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儒道法争锋史:从秦始皇到王莽

儒道法争锋史:从秦始皇到王莽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引子 秦始皇轻率的答案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韩、魏、赵、燕、楚、齐六国,兼并其土地,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秦朝之前,夏、商、周三代诸国林立。各个国家承认中央王国的宗主地位,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春秋之前,三代中央王国除了改朝换代的过渡期,都保持着对四方诸侯的巨大实力优势。四方诸侯对中央王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周室东迁后,王权衰落,无力统御诸侯。中华大地告别以往一枝独秀的局面,四方诸侯国蓬勃发展,拥有了比周王室更强大的实力。这个时期崛起了以齐桓公为首的五霸,先后主导中国局势。诸侯之间兼并局势加速,强灭弱,大吞小。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成为逐鹿中原的最后主角。为了增强国力,获得战争与对峙的优势,各国竞相推动变法改革。其中,僻在西陲的秦国起用商鞅,大刀阔斧推进变法,对社会的改革最为彻底,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不久,秦国的实力就超过诸侯,开始一枝独秀。诸侯相互竞争的局面,变成六国联盟与秦国的竞争,合纵连横之计大行。

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秦国君王推行扩张政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洎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灭周王室,消灭六诸侯,统一中国,分置郡县。

秦王嬴政雄视天下,野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和三代帝王一样,只统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带。发杂兵与囚徒、商贾,南取百粤之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使中原王朝的势力,第一次次辐射到岭南地区。又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却匈奴七百里,自东向西,修筑万里长城。

从秦非子给周孝王养马起,嬴家积六百余年的蛰伏、蓄势,终于从周王室的弼马温,摇身变成天下的新主人。秦朝代周,因为年代久远,人们经常忘记两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关系。赢家原来不过是姬家的家臣,是为姬家养马、管马的弼马温。西周列王不会想到,这个弼马温家族未来会取代姬家,君临天下。

但是,人们很难说这种君臣关系的转换,是一种背叛。如果说秦朝对周朝有所背叛的话,那就是对立国根基的背叛。众所周知,周王朝以德立国,以礼治国。武王伐纣,是以有德伐无德,顺乎天而应乎人。而秦朝则不一样,以法立国,以刑治国。秦灭六国,无一国是罪大恶极。灭亡了的六国,人民皆为其感到冤屈。

战国纷争,诸侯力政。谁强谁有理,谁强谁做主,这是现实的情况。然而在十数年内,灭亡六大国,毕竟是旷古所无的大事。对于这样的大剧变,秦王朝不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向天下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吗?即使秦王嬴政再怎么迷信武力,再怎么无视他人感受,也不能不感受到这种窘迫。

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和一众官僚,让他们讨论出结果,解释秦国灭亡六国的理由,颁布天下,告知黔首。秦国政治建立在法家理论基础上,其主要内容在于驭民和持权等实用技术,向来缺乏对社会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对于统一天下后的立国理论,法家官僚们自然做不出深刻的阐释。秦王供养大批的百家流派的客卿,但并不信任他们。被视为异端的客卿,无法参与帝国重大议题的讨论中。

秦朝的法家技术官僚,平时疲于应付繁杂的政务,从来没有思考过务虚的问题。待到秦王催促了,匆忙凑在一起,交出一份单薄得可怜的答卷来。法家技术官僚们关注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具体事务上。他们认为,某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在某政治、外交或军事事件上处置和应对不当。秦灭六国,是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和因果,与其他因素无干。这样的答卷,符合秦王嬴政的逻辑和口味。看罢之后,没有做出修改,便颁布天下。

诰文解释,秦灭亡韩国,是韩国先请为藩臣,后又反悔,约同赵、魏攻击秦国,所以其国该灭。灭亡赵国,是因为赵国背叛盟约,攻击太原,所以其国该灭。灭亡魏国,是因为魏王先同意到秦国朝拜,后来不但不来,还伙同韩、赵攻秦,所以其国该灭。灭亡楚国,是因为楚国答应献地,但没有做到,反攻击秦国南郡,所以其国该灭。灭亡燕国,因为燕太子丹指使荆轲刺杀秦王,所以其国该灭。最无辜的齐国,罪名是断绝外交,阴谋作乱,所以其国该灭。

很明显,秦朝如此解释其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合法性,缺乏说服力。比之商周两代在《尚书》中对改朝换代的理论建构,法家技术官僚弱爆了。他们终日劳烦于实务,鄙薄师古的想法,这些长处,最后却成为短处。在务虚大于务实的问题上,法家技术官僚暴露了自己弱点。或许他们最大能力,就是管理一个偏居一隅王国;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帝国,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相比于让天下百姓膺服秦朝统治,嬴政对显现自己的功绩更感兴趣。他说:“大秦代周,九鼎迁移。不更改名号,无以显现旷世功绩,让后世人明晓。从今以后,我不再称王了,众臣卿商议新的名号。”

对于具体问题,法家技术官僚就放得开。这个奉承秦王的问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们乐得听取他人意见。王绾、冯劫和李斯,召集博士官,一起商议。谁的主意好,秦王可能采用的几率大,就采用他的。

最后王绾领头上奏说:“前代帝王土地千里,外服诸侯朝贡与否,天子常常不能管制。现在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是上古以来没有的奇迹,前代帝王所不能及。称帝或称王,都匹配不上陛下盛大的功绩。臣等谨与博士商议,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人间之中,陛下最为尊贵。是以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改称泰皇,自称朕。”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宸衷独断。对很多事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少全盘采用臣下们的建议。他说:“把‘泰’字去掉,彰显‘皇’字;再采用上古‘帝’的号位,合称‘皇帝’。自今而后,朕独称‘皇帝’。”

“皇”本是烛火明亮、艳丽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伟大、杰出的意思。“帝”本指氏族部落首领,后来被王国政治领袖沿袭使用。周代独称“王”,东周以后诸国称王颇多,秦始皇不以为尊。因此采用古之“帝”号,前面加上“皇”,合称“皇帝”,即是伟大杰出的帝、光芒万丈的帝的意思。

秦始皇又说:“朕听说太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没有谥号。中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死后又有谥号。这样就出现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评价君王的情况。这种行为很没意思,朕不采用。从现在开始,废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代以数为名。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直至千秋万世。”

热爱数学的秦始皇,以为治天下和打天下同样简单。以后只要按部就班,像孩童数数字一般,就可以千秋万代统治中国了。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引子 秦始皇轻率的答案

第一章 春秋一梦

01 商人吕不韦的发迹
02 《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
03 秦国政治转型失败

第二章 师门恩怨

01 荀卿游说秦昭襄王失败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卿门下
03 李斯阳学儒道,阴修法术
04 十年蛰伏两面讨巧
05 一封谏书扭转人生
06 同门相残,韩非死于牢狱

