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老太与狗自驾瞎游

老太与狗自驾瞎游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59年夏吧?随父母到了河南。记得转学时,一位老师问我转到哪里,我回河南郑州。那位老师说:好地方啊,交通枢纽。

结果刚到河南去的是隶属郑州但离郑州还有三十多公里的一个工业区。下了火车,路上的土有几指厚,干细如面。我妈还穿了一双皮凉鞋,扑哧扑哧地灌了一脚。那个区基本就是厂区和家属区,此外就是农村了。几个厂外地人极多,东北的,上海的,好像那时各地的工厂都是这两个老工业区输出工人。学校不是子弟学校,厂里的,农村的子弟都有。

印象中转学后上了没几天课就放暑假了。一个同班的东北女生和我住一栋楼,她有个最小的弟弟,应该一岁左右,刚学走路,一放假就由她天天带着。那小男孩很可爱,我很喜欢。我最得意的就是让小男孩站在那,我和他姐姐蹲在两米开外,同时张开手臂叫他,然后他次次蹒跚着扑到我这里。一个暑假我都和这女孩在一起玩。暑假后来有一段我偷过我妈的钱,(就那一段,此前此后再没有过。我妈没发现过?以后我也没提过)每天拿一毛两毛,和那个女孩姐弟俩去买打瓜吃。打瓜和西瓜差不多,就是个头小,籽多且大。

然后开学去学校的路上,好像她和几个女生忽然和我拉开了距离,那几个女生轮流一个一个走到我面前,“呸”一声往地上吐口唾沫。我莫名其妙,回头一看,她在后边面带一种得意的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前方,若无其事地走着。我马上明白了是她指使的。当时学校班里都有个“霸王”,不知现在孩子们还有没有了。一般是女生,就是所有的女生都得听她的,她不让跟谁玩就都不能跟谁玩。我已经知道了她就是那个“霸王”。我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气得不行,半天脱口而出一句:“你赔我钱!”

没想到就这一句,作用巨大啊!她心里明白指的是什么钱,她家孩子多,是还钱给她的压力太大?还是自觉吃人嘴短心里有愧?反正她脸色一变,低头一声不吭地走了。别的女生不明就里,但一看那个场面,没有一人说话更别说再对着我吐唾沫了。而且从此之后,居然都来拥戴我了,我成了“霸王”,她从此一蹶不振,整天静悄悄没有一句话。不过天地良心,我真没有对她或指使过别人对她怎么样,那一句话的后果早让我意外惊喜得什么气也没了,我也没那个兴趣搞这些。

那时开始迷小说,书店买,同学借,无论谁带了一本没看过的小说,总缠着人家让我先看,最常用和有力的理由就是“我看得快,明天(或几天)就还你”。爱躺在被窝里看,记得看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半夜我妈睡醒一觉过来把灯拉了,她一走我就又打开。我妈老说广播里说了,躺着看书(长时间看书)非把眼看坏了--- 我果然小学五年级就近视了。父母都没什么文化,没人指导,瞎看。在邻居家见过一套鲁迅全集,也挑了像小说的看了。还看过一本很厚的旧书,从宇宙混沌到结绳造字神农尝百草--- 忘了什么名字,没有看完。长大了想看不知道名字没法找了。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少儿出版社的什么《小黑马的故事》等中篇小说。经常看得眼泪哗哗流。三言二拍红楼梦等是小学还是初中看的忘了,只记得上初中还有人说我看红楼梦是黄色小说,那时快文革了。外国小说也没少看。但说来惭愧,红楼梦不知看了多少遍,三国演义至今没兴趣看完本。现在老了,更喜欢看轻松搞笑的了。

看书多自然语文好,作文开始经常被唸,有一篇作文老师后边的批语还问是不是抄袭的---

看书之外还对画画有兴趣,就是照着小人书上的古装仙女小姐丫鬟之类画,同样没人指导。但画得应该不错,因为一到放假,总带回好多张同学给的白纸让我给画,有同学还贴在家里墙上,去同学家也被同学妈妈夸奖过--- 几十年后看到谁的画一尺多少万,还可以游山玩水去写生,口水啊!没人培养啊!呵呵,开个玩笑

