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名,《说文》,自命也。即对自己的定义,也可以说是我定义的事物。今天可以用概念来解释这个字。名和命同音,即名是对命的一个定义,没有命那也就没有名,同理没有名的也就没有了命。当然这里的命不是我们平常理解具有生命现象,而是一定时期内具备一定使命的存在。比如一粒沙,当它演变成尘土的时候,沙的使命终止,尘的使命开始;又如一片叶子,落地成泥碾作尘,叶的使命终止,泥的使命开始;光发出来变成热、水流过来形成冰、木头变成桌子、桌子变成柴火……凡此类推。有寿命的不仅仅是人和动植物,还有灯泡、汽车、电冰箱,不仅这些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如磁、热、电,如道教、佛教、拜火教……,这些都可以给它们下定义,即命名。凡是存在的,无论是有形无形的物体还是能量又或是思想,都可以有名,当然也肯定有寿命。
命,《说文》,使也,从口令。令者,发号也,君事也。命者,天之令也。甲骨文的命字就是令字。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但是有多少人思考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来的呢?”你的使命是什么?吃还有拉?生个孩子?办个企业?赚很多钱?伺候父母?受苦遭罪?……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否则,当身体灭失之后,名字也会在不久的将来灭失,怎么证明咱存在过呢?今天的存在又有哪些意义呢?估计很多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消极,干脆出家了事算了。其实《西游记》里开篇就讲了这个问题,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艺,祖师给他讲了各种法术,孙悟空总要问一句:可得长生?所谓长生,其实就是名永远的被使用,使命即使名。比如毛泽东思想,比如马克思主义,比如儒家思想,比如葛根,比如《黄帝内经》、比如詹天佑钩、比如……。命和名相连,而不是体。
对具体事物下个定义叫做名,那么人的认知对这个世界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根本定义不完。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这世界上的概念多了去了,“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想法对庄子来说简直不可理喻,当然我也这么认为。人家孔子只是觉得“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困而不学可以算作耻,但“一事不知”也算作耻就太可耻了。
名即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会不断地变化。比如谥号,古代很多帝王将相死后,后人评定出一个谥号出来,比如隋炀帝、宋仁宗,曾文正。但今天不这么叫了,而是换个名头,比如“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解放的坚强卫士……”,但实际作用和意义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名号啊。很多人盲目的反对这个拥护那个,大多时候是干了一件为了孝敬爹爹打死爸爸的事情,尤其那些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的人。“名可名,非恒名也”,我们有“为人民服务”这一个概念就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有不同的修饰词出来以纠正一些问题,但不过是秋装换冬装,而不是“可”到脱光。
名家是一个著名的思想流派,虽然在庄子的书里一路被批判,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名和道是互为一体的,就像屁股之于嘴。一个不能被定义或者说命名的事物也谈不上有什么用途,只有可以对它进行命名了,它才会得到普遍应用。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在我们可认知的世界里,能够被定义的,大到天地日月、中到山川河流、小到一个字怎么写一碗茶怎么喝一条线怎么画,不可胜数,这些统称为“有”。每个人的“有”已经找不着边际了,何况世界上那么多人;即便世界那么多人,也没几个人理解兔子不出声儿却能相互交流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它们不吃窝边草这件事儿是否记录在兔子的《史记》里,不懂兔子也就算了,怕是鸡鸭鱼也没几个人懂。所以,已知的世界无论多么大,都没有大过未知的世界,即便我们穷其一生都探索不完,都无法把未知全部变成已知,这未知的就叫做“无”。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把未知变成已知,几乎从来没有逃离过惠施的角色,甚至做的不如他好。“无中生有”就是生命的历程,从空空如也的子宫,到两精相搏(阴阳),到怀胎十月,到拥抱天地日月,一路“有”下来,最后还会回到“空”中。这个过程会遇到各种“名”,从妈妈、爸爸、宝宝开始,到生命结束,自己的名字成为别人嘴里的“名”。
“名”这个字解释成“口中的夕阳”最为本真,没有落山前叫做“命”,一直在温暖世界;落山了叫做“名”,看不到却能常常被人惦记并信任,无论过了多少代,有些“名”竟然还活着,因为有夕阳,就有东方红。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名和实是相对的,大部分人都知道要名符其实。这就如同男女一样,身高体重形状背景性格……等很多都要追求般配才好谈婚论嫁,如此才可以生生不息天长日久。所谓般配通俗的理解就是“谈的来”,如果不般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就会影响生生不息。同样,名和实的关系也是如此。实,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个公司,还可能是个项目或者品牌或者产品甚至地域国家民族等,这个具体的“实”有了时间才叫做有生命,有时间自然就回到太阳上去了,太阳总会落山,“夕”总会出现,所以定义“名”还可以叫做“实之所向”,定义“实”可以叫“名之所归”或者“命之所归”。总之,名和实要般配,再怎么强壮并有理想的老虎也不能娶大象。
依照上面的解释,我们给人给公司给产品等起名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比如,有樱花牌的产品,但没有叫昙花牌的产品;有叫成功和富贵的人,没有叫失败和贫贱的人……。那是不是说有个好名儿的事物在它这一生就一定有一个好结局呢?这就涉及到“运”字了。
运,《说文》,移徙也。这是个动词,无论前面的主语是什么,都会有“运”产生。更形象的说,运就是天上的云在动。云怎么动这件事儿归根结底要听太阳的,不仅云如此,似乎这世间的一切都得听太阳的。云死了就化为雨,想活得久就要吸收热量向上升腾,这个道理人人理解。同样,人要想运气好,总得积极的动起来,投身到火热的事业中,投身到温暖人间的方向上吧?哪怕开始就是身边的父母妻儿左邻右舍,范围扩大一下那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嘛,没有温度的人不会有什么好运气。
运是个动作,也是一种选择,还是一个方向,更是一个过程。它无所谓好坏,包括命也无所谓好坏,但一旦这个“命”走上这个“运”,它就会产生所谓的好坏。比如一个生命上了高速路,假如是人驾着车就可能很快达到目标,假如是一只猫,可能立即就结束生命了;又如唐僧去西天取经用了19年,如果是一只羚羊,可能一年就跑回来了。并不是叫“富贵”的人就富贵不了,而是他这个具体的生命体要达到富贵的过程可能需要好几百年甚至更久,运没到,命没了。所以宋代宰相吕蒙正对人生有个通透的认识“时也,运也,命也”。
当然,这么解释命和运,并非苟同所谓的“认命”说,或者什么事儿靠“运气”。认命就要认识清楚什么是命,天之所令,这37度的恒温是太阳让人来温暖世界创造光明的,不是索取不是掠夺不是制造冰冷,认清每条生命都是“太阳之子”即所谓的“天子”,才会理解“认命”其实是“任命”,生命要有担当。