第三章 法御宇内

01 史无前例的“法”制帝国
02 秦始皇对知识分子的利用
03 对外扩张,持续军国主义政策
04 与长子扶苏和儒生的分歧

第四章 焚书坑儒

01 寿辰之争,与知识分子彻底决裂
02 儒生的密谋
03 焚书令制造白色恐怖
04 孔鲋深壁藏书
05 坑杀儒生,远逐扶苏

第五章 庶民革命

01 大梁城计议
02 孔鲋与陈胜吴广合作
03 孔聚投奔刘邦

第六章 汉承秦制

01 高压统治下立体式崩溃
02 “大一统”必然与偶然
03 刘邦对儒生从轻慢到重视
04 秦朝覆灭与约法三章
05 汉承秦制,助力争霸

第七章 布衣皇帝

01 汉帝国建立,并行郡国制
02 叔孙通制定朝仪
03 陆贾讲论古今成败
04 开启孝治天下的先河
05 刘邦祭祀孔子

第八章 无为之治

01 道家思想流行
02 萧规曹随和无为政治

第九章 少年大儒

01 少年天才突入政坛
02 贾谊擘画改革大纲
03 元老大臣的排斥和打压
04 被贬谪长沙
05 《治安策》和英年早逝

第十章 独尊儒术

01 儒家学术蓬勃发展
02 道家的阻力
03 首兴儒术遭窦太后否决
04 董仲舒对策
05 全面大一统方案
06 人才站队形成独霸

第十一章 多面汉武

01 扶持儒学成官学
02 迷信神仙方术
03 穷兵黩武拓疆土
04 酷法辅治,竭取民膏
05 下诏罪己,儒始儒终

第十二章 盐铁大会

01 儒生呼吁改革旧政
02 求义与求利的交锋
03 突兀的转向:儒法相争
04 桑弘羊倒台与法家绝迹

第十三章 道杂王霸

01 儒学垄断皇家教育
02 昭宣盛世下的重刑遗风
03 父子之争:王道或霸道
04 虚假命题:外儒内法
05 职业官僚加速儒学化

第十四章 党争之始

01 政治派系新旧交替
02 儒学四人帮对抗宦官外戚联盟
03 儒官集体屈服利禄诱惑
04 形式复古主义兴起

第十五章 盛衰异路

01 成哀昏庸,政治糜烂
02 儒学逆势上扬,愈加强盛
03 君主专制无药可解

第十六章 复古迷途

01 王莽以儒道立身邀名
02 权谋家登上巅峰
03 成功谋朝篡位
04 推进极端复古改革
05 天下皆叛,新朝覆亡
06 剪切不断的纠葛

后记 风化最美的东汉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2、《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1)

吕不韦经商时,走南闯北,久闻战国四君子大名。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皆位高权重,礼贤好客。四方游士,不远千里,争先去投奔。每一人供养的客卿,达到数千人。客卿们受了恩惠,四处褒扬赞颂他们的美德和品行。口耳相传之下,名声愈盛。举凡老弱妇孺,贩夫走卒,无人不知。

吕不韦钦羡四君子美名,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名满天下。成为秦国丞相后,他想,方今天下强国,首数秦国。而四国皆有君子,招揽游士,享有美誉,独独最强的秦国没有。如此情形,甚不匹配秦国的地位。他说通了秦庄襄王,好贤礼客的美名,不能独独秦国没有;且让各国揽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不利于秦国未来扩张发展,一统天下。

得到秦王首肯后,吕不韦敞开大门,迎接四方宾客。无论博古通今者,或术业专攻者;无论饱读诗书者,或技通骑射者;无论学尊儒墨者,或道法老庄者,举凡有可用之才,来者不拒。以秦国的实力,以及吕不韦的权位,发出这样的招贤榜,对天下才士,自然是莫大诱惑。那些还没有归属的才士,不需选择,纷纷投靠秦国而来。原来在平原君、信陵君门下的食客,看到赵国和魏国势衰,也有不少改换门庭。没有多久,吕不韦的丞相府门前,就游士辐辏,车水马龙。鼎盛之时,供养的客卿达到三千余人。为了供应服侍好他们,吕不韦特别配备家僮上万人。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前后共十二年。在此期间,秦国的军政大局皆由其主导。特别是在庄襄王去世后,秦始皇继位未亲政前,吕不韦是秦国实打实的一号人物。武将蒙骜、王齮、麃公配合吕不韦,继续推行秦国扩张政策。多次对赵国和魏国用兵,攻取城池数十座。灭亡东周,使卫国成为附庸。

吕不韦在军政方面的功业,延续秦国向来的政策,不足为奇。他有所不同的策略,在于想矫正秦国行之百年的政治指导思想。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政治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只有农业和战争,才能让国家富强壮大;否则就是浪费精力。秦国固有西蛮本色,缺少心灵与精神上的追求,适合法家制度体系的落地成长,商鞅的改革政策得到大力推行。统治者通过严刑峻法的手段,把国家和社会的全部资源,调动到农业和战争上,秦国迅速崛起。从商鞅到吕不韦的百余年间,秦国能压制六国,不断扩张领土,都拜法家改革成果之赐。

然而吕不韦对法家的思想和政策,怎么看怎么不顺。法家非常鄙薄商人,反对人民经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发展农业,人民才能吃饱穿暖,国家才能富强。商业本质上并不产出,从事商业的人越多,国家越贫穷。因此秦国对商业行为有很多禁令,这不准,那也不准。吕不韦本人就是经商出身,靠了商业,他才发家致富;靠了商业,他才走上人生巅峰。商业,是吕不韦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奉之若神的职业。否定商业,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吕不韦执政后,并不遵循以往的政策,打压和限制商业。

对于文化的态度,吕不韦和法家同样有分歧。法家反对人民学习《诗》、《书》,这不但减少了务农的人口,而且起到不好的榜样作用。有一人学习文化获益,务农的人眼红懈怠,就会跟着效仿。农作物的种植和粮食的生产,就会下降。法家不但反对文化,而且反对传统文化背后传达的善、孝、悌、廉等精神。若国家灌输这样的精神,国家必被削弱;遭遇战争,还可能灭亡。而供养借助文化知识取巧的外国游士,负面影响倍增,法家更是大力反对。

吕不韦开门迎客,招徕天下才士,一反秦国百年传统。非但如此,吕不韦对知识分子,还表现出少有的重视与尊重。他对文化知识的态度,有若海纳百川。不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好,墨家也好,阴阳家也好,名家也好,纵横家也好,凡是属于文化知识范畴的,在他的丞相府都有一席之地。出身商人世家的吕不韦,之前读过多少书,在心灵内沉淀了多少文化的精华,现在无从得知。但他对人类的精神创造的产品,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开明和宽容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尊重和利用,不应该被粗暴地摒弃。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第一章 春秋一梦


01、商人吕不韦的发迹

实际上,秦国并非没有高瞻远瞩、着眼长久的人物。早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二十年,就有人着手制定大一统之后治国大纲,他就是大秦相国吕不韦。

吕不韦出身商人,天性机巧敏捷,善于发现和抓住时机。他往来奔走各国,贱买贵卖,很早就累积起千金资产。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吕不韦的境界也变得开阔。古时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商人处在最底下一层。吕不韦虽然家财万贯,但社会地位低下,他并不满意这样的待遇。

当时诸国纷争,大力招揽人才,不少布衣之士,朝处市井之肆,暮升君王之堂。如苏秦,落魄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显贵时高车驷马,佩六国相印。吕不韦虽然读过些书,但毕竟不是士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王者,从而获得显贵,不是他的风格。他是个商人,最大的长处不是学识和口才,而是财富和特属于商人的精巧头脑。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进阶。

有一回,吕不韦行商到赵国邯郸,结识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庄襄王异人。当时,异人的处境非常不好。论身份,他是秦昭襄王的太子安国君一个不受宠的夫人的儿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从来没有重视过子楚,把他送到赵国充当人质。论形势,当时秦国推行扩张政策,频繁与赵国开战。作为敌对国的宗子,赵国上下仇视子楚。当局觉得,保证异人的安全,已是莫大恩惠。想获得优待礼遇,是痴心妄想。