写不完了,先写点开心的,抱歉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实事求是讲,很惭愧,三年困难时期,除了零食匮乏,我没受什么饿的罪。原因有三:1毕竟城市户口,每月还有定量供应的粮食。2家里老大,最受宠吧。3最不愿说,妹妹的定量,估计都贴给上学的我们了。

百度了一下,说粮食定量供应是从55年开始。但那时没觉得吃上有问题,关键一点是副食品供应还没什么问题。六零年一般成年城市居民是每月二十四到二十八九斤吧?现在想这应该没问题啊,不少人还吃不完呢。可如果没有任何副食再加上缺油少肉,就不是这个体验了。

到河南没多久,60年吧,就开始觉得困难了。除了年节一点可怜的花生、糖供应,平时什么零食也没有了,整天就是馋。看小说一个抗日小男孩藏在老乡家,老乡给了他一点花生红枣,他很珍惜地慢慢磨着牙吃,自己都能带入进去。很庆幸自己那时是孩子,上边有父母顶着,发愁作难都是大人的事,自己就知道坐到饭桌旁表示不满。那时粗粮也多了,记得有几天我妈没办法每天中午给我单独蒸一小碗米饭。后来我自己不好意思,我妈估计也蒸不起了,停了。

记得跟我妈去挖过野菜。那地方是平原,但是平地上会有很深的沟谷。就记得挖一种叶边带刺的野菜叫刺刺芽?拿回去烙馅饼,印象中是很好的饭了。上学有时给我带一块,我记得还用饼跟同桌一个农村男生换过红薯吃。(忘了说了,调到合肥前,我妈就已经退职了。说是彭德怀搞的,动员子女多的、身体不好的女同志退职。我妈退了职不久就跟我爸到了合肥,没多久同期退职留北京的都复职了。我妈后来一生都经常埋怨我爸非让我们跟他离开北京,包括妹妹的死)

还记得我爸在厂区里种了点地,厂区离家属区好像不近。有一个周日下午我妈和我爸去收菜,是南瓜还是什么忘了。就记得到晚上很晚了还不见他俩回来,姐弟几个又饿又害怕。印象中一个邻居阿姨还来看了两次,说你爸妈还没回来啊?还说要给我们做饭,我说不用,要等我妈回来。最后还是等不来,俩弟弟直哭,我去试着煮粥,那时不会煮,应该是水放少了,过了会去揭开锅盖看,米在锅里蹦。最后还是等到很晚爸妈拉了一辆板车回来才吃上饭。

现在让我回忆那时的吃食,太少了。肉很少见,油也定量很少。记得一次去一位同学家,她爸爸是那个区的粮食局局长?记不清了,反正是粮食系统的头,她家不在厂区。同学在一个大碗里倒了白面,不倒水,倒了许多油,拿筷子搅合,说是要炸油条。这么奢侈地用油和白面,我羡慕坏了,回家还跟我妈说了。还有记忆的是一次看见路边有一农民卖酸枣粉?没带钱没法买,遗憾坏了,因为那时几乎没见过有卖吃的。再有就是看过两次结婚,都是在一间新房里,看大人闹洞房。一次抢到了两块糖,还有一次得到了一个小小的青苹果,皮都蔫了,但那个美味啊!--- 应该是小国光,就是放到春节后皮都蔫了还是脆甜,现在市面上见不着了。前两年我也在网上搜过,买了两家的,都是既不脆也不甜,不是印象中的了,是那时太缺嘴?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困难持续到62年我家已经搬到郑州市了。春节家里才会炸一次油条,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吃得一打嗝就一股难闻的不消化的气味,还吐过。我至今记得小弟弟说:等我长大了,挣的钱都买油条和煮鸡蛋!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妹妹是56年生人。还在北京,应该是周日?那天我正和一群熊孩子在门岗那唱着歌谣逗站岗的战士。一辆车开过去,那战士说:你还不回去?你妈给你生了个妹妹(弟弟?)!我赶紧跑回家,妈妈在床上侧躺着,看着面前襁褓里的婴儿。我趴床边看。记得妈妈说:看长得多好,多白,比你漂亮!

