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桓温:我的忠心你永远不懂(连载)

桓温:我的忠心你永远不懂(连载)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九月,桓温号称准备北伐,命令范汪率领兵众向梁国出发。冬季,十月,范汪犯了延误期限的罪过,朝廷不敢在这种事上跟桓温斗气,主动废范汪为庶人,但是不等桓温插手徐兖二州事务,司马昱就抢先一步任命庾希为徐州长官、袁真为豫州长官。

庾希是庾冰的儿子,袁真又是庾家的旧部。朝廷的意图,是希望利用颍川庾家制约桓温。历史没有记载庾希、袁真、桓温之间经历了那些具体的细节,但是从后来桓温要灭门袁氏灭门庾氏,可以分析出,庾希、袁真这两个棋子在司马昱和桓温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可能触碰了桓温能够容忍的底线,最终导致被灭门。

桓温对司马昱的这些政治伎俩一向是冷眼旁观,从来不跟司马昱死缠烂打。桓温的政治战略是欲求先放,等对方失误,再顺理成章地拿过来。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二月,前燕吕护攻打洛阳。三月,东晋河南太守戴施逃奔到宛城。五月,桓温派庾希及竟陵太守邓遐率领水军三千人帮助陈守卫洛阳。

当时包括洛阳、许昌的中原地区,已经完全没有昔日繁华了。中原连年征战,加上胡人政权一直虏掠人口来充实自己的生产生活,如今的中原地区百姓已被掳掠光了,中原地区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而且,处于前秦,前燕和东晋之间的缓冲地带,尽管名义上,东晋收复了许昌洛阳一带,并设置了守军,但人口百姓非常稀少,毕竟,谁敢住在这种地方啊。

可桓温又给朝廷出难题了,继续上疏迁都洛阳,还要求把江东这几年发展起来的众多人口迁到洛阳去充实生产。司马昱又开始头疼了。这时,扬州刺史王述(太原王氏)给司马昱出主意了,以朝廷名义给桓温下诏,大意是迁都是不错啊,但是中原如今几乎已经荒废,还麻烦您老先把中原经营的繁荣昌盛,朝廷才好搬家啊。桓温接到这个诏书,发现朝廷中有高手把球又提给自己了,也就不再提迁都了。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秋季,邓遐击败前燕,进驻洛阳南部的新城,之后,袁真也运军粮五万斛前往洛阳。安排妥当之后,庾希从下邳(江苏睢宁)后退,驻扎在山阳(江苏淮安),袁真从汝南后退,驻扎在寿阳(安徽寿县)。

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五月,东晋让征西大将军桓温担任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并给予他持黄钺的礼遇。

桓温任命抚军司马王坦之为长史。王坦之是王述的儿子。又任命征西掾郗超为参军,王珣为主簿,每件事情一定要和这俩人商量。桓温府里的人称他们是:“长胡子参军,矮个子主簿,能让桓公高兴,也能让桓公愤怒。”桓温气概清高卓越,很少佩服人,却常常自言自语说郗超这个人深不可测。而郗超也诚心诚意地替桓温打工。

王珣是王导的孙子,他和谢玄当时都是桓温的辅佐掾吏,桓温对他们评价很高。桓温说:“谢玄年届四十必定会拥旗执节,王珣头发还是黑的时候就能升到三公之位,全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所以,桓温判断人才的能力比司马昱要厉害多了。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狂飙燮上甲 2019-09-26 06:20:54
楼主加油啊
-----------------------------
兄弟中午好啊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战胜华而杰 2019-09-26 08:32:05
恒温其攻城略地能力强,但对占领地方经营能力方面不如祖狄,如果两人结合,加上如果皇帝强势,桓温本质其实很好,性情中人,北伐绝对可以名垂青史
-----------------------------
兄台分析得很到位啊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黄龙12011 2019-09-26 12:08:20
恒温办事不如刘裕果断,伐秦应一鼓作气才是,居然驻军灞上消耗后勤和士气。
-----------------------------
桓温善于利用政敌的失误把政敌扳倒,所以他自己也最害怕失败,所以胆子不够大。刘裕是流氓出身,本来就啥也没有,反而没有包袱无所畏惧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五月,朝廷任命扬州剌史王述为尚书令。让大司马桓温担任扬州牧、录尚书事。派侍中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辞让不来。七月,东晋下达诏令,再一次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八月,桓温抵达赭圻,朝廷诏令尚书车灌劝阻他,于是桓温就以赭坼筑城住了下来,固执地辞让录尚书事职务,只在名义上接受了扬州牧职务。