异人被抛弃到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秦国再强大,祖父和父亲再显贵,也与自己没有关系。秦赵不断交恶,特别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万人后,自己的处境越来越难。他有时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害怕赵人把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赵人隔绝了秦国来人与他的联系,也断绝了对他的经济供应,异人的境况愈加困难。连日常饮食和车马交通之资用,也逐渐捉襟见肘。

有一回,异人派遣管家到吕不韦处购置衣物饰品。考虑到手头已不宽裕,管家再三挑选议价,最后犹面有难色。吕不韦看着他笑说:“你家主人乃堂堂秦国王孙,难道还计较几分钱财?”管家摇了摇头,叹息说:“今时不同往日!今时不同往日。”吕不韦若有所思后,以半卖半送的价格,应允给他。但没让他当下把货品拿走,而要亲自送上门。管家同异人在赵国备受冷落,尝尽人间苦味,没曾想今日恶劣处境下,还能蒙受一商人厚待。他喜不自禁,赶紧回去给异人复命。

吕不韦载上货品,驾着马车,来到异人住处。下了马车,吕不韦看到门庭冷落,屋瓦残败,一片萧条景象。异人迎出门外,拱手说:“听闻管家回报,贵宾光临,有失远迎。”吕不韦见到异人态度恭敬,有点受宠若惊。要知道他仅仅是一个低下的商人,而异人是高高在上的秦国王孙。若在往时,莫说王孙,赵国之内一个下等官吏,都不将他放在眼里。

吕不韦与异人寒暄一番,见他面容憔悴,神色郁郁,又兼之经济困窘,器用简陋,不禁心生怜悯。异人的处境,他不是不知道,但不承想竟贫窘至此。吕不韦一面哀怜他的遭遇,一面却心生窃喜:“此真乃奇货可居!奇货可居!”

吕不韦久在商场,深谙商道。他能发家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发现平凡事物的特别价值。一个货品对某人没有价值,对别人却不可或缺。一个货品在某地没有价值,在别地却价值连城。吕不韦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猎狗,哪怕在打盹的时候,都保持对四面八方的警惕,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商机。当落魄惨淡的异人印入他的眼帘,他的内心一阵滚动翻腾。这哪里是即将穷途末路的异国王孙,分明是未来价值连城的一块玉璧!自己面对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投资,只要加以引导利用,回报超乎想象。而且,这能帮助他实现长久以来的夙愿,从卑贱的商界迈入高贵的政界。

隔了一日,吕不韦备倾尽自己在邯郸的所有,备齐珍贵的吃穿用住物品,又来拜访异人。未来的秦庄襄王不知自己是一张好的底牌,突蒙赠送如此厚重礼品,既感激又讶异。自己在赵国备受冷落,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吕不韦不但不以为嫌,而且馈赠厚礼,不知所图何在?

面对异人的疑问,吕不韦没有打太极,他单刀直入说:“我之所以赠送礼物给王孙,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富有。希望王孙笑纳,不以为不韦心意轻薄。”

异人目视着他好一阵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先生甚是好笑!从来人都是聚敛财货,方能更加富裕。你现今把财货赠予与人,却希望自己更加富有,不是南辕北辙吗?”

吕不韦脸上露出迎合的笑容,身子往异人方向倾去,说:“实不相瞒,不韦身为商贾,小打小闹,挣个三宅六院,保子孙三代富裕安康,不成问题。若要前进一步,谋个富贵功名,光宗耀祖,不得不托身于人。能结识王孙于邯郸,乃不韦一生之幸。馈送物品,只是聊表薄意。不韦款款诚心,盼附翼王孙之后,可鉴日月。”

“哈哈!哈哈!”异人尴尬地笑了几声。“我现在什么状况,先生又不是不知道。在这赵国之内,人人避我唯恐不及。秦赵怨仇深重,我度日如年,深感朝难保夕。即使侥幸回到秦国,以我的身份和地位,也……”异人凝噎住声音,沉默一阵方说:“先生指望于我,恐怕难于如愿。”

吕不韦展露出久经商场、晓达人事的老练,用坚定的声音告诉子楚:“王孙切莫担忧他事。你只要坚信一点,你是当今秦王的孙子,是未来秦国的继承人。有此凭依,未来就有无限光明的可能。若王孙信得过在下,让我以你的名义前往秦国疏通打点,确保当今太子安国君立你为嫡嗣。”

异人母亲为夏姬,向来无宠于安国君。把异人送到凶险的赵国为质,代表了秦王和安国君的态度。今后想要继承王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异人也有自知之明,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妄想。但听到吕不韦信誓旦旦,掩饰不住内心的好奇和欲望的蠢动,问道:“先生有何计策,可让我立为太子嫡嗣?”

吕不韦说:“王孙你看,你有秦王高贵的血统;而不韦薄有钱财,以及些许计谋口才。如果我们分开,那么大家什么都不是。你仍旧被束缚在邯郸城内,过着朝难保夕的日子。不韦仍旧东奔西走,为养家糊口,辛苦劳碌。若我们合作,借你的有为我的无所用,用我的有为你的无铺路,双方获益无穷。王孙若信我之言,不韦虽然贫穷,也要凑出千两黄金,前往秦国疏通与华阳夫人的关系。华阳夫人受宠于安国君,又无子。若她收你为子,立为安国君嫡嗣,今后秦国还不是王孙的?”

异人心猛烈搏动起来,从前天遥地远的事情,经吕不韦一分析,竟然觉得近在咫尺。自己竟然不用死,自己竟然能离开赵国,自己竟然能成为秦王。他的思维拐了好大一个弯,才返回原点,眼睛里的吕不韦若实若幻。

异人勉力镇定内心翻腾的波澜,确信吕不韦所言非虚,自己不用出财出力,也不需要冒大风险,就有可能成为天下最强大国家的君王。他挨着吕不韦坐下,紧紧攥住他的手说:“西方之事,但凭先生安排。果如君算,让我登上秦王宝座,定然不负先生恩德。我当裂土封侯,与先生共享富贵尊荣!”

吕不韦得到异人受命,以千金购买四方珍奇物玩,载之西行。吕不韦在秦国厚贿华阳夫人的姐姐,再经其贡献珍宝于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想到一个远在赵国的庶子,对自己有如此孝敬之心,不免有所感动。吕不韦知道自己在进行一项巨大的投资,要彻底打动太子夫人,就不能吝惜财产。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子楚和华阳夫人的关系,才能从物的层面,升华到情的层面,牢牢稳固下来。而他厚实的家底,能支持他大手笔地挥霍。

此时吕不韦,再不是从前锱铢计较的吕不韦。他的思想意识,已经从商业维度,跃进政治维度。他不计经济回报的付出,目的是想在政坛上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历史上赢得响亮的名声。

数度贿赂于华阳夫人的姐姐后,吕不韦觉得时机成熟,向她进言:华阳夫人无子,若立贤孝的异人为嫡嗣,可防年老色驰之后的变数,竟世有宠于秦。华阳夫人被说到心坎,便求安国君让她认异人为己子,立为嫡嗣。于是安国君与华阳夫人剥符约誓,立异人为嫡嗣,更其名为子楚。因为吕不韦居中促成其事的功劳,他们任命他为子楚师傅,让他好生在邯郸辅佐子楚。至此,吕不韦双脚已经迈入政坛,未来等待他扮演的将是全新的角色。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命王龁率军围攻邯郸。秦赵关系破裂,赵人欲杀子楚以泄愤。吕不韦用六百两黄金贿赂通赵国监管的官吏,与子楚逃出邯郸,投奔秦军。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薨逝,安国君继位,为秦孝王。秦孝王在位一年薨逝,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

