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憨祖修道传奇

憨祖修道传奇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7 18:13:00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9 16:04:07
5
大师在家学 ,到了十二岁这一年,按照当地乡村的习
俗,男孩应该到了定亲的年纪。
有一天,大师父亲一个姓邹的朋友从全椒县城到大师家看望大
师的父亲,闲聊中,大师父亲提到儿子婚姻问题,邹姓朋友当即对
大师父亲说:“县城有一个伍姓女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哥哥生
活,家境虽然不错,只是嫂子不贤,不能容下这个小姑子,这哥哥
与我有些交情,想托我为其妹妹找个好人家,女婿最好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0 16:30:53
第五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这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
里。
据传说,报恩寺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
(朝鲜人,朱元章小老婆)而兴建的。
碽妃由于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怀疑她有私通之嫌,龙
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于自己的女人一种酷刑,
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女人穿上,然后把......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2 09:54:09
--------------- 2


且说,那一天,大师与母亲终于跟随邹姓朋友持着北京僧人推
荐书到报恩寺要见西林大和尚,管事当下说:“请施主等待一会,
等我向住持通报一声,住持同意了才能引你们进去。”
邹姓朋友笑着迎合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左觉义可是一
般人想见就见的呢,请大师傅代为禀报,我们就在此等候。”
当西林大和尚看了北京僧人推荐信,心中就有些不快。
因为自从西林大和尚担任报恩寺住持以来,就不断受到来自北
京各衙门的骚扰,不管北京哪个部门来个什么人,从不敢得罪。来
时不布施香火也就罢了,吃你的喝你的,临走时还要赠送些礼物,
礼物稍轻就不高兴,弄得庙里招待费年年超支。现在甚至弄来个北
京和尚的二指宽的条子来到报恩寺虎假虎威;那个北京僧人也太不
把报恩寺当作一回事了,上一次来报恩寺处处吹嘘自己在北京念的
经如何如何受到这个尚书,那个侍朗的捧场,要不就是张口什么王
爷,闭口什么太妃,好象北京和尚念经也比报恩寺和尚念的好,拉
虎皮作大旗,西林大和尚就非常看不惯,只是出于对同行的尊敬忍
让而已。虽说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报恩寺也是皇家寺院,收什
么人,不收什么人,干嘛要听你北京和尚的。
西林大和尚一生光明正大,刚强正直,言行一致,想到这里将
信放到一边,对知事僧说:“要见我的人在哪?”
管事的说:“就在寺外,我没有让他们进来。”
西林大和尚说:“你给我回了,就说我今天不见客。”
管事出门见到大师母亲说:“对不起施主,你们回去吧,大师
今天不见客。”
大师想进报恩寺,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见到报恩寺住持,请求
西林大和尚收留自己。大师满以为有了邹叔叔从北京僧人那儿弄来
一张推荐信,十拿九稳的能够进入报恩寺,没有想到却被西林大和
尚一口拒绝。大师听了,就如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一时呆在那
里,不知如何是好。
大师后来究竟如何进了报恩寺,大师在年谱自叙实录中未有记
载,无法考证,不过这里有一个传说,不妨转述出来以飨好奇的读者。
且说,大师母亲见到住持不愿意接见,连忙寻找邹姓朋友,只
见邹姓朋友借管事僧向西林大和尚通报的机会,在不远处观看报恩
寺琉璃塔。
跟随大师身边的护身伽蓝一听就急了,急忙对寺内的伽蓝说:
“大师是观音菩萨弟子,我是奉了观音菩萨法旨保护大师来此,你
们怎么能不让进呢?”
报恩寺伽蓝说:“我的小哥哥,你就是菩萨娘娘亲自来,我也
没有办法,这是住持不让进,又不是我不让进。”
大师护身伽蓝说:“这怎么办呢?”
寺内伽蓝说:“我观看那个妇人前世也不是一般的人,你让那
妇人再向知事僧求一次试试如何?”
大师护身伽蓝一拍脑门说:“你看我好糊涂,大师母亲原就是
你们住持的老乡,老乡求老乡,两眼泪汪汪,想来是不会被住持拒
绝的。”说到这里,大师护身伽蓝立刻在大师母亲耳朵旁轻声说
道:“快说你是六合的乡亲求见住持。”
大师母亲被这个乡亲大和尚拒绝接见,非常失望,正想找邹姓
朋友想办法,听到耳边有人如此说,立即被提醒,连忙对把门的知
事僧脱口而出说:“我是六合郭家村人,是西林大师的乡亲,难道
大师当了大人物连我这个六合乡亲也不认了吗?”
大师母亲讲过这话以后,看到邹叔叔离开自己十几步开外,似
乎刚才的话不象是邹叔叔所说,儿子个子还小,离开自己也有几步
之远,不可能在自己耳边说话,顿时觉得很奇怪,回顾四周,没有
人影。心想,刚才是谁提醒我的呢?
且不说大师母亲疑神疑鬼,这知事僧一听大师的母亲说是西林
大和尚的乡亲,又连忙跑到方丈向西林大和尚报告说:“门外要见
你的那位妇女口口声声说是郭家村的乡亲,说今天不见到你就不走
了。”
西林大和尚一听说是六合郭家村人,连忙说:“快请进来。”
不一会儿,西林大和尚便见到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儒生打扮样子
的人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走进方丈。
大师母亲见了西林大和尚,虽说是娘家的乡亲,但毕竟是自己
的长辈,准备跪下行礼,西林大和尚连忙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免了,免了,有什么事找老纳就直说了吧。”
大师母亲便将大师想当和尚的理想向西林大和尚说了一遍。
西林大和尚说:“好啊,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恭贺施主儿子
有此志向。”
西林大和尚所说的“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说的是唐朝禅宗大
法师黄檗禅师一则故事。
黄檗,法讳希运,福建闽县人。小时候在江西高安黄檗山出
家。成年后,先后来到浙江天台山和陕西西安等地到处寻访善知
识,后经菩萨化作老妇点化,重新回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今
佑民寺)说法,本想拜谒六祖慧能最有名的徒弟马祖道一,谁知马祖
已经圆寂,于是改拜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为师,尽得禅宗六祖慧能
“即心即佛”的佛法精髓。
黄檗禅师出家后,听从师傅“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
才是真实的报恩”教诲,过了三十年孤独的修道生活,从没有回到
俗家探望亲人,但禅师内心深处,却仍然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
五十岁时。有一次禅师在参访的旅途中,不自觉的走到了生长自己
的家乡,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路边卖茶水,便向母亲走了过去。
原来,自从禅师出家离开母后,母亲非常思念儿子,经常为思
念儿子哀伤哭泣,时间久了,母亲眼睛哭瞎了。于是在路边设了一
个茶亭招待过往僧人,并发愿心为每一个僧人洗脚,以证自己向佛
的赤子之心。
这一天,黄檗禅师走到茶亭接受了母亲的招待,喝了母亲亲自
端倒的茶水之后,当母亲要帮他洗脚时,他才忽然明白知道母亲为
僧人洗脚的用意。
黄檗禅师知道,自己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眼睛虽瞎了,是希
望通过为僧人洗脚机遇,寻找出自己的儿子啊。
黄檗禅师心里不禁为母亲的亲情大恸,又不想违背师傅教诲,
只能将右脚伸出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讲述佛陀出家修行得道觉
悟的种种好处,希望母亲能由此得宽慰。
黄檗禅师走后,邻居们忍不住告诉黄檗母亲说:“刚才那个向
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啊。”
黄檗母亲听了到顿时惊呆了,不禁喃喃自语说:“怪不得那说
话的声音极像我儿啊。”说着就起身追出茶亭,一直追到大河边,
心中只有儿子,没有想到前边有河,一头栽进河中淹死了。
这时黄檗禅师已经过了河,眼睁睁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
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对天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
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说完,立刻乘船返回将母亲火葬,口占一偈曰:“我
母诚心向佛多年,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
世音。”黄檗禅师说的偈声音未落,乡人就见黄檗母亲从烈焰中升
空而去,天空似有丝竹之声隐约传来。
西林大和尚看到大师,或许有缘,一看见大师小小年纪丰采照
人,便让大师走向坐前,与大师交谈了几句,从此就喜欢上了大
师。
大师生虽长在农村,但是小小年纪形象飘逸,文质彬彬,讲起
话来声音清脆,斯文有理,学识渊博,思路清析,反应敏捷。
西林大和尚对大师打量了又打量,只见眼前小孩口如仰月,具
有佛口之相;眉有五彩,具有溶合儒释道三教之任。西林大和尚欢
喜异常,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老天可怜
见,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真遇到自己几十年要寻找的接班人。当即
毫不掩饰,非常赞叹地说道:“这个孩子根骨不凡,宿根深厚,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就之才。”于是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大师母亲说:“乳名和尚,学名德清。”
西林大和尚说:“和尚好,德清也好,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两名字都与我佛有缘,入我佛门,仍然叫德清吧。”
大师母亲问:“什么时候给伢子剃度呢?”
“伢子”是全椒大人对小孩子的称呼,剃度是指佛教徒剃发受
戒的一种仪式。佛教认为剃发出家是接受戒条的一种规定,又度越
生死之因,故名剃度。
大凡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还要请具有专业技术的剃
度大师为出家人受戒,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所谓受戒,是指佛教信徒自愿出家为僧尼,接受佛教的戒条,
戒条大致上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
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
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戒疤越多表示越虔诚。平时在电影电视
看到和尚头上有几排白色圆点疤就是表示受戒后留下的戒疤了。
免了,免了,有什么事找老纳就直说了吧。”
大师母亲便将大师想当和尚的理想向西林大和尚说了一遍。
西林大和尚说:“好啊,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恭贺施主儿子
有此志向。”
西林大和尚所说的“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说的是唐朝禅宗大
法师黄檗禅师一则故事。
黄檗,法讳希运,福建闽县人。小时候在江西高安黄檗山出
家。成年后,先后来到浙江天台山和陕西西安等地到处寻访善知
识,后经菩萨化作老妇点化,重新回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今
佑民寺)说法,本想拜谒六祖慧能最有名的徒弟马祖道一,谁知马祖
已经圆寂,于是改拜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为师,尽得禅宗六祖慧能
“即心即佛”的佛法精髓。
黄檗禅师出家后,听从师傅“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
才是真实的报恩”教诲,过了三十年孤独的修道生活,从没有回到
俗家探望亲人,但禅师内心深处,却仍然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
五十岁时。有一次禅师在参访的旅途中,不自觉的走到了生长自己
的家乡,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路边卖茶水,便向母亲走了过去。
原来,自从禅师出家离开母后,母亲非常思念儿子,经常为思
念儿子哀伤哭泣,时间久了,母亲眼睛哭瞎了。于是在路边设了一
个茶亭招待过往僧人,并发愿心为每一个僧人洗脚,以证自己向佛
的赤子之心。
这一天,黄檗禅师走到茶亭接受了母亲的招待,喝了母亲亲自
端倒的茶水之后,当母亲要帮他洗脚时,他才忽然明白知道母亲为
僧人洗脚的用意。
黄檗禅师知道,自己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眼睛虽瞎了,是希
望通过为僧人洗脚机遇,寻找出自己的儿子啊。
黄檗禅师心里不禁为母亲的亲情大恸,又不想违背师傅教诲,
只能将右脚伸出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讲述佛陀出家修行得道觉
悟的种种好处,希望母亲能由此得宽慰。
黄檗禅师走后,邻居们忍不住告诉黄檗母亲说:“刚才那个向
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啊。”
黄檗母亲听了到顿时惊呆了,不禁喃喃自语说:“怪不得那说
话的声音极像我儿啊。”说着就起身追出茶亭,一直追到大河边,心中只有儿子,没有想到前边有河,一头栽进河中淹死了。
这时黄檗禅师已经过了河,眼睁睁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
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对天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
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说完,立刻乘船返回将母亲火葬,口占一偈曰:“我
母诚心向佛多年,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
世音。”黄檗禅师说的偈声音未落,乡人就见黄檗母亲从烈焰中升
空而去,天空似有丝竹之声隐约传来。



--------------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7 18:13:00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9 16:04:07
5
大师在家学 ,到了十二岁这一年,按照当地乡村的习
俗,男孩应该到了定亲的年纪。
有一天,大师父亲一个姓邹的朋友从全椒县城到大师家看望大
师的父亲,闲聊中,大师父亲提到儿子婚姻问题,邹姓朋友当即对
大师父亲说:“县城有一个伍姓女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哥哥生
活,家境虽然不错,只是嫂子不贤,不能容下这个小姑子,这哥哥
与我有些交情,想托我为其妹妹找个好人家,女婿最好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0 16:30:53
第五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这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
里。
据传说,报恩寺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
(朝鲜人,朱元章小老婆)而兴建的。
碽妃由于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怀疑她有私通之嫌,龙
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于自己的女人一种酷刑,
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女人穿上,然后把......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2 09:54:09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2 09:59:34
2
且说,那一天,大师与母亲终于跟随邹姓朋友持着北京僧人推
荐书到报恩寺要见西林大和尚,管事当下说:“请施主等待一会,
等我向住持通报一声,住持同意了才能引你们进去。”
邹姓朋友笑着迎合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左觉义可是一
般人想见就见的呢,请大师傅代为禀报,我们就在此等候。”
当西林大和尚看了北京僧人推荐信,心中就有些不快。
因为自从西林大和尚担任报恩寺住持以来,就不......
-----------------------------
3


且说,西林大和尚看到大师,或许有缘,一看见大师小小年纪丰采照人,便让大师走向坐前,与大师交谈了几句,从此就喜欢上了大师。
大师生虽长在农村,但是小小年纪形象飘逸,文质彬彬,讲起话来声音清脆,斯文有理,学识渊博,思路清析,反应敏捷。
西林大和尚对大师打量了又打量,欢喜异常,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老天可怜见,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真遇到自己几十年要寻找的接班人。当即毫不掩饰,非常赞叹地说道:“这个孩子根骨不凡,宿根深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就之才。”于是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大师母亲说:“乳名和尚,学名德清。”
西林大和尚说:“和尚好,德清也好,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两名字都与我佛有缘,入我佛门,仍然叫德清吧。”
大师母亲问:“什么时候给伢子剃度呢?”
