要彻底抛开“意识” ,认为是空洞名称。这又引起了我更大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后来又看到朱志康同志所写的《我们心灵的奥秘》感到敬佩。虽然他轻易放弃丘脑作为个体核心的想法,但是促使我的信心大增。
感谢神经解剖学家们的许多著作和《神经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提供的资料,使我进一步心中有数。
看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比尔布菜森所著的《万物简史》,使我更开阔视野,对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在子女们的关怀下,老俩口生活的很高兴,这给我更有余力写此文章,深表谢意。
朱长庚主编的《神经解剖学》中的边缘系统小结中的边缘各结构之间的联系学习之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洞察力,为认准丘脑这个总司令部,提供了坚实的想法。
《黄帝内经》的学习,为现代医学的构建,提供了准确的构思,
“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身体里有关经络的失控” ,所以,人的一切疾病都可以叫做“经络病”,而通过激发经络的潜能,使其恢复调控,修复人体的治疗作用就叫“经络治”,它产生的预防作用就叫“经络防” 。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正在发展中的疾病。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还讲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就是说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总之,经络把人体各部分都联系起来,变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活生生整体。
我私下认为萧言生,在研究方法上出了点问题。因为现在好多研究是按现代医学中的解剖那一套来的,是在尸体上找经络,用高倍的显微镜在经络的走行路线上到处搜索,然而从皮肤到肌肉,始终都没发现有细胞是按经络排列的。这个研究方向就是错的。经络是干什么的?是运行经气的。人死了,经气就没了,还去哪儿找经络啊?经络是一种能量,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肉眼看不见。
我很赞同萧言生的其它主张,故又想到经络系统在人身上,只有通过全身的触觉小体做媒介锁定直通丘脑联络核团发挥其功能,而且控制脑垂体为主的系统来影响全身。
总之,没有他们的帮助(包括诸多书藉的阅读),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我感觉到好像是我提起笔来,在与大家共同协商写出来的。这是大家共同的力量,是为了脑科学的进步。我只是执笔者而己,当然执笔当中难免会发生错误,这应该由我负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2018/3/28于广东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真实的鲁滨逊漂流记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修修改改,错别字、标点、段落、语法等还是存在问题,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严谨,结构还需规划、安排,事例图集还需要鲜明、生动(好象图集发不上来)。望请大家见谅,不妥之处请指出。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共创世界医学(修改稿)










退休了,年己老了,才静下心来,拾起在西安医科大学学习的最感兴趣的大脑研究。为什么科学发展这样快?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好?高楼平地起,汽车、火车满地跑。卫星、飞机空中游。这都是人类努力研究、实践的功劳。当然这些都是人脑指挥下产生出来的。
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有最高的智慧?它是怎样指挥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人脑干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人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身静下来,心也静了。这样可以专心致志地将自己的专业好好思考一下,同时也希望给未来的脑科学工作者留下-点东西。
总结我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丘脑是大脑的控制核心,也就是大脑的指挥中心。它与纹状体密切配合成为感觉、运动的核心即总司令部。大脑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深藏着人类的最重要的智能,指挥着肢体细微精巧的运动。自我核心就是丘脑朕络核团的主要功能。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皮质的功能交往活动的结果构成了显意识。大脑联合皮质之间相互功能交往构成了潜意识。意识是由显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的。也就是说,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核团的交换信息中才能产生意识。若只在大脑联合皮层之间交换信息,(它们只发生在上层),是潜意识。
额叶在整个大脑内,执行着最高级,最复杂的功能。额叶与意图、目的、复杂决策有密切关联。额叶只有在人类身上才得以显著的发展。可以这样说,额叶使我们“成为人”。整个人类的演化,可以称为额叶的时代。但额叶不是大脑的总指挥所。
“自我意识”才是大脑的“总指挥”。“自我意识”是“丘脑”的功能。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对自已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

命要活的长,全靠经络养。
中医把人本身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大脑,心脏,肾……。中医认为“是经络联系了全身”。中医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行。
《黄帝内经》里讲,人体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决生死治百病” 。

经络的研究,始终还是处于假说阶段,谁也没能把经络、穴位和气血究竟是什么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私下认为,萧言生在研究方法上出了问题。因为是按现代医学中的解剖那-套来的,在尸体上找经络,用高倍显微镜在经络的走行路线上到处搜寻。然而从皮肤到肌肉,始终都没有发现有细胞是按经络排列的。这个方向就是错的。经络是干什么的?运行经气的。人死了,经气就没了,还去哪儿找经络啊?“经络是-种能量,只能存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肉眼看不见!”
对此萧言生举几个证据是:(1) 感觉。针刺或按压穴位的时候,人身上沿着经络的地方会出现酸、胀或麻的感觉,中医称此叫得气。跟每个人的体质有关。有的人明显,有的人则什么感觉都没有。大体上说,黑人和白人的循经传感比黄种人出现的多,所以针灸在他们身上效果更好。(2) 循经皮肤病。-些人的皮肤病不是沿神经也不是沿血管,而是沿经络出现。(3) 皮肤低电阻。经络走行上的电阻比其他地方低,这种现象不但在活人身上有,活的动物身上也有。(4) 温度。用热像仪测身体的-些部位,把相近温度的点连起来,结果发现高低线沿着经络走行的。(5) 一些科学家发现,人也是-个发光体,能主动发出很微弱的冷光,发光强度的点,绝大多数的在经络上。
虽然经络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生物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逐步进行的,早期的低等动物没有大脑,经络是它们身体里“调节各个器官的主要机构”。
但是人毕竟受到了自然界的偏爱,人体内的手三阳经,包括大肠经,三焦经与小肠经,都是其他动物没有的。
通过经络对身体内的组织器官进行调节疏通,补其不足减去过剩,这种自我调节是人体本身具有的伟大功能,只不过需要我们通过刺激,点拨经络来唤醒它罢了。
我完全同意箫言生的这个主见,即人体经络是一种能量,只能存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借助人体的“触觉小体”与“丘脑的联络核团”直接密切沟通。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气血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按照中医理论,内脏根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
即然人通过经络与天地通电,也就凝聚了天地的灵气。
五脏六腑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脏器心包。心包在人体中的作用很大,它代心脏对全身发号施令。也代心脏承受一切入侵的外邪。如果没有心包,人的生命将是不堪一击。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把身体的各部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那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那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叫诸病于内,必行于外。

