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哲学的思与惑》之读书笔记

《哲学的思与惑》之读书笔记

楼主:恒远心  时间:2019-09-14 21:58:07



哲学无处不在,几乎人人都算得上哲学家,每个人对这个周遭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的认为是神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类自身,有的人大相径庭,认为这只是偶然之事,自然之选择;有人相信人类拥有被称为灵魂或精神的不朽的非物质部分,而有人则恰恰相反,认为人类不过是物质的复杂组合,一旦死去就会逐渐消散。
谈到哲学,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我们应该做什么?二、存在着什么?三、我们如何知道?下面我们逐个进行交流。
一、我们应该做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个人言论被关进监狱等待处死,他的好友已经想好了营救方法,并派格黎东去监狱劝说苏格拉底逃离。
格黎东对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很非常珍惜你,如果你坚持在监狱里等死,世上的人会认为你的朋友不愿意营救你,这样就会毁了朋友们的名誉。苏格拉底回答:一个人不应该关心“众人”怎么想,而应该在意的是那些洞晓事实的理智之人是怎么想的。很明显,多数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可言。也许我没有逃跑会毁掉朋友们的名誉,但如果我逃跑了,也一样会给朋友们带来危险,如果一件事,做与不做,给朋友们带来的后果都不好,那逃与不逃又有什么区别呢?
格黎东又说:你本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却选择放弃,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恰恰满足了敌人的意愿,如此也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家人,简直就是懦夫。
苏格拉底回答:如果我逃离,敌人可以借此诋毁我过去所倡导的一切,如果我不逃离最后被处死,孩子们一样能得到朋友们的照顾,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逃跑本身是否正确。我被处死,是经过雅典民主投票决定的。如果我逃跑,这就撕毁一个公平的协议,这样伤害的将是我所热爱的雅典城邦及其法律。如果人人都以苏格拉底打算做的事情为榜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律体系的崩溃和国家的灭亡。
我们应该做什么?苏格拉底的回答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启示,一个事情做还是不做,应该这样思考:做了会怎么样,不做会怎么样,如果人人都这么做又会怎么样? 比如:枪打出头鸟,如果人人都不出头会怎么样?
二、我们如何知道?
如果朋友和你说,有一只狮子跑到他家里来了。你会有什么反应。你肯定想,附近没有动物园,中国也没有狮子,除非奇迹出现,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所以,你当然不相信,并让朋友拿出证据。这里最好的证据就是朋友领着你去他家,亲眼验证是否有狮子存在。
这种逻辑相信每个人都懂,不可能上当,但如果我们把狮子换一下呢?假如有人说上帝一定存在。顺着之前的思路,我们应该让别人举证,把上帝叫来证明上帝存在,而不是由我们自己举证,拿出上帝不存在的证据。就算退而求其次,双方一起举证,如果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并没有上帝不存在的可能性大,那么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上帝存在呢。
这就涉及到一点,我们如何知道?这点非常关键,这也是休谟《论奇迹》的观点。所谓的奇迹,在某种意义上是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我们相信发生一个奇迹,而我们的证据都源自他人的描述(通常几乎都是这样的),那么这种认定是有悖于理性的,因为“让我们相信所称的奇迹并没有发生的理由”应该至少与我们认为它发生的理由一样充分。
为什么奇迹是否发生的证据问题是如此重要呢?因为任何权威性的启示必然伴随着奇迹的出现。我们服从权威,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所宣称的奇迹,当我们质疑这个奇迹,才有可能打破权威。举个例子, 是朝鲜的领导人,解决政权合法性,让朝鲜人接受他的世袭统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包装成神,这就需要奇迹来神话自己,比如他端起枪把美国的战机打下来,他捡起地上的石头把美国的卫星打下来,你相信了这些奇迹,就服从了这个权威,这是朝鲜课本里的知识,你也许觉得好笑,但对比中国,无论过去的真命天子,君权神授,还是现在的没有什么就没有什么,这不都是一样吗?
历史是他人的描述,课本是他人的描述,新闻媒体也是他人的描述,我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定就是真的!
三、我是谁?
《弥兰陀王问经》里有这样的故事,说,王问那先,你是谁?那先回答:陛下,人们叫我那先,但那先一词只是个名字而已,这世上并不能找到这样一个人。
感觉有些晕,既然你叫那先,为什么这世上又找不到那先这个人呢?
佛教的“五蕴”认为,人是由五大元素构成的复杂体,五大元素分别是:物质形式、感觉、感知、精神和意识。我们是我们的感觉吗?不,我们是拥有那些感觉的人,而不是感觉本身,我们是我们的感知吗,也不是,我们是拥有那些感知的人,而不是感知本身,以此类推,大概理解,人不能等同于其中任何一种元素,而是所有元素的正确组合。
由此,回到王问那先的问题,我们就知道,那先只是个名字,不等于那先本人,所以这世上找不到那先这个人,因为作为称呼的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体。
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太深奥,柏拉图曾经把自我比作战车,他的书中写道,一个战车手在努力驾驭一匹温顺的马(理性),和一匹不羁的马(欲望),而《卡达奥义书》则将自我比作乘坐战车的人,将智力比作指引感觉的车手,并将感觉比作马。又记得另一本书上说过,人的大脑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自我,自我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
四,其它主题。
1、理念
我们知道,所有生物的进化发展其实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人类只不过是基因生存发展的一个工具和媒介,基因从来不关心个体的利益,他只关心他自身的利益,他始终朝着更适合生存发展的方向前进。
纵观过去几千年,为什么人类历史会是这样发展呢,我们说生物进化潜在动力是基因,是否历史发展也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操控呢。是的,没有错,这个力量黑格尔称之为理念。
所谓的理念是一种抽象的公理体系,世界上的事物及事件都是从这个体系中获得形态和本质。自然只不过是理念的具体表现,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他的作品而已。这听起来有点深奥,打个比方,一颗树的种子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长成他理想中的样子,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对,通过树的形状表现自己。理念就如这个种子,他的目的就是完全了解自己的本质,最终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他的表现形式从小的方面讲就是人类社会。基因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而理念则以人的大脑作为媒介,和基因一样,理念不关心人类的大脑,一旦个人完成了他的使命,历史就将其抛弃。比如凯撒完成了他的使命,然后被剌杀,拿破仑完成他的使命,之后被打败俘虏,并送到岛上慢慢等死。
2、善恶
如果人类发现某些类型的行为对自己有利,对社会的平稳运作有利,他们就会说这些行为是“善”,并大力鼓励这样的行为,而如果人类发现这些行为对自己不利,就说它们是“恶”的,并且遏制这样的行为。这种说法表面上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是尼采却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并不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利的人后来称他人(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善的,而是上层阶级,贵族,贵族阶层这些古代社会的统治者首先声称他们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善的,而称普通人和奴隶这些被统治的人群是恶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善恶标准并不是对社会有利,而是对统治阶级有利。
这种划分对被统治阶级当然不公平,所以他们会反抗,这里说的反抗并不是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而是发展出对自己有利的价值体系,比如说,所有关于压迫者的都是恶的,而所有他们自己的,与压迫者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对比的都是善的。
拿过去的阶级举例,公有是善的,私有是恶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是善的,资本家的生活是恶的,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不是吗?

楼主:恒远心

字数:2961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9-11 05:05:15

更新时间:2019-09-14 21:58:07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