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书散记

读书散记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勿庸置疑,只有一种我们不能够区分这些不同的界限也无法描述它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差距整体的科学,即数学,它是惟一一种一下子超越了实证性的界限、认识论化的界限、科学性的界限和形式化的界限的科学。】
一句话,全演绎,科学的最后形式。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对于探讨科学的实际变化的历史学家来说,数学是一个不良先例,一个无论如何不能推广的例子。】
这句很有意思,福柯的意思是说,研究数学历史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数学的动力不在历史中,而全在逻辑推理中---数学无历史。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考古学是否只针对着科学?它永远只是科学话语的分析吗?现在我们能够得出答案:不是,绝不是!】
这是福柯的结论,考古学的重点不是研究科学话语,甚至不是认识论(那是康德干的活),那么它研究什么呢?按上面说的知识的四个层次,它研究的只是第一个层次:“实证性的界限”。
这看起来是最低的层次,但却是最原始的层次,前科学的层次,这大概就是“考古学”这个词的含义。它的目的是恢复被科学话语忽略了的断裂,偶然,特殊,总之,非理性主义,把尼采提出的问题具体化,完成。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终于读完了。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呵呵,边读边写一些心得,读得就比较投入。如果没有论坛,可能就懒得去费这个事了,感谢书话,感谢小粉,感谢小投,感谢雕弓,及所有支持这个帖子的其他网友,呵呵。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正文0004】2018-03-11

今天开始读《荷尔德林后期诗歌评注卷-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德)荷尔德林.刘皓明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经典与解释”这套丛书专业性,学术性很强,有幸,我以前啃过几本,收获巨丰,要正确地,比较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本套丛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挑战也很大。
荷尔德林诗歌的再发现,在西方是一个文化大事件,大家知道,海德格尔解释荷尔德林下了很大的力气。海子最崇拜的诗人就是荷尔德林。
本书的作者是刘皓明先生。
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导论》部分:
【1.1荷尔德林属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那类集大成的诗人。在他的作品里集聚了他那个时代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并且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罕见的深邃,具备了极度的丰富,并且伸展得十分广远。他的诗歌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宗教、神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阐释学、美学和诗学的内容,在思想史上涵盖了柏拉图的思想、斯宾诺莎学说、卢梭等的启蒙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费希特、黑格尔、谢林所代表的德国观念论①、路德新教神学、伯默(Jakob Bohme,1575一1624)的奥秘主义神学①、厄廷格尔等的符滕伯格敬虔派神学及其所包含的中世纪犹太人的卡巴拉奥秘主义等学派和运动,在文学史上融汇了以荷马、品达和古希腊悲剧诗人为代表的希腊古典文学、贺拉修等罗马古典文学、希伯来和希腊圣经中的诗歌与文学、赫尔德对希伯来、希腊、德意志和斯堪地纳维亚等北欧民族文学的批评与阐释、以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为代表的当代德文文学等前辈的遗产等等②。它是它所属的传统、历史和思想史的宁馨儿。任何片面的、以偏概全的、断章取义的解释,都不能公正对待这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伟大遗产。

好家伙,一开篇就来如此之多的人物,学术词汇。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写诗吗?有这么邪乎吗?别着急,慢慢往下走,没准比这还要邪乎。
先看思想史部分:包括哲学和神学两部分,哲学部分就不用说了,全是大家伙(柏拉图、斯宾诺莎、卢梭等、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神学部分,路德新教神学是宗教改革的巨子之一马丁.路德的学说,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出自于《新约.罗马书》:“因为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义。”这就是说,只要你信神,信基督,你就是义人,否则,你再守法都没用。
伯默的奥秘主义神学,这个我也不太了解,但书中有个注释:①德意志新教奥秘派神学家,鞋匠.其著作大多死后才出版,但生前多以手稿形式广为流传。其神学思辨的主要问题是恶的起源。对17和18世纪的敬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浪漫派有很大影响。
厄廷格尔等的符滕伯格敬虔派神学,犹太人的卡巴拉奥秘主义:这个在书中后续部分有介绍。先放下。