就记得这一幕,再然后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上边说了,我妈身体不好,气管炎一犯就躺在床上出不来气,有我们仨,她还要上班,我叔叔动员我妈带回老家养了。

应该是到河南后困难时期开始,我爸回老家把妹妹接回来了。记得爸爸跟我妈笑着说,这孩子太能吃了,在火车上吃饭吃的和我一样多,整整一盒。那年她四岁吧?

老话说,“天下无不偏心的父母”,应该是旧时孩子普遍多的情况下总结的。偏心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在自己身边长大,也肯定不如在自己眼皮底下长大的孩子吧?记得妈妈老嫌妹妹鬼鬼祟祟的。好像偷吃白糖,把装白糖的玻璃罐打碎过。还有我们和俩弟弟在爸妈房间说说笑笑,她会从别的房间出来拿把笤帚扫走廊的地,经过爸妈房间偷偷往里看俩眼,妈妈说是看看有没有给我们什么东西吃---

我印象中没有和她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妈妈说她已经先吃过了,或者见她端着她的一盆汤回房间去吃。她的碗是个二十公分左右直径的铝盆?我见过清汤寡水的一大盆----妈妈说她俩不用上班上学,可以少吃点--- 我在走廊上给过她一两次一小块馒头还是饼?

她整天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没有朋友,没有人玩,偶尔会出来到公共厕所解手。家里有厕所,是想出来散散心吧?

我们都有自己的同学朋友自己的世界兴趣,她刚来稀罕了两天,后来就几乎没有关注过她。大孩子出去玩都不愿带自己的小弟弟妹妹,何况从小没有一起长大?孩子只关注自己的世界---

妹妹越来越瘦,只挺着一个大肚子。我问过妈妈:“建林怎么那么瘦啊?”妈妈笑着说:“她快死了。”

一天凌晨,妹妹突然哭喊起来,爸妈跑到我们房间--- 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死的,不记得了--- 是急性肠炎还是营养不良水土不服?记不清了-- -那年她五岁。

妹妹去世后,家属区记得影响很大,说我妈把她虐待死了,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可能要抓你妈。一天几个人到学校把我从教室叫到办公室询问调查。诱导我,说听说就你对你妹妹好,经常偷偷给她馍吃?-- 就偶尔一两次,也不至于偷偷给吧?我说不出话,又害怕又难受,只会哭,回家也没跟我妈讲---

有一天晚上妈妈去开党员会,回来拿了一纸文件给我爸,说最后的决定是开除她的党籍。记得妈妈苦笑着说:“开除就开除吧,反正也不上班了---”

妈妈经常爱提起六零年:那会怎么会困难成那样?成天把人饿的啊---这不吃那不吃,要是六零年屎你也吃!--- 要不是六零年,你妹妹也不会死--- 刚生下来我多喜欢她,你们几个那时候我都不喜欢了---还不是都紧着你们吃,想着你们上学呢---

公平地说,六零年是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说妈妈虐待好像也不太对,印象中没见过妈妈打骂她,就是尽量紧着我们,对她放任--- 好像更严重了, 特别那句“她快死了”,是我心里的刺--- 客观原因;小孩子从老家来到个新地方,本来水土就可能有点不服,又赶上困难时期,营养极度不良导致。主观上说,如果她从小和我们一起生活,妈妈会一视同仁,甚至会更宠爱她照顾她点,起码我们会一起挨饿但会一起活下来吧?

这个事我没法评价。妈妈在世时,想起妹妹可怜的一生怨恨过她,觉得她心狠。但马上又想到我有什么资格怨恨她?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吧?我那时怎么那么不懂事那么自私?!!

