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我知“道”——解开爱因斯坦未解的大统一理论

我知“道”——解开爱因斯坦未解的大统一理论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近日,美国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遴选委员会宣布,将2019年“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授予超引力理论的3位提出者塞尔吉奥·费拉拉、丹尼尔·弗里德曼和皮特·范尼乌文赫伊曾,3人将分享300万美元奖金——而科学界因此传出声音,有人天真地以为人类离大统一理论又近了一步。
有朋友与我说起这消息,感叹美国人在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研究上继续领先着,感慨“金毛”叫嚣“美国优先”的底气有来源。我十分笃定地告诉朋友,这一次美国人不可能领先,因为爱因斯坦提出的大统一理论已经被站在他面前的中国人解决了,而但凡号称要统一引力的任何“统一理论”,都不过是一场笑话——或以为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不兼容,或不明白时间机制,或企图“驯服”引力,凡此种种,不管其顶戴如何耀眼,永远不可能破解大统一理论。
一、万有的引力和唯一的大神
开篇这些话听起来比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牛皮客喝醉了然后满嘴跑火车来得还夸张,不过到底是天雷滚滚的二货还是如雷贯耳的硬货,就直接拿下面呈上的干货说话——
我解开大统一理论形成7点基本结论:(1)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既有认知,时间机制、质能一体由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确定,宇宙自身定义了统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时间”蕴含在一切宇宙物质身上;(2)时间到哪儿,配套空间自然到位,宇宙是时间拓展三维空间形成的四维时空;(3)引力不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4)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是和谐一致的,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可以融洽统一的;(5)量子科学说明着生命的意识来源,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大脑的开源性,脑科学、教育学应该以量子科学为理论基础;(6)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量子科学的发展前景如同宇宙一般广阔;(7)万物之理由汉字表达为“万物同源、万象同频”。
拣重点的做些说明——
1.奇点大爆炸确乎时间大爆炸
人类现在定义的时间只是一个计量时间,时间的本质是什么?甚至到底有没有时间,留给人类的只是无尽的争议和茫然。“时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题,在我写作《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之前,无人知晓、无从知晓。在此摘要其基本论点如下:(1)宇宙物质在最根源处由振动的粒子构成,粒子本身结构了质量、储蓄了能量、刻度了时间(参见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2)奇点大爆炸放出了时间、启动了时间机制,由此物质自带永恒的时间刻度与维度演进着宇宙(参见波函数坍缩不可逆等);(3)物质即时间,时间无从穿越。
2.时间力与时空力
基于人类对时间的茫然无知,物理学界在统一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时候,在引力上卡了壳,目前对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基本实现了统一——我称之为小统一理论。基于对“时间”真相的揭示,我将小统一理论统筹的基本力统称为“时间力”。
大统一理论对应本源宇宙、暗物质系统,解决了时空交互的问题,由“时间”锁频同步生发的引力可以定义为“时空力”。
3.引力是宇宙的情感表达
显然,时空力就是目前物理学定义的引力。爱因斯坦将牛顿阐释的万有引力推进到“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这一新层次,但引力本质到底是什么,如同时间一般,在我写作《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之前,人类的认知已经停滞了一百年。在此对引力揭底:(1)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2)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3)从微观到宏观的引力关联证明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宇宙物质、暗物质的一切动向甚至包括意识在宇宙面前都是透明的;(4)宇宙作为时刻同步的整体从而成为宇宙间存在的惟一“大神”;(5)“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说我说我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一直在唱着的主题歌,唯一的大神“不想长大、要在一起”的情感表达生出了万有的引力。
二、千仞的巅峰与万丈的沟壑
这时候具有一定程度物理学专业知识的读者会问难了——统一四种基本力方为大统一理论,也即谢文颂先生需要统一时间力与时空力才能说破解了大统一理论。这是个好问题,但其实是个错问题,错误的根源就是出题人爱因斯坦——我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中已经阐明,时间力与时空力无法统一也无需统一。
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甚至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人类科学史上的第一人。而在完成《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后,我可以对这位先生给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了——壁立的巅峰有多高,相形之下沉降的沟壑就有多深、或许更深。我还可以断定,理论物理学跌在爱因斯坦挖的“坑”里还蒙头转向不知道出来,当然爱因斯坦至死也没有从他自己刨的“坑”里爬出来。
在此只列举爱因斯坦先生的三宗错以作说明——
1.对统一引力的设想错了
20世纪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引力、弱作用、电磁、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由物质弯曲时空所致。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巨大而平整的沙发,那么你坐在沙发上,重量自然会导致沙发凹陷;如果在你旁边放一个小球的话,那么小球也会因为你的重量滚向你所造成的凹陷中。(这个建模不够准确,应该是置于沙发体之中,形成一个“洞”,相对于所有方位都产生凹陷)
所以,爱因斯坦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首当其冲地就是跟他自己过不去,他自己提出引力是物质与时空交互创生出来的、弯曲时空的表现,而另外三种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纠缠,根本就不是一个“质地”,硬生生地圈在一起搞统一——要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这道题根本就出错了!
2.对时间维度的设置错了
为了把不是一种机制、性质的引力进行统一,无数智慧的大脑绞尽脑汁,其中一个突破的策略就是不断增加维度。毕竟,爱因斯坦把三维空间拓展到四维时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继者们如何能够忽视那诱人的示范效应呢?尽管爱因斯坦坚持认为统一的规则一定是简单的——而现在遥遥无期的统一,却已经开创出复杂到绝对烧脑的多维模型。而且,越是企图把时间“统一”起来,越是对“时间”摸不着北。
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刻度、维度是什么?爱因斯坦只是在参考系中设置计量时间,用距离除以速度来量度,表明的只不过是被观察物的通行效率——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貌似提出了时间维度,但其对时间维度的理解与设置都错了。
3.对引力光速的设定错了
爱因斯坦曾是离引力真相最近的人,但其实也是最远的人:(1)爱因斯坦认为引力速度是光速,而光速在宇宙的巨量架构中连个蜗牛都不如,如何能够发挥无限远的全系作用?(2)爱因斯坦称量子纠缠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认为“任何运动或作用力的传递都不能超过光速”,而同步岂不是轻易就解决了无限快的问题?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成稿后约莫半年,我打量起了狭义相对论,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爱因斯坦早在狭义相对论中就论定了“相对同时性”,否定了“绝对同时性”。
而狭义相对论绝对是科学史上结出的一朵奇葩——光速不变原理不符合狭义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基于这两相冲突的“原理”搞出了相对论。按照基本逻辑,光速不变原理不符合狭义相对性原理,两者必有一错,那脚踩“两只船”的狭义相对论一定靠不住。在《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并修正狭义相对论及论时间》中,我已经论证了“光速不变原理”实为“光速不变现象”,光速只是看起来不变,因此狭义相对论只是看起来正确的理论了。特别提示的是——超光速无处不在,引力子根本就不存在!
