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英国的故事,不列颠两千年文明历史

英国的故事,不列颠两千年文明历史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
英国的故事,不列颠两千年文明历史
第一章 罗马时代的不列颠(前55年-440年)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0年-1066年)
第三章 中世纪初期(1066-1290年)
第四章 中世纪后期(1290-1485年)
第五章 都铎时代(1485-1603年)
第六章 斯图尔特时代(1603-1688年)
第七章 18世纪(1688-1789年)
第八章 革命和法治时代到来(1789-1851)
第九章 自由的时代(1851-1914)
第十章 现代历史(1914-

第一章 罗马时代的不列颠
前一世纪的不列颠概述
不列颠尼亚,这是一个值得征服的地方。
那里有着富饶的黄金,白银和珍珠。
不列颠尼亚的珍珠,如同当地阴霾的天空,是灰色的。
海滩上布满了那些珍贵的灰珍珠,当地的蛮族却无动于衷。
说这些话的是,当年的罗马帝国元老院议员,历史学者塔西托。
这是古罗马时代史学家塔西托对于不列颠岛的向往和迷思,他真诚地相信,不列颠尼亚,是一个值得征服的地方。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值得征服的地方”,就必需要征服,那意味着罗马的荣耀得到了彰显了,那意味着罗马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人对这个岛的称呼,起源于希腊人所绘制的地图。希腊的地图学者们把这个岛称作“不列托”。不列托的辞源,至今没有定论,一种说法是,不列托是“有纹身的人”的意思。
不论其真正的起源是什么,自从这个岛进入罗马人的世界,这个岛就留下了古罗马的烙印,不列颠就从此成为了这个岛的地名。
不列颠岛的气候条件,在前一世纪的时候,和21世纪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一个地区的地形地理条件,会对当地居民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列颠岛也不例外。整个不列颠岛可以被简单地分作“高地”和“低地”两个部分。岛的北部和西部,是所谓的“高地”,高原山地起伏,而南部和东部,则是相对平坦的低地。粗略地说,不列颠岛后世形成的英格兰,就地处低地,而苏格兰和威尔士则属于高地地区。
不列颠岛的地表地貌条件,从前一世纪到21世纪,也没有太显著的变化。当然,海岸线的起伏变化是一直存在的,也因此影响到了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
和许多人的设想完全相反,不列颠岛的森林并不是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后才砍伐掉的。
在前一千年的时候,不列颠原住民进人农耕时代,大批的森林被夷为平地,开垦作为耕地。许多学者推算,发展到前一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岛上的耕地面积,已经相当于1914时代的不列颠岛耕地总面积,而人口总数则相当于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岛屿啊。
当时的不列颠岛上的原住民,是凯尔特人,他们和日耳曼人一样,是一个古老的族群。
在凯尔特人的巅峰时代,他们曾经征服过大批的土地,遍布在欧洲各地。他们向东到达了今天的匈牙利,向南到达了伊比利亚半岛全境和意大利半岛北部,向西到达爱尔兰岛,向北则到达了德意志中部地区。
在前一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除了农业之外,他们的金属加工工业和制陶工业,也已经成熟。不列颠的黄金制品和金属制品,成为罗马市场上受欢迎的奢侈品,这或许就是塔西托误以为不列颠遍地黄金的起源吧。
不列颠岛的凯尔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分成不同的部族,有着各自的王,语言习俗也各不相同。到1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的时候,罗马人至少发现了28个不同的部族。
当时凯尔特人的酋长,或者说王,来源也不一样。有的部族的王,是通过家庭的世袭继承,有的则是通过长老们选举产生,也有的部族是两个王联合管理。整体而言,前一世纪的不列颠凯尔特人,和当时高卢的凯尔特人,文明形态发展,是同步的,王权还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
不列颠的凯尔特人部族里,可以大致地分成三类人,一类是武士,他们是王,以及王的下属。凯尔特武士和王,能够熟练地驾驭战车进行作战,这是和以步战为主的日耳曼人的显著不同。武士是凯尔特人中的统治阶层。
第二类人是农夫和渔夫,他们是部族构成的主体,当战争发生的时候,这些农夫们也需要拿起武器追随武士们作战。
第三类则是祭司,巫士。日耳曼蛮族崇拜的是奥丁战神,而凯尔特人的原始宗教则叫作德鲁伊教,这是一个泛神论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后世的浪漫传说的精灵巫士形象完全不同,当时的德鲁伊教的许多宗教仪式和宗教实践,在后人看来,是相当诡秘邪恶的,有许多令人觉得恶心的成分。
留存下来的凯尔特人文字,让学者们看到了充满苦毒仇恨,令人毛骨悚然的诅咒。德鲁伊教的许多邪术,类似其他一些原始宗教里下蛊邪术,在基督教成为主导的中世纪,这些德鲁伊邪术才从不列颠根除。
和一些人的猜想完全相反,凯尔特人的社会里,德鲁伊巫师的地位并不高。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古希腊,在中国的商朝,或者美洲原住民时代,原始宗教的巫士们总是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在部族的政治事务中有着很强的话语权柄。
学者们至今在试图找出这个奇特现象的合理解释,可是事实就是,不列颠的凯尔特人社会里,德鲁伊巫师们在政治事务中,地位并不突出。
凯尔特人还有一个奇葩的现象,他们喜欢争吵,他们总是在争吵。日耳曼蛮族常常会结成部族联盟,共同对抗外敌,或者发动侵袭劫掠战争,可是凯尔特人很少这么干的。
在高卢,曾经出现过几个部族的首领联合会议,但是他们很少能够组织去联盟对抗罗马军团。不列颠的凯尔特人,也是如此。
我们所讲述的不列颠文明历史,从前一世纪开始讲述,这是因为,罗马帝国之前的不列颠原住民文明传统,对后世而言,不具有沿袭继承的影响。
日后罗马帝国崩溃,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不列颠,一部分不列颠人南逃到高卢,他们自称是不列吞人,这就是今天法国境内,布列塔尼亚的起源。但是不列吞人,其实已经是非常的罗马化啦,他们和之前的凯尔特人,也不再有文化习俗上的继承性。
我们讲述的故事,就这样,定在从凯撒入侵不列颠开始,简述不列颠两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演变。
后面的这个地图,可以让大家对前一世纪的凯尔特人时代的不列颠岛有个大致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地图上虚线的“哈德良长城”,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伦敦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港口小镇。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杉木椅 2014-01-07 10:54:09
据说现代文明起源于苏格兰。望答疑。
-----------------------------
这个问题哥都看不懂。
现代文明体系,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到现在,全球基本都在这个现代体系下。
穆斯林文明,有其独特性,抗拒同化最明显。
日本文明,有其独特性,保留许多东方传统。
别的,包括中国,基本都全球欧化啦。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非咸非淡 2014-01-07 12:12:55
楼主,请教一下,地球人对部族的定义是如何的?
-----------------------------
有血缘这些的,叫氏族。clan.
部族则高端大气上档次啦,是社会概念,tribe.
商朝那时候,其实就是部族联盟。
一个部族,就相当后来的国家。
部族的头人,酋长,就类似后来的王。
社会概念,部族,social group,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因为管理驾驭一个部族,比氏族要复杂。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2
凯撒的崛起和罗马共和国的末日
伟大的人物应该从事两个领域的职业,法律和军事,两者比较而言,拓展罗马疆域和管理罗马,前者配得更大的荣耀。
说这番话的人,是和凯撒同一时代的西塞罗,罗马的雄辩家,哲学家,伦理学者,政治学者和律师。西塞罗的这番话,真诚而准确地向人们阐明了当时罗马社会的价值取向,军事扩展,为罗马征服更多的殖民地,这是一个罗马贵族获得声望和政治地位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理解凯撒为什么要征服侵略不列颠岛,我们有必要对当时的罗马历史背景作一番简单的说明。
在前3世纪和前2世纪的两百多年里,罗马共和国从意大利半岛内的一个城市共和国,崛起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一个军事大国,不断征服周边的异族,拓展共和国的疆域,当历史发展到前1世纪的时候,罗马共和国已经临近了它的死亡。
此时的罗马共和国和前3世纪之前相比,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不同。
罗马已经征服了北非的迦太基,南欧的西班牙半岛,希腊,马其顿,和亚洲的小亚细亚地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在这个扩张征服的过程中,罗马的宗教,文化,社会人口结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初期的罗马文明,本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组成的农业文明,崇尚节约,节制和勤劳这些传统美德。随着历史的发展,罗马开始迅速地希腊化,全盘吸收学习古希腊文明。罗马不仅继承学习了希腊的宗教,哲学,科学和各项工程学技术,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古希腊的时尚和习俗。罗马文明成为一个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流行的社会。
也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大批罗马农民开始破产,他们辛勤耕作的小农场,根本无法在市场和进口的廉价食品竞争。这些农民们被迫卖掉土地,逃进城市。乡下土地兼并现象加剧之后,农地面积巨大的农庄开始出现,奴隶在大农庄里进行着耕作,而农庄主人们则开始住进了奢侈豪华的庄园里。这就是日后庄园这种建筑物的最初起源,改革开放之后,庄园Villa这个词,被中国人翻译成“别墅”,这种建筑也进入了中国人的世界。
逃离乡下小农场涌进城市里的罗马公民,数目开始日益增多,他们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方面,他们开始把自己的选票出卖给给自己好处的政客,罗马共和国的民主选举,开始变质。另一方面,为了取悦于这些数量庞大的城市贫民,同时也化解他们的不满,罗马开始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开始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面包和各种娱乐活动,戏剧表演和角斗士表演这些公众娱乐事业开始兴旺发达。
在罗马公民的投票权开始沦为金钱收买的产品同时,元老院开始崛起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根据最初的罗马民主制度,元老院只是一个顾问性质的机构,由资深的退休执政官们组成的元老院,为罗马的公关事务管理官员们提供建设性的咨询建议。
可是随着民主选举的蜕变,元老院开始把握了绝对的公共事务话语权柄。名义上依旧是投票选举产生的执政官,事实则是由元老院的议员们掌握了人选的任命。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如何说一个议员是有影响力的人?主要的依据就是有多少人追随他,靠他获取公共职务和利益。
一个有影响力的元老院议员,可以推动,或者阻挠政策议案,一个听命受惠于他的罗马人,可以获得一个有油水,有政治前途的职务任命。
派系政治通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到前一世纪的时候,罗马元老院已经进入寡头政治时代。元老院最顶层的几个罗马贵族家族,把握了罗马公共事务的话语权。所有的官员任免,政策制定,都是这一小批寡头政治家们之间的博弈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军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
底层的罗马公民,渴望罗马军团不断地拓展罗马的疆域,征服更多的异族,这意味着更多的免费食物,更丰富多彩的戏剧和角斗士表演。
元老院的贵族们,更是希望军队能够征服更多的土地。军事上的成功,意味着更多的战利品,更多的原住民税金,更多的奴隶。罗马公民们也会因此更加心满意足,更加拥护爱戴他们。
我们去看元老院贵族的个人履历,他们都有着法律和军事领域的双重经历,在这其中,统帅军队获得巨大战功,成为他们赢得社会声望,赢得罗马公民拥戴的重要环境。
罗马军队不断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征服异族,为罗马带来荣耀和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罗马共和国开始走向了死亡。
元老院在制度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把罗马军人的战功奖赏,包括退休待遇的决定权,交给了统帅罗马军团的将军们。在效率上,这样的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亲自统帅军队的将军们,更可能清楚地明白麾下官兵们的战功表现。但是这种安排的一个后果是,将军们成为了罗马军团官兵的衣食父母,罗马军团开始走向效忠统帅自己的将军们,而不是远在罗马的元老院。
凯撒的崛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征服高卢,会为凯撒带来罗马公民的热爱和拥戴,这一点,凯撒本人非常清楚。
前55年,在征服高卢之后,凯撒开始追求更高的荣誉,他率领他的罗马军团,开始跨海西征不列颠岛。凯撒相信,他忠诚勇猛的罗马军团,将粉碎凯尔特蛮族的一切抵抗,就如同他在高卢所获得的战功一样。
阻挡伟大的凯撒征服步伐的,不是凯尔特蛮族战士的长剑,而是英吉利海峡的天气。
前54年,凯撒再次率领罗马军团渡过英吉利海峡,试图完成他上一次未尽的征服事业。
凯撒登上不列颠岛不久,高卢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凯撒只得匆忙率领大军返回高卢平叛。
在这之后,凯撒开始了在罗马平步青云的崛起之路,成为罗马公民热爱拥戴的偶像级政治明星,英雄人物。
前44年,元老院的精英贵族们,为挽救罗马共和制度,他们阴谋刺杀了将要成为独裁者的尤里斯凯 r>  罗马公民万民爱戴的凯撒被刺杀之后,罗马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在这个过程中崛起。
如果你们爱戴凯撒,就请你们追随我!屋大维以凯撒的正宗继承人为呼召,赢得了大批罗马军人和罗马公民的爱戴。
前31年,屋大维的军团击溃了最强大的军事对手,马可安东尼。传奇色彩的埃及艳后,诱惑屋大维未果之后选择了自尽。屋大维征服了富庶的埃及,罗马再次沸腾了。
屋大维公开宣称,他不愿意作独裁者,他可以接受“罗马第一公民”的荣誉称号。但是罗马公民的呼声,是元老院的议员们无法压制的。广大中下层罗马公民,真诚地渴望,屋大维能够继承凯撒的伟大事业,带领罗马走向更大的辉煌。
前27年,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册封屋大维作“奥古斯都”,但是罗马公民们并不满足于这一步,之后罗马元老院正式册封屋大维作“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体制死亡,罗马进入帝制时代。
屋大维并没有忘记凯撒曾经要征服的不列颠岛,那一个黄金和灰珍珠之岛。但是屋大维扩张的首要目标,则是高卢以北的日耳曼尼亚。
5年,罗马军团拓展疆域,一路北上征伐,直抵波罗地海南岸,罗马建立日耳曼尼亚行省。
征服了一向以骁勇善战,桀骜不驯著称的日耳曼蛮族,罗马举国沸腾。
8年,罗马元老院顺应民意,正式将每年的第8月重新命名,定名作“奥古斯都”。8月,是屋大维取得一系列伟大战功的月份,8月当属于伟大的屋大维。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声望,如日中天。
9年,反叛的日耳曼蛮族部族联军在条顿的森林中,屠灭了整整三个罗马军团,罗马举国陷入了震惊和恐慌之中。
这之后,罗马不再对莱茵河以北的日耳曼尼亚发起过征服战争,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展脚步也放缓了。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3
克劳狄一世皇帝征服不列颠尼亚
41年,罗马近卫军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罗马社会各界憎恶的罗马皇帝及其妻子女儿。
近卫军拥立时年50岁的克劳狄为罗马皇帝,高呼万岁,光荣属于克劳狄,元首万岁!
