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夜读漫笔

夜读漫笔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杂感
1
《世说新语》记了这样一件事: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当初作了《三都赋》,有人说写得不好,他不服气,拿给著名文学家张华看,张说:“这赋可以跟《二京赋》并列,但是你的文章还不被世人看重,应该让有名气的人推荐一下。”左思就求助于皇甫谧,皇甫谧读后赞叹不已,就给他作了序。于是,原先有异议的人,也都赞扬这赋写得好了。
作品写得好,但未经名人推荐,有人就说不行,一经名人褒扬,又说如何如何好。这就是世道。难怪要借用名人打广告、搞包装了,也是迫不得已啊。
古时如此,现在也一样:文人出书,要请名家作序;商人弄出什么新产品,也要请名星在媒体上打广告。当然是说一大堆好话。不过,古人做广告,似乎只是好处说好,现在的人可是“进步”多了,不仅把二分好说成十分好,还要把丑的东西(比如影视名星的丑闻)也拿来大肆炒作,以此扩大影响,造成轰动效应。
请别人为自己吹嘘,可以理解。但是,为了出名,连美丑都不分,怕是要适得其反了——就是出名,也是恶名啊。
2
清人沈起凤所撰《谐铎》中有一篇《壮夫缚猫》:有个名叫焦奇的,能徒手斗虎,“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你看,真是个了不得的勇士。可是这天,一只猫跑上宴客的餐桌捣乱,他却奈何不得了: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用擒虎的那套办法来对付猫,不行了。
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能擒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怀才者”与“用才者”,都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有才的,要明白自己并非全能,只是某一方面有些长处而已,不要骄傲自满。用才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方能尽展其才。
3
清人钱泳所撰《履园丛话》里有一篇《成衣匠》,写一个很有见识的裁缝:
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这个裁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善于观察的,从旁人不曾注意的角度,通过科第者入仕后的心理及言行,透视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由此总结出自己的裁衣要领。而他的裁衣要领,正反映了世态人情。他也是善于思考的,能综合考量客户各方面的情况而“裁衣”,他这个“考量”,还把个人性情也纳入其中,思虑周全,可以想见,他所缝制的衣服肯定是最为合体的。
此人极懂人情世故,他要是提笔写小说,也许会成为大家。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T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新醪独抚 2019-12-31 15:54:26
这么有意思的帖子为什么有点冷清?
-----------------------------
@新醪独抚 谢兄台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斗智
看清人笔记,有三则“物性相制”的故事,颇有意思,抄录如次,与人共赏。
一是薛福成《庸庵笔记》里的《蜘蛛斗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二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三是袁枚《新齐谐》中的《执虎耳》:云南大理县南乡民李士桂,家世业农。家畜水牛二只,至夜,一牛不归,士桂往寻。昏黑中,月色初上,见田中有兽卧焉,酣声雷鸣,以为己牛,骂日:“畜生,如何此刻不回家!“随即骑上。将攀其角,角不见,但耸毛耳两只,遍身狸色斑然,方知是虎,急不敢下。虎被人骑,惊醒,腾身起,咆哮叫跳。士桂私念下背必为所啖,于是竭生平之力,紧握其耳,至于穿破耳轮,手愈牢固,抵死不放。虎性猛烈,腾山跃水,为棘刺所伤,次日晨刻,力尽而毙,士桂亦僵仆虎背,气息奄然。家人寻得,抱持归家,竟获重生。两脚上为虎爪所攫,肉尽骨见。医逾年,才得平复。
上述三文,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事物的大小强弱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生存,免不了竞争,某些时候,这种竞争还会相当激烈。通常,大胜小,强胜弱,但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弱肉强食”,如能抓住“相制之机”,情况或有变化,小可以胜大,弱可以胜强。而要抓住“相制之机”,非蛮力可得,需要智慧,即薛福成说的“斗智不斗力”。
要以弱胜强,必须抓住对方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蛇虎之首,是其要害所在,但又是最为虚弱的地方;与虎蛇相比,人、蜘蛛和螳螂是弱小者,却甚为灵活,可以一跃而踞其头部,任尔“狂跳颠掷”,我就是“抵死不动”,其奈我何!要以弱胜强,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久之”,蛇“以至于死”;“久之”,蛇“额上革肉”终于破裂。此皆为斗智也。
三文之中,写得好的,我以为是《蜘蛛斗蛇》。这蜘蛛是懂得斗争策略的,它先是诱敌、疲敌,随后抓住机会,出其不意地抢占要冲之地,给敌人致命打击。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表现斗智的,《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大鼠》。“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正好外国进贡一只狮子猫来,“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在那儿,蹲了很久,老鼠从洞中出来,先是试探,后来怒冲冲地朝它奔去,猫避开了,躲到几上,老鼠也爬到几上,猫跳下,老鼠也跳下……如此反复,不只百次。人们以为这猫胆怯,很失望。其实,面对凶猛的大鼠,这猫没有硬拼,而是采用以退为进之策,老鼠恃能逞强时,它避其锐气,待其疲惫了,“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时,才发动进攻,且一招制胜:它迅速扑下,用爪子抓住老鼠顶上的毛,拿嘴巴咬它的头颈,不多时,“鼠首已嚼碎矣”。
文章结尾议论说:“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它来我去,它去我来,或者说,它进我退,它退我追——如此朴素的斗争哲学和辩证思想,动物亦能知之用之,大智慧啊。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画侠客之形象,写侠义之精神