“伢子”是全椒大人对小孩子的称呼,剃度是指佛教徒剃发受戒的一种仪式。佛教认为剃发出家是接受戒条的一种规定,又度越生死之因,故名剃度。
大凡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还要请具有专业技术的剃度大师为出家人受戒,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所谓受戒,是指信仰佛教失自愿出家为僧尼,接受佛教的戒条,戒条大致上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
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平时在电影电视看到和尚头上有几排白色圆点疤就是表示受戒后留下的戒疤了。
不过,明朝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即:“年二十以下来请度者,俱令于京诸寺试事三年,考其廉洁无过者,始度为僧。” ;又规定寺庙,“不许收民间儿童为僧,若有违背,儿童父母皆坐以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规定。大概那朱元章自幼出家当和尚,知道寺庙中什么弊端,以至于对寺庙的制度管理特别严厉。
对照上述两条规定,无论哪一条,大师都不符合条件当和尚。
西林大和尚又打量了大师一眼答非所问地说:“这孩子如果只做一个普通的僧人未免有点太可惜了。”
大师母亲不解地忙问:“大师想让我伢子做什么呢?”
西林大和尚听了大师母亲的话微微一笑说:“不忙,不忙,先留下来熟悉熟悉寺院环境,让老纳考虑考虑再说吧。”
于是大师母亲与儿子依依作别,从此将儿子交给了佛门,听从住持的安排。
原来,这明朝从朱元璋1368年灭元称帝,国号大明,传到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又到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这一代,已经传到了第十一代,历经一百七十多年。这西林老和尚自幼年也历经“正德”“嘉靖”两朝,感到明朝是越加的腐败。社会如此,建立在凡间的寺庙也是如此。正如眼下一样,社会权势公仆贪污腐败,甚至私下包二奶,与女下属开房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明朝更是因到了这嘉靖这一代皇帝,非常崇信道教,整天的躲藏在深宫内院天天研究神仙长生不老之术,十几年如一日,整日的旷工不上班,不问朝政。佛教不受皇帝待见,自然受到道教的不断排挤。若不是嘉靖皇帝看在老祖宗开国皇帝朱元章是和尚出身的份上,以嘉靖的脾气说不定把佛教给灭了。
和尚不受朝庭的重视,于是乎,一些见风使舵赶潮流的和尚甚至改行信了道教。
面对社会信道教日益强盛的风气,报恩寺庙的和尚也是不争气,大多数和尚灰心丧气,不认真学习佛经,不守戒律,很多和尚甚至免不了与社会俗人一样,整日只知道聚敛财富享乐,皇家寺院和尚们如社会般的自干堕落,不学无术,更是受到社会的嘲笑和轻视。
这西林大和尚早就有振兴报恩寺的愿望,不断从外地请来高僧到报恩寺讲道说法,只是寺中多是凡夫谷子,酒馕饭袋之徒,遇不到有缘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眼见自己年老体弱,想到没有信得过的接班人,常常感到忧愁。正在此时,大师来到了报恩寺。
当西林住持与大师交谈后,见大师慧根非同一般,立即眼睛一亮,大喜过望,只是不知大师将来长大后的心愿是什么,与佛是否有缘。西林大和尚一时吃不准,心想先让大师在寺庙中熟悉一段时间,看其慧根深浅如何再作打算。
于是,从此以后,大师便留在了西林大和尚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由西林大和尚请来的禅宗名宿无极大师在三藏殿初开法会讲道,西林大和尚便亲自带领大师前往听法。
当时礼部尚书,武英大学士赵大洲来到南京,听说有高僧在报恩寺讲法,便也来到三藏殿听法。
大学士刚进入三藏殿不久,就看到老住持西林大和尚手扶在一个十一二岁小和尚臂上缓缓走过来,显得很亲密的样子。
寺庙原本是礼部管辖范围,报恩寺又是皇家寺院,赵尚书自然对西林非常熟悉,见到西林身旁忽然多了一个少年出来,不禁很好奇,等到西林走到跟前,就指着大师对西林间问道:“大师,这是谁家的小子呀?我过去怎么没有看到过啊?”
西林说:“这小徒是才来的,我带他来见识一下无极大师的讲法风采。”
赵尚书相了相,见大师空灵隽秀,一副菩萨富贵相,不禁叹道:“看这孩子相貌,将来定能做一个为世人称道的老师。”
说完,又十分欢喜地拉住大师的手,边走边问道:“孩子,你将来是喜欢做官,还是喜欢作佛?”
大师想也没有想,立刻脆声回答说:“我想做佛。”
赵尚书又问道:“以前在哪读的书?”
大师说:“在全椒蔡浅河南社学读了两年。”
赵尚书问:“学了什么?”
大师说:“无非是四书五经几门课而已。”
这四书和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几千年前遗留下来这么多的古书,在这孩子口中竟然只是“无非”而已。
赵尚书一听这小孩子口气不小,就随口问道:“什么是易,你能说说吗?”
大师随即回答:“阴阳。”
赵尚书说:“有什么说法吗?”
大师立即滔滔不绝地说:“易,即变易、变化的意思,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周易》是教导人如何面对变易;又,《易》以通阴阳,日月为易,象征阴阳,揭示阴阳循环交替之理;《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也”。
赵尚书听了大为惊讶,心想,这个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如此聪慧,可了不得,《系辞传》是总论《易经》大义的一本书,小小年纪居然知道如此之多,更加喜欢大师了,不由得赞叹说:“ 这个孩子不可轻视,将来定是个国家栋梁之材,做个和尚屈了他,应当好好教导他,将来必成大器。”
西林住持听赵尚书对大师赞不绝口,又见尚书有让大师当官的意思,忙说:“老纳定当听从尚书的示下,今后先让孩子读《四书五经》是了。”
赵尚书说:“能够读写《四书五经》很容易,能够领会其深刻大义,以此书中学问指导治国却是很不容易。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光死读书,即便把全部论语倒背下来也是治不了天下的,这需要有明师指导;我此次回朝应当是奏请皇上,留都这批留守宫殿的老家伙都是饱学之士,平时闲着无事,不如在你这个地盘设立一个学馆,让这批老家伙他们也来发挥点作用。”
这些年来,世风日下,寺庙的和尚不学无术的也渐渐多了起来,以前虽然也进不时请些知名儒师来寺庙给和尚上课,但是总不能系统学习。西林住持早就想延请一批有学问的饱学大儒常驻寺庙讲课,以提高寺内众和尚的文化修养,这儿正想睡觉呢,没承想,赵尚书就送来了枕头。
西林住持一听赵尚书话语正合自己的心意,连忙高兴地说:“这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一切供给费用由我们寺庙出,不要皇家一分钱。此事若成,告诉那些来此教授的老学儒,除了国家奉禄那一分不少外,我们寺庙在年底还有大红包可拿。”
赵尚书说:“这些久在官场混的老油条,平时蹲在衙门里口中天天高喊要为民作主,可是见到百姓却是整天阴沉着脸,就象死了娘老子似的,唯有见钱眼开,听说来寺庙教书还有额外的红包可拿,还不都笑歪了嘴。”
不过,这在寺庙里开学馆也是一年装载就能开办得起来的,还要等待皇帝老儿批准下达文件通知才能办学。
大师年纪还小,又是刚刚进入寺庙,俗话说“先吃三年萝卜干饭”,意指磨练的意思,其实这里也蕴含着先苦后甜的基本道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凡干大事的人,没有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那成功与否就只能依靠运气了。
在没有开办学馆之前,大师自然不能光吃饭不干活,要先从寺庙小学徒做起,平时无非是为年长的各师傅端茶倒水,扫地抹桌或倒屎倒尿,在学徒中逐步熟悉、学习寺庙的一些规矩礼节。
和尚们平时除了念经修行,就是干活,常年累月如此,枯燥乏味,寺院来了一个没有受戒的小和尚,自然成了寺庙众成年和尚的开心果。
有一天,几个和尚在后院扫地,见到小和尚来了,有一个老和尚说:“小和尚过来,我教你念经。”
大师说:“念什么经?”
老和尚说:“教你念观音经吧。”
大师说:“好,你念一句,我学一句。”
老和尚闭目晃脑唱了起来:
世尊妙香具,
我今种问彼:
……
大师一听这是过去自己的母经常念的经,也是这样的念法,不由得笑了,忙打断说:“大师傅,你唱错了。”
老和尚说:“错了!我念了几十年,你说错了就错了?”
大师说:“我母亲原来也是这样念的,后来我在我们家乡鸡笼山上受到三清殿一个大和尚教诲,才知道我母亲念错了。”
老和尚说:“这经错在何处?”
大师说:“‘世尊妙相具’中的‘相’,不是‘香’。‘妙相具’是赞扬佛祖具备所有的妙相貌,念‘香’就不通了。‘我今重问彼’中的‘重’也不是‘种’,‘重问彼’是佛祖重新问菩萨的意思,念‘重复’的‘重’,而念‘种问彼’就不通了。”
众和尚听了哈哈大笑。
老和尚听大师这么一说,觉得好象有道理,又不好意思认错,就说:“过去师傅们都是这样子念的,你小孩子家又懂什么。”
大师说:“你念的这个经,还不算是真正经文,也不过是观音经里的一段唱词而已。”
大师这么一说,周围的和尚都大吃一惊,每天天不亮起来唱这个经,还不是正经,那正经又是什么?不禁齐问:“什么是正经?”
大师不紧不慢地说:“正经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你们唱的这个经是《观世音普门品》中的一段唱词,《观世音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
大师说到这里,闭上眼学着老和尚刚才念经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道:“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众和尚听大师口吐莲花,滔滔不绝,都惊呆了。内中有一个和尚不服,就说:“我们师傅说了,学佛只要心诚,不需要知道多少经文的,关键是觉悟。小孩子背出这些经文,又能懂什么,还不是稀里糊涂的,无非是记性好罢了,哪能如我辈这般觉悟。”
大家都附合说:“对,对,不觉悟,读再多经也没有用。”
老和尚用手敲了敲德清的头说:“小孩子,今后不要用这个小脑袋瓜子呆头呆脑的死记硬背伤脑了壳,有了我们这般觉悟就行了。”大家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第二天,天不亮,那几个扫地的和尚早早来到佛堂念经,大师走到那天敲他头的和尚前面,趁那和尚不注意,也狠狠敲了一下和尚的头说:“大和尚,觉悟了还念什么经。”
老和尚头被大师敲的有点疼痛,一下从莆团上跳了下来就撵大师,一边撵一边很生气地说:“来了这么长时间,也不知尊敬师长,看我逮到不打死你。”
大师一边逃跑,一边笑着说:“我还以为你老人家多觉悟呢,出家之人不应有嗔恨之心,被敲了一下就生气了,离觉悟还早着呢。”
佛教就是觉悟之教。“佛”字的核心意义就是“觉悟”,是指圆满觉悟的人。“觉悟”了就不会为头被敲了一下就气得乱跳起来。
从此众和尚才知道大师确实的不凡,再也不敢戏弄大师了。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乘”即船只的意思,为交通运载义,指成佛之教法,佛法乃唯一真理,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
常言道,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又道,不学“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开悟”,即开智悟理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是也。
《法华经》计二十八品(佛经中的“品”近似文章的章节),从“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至“一切大会, 皆大欢喜, 受持佛语, 作礼而去。”连说带唱近六万余字,大师仅仅学了三个月就能全部倒背如流。
梅斋俊师傅又接连让大师学习了《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经》、《圆觉经》、《六祖坛经》、《华严经》、《阿弥陀经》等佛教经典。大师一学就会,不到两年的功夫,梅斋俊师傅几十年的学问就被大师掏完了。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回忆道:
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
三十八年己未
予十四岁。初,太师祖,择诸孙中有学行者俊公为予师,先授《法华经》,三月能熟背之。流通诸经,俱已背完。太师翁曰:“此儿可教,不可误之也。”乃请明师以教之。
翻译成白话文:
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我十四岁。
当初太师翁在第二代弟子中挑选了学问和修持都很优秀的梅斋俊公做我的师父,先传授我《法华经》,三个月后我就能熟练背诵了。所流通的其他许多经典,我也全都背完了。
太师翁说:“孺子可教,不能耽误他。”于是又请来明师教导我。
“明师”就是指非常贤明的老师。《韩非子·五蠹》:“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
鲁迅《呐喊·阿Q正传》:“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
大师到了十七岁,寺院的学馆已经开学,西林住持仍然记得赵尚书临走时的嘱托,就选择最有名的明师大儒教导大师。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记载:
四十一年壬戌
予十七岁。太师祖仍请先生首教举子业。初,即以四书一齐读之,次习五经、子、史、古文、词赋。即能赋诗述文。社集,赋有《江上篇》,同会一时皆推重之。时常亦多病,遂欲弃所习业。
翻译成白话文:
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我十七岁。
太师翁依然请先生首先教我科考举人的学问。起初,我同时学习“四书”,接着学“五经”,后来学子、史、古文和辞赋。随后我就能够赋诗作文,当时还曾写过一首《江上篇》的赋,同学一时间都推崇我的学问。当时我经常生病,因此想放弃学业。
大师是菩萨选择的弟子,菩萨派大师到人间负有宣传光大佛经,普渡众生的重任,好不容易引导大师进入了寺庙,怎么能让大师又往科举的道路上走。伽蓝见了,立即将大师转学科举之道向观音菩萨打了小报告。
菩萨自然不能让大师考科举,听了伽蓝汇报,当即对伽蓝说:“你回去让小和尚经常病痛什么的,让他不能安心学习,再到河南社学那个蔡夫子家把那个吴小妹弄去,给小和尚制造一点烦脑,其它就不要你管了,我自有主张。”
伽蓝对世间生物相克略懂一些,利用生物相克,让一个人生病自然是小菜一碟。
过去神话故事中的所谓神仙施展法力,装神弄鬼,实际上就是利用生物致病或延年益寿,现代则往往利用生物用于战争。
伽蓝听了菩萨法旨,回到报国寺立即施展法力,让大师三天一小病,十天一大病。小病时头疼脑热的不想吃饭,浑身无力只想睡觉;大病连走路都感觉浑身疼痛难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更不要说读书了。
伽蓝看大师整日不能安心读书,学业也渐渐落了下来,又按照菩萨示意回到蔡浅河南社学,施展法力,让蔡老夫子和吴小妹几乎同时都猛然想起了大师。
这吴小妹也已长成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做梦都想找个有钱的婆家。早两年也不断有媒婆上门提亲,只是高不成,低不就,总嫌提亲说的人是农村人没有出息,眼看年纪一天天大了,那个时候的姑娘,过了十八岁若是再找不到婆家就要成老姑娘了。吴小妹才有些着急起来。
有一天,吴小妹忽然想起大师来,便对蔡夫子说:“舅舅,听说德清通过什么关系到了南京什么地方读书了吗?”
