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新编《论语》详解——前言

新编《论语》详解——前言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3仁志坚韧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30多岁在做老师的时候,就提出了仁。仁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最高利益,又是一门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属于道德范畴。

在道德范畴包含很多内容,如要有良知啦,对人要有礼貌啦,家庭要和睦啦,在危险时刻当仁不让啦等等。

实际上几乎所有道德素养都包括在一个“仁”字里。“仁”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于天地间,须臾不可离开人际关系。如果离开了人际关系,他将陷入兽际关系中,也就脱离人类了。

“仁”的总纲是“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错误和偏见,回到仁道上来。

仁第一个科目是“非礼勿视”,第二个科目是“非礼勿听”,第三个科目是“非礼勿言”,第四个科目是“非礼勿动”。

仁第一个细则是“遵从民意”——“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门遇到群众要当贵宾对待,循从民意要像祭拜天地一样虔诚。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本章孔子讲的是仁第二个细则“意志坚韧”——“仁者,其言也讱。”——有仁德的人,必须心志坚韧不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12.3》)

杨伯峻: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钱穆:司馬牛問仁。先生說:“仁者說話常遲鈍。”司馬牛說:“說話遲鈍,就說是仁嗎?”先生說:“因知做來難,說來那得不遲鈍?”

详解:

从杨大师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一个谨小慎微的孔子,而且,只有说话小心谨慎,就可以做到仁了。那么,仁不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吗?还需要什么修行啊?看来,这么轻易就将孔子庸俗化了。

这些人越注解《论语》,孔子就越庸俗猥琐。

钱大师更不堪了。在他的笔下,孔子简直就是弱智——因为办事难,连说话也迟钝了。
呜呼!中国2500年来,孔子就是在这样的腐儒们的蹂躏下被丑化的,怪不得反孔恶棍们这么嚣张。

事实上腐儒与反孔恶棍是在演双簧,其目的就是要将孔子“彻底搞臭,永世不得翻身。”
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性格急躁,言语虚浮,意志脆弱。
有一天,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因材施教,针对司马牛的心志和秉性,提出了“仁者,其言也讱。”

在孔子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社会上充满各种诱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想成为有崇高品德行仁道的君子,没有冷静的心境,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往往事与愿违,很快就会堕落成为人渣。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人的意志力。

不少人,心里充满理想,但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强的意志,往往忘记自己的初衷,甚至跑到对立面去了。例如汪精卫,曾经谋刺清摄政王载沣,当初豪气干云,威震遐迩,有杀身成仁之气慨,然无坚韧不变之意志,终投日寇,身败名裂。

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请教老师如何成为仁者。

仁者,其言也讱

——仁者:修炼成为有仁德的人。言:心声也,引申为心意、心志、意志;也:连词表示肯定、强调。讱:通韧,意指坚韧;

——有仁德的人,他的心志是坚韧的。



——司马牛继续问道;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其言也讱:意志坚韧;斯:做到这样;谓:称为;之:代指意志坚韧的人;仁:仁德;已乎:相当于“了吗”?

——一个人意志坚韧,就可以称他为有仁德的人了吗?

——司马牛一听就激动了,原来心志坚韧就可以成为仁者了啊,仁真的太浅显了,所以他很骄傲的问老师,只要做到心志坚韧这么简单就可以成为仁者了么(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显然,司马牛是从浅处理解的,看不清成为仁者与心志坚韧之间的逻辑联系,觉得孔子说的仁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小菜而已——只要心志坚韧就行了。孔子一听,就明白弟子的浮躁,于是说: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为:施也,成也。(《广雅》),意为实行、完成;之,代指“修炼成为有仁德的人”这一个伟大事业;难,长期而艰难;为之难:要完成这样长期而艰难的事业;言之得无讱乎:这句是“得之言无讱乎?”的倒装句式。得:得到;之:代指“修炼到成为有仁德的人”这个伟大成就;

——要完成这样长期而艰难的事业,修炼到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意志不坚韧行吗?再说,你现在的浮躁行为已经表明心志坚韧做起来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司马牛问仁应先将他个人背景搞清楚:司马牛为兄弟桓魋谋反事心中纠结,犹豫,左右不是,心声郁闷恐惧,因此孔子安慰司马牛并进一步解释:为之而难言之,大概就是讱了,姑且做一个忍者吧,对你来说,言讱就是仁了。应断句: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讱,从言从刃,顿意,通忍。

——窃以为,这种断句和理解是低层次解读。腐儒对孔子多是低层次甚至是贬意解读,那就愧对仲尼了。因为孔子回答时,首先就指出:“仁者,其言也讱。”这个仁者是具普遍意义的,不是针对司马牛一个人的,可见不是为了纯粹安慰他的情绪,应从这引申开来,提到心意坚韧上,作高层次解读,那么,讱就应通韧。本章孔子通过回答司马牛关于如何成为仁者的问题,提出仁者第二条细则——仁志坚韧。

白话文:

有一天,意志脆弱性格浮躁的司马牛向孔子问如何做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仁德的人,他的心志是坚韧的。”

司马牛继续问道:“一个人心志坚韧,就可以称他为有仁德的人了吗?”

孔子说:“你现在浮躁的行为已经表明做到心志坚韧很难,况且还要修炼到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意志不坚韧行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4仁者五德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杨伯峻: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钱穆:子張問仁道於孔子。先生說:“能行五事於天下,是仁了。”子張請問那五事。先生說:“恭、寬、信、敏、惠。能恭敬,便不為人所侮慢。能寬大,便易得眾心。能守信,便得人信任。能應事敏速,便易有成功。能對人有恩惠,便易使命人。”

详解: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依靠暴/力夺取了正權,继续以暴/力統治天下,结果招致众多研读孔学的知/识分子的非议,说他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秦始皇熟读史书,深谙缔王之术,面对孔学学者的非议,心生一计:先是发动孔学学者们进谏,为朝延出谋献策,帮助衙门整顿,改进宦吏作风。开始时孔学学者们犹豫不语,恐怕有诈。

足智多谋的秦始皇拍着胸口说:“我是讲誠信的,坚决不打棍子,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搞秋後算帳。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誰提的意見越多,功勞越大,最後評出傑出的先進分子,重重的有賞!”