当初吕不韦为秦庄襄王制定的策略,竟然一步步实现了。从一个邯郸城里贫窘困顿的弃人,摇身变成富强天下的秦国君主,子楚的命运实现巨大改变。而达成这一切的谋主,就是在他落魄凄凉之时,慧眼识金,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吕不韦。秦庄襄王对吕不韦亲自如师,敬之如神,但凡他的谋策建议,他无有不从。他没忘记自己对他的承诺,继位为君后,即刻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

至此,吕不韦完全剥去商人的身份,实现了人生的进阶。身为大秦相国的他,处在一人之下,要为秦国的兴亡负责。而且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明朗化,他也要为天下的兴亡负责。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2、《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1)

吕不韦经商时,走南闯北,久闻战国四君子大名。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皆位高权重,礼贤好客。四方游士,不远千里,争先去投奔。每一人供养的客卿,达到数千人。客卿们受了恩惠,四处褒扬赞颂他们的美德和品行。口耳相传之下,名声愈盛。举凡老弱妇孺,贩夫走卒,无人不知。

吕不韦钦羡四君子美名,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名满天下。成为秦国丞相后,他想,方今天下强国,首数秦国。而四国皆有君子,招揽游士,享有美誉,独独最强的秦国没有。如此情形,甚不匹配秦国的地位。他说通了秦庄襄王,好贤礼客的美名,不能独独秦国没有;且让各国揽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不利于秦国未来扩张发展,一统天下。

得到秦王首肯后,吕不韦敞开大门,迎接四方宾客。无论博古通今者,或术业专攻者;无论饱读诗书者,或技通骑射者;无论学尊儒墨者,或道法老庄者,举凡有可用之才,来者不拒。以秦国的实力,以及吕不韦的权位,发出这样的招贤榜,对天下才士,自然是莫大诱惑。那些还没有归属的才士,不需选择,纷纷投靠秦国而来。原来在平原君、信陵君门下的食客,看到赵国和魏国势衰,也有不少改换门庭。没有多久,吕不韦的丞相府门前,就游士辐辏,车水马龙。鼎盛之时,供养的客卿达到三千余人。为了供应服侍好他们,吕不韦特别配备家僮上万人。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前后共十二年。在此期间,秦国的军政大局皆由其主导。特别是在庄襄王去世后,秦始皇继位未亲政前,吕不韦是秦国实打实的一号人物。武将蒙骜、王齮、麃公配合吕不韦,继续推行秦国扩张政策。多次对赵国和魏国用兵,攻取城池数十座。灭亡东周,使卫国成为附庸。

吕不韦在军政方面的功业,延续秦国向来的政策,不足为奇。他有所不同的策略,在于想矫正秦国行之百年的政治指导思想。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政治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只有农业和战争,才能让国家富强壮大;否则就是浪费精力。秦国固有西蛮本色,缺少心灵与精神上的追求,适合法家制度体系的落地成长,商鞅的改革政策得到大力推行。统治者通过严刑峻法的手段,把国家和社会的全部资源,调动到农业和战争上,秦国迅速崛起。从商鞅到吕不韦的百余年间,秦国能压制六国,不断扩张领土,都拜法家改革成果之赐。

然而吕不韦对法家的思想和政策,怎么看怎么不顺。法家非常鄙薄商人,反对人民经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发展农业,人民才能吃饱穿暖,国家才能富强。商业本质上并不产出,从事商业的人越多,国家越贫穷。因此秦国对商业行为有很多禁令,这不准,那也不准。吕不韦本人就是经商出身,靠了商业,他才发家致富;靠了商业,他才走上人生巅峰。商业,是吕不韦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奉之若神的职业。否定商业,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吕不韦执政后,并不遵循以往的政策,打压和限制商业。

对于文化的态度,吕不韦和法家同样有分歧。法家反对人民学习《诗》、《书》,这不但减少了务农的人口,而且起到不好的榜样作用。有一人学习文化获益,务农的人眼红懈怠,就会跟着效仿。农作物的种植和粮食的生产,就会下降。法家不但反对文化,而且反对传统文化背后传达的善、孝、悌、廉等精神。若国家灌输这样的精神,国家必被削弱;遭遇战争,还可能灭亡。而供养借助文化知识取巧的外国游士,负面影响倍增,法家更是大力反对。

吕不韦开门迎客,招徕天下才士,一反秦国百年传统。非但如此,吕不韦对知识分子,还表现出少有的重视与尊重。他对文化知识的态度,有若海纳百川。不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好,墨家也好,阴阳家也好,名家也好,纵横家也好,凡是属于文化知识范畴的,在他的丞相府都有一席之地。出身商人世家的吕不韦,之前读过多少书,在心灵内沉淀了多少文化的精华,现在无从得知。但他对人类的精神创造的产品,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开明和宽容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尊重和利用,不应该被粗暴地摒弃。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上面有一节发反了,本来后面的,发到了前面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2、《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2)


公元前249年,东周君阴谋与诸侯合军,进攻秦国。秦庄襄王命吕不韦率军,灭亡东周。建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东周的属地,成为吕不韦的采邑。周王室所藏的文献典籍,全部为其所有。吕不韦阅览历代周王秘藏的典籍,感慨这个绵延了八百多年王朝的伟大。有赖文武周公的艰苦创业,打下雄厚基础,子孙才能安享到如今。现在周朝已经灭亡了,必有新的力量取而代之,主宰天下。而新的王朝,必然肇建于当今最为强盛的秦国之手。

吕不韦想:周朝之所以能绵延长久,除了武功鼎盛之外,还有巍巍文德与礼制。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统一之后,以什么样的准则治理人民,保持国运长久,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仍旧延续商鞅的法家政策,治天下如治秦国?他否定这种做法。除了内心本有对法家的嫌恶,他也看了出它们的弊端。

法家的思想和政策,建立在“利”的基础上。以利诱惑君王,锁住他们的心,才能得到信任。而在为君夺利同时,法家人物把自己和君王推到人民的反面。在他们看来,人民与君王(国家)是对立存在的。人民弱了,国家才能强。人民贫穷了,国家才能富裕。人民愚蠢了,国家才显示出智慧。否则,国家和君王就是弱小、贫穷和愚蠢的。因此,为了富国强君,法家一直在推动抑制、限制和打压人民的政策。

损人利己的政策执行久了,必然导致人民与国家的对立。为了消化内部不良因素,国家不得不推动侵略扩张政策,依靠掠夺来的财富安抚人民的不满。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通过对外战争,不断蚕食六国疆土。法家的蛊惑,让秦国染上战争的瘾,一经操起武器,就放不下来。他们不但觊觎富庶的中原,连僻在西陲,甚少与中原来往的巴蜀,也都不放过。六国灭亡后,秦始皇继续对岭南用兵,也是侵略机器停不下来的结果,并非他个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若有一日,秦国成为大一统王朝,天下再无敌手,怎么延续统治?如果不能再通过对外战争掠夺财富,那么法家自残式的统治政策,将不可避免把这个国家导向灭亡。吕不韦意识到,秦国需要一种崭新的指导思想,来应对一统天下后的新形势。而这种指导思想,首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调整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让两者之间,从相互对立,转变成相互依靠。让温情取代冷酷,成为人间的基本色调。只有如此,才能维持新王朝的长治久安。吕不韦知道,承担这样跨时代的政治责任,非他莫属。

