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家都官僚 谁也别说谁 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长篇连载

大家都官僚 谁也别说谁 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如果皇帝一味严查下去,只会让自己背上恶名;却不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因为,官员肯定会开口闭口,老百姓穷、老百姓苦,你硬要让官员多交出税来,这不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
官员不往死逼老百姓(收上的税,不能让你满意),你就说官员收了黑钱,所以是贪官、坏官;官员往死逼老百姓(能多收上税来),你就认为他们不收黑钱,是好官、清官。你这是什么逻辑?你这是什么心态?
事实上,除了传说中的昏君、暴君,谁会用这种逻辑思考问题呢?
更主要的是,官员不愿意帮你往死逼老百姓;你就叫太监帮你干这种事。这就更性质恶劣了。

更主要的是,所有的官员,都打破了党争的界限,共同赌咒发誓、指天说地的告诉皇帝,这是一匹马。只有一部分太监(有良心的太监,也不会这样干)告诉皇帝,这是一头鹿。
你说,皇帝看到的,是一匹马,还是一头鹿?
我估计,皇帝面对此情此景,也快有一种快疯了的感觉。因为,皇帝也觉得,那就是一头鹿,却永远也不敢大声说一句。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自然只能装聋作哑。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万历最初是希望通开矿禁的方法,开辟一种新的税源。
问题是,在明规则上,政府一直没有全面开放矿禁;但是,在潜规则下,政府早就全面开放矿禁了。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再开禁。岂非意味着,想把从前官员半公开收取的黑钱,变成国家收取的税收罢了。
换而言。政府没有开禁,相关经营行为,都得向官员交黑钱,否则,这种违法的事,哪能半公开的进行。
如果政府真的开禁了,相关的经营行为,自然不用向官员交黑钱了。因为,人家干的是正正当当、合理合法的营生,凭什么给官员交保护费?

当然了,官员阻止政府开放矿禁,也绝不能说矿业不应该开禁;更不会说,这样一来,就无法收保护费了。因为,这些理由,都是登上不上台面的。
所以,官员们通常都是说,组织开采矿藏,那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哪是,太监能胜任的工作?而且,太监都是心理变态的人(一个人小鸡鸡让割了,能不变态吗),你让他们开矿,他们除了借机祸国殃民,还能干什么?
问题是,如果让官员们负责开采矿藏,官员肯定都会集体说,我们一直在费心干这项工作,只是一直也没有进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相关的事情,下去的太监,肯定会告诉皇帝。
问题是,只有一小撮心理变态的太监这样说,所有忧国忧民的官员,所有良心未坏的太监,都说着与此相反的话。你说,谁说的话,代表了事情真相?
皇帝自然认为,太监没有说谎。问题是,一个只相信太监的皇帝,那是什么皇帝,大家可想而知。

这样一折腾,皇帝也急了。总而言之,不是有个词叫潜规则吗?你们按潜规则干事,我也按潜规则干事。
最后,太监在下面,实际上也是收保护费去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万历收矿税的事,才一直云遮雾罩。因为,大家都是按潜规则办事,只是这种内容永远也登不上台面。所以,大家都是拿着能端上台面的话去说。结果呢?大家你一句,天王盖地虎;他一句,宝塔镇河妖。真正在说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最后,从史书留下来的内容去看,整个收矿税的故事,就像一个童话故事。总而言之,所有的官员都站在同一个战壕中。什么邪党、东林党、太监,只有要良心的人,都会抱着官可丢、牢可坐,甚至头可断,就是必须得反对矿税的精神。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感谢刘亚扬、财神爷关二哥、枯声、新恐怖鸟、空山忆雨、王不招、yuh26、南墙小草、凌晨0930、hank568 、比尔熊网友,再更新一段。


第二章  是万历昏晕 还是读史者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第一节 谎言千遍成真理



说到明末历史,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万历皇帝天天躲在宫里酒色财气,所以帝国政府的工作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中。

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一下樊树志先生的《万历传》。

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科道官员九十国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全国御使巡行差务共三十处,有九处缺官。内阁、吏部负责人多次向神宗提出补授官员,神宗一再不予理会。

