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再读《道德经》

再读《道德经》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父亲是宋国的司马,胎中丧父,早产。母期望甚高,求学于商容,商容是当时的智者,天文地理,诗书礼乐无一不知,商容教老子三年,自觉无所教而辞。后老子入周,进太学就学,后为周守藏室(图书馆)为吏。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老子一直在周守藏室读书,学习、思考。长达35年。后受失职之责,离辞后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卫关尹求告留书,著五千余言留世,后人集结整理成《道德经》。

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当时使用的文字为甲骨文与金文,最初的文字与现代的文字在释意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最初创造文字时,都是象形字。比如仁相当于部落的祭祀一职,义相当于狩猎、战斗,礼指的是丰收的喜悦(专指采摘、包括种植),华是指果树开花,

甲骨文中,为是指驯服大象,而象在古人的眼中是庞然大物,不可战胜的。大象无刑的本义是大象这种庞然大物,没有刀能砍掉它的脑袋,而流传中变成了“大相无形”。

无指的是祭祀的语言、肢体动作,应该解读为沟通天地间神秘能量的一种方法。无为的理解就应该是:通过训练、掌握这种方法,以达到沟通天地万物,驯服天地万物为己用的能力。无为而无不为,只要掌握了这种神秘的方法,还有啥是做不到的。老子称之为“道”。

为什么用“道”,“德”这两个字?道字是人行走在路上,指的是有生存能力的人。最初的德字是有方向的眼睛在路上,指的是有利于部落发展的行为。

在商周时代,所谓的国家,只是现代的称呼,还是大大小小的聚居地,说部落更形象些,这些聚居地也经常迁徙。部落的发展中,同猛兽的战斗不可避免,同时部落的迁徙选址不但涉及到许多环境知识,还涉及到环境改造。

在普通人眼中,那些能同猛兽战斗,能改造环境的人就如同神一样,他们的行为肯定是德行,于是称呼他们为“上德”。后来佛教借用了这种称谓,称呼高僧为“大德”。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我虽然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我是一大能,其它人都是碌碌无为而已。国家、社会的发展,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责,那些想不劳而获,好吃懒做的人,该死。
德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德行首重勤劳、努力,不可懒惰、好逸恶劳。

德经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上德,就算他暂时没有做什么大的作为,也是一个有利于部落发展人。下德,就算他天天忙忙碌碌,对部落的发展帮助也不大。
上德没做什么大事,是因为暂时还用不上他的能力。祭祀天天总是在忙,大家却看不懂他忙的意义。勇士的狩猎是应该的。体弱者种植养殖,那是他们的本分,没什么值得可称道的。
那些不干活,只等着吃的人,首先就没有生存能力,然后是对部落发展没意义。
如果祭祀不传承知识文化,勇士不狩猎战斗,体弱者只想采集、捡拾,不去种植养殖,尽说些大家喜欢听的话,告诉大家这里水草丰美,果树成林,上天眷顾我们,等着吃就行,这是最愚蠢的,是部落灭亡的先兆。
所以,成年人就应该在山林狩猎战斗,而不是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享受。部落应该贮存食物,而不是守着树上的花朵等待果实。想不劳而获的人,就应该让他离开部落,其它的人留下,就算他离开部落可能会死亡。因为那些不劳动的人会让我们部落灭亡。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从上古洪荒至现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进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只有不停的思考、学 结、进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德经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洪荒时代,天地初分,万事万物都在思考、学习、进步。天空变高了,才更加清明。地变厚了,才更加安宁。神人持续修炼,才会变得更加神奇灵妙。浴盆里加水才可以变满,候王思考学习才能得到管理天下的能力。
所以说啊,如果天不变高,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变厚,恐怕就长不出植物;神人不修炼,也是要死的;浴盆里不加水,最终也要干涸;侯王没有高贵的地位,不能得到民众的敬爱与崇敬,恐怕也要被拉下王位。
所以,想要高贵的地位,在努力的过程中肯定也做过不少蠢事,高也是在下的基础上累积起来的,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也是因为当初做过蠢事,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宝玉不是天生就圆润可爱、晶莹剔透,而是丑陋粗糙的石头打磨雕琢出来的。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我把我的知识、经验,完完全全、无偿无私的留传下来,这些(道理、知识、经验)很有用,很重要。别怕艰难,只要能够领悟运用,则可以如鱼得水,无所不能。

