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生命因思考精彩

生命因思考精彩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19-11-26 01:13:16
生命因思考精彩
——读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之随想(上)
文/老庄友华 2019-10-26




在微信和酒桌上聊天,常常感到有些朋友,认知水准基本还被圈定在学生时代的教科书里,却又充满了真理在握的N多自信。
我对这些朋友并无恶意,有的还交情匪浅。只是心里犯嘀咕:您信《易经》很正常,但非要说其本质上也是唯物主义,就没有必要,也过于牵强。
类似的经历多了,心底便酿出了几句很刻薄的话来:您头脑里装的那些东西,就像拖着根辫子的前清遗老,咸阳地坑里早已黯然褪色的兵马俑……不止内容需要刷新,系统也早该换代升级了。
这些话终于没有说出口。主要还不是怕出口伤人,而是知道说了也没用、也无益。现在人群之间的认识鸿沟越来越大,即使朋友之间,许多问题的沟通之难,并不亚于李白诗中的蜀道。记得某位社会学者作过分析:人们只接受符合自己原有认知的观点,否则就会反感排斥。
林彪曾经说过:“话要少说,书要多读。不明白的事情,不应该说;真正明白了,就没有必要说了。所以,能说的话大都是无聊的重复。”当然,林彪同志所忌惮的,主要还应该是祸从口出。
最近,读理查德·费曼的《科学的价值》一文,引出我不少的联想与回忆。那几句一直憋在肚子里的话,于是又翻腾起来直欲突破喉咙。
大概“有话就说……”,才能让人舒坦,才合乎天理人道。想来,写写或许也是个办法。如果三人六面的说出来,别人不听还不行。写出来,人家看见了并愿意看自然可以,没看到或不愿看也无所谓。俺就爱自说自话,又干卿甚事?


理查德·费曼是美籍犹太裔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参与过美国原子弹的研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科学的价值》只是一篇不长的讲演稿,但信息量却十分巨大。文章中的亮点之一,就是既有科学家特有的睿智及严谨,又有作家诗人才有的想像与浪漫。该文不仅充满了诗的语言,甚至于也有诗的形式——这一首镶嵌在文章之中、出于自然科学家之手的自由诗,着实令人大开了眼界。
作者的文艺情结,在文章中多有显现:“科学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在讲课中接受的,而不是在诗与歌之中。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科学的时代。”于是想到:如果缺乏想象与激情,单靠逻辑思维,恐怕是成不了大科学家的。
当然,这篇文章最为精彩摄人的,还是充满了科学家的洞见卓识。作者将科学的价值归纳为三点:
——在实践方面,科学具有“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能够“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
——在思想方面,科学“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并且“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从方法论上,科学启示人们“承认自己的无知,留下质疑的余地,这两者对于任何发展都必不可少。”
科学的实践“能力”,就是传统教科书归结的“生产力发展第一要素”,也是邓小平宣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认知,大概是现在国内难得没有争议、被广泛接受的一项共识。科学技术这种无以伦比的能力,正是这几年中国政府推动“中国制造2025”、鼓励“大众创新”的原因,也是美国开启对中国贸易战的重要缘由。
现代文明,无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还是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的方方面面,无不建立在科学成果的基础之上。