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布政司、按察司)缺员五六十员,郡守(知府)缺至四五十员。

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的统计,官僚空缺已达于极限;南北两京六部缺尚书、侍郎十四名,都察院缺御史、副都御史五名,仓场戎政及卿寺京堂缺十余名,总督、巡抚缺四名。
大量官员长期不补,在职官员心灰意懒,杜门不出,使各级政府机构濒临半瘫痪状态。这是神宗怠于临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林金树先生写的《万历传》。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就已缺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个,全国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知府25人。

是时,因为万历帝怠荒益甚,久不御政,不少衙门几乎空无一人。

在赵焕拜疏自去之前,他一人身兼吏、兵、刑三部尚书。各部侍郎、户、礼、工三部止各一人。都察院自温纯罢去,八年没有正官,六科只有数人,十三道御史皆以一个兼数职。在外,巡按不过十年不得代,总督、巡抚、监司亦屡缺不补,府县官十缺五六。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吏、兵二科缺印官。
赵焕累疏请补缺,不久,补科、道官60余人。由于长期缺官不补,这时补了几十人,人们就以为了不起,时称盛事。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阎崇年先生写的《明亡清兴六十年》。

万历长期“三不”,不朝、不见、不批,造成朝廷中枢机构近于瘫痪。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员的缺得不到补充。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这三个明清历史学者,在说到万历昏晕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因为万历昏晕,所以明帝国的官员缺员严重。
绝不是只有这个三个历史学者,拿这种问题非议万历皇帝。事实上,凡写万历皇帝的学者,大都会写到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白寿彝先生主编这部作品时,那是把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几乎都汇集了起来。[注]所以这部书里的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史学界的普遍观点。
但是,这部通史中,在写到万历皇帝时,也是这样说的。

史载:“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章奏不发,大僚不补,起废不行”。“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十之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即万历三十九年),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上下隔绝,而“延臣部党势渐成”。

“陛下万事不理”,此话一针见血,说得何等尖锐、深刻、准确。由于明神宗晏处深宫,不补缺官,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已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国缺巡抚三人,布政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不仅“曹署皆空”,而且自万历三十七年起,不少大臣纷纷封印出城,拜疏自去,许多办事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我敢说,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问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甚至是历史学者),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却常常会相信它。
为什么在许多问题上,一个纯粹的文盲竟然会比有文化的人,更具有判断力呢?显然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被洗脑的过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明帝国有电视台,电台记者上街随机采访几个老百姓。总而言之,“现在政府官员越来越少,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你觉的老百姓会怎样回答?
如果老百姓没有被官员收买,肯定会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记者。因为这问题,也问的太邪性了。比什么“你幸福吗?”之类的问题,要邪性一百倍。

我敢说,如果现在有记者上街问老百姓,“这些年政府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老百姓肯定会非常生气的。因为,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是不是看我长得像白痴啊?


真是老话说旧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你看吧,流氓们控制了话语权,那是什么歪理邪说也能粉墨登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万历皇帝昏晕,导致了明帝国官场缺员严重。
我实在奇怪,人们得有多低的智商,多低的社会常识,才会相信这种离奇的观点。因为,当时官员的别名就叫大老爷啊!不要说,在官员这样牛逼的年代了,就是在官员的别名叫公仆的年代里,哭着喊着想当官的人,也是数也数不清。

这样热门的职业,竟然会因为皇帝的昏晕,就变得冷冷清清;竟然因为皇帝的昏晕,官员就少的难以正常工作了;更有甚者,还有许多官员都为此主动离职。
这种荒诞不经的事,就是一个人写小说时,恐怕也不会编出来。因为,作者的脑袋就让驴踢过,也不会弱智到这种境界啊!

