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3)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及情感反应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情感症状,此外,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抑郁及焦虑等情感症状也较常见。

(5)认知功能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缺陷的发生率高,约85%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信息处理和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学习、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认知缺陷症状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思维形式障碍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阴性症状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认知缺陷可能与某些阳性症状的产生有关等。认知缺陷可能发生于精神病性症状明朗化之前(如前驱期),或者随着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而急剧下降,或者是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步衰退,初步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更明显。

因此,神经分裂症主要就是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思维障碍,无法实现合理的正常思维,在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产生了妄想症,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依据佛学唯识学的理论,神经分裂症的产生就是主要源于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现了问题。神经分裂症首先是遗传性的特征、潜伏性的特征十分明显。神经分裂症的发病期间,就是第六识意识的分别功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阿赖耶识种子显性化了,现实化了。

神经分裂症不单单是个体的现象,更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群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现象。比如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以及当今的中东叙利亚地区,皇朝的特殊时期【义和团、太平天国、李自成时期等等】。集体的神经分裂症是会反复的发作,因此文化的改良就是一种必须的过程。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大众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有了一种深刻的分析。大众社会理论完全解读了当今世界特别是皇朝的后代们,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无力感,那种时刻压迫自己、推动自己向着深渊目标不断前进,而由此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妄想慌乱的情绪压力,直接导致集体文化中潜伏阿赖耶识神经分裂症的种子,由潜伏状态,成为一种神经分裂症的发病状态。集体文化中潜伏阿赖耶识神经分裂症的种子,成为了显性的现行。因而,现实中抑郁症患者极速增加,新闻报道中社会精英群体,由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导致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
怎么办?大众自救是必须的。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在没有发病之前,好好地认知自己,通过禅修使自己慢下来,如同巫娜说的慢慢的活着,这就是唯一的办法。

==================================================
当个人们集合到一起时,一个群体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性。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的意志则默默无闻。这种压力是真正的威胁,许多人有淹没的感觉。——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

“大众社会”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兴盛一时的社会理论,其对个人与群体、个体选择与大众生产、精英与大众、组织与社会、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等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描绘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及其深刻的矛盾性。它的理论触角并不止于分析政治和社会结构,而是直逼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和伦理危机,审视社会各种结构性的不道德性和不自主性。

在20世纪中叶,“大众社会”作为“西方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曾经是分析工业化社会各种景象的重要流行术语,其分析框架下的理论分野和现实透视一直是学界纷争不断的话题。其中,个人与群体、个体选择与大众生产(mass production) 、精英与大众、组织与社会、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等概念组合,不断纠葛夹缠于各种理论著作中,描绘出工业化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及其深刻的矛盾性。70年代后,随着西方后工业化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 )的来临,大众社会分析模型的影响力逐渐趋弱,更多出现在媒体传播学或群体心理学的著作中。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大众社会”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在个体层面,它揭示了工业化社会摧毁传统社群结构之后个人的原子化生存状态,工业化促进了个体的自由流动,却割裂了社区层面的感情纽带;滋生了个体的新生活和思考方式,却步入了新的标准化和格式化陷阱。其次,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层面,由于缺乏中间组织的缓冲,国家直接面对个体,国家力量可以大规模地深入社会内部,而大众又很容易为少数精英所鼓动甚至控制。第三,在社会文化层面,大众传播媒体的急遽膨胀满足了个体消除孤立和疏离感的愿望,却创造了缺乏社会约束的国家权威流通渠道,使国家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会教化、动员和整合制造同质性的“臣民文化”。尽管不同的理论家在分析路径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观察到了社会制度变得越来越庞大,而个体却越来越无力抵抗等现象,并提出了一个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个体应该如何了解、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发展机制为一种以取代个体思考、行动和沟通为目标的大众制度(mass institutions)所替代的时候,社会秩序又是如何得以维持的?