建林,原谅我!但愿有下辈子------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1-30 16:03:25
索性把去年比较切题的更完。
从栾川回来一周,又出发了。
媳妇姐姐在北京周边买了别墅,只节假日去住住。几年了,儿子媳妇老劝我去玩玩。开始懒,后来走不开。现在说又换大的了,周边多美多美。一个牌友正好要去北京,一个本来就在北京给女儿看小孩,索性把人约齐,想着去了天天周边转转,打打牌,反正自从给女儿看孩子的朋友一走,我们就练会了三人麻将,看孩子的偶尔去去也行,就去了。(本地都是推倒胡,我们是玩......
-----------------------------
@资深天涯潜水员 2015-12-30 16:07:51
哈哈,本地麻将都三个人的,没人玩四人麻将了
-----------------------------
是吗?不是很懂,我们这里别人见了会很奇怪。现在没什么瘾,三个人也老不齐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1-16 14:42:40
有空说说文革初期老师的事。
文革是从文化领域大批判开始的。上海报文批《海瑞罢官》,批武训,批“三家村”-- 中学生懂什么,反正就被告知资本主义在复辟,封资修占领文化阵地,毛 在北京说话不管用了,还要到上海发动文革----- 于是停课闹革命,“保卫毛 ”。开始还是学校领导,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工作组一被批,学校领导也不见了。报纸怎么说就怎么做,还有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我们学校有人和北京高干子女有联......
-----------------------------
@资深天涯潜水员 2015-12-28 11:14:43
喜欢听大姐的唠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那段 历史 ,但是文革这鬼魅又老在我们身边游荡。
-----------------------------
@蛋蛋啊圆圆 2015-12-29 05:16:25
最近我的同学朋友圈尽是转的这些东西,好像谁转谁光荣一样。无心须防有心,那些稀里糊涂转的,恐怕不知道一些有心人大约正躲在角落里笑呢!
那些想借毛上位的人,以前支持的人寥寥无几。老毕事件是不是他们搞的我有点怀疑,因为我的一位毛左朋友就认识网上说的那位上传视频者。至此之后,微信上尽是这种个人崇拜的段子,行文风格语气一看就像出自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这股风一直没断,到这两天毛诞辰,传的各地由他们发起......
-----------------------------
@资深天涯潜水员 2015-12-30 17:00:36
大姐啊,不妄议不妄议
-----------------------------
呵呵谢谢!我不是关心政治的人,实在是给微信圈的东西烦透了,看到上传的视屏隐隐担心,但愿是我多虑吧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回复前两天就看了,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 都感谢吧!

无论如何,经历了我们那个年代,感觉言论已经开放得多得多了!顶多删个贴,还不至于议论哪个领导人就被捕、判刑、甚至张志新吧?何况---
可能所处的环境不同,老早看过一篇报告文学,说河南57年反右第一,58年放卫星第一,后来反右倾还是第一,还有几个第一忘了。地处中原,千百年皇权最强使然?前一段看视频,本市大街上一个老头被一群老头老太群殴,原因就是那老头对他们的个人崇拜言论表示反对。本市一个民间组织的论坛,讲不过理一群老头老太还是愤然出手。没人蛊惑煽动,谁家老人这么热血?!同学前几年到某领袖诞辰组织集会还只有几十人,现在再看视频已经几百上千人了,甚至公然喊起了万岁打倒之类口号。再看反日游行视频,还是打着毛旗帜肖像,为什么?还不是利用一切机会宣扬他们的观点壮大他们的力量?--- 不说了,但愿是我多虑。
很赞同梁晓声的一句话:“对现在不满就想回到过去的话,那就是二百五”。文革和之前就没有阴暗面吗?别的不说,利用回城逼奸女知青的人就不会贪腐?可利用的资源和可攫取的利益大小不同而已,舆论更禁锢信息也远不如现在通畅而已。