再看文学史部分:
1)希腊古典文学: 荷马不用说,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奥德赛》,连如此讨厌诗人的柏拉图都对荷马他老人家崇敬有加,每当他的对话到了死胡同,他就去找荷马,哈哈哈。
品达,或译品达罗斯,希腊抒情诗人,作品留下来的不多。荷尔德林翻译过品达的《竞技凯歌》,以后会说到。
古希腊悲剧诗人,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多,很幸运,本人读过他们的集子。其中,欧里庇得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专写女人,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比女人更坏(《赫卡柏》),拉伯雷在《巨人传》里说:“欧里庇得斯这个吹牛的家伙对女人一向不尊敬,以至于让狗咬死了。”哈哈哈。
2)罗马古典文学:贺拉修(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年12月8日—前8年11月27日)是古罗马时代与维吉尔并列的大诗人。有《赞歌集》,后面会有文本。
北欧民族文学:指《艾达》,《尼伯龙人之歌》,《萨迦》等。
其他的不一一解释了,后面都会有。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法国大革命对荷尔德林的影响:
历史太有意思了,革命在人那里的反响居然惊人的一致:革命没来,或刚开始的时候,年轻人普遍欢呼,而一当革命展开,非人的恐怖大面积出现,一些有点理智的人开始反思,而另一些人却仍然执迷不悟;荷尔德林和他的同学黑格尔属于第一种人。在咱们中国,恐怕多的是第二种人。咱中国人从不在乎人命不是?
荷尔德林、黑格尔和谢林三位“效法法国当时流行的做法,种下了一棵自由之树”之后不久,开始后悔了。荷尔德林“对激进派领导人之一的马拉之死表示庆贺,认为革命通过对雅各宾党人的惩罚可以庶几得以拯救。”
黑格尔也差不多,此公哲学上激进,政治上保守。(【黑格尔随后在1794年也表达了对雅各宾恐怖政权的憎恶。因此我们可以说,荷尔德林连同黑格尔在法国革命期间是自由派,而不是雅各宾派。】)
康德在哲学上保守,政治上似乎也保守,大家知道,康德写过著名的文章《何为启蒙?》,认为:【以启蒙为理论依据和目的的革命,很容易走到自己的反面,成为一种新的迷信,并且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是思想方式的改造。】【对于荷尔德林把政治热情逐渐转向对民众教育的关注,起了关键性作用。】
深刻影响荷尔德林乃至黑格尔还有卢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尤其成为他们的圣经。】卢梭对康德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卢梭的著作和思想比较危险,也是恐怖分子罗伯斯庇尔的圣经,卢梭的“强迫你自由”,直接民主(反对任何代议制),我认为,基本上是暴民革命的理论核弹。尼采称卢梭为“集第一个现代人和贱民为一身的人”,“无耻地鄙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洞见几乎是先知性质的。记得当时有贵族问卢梭“你为什么那么痛恨我们?”卢梭说:“因为你们太有钱了。”呵呵,有钱成了罪,那么全民赤贫就是最高的美德了。持这种观点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尤其在咱们神奇的中国。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卢梭的影响有多大?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当时的法国皇帝,可爱的路易十六先生热衷于锁,据说是受了卢梭《爱弥儿》思想的影响:无论贵族,国王,都要劳动,最好学一门手艺。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还有可爱的皇后,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居然亲自扮演歌剧中的女仆,拿着扫把扫地,看《费加罗的婚礼》这种民粹剧就更不在话下了。
连皇宫都如此倾向于民粹,法国人真天真得可以。然而,暴民们并没有饶恕他们,天真的玛丽惨遭杀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因为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

斯蒂芬.茨威格在《断头王后》说:莫扎特见到安托瓦内特,惊为天人,并一本正经地向她求婚.
英国绅士伯克在《法国革命论》说:
她确实从来不曾焕发过更为光彩的仪表。我看到她正在远处点缀着并欢欣地招呼着她刚刚开始步入的那座高耸的圆顶建筑―她闪耀得像是启明星,充满了生气、光辉和欢愉。啊!是什么样的革命!我必须要有怎样的一颗心,才能不动感情地观照那场升起和那场没落1我简直没有梦想过,当她对那些地位悬殊的、充满着热诚而又尊崇爱戴之情的人们授予可敬的头衔时.她却竟然要不得不对隐藏在他们胸中的那种羞耻带上一副强烈的解毒剂;我简直没有梦想过,我竟然活着看到了在一个充满了豪侠之士的国度里、在一个充满了荣誉的人们和骑士的国度里,会有这样的灾难落在她的身上。我以为哪怕是一个对她带有侮辱性的眼光,都必定会有一万支宝剑拔出鞘来复仇的。但是骑士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诡辩家、经济家和计算家的时代;欧洲的光荣是永远消失了。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正文0005补1】
知识分子的热血与乌托邦情怀:

