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原创]哀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试发)

[原创]哀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试发)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花桥碧水 回复日期:2010-03-25 14:34:44
我希望看到关于胡家骥的,那个人有点背,和廖耀湘一样的资格,结果到东北时差不止一点点

--------------------------------------------------------

正在写11军军长马光宗,离第50军还……很遥远……老兄要耐心等待了^0^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westlifeiscool 回复日期:2010-03-25 15:08:54
re,要么战死保全名声,要么至死不降,躲过文革,得以善终的。
投降的真没有好下场。


----------------------------------------------------

老兄不能一巴掌全给打死啊,现在在写的马光宗就是善终。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十四、第十一军军长马光宗

要说11军这个番号,除了北伐战争时期被粤军用过外,就始终被马鸿逵霸占了。国军在1946年整编时,由于陈诚的18军不肯使用整编第18师这个番号,马鸿逵这才被迫将整编第11师的番号让给了土木系,并在用了三年的“18”之后,才把“11”给要了回来。要评价11军的战斗力呢,笔者十分犹豫,因为马鸿逵在西北驰骋数十年,仗却打的并不多,仅有的几次战斗呢,似乎又都打赢了。可我们不能就因为这些战绩,就将11军列为优等。为什么呢?因为马鸿逵的部队在本质上属于私有军队,你可以直接叫这个部队为马家军。11军在军官的构成上,又都以回族的马姓为主,这些人大都是行伍出身,十八般武艺到是样样精通,可要说到军事素养么,我看大都是鱼木脑袋。这样的部队,如果是面对现代化军队,肯定是不堪一击,好在它也没怎么面对过现代化军队,一直待在西北的贫瘠之地,故步自封。

马光宗,字耀武,甘肃宁定(今广河)人,回族,生于1902年。马光宗的祖辈都是混迹于西北的行伍军人,这也使他从小就学习起武术,家人指望他长大成人后能谋个武将的差使,好光宗耀祖。其实在当时啊,清朝军队中已经开始装备起了步枪,你说你武艺学的再好,在百米开外拿着大刀冲向拿着步枪的人,赢的几率有多大?

马光宗是马家军里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人。在马家军这个相对封闭的封建集团中,能够接受先进军事思想的人极其有限,毕竟大家都是老粗,只知道打起仗来以骑兵进行密集冲锋,希望能把对方的步兵阵营冲垮以取得胜利,这要对方在阵地前配置几挺马克沁重机枪呢?马光宗在这方面显的有点与众不同,因为他开始逐渐的接受并且将先进军事理念与骑兵战术结合起来了。那个将马克沁架在马匹上进行冲锋射击的方法,据说也是他马光宗想出来的(笔者至今没弄明白究竟是怎么架设的)。这也就使马鸿逵对他另眼相看,并且放心的将11军这个看家部队交给了他。

马光宗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较大的阵仗。这第一次是在1936年6月,时任第15路军骑兵第2团团长。当时红军对韦州围攻甚急,在丢失了两座城市的马鸿逵急忙抽调骑兵第1团主力、第2团主力、第3团主力、第4团一个营以及保安骑兵大队等部,统由马光宗指挥,限令于7月4日解韦州之围。马光宗接到命令后于7月2日深夜开始行动,灵活运用骑兵机动的优势,成功的避开了挡在惠安堡的红军。7月4日凌晨,马光宗带着先头部队进抵韦州,他立即命令部队下马,以隐蔽的徒步急行军突然出现在围城红军的前方,给攻城的2000余红军一个措手不及。红军为避免损失,被迫撤军。马光宗几乎兵不血刃的解了韦州之围。

第二次大阵仗是和日军的交锋,这也是马鸿逵的部队唯一一次与日军的交锋,马光宗时任第17集团军骑兵总指挥。为了支援在绥远与日军作战的傅作义,马鸿逵派了由马光宗指挥的骑兵部队开上了五原前线。马光宗的任务是,在五原外围牵制日军,以保障五原军政机关的安全撤离。1940年2月2日,就在马光宗带着部队抵达五原城西的北梅林庙时,与日军的先头部队遭遇了。从当天上午九时开始,马光宗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一面令第1团骑兵下马坚守阵地,一面令第2团分三路对进攻的日军施以迂回包抄。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日军在面对数路包抄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了攻势,只以炮兵远远的进行示威性质的射击。而此时,五原的军政机关已经安全撤离。

内战爆发后的第二年,担任整编第168旅少将旅长的马光宗参与了攻占陕西三边的军事行动,以配合胡宗南对延安的攻势。但没过多久马光宗就被马鸿逵调回宁夏,担负起他的老巢——银川的城防任务了。时间一转眼到了1949年5月,马鸿逵提拔了他的儿子马敦静当了宁夏兵团司令官,这空出来的第11军军长的位子,就交给了马光宗。半年后,面对大势已去的西北战局,马鸿逵带着他的家当逃离了银川,把马光宗等将领以及部队抛弃了。

此时的马光宗又在想些什么呢?从他在后来的行动中不难看出,马光宗并不打算执行马鸿逵死战到底的命令,也不想成为盘踞宁夏数十年的马家王朝的殉葬品。就在马敦静继他老子之后也逃离了银川的时候,马光宗立即和第128军军长卢忠良、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取得了联系,三人一合计,决定响应彭德怀要求他们起义的要求。于是在9月25日,马光宗在银川饭店召集了11军团长以上军官讲话,并命令所属部队原地不动,静侯解放军前来接管。散会之后,马光宗对于那位跟随了几十年并有提携之恩的马鸿逵怀着一丝愧意,他说了一句话:“将来怎么对得起总司令啊”。由此可见,马光宗虽然顺应实势的归顺了解放军,但对老长官马鸿逵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事情的进展并没有如马光宗想象的那般顺利。就在马光宗宣布了命令后不久,部分部队在特务的鼓动下闹起了兵变,这就使得银川城内陷入了混乱,因为在三天前,银川已经遭到了前线溃兵的袭扰,此时城内秩序还没有全部恢复,11军的这次兵变加剧了城内的混乱状态,11军也就在一阵混乱之后烟消云散了。

没了部队的马光宗只身一人前往解放军军管会报道,以证明他的起义之心是真诚的。解放军对于马光宗,仍执行优待政策予以善待。在西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结业之后,马光宗被派为西北军区参议室当参议,1953年转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政府工作。此后他当甘肃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监察委员、民革甘肃省常委、秘书长、副主委等职。于1987年8月28日在兰州去世。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十五、第十二军军长舒荣

第12军这个番号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吉利。为什么呢?首先使用这个番号的是由建国豫军发展出来的任应歧部,后来这个军叛变了……接手这个番号的是由西北军发展出来的韩复渠部,后来这个军兵变了……第三个接手这个番号的是由东北军发展出来的霍守义部,后来这个军覆灭了……您看吉利不吉利。这第四个接手的倒霉蛋儿,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主角——舒荣。