“大众社会”的理论视角实际上聚焦在人的主体性和组织自主性上,它拷问的是各种“大写”的生产方式和制度结构对社会的异化作用,其思想触角并不止于分析政治和社会结构,而是直逼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和伦理危机,审视社会各种结构性的不道德性和不自主性。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提供一点精神分裂症,与文化宗教背景有关的学术文章,帮助你理解集体精神分裂症。

========================================
在DSM-IV中,这些综合征被定义为“文化相关的综合征”;DSM-5则将它们置于“痛苦的文化观念”条目下。这一改动突出了文化对精神障碍表现及体验的影响,提高了临床相关性。
这些综合征有四个特征:1、很少能与DSM-5诊断一对一对应;2、症状严重度差异很大,有时其严重程度尚不能满足DSM-5诊断标准;3、一个文化相关的术语可能应用于多种情况;4、如同文化及DSM本身,可能受当地或全球的影响而“与时俱进”。

Medscape:盘点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_文化相关_精神障碍_医脉通 http://news.medlive.cn/psy/info-progress/show-64655_60.html

13、神经衰弱(Shenjing Shuairuo,Neurasthenia)

宗教/文化:中国



神经衰弱这一说法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其特征为疲劳、注意力下降、易激惹、疼痛症状及一系列躯体不适主诉。该诊断涵盖了大量精神障碍,同时包含了躯体症状,符合今天DSM-IV中心境或焦虑障碍的诊断。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心境障碍表现为躯体化并不少见:相比于表现为精神症状,躯体化可避免受到一些与精神障碍相关的歧视。这一现象与躯体化障碍存在重叠;同时根据其描述,神经衰弱可能与慢性疲劳综合症相吻合,但目前人们对后者的了解仍不深入。


1、杀人狂(Amok (running amok)/Berserker)

宗教/文化:东南亚、斯堪的纳维亚

Amok一词来源于马来语。Amok为一种解离状态,其特征为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混乱,直接针对其他物件或人的杀伤行为。该过程往往伴随失忆和精疲力尽,常由某种感知到或真实存在的侮辱而激发,也可能是短暂精神病发作或慢性精神病急性加重的结果。与之类似的一种状态是berserker,该术语常出现于古挪威文献,描述的是北欧海盗的狂暴行为。间歇性爆发性障碍、紧张症性兴奋、使用物质后出现的激越及敌意、与精神病相关的敌意、心境或人格障碍均可出现与杀人狂类似的表现。

2、Khyâl Cap(wind attacks)

宗教/文化:柬埔寨、柬埔寨移民社区



Khyâl Cap首次出现于DSM-5中,又称“wind attacks”,其特征为晕眩、气短、心悸及其他焦虑及自主神经唤起症状。发作常满足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常与其他焦虑及创伤相关障碍有关。“wind attacks”这一术语来自一种理论,即症状的发生是由于一种像风一样的物质从体内冒出所致。临床医生应排除导致焦虑症状的躯体原因,并探索潜在的创伤病因。治疗重点应落在焦虑症状;若有可能,可聚焦于创伤。


3.
3、Latah(Latah/Imu/Jumping Frenchmen of Maine)

宗教/文化:东南亚、日本



Latah描述的是针对可怕刺激的夸张的惊吓反应。除出神样分离表现之外,患者同时存在模仿言语及模仿动作。另一种类似的情况被称为“缅因州跳起来的法国人”,该术语使用于法-加伐木社区。该综合征与分离转换性障碍及紧张症的表现类似,也可能是对于急骤或严重创伤事件的反应。

9、对人恐怖症(Taijin Kyofusho)

宗教/文化:日本



罹患taijin kyofusho(字面意思为“恐惧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出现感到极端的害羞。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对他人而言是尴尬的或者具有冒犯性的,并为此感到严重的、影响社会功能的恐惧。这一综合征与社交恐惧症及躯体变形障碍存在重叠的特征。

11、恐缩症(Koro)

宗教/文化:亚洲、东南亚



恐缩症为一种高度的焦虑,常发生于智能较低、从众心强、暗示性和敏感性较高的个体。患者认为自己的外生殖器正在缩小或向体内回缩,而这一现象可能导致死亡。曾有人报告了该病的地方性流行。Koro来自中国玄学及文化传统,也被CCMD-2所纳入。该病同样与以下信念相关,即不适宜的性行为(婚外情,嫖娼或自慰)可能导致阴阳失调,而婚姻中的性生活则可以实现阴阳平衡。恐缩症同样被认为可通过食物传染。还有假说认为,针对幻想中与现实性行为的过度的罪感及耻感可能在该病的妄想性信念中扮演着角色。

