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有趣的古人:魏晋风流爱化妆、宋明男子爱戴花

有趣的古人:魏晋风流爱化妆、宋明男子爱戴花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9-20 11:01:08

南宋 李唐(传) 春社醉归图页


四川安岳 北宋 毗卢洞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


宋朝的男子喜欢戴花。或许是效仿魏晋风流?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每次出行归来的时候都是戴着花的,随他一同出行的臣子和侍卫们也都赐花簪戴。
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这么一首诗: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
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这里说的就是皇宫里面的景象。因为人人头上有花,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红云浮动。
同样,诗人姜夔也有描写男子戴花的诗句:
“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灵景回。
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总而言之,在宋朝时期,男子戴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犹如人们穿衣戴帽、女人裹小脚一样。



转载——
《妖孽啊,宋朝男子居然流行戴花》

不少名人都表示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的意思,因为宋人的生活与我们熟悉的现代生活比较接近,商铺林立,夜生活非常丰富,穿越到宋代,你会更容易适应一些。更重要的是,在宋朝可以看见现在难得一见的风景——男人戴花。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鲜花都盛开到官员的帽子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呀,宋朝有一个奇怪的风气,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只要是个男人,都喜欢往自己头上簪花,当然了,他们也喜欢给别人送花,包括送花给女人。
据《都城纪胜》记载,宋朝皇帝每次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还要求身边的大臣、跟班的都必须戴花。
宋代重要的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话》里还说,著名风流皇帝宋徽宗制定了详细的戴花规则,要求国家礼宾司(礼部)遵照执行。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宫廷会宴和新进士闻喜宴等,他都要赐花给大家。他规定自己的保镖要戴翠叶金花,代表着可以自由进出大内的权力;国家重要领导人过生日或者接待外宾的时候,要用绢帛花;朝廷例行举办的春秋两次大型招待会,用罗帛花;平时的小宴会,则用滴粉缕金花等等。
大海航行靠舵手,有政府在前面蹚道,引领戴花的潮流,民间自然也紧跟而上,男人戴花遂蔚然成了风气,大宋王朝被花海完全浸泡了,一时间花香四溢。《东京梦华录》里说,汴京大街上“游人如织,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争睹围观者众,有甚者,窃羡之,低蛾眉,其状若狂。”一个“狂”字,形容得极为到位,看来宋代男人往自己头上戴花,不但可吸引女人眼球,还能让女人爆血管。
确实,男人戴花,除了赶时髦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多半是为自己搞形象设计。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专注于点滴细节,从而吸引女人的青眼,所谓人不风流枉少年嘛。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不会不记得浪子燕青,这个小伙子是位扮酷高手,搞形象设计很有一套,“鬓边长插四季花”,不知道迷死了多少女性粉丝,就连超级娱乐大腕李师师也为其颠倒不已,甘愿做了梁山的卧底。最为搞笑的是“短命二郎”阮小五,他不但“鬓边插朵石榴花”,还喜欢玩刺青,胸前刺着青郁郁的一只豹子,经常敞着怀,到处走让女人看,简直帅呆了,酷毙了。“石碣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看到小五哥的样子,焉能不爆血管?

继续拿《水浒传》里的人物为例



刽子手蔡庆,堂堂男子汉,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职业杀手的感觉,却有着“头插一枝花”的嗜好,江湖上的朋友干脆叫他“一枝花”。一名刽子手,偏偏要把自己打扮的如此青春、阳光、俊朗,这不禁让人感觉蔡庆心理有问题了。其实不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蔡庆如此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塑造,显然说明他很风流,有些自恋,渴望引起女性的关注和垂青,并为他疯狂。
另外一位刽子手,是蓟州押狱兼行刑、人称病关索的杨雄,他是“鬓边爱插芙蓉花”。
外号里有一个“病”字,说明杨雄至少看起来不是一个健康男人,从后来他老婆耐不住寂寞去偷汉子来看,杨雄估计真的是有病,而且是肾病。杨雄戴花,确实爆了女人血管,风韵寡妇潘巧云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潘的老公王押司原是杨雄的同事,大家很熟,经常串门儿,潘巧云被戴“芙蓉花”的小杨同志迷住了,秋天的菠菜一送一大车,等王押司一死,她就急忙改嫁了杨雄。据赵炎分析,那个倒霉的王押司,十有八九是被潘小姐害死的,反正搞点砒霜、老鼠药什么的,不是很难。
南宋度宗时,宫中流行簪戴琉璃花,民间也争相仿效,开始流行。时人有诗记载: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戴花的男人们:明代男子的簪花癖好