舒荣,字子光,云南弥渡人,生于1903年。身为黄埔军校三期步科的他,在毕业后却改行带起了辎重部队,而且还干的不错。以至于在军校的老师钱大钧编组89师时,就想到这个学非所用的好学生,给调到89师当起了辎重营营长,好让他能继续发挥特长。其实舒荣自己也不想这样,可没办法啊,这阴差阳错的就给调到辎重部队去了,只能认命的当起了人力头子。

好在汤恩伯改变了舒荣的命运,在汤的提携下,舒荣当上了89师267旅534团上校团长。对此,舒荣自然是感恩戴德,并从此成为了汤恩伯的得力干将。当时汤恩伯担任第13军军长,负责指挥第4师和第89师。在第4师中,有一个叫石觉的团长,和舒荣一样都是军校三期步科的同学。可能是在军校的时候两人赌过气,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都一直互相比对。可是舒荣混不开,这都混到辎重部队去了,还能有什么花头?石觉到是仕途稳健,在步兵部队里一路升迁。舒荣本以为当上了89师的团长后,终于能和在第4师当团长的石觉平起平坐了,可没想到,舒前脚到任,石后脚升旅长了,你说舒荣憋屈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舒荣被提拔为第267旅少将旅长,总算是和石觉平级了。1938年3月,舒荣的267旅有幸参与到台儿庄战役中。他的部队先是在临城与日军血战,此后更是在围歼包围台儿庄的日军时出力颇多。当然,被视为竞争对手的石觉也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功。其实两人的功劳都差不多,但让舒荣郁闷的是,在后来的升迁上,石觉直接当上了第4师师长,而自己却只当了第89师的副师长。为什么自己总比石觉要低一级啊。他是既不舒服也不荣耀。

虽然舒荣在1940年接任了89师师长,但心里总不是滋味,因为更憋屈的事情在1943年发生了。这一年,石觉升了13军军长,舒荣呢,也升官了,不过他当的是13军副军长。本来比石觉低一级,但至少两人不在一个部队,这下到好,成了石觉的直接下属。认命吧,这辈子是比不过石觉了,于是舒荣在副军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五年,到也太平。

石觉对于这位总比自己低一级老同学可能也不好意思,于是一直在寻找机会推荐老同学外调当军长。在1948年7月的时候机会来临了,霍守义的12军在兖州被解放军歼灭。在石觉的举荐下,舒荣在众多12军军长的侯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了这个军的继任军长,当然了,这也是最后一任。早已心灰意冷的舒荣终于恢复了生气,他带着对石觉的谢意,意气风发的到12军上任去了。

命运似乎总和舒荣过不去,在徐蚌会战中,他的12军被编入邱清泉的第2兵团,并成了这个兵团的殉葬品。舒荣在会战的最后阶段,经过化装,艰难的返回了国统区。当他跑到南京国防部报道时,意外的发现,国防部已经另派曹天戈接任军长了。可能是舒荣潜行的太成功了,不仅没让解放军找到他,还让国防部把舒荣列为失踪人员。既然原军长归队了,那就把部队还给舒荣吧,这下轮到曹天戈郁闷了(参见笔者先前写的曹天戈一文)……舒荣这时候可管不了郁闷的学弟,他赶紧跑到杭州重建自己的部队去了。

历史毕竟没有给舒荣“翻本”的机会,就在他七拼八凑的把所属两个师的架子搭起来后,解放军就发起了渡江战役。第12军被紧急调到上海,担负高桥防务。舒荣明白,自己的12军还差一半兵力,而且没有完成整训计划,这时候就赶上战场,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军令不可违,那就打吧。好在他所负责的第4守备区不是解放军的重点进攻目标,就在第1、第3、第5守备区激战的时候,舒荣到还能勉强维持自己的防线。但是到了5月18日,解放军利用第3、第4两个守备区结合部的薄弱环节,集中兵力发起进攻,这样一来舒荣就挡不住了,他没那么多兵来填补空缺。于是在一阵混战后,他的12军溃散了。

1949年5月24日,舒荣的12军残部在留下当牺牲品的友军的掩护下,经海运撤到了舟山。就在残部抵达舟山之后,舒荣绝望了,他怎么也不会想这支还剩下4500人的部队竟然被国防部明令裁编。舒荣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命根子”被编进了友军,本人则调为国防部中将部员。也就是这个职务,成为舒荣军旅生涯的终点站,那位被他一直当为竞争对手的石觉则还是官运亨通,官至联勤总司令。

人比人气死人的,自己也一把年纪了,又何必非要争这口气呢?晚年的舒荣总算是看开了,他安然的度过了余生,于1974年6月21日在高雄病逝。在舒荣的葬礼上,老同学石觉沉痛的献上了花圈,不知道此时的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hexie008 回复日期:2010-03-26 08:19:23
为什么马光宗没有担任要职?

------------------------------------------------

在马鸿逵这个小集团里,马光宗已经是重要人物了。再说他本来就身处一个封建小集团,即便被调到中央,也不会被重用。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龙行江湖AB 回复日期:2010-03-26 08:57:13
喂,老大,你这是野史吗?这比正史还正史啊!

----------------------------------------------

关于这一点,大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0^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johnny_mcoc 回复日期:2010-03-26 11:03:08
楼主还在吗?
我奶奶的弟弟是国民党的一个军长,可能是师长
叫王元美


在西南被俘的
不知道哪里能找到他资料
----------------------------------------------------

您好,根据johnny_mcoc鄙人资料搜集所得,没有叫“王元美”的军长或者是师长。可能是您奶奶回忆有误,也有可能是名字有误。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1949年4月到1950年5月间无第13军番号,笔者跳过。

十六、第十四军军长张际鹏

第14军的历史不算短,比如早期的赣军赖世璜、湘军陈嘉佑,都做过这个军的军长。可能因为都是杂牌,战斗力都不怎么地,而且还老被李宗仁的新桂系盯着,就像看见快肥肉一样的直流口水。到了1931年6月,这个军的番号给了卫立煌,于是14军从杂牌变成了中央军了。抗战期间,这个军的一半时间都在山西和日军周旋,前面提到过在洛阳血战的张世光94师,就曾经在这个军的编成内。总的来说,从抗战到内战这段时期内,14军的表现中规中矩,既无重大战绩,也没有什么污点。而14军的历任军长呢,除了头两任卫立煌和李默庵之外,也大都不为世人所知。这回要介绍的张际鹏,即属此列。言归正传,下面有请本文的主角张际鹏登场。

张际鹏,字云辉,湖南醴陵人,生于1904年。同著名将领陈明仁一样,张际鹏起初是程潜开办的军政部讲武学堂的学生。后来这个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编为第6队,这才使张际鹏有了黄埔一期的学籍。毕业后的张际鹏,先是跟着原来的校长程潜混,后来程潜垮台了,便归了中央军的队伍。在经历过围剿红军的历次战役之后,张际鹏成为了第83师的247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际鹏的部队在14军编成内调到山西抗击日军的侵略。也就是在那里,他度过了漫长的三年游击战,并逐步晋升为第85师少将师长、第14军中将军长。自从张际鹏当上了14军军长后,这个军就总被上级部门拆散使用,好在当时也没什么大的战斗,除了日思夜想的盼着自己的部队归建外,张际鹏也就不说什么了。