吕不韦第一身份是政治家,第二身份是商人,本身不具备深厚的学术修养。他不可能自己著书立说,提出一套切实周密的政治思想体系。但他有权、有钱,幕下之宾数千人,囊括当世知识精英。只要他确定方向和纲领,其他的工作自会有人帮他完成。

根据《吕氏春秋》成书内容,以及吕不韦失势后客卿们的态度推断,吕不韦对知识分子推心置腹,极是尊重。他不但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而且让他们畅所欲言,竭尽才智,发挥作用。他告诉他们,他们参与创作的是未来王朝思想蓝本,将会泽及千秋万代。每个人都会因此受益,留名后代。吕不韦的诚意,激发出客卿们的强大创造力。不同学派的人具有不同的观点,主张不同的方法,从前泾渭分明,互不谦让与妥协。但此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感召下,他们会集到一起,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绘制天下人民美好的未来。

在吕不韦主导下,以外来客卿为主体的创作团队,构建出合天、人、地于一体的宏伟的思想系统。由之既可窥见天地自然之规律原理,又可参验人间万事之兴衰存亡。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如此壮大瑰丽,又具体而微的著作。这样一部非凡的杰作,已经超越个人能力的范畴。只有汇集天下精英的智慧能力,才有可能达成如此的效果。

或者可以说,《吕氏春秋》是一部实现中国知识思想“大一统”的著作。秦国既要统一天下,治理天下人民,那么就要集合所有有用的知识。在实现军事政治统一之前,有必要实现知识思想的统一。吕不韦对诸子百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明和宽容态度,不论出身如何,不论观点如何,只要对治理未来王朝有用,就一视同仁。于是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思想观点,经过筛选过滤后,各有特色闪耀在这部体量巨大的作品中。

《吕氏春秋》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法家思想的反动。吕不韦不再授予法家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是把他挤到一个不起眼角落。他勾画出的未来指导思想,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核心,其他思想为辅助。效法天地自然,虚君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强调德治和人间伦理的作用,提倡乐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天下为公,为民谋利,是墨家思想的体现。而阐述人间诸事与自然物候的应对,则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体现。对于法家,只采纳了厚今薄古等聊聊数点。

这样,吕不韦将原来定于一尊的法家指导思想,颠覆在地。他自信集合了历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之精华,就是指导未来王朝行政最好的思想。考虑到吕不韦在秦国执政时间,并不算很长,根据不是很牢固。要做出这样巨大的改变,动摇秦国立国根基,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如果他只是一个短视、自私的商人,完全可以和范雎、蔡泽、李斯一样,因循守旧,安享富贵。吕不韦没有那么做,说明他着眼长久,顾全大局。

完成《吕氏春秋》的修撰后,吕不韦在咸阳大门悬布公告,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书中一字,赏予千金。这样做的目的,一面是征求完善作品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告知秦国人民,《吕氏春秋》修撰完成了,这部书意义非凡,将会对国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借助权势之手,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广而告之,取得的效果远超知识分子的口耳相传。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3、秦国政治转型被判失败(1)

但秦国毕竟还没有统一天下,实践《吕氏春秋》思想的最好时机,还没有到来。吕不韦暂时只能加大对宣传,让它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而在所有人中,年轻嬴政的看法,无疑最为重要。他是秦国的王,最有资格来确定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嬴政还未亲政之前,吕不韦贵为相国与“仲父”,完全有能力对他的成长教育施加影响。可以肯定,嬴政一定知道《吕氏春秋》的存在,并且可能全部阅读完它。吕不韦杂糅百家的思想,曾经在他心中撒播下种子,如果不是突然爆发出的政治危机,开出怎样的果实还是未知数。

秦庄襄王为质于邯郸时,吕不韦曾宠爱一赵国女子。一日宴请宾客,被子楚瞧见。赵姬容颜艳丽,风姿绰约,霎时勾走子楚心魂。别离之后,相思得朝不成眠,夕不成寐。最后子楚拉下老脸,向吕不韦求要赵姬。当时子楚已是吕不韦的主子,况且他对子楚的前提投资那么大了,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让一番努力毁于一旦。思来想去,只得忍痛割爱,把赵姬献给子楚。子楚对赵姬宠爱异常,封为夫人。

秦庄襄王继位后,赵姬被封为王后。本来各得其所,两相欢乐。怎料秦王命薄,没到三年,一命呼呼而去。王后一下变成太后,青春守寡,每日空帷垂泪。寂寞难耐之下,不免思念起旧情人吕不韦。当时吕不韦职为丞相,号为仲父,权倾朝野。两人时有相见,太后就撩拨起他来。吕不韦不缺女人,但太后熟女风范,别有一番风味;且又身居高位,勾引起吕不韦一种强烈的征服欲望。欺负嬴政年少,两人眉来眼去,勾搭上了。

吕不韦和太后的私情,持续数年。随着嬴政年岁增长,吕不韦内心有所畏惧。加上太后欲壑难填,索求无度,作为一个政务繁多的政治家,他实在不能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吕不韦心生他计,找到一个伟男叫嫪毐的,假作阉人,送进宫中,供太后淫乐。太后与嫪毐如胶似漆,难舍难离,很快把老头子吕不韦抛到脑后。

宫闱内的秽事,赖太后和吕不韦两人遮掩,嬴政一向不知情。有一回嫪毐与宫内侍官饮酒,醉后厮斗。嫪毐怒气勃发道:“老子是秦王后爹,谁他妈敢动我?”侍官们一听,呼啸散去。有人不忿,向嬴政告密,说嫪毐其实不是阉人,与太后有私情,并生有两子。其时嬴政已经继位九年,开始亲政,掌握了实权。

嬴政追究实情,发现与母亲有私情的不但嫪毐一人,还有相国吕不韦。自己天天“仲父”、“仲父”叫他,看来不是白叫。察觉到自己被背叛了,嬴政果断反击。他免去吕不韦相国职位,任命昌平君接任。在对嫪毐案深究时,嫪毐发起兵变,企图杀死嬴政,被早有准备的嬴政镇压下去。嬴政诛杀了嫪毐三族,党羽车裂灭宗。与之沾上关系的人,都牵连不宥。

在最后处置吕不韦时,嬴政念在他侍奉先王有功,没有他,不会有自己的今天。且吕不韦供养的客卿宾客众多,这些人每天排着队给他求情,众情难却。最后,嬴政没有深究吕不韦的罪责,只是将他免职后,出放到封地洛阳。

离开权力中心的吕不韦,若安然于恬静的生活,就不会召来灾祸。但此时的吕不韦,已经不是商人的吕不韦,甚至不是政治家的吕不韦。因为他在任丞相期间,对知识分子的礼敬,编撰《吕氏春秋》时做出的宏伟规划,俨然让他成为一种象征,一种集体意志的代表。很多人坚信,吕不韦就是未来治平天下的丞相的不二人选。他的离去,意味着秦国政治转向的失败。从此以后,残酷、冰冷、无情的法家思想将继续控制秦国的政治机器。这样的结局,是有学之士不愿看到的。