无论多大岁数,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保持着年轻人的那一腔热血,这的确是天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除了神性,爱情,生命,死亡等等最深刻的灵魂主题,还有什么是艺术的源泉呢?总不能天天问“吃饭了没”,而把这说成是最高的艺术吧?所以前面说过,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喜欢资本主义,就是因为这个主义老是想着赚钱,不想人生和灵魂。而且,乌托邦一再成为文化的主题,就是因为那是理想主义的--天堂多么美好啊,谁不想进去啊?问题是,天堂难道不是人造的吗?天堂难道不是人住的吗?集千万种恶于一身的人,怎么配住天堂?怎么造得了天堂?即使有,也立即将它变成地狱。
知识分子(也包括大多数普通人)总是高估了人和想象的未来,低估了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总是不合理,总是处于非改造不可的时候。改造是可以的,但不能用革命和运动,只能慢慢改变,否则,只能是恶上加恶,乱上加乱。因为本来人们就在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活着,自生自灭,一革命,就等于是在人们头上再加了一道恐怖和暴力,革命后的世界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进步,而且大踏步倒退。千真万确的是:人是最能幸灾乐祸的动物,只要灾难不落在他头上(纯粹的幻想),他们无不争先恐后地在烧死无辜者的火堆上添柴。
关于人对世界的仇恨(其实是无能者对强大者的仇恨),托克维尔说:“人们宣称热爱自由,其实是痛恨主子。”(《旧制度和大革命》)相比之下,鲁迅先生关于奴隶的论述是多么的浅薄,多么富有煽动性(最得中国那些热血青年的心):只要人和人发生了关联,谁又不是奴隶?皇帝老儿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呢。要紧的是不当人格上的奴隶。打住。

年轻的图宾根三巨子也是这样,【要建立一种新神话体系、建立一种新宗教的设想。1793年,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他们分手时约定的口号是“神的国”。】新宗教认为“基督教是不适宜的”,而以古希腊为模式。理由和前面说的莱辛的观点类似:基督教缺乏英雄的品德,爱国主义。大家知道,基督教是典型的“世界主义”,这和马克思主义一模一样。
于是,荷尔德林在实践上要求革命,在内在上【带有的浓重的新柏拉图主义,连同他离开图宾根来到瓦尔特豪森(waltershausen)后发展起来的斯宾诺莎主义,在实质上都是同法国革命相呼应的一种革命学说。这种自图宾根时代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直到世纪末、南德意志的革命失败、拿破仑于1799年末在法兰西成为第一执政实行独裁以后,才被动摇。】
呵呵,欧洲知识分子又是一模一样:贝多芬也是在拿破仑独裁以后,撕毁了《第三交响曲》的扉页,因为它是献给拿破仑的。他们想不明白的是:正是拿破仑的独裁,才终止了法国的混乱。
从这以后,荷尔德林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在这之后,荷尔德林演变出的新的思想的要点是,神不是要在别处去找,而是就存在于世上的患难中;时间和历史获得了自己的神;世上的患难不是消极的,而是神的总计划的一部分。这样,二律背反式的、静态的世界图景就被一种历史的、过程的模式所取代。】这种观点是历史主义的:神不在外面,而就在时间和历史中。这其实就是泛神论,荷尔德林开始成熟。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由革命转向民众教育:

对抽象理念的热情随着荷尔德林在1793年结束在图宾根的学业、更由于法国革命情况的变化或者说恶化,而消失。
《旭裴里昂》这本以当代希腊反抗土耳其统治为题材的书信体小说,描绘出从对普遍人性、抽象的自由的热情,向提倡民众教育的思想转变。小说中一度思想激进的主人公最终转向了民众教育这一见效更为缓慢的社会改革措施,反映了荷尔德林自己类似的思想变化。

法国人热爱抽象理念,着眼于拯救全人类。从卢梭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是很典型的纯洁派,对财产,甚至世俗事物深恶痛绝,不屑一顾。晚年他把他的儿子送到孤儿院,遭到了攻击,当人家质疑他的责任和德行的时候,他回答:“我一生永远不会相信的是:《爱弥儿》,尤其是第四卷中关于品位的文章,是一颗堕落之心灵的作品;《新爱洛绮丝》,尤其是关于朱丽之死的那封信是出自一个卑鄙之徒之手;”(《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卢梭》)。呵呵,你可能不是卑鄙之徒,但你可以是一个混蛋。
法国革命巨子之一拉法耶特到美国和美国国父们对谈,牛逼哄哄,满口全人类,满口大词,美国国父们只好沉默:
亚当斯和杰斐逊沉默地坐着,而拉法耶特却整个晚上都在向他们“长篇大论”地发表演说,向他们描绘法国的改革蓝图。亚当斯的判断是准确而苛刻的,他说:“对于他(拉法耶特)有关政体和历史的无知的粗劣表演,我感到非常的惊讶。”(《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美)苏珊.邓恩》)