幸好当年大明帝国没有网络,所以帝国的话语权就把握各种官僚政客手中。否则,广大网民肯定会愤怒了。因为,你们发表达这种离奇的言论,简直就是在侮辱全国人民的智商。
且不说,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与皇帝昏晕,那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更主要的是,现在官员越来越少了,这是哪个脑袋让驴的踢了的家伙说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最初,在网上看到,许多官员挑战人类智商的话语、行为。我总觉得,这肯定是网民在丑化、编排他们。因为,一个人既然能当官,肯定有着正常人的智商、情商,他们怎么可能说出那种弱智的话、干出那种弱智的事呢?
但是,我后来终于发现,一切也是可能的。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被利益蒙蔽时,那是什么离奇的话也能说出来、什么离奇的事也能干出来。比如,太祖时代大家集体高呼亩产万斤。再比如,明末因为皇帝昏晕,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政府无法正常工作了;所以埋下了帝国灭亡的种子。

皇帝太昏晕了,所以把官员弄得越来越少,最后让政府工作都无法维持了。
这种话已被明末官员重复了一千遍,所以人们自然会觉得,这种话不像弱智的话。问题是,如果拿到现实社会中,相信除了弱智,谁也会觉得,这就是弱智说出来的话。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

戈培尔说,谎言千遍成真理。你别说,还真是如此。
许多离奇的言论,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历史书上。就是因为大明帝国当时没有网络。否则,那些离奇的言论,肯定早让广大网民批成臭狗屎了。

问题是,当时没有网络,所以大家天天听着官僚政客胡扯,听得久了,就觉得他们说得太有道理了。所以,许多学者在说到万历皇帝昏晕时,几乎会不加思索的,就把万历年间,官员越来越少,少得无法维持正常工作,当成万历皇帝昏晕的铁证。
其实呢?一个人拿这种例子,证明万历皇帝昏晕,还不如证明他的脑子,已被某种谎言给洗没了。


[注]八十年代初,多卷本《中国通史》各卷编写组陆续成立。明史卷的编写小组也于1984 年应运而生。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复凌晨0930网友:

看楼主的文章很久了,楼主的文章解答了我心中很多疑问。楼主在明帝国灭亡中写袁崇焕到左良玉的军阀集团的演变历程,想请问一下,清末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军事集团,但是这些人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后来的袁世凯却为什么反骨毕现,最终革了请政府的命。我也从来不认为四大名臣的道德就一定很高,至少左宗棠就有过这方面的想法。


===================



在曾国藩时代,曾、左、李谁愿意臣服谁呢?不要说,能不能推翻满清,那是谁也不知道的事,就算能推翻满清,这个胜利果实,他们之间怎么分呢?从这层意义上,他们之间就缺乏合作的基础。
而且,对于其它地方的利益集团,满清存在,他们的既得利益,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满清被推翻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处于不确定中;却实在看不到有什么扩张的空间。这决定,曾、左、李敢打出反满清的旗号,是无法得到广泛响应的。
不要说此时了,就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苍惶出逃,也没有人敢产生动摇满清的念头。


处于袁世凯的背景,谁也不会忠于满清了。我觉得,这已是不证自明的事了。因为,从意识形态上,皇权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愿意在满清的旧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标准的逆时代而动了。
而且,各种崛起于下层的革命力量,已遍布全国各地了。只有推翻满清,他们的利益才能有更广阔的扩张空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复hank568网友:

支持泪痕兄开新帖,明朝是中国官僚文化的顶峰,希望泪痕兄有机会把整个明朝史都写一下,绝对比当年明月那种故事会有看头多了。

======================

感谢你的建议,如果有机会,我可以试着尝试一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复探索求真网友:

我看了《潜规则》、《血酬定律》等书籍书中总结到“尽管帝国制度在各方面都有完善和发展,但在最根本的关系上,在农业生产者与暴力赋敛集团的关系方面,一直不能出现有效的权力制衡。因为最有制衡欲望的受害者,始终是毫无权力的平民百姓。
作为帝国制度基础的农耕技术和小农经济,经历了许多进步,出现了新的作物品种、新的栽培技术、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地租形式、更精密的土地产权制度等等。不过,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终究有自己的极限。
在帝国承平日久,人口增加之时,农业依赖的土地资源便日渐紧张,帝国各阶层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资源竞争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官僚地主和平民地主获得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在竞争中失败的大量人口沦为佃户、雇农、奴仆、流民、乞丐、疍民、土匪或盗贼,他们造反的机会成本很低,帝国崩溃的风险也因此加大了。
对生产资料的激烈竞争,一方面破坏了帝国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把大量人口逼入了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官吏集团,加剧了帝国官吏集团膨胀和腐败的原有趋势。这又像火上浇油一样制造出更多的流民和造反者,迫使帝国通过更过分的搜刮聚集力量进行镇压,因而更大幅度地偏离儒家对基本秩序的规定,直到每次搜刮所激起的反叛暴力超过新聚集的帝国镇压能力。于是秩序崩溃,天下大乱,生产性活动大面积停止,人民在战乱和饥荒中大批死亡,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自然资源相对宽裕。此时劫掠的利益低于维护秩序并从事生产的利益,生产开始恢复,各暴力集团小范围的割据局面形成,各暴力集团相互攻杀吞并,最后建立新的帝国。”这是中国改朝换代的原因吗?


=======================


《潜规则》、《血酬定律》的作者吴思先生,就我感觉,他对宋代以前的历史并不熟悉;所以,他试图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问题是,中国许多王朝的衰亡,似乎都不是如此的。最经典的就是,两晋南北朝那历史;似乎与这种规律完全沾不着边。


笼统的去讲,吴思先生总结的规律,应该是能成立的。但是,它毕竟太笼统了。
因为,每个王朝,都有它的共性;但是,每个王朝,细看时,都也有它的特殊性。甚至都是官僚政治非常发达的宋、明、清,他们的灭亡,也是各式各样的。

比如,宋朝的灭亡,与明朝的灭亡原因;显然是不同的。明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掏空,甚至灭亡了;才被异族征服的。而无论北宋、南宋都是直接亡于异族入侵。
再比如,满清的灭亡,与明朝的灭亡原因,似乎也是不同的。明王朝是被农起义掏空、甚至灭亡后,才被异族征服的。而满清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然被满清成功镇压了。但是,面对无处不在的革命思潮(参与的主体的,通常与农民无关),满清终于无力抵抗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我看万历皇帝被文官集团骂的那么惨,这好像是历朝历代很少有的,清朝人读这段历史都表示不敢相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简单的去说。

第一是因为,官僚集团在维护自己利益时,永远是打着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旗号。所以,他们永远可以用冠晚堂皇的理由,去反对皇帝的各种行为。我前面说的到矿税,就是试图证明这一点。

第二是因为,官僚集团已形成了巩固的联盟(他们之间有矛盾,也永远是内部矛盾,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意见从来是统一的),所以他们人多势众,又控制着话语权,就可以把各种歪理邪说当成真理的去宣扬。我上面写的,官僚集团攻击皇帝昏晕,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就是这种经典例子。

第三是因为,皇帝不愿意背负独裁、专制的名声。所以,面对官僚集团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一直不敢放开手去打击。如果明帝国的皇帝,一直就是天启那种执政手段,谁也不敢肆无忌惮非议皇帝的。不要说非议皇帝,就是非议魏忠贤,也没有人敢非议。因为,满清是以异族征服中原,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习惯性的镇压各种反对声音,而官僚集团自然不敢跟皇帝、政府那样肆无忌惮。当然了,官僚集团虽然不敢公开非议皇帝、政府,但是皇权、政府也永远奈何不了官僚集团。

第四是因为,明帝国灭亡了,所以,各种非议明帝国、明帝国皇帝的内容,都被无限放大了。整体的用意呢?无非是证明明帝国是一个昏晕、残暴的政府,明帝国的皇帝或昏晕、或残暴,总而言之,大家应该珍惜满清统治下的幸福生活。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先生指出了万历皇帝不能开放矿禁的原因是受制于强大的官僚集团的共同抵制,那后来的雍正皇帝“官绅纳粮,一体当差”等更明显损害官僚集团利益的政策又怎么能执行呢,这里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呢?