学者们经不住多次忽悠,终于慢慢开口,逐渐七嘴八舌,觀之秦始皇,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猶如觀世音下凡,彌勒佛祖顯聖。直攪和得學者們指手劃腳,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发展到后来有的说“凰天下”不利於百花齊放。聽到這裏,秦始皇之叔可忍,嬸不可忍,忍無可忍,不需再忍,怒火沖冠,拍案而起,口吐狂、言:“可惱也!——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後來的事你懂的。

秦始皇从此树立了不講信用的典型。孔子早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是古代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关键,没有它,整部车就会散架;没有诚信,整个人就没有灵魂,犹如行尸走肉。

孔子又说 :“國无信不立。”國家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崩溃,因此,孔子认为,诚信是人的主要品德,是立國之本,是达成仁道的关键。

杨钱两位的注解来源于朱熹,将五德功利化庸俗化,最后落脚在“能够使唤人”上,将孔子如此小人化,其用意也鄙。

颛孙(zhuansun)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子张的性格开朗,为人豁达,且善于广交朋友,但有夸夸其谈为人不够踏实的缺点。孔子针对子张性格而因材施教,提出了仁者五德的要求。

上章《仁志坚韧》曾经说到学生们要成为仁者必须有坚韧的意志。本章承接上一章的精神,提出仁者在品德修养上必须做到的五项要求:恭、宽、信、敏、惠。信居中,乃五德之核心。

人无信不立。古往今来,无信之人如过江之鲫,发展到今天,几乎是骗子天下:电信诈骗、金融诈骗、互联网诈骗,碰瓷派、假货派、广告派、洗脑派、老千派、赖氏派,杨白劳派……各种骗术,各种骗局,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子张问仁于孔子

——在孔子时代,骗子当然不少。孔子担心自己的学生出现骗子,所以谆谆教诲学生,一定要做一个具有五德的君子。

——有一天,子张请教关于仁德的问题;

——孔子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是“能于天下行五者为仁矣”的倒装句式。能:能够;行:具备且实行;五者:五种德行;于:在;天下:世界;指放眼世界,心怀万民,这是君子养成五德的前提。

——能够放眼世界,心怀万民,具备且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成为仁者了。

请问之

——之:代指五者具体内容。

——请问五者具体内容。

恭、宽、信、敏、惠

——恭:恭敬,顺从,意指对民众要始终如一地恭敬,顺从。

——寬:宽厚,宽容,宽宏大量,有容乃大之谓也,意指正确对待民众的不同意见,真正做到海纳百川,“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更不能因不投/票或一句“要上/书的”而致其于s地。

——信:诚信,是完善人格的核心价值,承诺和行动一致,诚信还包含忠诚,光明正大,不耍阴谋,也不耍阳谋,不要钓鱼,更不要引蛇出洞。如果玩弄民众的智商,虽得逞于一时,然终将被民众唾弃。敏:意指勤勉奋进,践行印证,对民众的困难和要求要直下担当,兢兢业业,千方百计助民解困,并且迅速兑现承诺,而不要拖沓敷衍,更不能对民众的苦难不闻不问漠然置之。惠:仁慈,仁爱,温柔,智慧,对民众始终保持温柔慈爱之心,广施恩泽,这样做是智慧的体现。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是互文。意即做到以上五德,就会有“不侮,得众,人任,有功,足以使人”的效果。

——侮:通"捂",用手遮盖,指黑箱操作;不侮,意指办事公开公正。

——得众:得到民众真心拥护和支持。人任:民众信任,而不是“得到别人的任用”。有功:天道酬勤,收获成就。足以使人,足,足够,使,说文:使,从也,遵从;足以使人:做到五德,才有足够条件可以做到遵从民众意志。

——朱熹之流将“惠则足以使人”注解为“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这显然是腐儒的阴毒,陷孔子于不义。

本章孔子通过回答子张关于仁德的提问,提出了仁的第三条细则——仁者五德。

重新断句如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白话文:

子张问孔子仁者应具备什么品德。孔子说:“能够放眼世界,心怀万民,具备且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成为仁者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品德呢?”

孔子说:“恭顺、宽容、诚信、勤勉、仁慈,具备且实行这五种品德,就可以做到办事公开公正,得到民众真心拥护和支持,有了民众信任,才能有所成就,也才有足够条件可以做到循从民众意志,为民众福祉而直下承担。”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5仁者立人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详解:

子贡,即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孔门十哲中以口才闻名。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祭祀用的盛贡品的玉器)。器,相也。孔子说子贡为器,是指他的学识和才德还处于表层,缺乏实践,还不能达到仁的层次,境界上也没有达到“权”的最高层次,然而是一块好料,比普通石器好。

子贡曰

——有一天,子贡请教孔子说: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有:假设,举例;博:形声兼会意字,从十,尃(fū)声,尃也表义。十像十字路口,意为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意为广泛。尃意为分布、散布,博为四面八方各处都有的意思;

——施,实行,给予;民,民众;而,而且;能,能够;济,本意渡过水流,引申为拯救,扶危解困;何如,怎么样;可,可以;谓,称为;仁,仁者,具有仁德的人;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尽力为广大民众做事,而且能够解决民众的困苦,

何如?可谓仁乎

——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他为有仁德的人吗?

子曰

——子曰:孔子针对不大注重实践的子贡回答说。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何:什么;事:关系,名分,引申为高度、层次;何事:什么层次;于:对于;仁:仁道;必:一定,实际上已经;也: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圣:圣人;乎: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做到这些,对于仁道来说,到达什么层次?实际上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了。——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子贡说的“做到……”即实践的重要性。

尧、舜其犹病诸

——尧:夏朝前人,唐尧,帝喾次子,又名放勋,字伊祁,是禅让制的首创者,他通过四岳(辅助帝王的官职,相当于宰相)推举,经过反复考察,将领导职位禅让给舜;

——舜:也是夏朝前人,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继承尧的禅让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禹开创了夏朝。

由于尧、舜对民众施仁政,深受民众拥护,而且不将缔位传给子女或亲属,所以被誉为古圣人;其,代指尧、舜等这样的圣人;犹,尚且;病,担忧,不足;诸,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尧、舜这些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仁者:具有仁德行仁道的人。己:自己;欲:想,要;立:原意指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引申为人的素质好,人格健全;达,本意是在大路上行走,有通达、畅通之意,引申为学识、人际关系各方面通情达理,相处融洽且事业成功。
——一个要走仁道的人,要想自己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健全,就要以自己的素养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长;要想自己在事业方面持续通达成功,就要以自己成功的榜样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功。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能够;近:周围,附近,就近;取:得到,取得;譬:晓谕、使人知晓,引申为显著成效;方:方向;也已: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能够通过努力实践在自己周围取得这些显著成效,可以称为立志成为仁者的努力方向了。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根据“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原理的,意思是说,经过自己实践证实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给别人。