于是,在吕不韦被禁锢在洛阳期间,四方游士络绎不绝前往秦国,企图说服秦政府赦免吕不韦,重新启用他。传到嬴政耳中的信息是,吕不韦有才有德,吕不韦功绩卓著,吕不韦高瞻远瞩,缺少了他,秦国以后不能正常运作了。山东诸侯国,出于不同的目的,也派遣使者前来求情。说了他们原先都是与文信侯交涉事宜,现在罢免文信侯,就没有信任的人对接了。

说情的人越多,嬴政内心越是忌惮。想起未亲政前蒙受的耻辱,它深知权力的重要性。现在他已经手握实权,怎么可能再把吕不韦放出来,分享他的权力?莫说是位高权重的吕不韦,即使是失去自由的吕不韦,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威胁。求情的人前脚接着后脚,几乎踏破门槛。在他看来,就是吕不韦在展示自己的实力:看吧,我即使被禁锢了,追随者还那么多,我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3、秦国政治转型被判失败(2)


嬴政的专制和冷酷,是天赋的才能。他不可能再放吕不韦出山,削弱自己的威望;也不可能接受吕不韦大杂烩式的理论,放弃让秦国获益无穷的政治根基。要杜绝吕不韦的隐患,且让那些宾客不再烦着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吕不韦死。嬴政坚忍起心灵,给吕不韦修书一封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让秦国裂土封侯,食邑十万户?你与寡人有何亲,让寡人称仲父?命你和你的家属迁居到蜀地!”吕不韦对自己的威胁,以及和母亲的私情,都是嬴政难于启齿的。他只能直接决裂,下达处罚。

收到嬴政冰冷无情的通达,吕不韦觉得人生了走到尽头。回想起跌宕起伏的一生,自己从一个庶民、一个商人,摇身变成为政客,登上权力巅峰,掌控半个天下;再由政治家涉足学术界,梦想影响千秋万代。自己一路在走,野心一路膨胀,终至没有了回头路。回想起在邯郸,自己曾和秦庄襄王说的话:若自己坚持行商,挣个三宅六院,保子孙三代富裕安康,没有问题。现在走到这一步,是否错了?

吕不韦抚摸着耗尽心力编撰出的《吕氏春秋》,自己让秦国长治久安、统御宇内的抱负,现在成为了南柯一梦。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及生物生命,行将终结。能流传到后世,恐怕只有这本书了。但是,谁又会用一本大杂烩的思想类书籍,来评价一个失败政治家呢?吕不韦长叹一声:“知我罪我,皆非《春秋》乎?”他仰头喝下毒酒,告别人世。

吕不韦担忧的不无道理。在他死后,人们习惯从一个失败的权谋家的角度来看待他,并且认为他在道德人品上,有很大瑕疵。《吕氏春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美誉 —— 一部分人否定著作的思想价值,一部分人将吕不韦的主编资格剥夺掉。相反,受到他的连累,历来学者对《吕氏春秋》的评价都不高。

固然,从哲学思想上言,很难说这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吕不韦综合各家学说,梦想熔铸出一个完美的体系,虽然得到当时游士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有很大世俗利益上的考量,甚少理论上的膺服。这导致吕不韦失势以后,各个学派都不待见《吕氏春秋》。他们认为自己学派的思想是纯之又纯的,和他家杂在一处,简直不伦不类。信儒家的,专谈儒家思想去。信道家的,专谈道家思想去。《吕氏春秋》的整体思想,后继无人。这部作品,更多时候是作为珍贵文献,流传到后世的。

但若在一定时限的政治语境中审视《吕氏春秋》,它绝对称得上光芒万丈。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以何种政策治理国家和人民,绝对是一项重大课题。秦国受益于法家的改革,富国强兵,才能兼并六国。大部分秦国人,认为没有改变政治指导思想的必要。只有吕不韦看出法家政策的弊端,长期的君民对立情况,非常不利于坚固统治基础。统治天下,和统治秦国,又是截然不同的问题,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政治指导思想。在这方面,吕不韦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他不但看到了问题,也着手去解决了。

凡所有政权,想要历久长青,皆要以民为本,执政为公。《吕氏春秋》构建出的政治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显现出一种拥抱人民的热忱,以及与人民亲善的意向。在它预设的政治架构中,君王和国家,再不处在人民的对立面。国家的强盛,不再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未来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的感受。

吕不韦看到了秦国的病,想要医。他开出了药,但没等病人服下,他医生的资格就被罢免了。以后秦国在法家思想主导下继续发动战争,直至统一六国。但天下一统后,秦始皇并刀枪入库、与民休息;没有了敌人,大秦帝国开始自戕。不出十余年,嬴氏家族被亡国灭种。

我们不能说,吕不韦设定的政治思想体系是完美的,秦朝若实行了便高枕无忧。但至少至少,吕不韦的方向是正确,法家的思想政策,不适合天下一统的太平王朝。若秦国统一天下后,吕不韦还在,即使原先的建构有缺陷,也可以加以调整充实。不至于让秦朝十余年间就覆灭,也不至于让秦始皇家族被灭灭种。

然而吕不韦的宏大构想,不过是南柯一梦。作为一个商人,他的人生已经跳到罕有的高度。如周公那般通过建章立制,影响千秋万代的人生,毕竟可遇不可求。只可惜自己一番心血,不被人理解利用。秦始皇若知道自己死后,王朝旦夕而灭,是否也痛彻心扉?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秦政被批评两千余年,现在不能批了?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那说明秦政的传人又得意了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3、秦国政治转型被判失败(2)

嬴政的专制和冷酷,是天赋的才能。他不可能再放吕不韦出山,削弱自己的威望;也不可能接受吕不韦大杂烩式的理论,放弃让秦国获益无穷的政治根基。要杜绝吕不韦的隐患,且让那些宾客不再烦着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吕不韦死。嬴政坚忍起心灵,给吕不韦修书一封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让秦国裂土封侯,食邑十万户?你与寡人有何亲,让寡人称仲父?命你和你的家属迁居到蜀地!”吕不韦对自己的威胁,以及和母亲的私情,都是嬴政难于启齿的。他只能直接决裂,下达处罚。

收到嬴政冰冷无情的通达,吕不韦觉得人生了走到尽头。回想起跌宕起伏的一生,自己从一个庶民、一个商人,摇身变成为政客,登上权力巅峰,掌控半个天下;再由政治家涉足学术界,梦想影响千秋万代。自己一路在走,野心一路膨胀,终至没有了回头路。回想起在邯郸,自己曾和秦庄襄王说的话:若自己坚持行商,挣个三宅六院,保子孙三代富裕安康,没有问题。现在走到这一步,是否错了?