文 | 赵连赏
本文节选自《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原作者为赵连赏。为本号所载《簪花围: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插满头》的扩展阅读内容。
为了阅读体验,在原文配图基础上增加图片数量,并且文字在尽量不影响原文表达基础上做了一定调整。
由于时代原因,大家对于性别固化印象往往会影响对历史现象的判断,比如之前写的关于男子穿裙的《【作裙】江南男子的冬季劳作回忆》以及本文,都是现代人看来十分惊世骇俗的事儿,却在古代的某些时期是习以为常的风俗。所以我觉得,学习历史其实也是开拓视野,既然未来莫测,不如回首过去,毕竟人总是重复自己。

男子簪花的风俗

从唐到宋,从平常到兴盛

从现已掌握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比较确切记载男子簪花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唐代,晚于魏晋时期男子面部化妆出现的时间。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至北宋后期,男子簪花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并随着时令变化,簪插不同品种的花朵。

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南宋 李唐(传) 春社醉归图页

民间簪花风行的同时,朝廷簪花更是盛况迭出。在南宋的朝廷活动中,什么仪式需要簪花、不同人群对应的什么花色等都有规格,有一部分内容还被记录在服制中。

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
——《宋史·舆服志》

簪花人群范围,除一般百姓外,上自皇帝,下至“群臣禁卫吏卒”,在节庆仪式过程中“皆簪花”。男子簪花习俗达到了鼎盛。


四川安岳 北宋 毗卢洞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局部)

由于男子簪花时间大大晚于女子簪花时间,所以,唐宋时期可供男女簪戴花的品种和质地花类多种多样,除了各种名目的鲜花外,各种质地的假花“像生花”也被大量使用,并早已形成了产业。

《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荚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
——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

宋仁宗皇后像中头戴花冠的宫女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绢花,栩栩如生

明代男子的簪花状况
明代的簪花习俗虽然盛行程度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但在使用场合和簪花人群等方面还是与宋代有许多相近之处。考察明代文献,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立春、科举及第、皇家得子、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社会活动中。
男子簪花习俗自唐代出现以来,经宋代的鼎盛时期,至明代已经减弱,宋代那种文献和文物中随处可见的簪花盛况,在明代已经难得一见。从明洪武年间的各类文献和文物中有关男子簪花的记录确实非常少见。直到永乐年间,这一习俗的记载才开始逐渐增多

货郎图

春日簪花
每到立春之日,古人就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预祝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皇帝也会参与到迎春的活动中来,而且要簪花。明代,有一项迎春的重要活动,就是鞭打春牛,也叫“打春”。活动时,所有官员不仅需身着朱色衣,而且还必须“簪花迎春”。

科举簪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高级形式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殿试一般每3年的三月举行一次,参与殿试的各类官员们需要按照仪式内容穿着不同的礼服。届时,所有参加赐宴的官员和新科进士都簪花一枝。

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一大臣一员侍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
——《大明会典·殿试》

徐显卿宦迹图
皇子诞生簪花
明代庆贺得子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宫内众人簪花就是庆祝形式之一。

上玄降鉴,胤嗣克昌。麟趾振振,绵皇祺之。有秩而生也。御札报公,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光华辉绚,迎而劳之,曰惟卿勋,屡祷之验,其应实神。
——《赐号太和先生相赞》

该书还为赞文中提到的将邵元节被“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喜庆场景绘制了图像:宽阔的内殿平台上,身披彩色绶带、官帽上皆簪有一束花朵的众宫人们,正向身着常服、披绶带、帽上簪花的邵元节道贺,喜庆气氛浓郁。