然而,在这一章里,孔子却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不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矛盾?如果按照杨、钱的解释,就是“己所欲,施于人”的意思,也就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矛盾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明白:“立”和“达”是指自己的实践的成果,而不是停留在钱师说的“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之“想”的层面。

有一句成语说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然不说话,但以其丰硕成果吸引人们来到周围,从而走出一条路来。”

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般人侧重在“欲”字,那是错的,因为孔子将这句话的重点落在“能近取譬”上,取譬,不是“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而是“经过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可见这句话侧重在实践成果上,这样就可以对周围群众起到示范作用,自然会吸引别人效仿,从而起到推广作用,这样自然就不会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矛盾了。

这里的“立”是指追求仁道的君子,通过修行已经建立了健全的人格,如果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光靠自己成长进步是不够的,还要“立人”,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带动和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会有互相促进的效果,如果永远都是鹤立鸡群的话,道德水平就永远不能提高。

同理,“达”是指通过实干事业有成,已经发达了,如果还要事业继续取得更大成功的话,光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要“达人”,以自己的成就带动和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会有水涨船高的效应。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富裕,周围都是穷人,你还能继续富裕吗?

做到这两条,就必然“能近取譬”——为周围的人们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一群人成长进步,逐渐扩大范围,推广开去,争取更大的成就,这就是仁道的方向。

总结一下: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仁的第四则——仁者立人。

白话文:

有一天,子贡请教孔子:“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尽力为广大民众做事,而且能够解决民众的困苦,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他为有仁德的人吗?”

孔子针对不大注重实践的子贡回答说:“做到这些,对于仁道来说,到达什么层次?实际上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了!尧、舜这些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的啊!一个立志于行仁道的人,要想自己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健全,就要以自己的素养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长;要想自己在事业方面持续通达成功,就要以自己的成功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功。能够通过努力实践取得成功给周围的人们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一群人成长进步,可以称为立志成为仁者的努力方向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6仁尚自由

新編《論語》詳解•二 仁
侯工 編著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论语·里仁4.10》)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钱穆: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详解: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适”和“莫”的理解。一般的理解都偏于胸襟狭隘、见解庸俗、格局低下

解读本章应从“天下”这个大局出发。什么是天下?天下者,世界也!有几个人能有像孔子的寬廣心胸?没有孔子的境界如何能够理解孔子的格局?要真正读懂孔子,先从心胸格局上下功夫吧!

孔子心怀天下,胸襟宽比大海,目光穿透历史,所以他的话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格局无非是空间和时间的定位,有人定位宽广深远,有人定位狭窄浅近。

海水岂能斗量?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说的就是格局定位的方法。

患,就是心怀天下大局,而不仅是考虑“专注、怎样干”这样的琐碎,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适莫是疏远和亲近”这样的庸俗人际关系,而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居高临下来理解“适、莫”这两个词,从而达到高屋建瓴的层次。

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适:本意是符合一定的空间,如这部车进入这个车库正合适;张三适合这份工作等等。在意识形态方面引申为有限制范围的思维方式,如适应形势,适者生存。

——莫:通慕,倾慕,设定崇拜偶像;偶像往往作为历史的参照物而被僵化,如古埃及的木乃伊等等。

孔子的高明之处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打破了世俗的禁忌,石破天惊地向世界发出震撼天地的呐喊:

“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君子之於天下也:君子的志向在于天下,即心怀天下的君子。

——君子犹如巨人立于天地之间,承担着天道人心的重任。一方面,孔子认为思想不能受人为设定的空间的禁锢,这不能想那也不能想,花儿只有一种颜色,鸟儿只有一种叫声,光线调到朦朦胧胧,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那成了什么世界?这不禁使人想起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当时教会规定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围绕地球转动,说其他是中心的就是犯法。布鲁诺因为说太阳是中心而被教会烧死;哥白尼、伽利略也因此受迫害。

无适也

——思想不要局限于人们设定的范围。

無莫也

——孔子认为不能设定一个偶像让民众顶礼膜拜。由于历史是发展的,设定的偶像却不能随着历史发展,必然会成为民众进步的绊脚石。人们不会忘记,古埃及人曾经将德高望重的法老做成木乃伊,作为民众崇拜的偶像,现在还有谁去崇拜那些僵尸呢?所以孔子说“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心怀天下的君子,思想不要局限于人们设定的范围!思维不要被人们设置的偶像僵化!

义之於比

——义:道义,合乎道义的真理;之于:在于;比:比对,检验,根据前文“天下”,这里相应指的是广大民众的实践活动的检验。

——合乎道义的真理在于经受住广大民众实践活动的检验。

——这是对“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的原因的解释:一切人为的思想设定,人为的样板设定,都必须经受广大民众实践的检验。

孔子的宗旨在自由——思想的自由。孔子从来没有局限过自己的思想,也不会慑服于什么偶像。孔子认为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人为设置的枷锁,破除对偶像的迷信,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才能改变现在,创造未来。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几十个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血印分田到户,才赢得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如果思想局限在两个“凡是”,行动慑于偶像的“威力”,改革开放大业早就胎死腹中了。

本章孔子站在面临天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局里,振聋发聩地提出思想自由的主张,也就是仁的第五准则——仁尚自由,从而成为世界文明的引领者。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白话文:

孔子说:“心怀天下的君子,思想不要局限于人们设定的范围!思维不要被人们设置的偶像僵化!——合乎道义的真理在于经受住广大民众实践活动的检验。”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7仁争如射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杨伯峻: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钱穆:

应该断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先生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争,除却和人比射时。但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射后,又相互作揖才退下。胜者败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举杯对饮。这样的争,还是君子之争呀。”

详解:

有人认为,单单孔学已经不能治世,必须在孔学、西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 治哲学理论。其实,孔学之意不重在治世,而重在道德教化。治世是道德教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

历史证明,凡是脱离实际,捣鼓什么治世良方的,都是闭门造车的乌托邦,必然是以主观意志代替自然规律,实践已经证明其贻害无穷。

因此,正本清源,还孔子的本来面目,是当前弘扬中國传统文化的要务,否则一切的赞誉或诋毁都毫无意义。

假如你要批判《论语》,那么首先要懂得《论语》,不懂《论语》而批判《论语》是无的放矢,曲解《论语》而批判《论语》是不学无术或居心不良。

当然,如果你要立志修身立德,成为终身行道的君子,那么当然也要不断研读弄懂《论语》了。

道家有人主张出世。出世是逃避矛盾,坐而论道。老子带头归隐,庄子宁愿像一只乌龟一样在泥浆里打滚,也不愿出来社會做点实际的事。

有的学道者终生住在道观里修行,青灯孤影,面壁沉思,或捣鼓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几乎与世隔绝。

相对道家来说,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学习孔子思想,不仅对照古圣人理论,而且必须针对现实,以现实作参照。脱离了现实,没有担当,一切都是空话,这就是孔学的实践性,这是孔学与其它学派的本质区别。

有人说,孔子厚古薄今,怎么是积极入世的?其实通观整部《论语》中孔子的理论,研究的都是现实问题,即使提到古代圣贤,也是古为今用,更没有主张固守周制,而是主张变革。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指克服自己的错误和偏见,按照礼的规范回到道上来,而不是固执周礼。孔子认为周礼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损益而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这一章仅从字面理解很简单: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执的事情,如果一定要有的话,那就像射箭比赛那样: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来,饮酒相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这样就失去孔子的深意了。

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四面八方来聚在一起,各种学术思想互相争论,交流碰撞,不也像各种乐器一起演奏的交响乐吗?