姓,之所从来;名,命之所向。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驾云是神仙的标配,没有太阳的功能不可能驾驭云,所以没有温暖的人也改变不了什么“运”,因为他没找到正确的方向。方向正确了,温度就上来了,运气就来了。驾云,即是驾运。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云、雨
讲了运的问题,顺便说说云雨问题,云雨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儿。“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是千字文里的句子,好几千年前的人都懂这个。“运”是云在天上飘,而云从太阳那到达大地的时候就变成了雨,大地就开始生出草木和各种动物。可以这样说:天有云雨则地有孕育。云和孕,雨和育,读音所以相同就是这么对应的。《红楼梦》里“宝玉初试云雨情”干的那个事儿和老天爷下雨干的那个事儿是一件事儿:生孩子。天云雨过后叫做“晴”,人“云雨”过后叫做“情”。“云”还有“说”的意思,雨还和“语”同音,俩男人互相谈的来,多谈几次,有了思想上的“碰撞”,久了也生情,我们现在管那个叫“友情”。到底是先有晴而后有云雨,还是先有云雨而后有晴,这个问题就不是音韵训诂学研究的范畴了。
云雨的产生最终要归结到温度上,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会有云雨产生,比如沙漠里和冰山上。寒冷的地区天下的是“雪”,雪有了温度变成水以后四处流淌,就有了云雨生成的条件,就如同人体的“血”一样,气血不足的人一般没兴致“云雨”,孕育就有难度了。
云雨充足的地区,万物生长的就茂盛,反之就稀少。云雨过多就会形成洪水这样的灾害反而不能孕育。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其实并不需要某些莫名其妙的“修行”或者苦思冥想才能达到,汉字的每个读音每个偏旁和来历都昭示和指引着我们达到这种境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主语在阴阳家眼里其实是一回事儿。参悟人生参悟天地最好的途径就是参悟汉字。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同音并不代表同义,更不代表同形,同音只能代表同一个妈妈生的,因为音即阴,所以说是妈妈,她是无形无像的。一个妈生的子(字),长相、性格、爱好等肯定有相似处。但不能直接就把命训做名,把云训做孕,把雨训做语……,而是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在不同的领域承担相通的使命,比如母、毋、否、无、弗这几个字就是兄弟姐妹关系。浩瀚的汉字其实是有辈分的。最大的叫乾坤,依次生三子:震、坎、艮,和三女巽、离、兑,这样就有了八卦的名,八卦互配再生出六十四卦,如屯、观、恒、否等。比如地山谦卦,这是老妈带着小儿子的像,为这个存在体下个定义就叫“谦”,谦是名字,谦的演变过程就是“命”。至于怎么做到谦,把自己假设成这个妈或者这个儿子就立刻明白了,无需深究卦辞爻辞。所以说“擅易者不卜”。其实我们这个时代能读懂卦辞爻辞的人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知半解就算是易学名家了。三国演义电视剧有句歌词:“担当了生前事,何忌身后名”,在名的问题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担当,或者叫“任命”。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悟行悟行 2017-12-15 07:39:46
仁慈是后人伪造的词语。仁为孔子对于道的定义。古人讲佛家阿弥陀佛为慈氏。
把两个字拉到一起,新造出一个新词语。
这样的词语,超级多。比如,谨慎一词,就是来自于《说文解字》。
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字,但是后人读书不动脑子,或是不掌握诀窍,死记硬背,就产生了这样的词语。
之所以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把仁字,当做了仁爱。
仁爱慈爱,就是世人讲的仁慈了。
这里面,关于文字的......
-----------------------------
关于仁慈的连用,其实没什么问题的。首先,仁前面讲过,这里说慈。
慈的本字就是兹,加个心字为后造。《老子》中用的是兹。兹什么意思呢?今天表示“这儿”“今天”的意思。要回到兹的像里去思考什么是兹。它最本质的像叫做“玄之又玄”,俩玄字连着就是兹!玄前面说过了,可以理解成“转了又转”或者“生了又生”。地球自转又公转,公转又自转,这就是“ci”的特征。不管“ci”这个妈妈生了多少个孩子,雌也好,慈也罢,此也好,次也罢……,大家都是妈生的,都离妈最近,都有妈的特征!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评论 <a href="http://www.tianya.cn/n/子政2016">子政2016</a>:“慈”字好解!佛家一向以“慈悲”为善念,实际是“兹与非”或“是与非”之善辨之心耳!(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关于非,左边是历史,右边是未来,左右对称,没有中间,这就是非!走回头路照搬历史是非;靠预测算卦还是非!只有日定于此才叫“是”,只有“当下”才叫是,只有把握“我”,如来又如去、非想非非想的去践行“为人民服务”这条笔直大道,才能叫做“德”,才可以永生!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变、更