12、Dhat综合征(Dhat Syndrome)及肾亏(shenkui)

宗教/文化:印度/中国



Dhat来源于梵语,指“构成身体的万能物质”。该术语为印度民间诊断,用于描述那些存在与精液损耗相关的严重焦虑及疑病表现,其中精液通过尿道、梦遗或自慰排出。中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肾亏”。患者存在显著焦虑及惊恐症状,常伴有躯体不适主诉,包括头晕、背痛、疲劳及性功能方面的主诉。患者对精液的流失感到恐慌,是因为精液被视为一个人的“生命之精华”。与恐缩症类似,Dhat综合征和肾亏同样与伦理之外、自己或他人不能接受的幻想或现实性行为相关。然而根据描述,上述情况可能与未识别的抑郁障碍或躯体化障碍相关。

15、Shin-byung (Spirit Sickness)

宗教/文化:韩国



这一民间诊断的特征为焦虑及多种躯体主诉,包括虚弱、头晕及胃肠道症状。患者常出现分离表现,并将症状归因于先祖显灵。该综合征同样可被视为潜在重性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或适应障碍的躯体化症状,而将其归因于神灵可避免被歧视。Shin-byung与躯体化及分裂障碍的症状重叠。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拉康的镜像理论就是佛学唯识学的翻版。
===============================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童天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
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拉康在克劳德(Henri Claude)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论经验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与人格问题》的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主要从事于精神分析学的教学与医疗工作。1933 年,拉康与达利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交往日益密切。他连续在巴塔耶命名的超现实主义杂志《米诺托》上发表文章,讨论精神病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其中一篇讨论帕品姐妹命案的文章尤其引人瞩目 。同年,拉康受巴塔耶(Ceorges Bataille,1897-1962)的邀请,参加了考杰夫(A. kojéve)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讨。考杰夫和让·伊波利特关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思想的欲望关系的诠释极深远地影响了拉康。同期,拉康还在法兰西学院旁听心理学家瓦隆(Henri Wallon)的课程,瓦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镜像实验”成为他不久后提出的镜像理论的直接科学基础。

拉康的镜像理论就是佛学唯识学的翻版。

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的活动是一种识别作用,即当主体与外界接触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形像总是客体的一个变形,是人们想象中的形像。因此,拉康从镜像阶段的理论又引出了关于个性或人格的想象、象征和现实三个层次的学说。想象的层次就是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知道的、想象到的都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象。象征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是对世界的象征的知识,它类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者”,它的各种因素只有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想象的东西与象征的东西结合起来就是现实,因而现实并非客观的事物,它只是通过人的主观所形成的现象,而客观事物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未知数”。

拉康把他的这种理论归结为“无意识有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即无意识有一种语言的结构,有时候以移位和压缩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其表现考察内在的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与他人、他物之间的关系。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拉康前世,就是佛教唯识学的大师。他的思想,与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基本一致。就是在抄袭唯识思想以后,翻译为欧洲文化的概念,再次表达出来。这就是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
自我作为幻象,无意识象语言的构成,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翻版。
无意识是象语言一样构成的,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翻版。
习气就有语言构架的成分,翻翻佛经,阿毗达磨论书到处都有表述。

=========================================
自我作为幻象

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自我的东西,后者具有诸如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之类的所有的美好品质。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则属于这样的一类概念,它们开始怀疑、开始动摇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空想。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可谓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但是弗洛伊德希望的是,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之中,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压抑和神经症——他就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即“它我所在之处,自我亦当到场”。换言之, “它”或者“它我”(无意识)将代之以“我”或者意识和自我同一性。弗洛伊德的目的[2]在于加强自我(ego),即“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
可是对于拉康而言这一目的根本不可能。自我(ego)根本不可能取代无意识、或者完全揭露它、控制它,因为对于拉康而言自我(ego)或者“我”自己只是一个幻象,只是无意识本身的一个产物。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是一切存在的大本营。弗洛伊德致力于研究一个具有多种变态可能的儿童是怎样形成无意识和超我的,是怎样成为一个文明的、建设性的(同时也是正常的异性恋的)成年人,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拉康却着眼于幼儿是怎样获得我们称作为“自我”的那个幻象的。他的关于镜象阶段的论文描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幼儿是怎样形成一个关于自我(ego)的、关于一个由单词“我”来确认的统一的意识的自我的。


