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春秋,是骄阳的呼与吸,
昼夜,是大地的动与寂;
潮汐,是月亮的来与往,
荣枯,是万物的作与息;
兴衰,是君王的言与行,
情理,是世人的悟与迷。

首先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是以帛书本《老子》作为主线来阐述管理学的论述。为什么起名为《为人民服务》,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取舍,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不为用,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乃至五四运动为什么反孔,我们的国学学什么,《西游记》为何是禁书,金圣叹为什么被杀,什么才是管理,腐败问题的根源,wen*革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在文中力求客观的予以阐述。
限于读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包括时间的不可追溯性,文中诸多观点可能带来巨大的思想颠覆,文中的语言也力求做到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来阐述道理,这就需要读者认真思考、详加考据才能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艰难且曲折,而非高唱几句四书五经就算弘扬文化。
关于《老子》一书,文中也并非依照章节逐一解释,而是提炼主旨前后引用对照着进行。在解读之前需要明确的,《老子》一书分《德经》和《道经》两部分,《德经》不会晚于周康王时代(周康王大盂鼎铭文提到了《德经》),《道经》不会晚于春秋末年,这就要求对每个字的理解必须尽可能的还原其本意才能真实的表达《老子》主旨。故,本文仅采用《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和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释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以解字开始。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在汉初大儒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一”是排在第一个的。许的解释为:“唯初太极,道立于一。数始于一”。也可以说“唯初太始,道立于一”。总之,言道,必归于一。考证比《老子》和《说文》更早的《周易》一书,《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一”是如何生出“二”来的呢?说来简单,字形上,“一”有两个端点,左端就是阳,右端就是阴。阴阳连在一起,就是一。去除两个端点,余下的就是“三”,或者叫第三部分,这第三部分里有成千上万的点,代表万物。这个时候我们得思考一下:一,包括了阴阳,也就是包括了二,阴阳为了达到一,产生了“三”,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如果我们只要阴不要阳,也就是说下笔落点了却没有方向,只能是个点而不是一了,所以”一“字阴阳互生得以体现。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阴阳涵盖了时空,虚实、动静、男女、天地等等诸多内容。拿男女来说,若不走到一起合二为一,是无法生育后代的;拿虚实来说,想做书法家是“虚”,成为了书法家是“实”,“虚”若不采取行动刻苦练习是无法达到“实”的。拿时空来说,时间是阳,空间是阴,时空运转,我们的世界就产生了。孔子讲“食色,性也”,也是说的时空。食,空间概念,其一,食物都是要占据空间的;其二,食可以使身体强壮,扩大活动空间;色,时间概念,一切交配行为本质上都是使自身品种的时间得以延续(不以生孩子为目的的交配行为定义为淫),所以说食色就是时空就是阴阳。因此这个“一”字,内涵洪大,万事万物不出其理。孔子说:“十,事也,推十合一谓之士”。这个“十”是“三”里面的内容,是万事万物的概念,能够在诸多繁杂的事物中归纳出一个道理的人,这个人就属于“士”了。“一”包含了阴阳,所以老子书中说“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理解了地天泰卦就理解了这一句,坤在上面不可能代表光明,乾在下面不可能代表暗昧)、“抱一以为天下式”、“得一以为天下正”。简单的说,阴阳得去交啊,你得把代表阴阳的两个点连起来才可能得到一。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这里需要充分理解“一”字在动静、时空、虚实等内容上的体现,阴阳的思想秉承《易经》,贯彻在《老子》的通篇,理解不了”一“就理解不了《老子》 。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德,依《广雅》 ,得也;依《说文》,登也、升也。甲骨文字形示意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一只眼睛看着前方,解释为:四通大道,看清方向向前行。今天“德”这个字依然与“行(道)”有关,与心有关,与选择有关。《易 • 剥》: 君子德车。这个德做“得”解。故,可以判断在西周乃至更早期间,“德”通“得”。根据《易》的阴阳思想,显然统治者的“得”和民众的“得”是有分别的,“得”,得到,获得,想要等,主动行为;“德”,品德、高尚、不索取等,被动行为。它们虽然相通,但怎么用呢?《老子》38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如此则准确的定义了“德”的概念:它是用来形容统治者的,它是以“不得”为内涵的。”