最为严重的是,排斥了同时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引力,就把量子纠缠与引力关联隔绝了,就把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隔绝了——理论物理就走进了死胡同。在解开了“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后,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爱因斯坦一走眼,亮瞎了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掉进坑里了。但细细思量之后,我不想说却不得不说的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于原理性冲突的基础上搞科学突破到底算创新还是投机呢?而一百多年来,面对后续引发的更多、更烈的冲突,为何却无人回头检索问题的根由呢?这是多么地可悲、可叹,还是可怕?
三、正确若不主张,谬误必将横行
5月30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百万全球悬赏 一百天学术擂台——揪错百年正确的爱因斯坦成果证伪悬赏公告》: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一方面求扩散广而告之,一方面托朋友直击高校。至此,一百天的设擂期限一晃就到了——当然,一百万还牢牢地跟定我的账户——我指正爱因斯坦错误的学术擂台不可撼动。教师节在过,中秋节在即,国庆节在望,继续给生活加点料,我把擂台赛延期到国庆节。
1.揪错爱因斯坦、敲打“摸象学派”
守擂期间,家人寒碜我,“还敢接电话、看邮件,也不怕心脏绷不绷得住”;朋友同情我,“用一百万‘找打’,太卑微了”。
闲庭信步之下,我淡然一笑,世上竟有这样的弱者,扼住“第一高手”的喉咙,对着满天下叫嚣,谁敢来救他?谁能救了他,立马给一筐票子!就这样,在广而告之的情况下,一百天过去了,“第一高手”还被我死死掐在手里。
当然,在设擂之初我曾写下心语,“开辟第二战场,抢占科学与哲学的理论至高地,成功了,一起开创历史;失败了,一道弘扬精神。”上有老、下有小,搞这理论又耽误我挣钱不少,我犯得着再赔上一百万吗?这是中国式的谦逊——但一个号称解了大统一理论、挑战爱因斯坦、要为中华民族抢占科学与哲学的理论至高地的人与事,哪怕再怎么谦逊、再如何示弱,只要不败,终归是傲世天下的强大存在。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在挨打——因为自然科学的落后,中华民族受的苦累、流的血泪还少了吗?还不够吗?而这科学发现上错了的,竟还占着先、站在巅峰上,怎么也该揪着它狠狠地打!尤其在这“金毛”拿着知识产权发动贸易战的当下,只恨我拿不出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的赏金,否则定然叫他避无可避!
如果放下礼貌、抱以真诚,我想说的是,西方那高高在上的理论物理,让世界膜拜的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摸象的瞎子,他们甚至把科幻小说创作的方向都指错了,更遑论统一理论、窥破宇宙了。
2.掌控宇宙的时间捕手
一百天守擂,总是有点花絮的。有物理学专业人士问:“你这是物理吗?”“你咋不问谁正确呢?”“物理学的正确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正确。”“第一要不被证伪,第二要能被证实——那只要被证伪,自然是错了。”“当然了!”给他看《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光速引力无法作用无限远、实现万有,专业人士静默了……“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泰斗吗?”“首屈一指!”“狭义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兼容吗?”“不兼容!”“物理学能够同时认可相互冲突的理论并继而在其上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吗?”专业人士静默了……
而物理学界一百余年不得其解的大统一理论,地球生命数亿年不得而知的时间,等等,一个中国大学肄业的宅大叔,一台笔记本连上网络,现学现写不到三个月全部解答完毕,接着又用一周的时间,揭开了“光速不变原理”与“狭义相对论”的真相,何以至此?一切都在于那些科学的学科实在太专业了,一个角度、一个局部看到点影像,就以为发现了宇宙的全局性规律——看一个人换个角度还不一样呢?比较于这“摸象学派”,肄业生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自由穿梭,进行全流程的系统研究,一切学科知识都为我所用——这才是能够与宇宙这样的巨量时空系统对上眼的研究法。
比如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考量量子纠缠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我就把宇宙置于掌上同比微缩,直到地球、太阳等星球成为量子态,此时一切物理规律、性质俱都不变,而量子纠缠隐藏到了“量量子”的世界里了,万有引力看起来就如同现在的量子纠缠了;同理,放大量子纠缠也自然看到了引力关联。所以,宇宙从微观到宏观都是统一的、实时互动的整体——人类是有可能洞悉宇宙的,潘建伟正在从事的研究在未来也许能够找到密钥,接通人类融入宇宙的关联——这才是科学拓进、迈向神级文明的正确方向——人类一直妄图挣脱、克服的引力才是宇宙、才是连接宇宙的Wi-Fi。
3.从“巨人之肩”到“仙人指路”
比之于问世之初广义相对论的无人识君,《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要面目可亲得多,目前至少超过三百人认为它赢面居多,至少超过百人认为它是正确的。读者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没有公式、图表?
一者,列式子、画美图实非本人所擅长;二者,坚持以汉字书写逻辑美学;三者,惟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随性而为;四者,需要计算的、能计算的早在前辈们的“巨人之肩”上公诸于世了。而且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解大统一理论实为完成老子的未竟之道,于是刻意不列一个公式、不画一张图表,意在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而以纯粹的汉字抵达人类认知的终点——我的梦是:不予人以巨人之肩,只给人以仙人指路。
而有的朋友替我忧心,担心金子被埋没。我却是乐观满溢,理论物理学已经迟滞了一百年,在人类追求进步的信息时代,正确的力量、绝对正确的力量是谬误古堡无法抵御、阻挡的——只要人类继续追求进步,就必然要接受《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的指引,我相信很快就会响起轰隆隆的巨响,然后科学由全象学派来主导,人类着手进行知识大改写;而与“万物同源、万象同频”高度契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将使得“优先的强国”知难认错、改弦更张。
写着、写着,又累了、困了,我用剩下的最后一点清醒,反复揉搓一张A4纸,也不知道给它追加了多少道褶皱,然后把这张皱巴巴的纸捏成一个小球滚到地板上——我不知道它内部的空间折叠出了多少维度,我只看到它静静地占据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个小小的三维空间——滚他娘的什么克莱因瓶、莫比斯环!可是谁成想,三个小时后当我一觉醒来,那张纸竟然摊平了放在我电脑的键盘上。是儿子帮我捡起来的,我定睛一看,只见那二维的平面上写着两首诗、一句话——
七绝·我知道
正宗地道(头头是道)谁知道,源远流长怎老乏?
曙破天新西气尽,东风一带放繁花。
七律·怀东坡
大江东去逝流波,依旧涛声少壮歌。
酱肘犹传香里舍,雪堂何在晾渔蓑?
江山对望空寥廓,词赋相惜去俊杰。
浩气快哉风送我,长天会饮醉嫦娥。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诸葛我不亮 2019-09-10 09:06:50
5你说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什么意思?
我们学的是把物质定为第一属性
-----------------------------
一本书的结论之一,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请等着知识大改写!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ty_三生万物619 2019-09-10 12:21:21
楼主乃高人也
-----------------------------
谢谢!的确是想把排名至少冲到爱因斯坦前面,哈哈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楼兰TY 2019-10-15 08:09:33
楼主啊,期待你的更新啊,我中午一会都刷了好几遍,赞
-----------------------------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文章依据楼主的《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所出,在此独立成文,相关的论证庞杂,就不零散发帖了……
另有相关帖子《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错的》,敬请指正!