——显然孔子不会否定君子之间的思想交锋。

本章是比喻,以射箭比赛来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而不是说君子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可争执的。

在1.48《道尚修持》里,孔子赞扬了子贡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式来修身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还包含了在学术上也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各种不同观点要进行切磋、琢磨。切磋、琢磨就是争论。只有百家争鸣,各陈己见,才能百花齐放,春意盎然。

“……,必也……乎”这种形式后面的“必也……”前面省略了“如果……”,一般表示假设、虚拟的语境,多用于借题发挥,而不是就事论事。

读书不能只盯住一章一节,而应该联系其它章节,这叫做举一反三。只有举一反三,才能全面理解,全局在胸,否则就是片面,或断章取义,误入歧途,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例如瓜民误解孔子想到叛军佛(bi4)肸(xi1)那里做官,却不知道孔子是有条件的:必须按“我”的主张来,不能按你们那一套。他答应“我”就去,可以实现“我”的政治主张,不答应就不去。

再说,非常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坏的,非常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虽然他们是坏人,难道去了我就变坏了吗?

全面了解以后,知道只有孔子改造佛肸,而佛肸不能改造孔子,这样你还会攻击孔子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无所争:君子在学术上没有无谓的争执;“必也射乎”前面省了“如果真有什么争执的话”;必也:那一定就是;射:射箭比赛;乎:了。揖:作揖行礼;让:互相谦让;而:然后;升:登上比赛台;下:比赛完走下比赛台;饮:双方共同举杯饮酒,增进友情;其争:这种争执,也君子:是很君子的,这里争是比喻学术争论。

——杨钱二师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钱师的解释是针对國家举行选拔射箭人才的大礼说的,而孔子说的是以君子之间的平常射箭比赛作比喻,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所以没有说得那么繁琐。

本章孔子用射箭比赛来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既要有原则——当仁不让,又要互相尊重,于是定下仁的第六准则——“仁争如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文:

孔子说:“君子之间在学术上没有无谓的争执,如果真有什么争执的话,那一定就是像射箭比赛那样。比赛时先作揖行礼,互相谦让,然后登上比赛台,比赛完走下比赛台,双方共同举杯饮酒,增进友情——这种学术之争是很君子的。”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8严己宽人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15.15》)

杨伯峻: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钱穆:先生说:“对自身督责严,对人督责轻,便可避远自心的怨望了。”

详解:

所谓闻喜见学行圣人之道,就是课堂上听老师讲道——闻道;在现实中观摩、实验和印证——见道;观察、了解和思考自然现象的过程——学道;通过反复观摩、实验和实践,才能总结出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提高的过程。



虽然仁显得抽象,但在现实中又很具体。例如上章《好德如色》,孔子用好色来比喻好德,一般人都好理解,因为好色是人的本性,是内心的渴求,只要你好德如好色,你就能成为有仁德的君子了。

本章孔子又提出一个成为君子的方法,就是严己宽人——厚责自己薄责他人,这也是仁的要点——这一要点当然是很具体的。

有的人对别人非常严厉,别人犯了错误就扣大 帽子,左检 讨右检 讨,大会小会轮番 批 斗,搞得人家鸡毛鸭血,甚至家 破人 亡,但是对自己的错误却轻描淡写,甚至禁止别人议论,这样他的品德就摆出来给大家看到了,所以说,这是很具体的。

说的是谁,就不要对号入 座了。

孔子最反对的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特别憎恨孔子。

最近就有个网友,在我的帖子后面狂言咒骂:“是帖主在垂死哀嚎吧?你安心地去死吧,立即跳楼!论语和孔子传言照样存在。宇宙学家连1百亿年前的宇宙温度都可以探查到,孔子不过死了2千年,有什么好救的?”

我与你素昧平生,使吾使咒得咁毒啊?你怎么上来就口出狂言?又是【死】,又是跳楼,按佛的观点,只有内心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才会咒别人【死】的。说明你活得很不开心,因而经常发泄恶劣情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可要当心了!

“宇宙学家连1百亿年前的宇宙温度都可以探查到,孔子不过【死】了2千年,有什么好救的?”

——科学发展了,但是文明退步了,道德沦丧了,皆因孔子被糟蹋了,孔学被摧残了。

我说的是救孔学不是救孔子。不救孔学,像这样泼妇骂街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细思极恐。

从这个网友咬牙切齿说出的话,就可见现在社 會多么缺德,重振孔学又是多么必要!

现代人沉浸在表面高科技成果的欢乐海洋里,或住着豪宅,或开着名车,或用着高级手机,但完全忘记了现代“文明”让他呼吸着 PM2.5,也忘记了食物里的各种致 病“添加剂”,当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来个高科技的大蘑菇……

高科技不会带来高智慧。看看现在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住了十几年,连对面的人姓什么都不知道;街上有老人跌倒了,却没有人敢去 搀扶;青少年为了玩电子游戏,却荒废了 学业……

难道发明了原 子弹是人类的智慧?难道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地是人类的聪明?现代人疯 狂开采自然资源,会想到子孙后代的需求吗?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身体;自:自己;根据后方的“薄责”,推辞厚的后面省了“责”,厚:严格责备;而:而且;薄责于人:少责备别人;则:那么就;远:远离;怨:怨恨;矣:了。

——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少责备别人,那么就远离怨恨了。

——孔子在这方面总是以身作则:孔子说过:“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出处《论语·述而》)。”

——孔子还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行道要具备三种素质和品德:一个具备仁者、知者、勇者素质的君子应该兼备不忧、不惑、不惧的品德。——可惜我没有能力做到啊。出处《论语·宪问》)

本章提出仁的第七条准则——“严己宽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文:

孔子说:“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少责备别人,那么就远离怨恨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9里仁为美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杨伯峻: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钱穆:先生說:“人能居於仁道,這是最美的了。若擇身所處而不擇於仁,那算是知呢?”