邵元节簪花图
婚礼簪花

婚礼当天,新郎需要身穿早已备好的新衣帽,帽上簪花,前往女家迎亲。《金瓶梅》中描写浪荡子弟陈经济持雁骑着大白马迎娶葛翠屏时,除“头戴儒巾,穿着青缎圆领,脚下粉底皂靴”外,头上还“簪着两支金花”。另外,也有在婚前互留信物者,据《宛署杂记》记载:“(婚礼)庶民家男女年命合婚,得吉即往相视,留一物示意,簪花、戒指、巾帕之类。”

归来和出征簪花
皇帝巡回和出征遣将等是古代国家的重大活动,礼序周到,场面隆重,其中,簪花装饰就是诸礼序之一。

都御使从兰、总兵官顾仕隆等呈进贺功金牌,并花红彩幛。上(正德)戎服簪花,鼓骑入城
——《明武宗外纪》

相比明武宗巡回入城仪式的簪花装饰,发生在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的崇祯帝遣将仪式中包括簪花在内的程序就显得有些凝重。

明年正月,李自成逼山西……建泰頓首曰:「臣家曲沃,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請提師以西。」帝大喜,慰勞再三,曰:「卿若行,朕仿古推轂禮。」……加建泰兵部尚書,賜尚方劍,便宜從事。

二十六日,行遣將禮。駙馬都尉萬煒以特牲告太廟。日將午,帝御正陽門樓,衛士東西列,自午門抵城外,旌旗甲仗甚設。內閣五府六部都察院掌印官及京營文武大臣侍立,鴻臚贊禮,御史糾儀。建泰前致辭,帝獎勞有加,賜之宴。禦席居中,諸臣陪侍,酒七行,帝手金卮親酌建泰者三,即以賜之,乃出手敕曰「代朕親征」。宴畢,內臣為披紅簪花,用鼓樂導尚方劍而出。建泰頓首謝,且辭行,帝目送之。行數里,所乘肩輿忽折,眾以為不祥。
——《明史》

出征遣将仪式上,皇帝赐宴,并亲自为出征主将李建泰酌酒。宴毕,内臣为李建泰披红、簪花,把朝廷最后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出征的主将身上。

京剧人物百相

宝宁寺水陆画,簪花的刽子手

生活休闲簪花

古人的社会生活中,簪花多与美好紧密相连,如前所述节庆、婚礼、进士及第等,但也有人生不如意的簪花人。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状元杨慎,因得罪了嘉靖皇帝,被放逐到云南永昌卫。嘉靖帝对杨氏父子怨恨在心,常问及杨慎近况,“阁臣以老病对”,世宗才稍感欣慰。而杨慎闻之此事后,打击甚大,开始了时常“纵酒自放”的生活。明代画家陈洪绶根据杨慎的生活状况,作画一幅,并以杨慎号升庵命名《升庵簪花图》。画面中的杨慎,头上簪插数朵鲜花,格外醒目。画作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和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杨慎当时失意放纵的生活状况。

明 陈洪绶 《升庵簪花图》
明代还有一位喜好以鲜花簪头的“名人”,就是魏忠贤。曾权倾一时而作恶多端的明熹宗朝宦首魏忠贤非常喜欢花木,冬春时节,他命人将牡丹花“罗列满堂”。而到了夏天,魏忠贤则往往会将栀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满头”。由此可见,在明代晚期,男子头簪鲜花习俗仍然存在。



1924-1927年間,北京-妙峰山。簪花的香客們。(西德尼-戴維-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 攝)











——
在魏晋的时候,就非常流行美男风,因为当时的玄学盛行,从皇族大臣到平民百姓都追求一种天性自然,释放自我的真性情。这种对随性随心的追求,在当时被叫做“风流”。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魏晋男同胞们的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本来认为的那种雄健的男性风格是非常适合自己的。可是如果是随自己心意的话,他们认为的美本来就是女性的美,女人可以梳妆打扮,让自己更有精神气,男人也可以做到,毕竟世界是如此的广阔,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吧。后来,这种意识逐渐发展成就了魏晋男子的审美观,推崇面容白净,最好像白玉那种颜色,体型纤弱,像杨柳一样有一种随风飘动之美。
据说,孝惠帝时期的臣子能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实力超群,而是骄人的外貌和过人的化妆技术取胜。大家得知皇帝的这一喜好,纷纷效仿,就连司马迁都感叹,不只是女子可以用美色诱惑皇帝,士官大臣也是一样。皇帝的这一审美,对那些本就长得好看的人是一种非常的的优势,而对于长得不好看,但又想要谋得一官半职的人来说,恐怖就只能补补化妆技术了,如果化了妆还不好看,那他就基本丢掉了做官的机会,还是默默的回家种地吧,这个时代是属于美男的时代,实在没法蒙混过关。
魏晋男子会化妆?扒一扒这谜一样的美男子