今天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什么是变更吗”,估计他都懒得搭理你。没有一个正常人感受不到时代的变更,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无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个崭新的世界。排斥它、恐惧它、向往它、憎恨它……,无论什么态度都不如去适应它。而要更好的适应它,就不得不改变自己。这就像太阳出来要起床;太阳落山要睡觉一样,不跟着太阳走会生病,不适应社会变化也会被淘汰。怎么才能理解并应对这些变化呢?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变。今天这是一个亦和又字的组合,繁体为變。变,《说文》,更也;《小尔雅》,易也;《易》,化而裁之谓之变。它的甲骨文为---。字的上半部分和“恋”相同,戀和變看着是那么像双胞胎,心不变似乎也不懂得恋。
两个丝字旁中间一个言字,这表示什么呢?
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一个穿着树叶的男人看到了一个同样穿着树叶的女人,被她凶狠的眼神和强壮的体魄所打动,于是走上去搭讪。经过几个回合死皮赖脸的追求,女方说:“三天内,能捉500只兔子给我,我就嫁给你”。男方一听,“欧了,三天后还在这里,不见不散”。这两个人的对话,就是人言,简写为“信”。
三天后,男人拖着500只兔子来到了老地方,女人也在这里等着了,一起数了数兔子的数量,结果正好500只。二人很开心的扯去身上的树叶,践行诺言。这叫做“守信”。
假如三天后,男人拖着50只兔子来到这里,俩人一数就发生了分歧。女的说应该是500的,男的说我记得就是50啊,又没有第三个人在场证明三天前到底说的是个什么数,这怎么办呢?这决定着要不要扯树叶的问题,事关人类生死存亡啊。面对这么严重的问题,圣人就出现了,他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结绳而治”。以后遇到这种事儿就用绳子拴疙瘩,一人拿一个,两边儿都一样,就不会有谁记错了。这就叫做“约”,用绳子把当时说的“句子”记录下来,各执一份。这里的“勺”应为“句”。在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戀”字头,两根儿绳子拴着一句话。
结绳而治的时间久了,男人发现了漏洞,我可以砍掉几个疙瘩嘛,砍掉200个疙瘩就可以少受点儿累啊。于是在三天后本该扯树叶的日子,又发生了分歧,人类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这时候圣人又一次的出现了,他拿了一个竹片儿,教会大家在上面划道道儿,划够了500下,用力一掰,双方各执一份,这就叫做“契”。契这个字里的“丰”就表示竹简。《老子》“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说的就是这个竹简被掰开以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圣人一般喜欢拿左边那块儿,做事的人完成任务拿回右边那块儿一对照,谁也没法忘记也无法作假。
以上是对“信”、“约”、“契”的形象比喻,除了这三个字还有三个分别是“符”、“印”、“玺”,功能一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形的统称为印章,印章是我们今天都无法离开的东西。不但我们人类离不开,动物也离不开。比如草原的雄狮,它会四处留下它的尿液,这也是一种“印”更是一种约定,其它狮子闻到就不再闯入了;猫狗马羊等动物在交配的时候,雄性经常要咬住雌性,这应该也算一种“印”,表达“你此时属于我”这种约定;人类恋爱或者失恋也喜欢在手臂等处留下印迹;甚至有些宗教都要把“印”搞到头上去;无神论者似乎更喜欢“心心相印”……,总之,无处不体现着“民无信不立”的穿透性。
言不足信,有约;约不足信,有契;契不足信,有印;印不足信,有符;符不足信,有玺;玺不足信,估计就到“咒”了。
變的上半部分就指信约或者契约或者印信。而下半部分是个攵,《说文》,“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这个敲打就是对信约或者契约的修正。实际上甲骨文里这个手执竿执的是一个“卜”字,即“攴”,也就是前面讲“卦”字里提到的“圭表”,它表示“时间”。
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时变”。年、月、日、时、分、秒……,无穷无尽。用来描述表达时间的语言一定来自空间,就象要表达“高”必须有“低”来参与一样。我们看到的一切变化,本质上都是与时间(太阳)的约定。所以说,“变”即与日相约,或者叫与时相约,它是一个人拿着圭表执行“绳约”的像。怎么“约”呢?你起床了,我也起床;你不停地动,我也不停地动;你回去睡了,我也回去睡;你温暖着世界,我也去温暖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世间生老病死成败荣辱风雨雷电沧海桑田……,其实这些现象都是万物与太阳的约定,万物或守约或违约的走到今天,这就是变。