垂体控制着许多其他腺体的活动,因此常常被视为最重要的腺体,它的活动处于丘脑控制之下。垂体分泌的激素控制肾脏的功能。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性腺的活动,为人类繁衍后代做好准备。垂体还控制着人体的肤色,激活人体内的黑素细胞,从而产生黑色素。甲状腺同样受垂体的控制,它所分泌的甲状腺素控制着细胞对能量的利用,如甲状旁腺素控制着体内钙的代谢,维持骨骼的力量。垂体还影响肾上腺的功能,肾上腺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这两种激素控制精神紧张时人体的反应,并为人体的紧急行动做好准备,肾上腺还起着协调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大脑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受到丘脑的统-协调,常常彼此联系,大脑执行高级的脑力活动,诸如学习,记忆和推理,大脑的四个区各自执行一项特殊的脑力活动,靠近前额的额叶控制判断、思考和推理,额叶后面的区域控制言语,位于大脑两端的顶叶对所接收到的触觉,温度以及疼痛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颞叶则负责听觉,并且和记忆储存有关。颞叶附近分布着负责味觉和嗅觉的细胞。位于大脑后端的枕叶控制视觉。
我们清醒的时候,大脑从眼睛,耳朵以及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接收大量的信息。大脑随之对这些信息迅速地进行分类,并运用它们来控制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外,大脑还在无意识中控制着人体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大脑的这四个区和大脑皮质上的联合区相互作用,联合区对信息进行加工后传递到脑的其他部位,并且在智力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上述这一段话,我认为很重要,需要深刻的理解,才能达到原本之理。脑在特殊的营养性液体脑脊液中干什么?脑虽然重1.3千克,但所消耗的能量约占人体全部能量的20/100,的确特殊营养液所占的比例不如九牛二虎之-毛。为什么老天(大自然) ,还存脑脊液干什么?其意义很重大,即为丘脑长寿而创立的,否则丘脑的功能不会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大多几周即可恢复。故大自然的功劳很大。人才能健康的活着,顶天立地的享受百年。其实真正的使丘脑长寿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边缘系统。
颅内脑脊液量约为123ml,大约25ml在脑室内,98ml在蛛网膜下隙。脑脊液的成分表明,脑脊液并非仅为血液的过滤液,而且有脉络丛上皮的主动分泌物。脉络丛上皮的微绒毛可能有助于脑脊液的分泌。脉络丛上皮细胞具有转运功能,分泌细胞顶面有微绒毛,基底面有指状突起和褶,上皮细胞顶端之间有紧密连接,可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上皮细胞下方的基质内为有窗孔的毛细血管。脑脊液从脉络丛上皮细胞的顶面分泌,每分钟约分泌0.35-0.4ml。这样,经过5-6小时后就可以更新50/100的脑脊液。由于来自脑实质的细胞外液也注入脑脊液,约11/100的脑脊液(大鼠)为脉络丛以外的来源。钠-钾泵是分泌脑脊液的主要动力。通过分布在脉络丛上皮微纹毛脑室面的钠腺苷三磷酸酶,脉络丛上皮将钠泵出至脑脊液内。此外,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酶C,可将阴离子从血泵出至脑脊液。


根据边缘结构及纤维联系,我们概括如下:从中脑通过下丘脑进入前脑基底部的一系列结构,沿着前脑内侧束形成种系发生中的古老核心系统,不仅与内脏运动有关,也与情绪的运动性行为有关。随着哺乳动物大脑新皮质的高度发展,前脑基底部通过扣带回,海马及杏仁体与新皮质建立联系,边缘系统各结构间也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使这一系统参与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
基底前脑的传入纤维来自边缘皮质的海马结构,梨形区,扣带回,海马旁回,脑岛,和眶额皮质。皮下的基底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丘脑,脑干的腹侧被盖等。传出纤维多与传入有往返的联系。
边缘系统各结构间也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使这一系统参与学习,记忆等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

经络的信息主要是触觉,所以不是去走向大脑,而是丘脑。丘脑是接受感觉的最好的地方,故丘脑这个司令部,就是经络锁定通达的唯一的地方。
因此经络系统只能在触觉小体引导下,经络是直接构通丘脑的联络核团的,因为丘脑是自我核心。这是由它经络的特性决定的。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大脑中的意识


当我们意识到某事时,我们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但一些神经学的解释比较引人注目。这些解释中最突出的可能是由英国DNA先驱,生物学家克里克1916年和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克奇1956年提出的视觉意识的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人们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东西变得有意识。记录该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神经细胞开始以每分钟35到75次的频率同时电冲。也就是说,在我们意识到柠檬是一个事物之前,我们的大脑可能已经记录了某个黄色的,柠檬形状的事物的存在。因此记录每个特征的独立的神经族开始发射电冲了。这些相同事物的独立特征遵循如下旳事实,它们的电冲频率都是一样的。并且,神经族彼此间会及时发射电冲。对于一个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神经族会以相同的频率发射电冲。
在这个理论中,意识来自大脑中不同部分的神经细胞同时发射电冲,克里克称之为意识的“神经相关性”。