林纾,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他有一部笔记体的《技击余闻》,共四十余篇,短的百十来字,长的千余字,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从中可见,林纾对拳击剑术是颇为爱好的,对侠客之类也深为关注、十分熟悉。所以,写这些人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据说,这是因为,他自幼娴习拳击剑术,精于此道。
他笔下的拳师,皆功力深厚。陈孝廉“能骈五指陷入坚物……掐墙木,木应指掐入数分。”(《陈孝廉》)一个叫鹿鹿的,“以指点狗穴,狗狂嗥力奔十余步死。”(《鹿鹿》)而那个苏士德,“置灯去榻可四尺余,苏伸其三指,作品字形,对灯作遥扑状,火触其指风立灭。”(《苏士德》)其他如,“履水如履地”的浮水僧,来无踪去无影的郑七,枪法精准的欧三(“凡五枪中五盗,皆在胫上”)等,还有十三四岁的小孩儿,“出怀中红线可五尺许,上着小钩,作玉色,儿运钩如舞空拳,然马上人已着钩,立坠其骑。儿出小剑断骑士首,如断韭薤”;有杨固者,号穿山甲,能缩其肢干,“坚如团铁,手足一纵,当者皆靡”,可谓神异矣。
这些拳师,不仅功夫好,还有一种难得的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就是除暴安良、讲义气,救人于厄难之中。如《洞箫徐五》里的徐五:
徐五,南安人,精武技,能吹铁洞箫,声彻云表。隐于货郎,担上恒悬洞箫,遇山水佳处,则弛担而吹之。同时有李泽者,亦善洞箫,客游山左归,而妻子尽以疫死,李生大悲,扃其户,取竹洞箫吹之,竟日竟夜。洞箫声本凄惋,益以李生之悲,闻者为之雪涕,然无敢叩其扉而止之。时徐五过门外,闻箫声,即谓其邻:“吹者何人?审其声似悲其骨肉,然心已碎且死;即入而夺其箫,则亦死。”邻人曰:“奈何?”徐曰:“吾自以铁洞箫救之。”于是举洞箫而吹,作愉婉和悦声,以杀其悲。可一炊许,室中洞箫无声,众排闼入,则李生坠箫如晕。徐五切脉曰:“无伤,当劈其洞箫,煎而饮之以液。”洞箫既劈,竹中缕缕皆血痕矣,既饮而李生遂苏。
箫声之凄凉、故事之凄惋,皆足动人心魄。“洞箫既劈,竹中缕缕皆血痕矣”,其人用情之深,真杜鹃啼血可比。徐五吹铁洞箫,“声彻云表”“作愉婉和悦声”,已是让人诧异,又以此救得李生一命,更是令人称奇。救人于危难,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侠义情怀。徐五虽为隐士,亦极知世态人情,其对李生境遇的分析,最是贴切。
这些短文,故事好看。有的惊心动魄如聊斋故事,如《徐安卿》:
洪塘有故家翁氏园林,动见妖异。徐至,无下榻处,家人纳之林亭中。时暑雨初霁,微月出云,园中景物凄黯。侍者出饭及酒并肉一盂,徐即石案上饮啖。然阴风动于林末,毛发为竖。少须月乃大明,见荔枝树阴有物徐动,已而见黑影,徐起立至石桥之次,近视则一骷髅,骨干全具,作人行,戴毡帽,下其檐,二目深绿,自帽檐射光而出。见徐则飞行前扑,徐声色弗动,出二手挽枯骨之腕,力拗而折之,掷之桥下,乃呜呜作声,徐推桥栏之石压之,始无动。
其中一篇,即《郭联元》所写的郭某,与清代袁枚《卖蒜叟》里那个老头颇为相似,功力皆在腹上。先看袁文:
“老人(卖蒜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再看林纾的《郭联元》:
郭联元,高七尺,黄发,腹大如五石匏……腹既硕,时时落其裈,则制长裈至乳际,以铁环束之。同时有苏某,山左人,耳郭名,以书求试。时苏之武技震一时,书至,家人大恐,力谏郭莫与较,郭不可……对苏哂曰:“吾请恣此腹皮,受客之拳,客能自出其拳者,吾服客矣。”苏大笑其妄。于是郭褫其腹上之裈,及于脐下,鼓腹纳苏拳。苏趋少远,作势挺拳趣其腹眼,作气拳之。拳入,郭腹忽缩,苏拳深陷郭腹不得出,则腕奇痛,郭亦畜气不言,少须腹张,若力推苏拳而出,而苏已仰退尺有咫。
又有《周伯》一篇,其中“夫人”亦迹近唐人康軿笔记《剧谈录》里的新妇,二人功力都十分了得,却不显山露水,最后在对手逼迫下一显身手,结果是,对手或“汗落神骇”,落荒而逃,或“觉脑后奇痛,发际之骨已微陷,眩且仆”,都在妇人面前败得一塌糊涂。
林氏为什么要为这些人立传?我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得出一个结论,不知对否,还请方家指正。我的结论是:时值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他认为中国要富强,一则必须学习西方,于是大量翻译外国小说,开启民智,二则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于是创作文学作品,号召国人为国为民,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其为侠客立传,在于张扬果敢自信、忠义不屈、理想血性的侠义精神,即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不矜其功等美德,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皆有所体现。这种侠义精神,在特定时期,就是一种爱国精神。我以为,其本质是宣扬爱国精神。
最后要说的是,自司马迁为游侠、刺客立传之后,中经历代文人接续,侠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而林氏此书,专为拳师作传,专写侠义精神,恕我孤陋,似是首部。看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其很多手段,《技击余闻》中已有表现。应该说,不论精神上,还是技术上,他对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楼主:退墨斋  时间:2020-01-09 20:52:08
请各位批评

楼主:退墨斋

字数:2402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0-28 18:11:08

更新时间:2020-01-09 20:52:08

评论数: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