这些言论版主认为不妥可以删去。看在我没有造谣也没那功能的情节上,别的能留留下吧。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感受不算普遍,因为只有馋,没有饿的记忆。原因上边也讲了,毕竟城市,还有一二十斤的粮食定量,不用像农村那样,担心浮夸风,把口粮也都上交缴了。有母亲克扣她自己和妹妹的口粮。还有父亲虽说是大老粗干部,毕竟参加革命早,工资也有一百多元。当时一个工人普遍是三四十元?记得文革时和弟弟回了一次父亲老家,老家人问得最多的是“听说你爸爸一个月拿一百多块?”还指着旁边蹲着的一个人说,“他当年是和你爸爸一起出去的,没出息,又跑回来了。”那人羞愧地讪讪的笑。

问题是那时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商店里货品寥寥无几,和现在的北朝鲜差不多,有也要粮票布票等等票证。记得有一次学校在大操场开什么会,校长在讲“苏修污蔑我们,说我们十个人穿一条裤子”,忽然来了一句“像我们学校的***,一个人就有十条裙子!”我裙子没那么多,还大多都是还没布票时?妈妈又拿了退职金后买的。
三年后慢慢吃的不那么紧张了,但其他还是现在不能比。不然我不会还记得上中学时一次周末回校,L带给我的一个小面苹果。还记得结婚后攒了好长时间钱,去买了一个电风扇,老公在柜台前那个兴奋、谨慎还有些得意的说不清的神态,好比现在一个普通工薪族去买一辆还不错的汽车?那是78年。后来儿子两三岁时还买了一台小小的几乎全塑料的洗衣机,没多久就不能用了。这是我家最早的两个“大件”电器。再后来老公家换了彩电把小黑白淘汰给我们了。他父亲官大点,搞到彩电了。还记得我父母家买了小黑白电视,楼上楼下的邻居晚上都来看。那时我儿子满没满月?一个男青年端着大碗,不知是什么面条,熏得我差点撵人。
现在班里同学圈有同学回忆母亲,才知道班里好几个父母不全的。有的母亲还有工作,有的父亲一去世连那三四十元钱也没有了,兄弟姐妹好几个,怎么困难可想而知。现在一个个托子女的福,大房子住着,国外也住了,国内杭州哪的度假酒店也休闲度假了。就是没到这地步,生活和过去比不说天上地下也差不多了。为什么还是转那些今不如昔的段子?难道人老了都成了九斤老太?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精神生活。

电影戏剧,就是八个样板戏。翻来覆去,每个都不只看了多少遍,那个年代的人估计人人都能来两段。一次下乡回来,不知为什么居然放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我连看了两遍。去书店,小说只剩下《金光大道》《艳阳天》。记得文革后期在学校没事干,经常还留在学校的几个同学晚上去省图书馆偷书,拿回来一大堆被封的国内外小说。我说了一句:“咱们这样,慢慢的该学坏了。”一个同学一句“有本事你别看!”我立马哑口无言。

别说那时没有差别,那时的等级差别有钱也买不来。差别也体现在文化生活。我们学校省部级干部子女多,文革后期也沾光看到了一两部“内部电影”,日本的居多?有《山本五十六》,别的忘了。还有内部小说,有苏联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本日本小说,写日本军人政变?记不清了,小说也主要写失败后那军人剖腹自杀,自杀前和妻子做爱。性与死,描写的淋漓尽致,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的出身是“革干”,我父亲是一个小单位的头,除了文革初期游斗大小单位的头,周末回家老怕在街上看到父亲被游斗,以后“三结合”了就没有再受过这方面的苦。但文革时同学和下乡时“出身不好”的人是什么状况我见得不少。太惨的没遇到也没注意过,但看到的普遍是谨小慎微少言寡语低人一等的感觉。回城、招工都是最后,谈婚论嫁时出身更是双方父母首先考虑的条件。