无数人都曾被罗丹的《思想者》雕像而感动、震撼过。思想乃是人类最神奇最伟大的特性,人类因此而远离了动物界,生命由此而更加高贵、精彩。可以说,现代文明包括科技,都不过是人类思考的结晶。
理查德·费曼的睿智,亦表现在他不仅强调了思考结果——科技成果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了思考过程——每个人“智慧思辨享受的重要性”。而且,在他看来,这个过程甚至关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让各种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么科学家们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
这个“让各种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被表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正是马克思深具人道主义的初心,也是共产主义最为吸引人、鼓舞人的社会理想。
一百多年来,人类为探索这个理想的社会实践,已经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虽然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及如何实现,至今并没有明晰肯定的答案。但这个理想本身,依然是深俱魅力的。
一个人能够自由的思想,自由的选择并“享受他想做的事”,显然是一种弥足珍贵,值得向往与追求的人生目标。
不是说物质享受不重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以为但凡有一点条件,就不该过得苦巴巴的,而应该理直气壮的享受生活。我也很理解:人们为了赚钱,为了财务独立而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且不以为苦,还能乐在其中。
然而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是人生不能缺失的。记得一位未来学家说过:人与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需要不时的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理查德·费曼很聪明的将“思辨求知的享受”,推出到科学家的小圈子以外,普及到我等没有受过理科系统教育的普通人:“这种享受在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
我还记得,年轻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一首精彩的诗词,每每都能感觉到眼前发亮,胸间有暖流涌动,接下来便长时间沉浸于感动、兴奋的情绪中。当自己想透了一件事情,悟出了某个道理,那一刻的豁然开朗,有如独上高楼,眼底心中无比的通透开阔:好一派天遥地远、云淡风轻……
人在享受精神愉悦的时候,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大约并不比享受物欲、肉欲来得少。而且,相对于物质享受,能够享受精神的人,应该是数量较少、层级更高。一个人从只会低头刨食,进化到懂得举头望天,就拉开了一个健全的人,远离于猪的距离。在这段距离中,不同生存形态,又让人群分成了N多层级。
丰子恺曾经大略的划分:人生像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精神的,第三层是灵魂的,世间大多数人就住在第一层,一辈子忙于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少数人如学者艺术家等,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即专心学术文化,更有少数人对第二层楼还不满足,爬上三层楼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一个民族确实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包括科学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都至关重要。
这类民族精英,对于大众而言,虽说是远到不敢想、甚至不愿想的事情。但我也感觉:一个人起码还是要尽量活得明白一点,不至于把自己活成电影《天下无贼》中那个傻乎乎、不知所以的傻根。


人们大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傻。嘲笑傻根的人,未必就不是别人眼中的傻根。正如罗伯特·罗兰所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人的认知体系之形成,与教育密不可分。《科学的价值》指出:“坏的和好的是同样可以被传授的;教育同样拥有趋善或趋恶的巨大能力。”按照发生认识论,人的认知结构在14岁时就定型了,大多数人终身难有重大改变。后来能够发生一些改变的,只有极少数人。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心胸与视野。有一种说法: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九个层级。不同的认知高度,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同的。不同层级的人,相互交流沟通也就很困难,往往是鸡同鸭讲,南辕北辙。
提升认知层级很难,改变认知体系更难。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超越原有教育的框架体系、突破自我认知结构的局限,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走不出自我的混沌愚昧,浑然不觉就成了思想广场上闻声起舞之群体中的一分子。
当然,成年人的认知体系,也不是完全无法改变的。美国佬研究朝鲜战争中战俘思想的转变,提出了“洗脑”的概念。确认了经过教育灌输,个人的认知系统是可以转变的。
而且,在被动改变之外,也不是不存在着自我的主动改变。这种改变,大都是经受了外界的重大刺激,又经过了自身一番沉重、痛彻的反思。不少人都回忆过,文革中的林彪事件,曾给自身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巨大的转变。
我对自己的认知,一向不敢满怀信心。我有关现代科学的一点常识,不可能来自最新的科学前沿,而是源于一套在我的书柜躺了20余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编译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不能排除书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亦不能排除自己的认知,存在不少过时、错误的东西。
科学不可能停止发展,人类的认知也不可能止步不前。如果不是自甘于懵懵懂懂混一生,任何人的头脑,都一样需要经常的刷新、持续的升级。

(本文系2018年旧作《头脑的升级》之修改稿)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19-11-26 01:13:16
我还记得,年轻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一首精彩的诗词,每每都能感觉到眼前发亮,胸间有暖流涌动,接下来便长时间沉浸于感动、兴奋的情绪中。当自己想透了一件事情,悟出了某个道理,那一刻的豁然开朗,有如独上高楼,眼底心中无比的通透开阔:好一派天遥地远、云淡风轻……
人在享受精神愉悦的时候,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大约并不比享受物欲、肉欲来得少。而且,相对于物质享受,能够享受精神的人,应该是数量较少、层级更高。一个人从只会低头刨食,进化到懂得举头望天,就拉开了一个健全的人,远离于猪的距离。在这段距离中,不同生存形态,又让人群分成了N多层级。

楼主:老庄開墙

字数:343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1-25 18:37:52

更新时间:2019-11-26 01:13:16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