罗马帝国元老院的议员们放弃了复辟共和制度的想法,接受近卫军的选择,拥立克劳狄为罗马皇帝。
克劳狄身有残疾,是个瘸子,而且还有些耳聋和口吃,在他少年的时候,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智。
克劳狄是一个非常难干的政治家,在他的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大幅度的完善和加强,军队职业化改革也更趋完善。
凯撒统治罗马军团,依仗的是个人的领袖魅力和军事指挥技巧。克劳狄则加重了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改进,加强工程化的概念,使得罗马军团更趋向一部由零件组成的作战机器,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提高。
克劳狄对罗马军队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不仅是意大利的罗马公民有资格参军,罗马各行省的罗马公民也获得了参军资格,这一个改革不仅增加了罗马军团的兵源,而且使得罗马各行省的公民们对帝国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大为提高。
此时的罗马军队,分成两个档次,作战的主力,任然称作罗马军团,全部由罗马公民组成。一个军团由五千多官兵组成,其作战主体是重装步兵,并且配以辅助作战的轻装骑兵部队,投石部队,和弓箭部队。每个军团里同时配有专业的工匠和后勤管理官员,负责远程攻击武器,攻城武器的维修保养和军事后勤补给工作的统筹安排。
所有这些罗马士兵,都必需接受教育,能读能写拉丁文,不仅能够看的懂军事指令和武器使用指南,而且在征服占领初期,对占领区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罗马军团之下,则是辅助军团,每个军团大约由五百多官兵组成。他们是被征服的各地原住民,尚不具有罗马公民资格。辅助军团主要是轻装步兵和轻装骑兵组成,执行辅助作战任务,辅助军团的司令长官,则由罗马公民担任。
辅助军团的工资待遇,低于罗马军团,但是在1世纪的时候,能够靠当兵领取固定的工资收入,在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
参加罗马军团或者辅助军团,成为当时有追求的普通人家子弟一个非常不错的出路。不仅有固定的工资可以领取,而且可以接受教育,退休之后也有不错的土地和财富奖赏。如果战功突出,还可能向上晋升,改变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
蛮族士兵们在辅助军团服务期满之后,就自动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这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就是罗马公民,可以直接报名参加罗马军团。
罗马的军制改革,使得罗马社会的稳定性大为提高,各行省的罗马公民和被征服的原住民们都有了一条新的出路,成为社会的稳定力量。
43年,克劳狄皇帝下达了征服不列颠尼亚的命令。由4个罗马军团和4个辅助军团组成的4万多罗马大军,跨海西征不列颠尼亚。
面对高度工程化,纪律化的罗马军团,不列颠凯尔特蛮族则以其固有的原生态军队奋起反抗。
凯尔特的贵族们身先士卒,驾驭着马车,向罗马军团发起冲锋。恐怖的面具,奔驰的马车,嘴里的呐喊,这在蛮族间的交战中,是急剧杀伤力的攻击武器。凯尔特贵族们表现出令罗马人惊叹的驾驭技术,一架马车上,通常配有一个驾手,和一个攻击手。
有些凯尔特蛮族,还配有轻装骑兵,骑马上持剑发起冲锋,配合马车作战。但是在那个马镫尚未出现的年代,骑兵的战斗力是远远比不上马车上的剑手和弓箭手的。
在战车后面,呐喊着奔跑冲锋的,则是大批的蛮族农民,他们并没有配置皮甲护具,也缺乏常年的职业化战斗训练。蛮族农民们靠着自己的体能,勇气,气力和忠诚,追随着他们的领袖们,举着长剑,冲向罗马方阵。
久经训练和实战的罗马军团,在司令官的号令之下,开始发射投石机,弓箭和标枪。大批的蛮族农民战士,在尚未冲到罗马方阵之前已经遭到了射杀。
当两军相接的时候,在司令官的号令之下,罗马士兵们组成了方盾防护。在这样的近战中,凯尔特人的长剑再次处于下峰,无从砍杀。罗马士兵们则以手中的短剑,不断捅刺盾牌外的敌人,造成杀伤。
在正面的交战中,凯尔特人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的。凯尔特人取得的胜利,都是通过伏击,突然袭击的方式取得的。
凯尔特人一但退守到城堡之内,就陷入了绝境。罗马军团以围城战的方式将他们饿倒,或者以投石机和攻城器强攻城堡,进行杀戮。
凯尔特人还面临着另外一个更大的难题,他们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不可能常年离开农田进行战斗,否则他们将面临粮食供应上的问题。而职业化的罗马军团,则可以一年四季不停地追击他们。
克劳狄皇帝并不是一味地强势征服杀戮,他同时也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引诱凯尔特蛮族首领归属降伏。
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国家,在罗马军团到来之前,他们之间也有着彼此之间的纠纷和争战。有的蛮族顽强地抗击着罗马人的入侵,有的则选择了归顺投降。
对于这些愿意合作的酋长,克劳狄皇帝邀请他们,或者他们的儿子,到罗马游览,让他们见识领略罗马舒适奢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归向罗马帝国,归向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
47年,十一个凯尔特蛮族的国王宣布臣服于罗马皇帝,罗马正式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
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不列颠岛就是世界的尽头,克劳狄皇帝取得了凯撒都不曾有过的辉煌战功,他赢得了万民的热爱,拥戴,甚至是崇拜。
克劳狄还在世的时候,已经有罗马人把他奉为神灵,进行祭司和崇拜。
第一批移民不列颠岛的罗马公民,主要是罗马退伍老兵。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土地奖赏,感念克劳狄的丰功伟绩和恩典。罗马公民们在不列颠岛上建立起了辉煌宏伟的克劳狄神殿,祭祀崇拜他。
克劳狄去世之后,元老院正式宣布万民爱戴的克劳狄皇帝是神灵。
从此,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开始出现,罗马的皇帝们被神化成现人神,接受罗马公民的崇拜。
布迪卡女王起义
在不列颠尼亚行省建立之后的一百五十年时间里,不列颠总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政治职务。这里有着发达的农业,渔业,制陶业,金属加工业和丰富的贵金属矿产,把这里治理管理得当,将是日后在政界进一步攀升的重要业绩。
对于一个罗马总督来说,如何为罗马帝国带来更多的税收和财富,是他工作成绩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
辖区内的罗马公民,享有罗马法律保障的各种特权,是罗马总督的取悦对象。而辖区内的原住民,就不幸地成为了许多罗马总督的压榨对象。
布迪卡女王的丈夫,是不列颠岛东部一个凯尔特部落的国王,他们夫妻两人本是效忠于罗马帝国的。国王去世的时候,根据他的遗愿,他愿意将一半的领土奉献给罗马帝国。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4
后人推测国王遗嘱的本意,应该是希望通过这么作来保全他的家人和王国。但是傲慢而贪恋的不列颠总督则利用这个机会,对罗马法律进行曲解,把国王的奉献行为,解读为战败国提出的投降条款。罗马总督裁决,国王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收归罗马帝国,国王属下所有的族人都作为战败国的臣民,成为奴隶。
布迪卡女王的抗辩遭到了不列颠总督的驳斥,总督下令对布迪卡进行鞭笞,并且当着她的面,强奸了她的两个女儿。
60年(或许61年)绝望而愤怒的布迪卡女王率领她的臣民发起了暴动,
不列颠岛上的罗马军团此时正在东部山区镇压威尔士地区凯尔特蛮族的反叛,英格兰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罗马驻军。
延续到后世的科尔切斯特古城,当时是不列颠岛上的一个罗马殖民点,大批退伍的罗马老兵生活居住在周边的地区,克劳迪神殿也坐落在这里。科尔切斯特,成为了布迪卡的第一个复仇目标,凯尔特暴动大军放火焚毁了这座当时已经开始繁荣起来的罗马城市,据说有数以千计的罗马人葬身在克劳迪神殿的大火之中。
此后叛军开始冲向伦敦进行复仇杀戮,凯尔特人一路杀死沿途所遇到的所有罗马人,据当时的罗马人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七万到八万的罗马人被杀死。
越来越多的凯尔特人开始加入布迪卡女王的叛军,当罗马军团最终赶回英格兰东部的时候,追随在布迪卡女王战车之后的凯尔特人已经达到了23万之多。
罗马军史上曾经战功卓著的第九军团,终于赶回了英格兰东部镇压暴动,双方展开人数对比悬殊的决战。
第九军团用远程攻击武器对凯尔特人进行射杀,在投掷完所有标枪之后,第九军团以罗马方阵迫近凯尔特人展开近战。
这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杀,到凯尔特人最终崩溃四散逃离战场的时候,据说战场上留下了八万多具凯尔特人的尸体,而第九军团则阵亡四百多名士兵。
布迪卡女王在战败之后,选择了自尽,在这之后,英格兰地区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凯尔特人反抗罗马帝国的武装暴动。布迪卡女王和她的事迹,也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地崛起,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文学家们,挖掘书写了布迪卡女王领导的武装暴动,把她书写成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女英雄,布迪卡女王的事迹开始被许多不列颠人所了解。20世纪下半期,不列颠走过民族主义迷思之后,布迪卡女王成为了一个不列颠人反抗暴政压迫的文化符号。
不列颠进入罗马不列颠时代
在这起悲剧性的暴动事件之后,罗马帝国开始改变了对不列颠地区原住民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加速了不列颠的罗马化进程。凯尔特人的贵族们被鼓励,也被强迫,加入罗马帝国的官僚政治体制里,以统一的罗马体制管理治理不列颠岛上的原住民。
原有的部族统治管理体系崩溃瓦解了,法庭,民政官,税务官,税吏这些罗马体制的公关职务开始进入不列颠人的生活,以罗马的政治体制,管理规范当地人的生活。
122年,到哈德良皇帝巡视不列颠岛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已经是相当罗马化的不列颠尼亚。
到2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罗马行省。罗马大道已经遍布在各地,将城镇们连接起来。
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行政和工商业中心,罗马城镇。一个不列颠城镇的居民规模,大约在三千到五千人之间。大规模的城镇,像伦敦这样的,城镇人口已经突破万人。
在城镇的中心,是一个广场。城镇广场是罗马城市生活的商业和民众政治中心。小商贩们可以在这里摆摊售卖自己的产品。罗马政府的公务员,会在这里大声宣告新的政策公告,也会在广场上宣读新闻公告,伟大的哈德良皇帝,就要驾临不列颠尼亚啦。当然,演说家也会在这里慷慨激昂地宣教他关于公共政策,哲学和宗教等等主题的主张。
围绕着广场四周,有各种的商铺,在这里可以找到来自,希腊,波斯,阿拉伯,和其他地方的奢侈品,工艺品。
而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则是圣殿和议事厅,法庭这些公共事业建筑。
当然,公共浴场,也是每个城镇必备的公共建筑,在2世纪的伦敦,已经出现了两个公共浴场。
罗马的城镇街道,就是后世城镇街道的起源,小碎石铺成的街道两边,都有排水沟,将地表的污水引入地下的巨型排水道,以免造成地表积水。
圣殿则在中世纪的时候,被新崛起的基督教会继承改造,成为中世纪大教堂建筑的起源。
学校也是城镇里常见的公共建筑,除了罗马的顶级贵族可以聘请家庭之外,绝大多数富有的罗马家庭,是把自己的孩子们,送去学校接受教育。对普通的罗马家庭来说,教育是个奢侈消费,他们的子弟,如果要接受教育,最好的机会,是参加罗马军团。
哈德良皇帝到达不列颠尼亚的时候,北部苏格兰地区爆发了原住民的叛乱。在不列颠尼亚,高地的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一直是原住民反叛频发的地区。高山峻岭的地理环境,给罗马军团的平叛追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那个时候,居住在苏格兰地区的凯尔特人并不是苏格兰人,而是之后被同化消亡的皮哥特人。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苏格兰人大举入侵苏格兰,是5世纪之后的事情。在那以后,北部的高地才被称作苏格兰,意思是,苏格兰人的土地。
122年,哈德良皇帝下令开始修建长城,这就是哈德良长城的开始。这个长城位于不列颠岛的中部,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全长117公里,将不列颠岛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和许多人最初的推测完全相反,哈德良长城的建筑意图,并不是用于防御长城以北的蛮族南下入侵,前2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尚且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整个不列颠岛,都在罗马帝国治下。
这个长城的首要用途,是不列颠尼亚罗马军团的兵营,罗马军团驻扎在这里,监视全岛,不论南部还是北部发生叛乱,军团都可以迅速进行镇压。
如此一来,罗马军团的使用效率可以提高,罗马帝国可以减少驻防在不列颠的军团数量,将军团调往别处,继续新的征服,拓展了罗马的疆域。
哈德良长城的第二个用途,则是非常功利现实的,这是一个商人的税收关卡。整个长城将全岛完全隔开,除非走危险的海路,否则全岛南北通行的买卖商人,都必需通过长城关口,交纳关税。
到2世纪的时候,不列颠的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意大利岛上的罗马富人,没有什么差别。
他们在城镇里有自己的住所,便于他们参加公共事务的时候居住。同时在乡下,则拥有豪华奢侈的庄园和大农场。高效的通风供暖系统,在不列颠的庄园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到这个时候,原住民凯尔特人的精英阶层,原来的那些国王,酋长,贵族,已经完全成为了罗马人,罗马的贵族,罗马的官员。
在宗教方面,罗马社会是个非常包容的多元化社会。罗马帝国有自己的国立宗教,各地的居民都必需纳税供奉罗马国教的圣殿,一世纪之后,皇帝崇拜兴起,罗马皇帝也被纳入国立宗教里,被视为神灵。
除此之外,罗马帝国对民间的宗教,基本是放任自流的,不加干涉。在基督徒公然抗拒罗马国教崇拜之前,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一样是持宽容放任的立场。
罗马人对宗教的态度有些类似旧时候的中国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各类宗教都怀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罗马人甚至还会相信,在不同的地区,当地的神灵,或许更为灵验。一个罗马贵族在罗马崇拜奥利比斯山上的朱庇特,到了耶路撒冷,不妨崇拜一下犹太人的上帝。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都会形成自己的守护神。
在不列颠,日耳曼的诸神,德鲁伊的神灵,古希腊的诸神,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信奉追随者。
在不列颠,商人们和罗马军团中,所流行的主要宗教,是米特拉为主神的神秘宗教。源起于古波斯的米特拉崇拜,随着波斯商人遍布各地的影响力,四散传播。他们向东到达古印度,影响了初期印度教的起源,也有学者认为,更后世兴起的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弥勒佛就是米特拉的不同译音。米特拉教向东则传入罗马,从1世纪开始,崛起为在罗马军人中非常有影响力的神秘宗教。
基督教在这个时候,应该也已经传入了不列颠。历史记载中,在3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岛已经出现了基督教的殉道者。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5
罗马帝国时代的不列颠,如同赋予辽阔的罗马帝国各地一样,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果我们在2世纪的时候去不列颠作买卖,或者旅游,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不列颠尼亚的城镇,许多都是有城墙的!