谢谢!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浪里浪外级 2019-10-15 10:04:27
继续等
-----------------------------
谢谢!摘出这首诗与您分享——
七律·怀东坡
大江东去逝流波,依旧涛声少壮歌。
酱肘犹传香里舍,雪堂何在晾渔蓑?
江山对望空寥廓,词赋相惜去俊杰。
浩气快哉风送我,长天会饮醉嫦娥。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
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5月30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术争鸣”发布上述悬赏通告,截止目前两周时间过去了,我的论证文稿被保存、下载共计26次,但无一人向我的论断发起挑战。有知我家底的朋友好奇问我:“你真的不担心丢了一百万?”我答:“我真的一点也不担心,因为爱因斯坦真的错了!”事实上,除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公开指正爱因斯坦的错误并悬赏之外,我私下里还通过朋友关系邀请了国内最顶尖大学的专业人士来拿这一百万,遗憾的是,他们同样没能对我的论证发出“攻击”——一百万之所以对我忠心耿耿,只是因为爱因斯坦对引力速度的论断错得千真万确。

重温比萨斜塔实验

在给爱因斯坦揪错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一篇题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在查阅比萨斜塔实验的相关资料时,我发现网络上有不少文章力图论述伽利略并没有做这一公开实验。其实有没有做实验根本就不打紧,当伽利略想到把重球、轻球捆绑到一起时,就已经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断——至于实验的功用,则在于寻找正确的论断。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一击:“光速引力”无法作用无限远

同样,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也是个小学生就可以明确掌握的常识。
引力的作用范围无限大(整个时空),而用光年来度量宇宙的尺寸都嫌太小,那么引力如何能够发挥出无限距离的效用?难道引力对着一光年外的星体说,“等等我,我正以光速赶过去,还有一年时间就到”?如果引力的速度真的等同于光速,那么引力就是传导式的,在巨量空间中只能是“掉链子”的表现,哪里能够作用到无限远?空间中的引力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引力是光速,满宇宙里将因为“换挡”不平顺而充满了“顿挫感”,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也必定被“颠狂”;或者说宇宙只能散架,根本就无法成型。
因此,引力速度为光速与引力的作用距离无限远相冲突,而引力“万有”已经被确证,那么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连最起码的自洽性都不具备,只能是错了。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二击:引力波速度不一定等于引力速度
事实上,爱因斯坦认定引力速度为光速长期以来只能算是一个“预言”,直到2017年10月情况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017年10月,从天而降的引力波引发了天文学界、物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一片狂欢,无数的人们再一次惊叹爱因斯坦的神奇。尤其让物理学家们兴奋的是,这次准确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速度几乎就等于光速,于是他们宣告现代物理学最大的奥秘之一——引力的速度揭晓了——就是光速。
这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
引力作用下中子星合并引发了时空涟漪——引力波,那引力波的速度必然等同于引力速度吗?要知道答案很简单,去弹一下弦琴就知道了——难道弹琴手指发力的速度必定等于琴弦振动的速度,必定等于产生的声波速度?
我们再回到中子星合并的物理现场,中子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加速靠近,激发的空间涟漪越来越剧烈,直到合并的一刹那,引力波达到了最强——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物理过程,所以引力波的速度绝非恒定。
综上所述,无需做“比萨斜塔实验”——重新检测引力波的速度,直接用基本事实和逻辑,就可以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而且,即便是小学生,其思考只要不脱离物理现象,也完全可以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的确错了。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降速更快的论断蒙蔽了人类1800多年,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误导了世界一百年,活生生地分割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致使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百年裹足不前——从有人指出他的错误,到他“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获得公认,还需要多长时间呢?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
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5月30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术争鸣”发布上述悬赏通告,截止目前两周时间过去了,我的论证文稿被保存、下载共计26次,但无一人向我的论断发起挑战。有知我家底的朋友好奇问我:“你真的不担心丢了一百万?”我答:“我真的一点也不担心,因为爱因斯坦真的错了!”事实上,除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公开指正爱因斯坦的错误并悬赏之外,我私下里还通过朋友关系邀请了国内最顶尖大学的专业人士来拿这一百万,遗憾的是,他们同样没能对我的论证发出“攻击”——一百万之所以对我忠心耿耿,只是因为爱因斯坦对引力速度的论断错得千真万确。

重温比萨斜塔实验

在给爱因斯坦揪错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一篇题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在查阅比萨斜塔实验的相关资料时,我发现网络上有不少文章力图论述伽利略并没有做这一公开实验。其实有没有做实验根本就不打紧,当伽利略想到把重球、轻球捆绑到一起时,就已经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断——至于实验的功用,则在于寻找正确的论断。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一击:“光速引力”无法作用无限远

同样,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也是个小学生就可以明确掌握的常识。
引力的作用范围无限大(整个时空),而用光年来度量宇宙的尺寸都嫌太小,那么引力如何能够发挥出无限距离的效用?难道引力对着一光年外的星体说,“等等我,我正以光速赶过去,还有一年时间就到”?如果引力的速度真的等同于光速,那么引力就是传导式的,在巨量空间中只能是“掉链子”的表现,哪里能够作用到无限远?空间中的引力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引力是光速,满宇宙里将因为“换挡”不平顺而充满了“顿挫感”,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也必定被“颠狂”;或者说宇宙只能散架,根本就无法成型。
因此,引力速度为光速与引力的作用距离无限远相冲突,而引力“万有”已经被确证,那么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连最起码的自洽性都不具备,只能是错了。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二击:引力波速度不一定等于引力速度
事实上,爱因斯坦认定引力速度为光速长期以来只能算是一个“预言”,直到2017年10月情况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017年10月,从天而降的引力波引发了天文学界、物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一片狂欢,无数的人们再一次惊叹爱因斯坦的神奇。尤其让物理学家们兴奋的是,这次准确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速度几乎就等于光速,于是他们宣告现代物理学最大的奥秘之一——引力的速度揭晓了——就是光速。
这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
引力作用下中子星合并引发了时空涟漪——引力波,那引力波的速度必然等同于引力速度吗?要知道答案很简单,去弹一下弦琴就知道了——难道弹琴手指发力的速度必定等于琴弦振动的速度,必定等于产生的声波速度?