一转眼到了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身在一战区的张际鹏自然义不容辞的投入了所在战区的战斗之列。使他郁闷的是,这回14军又被拆散了,他的94师被配属在洛阳归15军指挥,本人则带着83师和85师编入刘戡兵团。要说在整个4月的豫中战场上,国军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惨”和“溃”。张际鹏的14军自然也难以避免这样的丢人状况,好在他并没有气馁。重整旗鼓的张际鹏指挥所部在伊川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此战摧毁日军战车五辆,击毙日军百余,一扫上月之耻。不过豫中会战后的14军也基本上被打残了,张际鹏本人也被调到专门用来“聊天喝茶”的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受训”去了。

张际鹏不会想到,他为之效忠的党国竟然在抗战胜利之后将他编余了。要知道,在法币贬值一跌千里的当时,张际鹏依靠手里这些少的可怜的退役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这位始终以“忍”字为生存原则的张际鹏爆发了。张际鹏和那些相同遭遇的编余将官一起筹划去中山陵祭灵,希望能以这次行动引起当局的重视。作为筹备小组的五名成员之一,张际鹏与另四位成员——蔡忠笏、钟焕全、俞遇期、汤燕生一起写出了祭文,并在编余将官中挑选了60名年纪相对较小的“难友”,由他们携带武器组成“先锋队”,以保证行动的顺利实施。

1947年7月6日上午九时正,600多位少将以上军官身着黄呢军服,领佩将官标识,手举国民党党旗或国旗,在“先锋队”的护卫下,分成三个大队,正步走上中山陵。600多名将领排成方阵去祭陵,这个架势可把守陵的卫兵给吓坏了,他们一面请示上级一面急忙关闭大门,拒绝放行。“先锋队”这时候发挥了的功效,他们有的拿着手枪,有的提着冲锋枪,当即对卫兵展开“攻势”。这些上了年纪的将军,身手矫健的将卫兵缴了械,并且冲破了大门,顺利的保卫着三个将官大队登陵而上。

祭陵队伍由原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丁德隆主祭,张际鹏与贺光谦、张君嵩、李模、谢远灏、钟焕全等一期同学站立头排为陪祭。600余将官随后按照期别、年岁依次排列,在丁德隆宣读完祭文后,全体静默三分钟,随后鱼贯进入灵堂瞻仰先总理。事情发展到这里,到也算圆满。不料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因无钱治病而去世的将领家属在陪祭时失声痛哭起来,这一行为刺痛了那些被迫退役的将军们,他们为了党国出身入死,到头来却落得这么一个悲惨境地,实在不公。于是,一场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转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哭陵!张际鹏等人傻了,他们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而当时局面也已经失控,他们根本无法恢复秩序。干脆,他也哭吧。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当局该怎么办他就怎么办吧。

事情的结果是,张际鹏没有受到处罚。国民党当局在舆论的压力下,宣布将编余军官全部重新安置,他们有的转为警察,有的安置到国防部挂名部员,有的送入将官班“喝茶”,还有的接受战地视察官的培训,张际鹏就这样成为了战地视察组的一名组长,其经济来源至少是稳定了。

1949年1月,张际鹏在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举荐下,再次当上了第14军军长。原来的14军由于在徐蚌战场覆没,张际鹏便以该军残部为基础在常德搭起了军部的架子。早在张际鹏服务于14军的时候,李默庵就是他的顶头上司——第14军军长。李默庵这次举荐,一方面是扶持自己的老同学,另一方面也可借机利用李、张之间的关系多掌握一点兵权,以便争夺湖南的实际掌控权。李默庵的算盘是不错,可当时的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却只对曾在四平立功但被撤职的原71军军长陈明仁亲睐有佳。于是李默庵的希望落空了,而接管部队的陈明仁虽然剥夺了张际鹏的兵权,但看在当年同是讲武学堂同学的份上,把他调为第1兵团副司令官,另派71军的出来的老人——傅正模来当军长。8月4日,第1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张际鹏的名字,被列在了长沙起义通电上面。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笔者,为什么不写起义,而只说是列名呢?原来,张际鹏并不打算起义,甚至可以说当他的名字被列上起义通电时,他自己还被蒙在骨里呢。反应过来的张际鹏这才知道,自己被“裹挟”了。两天后,张际鹏得知自己的老同学兼老长官李默庵跑香港去了,于是他也找了一个机会追随李默庵而去。

由于走的匆忙,加上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家底(要不也不会去哭陵),抵达香港的张际鹏日子过的十分艰苦,他的孩子甚至连书都读不起。而李默庵也是经济有限,无能为力。两年后,已经连三餐都不能保证的张际鹏终于向台湾当局伸出了求助之手。可能是当年长沙起义后张际鹏没有回到部队的缘故,他的求助被拒绝了。这时候的张际鹏真是后悔啊,不管是起义或者归队,任何一个选择都能吃上饭,现在到好,落的两头不讨好。无奈之下,他只得托人给自己的一期老同学袁守谦写了求助信,袁到是很念旧情,加上当时他是台湾的国防部次长,于是在袁的帮助下,张际鹏终于在1955年6月举家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十五年后,也就是1970年,张际鹏在台湾去世。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骑驴撵火箭 回复日期:2010-03-26 15:52:48
在下不才,虚心请教楼主,什么是“土木派”,和它还有对立的门派吗?

----------------------------------------------------

您好,土木系指的是以陈诚为首的一个存在与中央军内的集团。在当时的中央军系统内存在着三大派系以及若干小派系(或者叫小团体)。三大派系分别指陈诚、胡宗南、汤恩伯。由于陈诚是靠着“十一师”起家,后扩编为“十八军”,并由此做大势力。所以许多人都将“十一”并作“土”,“十八”并作“木”,称陈诚的派系为“土木系”。此外在围剿红军时期,陈诚还以自己手中的权利扩编过一个“攻城旅”,后人取其谐音,又称陈的派系为“土木工程系”。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64oo 回复日期:2010-03-26 17:22:43

国军嫡系中的派系之争应该主要指陈诚派(土木系)和何应钦派吧
胡宗南和汤恩伯还算不上

--------------------------------------------------------

一直流传下来的何应钦派其实并不存在。作为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何以其特殊身份,获得过许多学生的信赖和依靠,这其中也有不少土木系的人。顾祝同也是如此,他们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派系,在其中所代表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中能主事的家长。如果说蒋介石是爸爸,那么何应钦就算是妈妈,“何婆婆”这个绰号或许就是因此得来。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十七、第十四军军长傅正模

傅正模,原名傅正俊,字镜磨,湖南醴陵人,生于1904年8月20日。傅正模和陈明仁、张际鹏一样,都是军政部讲武学校出来的黄埔一期生,加上他又是湖南醴陵人,和同乡陈明仁的关系非常亲密,这也是他能在长沙起义时,成为陈明仁左膀右臂的关键因素。

在军校毕业之初,傅正模的仕途比较坎坷,他先是被留校任教两年多,在好不容易转到野战部队当营长后又碰上了编遣会议,而被编了余,最后沦落到担任起津浦路保安大队长的差使来了。就黄埔一期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来看,傅正模是混的较差的一位,但比他混的差还有不少,笔者会在今后提到。