这一波操作让人云里雾里不太明白,其实,跟桓温干涉东晋经济改革有关,就是“庚戌土断”。基本目的,就是废除侨置的郡县,彻查户籍人口,按照户籍人口收税,解决朝廷财政吃紧的问题。

东晋建立的时候,很多流民侨民都流落到世家大族家里打工生活,宁愿不要户籍,也愿意依附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很开心,朝廷却不开心了。因为有户籍的人少了,朝廷的税收也少了,可东晋发展这几十年,人口已经很多了。怎么办,那就要查清户口啊,把躲在世家大族里的人都清理出来上户口,然后朝廷按户口征税。

总体上,土断的成效显著。仅会稽郡这一个地方,就搜出了隐藏在门阀里面三万多人,门阀士族的特权被削弱了,朝廷的财源和兵源也增加了,积贫不振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几年之后,司马昱当了简文帝主政时期,曾经因为物资存储过多,命令各地暂停向京都运送物资,并且询问各藩镇是否有物资紧缺的情况,不够就问朝廷要。换作东晋早期几个皇帝,是不敢想象的。

桓温这么干,的确是为国家着想,司马氏是很高兴的,因为朝廷有钱了,就是司马氏有钱了。但门阀不高兴了。原来招揽员工替自己干活,又不交税,现在不行了,要按人头缴税,这就是动了门阀的蛋糕。但桓温不管,我在荆州自己的地盘上就宣布全国硬推土断!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的五月,即桓温推行土断的第三个月,门阀士族坐不住了,共同决议把富庶的扬州,也是门阀认为的土断重灾区,交给桓温掌管,并要求桓温入朝参政。在朝廷这个讲政治的地方,这些门阀政客有信心一起对付桓温。

这是一个隐含杀气的邀请,遥望潜伏在建康阴影里的刀光剑影,桓温想起了庾王相争时的王允之,在王氏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忽然死了。他拒绝了入朝参政的请求。

但桓温此时已是政治斗争老手,虽然拒绝入朝,却遥领扬州牧。门阀士族不肯善罢甘休,再次敦促他入朝,这一回桓温居然答应了,但他是带着军队浩浩荡荡来入朝的。对手一看傻眼了,急忙派人让他停下,暂时不用入朝。可请神容易送神难,桓温既然来了,就不打算再回去。在离建康二百多里地的赭圻(安徽繁昌),他命令全军就地停下,设立了临时军府,就近关注建康动态。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顶楼主好文!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lyingford 2019-09-26 18:38:47
顶楼主好文!
-----------------------------
我去,顶错了,成恶意灌水了。。。文友们见谅。。。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五月,朝廷任命扬州剌史王述为尚书令。让大司马桓温担任扬州牧、录尚书事。派侍中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辞让不来。七月,东晋下达诏令,再一次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八月,桓温抵达赭圻,朝廷诏令尚书车灌劝阻他,于是桓温就以赭坼筑城住了下来,固执地辞让录尚书事职务,只在名义上接受了扬州牧职务。

这一波操作让人云里雾里不太明白,其实,跟桓温干涉东晋经济改革有关,就是“庚戌土断”。基本目的,就是废除侨置的郡县,彻查户籍人口,按照户籍人口收税,解决朝廷财政吃紧的问题。

东晋建立的时候,很多流民侨民都流落到世家大族家里打工生活,宁愿不要户籍,也愿意依附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很开心,朝廷却不开心了。因为有户籍的人少了,朝廷的税收也少了,可东晋发展这几十年,人口已经很多了。怎么办,那就要查清户口啊,把躲在世家大族里的人都清理出来上户口,然后朝廷按户口征税。

总体上,土断的成效显著。仅会稽郡这一个地方,就搜出了隐藏在门阀里面三万多人,门阀士族的特权被削弱了,朝廷的财源和兵源也增加了,积贫不振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几年之后,司马昱当了简文帝主政时期,曾经因为物资存储过多,命令各地暂停向京都运送物资,并且询问各藩镇是否有物资紧缺的情况,不够就问朝廷要。换作东晋早期几个皇帝,是不敢想象的。

桓温这么干,的确是为国家着想,司马氏是很高兴的,因为朝廷有钱了,就是司马氏有钱了。但门阀不高兴了。原来招揽员工替自己干活,又不交税,现在不行了,要按人头缴税,这就是动了门阀的蛋糕。但桓温不管,我在荆州自己的地盘上就宣布全国硬推土断!

