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哲学之母

哲学之母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译:
把持着直至盈满而溢,不如停止这样做;
往衣服里揣东西还要打磨锐利,是不能保持长久的。
金玉铺满厅堂,是无法守藏的;
富贵到了骄横,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精神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专注气息保持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
清除杂念,鉴真万事万物,能没有瑕疵吗?
爱护国家治理人民,能遵行无为的原则和态度吗?
通晓天地的分与合,能够保持着为雌的心态和作为吗?
明白四达,还能保持无知的原则和心态吗?
生万物、畜万物;生而不占有,作为而不把持,成长时不主宰。
这就叫做“玄德”。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译:
三十根轮辐,共用于一个轮毂,通过无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做各种车辆,产生不同的用途。
揉和陶土用来作器物,通过无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做各种器皿,产生不同的用途。
开凿门窗用来作做室,通过无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做各种室,产生不同的用途。
所以,有之是为了利用好它,无之是为了找到使用它的方法。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译:
过多的强烈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如同眼盲;
过多的嘈杂的声音,会使人听觉混乱,如同耳聋;
过多各种各样的食物,会使人味觉偏差;
纵情狩猎,会使人的心情放荡发狂;
稀有的物品,会使人的行为受到妨碍。
因此,圣人为腹中食而不为目中色,所以舍弃那些,是为了得到这些。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译文
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喜与恐),可贵的做法应该是,像有大的忧患就在身上。
什么叫做,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喜与恐)。
受宠,是因为地位卑下,得到宠爱就会感到惊喜,失去宠爱则会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受宠和受辱都感到了惊。
什么叫做可贵的做法应该是,像有大的忧患就在身上。
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
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如果像对待自己可贵的身体那样对待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希望于他;
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惜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依托于他。
………………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无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意译:(一个人)
视而不见,称为夷;
听而不闻,称为希;
动而无感,称为微。
以上三觉,彼此之间不会产生矛盾。所以,三者是浑然一体的。
浑然一体,一起向上探索事物的不清晰之处,一起向下探索事物的不混乱之处。
但是,会感觉事物延绵不绝,好像不能够定义,又回到了事物未被定义时的状态。
这就是事物没有具体形象的状态,也是事物状态没有被命名时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恍惚态(混沌态,玄态,归于道)。
当事物发展变化时,看不到它是如何发生的,跟随观察,却又看不到事物变化的结果。
这时,应拿起最开始时道的观念,用来解决今天这些已命名的事物(规律)。
能够知道事物命名时的开始,这才是探索道的规律时的法则。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容 ﹔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译文:
古时候,善于用道的原理来看待万事万物的人,他一定了解事物细微变化的奥妙,通达事物的原理之门。而别人看他也感觉深不可测。
正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勉强来形容一下这样的人吧:
犹豫起来象在冬天里涉水过河;
警惕起来象畏惧四邻的侵犯;
严肃起来他的容颜是恭敬的;
开心起来如同冰雪将要融化;
敦厚起来却显得那么的朴实;
旷达起来却又显得内心若有深谷;
混乱起来却又如被污染的浊水;
安然起来如没有起风浪的大海;
内心不平静时好像永远停不下来。
谁能象被混乱污染的浊水那样靠着平静,慢慢恢复清澈的状态。
谁能在外表安然,内心却在各种思绪的涌动中,慢慢产生出新的思考。
正是内心保有道的原理的人,不会自满。
也就是因为只有不自满,所以才能够,除旧迎新。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译:
到达了思维的极限,内心笃守着平静。
世间万物同时在运作,我内心笃守着平静反复观察。
是啊,万物芸芸种种,却在我的内心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状态。
事物回归到根本状态叫做静态,事物回到静态叫做回复到命名态。
命名态可以称为常态,常有和常无的辨别称为明态。
不知道对事物常有和常无,就不知道事物的奥妙和原理,胡乱的使用会很凶险。
知道和了解了常有常无(辩证法)就会宽容,有了宽容的态度就会有公平公正之心。
有了公平公正之心就会要求全面之心,事物一旦全面运行就是天(全面的客观)。
而全面的客观就是道,道就会常久存在。既使人死了,道还会运行下去,永远不会停止。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译:
最好的治理,百姓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其次的治理,百姓亲近它并且称赞他;
再次的治理,百姓畏惧它;
更次的治理,百姓轻蔑它。
正因为治理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它。
最好的治理是多么悠闲,它很少说什么话。
治理的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译文
大道废弃了,才会有辨别仁义的需要;