不得的统治者“努力使“不失得的人民”能够获得,以完成它的功能、它的天职,这个时候民“得”了,统治者也就“德(不得)”了;如同不能怀孕的雄性努力使想要怀孕的雌性怀孕一样,你体现了你雄性的功能就叫“德”,雌性的肚子大了就是“得”。这是基本常识。“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荣乃公,公乃久,末身不殆”。理解了”上“(统治者)必须具有“不得”特征(雄性)和“使民得(怀孕)”的功能就叫“德”的常识,才可以让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家族基业长青、天长日久。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知道“德” 即“不得”,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孩子能有什么贡献吗?他除了吃喝拉撒能有什么需求吗?他几乎除了生存之外的任何需求都没有,把“不得”做到了极致;他也没干任何“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大上的伟大贡献,却可以获得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何况他做出贡献呢?历史上哪一个统治者把”不得“做到了这个程度,人民也会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像纪念亲人一样缅怀他。一个具备”不得“特点的统治者,努力去保障被统治者的获得,这个过程只能定义为”为人民服务“,行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就是几千年前诸子百家都在描述和向往的康庄大道(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老子》之后才产生)。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知道“德”即不得“,坤卦”厚德载物“就很好理解了,六爻没有一爻得到阳爻在畔,每爻都秉承着阴柔空静的性格一路到底,这不就是母亲吗?不就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丈夫、子女)服务“的品格吗?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所以《德经》 的本意就是统治者的《不得之经》,追述到殷商中兴之主盘庚所提出的”誓敷民得,永肩一心“,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远古表达。男性,具备使女性怀孕的功能;不得者(统治者),具备使”得者“(被统治者)获得的功能。理解了这个常识,再去看屈原的《楚辞》把君臣关系比喻成男女关系就非常浅显了,这是那个时代人人都懂的道理,无非他们不知道后人会引进“搞基”的概念出来。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一个男人,使女人怀孕的同时,他自己也怀孕了,这种事儿算什么呢?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道,依《说文》,路也。引申为道理,今天再引申为:原则,方针,方向,政策,纲领,法等内容。这里要强调的是,道在先秦文字中极少见到做”说“解释的,那时候”说“多用"子曰诗云"的”曰“和”云“,仅仅在汉以后做”说“解才逐渐多起来,尤其在明清小说中多见。故,凡将先秦文字中的”道“解释成”说“的提法,本文一概摒弃。这就如同今天我们骂人”二货“,一百年前的人是理解不了”二“竟然发展出”蠢“这层意思了。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作为路来说,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有一个起点和终点,不管这条路是宽窄长短,还是高低曲折,它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变的。这就如同我们写”一“这个字,不管写的直不直长不长,中间匀称不匀称,但是它必须具备起点和终点,终点不就是方向吗?这两个点,就是阴阳。举例说,京沪高铁是一条路,起点北京,终点上海,在没到达之前,这是一条路,更是一个方向。当有一天在这个基础上把路继续修到了杭州,那么杭州到上海这段路已经不是”京沪高铁“了。如果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么”道可道,非恒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道路延伸出去的道路已经不是原来的道路了,”道“做”道理“”方针“解释,该句应解释为:由道理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道理,已经不是它原来的道理了;由方针进一步演化出来的方针,已经脱离了原来方针的方向。举例说,当”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逐步演化成”发展是硬道理“,再发展成”三个代表“,再发展成”和谐“的时候,这就已经慢慢偏离了最初的方针,这就不是”恒道“了。这里的”可“字和《老子》后面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中的”可“同义,是递进的、过分的、派生的意思。同理,”名可名,非恒名也“,这是和前面一句的对应,进一步阐释,概念派生出来的概念已经走样儿,不是原来的概念了。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由道做路讲,就不难理解许慎说”道立于一“的本义了,故本文对《老子》中的道,仅解释为道路、道理或方向,这个道理(道路)是秉承了阴阳思想且是统治者或者执政者或者管理者所必须遵循的恒定不变的唯一道理(道路),它不可以”可“下去,它必须坚持《易》的不易精神,它也必须具备通俗易懂人人明白的简易精神,它更要具备在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能体现出来的变易精神。