在那个的时代,帝国境内的各个城市,是没有城墙的,包括帝国的首都,永恒不朽之城,罗马。
罗马帝国不允许境内各地修筑城墙,有其正当的理由,帝国内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根本不需要担心匪祸,无需修筑城墙保护居民。而另一方面,帝国则是担心各地如果出现了叛乱,城墙的存在,会给罗马军团的平叛征服带来困难。
不列颠尼亚各地的城镇,纷纷修建起城墙保护自己,虽然修建城墙的费用是由当地居民出资的,但是修城墙这件事情,必需得到罗马皇帝的批准。
比较起海峡对岸的高卢,不列颠尼亚许多城镇筑有城墙这个事实,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在2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尼亚境内,治安环境,是不如帝国境内其他行省的。
另一方面,遍布各地的庄园,绝大多数是共有产权的,也就是说,一个庄园,会有两个主人分享产权。
这个奇特的现象,在当时的高卢地区,也可以看的到,起源于凯尔特人的传统习俗。
罗马的贵族精英阶层,注重孩子的教育,带着孩子们游历各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是罗马富裕的精英家庭常见的作法。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教育方式。
古罗马是一个工商业非常发达的社会,商业流通发达,贸易发达,旅馆业自然也就发达。
当时不列颠一个40个客房的旅馆,就会分出标准客房,高级客房和豪华套房这三个不同的档次,应对不同的客户需求。
但是凯尔特人的贵族们,则不屑于居住在旅馆里,他们自持身份高贵,不和三教九流闲杂人等混居在一个旅馆里,而且据说,旅馆还是一个肮脏而危险的地方呢。
在罗马人还没有征服不列颠之前,凯尔特人还没有进入商业流通社会,旅馆也是非常稀罕的概念。那时候凯尔特人的贵族们,如果游览去别的地方,报上自己的名号,当地的贵族,出于贵族间的相互尊重,都会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家里。
进入罗马时代之后,这个凯尔特人古老的习俗,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一个不列颠的富裕家庭,他们出门旅游,从伦敦到了科尔切斯特,他们就会住在当地的庄园里,这个庄园,也许是他拥有产权,也许是他的朋友的朋友拥有产权。
住在庄园里,安静,干净,还有奴隶们伺候着,看起来,是比住在鱼龙混杂的旅馆里,更吸引人。
不列颠尼亚的城镇,在1世纪和2世纪,开始迅速发展壮大,这里成为各地区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人口开始不断增多,城镇数目也在增长,但是这个高增长的趋势,随着2世纪的结束,也就停止了,伦敦这些城镇,进入3世纪之后,停滞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出现了城镇的衰落趋势。
不列颠尼亚城镇化高增长和衰落的现象,折射出的是罗马帝国的历史兴衰。
1世纪和2世纪,是罗马帝国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罗马进入了空前的工商业繁荣时期,罗马帝国的最初两百年,是许多罗马帝国仰慕追思者津津乐道的黄金时代。
帝国境内治安良好,商业流通高度发达,罗马经济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长途运输贩卖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各地区专著于自己所精专的产业,形成了区域分工。
手工匠人们加工出来的精密而价格昂贵的奢侈品,随着商路的畅通,市场规模也空前巨大了。市场的阶层细分化越来越明显,不同价位的产品,都有自己相对的消费者市场。
一个不列颠的富庶家庭,他们会去城镇里购买原产自帝国各地的各种高档产品,装饰自己奢侈华丽的庄园。而普通人家,则会去购买中间价位的产品。
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拿陶制品为例子,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低端陶制品在这个时期,真正成为了“用完就可以丢弃”的廉价消费品。这种经济现象不仅是空前的,在欧洲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在欧洲出现过。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到2世纪末期开始,就无法继续下去了。罗马帝国内部不断的内战,各地的治安开始恶化,同时罗马帝国的货币也开始出现了贬值现象。治安的恶化,不断的内战,货币贬值,这些因素,使得长途商业贩卖,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罗马各地的经济,从全国化转向了当地化。
这种转变,使得市场容量变小了,以商业,手工业者为居民主体的罗马城镇,在经过2世纪的巅峰期之后,一直到西罗马帝国覆灭,都再没有能够恢复到那个高度。
306年,君士坦丁皇帝崛起,他致力于复兴罗马帝国,欧洲后世历史称他作伟大的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时代,有两项政治决定,直接影响到了欧洲的历史。
罗马帝国对罗马军队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驻防在边疆前线和帝国内各省的军队,被称作驻防军团,在驻防军团之上,则是精锐部队,野战军团。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罗马帝国放低了参军的门槛,更多的蛮族士兵加入到了罗马军队中来。
根据新的罗马军制,驻防军团的司令长官,称作“督”Dux,拉丁文的意思是指挥官。日后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日耳曼蛮族领袖们也往往自称是“督”。日耳曼语去读拉丁文,就读出了后来的公爵,Duke。
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令,这是一个影响欧洲历史的政令。根据米兰敕令,罗马帝国不再迫害追杀帝国境内的基督徒,甚至下令归化被没收教会财产。从米兰敕令开始,基督教势力,开始摆脱被压迫打压的处境,逐步崛起。
君士坦丁大帝的文功武略并没有根本性地扭转罗马帝国在欧洲日趋衰退的颓势。
在不列颠的多佛,从4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开始建立起海防要塞,这些海防要塞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罗马军团开始走向衰弱啦,罗马已经放弃了扩张疆域的雄心,而转而致力于防御蛮族的入侵。
410年,是不列颠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一年,日耳曼蛮族西哥特人攻克并且洗劫了罗马城。驻防的两个罗马军团被征召撤离了不列颠尼亚。罗马帝国开始全线收缩,集中兵力防卫罗马帝国腹地。
失去了罗马驻防军团的不列颠尼亚,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的时代。
社会各界,尤其是上层的富庶贵族阶层,出现心理上的惶恐,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人开始了各种预防措施,有的人开始把巨额财宝埋藏在地底下,有的则开始雇佣日耳曼蛮族雇佣军,保卫自己的安全。
罗马军团的撤离,对不列颠人直接的影响是,靠作罗马军团买卖谋利的产业链崩溃了。临近哈德良长城一带的城镇开始迅速衰败荒芜。
对于更多的普通不列颠人来说,罗马军团的撤离,似乎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罗马官员撤走之后,税也不用交啦,这还算是好事呢。
税官和民政官消失之后,那些公共建筑设施也就在风吹雨打中衰败下去了。居民们开始把那些华丽的地板啦,壁画啦,搬回自己家去,看着也挺体面的。公共浴场,圣殿,议事厅,法庭,引水渠,那些罗马时代的公共建筑,就这样慢慢沦为了废墟。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非咸非淡 2014-01-08 19:17:31
楼主,地球人如何定义起义?
-----------------------------
今天英文没有起义,都是造反,叛乱。
当年有"起义",uprising.