1929年9月,傅正模出任第10师30旅59团上校团长。这个职务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今后命运的关键性岗位。因为这个团在一年后被改编为洛阳行营警卫团,其后跟着行营主任顾祝同编入了国民政府警卫军,傅正模这位不吃香的天子门生,就此进入中央军嫡系主力部队中,并官拜第87师独立旅第2团上校团长。

傅正模是最早投入到与对日作战的将领之一。早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时,他就带着部队在江湾于日军撕杀,当时第2团损失惨重,但傅正模却坚持不退,并带着收拢的起来的几百人打起了反冲锋,可谓是猛将。于是在战后的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36师108旅的少将旅长。抗战全面爆发时,担任第83师副师长的傅正模又在忻口与日军交锋,他在前线督战时不幸负伤,于是被调到后方,担任第5补充兵训练处中将处长,此后该补训处改编为预备第4师,傅正模便带着这个师投入到武汉会战,再次与日军拼杀去了。

根据现有史料显示,傅正模于1941年11月调升第54军副军长。笔者始终没能查到傅正模调任该职的原因,可能是人事矛盾或是权利斗争吧,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1949年,傅正模再也没能掌握过兵权。在担任过第3军官总队长、上海师管区司令等职后,傅正模安然的度过了内战的前三年。随着时局的逆转,他的老同学陈明仁被派到了长沙,担负起指挥湖南境内国军各部的指挥责任,以及湖南全省的守备任务。陈明仁到职后,想起了老朋友傅正模,便盛情邀请他来协助自己。于是就有了陈明仁接管李默庵的14军、并任命傅正模接任14军军长的一幕。

傅正模应该是国军军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军长。6月10日,傅正模宣誓就职,到25日就被调升为第1兵团副司令官,前后相加总共才16天,真够“短命”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奇迹”的发生呢?原来当时的陈明仁在各方面的拉拢以及中共地下党的策反下显的十分犹豫,他极需要一位自己信的过的好友来帮他出谋划策,傅正模正是最佳人选。但14军的兵权也不能随便交给别人啊,于是在国防部裁军精简的指导思想下,陈明仁把14军和102军并编,并任命102军军长成刚接任14军军长。陈明仁认为,成刚是较为可靠的部属,把部队交给成,再把傅正模调到自己的1兵团当副手帮他出主意,是一个比较妥当的办法。但是陈明仁错了,就在他发出起义通电后不久,他所信任的部下纷纷叛离了他,只有傅正模等少数人留了下来。

就在国防部对陈明仁的暧昧态度产生怀疑时,作为副手的傅正模,他的态度就显的很重要了。于是在7月底,国防部发表了提升傅正模为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的任命,想以此来拉拢傅,达到牵制陈明仁的目的。但已有起义之心的傅正模不吃这一套,他不仅加紧动员陈明仁选择起义之路,还将国防部的企图告诉了陈,要陈多加防范。1949年8月4日,在程潜、陈明仁、傅正模等人的共同策划和努力之下,湖南省首府长沙宣布和平解放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傅正模的夫人此时尚在衡阳受到特务的监视,为了保障傅夫人的生命安全,由程潜主张在宣布起义第二天,公开宣布扣押了“匪湘鄂赣边区绥靖司令傅正模”,使国防部认为傅还是忠心的。另一方面则派遣特使秘密的将傅夫人转移到桂林,这才圆满的解决了此事。

起义后的傅正模先后担任过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副司令官兼第2军军长、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1952年7月转业后,傅正模被分配到武汉市政府工作,并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候补委员。1968年9月22日,傅正模在武汉病逝。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十八、第十五军军长刘平

说起第15军,读者一定会想起那支臭名昭著的土匪军队——镇嵩军。可土匪也有血性啊,八年抗战,第15军和日军从山西打到河南,竟有七年是一直在前线的。这最后一年之所以不在了,还是因为前一年在洛阳被打残的缘故,您说这部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值得敬佩不?内战时期的15军因为在河南惨败而被中央军吞并,但一直到起义之前,再也没有表现的机会了。

刘平,字开瑀,湖南湘潭人,生于1908年5月3日。刘平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后被分配到21师当排连长,后来21师缩编,被编入第2师,刘平也从此进入第2师发展,并成为了郑洞国的部下。长城抗战的时候,刘平作为第8团的一名少校营长被布置在古北口阻击日军。在那里,他率领所部奋战七昼夜,在腿部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因此被师内通报嘉奖,并以功升任中校团附。此后刘平跟着部队在北平、徐州长驻,竟是少数几个没有参加过围剿红军的中央军嫡系将领之一,这对他今后选择起义时没有任何思想的负担,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已经是第8团上校团长的刘平,随部在河北抗击日军,此后又经历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积功累升至第195师565旅少将旅长。这个时候,他的老上级郑洞国因为受到关麟征排挤而被迫离开了52军,这样一来,刘平的立场就显的十分尴尬。在关麟征的“安排下”,刘平先后担任过第52军参谋长和第195师副师长,被取消了兵权。即便如此,处事小心谨慎的刘平还是在1944年被赶出了52军。

对前途茫然的刘平去了大后方寻找出路。在四川,刘平与当年同在第2师服务的钟松取得了联系。当时钟松正奉命去接管第2军,但是在前任军长李延年的保荐下,被原来的副军长王凌云抢了先,作为妥协,钟松便以刘平接任76师师长为条件,屈就第2军副军长一职。刘平也就这样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因此经历了被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战役。

1944年4月,刘平的部队编入了反攻滇西的作战序列。5月13日,第76师作为第2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强渡怒江,就此开始了反攻之战。在攻克平戛、芒市的战斗中,刘平督导所部在美械武器的火力优势下对日军展开了猛烈进攻。与以往的对日作战相比,占尽火力优势的76师有效的歼灭了盘踞在据点中的日军。由于日军部署得当,加上工事构筑的精良,刘平的76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对刘平来说,他积蓄了多年来对日军的怒火,在此时此刻全部宣泄出来了。刘平的战功,使他的军长王凌云与副军长钟松都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他本人也获得了五等宝鼎勋章。对于这一年的刘平来说,他一扫以往在52军的晦气光,并展现出了一名抗战军人的光辉一面。

内战爆发时,刘平的部队辗转于胶东战场,在与解放军的交锋中互有胜败。后来国防部命令整编第9师(由第2军整编而来)督导整编第15师的整训工作,并从整9师中抽调了大量干部到整15师,刘平就在这个时候从整编第76旅旅长的岗位上被提拔为整9师副师长。1948年6月,代理整15师师长的陈克非返回整9师当师长,刘平随即被派到整15师,当上了中将师长。

随着国军在江防防线上的崩溃,刘平的第15军(由整15师改称)也从湘西一路败退到成都,毫无还手之力。1949年12月上旬,刘平带着15军狼狈的抵达了郫县。此时的刘平面对气数已尽国民党政权,不得不开始考虑起自己的出路问题了。当得知自己的上级——第20兵团司令官陈克非以及友军第15兵团司令官罗广文都已决定起义的消息后,和解放军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刘平又为什么不顺势选择这条道路呢?于是在12月24日,刘平率领第15军全体官兵在郫县起义了。

1950年5月,刘平在将部队完整的移交给解放军后,出任解放军第50军高级参议,随后又被调任中南军区参议。1952年9月,转业的刘平被分配到武汉市民政局任副局长,并先后当选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民革副主委。1962年8月11日,刘平因肺癌不治,在北京去世。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daniel8zhang 回复日期:2010-03-27 11:59:44
52军属于哪个系统?