那么这个道理是个什么道理呢?它和男人为什么需要女人的道理、天为什么分昼夜的道理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而在治国理政方面,它更准确的定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雄性必须和雌性交才会把自身品种延续下去,反之亦然;统治者必须为被统治者也就是人民服务且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统治地位延续下去,如果说个体的雌性或雄性尚有选择配偶的机会,但是统治者没得选择,因为人民换不了,无论统治者爱不爱它的人民,它都只能走“为人民服务”这一条路才能体现出它的功能,就如同雄性必须具有让雌性可以生育的性功能一样,丧失这个功能则无法延续时间。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问题。世传本的《周易》卦序和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易》的卦序是不同的。《易》作为指导先民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它的序列举足轻重。序列问题就是道路问题,道路问题,也就是方向问题。不仅国家会遇到方向问题,个人也必然会遇到方向问题。老子根据《易》的精神在书中为国家和统治者阐述并设定了道路(方向)。那么就个人来说,我们的道路在哪里? 孔子“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多少人在十来岁就确定了终身的发展方向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快活完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吧。我们研究卦序,世传本第四卦是“蒙”卦,蒙昧、启蒙的意思。万物一出生马上就遇到方向上的迷糊;而帛书本到第十三卦才遇到“蒙”卦,可想13岁在方向上开始迷糊是真迷糊,刚刚出生时的迷糊不是迷糊,因为孩子那时候不存在方向问题,有方向纠结的反而是他的父母。蒙昧才需要教育,才需要启发,一个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不会跑去问算卦先生或者问长者我该怎么办。大多数人蒙昧的好处是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道路和方向问题神化是设置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你搞蒙再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是符合国家或者说民族发展利益的,搞蒙的越早越好。没有教育的发展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在地球上做过千年老大。但同时,神化方向问题也会让人乃至让国家把路走偏。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道”(道路、方向)确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小到举手投足、专业选择、恋爱配偶,大到国策方针、制度建设都存在方向选择;乃至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必须严格遵守它们的方向和轨迹。这就造成无论是个人、集体和国家不得不去学习、效法天地这个最牛的存在体,因为它们就从来不犯错误,所以才有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总是追求天人合一不是没有道理的。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么神道设教也就是人道设教了,神训做人的前提是这个人得明白“道”,不知道,只能是瞎忽悠,只能叫“神神道儿道儿”。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人尤其是王只需要与天地合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找个人来效仿。所以就有了“学不学?不学。”,“绝学无忧”。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写了这么多,是没人看懂还是没人愿意看完呢?如此的冷清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所以也无需摒弃“神道设教”带来的所谓信仰问题,一切符合“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的各类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一切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的各类信仰统统属于xie教。
知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为人民服务”就是统治者恒定不变的“道理(方向)”了。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一点儿都不神秘更不该神化。所以老子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搀着老太太过马路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就是为人民服务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选择上、中、下哪个方向,那就是你个人的“道(方向)”了。虽然这条路浅显易懂也无处不在,但作为统治者却绝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射击的奥运冠军有几个是次次正中把心呢?杂技演员走钢丝是个什么样子,那么统治者在决策一个事情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稍有偏差就可能是万丈深渊,这不都是因为方向问题吗?所以老子说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淳兮其若朴”,所以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偏一点都不行啊。老子时代估计不知道“走钢丝”这回事儿,所以句子里没有这个比喻。钢丝就是统治者脚下的路,方向一丝一毫都错不得。故而我们的 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综上,道,道路,方向。