蔡夫子说:“听说一个北京人什么和尚认识南京报恩寺西林住持,将德清弄了进去。”
吴小妹说:“德清哥到报恩寺是做真和尚吗?”
蔡夫子说:“还没有做真正和尚,传说京里有一个大官认为你德清哥聪明有培养前途,就要求报恩寺好好培养他将来好做官。”
吴小妹说:“舅舅有时间能不能带外甥女到南京去看望德清哥哥?”
蔡夫子让德清回家之后,心中也有些后悔,这回一听外甥女好象也有点回心转意的意思,就连忙说:“这个容易,等过天把抽个空闲时间就带你到南京报恩寺看望德清去。”
甥舅两人商定后,当夜吴小妹就做了一梦,梦见到德清已经考取功名做了官,骑着高头大马来村子迎娶自己,心里欢喜异常,不觉得笑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蔡夫子带着吴小妹来到南京报恩寺找到大师,大师正卧病在床不能起来。
大师见到小时候的恩师来了,连忙想从床上爬起来,怎奈几天没有吃饭,浑身没有气力,只好又躺下说:“先生请坐,学生不能起来为先生行礼了。”
吴小妹来报恩寺之前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和瞳景,先是听说大师定能当官有个好前程,又见报恩寺果真的富丽堂皇,这回看到在大师睡在那儿,简直就象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元宝睡在那儿。见大师没有与她说话,就从蔡夫子身后走向前说:“德清哥哥有了这么个好去处就不理小妹了?”
大师早就看到吴小妹紧随在老师身后了,一想到小妹那次讲话是那么的无情,那么恶言相加说自己父亲是瘫子,心里就觉得睹的慌。不就是没有多少钱,家中穷了点吗,何至于说那么多难听的话。又想到初到老师家那时的吴小妹,对自己是那么的亲热,那么的两小无猜,同吃同住,内心不禁又有所感伤。听了吴小妹的话如此的俗气,大师淡淡地说:“不就是寺庙吗,有什么好的。”
吴小妹说:“还听说北京有个大官看中了小哥哥,要让小哥哥将来去北京做官是真的吗?”
大师说:“哪有的事,全是瞎说。”
吴小妹说:“小哥哥就不要瞒小妹了,小妹都打听清楚了,不会是准备今后当了官就嫌妹妹是农村人,看不起小妹了吧?”
大师说:“真的没有的事,就是想当官也要考试,我已经病得这个样子,哪还有心力读书考试啊。”
吴小妹说:“我不管,小哥哥若是做了官就不理小妹,小妹是不依的,反正小妹这一生就只等小哥哥了。”
吴小妹原本想以照顾大师的名义留下来,就象小时候那样陪大师在床上厮混一晚,如果能够与大师有了肌肤之亲,就象盖了私印一样,以后大师想反悔也反悔不了则更好了。可是寺院管理很严格,不让女人留寺过夜。
跟随大师左右的伽蓝在暗中看了吴小妹的心理活动,就象看电影一样,感到暗暗好笑。心想,大师可是菩萨的弟子,怎么可能让你这个肉眼凡胎的无知村妇占有。若是让你得逞,且不是让我这个负责保卫的伽蓝失职犯错误?
大师一听吴小妹左一声当官,右一声当官,一口一个官,眼见一个原是清纯的小姑娘,不知长大后怎么变得庸俗低级到如此地步,大师感到又好笑,又感叹,只好摇摇头不再说话。
好不容易等到蔡夫子与吴小妹走后,大师心想,这读书还有什么意思?罢罢罢,还是出家的清净,免得将来受到无穷尽的纠缠。大师想到这里,身心顿时觉得轻松起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常服侍在旁,对云谷大师谈经论道更是佩服地五体投地,于是就在一天夜晚托梦给云谷大师,让云谷大师对大师施加影响,这等于是为大师出世再增加了一道保险。
观世音菩萨托梦,这就如今天的QQ或微信一样,有图有真相,想来神仙早已经达到了人类今天信息传递的高科技水平,或许更加先进也未可知。
憨山大师长到十九岁时,能够放弃科举,决心落发为僧,并且成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这与云谷大师的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的妙处是分不开的。以至于憨山大师回忆云谷大师给予大师人生所起到的的重要影响,在后来所写的《云谷法师传》中说“于是始知有禅宗”,意思是说,直到遇到了云谷法师,才开始知道佛教修行中有禅宗这个法门。
云谷大师对于引导大师修习禅宗具有至关重要影响作用,这里不得不对云谷大师作一番简要介绍。
前面介绍说,云谷大师原是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提起降龙罗汉道济,可以说一部《济公传》电视剧让道济形象家喻户晓。
可是提起云谷大师这个名字, 如果没有读过憨山大师文集中专门为云谷大师写的传记,对佛学也不是很了解,即使是对中国历史、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未必知道云谷大师是何许人。但若是提《了凡四训》,凡是稍对中国文史有一定知识的人,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本《了凡四训》一书原是云谷大师俗家弟子袁黄《训子文》。
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只是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此书出版后受到众多世人的赞赏,再用《训子文》为书名似乎不妥,为尊重天下读书人,启迪世人,遂改书名为《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一本儒释道三家思想融汇,展现中国传统智慧,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大知识善书。虽是训子家书,但影响后人达几百年之久,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曾经被曾国藩列为后代子孙修身养性必读之书。
由研究《了凡四训》而追究作者师承,自然就会追究到云谷大师身上了。
云谷大师俗姓怀,名恩,原是浙江嘉善人。九岁从嘉善大云寺出家,起初,云谷大师仅是一个在寺中学习赶经忏、放焰口的僧人。
什么是赶经忏、放焰口?
所谓“赶经忏”是指社会百姓请僧人或道士念经拜忏、祈福超生的一种仪式。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有一句台词:“母亲,我有一本《孟子》,卖了替父亲做些经忏。”就是这个意思。
改革前这种拜忏、祈福超生的仪式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不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这些年来,过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如今又有了死灰复燃之势,连很多信仰马列主义的官员也拜神拜鬼起来,真是可叹,可叹!只是不知能否再出现一个憨山大师这样的高僧。
放焰口,是指地狱里的饿鬼,其体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放焰口乃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其饥渴,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目连是佛陀弟子,民间目连救母故事来源于盂兰盆经。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经忏本来是佛教慈悲救度众生的一种方法。但是后来逐渐变成一些和尚不事修行,专赶经忏来赚钱,使经忏成了他们一种赚钱的营生。加上经忏法事是没完没了的,如果寺院都来做经忏法事,就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修行,所以后来一般的“正法道场”干脆就不接俗家的经忏。
所谓“正法道场”是佛教语。意指佛祖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才是正确、真实的道理,也是区别与外道而言。
明朝更将做法事的和尚与宣传佛教讲经的和尚分为各司其职的两类和尚,不允许寺庙讲经的和尚为民间做法事骗钱。就如改革初期政府各部门打着改革的幌子做生意骗钱,后来也不允许政府机关经商一样。
云谷大师对于这种到处赶经忏、放焰口混钱混饭吃的行为非常困惑,常这样想:既然出了家,应该以了生死大事为重,又何必为一日三餐赶什么经忏呢?
所以,云谷大师到了十九岁这一年,便决心到各处去参访善知识,寻求佛教真理。二十岁受具足戒,开始修习天台小止观,后来受到下凡的降龙罗汉临济道济的开悟,成了禅宗一代宗师。
介绍云谷大师这一大段文字中常常涉及 “具足戒”,“小止观”以及“禅宗”等佛教术语,有必要对相关佛教术语作一点解释,这对于理解大师以后的修佛道路很有必要。
所谓的“具足戒”,是指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真正的和尚或尼姑。
寺庙戒律基本分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大戒。
沙弥,意译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沙弥戒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已受十戒以下,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都属于沙弥级别。
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以其勤于策励自己将来成为比丘、比丘尼者,故前者译为勤策(勤策男),后者译称勤策女。是出家最初的一个身份。
沙弥又分为三种:一种是驱乌沙弥,年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之能力;二是应法沙弥,年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不久即可参与出家生活之沙弥;三是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沙弥所受之戒称勤策律仪,又称沙弥戒;
“比丘”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又作苾刍尼、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意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称沙门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
具足戒,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条戒律,比丘尼戒有348条戒律。
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无上菩提是佛教人物,这里指的是达到佛教人物无上菩提境界。
“波罗蜜”是指“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梵文,我国翻译为“大智慧”。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波罗”是用来比喻,不是真的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净。
菩萨戒,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至于菩萨戒有哪些戒律,南无阿弥陀佛!想来我等凡夫俗子今生今世,或者来生来世也未必能够修成菩萨,了解菩萨戒也就大有不必了吧。
“具”,可作“具有”解释;“足”,可作充足理解;“戒”,即是戒律。
和尚的戒律繁多,五戒、八戒、十重戒、二十四戒等巨细名目,至于细微戒行,则有数百,甚至数千条之多。这一切戒行都是为使尊信佛法的人远离烦恼,体察正信,心怀虔敬,以至稍有小错即生畏怖,知见惭愧悔改。
“小止观”是禅宗“止观法门”的启蒙读物。
什么是止观?
“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
“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
对“止观”一词的整体解释,就是说,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国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指的就是佛教修习中的“止观法门”。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这许多的途径,于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这许多的宗派。
而禅宗则是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菩提达摩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禅宗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大约于 520~526年间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是禅宗创始人。“达摩面壁”成语则是从此典故中而来。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
禅宗起源于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
所谓“滥觞”,愿意是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这里是用来比喻禅宗的起源、发端。
灵山会上拈花,是指释迦牟尼佛有次在灵山会上,面对百万人天听众一言不发,只举起一朵花来开示大家。“百万人天(佛教用语: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众听众皆感到莫名奇妙,惟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灵山拈花”的故事,也叫“拈花一笑”、“拈花微笑”。
“拈花一笑”这个法根本没有法,就是以心印心,以我的心,印你的心,心心相印,轻松自在,什么也没有,而无上妙法却实实在在就这样传下去了,而且一代二代三代,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的达摩。
“灵山拈花”的意义在于明示世人,人人心中都有佛,但往往都被事物蒙蔽,以至佛在眼前熟视无睹,见佛无佛。
如来佛祖在“拈花一笑”中所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些话又是佛教专业术语。
“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也即:正法)。
“涅盘妙心”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解脱、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涅盘妙心”又称“如来藏性”,是世间一切法、一切物的印现,也指不生不灭的自性。
“微妙法门”指通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叫法门。这个法门是没有固定程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是“微妙法门”。
“实相无相”是一种境界,指事物并无固定性、实体性的状,如果自己没有进入的话,那么说出来也不是自己的境界。
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宗教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指禅宗教理不依靠文字流传,是在传统佛教经典之外传承的教义。
禅宗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是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认识文字,不能阅读佛教经典,同样也可以把握佛理。
“不立文字”是禅宗一贯承认的信条。不立文字, 就是不依靠文字解释真理. 为什么呢? 因為凡是"不", 就有人会跟你"立", 只要写下來就有讨论,就有帮派分別,反而有了创造罪惡的动机。
教外别传, 就是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禅宗不重经教,而以自悟心性为主,所以称之为教外别传。
见性成佛, 就是本性在感知中终于被“你”了解了后,你的信号对上了佛的信号, 以后的一切都是你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的事了。
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心传心直指一心,不尚文字。
“以心传心”应该是禅宗的顿悟法门。
所谓“心”应该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由于明心见性只能是意识心与真心一念相应,只能是顿悟,所以只能以顿悟法门明心见性,这就是以心传心。
比如佛祖在灵山说法会上沾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欢笑,这其实就是佛祖以心传心给迦叶,让迦叶得以明心见性,于是迦叶就成为西天禅宗初祖。历代禅宗祖师都是以以心传心的顿悟法门而明心见性的,但是这个法门具体怎么做,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具体记载,因为这是禅宗的最高秘密,只有祖师大德才懂得如何以心传心。
禅教流传下来的所谓“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就是中国禅宗的顿悟法门典型案例。
其中德山棒来源于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 782-865),禅师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少年出家,用心钻研佛经,精究戒律,对于性相等经典无所不精。禅师常向大众讲《金刚经》,当时人称“周金刚”德山宣鉴禅师从来不以言句教化弟子,每当有人来问,他都会以棒打的方式来对待。以帮助学徒扫除情见,断绝妄念,使他们能在如雨点般的棒打之下证道成佛。在他门下,有很多禅宗学徒就是在棒打之下豁然悟道。宣鉴禅师棒打接引学人的方式,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本意是相合的。禅师棒打学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让他们在棒打的瞬间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从而当下见性。二是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三是通过棒打的方式来测试学徒的悟性如何。
其余“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等修行法门都是以不立文字作为修行的法门。
实际上,禅宗以心传心直指一心,不尚文字是一种修行境界。
禅宗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
如下一首诗就生动的反映了参禅的人觉悟境界: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不是禅师无热恼,
只缘心静自然凉。
在暑热炎天,都想避暑,东奔西走好像发了狂一样。只有参禅的人、学禅的人、修禅的人,他没有这种奔走如狂的现象。并不是禅师就感受不到这种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心静了自然就凉了。
心静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刚才说的,凉和热这种二元对立的参禅入定状态不存在了,没有什么热或者不热。一有二元对立,区分出热或冷,这种感受马上不同了。
禅宗修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好朋友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有些人自己认为自己心静了,放下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放下。
憨山大师后来也曾经亲亲身经历这样一种参惮入定现象,即:讲的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
紫柏尊者(法名达观,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有一天看书,一直看到太阳下山,到了掌灯时分,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在看,书上的字非常地清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大师,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经文吗?”