我们再回到中子星合并的物理现场,中子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加速靠近,激发的空间涟漪越来越剧烈,直到合并的一刹那,引力波达到了最强——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物理过程,所以引力波的速度绝非恒定。
综上所述,无需做“比萨斜塔实验”——重新检测引力波的速度,直接用基本事实和逻辑,就可以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而且,即便是小学生,其思考只要不脱离物理现象,也完全可以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的确错了。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降速更快的论断蒙蔽了人类1800多年,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误导了世界一百年,活生生地分割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致使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百年裹足不前——从有人指出他的错误,到他“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获得公认,还需要多长时间呢?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在此只列举爱因斯坦先生的三宗错以作说明——
1.对统一引力的设想错了
20世纪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引力、弱作用、电磁、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由物质弯曲时空所致。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巨大而平整的沙发,那么你坐在沙发上,重量自然会导致沙发凹陷;如果在你旁边放一个小球的话,那么小球也会因为你的重量滚向你所造成的凹陷中。(这个建模不够准确,应该是置于沙发体之中,形成一个“洞”,相对于所有方位都产生凹陷)
所以,爱因斯坦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首当其冲地就是跟他自己过不去,他自己提出引力是物质与时空交互创生出来的、弯曲时空的表现,而另外三种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纠缠,根本就不是一个“质地”,硬生生地圈在一起搞统一——要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这道题根本就出错了!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痞子蔡撒泼淤 2019-10-15 21:32:01
每天几更呢亲?
-----------------------------
一切秘密都藏在时间的秘密里
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的基本认知理念就是在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来往穿梭中寻找系统运行的有机关联,于我看来,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和谐一致的,量子世界是振动效应广泛存在的世界,经典世界是振动效应坍缩后同步形成的世界。我以为,宇宙终极秘密的线索就藏在我们的身体里(后文专门阐述),也藏在时间的秘密里,一条条的梳理量子理论不符合球形整体认知的理念,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马上就要掀起宇宙的盖头来——揭晓时间的秘密。
1.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住哪儿?这些先不忙回答,我们都知道时间的根源在哪儿,而且因为在经典世界里产生了无法排解的认知冲突,我才来到量子世界——显然,在奇点大爆炸时我肯定是看走眼了,遗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精彩。
我再次回到大爆炸的现场,记得第一次写“宇宙出生、成长观察记略”时,我就小小的议论了一下时间,认为“奇点大爆炸之后,宇宙将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开拓空间,这有一个过程,度量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标准就是时间”。
现在回头再看,果不其然,奇点大爆炸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时间标准,分离出形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元振子”,整体膨胀、同频爆发,宇宙带着最原始的心跳——以“元振子”这一特有频率搏动起来,计时启动了。
接下来,经过原始的“底层坍缩”,后来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些基本粒子形成了。
2.时间机制
“元振子”作为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最基础单元,具有最小的能级,根据量子跃迁的特性,它既无法吸收也无法外泄能量——这是宇宙本体中感觉最灵敏(测得准才怪了)且性质最稳定的结构,再加上绝对零度无法达到,除非受到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否则整个宇宙物质都将揣着同样的“时间因子”,永不停歇地同步共振。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脉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与我们同在的是那个最纯粹、最深邃的振动——时间;所以,最基础的存在不增不减,物质不灭。
3.从“量子摇摆”到“经典大观”
奇点大爆炸后,宇宙的成长之路就是同源物质抱团、扎堆过“集体生活”以及与空间、环境交互过“社会生活”,我将之统称为宇宙的“社会化”——“时间因子”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趟熵增之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熵增原理,“时间”的秘密揭示了熵增原理的原理,在此不作展开)。这一过程中,经历一段“青春期”之后,宇宙的“振动活跃”深蕴到巨量结构之中。当人类开始打量、研究宇宙的时候,“量子世界”因为藏得太深,在发现它们的科学家的“经典目光”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哉怪也。而在量子世界的最深处,“元振子”依然一如既往地一帧一帧地振动着(所以时空当然不是均匀顺滑的)……量子纠缠已然暴露了宇宙还存在“对表机制”,“元振子”的形迹已露。
特别说明的是,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来纵观整个过程,正是奇点那个饱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量子世界演化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不是由你我的意识决定而来的,也不是由恐龙的意识决定而来的,它是奇点爆炸后、在时间机制的作用下无以计数的“波函数同步坍缩”而来——宇宙在杂念纷呈、一念前行中走来,这样的坍缩不可逆,因而时间无法倒流,时空无法穿越,现实世界不可逆。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家园诞生了恐龙、诞生了人类,然后我们的意识与行为也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
宇宙不需要上帝来掷骰子,它在“量子摇摆”的坚定中塑造“经典大观”;宇宙不需要“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本来就是“时间因子”的聚合物。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一、神,一种画蛇添足的存在

前文中提到“如果《道德经》被真的读懂,根本就轮不到牛顿开‘脑洞’”,这个判断还有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被后世尊为道教教祖的老子没把神当回事,从治国到修身都没提倡向神明寻求指引;而被全世界奉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牛顿,却穷其半生研究神,著写的手稿达150万字之多。
科学发展的圆周拓展得越大,触及的未知也相应越多。到了今天,神到底存不存在仍然没个定论。据说,随着量子科学的发展,有些唯物观者重新打量起了“神”,朱清时动摇了,施一公不淡定了……(后文将专门开释他们的困惑)
其实认为有没有神是一回事,信不信神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文明中神出现在科学之前,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前神在正面、科学在反面,现在科学在正面、神在反面,虽然翻过来了但还是原来的那枚硬币;科学不断对人类崇拜的神的领地进行拓进,而神也总在用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为难着科学;如果人类彻底认知了神与科学的关系,也就彻底认识了宇宙。
近代以来,有没有神这个问题像扎在人类心里的一根刺。因此,在导入人类基本认知原理前,我就先顺手拔掉它,用最基本的逻辑把它给解决掉——是明明白白的解答而不是闪闪烁烁的探讨。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一)自然科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指向“神”
“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这是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参合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式的表达更筋道——道法自然,玄名久藏,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蒲柏对牛顿的这个评价非常精妙,“上帝让牛顿降生”的提法很考究——牛顿这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攀登到当时科学的顶峰之后,马上倒向了神学,扑进上帝的怀抱,成了“光明大神官”。牛顿放了科学的鸽子,科学成就成了他带给上帝的“投名状”——骄傲至极、目中无人的牛顿称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
科学界哗然,粉丝扼腕,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痛惜牛顿虚耗了大半生。其实不然,当时的牛顿以为自己又是对的,他坚信自己背叛的是科学,但坚持的是真理。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解析明了,但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这超越了牛顿的认知极限,作为“牛顶天”的牛顿,他的谦逊只有也只能给上帝,他把这让宇宙动起来的力定义为“第一推动力”,是来自上帝的“神助”。牛顿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以后,也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比如运动定律等,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事物就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地发生。牛顿也不忘叫一应的宗教全都靠边站,因为上帝驱动之后就完全袖手,根本就不关祷告什么事。
牛顿光鲜亮丽地把科学翻到人类认知的正面,然后又偷偷调了一个面,他的双面人生结束了,后世的理论发展也能通过假设模型把那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在物理的框架内自洽掉,但科学与神的“双面博弈”依然继续。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换而言之,举世公认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排名第一、第二的科学家非这二位仁兄莫属。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对神也是有独到看法的。
据记载,一天有位记者访问爱因斯坦,请他对宗教、对神存在与否发表看法。正好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他对记者说:“记者先生,请问你知道这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是谁放在这里的吗?”记者回答:“当然是阁下。”爱因斯坦说:“小到咖啡,还要一种力量来安排;请想想,这么大的宇宙、这么大的星球空间,有多少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难道不是神的力量吗?”