潘安
人们常常用貌比潘安来赞美别人的外表,潘安每次坐车出门都能引起轰动,美少女们为了一睹潘安美貌甚至差点发生踩踏事故。少女们为了表达喜爱,常常把鲜花和水果扔到潘安车上,所以潘安家从来不缺水果。《晋书-潘岳传》曾记载“岳,美姿仪”形容潘安美貌;《文心雕龙》中记录过“潘岳,少有容止”形容潘安气质不凡潘安不仅人长得帅,还对妻子一往情深,妻子去世后并未续娶,甚至在妻子去世后,为妻子写下悼亡诗,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潘安晚年巴结奸臣外戚贾谧,为人所不齿,晚节不保,贾谧被清算后,潘安也被斩首。

王献之
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一位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不仅有才,而且十分帅气,是万千少女的暗恋对象,不过他一直对结发妻子情有独钟。后来王献之被公主看中,皇帝命令他休妻娶公主,王献之为了抗争故意把自己的腿烧瘸,可是公主并不嫌弃,无奈之下休妻娶公主,留下一生遗憾。值得一提的是:魏晋男子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魏晋时期的男子喜欢保持自己面部的光滑和白嫩,所以他们会剃胡子和敷粉。 魏晋男子还非常喜欢熏香,据说曹丕一次熏香太浓,把坐骑呛得咬了他一口。最有意思的是:魏晋男子追求阴柔美,有的人甚至穿上女人衣服,显示出自己的风采。

王导
那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王导,他的皮肤天生白皙,手上拿着一个玉柄,手和玉浑然一体,大家看了都非常羡慕,简直就是老天赏饭吃。后来,大家称赞男人,都会用“玉人”一词。

何晏
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代表是曹操的养子何晏,他生活在宫里,为了白净,经常性的不出门,怕被阳光晒伤,偶尔一次出门都会做好充分的防晒准备,而且化妆品从来都不会离开手里。他经常会穿女人的衣服,而且穿在他身上非常合身,每次走路都会频频欣赏自己的身段,就连影子都不放过,每走一段路都会回头看好几次,确认过美貌之后,才能放心的往前走。


魏晋时期流行“美男风”,男子们最喜欢的礼物竟是化妆品?

但是,汉朝人还是比较保守,汉顺帝时期,有位大臣的亲人去世,大臣去参加葬礼,他化了很浓的妆,大家看到觉得这非常不合时宜,毕竟这是人过世啊,又不是什么大喜事,对他的意见非常大。他的对手知道了这件事,还特意跑去告状,皇帝也认为这种行为大为不妥,还郑重的警告了他。他对此事颇为无奈,化妆本来就是他平时的习惯,他只不过是按普通的打扮去了场葬礼,就被人骂得狗血喷头,实在觉得委屈。说来也是,要是在现代,一般在这种场合化浓妆也不太合适,这个男子错可能也不完全在他化妆这件事上,主要是他情商不高,没有顾及场合。

还有著名的张敞画眉,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



张岱夜航船:
画眉
张敞为京兆尹,为妇画眉。有司奏闻。上问之,对曰:“夫妇之私,有过于此者。”上弗责。
张岱红楼梦:
张敞画眉
鸳鸯说:“也有名儿了,这叫‘刘阮入天台’。”李纹便接着说了个“二士入桃源”。下手儿便是李纨,说道:“寻得桃花好避秦。”大家又喝了一口。骰盆又过到贾母跟前,便掷了两个二,两个三。贾母道:“这要喝酒了。”鸳鸯道:“有名儿的,这是‘江燕引雏’。众人都该喝一杯。”凤姐道:“雏是雏,倒飞了好些了。”众人瞅了他一眼,凤姐便不言语。贾母道:“我说什么呢?‘公领孙’罢。”下手是李绮,便说道:“闲看儿童捉柳花。”众人都说好。宝玉巴不得要说,只是令盆轮不到,正想着,恰好到了跟前,便掷了一个二,两个三,一个么,便说道:“这是什么?”鸳鸯笑道:“这是个‘臭’!先喝一钟再掷罢。”宝玉只得喝了又掷。这一掷掷了两个三,两个四。鸳鸯道:“有了,这叫做‘张敞画眉’。”宝玉知是打趣他。宝钗的脸也飞红了。凤姐不大懂得,还说:“二兄弟快说了,再找下家儿是谁。”宝玉难说,自认:“罚了罢。我也没下家儿。”