---------------------------------------------------

您好,52军无明显派系,或者可以说存在于三大派系之外的小团体。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十一ccc 回复日期:2010-03-27 12:03:09
楼主这资料是来自哪里的啊

-----------------------------------------------

您好,其实这些都是平时的阅读相关史料时心得,比如档案、回忆录、官史、或者采访一些健在的老人或亲属等等,多关注了下,多搜集了点,就这么出来了:)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1949年4月到1950年5月间无第16军番号,笔者跳过……

十九、第十七军军长杨德亮

第17军是陕军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之一。这支军队在封建军阀的掌控下长期盘踞陕西,要不是抗战爆发,受到民族大义的召唤,我估计它还窝在那里呢。17军在抗战胜利后被胡宗南的中央军所吞并,成为了进攻陕北的炮灰。由于这个军的战斗力一般,在夺取延安之后,胡宗南就把这个军作为地方守备队使用。于是,这个军就充当起占据的中共政治中心延安的角色。当胡宗南集团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胡的嫡系部队纷纷起义投诚,反到是这支出自杂牌并曾受到歧视的部队选择顽抗到底,这不知道是不是对胡宗南的一种讽刺。

杨德亮,字惠畴,云南恩安(今属昭通)人,生于1902年。杨德亮毕业与黄埔军校三期步科,他除了在军校任过教之外,就长期跟随胡宗南征战四方。在胡宗南集团中,杨德亮并不出众,但他有着其他将领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他是回族人。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这回族有什么优势可言,平时吃菜还得单独开伙仓,弄不好在都是汉族的军队中,受到歧视也不一定呢。

这还得从胡宗南的第1军追击红军开始说起。中央红军的长征方向是先西南后西北,胡宗南的部队就跟着红军一路追到西北。当时西北地区不是有马家军的地盘吗?于是杨德亮的回族身份就起作用了。为了能与马家军搞好关系,并且动员马家军投入到围剿红军的队伍中,杨德亮这位在中校团附的岗位上窝了四年的中级军官,被胡宗南火速提拔为第5团上校团长,并且作为外交使者,去和马鸿逵、马步芳等地方实力派联系。此外,胡宗南还能依靠杨德亮的身份,与当地民众搞好关系,以获得民众的支持。胡宗南这时候估计也是乐的合不拢嘴了,杨德亮就像是老天赐给他的宝贝一样,在关键的地方、关键的时间派上用场了。而与第1军同期进入西北地区的友军,就没那么好的军民“待遇”了。

杨德亮也是想干出些名堂来的人,既然上级给了他这个机会,自然得好好把握。身为上校团长的他,深知军民之间的关系有如鱼和水,他命令部队严肃军纪,并要求部队尊重群众的民俗风气,不得任意破坏,这就给了当地民众一个良好的影响。杨德亮的到来,还使马家军的将领们改变了以往对第1军的排斥心理,这就给胡宗南在西北打下根基创造了机会。

要说杨德亮在抗战时期的对日战绩,笔者没有什么可以交代的。因为抗战八年,他都在西北,没去前线和日本人交过手。但是,杨在大后方也没闲着。当时日军派遣了大批特务活动与西北,并且拉拢一批西北地区的蒙古王公。已经是191师中将师长的杨德亮,在这个时候被派到了额济纳旗,以安抚蒙王塔旺嘉布。

杨德亮可以说是不负众望啊,他抵达防区后日夜视察防务,严密搜捕间谍,并深入蒙区察看地形,了解蒙民习俗。在与蒙王塔旺嘉布的几番长谈之后,终于使蒙王摆脱了恐日思想,增强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晓以大义之后说服蒙王公开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方针。蒙王则表示悔悟,改变了立场。为表达诚意,蒙王还邀请蒙古贵族、僧侣以及191师的军官举行了隆重的联亲仪式,并命自己10岁的儿子拜杨为义父,以结永好。你说这杨德亮虽然没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但却对巩固西北大后方,却是居功甚伟啊。

胡宗南对于杨德亮的表现十分满意,于是在1943年,又将进驻新疆的重任交给了他。杨德亮的部队,这时候已经扩编为第42军。在政府解决了盛世才的疆独政权后,杨德亮的42军便成为了第一批进驻新疆的国军。由于盛世才当权时的独裁统治,激起了维族群众的反抗。国民政府在实际意义上的收回新疆土地后,还没能来得及缓解这种汉维矛盾,便遇上了维民的暴动,他们组成新疆民族军,攻城略地,使得国军连连败退,损失惨重,这一事件史称“三区革命”。新疆的局势已经是一片混乱了。

杨德亮的运气特别好,就在他的部下、他的友军纷纷落败,非死即俘的情况下,他本人被胡宗南保送到陆军大学去了。杨德亮就这样在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度过四个月,避开了战火的硝烟。四个月后,毕业的杨德亮回到原部队,在把烂摊子收拾完毕后,他终于被胡宗南调回自己的根据地——陕西,当起了第18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

胡宗南在陕西的“戡乱”作战中,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损兵折将自不用说,还硬是把当局认为的“大好形势”给破坏了。这不,继瓦子街战役落败之后,胡宗南又迎来了澄合战役的失利。该撤的撤,该毙的毙,在胡宗南一声令下之后,兵败的17军军长康庄就这样被撤了职。而杨德亮于1948年12月,成了这支曾经是延安城防部队的兼任军长。

虽然胡宗南大力整顿军纪,调整人事部署,并更换了不得力的参谋人员,但是失败这词总围绕在他的身边。就这样,胡宗南于1949年5月被迫放弃那座他住了六年多的城市——西安。但胡宗南在屡战屡败之后还是想力挽狂澜,在杨德亮的联络下,他联合起马家军开始了对西安的反攻。杨德亮的17军曾经是西安的最后一支卫戍部队,此番反攻西安,他自然是跃跃欲试,一心想着雪耻。杨德亮没有想到,被倚作主力的48师一到秦渡镇时,还没看见西安呢,就被解放军打的淅沥哗啦,紧接着,推进到太乙宫的12师也遭到了解放军的重创。没了脾气的杨德亮打到最后只带着两个团的残兵灰溜溜的向胡宗南复命去了。于是,杨德亮被撤职了。

有道是无官一身轻,此时对于杨德亮来说,撤职的结果未必是坏事。因为没有兵权的他,觉得自己已经不用再对党国负责了。在将军务草草的移交给继任军长周文韬之后,杨德亮举家迁往香港,从此躲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到了台湾后的杨德亮一度被任命为国防部部员,于1975年8月27日在台北病逝。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二十、第十七军军长周文韬