怎么评价桓温土断呢?几十年之后,宋武帝刘裕回忆起桓温主导的此次土断,感慨地说:及至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的五月,即桓温推行土断的第三个月,门阀士族坐不住了,共同决议把富庶的扬州,也是门阀认为的土断重灾区,交给桓温掌管,并要求桓温入朝参政。在朝廷这个讲政治的地方,这些门阀政客有信心一起对付桓温。

这是一个隐含杀气的邀请,遥望潜伏在建康阴影里的刀光剑影,桓温想起了庾王相争时的王允之,在王氏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忽然死了。他拒绝了入朝参政的请求。

但桓温此时已是政治斗争老手,虽然拒绝入朝,却遥领扬州牧。门阀士族不肯善罢甘休,再次敦促他入朝,这一回桓温居然答应了,但他是带着军队浩浩荡荡来入朝的。对手一看傻眼了,急忙派人让他停下,暂时不用入朝。可请神容易送神难,桓温既然来了,就不打算再回去。在离建康二百多里地的赭圻(安徽繁昌),他命令全军就地停下,设立了临时军府,就近关注建康动态。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四月,前燕李洪攻打许昌、汝南,打败了东晋的军队,颍川太守李福战死。汝南太守朱斌逃奔到寿春,陈郡太守朱辅退守彭城。大司马桓温派袁真等人抵御李洪,桓温自己率领水军驻扎在合肥。于是前燕人攻下了许昌、汝南、陈郡,将一万多户百姓迁徙到幽州、冀州,派镇南将军慕容尘驻扎在许昌。

同时,前燕太宰慕容恪准备攻取洛阳,先派人去招募士人百姓,远近各小城全都归附了前燕。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大司马桓温转移到姑孰镇守。二月,任命他的弟弟右将军桓豁监荆州、扬州的义城、雍州的京兆诸军事,兼领荆州刺史。让江州刺史桓冲担任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全都持有符节。

此时,东晋负责防守洛阳的陈佑顶不住前燕的压力,放弃了洛阳。司马昱听说,便和大司马桓温在洌洲(安徽当涂县江中小岛)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此时司马昱对桓温是又恨又爱。恨的是这个桓温老是居高临下气势凌人的态度对待朝廷,爱的是,土断让司马氏发大财了。

不料没过几天,东晋哀帝在西堂驾崩,征讨事宜也就搁置起来。这个哀帝司马丕,估计是觉得前几任皇帝太短命,所以特别注重养生。天天吃保健品,都是些术士炼的丹药。结果二十四岁就挂了。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就在桓温远在姑孰震慑朝廷的时候,东晋西北的梁州刺史司马勋叛乱了。这个司马勋,自称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曹魏大长秋司马恂玄孙。他在西晋灭亡时,跟晋愍帝司马邺一道被刘汉武装抓走了。司马勋被汉将令狐泥收养。估计是在北方跟胡人待惯了,司马勋作战骁勇,人也很残暴。后来投奔东晋,辗转而成梁州刺史。司马勋为政残酷暴虐,治中、别驾以及州内的豪强大族,只要说话不合他的心意,就在座位上命令将他们斩首示众,有时则亲自把他们射死。他一直有占据蜀地的心思,只是因为惧怕周抚,才没敢发兵。等到周抚死后,司马勋就起兵反叛,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十一月,司马勋带兵进入剑阁,攻打涪城,西夷校尉毋丘弃城逃跑。司马勋在成都包围了益州刺史周楚。大司马桓温上表请求让鹰扬将军、江夏相、义阳人朱序为征讨都护,前去救援周楚。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三月,荆州刺史桓豁派督护桓罴攻打南郑,讨伐司马勋。

五月,朱序、周楚攻打司马勋,攻破了他,擒获了司马勋以及他的同党,解送给大司马桓温。桓温把司马勋一众人全都杀了,把首级传送到建康。

徐、兖二州刺史庾希,因为是皇后家族的缘故(庾冰之女嫁给了此时的废帝司马奕),当时,庾希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庾蕴为广州刺史,并假节,庾友东阳太守,庾倩太宰长史,庾邈会稽王参军,庾柔散骑常侍。这一代的庾氏兄弟们显贵一时,大司马桓温对比非常忌恨。

于是,桓温找机会免去了庾希徐州长官的职务,理由是庾希北伐不力,对洛阳的失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后指示朝廷任命会稽内史郗愔为都督徐、兖、青、幽、扬州的晋陵诸军事和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