详解:

里:居住的地方。孔子以人居住的地方打比方——人会选择优雅而美丽的地方居住,那么人的心灵应该选择住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什么地方适宜人类居住呢?

社會文明:自由、民主、福利、公平、正義。

經濟富裕:政策寬鬆,機會均等,公平交易,保護個人產權。個人沒有產權,就像一只曠野上的狼。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天地人合谐。

资源承载:有充足的水、空气、能源和安全的生活资料。

生活便宜:除去必要开支后还有较多结余。

公共安全:尊崇道德,民风淳朴,没有抢劫盗窃,没有打架斗殴,没有恐惧。

人类居住在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和发挥创造力,也更有利于道德风尚的提升,这应该是人类追求的物质生活目标。

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稳定后,人类自然就会追求心灵上安定的归宿。

人应该为自己的心灵选择什么样的住处?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给出很好的答案: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第一层意思:古文简洁,一个里字,先说人身的居所,符合仁的规范,然后说心灵的居所,直取仁道,两者都以仁为美。仁: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的最高利益;为美:人选择心灵归宿,应该像选择优美居住的环境一样,那么,仁道就是心灵的优美居所——这就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仁:仁道;焉:哪里;得:得到;知:智慧;

——我们居住的地方要选择仁和优雅的环境,心灵居住的地方更要选择仁和优雅的环境,那么选择仁德是最美的了。心灵是智慧之源,如果不选择仁德作为心灵的居所,又如何可能得到智慧呢?

——第二层意思:《周易·坤》有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黄中:赤橙黄绿蓝,以黄色居中而兼有四方之色;理:玉石的纹路,引申为物体的纹理或事务的条理,通理:通晓事物的道理。黄是土,土德即仁。“黄中”即“里仁”。

——里:内心;仁:崇高的仁德;为:是;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内心没有仁德,所作的选择怎能是明智的呢?

——君子内心崇高的仁德是美的。如果内心没有仁德,所作的选择怎能是明智的呢?

孔子在本章里阐明:人们往往非常注重选择居住环境,追求丰裕的物质享受,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往往忽视了自己心灵的住处。居住的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人的心灵的住处更为重要,因为智慧的来源在人的心灵。

如果人的心灵居无定所,或居于不仁处,那么人的智慧从何而来?

又,如果人的心灵居于魔道中,那么人就会被魔鬼操纵,去干伤天害理害人害物的孽障勾当,哪里还有智慧呢?所以说,人类选择心灵的居所比人身居住的环境更重要。

请看看那些身居要职的贪官,难道他们居住的环境不美吗?但是由于他们为自己的心灵选择了与魔鬼为伴的魔道,住到魔窟里去了,当然就变成魔鬼了——近墨者黑啊!

昔日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还三择三迁住所呢,那么阁下要为自己的心灵找个什么住所,就要三思了。

为心灵找个好居所,内心就有崇高美好的仁德,那么所作的选择就是明智的了。

本章是仁的第八准则——“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白话文:

孔子说:“我们居住的地方要选择仁和优雅的环境,心灵居住的地方更要选择仁和优雅的环境,那么选择仁德是最美的了。心灵是智慧之源,如果不选择仁德作为心灵的居所,又如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灵找个好居所,内心就有崇高美好的仁德,如果内心没有仁德,所作的选择怎能是明智的呢?”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0好德如色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15.13》)

杨伯峻:孔子说:“完了吧!我从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哩。”

钱穆:先生说:“罢了吧!我未见过好德像好色的人呀!"

详解:

仁道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经引起网友热烈讨论。有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人性善而言的,有片面性和漏洞,对恶人不起作用。应该改为‘要善待别人。你认为是善的,可施于人。”

其实所谓的人性善抑或人性恶是先验的,虚幻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再说,善恶是个人主观的认定,你认为是善/恶的,实际上不一定善/恶,因此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比如,有人认为某种主义是天堂,让别人进天堂当然是善的,于是他们就强迫别人跟他们一起进入他们设计的“天堂”,如有不从,就以反动派论处,轻则被批判斗争,重则杀无赦。
请问,这种“自己认为是善的,可施于人。”强迫别人跟随自己向“善”,即“己所欲,施于人”的行为本身是善还是恶?

所以孔子不说人性的善和恶,只说人性的“近”和“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原本是没有善恶的,如果只从人性这个原态来考究,是纠缠不清的,只有通过其后实践的检验,才能看到真相。”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个第一大國,她虽然没有对外宣传要广揽人才,但是由于她在各方面都为世界做出好榜样,所以全世界的贤士才子都对她趋之若鹜,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孔子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关于人性,孔子在《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活生存问题,一个是男女之间性的需要问题。所谓饮食,属于民生问题;所谓男女之间性的需要,属于康乐和种族延续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更直接:“食色,性也。”

按照孔子观点,饮食和男女之间正常性生活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两大本性,是需要得到社会保障的,这是符合道德的,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违反道德的。

太平天国将男女分居以及文革禁止谈情说爱都是违反道德的。

好食和好色是人类与兽类共同的追求。然而,人类高于禽兽的地方是人类能够接受礼的规范。

在孔子时代,道德沦丧,人们喜欢无限制地追求美色,却将美德丢到大西洋去了。例如鲁定公,收了别人送来的美女,居然三天不上朝,孔子因此离他而去;又如卫灵公,不仅喜欢美女南子,还喜欢美男弥子瑕。

孔子在没有去卫国之前,对卫灵公的印象是比较好的,可是到了卫国之后,发现卫灵公并不真正喜欢道德。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坐在左边,由官员雍渠驾车出行,叫孔子坐在雍渠的右边作为陪衬,招摇过巿。孔子说:“我未见喜欢美德如喜欢美色的人啊。”

孔子用喜欢美色来比喻喜欢美德,使人们能够通过喜欢美色的体验来体会喜欢美德。但是孔子知道,喜欢美色的人如过江之鲫,而喜欢美德的人却如凤毛麟角——皆因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之故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应卫灵公邀请来到卫国,发现卫灵公并不是请他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而是利用他来装点门面,在好色方面更是男女兼收,带了个坏头。作为一国之君的卫灵公尚且如此不堪,更何况平民百姓!因此孔子发出悲哀的感叹——已矣乎:感叹语,完蛋了!吾:我;未见:没有见过;好:喜欢;德:美德;如:好像……一样;色:美色;者:的人;也:啊。

——太坏了!,我还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好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