而美国人很清醒:
莫里斯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寻机告诉他(拉法耶特)说,如果第三等级的人们采用温和的方式,他们或许会成功,但如果使用暴力,则难逃一败。”
古维诺尔•莫里斯写信给乔治•华盛顿说:“我坚信,如果现在拉法耶特没有军队的护卫就出现在巴黎的话,他一定会被群众撕成碎片。感谢上帝,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民众。”
(同上书。)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历史最为吊诡的地方在于:往往一个政治家越是纯洁,造成的破坏越大;越是腐败分子倒还越是倾向于社会稳定。比如说希特勒,几乎是两袖清风,他对生活居然没有什么要求,近乎苦行僧,连他的哥哥都不照顾;罗伯斯庇尔就像马英九一样的不沾锅。相反,丹东是一个贪官,家产很大,在恐怖时期他要求停止杀人,结果恐怖停止了他的生命,呵呵。
其实也不吊诡,追求生活的人总是向往社会安定,哪怕他是贪官,而那些蠢货理想主义者连生活都不要求,除了一门心思祸国殃民,还能干什么?
看客们不要错误地认为我不反对腐败啊。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西方的教育小说很多,如歌德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卢梭的《爱弥儿》,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甚至托马斯.曼的《魔山》等等。理论上的也有不少,最著名的是席勒的美学名著《美育书简》,对荷尔德林及西方的美学影响很大。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做出了修正,他试图通过揄扬人的审美力,来修正唯理性的启蒙思想。在席勒看来,没有理性的人是野人(Wilder),只有理性而没有审美力的则是蛮子(Bar-haren)。没有理性的人完全为大自然的必然性所支配而不能自觉,只有理性的人虽能自觉地遵从必然性却没有自由,只有通过统一了感性与理性的审美教育,人才能达到自由与必然的统一。①】
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居于统治地位。除了用审美力来修正理性外,《美育书简》还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审美的游戏。“通过游戏冲动,席勒把人的感性要求和理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把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统一了起来。”(《美育书简》前言),
席勒说:“游戏冲动的目标是在时间中消除时间,使形成与绝对存在相协调,使变化与同一相协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玩物丧志,这是中国的一个贬义词,但要按中性理解:在游戏中(时间中)忘掉时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这个游戏过程本身(形成)就在眺望绝对存在(即永恒的生命过程)。在这种沉浸中,自身的享受和变化,以游戏者自身的不变(同一)为基础,在不变中产生变,二者和谐互存(协调)。很拗口,但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要看其中的过程。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感性的理性显现。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正文0006:《格仁拜因诗文选》】2018-03-13
读完了《格仁拜因诗文选》,这不是一本书,是我在网上搜集的关于德国当代诗人杜尔斯.格仁拜因(也有译为格林拜恩的)的所有能找到的诗文集合而成。这哥们的诗很象杨炼,但杨炼的诗更奇特,更晦涩。
格仁拜因的意象群来源很广泛,科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当然更多的是文化(历史,宗教),日常生活,政治,经济词汇。主题上也很广,先是政治主题,他是东德人,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他毫不怜悯地回顾了民主德国的崩溃:“好事来,柏林墙今日洞开:痛苦的等待,黑格尔国祜燥狭窄。”;其二是后现代主题:他不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微生物也是“破坏宇宙的歹徒”,“我们是多数,并且无所不知。”其三是人的异化主题,当然最重要的主题是语言和身体的关系,这个主题太富有创造力了......等等。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说:“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注1),怪事,读书不是用头脑吗?和两块肩胛骨有何关系?如果你真的读过令你狂喜的作品,不妨想想你是如何狂喜的?眼睛看着那些神奇的文字,脑袋如沐春风,你身上钻进了一股寒气,犹如打摆子那样,那股气透过脊椎钻进了脑门,又从脑门进入了脖子下的“两块肩胛骨”,这两块神奇的骨头和空间外接的部分(背脊)发生了“微微震颤”,象是微呼吸,从内从外吸取着看不见的气体,于是肩胛骨成了中心,它反过来指挥着大脑思考,眼睛吸入信息。你的阅读成了和神奇的大自然的交流,也成了和神奇文字的交流。
这说的是阅读的愉悦,诗人的写作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情景呢?格仁拜因的主题“语言和身体的关系”,也就是以“神经浪漫主义”和“生物学的诗”命名的诗歌,其创始人之一,前苏诗人曼德尔斯丹姆在1932年的笔记里写道:“从优秀的诗歌里人们可以听到,颅缝是怎样缝结的...”。
【对此我坚定相信,一切有效写作都从身体出发;】格仁拜因如是说。
口说无凭,请看下面几行(引自格仁拜因的诗:《事后的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
时间用颈动脉的跳动使你短路。】