绝大部分人都是和太阳“违约”的。尽管很多人标榜“从不迟到”、“从不早退”,却也几乎从不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亦违约,又违约,又双叒叕违约,违了婚约违合约,违了“旧约”违“新约”……,这就有了今天“变”的样子。《说文》“命,天之令也”,这个“命”不就是我们和太阳的约定嘛,违了它的约就是“抗命”。《管子》“道之在天者为日,其在人者为心”,我们对太阳最大的抗命就是“违心”。
什么是心?它为什么和“信”同音?因为“xin”是它的妈妈,太阳是它的爸爸。人一辈子不管怎么变其实都是心在变,进而带来外物改变,但只要不违心就不算违约不算抗命。而违心始于“失信”。
人与人之间交往最让人心旷神怡的莫过于“默契”,无需“划道道儿”的约定,信你所以无言,懂我何必有语,这种境界叫“心相印”。所有的情侣大概都渴望像兔子一样,虽然没有声带,一辈子没说话却还能生儿育女生死相依。
这一部分的主题是说“变”,结果说了“信、约、契、心等,跟我们平时理解的“变”好像不是一回事儿,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无法“应变”的原因。做不到“与时相约”,也只能望“变”兴叹了。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其次,要理解什么是“更”。
更,《说文》,改也。篆书的“更”上面为“丙”,下面为“攴”。丙也表示太阳,只是表示驾云的太阳看不到而已。因为看不到,所以人又拿着一根棍儿(圭表)来找感觉了,想到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比如沙漏和壶漏,就敲着棍子来告诉大伙儿,这就是“打更”。这个“更”古人读作“jing”,因为就算看不到太阳,也知道它不会“叛道离经”。所以“打更”传达的是日“达经”何处。“更”是天事,于人来说就叫“改”了。“己”修正言行应时而动以求“达经”就是“改”。
“变”和“更”里都有这根棍儿,它最初有个震撼的名字叫“玄圭”,《尚书》记载,舜帝表彰大禹治水有功,赐玄圭于大禹。这个玄圭一代代的传下来,传到了第九代帝芒(夏朝帝王)的时候,被芒沉祭黄河了,大概希望这东西能镇住黄河的泛滥吧。
按现在的话说,玄圭就是权杖,帝王间的信物而已。这东西立起来就会“立竿见影”,影子可长可短可粗可细,上通天下达地,故而《西游记》里把它叫“如意金箍棒”。
人与人之间要是真的“心相印”了,哪里还需要什么信物;帝王与帝王之间要是都懂了“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做到“心心相印”,又怎么会有朝代的兴衰变迁。但愿“为人民服务”永远刻在我们心里,“照耀”着这个世界生生不息。
所以,应世事之变,自力“更”生而已,懂得及时自我变更以“达经”合道,勇于革自己的“命”才会浴火重生顺应万变。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规,就是今天的“圆规”;矩,就是今天的三角板;规是画圆的;矩是造方的。圆规和三角板加在一起就叫“规矩”。无论规矩是具体的工具还是身边各种各样的规则,它们之于人,无处不在。没有规矩,不仅仅是不成方圆的问题,而是一无所有。因为“人”这个字就是一个圆规的像形字,卡到90度的时候它又叫“矩”,所以说“人”就是规矩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天、地、人”三才,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并把“人和”看得最重要,就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方圆,有了方圆就有了天地。
一年三百六十多天,日、月、地每十五天形成一次矩(即弦月的时候,日月地呈直角三角形),一年就有24矩,天把24个矩的像呈现出来意味着啥?圣人读懂了就成了24节气。“谷雨前后,栽瓜种豆”,懂得望月以明“时约”,就不会过早或过晚的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大的圆规以地球为圆心,划出了巨大的“黄道”,太阳在上面不停地旋转,这是视觉像,而真像则是地球在上面旋转,就象人照镜子一样。这个“圆规”立起来的时候,上通北斗,脚踏日月。圣人将其命名为“人”。有了这个“人”,才会有日月旋转,才会有光和水乃至之后的一切。当然这个“人”之前还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圣经 创世纪》里说“要有光;说有光就有了光”讲的是有“规矩”之后的事情了。故而许慎注: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人,在中国文化里就是这宇宙的主宰,是世间最大的“规矩”。“入乡随俗,入国问禁”,这讲的依然是规矩;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这里最大的规矩;伏羲和女娲的像几千年来一直是把“规矩”高举过头,因为人之生也为“矩”(女娲像手里的矩尺落地就是“人”),人之死也为“规”(人之所归为鬼),生死依然是规矩;女娲手里的矩尺拿在人手里就成了筷子,人每天用它来吃饭,所以吃饭问题还是规矩。
想一想怎么活的更健康活的更长久,或者想一想怎么死的更有价值死后的循环过程不痛苦,这都必须深刻领悟“人就是规矩”的含义。
没有规矩,就不会有方圆。“方”是太阳巡(旬)出来的,“方”也是太阳之子寻(训)出来的,只不过太阳的“巡”是视觉上,地球才是“巡”出方向的主体。天地尚且有方圆守规矩,何况于人呢?我们看到的是“方圆”,其实它是“规矩”所造;我们看到的是“规矩”,其实它是“契约”所造;我们看到的是“契约”,其实它是“心相印”的写照……
当中国汉字遍布世界的时候,“文”这个中国节就会织成一张网——立体的网,甲骨文的“