德经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听我讲道,愿意去学习,去实践,去总结;中士听我讲道,他们可能会有所触动,将信将疑;下士听我讲道,会嘲笑我的道,好像不嘲笑我就不能显示他有道理一样。
所以,我在讲道以前,要先告诉大家:你要明悟我的道,肯定会花费时间、花费精力,甚至花费金钱;道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旧有理念的冲突;道不是坦途,道的路上凹凸满布。
崇高的德行会像沐浴洗去蒙蔽的尘土;恍然大悟时会有种被屈辱过的感觉;宽广的德行是居茅屋而有得胜凯旋的愉悦。
我把这些方法,道理无偿的告诉你们,就像是送给你们无数的金银财宝。我是真心的想把这些传给你们,大大方方,没有遮掩、保留。
我的道修成也许较慢,但是我讲的很重要。我的道肯定会流传千古,永远不会消亡,就像大象一样,身躯太庞大,就不可有刀能斩下他。
道将是你的庇护所,道将是你的工具,只要用心的修炼,就一定会成功。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欲望、好奇心是前进的动力,敢想,敢试,不自我设限。比如器物的制造,都来源于我们先有了这个想法,然后才造出了这个器物。然而,有这个想法,却是无中生有啊。

德经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反面的角度来思考,因贪婪、好奇心而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到的,这是道最初产生的动力。
身体、能力的弱小,自身的局限,都可以通过道来改变,这是修道的作用。
天下器物的制造,都来源于我们有了这个想法,然后才造出了这个器物。然而,有这个想法,却是无中生有,来源于虚无。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修道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的事,不要故意离群索居,苦行修炼,甚至没时间同亲人朋友见面、聚会。难道等他们或者你死的时候才同他们谈人生,谈理想?所以,欲废人伦、历苦难而成道者,不可取也。只有那些正常作习生活而且修道有成的人,才值得尊敬学习。

德经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道最初的萌芽也如太初混沌,然后分出了天地(阴阳)对应的两个状态,在天地(阴阳)中有人,有万物。
万物都处于阴阳之中,在阴阳的平衡点中生存。
这世上,谁都不喜欢孤寡的感觉,也不喜欢居住在恶劣的环境中。但王公却用孤、寡、不、谷来称称呼自己,也许是想通过这样来煅炼自己。但是,用有毒的武器狩猎,可能会容易得到猎物,然而得到的猎物却有毒,那就是害了自己。而且这种修炼方法,和亲人朋友的见面团聚的时间都没有了,难道到死的时候才同朋友亲人争议讨论,告诉他们你的修炼心得?
所以,只有那些正常作习生活而且修道有成的人,才值得我尊敬学习。

从上一章开始讲“道”。道生一。“道”萌芽产生“一”,“一”是太初、混沌、洪荒,而道更在太初之前,切合上一章,道既是无,也是无中的有。
道生一,一(太初、混沌、洪荒)有什么?太初有气,是“元气”。
一生二,二在甲骨文中是“上”,更进一步,也对应一种对立关系,比如天地、阴阳、有无。道生一(元气),一生二(元气具现,包含形而上的“元”和形而下的“气”。)
二生三,元气具现的三态,道家的三界,人、地、天。佛家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代科学的三界,信息、物质、能量。道家把一生二、二生三中的气写作“炁”,专指经修道而得到的具有生命活动能量信息的气(或者场或者态)。
三生万物,万物为器,为用。三生万物则是讲“炁”的器用。
上一章,指明了修道成因,这一章,指明了修道的方法。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道,是对“无”的理解,是对意识的控制、训练,是对炁的培养、使用。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德经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驰骋;无中生出的有可以进入没有间隙处。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第四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六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不言(静坐)之教(顿悟), 无为(冥想)之益(炁盈)。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要懂得选择,懂得判断,懂得取舍。要明理、知足、知止。

德经第七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样更为重要?捡到宝贝与战败逃回,比起来谁更应该享受休养?过分的喜欢、贪恋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积敛再多的财富,也不过“厚葬”而已。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经历艰辛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上一章提到了静坐,冥想,一定要持正念、正觉。知足,知止。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不急不燥,自然平和,愉悦欣喜。

德经第八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找到缺点再攻击敌人,是最直接高效的办法。从奔流的河道里取水洗浴,水才是用不完的。
绕过弯曲的部分就是直的部份,灵巧也是从笨拙中过渡来的。发财了也会过回朴实的生活。
寒冷过后就温和,暄嚣过后就是平静,自然平和、愉悦欣喜才是天下的主题。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节欲、知足。