吕不韦抚摸着耗尽心力编撰出的《吕氏春秋》,自己让秦国长治久安、统御宇内的抱负,现在成为了南柯一梦。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及生物生命,行将终结。能流传到后世,恐怕只有这本书了。但是,谁又会用一本大杂烩的思想类书籍,来评价一个失败政治家呢?吕不韦长叹一声:“知我罪我,皆非《春秋》乎?”他仰头喝下毒酒,告别人世。

吕不韦担忧的不无道理。在他死后,人们习惯从一个失败的权谋家的角度来看待他,并且认为他在道德人品上,有很大瑕疵。《吕氏春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美誉 —— 一部分人否定著作的思想价值,一部分人将吕不韦的主编资格剥夺掉。相反,受到他的连累,历来学者对《吕氏春秋》的评价都不高。

固然,从哲学思想上言,很难说这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吕不韦综合各家学说,梦想熔铸出一个完美的体系,虽然得到当时游士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有很大世俗利益上的考量,甚少理论上的膺服。这导致吕不韦失势以后,各个学派都不待见《吕氏春秋》。他们认为自己学派的思想是纯之又纯的,和他家杂在一处,简直不伦不类。信儒家的,专谈儒家思想去。信道家的,专谈道家思想去。《吕氏春秋》的整体思想,后继无人。这部作品,更多时候是作为珍贵文献,流传到后世的。

但若在一定时限的政治语境中审视《吕氏春秋》,它绝对称得上光芒万丈。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以何种政策治理国家和人民,绝对是一项重大课题。秦国受益于法家的改革,富国强兵,才能兼并六国。大部分秦国人,认为没有改变政治指导思想的必要。只有吕不韦看出法家政策的弊端,长期的君民对立情况,非常不利于坚固统治基础。统治天下,和统治秦国,又是截然不同的问题,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政治指导思想。在这方面,吕不韦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他不但看到了问题,也着手去解决了。

凡所有政权,想要历久长青,皆要以民为本,执政为公。《吕氏春秋》构建出的政治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显现出一种拥抱人民的热忱,以及与人民亲善的意向。在它预设的政治架构中,君王和国家,再不处在人民的对立面。国家的强盛,不再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未来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的感受。

吕不韦看到了秦国的病,想要医。他开出了药,但没等病人服下,他医生的资格就被罢免了。以后秦国在法家思想主导下继续发动战争,直至统一六国。但天下一统后,秦始皇并刀枪入库、与民休息;没有了敌人,大秦帝国开始自戕。不出十余年,嬴氏家族被亡国灭种。

我们不能说,吕不韦设定的政治思想体系是完美的,秦朝若实行了便高枕无忧。但至少至少,吕不韦的方向是正确,法家的思想政策,不适合天下一统的太平王朝。若秦国统一天下后,吕不韦还在,即使原先的建构有缺陷,也可以加以调整充实。不至于让秦朝十余年间就覆灭,也不至于让秦始皇家族被灭灭种。

然而吕不韦的宏大构想,不过是南柯一梦。作为一个商人,他的人生已经跳到罕有的高度。如周公那般通过建章立制,影响千秋万代的人生,毕竟可遇不可求。只可惜自己一番心血,不被人理解利用。秦始皇若知道自己死后,王朝旦夕而灭,是否也痛彻心扉?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门(1)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本为郡县基层官吏。成家立室后,要供养老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贫寒的境况,让李斯烦闷忧愁。一次他蹲茅坑,看到臭烘烘的老鼠窜来窜去,拿去扫帚驱赶它们。老鼠跑出茅厕,遇上外面的狗,又被狗追得四下窜逃。李斯哀叹:“老鼠啊老鼠,人和狗都不容你,过得也忒可怜了。”他又走进官家粮仓,发现里面老鼠又肥又大,正在里面安闲地啃食粮食。李斯回到家里,辗转一夜难眠,心想:人就像老鼠一样,下等老鼠肮脏又命贱,上等老鼠尊贵又安闲。而自己现在,就是一只活在茅厕里的下等老鼠。

李斯虽然身处社会下层,却怀有强烈进取心,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平庸小吏,清贫度此一生。他内心一直在谋划,改变命运的措施。有一天,他听说春申君决定重用赵国大儒荀卿,他正往楚国首都赶去。李斯心想:荀子是当代大儒,学问渊博,如果我能拜他为师,学得两三成本事,不愁不被有权者重用,荣享富贵。从前苏秦一无所有,还不是通过游说显达,佩六国相印?机不可失,李斯当机立断,做了决定。辞去职务,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亲戚,自去投奔荀子。离开家时,他的嘴里一直在嘀嘀咕咕:“我一定要当一只上等的老鼠。”妻儿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荀子来到楚国后,得势客卿害怕被夺宠,在春申君面前谮毁他。春申君听信小人造谣,疏远了荀子。荀子落魄失意,正想离开楚国。正好李斯打听到他的住所,前来拜访,表达拜师的诚意。荀子搞清楚李斯出身来历,知道他有基本文化基础,符合入门条件,说:“我这里学问甚多,一人只能学习一个方向,你想学什么?”

李斯来之前,早把荀子门下情况摸查清楚,他当然不能再说做一只“上等老鼠”的话,而是迎合荀子之意说:“老师,学生想学习游说君王,致君尧舜之术。”

荀子“嗯”了一声说:“你履历平凡,志向可不小。本门奉孔子为宗师,以仁义为宗旨。当今天下大乱,生民涂炭。迫于形势,允许门人偶用纵横游说之术,但所行所为,不得背弃儒家教旨。”

李斯郑重磕了三个响头道:“学生铭记老师教诲。如违师训,不得好死!”

拜师成功,李斯喜滋滋地站起来。突然看到老师身旁站着一个魁梧的人,用凌然不可侵犯的凌厉目光,望向他来。李斯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位站在荀子身边器宇不凡的人,便是韩国公子韩非。韩非出身王室,天潢贵胄,原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然随着秦国变法强大,对外扩张。与其毗邻的韩国,受害最大。数世以来,韩国处处屈从秦国,唯命是从,以苟延残喘。但饶如此,秦国也没有善待韩国,不断掠夺他们的财富,侵占他们的土地。韩国国内,上自君王,下至百姓,每日过得忧心忡忡,深感朝不保夕。

这种忧患和恐慌的感觉,自然传染到韩非身上。无论作为一个王室子弟,或韩国平民,他都有保卫国家、守护家园的责任。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口一口把自己的祖国吞噬掉。韩非本人好学又有才华,加之物质条件优渥,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学问渊博。韩非希望能把自己的才学,运用到政治治理上,富强韩国,免受秦国侵凌。然他是王室侧室后代,韩王并不信任他,肯授予大权。兼之韩非有口吃的缺点,很多问题内心明晓,但口头表达迟缓,说服效力打折,也影响他在政治上的发展。

不被器重的韩非,郁郁寡欢。他一面埋头钻研学问,寻找富强韩国的方法;一面希望韩王有一天会感悟,肯起用自己。但这些美好的期望,最后都落空了。昏聩的韩王继续丧权辱国,割地赔偿给秦国。而自己读书越多,思想的负担越重,渐渐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治国理政该从何处下手。

正当韩非内心烦闷,不知如何排解时。正值荀子路经韩国,前往楚国。在韩非心中,荀子是前辈大师,学问渊博难测。说不定经他指点迷津,自己会豁然开朗。于是韩非拜访了荀子,请教他学问与政治的策略。荀子与韩非交谈,赞叹他的才华,天下少有。然而这个年轻人,缺乏名师指点,误入歧途,言必谈法令和权术,不晓得人间大道。荀子一方面怜悯韩非空有才华,却误入歧途;另一方面顾虑这样的人才,如所学不用于正道,可能给天下带来灾难。他有心提点韩非,让他不至于偏离正道太远。韩非经过开解,拜荀子为师,跟随在他左右。

但韩非毕竟是带艺投师,他本身已具备很深厚的学问底子,价值观念成熟。兼之韩国现状水深火热,稍有不慎,即有亡国之虞。韩非思考和关注的焦点,永远在如何让韩国迅速地强大起来。荀子教诲的仁义和礼乐之道,距离这个目标太远了。每每和老师交流,韩非说着说着,就拐回法术和权谋的话题。而且他还不知其非,屡屡与老师辩驳,荀子也不能说服他。遇上这样既有才华,又固执己见的学生,荀子也无可奈何。更多时候,他只能一笑罢之。只希望跟随自己的时间久了,他能慢慢转变观念。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2 07:29:15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门(1)


韩非与李斯出身不同,学问基础相差又大,平常自是不爱搭理李斯。李斯久为小吏,早习惯了畏惧和奉承上司。普通的官僚,他已敬之三分,何况是处在权力和爵位最顶峰的王室子弟?韩国虽然弱小了,但韩非和自己,那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的鸿沟啊。不承想,自己有一日能和这样的人成为师兄弟。人生的际遇,难于预料。若自己不迈出辞去公务员职位那一步,怎会想到有此奇遇?