郗愔这个人,本就无心参政。只是桓温考虑到徐兖二州,自郗鉴以来,郗氏家族在徐兖二州威望很高。郗鉴是个大忠臣,朝廷对于郗氏一直比较放心,对郗愔掌管徐兖二州也没有意见。其实呢,桓温早就看出,京口这个地方出精兵,他曾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这也是为什么以后北府兵那么厉害,桓温早就看出来了。那为什么不把徐兖二州刺史给桓氏子弟担任,而是给郗愔呢?毕竟,郗氏在徐兖二州威望过高,必须让郗氏子弟犯个大错,才能灭掉郗氏在徐兖二州的威望,然后桓氏子弟上台,才没人说闲话。之前的郗昙已经给郗氏丢人了,桓温觉得还不够,还要再丢一次。

可是郗愔的儿子郗超察觉到了这次徐兖二州刺史人事安排隐隐不妙。郗超自小以心思机敏而闻名,少年时代就进入桓温的军府充当参谋,在郗愔接管徐兖二州刺史这一年,郗超追随桓温的时间已将近二十年,他太了解桓温了。郗超清楚自己的老爸虽是个忠臣,打仗可一点也不行,如果跟着桓温北伐,多半要帮倒忙打败仗。所以徐兖二州刺史这个职位,对老爸来说是个烫手的山芋,必须尽快转手!

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三月,大司马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讨伐前燕。这时候,郗愔还不知道自己的仕途就要跟之前的殷浩谢万一样了,还兴冲冲地给桓温写去信,想要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督领自己的部队渡黄河北上。郗愔真是个厚道人!

郗愔被郗超截下来了。郗超看完信,便把信撕碎,重新改写了一封,信中诉说自己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请求找一个悠闲的地方休养,劝说桓温把郗愔自己的部队一并统领。桓温见信后大喜过望,当即把郗愔调任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

有了这封信,桓温就顺理成章地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四月,桓温率领步、骑兵五万人从姑孰出发,讨伐前燕,恢复中原!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11第三次北伐,功亏一篑

每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好听的原因,另一个是真正的原因。桓温北伐,好听的原因就是匡扶晋室、恢复神州,而另一个真正的原因,我也不知道。。。

这段时间,他曾喝醉了酒,对帐下官员道:“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帐下官员一时无人敢接话。一会儿,桓温又道:“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此时的桓温已经58岁。军队北上时,经过金城地方,桓温看到当年自己在28岁出镇金城时种下的细柳,已经是苍天大树,而自己也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白发皓眉的老人的时候,不觉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感慨万千:“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作为时代的英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收回北方领土,但是北方早已在胡人的统治下,物是人非了,如今,英雄壮志未酬,不禁怆然而涕下。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u_111665252 2019-09-27 20:26:37
恒温如果没有那个宝贝儿子,历史上的风评会好很多很多
-----------------------------
其实桓玄是个性情中人,可惜碰上刘裕这个对手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桓温北伐至兖州,当时郗超顾虑汴水因战乱久未疏通,认为会影响漕运,但桓温不听。直至行军至金乡时就因天旱而令水军不能继续前进。桓温便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开凿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北),长三百里,将汶水(今名大汶河,在山东泰安境)引入清河(今名大清河,在山东东平境)。竣工后,桓温率领水军自清河进入黄河,然后再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



369年四月至十月 桓温第三次北伐

然后,郗超又进言,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着水流而进,与东晋基地距离又远,难通漕运,担心前燕会拒守不战,令晋军陷入粮道断绝,无军粮继续北伐的困境。这时,郗超给出两个建议:

一是晋军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战与东晋决一胜负皆有利于北伐进展;
二是一个较稳妥的策略,但耗时持久:晋军守着河道,控制漕运,一直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

但这两个建议,桓温都不听从。他觉得第一个计策风险太大,第二个计策又耗时太久。

桓温命袁真攻打谯国和梁国,目的是打开石门水道以通漕运。同时,桓温又派建威将军檀玄从陆路进攻前燕。檀玄在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生擒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在黄墟(今河南杞县东南)大败燕下邳主慕容厉率领的两万步骑,其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郑州市东北)击败燕将傅颜。至此前燕黄河以南,虎牢关以东领土全部为东晋所有。

七月,前燕汉人孙元率宗族党众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于是移屯枋头。当时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对战事发展都十分恐惧,打算北逃回辽东。

这时候,形式对于晋军是一片大好。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问题是,老天派来了桓温的命中克星,慕容垂。照理说,慕容垂这个人在前燕是一直被慕容暐猜忌的。换作一般人,就低调的不吱声了。但这次慕容垂为了自己国家,站出来坚持请求进击桓温。慕容暐想,那就试试吧,成功了最好,不成功,也是你慕容垂的损失。慕容于是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领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等兵众五万人去抵御桓温。同时,前燕皇帝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赂诱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于是在八月派苟池及邓羌率步骑二万救援前燕。