周文韬,湖北沔阳(今属仙桃)人,生于1912年8月25日。这位诞生于民国元年的将军,毕业于资宁军官讲习所,他的早年军旅生涯是在鄂军中度过的。北伐战争时,他的部队依附于新桂系,在李宗仁反蒋失败后,便被编入了中央军第1师,成了胡宗南的部下。周文韬在军中属于能吃苦耐劳的军官之一,而胡宗南是很乐意培养这些军官的,于是他被送入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

抗日战争中的周文韬是个敢打敢拼的军官。在经历过头三年的战争后,周文韬依靠着战功被提拔为第46师136团上校团长。此时,周文韬的部队在第27军的编成内被部署在晋南。当日军在中条山重创国民党军队的时候,别的部队要么撤过黄河,要么转移到太行山,要么投降日军,唯独这个27军还在坚持。这个时候周文韬已经和上级指挥机关失去了联系,他的部队现在是补给完全丧失,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官兵们只能依靠扒野菜充饥,情况十分凄惨。许多人都劝说周文韬把部队带过黄河南岸,但都被周一一拒绝,因为他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由于营养失调,许多官兵在艰苦的游击战中病死了。但周文韬坚持了下来,他一面鼓励幸存官兵树立抗战信心,一面派人寻求与军部或师部的联系。工夫不负有心人,周文韬终于和军部取得了联系,并且在军长周士冕的批准下撤过了黄河。

国军在经历过1944年的豫中惨败之后,胡宗南开始了对自己部队的人事调整。由于第8师前任副师长王剑岳阵亡,胡宗南便把曾在中条山坚持抗战的周文韬给调到这个师当副师长了。他希望,周文韬能发挥自己刻苦敬业的精神,辅佐师长吴俊重整军威。而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历史对周文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当时胡宗南和汤恩伯、陈诚两大派系有了一次人事交流。但这仅限于单一的人,也就是军官的交流。胡宗南到好,大笔一挥,把整个第8师给了陈诚。也不知道陈诚怎么想的,估计是想吞并这个师,你胡宗南既然给了,我就不客气的收下了,这就使得有了第8师的54军,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再属于“纯种”的土木系,周文韬却淅沥糊涂的成了陈诚的部下。

内战爆发后,周文韬跟随部队开赴山东与解放军作战。他到是不管属于哪个派,仗照打,力照出,就这样,他在辅佐了前后两任师长之后,终于依靠着战功,成为了第8师的继任师长。从1947年开始,周文韬带着第8师在胶县、平度、莱阳与解放军数次交锋,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都打赢了。这就使得周文韬在54军中有了常胜将军的名号。但个体的胜利,根本无法挽回整体战局失利的现实。于是周文韬只得带着部队撤守上海,随后他被陈诚架空,当上了54军的空头副军长。

这个时候,胡宗南的部队在西边打的也不顺,他手下的一批将军们竟然请假的请假,撤职的撤职,一些军、师长的岗位都出现了空缺。于是胡宗南想到了曾经的部下周文韬,一纸调令,把在台湾才歇息了没几天的周文韬给“空投”到陕西,并委任他为第17军少将军长。

对于周文韬来说,17军由于在反攻西安时遭到重创,这个烂摊子接着手烫啊。但碍于老长官的情面,他还是勉为其难的接了下来。周文韬接手部队后,带着17军残部从陕西一路退到了大巴山,并在那里和76军军长薛敏泉、98军军长刘劲持取得了联系。当他们三位得知胡宗南已从成都逃到海南,而成都的军队已经基本瓦解时,三位军长开始商讨起了出路问题了。薛敏泉主张打游击坚持到底,刘劲持则说游击战是共产党的拿手行当,还不如响应顶头上司——第7兵团司令官裴昌会要求所部起义的电报呢。薛、刘各有主张,争论不休,而周文韬则坐在一旁默不做声。

从事后的行动来看,周文韬是支持薛敏泉的主张的,但不只何故,却在开会时不表态。不管如何,周文韬在事后是跟着薛敏泉在山上打游击去了。但是以薛、周手下的这么点兵力,根本无法维持游击局面。很快,17和和76军就在解放军的围攻下完蛋了。关键时刻,薛敏泉扔下了跟随行动的周文韬,自个化装跑了,而周则在军部和参谋长邹彬一起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1950年1月,周文韬被送到重庆的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在那里,他见到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第57军军长冯龙等人。几人相见,是互相安慰,感叹命运的悲哀。在那里,周文韬度过了1950年的大部分时光,于同年11月,跟着李文和冯龙等人离开了战俘营,跑到台湾去了。

对于这一神秘事件,至今没有得到官方解释,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一是中共为了统战政策而释放了他们,另一种说法则是在国民党游击队的化装下,冒充军方提审犯人而把他们救出去的。不管哪个解释是正确的,到了台湾后的周文韬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随后再次回到胡宗南的部下,出任江浙反共救国军乌坵指挥部指挥官。1961年退役后,周文韬被公卖局聘为顾问,安然的度过了晚年。对于周文韬的去世时间,笔者一直没能查到,有朋友说他死于1981年,但没能找到出处。笔者在这里就权且记之,留做备考之说,如有知道周将军去世时间的朋友,还请不吝提供。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作者:左猜右猜 回复日期:2010-03-27 22:09:35

沈醉(1914——1996),字叔逸,湖南湘潭人。国民党陆军中将----百度百科

应该是我记错了。
记忆中沈醉说自己不够级别进那个“学习班”因为是军统 提一级进的。难道那个“学习班”是给上将办的?

---------------------------------------------------------

沈醉的正式官位是陆军步兵上校(1948年9月22日由陆军步兵少尉直接晋任),他的职衔是少将站长,没有到过中将。所以他说自己是上校是正确的。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二十一、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

说起18军的名号,估计对民国史稍微有点兴趣的人都会知道。这支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经常被大伙做为饭后茶余的谈资。比如部队,比如军官,几乎各个都能拿出来说上一整天,可见其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有鉴于这个军实在是太出名了,笔者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下面直接进入正题。

高魁元,字煜辰,山东峄县人,生于1907年3月26日。高魁元的军旅经历比较丰富,比如他在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毕业之后的第一职务是在宪兵部队当排长。在他老师钱大钧的提携下,高魁元一直做到14师的营长。后来14师被陈诚吞并,也就此成为土木系的一员。此后高魁元的仕途更为有趣,他的每一个升迁,都是伴随着陈诚扩编军队而来的。比如扩编94师,高魁元升任团长,扩编第99师,高又升任旅长。由此可见,高在土木系中是较受赏识的,同时他整训部队的水平也是不错的。

其实高魁元在加入土木系不久,就已经有过一次不俗的表现,当时他还是14师的营长。有一天,高魁元奉命护送枪支弹药以及一批伤员前往吉安,在途中突然遭遇红军伏击。在这个时候,高魁元十分的冷静,他从枪声的密集程度,很快就判断出对手兵力有限,不敢发起冲锋,他一方面布置部队抢占有利地形进行抵抗,一方面派多名士兵分不同道路向团部求援。由于高魁元指挥若定,红军打了一夜都没能得手。到了第二天,红军在得到增援之后决定围歼高营,高魁元则将全营机关枪集中布置,猛烈的扫射冲锋的红军,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五点,得到了友军的增援。于是高魁元圆满的完成了护送任务。这次战斗被时任14师师长的周至柔报告给陈诚,于是高魁元这个名字,被陈诚记下了。