英国说米国叛乱,米国泥腿子说哥没叛乱,哥是起义。
"好的",叫起义。
现代都不再这么玩,都是造反暴动叛乱,所有挑战社会权威的,都是一样。
米国独立战争,也是造反,不再是起义。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6
圣帕特里克的故事
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不列颠出现了第一位影响欧洲历史的名人,圣帕特里克。
圣帕特里克,出生于一个不列颠贵族家庭,他具体的生平年月,后人至今无法确定。我们只能大致地说,他出生于罗马不列颠时代的末期,他的父亲是一个基督教会的执事。
在罗马帝国行政制度衰亡瓦解的过程中,各地的基督教会势力开始崛起,教会承担了许多社会调解和管理职能。在基督教发展的初期历史上,罗马主教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至高无上的教皇,罗马主教只是诸多主教中的一位。而执事则是教会内的一个行政管理职务,收集粮食捐款啦,救济穷人寡妇啦,当年的执事就负责这类的事务。
在十六岁的时候,帕特里克遭到爱尔兰的海盗袭击绑架,被卖到爱尔兰作奴隶。六年的奴隶生涯之后,他逃离了爱尔兰回到自己的家里。
据说有一天,在布列塔尼的某个地方,他在梦中看到了奇异的景象,上帝给了他旨意,要求他返回爱尔兰去传播基督教,帕特里克就这样又回到了爱尔兰,他带去了基督的“福音”。在基督教的语境里,他们所传播的宗教信息,被称作“好消息”,“福音”。
一百多年之后,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全部皈依了基督教,修道院遍布爱尔兰各地,爱尔兰在之后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基督教的重镇,向不列颠和欧洲大陆派遣输出传教士。
日后罗马主教崛起,成为教皇,一统欧洲各地基督教会教义和制度,罗马教皇封帕特里克为“圣徒”。
对于世代的爱尔兰人而言,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守护者,每年的3月17日,他去世的日子,是圣帕特里克日,在这一天,爱尔兰人和移民世界各地的爱尔兰人后裔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纪念这位贤者。
日耳曼蛮族进入不列颠
从4世纪开始,已经罗马化的不列颠尼亚居民们就称自己作不列吞人。他们有的是凯尔特人的后裔,有的则是来自欧洲各地的退伍罗马老兵的后裔。
不列吞人最初所恐惧的蛮族,其实是高地地区的凯尔特人蛮族。从5世纪开始,爱尔兰的一个蛮族部落苏格兰人,开始大规模入侵不列颠岛。同时高地北部的蛮族皮克特人也开始了南下的侵袭。
雇佣骁勇善战的日耳曼蛮族,对抗来袭的凯尔特蛮族,看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当年的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喜欢争吵,日耳曼人喜欢打仗。
日耳曼蛮族崇拜的主神,是奥丁战神。根据日耳曼蛮族的宗教,一个伟大的战士,最高的荣耀是战死在沙场上,这意味着,奥丁战胜将他召唤去了。
女武神,爱情之神弗蕾亚是奥丁的侍女,她盘旋在每个战场之上,见到配得的勇士,她就将这个战士带入死亡,进入最高的英灵神殿,瓦尔哈拉Valhala。
在英灵神殿里,死去的勇士们和奥丁以及奥丁两个勇猛善战的儿子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每日演练武术。勇士们在享乐之余,日夜操练,准备着追随奥丁战神进行最后的决战,诸神的黄昏。
对于一个日耳曼蛮族战士而言,战死在疆场,是其人生最高的荣耀,并且是追求更高荣耀的开始。
日耳曼蛮族很早就已经进入了罗马军团,他们虽然不是罗马公民,但是忠诚善战,视死如归的品格,使得包括凯撒在内的许多罗马将领和之后的皇帝们都喜欢招募他们作近卫军。
在1世纪征服不列颠的罗马军团中,就有8个步兵队,大约四千多日耳曼战士。
归化罗马之后的日耳曼蛮族战士,一般都会起罗马名字,这使得后人对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军团的历史过程很难准确地把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到4世纪的时候,已经有大批高级将领其实是罗马化的日耳曼人,其中包括曾经驻守在哈德良长城附近的罗马驻防军团的一任“督”。
但是在最初的时候,日耳曼蛮族战士是以个人的身份,加入罗马军团,成为罗马公民。
到了4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开始雇佣整个日耳曼部族成为雇佣军,替帝国提供作战服务。
日后将罗马帝国搅得天翻地覆的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当初都是以蛮族雇佣军的方式进入罗马帝国的。
6世纪的一份历史记录告诉我们,傲慢的暴君沃提根Vortigern,为了击退北方蛮族,他招来了凶猛而不敬虔的萨克森人,萨克森蛮族对上帝和人都怀着深刻的仇意。
抛开历史讲述者的个人宗教立场偏见,这个记录告诉我们,第一批日耳曼蛮族萨克森人最初是如何进入不列颠的。
在罗马军团撤离之后5世纪,不列颠出现了一批“暴君”和“篡位者”。他们大都是有实力的不列吞贵族,依仗自己的武力崛起,成为那个乱世的豪强,统治着各地的不列吞人。
依仗着手里掌握的萨克森蛮族战士,暴君沃提根不仅击退了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的入侵,而且击败了其他的竞争对手,统一了不列颠岛南部各地,自立为王。
但是暴君沃提根犯了一个愚蠢而致命的大错误,这个大错误改变了不列颠的历史。
大约是在442年的时候,沃提根背约了,他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日耳曼战士他们赢得的酬金。
日耳曼蛮族战士发起了叛乱,对违约的沃提根王发起攻击,沃提根王的军队无力抵抗,一路向西败退,日耳曼蛮族战士则宣称,他们将获得土地,作为他们服务的酬金。
考古挖掘的证据让后人发觉,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不列颠,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而是从440年代之后开始漫长而缓慢的进程。
一般估计,到450年之前,最初定居在不列颠岛上的日耳曼人不会超过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信奉基督教的不列吞人开始逐渐向不列颠岛的西部迁移,他们在日后被日耳曼人称作威尔士人。
源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开始占据了不列颠北部高地的西部沿海地区,并且逐步扩散到整个北部,那里成为了苏格兰。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区分5世纪时的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苏格兰人是爱尔兰来的凯尔特人。而威尔士则是罗马化的凯尔特人,他们称自己作不列吞人。
其中有一部分不列吞人渡过英吉利海峡,迁往高卢地区,他们居住生活的地区,叫作布列塔尼。
而日耳曼蛮族占据的不列颠岛东南部地区,则被称作了英格兰,意思是英吉利人的土地。
我们如果将同一历史时期的高卢地区和不列颠岛作比较,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
日耳曼蛮族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建立起法兰克王国之后,当地的原住民,罗马化的高卢人并没有大规模逃亡,他们以臣民的身份,继续生活在高卢,而罗马化的不列吞人则在英格兰地区完全灭绝了。
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理由来解释这个不同的成因。
一方面征服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法兰克人和西哥特人在这之前已经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他们对罗马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比较熟悉,而征服英格兰的英吉利,萨克森,朱特等日耳曼蛮族,则完全是来自北方,对罗马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
另一方面,5世纪时候的威尔士诗歌,已经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日耳曼化。简直就是山寨版的萨克森人诗歌,诗歌中充满了对忠诚的歌颂,对战士在王者的宫殿里纵情宴乐的描写,寻找宝藏,慷慨馈赠,诗歌所歌颂的威尔士社会,和日耳曼人社会,几乎就是一样的。也就是说,5世纪的威尔士人已经非常的日耳曼化啦。我们可以说,和高卢人比较而言,罗马帝国时代的不列吞人,罗马化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深远。许多生活在英格兰地区的不列吞人,他们和日耳曼人同化融合而成为日耳曼人了。
罗马文明在不列颠岛上,是彻底的死亡了。一个新的蛮族文明,将在这里崛起。这个蛮族文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影响到全人类的文明。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7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0年-1066年)
屠龙武士征服英格兰,不列颠进入蛮族时代
他们歌唱他的男人气概和他无与伦比的力量
他们颂赞的名字,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对于主君和朋友,他的忠诚无可指责
。。。
他们都说,他才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王者
他是男人中最有柔情的,他又是男人中最为慷慨好施的
他对他的臣民最为仁慈,他视自己的名誉高于一切
这是古老的英文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的节选,这首诗歌,使得我们可以了解,在那个蛮族时代,日耳曼人歌颂的理想英雄人物的品格。
从5世纪下半期起,来自今天德国,丹麦和北欧瑞典挪威等地的日耳曼蛮族开始次第入侵不列颠尼亚,他们和原住民不列吞人之间的冲突开始加剧升级。
入侵不列颠的时候,日耳曼蛮族还没有进入文字时代,他们本身没有留下那个时代历史的文字记载。
关于日耳曼蛮族时代的主要历史文献,都是“不列颠的毁灭”,“英吉利教会的历史”,“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这一类由当时基督教会人士所作的记录,抛开他们对异教徒的偏见,结合考古挖掘的发现,后人可以对蛮族时代的最初一百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450年之后,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蛮族人数开始渐渐增多。而到这个时候,他们的社会组织形态,还是原始的氏族,或者部族方式。日耳曼部族之间,相互独立,并不是一个团结的整体。
文明形态高于日耳曼人的不列吞人,则已经进入“国王”时代,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统一军队,抗击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在双方征战厮杀的过程中,日耳曼蛮族部族之间开始结盟,走向统一。
大约在500年的时候,不列吞人取得了一次重大的战斗胜利,日耳曼蛮族联盟伤亡惨重。
也是在这场战役之后,日后盎格鲁萨克森七王的祖先们开始崛起,他们开始整合统一日耳曼各部族,成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征服了英格兰。
亚瑟王的传奇故事,真正的历史背景,就发生在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推测,“康沃尔的野猪”亚瑟王,或许就是这个时期一个不列吞人的国王,或者军事领袖,他带领不列吞人组成联军,最后一次击败了日耳曼蛮族。由此在民间传说中,开始有了亚瑟王的故事。
亚瑟王传奇诗歌,真正成型传唱至今,是在11世纪之后的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和当时的英格兰民间,我们将在讲述英格兰骑士制度的时候,介绍亚瑟王传奇。
历史进入6世纪,日耳曼蛮族开始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到7世纪的时候,形成了7个较大规模的王国,割据在英格兰各地。
而不列吞人则败退进威尔士地区,形成一系列小的王国。在这些“暴君”和“篡位者”中,就包括暴君沃提根的子孙。
罗马帝国后期的不列吞人,绝大多数是基督徒,他们逃进威尔士之后,修道院也开始在威尔士各地建立起来了。
修道院起源罗马帝国时代的北非和埃及一代,当时一些基督徒认为,自己应该放弃今生虚荣的追求,完全脱离俗世的追求和诱惑,退避进修道院中,追求心灵和肉体的纯洁。他们将自己的土地财产捐献出来,修建起修道院,在里面追求禁欲主义的纯洁生活。
这种神学观在欧洲各地都获得了追随者,各地都有基督徒将自己的财产捐出,退入修道院。日后罗马主教崛起成为教皇,梵蒂冈成为欧洲基督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力中心。教皇的神学阐述,成为基督教会唯一合法的教义解读。但是散布在各地的修道院,却很难被各地的主教所掌控,在历史上,常常成为非主流神学思想的避难所。
而此时的日耳曼人,并没有皈依基督教,他们在英格兰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崇拜神殿。
日后日耳曼人归信基督教,但是英格兰的许多地名,依旧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年异教崇拜留下的印记。在英文里的礼拜二Tuesday,礼拜三Wednesday,礼拜四Thursday,礼拜五Friday,分别是战神提尔之日,奥丁主神之日,农神索尔之日,和爱神弗蕾亚之日。甚至在日后归化基督教之后,教会的宗教节日复活节,英文的名字Easter,也起源于更早的日耳曼异神崇拜的伊斯托女神Eostre。
比德通过自己的观察,根据他们的来源,将当时征服英格兰的日耳曼人称作朱特人,英吉利人和萨克森人。比德的判断,有其合理性,日耳曼人的主体来源的确是来自丹麦半岛南部的朱特和今天德国境内的英吉利和萨克森地区,但是事实上,还有许多来自更北部的瑞典,丹麦和挪威地区的日耳曼人,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不列颠。
此时的日耳曼蛮族,还处于氏族社会向部族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他们并没有萨克森人,英吉利人这样大规模的族群概念,他们的认同感,更多的是基于血缘纽带的氏族亲属概念。
他们会自称是黑斯廷人,瑞丁人,沃克人,诺丁人。在古英文中,丁ing,就是人的意思。比如日后爆发决定英国历史走向的黑斯廷斯战场,其最初的意思就是,黑斯廷人,People of Haesta,Hasting.瑞丁人,Reading, people of Reada.
氏族开始扩张领土之后,他们获得的耕地面积开始扩大,当地的地名也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名词,后面多了“汉”ham,或者“ton”。比如诺丁汉,意思就是诺丁人的农场,沃克汉,就是沃克人的农场。Wokinghame, the farm of Wocca’s people。
尚且处在部族社会形态的日耳曼人,和同一时期的罗马人和中国人相比较起来,还没有进入文字时代,文明形态还处于萌芽状态,他们还没有超越血缘氏族关系的社会概念。
和同期的罗马人相比,日耳曼人的文化习俗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日耳曼人非常看重一夫一妻之间的贞洁和忠诚,同时妇女的地位也非常高,在部落议事会议中,妇女有着很重的话语权柄。
日耳曼蛮族对当时罗马人流行的通奸偷情,同性恋等时尚,深恶痛绝。
塔西托时代所描写记录的日耳曼蛮族情况,和6百年后比德所看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日耳曼蛮族的酋长,或者说“公爵”,或者国王,必需是战场上率领族人冲锋在前的勇士,他如果战死,灵魂可以和他的列祖同睡,而他如果战场表现怯懦,则会被族人们所鄙视。
从国王到普通人,都严格遵守一夫一妻的制度,他们死后,财产在孩子们中得到平均的分配。
此时的东方人,不论是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是中国人,早已经进入一夫多妻时代,社会精英阶层,很可能留下很多的孩子,财产继承制度,已经被确定为长子继承制,以避免积累起的财产被稀释。可是日耳曼蛮族到6世纪的时候,依旧是孩子平方财产的传统。这个传统,使得日耳曼蛮族的国王们所积累建立起的王国,常常又被孩子们分割。不论是法兰克国王克洛维,还是伟大的查理皇帝,在他们去世之后,他们所建立起的帝国,就又被孩子们平分了。
基于血统而产生的族人伦理,在日耳曼人里经过历史的沉淀,深刻地影响了日耳曼人的文化。
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杀死,他的族人必需要为他复仇,否则是族人的奇耻大辱。
而在塔西托的时代,日耳曼蛮族已经出现了出钱偿命的习俗法,也就是说,可以化钱抵命,避免一命偿一命的仇杀。根据日耳曼人的习俗,接受对方的财产赔偿,可以算作是正当的复仇手段,无损于名誉。
当英格兰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国王们都采取措施鼓励以金钱抵命的方式,来避免仇杀。并且根据被害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金钱赔偿数目。
但是就算到了9世纪,阿尔弗雷德大王编订英格兰法律的时候,英格兰法律依旧写明,一个人为自己的血亲复仇,攻击仇人,是正当的。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8
这里出现了法律,日耳曼蛮族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是没有成文的法律的。他们的民俗就是相当于文明社会里的成文法律,学术上把这样的法律称作民俗法。
而日耳曼的民俗法来源,分成两个来源,一个是祖先的传统,另一个则是神灵的意志。
祖先的传统,在日耳曼蛮族社会中,享有尊崇的地位,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日耳曼人进入文明时代。当日耳曼人开始编订法律,规范社会行为的时候,法律的一个重要来源依据,就是祖先的传统。日耳曼人总是执着地寻找着“先例”,“历史上的往例”是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读者或许会觉得,这很像旧中国人的“祖宗的规矩不可变更”啊。其实还真就有像似的地方,而且我们甚至可以说,日耳曼人,也就是日后的英格兰人,比旧中国的人们,更执着于祖先的传统,他们会通过再解读传统的方式,去对传统进行重新的理解。他们甚至会通过找到更古老的传统,来取代之后历史发展形成的传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随着文明的发展,中世纪的英国进入了阶层化的社会。贵族老爷和泥腿子之间界限分明,而中世纪后期法律思想界挑战贵族阶层制度的一条思路,就是去追溯更古老的传统,在上古传说中,亚当耕地夏娃织布的年代里,有伯爵老爷和泥腿子的区别么?大家难道不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娃么?