”是个“人”字加一个“爻”字,表示“绳约阴阳,规定天地”,此谓之“天网”,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所谓“文”代结绳而“约”世界。那个时候的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时候。

人生每天都上演着成败荣辱,每天都发生着悲欢离合,每天都面对着得失取舍,每天都留下遗憾与蹉跎……,这辈子就像不断地在划圆,跳不出这个圈圈儿。不但人生是在划圆,朝代也是在划圆。司马迁(或为司马谈语)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圈儿划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未曾离开过“规矩”。王可以法于地,地可以法于天,天可以法于道,道可以法于自然,作为普通的人来说,法于王就是通天的捷径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多了,就回到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候,就可以从守规矩变成了“规矩”。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规矩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干、支
据考干支纪年始于黄帝,共计有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很多人看到干支连用更多的考虑八字算命。其实这些字统统来自天文。
干,甲骨文为

,一个倒着写的“人”加一个“十”字,金文写作

或者

,篆书又恢复到和甲骨文相似的样子。《说文》,干,犯也。许慎解释成“侵犯”,比如干戈、干扰等词都来自这个解释。应该说侵犯确实是“干”,但“干”不仅仅是侵犯。倒着写的“人”字可理解成“箭头”,“十”表示阳光,那么“干”表示“太阳把阳光射下来”更为贴切。同理,篆书的支字为 ,就应理解成“用手把握住阳光”。“天干地支”连用就表示“天给予、地承受”,中间只是一道光而已。
十个天干表示十个不同位置的太阳,例如“甲”,表示太阳尚在“田”下面,即日出之前的太阳;“乙”就表示太阳马上就要露出而没有露出的那个状态,故上面有平“一”阻挡;“丙”就表示太阳全部出来了,将人照耀在它的阳光下,当然,如果有了阻挡就是“病”字了;“丁”就表示太阳到达正午直上直下的照耀大地,比如钉子、壮丁等词汇就取自“丁”这个特点……
“干支”两个字描述的都是对阳光的取舍,汉字里的“十”也多与太阳有关,例如朝、早、土、午、南等。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篆书支字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干支
据考干支纪年始于黄帝,共计有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很多人看到干支连用更多的考虑八字算命。其实这些字统统来自天文。
干,甲骨文为