抗日战争爆发时,时任第14师83团团长的高魁元奉命投入到上海战场。在罗店,高魁元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当时高魁元奉命指挥所部对据守罗店的日军发起进攻,他打算先以两个连在正面进行攻击,但他没想到,这两个连自发起进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牺牲了。这一结果使高魁元深刻领教到了日军的厉害。就在他准备如何继续下一轮进攻时,日军已经派了一中队从侧面对83团发起了进攻,并将高团与友军的联系完全切断。在此情况下,高魁元果断的下令放弃进攻任务,集中全团兵力对包抄的日军发起反冲锋,乘日军还没反应过来,成功的脱离了日军的包围圈。高的这一决定明显违抗了18军军部的进攻命令,但当时的师长霍揆彰却认为高能在临战时果断处置,避免全团覆灭的危险境地,是值得表扬的。而同时期进攻罗店的各部队伤亡都很惨重,于是高魁元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受到了嘉奖。

高魁元在当营长时,和同在18军服务的老同学胡琏关系不错。抗战胜利时,已经是18军军长的胡琏,把在六战区服务的高魁元给要了过来,并且让他接任了118师的师长。18军在胡琏的指挥下,充分发挥出攻守兼备的优势,在同日军、或是解放军的交手中,往往都能取得胜利,极少吃亏,这也使身为“五大主力”之一的地位更加巩固了。高魁元与胡琏的合作也是如鱼得水,十分愉快,一直到1947年10月,高魁元奉调整88师师长时,才与胡琏短暂的分开了。

徐蚌会战时,胡琏的18军全军覆没。当他身背数弹幸运的突围而出后,18军的重建工作自然就成为他的首要工作。对于继任军长的人选,胡琏很自然的想到了高魁元,于是高在胡的恳切邀请之下,离开了88军(整88师改称),到18军上任去了。在内战后期,高魁元的运气是不错的。早在就任整88师师长时,就避开了18军在徐蚌战场的覆没,这回他离开88军重返18军,又使他避开了88军在江防战役中的覆没。此后在金门,作为前线指挥官之一的高魁元,更是得到了他军旅生涯中的又一次辉煌,在与友军第19军等部的通力合作下,将登岛解放军全部歼灭。可以说,高魁元的贡献,对蒋家王朝能得以延续,有着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对中国长时期的分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怎么去评价,至少高魁元对党国是尽到了应有的一份责任。

高魁元在台湾时期也是官运亨通,他先后担任过陆军总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主任,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等职,官至陆军一级上将,可谓是荣光倍至,深受士兵爱戴。他在陆军总司令任期内,曾下令将军便帽改为高耸的圆帽,使台湾军队的军容得到了一个革新。他在国防部长任期内,极力推动国防自主化的思想理念,对台湾的整军建军以及国防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政府为了酬劳他在任期内功绩,特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以示嘉奖。

1980年11月,年届73岁的高魁元申请辞职,从此离开了他为之贡献一生的军队。他是国民党政权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国防部长,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国防部长。晚年的高魁元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同他的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仍旧健在,并且是黄埔前四期中唯一还活着的一位,如今已104岁矣。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二十二、第十九军军长曹国忠

第19军这个番号在读者们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史泽波的上党之败。要评价起来,这个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地,但这是有原因的。抗战初期的19军在王靖国的带领下和日本人打的还是挺凶的,光旅团长就阵亡了好几位呢。可在阎锡山的怀柔政策以及只要番号不管实力的“扩军”下,19军的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晋军的部队,是出了名的“空军”,缺额实在太多了,阎老西又不肯精减,这就导致许多师级单位人数奇缺,甚至出现了只有600人的师。所以啊,要说在上党覆没的19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谁都说不清楚,因为在中央那边的备案可是满员的甲种军啊。

曹国忠,字冠华,山西襄垣人,生于1908年5月。曹国忠读过私塾,在舅舅的抚养下还学过三年医,但学艺不精,没法当饭吃。于是曹国忠选择从军,成了北方军校三期步科的毕业生。曹国忠是跟着陈长捷混出来的,而且可以算是陈的亲信,比如陈当61军军长时,曹是特务营营长,陈升第6集团军总司令后,曹又是特务团团长。但陈长捷最终被排挤出了晋军系统,这时候曹国忠没有选择跟着陈去偏僻的绥远,而是改投了赵承绶。曹国忠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一度使他背负着汉奸的恶名。

抗战初期的曹国忠作战十分勇敢,他的特务营还俘虏了几名日军士兵。这可了不得啊,因为在二战区内,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俘虏记录。太原沦陷后,曹国忠带着部队深入敌后打起了游击,并且亲自带着十几名士兵化装成农民,突袭日军在临汾的飞机场,摧毁了日军的油库,使日军的飞机成了摆设。应该说,此时的曹国忠对日作战是十分积极的,但一切都在他改投赵承绶后被改变了。

对于始终游离于对日军是战是和的阎锡山来说,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地盘,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阎老西亲信的赵承绶,自然秉承老西的旨意,与日军取得了联系。而日军方面也是一直想拉拢阎锡山,于是一来二往的,双方竟然从敌军变成了“友军”,实在让人悲愤。笔者在友军上面之所以加引号,那是因为老西与日军的合作并不顺利,他对外还是要打着抗日的旗帜来得到舆论支持,所以在往后的岁月里,晋军和日军之间也没少打。为了打击在山西坚持游击的八路军,老西与日军开始了合作。1944年1月,已经被赵承绶提拔为暂编第48师少将师长的曹国忠就充当起了进攻八路军汾东根据地的急先锋来了。

对于曹国忠来说,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先。由于老西与日军的合作是秘密的,所以当时曹国忠只知道是奉命带着部队绕过日军占领区,去和八路军干架。但怎么绕,怎么打,他都不知道。答案在1月28日揭晓了。曹国忠惊奇的发现,自己部队的行军方向竟然是直接朝着日军阵地前进,他感到十分的惊奇,是上级改变命令打日本人了?不会啊,自己身为师长没理由不被通知啊。他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释,因为上级指挥机关——第61军参谋处派了联络参谋来通知,要曹国忠的暂48师全体官兵将枪里的子弹退出,手枪入套,步枪肩背,机枪撤架,直接从日军占领的渡口过河。这可把曹国忠给气啊,自己打了六年日本人,到头来敌军成友军了,他的暂48师官兵也大都是这种想法,个个窝火。带着这种心情与八路军交战的暂48师,十分的不经打,损兵折将自不用不说,还接连被61军军部申斥,曹国忠也就这样窝囊的渡过了抗战的最后两年。