除了祖先的传统之外,日耳曼人法律的另外一个来源,则是神灵的意志。
神的裁决,在古罗马人的文明发展初期也曾经出现过,而文明发展缓慢的日耳曼人,一直到11世纪的时候,不论是在英格兰本土,还是在相当罗马化的诺曼底,都还固执地保留着“神的裁决”。
所谓神的裁决,就是在法官无法定案的情况下,将案件的真相交给神灵的力量来显明。比如拿烙铁烫一个嫌疑犯的手,如果他是无辜的,那么神灵就会介入,他不会被烫伤。
神的裁决的另外一个作法,就是争执诉讼的双方以武力决斗,神灵会在决斗中显灵,使得占理的一方获得胜利。
一个受辱的日耳曼蛮族战士可能对他的国王提出决斗挑战的要求,他会说,王啊,我要向你挑战,愿神灵的旨意成就,在你我的不公之间作出公正的判决。
在决斗的裁决方式中,双方都可以使用替身代替自己出战。替身决斗的逻辑是,一切是神灵的力量在起最后的决定作用,使用替身决斗,并不影响决斗的公正性。
随着日耳曼蛮族从基于血缘的氏族时代,发展演变进入社会群体的部族时代,对领袖的忠诚概念也进入了日耳曼人的世界。
早在塔西托的时代,他就对日耳曼蛮族战士对国王的忠诚赞叹不已。
日耳曼人通过宣誓的方式,向自己的国王,酋长,或者公爵宣誓效忠,从此为保卫国王而英勇奋战,如果背弃誓言,从战场上逃离,他就成为名誉扫地的懦夫。甚至如果国王战死,幸存下来的战士,都会背负耻辱,因为他没有尽力履行他宣誓尽忠的职责,保卫国王。
991年,英格兰军队被入侵的维京人击溃,统帅英军的伯爵战死。当时英格兰人已经皈依基督教,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战后流传下来的诗歌,依然让我们看到近一千年前,塔西托所描写的日耳曼蛮族战士的价值观。
诗人如此唱到,我起誓从这一刻起,我不再会作一英尺的后退,我将战死在前方。我的朋友和我的主君已经战死,我必需用我的行为洗刷任何可能指责我的言论,如果我离开战场,作为一个没有主君的战士逃回家里,我将是一个一文不值的男人。铁的剑锋和剑刃应该夺取我的生命。。。
非常显然的一个困境是,对家人的忠诚和对国王的忠诚,有时候会发生冲突的,如何解决这个困境?这就类似旧中国儒家道德伦理体系里,忠孝二义之间的关系。随着文明的发展,国王开始出现,历代的国王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国王们开始强调灌输,对一个骑士而言,对国王的忠诚,是高于对族人的忠诚的。但是这又是一个漫长而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啦,对族人,对家庭的忠诚,一直固执地存在于日耳曼人的心里。
从后世的眼观去回顾,当时日耳曼蛮族习俗里,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暴力嗜杀倾向,这也是那个年代日耳曼蛮族贵族们的真实写照。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依据当时日耳曼蛮族的价值观,靠打仗劫掠财富并不丢人,还特别光荣体面。打仗,洗劫,赚钱,这个日耳曼传统,罗马人早已经明晓。不论是西哥特人洗劫罗马,还是汪达尔人洗劫罗马,这些日耳曼蛮族战士都只要财富,合作给钱就不伤人。
杀人,洗劫,纵火焚烧掩盖罪行,这套流程从古罗马,到旧中国,不绝于人类战争历史。但是日耳曼蛮族偏偏是一朵璀璨的奇葩,他们以洗劫为荣,无需纵火掩盖自己的劫掠行为。
根据不列颠覆灭记的记载,到6世纪中期的时候,统治着英格兰绝大部分地区的,依旧是五个不列吞的国王,可惜的是,这五个国王全部是“邪恶的暴君”。
应该是550年之后,日耳曼蛮族的国王们崛起,逐个攻灭了英格兰地区所有的不列吞王国。被征服的不列吞人,被掠为奴隶,在古英文里,威尔士人,就是奴隶的意思。
不列吞人一部分逃去了欧洲大陆,另一部分则逃入了西部的高地地区,威尔士。
这个时候的日耳曼蛮族国王,大大小小,数目繁多,无法准确统计。其实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自称是“王”的。他们会称自己作“酋长”。日后英国进入中世纪文明,封建贵族制度形成,贵族中的“伯爵”Earl爵位,就是来源自古英文中的“酋长”这个词。
除了酋长之外,有点文化的蛮族王会称自己作“督”,也就是罗马军团的司令官,这个词之后就成为了“公爵”Duke。
在日耳曼蛮族的观念里,能够称王的,那要占据好大一片地盘,非常有权势,才能够敢称王。当时这些蛮族酋长们占据的地盘不过是几个乡,估计自己也不好意思称王。
妨碍到这些蛮族酋长们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日耳曼蛮族的传统。他们去世之后,领土会被孩子们平分,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这个王的位置,都受贤人会议的把持。不见得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孩子,王位是由贤人会议选举产生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一个乡长一路打拼,对手们也都是骁勇善战的日耳曼蛮族乡长,要积累出几个县的地盘,那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最悲催的是,几代人的努力,都不见得有效。因为一代之后,就又是回到当初的局面啦。
比较现实的作法,是靠实力威吓对手,吓唬逼迫对手称臣进贡,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弱势的一方,只要称臣进贡,履行规定的臣属义务,就可以继续在自己的领土里作主。
在这种情况下,上主overlord的制度开始出现了,日后英国封建贵族等级阶层制度开始形成了。一个酋长,自己是领土内的主君,而在他之上,他可能又向更大的主君称臣。
当一个大的君主发动战争的时候,臣属于他的小君主们就各自带领着自己属下的战士一同参战。蛮族间的战争规模开始变大,领土兼并的情况开始加速了。随着控制领土的扩大,到7世纪的时候,国王们也开始出现了。
在不打仗的时候,国王们,公爵们,和伯爵们就和自己属下的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宴乐在一起。白天他们要练习武艺,管理领地,晚上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王庭里大摆宴席,喝酒吃肉。行吟诗人,在王庭里颂唱着奥丁战胜啦,贝奥武甫啦这些神话故事和传奇诗歌。
此时的战士们,常年是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因为战事频繁,他们需要长期和主君生活在一起,以便随时战斗。
在白天的时候,君主们必须巡回视察自己的各地领土,这也是一件费劲但是重要的工作。
多年的战乱已经完全改变了英格兰地区的社会形态,7世纪初期时候的英格兰,已经完全不同于5世纪的不列颠尼亚啦。
多年的战争,疾病,饥荒和逃亡,使得英格兰地区的人口急剧下降。工商业已经几乎完全停滞了,绝大多数的城镇完全沦为了废墟。
此时的农民,都是日耳曼人,因为地广人稀的缘故,农村的农民们是散住在各处自己农田的中央的,不仅城镇消亡了,连“村子”这种集中居住的方式也在乡下消亡了。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9
国王或者伯爵们,会把自己的领地划分成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的中央地理位置上,会搭建一个简陋的小屋,小屋虽然简陋,但是这却是当地的权力中心,代表着领主老爷的权柄。日后英格兰社会经济和人口再度复兴,许多乡下的村子,甚至是小镇,就有许多围绕着各地这样的小屋发展起来。
在这个小屋里,驻扎着一个管理当地事务的官员,考虑到贵族老爷们绝大多数是文盲,这个识字的官员,在那个年代是相当有学问的知识份子型官员啦。他负责许多方面的管理事务,乡亲们有纠纷的时候,他要作法官,当然,依据的法律就是日耳曼人的习俗法。他还要负责记录各家人的土地财产状况,因此他必需能够能读会写还能够计算,同时他也负责收税。
初期日耳曼蛮族的税,带有明显的“保护费”的性质,国王所提供的唯一公共服务,似乎就是“保护”,别的几乎就没啥公共服务啦。
乡亲们交的税,也各不相同,根据自己的出产,有的是交粮,有的交蜂蜜,当然也有的交的是牲口家畜那些的,看各地的出产而定,总而言之,都是实物纳税。
国王和伯爵们,他们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在各地巡视监督官员们的工作,当然也包括和乡亲们之间进行互动。断案子,那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啦。
历史进入7世纪之后,七个大的王国在英格兰地区崛起,英国进入盎格鲁萨克森七王时代。但是事实上,和七国并列的,还有一些小的国家,不臣属于任何一国。
在威尔士地区,不列吞人贵族的后裔们依旧进行着他们的厮杀,有时候,他们也会和异教徒萨克森国王结盟对付敌人。
在苏格兰地区,685年,苏格兰人取得了一场重大的战斗胜利,从此之后,皮革特人开始走向消亡,苏格兰人开始占据整个高地北部地区。
整体而言,此时的不列颠岛,还是一个蛮族互相厮杀的时代,当大规模战争爆发的时候,农夫们也必需拿起武器,追随他们的国王去争战。这是那个时代的农夫,悲哀而无奈的选择。国王的胜利,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益处,但是国王要是战败了,就意味自己的家园要遭到异族战士的洗劫。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奈的时代。
可敬的比德的故事,十字架征服屠龙的武士
我的主君啊,请允许我与您分享,我关于今生的事和生后的未知世界的理解。您和您的伯爵们和勇士们正在纵情欢宴,壁炉里热火汹汹燃烧,整个王庭充满了温暖和欢乐,而在窗外则是雪花漫天的冰冷世界。一只麻雀从外面穿过一扇门飞了进来,又迅速地穿过王庭,从另一扇门飞了出去。当这只麻雀在王庭之内的瞬间,它逃离了风暴和冰雪,它迅速飞过您的眼前,飞出了王庭,消失在您的眼界里。它从冰雪严寒世界而来,转瞬之间又进入了冰雪严寒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这麻雀的瞬间;我们往走向那里,我们生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一无所知。
这些话,是比德在劝说一位国王皈依基督教时候所说的话。
比德是不列颠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直接推动了英格兰历史的发展,他的影响力遍及欧洲,乃至今天的中国。
后世的基督教会册封比德作圣徒,但是在不列颠历史上,在今天的英文世界里,大家通常称他作“可敬的比德”Saint Bede the Venerable。
比德在学术上的涉猎非常广泛,神学,解经学,语法和修辞学,天文学,地理学,而影响后世最大的,则是他在历史学上的贡献,人们称他作“英格兰历史学之父”。
在历史学上,他确立了以“主历”纪年记录讲述历史的标准。
在比德之前,不论欧洲还是东罗马帝国的学者,使用的主流历史讲述纪年标准,都是以312年,米兰敕令颁布那一年为元年,之后以15年为一周期,作为纪年方法,称作Indication。(这个纪年方法,找不到中文的翻译,只有日文,只好就用英文啦,在主历流行之前,这是欧洲和东罗马帝国学者所使用的纪年方法。)这种纪年方法准确,但是需要换算,而且对于读者而言,非常不直观。
另一种作法,则是以罗马皇帝在位的年份进行纪年。这种作法的弊端更为明显,罗马皇帝如果出现多位并存,以那一个为准?而且东罗马帝国皇帝最后也覆灭啦。
而比德则使用“主历”作为纪年标准,所谓主历,拉丁文缩写作A.D.,意思是“主掌管的日子”。这种历法,是以推算中的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进行纪年。
比如前489年,英文中写作489B.C.,直接的意思就是基督之前第489年,2013A.D.,直接字面翻译就是“主掌管的第2013年”。
发明制定这套历法的并不是比德,而是5世纪时候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基督教僧侣。
比德使用主历书写历史之后,随着比德的历史论著被传播到欧洲各地,各地学者都开始追随比德的作法,以“主历”纪年,书写历史。
比德不仅将当时占据在不列颠地区的日耳曼人根据来源区分作英吉利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更为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提出了英吉利人民这个概念,English people。将生活在英格兰的诸族民众,总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而不再是英吉利人,萨克森人,朱特人。
他用拉丁文写成的英格兰人教会历史,英文被翻译成An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比德在不列颠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英吉利人民”这个统一的概念,不论其祖先是英吉利人,萨克森人,朱特人,大家都是英吉利人,或者说英格兰人,或者说盎格鲁人。
盎格鲁人的中文发音,更接近拉丁文gentis Anglorum,而英吉利人,则更接近英文的发音,English people,不论哪种语言,所指向的都是生活在英格兰这块土地上诸族人民。
比德的诸多著作在他生后遍传到欧洲各地,影响到中世纪许多学者的神学,圣经学,教育学和科学的理解。
比如,在他的“关于时间的思考”中,比德不仅告诉读者,每天日照时间长短不同的成因,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比德甚至提供了量化的公式,让人可以在各个地方,计算太阳和月亮位置移动,对当地潮汐状况的影响。
9世纪的时候,甚至有瑞士的仰慕者如此颂赞比德说,伟大的上帝,是万有的掌管者,他在第四日创造了太阳,照亮这个世界。而在第六日创造了比德,为西方带来光明。
比得影响不列颠历史走向的另一个努力,就是他游走于各日耳曼族国王和小王之间,劝说他们放弃异教崇拜,皈依基督教信仰。
日耳曼人放弃原有的异教崇拜,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且显然不是比德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595年,罗马教宗,伟大的格里高利,向不列颠派出了他的第一个使者,日后的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奥古斯丁。
据说当年格里高利在罗马城内的广场上,看到一批金发碧眼的年青奴隶,他听说这些奴隶是来自不列颠岛的英吉利人,他感慨地说,他们不是天使而是英吉利人。(天使和英吉利的发音接近。)从此格里高利不能忘怀那远在海外的不列颠尼亚,他希望能够有机会,将那里的人们也纳入基督教世界里来。
当他听说肯特的国王迎娶了一位巴黎的法兰克公主的时候,格里高利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应该派遣使者去说服这位肯特的异教徒国王,因为自从法拉克王国的缔造者克洛维之后,法拉克贵族们都已经皈依了基督教。
597年,奥古斯丁率领着四十多人的传教使团到达肯特王国。根据比德的讲述,肯特国王坚持双方在太阳下的开阔地带见面,细心的国王担心这些传教士在室内会施展什么妖术魔法。
这位肯特国王,成为历史记载中,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国王。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没有1999 2014-01-09 22:05:32
“前2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尚且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整个不列颠岛,都在罗马帝国治下。”
证据?