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他进一步举出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访谈最后,爱因斯坦说到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总而言之,人的五种感觉是有限制的,无法感觉出神的存在,科学也无法否认神的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确信神的存在。”
读到这里要注意了,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本着科学的实证精神,他认为以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在相对“已知”更加浩瀚得多的“未知”里,在还无法证明神不存在的前提下,不能排斥神存在。所以我以为,爱因斯坦承认神的存在最能说明的是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个判断在2012年他被拍卖的一封信中得到印证。那是爱因斯坦写给犹太哲学家葛金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他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在12岁与宗教信仰告别之后,爱因斯坦在194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宣示,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那爱因斯坦到底信什么神呢?
在这封被拍卖的私人信件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并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犹太哲学家巴鲁赫·德·斯宾诺莎是一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故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但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
看着熟悉吧,亲切吧——“斯宾诺莎的上帝”与老子阐释的道够相像了吧,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应用主张够相近了吧!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老子论“道”压根就没提神的事儿,爱因斯坦所信的神与“道”相近,却没能鲜明地亮出无神论的旗帜呢?
这个时候就要看身份背景了,哲学家想通了就可以,科学家证实了才行——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在感觉之上,他只要通过逻辑推理想通了就可以;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强调实证,神之存在与否他需要通过精准的计算与观测来判定(老子想通了吗?下文作答)。
另外,在爱因斯坦对“神”的暧昧态度中,我感受到他怀着巨大的心理危机,虽然唯有实证神到底存不存在,但他很明显地偏向于神之存在。请看,科学发现归根结底是干什么的?发现宇宙规律;科技发明归根结底是干什么的?利用规律创新技术——这是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由规律支配的。爱因斯坦后来着手建立“统一场论”,这从出发点上已经认定,如此浩渺的宇宙由统一的规律运行,这规律未经磨合即已确定,也即它是先天确定的——我再反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规律而不是其他规律?所以“大统一理论”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承认、证明宇宙规律存在“规则的制定者”。再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属性也是确定,相互的反应同样是确定的,科学只是发现这确定的物质性而已,这同样说明宇宙规律存在“性质的制定者”。这是最基本的推论,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从来都是指向“神”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神”把一切宗教与传说的“神”都排除在外。说实话,像牛顿这个眼睛只往天顶上看的人,他对关联事物逻辑性的认识并不强。否则,只要他发现的三大运动定律无可撼动,“神”之存在就难以撼动——试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定律而不是其他的定律,为什么是万有引力而不是万有斥力?牛顿迟钝地在他望远镜的末端才看到“神的踪迹”,而从逻辑分析上看,他无需惊诧莫名,冲着规律去的科学本来就要面对“谁制定规则”的考问。
当科学家从研究中抬起头来,偶然走向必然,总有人相信上帝正在注视着他。有调查显示,大比例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信神——相信有神或信仰神——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是自然科学的逻辑设定,越是顶级的科学家,发现的越是更大系统里既定的精美规律,越是有感于“神作”。
但这正常的事情并不正确……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二)科学的尽头……
无需磨合、从未改变,自然规律隐藏在万象之中。当科学家拨开迷雾面对这规律的时候,如果在万分惊喜之余略一寻思,“为什么是这般规律呢”“这规律打哪儿来的呢”,他难免要万分惊恐。我认为,这条逻辑链像毒蛇一样盘绕在许多科学家的心里,“牛”惯了的牛顿直接换频道,一边苦研炼金术,一边创作他一个人的“圣经”(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看不上传世的《圣经》);朱清时院士一边研读佛学,一边修炼真气;但绝大多数科学家是不会直接拆自己的、所在行业的台,他们专心科学研究,把神与恐惧偷偷藏在心底,习惯于观察、计算、实证的他们却不敢再往下想了。
朱清时先生提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科学家们不敢往下想的问题的确应该交给哲学家。但自从牛顿让“万物生明”以来,自然科学渐渐成了硬通货,哲学即便没有沦落到十八线,也是自愧弗如、莫能比肩,哪里还敢奢望跑到前边去谈指引呢?更何况这“无用之学”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烹饪成了“心灵鸡汤”,其找到的用武之地在“厨房”,哪还敢妄想戴着围裙上得“厅堂”亮相呢?
而在“万物生明”以前的时代,基本上就是宗教的神与神的孩子“天子”的天下,何人还敢对神不敬甚而质疑呢?还是接着看“天下第一”的老子吧,关于老子的典故轶事有传——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上面的文字我就拣精要的意译一下:小小的老聃以为,天外有天无穷尽也,神从何而来,又算哪根葱?神既然无所不能,又何必、何苦在人世界整个代理人“君”呢?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老子只能自个儿琢磨答案,《道德经》给出了回答。暂时卖个关子,我也现编两个小故事分享一下——
故事一:一位古人一觉醒来,醒在了2018年的北京,他以为自己进入到了神的世界,他发现自己长得与“神”很像,看来人真的是“神”造的;他看到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神器”,看来“神”果然都有宝物。
这是科学规律与科技发明的巨大代差引发了“老祖宗”的错觉,人类为了理解、接受未知而创造了神,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人类的历史中神一直被人利用着。
故事二:若干年后,某个鱼种的智慧大爆发,意识大升级,他们慢慢统一了海洋,他们开始寻思水怎么来的,海洋怎么形成的。随着科学体系的建立,他们发现这个浩瀚的系统只能是神创造的,他们是得神眷顾的种族。又经过一代代的传承、积累、进步后,某天他们终于发明了一个登陆器,他们怀着虔诚的心上得岸来想近距离膜拜他们的神,他们绝望地崩溃了——原来神就是捕杀他们的撒旦,他们也许不过是神圈养的食物而已。
人类创造水与海洋了吗?人类创造鱼了吗?当人类从“枯井”里探出头来,发现外面的世界远不止“水井”,发现自身的渺小之后失落了,但很快又振奋起来,原来“神”不止给我们准备了这眼“水井”——人类总以为自己得神眷顾而自我感觉良好。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体会了这两个故事,开始逻辑论证了——
首先得高起点论证,一切受宇宙法则支配的“神”都不能算作神。理由不用阐释,因为宇宙法则之内的神奇功能都可以由科学的手段实现,暂时不能实现的原因是科技发展的水平没有相应到位。而这一条基本上可以把目前人类所有有点底蕴的神全部排斥掉。不过话说回来,在宇宙之内围着地球这粉末点儿的事,能称得上个“神”?这是把地球看得太大了又把宇宙看得太小了。再者,受人间烟火的供奉,实为私相授受,如果神明接受了信众的祷告插手事物发展以证明其存在,无非遵从宇宙法则和违背宇宙法则两种情况,而遵从宇宙法则就无关神不神的了;违背宇宙法则,只要存在一例,宇宙法则就崩溃了……
所以,第一条结论:在宇宙法则之内、在宇宙之内不存在神,“法”不容神,神无法获得存在感,即无神。
上述推论建立在宇宙存在统一法则的前提条件下,牛顿站在一个时代科学的顶端,在以为穷尽了宇宙法则的情况下,他论断神在望远镜的末端。我在此旁白一下,根据后来的发现,宇宙一直在膨胀,膨胀速度远超于光速,所以就算有牛顿所谓的在宇宙外围袖手旁观的神,通过望远镜也是“看”不到的,“神”远离我们的速度快到没有光影。
其次,在不设置宇宙存在统一法则的前提条件,看看有没有神。如果有神,那么神的存在必须以建立其法则、秩序来刷出存在感。好了,如果神还不能建立统一的宇宙法则,宇宙就是混乱的,连基本秩序都不能维持,或者也在“求生存、谋发展”之中,如此无能焉能称之为神?