====================

就我理解,应该是因为客观原因。具体原因,因为我对那段历史,从来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我也具体说不出原因。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因为满清开始后,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就认为满清时代的中国,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们对清朝的历史,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无限赞美清朝(尤其是某些历史学家,表现的最为露骨);一个是无限贬低清朝(现在网络非常流行这种观点)。

但是,总的来说,满清二百年,中国的各方面一直在进步。中国落后于世界文明,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举一个例子,上海、香港、哈尔滨、大连、青岛,在中国以前的历史上,真的很重要吗?显然不是的。但是,后来他们的发展速度,显然远远超过了中国普遍地区。当然了,这个例子,也许未必很贴切。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例子,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受制于众多原因的,并不是当地人民、政府如何如之何,就能实现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关于曾、李、左等人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后,不造反是不是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清朝统治者能理性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没有逼人太紧,如果真要学习康熙的做法三藩之乱会不会重演呢?

=======================

应该是如此的。

总的来说,历史对慈禧的评价过低。似乎是她是一个阻止历史进步的老妖婆。真实的情况,显然不是如此简单。

在那种风雨飘零的背景下,慈禧让满清长久的保持了普遍意义上的稳定。而且,在她统治的期间,中国也是一直在发展。关于这一点,网上有一篇嘲笑我朝太祖、我朝太祖时期的文章,说得最淋漓尽致了。总而言之,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辉煌成功。

我下面试着摘抄向段。

慈禧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洋务运动轰轰烈烈,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艘轮船、军舰、国第一座钢铁厂、第一所大学、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第一个国有银行......不都是她老人家当政时产生的吗?


慈禧太后当政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仅次于几个西方列强,人均GDP在全世界前20位,太后去世几十年后,中国人均GDP稳定保持100多位


慈禧太后坚决执行民族平等,注意干部选拔,选拔出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民族英雄和优秀干部。


英国第一条铁路投入商业化运行用了40年,大清才用了5年,国外从开发到应用发电机用了近20年,大清两年不到就开始发电了,在她老人家的领导下,进行洋务运动,用20年走完了西方工业强国近200年的路。现在我们还不都在吃老人家的老本吗?饮水思源,做人千万不能忘本!

相关内容,虽然是恶搞。但是,相关的内容,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来。

虽然没有慈禧,满清也未必就会马上灭亡。但是,一个人能在那种位置上,稳坐五十年,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汉军阀的解决上,慈禧显然比康熙要高许多个段位。在解决汉军阀时,慈禧把分化瓦解等政治手段,应用到了极致。换而言之,她绝不会给各种力量以合流的机会。
康熙敢三藩并撤,后来一看局势难以应付,遂集撤尚、耿二藩。这固然与他的政治能力有关。更主要的是,当时满清对三藩的实力对比,存在着太明显的优势,所以这种显然失策的行为,会具体实行。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感谢21tc_bianzhou、探索求真、为了龙公爵、江东寄奴、枯声、wqt_xm、徐首见、随便选一个、超级大号负翁、郗家彬、影子斜人正、无尽的恋 、新恐怖鸟网友,再更新一段。

第二节  皇帝与官僚集团的暗战

如果广大网民再看到,许多官员竟然因为皇帝这样昏晕(让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就愤然辞职时。肯定更会送他们一句话,不装逼,也死不了人?一个人装逼装到这种份上,也不怕雷劈啊?

其实呢?官员提出辞职,通常都是为了以退为进罢了。这种事情,在官场上太常见了。如果真的因此丢了官,他肯定会非常难过的。
不要说在官员小名叫大老爷的年代了,就是在官员别名叫公仆的年代里,一个官员提前退休了,也会难过很久的。

万历年间,有一个吏部尚书叫孙丕扬,看到皇帝让官场的官员越来越少,所以感觉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当的太失职了。于是,就决定辞职不干了;于是,孙丕扬一连递交了20多封奏章,表示自己身体不好,想提前退休。[注]
本来,孙丕扬只是为了装装逼;因为,按官场惯例,吏部尚书为了官场共同利益,用辞职威胁皇帝。大家肯定会支持他,总而言之,自然会发起一轮挽留忧国忧民的孙尚书运动。
再总而言之,官员自然会集体向皇帝请愿,因为您不好好充实官员队伍,弄得一心为国为民的孙尚书都不想继续工作了。所以,为了挽留忧国忧民的孙尚书,您应该多任命一批官员,让我们的官员队伍好好充实一番。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没想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他的政敌(内阁次辅张位)一看孙丕扬想装病辞职,就顺坡下驴,总而言之,你不想当官,你就退休吧!反正,想顶你那个位子的人,那是多的去了。