-----------------------------
老早就征服鸟,只是皮克特人常常造反。高地地区反叛多,不代表这些地区不算"治下"。不列颠尼亚当初是整个岛。后来帝国越混越惨,地图越来越小。不列颠分出两个,四个,五个区域,罗马统治的翻译越来越小。
本大学问基本抄牛津英国历史。
牛津比剑桥,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嘿嘿。
只是地图没法贴上来。否则农一目了然。
更北还建立起过Antoine Wall,那个本意也是兵营。
3世纪初,苏格兰再反叛,罗马帝国就放弃鸟,那道墙成为边疆城墙,frontier wall.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再说2009 2014-01-09 20:17:42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你文中说的那些个族群名称是根据那些人生活的地区还是别的什么来称呼的。如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萨克森人,朱特人等等。是人种还是什么?
-----------------------------
看哥另外一个骨灰级别科普贴。
萨克森,英吉利,朱特那些是地名。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没有1999 2014-01-09 22:49:01
@没有 1999 2014-01-09 22:05:32
“前2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尚且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整个不列颠岛,都在罗马帝国治下。”
证据?
-------------------------
-----------------------------
嗷,把前去掉就是鸟。
一二世纪。没征服就不设省,傻不拉叽。懂罗马常识么?日尔曼尼亚守不住,就不再尼亚。
能抄也是大学问啊,抄这些专家的,相当靠谱,否则怎么科普?抄喂鸡那些,更不靠谱。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0
好消息传回罗马,教宗格里高利非常高兴,他拟定了一个传教计划,在英格兰约克和伦敦两地设立大主教职位,增派传教士去不列颠。但是格里高利显然是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不列颠,早已经不是罗马时代的境况,约克和伦敦早已破败衰落,在这两个地方设立大主教职位,是不现实的。
601年,奥古斯丁在坎特伯雷教堂正式受封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这里成为罗马公会派驻在不列颠的第一个主教驻所,以此为中心,坎特伯雷大主教开始在不列颠岛上拓展基督国度的疆域,建立起罗马教宗为权威核心的教会体系。
但是真正对不列颠岛基督化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并不是比德这一类英格兰原有的教会人士,也不是从罗马派出的传教士们,而是圣帕特里克的传人,来自爱尔兰的传教士们。
到6世纪的时候,圣帕特里克播下的种子,已经遍布爱尔兰各地。整个爱尔兰岛上,各地地区都建立起了修道院风格的教堂。
此时的爱尔兰教会,两种取向的神职人员已经明显显露出来。一类人被称作修道士,或者僧侣,这一类人更专注于退避静思,除了传播信仰之外,他们几乎不问世务。另一类人则被称作祭司,或者神父,他们更多地是介入百姓的生活,组织弥撒,教化百姓,包括管理调解会众的日常生活,是他们主要的工作重点。
当时的爱尔兰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还很低,世俗贵族势力非常薄弱,教会成为了规范管理百姓生活的主要职能机构,随着基督国度的扩大,爱尔兰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
有着明显禁欲主义倾向的爱尔兰教会,此时已经确立了神职人员必须独身不得娶妻的规矩。所有进入修道员的人们,都立志将一生奉献给基督的事业。
从6世纪中期开始,爱尔兰教会已经开始派遣大批传教士进入苏格兰,英格兰,高卢这些异教地区传播基督教,甚至北上进入危险的日耳曼人的故乡,今天的德国境内。
大约在563年的时候,爱尔兰传教士在苏格兰地区建立了第一个修道院,从这里开始向苏格兰人和皮卡特人传播基督教。
爱尔兰传教士在英格兰地区的工作,一样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在英格兰地区国王收税的小屋附近建立起修道院,然后向每一个遇到的农夫们传播他们的信仰。
比德对这些爱尔兰来的僧侣和祭司们的宗教热忱和敬虔生活方式大为仰慕,根据比德的讲述,有一位爱尔兰主教,总是拒绝乘坐马车,而坚持徒步旅行,这样他可以向路上遇到的每一个行人传播福音,规劝他们信奉基督教。这个主教说,他这么做,是为了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不至于和福音擦肩而过。
到660年的时候,从苏格兰到英格兰,从国王到战士到农夫,除了一个王国和一座小岛之外,不列颠各界都已经皈依了基督教。
当大家都信了基督教之后,接下来就是教会的祭司们如何教导教化会众啦,这个时候,问题出现啦。
爱尔兰教会和罗马公会在神学观和具体实践上许多的差异,甚至是矛盾冲突开始浮上了水面。
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罗马主教的地位崛起,尤其是在查理大帝的父亲,将梵蒂冈奉献给罗马主教之后,罗马主教已经隐然成为西方基督教会里的权威,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罗马教宗。
罗马公会有着非常明显的罗马文化的印记,历任的罗马教宗一样执着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一体化的大而公教会,一般将大而公教会,简称作公会。
而远在爱尔兰发展演变出来的爱尔兰教会,在许多地方和罗马公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神职人员是否可以结婚?教堂应该是俭朴的还是富丽堂皇的?甚至具体到每年复活节应该是那个日子,双方计算出来的日期都不一样。
有着禁欲主义传统的爱尔兰教会要求祭司必需守独身,他们在神学上的依据这里不作阐述,从世俗政治的角度而言,大家都能看到其中的合理性。在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体系下,教会不仅拥有着财富,而且直接规范管理着农夫的生活,自己作管理,同时自己还有家庭有孩子从事劳动生产,这很容易产生腐败嘛。
事实上,就算是独身不结婚的祭司,手里掌握着这些权力,一样可能腐败。
日后罗马公会明确规定,所有教会的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必需要守独身。
英国民间则出现了这样的说法,上帝夺去了祭司们的儿子,而魔鬼则给了他们侄儿。
权力容易滋生腐败,不论古今中外,不论是否宗教人士,这条定律都是有效的。
664年,不列颠各地的教会领袖们召开了会议,讨论解决这些分歧和矛盾。
在这次会议上,罗马公会人士获得了当时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国王的支持,取得了会议的上峰。会议之后,部分不愿意妥协让步的爱尔兰教会人士退出了英格兰地区,他们去了苏格兰,在那里,依旧是爱尔兰教会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世界。
这次会议,是英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会,被正式纳入了罗马公会体系,罗马教宗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教会的权威领袖,而隶属于罗马教宗权柄之下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则成为英格兰教会体系的首脑。
随着英格兰全国普遍接受基督教,英格兰进入了文明复兴阶段,整个社会结果,经济结构和城镇化都开始了全面的复兴,首先复兴的,则是文化知识和教育。
修道院开始普及,博雅教育进入英格兰
随着不列颠岛的全面基督化,教堂,大教堂,修道院这些教会机构从7世纪开始大量出现在不列颠岛各地。
675年,当地的一位国王将巴斯地区的大片土地奉献给教会。巴斯这个地名,让我们看到罗马帝国的印记,但是在675年的时候,公共大浴场早已经废弃,不列颠尼亚时代的巴斯古镇也已经消逝无踪。
修道院的兴起,带来了不列颠的文艺复兴,使得英格兰地区从日耳曼蛮族时代进入了盎格鲁萨克森文明时代。
修道院本是起源于埃及的一种教会修行模式,到今天,修道院院长仍然被称作“阿爸”Abbot,这个亚兰语父亲的名字,让我们发现,修道院原来是起源于东方的。历史的演变发展之后,原本在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各地存在过的修道院都消亡了,但是在7世纪的时候,它却大规模地进入了不列颠,在这里生根发芽,开始了新的发展。
每个修道院里,都必需要有一个图书馆,在印刷术没有普及之前,书籍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奢侈品,主要是以抄本的形式存在着。除了图书馆之外,修道院里还必需要有一个学校,教育年轻人,修道院中所进行的基础教育,就是后世博雅教育的起源。
博雅教育这个词,翻译自拉丁文artes liberales,英文写作liberal art。大家会发现,如果字面直译,就是“自由的艺术”。这其实就是古典时代博雅艺术的真正起源,罗马人宣称,这就是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别,文明人和蛮族的区别,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的区别。当然在事实上,一个掌握非常多文化知识的奴隶,在罗马时代,依然是奴隶。以文化知识水平来区分自由民和奴隶,应该是在罗马进入文明时代初期形成的概念。
在古典时代,也就是罗马时代的博雅教育,是三门科目,语法,修辞和逻辑。
古典时代的博雅教育,是三门科目,语法,修辞和逻辑,罗马人称作“三艺”。
而中世纪教会修道院所进行的博雅教育,则是七艺的教育。除了罗马三艺之外,中世纪博雅七艺加上了数学,地理,音乐和天文。
在完成了七艺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们可能进入更高层次,或者说更专业性的研究领域,包括形而上学啦(也就是日后的哲学的起源),建筑学啦这些专业性学术性比价强的领域。
而更为高级的,则是法律和神学,其中神学是最高级别的学问。
在欧洲中世纪,一直是两套法律体系并行的,一套是各地国王贵族的世俗法律体系,另一套则是以罗马教宗为元首的罗马公会法律体系。这两套法律体系的冲突,我们会在之后的不列颠历史演变中看到。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1
修道院里的僧侣学者们不仅自己潜心作学问,而且还欢迎不同修道院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辩论,大家会就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激烈的争论。在这个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规矩和礼仪,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各种学术界的礼仪规范。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些历史的悠久的大学里,我们还会看到这些传承自中世纪修道院的礼仪规矩。
比如说,在正式的宴会上,修道院长和来访的贵宾坐成一排,面向僧侣们,他们的餐桌明显高于其他人。而修道院的僧侣们的餐桌则排成一条垂线,按资历的高低,安排僧侣们的席位。
修道院林立起来之后,不列颠的文化知识阶层队伍迅速壮大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这些修道院许多是集中后来的丹麦区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带,在维京海盗来袭的多年战乱中,被破坏殆尽。
这里出现了西方世界这个历史词汇,在欧洲历史讲述的语境里,中世纪西方和东方个重要区别,是文字,西方文明世界知识阶层所通行的文字,是拉丁文。
此时的拉丁文,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乱世,已经变得极其不规范了,甚至可以说,形成了各地方特色的拉丁文。按古典拉丁文的标准来说,此时西方世界的拉丁文,语法,修辞,甚至拼写,都混乱不堪,学术上称作“低俗拉丁文”。
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各地学者缺乏交流,依据自己的地方口音拼写出地方特色的拉丁文,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低俗拉丁文现象,给学术思想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修辞混乱的当时西方世界,一个英国僧侣写的一个拉丁文单词,在意大利半岛,就可能是不同的意思。
随着英格兰教会世界文化知识阶层的崛起,词源正义修辞研究,语法研究,和拉丁文教育方法研究,就开始了。日后英格兰学者进入查理大帝的宫廷,成为领军学者,开始拉丁文规范运动,拉丁文开始渐渐在欧洲西方世界再度规范化,统一化起来。
而低俗拉丁文,则成为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这些地区书面文字的起源,当地人的语言,本来就是拉丁语系的,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拼音文字。
而在英格兰,古英文这种书面文字,也开始出现了。