文革前一两年已经开始政治气氛浓厚了。刚上初中,我的作文还被班主任语文老师欣赏过,记得一次老师让我站起来翻译了一段古文,然后大加表扬,文才人才都出来了。好像初二后,就开始按表现评分了,我的作文再没有高分过。初中生能有什么表现?无非是贪玩纪律不好之类。记得一次老师批评我,说我在寝室熄灯了还说话,还有早上刷牙把水溅到地上--- 我突然想起来,那天早上不知干什么匆忙得就没顾上刷牙。我对老师说“不信你去看,我的牙膏挤在牙刷上还在杯子上放着呢”。老师很尴尬,最后草草结束了批评,但还说要告诉我家长,害得我那个周末回家都磨磨蹭蹭的,实际也没告诉。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我认识两个人因为出身还是“反动言论”,都是文革前一年不准参加高考,反正俩人出身都不好。一个是我当中学老师时的同事,一个是我要好同学的前恋人。同事后来是民盟还是民革的市委委员。那个前恋人的一生更可以写本书了。

他母亲是右派,文革前一年是压根不准高考还是考上了不让上忘了。文革时偷越国境去越南还是老挝“支援世界革命”被抓住了。下乡时他在同学插队的地方串门,凭着一把吉他把同学的心俘获了。

再后来因叛国罪被捕,在准备判他死刑的会议上,当时的公安局还是军管会的头头突然坐在椅子上就去世了!他捡了一条命。然后一直坐牢。

多年后,同学已经谈了个父亲老战友的儿子,还是上海医大的工农兵学员,他出狱了。我的感觉,一个人多年的境遇会多少改变一个人或塑造一个人的新的性格。加上他还有不少原来的追求者,总之我同学最后和他分手了,为了对得起他,工农兵学员也不要了,胡乱找了个“老红军出身”、“复员军人党员”的我们班同学闪婚了,女儿还没多大就又离婚了。而他,很快和一个追求他的我的山西老乡结婚了。这老乡得了《过把瘾》里王志文得的“进行性肌无力”?结婚没多久就慢慢不能走路了。不过她的病发展得没那么快,只是先病退,慢慢只能扶着墙走路,到举馒头都吃力,到大便都要他帮着扣--- 去年年末才听同学说她去世了。听说还是她自己不想再拖累他了,拒不吃饭。她哥哥也理解,和他两人默默陪到最后。

他两人一直没有要孩子,他的理论:既然世界如此槽糕,没必要再要个孩子让他出来受罪。前些年我们还经常到他家玩,我老乡虽然行动不便,但人很开朗乐观,也爱看小说。他那时就开始把他坐监狱的经历写成了小说。让我看过稿子,实话说,没看完,不如张贤亮的文笔。后来他认识了我省一位作家,那作家帮助他不知在哪发表了。后来那作家好像在自己的小说里又剽窃了他的文稿,两人打官司,当地报纸也登了。打官司时我老乡偷偷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不允许她再和我们所有人联系,所有人指他的前女友、我的同学的所有朋友。原因是我的同学他的前女友又再婚了!公平地讲,凭他几十年对妻子的照料,是个好人。


再说说我的另一位同学。同级不同班,文革时成了好友。她的父母都是党员,也是革干家庭。她长得有点像电影刘三姐里演刘三姐的那位演员,唱歌也非常好听。她没有下乡,后来在隔壁市一家工厂当工人。

有一天,她抱着一堆零件跑,零件掉了,这边捡那边掉,她正手忙脚乱,过来一个挺帅的小伙子帮她捡,俩人就这么认识了。这小伙子是技校分来的。家庭出身挺槽糕: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当时还在监狱里。母亲学生时期是哪里篮球队的,还给蒋介石献过花,文革开始时就自杀了。还有一个姐姐已经成家了。我去过他家,在一个拥挤的胡同里的一栋小平房里。同学还把他妈妈以前的许多纱的绸的旗袍翻出来给我看。