内阁次辅张位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张位从某种渠道得知,皇帝对孙丕扬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意,所以他也不敢继续和孙丕扬混在一起了。

翻开明代历史,官员集体威胁皇帝,结果闹得皇帝翻了脸,遂大开杀戒的事,并不罕见。换而言之,皇帝想怎样做,那是皇帝的权力。如果皇帝认为自己作的合情合理(而且也就是合情合理),官员敢通过搞串联的方式威胁皇帝,皇帝肯定会大发雷霆的;因为这涉嫌挑战皇权的。
所以,孙丕扬这种行为,官员们最初还敢默许纵容,甚至有意无意给摇旗呐喊。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终于有人打听到,皇帝对此非常生气,于是就临阵脱逃了。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皇帝一生气,不要说杀一大片、抓一大片了,就是撤一大片人的职。你说这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容易爬到上面,一下就让打回原形,那是招谁惹谁了?

因为辅臣处于权力的最上层,所以他们得知皇帝态度的机会,自然比别人多。所以,次辅张位最先与孙丕扬划清了界限。换而言之,既然皇帝想收拾你,那我就来当这个恶人,换而言之,我批准你的职辞职请求。
而张位这种批示,其实也是一个风向标。因为,长脑袋的人,马上都可以判断出来,张位绝不会白凭无故的就站在官场的对立面。换而言之,皇帝肯定对相关事情,已大为震怒了。没准儿,已准备好了要重拳出击。到时谁真正卷入这件事中,轻则降职,重则就是撤职;再重了,恶魔一样的锦衣卫还在旁边站着呢?所以,大家都哗的一下全散了。
于是,为官场共同利益,冲锋在最前面的孙丕扬,突然就孤零零的站在了皇帝的面前。虽然皇帝还没有因此质问他,孙丕扬也吓得不知所措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张位是内阁次辅,他对孙丕扬的辞职请求,做出同意的批示。就意味着,内阁已同意了他辞职的请求。

内阁的批示,并不完全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内阁的批示常常是皇帝决策的原始依据。换而言之,内阁既然已同意他提前退休的请求,内廷(皇帝与相关的太监)只要上面划个勾、盖个大印,或签署一个同意。这个内阁的批示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皇帝用这种方式管理帝国。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自己省时、省力。另一个原因,显然也是为了让矛盾下移。
换而言之,皇帝的任何决定,都也是在辅臣建议下,做出来的。谁对这个决定有意见,先找提交这个决定的辅臣。而提交这个决定的辅臣,自然得为这个决定,承担大部分责任。因为,皇帝的决定,就是他的建议下做出来的。
说得直白点,大家不要有责任,就往皇帝身上推。

在官僚政治下,这是皇帝拴住官员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了,因为这个原因,从表面上看,皇帝永远喜欢奸臣。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奸臣都愿意替皇帝背黑锅,也愿意干得罪人的事。比如,张位一看皇帝想收拾孙丕扬,当时就帮着皇帝收拾孙丕扬;即使为此得罪整个官场,也在所不惜。
因为,忧国忧民的孙丕扬,为了改变官员越来越少的现状,不惜拿辞职威胁皇帝。有人竟然在背后给孙丕扬使绊,这个家伙不是奸臣,又是什么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所谓的忠臣呢?通常就是一些喜欢扯淡的家伙。所以,他们什么责任也不想承担。换而言之,可能得罪人的事,你别找他(涉及他的私人利益时除外);可能承担责任的事,你也别找他。
他们的工作呢?就是给皇帝讲大道理,就是处处装好人;有了责任、有了事就往皇帝身上推。这种官员,你是皇帝,也不会喜欢的。
比如,孙丕扬身为吏部尚书,看到皇帝想精简官僚机构,不积极协助皇帝干好这项工作,却是与皇帝大唱对台戏。这种所谓的忠臣,皇帝自然不会喜欢了。