张敞画眉
指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汉书·张敞传》等均有记载。
出处
《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有足大者。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奸,不如广汉,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京兆典京师,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郡国二千石以高弟入守,及为真,久者不过二三年,近者数月一岁,辄毁伤失名,以罪过罢。唯广汉及敞为久任职。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唐朱庆余《近侍上张水部》“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故事
张敞做官处事快捷,赏罚分明,碰到恶人决不姑息,但也经常对犯小过者放给不治。他做京兆尹时的做法和赵广汉差不多,但广置耳目,惩奸除恶不如广汉。然而张敞除了用刑罚之外,施政也用儒家之道,经常表彰贤善。京城人多,且高官也比较多,因此做京兆尹长的不会超过两三年,短的甚至只能做几个月,经常是因罪丢官。只有赵广汉和张敞两个人做这个官做的时间长。张敞做京兆尹时,朝廷商议大事时,他引经据典,处理适宜,大臣们都非常佩服他。但是张敞没有做官的威仪,有时下朝,经过章台街时,让车夫赶马快跑,自己用折扇拍马。张敞经常在家给妻子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有司就用这些事来参奏张敞。皇帝就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附:
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后此典故与韩寿偷香,相如窃玉、沈约瘦腰合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9-20 11:01:08
红楼梦里宝玉簪花:

1.
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风,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

2.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莱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攻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上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装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


夜航船:
赐花
唐懿宗开新第,宴于同江,乃命折花于金盒,令中使驰之宴所,宣口敕曰:“便令簪花饮宴。”无不为荣。

徐渭金瓶梅:
1.鲜玉簪花儿
「隔壁花太监家的,送花儿来与娘们戴。」走到西门庆、月娘众人跟前,都磕了头,立在傍边,说:「俺娘使我送这盒儿点心,并花儿,与西门大娘戴。」揭开帘子看盒儿,一盒是朝廷上用的果馅椒盐金饼 ,一盒是新摘下来鲜玉簪花儿。月娘满心欢喜,说道:「又叫你娘费心!」

2.簪花
门庆双手接了,分付家人捧上去。一面参拜毕,宽衣上坐。众官两傍佥坐。宋御史居主位。捧毕茶,阶下动起乐来。宋御史把盏递酒,簪花,捧上尺头,随即抬下卓席来,装在盒内,差官吏送到公厅去了。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9-20 11:01:08
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