真的是像克里克和克奇所说的那样开始发射电冲了呢?未必吧。我认为完全错误的,他们是虚构的,因此应该改正过来回到原来自然界固有的定位点上来“恢复常态”,才是最明智的举措。
这是是为什么呢?
人只有在最适宜的觉醒状态下才能接受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最适宜的觉醒状态不是大脑本身创造的而是丘脑提供的,“丘脑是指挥中心” 。这个丘脑指挥中心是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间脑就是指挥中心”这才是明智之举。这就恢复到原来自然界固有的定位点上来了。
鸟类的纹状体已极为发达,而大脑皮质并不发达。鸟类的纹状体颇似人类的运动皮质,控制着随意运动,在其他运动方面也很重要。(其实纹状体是丘脑的门户) 。

事实上苍白球的冲动就是通过丘脑腹外侧核投向同侧运动皮质,再经皮质脊髓束传至脊髓的。
椎体外系的种系发生较早,在脊椎动物,纹状体是最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低级哺物动物的丘脑和纹状体共同组成最高的运动感觉整合中枢。其中丘脑是感觉中枢,纹状体控制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运动神经元,下丘脑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元。人脑椎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整肌张力以协调肌的运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而椎体系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与四肢远端小肌群的精细动作有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椎体系准确的随意运动主要靠椎体外系的保证来实现。

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一个重要调节中枢,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形成大小多条环路,其中主要环路有: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发出至新纹状体的纤维,起源广泛,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感觉区和扣带回前部,有些就是椎体束的侧支,这些纤维经内囊进入新纹状体,后者发出的纤维主要止于苍白球,由苍白球再发出纤维穿过内囊或经过大脑脚底进入底丘脑,一部分纤维向下投射,另一部分纤维上行,止于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此两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额叶皮质躯体运动区。这是一条影响发出椎体束的皮质躯体运动区活动的重要反馈环路。刺激尾状核可对大脑皮质起抑制性反馈作用,刺激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也有抑制作用。

大脑怎样工作?
我们清醒时,人脑从眼睛,耳朵以及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接收大量的信息。脑随之对这些信息迅速地进行分类,并运用它们来控制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外,脑还在无意识中控制着人体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人脑常常被比作一台复杂的电脑,它发出命令,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并为我们提供思考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脑还可以思考下一步行动,发出信号指令,使肌肉收缩,四肢运动,以完成这一行动。我们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谈话这样复杂的活动。此外,脑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忆储存,使我们在以后可以回忆起这些事件。脑还执行着许多无意识的活动,诸如保持心脏跳动或监控人体内部其他过程。
脑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是受到丘脑的统一协调,经常彼此一致联系。
首要的是,天生的确实是人类的父母亲生出来的才是人,才能有最最高级的领导能力,也就是有最高级意识的丘脑核心,由丘脑统率大脑,既然它是领导核心,那就不需要更多的神经细胞,只要有少数的精英强干的能手就满足了(参看丘脑结构)。所以天生的丘脑占位很小,而大脑占位确实很大,是很有道理的。

大脑执行比较高级的脑力活动,诸如学习记忆和推理,大脑的四个区各自执行一项特殊的脑力活动,靠近前额的额叶控制判断思考和推理,额叶后面的区域控制语言。位于大脑两端的顶叶对所有接受到的触觉,温度以及疼痛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颞叶则负责听觉,并且和记忆储存有关。颞叶附近分布着负责味觉和嗅觉的细胞。位于大脑后端的枕叶控制视觉。
大脑的这4个区和大脑皮质上的联合皮质区相互作用。联合区对信息进行加工后,将其传递到脑的其他部位,并且在智力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脑主要的功能是维持人体平衡,并协调肌肉运动。例如人的行走离不开小脑的协调。脑干是脑的第3部分,其中有若干个控制中心,它们控制着呼吸,心率,血压和消化,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此外,它们还控制着人体内的一些反射活动,例如呕吐。脑干还负责清醒和睡眠。


你睡得好吗?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1/3左右的时间是用来睡眠的,正常的睡眠是人类24小时活动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睡眠能使身体得到休息,并且使大脑恢复精力。在睡眠中,人体防御系统有效地进行着细胞和组织的修复,并抵抗疾病。此外在睡眠中,我们的潜意识十分活跃,大脑活动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有两种睡眠。一种是快速眼动睡眠(夜间做梦时眼球快速而细微地移动。又称眼球速动期) ,双眼在闭合的眼睑下快速运动,在这段期间人们会做梦,大脑活动最为频繁。另一种睡眠中没有快速动眼,人们夜间的睡眠大部分是这一种,其间也规律性地穿插着短期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的不同阶段,脑电波的模式不同,人体内生理过程和肌肉活动也发生相应变化。

人体的创伤与自我修复
人体具备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人体在受到损伤或擦伤之后都会很快愈合,只有在受伤较为严重时才需要采取医疗措施。

伤口
伤口出血最为常见。细胞受损之后,血液中会立即释放一种叫做纤维蛋白原的物质。纤维蛋白原和血液中的血小板结合生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起到覆盖伤口和固定血小板的作用,使血液停止流出。伤口处血液迅速凝结,防止细菌或其他微粒进入人体,然后伤口开始愈合。纤维蛋白在血液凝结处收缩,使伤口边缘聚合并且变硬,于是伤口结痂。在正常皮肤重新生成之后,伤痂自动脱落。