智慧出现了,才会有辨别伪诈的需要;
六亲不和了,才会有辨别孝慈的需要;
国家陷于混乱了,才会有辨别忠臣的需要。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译文
大道废弃了,才会有辨别仁义的需要;
智慧出现了,才会有辨别伪诈的需要;
六亲不和了,才会有辨别孝慈的需要;
国家陷于混乱了,才会有辨别忠臣的需要。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不 足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少 思 寡 欲 ,绝 学 无 忧 。
译:
绝掉圣人的称号,抛弃对于智的评价,对人民来说有百倍利益。
绝掉仁爱的称号,抛弃对于义的比较,对人民来说会回归孝慈。
绝掉巧妙的称号,抛弃对于利的争论,也就不会有什么盗贼了。
这三者的关系,因为文字的表达能力的不足性,所以在表达出来时是有不同指向的。
看见简单的事物,应该用朴素的思想。少思自然会寡欲,绝学就会无忧虑。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善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译:
恭敬和怠慢,相距有多大?
善良和丑恶,相差有多远?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的心却独自飘泊宁静,还没有作决定。
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小孩声音。
太疲倦了啊,好像还没有找到归宿。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
我是愚笨的人啊,只有愚笨的心啊!
众人都是那么智巧光耀,唯独我迷迷糊糊,似懂非懂;
众人都对事物那么清楚,唯独我因为无知而闷闷不乐。
众人都有了方向,而我独自还在笨拙的寻找。
我独独与众人不同的是,我珍贵的是寻找万事万物母亲。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读写学评
2019-08-20 22:55
42楼
典型的“物教”徒孙。
————所有的“学问”,都是在有了文字以后发生的;所有的“学说”,都是依据语言文法所整合成的“文本”。
如果大自然能创造出“学说”来,图书馆里就不藏书了——藏物质及其运动。
……
哲学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可惜你的“学问”,“语法”都需要物质来表达。
唯心害死猫。
同样几百万年,猫不会说话,也不会文字,更不懂什么语法!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意译:
既使像最小的孔那样的德,也追随着道的原理。
道对于物的作为,就是恍恍惚惚。
在恍啊惚啊中,会发现物的一点点影象。
在惚啊恍啊中,会发现物的一点点具象。
细微啊,深奥啊的考察中,会发现事物是物本身更细微的物构成的。
这种更细微的物本身是真实的,那么也是可信的。
从今天到远古,道的名称从未改变过,从而为所有人检视。
我是怎样知道所有人都检视这种情况呢?
这就是因为有了道的原理。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译: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少取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看待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
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
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
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译:
从很小的方面来说说什么是自然。
俗话说,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在这样做呢。
天和地。天和地尚且不能恒久保持着狂风暴雨,何况人呢?
所以,追求道的观点的人,总是在道上找到同伴;追求德的观点的人,总是在德上找到同伴;两者都不相信的人,总是在对道、德的不相信上找到同伴。
有了同道之人,道也会很高兴的得到发展。
有了同德之人,德也会很高兴的得到发扬。
道,德都不信的人,(彼此)不信也会很高兴的得到体现。
诚信不足,有谁还会相信呢?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
译:
踮起脚尖站立,反而站不久;
迈起大步远行,反而行不久。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
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到长久。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肉。
因为它们违反了事物的规律,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译文:
有一种物,混然天生而成,先于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
这个物寂寞又孤单,独自成立而不为其它事物所改变。
完美的运行着从来不会停止,可以称为天地的母亲。
我不知道如何命名它,
勉强称呼它的字叫做道吧,
勉强称呼它的名叫大吧。
通过大(空间)可以了解逝(时间),
通过逝(时间)可以了解远(距离),
通过远(距离)可以了解反(反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命名后的领域里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学习地的规律,地学习天的规律,天学习道的规律,道学习自然的规律。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8-26 12:22:2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意译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守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厚重和守静,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他,却能安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楼主:大地母亲2015

字数:3730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8-16 01:01:06

更新时间:2019-08-26 12:22:21

评论数:1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