赵连赏
内容提要:男子簪花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传统习俗之一,近些年逐渐被学界重视,所现研究成果基本围绕于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因素、出现的时间以及鼎盛时期的状况展开的,而对全盛期以后男子簪花习俗的研究则不多。本文通过对明代文献和文物中有关男子簪花习俗的考察,初步勾勒出了明代男子簪花习俗的状况。
男子簪花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统习俗之一。以往学界对男子簪花的研究,基本围绕于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因素和其出现时间及全盛期展开的,而对全盛期以后男子簪花习俗的变化状况研究则不多。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盛期以后的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进行初步探讨。
一、男子簪花的出现和兴盛
从现已掌握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比较确切记载男子簪花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出现唐代,晚于魏晋时期男子面部化妆出现的时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男子簪花习俗就此开始逐渐兴盛。
至北宋后期,男子簪花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并随着时令变化,簪插不同品种的花朵。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民间簪花风行的同时,朝廷簪花更是盛况迭出。在南宋的朝廷活动中,什么仪式需要簪花、不同人群对应的什么花色等都有规格,有一部分内容还被记录在服制中。《宋史·舆服志》:“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簪花人群范围,除一般百姓外,上自皇帝,下“至群臣禁卫吏卒”,在节庆仪式过程中“皆簪花”。男子簪花习俗达到了鼎盛。
由于男子簪花时间大大晚于女子簪花时间,所以,唐宋时期可供男女簪戴花的品种和质地花类多种多样,除了各种名目的鲜花外,各种质地的假花,就是在《梦梁录》、《水浒传》、《闲情偶寄》等文献中经常提及的“像生花”,也被大量使用,并早已形成了产业。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荚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
二、明代男子簪花状况
明代,在朱元璋“衣冠如唐制”诏令下,唐宋男子簪花习俗亦被逐渐的承袭了下来,虽然盛行程度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但在使用场合和簪花人群等方面还是与宋代有许多相近之处。考察明代文献,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立春、科举及第、皇家得子、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社会活动中。
1、春日簪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农业大国,春天意味着温暖将至,万物复苏,意味着四季从此开始。所以,每到立春之日,古人们就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预祝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皇帝也会参与到迎春的活动中来,而且要簪花。据《陔余丛考》引明王元桢《漱石闲谈》记载:明成祖朱棣参加迎春庆典活动,仪式中有国子监学生为成祖簪花的程序,学生们可能是畏惧龙颜,没有人敢上前给皇帝簪花,当时有一个叫邵玘的监生站出来,为成祖簪了花。明代,有一项迎春的重要活动,就是鞭打春牛,也叫“打春”。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在东直门外专门设立了置放芒神和春牛的春场,供人们举行“春日”活动。“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活动时,所有官员不仅需身着朱色衣,而且还必须“簪花迎春”。立春日当天,官员们还要“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
2、科举簪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高级形式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明代,殿试的各种程序和仪式内容已经基本完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封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的专门体系。明代殿试的全部程序包括:拟定考题、殿考、阅卷读卷、传胪、赐状元朝服、赐宴礼部、上表谢恩、行释菜礼、提名立碑等多项活动内容。殿试一般每三年的三月举行一次,参与殿试的各类官员们需要按照仪式内容穿着不同的礼服,诸如,在赐宴礼部的活动中,官员需穿常服,而及第的进士们则穿着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进士服。届时,所有参加赐宴的官员和新科进士都簪花一枝。《大明会典·殿试》:“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一大臣一员待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图一)
3、皇子诞生簪花
按中国传统,不论皇家或普通百姓之家,得子多被认为是喜事一桩,需要庆贺。明代庆贺得子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宫内众人簪花就是庆祝形式之一。
国家图书馆善本库中,藏有一部成书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特别开本的大书,名为《赐号太和先生相赞》,由当时明内府司礼监下属经厂雕印完成,内容是赞颂受明嘉靖帝非常宠信的道士邵元节之功绩。早早被嘉靖帝召入宫中获“总领道教”位置的邵元节,因“皇嗣未建,数命元节建醮,以夏言为监礼使,文武大臣日再上香。越三年,皇子叠生。”而“帝大喜,数加恩元节,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为皇家继统作出巨大贡献、被屡屡升迁的邵元节在八十寿辰时,得到了卷首有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撰写的《赐号太和先生相赞》一书,赞文曰:上玄降鉴,胤嗣克昌。麟趾振振,绵皇祺之。有秩而生也。御札报公,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光华辉绚,迎而劳之,曰惟卿勋,屡祷之验,其应实神。该书还为赞文中提到的将邵元节被“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喜庆场景绘制了图像:宽阔的内殿平台上,身披彩色绶带、官帽上皆簪有一束花朵的众宫人们,正向身着常服、并也身披绶带、帽上簪花的邵元节道贺,喜庆气氛浓郁。(图二)