总结我多年的研究,本人提出了丘脑是脑的控制主宰,是指挥中心。它与纹状体密切配合成为感觉,运动的中心。大脑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深藏着人类的重要智慧,指挥着肢体细微精巧的运动。自我核心就是丘脑联络核团的主要功能。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皮质的功能交往构成了显意识,大脑联合皮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构成了潜意识,意识是由显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的,也就是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核团交换信息时才产生意识。
人类的精神灵魂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物质) 神经细胞的活动,是精神产生的根源,如果大脑死亡(活动停止) ,精神必然同时消失。人们希望精神长存,这只是希望,实事上若没有大脑的功能存在,就没有精神的存在,即物质决定精神。

可能也会有人想到,明明大脑皮质占据了头颅内的主要位置,遮盖了其他的脑部而且是后生的,你不首先考虑它而怎么把弱小的丘脑拉到前台唱戏,这是不是科学的呢?
在进行这方面思考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考虑过大脑皮质,而且先辈科学研究者们,首先承认它是主宰者,但事实上确实不是大脑皮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掌握新的规律。丘脑和纹状体是客观现实,怎样理解它的功能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后来者居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是谁占位置大,就才能居上。大脑有新大脑部分和旧大脑部分,丘脑有新丘脑部分和旧丘脑部分,纹状体也有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部分,三新部分就是后来者居上,进化的力量和现实的考查结果,就是丘脑联络核团是主宰,是完全适合后来者居上的设想。

国内外的研究和我对这些文章的看法
《我们心灵的奥秘》作者朱志康谈到:喜欢或厌恶的态度是我们主观心理的产物,不能通过物理或化学分析而得出。只在自我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可是纵观人类对大脑的研究,确实还没有那一个结构,系统的功能代表自我。近些年来鲁利亚提出的前额叶为精神主宰的理论也未能成立。根据鲁利亚的理论,前额叶对思维意识等高级的心理活动起决定作用。那么心理活动的主体自我也应该在前额叶。可是临床病例不支持这样的结论。前额叶损伤的病人的智力肯定是有缺陷的。如行动计划性差,复杂思维障碍,缺乏主动性等。这时病人的自我,或许在完整上受到影响,但应付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甚至也能解决一些抽象问题。在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处,都需要一个起控制作用的自我意识存在,所以前额叶本身并不是自我。
在认知理论系统的最高层,总需要有一个智慧的“小人” 来操纵认知活动,小人像影子一样追随着认知理论,这个小人实质上也就是自我,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不管你承认也好,拒绝也好,回避也好,自我问题在心理中,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确实感受到存在自我,一但要从神经活动机制中去找它时,就躲得无影无踪了呢?难道还有什么我们还未发现的脑结构主持着我们自我精神吗?
虽然我们不能说对每个神经细胞的功能都已经了解,但对大脑皮层的区域各种神经核团这些主要结构和功能还是可以明确的,再发现新的具有自我功能的神经核团的可能性如果不是绝对地说无,也几乎为零。那么如何解决自我问题呢?
朱志康认为要解决自我问题首先要分解自我。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自我功能特点,就不难看出,貌似一体的自我是可以分解的。分解自我,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不管是称它为自我,灵魂或认知理论中隐含的最高操作者小人,都需要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信息,要分析辨别这些信号,形成一种判断,表现对刺激的反应,包括对思维,情感,行为的控制。大脑中,没有独立地拥有这么一套复杂功能的神经结构。解决的办法途径只有分解它,而且根据它的表现是应该可以分解的,对內外刺激信号的感受是感觉系统的功能,对它们的分析辨别则是皮质思维的功能。没有以往的生活经历,没有一定的文化思想的积累,就不会有舒畅的感受。要从画面提取有意义的概念或某种表示及观察对象的特征,否则就谈不上对此有主观的态度,所以正是有这个判断力,才是我们个体的自我核心。个体核心作为一种判断结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特征分析或特征之间关系的判断。个体核心所判断的,只是对感觉思维的结果进行判断,判断它们对个休生存的意义,它接受皮质思维的结果,并把判断结果反馈给皮质,从而影响到后者的活动。

以上这些功能联系,对于个体核心来讲,是必须具备的,否则就起不到核心的作用了。
具有这样复杂功能联系的脑结构,应该在哪里呢?谈到自我的功能定位,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叶皮质。这里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后发展,也是与动物相比较发展最快的脑组织,是智力活动的主要结构,如果是洞察一切的,具有高度智慧功能的自我,肯定少不了它的参与。但对于缺乏思维功能,只起对个体利益是否有利直接判断作用的个体核心,那就不一定了,这个判断标准是个体存在的最佳状态的信息,包括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心理完整性等。可是我们大脑思维皮质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信息。内部生理信息到达思维皮质时己经是间接模糊,而且不能有意识地控制。下丘脑虽然有丰富的纤维传入前额叶皮质,但是,失去前额叶的病人仍有明显的个体核心功能存在,对不利于个体生存的刺激仍能作出不需要思维的明确反应,而且往往是过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大脑皮质尚未发育的新生儿,他们对生理功能的反应控制和伤害性刺激的避让是完整的,此时他的个体核心已经发挥功能了。
所以整个大脑皮质可以是广义上的自我的组成部分,但对于个体核心来讲,却不是必要成份,也就是不能作为个体核心的功能结构。下丘脑是皮质下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能直接感受内脏的生理变化信息,同时又反过来调节着内脏活动,拥有多个生理反应中枢(如饥饱,性,情绪,渴饮等) ,也是控制神经内分泌的高级中枢。所以似乎是代表个体生存利益的理想中枢,可以作为自我的判断核心。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下丘脑不可能成为个体核心的功能结构,那就是与皮质的关系。参与感觉思维的大脑后部皮质与下丘脑的联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与新皮质的相互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边缘系统的某些结构,这些结构乃是下丘脑活动的调节器。这就意味着下丘脑不可能对感觉思维的结果直接判断,起不到个体核心的作用。另外下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不是一个整体结构。所以下丘脑不可能是个体核心的功能结构。
丘脑是皮质下的另一个重要结构,各种感觉通路均经过这里,转换神经元后向皮质投射,所以这里好像有条件对各种信息作出判断,成为个体核心。但是,信息在这里只是初步的形式,各种感觉源传来的神经冲动,对丘脑来讲,并不比收音机对本身产生的声音能理解多少。未经思维加工的信息,对个体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种例外,就是伤害性信息。感觉神经在这里转换神经元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检测出伤害信息,直接把它传输到有关结构(包括个体核心) ,使个体不经思维就能对它们作出反应。此外,丘脑也不是一个整体结构,所以,作为个体核心,丘脑是不够格的。