,一个倒着写的“人”加一个“十”字,金文写作 或者 ,篆书又恢复到和甲骨文相似的样子。《说文》,干,犯也。许慎解释成“侵犯”,比如干戈、干扰等词都来自这个解释。应该说侵犯确实是“干”,但“干”不仅仅是侵犯。倒着写的“人”字可理解成“箭头”,“十”表示阳光,那么“干”表示“太阳把阳光射下来”更为贴切。同理,篆书的支字为

,就应理解成“用手把握住阳光”。“天干地支”连用就表示“天给予、地承受”,中间只是一道光而已。“干支”两个字描述的都是对阳光的取舍,汉字里的“十”也多与太阳有关,例如朝、早、土、午、南、乾等。

十个天干表示十个不同位置的太阳,例如“甲”,表示太阳尚在“田”下面,即日出之前的太阳;“乙”就表示太阳马上就要露出而没有露出的那个状态,故上面有平“一”阻挡;“丙”就表示太阳全部出来了,将人的全身照耀在它的阳光下,当然,如果有了阻挡就是“病”字了;“丁”就表示太阳到达正午直上直下的照耀大地,比如钉子、壮丁等词汇就取自“丁”这个特点;庚,太阳达到最明最高后,由上升开始变为下降,故而《说文》注:庚者,更也;太阳“更”了半天后就要落山了,上面开始变暗,只有下面还有光,这就是“辛”字,表示阳光的“十”字在向下面去了;壬,阳光看不到了被一“丿”所覆盖,又没有到底的时刻;太阳转到底就是“癸”字了,“癸”字的头部本可以对称,不对称则表示一个已过一个未来,未来的部位出口稍有狭窄,而“日”在其间待生;戊,音同“无”,表示没有太阳;己,表示太阳的轨迹清晰可见,也可以说感觉到“己”为白天,感觉不到“己”为“戊”为夜晚。
天干不但在一天中得到体现,也体现在一年中。例如,丙字的甲骨文为

,表示“太阳”在这个类似“穴”或“門”的范围内运行的轨迹,当它在籀文中写作

的时候,也就把夏至的含义体现在其中了。这里要说一下“門”,从“門”的造字看,它的进出是上下而不是前后左右,今天的“门”字左边表示门轴儿,右边表示门扇,这是前后进出的像;而“門”是“☷”卦的“变体”或者叫“可行”之像,《老子》中“天门开合能无雌乎?”就是对着坤卦而言的,“天门”就是太阳每天在空中划过的这个巨大“拱门”,这能不是坤“雌”吗?庄子中“北冥有鱼其名曰鲲”说的还是这个“☷”,它通过“飞”(非)到了南方就变成“鹏”(朋),也就是四变为“☰”了,如果把“鱼”训作“余”的话,《逍遥游》就是庄子把自己想象成太阳遨游宇宙的隐晦天文学;又如“癸”,“癸”字的甲骨文为