我们看历史时,常常有一种错觉,好像敢于和皇帝唱对台戏的,肯定是忠臣。其实呢?这只是一种错觉。
而许多官员敢投这种机,一方面就是因为人们都有这种错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代表既得利益集团与皇帝对着干,可以获得既得利益集团集团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皇帝通常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因为,皇帝敢降他的职、撤他的职;会让自己承担太多的道德风险。换而言之,全国人民都说那是一个忠臣;皇帝非要降他的职、撤他的职,皇帝是什么东西呢?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通常也不敢轻易担这种恶名的。

东林党不符合这种忠臣特征的人,那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我们常怪皇帝不重用东林党,甚至打击东林党。问题是,皇帝重用东林党后,东林党到底干过点什么正事?好像没有,实际上那是真的没有。

而这次,出来装好人的孙丕扬,实际上与东林党渊源非常深,甚至勉强可以算作东林党了。孙丕扬这次的行为,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因为,看到皇帝不务正业,让帝国官员越来越少。孙丕扬不惜拿辞职威胁皇帝,这就是传说中的忠臣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问题是,张位这暗中一使绊,可把孙丕扬吓坏了。因为,这封内阁的批示既然已进入了内廷;皇帝随便划一个勾,他就得告老还乡了。
更主要的是,他拿辞职说事,本身就是代表官场与皇帝对着干;而内阁却出了官场叛徒,他竟然帮着皇帝暗中使坏,皇帝自然不可能挽留他的。换而言之,面对这个官场叛徒的批示,皇帝肯定会圈一个同意的。

在这种背景下,孙丕扬也不能找张位说理去。因为,你接二连三的打上辞职报告,张位再三挽留你,最后只好同意你。人家有什么错?

于是,孙丕扬又赶紧上书。总而言之,这个内阁次辅张位是个奸臣,我说我有病想辞职,而我的病,就是因为张位结党弄权,给气出来的。
“臣之心病,实见大学士张位结党弄权,畏而避之耳”。

我们可以想象,这封奏章,张位作为次辅,肯定也能见到的。但是,张位绝不敢私自扣压这种奏章的。因为,私自扣压这种东西,那可不是撤职能交账的。这种事,随便一推论,就是杀头的大罪。所以,张位自然得把这封奏章交给皇帝,还得在奏章后面,批示一些自我检讨的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10-28 12:05:00
孙丕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表面上是因为,他对张位这种故意使坏的行为,表示非常不满。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向皇帝讨饶,换而言之,我拿辞职说事,并不是针对您的;我怎么敢针对您呢?
因为,既然官员都不敢出来声援孙丕扬,孙丕扬再和皇帝顶牛,那可不是撤职能交账了。因为,皇帝一生气,当时就可能派人抓他。而一个官员,让皇帝抓起来后,再让一些邪恶的锦衣卫或是太监去审查,没事也得有事了。
所以,孙丕扬当时就把矛盾,转到了张位身上。

孙丕扬大约觉得,皇帝已生气了,所以官员都不敢帮自己和皇帝作对。但是,他为了整个官场的利益,不惜与皇帝作对。最后,竟然被张位出卖了,所以大家肯定会帮他收拾张位的。
总而言之,大家既然不敢和皇帝作对。咱们就先把这个官场叛徒(也就是传说中的奸臣)清理出局。

张位一看孙丕扬反咬自己一口,当时就火了。于是把孙丕扬的辞职报告(二十多封)全拿给了皇帝。并告诉皇帝,孙丕扬说自己想辞职,一直都是在装逼,就因为我不陪他演这种装逼的戏,所以就倒打我一耙。既然孙丕扬不是真心想辞职,我也不敢同意他辞职了。
既然,孙丕场说他想辞职,是因为我结党弄权,给气出来的。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请皇帝允许我辞职回家吧。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83779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12-04 01:02:00

更新时间:2020-10-28 12:05:00

评论数:79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