本章孔子通过批评卫灵公喜欢美色不喜欢美德来警告世人,如果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希望了。本篇从本章以后,说的是仁的要点,本章仁的要点是“好德如色”——喜欢美德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就好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文:

孔子说:“太坏了!我还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好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1仁能好恶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杨伯峻: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钱穆:先生說:“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厭惡人。”

详解:

前面10章,都是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读者可能有个疑问:孔子的仁道一味地强调爱人:学生问仁者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泛爱众,而亲仁”,他甚至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击不同意见,这是一种损害)。”那么,要是有个杀人掠货的强盗,仁者也会爱他吗?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内心怀有爱憎分明的情愫,他们对仁道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器”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道”的层面。孔子的“泛爱众”阐述的是普通人道主義原理——大愛無疆,對所有人都愛。

對殺人掠貨的強盜的愛,不是愛他的行為,而是出於對同類的關愛,常懷惻隱之心。有句話說得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要做到這樣,仁愛是前提條件。

有一個殺人犯,晚上有員警來抓他,他握着上了膛的手槍準備幹掉員警,這時他聽到母親的聲音:“是誰這麼晚了還敲門?”他突然想起母親平時對他的愛,於是改變念頭,說:“有人來抄水錶。”於是開門和員警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爱可以使人幡然醒悟,弃恶从善。

被全世界贊成的人道主義來自孔子的仁道,仁道就是人道。人道主義認為:

1.從人性和人道出發,愛對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對所有疑犯,都要堅持疑犯從無的原則,不搞逼供訊,不得打罵疑犯;

2.保護疑犯尊嚴,要戴上面罩,不得掛牌,不得遊街,不得侮辱,不得公開宣判;

3.即使死刑犯,也要實行人道主義。很多國家已經廢除死刑,即使處決也要保全屍體,不得擇取其器官。

以上3条,就是建立在仁道基礎上的人道主義。

孔子除了主张慈爱心外,还提倡做人做事要有原则,做到好恶分明,所以,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仁能好恶”。

孔子一贯主张对人要宽容,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不能攻击异端,但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原则的团结)”。孔子反对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

通过前面十章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首先是仁的总纲“克己复礼(克服自己错误和偏见,回到仁道上来。)”,其次的是仁的四大科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贡问老师:“所有乡里人都喜欢他,您认为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一定好。”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那么所有乡里人都厌恶他,您认为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好说。不如乡里的好人喜欢他,而乡里不好的人厌恶他。”(《论语·子路》)

“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句话似乎成为现在很多人的处事原则,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1)你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2)为人处世上不能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这样做会导致民粹主义),而应代之以经过实践证明的善恶是非为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观念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各人的价值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分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对错,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好人与坏人。而仁者注重实践,所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如何做到“好(喜欢)人”和“恶(厌恶)人”?当然是通过实践了。在实践中,孔子“好”的,是具有仁德的人——凡事有担当,见义勇为,为民表率,团结不同意见者共同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孔子“恶”的,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以及口是心非、犯法犯罪之徒。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唯,只有;仁者,有仁德的人;能,善于,特指经实践后懂得如何做;好:喜欢;好人:好的人,喜欢人;恶:坏,厌恶;恶人:坏人,厌恶人。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只有经过实践磨炼具有仁德的人才善于判别好人和坏人;按照逻辑,只有先正确地判别好人与坏人,然后才能懂得公正地对待人;

——第二层意思是:只有仁者才能懂得公正地对待人:

(1)只有仁者才能公正地喜欢该喜欢人,才不会捧杀人;

(2)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公正地厌恶人,厌恶的是其错误,而不是人的本身,这样才能真诚地帮其改正错误,达到教化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好恶分明,不同于階級鬥爭論的愛恨分明:好惡分明的重點在教化,愛恨分明的重點在鬥爭。教化目的是和,鬥爭目的是分裂。

本章孔子指出“仁能好恶”,一个“能”字隐喻仁者要注重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正确地“好”人和“恶”人,这是仁的一个要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白话文:

孔子说:“只有经过实践磨炼具有仁德的人才有能力判别好人和坏人,并且懂得公正地赞扬一个该赞扬的人,又不会惯坏他,公正地厌恶一个该厌恶的人,同时真诚地帮其改正错误。”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2仁者无恶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在网上,有个乌鸦,多年来一直将批判矛头对着孔子,但是他无视这样铁一般的事实:两千多年来,中 國行的是秦政 制。孔子学说与秦政 制水火般不相容。秦始皇就曾亲自焚孔书坑孔学者,可见他对孔子仇恨之深。

汉推翻秦,然而换汤不换药,实行的仍然是秦政制。从其本质来说,是绝对反对孔子的。但是他们深知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反对孔子的仁政。为了蒙蔽民众,他们搬出孔子,乔装打扮一番,利用偷天换日的手法,将孔子的仁政篡改成为忠君,并且通过大儒董仲舒曲解孔学,将孔学糟蹋得面目全非——孔子由反对暴政变成维护秦暴政的吹鼓手。如果孔子地下有灵,也会被气得怒发冲冠。

正因为秦政反孔子,所以孔子学说未曾有一天在中 國实行过。那些打着孔子旗号为历代秦政服务的“儒术”绝对与孔子无关。乌鸦反孔,实际上是保护秦政 制。

乌鸦从来不敢正视这一点,一律采取鸵鸟政策,将中 國历史遗留的贫穷落后等问题的屎盆子扣在孔子头上,以此为历代秦始皇洗地,既可笑,又可悲,更无耻。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杨伯峻: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钱穆:先生說:“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對人,便沒有真所厭惡的了。”

详解:

在上章《仁能好恶》孔子说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本章钱师却说:“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對人,便沒有真所厭惡的了。”显然与孔子观点相悖。杨师说的“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又将孔子的“志於仁”降到“总没有坏处”的低层次了——没有坏处,也不一定有好处啊?——这些都是朱熹捣的鬼。

如果将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按照逻辑重新集中排列,我们就可以发现谁的注解有些什么错误。

本章关键是如何吃透这个“恶”字。

上章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实践磨炼具有仁德的人才有能力判别好人和坏人,并且懂得公正地赞扬一个人,又不会惯坏他,真诚地厌恶一个人,同时真诚地帮其改正错误。”

在这里,恶,就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坏人,发è音;二是表示厌恶,发wù 音。

在本章,孔子设想一个立志要行仁道的人,他对别人的态度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将会是怎么样的?他的前途又将会怎么样?孔子肯定地说:“无恶也。”显然,这三个字有着丰富的含义:

1.由于他内心修养好,不会有恶念;
2.由于他品德好,不会有恶行;
3.由于他爱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仁不让,光明磊落,没有人厌恶他,所以没有恶名;
4.由于他大智大勇,按照礼的规范循道而行,心怀天下,过不惮改,所以没有恶运;
5.由于仁者办事公开公正,遵从民意,所以没有隐晦和畏惧。
6.由于仁者与人为善,以和为贵,所以没有人厌恶他。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苟:如果;志:立志;于:向,在;仁:仁道。恶:(1)e4音,坏,恶劣,如:恶念、恶行、恶名、恶运,怙恶不悛(hu4e4bu4quan1)——坚持作恶,不肯悔改。(2)wu4音,厌恶,(3)wu4音,畏惧。

——“无恶也”可读为“无e4无wu4也”

在本章孔子指出仁的要点——“仁者无恶”。

白话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走仁道,他会不断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将无恶念、无恶行、无恶名、无恶运,无畏惧,也没有人厌恶他。”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3欲仁仁至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杨伯峻: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钱穆:先生說:“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即來了。”

详解:

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候,由於現實的殘酷而心裏常常充滿著理想,理想又漸漸地變成了幻想,最後變成不敢亂想——因為越追求理想,理想變得越遙遠。有時理想就像那地平線,看見它在那裏,但是永遠走不到那裏。

記得小時候對畫畫感興趣,曾經想當個畫家,後因為買不起顏料而作罷,後來又想上大學當科學家,又因為文革而泡湯,那時總覺得命運在弄人,哪里還有理想可以存在的地方?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然而,他们的理想却比我们那时少多了。由于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大脑哪里还有产生理想的细胞?——最终他们必然演变成为啃老一族。呜呼!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将逐渐退化。人越悠闲就越懒惰。我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5 岁开始上山放牛,8 岁要下田插秧,16岁就要挑着100 多斤的稻谷,头顶炎炎烈日,赤脚踩在烫脚的石子路上,跑十几里路到镇的粮站交公粮。头上、身上的汗水都变成白色的盐巴。

我们农民常说的话是:“什么虫蛀什么木。农民是泥鳅,只能钻淤泥。”虽然每天只有几毛钱,为了活命,也要顶硬上——那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鬼叫你穷》,歌词是这样的:

鬼叫你窮咩?
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朝頭食兩碗清粥湯,
做工做到兩眼發青光,
周身無力只好頂硬上,
淪為做農民就系咁個樣;
人地叫我地做蔔佬,
卜佬就系咁個樣。
呢歌仔聽幾次也心傷。
鬼叫你窮咩?
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做生做死一日揾吾到一蚊雞,
屋企窮到香,
好似滾水淥豬腸。
做牛做馬系咁挨,
吾知幾時到天光。
鬼叫你窮咩?
饑腸碌碌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頂硬上啊!
頂硬上啊!


再看看現代人,不用挑水,不用打柴,不用手洗衣服,出門坐車,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開電器都用遙控器,甚至有機器人做家務,誰還會去當農民?誰還會做苦力?誰還會傷腦筋?整天不是對電腦就是對手機,將來的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好了,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按照楊錢的解釋:“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難道仁是一隻身邊附近聽話的小狗,一聲招呼就過來了?其實是不可能的。孔子的話不能這樣簡單理解。

这一章,从字面上看似简单,其实是蕴含深意的。不能望文生义,必须神会。

从深层分析,要实现孔子说的仁,其难度并不是杨钱二师说的远不远的问题,而是要弄清楚仁是什么,来自何方,处在哪里,又如何得到的问题。

如果像他们说的“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那么仁是不会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仁为何物,仁在何处,仁从何来,如何认识仁,如何得到仁,又如何知道“仁即來了”呢?你不认识张三,又不了解他,不知他在哪里,你想见他,他就来了吗?即便他在你身边的人群中,你也不知道啊。

我以前想:孔子生活的年代,物质条件虽然差。但生活一定会比我青少年时代好,起碼不會沒有一點人身自由,也不會集中一起吃大鍋飯,更不可能禁止私人種莊稼,當然不會大批量地餓死人。所以孔子能夠輕鬆地說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他生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他可能會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益遠矣。”其實孔子說的不是這樣簡單。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乎哉

——仁:仁德,这里指得到仁;远:遥远;乎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仁遥远吗?

我欲仁

——我要找到得到仁的方法,即找到仁的门道;

斯仁至矣

——斯:这样的;斯仁:这样的仁;

——“我欲仁……斯仁”这是这一章的重点。“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想要”,因为孔子在这里提出“我欲仁”是“我要找到得到仁的门道”的意思,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仁”是什么的问题。

孔子在以前的篇章里已经论述过:仁是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在人类社會代表人类最高利益;其次是搞清楚“仁”是如何产生的,它来自何方,以及如何得到“仁”的问题。

宜:适宜的事,符合人类最高利益的事。宜由智慧而来,无智慧者不知宜之所在。通过研究事物的变化而掌握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实践,遵循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即为宜。

智者能做适宜的事,谓之守礼。守礼,就是遵循规律。宜之至大至善便为义。义符合人类最高利益,取之必为仁。

懂得这个原理:践行——智慧——合宜——守礼——义理——仁德,这就是仁的门道。找到了“仁”的门道,“斯仁”就来了。可见“斯仁”不是像朱熹说的那样想来就来的,朱熹目的是将孔学低俗化,将孔子弱智化。

“欲仁”者必先探究自然事物然后懂得其运行规律,获得智慧,以规律为道,循道而行,办事合宜,遵循规律为守礼,礼即理;懂得道、理然后才能运用自如,言行合乎义理而取得成功,那么“斯仁”才可以到来。

斯仁至矣

——这仁就来了。

在本章孔子指出仁的难点,在于找到仁的门道——通过实践而有智慧,然后按礼的规范循道而行,这就是合宜,即为义,取义为仁——找到仁的门道,这仁就来了:“欲仁仁至”,这是本章仁的要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话文:

孔子说:“仁遥远吗?我找到仁的门道,这仁就来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4杀身成仁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杨伯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钱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详解:

有一个哲人说:“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公平的话,那就是:做真学问的人也许凄凉度日抱恨而终,但名利双收的御用学者,其下场却可能更可悲,因为历史会证明说:那些御用学者做的学问是假的。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安慰不畏强权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详细了解孔子,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做真学问凄凉度日抱恨而终的人。

现代宵小总在攻击孔子,说他一心想做官——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教育学生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们除了污蔑栽赃外,却没有一点事实证据。

其实,以孔子的学识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弃仁道原则,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认死理,太较真;官 方语言是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期,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自从了解到圣人之道,我就决定终生固守之,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环境顺逆,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他教导学生“当仁不让,於师。(“遇到行道成仁的事要主动承担,不退缩闪避’,这种做法应当如同师法的目标一样啊!”