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哦,看不见了。”
当下紫柏尊者就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云谷大师在开始修习小止观法门时,以为就是调节身心气息,怎么去掌握呼吸方法。
临济道济对云谷大师说:“止观的要诀,不着于身心气息,内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于下乘,哪里是祖师西来的脉意呢?学佛必定要以明心见性(开悟)为主。”
意思是说,调节身心气息,让自己静下心来是必要的,若要明心见性,从呼吸脉搏中是得不到的。
云谷禅师听了,似乎有些明白,但是回来修禅时仍然不堪明了。听说本县天宁寺有一位法舟禅师,承袭了宋代大慧宗昊禅师的遗风,云谷禅师便去参访问道。法舟禅师听了他的来意,便教他切实去参“念佛者是谁?” 法舟禅师还要求教云谷禅师切实“发露疑情”去参“念佛者是谁?” 这句话头。
“念佛者是谁?” 是禅宗流传了几百年启示参禅者觉悟的最著名“话头”。
所谓“话头”,是佛教禅宗和尚用来启发问题的现成语句。往往拈取一句成语或古语让参禅者一心无二意,加以反复参究,直到觉悟为止。
“发露疑情”有流露忏悔过去的意思。
云谷禅师便依着法舟禅师指示,不分日夜地参究“念佛者是谁?”,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常常想不起来了。
有一天云谷禅师正在吃饭,吃完了饭也不知自己已吃完,还按着空碗扒饭,因此手里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
因碗落地声,猛然打破黑桶,云谷禅师彷佛大梦初醒一样,再向法舟禅师请教他的境界,得到法舟禅师的印证。接着下来,云谷禅师通读禅宗大书《宗镜录》。自此以后,所有佛经与佛法真义,历代禅宗祖师的公案,云谷禅师都清楚得如同旧识,终于修成了一代惮宗大师。不过,一般的凡人百姓不经过具体修行,或者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是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这些含意的。
云谷大师得到菩萨通过梦中传递的信息,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换个时间对大师进行一番的开导。
对于云谷大师的开导,大师在《自叙实录》中记载:
【原文】
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四十三年甲子
予十九岁。因同会诸友皆取捷,有劝予往试者。时云谷大师,正法眼也,住栖霞山中。太师翁久供养,往来必留款旬月。予执侍甚勤,时闻其教。适云大师出山,闻有劝予之言,恐有去意。大师力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之妙,历数传灯诸祖及高僧传,命予取看。予检书笥,得《中峰广录》读之,未终轴,乃大快,叹曰:“此予心之所悦也。”遂决志做出世事。即请祖翁为披剃,则尽焚弃所习,专意参究一事。未得其要,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如是未几,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见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礼,哀恋无已。复愿见观音、势至二大士,即现半身。自此时时三圣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办也。
是年冬,本寺禅堂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予即从受具戒。随听讲,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切慕清凉之为人,因自命其字曰澄印。请证大师,曰:“汝志入此法门耶?”因见“清凉山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之语,自此行住,冰雪之境居然在目,矢志愿住其中。凡事无一可心者,而离世之念,无刻忘之矣。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我十九岁。
因为同学中的友人参加科举考试都中榜了,于是也劝我参加科举。当时云谷大师住在栖霞山中,已经得了正法眼藏。太师翁一直供养他,往来寺中时必定会留下来款待十天半月。我当时服侍在太师翁身边,非常勤勉,时常能听闻云谷大师的教言。这次恰好云谷大师出山,听到有人劝我参加科举,担心我会产生离开寺院去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大师大力为我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的妙处;又一一列举了传灯大师等诸位祖师和《高僧传》中所记载的事迹,指示我去取来学习。我去检索书箱,发现了《中峰广录》并取来阅读,还没看完就感觉大快于心,感叹地说道:“这才是我心中所乐意追求的事情啊。”于是我立志要做出离世间的事情,并立即请太师翁为我剃度、披僧衣。我把原先学习的世间书籍全都焚毁丢弃了,专心做参究生死这件大事,但是未能领悟其中的要旨,于是就专心念佛,日夜不间断。这样过了没多久,一天晚上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现身,弥陀站立在日落之处,瞻仰佛的面目和光明,清楚分明。我以头面顶礼,手接佛足,哀恋不已。又希望得见观音、势至两位菩萨,两位菩萨随即于空中现出半身。从此以后,西方三圣时时光明显耀在我眼前,我也坚信修行能够有所成就。
这一年冬天,本寺禅堂建立道场,请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我跟从大师受了具足戒,随大众一起听法,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这里,恍然了悟了法界圆融无尽的要旨,深深地仰慕清凉国师的为人,所以自己取“澄印”为字。我请求大师予以印证,大师说:“你立志要证入这个法门吗?”我因为见到“清凉山上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这段话,从此以后,无论行住之时,冰雪清凉的境界宛如在眼前一般,我立志愿住此境之中。世间的事情没有一件能让自己开心的,而出世的念头,却无时无刻不在心头萦绕。
从大师自己这份回忆记录中,我们得知,大师正是听了云谷大师的开导,读了云谷大师推荐的《中峰广录》之后,才决心把原先学习的世间书籍全都焚毁丢弃了,“立志要做出离世间的事情”,并请太师翁为大师剃度、披僧衣,又遵从从太师翁安排,拜无极为师,受了具足戒,跟随众多弟子听无极大师宣讲解《华严玄谈》,专心做参究生死这件大事。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阐述的立意并不是十分了了。大师十九岁这一年的冬天,经过无极大师这么一讲解,再读《华严经》,对于《华严经》文字体系中的那种意蕴深刻,气势恢宏,以及章节行文之间的空灵美妙,妙喻纷呈,机语隽发的语句,令大师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这让大师越加感觉佛教的博大精深,倍感自己走上佛教这条路是走对了。
提到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自然必须介绍历史上对《华严经》解释最权威的华严宗第代四祖师,唐朝和尚澄观大师。
澄观大师(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诞生。传说,澄观大师出生时光明满室,照彻邻坊。稚龄时,即喜聚沙建塔为戏,及至成人,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四十齿(正常人28至32齿),声韵如洪钟。
澄观十一岁,越州宝林寺出家,后世尊又称为清凉大师。
澄观20岁遍访名山,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
澄观大师毕生阐扬华严义理,曾宣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之多,着有《华严经疏》等四百馀卷,是古今往来解释《华严经》最权威大师。故世称“华严菩萨”、“华严疏主”。澄观大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传法者有一百馀人,堪讲者达千馀人之多。曾受赐的封号有“教授和尚”、“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僧统清凉国师”、“大照国师”等等,一生备极尊荣。
大师在这篇《自叙实录》中 记载自己在听到《华严经》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这里,恍然觉悟了法界圆融无尽的要旨,对清凉国师无限地仰慕,便将自己原来俗家“德清”的名字改为“澄印”。
“澄”,是取澄观大师法号第一个字,“印”,是“海印森罗常住”中的“印”。
“海印森罗常住”中的“海印”是指法界海印,又称“法印”。
“法界”是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
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词,即十八界中之法界。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说法。
“法印”是道教与佛教术语。道教法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
佛教徒用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又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凡符合法印的为佛法,不符合的为非佛法。
“森罗常住”中的“森”是众多;“罗”是罗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常住”是佛教用语。有三层意思:
1、佛教教义名词。意谓恒常永住,不会变异坏灭。即,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所以,一切“无变异”的现象,皆名“常住相”。
2、指佛果。《楞严经》卷四称“佛果”为“常住”。
3、法性。佛教中,一般亦将“法性”名为“常住”。所谓“有佛无佛,法性常住”。
海印森罗常住,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
“真如”,是指佛法的最高境界,意为;真性本来如此,真相如此,佛就是乘“真如”之道来开示众生的,“真如”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起源,运行规律,自然法则,万法起源,以及各种星系,事物,各种众生的生灭等等。“真如”泛指一切佛法,不来不去,无生无灭,无时间,空间,一直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存在于每个众生的身边,只要你细心体会领悟就能感觉到。不管宇宙如何成,住,坏,空,世界如何演变,“真如”也不会改变。万法可变,唯“真如”不变。类似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不灭意思,善哉善哉。
“本觉真如 ”,本觉是众生心的相状,真如是众生心的心体。又本觉是能证的智,真如是所证的理,此智与理,就是法身如来的全体。
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玄门”是道教的另一种称呼,源自《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佛家借用道教的“玄门”阐释佛法玄妙的法门,亦为佛法之总称。
佛教中的“十玄门”是华严宗的基本教义之一,又称十玄缘起。它要求观察一切事物时,把现象看作是圆融无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间、共生共荣的,所以又谓“十玄无碍”、“十无碍”。
大师决心将原来俗家名德清改名“澄印”,自然是决心以澄观大师为榜样,破除世间一切偏执,达到圆满融通,将来有一天,也能象澄观大师那样,在佛教界做出一番伟大事业,受到万人景仰。大师后来游方从此以澄印名自称。
从这段回忆记录中,让我们知道,大师是经过无极大师惮师讲道的启示后,思想上有三个转折,终于决心真正走向佛教正路。
其中,云谷大师向大师讲解《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历代高僧修行事迹,也启示了大师。
到明朝时期,高僧传有《梁高僧传》《唐高僧传》《宋高僧传》以及明朝当代如惺撰的《大明高僧传》。
大师特别强调听了云谷大师讲述本朝中兴天台的功臣传灯法师事迹,更加受到感动。
佛教有很多宗派,天台宗是佛教界宗派之一。就如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来也出现很多派别,修正主义实际也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一个不同派别。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是陈朝与隋朝之际的智顗(538~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等佛经,被奉为天台三大部。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句中“法性真如”是“法性”与“真如”两组同义词的组合。
“圆融”是佛教语,意思是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圆融”一词最初由天台宗独创,也为天台宗所常用。
圆融三谛以“实相”为理论基础,强调一心所观三谛的无次第性,因为三谛本身圆融相即。这也是天台宗对圆融的特殊认识,别教都无法达到此等认识。
“三谛”,为天台宗独家发明的专用术语。是天台宗为表显佛经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真谛)、假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中谛)。
所谓“真谛”是明白一切事理的渊源,即一切万象无自体属于空,故真谛是泯一切法; “俗谛”是显现万象实际不可缺的受用,故俗谛为立一切法;“中谛”是举一即三、三即一,不偏二边,双照互融无碍为中谛。
“中、假、空三谛”中的“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
以“实相”为理论基础的“圆融三谛”中的“实相”为佛教专用术语。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也可看作是物体的外观之相。
“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
这好比我眼中太阳这个“实相”,表面看起来太阳总是从东边出,西边落,实际上太阳却是不动的,是地球转动给人们的眼睛造成的错觉。当然,太阳在佛教中的“相”仍然属于“一切万象”中的虚妄之相。
而 “法性”则指佛法中的诸法真实体性;与‘真如法性’、‘真法性’等同义。《大般若经》卷三六○载,法性与法界、不虚妄性、平等性、实际等,皆为真如的异名。
即:法性与真如,异名同体也。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天台宗传人传灯法师为了弘扬大乘菩萨道,四处弘法,阐述“性具”思想,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拯救时弊。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性具”之说也是天台宗止观法门的一个要点。
性具即“本性”,乃先天具有之如实本性,又称本具、理造、性具、性德;此是人的本有之性,随因缘显现而造诸现象,则称事造,又称变造、事用、修起、修德、修具。
天台宗认为一念心,具有三千诸法,即“一念三千”之说。如果不知“性具”善恶之旨,就如同无目夜游,无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显示性具学说乃是天命一宗的重要理论。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佛教不但渡已,也渡人;小乘佛教只能渡自己,不能渡人。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这是天台宗评判佛教大乘、小乘的评语。