,篆书为

,这就是一个雪花的象形字,所以癸在时间上也表示冬月,它表示冬天的太阳……,所以天干也用来纪年。
天干虽有不断变化的十“像”并有十个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但不变的是它们都指同一个太阳。地支虽然有12个,但它们都是根据这一个太阳给出的不同“方向”而定义的。比如“寅”,中间的“由”就是“甲”在母腹中没有出生头朝下的像;戌就是已经“戊”了一点点;巳就是“己”被“丙”这个太阳全面照耀的像……。所以变化的天干中藏着不变的太阳;变化的地支中藏着不变的方向。离开地球,干支的各种像各种用途全部消失,一切活动要参照太阳了,这包括各种卫星运行的能量。
干支的字意除了上面的描述外,它们的字形也来自天文;观察24宿的室宿和壁宿可以找到“寅”,观察奎宿可以找到“卯”;观察箕宿可以找到“亥”……,当然这些字都是篆书或者甲骨文,这也体现着古人造字的方法,太阳这个父亲和月亮这个母亲在不停的忙碌中养育了各种“子”(字),而这些子(星星)又不断效仿着父母点亮人间。抬头看天,日、月、星不过三,它们都运行在“辰”这个“土壤”上,为大地上的众生服务着,千万年来未曾懈怠。身为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畜,莫不是天地所生,也莫不是天之诸子,可以不爱吗?可以不是“命运共同体”吗?
十,光也。干支无光可以用吗?光无道可以通吗?由此可知“道”之大实在无法描述,故而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一”也好,“路”也好,“卦”也好,“无”也好,这些字都不够全面完整的阐述“道”了,它更不可能是什么“规律”,规律是“有”的范畴,而“道”的特征之一是“无”是“空”。道是没有“体”的,它只有“用”。干支也是没有“体”的,非要给它个“体”那就是太阳,这时候就进入了太空,干支又没了“用”,以上对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各种像的描述也就不存在了。
所谓干支,也只能勉强解释成“时运”了。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所谓干支,也只能勉强解释成“時运”——“日在土上行一寸,运寸成圆度周天”了。
用矛盾论代替干支论代替阴阳论,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算卦批八字”的首要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论天干关系,并将此付之于实践,等到“卫星上天”的时候,也必然出现“红旗落地”这种“天下红遍”的“自然”现象。
可以心无畏惧之心吗?不可以!因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太平洋那么小,容不下圣人一只脚!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字先有意,而后有音,而后有形;而后有行(hang音)。意莫大于《易》,故意者,父也;音,阴也,音出于地,离地则无音,阴莫大于地,故音者,母也;形,象也,有形万物赖天地之生,故万物为天地子也;字有形,故亦为天地之子,奈何字不能自生,故有“宀”覆之以别“子”也;行,路之像,成行入列,文章出焉。
字先有造者,而后有传者,而后有用者,而后有改者。能造字者,非通天地者孰可为之?造字者,秉天地而自为母也;能传字者,非师者孰可为之?传者,口出也;口者,孔也,故万世不绝其口,非孔孰可当之?能用字者必有损益以成文,至乎书者难全其意,读者仅就其旨,茫茫间众人是矣。能改字者,非王者孰可为之?江河奔腾,易其道者必天地使然,虽天地使然必假于人事促之,通天地明人事易江河之道,非禹孰可当之?革文弊去繁就简以利民用,改字之功岂不同于治水乎?改者近乎造者,传者近乎用者,微乎其别而圣在其间矣。
(字 补)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曲直
我们总是强调是非曲直的。“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直钩钓鱼遇到周文王时说的话。孔夫子也喜欢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论语》的话。所以这千百年来的所谓大儒鸿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直”,韩愈逆势上书《谏迎佛骨表》,引经据典的说明皇上信佛是败家子儿,结果直接给降级发配去“雪拥蓝关马不前”了;范仲淹上书主政的太后还政已经成年的仁宗,和他有交情的同事吓得马上发表“微博”痛骂了他一顿,必须和这种胆儿肥的人划清界限;就算是近代也有梁漱溟这样的人直接顶撞毛 。这些宁折不弯的“直男”不乏有远见卓识者,但同时也有一些就是用“直”来哗众取宠或带节奏的。比如善于让梨的历史名人孔融投靠了曹操麾下。由于连年征战造成粮食短缺,于是曹操发布了禁酒令,说酒能误国,少用粮食酿酒。但孔融却说女人也能误国,干脆把女人也禁了吧。这种“妄议国家大政方针”、吃你的饭还砸你锅的家伙不在少数。
那么“直”到底对不对呢?这取决于我们因为什么“直”对着谁“直”。直,参考前文的“且”字,“直”肯定不是可以长期保持的,也不会更不应该对着谁都要“直”。“直”在天象上就是“弦月”当空——刹那间的事情,“直”的恰到好处也自然就跟“贤”挂钩儿了。直、植、职、织、执、指、志、殖……,这些字之所以几乎一个读音,就是因为它们必须具有长期或者短暂的“一根儿筋”特征,没有这个特征就完不成目标。但天地之间最大的“直”像也不过是弦月,是日、月、地来回的画圈儿画出来的,它也只是白驹过隙间的存在,是“曲”中的一瞥,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刻意为“直”就是枉就是人为了。
曲为君用,如太阳周行;直为臣用,如光照大地;于公当直,故有职在;于私当曲,故有乐(yue声)生。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直,鲜在回怼;为君王者,不可以不曲,恒在予夺,而直在其间矣。曲里面是包含直的,曲成了圈儿,就是用“人”这个圆规画出了黄道,就是“全”了,“全”了也就把握了王“权”成了人心中的太阳。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述字篇