至于上丘脑和底丘脑,前者主要作用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后者则是运动控制中的椎体外系重要环节,谈不上起个体核心的功能。纹状体苍白球系统也是大脑皮质下的重要结构,但它们主要在运动控制中起重要作用。小脑也有同样的理由暂不在这里进一步讨论。这样,大脑的主要结构中,除了网状系统外,就剩下边缘系统了。一般认为,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大脑各个结构上行性的弥散性激活或抑制,同时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等,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但是网状结构离皮质太远了,除了弥散性激活或抑制作用,与思维的具体运行无直接关系,起不了个体核心的作用。只有边缘系统,特别是边缘系统中的海马-杏仁核-隔区联合体,才是个体核心功能结构的最大可能性……

我看了上述朱志康的文章后,感到他对自我有正确的看法。即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并且对自我核心具备的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感到敬佩。但作者为个体核心,他轻易地放弃丘脑,认为是不够格的,他的这种看法我深感可惜。
我深深感到,他对丘脑的分析,过分粗枝大叶,而没有细心地推敲,致使大错。
我先引用教科书中的几段话:在丘脑中,除上述的两类核团外(指特异性中继核团和非特异性核团) ,还有一类在灵长类脑中最为发展的,可总括为联络性核团,包括背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和枕。这类核团在进化上最新,它们不直接接受上行的丘系纤维,但与丘脑其它核团间联系广泛,并与大脑皮质的特定地区有往返的联系,而这些皮质区亦属于联络性区域。关于这类核的功能,了解得甚少,它们大概执行着更为复杂的会聚和整合作用,可能参与感觉性质的精细辨別,情感活动,空间和时间等与意识相关的高级活动。
对立体定位丘脑手术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一致,皮质下结构也存在着功能不对称。左侧丘脑与语言及语词记忆有关,而右侧丘脑则参与结构和视空间功能。因此右侧丘脑病度易发生忽视和体象障碍。
近年来发现,丘脑病变时也发生人格或行为障碍。曾报告8例双侧旁内侧丘脑梗死,患者出现焦虑,易激惹,烦躁,愚蠢的欣快,不适当的行为,情感淡漠,脱抑制,情绪不稳定,不适当的使用行为,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此外还有记忆力下降,词语流畅性下降。双侧病变者更明显,左侧病变者词语记忆差,右侧病变为主者非语言信息的记忆受损,双侧病变者有明显的持续性的情感淡谟,主动性差,随着病程进展有部分恢复,部分患者出现作业的转换困难。
丘脑损害时的人格改变与额叶病变时的人格改变极其相似性,不仅在使用行为上,也表现在其他具有额叶病变时特征的行为改变。如词语流畅性下降,作业转换困难,主动性差等。提示丘脑和额叶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丘脑病变时影响额叶功能。
丘脑核团的病变可引起大脑高级功能的全面损害,包括记忆,智力,人格,情感,语言等各方面。德、法两国学者创用了丘脑性痴呆这一术语来描述和概括丘脑病变时的智力改变。丘脑性痴呆多由双侧丘脑核团病变引起,也有少量单侧性病变引起痴呆的报告。丘脑性痴呆的发生可能也与丘脑-额叶联系的中断有关,提示这个通路的中断导致了额叶皮质功能不能被激活,从而产生认知障碍或痴呆。
丘脑性失语症表现为低语、少语和错语的三大核心症状,对一些简单短理解尚好,但对较为复杂表示时空关系,顺递关系等文法结构的句子理解差,郎读能力较好保留,但对文字理解有明显困难,其特点与听理解障碍相似。大多数丘脑性失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可能有构字障碍和语法结构障碍,丘脑性失语症恢复较快,愈后较好。

近年来利用PET技术发现,单侧丘脑血管性病变后,同侧大脑半球氧或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影响到整个皮质区,且神经心理学障碍随着大脑皮质代谢改善而同时消退,可以认为,丘脑性失语症是由于非特异性丘脑-皮质通路病变引起传入障碍而导致广泛的神经功能联系不能而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皮质性失语症是相似的。