阎锡山在经过上党战役的惨败之后,似乎明白了只要番号不要实力是无法维持他的统治的,他终于决定精减部队了。在这个时候,曹国忠的暂48师被缩编为暂44师第2团,他被降任团长。曹国忠更郁闷了,他打日本人,从连长升到师长,打八路军却从师长降成团长了,实在不公。由于他参加了阎锡山一手组建的革命同志会,于是在同解放军屡战屡败、阎老西只剩下太原一坐孤城的情况下,曹国忠被任命为暂编第40师师长,并在1948年的12月又被提拔为19军的少将军长了。

这个时候的曹国忠对自己前途十分的悲观。跟着会长死守下去,那就是守死,自己如果走傅作义的道路,弄不好会落得和30军军长黄樵松一样的悲惨命运,自己究竟该怎么办呢。曹国忠带着这种复杂心情,在太原和解放军打到了1949年4月。在亲信暂40师师长许森的支持下,曹国忠决定召集所属师长来开会,以借此试探另两位师长的意思。在开会时,他试探性的向师长们征求前途问题,其中68师师长武世权就隐晦的暗示想走傅作义道路,铁血师师长赵显珠则说一切听命于军长。曹国忠明白了,不仅是他一个人想找生路,他的部下也早就有了这种想法,只是都不敢说出来而已。不打了!曹国忠终于下定了决心。

1949年4月21日,曹国忠在三名师长的支持下,带着19军1万余残部在太原城东北的卧虎山要塞宣布起义了。19军的这一行动,不仅使太原城门户洞开,还对太原守军的心理打击十分严重,守军人心慌慌,思想逐渐动摇,纷纷开始寻求起出路了。这个时候的阎锡山一定是对这位“好部下”——曹国忠破口大骂,但一切的污言秽语,曹国忠是听不到了。

根据曹国忠自己的意愿,解放军同意他离开部队去进修中医。1952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铁道部总医院任医师。若干年后,在北京月坛这个地方提起曹国忠这个名字,可能没人知道,但是只要一提“曹大夫”,则是家喻户晓。后来曹国忠还被任命为山西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于1990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楼主:lemanhb  时间:2019-12-31 17:57:09
突然发现,曹国忠不属于收录范围,19军这一篇重写如下……

二十二、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瀚

第19军这个番号,在读者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史泽波的上党之败。要评价起来,这个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地,但这是有原因的。抗战初期的19军在王靖国的带领下和日本人打的还是挺凶的,光旅团长就阵亡了好几位呢。可在阎锡山的怀柔政策以及只要番号不管实力的“扩军”下,19军的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晋军的部队,是出了名的“空军”,缺额实在太多了,阎老西又不肯精减,这就导致许多师级单位人数奇缺,甚至出现了只有600人的师。所以啊,要说在上党覆没的19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谁都说不清楚,因为在中央那边的备案可是满员的甲种军啊。内战末期的19军是在东拼西凑的情况下成立的,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军竟然起到了延续蒋家王朝的关键因素。这历史,实在是太让人琢磨不透了。

刘云瀚,江西大庾(今大余)人,生于1910年9月23日。刘云瀚以他黄埔七期工科的资历,竟然能在五年内就考上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从陆大十一期毕业出来参谋人才不在少数,刘云瀚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陈诚看中,并招为幕下的。在陈诚的提拔和照顾下,刘云瀚的近半军旅生涯都在办公室度过,直到抗战爆发,才被下放到部队担任第11师参谋长。后来陈诚编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刘又被调过去担任办公室主任,俨然一付陈氏代言人。

为了完善刘云瀚的资历,陈诚还让他当过第5师师长和第11师师长。“巧”的是,在他当师长的时候,这两个部队都没干啥事,对刘云瀚来说,实在是幸运之极,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陈诚对刘是极为爱护的。但这也包含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刘云瀚的参谋业务再出色,也只能是一名纸上谈兵的将军。

抗战后期的刘云瀚再次被陈诚调到后方坐办公室,他先后担任过军政部人事司司长、后勤司令部人事处处长等职,通过他的运作,替陈诚安插了大批土木系人员到全国各部队机关中,可谓是土木系筹划掌握全国机关的中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国防部,并对原军事委员会所辖机关进行改组。这个时候,刘云瀚被任命为国防部第1厅(人事)副厅长。当时的厅长是于达,属胡宗南系统,陈诚是不甘心把人事主导权转交给胡的,于是特地安插刘在第1厅,好对于达进行牵制。刘云瀚则在功成身退之后,又被陈诚任命为第5厅厅长,这个部门负责的是全国军队的动员、编成、训练等事宜,自从成立开始就长期由土木系执掌,在继方天、郭汝瑰之后,刘云瀚便成了第5厅的第三任厅长。

刘云瀚坐办公室是极其称职的,但在带兵打仗方面实在是不行。这不,陈诚为了继续培养刘云瀚的资历,又把他下放到部队去了。刘云瀚的职务是第86军(初称新编第5军)中将军长,不过这回和他在当师长的时候不一样,他需要在天津这坐被解放军团团包围的城市内进行最后的抵抗。刘云瀚一到职就后悔了,估计这时候他会埋怨老长官把他送进这个火坑。他的86军是由杂七杂八的地方保安部队编起来的,唯一可以依靠的正规军26师又是一支在华北和东北两次遭到重创的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来抵抗如狼似虎的解放军?那和拿着鸡蛋砸石头没有任何区别嘛。

1949年1月14日,刘云瀚所寄予希望的东局子据点被解放军攻克,一天后,他在军部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刘云瀚觉得自己八成是再和军队无缘了,成了俘虏的他,在河北永年的解放军官团里十分配合解放军的工作,这使解放军对他的印象极佳。在考虑到他是陈诚的亲信之后,决定把他放回国统区,或许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劝说陈诚的作用。而对前途已经不抱希望的刘云瀚在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后,显的十分兴奋,他当下就许诺回到国军会怎样怎样作出贡献,其实他自己心里明白,只要回去了,谁还管那些许诺啊。不管怎样,在刘云瀚极为“诚恳”的表露心迹之后,被解放军“派”到国统区做“策反”工作去了。

陈诚对于“艰难突围”归来的刘云瀚依旧向以往那样信任,并且任命他为新成立的19军军长。刘云瀚当时快哭了,怎么又要下部队啊。当他带着部队去金门驻防时,估计快崩溃了,因为解放军对金门发起了进攻。当时的刘云瀚可能对守住金门岛并不抱希望,但作为守岛主力的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不久他发现了解放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没有援兵。于是他的19军和友军发起了反攻,竟然将登岛的解放军全部歼灭,立下了一个意外的大功。

谁说我刘云瀚不会领兵打仗啊,金门就是最好的例子。晚年的刘云瀚对他的生平基本不做回忆,惟独对金门之战写有专文,这或许也能使读者了解到刘云瀚对金门之战的战绩是十分自豪的。刘云瀚在战后被再次调去坐办公室了,他先后担任过国防部战略计划研究委员、工兵学校校长、联勤总部工程署署长、供应司令部副司令等职,于1981年5月17日在台北病逝。

楼主:lemanhb

字数:22697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3-18 06:25:00

更新时间:2019-12-31 17:57:09

评论数:35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