“小”即是小乘罗汉有所“偏”。即偏于空寂、断除一切自己身心烦恼,而不能利人救世的胜用。佛就弹呵他们、斥责他们只知自利是不对的。同时又对着小乘人们,赞“叹”那些“大”乘的“圆顿”,即:是使人自识自心 因心成佛之法,使小乘人们听了感到惭愧,于是他们就“回小向大”,放弃了小乘的自利,转学大乘菩萨救世利人的慈悲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师从高僧故事中了解到,大凡能够献身佛教事业的成名高僧,大都自小受尽磨难。
大师想到自己从出生以来,周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病,差点丧命。是母亲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将原来大美乳名改为和尚,病才痊愈;七岁时,一向钟爱自己的叔父死去,导致上学常常交不起学费;父亲重病在床,元钱医治;因家庭的贫穷受到少年女友吴小妹的鄙视,让感情上受到严重挫伤;好不容易进了报恩寺,原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许今后能够考得个一官半职,谁知却疾病久久缠身,无法与其它人一样正常学习。既然命运如此夙遭闵凶,命运坎坷,或许遁入佛门,躲开尘世烦恼进入宗教境界才是最好的出路。
云谷大师向大师讲述《高僧传》中几个高僧故事,又让大师回去找到《高僧传》这些高僧传记再去认真学习。
大师依照云谷大师的指示到藏经阁翻来翻去,找到一本《中峰广录》,大师拿回来后认真学习阅读《中峰广录》后,这才让是大师立志作出离世间的决定有了第二个转折。
《中峰广录》是中峰明本禅师撰写的一部佛教学习心得经书。
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
明本禅师参惮中的语录、诗文若干,大部分被收入了《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之中。其语录和文集,表现出他的深悟、睿智和学问,为明清习禅之人所必读;他的诗偈,也多达千余首,表现出他的风骨、灵异和清淡的佛教“隐士”情怀。特别是他的那一百零八首怀净土诗和一百首梅花诗,不论对禅宗还是净土宗,都是一笔独特和绝佳的文献。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对大师一生修行影响极大。
正如大师自己学习《中峰广录》之后感叹地说道:“这才是我心中所乐意追求的事情啊。”于是我立志要做出离世间的事情,并立即请太师翁为他剃度、披僧衣,从此,大师成了真正和尚。
大师第三个转折是剃度后把原先学习的世间书籍全都焚毁丢弃了,专心做参究生死这件大事,专心念佛,日夜不间断。这样过了没多久,一天晚上梦中受到阿弥陀佛各观世音、势至两位菩萨现身鼓励。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些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大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一句用语。
“南无”,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昄依。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
传说,快要死的人不断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
大师这一天晚上所梦中见到的阿弥陀佛现身,清楚看到阿弥陀佛站立在日落之处,清楚分明。大师既兴奋,又激动万分。大师瞻仰阿弥陀佛光明和蔼的面目,不禁连忙以头面顶礼,并用双手抚摸着阿弥陀佛的脚,感动的流下了哀恋的泪水。
“顶礼”,即:顶礼膜拜:指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这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顶礼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到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 量之转轮王位,然其功德之边尚不可尽。所以要真诚、清净、正确的礼佛。。
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平时口中不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突然间,阿弥陀佛真的站到你的面前,你会如何?想来,这种激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亲临这种境界才能体会得出。
大师亲眼看阿弥陀佛还不满足,又希望得见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大师意念一起,观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果真随即于空中现出半身。就象我们在《西游记》电影中常常看到的那个样子,唐僧落难,孙悟空将观世音请来降服妖魔鬼怪,或者观世音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算出唐僧落难,主动来到唐僧落难处解救唐僧,观世音临走时现身半空之中,让唐僧顶礼膜拜。
一个来自农村普普通通信仰佛教的农民孩子能够在梦中先后受到“西方三圣”的接见,这就好比一个普通小人物受到国家级大人物接见一样,欣喜感动之情可想而知,这让大师更加坚定了学佛的信心。
正如大师在后来回忆中所说的那样:从此以后,西方三圣形象时时光明显耀在我眼前。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民间的习俗样子,把众多弟子请到了自己的禅房,在一起共同吃了一顿年夜饭后,西林大师有些伤感地说:“我今年八十有三岁了,生命在朝夕之间。我剃度的弟子有八十多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继承我的道业。”
众位弟子纷纷说:“都是弟子资质愚昧,不能替你老人家争气,愧对师傅了。”
西林大和尚大弟子艮山,湖南人,也已有五十多岁,听了师傅的话感到很羞愧,看到大师坐在师傅跟前,师傅不时的亲密抚摸大师后背的样子,又想到师傅平时经常夸赞服侍他的小德清有根基,有慧根,就对师傅说:“想来小师弟德清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定不辜负师傅你老人家的教诲。”
西林大和尚说:“为师的至今仍然没有为小德清选择师傅,还有雪浪自入我寺以来也还没有拜师…”
住持讲到这里,眼睛众人里寻找雪浪,雪浪从众人后面走近住持床前说:“太师翁,徒儿在这儿。”
西林和尚所说的雪浪,姓黄,名洪恩,字三怀,号雪浪,上元人(今南京)。十二岁在南京大报恩寺学习佛教,比憨山大师早一年到报恩寺,后来与憨山大师一同受业于无极法师。
雪浪之号源于苏州雪浪山(又名横山),因山顶有宋代建造的雪浪庵而得名,主峰海拔146米。雪浪晚年在此隐居,著有《雪浪集》存世。
憨山大师成名后为雪浪专门写了一篇《雪浪法师传》,文章中形容雪浪外貌生得姿容美俊,资质聪慧绝伦,佛教学识多通经论。
雪浪受具足戒后,虔修禅法。至于儒书经史,筮卜方技,莫不通达。而独好《华严》圆顿之学,为明朝弘传华严学之一代诗僧。生平不设大座,不事训诂(即,不对佛经作任何解释)。又被称为江南第一诗僧,善书能文,在禅林文坛,久享芳誉。现选择《赠万如法友》四首诗摘抄如下,以供读者欣赏∶
其一:
风雨杳无人至,
闭门静里生涯;
诗字蒲团经卷,
烧香汲水烹茶。

其二:
定起一声清磐,
经行几转云堂。
课毕篝灯松火,
摘来柏叶生香。

其三:
饭罢梯云步石,
跏趺草座谈经。
即非微尘世界,
虚空木叶齐听。

其四:
食至三声鼓响,
茶来半卷经圆。
四众和云散去,
祗留明月阶前。
这些诗均描述出家人恬淡生活,令人读了顿生出尘之感。更显示其写诗的功力。
自西林大和尚去世三十年后,雪浪在担任报恩寺住持时期,曾经与意大利教士利马窦交流辩论过佛教与基督,后来被意大利教士利马窦将其与雪浪法师的交往辩论写进著作里。
说到雪浪出家,还有一段故事:
雪浪父母都是佛教信徒,是佛教俗家弟子;雪浪是父母第六子,乳名六郎,从小不爱学习,老师教导其“句读”时,因听讲时漫不经心,受到老师批评时,雪浪只是呆呆的望着老师,一副玩皮相。这让老师很是生气,感到教育这样的学生实在不值。
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 “句读”就是哪儿应该停顿,哪儿应该连起来读,等于是给文章标了段落符号。不会“句读”,不知读到哪儿应该停顿,就不知文章内容写的是什么意思。
雪浪不会“句读”,单独读文章时就往往读不通顺,有时甚至把文章内容原意也常常弄错了。而对于佛事却是懂得较多,喜欢玩一些佛事游戏,这让父母常引为骄傲。
父母特别溺爱六郎,对于六朗不会“句读”,总认为孩子小,也不大认真责罚,父亲黄居士是报恩寺大施主,与西林大和尚相处甚密,每到报恩寺,常常喜欢带领六郎到报恩寺拜访西林住持,与西林谈经论道。
雪浪十二岁那一年,有一次,黄居士又带领六郎到报恩寺谈经,恰恰值寺里讲解《八识规矩》佛经。
这《八识规矩》是唐玄奘大师所作,也就是《西游记》中那个唐僧所作。
雪浪一听,来了性趣,一连听了两三天也不愿意回家。
父亲问:“难道你要出家当和尚不成?”
雪浪笑着点点头,表示愿意。
父亲强行要将雪浪拉回家,可是雪浪就是不愿意回家。父亲没有办法只能在西林大师劝说下,自己先回家。
父亲回家一段时间,总不见雪浪回家,雪浪母亲着急了,就催老公快点去寺庙将儿子接回家。
父亲到了寺庙强迫再三,雪浪突然从事先藏在袖中的剪刀抽出来,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对父亲说:“请将儿子的头发带给母亲吧,儿子是绝不回去的了。”
父亲看看儿子如此决绝,不由得心疼得流下泪来,不得不一人回家将儿子的头发交给了老婆,告诉老婆说:“儿子出家意志坚决,已经没有办法将儿子劝说回家了”。
雪浪父母本来就信仰佛教,对于儿子坚持选择出家,也就不在强求让儿子回家。雪浪也从此离开家庭住到了报恩寺。
西林住持看到雪浪就在眼前,对着众徒又继续说:“德清、雪浪这两个孩子资质非同寻常,为师的已经老了,没有精力教导他们了。如果将德清、雪浪这两个孩子交给你们,又恐怕耽搁了他们的前程,不久前已经托付给无极大师,希望他能把这两个孩子收下,或许能将他们培养成一代大师”
大弟子艮山说:“无极若是肯收德清、雪浪两人,也算是我们的师侄,不管今后如何,德清、雪浪只要一天在寺中,就是我们弟子们的亲属,我们就会永远关照他们,绝不会让他们受到半点委屈。”
西林住持听了大弟子厚艮山的话,一边轻抚憨山大师的后背,一边补充说:“你们都是知道的,我这方丈一直缺少一个‘衣钵’( 西林住持这里指的衣钵是寺庙八大管理人员之一,主要职责是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相当于首长办公室主任或秘书之类职务),自从这孩子来了以后,实际上代理了‘衣钵’一职,为我减轻了不少冗务。我希望看着这孩子长大成人,但现在是不可能了。他跟随为师八年有余,虽然年轻,但是见地很老成。我死后,寺内大小事务,都要听从他的决断,不要因为他年纪小就轻视他。”
西林大和尚知道自己留世的日子不多了,早在德清剃度之后就想立即将德清收为门下弟子。后来又一想,虽然早就看出德清是一个有根基的孩子,若是找一个本门弟子收他为徒,本门弟子中没有一个人有能耐做得了德清师傅;若是自己正式收了德清为本门弟子,门下弟子众多,德清在众弟子中最小,无论哪个弟子都可以管教于他,约束他,即使德清将来想有所作为,恐怕也难摆脱同门种种羁绊。西林大和尚想来想去,不让德清拜谁为师对德清将来发展更为有利。西林大和尚想到这一点,于是就放下收德清为本门弟子的念头,最终才决定委托无极法师收德清为弟子。
大弟子厚艮山见到师傅如此说,好象是去世前临别遗嘱一样,不由得伤心地哭着说:“请师傅放心,弟子仅听师傅嘱咐便了。”
众多弟子也都哽咽着表示接受西林住持的遗命。
过了年,正月初七,也即大师刚刚过了二十岁,西林住持穿戴整齐,让大师扶着他巡视了寺内各房各法门所有修持的寮房,和上千名修持的和尚一一辞别,甚至连净房的净头(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也去打了招呼,众和尚都非常惊讶。
又过了三天,即,正月初十,太师翁便让大师将掌管寺内的大大小小头目喊到床前来,一一嘱咐后事,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有了小病不能象以前那样正常上班担任住持工作了,要他们各自好好工作,有了什么事自己处理好,不要再向他汇报请示了。
等待众管理人员走后,这天晚上,大师按照往常一样把药熬好端到西林住持面前,西林大和尚说道:“我要走了,吃药又有什么用呢?”
大师说:“我们这个寺还有个九十多岁的太师傅身体好得很呢,太师翁才八十多岁,怎么说这个话呢?”
西林大和尚说:“我的情况我知道。娃娃啊,对于我们修行的人来说,无所谓生死;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灭之中;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切记切记,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啊。”
大师听到这里,忽然间记起,大约七八岁年纪,听说一位婶婶生下一个小孩,母亲带着大师前往去看望这个婶婶,大师第一次见婴儿有自己枕的小枕头那么大,于是便奇怪的问母亲:“这小孩从哪里生下来的呢?”
母亲说:“从你婶婶肚子里生出来的呀。”
大师看了看婶婶的肚子,又看了看小枕头般大小的孩子,奇怪地问“这小孩是怎么进到婶婶肚子里的呢?”
母亲拍了大师一下,笑着说道:“傻孩子!你又是从哪儿进入你娘肚子里的呢?”
大师听了母亲的话更加疑惑了。
从此,大师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个疑问就再也放不下了。
现在听了太师翁生死之说,大师对生死似乎又感悟了许多,连忙说“太师傅教诲,徒孙儿记下了。”又再次劝解住持吃药,无论大师怎么劝说,西林大和尚怎么也不肯服用。只是说:“你去把寺内所有人喊来在门外为我念经就行了。”等到大师转身,正准备出去喊人,西林住持又将大师喊住说:“待我圆寂后,要众人切莫搬动我的身体,我已经安排好,自有去处。切记,切记!”
大师含着泪,只得将西林大和尚的吩咐传了下去,于是当晚众和尚全部集中到住持的禅房外,集体为住持念佛,连续不断,一连念了五个昼夜。
大师将太师翁抱在自己怀内,太师翁躺在大师怀中嘱咐说:“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孩子,在我走了之后,你要尽一切努力协助艮山师叔保住太师翁这一支门庭不能分家,分家了,我们这一支就没有了。”
大师说:“徒孙儿一定会尽自己的协助少师翁管好我们这个寺。”太师翁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样子,手提念珠,闭着眼,口中轻轻念着《金刚经》不断,声音越来越小,渐渐没有了声音。
大师低头而看,太师翁已经闭上眼睛,端然而逝。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还要求安排人手在他的方丈日夜值班,直到他走后再办理后事。
西林大和尚执掌僧录印和担任住持二十五年之久,对山门事务,一草一叶,爱护有加,不敢轻弃,视寺庙财物如自己的眼睛一样;若是见到有僧人懒堕不到佛堂打坐静修,西林住持必然严厉地责备说:“此殿乃天宫净土。你等懒慢不来瞻仰礼拜,那么以后就不要来了。” 西林大和尚在世时,众僧遵纪守法,奉法惟谨,唯住持话是从,谁敢违背。
艮山见众僧对于大师的话半信半疑,也怀疑地问:“师傅果真是如此吩咐的吗?”
大师点点头说:“如此大事,小徒,怎么敢说假话?”
人离世之后,不能立即搬动逝世者的尸身,这是每个寺庙和尚的专业知识,怎么会不知道。
不仅不能搬动,在人离开人间后十二小时内,亡者的亲眷也不能在遗体旁哀号、哭泣,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齐念“阿弥陀佛”名号,引导亡者神识(魂灵)向往极乐世界,永脱生死轮回;更不可触摸、洗身、换衣、搬动,以免亡者之神识未脱离肉体时受到极大的痛苦和干扰,而生起嗔恨之心,直堕三恶道。
可是师傅为什么嘱咐“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呢?
艮山虽然不堪理解,但想到德清最受师傅信任,料不会有假,只得安排人手在师傅生前方丈轮流值班。
过了两个月,直到三月十八日,西林方丈室在夜间忽然起火燃烧起来。值班僧人发现了立即向新住持艮山汇报,寺内众僧人闻声也都来到西林住持方丈前围观,众僧都感叹其神奇不可思异。
西林方丈怎么就知道圆寂两个月之后,方丈会自动燃烧的呢?