无意识象语言的构成

拉康人学的核心是如此的一个思想,即支配着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的无意识是象语言一样构成的。这一思想基于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过程的两个主要机制——凝缩和移置——的论述。凝缩和移置本质上是语言学现象,意义要么(以隐喻方式)被凝缩,要么(以换喻方式)被移置。拉康指出,弗洛伊德的释梦以及对于病人无意识象征的分析其大部分内容都有赖于词的游戏——有赖于双关语、联想、等等,这一切就本质上讲都是言词的。拉康说无意识的内容对于语言、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有着敏锐的觉知。

在这一问题上,他追随索绪尔的思想,只是稍加改造。索绪尔讨论了构成一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语言结构就是符号之间的否定性关系(一个符号是其所是乃是因为不是别的符号),而拉康却只关注能指之间的关系。无意识的元素,也就是希望、欲求、意象,全都构成了能指(它们通常也是以言词方式来表达的),而这些能指又联成一个“能指链”:一个能指具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不是别的能指。
对于拉康而言没有所指,没有一个能指最终所指示的那个东西。假如存在着所指,那么任何一个具将相对的稳定,也就是将存在(用索绪尔的话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指示关系,而此一关系将派生或者保证某种意义。拉康说这样的能指关系不存在(至少在无意识中),只存在否定性的关系,即否定性的价值关系。
由于缺乏所指,所以拉康说能指链—— 其形状有如x=y=z=b =q=0=%=|=s (等等) ——永远在滑动、漂移、循环。完全不存在任何的锚定,任何东西就终极而言都不能够将意义也就是将稳定性赋予作为整体的能指系统。能指链永远处于(德里达意义上的)游戏之中,任何努力都不能够阻止能指链上的滑动——永远不能够说“哈,x意义如此”,永远不能够使x得以确定。相反,一个能指只指向另一个能指,永远无法指向一个所指。
这就好象字典,一个词只将你引向另外的词,永远无法引向词所指示的东西。拉康说这就是无意识的样子,一个(或者多个)不断地循环着的能指的链、没有锚定,用德里达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心。
拉康就是这样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图象作了语言学的翻译,成了一个永远漂移不定的驱力和欲求的混沌的王国。弗洛伊德关心的是怎样将这些混乱的驱力和欲求带入意识之中、使之具有一些秩序、原由和意义,从而能够得到理解和管理。拉康则说成为一个“成年人”、一个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力图将能指链加以固定、稳定、阻止从而稳定的意义——包括“我”的意义——得以可能的过程。拉康理所当然地要说此一可能性仅仅是一个幻象、一个由于错误地知觉身体与自我的关系而造成的一个意象。

@童天一 2019-01-11 08:30:56
@开言 : 2019-01-10 23:20:34 评论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自我,不仅时人类才有的意识,凡事生物都有自我意识,这不是精神现象构筑的幻像,这是生物本能,是生物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不是精神活动所决定的。个体之间,没有神经联通,也没有隐形的信息交通系统,空间阻隔,把每个个体都切割开来,彼此独立。但是,个体本身,具有遍布全身的感觉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相互链接为整体,移动时,整体移动,而不是脚先飞出去,然后头再非出去。身体的不可分割性,才是自我诞生的第一因素。被截肢的人,对被截肢的那一段躯体,没有自我认同。理发,剪指甲时,可以体会到这点,对于掉在理发店的头发,我们不认为那是自己。对于痰,大便,呕吐物,也是如此。空间分割才是自我意识形成的第一因

深刻。所谓的自我意识,主要就是第七识的末那识。末那识可以解读你的思想。所谓意识,就是整体的概念,在吠陀时代,就已经有了色身与意识构架今世生命的思想,轮回之说就是自我认同与自我意识的解读。空间分割才是自我意识形成的第一因,就是生命流转的认知,所谓前世、今世、后世,这才是时间空间感知的最深厚的源头。

拉康的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9483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1 20:40:13

更新时间:2019-01-12 09:56:14

评论数:8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