所以,第一条结论无需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用基本的逻辑就可以推导出来。我接着在此旁白强调一下,神在宇宙之内也不会有代理人机制,因为在宇宙规律、秩序之下,能够发生效力的唯有宇宙规律,所有先知、圣人的“先”与“圣”只与对规律的领略、领悟有关。
第三,把目光投向宇宙之外,神是不是创造了物质、设定了规则然后置身事外呢?其实说明了宇宙之内神不与我们同在已然足够了,宇宙之外的问题没有意义,我们的一切建构在宇宙的时空之内。而一旦假设了宇宙之外的那个神存在,问题就会向外围无限扩散,那个神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会无限嵌套下去,那个神自然也就渺小到可以找个“天缝”钻进去了。
所以,总结论:宇宙之内没有神,宇宙之外也没有神——神,一种画蛇添足的存在。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三)哲学的尽头……
尽管逻辑论证可以把“额滴个神”撵出宇宙,但一定还会有读者念叨啊,那物质和规律到底打哪儿来的呢?
接着说回到老子和《道德经》,老子显然是比最较真的那个人还更较真的人,因为他在想通了没有神之后,就殚精竭虑地开始思考上面这个叫人、叫人类伤脑筋的问题。
我先把上面卖的那个关子解掉。《道德经》成书于神权与君权神授的时代,那个时代我们先祖中的精英分子,依据人类的阶层社会仿生制造了“天道”,然后“人伦”效法“天道”,据此推行社会治理理念、结构。一千好几百年后才有人怀疑神的存在,才有自然科学的萌芽,《道德经》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体系来看,“道”不容神分明可见。但老子不能直接言明,一者无神论在当时太过惊世骇俗,突破时代的局限性也自然会脱离时代背景,太过超越了群众的认知也不免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基础,又为统治阶层所不容,就难有生存、立足之地;二者无神论虽然能够动摇当时的政治思想理念体系的基础,但既然不能直接挑破,那就在创立上做文章,所以老子把“立道”作为主旨,把“破神”藏为意蕴。我认为,以老子空前绝后(绝后截止到“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问世时)的思辨力,他对有没有神这个问题早在著写《道德经》之前就已经洞明——离开了规则,神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统一神圣的规则面前,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今天,对于人类、对于宇宙之内的一切智慧生命而言,科学法则就是神;在那个时代,老子连“神”都没要,强调“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连“人间的神”也一并给否定了。至于物质和规律从何而来,老子留下“有生于无”的解答,大抵应该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了。毕竟“奇点大爆炸”的理论依然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对于宇宙和宇宙法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越具象,确指也就越局限。
迄今为止,在人类每次取得的巨大科学发现的里程碑后面,站着的都不是神;但在人类尚未认知的领域,又总被设置了神。为什么科学进步到了观测宇宙的今天,神还依然保有着光辉的尊严,神学竟然还有巨大的市场,神明赫然还被屡屡祈求降临人间?我认为,神的神秘面纱一方面掩盖着人类面向自然、置身宇宙的渺小、脆弱、恐惧的心理,一方面掩藏着人类超越规则、谋求特权的意识。
在此,针对朱清时院士“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予以纠正:哲学指引方向,科学探索验证,科学在洞悉规律的尽头与哲学会师;所谓神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相信上述的文字携手科学发展,将加速神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消退、消亡。
综上所述,对于神,概述如下——我们没见过神,我们见到的是神棍;某种教义宗旨下的神话人物和某种主义旗帜下的神化人物,以浓厚的传奇色彩书写了神的神奇历史;造神的其实不信神,否则他不敢造次、不敢造。而且信仰之于神,如同爱情之于钻戒,爱情何须钻戒来套牢、钻戒又如何能够套牢爱情呢?信仰其实无需借助、求助于神,优秀的品德、卓越的精神才值得“恒久远、永流传”。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不扯闲篇了,把有没有神的问题先解一下!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我在前文中阐明,基于对世间万象的观察和严谨逻辑的推断,老子所论之道说明着规则对神具有不兼容性或排斥性并抹杀了神,老子实为“开天辟地”的无神论者。而爱因斯坦先生虽然不信宗教神,却不敢断言无神,他以为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像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波长的声音人才听得见,仅仅只在电磁波大家族的小小波段的可见光人才看得见,而宇宙又太过宏大,在不能确定神不存在之前只能认为其存在。
但我们的老聃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类认知能力的,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注: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是不是觉得好没道理呀,我们都认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我们深深认同的“行―知―行”呢?
