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致知”是“修身”的不容颠倒的逻辑前提 ——“以己昏昏……”的王阳明

“致知”是“修身”的不容颠倒的逻辑前提 ——“以己昏昏……”的王阳明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1-04 17:36:31
“致知”是“修身”的不容颠倒的逻辑前提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王阳明

这本是个不言而喻的真理——儒家经典《大学》说得清清楚楚——“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儒家学者——主要是王阳明等困于、误解“格物”的奥义而生。由于王阳明把“致知”置于“格物”之前——“为善去恶是格物”(——事实上,只有“致知”,才能明辨善恶,才能“为善去恶”),故,他口口声声不厌其烦的所谓“致良知”是决不可能的,更遑论“知行合一”了。
因此之故,千百年来,修身成功的圣人几乎绝迹(——缺少了“致知”的指导,“修身”就只能是盲修瞎练)。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缺乏伟大精神领袖的引领,一直行走在黑夜中。因此,我认为,王阳明等儒家学者曲解“格物”的真正含义,把“致知”作为“格物”的出发点,贻害了整个民族,无疑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民族罪人。
——鉴于此,对当今社会上蜂拥而上的儒学热,特别是对王阳明“心学”极力推崇的现象,我们应该保有高度的警惕。

下面,我联系基督教的“道成肉身”观念,继续重申《大学》之奥义:

“道成肉身”是基督教对耶稣基督异于常人的伟大生命的一个隐喻,指的是耶酥的灵与肉是先天地合一的。它的前提是,常人的灵与肉是分裂的。耶稣到来是有使命的,这个使命就是帮助世人弥补灵与肉的分裂。

1, 常人的灵与肉何时出现分裂的?——《圣经》说是从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智慧果”)开始的。这完全正确。用《精神青春期》(朱鲁子,2015,武汉)理论和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人的生理出现了质变——“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后开始的。这也就是说,人在“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前,本来是“身心合一”的。
2, “精神青春期”概念说的是,与生理类似,人的心理精神,也有一个节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一如生育力)被开启了。但经验证明,人的心理精神的这个节点与生理的那个节点不同,它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后天在一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精神青春期”的出现要晚于、后于“生理青春期”的出现。我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身先于心”(在2018年武汉召开的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上我有专题演讲,还有正式发表的论文)。
3, “身先于心”这个命题,极为精准地概括和表征了人身心分裂的事实,且给人如何达成身心合一提供了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心追赶身,与之并驾齐驱。
4, 显然,心追赶身的尺度和标准,就是心也要让自己达到一个节点即进入“精神青春期”。
5, 那么,心怎样才能达成“精神青春期”呢?
6, 其实,轴心时代的所有先知圣人——儒道佛基督教苏格拉底等等都教导我们,“认识你自己”去!“致知”去!“求道”去!
7, 甚至,他们连“求道”的具体方法都告诉我们了:先去“为学”(学习一切文明知识),而后再去“为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则道自现。道自现即“开悟”,即扫除“知障”即“无明”或“愚痴”。这无异于说,“为学”所获得的知识,并非“真知”。
8, 如此建立在“为学”基础上的“开悟”,意味着人在心理精神上第一次实现了与“身”的平起平坐。
9, 很明显,早早长大的“身”,与“心”的平等仅仅具有理论的象征意义,即人心只是在境界上与身等高了,这种等高是“空”的,而实际上,“心”与“身”还是有实质内容上的差距的。
10, 这个差距怎么来弥补呢?
11, 其实,所有圣贤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修行”,把身心分裂状态下所造成的所有“病”根除之。中国先秦经典《大学》最明确:“修身”。
12, 按照《大学》的说法,只要“致知”,就能“修身”。其逻辑顺序是,只有“致知”即“开悟”之后,人才能做到“意诚”(反之,则会事与愿违),而后才能做到“心正”,最后才能达成“身修”。
13, “身修”的完成,就是事实上的对身心分裂的克服,是对人生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是身心合一的重新回归,是人的破碎的生命的重新完整。一句话,就是人在圣贤的指引下,与所有圣贤一样,达成了“道成肉身”。

结论:“致知”是“修身”的不容颠倒的逻辑前提。只要“致知”而“知至”,则“修身”而“身修”就是必然的。——人人可以为尧舜!

2018,12,27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1-04 17:36:31
不“致知”的“修身”只能是竹篮打水
——为《大学》正名

标题换成这个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1-04 17:36:31
朱子編定《四書》,其教人讀《四書》之序,
謂當先讀《大學》以定其為學之規模;而《大學》篇首有所謂「三綱八目」,
「格物」又居八目之首。若謂《大學》乃影響我國近世學術教育文化至深至鉅
之最要文獻,應非過論,其開始「格物」一義,尤為學者所必先涉及。惟此
一詞義,自漢儒以下,解者紛紜,幾成訟府。晚明以來,稱歷來言格物義者
凡七十二家,1 而有清三百年另出新義者尚不在內,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1-04 17:36:31
昨天晚上看了两个多小时的台湾学者的文章,他们对《大学》“格物”的研究,非常精细了。他们也都知道,格物的关键不在“格”,而在对“物”的理解。自汉唐以来至明,对“格”的研究有18种之多,但对“物”的理解上却没有多少新意。除了解读为万事万物,个别人解读为心物,有人解读为身。没有把“物”推进到“知障”者。

——我是汉唐来唯一对“物”作出合理解读者。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1-04 17:36:31
此文可以休息了

有新的了

楼主:朱鲁子

字数:2258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8 04:39:41

更新时间:2019-01-04 17:36:31

评论数:1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