人的衰老在于某些功能发生了间歇性“短路”,但这里的“短路”似乎还不是真正的中断,而是迟钝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的跳动”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人只听见了它的跳动,而听不见别的东西。迟钝是真正的衰老开始的征兆,是思想和感觉的“短路”,当然也伴随着身体内部的循环障碍。

然后,我们看看诗人如何入微地描述了一个迟钝的政客如何作迟钝的报告:

【开始时还有些结巴,
然后作报告,先遵禁令,后戴
消毒面罩,烘干皮肤出胶片。
死一般不知不觉,关节的鸣响、
钟表的滴答和麦克风前手指
节骨的喀嚓声已转变成轰鸣。】

“先遵禁令,后戴/消毒面罩”,政客小心翼翼说着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烘干皮肤出胶片】,又是一处从身体到语言的绝妙描述:政客的报告味同嚼蜡,就像连皮肤都被烘干的木乃伊(更不用说血肉),这种僵尸报告,连同他的僵尸表情被录像,传播到信道上。
后三行似乎是描写会议厅:听得到“钟表的滴答”,“麦克风前手指/节骨的喀嚓声”,说明没有噪音,但这些细微的声音又如何“转变成轰鸣”?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这些细小的声音在听众烦躁的听觉里,已经是轰鸣了(【烦躁的众生抢着说话】这句可引做旁证);其二,被录像后的报告处理成了轰鸣。

(注1)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荒凉山庄》的时候,我们只要浑身放松,让脊梁骨来指挥。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那背脊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髙的情感宣泄形式。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正文0007-保罗.策兰诗文选】2018-3-15
昨天读完《保罗.策兰诗文选-(德)策兰著,王家新,芮虎译》,电脑上还有一本《保罗.策兰诗选-(德)保罗.策兰著,孟明译》,打算今天读。
策兰的诗太晦涩了,和杨炼有得一拼。格仁拜因再怎么难懂,每首诗都还可以望文生义,策兰的某些诗就完全不知道他在说啥了,但大部分还是可以猜测一番的。
据他自己说:他在黑暗中和他自己相遇(【我同……自己相遇。】)如何相遇,就只有靠读者自己去揣测了。幸好,伽达默尔有一篇文章(《“隙缝之玫瑰”:迦达默尔论策兰-王家新等译》),分析了策兰几首难懂的诗,伽达默尔说:关键不是作者说了什么,而是诗说了什么(注1)。呵呵,把作者遗忘,让作品本身说话,这也是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描述。这是因为,作者写作时也未必完全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这看起来很奇怪,但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应该不难理解。
关于他的晦涩,【策兰引用了帕斯卡的一句话作为自我辩护:“不要责备我们的不清晰,这是我们的职业性。”】这和格仁拜因简直一模一样,他说:“诗能够存续至今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其隐晦性。”