且听陈鼓应先生的评析:“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
这“本明的智慧”就直接理解为“本来就明了的智慧”,而老子也绝对不是神,那么按道理人人都可以掌握“本明的智慧”。但现实却太凄凉了,两千多年了,老子一直是孤零零“天下第一”的存在。在此,在前文与读者思想与思维交互的基础上,我将把“本明的智慧”解构为易理解、好掌握的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一)从天圆地方说起
“祭拜天地”“天地君亲师位”“天地父母”“天地良心”“拜天地”“天赐洪福”……无以计数的印痕证实着天地在中华文化的根源处,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处。把时光回拨,看看在“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的时代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天地的。
近些年来,人类之中的“低头族”种群越来越大,而在两千几百年前,先祖里却是不乏“抬头族”,一者大地上讨生活,要靠天吃饭,就得看天气、观天象;二者文娱活动匮乏,对天地的好奇更甚、更专注;三者没有工业文明的排放污染,天地更美、更迷人。所以,那是人类最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时代。那么仅凭肉眼目测,我们的先祖认为天地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举目四望,只见天空犹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极目处天地相接。正是在这样的视觉感官下,人们形成了天在上、地在下的天盖地的宇宙结构观念。“盖天说”由此诞生在商周之际,当时流行“天圆如地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但圆天盖方地暴露出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圆天”多出了4个“小半月”,“方地”外空的4个“小半月”是什么?这还说明无垠的天地也必然是有限的。经过修正,到了汉代盖天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西汉中期成书的《周髀算经》作为代表作,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天地都是圆拱形状,互相平行,相距8万里,天总在地上。
盖天说在汉代以前一直在天文学界起着主导作用,但终因自身漏洞太多,逐渐被“浑天说”取代。浑天说也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其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其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天圆地方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像道家修行者陈抟传出的《先天方圆图》,是指羲皇八卦圆图、卦位。“天圆地方”的内涵远不止徒有其形,衍生出的文化上强调的是天圆产生运动变化,地方收敛静止,比如《黄帝内经》中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今天看来就是脑子要活、步子要稳。
现在,屏蔽掉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把我投放到盖天说、浑天说流行的时代,看看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看清天地。
我站在广袤的大地上仰望苍穹,感叹天地之无垠,欣慰自己得天地眷顾,是万物之灵的人的存在。蓦地,我心中一惊,这天地无穷无尽的辽远,岂非自己是无限的渺小,而无限渺小何德何能能够获得无穷巨大的天地的眷顾?伤感之余,我心生明:这大地不是无限的,三维视界里,一切具象的物质即物体皆是有限的,都可以由长、宽、厚来度量。思路一打开,推想一发不可收:三个维度不断延展,最终交合形成整体,考虑各向均衡性,再加上“日月可鉴”,必定形成一个类球体。
“原来我站在一个球上,”我兴奋地高高跃起,向着天空大喊:“我站在地球上!”脚底刚刚沾到地面,我的心又是一惊:“球的另一面呢?球的其他面呢?这个球就悬浮在空中,我们却稳稳地脚踏实地——这个地球有吸引力。”不用苹果砸中脑门,我已经脑洞大开了,我似乎发现了地球的秘密。
我双手抱膝,静静地坐了下来,望着满天星斗,想着日升月落、星隐星耀,感觉思维渐渐升腾、漫过天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突地,刹那间电光火石的一闪,我洞明了:谁人见过那水中、空气中能浮起土球?这些悬空的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着,在相互的吸引中维系着动态平衡、交替着白天黑夜、转动着寒来暑往。
在心里,我把什么盖天说、浑天说抛到九霄云外,可不能再让它们封盖、混沌我的思维了。我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决定赶紧把这震天动地的想法,嗯、是发现报告给宗族长。可是,一群绿幽幽的眼光飘移到了我的周围……
17世纪末,牛顿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1733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纬2°的秘鲁和北纬66°的拉普兰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的推测。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对地球的认识、对天体的认识甚至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人类完全能够窥斑见豹——
1.约在公元前580年出生的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是球形,而人类居住的大地应为球形,大地只有呈球形才能适应“宇宙和谐性”和“数”的需要。他还观察到:下落的水滴、油滴在空中呈球状,荷叶上的水滴呈球形,受热蒸发后又冷凝的水滴也呈球形,等等。
2.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公开发表了“地球”这个概念,他说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许多天体环绕它做圆周运动。
3.随后,柏拉图的学生、出生在公元前384年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大地是球形的。他观察发现,一个人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去的帆船,当船身已经看不见时,仍能看见船的桅杆在水面上,这说明海洋的水平面是弯曲的。他在观察月食时指出,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的阴影掠过月亮表面时引起的,这时掩住月亮的地球的影子总是圆弧形的,可见地球本身也是圆形的。
4.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版,万有引力定律为地球的形状提供了完美的理论支撑。但又是至少历经两百多年的科普,我们才敢说,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看看这个漫长的过程,还加持了望远镜,人类才翻越了地球是个球这个认知上的梗。而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只差一步之遥甚至可以说就差一层窗户纸了,但迈出那一步、捅破那层纸,人类用了两千年。
这迟到、迟钝的两千年真的有点冤——
首先牛顿所谓的苹果砸头在亚里士多德那儿不值一提,他就球论球,从理论上就论证地球的形状必定是球形的,因为地球的每部分到中心为止都有重量,因此,当一个较小部分被一个较大部分推进时,这较小部分不可能在较大部分周围波动,而是同它压紧和合并在一起,直到它们达到中心为止。其次,亚里士多德对月相、星星、帆船的观察也证明了大地必为球。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做实验来验证,他在亚历山大城,让学生去南方比较远的一个城市,约好同一个日子正午,双方一起测量同样高度立杆的影子长度(也是间接测量太阳高度)。如果地面是平的,两地太阳高度就应该一样。而如果不一样,就可根据差别计算出地球的圆度和大小。结果当然不一样,他计算出了在当时来说很精确的地球半径。
但是,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亚里士多德止步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球形论,当时信众寥寥,人们总是反问,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头总是向下,他们怎么走路呢?不都掉下去了吗?亚里士多德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闲置了两千年才等到了牛顿。
学者们以为,亚里士多德被“头朝下”的问题难住了,所以收手了。我不认同这一看法,看看亚里士多德勤奋治学的一生吧,他似乎就是为发现、解答疑难问题而生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医学等,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几百部著作中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我充分相信以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头脑,他的反应应该是先接受“地球另一端的人头朝下”这一真相,然后展开研究,寻找支撑真相的缘由……然后,然后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牛顿的什么事了。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认知史,这差不多算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遗憾的事件之一了。是什么让亚里士多德变得不亚里士多德了?答案是作茧自缚——亚里士多德心里先装上了“地球中心论”,从而就再也容不下任何与“地心说”有冲突的其它一切假设了。