当时,桓温以昔日归降东晋的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却击败桓温军,生擒段思。另桓温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罗腾和染干津所杀,令晋军士气下降。

同时,袁真攻取谯梁二郡后,慕容垂令慕容德率所有骑兵围攻袁真,使其不能开通水道,自己在枋头与桓温对峙,使袁真和桓温两支军队无法汇合。

形式开始逆转。

九月,前燕开始反击,慕容德率一万兵与刘当驻屯石门,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断绝桓温粮道。慕容宙则以一千兵设计击败晋军,杀伤大量晋兵。



桓温见战事不利,又因粮食将竭,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焚毁船只,抛弃辎重,循陆路退军。只留毛虎生为东燕太守。桓温经仓垣南归,怕前燕在沿路的河水下毒,途中凿井取水饮用。桓温考虑,这次如果能全军而退,顶多也只是无功而返,算不上失败。

当时,前燕诸军打算追击晋军,但慕容垂认为桓温此时撤退警觉性很高,并以猛将邓遐率精锐殿后,燕军捞不到便宜,不如待晋军见燕军未至,专心从速南退时才大举追击,于是只领八千骑兵从后缓缓跟随。

数日后,慕容垂见晋军后撤速度加快,于是加速追击,并在襄邑追及桓温。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经领四千骑兵率先在襄邑设伏,于是桓温在襄邑受两军夹击,晋军大败,死了三万兵。这场大屠杀宣告桓温此次北伐完败。

之后,前秦苟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谯国邀击桓温,杀伤又以万计。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 败退路线

桓温此次北伐失利,深感耻辱,于是归罪袁真。同年十月,桓温上表,奏请朝廷贬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也上书朝廷,列举桓温的种种罪状。朝廷明知桓温是拿袁真当替罪羊,但根本不敢跟桓温对着来,只能不予理会,袁真于是据寿阳(今安徽寿县),叛降前燕。

第三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对于桓温的政治利益来说,也有收获,就是袁真以寿春降燕后,豫州刺史的位子也就落入桓温手里了。这时,整个东晋就掌控在桓氏家族手中了。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12擅行废立

能力决定意图。权力提升了,欲望自然跟着上涨。一个人,如果手上突然多了一百块钱,他会给自己的午饭加个鸡腿;要是多了一万块钱,他可能就去温泉会所逍遥去了。所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我们大多数人都这幅德行,你说是不是?

当然了,这时的桓温在意的不是什么感官刺激,他在意的是朝堂上那个孤零零的位子。桓温自幼博学多才,知道这个晋室其实就是篡的魏室,而魏室呢,篡的汉室。现在这个晋室,一点也不争气,司马炎一死,一群司马氏诸王就窝里斗,然后搞得五胡乱华,一群粗鄙之人,只要能打仗能杀人,就能称王称帝。面对汉末以来的历史和残破的中原,桓温肯定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继续坚持所谓的道统,还有什么意义?

原本,桓温打算第三次北伐胜利班师,然后顺理成章地接受朝廷加授的“九锡”。现在倒好,第三次北伐凉凉了,“九锡”的事情也黄了。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太和五年(370年)春,投降前燕的袁真逝世,儿子袁瑾即位,固守寿春。前燕也派军出兵寿春,援助袁瑾。桓温自然不会放过袁氏。他先是派侄子桓石虔攻克了寿春南城,自己从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发兵两万进攻寿春。八月初,桓温军包围寿春。前燕打算继续派军持援袁瑾,但进抵淮河北岸,打算过河时,发现晋军已经包围了寿春,援救已经没希望了,燕军只得撤退。

到了371年正月,袁瑾又向前秦求救,前秦派了两万步骑援救袁瑾,结果在石桥(淮河、淝水之间)被桓温派来的桓伊(桓宣的儿子,不是桓温一家),桓石虔打败。正月十七日,桓温军攻陷寿春,将袁瑾一族生擒,押赴建康,全部斩首。

此时,桓温问郗超:“寿春一战,能不能消除枋头之败的耻辱?”郗超答得很干脆:“不能”桓温深感郁闷。

很久之后,有一天,郗超去桓温那里,彻夜长谈。郗超说:“你难道一点也不忧虑?”桓温说:“你一定有话要告诉我!”郗超说:“你身负天下重任,而今,以六十岁的年龄,却在北伐大半上栽了跟头。如果不能建立当世奇功,就不足以提高你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桓温说:“那应该怎么办?”郗超说:“你如果不能采取伊尹、霍光二人的行动,就不可能建立绝对权威,控制全国。”桓温一向就有这种想法,十分同意,于是跟郗超共同计划实施步骤。