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一直住在老虎频繁出没的地方。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

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对統 治者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对于贫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对于为富不仁的权贵阶层,消除残暴,制止杀戮,做到这些,才能使國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啊……那种不行“善人”之道,即对民众不自由,不民主,不宪政,而用“残、杀”的暴政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来治理國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坚决反对暴 政坚持主张仁 政的政 治家。这么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能够得到顽固实行暴 政的統 治者们任用做 官吗?

孔子为了固守仁道,宁愿杀身成仁。他这样做,能够说他一心只想做官吗?他教育学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无论是在居住的地方与人相处,还是在外面办理事务,抑或在社会上结交朋友,都要做到谦虚有礼,端肃认真,诚恳厚道。仁者纵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坚守仁道;惟仁德威武,无远弗届。——这难道是要学生放弃仁道去做官吗?

孔子决不是口头革命派。孔子晚年为了普及仁道而周游列國,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几乎死于非命。

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机得以安全离开。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对弟子讲课,又遭遇宋国司马桓魋的砍头威胁……孔子为了宣示仁道,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临危不惧,轻视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使学生们由衷地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论语》而传世。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本章孔子提出仁的要点是“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白话文:

孔子说:“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但是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9-17 14:25:14
2.15仁者安仁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哲学是研究如何发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完善世界,解释人和人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学科。

自然规律就是道,道理就是世界的内在逻辑。通俗地说,哲学就是讲道理的玩意儿。你说话有道理,你就有哲学。

孔子指出,人和人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是和,解决这种关系的方法是仁。孔子说话有道理,所以孔子是哲学家。

但是有宵小却否定,如黎乌鸦撰文《说孔丘是哲学家者,全都是骗子》。如果孔子不是哲学家,难道你乌鸦是哲学家吗?你乌鸦说话语无伦次言之无物自相矛盾,与哲学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西方人将哲学搞得很复杂,其实是装。黎乌鸦自称哲学家,其实是装大。

乌鸦连《论语》都不懂,却在步耄后尘拼命反孔,犹如脫了褲子狂跳广场舞,无羞无耻。他越批孔,就越露丑。乌鸦不仅辱骂孔子,还疯狂诋毁中國人。黎乌鸦丧心病狂,一是盲目反孔,二是诋毁中國文化污蔑中國人,三是為歷代秦始皇洗地,烏鴉這樣拾漢奸魯迅牙慧,只能是唾天自汙狂犬吠日,無損孔子半根毫毛。

四年前,我曾经指出乌鸦胡乱反孔是風苟所为,当时曾遭到众多鸦粉围攻;看如今,我批乌鸦时已经鸦雀无声了,很多鸦粉都掉了。乌鸦盲目反孔已经门可罗雀日落西山日暮途穷病入膏肓气息奄奄行将就木了。

这就充分说明愚昧地跟随耄反孔,欲做魯迅第二是没有好下场的。如果乌鸦继续盲目反孔,將會成為神台上貓的排泄物——神憎鬼厭。

黎乌鸦就是孔子谴责的不仁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杨伯峻: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钱穆:先生說:“不仁的人,將不能久處在困約中,亦不能久處在逸樂中。只有仁人,自能安於仁道。智人,便知仁道於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详解:

这一章承接2.8章《里仁为美》的宗旨,进一步强调内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根据人的品德,将人分成两类:(1)不仁者,(2)仁者。孔子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不仁者与仁者在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下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稍为观察一下现实社會的人生百态,你就会发现,对待贫穷和富裕的生活,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自然也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1)当他处于贫穷时,不是发奋图强,与命运抗争,而是铤而走险,去偷去抢,作奸犯科,甚至打着“劫富濟貧造反有理”的旗号独霸山头打家刼舍,杀人越货,作乱社会,成为土匪恶霸,贻害一方。

(2)当他们处于富裕或者有权有势时,就会骄奢淫逸,巧取豪夺,三妻四妾,甚至霸人妻女,草菅人命——或为富不仁,或为官贪腐;这些就是孔子指责的不仁者。

而孔子赞扬的仁者,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坚守道德:贫穷时,就像颜渊一样安贫乐道,富裕时就像比尔盖茨一样,乐善好施。

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经过长期苦心修炼而形成的道德素养,是人的精神支柱。人的内心有了仁德,便有了主心骨,就不会被外界妖魔鬼怪所动摇。

那些不仁的人,是因为纵容私欲而抗拒苦心修炼,使道德不能进入到心灵,心中无所依靠,在外界诱惑下就会迷心乱性。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变故忽然遭遇贫贱穷困的生活,开始的时候或许还能克制一下自己,时间长了,就会损人利己,不能自控,这样的人怎么能久处困苦呢?又怎么能久受道德约束呢?

这样的人如果忽然遇到好运过上富贵安乐的生活,开始的时候或许能够装模作样,时间长了,就会得意忘形,为了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望,什么骄奢淫逸的事情都敢做,这样的人怎么能久处富贵呢?又怎么能久受道德约束呢?

真正的仁者,常常检讨自己,看看有没有偏离仁道,保持内心纯粹的道德情操,不断抑制非分之想,警惕魔鬼的诱惑,做到克己复礼,一以贯之,因此外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环境对他没有丝毫的影响,无论穷困还是富贵,同样的坚守不渝,让心灵安居于仁道,即使遇到金钱美女,也能修心养性,处之泰然,这样做才是理智的,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里就不举例了。

所以仁者必然也是智者。真正的智者,由于心有仁德,自然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处事自然得心应手,这就是智者因仁而利。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約

——不仁者:没有仁德的人;久:长久;处:居于,处于;约:穷困,约束;
——沒有仁德的人,在贫困生活中不能长久经受道德约束,

不可以长处乐

——乐:安乐,健康快乐;

——在富贵环境里,也不可能长久享受安乐。

仁者安仁

——仁者:有道德修养的人;安:安心;仁:仁德,仁道;

——仁者无论贫富都以安于仁德为生活最大的快乐。

知者利仁

——知者:有智慧的人,利仁:因仁而利。

——智者会学习仁者因仁而利。

在本章,孔子通过剖析不仁者与仁者两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提出了仁的要点——仁者安仁。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在贫困生活中不能长久经受道德约束,在富贵环境里,也不可能长久享受安乐。仁者无论贫富都以安于仁德为生活最大的快乐;智者会学习仁者因仁而利。”

楼主:侯衍锋

字数:12871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5-15 16:33:41

更新时间:2019-09-17 14:25:14

评论数: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