上述几段教科书资料分别是1955年5月和2002年3月岀版。而朱志康的文章是2002年10月更新的。故我考虑他忽略了这些资料,否则不会轻易放弃丘脑作为个体核心。
海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感觉处理等级的顶端,人们禁不住猜测这里是视觉(及其它) 意识的真正位置。它从许多更高的皮层区接受输入并投射回去,这种复杂的单向通路是再进入的,它返回到离出发点很近的地方。这或许也暗示着它是意识的所在之处。但是遭到实验证据的强烈反对。海马损伤可能由一种病毒性疱疹脑炎感染造成,看来病毒易于攻击海马及与其相应联系的皮层。损伤的边界会很清晰。由于损伤可用MRI扫描定位,且不再发展,病人在感染严重期过后数年均可进行复查。如果你碰到一个失去两侧海马以及邻近皮层区域的人,你不会马上意识到他有任何异常,他能谈话,微笑,喝咖啡,下棋等。他几乎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不能记住大约一分种以前发生的任何事件。他的运动技巧均被保留,还能学习新技术,并通常能保持数年甚至更长。只是他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学会这些技艺的。所以失去双侧海马的人,个体核心功能并没有失掉。
我深信丘脑是大脑的控制中心,是大脑的司令部。现在再加以补充。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在文献中报道:
哺物动物的脑,特别是人脑的显著特点是,大脑皮层在大小和复杂性方面的突出发展,以及所伴随的大脑皮层和它的主要输入的来源——丘脑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细化。一些丘脑核,称为非特异性的,固有的或髓板内核,投射至皮质的所有层次和区域。另一些核,即特异的,非固有的,主要的或主核,以高度有秩序的,按地域的方式从丘脑只投射至新皮层的较局限区域的特异层次。来自特异丘脑核的丘脑皮层投射的严格的地域分布性质是由皮层返回到这些核的同样精确的投射相互关联的。
大脑皮层可被分成在细胞筑构上互不相同的许多区域,每个区都和不同的机能活动有关。把这些机能活动与丘脑-皮层投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个丘脑核可以和身体表面在初级躯体感觉皮质的各个亚区中的多重代表区有联系。每个皮质代表区可能代表一种不同的感觉型,并接受来自一种特殊类型的丘恼-皮质中继细胞的输入。同样,一个皮质区的不同层次或亚层,接受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丘脑-皮质中继细胞的投射。属于不同类型的中继细胞的丘脑传入纤维在皮质内的分离,以及由于丘脑皮质间地域性关系的制约,可能为皮质单位的机能柱或机能带提供形态基础。一般地说,丘脑的感觉和运动核投射至皮质的不同区域,但特别在低等哺乳动物中,这些投射的一些部分及其有关的皮质代表区可能是重叠的。
来自丘脑核的传入纤维在新皮质的初级感觉和运动区的中间层次内广泛地分支,并与许多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形成突触。突触后的细胞包括椎体细胞和非椎体细胞两类,后一类中包括有许多(有棘) ,少量(少棘) ,或实际上没有(无棘,光滑) 树突侧棘的细胞,它们还根据树突树的形状而被分类为多极(星状) ,双极或双丛细胞。由于丘脑投射至皮质的中间层次的以上或以下的各个层次,所有的皮质细胞都直接接受一些来自丘脑的输入看来是可能的。可以推测,丘脑的输入能够直接和很快地影响在皮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每个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可以想象这种作用组成一种选择过程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使许多皮层神经元的阈值被丘脑的直接输入所改变,从而易化了对这种输入的传递和加工。进行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元原来可能不总是协同活动的,共同的输入却使它向一起卷入了一个功能单位或功能柱。
细胞体位于第5或第6层的有一种椎体细胞,接受丘脑的输入并返回投射至丘脑,组成一种突触联系的秩序,为丘脑与皮质间的短潜伏期的反馈相互作用提供了必需的通路。电生理证据提示,丘脑-皮质,皮质-丘脑反馈环路的一种功能是增加或延长丘脑传入的兴奋水平。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增加在丘脑-皮质投射中平行的按地域组织的各组成成份之间的兴奋水平的差别。
对在形态上得到确认的神经元进行的丘脑-皮质突触的定量研究表朋,在第4层内属于同一个神经元的不同的树突,有丘脑-皮质传入形成的突触在各自的总突触数中占同样的比例,丘脑-皮质突触联系的特异性也表现在丘脑-皮质传入与属于不同类型的皮质投射细胞的树之间的突触的关系。皮质-纹状体细胞,皮质-丘脑的细胞,深层和浅层的皮质-皮质细胞在第4层中的树突所形成丘脑-皮质突触所占的百分比,分布在四个互不重叠的范围内,表明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形成的丘脑-皮质突触占特殊的比例。皮质内两类非投射细胞,即有棘和无棘星状细胞的丘脑皮质联系的数据,同皮质-丘脑投射细胞的树突一样,有棘星状细胞的树突倾向于与丘脑-皮质传入形成占相对较高比例的突触。指出这一事实是有兴趣的,即有棘星状细胞的细胞胞体和皮质-丘脑投射细胞胞体,都位于己知有较高比例的有简单感受野的细胞的皮质层次内。无棘星状细胞的丘脑-皮层突触联系所占的比例分布在一个宽广的范围内,暗示按形态分布在一类中的这种细胞可能包括有非常不同功能作用的细胞。
哺乳类动物感觉皮质的单位研究证明,具有简单感受野的神经元在大多数丘脑皮质传入所终止的第4层中最丰富,而具有较复杀感受野的细胞则倾向于在第4层以上,以及特别是第4层以下的皮质层次中出现。根据这个理由人们提出,皮层是按秩序对丘脑输入进行加工的,加工开始于第4层细胞,进而至较上层的细胞,然后到皮质较下层的细胞。这样的分级结构曾被用以假设视觉皮质中的具有复杂感受野性质的神经元,具有较不精细的感受野的神经元衍生而来。


当丘脑细胞每秒2周产生反应时,大脑处于睡眠状态,而当10周时大脑处于清醒状态,但对外界无反应,每秒钟40次时,大脑处于非常清醒状态或处于生动梦境。但当听到狗叫,感到威胁时,这种40周信号被打断,以便将刺激传入,所有感觉系统,大脑重新调节处理这种新的信息。
如果林纳斯博士的理论是正确的,它将解决信息合成问题。大脑只是一个器官,它的功能是产生影像,在晩上这些影像就是梦,在醒着的时候,这种影像受感觉的调节,形成对外界的反映,人类的进化决定了感觉器官以恰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