这样的家庭出身,同学父母自然不愿意,一度把同学锁在房间不让出去。我同学死不屈服,还顶撞她父母:“要不是解放了,说不定我还是人家家丫鬟呢!”一天半夜她撬开窗户,光着脚跳窗跑了。她妈妈后来注意她的卫生用品,太担心了,把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都联系上,让我们去劝她。

不过找我怕是找错了,几个被叫去的同学,就我最后是鼓励的。听了她的讲述,我实在太感动了,跟着她参观完旗袍就回去了。不久同学被推荐去武汉做了工农兵大学生,叫那男生Z吧,Z不间断地给她寄那个城市有名的炒花生米。同学有一段有点动摇了,写信给他提出分手。结果很快,Z就扒火车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同学面前。同学彻底死心,俩人后来结婚了。

我刚结婚不久,有一天晚上很晚,同学突然敲门。这时同学已经分到我们市一个设计院,Z也来了,不过他们家离我家很远。那天是他俩在床上闹着玩,结果Z一脚把同学蹬到地上了。同学躺在地上等Z来拉她,但Z半天没有理她。同学躺地上唱了会歌,还不见动静一恼就离家出走了。第二天早上,Z跑到我家,温言劝慰了半天,俩人高高兴兴地走了。

此后再没见过听过俩人闹意见。改开后Z的父亲出狱了,没多久就去世了。他父亲我没见过,那时各忙各的工作家庭,联系很少了。

Z到我们市后做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没听说过他上过班,开过很短一段时间出租车?还做什么就不清楚了。同学是很上进的人,到设计院不久就是实验室的头了。跟我讲经常有卖设备什么的找她,要给她回扣,她从没收过。以我对她的了解,我相信。在他们业界她的口碑也非常好。她比我还大几个月,一直被返聘,就是上边说的,现在还在做公路工程监理的。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想哪写哪,对不起。喜欢的朋友看吧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1-04 19:36:17
三元洞。相传三个书生进京赶考,遇雨在此洞内避雨,后三人都中三元。导游说现在学生来的比较多。

赤乌井。相传在此挖井,挖出一块彩石,得名彩石矶。后嫌彩字三撇像三把刀,不吉利,改名采石矶。
......
-----------------------------
@圣灵九个果子 2016-01-05 10:12:49
彼岸花
-----------------------------
是,小导游也跟我讲了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1-01 13:09:20
住下就带着圆圆从后门进到了建设厅院子里,还记得家的位置,一直向前走,一路上都是后来新建的楼房,院子比原来拥挤多了,


终于到了,院子的最西北角,这四栋旧楼居然还在!五十年代末我家搬去时就不新,应该有六十年了吧?

一栋楼两个单元,我家在里边单元......
-----------------------------
@冷雨淅沥056 2016-01-07 20:37:35
大姐:好喜欢这篇游记。我也是在建设厅大院出生和长大的,现在父亲家还在大院里。你家到厅大院来住的那年,应该我才出生。早看到这篇游记,你这次来大院寻旧,我还可以给你当个向导呢。
-----------------------------
谢谢!真巧啊!不后悔发这个帖子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热Y 2015-12-31 12:02:00
终于赶上大部队了!看了奶奶的帖子 重新认识到解放初的情景,也佩服奶奶的勇气,多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也能有说走就走的资本啊!乐观的心态~~ 请问奶奶想不想出个书之类的呢?笔触感觉特别好 像杨绛的我们三之类的
-----------------------------
谢谢!看到晚了,抱歉!
也喜欢杨绛,她的书几乎都买了,《洗澡》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解放初知识分子界。还有《干校六记》,还有写钱钟书的,她的保姆的----我们仨也买了。

我不行,人家一家三口过年都是一人守着一摊看书写作,我连另开个帖子都半途而废,还是在这有空想起一出是一出吧,呵呵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接着写写文革。

记得发了一大段啊?是我没有发出去还是删了?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nyfz00 2016-01-11 06:23:37
年轻的时候,在那儿当兵,非常喜欢那个地方,后来喜欢上骑车,还骑的车在那儿还南湾湖游,还想再去,看了你的文章,我就更想去了
-----------------------------
我同学现在喜欢骑车的也很多,都装备得很专业,近郊聚会再远也骑车,估计年龄大了注重保健吧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桐庐charlie 2016-01-10 10:14:59
衢州烂柯山景区不错哦....