只因当时的晋帝(十三任废帝)司马奕(本年三十岁),一向谨慎小心,从没有过失,于是,桓温决定作人身攻击,在男女关系上把司马奕斗臭,因为这种事无法证实,便于扩散。

很快,有谣言说:“皇上(司马奕)早就患有阳痿之症,不能人道。他宠幸的男子相龙、计好、朱灵宝等,负责後室打扫工作;两位美人田氏、孟氏,却生了三个男孩,正打算先封他们当亲王,然后继承帝位,转移皇家基业。”谣言在全国流传,人们无法判断真假。

公元371年,十一月十三日,桓温抵达京师,暗示皇太后褚蒜子:罢黜司马奕,而由丞相、会稽王司马昱继位;并事先拟好“皇太后令”草稿,进呈褚蒜子。褚蒜子正在佛堂烧香,宦官报告说:“外面有紧急奏章。”褚蒜子出来,接过奏章,靠着门框观看,只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也怀疑这件事。”看到一半,不再看下去,教侍从拿笔来,加添儿句说:“未亡人不幸,受到百种忧患。想到死去的,挂念仍在人世的,心如刀割。”

十一月十五日,桓温在金銮宝殿召集文武百官。罢黜皇帝这件事,多少年代都没有过,因之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方面的典故和程序,大家被恐怖抓住,目瞪口呆。连桓温面对这种可能引起风暴的场面,也心神不安,脸色明显地露出极度紧张,不知道如何是好。

尚书左仆射王彪之,知道罢黜皇帝的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遂对桓温说:“明公辅佐皇家,古代自有前例可以遵守。”下令拿出《汉书•霍光传》,于是,礼仪程序,一时之间,全部制定(霍光罢黜刘贺事)。王彪之身穿正式官服,挺身而出,神采坚定,一点也不恐惧,文武官员行事规章,都请他裁定,因此对王彪之都十分佩服。最后,宣布太后褚蒜子命令:罢黜皇帝司马奕,改封东海王;由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司马昱(本年五十二岁)继承帝位。文武百官在太极前殿集合,桓温派督护竺瑶、散骑侍郎刘亨,入宫取出皇帝印信。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司马奕头戴平顶帽巾,身穿单层布衣,从西堂步行走下台阶,坐上牛车,出神虎门,群臣叩拜送别,无不唏嘘叹息。侍御史、殿中监率军一百人,护送到东海王府。桓温率文武百官,带着法驾,到会稽王府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就在大厅上改穿衣服,同样的头戴平顶帽巾,身穿单层布衣,面向东方,流泪哭泣,向皇帝印信下跪叩头,双手接受。当天(十一月十五日),司马昱登基(十四任简文帝),改年号(之前是太和六年,之后是咸安元年)。桓温来到太极殿中堂,分别派出部队戒严。桓温脚部有病,皇帝司马昱下诏,请桓温坐轿进殿。桓温拟妥了一篇文稿,打算仔细陈述所以罢黜及所以拥戴的本意。想不到司马昱和他一见面,便流泪不止,桓温惊愕惶恐,竟说不出一句话,即行辞出。

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司马睿的儿子,简文帝司马昱哥哥)喜爱军事,桓温对他十分忌惮,打算一齐罢黜。询问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说:“司马晞在皇族中,辈分最高,而又没有明显的罪状,不可以只仅仅因为猜忌怀疑,就对他处罚。阁下拥立圣明的皇上(司马昱),自应尊重和帮助皇家,跟伊尹、姬旦媲美。这是一件大事,请再作考虑。”桓温说:“这件事已成定案,你不必再提。”
十一月二十一日,桓温上疏指控:“司马晞聚集地痞流氓,他的儿子司马综傲慢残忍。袁真叛乱,他们互相勾结,近来他猜疑恐惧,将发动政变。请免除司马晞官职,以亲王身份返回王府。”新坐上宝座的傀儡皇帝司马昱只能批准,司马晞连同世子司马综、梁王司马等官职,一并免除。桓温派魏郡(侨郡•郡政府设首都建康)郡长毛安之率他的直属部队,接管皇宫警卫。毛安之,是毛虎生的老弟。