作传者看到大师为太师翁写的传中如此记载,也非常的奇异。
出家人不妄语,即不说假话,是佛教徒重要戒律。大师是一代高僧,又是菩萨的弟子,想来更不会说假话。
西林住持寺院三十年,一直住在方丈室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莫不是西林大和尚生前与火德星君有约定,曾经要求火德星君在这一天到报国寺协助其处理尸身?又为么非得要等待两个月之久,在三月十八这天?是否也与凡间一样,火葬也要排队不成?或者是西林大和尚去世前在佛界通用的类似现今QQ信息传递渠道给火德星君留言,火德星君答应西林大师三月十八这天到报恩寺,才导致两个月后来报恩寺处理西林老和尚尸身也未可知。
只是凡人无法见到火德星君考证,只能如此存疑。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四十四年乙丑
予二十岁。正月十六日,太师翁入寂。师翁于前年除日,毕集诸眷属,曰:“吾年八十有三,旦暮行矣。我度弟子八十余人,无一持吾业者。”乃抚予背,曰:“此子我望其成人,今不能矣。是虽年幼,有老成之见。我死后,房门大小事,皆听决之,勿以小而易之也。”众唏嘘受命。
新岁七日,师翁具衣遍巡寮,各辞别,众咸讶之。又三日,即属后事,示微疾,举药不肯进。乃曰:“吾行矣,药奚为?”乃集众念佛五昼夜,手提念珠,予拥于怀,端然而逝。以师翁生平持《金刚经》,临终亦不辍。太师翁为报恩官,住三十年,居方丈。及入灭,至三月十八日,而方丈火,众皆叹异。
闲言少叙。
西林住持圆寂仙逝,自然是办理丧事。可是当新任住持艮山与众弟子将西林所住方丈翻了底朝天,找到的纹银不足三十两,而在报恩寺干了三十余年的西林老住持的丧礼葬送,无论怎么节省,预算下来也需要三百余金。
艮山自小拜西林为师,在这个有皇家供养的寺庙里,不愁吃穿,也算是娇生惯养,从来没有经过什么大事。现在师傅突然走了,又遇到办理丧事缺少钱财,一时没有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众弟子有的建议暂时由各门房凑钱,有的说不如干脆分家,也有的说向皇帝报告,请求皇帝拨款,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艮山觉得由师傅门下弟子先凑钱固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仅仅依靠师傅本房弟子,却是万万凑不了三百金之巨的;若是要求其它门房凑钱时,谁愿意拿钱?正应得着一句俗话:宰相死老婆,送礼压断几条街,宰相自己死了无人来。
师傅在一日,大家都听师傅的。有了西林老和尚压阵,谁也不敢乱说乱动,只要西林大和尚发了话,谁也不敢放肆。师傅不在了,除了师傅门下,谁还愿意凑钱?
若是分家,将西林房下弟子的财产全部用来办理师傅的丧事虽然足足有余,不过,那么属于西林师傅门下的弟子只怕从此各奔东西讨生计,西林门下这一派弟子们怕是在报恩寺也就从此散火了。
大家不愿意凑,那就借钱吧。
问题又来了,钱借来了,将来谁又来承担还上这笔钱?
向皇帝要钱更是行不通。朝庭不要寺庙交税已经是天大的皇恩,反而向皇帝伸手,皇帝老儿会同意?即便是皇帝老儿看在西林大和尚的名分上批下钱来,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这时间也等不及。
憨山大师看到少师翁艮山愁眉苦脸的样子,于是说:“可以向众师傅们先借些钱,等待太师翁丧事办结束了,答应将太师翁所遗下的一部分衣钵等值钱的什杂物变买了还债,如果仍然不够,还可以动用寺庙属于太师翁名下的一些田地,算来应该可以还清所借之款。”
艮山听了大师的话,迟疑了一下说:“师傅尸骨未寒,就变卖他老人的财产,不但是弟子们于心不忍,就是让外人知道了也是有伤师傅门下的颜面呀。”
大师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太师翁在世时一惯视钱财如无物,这也是我辈出家之人应该守住的佛性,现在变卖师傅财产只会遂了太师翁的心愿,何来于心不忍,又何来惹人耻笑,有伤太师翁门下的颜面?若是不能正常的为太师翁办理丧事才真的让太师翁丢了面子呢。”
艮山听德清这一么番道理,顿时心无浮云 廓然开朗。心想,果真想的周到,是一个好主意,有了师傅遗下的所有衣钵杂物作抵押,借钱就容易了。难怪师傅常常夸赞德清是一个有根基有慧根的孩子。
按照德清的建议,终于筹足了为师傅办丧事的钱,渡过难关,风风光光的为师傅办完了丧事,既保持了师傅这一门的各房弟子,又保住了师傅的面子。
笔者写到这里,想起不久在哪儿看到过《在寺庙,我们烧不起一柱香》这样一篇短文章:
某寺大雄宝殿前面的香龛旁边,端坐三个穿袈裟的和尚,请香的客人过来,他们先不告诉你价格和规矩,而是请你在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游客并不知道签名簿是一个陷阱,可能有人还误以为那是某寺对香客们的尊重,糊里糊涂的就把自己的名字签上去。签完名,和尚告诉你,凡签了名的香客,法师都会亲自诵经念佛,为你消灾,等等。然后指着粗细不一、华丽不一,但都金光灿灿的香问你:施主,你请哪一柱香?因为前面说了法师替你念经消灾的话,好面子的游客一般都会选择粗的、华丽的高香,等到他们把香递到你手上,才告诉你说,这柱香是六千块钱。那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了,名字已经签上去不说,香都拿到手里,周边又围着看客,面前又供着大佛,人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咽着苦水把钱掏出来。
……
来到寺庙就是怀着一棵真诚的心向佛祖祈求保平安,或求升官发财,或求死后升天堂,若是在佛祖面前签了字而不能兑现,佛祖责怪下来,且不是反而为自己招来灾祸?到了这个时候,那些为官为发财的拜佛者不要说是五千,即使再多些,也只能乖乖交钱买香,没有选择。
按说,这当年皇家报恩寺要比今天的寺庙威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而作为吃皇家奉禄,担任皇家寺院住持三十多年的西林老方丈,居然死后连自己的葬事的钱都没有积攒下来,想来这西林大和尚一生只学佛经,没有学过中国改革经济专家们的市场经济竞争理论,不会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没有今天寺庙大和尚们有气魄,有能力,知道如何赚钱,以至于没有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福报,落得个让徒子徒孙们在其死后只能依赖出卖其所遗下的一点点衣钵杂物等凑钱办理丧事。一笑。
太师翁走了,对于其它人来说,似乎影响不是很大,念经的依旧念经,坐禅的依旧坐禅。唯有大师此时此刻感到了无比的孤独。
大师自从十二岁进报恩寺,至今八年,从十二岁的少年成长成青年,在西林大师的培养和呵护下,刚刚接受了佛教 250条“具足戒”戒律,在佛经前发下誓愿,誓将终生献于佛教,就象党员入党宣誓,志愿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正和尚。谁知,却在大师在佛前“具足戒”宣誓不久,西林大和尚却突然离他而去。别的人都有师傅教诲,有师兄弟们相互帮助,而太师翁走了,大师却不知跟随何人。
报恩寺是皇家第一大寺,和尚有皇家的编制,一般不接受外来和尚。上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传承,多年媳妇熬成婆,无数的小和尚从过去的徒弟熬成大师级的老和尚,各大师之间派系林立,各房自成一派。虽然说是佛教徒看空一切,与世无争,可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师傅与师傅之间,你争我夺,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受到师傅的影响,徒弟与徒弟之间,争论时有发生。
王母娘娘因了女儿下凡尚且发生母女之间矛盾,更何况仍然是吃人间烟火的和尚。
只是城墙失火央及池鱼,派系之间争斗,难免会央及不相干的人。各派之间那些修行有道行的和尚一般不会争斗,各按各的方法修行。可是不同派系小一辈的和尚遇到一起时,往往年青气盛就会逼迫你表示观点,甚至是大打出手。
有一天,大明咒与大悲咒两个门派青年徒弟相遇不知怎么争辩起来。
这大明咒又称大慈悲观世音菩萨咒,大明咒源于印度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和加持,特别启请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大明咒共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意为至高无上,包含了宇宙中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就是电视《济公传》中的济公经常念的这几个字。
大悲咒是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中包含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济世渡人之心以及无上的菩提心,是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语,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详细的名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此咒较长,一共有八十四句。
这时大师受了新住持艮山的派遣到寺外办事,刚好从此经过,有一个和尚就走了过来拦住大师,非要大师表明态度,是信大悲咒还是信大明咒,眼看回答不回答都要遭受攻击,其中在场的和尚,有的认出大师原是老住持西林方丈跟前的人,就说:“这原是跟从老住持西林方丈的小师弟,不必为难他。”
诘之者说:“我只知老住持、新住持,不知道还有什么跟随方丈的小师弟,管他什么小师弟,大师弟,是我同道就是好师兄,不是我同道,就是路人。”
大师原是西林大和尚的贴身服侍,西林大和尚在世时,过去无论是哪房哪派,见到大师都是礼敬有加,就象眼下首长手下的秘书或小车司机,到了首长管辖之地,哪个下属不巴结。
寺庙也是一样,也有上下等、人情之分,谁也不敢作难于他。随着太师翁的圆寂,一切随风而去。这次大师没了西林大和尚威望护持,被一众小和尚纠缠不休。幸亏艮山恰好此时从此经过,才为大师解了围。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将天下佛教、道教纳入国家编制管理,好比我们目前的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在管理功能上更为规范。
僧录司是正六品的衙门,就设在天界寺之内,下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职。在朱元璋时代,外国使者来朝贡,先要在天界寺熟悉朝仪,最后才能择日朝见。
与朱元璋同时代的诗人高启到天界寺曾赋寺《登天界寺》以记之:
雨过帝城头,
香凝佛界幽。
果园春乳雀,
花殿舞鸣鸠。
万履随钟集,
千秋入境流。
禅居客旅迹,
不觉久淹留。
不过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天界寺的僧录司衙门官员随迁到北京后,留下左觉义一职由报恩寺住持担任,报恩寺的领袖地位逐步取代了天界寺。
到了清朝,兵燹四起,太平天国军队驻守雨花台,由此也就将此地不幸沦为主要战场。天界寺首当其冲,在劫难逃。殿宇亭阁,销毁几尽。唯有一殿庑和两银杏,侥幸留存,成为天界寺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
历史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一个“天界招提”,说的就是天界寺。今天提到天界寺,恐怕南京本地很多人也会感到陌生。
报恩寺虽说与天界寺相距不远,同属于中华门外雨花路一带,但是由有名望的云谷大师发起的禅会,并且邀请会集了海内知名的大德五十三人,大开坐禅法门。能够参加这样规模的禅会不但能够增长修行法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名声也会由此在佛教界大增。如此盛况,谁不想参加。又听说云谷大师只邀请德清一人,报恩寺的众多有名望的老和尚不愿意了。各门房的师傅或主事人一齐找到艮山住持理论。
有的说:“能够参加天界寺的僧人都来自全国寺庙有德行的大师或住持,连你住持都没有受到邀请,他德清不过是平时服侍老住持的小沙弥,年不过二十,没有任何品级,懂得什么坐禅?”
艮山住持说:“德清不是由我们寺派遣的,是云谷法师亲自邀请,我们怎么能拒绝。”
有的说:“老住持在世时,云谷法师经常到老住持这儿讲经论道,从不与我寺其它人讲话,德清不过是在老住持身边顺便为云谷法师倒茶倒水服侍,让云谷法师除老住持之外只熟识德清一人而已。让德清去参加坐禅法会,且不是让外界认为我堂堂报恩寺太无人了吗?”
艮山住持说:“师傅他老有家在世时曾经说过,德清颇有慧根,报恩寺近百年来也没有出现如此不凡的人,连朝堂赵大人都对德清赞誉有加,云谷法师也曾经为德清大力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的妙处,你们之中有谁受到过如此赞誉?又有谁受到过云谷法师的亲自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的妙处?”
有的质问说:“云谷法师亲自为德清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的妙处,那是受到老住持盛情招待,无以为报,看到老住持对待德清甚是信任,只不过是给老住持一个人情面子,未必真的就认为德清有什么根基。”
艮山住持说:“既然你们一至认为德清不行,那么你们哪个能够坐禅三个月?”
众僧质询大师,只是出于对大师小小年纪就能代表报恩寺不服气,其实谁也没有那个能耐能够坚持做禅三个月,听了艮山住持如此一说,都没有了言语。
原来这坐禅是一个苦法门,并不是每一个和尚都愿意去坐禅的。
禅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
我们心地上的尘垢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什么苦啊、乐啊、欲望啊等等的追求在念头里一刻也不停息,这个念头过去了,又一个念头过来了,就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着一浪,欲望念头持续不断,由此烦恼也不断。
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而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包括在六度当中。
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或者就是“圆满”。
六度法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使我们从此岸到彼岸的六条船,度嘛,就是从此岸渡到彼岸,一定要通过这六种方式。
六条船都可以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清凉的彼岸。
当然,这个此岸就是各种烦恼,而彼岸就是没有了烦恼。
从此岸到彼岸有一条河、有一个苦海,我们要渡过去。这个苦海就是无明烦恼执著。
禅宗六祖大师讲,“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众生就是佛”,彼岸就在此岸,极乐世界就在娑婆世界,天堂就在人间,所谓立地成佛,丢掉烦恼,人人都可以成佛。反之贪心重、瞋心重、痴心重,你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所以又称“一心具足十法界”。
所谓“十法界”就是“六道轮回”中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法界和佛陀、声闻、缘觉、菩萨为四法界,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都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坐禅”修持就是为了达到没有人生烦恼,到达极乐世界的佛界。但是要想到达那个境界,坐而修禅时,不能正常的吃喝,不能正常的睡觉,长时间坐在那里静虑自己的杂念。
谁都知道,人只要醒时,头脑里就会有千千万万的念头,前一个念头过去了,后一个念头又会生出来,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思绪源源不断,没完没了,就象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谁能在清醒时断绝自己的念头?
如果说人的“念头”是脚镣手铐,那么坐禅就是追求去掉解脱脚镣手铐,让自己的头脑没有任何念头。
坐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还能够勉强坚持,坐几天或一连坐几个月不动,明明是自己在参究念佛,却疯疯癫癫的念着“念佛人是谁?”
这个苦日子谁又能受得了?
固然报恩寺也有道行高深的大和尚,深藏不露,但也早已经明了德清的根基,自然不愿意出头。其余众多生活在报恩寺的和尚长期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就象我们有些公仆一样,抱着金饭碗,既不事劳作,又不愁烦吃穿,自认为做在宽大恒温的办公室里为人民服务是天经地义,若是经常到农村与肮脏的农民打交道这样的为人民服务,那就会认为是一种对干部的迫害了。
报恩寺的和尚大都也早也已经习惯了优闲的富贵修行生活,哪受得了坐禅那份罪。
在艮山住持坚持下,大师终于顺利参加了天界寺禅会。
大师虽然顺利参加了天界寺禅会坐禅活动,但是开始并不知道坐禅的方法,于是虚心请教无及大师说:“大师,德清虽然与其他法师他一起坐禅,但是头脑中的念头绵绵不断,不知如何才能消除头脑中的念头?”