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思考道路和方向的问题。方向,也可以叫目标,通往目标的途径、手段、方法、措施等就是路。这个目标越是明确越容易达到,越是远大需要努力的时间越久。比如目标是喝口水,端起杯子就可能实现;要达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目标就有点难了,但孙中山先生还是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得到了,就是“得道”了,“一”就画完了,余下的也只能是“同志仍需努力”这样的感慨或者说遗憾了。但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目标它永远也做不完,这才是追求天长地久的阳光大道。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天,依《说文》,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甲骨文字形 ,

在人 的头上加一圆圈指事符号 。这个圈儿代表什么?有说是代表空的,有说是代表万物的,统统误解。其实这个圈儿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太阳,太阳,太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老子甚至更早的时代,哪怕到了今天,我们对天唯一能感到离不开的就是太阳!星星和月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思考一下太阳:它每天东升西落有没有偷懒任性的时候?它有没有自己的轨迹(道路)和方向呢?它可曾脱离过这条轨迹呢?它生养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万物,是拿走了一片叶子还是一根毛呢?它一丝一毫的变化对我们这些小动物儿来说那都是大事儿!我们看得见自己脚下的路,看得见太阳,但是看得见太阳走过的和未走过的路吗?太阳的路(轨迹)总比太阳出现的早吧?太阳是不是应该以路为法为规定不脱离到路外呢?不要讲什么日心说地心说,这是2500年前的思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尚书 大禹谟》中圣圣相传的心法,被解读了几千年。“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发展方向,这称之为“危”;这里的道心就是太阳的轨迹,是路心,是方向,它容不得有丝毫微小的偏差,为王者要精准的坚定的把握这唯一的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是不是放在最中间了,这是衡量执公器者的唯一法则!”这样的解释才是法于天地。与什么修养啊、善恶啊、人心叵测之类的统统无关,圣人传心法,这是千叮咛万嘱咐唯恐有失的再三提醒,绝不能传一肚子鸡汤。
太阳的轨迹上有什么东西吗?我们走在路上还能踩到土遇到山踏到水,可是抬头看一天也看不到太阳的轨迹上有什么,那就把它定义为“无”吧,后来又定义成了“空”。玩儿“无”的和玩儿“空”的有很多人,但还意见不一,玩儿“无”的大概喜欢研究走过的轨迹,而玩儿“空”的喜欢研究要走的轨迹,结果,一个说东边肯定有超人,不然怎么能把太阳送出来?一个说西边肯定有超人,不然太阳怎么去那里?向往东方的形成了“朝生之学”,向往西方的形成了“向死之学”,“朝生之学”造就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奋斗精神;“向死之学”孕育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圣雄境界。两者哪一个是对的呢?哪一个都是对的,无非一个是“男对”,一个是“女对”,只有明白了“向死而生”,达到合一境界,才是得道入佛的孙悟空,“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甲骨文“天”字下面的人是谁?一个能顶起太阳为太阳设定规则的人,这个人了不得啊。只有给他另一个称谓了,那就是“神”,不仅中国人有跟太阳有关的神,大和民族、雅利安民族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太阳神,甚至英国干脆把自己叫“日不落”。今天中国人聊天儿随口都能讲出“你比老天爷还牛”,或者惊讶的时候说“天啊!”“我的天啊”等等类似的话,这和西方人嘴里的“买噶哒”是一样的。那些以宗教为名到处讲中国人没信仰的中国人本身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关于天神,参考道教。
老子著书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后人会把他也给“神化”掉,神化也是一种尊重嘛,神化先人大概是希望我们这个民族“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吧。又或者是因为他不得已而成神,毕竟圣多了起来。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民、人、王、圣