国王伯爵和贵族们开始摆脱文盲状态,他们开始粗识文墨,但是让他们习惯使用和他们母语完全无关的拉丁语,是已经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是使用拉丁字母把日耳曼语拼写出来,则容易的多。作为拼音文字,他们只要看到文字,就能读的出来,也就能和日常的口语对应起来,这是一个很不错,也相对简单的扫盲解决方案。
古英文就这样开始渐渐普遍起来,而由于创造这些古英文的学者们,大多是熟悉拉丁文的学者们,于是初期的古英文里,就开始出现了一些拉丁文的成分。
书面文字和日常口语相互影响着,社会也在不断演变发展着,英文的书面文字和日常口语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演变着。
在王庭和民间游走吟唱英雄史诗的行吟诗人们,也开始使用英文记载他们所歌唱的诗歌民谣,英国文学的起源,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
到8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岛崛起成为西方的文化知识重镇。
此时在欧洲大陆上,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大人物,欧洲之父,伟大的查理崛起。
查理大帝邀请英国学者阿尔琴成为宫廷教师,阿尔琴的学识使得他成为当时的学术领袖,在他的领导下,卡洛琳文艺复兴开始了。
卡洛琳文艺复兴,直接影响到的只是欧洲的文化知识阶层,而深刻影响到欧洲百姓生活的,则是英格兰教会的传教士们,他们就像当年的爱尔兰传教士一样,把基督教传播了日耳曼人的故乡。
这个改变欧洲历史进程的事业,直接的起源则是一起孤立的事件,神学学术之争。
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的出现,是在罗马教宗地位日趋尊贵和世俗王权日益强大之后的事情。最初出现宗教裁判所,在12世纪的法国。之后开始在罗马,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地出现,一直到拿破仑皇帝覆灭之后,宗教裁判所才退出历史舞台。
前面曾经介绍过,罗马公会内部,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有自己的法律条文和法庭。
而所谓宗教裁判所,是罗马公会法律体系内的一个特殊法庭,专门调查,审判和处罚异端。所谓异端,就是异端邪说啦,简单地说,就是罗马公会定义的,教会内部的错误邪恶神学思想和实践。
异端这个罪名,在宗教裁判所成立之前,早已出现。但是在初期教会的发展历史上,并没有成立宗教裁判进行法律审判,进行酷刑折磨和处决。
在那个年代,双方争论到激愤之处,互相抛砖头,骂异端,这样的记录,很早就存在啦。
包括可敬的比德,他也被坎特伯雷大主教指控作异端,但是大主教并不能对他进行肉体迫害,当年根本没有宗教裁判所。
故事的起源,是一个叫威尔弗雷德Wilfrid的主教。他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之后成长成为一个主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和其他的教会人士,甚至包括大主教,都常起争执,争的都是宗教问题。而非常奇葩的是,他的观点,得到罗马教宗的支持,却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反对,甚至是压迫。
678年,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又吵起来啦,这一次,他决定去罗马上诉,去罗马教宗那里告状。
在他去罗马的旅程中,他进入日耳曼蛮族的异教徒地区,他突然产生了向当地人传教的激情,就此在当地停留了下来,他在今天德国北部的地区进行了一年的传教工作。
这之后他去了罗马,获得了罗马教宗的支持,教宗还颁布了敕令,可是回到了英格兰之后,主教们还是压迫他,根本无视教宗的敕令,他就又跑去了欧洲传教。
他在欧洲传教的事迹,传回了英格兰,英格兰教会许多人被他的行为感动了。在欧洲还有那么多失丧的灵魂啊,这可太可悲啦。就这样,从670年代后期开始,英格兰教会开始向欧洲大陆派遣出了大批的传教士,有僧侣,有修女,人数无法统计,他们的活动范围,南到今天的法国,北到丹麦半岛,往东一直深入到今天的德国境内。
在他们中间最为出名的人物,是传统上德国的守护者,圣波尼法爵Saint Boniface,他另一个常见的名字是,日耳曼人的使徒。在他的带领下,今天德国境内的日耳曼蛮族开始大批皈依基督教。
圣波尼法爵在今天德国北部被土匪杀害,据说他临死的时候告诉他的护卫停止战斗,放下武器,他说,经上说,不可为恶所胜,当要以善胜恶。
在英国传教士的努力下,从今天的法国北部到丹麦德国境内,大批的高卢人和日耳曼蛮族皈依了基督教。
历史的发展,总是这么出人意料,有时候让人觉得啼笑皆非,有时候让人感慨万千。
不列颠城镇化和工商业的复兴
不列颠岛基督化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的反应,整个社会形态开始发生了变化。
国王,伯爵和武士们都信了基督教,他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国王们扫盲之后,教士们接下来就会进一步地科普三观啊,正义战争啦,社会正义啦,怜悯啦,恩赐啦,巴拉巴拉,一套不同于日耳曼蛮族的价值观开始进入盎格鲁萨克森贵族们的世界。
国王虽然并没有就此完全停止了战争,但是战争是需要正当理由的,国王的责任主要是维持国内的公义,这些价值观进入社会各界之后,国王之间的战争频率明显减少了。
此前的勇士们,基本就像亚瑟王传奇里歌唱的那样,成天和国王生活在一起,喝酒吃肉练武术,同时随时准备着打别国,或者被别国打。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2
这里出现了勇士这个词,这个词在古英文中写作Thegn,到了莎士比亚写作的时代,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写成了Thane,到后世的现代英文中,一般用“队长”captain这个单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勇士,申Thegn是盎格鲁萨克森时代英格兰地区的一个阶层,他们有些类似于后来的骑士。
根据7世纪时候英格兰地区各王国的法律,一个勇士的生命,一般都是定在1200先令,这相当于一个自由民,也就是普通的农夫的六倍。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大批的农夫必需追随国王作战,而这些勇士们就成为最基层的指挥官,因此现代英文会把他们翻译作“队长”。
国王们不再打仗之后,勇士们也就没有必要成天和国王们吃住在一起啦,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国王每天养着他们,花费也不小呢。
就这样,从7世纪开始,随着战争频率的大幅度降低,国王和勇士们分开了,这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续变化。
国王们皈依基督教之后,也许他们还是文盲,但是他们拥有了教会的知识份子作为自己的顾问,国王们开始了“以法治国”的事业,在这个年代,各个国王先后开始了编订成文的法律。
很有喜感的是,此时各个王国编订的法律,都会出现这样的字眼,“根据罗马的规矩”。比德告诉我们,这些异教徒的子孙们,非常希望表现出自己是文明社会的国王,而罗马,则是文明的代表。
客观地说,这些国王制定颁布法律这个作法本身,的确是符合“罗马的规矩”,他们是王者,是法律的制定者。法律是统治者的意志,这的确是欧洲古典时代的法理逻辑。
7世纪后期先后出现的这一批盎格鲁萨克森各王国的法律条文,混杂了日耳曼蛮族的习俗法和罗马法,而且都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倾向,国王们都在加强王权的权威。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盎格鲁萨克森的诸王们,开始走出蛮族酋长国王时代,开始渐渐进入角色,要成为文明时代的国王啦。
当然,我们有努力怀疑这些国王们的努力,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是否真的能够统治臣民,能够使得自己的王权,以及子孙们的王权继承得到保障,从历史的发展结果来看,英格兰地区的各国国王王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加强,蛮族时代形成的各项传统,依旧固执地保留在这里,其中就包括王位的继承制度。
这些异教徒的子孙们,此时出任国王的仪式也开始出现了变化,由主教或者大主教们主持庄严而带有神圣感的加冕仪式,成为了国王就任的标准仪式,发展到后来,一个没有主教加冕的国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伪王”。山寨版的啦,主教都没加冕嘛。
贵族和教会相互依附在这个历史阶段逐步发展起来,赞助一个教会,成为了社会的时尚。所谓资助一个教会,包括在武力上提供保卫,在金钱上给予资助。在农业社会里,直接将大批的土地奉献给教会,也是一种令许多人仰慕颂赞的赞助行为。
宪章Charter这个词,因为“大宪章”而闻名时间。这个词进入英文,是根据拉丁文“纸”的音译而来,其最初的意思,是写在纸上的法律文件。
现存最早的宪章,都是8世纪流传下来的,而所有这些宪章的内容,都是国王们将土地奉献给教会的法律文书。
贵族们帮助教会,教会也在帮助贵族。在人口绝大多数是文盲的那个年代,作为文化知识阶层,教士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英格兰的贵族们并没有古典时代的官僚文员体系可以依赖,教会人士就成为了贵族们统治管理领地的得力助手。
在这个时候的英文里,大家开始把教会人士,称作“教牧者”Minister。这个英文单词来源于拉丁文,其拉丁文的本意是“仆人”,“服务者”。根据基督教的传统,领袖者必须是服务者,因此在教会传统里,那些管理教会事务的人,会被称作“教牧者”(仆人)。
离开国王回家过日子的勇士们,这时候开始把精力放在了建设自己家园的事业上,乡下勇士们的房子也开始变得讲究起来了。
战争减少之后,国王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修建城堡要塞。
到8世纪的时候,宪章里规定的农夫的义务开始增加了,农夫要参加修桥,修要塞和修路的工作。
此时的城堡要塞规模都很小,主要都是作为国王贵族老爷们的居所。随着城堡在英格兰土地上出现,道路和桥梁的修建,英格兰的地貌开始了变化,商业活动的交通条件开始改善啦。
7世纪后再次在不列颠岛上出现的城镇,都是围绕着两个中心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城堡,另一个则是教堂。而绝大多数的城镇,是依附着教堂发展起来的。这种现象,或许是因为教堂是一个重要的消费主顾,同时也是社会各项活动的中心吧。
手工匠人,商人,仆人,各种的城镇居民开始围绕着教堂建起了自己的居所,城镇开始慢慢出现了。发展到730年的时候,伦敦已经成为陆路和海路商人往来频繁的城镇。
日后的维京人大举来袭,他们熟悉不列颠岛的海域和航路,其实毫不奇怪,从7世纪开始,诺曼人就开始乘船来不列颠作买卖啦。
城镇起源于教堂门口的历史轨迹,我们不仅可以从考古挖掘中看到明晰的发展线索,甚至当时的英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个信息。
9世纪的时候,拉丁文的城镇urbana loca,没有被翻译成towns,而是直接就翻译成了“教牧者们的地方”Minster-places。或许在9世纪的翻译者看来,urbana loca,那就是教堂边上那块地方嘛。
伴随着城镇和工商业的复兴,不列颠岛的货币也开始复兴了。在600年之前,不列颠岛上流通的都是外来的金币,不列颠岛本土的银币,成色不靠谱,铸工粗糙,岛外的人根本愿意接受,就算岛内,大家也更喜欢使用法兰克的银币。
但是从8世纪开始,本岛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开始崛起,并且将外来的金银币逐出了流通市场。随着内贸和外贸的繁荣,不列颠的金币银币得到了市场的接受和认同。
货币开始成为了英格兰地区的主要支付工具,甚至小额的支付,也开始普遍出现了,英格兰开始进入货币支付时代。
历史一直发展到9世纪,英格兰地区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国家。
曾在在8世纪下半期崛起过一位最有实力的国王奥法Offa,他的名望甚至传到了欧洲大陆,伟大的查理称他是他最亲爱的弟兄,一位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物。
在奥法颁发的宪章中,他自称是“英吉利人的王”,King of the English。但是奥法也不能统一英格兰。而他建立起的王国在他去世之后,也就迅速衰败了,又有新的有实力的国王崛起成为霸主。
不同的霸主王朝就这样起伏变化着,一个王可能成为上王,但是他不能保证他的儿子还是上王。
789年的时候,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这一年,比奥西克国王迎娶了他的妻子艾德波,她是奥法国王的女儿。一天从荷兰来了三船的挪威人,当地的治安官骑马奔向他们,试图阻止他们进入一所王的庄园,他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人。他们屠杀了他。
789年的这起事件,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太多关注,虽然之后又有零星的记录报道说,“海上来的异教徒”袭击了南部沿海地区,当时英格兰地区的人们仍然不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将要袭击英格兰,将要改变不列颠历史的进程。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3
维京人的故事
让我们维京去吧!
这句话,节选自一首冰岛萨嘎Saga,萨嘎在日耳曼语里,是“传奇”,“史诗”的意思。
这句话如果翻译出来,就是让我们探险远征去吧!