根据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节律不是在皮质本身而是在丘脑内形成,然后从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递到大脑皮质。在动物实验中,如果切断丘脑-皮质线路或摘除丘脑时,大脑皮质内的alpha波便消失。相反,若切断丘脑-皮质联系或摘除大脑皮质,丘脑的节律性活动仍保持(其节律性类似于alpha波) ,丘脑的这种节律活动又可由于传到丘脑的冲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特别是网状结构传来的冲动产生同步性或去同步的影响,从而引起大脑皮质电活动的改变。
进入苏醒和清醒状态,大脑皮质必须进入兴奋状态。而能使大脑皮质进入兴奋状态的有网状脑干和弥散丘脑。切断网状脑干与皮质,或切断弥散丘脑与皮质的神经联系,便会消除大脑皮质的兴奋,这说明大脑皮质自身不能兴奋(进入显意识状态的兴奋) 。

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主要接受网状结构的传入,此类核团比较古老,与皮质下中枢如纹状体,下丘脑以及其他丘脑核团广泛联系,故又名皮质下核。种系发生上最早出现的古丘脑。它包括中线核群,板内核群和丘脑网状核。在哺乳动物特别是板内核可能通过它的传出纤维侧枝,弥散性地投射至大脑皮质各部,无严格的皮质定位,这些核给予皮质有力的影响,可改变皮质的兴奋状态作为神经活动的基础。
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接受感觉上行纤维或来自与运动有关核团发出的上行纤维,然后发出投射纤维至皮质的特定边缘区,感觉区或运动区。每个特定的皮质区又发出下行纤维返回至该核团。这种反馈性的联系可发挥皮质对其传入冲动的调制作用。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前核和腹侧核群的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种系发生上随皮质出现而出现,属旧丘脑。
丘脑的联络性核团,它们很少直接受上行感觉纤维,但与其它丘脑核团间有丰富的核间联系,整合各种冲动,再发出投射纤维,终止于联络区皮质。联络性核团包括:内侧背核,外侧背核,外侧后核和枕核,联络性核团随着大脑联络区的皮质发展而发育,在种系发生上称新丘脑。内侧背核大细胞部的主要传入是从基底前脑与嗅觉结构。嗅觉传入主要来自梨状皮质与邻近区如嗅结节到大细胞部,此部亦是基底外侧杏仁核的靶区。腹侧苍白球是基底前脑的主要结构,发出纤维至内侧背核大细胞部。黑质网状部亦发出GABA能纤维至板旁部。非特异性脑干胆碱能与单胺能系统亦分布纤维到达内侧背核。内侧背核的传出主要到额前叶颗粒皮层,在灵长类,小细胞向6区,32区以前的整个额叶皮质有大量的投射,广泛的额前皮质损伤(额前皮质切除) 或损伤阻断这个区的纤维(额前皮质切断术) 后,几乎全部内侧背核小细胞溃变。轴浆运输研究指出,内侧背核投射到全部额前皮质(运动前区-6区以前) 包括半球内侧的皮质与眶额皮质。比较特异的是,小细胞部投射额前皮质背外侧区与内侧区,大细胞部投射至眶额皮质及扣带回,而板旁部投射到邻近运动前区包括额眼区。
从美洲的负鼠科到澳大利亚的袋鼬科再到高级的澳大利亚双门齿类动物这样一个顺序,丘脑核团的组构有着明显的区別。首先,中线和髓板内核团(旧丘脑) 中的细胞构筑不同的区域数目依次递减,在弗吉尾亚鼠有12个左右,在野生猫(村袋鼬) 减为9个,吊尾鼠只有7个。其次,在此进化序列中,腹侧及背侧核团加上膝状体(新丘脑) 的划分变的愈加精细,细胞构筑也愈复杂。