无极大师开示说:“别的不要想,日日夜夜反反复复只想‘参究念佛人是谁’这句话就行了。”
大师遵照无极大师开示的方法,回到坐禅位子上一心只念“参究念佛人是谁”。大师不断念了“参究念佛人是谁”,可是仍然摆脱不了其它杂念。
大师不免着急起来,越着急,杂念越多;杂念越多,更加着急。过了两天,大师忽然感觉背部极其疼痛,仍然坐在莆团上一动也不动,坚持念“参究念佛人是谁”。
开静时,无极大师走过来关心地问:“怎么样,德清?能够坚持下来吗?”
大师说:“能。只是感到背部有些疼痛。”
无极法师脱下大师的袈裟,一看大师的脊背吃惊地说:“后背发了痈疽,红肿得很厉害,你必须马上回去休息医治,不能再坐禅了,这样子下去会没命的。”
大师说:“我一定能坚持,就让我留下吧。”
无极法师,见大师坚持不走,迟疑了一下说“那就等到明天再说吧,如果明天更加严重了,就必须回去医治。”
无极法师离开后,大师立即披上袈裟,走到韦陀菩萨像前恳切地在祈请道:“这必然是我的冤亲债主前来讨债索命!我愿意读诵《华严经》十部,请求宽限我三个月,先完成禅期,过后一定诵经偿还冤债。”
韦陀菩萨听了大师的请求,托梦给大师说:“你这痈疽是因为你杂念太多,过于看重这次坐禅,导致邪魔入侵引起的,若是强行将痈疽阻止,痈疽以后将会跟随你一生,随时随地给你带来疼痛,你要想好了。”
大师说:“不管以后多么疼痛,只要能让我这次禅会坐到结束,以后什么疼痛都能忍受。”
韦陀菩萨见大师如此坚持,也就略显法力,暂时将大师脊背上的痈疽消除。
天界寺禅会从当年十月底起,直至第二年二月初结束,历时三个多月。大师在禅会中,第一次从云谷法师开示的参究“念佛人是谁”的公案中开始参究修行法门,从“念佛人是谁”的公案参究过程所受到“背疽”的磨难中,顺利地渡过了初禅。
据《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回忆参加这一段禅会时说:
四十四年乙丑
……
是年冬十月,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提拔予往从,时少师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众以予为有志,初不数日,以用心太急,发背疽。红肿甚巨,大师甚难之。予搭袈裟,哀切恳祷于韦驮前曰:“此必冤业索命债耳!愿诵《华严经》十部,告假三月,以完禅期,后当偿之。”如是,至后夜,倦极,上禅床则熟睡,开静亦不知。及起,则忘之矣。天明,大师问:“恙何如?”予曰:“无恙也。”及视之,已平复矣,一众惊叹。是故,得完一期。及出,亦如未离禅座时;即行市中,如不见一人,时皆以为异。江南开创禅道,自云谷大师始盛;然住寺僧习禅者,独予一人。时寺僧服饰皆从俗,多艳色,予是时尽弃所习衣服,唯觅一衲披之,见者以为怪。
翻译成【白话】:
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
……
这一年冬十月,云谷大师在天界寺举办禅期,会集了海内知名的大德五十三人,大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提拨我去参加,当时少师翁同意了,我才得以参加法会。开始,我不明白用心的窍诀,非常苦恼。于是我拈香向大师请教,大师给我开示了“参究念佛人是谁”的公案。我从此开始参究,心念须臾不离。三个月的时间中,我都好像生活在梦中,看不到一起坐禅的大众,也不知道生活起居之事。大家都认为我很有志气,但开始之后没过几天,因为用心太急,后背发出了痈疽,红肿得很厉害,大师非常为难。我披上袈裟,恳切地在韦陀菩萨像前祈请道:“这必然是我的冤亲债主前来讨债索命!我愿意读诵《华严经》十部,请求宽限我三个月,先完成禅期,过后一定诵经偿还冤债。”这样到了后半夜,我非常疲倦,上了禅坐就开始熟睡,
早晨开静的钟板响了也不知道,等到我起来已经忘了这件事。
天明之后,无极大师问我:“病怎么样了?”我说:“没有病了。”掀起衣服一看,后背平复如初了,大众都惊叹起来。因此我才得以完成了这一期坐禅。出门在外的时候,也好像还没离开禅座时一样;即使我行走在闹市中,也仿佛看不到一个人。当时,大众都认为我很奇异。
江南开创坐禅法门,自云谷大师开始兴盛,然而住在寺院的僧人中,唯独就我一个人修习坐禅。当时,寺里面的僧人服饰都随顺世俗,非常艳丽,我那时把以前穿的衣服都丢弃了,单单找了一件衲衣披着,见到我的人都认为很怪异。
从憨山大师这段记述中让我们得知,大师在初次坐禅中,由于方法不对,急于求成,造成了“后背发出了痈疽”。
歧伯在《黄帝内经》中分析指出: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而疽则是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朽暗,久久不能愈合。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
从大师叙述中还得知,大师在此次坐禅中患的这个病长期不能根治,可能得的是既“痈”也是“疽”。
参禅与遭遇“痈疽”,自然属于邪魔入侵。
按照佛教的“因果”说,有因必有果,大师受到邪魔入侵,显然是有前因,因此大师向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的天神韦陀菩萨求救,承诺等待完成三个月坐禅期后,读诵《华严经》十部偿还冤债。
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是韦陀菩萨的神圣职责。
中国所有寺庙都供奉有韦陀,又称为韦陀菩萨。韦陀法象一般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经过大师的一番苦求,让天界寺的护法天神韦陀菩萨大受感动,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帮助大师解除了“痈疽”苦难。
不过,自从大师为解除“痈疽”苦难而许愿诵读《华严经》而借的这个债以后,大师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书写或者读诵《华严经》,这背疽就会偷偷发病,但随着大师的祈祷还愿,病疼便随即止住。
“痈疽”在大师身上延续了四十八年,直到大师六十八岁这一年夏天在广州长春庵给弟子讲《圆觉经》时突发背疽,几乎危及生命。幸遇到一个以医治疡症的著名江湖郎中梁杏山才得到彻底根治。
大师为此特为江湖郎中梁杏山写了一篇《赠良医杏山梁先生序》记载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一。
尽管大师在坐禅中吃尽了苦难,仍然坚持参究“念佛人是谁?”这个话头一念不移。
大师在三个月坐禅之内,如入梦中,又如入无人之境界,亦不知有日常生活,甚至连“开静”也不知。
“开静”,即开始坐禅的信号,就象学生听到下课铃声一样。“开静”分为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鱼),参加禅会的众多禅者根据“开静”信号停止坐禅,或下坐散动活动。
大师对于“开静”不知道,则说明大师坐禅一心无二用,已经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以至于得到所有参禅的众僧侣一至好评,夸赞大师有慧根,有毅力,有志向。
参禅结束后,大师从原来在报恩寺过惯了的浮华生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云谷禅师追求自然,反朴归真为榜样,丢弃过去在寺中所穿的华丽服饰,找了一件由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的僧衣穿上回到报恩寺。
寺内的众僧侣看见原来跟在老住持身边那个华美少年坐禅回来却穿了一身破旧的僧衣,背后不免指指点点,感到十分的可笑。
而对于大师而言,从天界寺参加禅会以来,认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真正的修持法门,立誓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不料,一场危难的考验正悄悄地向大师走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且能让大师长期生活在这种奢侈不求上进的环境之中。
报恩寺本应该远离世俗,保持是我佛门清静之圣地,可是自明成祖朱棣(1360-1424)为报答生母碽妃生育之恩,打着父亲朱元璋、和养母马皇后名义而重新兴建此寺后,不但是规模宏大豪华,且寺中的出家僧人也因皇家寺院的豪华,逐渐追逐奢侈生活,娇惯起来。
有因必有果,既然和尚不象和尚,那么也同样会得到因果报应。
菩萨觉得报恩寺应该是到了报应的时候了,于是指示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吒前往天宫向玉帝借用一下南方火德星君。
木吒领了菩萨法旨即刻到了天宫向玉皇帝说明了菩萨借用火德星君来意。
玉皇帝说:“人家请求火德星君都是为了祈祷消除火灾,菩萨怎么反到让火德星君去放火是何道理?”
木吒解释说:“这报恩寺重建约一百五十余年,极尽豪华,极尽奢侈。菩萨感念非我佛教本意,若是任其所为,且不是坏我佛门追求或倡导的艰苦朴素精神。菩萨说,‘不贪而修不净观’对于我佛门中人最为紧要。奢华必然贪欲,佛门一旦堕入贪欲之深渊之中,就无法能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也。”
玉帝说:“听了菩萨之言,寡人受教了,就让火德星君随同行者前去便了。”
大师参加天界寺禅会回到报恩寺不久,有一天晴日朗朗,忽然大雨倾盆,一阵雷鸣电闪,众和尚正纷纷逃回殿宇中躲避雷雨,谁知一道长长的闪电划过大雄宝殿之后,就见到大雄宝殿上空窜起一缕火苗,紧接着,随着一声炸耳欲聋的雷鸣,报恩寺大雄宝殿转眼间燃起雄雄大火,众和尚吓得又从各殿纷纷跑了出来,站立在寺院空地上,眼睁睁地见到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昔日规模庞大繁华,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昼夜通明的建筑群,在火德星君的杰作下,寺庙几百间华丽佛殿舜间化为灰烬。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对于报恩寺遭受火灾前后经过是这样记载的:
【原文】
四十五年丙寅
予二十一岁。自禅期出。是年二月二十八日午时,雨如倾盆,忽大雷自塔而下,火发于塔殿。不移时,大殿焚。至申酉时,则各殿、画廊一百四十余间,悉为煨烬。时予少祖为住持,及奏闻,旨下法司,连逮同事者十八人。此合寺僧恐株连,各各逃避。而寺执事僧,无可与计事者。予挺身力救之,躬负盐菜送狱中以供之。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往来不倦者三月,且多方调护,诸在事者竟免死。时雪浪恩公长予一岁,同归依无极大师,甚契之,时以为同胞云。即与恩公俱决兴复之志,且曰:“此大事因缘,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尔我当拼命修行,养以待时可也。”是时即发远游志。
顷之,少祖寻入灭,太祖之房门无支持者。先是,太师翁入灭,无储蓄,丧事皆假贷不资,故多负欠。即析居,知必不能保。予思太师翁遗命,乃设法尽偿其负贷,余者分诸弟子各执业,房门竟以存。
是年冬,从无极大师听《法华经》于天界寺。因志远游,每察方僧求可以为侣者,久之竟未得。一日,见后架精洁,思其净头必非常人,乃访之。及见,特一黄肿病僧耳,益异之。每早起,事必已办,不知何时洒扫也。予故不寐,窃经行廊下侦之,当众方放参时,即已收拾毕矣。又数日,见不洁,乃不见其人,问执事,曰:“净头病于客房也。”予往察,其状不堪,问:“师安否?”曰:“业障身已难支,而馋病更难当。”予问何故,曰:“每见行斋食,恨不俱放下。”予笑曰:“此久病思食耳。”是知其人真。因料理果饼,袖往视之,乃问其号,曰:“妙峰,为蒲州人。”予即相期结伴同游。后数日再视之,则不见,予心知其人,恐以予累,故潜行耳。
翻译为白话:
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
我二十一岁。我结束了禅期。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午时,大雨倾盆而下,忽然巨大的雷电击中了塔顶,并顺势而下,引起了塔殿失火。不到一个时辰,大殿也着火了。到了傍晚时分,各殿、画廊超过一百四十多间房屋全都化为灰烬。当时少师祖作住持,将此事上奏给了皇帝。皇帝下旨给司法机关,连续逮捕了少师祖等共事的高级管事僧十八人。整个寺院的僧人都唯恐受到牵连,各自逃避而去。而寺院的执事僧,也没有可以商量的人了。我于是挺身而出前去救援他们,背着饭菜送到狱中供给被捕的僧人。从寺院到刑部相距二十里地,我不知疲倦地奔波其间三个月,加上多方的调解保护,众位当事的僧人竟然都免去了死罪。当时雪浪恩公大我一岁,我们一同依止无极大师,相互极为默契,当时别人认为我们是同胞兄弟。我与雪浪师一起立下了兴复报恩寺的志向,并且说:“这是大事因缘,非具备广大福德智慧的人不能办成。所以我们应当拼命精进修行,养德以等待时机成熟之时。”当时我就发愿要远行游学。
不久,少师祖圆寂了,太师祖的门庭再也无人支撑了。先前太师祖圆寂时,由于没有积蓄,办理丧事所需的款项都是借贷来的,所以欠了很多债。如果寺院分家,那么门庭一定会保不住了。我想到了太师祖的遗命,于是想方设法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剩下的钱分给诸位弟子各自从业,门庭于是得以保存了下来……
皇家寺庙被烧了,传到北京嘉靖帝老儿那儿,嘉靖帝大发雷庭,立即下旨“法司”等有司衙门将报恩寺一把手艮山住持和其它等十八名中高层管理干部一干执事僧全部逮捕查办。
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的和尚高管们,就象《红楼梦》中那些享尽荣华富贵的小姐少爷们遇到抄家一样,哪里经过这等事,那些暂时没有被逮捕的和尚担心受到株连,只恨爹娘少给了两条腿,纷纷闻风而逃。
明朝的“法司”,又称“三法司”,即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近似现代的公安部、检察机关、法院三个部门。
自从嘉靖同志担任明朝第十一代接班人一把手四十多年以来,长期旷工,赖在后宫家中不上班,把毕生的精力用于追求个人长生不老的伟大事业上来,以至于导致朝庭贪污腐成风,吏治败坏;边事废弛,日本鬼子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甚至让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任由大肆掠夺, 烧杀抢掠等等这些灾祸,哪一件事都要比报恩寺大火要严重的多,危害的多。
按说,报恩寺的火灾只不过是天灾,嘉靖同志为什么偏偏对报恩寺的天灾如此较真起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中的典范,没有能长久在世,之后也没有见过有方士能从自汉、唐、宋活到现在的。陛下接受陶仲文传授的道术,并因此将其尊为师。陶仲文已经死去了,他都没有长生,而陛下凭什么能实现呢。至于仙桃、天药,就更为荒谬了。急于羽化登仙,枉费精神,用来追求虚无飘渺、茫然不可知的领域,臣认为这样会劳苦一辈子,而最终将一无所成。”把个嘉靖皇帝骂个狗血喷头,一钱不值。
即便是今天提倡公平、民主比阳光还要重要的普世精英们恐怕受到下属如此辱骂也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
通常我们日常工作中也会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人遇到需要向领导报告或谋求什么事,也是向领导身边的秘书或司机打听领导的心情如何,否则可能因为领导的情绪不佳而将影响自己所要谋求的事。
嘉靖同志自从出了娘胎也没有被如此骂过,一个小小六品官员,地市级干部,芝麻大的官,竟然如此目无君长,羞辱中央一把手,把个嘉靖同志气晕了过去。正值此时听到大报恩寺失火,顺便也就把一腔的怒火发全部到了报恩寺和尚身上。
寺庙高层和中层都进了监狱,其余没有被抓走也没有逃跑的执事僧遇到问题,想找个人商量也没有。
那个时候的监狱或许不象现在实行革命的人道路主义,进了监狱还管饭。明朝的罪犯可能可没有这样的幸运。
这从大师《年谱自叙实录》“予挺身力救之,躬负盐菜送狱中以供之。”得知,那个时候的和尚进监狱是没有监狱“八两饭”供应的。
那些底层没有逃跑的低级执事管理人员找到大师说:“平时有头有脸的领导都逃走了,你过去曾经跟随老方丈代理“衣钵”(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职务多年,也见了不少世面,认识不少上下领导,如今也只能由你出头或许能够救师兄他们了。”
大师毕竟是跟随西林大和尚多年的人,西林大和尚在世时是皇家寺院的住持,又是朝庭命官僧录左觉义,曾管理江南一百多寺庙,在佛教界声势显赫,经常受到信奉佛教的众多朝庭大官的拜访。
大师刚进报恩寺就曾经受到礼部尚书,武英大学士赵大洲的赏识,那么跟随西林磊和尚七八年之久,认识很多朝庭命官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这也与跟随大首长秘书或一般的司机等服务人员一样,即使是端茶倒水,也能有机会认识与首长结交的众多大官。
自古以来,关系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师那时年纪虽青,但是在寺庙里剩下的和尚中,能够熟悉上层的也只有大师了。到了危难时候,大师若是不去跑关系,为住持等寺庙干部申冤,谁还有这个能力。即使这些执事不找到他,大师也会挺身而出,前去救援他们。
大师对执事僧说:“认识自然认识几个人,但是这年头什么事都需要钱,即便是遇到个愿意帮忙说话不要钱的主,可是让其找人托关系也要有钱打点才好办事的呀。”
众执事说:“这个我们都知道,我们又不是生长在天堂,世间这些人事怎么不晓得,只是如今寺庙烧的七零八落,断垣残壁,我们身家的财物也已经葬身火海之中, 只能一切全凭你小师弟作主便了。”
大师自言自语地说:“这钱从哪儿弄呢?”