4、婚礼簪花
婚礼簪花也是明代常见的习俗。婚礼当天,新郎需要身穿早已备好的新衣帽,帽上簪花,前往女家迎亲。《金瓶梅》中描写浪荡子弟陈经济持雁骑着大白马迎娶葛翠屏时,除“头戴儒巾,穿着青缎圆领,脚下粉底皂靴”外,头上还“簪着两支金花。”另外,也有在婚前互留信物者,据《暑苑杂谈》记载:“(婚礼)庶民家男女年命合婚,得吉即往相视,留一物示意,簪花、戒指、巾帕之类。”
5、归来和出征簪花
皇帝巡迴和出征遣将等是古代国家的重大活动,礼序周到,场面隆重,其中,簪花装饰就是诸礼序之一。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明武宗朱厚照巡迴,驻跸淮安,“都御使从兰、总兵官顾仕隆等呈进贺功金牌,并花红彩幛。上戎服簪花,鼓骑入城。相比明武宗巡迴兴致入城仪式的簪花装饰,发生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的崇祯帝遣将仪式中包括簪花在内的程序就显得有些凝重。当时,起义军势头强大,迫近京城,形式危机,崇祯帝甚忧。此时,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自荐愿率师出征,崇祯帝大喜,加封李建泰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皇帝亲征,并于当月二十六日举行出征遣将仪式。
是日的仪式上,皇帝赐宴,并亲自为出征主将李建泰酌酒。宴毕,内臣为李建泰披红,簪花,把朝廷最后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出征的主将身上。
6、生活休闲簪花
古人的社会生活中,簪花多与美好紧密相连,如前所述节庆、婚礼、进士及第等,但也有人生不如意的簪花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在嘉靖朝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因参加反对世宗改立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皇帝尊号的“大礼仪”之争,得罪了嘉靖皇帝,在服杖捡得一条性命之后,杨慎被放逐到云南永昌卫。由于杨慎是与时为朝廷重臣的父亲杨廷和共同参与“大礼议”纷争,嘉靖帝对杨氏父子怨恨在心,常问及杨慎近况,“阁臣以老病对”,世宗才稍感欣慰。而杨慎闻之此事后,打击甚大,开始了时常“纵酒自放”的生活。明代画家陈洪缓根据杨慎的生活状况,作画一幅,并以杨慎号升庵命名《升庵簪花图》。画面中的杨慎,似在游历中,他面无表情,内穿宽大拖长的交领道袍,外套直领对襟大袖背子,脚穿方头履,头上簪插数朵鲜花,格外醒目,身后跟随两名装扮华丽入时,手中持具的年轻女子。画作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和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失意放纵的杨慎生活状况。(图三)
明代还有一位喜好以鲜花簪头的“名人”,就是魏忠贤。曾权倾一时而作恶多端的明熹宗朝宦首魏忠贤非常喜欢花木,冬春时节,他命人将牡丹花“罗列满堂”。而到了夏天,魏忠贤则往往会将栀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满头”。由此可见,在明代晚期,男子头簪鲜花习俗仍然存在。
三、小结
男子簪花习俗自唐代出现以来,经宋代的鼎盛时期,至明代,男子簪花习俗已经减弱,宋代那种文献和文物中随处可见的簪花盛况,在明代已经难得一见。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唐代男子簪花习俗属于刚刚开始阶段,并没有盛行,对朱元璋参照唐代服制建立明代服制的影响很小;二是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务实风格一定关系,虽然朱元璋在登基后力主服制悉以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所有服饰习俗会被完全照搬执行,比如,明代的冕制就是在参照借鉴周汉、唐宋冕制基础上被朱元璋大大的进行了精简。况且男子簪花又不属于与统治礼仪关系密切的服饰内容,就更会被朱元璋忽略。以上两点原因或许影响到了男子簪花习俗在明代初期的发展。这一推测可以从明洪武年间的各类文献和文物中感觉得到,在此期间,有关男子簪花的记录确实非常少见。直到永乐年间,这一习俗的记载才开始逐渐增多,但使用范围和盛行程度也始终局限在上述介绍内容之中。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9-20 11:01:08
古代男人竟然戴“簪花”比美!从古至今聊“簪花”
——《揭秘古今中外时尚潮流史》系列7
《甄嬛传》作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其中有许多细节都值得品味。比如:甄嬛与妹妹浣碧同爱果郡王,可两人又不可共侍一夫。甄嬛与果郡王相爱,后又将浣碧收为义妹赐婚给果郡王。
在甄嬛前往凌云峰修行时,痴情的果郡王也时常前往。有一天,两人在闲庭信步之时,浣碧巧合的出现了,并且是精心打扮希望得到果郡王的注意。而果郡王也确实注意到了,还夸赞她“簪上一朵红杜鹃,真好看。”
此时,甄嬛显得表情淡漠,是因为她已经看出浣碧对果郡王的心思,也看出浣碧想要在果郡王面前刻意打扮的小把戏。
一朵簪花是古代女子为美貌加持的方式,一朵小小簪花也有巨大作用。今天,美妆博物馆与你细说那从汉代就开始的簪花比美。
汉:簪花之风兴起
汉代,簪花的习俗开始出现在文献中。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写到:“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陆贾《南越行纪》中写:“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故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而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
耶悉茗花即素馨,末利花就是茉莉花,都是香味浓烈的花,并且都是女子最爱佩戴的簪花。
《晋书·后妃列传·成恭杜皇后》中写到:"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者服……"
从字面上理解,吴地的三名女子簪茉莉花是为传言中天宫中死去的织女服丧的一种妆饰。这在现在来看叫做蹭热度。因为七夕关于织女的故事有很多,而这时恰好四茉莉花盛放的时节,女子为了追求美丽簪戴茉莉花狠正常。与织女之死的神话传言并没有关系。
东汉时期川蜀地区的簪花已经非常流行。在多次墓葬考古中都发现簪花的妇女。其中成都扬子山墓中出图的女俑,头发正中插一朵大菊花,旁边还有一些小花。不过这些花都是人工制作,佣人簪花,也正是汉代时期女子发饰与生活习俗的反映。
汉代簪花奉食物女俑
唐:簪花之风渐盛
说起唐代的簪花,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六位女子均着艳丽的华服,发髻高耸,而且佩戴各种大花,有牡丹花、海棠花、荷花、芍药花,辛夷花,体现出贵族仕女游戏玩乐、生活安逸的生活情态。