十一月十六日,皇帝司马昱尊皇太后褚蒜子为崇德太后(在辈分上,褚蒜子是司马昱的侄媳)。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13 铲除殷氏庾氏两大家族
之前,殷浩逝世时(公元354年),桓温曾派人带着信件前去吊丧;殷浩的儿子殷涓既不答礼,事后也没有晋见桓温道谢,却跟武陵王司马晞来往交游。再加上桓温之前对殷、庾两大家族的强势影响力本来就深为厌恶,打算铲除,于是,一连串肃清行动开始。

十一月十七日,桓温派桓秘胁迫新蔡王司马晃,前往太极殿西堂叩头自首,招认跟司马晞、司马晞的儿子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秘书掾曹秀、舍人刘彊、散骑常侍庾柔等,阴谋叛变。晋帝司马昱面对着司马晃,悲从中来,忍不住痛哭流涕。桓温下令,全体逮捕,交付廷尉调查审判。

十一月十九日,桓温诛杀逊位皇帝司马奕的三个儿子。
十一月二十日,御史中丞谯王司马恬,根据桓温的指示,上疏请依法行事,诛杀武陵王司马晞。司马昱下诏不答应。
十一月二十一日,桓温再次上疏,坚持诛杀司马晞,措辞凌厉粗暴;司马昱亲笔写一份情意委婉的诏书给桓温:“如果晋王朝的大运还可延续,请您接受上一次诏书;如果大运已去,我请求避开贤能上进的道路。”桓温看到,汗流浃背,脸色大变。最后只好让步,奏请撤销司马晞父子三人所有爵位,贬作平民,连同家属,全体放逐新安郡(浙江省淳安县)。
十一月二十二日,把新蔡王司马晃也贬作平民,放逐衡阳郡(湖南省湘潭市西南古城乡)。而殷涓、庾倩、曹秀、刘彊、庾柔,一齐斩首,屠灭全族。庾蕴服毒酒自杀。庾蕴之兄庾友的儿媳,是桓豁的女儿,所以桓温特别赦免庾友全家。前徐、兖二州刺史庾希,听到家人遭到大祸,庾邈以及儿子庾攸之,逃到海陵(江苏省泰州市)的荒村湖泽之中。

桓温既诛杀殷、庾两大强势家族,声威烜赫,侍中谢安,看到桓温,都远远的下跪叩头,桓温吃惊说:“安石,你这算干什么?”谢安说:“岂有君王叩拜,臣属反而作揖之理!”

十一月二十四日,大赦,文武百官官阶各擢升二级。
十一月二十五日,桓温离开京师,前往白石,上疏请求返回姑孰。
十一月二十六日,晋帝司马昱下诏:擢升桓温当丞相,留在京师辅政。桓温坚决辞让,请求返回基地。

读史料到这里,我们发现,桓温这个人,似乎特别不喜欢待在朝廷中枢,按道理,他手握兵权,威望又高,又特别想控制朝廷,那为什么不大摇大摆做个宰相,待在朝廷呢?应该说,还是因为当时的门阀势力还没有消亡,桓温灭殷氏庾氏,还只是选了两个根基不太深的士族下手。对于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桓温还没有底气把他们连根铲除。对谢氏,桓温又比较有感情。桓氏子弟,做藩镇可以,没有中枢之才。桓温帐下牛人亲信虽说不少,但愿意帮他篡位的只有郗超这么一个亲信,而郗超的个人威望又不足以在中枢配合桓温。所以如果桓温坐镇中枢,反而束手束脚,无法施展。

在“漩涡”那一章提到过:“由于某些原因,门阀斗争的许多复杂而微妙的关节已泯灭无闻,但有许多本来只能由战争、兵变、武装冲突来解决的问题,在现存的简括的史料中竟居然是和平谈判过程,这令人难以置信。王允之死得正常吗?司马衍,司马岳两任皇帝都是庾氏的朝中代言人,却都英年早逝,这正常吗?再加上庾冰庾翼相继逝世。短短两年多,发生这么多事件,可见政治斗争看起来风平浪静,表面上大家还以礼相待,其实就是你死我活残酷至极。”

所以再猜一步,我觉得,桓温早在庾王相争之时,说不定看到甚至参与了一些史料没有记载的阴险勾当,所以,他对朝廷里的阴暗心有余悸,当轮到自己要坐镇中枢的时候,桓温一概选择了拒绝。

前秦王苻坚听说了桓温废立皇帝的事情,对群臣们说:“桓温先在灞上失败,后又在枋头失败,不能反思过错自我贬责以向百姓谢罪,反而还废黜君主以自我解脱,六十岁的老头了,举动如此,将怎样自容于天下呢!民谚曰:‘在家被老婆骂了就对老爸摆脸色’,大概说得就是桓温吧。”