民,《广雅》,氓也;即没有土地的人;《说文》,众萌也;甲骨文字形示意为:一只眼睛,下面一个十字,代表很多,故应解释为很多人。今天的“民”就是指人民,更准确的说是:多数人。但最初的“民”应与土地有关,后来与蒙昧(不受教育)有关,到今天则有了多的概念。
人,依《说文》,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但在老子的文中,人多指官员。其一,当时文字并未普及到平民,能读书的不是贵族就是官员;其二,老子文中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由此认为《老子》一书可能类似我们今天的教材在统治阶级或者某个小圈子进行传播,否则楚简本《老子》无所从来,《庄子》里的引用也说不通。
与民对应的还有一个字,它就是“王”,也叫统治者,或者叫管理者,也是土地拥有者。理解拥有土地的概念可以参考非洲草原的雄狮到处撒尿划定势力范围的行为,当然人比雄狮要智慧的多,狮子都知道的事儿,人就更要面对了。我们看这个字:三横,代表天、人、地;一竖,表示化三为一,通天地人者谓之王。这个字形就充分说明了统治者要具备的能力和职责,选地(生活)、选时(生产)和选人(安排工作)。依照《易》的阴阳思想,这个统治者应该是“少数人”。 战国期间的诸侯纷纷称王,挂靠现象开始了,于是王这个“名”(概念)就给玩儿烂了,这也是“名可名”可(衍生、推广化)出来的的后果,打着“替王做事”的旗号,要一个比天子(自周穆王开始并行使用这个称呼)稍微矮一点的王的称号可以提高执行力嘛,毕竟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顺了,王也泛滥了。
作为少数人的王里面工作干的比较好的,叫做圣人。圣,《说文》,通也,致力于地者谓之圣。甲骨文、金文里面的“圣”,从又,从土,也就是说这个“圣”必须有土地,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此,圣人,必须是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比如三皇五帝、禹、汤、文、武等。
其实“圣”这个字也早被玩儿烂了,比如“诗圣”“武圣”“医圣”“大圣”,好在大圣还占了一片山,没有违背“圣”的本意。我们今天正在玩儿的另一个字叫做“总”。一个大公司里稍稍有个头衔儿的人,你见面不说句“某总”,这心里都觉得欠缺了一份尊重,被尊了一声“总”,似乎心里就有了点儿感觉。类似的,“专家”已经烂成砖头了;又比如“日理万机”这个词本来是形容国家领导人的,那将来我们见面儿可能就不再说“最近忙不?”,而应改成“您最近日理万机了吗?”。为了表达这种尊重,充分体现我们的礼仪和教养,我们还沿袭了一个东西叫做“避讳”。比如帛书本《老子》被埋在地下2000年左右,而世传本《老子》就被避了一百多个字,改了三百多处,一共才五千字啊,“礼之用”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就难怪《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作为统治者,您坚决不能搞这种形式主义迷惑方向的东西呀(绝礼弃智)。
综上,民,多数人;人,统治者身边的人,也是个体的民;王,统治者;圣,优秀的统治者。没有民的王就变成了个体的人了,就像没有女人的男人不能叫成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就是扩大服务的范围。为王者,只有把天下(世界)的人民都团结起来,都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这才是圣人,才是让“子孙以祭祀不辍”的永远的大圣人。
楼主:子政2016  时间:2019-10-02 09:10:52

善,《说文》 :吉也。在做动词的时候,通“擅”。擅,《说文》,专也。在《老子》一书中,善通篇解释为“擅于”。解释成“吉,好,善良”等虽说的通,却违背主旨。例如“言善信(说出的话擅于获得民众的信任),政善治(擅于管理众人之间的关系),事善能(擅于解决具体问题)”、“古之善(擅于)为道者”、“美言不善(好听的话不是擅于为人民服务的话)”、“上善若水” (领导人要像水一样擅于为人民服务),等等。容易与“善良、好”等意义混淆的原因是“擅”是起点,“善”是终点,“擅于”的结果也必然是“好”。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只存在擅不擅于的问题。那些擅于的,就由着他去发挥;那些不擅于的,就告诉他怎么干,这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擅于的人也不是要抛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里同样是擅于的意思,对不擅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爱惜并教会他才是正道,冷落、开除等在老子眼里是不可取的。这里讲的善,跟善良等无关,凡用“善良”等含义来解读《老子》的,统统是“杂它家”的解释,与本义无关。流毒最深的就是“上善若水”,解释成“最好的善行就像水一样”,这完全是把对“上”(统治者)的要求给平民化了,是雌雄不分的表现,没有上的擅,怎么有下的善呢?要知道,孔子是私学教育的开创者,面对的人群包括平民;而老子早于孔子,甚至《德经》要追述到周朝始祖,它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或者说统治阶级(官员)。
作为企业来说,理解了“一”就是阴阳之交,理解了“道”就是路就是方向,理解了“德”就是统治者的“不得”,理解了“善”就是“擅于”,再研究一下按照这个思想管理企业的任正非, 治企足矣。

楼主:子政2016

字数:7908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10-18 17:54:00

更新时间:2019-10-02 09:10:52

评论数:54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