在行吟诗人所颂唱的传奇史诗中,勇士探险,杀怪兽屠巨龙,寻找宝藏,慷慨馈赠,然后和所爱的女人结婚,听起来很浪漫,很豪情。
但是在现实里,去探险远征,去维京,就是去劫掠,去抢劫发财的意思啦。
当时的欧洲人称他们作“维京人”,意思就是说,他们是“盗贼人”。
不作盗贼的时候,大家叫他们诺曼人,所谓诺曼人就是北方人的意思,他们是居住在丹麦挪威一代的北方的日耳曼人。
793年,一群维京人洗劫了英格兰一座海岛上的修道院。
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
在西方的历史讲述中,有一种“维京时代”的划分,从793年到1066年被称作维京时代。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诺曼人开始了全面的扩张入侵,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他们向东深入到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一带,征服了当地的斯拉夫原住民,建立起基辅罗斯。向西则殖民冰岛,格陵兰岛等地,甚至曾经在1000年左右到达北美洲的纽芬兰岛建立过殖民地。向南则沿着海岸线一路劫掠葡萄牙西班牙直到非洲,并且建立起殖民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法兰克王国境内的诺曼底公国。
在维京时代开始之前,诺曼人以农耕和贸易为生。他们和盎格鲁萨克森人的祖先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看重誓言和名誉重过生命。比如,根据当时诺曼人的习俗法,一个人如果看到自己的仇人在和别人战斗,如果趁机参与围攻,不仅是不名誉的,而且是邪恶的行为。
诺曼人掌握了高超的造船,航海和海上定位技巧,以富有冒险精神的形象,高唱着萨嘎,满载着琥珀,海象牙,毛皮,木材等商品在各地进行贸易。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维京时代的出现?当时诺曼人的文明形态比较低,直接的文字记录很少,大家只能列举一些事实,推测是这些事件的连锁反应,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当时的维京人大举向外扩张。
首先是当时诺曼人的人口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诺曼出现耕地紧张问题。
当时欧洲英格兰等地的基督徒商人开始对异教徒商人采取了歧视性的对待,比如不愿意和异教徒作买卖,或者要压倒价格才愿意交易。诺曼人的商业贸易大受影响,而且感觉到自己被欺压侮辱了。
854年,丹麦王朝覆灭,北欧出现权力真空,战乱开始出现。
从这以后,原先零星的小规模维京袭击劫掠开始减少,大规模的“丹麦大军”开始袭击英格兰,并且开始要征服占据殖民地。
865年,无骨人伊瓦尔Ivarr the Boneless率领的数以千计的丹麦大军在英格兰东海岸登陆,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丹麦人入侵。
事实上,当时主要是有两批维京海盗在入侵西欧。入侵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的是来自挪威的,而入侵英格兰地区和法兰克王国的则是来自丹麦,但是当时的西欧人,把他们都称作丹麦人,他们所索要的赎金和贡奉,大家称作丹麦金。
丹麦大军登陆之后,开始向约克挺进。当时这个王国正处在王位争夺期,双方争执不休,兵刃相见。结果是丹麦大军在867年攻陷约克,两个王位争夺者先后战死。当地贵族臣服于丹麦大军,该王国成为丹麦人的臣属国。
869年,丹麦大军再次来袭,对东英吉利王国发起进攻,东吉利国王战死,王国降伏。
在3年多的时间里,丹麦大军攻灭了两个英格兰的王国,而且他们都是曾经一度作过“上王”的大国。
870年,丹麦大军继续他们的征程,准备征服西萨克森王国。
在这里,维京海盗们将遇到英格兰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萨克森王朝的奠基者,阿里弗雷德大王。
西萨克森王朝的崛起
923年,苏格兰人的王和苏格兰全境的百民接受他作教父和主君;瑞拿德王和伊德武夫的子孙们也是如此,北布里亚全境的百民都是如此,不论是英吉利人,丹麦人,挪威人还是其他的族群;威尔士人的王和他的臣民也是如此。
这是编年史中的记载,这里的他,就是萨克森王朝的国王长者爱德华。
爱德华的儿子埃塞斯坦继任王位之后,征服了丹麦法地区,虽然他的王号依旧是“英吉利人的王”,但是在他的治下,英格兰全境臣服。
973年,爱德华的孙子和平者埃德加在巴斯受封加冕,成为第一个真正的“英格兰国王”,英格兰王国从法律上正式出现。
8个来自不列颠全境的国王,向英格兰国王,和平者埃德加宣誓效忠,共尊英格兰国王为上王。
这是西萨克森王朝的巅峰时刻,而西萨克森王朝的奠基者,则是和平者埃德加的曾祖父,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在当时以及生后的几百年历史上,并没有被大家尊崇为“伟大的”王,他的作为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看来,尚且够不上“伟大的”这个尊称。
宗教改革之后,宗教战争出现,民族主义思想崛起,英格兰民族的政治学概念开始浮现。
作为第一个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并且推动教会内使用英文的国王,阿尔弗雷德的历史地位被重新评价了。
最早给阿尔弗雷德国王冠以“伟大的”的尊号的,是16世纪的一些作者。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欧洲各地蔓延,英国国会为表彰阿尔弗雷德在推广教育,抵抗蛮族入侵和爱国主义方面的楷模作用,尊称阿尔弗雷德为“伟大的”。
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阿尔弗雷德开始被描写成一位将英格兰从维京海盗野蛮杀戮的绝境中挽救出来的英雄人物。
但是如果还原到8世纪的历史事实,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相。
首先在政治学和法律上,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使用“英格兰”,“英格兰国王”这个概念。阿尔弗雷德是第一个在英文中使用Angelcynn的人,(字面直译就是英吉利人的土地)但是要到了一百多年之后,英格兰才进入英文世界,当时是写作Engaland。
对那个年代的英格兰各国的国王,贵族和百姓而言,他们并没有统一的英格兰王国的概念。他们选择接受维京人作王,或者作上王,都不存在问题。选一个西萨克森王作上王,或者一个丹麦人作上王,都是可能的选择,在事实上,也有人这么做。
反而是后来击溃阿尔弗雷德的子孙们的抵抗,建立起丹麦王朝的克努特大王,很早就被大家尊崇为“伟大的”。不论从教会还是从民间,人们对他的风评都很好,信仰虔诚,处事公正,还像查理大帝那样征服了大片的领土。
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子孙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后世出现的英格兰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这些政治概念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其他王室凋零,并不意味着各地的贵族民众就要归向西萨克森王室。
阿尔弗雷德的成功,是他军事成就,外交成功,和运气的混合体。
运气起了很重要的成分哦,比如,虽然阿尔弗雷德设计了王位继承人制度来确保西萨克森王朝的实力不会分散,但是日耳曼蛮族时代形成的传统,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就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侄儿就对王位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得到了丹麦军队的支持,国内的贵族们,也一样有他的追随支持者。结果双方一交战,这个侄儿就阵亡了,王国才避免了分裂。
比如,曾经强大的麦西亚王朝覆灭之后,阿尔弗雷德并没有出于政治上的好处而和丹麦人拥立的伪君合作,而是支持麦西亚贤人会议推选的领袖作国王,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在阿尔弗雷德攻克了丹麦人占据的伦敦之后,他慷慨大方地将伦敦送给了麦西亚国王。道理上来说,麦西亚国王对伦敦的主权已经丧失了,他并没有必要将自己征服的领土还给麦西亚。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阿尔佛雷德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王表现的像他这样,像一个“英吉利人的王”。
当时各地的贵族心悦诚服地归向阿尔弗雷德,是因为大家对他个人品行的仰慕和认同,认为他信仰虔诚,处事公正,体贴别人,尊重传统,他是当时大家愿意追随的王。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12-09 00:42:31
正文14
伟大的阿尔弗雷德的故事
根据流传到后世的故事里,阿尔弗雷德的经历就是一个屡败屡战,英勇顽强而又足智多谋的经典历史故事,据说在一次大败之后,他甚至曾经冒险乔装成行吟诗人,潜入丹麦人的驻地刺探虚实,掌握敌情。
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阿尔弗雷德和丹麦人之间的战争,任何古代或者现代的战争,都不是三国演义那样靠所谓智谋计策能决定的。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军队的技术装备,战斗技巧,组织管理水平,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以及大规模战争所需要的后勤管理供应能力。其中还有一个不可量化,但是却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军队的战斗意志。
在维京时代的诺曼萨嘎和英文文字记录里,都出现了一种奇特而令人畏惧的战士,疯狂的熊战士Bersker。一个诺曼人战士,会变形berserk,进入完全疯狂的状态,刀枪不惧,力大无比,有如雷神托尔附体。根据萨嘎的讲述,他并不披挂盔甲,而是身穿熊皮,奥丁战神在赐予他力量,当狂怒战斗结束之后,他会虚脱倒地。
有的历史学者认为,他们是在战斗前经过特殊的宗教仪式和预备方法,进入忘我的状态,激发出潜力,就像一些美洲原住民战士一样。也有的历史学者则认为,他们是服用了一些特殊的药剂。
但是不论熊战士是否真的有什么神秘力量,他们出现的数量非常少,他们并无法决定整个战争的走向。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找到诺曼人在军事上的明显优势。
当时英格兰的战士们主要是农夫,勇士,贵族和国王们所装备的也只是简陋的皮甲而没有头盔,而战斗的武器则是以阔剑为主。
诺曼人当时的铸铁冶炼技术已经非常高超,挖掘出来的盔甲不仅造型精密,而且作工精良。
诺曼战士普遍头顶头盔,而且大批人装备了铠甲,甚至是代表当时欧洲最高锻造工艺能力的锁子甲。锁子甲对抗防御刀剑类的砍杀攻击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穿戴者行动方便。
丹麦军以锁子甲和战斧,对抗英格兰各族军队的皮甲和阔剑,在战斗中显然处于优势。
当时英格兰的军队,主体是临时征召参战的自由民农夫,不仅动员效率低,而且作战技巧和纪律性都比以作战劫掠为主业的丹麦军相比,也处于弱势。
丹麦军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们是劫掠者,处于主动地位。他们是游击者,主要是小股出击,洗劫不同的地区,而要防卫国土的英格兰军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各地都遭受袭击。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对于维京海盗能够肆虐各地,就不觉得那么诧异啦。
阿尔弗雷德是如何能够摆脱军事上的逆境,并且崛起成为英格兰各地贵族归向的领袖,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阿尔弗雷德是西萨克森国王最小的儿子,在他之上,还有三个兄长。
853年,在他四岁的时候,他去罗马参见罗马教宗,罗马教宗圣良四世Papa Leo IV给这个小娃娃穿上了罗马执政官的紫袍,也许从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心里,就有了为宗教信仰而战的理想。
动刀剑的必死于剑下,这是初期基督教会对于战争的主流立场,基督徒反对战争,反对一切的暴力。
4世纪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两本书,不仅改变了基督教会的历史走向,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圣奥古斯丁对罗马公会以及日后的抗罗宗新教神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他众多的神学论述中,他提出了正义战争这个概念。根据正义战争的理论,为保卫信仰而战斗,是正义的。
成年之后的阿尔弗雷德,以忠贞信仰的捍卫者作为自己的追求,每次击败异教徒之后,都要求对方皈依基督教,使得他像当年的查理大帝一样,赢得了英格兰各国许多贵族和勇士们的仰慕和追随。
854年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再次去罗马朝圣,他们这次的朝圣之律,前后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在罗马的一年多时间,教宗带着他游历了已经破败的罗马城,讲述了这座曾以“永恒不朽”著称的城市的辉煌。阿尔弗雷德在罗马学习了一年的时间,他掌握了拉丁文和其他的许多知识。
阿尔弗雷德是不列颠历史上第一位学者型国王,他不仅亲自翻译了许多拉丁文书籍,而且是亨利八世之前,唯一一位自己写书立著的国王。
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使用的是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并且得到了贤人会议的支持,有效地避免了王国的分裂。当丹麦大军来袭的时候,坐在西萨克森王位上的是阿尔弗雷德的第三个兄长。
870年,丹麦大军迫近西萨克森王国边境,预备发动入侵。
此时主教册封阿尔弗雷德为“第二人”,这一封号明确了阿尔弗雷德的王位继承人地位,贤人会议表示支持这一决定。
在蛮族时代,国王,或者说酋长,是族人们的领袖,他带领大家谋求更好的生活。一直到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时候,国王带头冲锋,战后和战士们平分战利品的作法还是存在的。
在这个时代,部族的领袖地位,并不是一个人的家产,因为这事关到全族人的福祉。一个领袖去世之后,由大家商议选举产生新的领袖的作法,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蛮族社会阶段。
在蛮族时代,王者在战场上必需身先士卒,阵亡的几率是非常高的,战前提前确定好“第二人”,以避免突然发生群龙无首的窘况,这样的事例,在凯尔特蛮族和日耳曼蛮族中,都常常发生。
870年12月底,丹麦大军先头部队侵入西萨克森王国领土,西萨克森国王率军抗击入侵者,两军鏖战四天,西萨克森国王败退。
871年1月4日,阿什顿之战打响,Battle of Ashdown,阿尔弗雷德的勇名四传到英格兰各地。
根据他个人传纪的记载,当天早上,阿尔弗雷德骑着他著名的白马冲上一个山坡,吹响了召集战士们的号角,西萨克森的王在发起战斗的召唤,勇士和农夫们从四处赶来,追随他们的国王,为自由而战斗。
为自由而战,这样的口号,很早就出现在罗马人的记录里,当日耳曼蛮族抵抗外敌入侵,或者暴动反抗暴政压迫的时候,他们经常喊出为自由而战的口号。这是他们真实的诉求,这是源自他们古老的传统,他们的祖先,本是条顿森林里,日耳曼蛮族的自由战士。他们本是自由之子,自由的渴望,一直固执地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在日后阿尔弗雷德改革军制之前,英格兰地区各王国的军队,都是由勇士和自由民组成的。在不列颠的基督化进程中,奴隶制度消亡了。但是来袭的维京人则不同,作为异教徒,他们劫掠的对象,不仅是财富,还有奴隶人口。如果被丹麦大军征服,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财产,还有农夫们的自由,此刻追随西萨克森国王奋战的农夫们,他们是在为保家卫国而战,为捍卫自己的自由而战。
有八百到一千左右的西萨克森战士们聚集到了国王的麾下,国王骑马去了附近的一个小教堂,寻求祭司们的帮助,为将要开始的战斗进行祷告,祈求上帝赐予力量,击败这些邪恶而不敬虔的异教徒丹麦军。

楼主:曹立仁

字数:167327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1-07 01:46:00

更新时间:2019-12-09 00:42:31

评论数:411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