大概是唐代开始,簪花不再是女子独有,男子常常也会簪花。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为了纪念重阳节,有一种民间风俗就是佩茱萸、饮菊花酒茱萸会,茱萸大多系在腰间或者手臂。
簪花在唐代还与文人墨客有着紧密的联系。唐诗《曲江红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科举考试及第之后在杏园游玩也成了科举人生的标配项目。如孟郊《登科后》也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尽长安花。” 与文化的联系也让唐代男子簪花之风渐盛。
宋:男子簪花成时尚
宋代审美崇尚自然,簪花习俗异常兴盛。值得一提的是,大概是时髦心理作祟,男子簪花到了鼎盛阶段。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了簪花的习俗,各种节令或者季节均会插戴不同的花朵或花状饰物于头上。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离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在卷三中就就记载着当时的男子欣赏牡丹盛开,饮酒作乐之余,并“折共歌以插之”。不但如此,簪花在宋代还进一步演变成了一种礼仪制度。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会如此。”
可见,在宋代簪花成为了一种礼仪制度,宋人行簪戴礼仪的节庆,除了上述的郊祀、明堂礼毕回銮及恭谢礼外,还有圣节大宴、立春入贺、恭士喜宴,以及新科进士闻喜宴等场合。这在其他朝代是不曾有过的特殊现象。
因此,男子簪花也成为宋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明清:簪花更重礼仪化
明清时期,男子簪花风俗逐渐弱化,礼仪化得到发展。
《四相簪花图》
明英宗时期,簪花已经是“过去式”。
崇祯时期,不再是宴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簪花,而是得到宠幸的某一位臣子。
明末,民间男子簪花会被认为是笑话。《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兵(叛乱的士兵)执京(御史苏京),披以妇人服,令插花行,稍违,辄抶之以为笑乐。”
满清时候,关于男子簪花就剩下进士簪花礼的相关记载。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新进士释褐于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谒簪花礼。”
中国古代簪花的习俗,自汉代开始有文献记录;唐代受科举文化影响,簪花之风渐盛,宋代的自然审美以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让簪花到达巅峰,而且礼仪化增强,明清簪花继续,但男子簪花成为过去。直到今天,受奖励时候的披红挂彩,以及婚礼中新娘常常簪花来做发饰,有鲜花也有绢花,而新郎的礼貌两侧也会插金花的风俗,这种景象当是“古风遗留”。
簪花之美,你我共赏,在历史长河中,愿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簪花之美,美好不该被遗忘。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9-20 11:01:08





楼主:messiyun

字数:1391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9-20 04:45:08

更新时间:2019-09-20 11:01:08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