楼主:老蒋写说  时间:2019-08-24 09:51:16


语言制发育
在过去的40年里,通过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在经典皮层语言区外,又发现了许多与语言的诱导运动编程及语言的认知过程有关的脑结构,包括辅助运动区,内侧边缘皮质,内侧额叶皮质,尾状核和丘脑。利用局部脑血流图rCBF或葡萄糖代谢率rCMR的非损伤造影技术,证实了新皮质的语言处理是由位于皮质外广泛的同步或先行的过程所控制。其中一些过程具有内在非对称性。因此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在儿童的发育很可能是由发育比感觉新皮质早的边缘结构,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来控制。在大多数人,言语或文字的识别过程及情感可能主要由脑的左半球来表达。对于儿童,这些处理过程可能是重要的。
人们研究丘脑的结构为主的资料来看,再加上以前所述的以功能为主的资料分析。我认为丘脑是大脑的控制中心是成立的。
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结构,也是功能最强大,机能最精巧的智能巨系统。它包含着许多个结构上的功能系统。如此复杂的巨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是很难想象的。
到底,丘脑怎样控制呢?现在就会提及到这篇文章最初的“自我” ,自我核心深藏在丘脑的联络核团里,它是丘脑联络核团的主要功能。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皮质之间的活动,再加上大脑各区联合皮质之间的活动,就构成了意识的发源地,也就是有了自我才有意识,意识应该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显意识活动是在丘脑联络核团与大脑联络皮质之间的功能活动,大脑联合皮质之间的功能活动是潜意识,若单纯的只有潜意识活动,那就是作梦。
我认为,权威性的统治者,就是丘脑联络核团的主要功能,他当然就在丘脑联络核团的位置内。也就是丘脑是大脑的权威统治者。
因为,不管特异还是非特异神经的意识信息想要进入大脑,必须先通过丘脑,它是大脑的门户。大脑本身不能自主兴奋,最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由丘脑推动的,中继模式是清醒状态的特征性标志,振荡模式标志静息行为状态,如困倦和慢波睡眠。振荡方式是中继方式的否定。皮质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功能这种交替的模式。脑电波的节律不是皮质本身产生,而是在丘脑内形成,然后从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递到大脑皮质。在动物实验中,如果切断丘脑-皮质线路或摘除丘脑时,大脑皮质内的阿尔法波便消失。相反,若切断丘脑-皮质联系或摘除大脑皮质,丘脑的节律性活动仍保持。
前、后、上三个皮层说话区,不是孤立的,它的功能有赖于皮质与丘脑的联系。仔细切除布洛卡及委尔尼克区的灰质层,不损伤白质,结果不产生失语症。
但是左侧丘脑枕出血或丘脑肿瘤,而没有皮质损伤的病人,却有严重的失语症。从剥制纤维的脑标本上,可见布洛卡区与丘脑背内侧核,中央中核联系,补充说话区与后丘脑联系,委尔尼克区与丘脑枕联系。丘脑亦参与了说话中枢,即说话机制是赖于皮质说话区,丘脑以及它们之间的纤维联系,三者的共同作用。丘脑核团的病变,可能引起大脑高级功能的全面损害,包括记忆、智力、人格、情感、语言等各方面。丘脑性痴呆,多由双侧丘脑核团病变引起,也有少量单侧病变引起。1939年斯太木就报告了双侧对称性丘脑变形引起严重痴呆。1957年斯确里曼报告了相似病例,表现为严重的精神活动衰退,特别是注意力和记忆的缺失,主动运动减少,严重的情感淡漠。病理显示,丘脑前部分和背内侧核群神经细胞缺失。丘脑的血管病变也是常见的丘脑性痴呆的病因。遗忘症是丘脑性痴呆的最基本表现,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顺行性遗忘。近年来利用PET技术发现单侧丘脑血管性病变后,同侧大脑半球氧或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影响到整个皮质区,且神经心理学障碍随大脑皮质代谢改善而同时消退。从临床表现上看,丘脑性失语症有经皮质性失语症特性。大量研究已证明,背侧丘脑不仅仅是大脑皮质的信息交换站,而且是大多数感觉整合中心之一,背侧丘脑也参与大脑皮质对脑的许多特殊部位的协调作用,包括语言。不仅在行为上,也表现在其他具有额叶病变时特征行为改变,提示丘脑和额叶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丘脑病变时影响额叶功能。丘脑忽视症即有意向性缺陷也有注意性缺陷,常伴有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最高级皮质功能障碍综合症。如体象障碍,疾病感觉缺失或伴有动觉性幻觉,空间和视觉结构定向障碍,面容失认症及空间失认症。
丘脑联络核团是为了与大脑联络皮质进行心理联结而产生的,它是丘脑的最新的部分,是晚出的,与大脑联络皮质相对应。
有了自我核心,才能产生意识。那么自我怎样产生出来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他主要有两个因素推动而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他的基础是先天的,先天结构了人的丘脑和大脑,所以才能称作是人,这是基因决定的。但具体的每个人,又有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一样的,何况人脑是个复杂的结构。每个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主要发展上相同,具体的较细节方面是不太一样的。这也说是先天的。自我的根基是先天的,但成长和形成是后天的,初生时还没有自我,只有觉察,生后才逐渐成长起来,而且受自然成长发育和外界环境两因素的重要影响而改变。



为什么只有人的“自我” 才能发展成为最高级的自我?
这里首先介绍自然成长发育,且主要介绍幼态持续。
现代神经生物学中指出,幼态持续是实现大脑进化的有效机制。幼态持续是高等灵长类,特別是人在个体发育中较长时间保持幼年的发育势头,一直持续到成长的性成熟期,甚至以后。猴子的大脑在初生前即已基本发育,出生时脑容量是成年猴的70/100,余下的30/100在半岁时即发育完毕。黑猩猩出生后1岁大脑发育完成。而人类出生时的脑容量只有成年人的23/100,出生后,脑的发育速度加快,基本发育完善需要6年,就是在6岁到23岁之间大脑仍保持发育势头,学习能力不断改善,在性成熟期以后十余年大脑发育仍在进行。幼态持续状态让人类在生后较长时期里能从父母,家庭,社会文化中获得使大脑成长和成熟的信息。人类学习,获取新知识能力的时期甚至可持续终生。
在胚眙第四个月,神经元的轴突开始被有髓鞘,呈现白色,称为髓鞘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发生于出自神经脊的雪旺细胞,中枢的成自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内,不同的纤维体系,髓鞘形成的时期各不相同。进化上古老的纤维束开始执行功能早,髓鞘形成也最早。纤维束的髓鞘形成,一般在执行功能开始的时期。借助中枢神经内许多纤维束髓鞘形成的先后不同,在胎儿的髓鞘染色片上可见觅寻它们的起止点和行径。脊髓的髓鞘形成始于颈部,逐渐向尾侧伸延,前根先于后根。后索的髓鞘形成始于胚胎第6个月,脊髓小脑束约在第7个月形成。锥体束在初生后开始获得髓鞘,直到两岁完成。脑内的某些纤维束的髓鞘形成更晚。
另外报道:小儿脑髓鞘化发育是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进程从胎生5个月开始,持续到成人,是有规则有序的进行,即从背侧到腹侧,从中央到外围,从尾部到头部。他们把大脑分为40个区域,最早的是1区,初生时就已经具有的部分,这个部分在感觉运动区,主要功能是指挥运动。顺序号的36到40的部位,髓鞘化最晚,是前头联合区。这部分的髓鞘化一直持续到20岁以后,这部分主要功能是判断推理等。
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是初生以后一直到老,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父母兄弟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各种交往活动,都深深地影响着自我。


楼主:老蒋写说

字数:350442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8-04-09 23:18:00

更新时间:2019-08-24 09:51:16

评论数:2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