德经第九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路本来是方便人行走的,然而,至从天下有了道路,却累的马连拉粪的时间都没有。在天下没有道路的时候,就算是现在的战马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山间野外。
人啊,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婪的欲望,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悲惨的遭遇就是想得到。
所以,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的人,是惟一能知“道”的人。

德经第十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走出门户,也知道我们处于这苍穹之下。不望向窗外,也知道日月星辰一直在按规律运行。我们越是想更深入的了解,才越发现我们所知甚少。
所以,智慧通达的智者能人,才能不出门就知道,不亲眼见就明白,不战斗就使人屈服。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目标明确,心思单纯,一念不起,一念不灭,以一念代万念,则念成。

德经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求学的人,每天都会学到新的东西,也就增加了更多的念头。求道的人,则要求心念纯粹,剔除掉多余的、无用的念头,剔除掉不明确、不纯粹的念头,最后终将是心境空明,达到“无为”的境界,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驾驭自己的欲望,就算是取天下也容容易易得到。如果心中杂念太多,这天下你就得不到。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圣人顺从于自然,识大势,趋大势,最终引领大势,改变大势。

德经第十二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圣人常常心念纯粹,没有私欲,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圣人在的地方,大家都一团和气,心思归于浑朴,百姓如圣人的耳目,圣人却像婴孩般呵呵而笑。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防祸于先。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生存是有技巧的。

德经第十三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在生死战斗中,受过训练的步兵,有百分之十三完全不会受伤,有百分之十三会死亡。而没有受过训经的普通人民,陷入生死困境,也是有百分之十三完全不会受伤,百分之十三会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生存是有技巧的。
大概听说过,掌握生存技巧的人,行走在山陵不会撞见猛兽;进入军队不会陷入战争;暗箭对他没有角度射出,猛虎对他没有机会抓搔,士卒对他没机会出刀袭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道是无中生有、是初始化、是奇点。德是生长发展、成熟结果。比如创业,道是一个朦胧的点子、创意,而德就是让这个点子、创意开花结果,成功、上市。

德经第十四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万事万物)道是初始化、是萌芽,德是推动其生长、发展的力量,然后万事万物形成,进而有各种用途。所以,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尊崇道、珍贵德,还在于“道德”本身并不是高不可攀,贵不可言,或者神秘不可接触。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妙的德。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不忘本心,坚守本性,后明心见性。

德经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始”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理解万事万物发展历程,如果理解万事万物发展历程,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源,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不能解决自身的困惑,也不与世界交流,这一辈子就如没塑形烧制的陶泥,始终不能形成器物。解决了自身的困惑,把事情做的很完美,这一辈子肯定成就无限。
能够观察到微小变化的,叫做“明”;能够坚守本心的,叫做“强”。用本心指引,去体会那些微小的变化,就能防止灾祸降身,形成常道。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坚持“道”可以保护自己,避免灾祸。“道”简单易行,不可过份解读。贪婪自大的样子不是“道”。

德经第十六章: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霽财有余,是谓盗恗,盗恗非道也。
不坚持修“道”,就避免不了灾劫,这是基本常识,使我得到保护的是知识。
想从我“道”中得到大成就,却不能坚持施行,畏首畏尾。
“道”本来是很简单容易理解的,然,后人们却想的太多,过度的去解读“道”,朝廷过度威严就与人民脱离,农田过分耕种就会变的荒芜,仓库过分求大就会很空虚。
穿着华美高贵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整天醉饱,诸事满足还闲钱余财无数,这是贪婪自大,贪婪自大不是“道”的样子。
楼主:官鑫池  时间:2019-10-26 12:32:41
见微知著,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经第十七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善于建设的人,建设的房屋不会倒塌,善于抱孩子的人,抱着的孩子不会掉脱,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子子孙孙才会无穷无尽。
靠自己的能力而过的富足,是真正的德行。如果让整个家庭都富足,那就德行有余。如果让整个家乡都富足,那就德行尊崇。如果让整个国家都富足,那就德行丰盈。如果让整个天下都富足,那就德行博大了。
通过自身来观察、了解别人,通过自家来观察、了解别家,通过自乡观察、了解别乡,通过本国观察、了解别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观察、了解这个天下。
其实,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观察、了解天下的情况。

楼主:官鑫池

字数:5928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10-04 06:10:01

更新时间:2019-10-26 12:32:41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