(注1):伽达默尔说: “所有的问题在于,实际上是诗到底在说什么,而不是它的作者在说什么。”--引自《“隙缝之玫瑰”:迦达默尔论策兰-王家新等译》。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言归正传。我个人认为,“猜测”也是有意义的,至少比沉默好,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尽在不言中,天机不可泄露,那是人们藏掘的借口之一。下面我们开始“猜测”策兰的一首诗:《大提琴进入》:
这首诗大概是谈音乐的,第一段【大提琴进入/从痛苦的背后:】不难懂,典型的西语倒装句,事件在前,因果系列在后。它标明动作,和事件的方向:“大提琴进入”这个事件开始了一段大提琴音乐。任何事件都包含两个时间方向:它的过去,它的现在或未来--即它来自于哪里,要到哪里去?---“从痛苦的背后:”是说明它的过去吗?加了个冒号,标明接下来的第二段就在说明这个“背后”。而其性质是“痛苦”:这音乐是一个倾诉,它来自于灵魂深处的纠结,苦难还是挣扎,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段:【这权力,从高处/往下排列等级,】“这权力”,一个同位句,“痛苦的背后”原来藏着权力。既然是权力,一定又有方向:谁握着权力,谁受其统治?而且还伴随着权力的形成过程,循着这条逻辑线索,在后面的诗句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这已经够复杂了,方向套方向,时间套时间,我们慢慢来。
“从高处”说明权力的空间标志:空间的方向,形成了权力等级:“从高处/往下排列等级”。这既是对音乐过去的描述,也是在描述音乐的“现在”。音乐居然成了权力和等级,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策兰的《死亡赋格》描述的音乐,和这首诗异曲同工:“他叫道更低沉一些现在拉你们的琴尔后你们就会/化为烟雾升在空中”,如此安魂曲,无辜者自己为自己伴奏。
下面两行:【卷出暧昧/在抵达跑道和驶入前,】又是一个倒装句:事件已经进入了过程,即完全的现在状态。权力“卷出暧昧”之后,进入跑道,驶入--飞机起飞吗?显然是,第三段有旁证:【攀升的傍晚】。从跑道中驶入傍晚。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伴随着大提琴痛苦的音乐,飞机起飞。
音乐为什么“卷出暧昧”?“卷出”,好理解,大提琴音乐演奏的大概是一段回旋曲;“暧昧”,模糊的乐段,后面也有旁证:【一些事物变得真实起来】,说明“暧昧”渐渐明了。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第三段:
【这个
攀升的傍晚
带着肺的枝桠,
两团】
倒装句的好处在这里体现出来了:第一行“这个”承接第二段最后一句:【在抵达跑道和驶入前,】如果不倒装,“这个”就有点衔接不上。更重要的是,“这个”本身承上启下,又指代了“攀升的傍晚”,“攀升”不是指飞机起飞又是什么?“傍晚”是时间标识。后面两行又是倒装句:“肺的枝桠”有“两团”,又为第四段准备着结构。
这里的象征或隐喻比较有意思:“肺”是呼吸器官,究竟是下面第四段所说的“云的呼吸”,还是乘客--即诗中隐藏的主人公自己的“肺”,或者根本就是后者在大自然中的一个投影?我觉得,“投影”更可能,如果诗人直接说自己,意境就显得差多了。这似乎就是策兰的“呼吸诗”。策兰自己说:【还有那呼吸,叫做方向和命运。】他的诗中,呼吸这个词用得很多。随便抄几句:
【我们死去,却能够呼吸。
灵魂肿块到达/一个呼吸清晰的“不”。

楼主:剑郭琴符  时间:2020-07-10 17:23:41
第四,五段:
【冒烟的云的呼吸
伸进书里,
书被睡之嘈杂碰撞,

一些事物变得真实起来,



“肺”的形状象树的“枝桠”,“两团”对称。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景象联想到天空的云,如果嵌入了闪电就更象了。果然,又是“呼吸”,云在呼吸,云本身大概不能呼吸(当然,如果说云的构成的话),只有微风能让云运动,但却是天空在呼吸。天空的呼吸又象人的呼吸,或思想,意识的运动。“冒烟”说明“云”的物质和运动。
于是,意识觉醒:“呼吸”“伸进书里”。书作为人类智慧的集散地,带给人类的不只是和谐,而更有怀疑和“碰撞”。“书被睡之嘈杂碰撞,”这一句鲜明地表明了这一点。“睡”应该是很安静的,为什么是“嘈杂”的?就是因为人类有梦,梦中纷至沓来的景象看起来完全是无逻辑的,和逻辑的书坚挺地对立着。正因为梦是嘈杂的,所以它才打开了真理的多重可能,它不断地用谬误充实着真理---谬误真的是谬误吗?
这大概又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睡之嘈杂”和书的对立和“碰撞”,真理才再一次以更充实的面貌显现,于是“一些事物变得真实起来,”由此完成了人类的思想过程。
究竟是哪些事物“变得真实起来”?第六,七,八三段注解得很详细:


十二次发红
这被箭镞射中的对面,

这黑色
血液的女人在喝
黑色血液的男人的精液,

所有事物更少,比
它自己,
所有事物更多。】

楼主:剑郭琴符

字数:55875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2-26 20:54:56

更新时间:2020-07-10 17:23:41

评论数:15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