楼主:lyingford  时间:2019-09-30 10:23:45
14 九锡你会不会来

桓温威振朝廷内外,司马昱虽然身处至尊地位,实际上也仅仅是拱手沉默而已,常常害怕被废黜。毕竟,司马昱之前做宰相,政治斗争中,老是被桓温击败。这下桓温大逆不道废了皇帝,却把司马昱送上宝座。司马昱坐上帝位,那感觉如坐针毡,心中的苦,真是一言难尽。

此前,火星居于太微、南蕃之间,过了一个月,司马奕就被废黜。辛卯(二十七日),火星逆行进入太微星坦,司马昱对此很讨厌。中书侍郎郗超在宫中当班,司马昱对郗超说:“命运长短,我本来并不计较,不至于再出现废黜皇帝那样的事情了吧?”郗超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臣以百余家口保之,不会发生那种事。”等到郗超急于要请假回去看望他父亲时,司马昱说:“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谕!”接着便吟诵了庾阐的诗,道:“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

简文帝司马昱风度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得体,用心于典籍,翻阅典籍常常弄得满席尘土,一派湛然自得的样子。他虽然神情恬淡,见识通达,但没有济世大略,谢安认为他是晋惠帝一类的人物,只是清淡方面比晋惠帝略胜一筹。

郗超因为是桓温亲信的缘故,朝廷里的人都害怕事奉他。谢安曾经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到郗超那里汇报工作,太阳快落山了还没被召见,王坦之等得不耐烦了想走,谢安在一片慢吞吞地说:“你就不能为保全性命再等一会儿吗?”

咸安二年(372年),六月,简文帝司马昱身体不适,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推辞不来。

简文帝司马昱下达遗诏:“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又说:“对年轻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君则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自己手持诏书进入宫中,在简文帝面前把诏书撕掉了。简文帝说:“天下,来自于意外的命运,你有什么不满意的!”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断专行!”于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修改了诏书,说:“宗族国家之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就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一样。”这一天,简文帝驾崩。

群臣疑惑不解,没敢确立嗣子。有人说:“应当让大司马桓温来处理。”尚书仆射王彪之脸色严厉地说:“天子驾崩,太子代立,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当面向他询问,一定反而会被他责备。”于是经过朝臣讨论就决定了。太子即皇帝位,实行大赦。崇德太后发布命令,因为孝武帝年幼,加上他得居丧,命令桓温依据周公摄政的旧例行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是非常大事,大司马桓温一定会固执地辞让,从而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

朝廷里面,太原王氏的王坦之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这么一折腾,桓温是代理摄政没捞到,周公也没做成,心中懊恼可想而知,给弟弟桓冲写信说:“简文帝遗诏让我按诸葛亮、王导的旧例辅政。”桓温怀疑这事是王坦之、谢安干的,对他们怀恨在心。朝廷诏令谢安前去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又推辞了。桓温深知自己决不能孤身一人踏入朝廷。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大司马桓温来晋见孝武帝,当然是带了军队一起来的。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这时,都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接着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说:“晋室存亡,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会见朝廷百官,大家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郗超经常作为桓温的主谋,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开了帐子,谢安笑着说:“郗超可谓入帐之宾。”

当时天子年幼力弱,外边又有强臣,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最终使晋王室得以安稳。

桓温一直很器重谢安,希望谢安能效忠自己,很可惜谢安的价值观是效忠司马氏。

不久桓温生病了,谢安前去探望。谢安回去时,遥望着谢安风流倜傥的身影,桓温叹道:“家里很久没有来过这样优秀的人了。”

桓温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他看不上其他门阀。琅琊王氏、颍川瘐氏等门阀都受到了他的打压,但唯独喜欢陈郡谢氏的子弟。桓温自幼跟谢奕交好,可谢安,偏偏并不跟他一条心!有人曾经问桓温,谢安和王坦之哪个更优秀,桓温刚想说,突然忍住了,对那人说:“你这家伙喜欢传话,我不告诉你!”

桓温看了谢安给司马昱谥号简文的议疏,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桓温觉得自己的手下败将司马昱配不上简文二字,可谢安却偏偏给了这么个谥号。桓温抱怨谢安就像发现自己喜欢的人做了件错事,嘴里骂道:“看看你干的好事!”

桓温病重的时候,暗示朝廷给他以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垣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袁宏草拟完以后让王彪之审阅,然后就由谢安修改。谢安很认真,不停地改啊该啊,一直到桓温咽气也没改好。

楼主:lyingford

字数:3878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9-09 20:49:04

更新时间:2019-09-30 10:23:45

评论数:14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