-----------------------------
很漂亮!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0-30 17:38:13
这家是朋友 老公 的亲戚。男的在外打工,女的带着上初中的女儿在家,后边的是自家的茶山,现在连稻田都改种茶了。我们去时院门大开,屋门关着但是钥匙就挂在门上。连狗都不在,跟着女主人上山采板栗去了。邻居帮喊回来,一会腊肉板栗、鱼、咸鸭蛋、自己种的两种豆角、凉瓜,搞了一桌菜出来,好吃极了,特别是那两种豆角。家里餐厅客厅卧室洗澡间和城里没有区别,唯一不足的是厕所还是在外边。女主人吃了饭就放了视频跳......
-----------------------------
@一棵大树2016 2016-01-13 16:23:51
这是什么地方啊
-----------------------------
信阳市附近,离南湾水库很近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蛋蛋啊圆圆 2015-11-05 01:10:21
下山。圆圆到底10岁了,狗的10岁---

-----------------------------
@dayaoyudayaoyu 2016-01-13 18:46:20
多么美好的画面!
-----------------------------
呵呵谢谢!
楼主:蛋蛋啊圆圆  时间:2019-09-13 17:15:51
想起一出是一出,接着写写文革。上次不知是我没发上还是删了,略微改了下,看看有没有问题了

文革从文斗发展到武斗应该是从跟社会上合并为两大派开始。一是工人等等到底比学生生猛些,一是毛 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曾对一个叫宋彬彬的北京女生说过:文质彬彬的彬彬?要武嘛。宋彬彬于是改名宋要武。还有一段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当时很流行。

前边说到的攻楼烧楼不知是我们学校另一派的学生干的还是有社会上的人参与,反正救我们的主要是隔壁省一技校的同派别。长矛大刀阶段,照王小波的说法,就是冷兵器时代,学校教学楼虽然也先后被两派修筑了工事,但除了偶尔听说个别落单的比较活跃的同学被另一派的抓住群殴,也没记得有什么大规模的械斗。长矛记得都是用钢管做的,一头用车床给弄尖的?不记得有同学拿过。现在还记得我们学校一个被派去和“五四战团”联络的女生,头上戴着工人用的头盔,手里拿着皮带,劲劲劲地在校园里走着的画面。也不多,和平年代成长的学生,还是没那么狠吧?

我们学校隔壁,一边是友谊宾馆,接待中央首长的,好像说毛也入住过。我们班有两个同学家长就是那里的工作人员。我去那女生家里玩过,在宾馆楼后边的平房里,还见过同学用大盆在洗宾馆的床上用品。另一边就是省一技校。在我们那时的普通中学生看来,技校生要比我们“社会”些。两个学校离得近,也有同学有来往。

有一次,忘了他们学校和我们同派别的那派去隔壁的八朝古都市做什么,不外乎是支援同派别“革命”吧?大队人马走到那个城市附近,遭到了那个城市另一派别的阻击,死了多少人不知道,只知道省一技校死了好像七八个。有一个女生还是几个,纯粹是家在那个市想回家看看,结果也遇难了。尸体临时停放在了我们市一个食品厂的冷库里。我们几个女生去看过。

那个冷库记得好几道门,进去还要穿冷库的棉衣棉裤。进去时就听工人说了惨状,进最后一道门时我胆怯了没有进去。听同学出来说,有的长矛从太阳穴穿进去,有的身上穿着好几支长矛,都没拔呢---还有个女的内衣半吊着--- 那时好像是春天还是夏天?--- 都安息吧

楼主:蛋蛋啊圆圆

字数:95785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15-10-31 01:10:00

更新时间:2019-09-13 17:15:51

评论数:9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