我断言,“地球中心论”至少延阻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千年时光,直到如今,人类和人类发明的航天器早已摆脱地球的束缚,在大气的外层空间、在曾经仰视的“天”里徜徉,但引力似乎不仅牢牢抓住了我们的身体,还紧紧掌握着我们思想——人类的思想并未挣脱地心引力,在我们的意识里,还顽固地住着“人类中心”“宇宙中心”的观念。从“天子”到“人类中心”,从“地心说”“日心说”到“宇宙中心”,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一旦沾染了“中心”,我们的认知能力就将如同感染了病毒一般,会因生病而变弱(后文进一步阐述)。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获首届“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的龚育之教授曾撰文回忆——1964年8月18日下午,在北戴河中央开会的地方的一间大房子里,毛泽东同志同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我是参加者之一。
毛泽东同志侃侃而谈:“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才二三十年。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裂,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离子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
借毛 的论证,我提出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一条原则——去中心化。
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二条原则是一位电器修理工论述的。一次修理结束后,我向修理工抱怨,现在电器制造技术如此发达、成熟,怎么还会老出故障、都不如几十年前的老产品皮实呢?修理工说:“撇开材料的成本控制不管,现在的产品功能多得多,技术是高明了很多,但技术套着技术叠加得多了,出错的概率就增大,稳定性、可靠性自然就降低了。”受电器修理工的启发,我将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二条原则确定为“本明”,即用实逻辑基点、缩短逻辑链条,以最基本的认知做最简单的推导。
基于这两条原则,把握人对时空的基本感知、认识,我开始推导——
1.外面总有外面,里面总有里面——再巨大,天外有天;再渺小,内蕴天地:只要是具体的总可以圈起来,总可以钻进去。哲学意味就是穿越无穷小到无穷大,一切皆平凡、一切皆伟大。
2.以前总有以前,以后总有以后——奇点爆发成如今的宇宙,从里面看,在宇宙撑起的时空中“去中心化”,地球及天体均自各向均衡成类球体,“一路走来”轨迹了然;从外面看,奇点到宇宙是一个过程,无论奇点也好、宇宙也罢,这个过程有此前也有今后。
在此,我把现在定义的我们置身的自然宇宙定义为“基本单元”,所谓基本单元是指按照统一规律运行的时空系统;把无限时空定义为“无限域”,无限域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但也许只有我们的宇宙这一个基本单元,其外是无尽虚空,我不认同这一状况,但目前还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按照去中心化的思想,我以为基本单元是无限域内平凡的存在,还可能存在更加复杂的复合单元、组合单元、融合单元;各基本单元的运行规律也不尽相同;各基本单元的状态存在差异,我们所在的基本单元稳定、健康……
我以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当在宇宙之内,但我们不能把人类认知的极限搞成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引入无限域的概念不是要搅浑水,而是为了避免人类的认知掉入“人类中心”“宇宙中心”的“黑洞”,为了便于跳出宇宙看宇宙,便于把宇宙搁在手掌上观察。当今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宇宙之内来体察的,所有的学问都是从宇宙之内来研究的。因此,从宇宙之外的视角看来,人类沉淀的所有学科,既是认知的高峰,也是局限的泥潭。正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有顶尖的哲学家、科学家在继续攀登中堆高山峰,也许会更加深陷其中。像亚里士多德,自己被“地心说”困住了,又长期被作为更强大论据压迫着后来者——“学问太深陷书山”“具象的即局限的”“高山断望眼”,既有的“伟大认知”于己于人可能是、可以是继续前进的障碍。看人类认知史上的历次重大进步,许多都是突破先师大家织造的樊笼而取得的;看人类认知史上的屡次裹足不前,许多都是不敢怀疑、不敢打破大贤巨擘的定论而与真相、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
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发展以加速度的方式扑面而来,把这个世界快速推进到一个进化的前夜之中。当此之际,哲学却堕落成了“鸡汤文”甚至“积碳文”,一些标榜高端、前沿的伪科学又居心叵测地肆掠横行。何处借慧眼?唯有心生明——本明的智慧来自于认知力的急剧提升。人类科学观察的眼光无法穿透宇宙,但我们哲学思辨的意识可以遨游无际——我将人类基本认知原理命名为“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把从“奇点”到“宇宙”整个过程置于掌上,把研究目标圈在虚拟球中,观察的视野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自由穿梭。
楼主:宁鸣生1978  时间:2019-11-13 19:46:45
三、“我”在“基本单元”旁干瞪眼……

为了演示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的应用,“我”孤零零地悬在了宇宙的边缘。
(一)天外有天?
“基本单元”内第一个感应起我兴趣的是蓝球上的那个老聃,因为他是第一个看向天上之天的人。这老聃心思很大,眼界很高,水平很强,他著了个经,想要把这基本单元的规律给解构了。但他又把这基本单元看成了一切,而无限域怎么会围绕着一个基本单元打转呢?好在老先生甚是自知之明,起笔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常名,非常名”,而且他的落脚点也是想借这大规律去影响其所处的社会构建新规则。倒是号称群经之首的那个经,张扬得很,画些个图就妄想解了这基本单元的法则——哦,他们那儿两千多年后才盖起了现代化的厕所。
再看那边,东非野牛大迁徙,奔跑中一只野牛放了个屁,吹动了尾巴上的一撮毛,其中一根毛上的几个细菌讨论开了,有的说地震了,有的说刮飓风了,有的坚持是天象警示要世界末日了,争得面红耳赤。无语,连个毛都没搞清楚,还吹个牛群呢!
(二)预测未来?
哎呦,小看那个经了,后来好多人用它搞预测算命呢,生意火爆得不要不要的。那个算命先生真高,三个书生赶考问前程,他伸出了一根手指立准搞定。那个推推搡搡的图也了不得,完全吸收了那个经的精华,叫你们猜、猜、猜,越是模棱两可、不明不白越是神奇吧!老聃泄露了“天机”,却苦苦没个知音人,“具象的即局限的”,那就不带文字极尽抽象来个大写意,后世诸君各有立场、各取所需、各凭想象、各自创造,无限开发后都打上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大标。
不说这“大智慧”了,我得寻思一下:如果真预测准了,说明结局都是既定的,被预测的对象无论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改变命运,那又何苦自寻烦恼去预这个测、算这个命呢?我真想跳到那些个大师跟前,让他们算算我到底会不会找他算这个命。看天象、算轨道——“看相算命”明明是科学家端的饭碗嘛,再一根筋的人也不可能像天体那样打转转,更况乎那心念电转的个体意识、个体意识系统。所以“预测未来”,还是算了吧,不,还是别算了吧。
(三)宇宙中心?
不好,那边吵吵得更厉害,什么“地心说”“日心说”,意见不同就各自保留意见呗,干嘛把人关起来。啊?还把人活活烧死!我跳脱了这个“基本单元”,只能瞪着眼干着急。才多大点事?我愤慨地远远地戳着那本据说在蓝球上发行量最大的经书,围着它就画圈圈,一个圈圈上一点,一个圈圈下一点,一个圈圈左一点,一个圈圈右一点,嘴里一边埋汰着:“上边的上边,下边的下边,左边的左边,右边的右边——不知道外边总是可以有外边的吗?既然眼睛只能看到头顶大的那块天,那闭上眼睛画圈圈不就完了,看看有多大的概率刚好把你们心中的目标圈定在中心。争什么‘地心’‘日心’,这是要争着笨到宇宙的中心去!”
(四)牛顿卡壳?
还是爱因斯坦小子不赖,“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这话来得痛快,什么圣经神经,分明就是好大一本寓言,人家不信就给扣没信仰的帽子,还动手动脚、动刀动枪打击异端。对于信仰,就算你是真的价值,也不要用假的载体来传播,更不要用强的手段来推广——信仰的真义在于价值认同而非传说笃信,人家可以接受你的价值但摒弃你的传说。像牛顿小子,那么蛮横的家伙,谁也不服,就服证据——信不信什么得讲道理、讲证据——他以为真理在科学那儿,就全心全意投入进去探寻;他以为真理最终还是在神那儿,就立马干脆地掉头。不过可惜了,他灵光了半生的脑筋忽然卡了壳儿,捣鼓出个需要上帝出手的“第一推动力”,也不想想,系统外的任何方向的推动产生的效应必然是该系统沿着力的方向运动,同时引发系统内部的运动。在牛顿小子的时代,没有任何观测结果显示他们的“基本单元”整体向某个方向飞奔,所以他本应该得出基本的结论就是他们的系统是内生力量驱动的,而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已经排除了“上帝”对内干涉——这个矛盾本来可以指向更伟大的发现。牛顿小子的脑筋这一短路,在他们蓝球上把“神”的金身刷得耀眼了,却晃得自己再也没拾到一片贝壳,还曝光了暗黑的B面人生。

楼主:宁鸣生1978

字数:85895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09-10 06:35:22

更新时间:2019-11-13 19:46:45

评论数:17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