字先有造者,而后有传者,而后有用者,而后有改者。能造字者,非通天地者孰可为之?造字者,秉天地而自为母也;能传字者,非师者孰可为之?传者,口出也;口者,孔也,故万世不绝其口,非孔孰可当之?能用字者必有损益以成文,至乎书者难全其意,读者仅就其旨,茫茫间众人是矣。能改字者,非王者孰可为之?江河奔腾,易其道者必天地使然,虽天地使然必假于人事促之,通天地明人事易江河之道,非禹孰可当之?革文弊去繁就简以利民用,改字之功岂不同于治水乎?改者近乎造者,传者近乎用者,微乎其别而圣在其间矣。造者为皇,先轩辕也,注三皇之意;改者为帝,先嬴政也,宣五帝之音;传者为王,先仲尼也,教三王之形;用者为伯,先诸子也,论五伯之行。造传用改如春夏秋冬罔替不息,故皇帝王伯之谓也。
字先有意,而后有音,而后有形;而后有行(hang音)。意莫大于《易》,故意者,父也;音,阴也,音出于地,离地则无音,阴莫大于地,故音者,母也;形,象也,有形万物赖天地之生,故万物为天地子也;字有形,故亦为天地之子,奈何字不能自生,故有“宀”覆之以别“子”也;行,路之像,成行入列,文章出焉。故意音形行,父母子孙之谓也。
子者,人也,万物也,应天地而动静,随四时而增减;字者,万物万行之名也,据有无而废用,量万民而繁简。地生万物未见有不死者,书成亿亿册焉可有不灭之理?由此知天地杀伐为后生计,焚坑事业谓子孙恩。恩害不分焉可以谓之人乎?
单字为奇如孤阳不生,故有双字为偶,命之为词。词者,雌也,阴也。字之又词,词之又字,阴阳生生不息以述其意,遂合《易》生生之谓也。字如点墨,积点成行(hang),行之又行以至于列,行列交错岂不为矩?故授之以“句”藏口其中,明所从来也。句之又句,以至于典,“典”字之形,岂不矩多?“典”字之音岂不通“点”?字词句典如春夏秋冬罔替不息,而《易》(意)在其中矣。
典之为意,各从其类,谓之“方以类聚”。儒家尚仁,如春风拂面,向上是功;佛家修心,求香火如夏,唯空是务;法家重刑,似秋风漫扫,收杀当食;道家好静,若冬日孕生,无为是理。外来之典教亦不过如是,充其类而已。斯言虽不尽其典,亦可收其类。虽不尽其类,亦可述其意。虽未尽其意,亦可确其点,点者,策也,点之又点岂不为典?泱泱字典经纬诸学,代代诸民因好入类,代代诸臣因事出策,代代诸君因时授意。策典类意如春夏秋冬罔替不息,而《易》(意)在其中矣。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自然

自,今天的“自”是一“丿”加一“目”,“丿”表示太阳升或者睁开眼,当然“捺”就表示太阳降或者闭上眼了,“目(母)看太阳升”,所以“自”是孩子出生睁开双眼的意思,这一刻他有了“自己”,故而“自”音通“子”。篆书为 ,一个“人”加一个“曰”字,表示: 能讲规矩的(人或者物)。音同“子”,那么可以说“自”也表示看见了世界懂得了升降了解了规矩的人或物。篆书的“自”失去“人”字的一捺以后,变成今天的样子,所以也可以认为有求生念头的都有“自(己)”,“自”从子音,“子”有了方向,看到“升”或者被生了,就懂得了“自”。如果还能看到隐去的一捺,“目”就会变“曰”,已经不仅仅是看得到还能说得出,“自”就体现了出来,也就懂得它为什么来自“子”了。
这里尤其要理解撇捺的天地内涵。例如“我”这个字,没有“丿”,它就是个“找”字,其实每个人,终其一生寻找的都是“东方红,太阳升”,终其一生想要做到的,也是“东方红,太阳升”。冉冉升起给你光明,我就找到“自”己了。
所以,“自然”在老子时代,表示“合规矩(见前文人字)的样子”,在今天表示求生的样子。著名的“道法自然”就表示:“道”也和生命体有不断求生的特点一样,具有不断延续下去的惯性和需求。如果用篆书来解读更简单,那就是道法规矩,或者干脆直接说道法于人。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又法回了“人”(人即规矩),这个“人”活在“曰”中,其名为“自”,其父为子,其母为“目”,“母目”同音,“子自”同韵。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该注为“事情办好了办完了,老百姓也只是说自己不过就是求生而已”,和平时期如此,战乱时期也如此,把陈胜吴广刘邦朱元璋搞活问一问他们为什么起义为什么当皇帝,他们一定异口同声的说:求生!就算把它拔高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离不开一个“生”字,这就是自然之道。放眼今天我们所谓的“大自然”,问问任何一棵草一只羊乃至一粒沙一滴水“你们为什么这样存在?”,如果它们会讲人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活下去”。造“自(子)”如是。
人,就是自然。

楼主:子政2016

字数:7908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10-18 17:54:00

更新时间:2019-10-02 09:10:52

评论数:54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