即使与韩非有了非同寻常的关系,李斯还是不敢太过靠近他。韩非身上自有一种与他身份匹配的高贵气质,让常人敬而远之。且韩非口吃,不爱讲话,这更增加了他的威势,令人心存畏惧。在他与老师辩论的时候,李斯只是静静听着,不敢插嘴。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和他两差得太远,强行插嘴,只会自取其辱。李斯发奋学习,希望有一日能赶上师兄的水平。

李斯一直觑着机会,与韩非套近乎。他不是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而是混迹官场已久的老油条。知道未来的发展,除了具备才学的基础外,人脉关系也是关键因素。韩非身为韩国公子,就是一张最好的政治名片。说不定日后能借此台阶,开启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李斯观察到韩非在闲时,总躲在屋子里写作,累积了好多竹简。有次看到韩非有事离开,便走入屋内,看那展开的竹简。原来韩非一直在研究法术的问题,他总结提炼出君主驾驭臣子、处理政治和外交事宜的多种方法,每种方法下面都罗列许多古代典故。因为韩非口吃,说话不流畅,现场辩论经常吃亏。于是他想把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观点的事例都书写出来,经常熟读背诵,待到辩论或未来说服君王的场合,不至露短吃亏。通过这种方法,韩非同时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进行再完善。

方看了两三行,李斯就被迷住了。如此实用的技巧方法,闻所未闻。不知道是师兄自己的创作,还是老师偏心只授予他。正当李斯沉迷于竹简文字时,韩非回来了。他看到李斯偷看自己的作品,非常不悦:“你进来这里干什么?有什么事吗?”

李斯胡诌说:“师兄,今天后房厨师劏了只老母鸡,我来问问,要不要给你煲碗滋补的鸡汤?”

韩非寒着脸说:“我不吃。”他不看李斯一眼,绕过他身边,坐回桌子前。

李斯知道韩非不欢迎自己,但不以为意。他厚起脸皮,往前靠说:“师兄,这竹简上的文章,是你写的吧?写得真的好,我无意看了两句,就着迷了。”

韩非本不喜欢他,但听到他的赞语,颇感意外。要知道诸多同门之中,没有人能跟他对得上话。每每与老师辩论,都是被否定,受到打击。乍听到李斯的称赞,禁不住内心有些欣喜。
“你喜欢它们?”韩非反问说。

李斯赔笑说:“当然喜欢。这些都是非常切实、有用的招数,绝非寻常空言谈道。师兄,你在这方面的钻研可是深。平常听你与老师的辩论,我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你写的。本门之中,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的造诣。”

韩非往日冰寒的脸,露出一丝笑容,说:“你不可乱说,老师学问渊深,非我等能探测。只是他志不在此,所以闭口不谈而已。”停顿了一会,他又长叹道:“若非国家危难深重,有朝夕倾覆之虞,我岂不愿高谈仁义道德,导人向善呢?”

李斯好不容得到一个和师兄敞开心扉说话的机会,马上接腔道:“老师谈的是最高真理,没错。但现在是乱世,不能食古不化,得有便宜之策。这纵横、权谋之术,在这个时代最容易收效。世间最有权力的人是君王,如果得不到他的信任,如何能让他按照我们的意愿,推行理想政治?所以,师兄你这个方向是对的,得注重实用的招数!”

他不等韩非同意,就拿起一排竹简展开看,说:“师兄,你概括的方法简练犀利,列举的事例详细丰富,让人拍案叫绝。没有深厚的功力,绝对写不出来这文字。真是人间难得的佳宝,值得一咏三叹!”李斯从竹简上探出圆溜溜的双眼,望向韩非说:“师兄,我对你这文字策略,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能不能时常让我过来看看,学习学习?”

韩非淡然一笑说:“你看便看,但不可随便对外说。特别不能让老师知道,我在钻研什么。”说罢低下头,继续在竹简上书字。

自此以后,逢有间隙,李斯就往韩非处跑,如饥似渴阅读韩非写作的《内储说》、《外储说》,学习纵横学、权谋学、法术学。每次来,李斯都讨好说:“师兄,厨房劏了一只老母鸡,要不要给你煲碗汤?”虽然厨房里明明没杀鸡,但他总要这么说,仿佛不如此不能表达自己对师兄的一片谢意。韩非每次都笑笑不说话,也不去深究有没有杀鸡。他仍旧坐在桌前,仍旧写他的文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屋子内很寂静,连根线掉下地都听得到。但他们各自沉醉在自己的事中,丝毫不觉得尴尬。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两人一边跟荀子学习儒道,一边私自研究法术权谋。他们捂得很紧,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一天,李斯跟往日一般,心情愉悦,三步并作两步跨入韩非的门槛,又说:“师兄,厨房劏了一只……”

他看到韩非在打包行旅,闭住嘴不说了。韩非抬头看了他,问:“怎么,厨房又劏了一只老母鸡?”

李斯嚅嚅嗫嗫地说:“师……师兄,你这是干……干什么啊?怎么打包行旅了?”

韩非沉重地说:“最近秦国侵凌,又攻占韩国两座城邑。国家形势危急,身为公室子弟,我不能置身事外。我已同老师告别,今日即将离去,回到韩国尽我绵薄能力。”

李斯正沉浸在与韩非共同学习的欢乐中,对他突然要离开,反应不过来。他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茫然看着韩非收拾行装。“可是师兄,厨房今天真的劏了一只老母鸡,要不你等等,给你煲碗汤吃再走。”李斯今天确实买了一只老母鸡,打算煲了汤孝敬韩非。

韩非盯着他看了一会,问:“你果真劏了一只老母鸡?”

“千真万确!”李斯担心韩非以为自己忽悠他,提高声音说:“我今天从城头赵老三家买的,他养了一年半了。师兄你等着,我马上去跟厨师把它劏了。”

韩非叫住李斯,说:“你别忙乎了!你的心意我领了。我事情紧急,马上就得离开,吃不上老母鸡了。日后有机会,我们再大快朵颐。我看你是好学之人,日后前途无量。但我走了,我的书简资料,也得带走,以免被他人看到。以后你要学习,只能靠自己了。好自为之吧!”

韩非走了,连他的所有资料都带走。李斯痴迷的法术学,从此再没有指点之人。他登上高冈,望着韩非驾着马车,在夕阳下越走越远,内心无限惆怅。师兄离开了,自己又该向何处?他的内心有一阵蠢动,想远走高飞,像韩非一样,去开拓前程。但冷静下来一想,觉得现在半吊子的水平,出去什么都混不成,最多做回从前的小吏。要想改变命运,得研究出大学问来,不能半途而废。他下定决心,在出山之前,一定要让自己的水平不低于韩非。李斯返回住所,把老母鸡劏了,孝敬给荀子,毕恭毕敬跟随老师继续他的学业。

楼主:这样的潇洒

字数:19874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10-23 19:59:34

更新时间:2020-04-02 07:29:15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