一个执事僧说:“南京寺庙也不是我报恩寺一家,请小师弟能否到其它寺庙筹借一些呢?”
大师说:“若是太师翁在世,凭借他的名望借钱自然没有问题。如今新住持生死难料,人在人情在,我虽说是跟从老住持太师翁认识不少人,可是遇到借钱这样事,人家给不给这个面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去碰碰运气了。”
众执事僧说:“说不得,别的也没有好法子,只能由小师弟出头露面受些委屈了。”
大师说:“都是自家人,说什么受委屈,更何况从小受到老住持的抚养厚恩,还没有报呢,这都是应当的。”
有个执事说:“无极大师在天界寺讲经,听说老住持在世时,曾经将小师弟托付于无极大师,日前还看到雪浪也在无极大师那儿学经,还有云谷大师声名远播,能否请无极大师、云谷大师出面帮助一二呢?”
大师说:“这话到提醒了我,云谷大师是世外之人,从不问世事,更无身外之物;无极大师到可以前去一试,只是有了无极大师作保,即便能够借到钱,想来也是有限。我想寺庙烧了,但是各家各户田地还在,不如先卖一部分田地以解燃眉之急如何?”
众执事僧说:“这田地原是我僧人活命的命根子,没有了田地,我们今后吃什么呀,不过要救出住持和各位头头们也只能如此了。”
大家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从各房的田地中摊派出一部分田地,以作打点官府衙门之费用。”
有了钱,大师就能到监狱里就能买通狱卒,让住持和各位被捕的师叔们少受些罪了。
被抓去的十八位僧人是朝庭命犯,刚进监狱就被关进死牢里。
大师第一次前往监狱探望的时候,死牢潮湿阴暗,骚臭难闻。三月的天气仍然非常的寒冷,地上仅仅有一张破旧不堪的席子和一些稀少的稻草,没有被子,十几个人拥挤地坐在一起,见到大师来了,如同见到亲人一般,一齐站了起来问道:“终于盼到有人来看望我们了。”
艮山住持已经是五十几岁的老头了,见到大师竟然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泣着说:“德清你快想办法把我们救出来吧!我们都是冤屈的。在这里受冻受饿,真的坚持不住快要受不了了,这里的官爷天天骂我们是死囚犯,早死早投生,还无缘无故的打我们,我们真的快受不了了。”
大师准备将带来的几床棉被交给住持,狱卒说死牢有规定,不准家人送物品到牢中。大师给了些钱,好讲歹讲,才将棉被交到住持的牢中。
大师后来又带去一些钱,总算让狱卒不在无缘无故地打骂他们。
大师见到死囚中也有单独住在一间房子,房内摆设齐全,还有书案供写字读书,就象富贵人家的书房。大师一打听,都是家人交了钱的。
大师有了钱,也立即买通狱中管事的官员,让住持与众僧人搬到了条件好一点的牢房之中。
从报恩寺到南京刑部相距二十里地,大师除了每天与留守寺中的僧人共同背着饭菜为做在牢中的艮山主持和众位管事僧人送饭。还要到处托门子,找关系,帮助受冤枉的诸位领导师傅解脱冤屈。
大师从报恩寺到监狱来来回回往返三个多月,幸亏朝中有西林老方丈的俗家弟子和一些有故交的朋友,又有了银子打点,经过一番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遇到愿意帮忙,并且能够说得上话的贵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小鬼也能欺负你。其中的酸甜苦辣,曲曲折折,只有大师一人知道,别人是无法体会得出来的。在贵人帮忙下,又恰逢嘉靖皇帝已死,新皇帝登基,没有人再追究此事,在钱的运作下,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报恩寺向刑部缴了若干钱粮之后,众位当事的僧人不仅都免去了死罪,还答应将全部逮捕的僧人放了回来。
大师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回到寺庙告诉在家的众僧人说:“住持与众僧人即将被放回来了,我们要为住持寻找合适的方丈室吧。”
当事的僧人说:“主要佛堂全部焚毁,只有远离大殿的一些没有住的低矮杂物房子没有被烧,我们一些人就暂时住在那里。比较好一点的房子就是平时用来招待僧人俗家亲属的那一排客房也没有被烧,算是最好的了。”
大师说:“就将客房打扫让住持暂且先住下,等待将来渡过难关,有钱了再盖吧。”
众僧人说:“也只能是如此将就了。”
过了两天,大师听说新住持已经回到寺庙,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力,心里很是高兴,立即前往方丈看望少师翁艮山。
大师走进方丈室,方丈室内已经站满了来看望住持的僧人。
艮山住持睡在床上,已经病的不成人形,见到德清来了,几次欲想爬起来坐下,只因身体太过虚弱又躺了来,气喘吁吁地说:“过去师傅在世时常常说你如何的忠厚善良,又是如何的有慧根,师傅果真没有看错人,这次没有你的努力,只怕我们这些人将死在牢里不能出来了。这些日子太辛苦你了。”
大师连忙走过去,站立在住持床前,摸着住持的手说:“师叔这些日子受苦了,都怪小徒没有能力将师叔早一点解救出来,才让师叔遭受如此大罪。”
艮山说:“听说为了救我们借了不少钱,先前师傅圆寂时,已经欠了很多债。不知这钱今后何时能还得起啊。”
大师见少师翁身体虚弱不堪,对少师翁说:“师叔回来多多休息,别的事暂且放在一边,等师叔身体养好了,再想办法也不迟。”
艮山说:“你过去一直是住在师傅的方丈室里,现在寺庙大都烧毁,还剩下那些平时不住的矮小房子,是不是仍然搬到方丈室与我一起住吧。”
大师说:“不必了,太师翁在世时就曾经让我跟随无极法师学习佛法,雪浪已经在无极法师那儿了,我想也到天界寺无极法师那儿暂住,平时如果有什么事,让人告知一声,我再过来。”
艮山说:“这样也好,那么你就安心去学习吧,今后有什么事,我会让人叫你过来。”
于是大师来到天界寺与雪浪住到了一起。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是我最初结佛缘的地方,当初殿阁嵯峨是那么的威严神秘;到西林老住持的方丈室,要经过弯弯曲曲花木掩映的小路,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还有那寺院杏黄色的院墙和香烟缭绕中络绎不绝的拜佛烧香者,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大师说:“我刚到报恩寺,看到琉璃塔是那么的高大,几乎耸立到云彩中,新奇的不得了。等到晚上又看到塔灯无数闪闪发光的佛灯,金碧辉煌,照耀寺庙远近昼夜通明。我被惊呆了,我想,我的妈呀,这寺庙怎么这么有钱,这一晚要烧掉多少油呀。”
雪浪说:“我数过那塔灯,共有一百四十盏,如今琉璃塔虽然没有被烧掉,但是没有了宏伟殿堂寺庙,孤零零地塔点灯还有什么意义呢?今后如果有能力,我们一定要将报恩寺和塔灯恢复起来。”
大师说:“是的,这次大火将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太可惜了。”
雪浪说:“我最喜寺内那棵五谷树了。春暖花开的时节,支条上开出雪白的繁花,象雪花落在绿叶之间,春风吹过,就象层层浪花翻滚。最有趣的是,五谷树结的果实年年不一样,今年象是稻谷,明年象高粱,后年又如玉米……”
大师说:“对对,真是奇异的很,我来寺后过了几年也发现,这果实今年仿佛象小麦,明年又象小米,甚至还有象鱼、象虾的。真是奇怪极了。”
雪浪说:“后来我打听到,这树原来是郑公公郑和大人从西洋带回来的,原名叫雪柳,我还用此树叶泡过茶,味道不错。大火之后,我特地去看了这树,可惜只剩下半截黑树桩了,不知能重生否。”
大师说:“一切都已经发生,一切都已经过去。既然发生已成为过去,就没有必要纠结,重要的是后来怎么去补救。今后我想出去远游参学,唯有努力,拼命精进修行、养德,寻找大机缘才有可能恢复报恩寺。”
雪浪说:“就让我们一起去远游参学寻找机缘吧!我也发誓,今后若是有缘,一定来重修报恩寺。”
三十五年之后,即,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年 ) ,雪浪在担任报恩寺住持期间,见琉璃塔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即刻募捐银数千两使之琉璃塔得以重修,让琉璃塔重放光彩。这自是后话。
正当大师与雪浪计划远游寻找机缘的时候,这时传来了少师翁艮山住持圆寂了的消息。
可怜的艮山和尚五十多岁的人了,从小跟随西林大和尚从未有过吃过如此的苦处,进监狱又受了种种的折磨,出狱后不久,终于含着一肚子冤屈撒手人环去了极乐世界。
少师翁去世了,太师祖的门庭再也无人支撑了,能够办事的只有大师一人。报恩寺烧了,一场官司下来,欠下许多债务,办理少师翁丧事又增加一些借贷。大师只好暂时放下远游的念头,留在天界寺,一边处理艮山去世后遗留下来的债务,一边要求仍然跟从无极法师修持佛学。
无极法师对大师说:“眼下冬天快要到了,老纳准备开讲《法华经》,这法华经你已经倒背如流,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对于你而言,是怎么开悟问题,不必再听我讲法,平时与雪浪就做我的助手,为一些反应迟钝的听讲僧人做一些解疑也就行了。”
于是大师就留在天界寺做了无极法师助教。
大师虽然不能远游参学,仍然留心在修持的僧人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以期望一同云游四方。
大师每天早晨上厕所时,发现天界寺的这个厕所每天都是打扫的非常干净,却从来不见有人打扫,心里感到很奇怪。
厕所本是一个最肮脏,最为人们掩鼻而过的地方,不是方便小解,谁也不愿意在此处停留;而那些下等的净头僧人,即是打扫厕所卫生的和尚,为了寻求生活被寺庙安排打扫厕所,也是扫一天,不扫一天,或隔几天也不打扫,看到厕所实是不能下脚了,甚至遭受到众僧人抱怨了,才勉强马马虎虎打打扫一下。而大师现在看到的是,任何时候到厕所都是一尘不染。能把一个不起眼的厕所打扫工作做到如此的完美境界,必是心地毫无杂念,不是一般的高人。
大师动起好奇之心,决定探个究竟。每天深夜起来到厕所观察,一连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打扫厕所的净头(清洁工)是个黄肿病行者,奇丑无比,五官皆露,但神凝骨坚,每天半夜里点灯干活,等到凌晨时分众僧起来登厕时,他的活已经干完躲了出去。
大师所观察的清洁僧人黄肿病行者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佛门“鲁班”的妙峰法师。
妙峰法师不但对佛法造诣极深, 且掌握了佛家所说“五明”中的“工巧明”,由普通工匠变成了建筑方面的天才。
“五明”中的“明”意思是学问或学科,“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其中:
“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类学科。
“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
“因明”:指印度逻辑学
“内明”: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任何一个有道行的佛教徒,至少会掌握这其中一个以上的“明”。
根据大师著作的《妙峰禅师传》中记载,妙峰禅师俗家姓续,名字叫福登,别号妙峰;籍贯山西平阳人(今山西临汾),原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狐鞫居之后,约1540年生于一个贫苦家庭。
妙峰禅师七岁时,遭遇荒年,父母病饿而死。当时家里穷得连薄皮棺材也准备不起,在乡邻亲友的帮助下,用两片破席包裹,草草埋葬了双亲。
此后,妙峰成了无人抚养的孤儿,每天给村里人放羊,勉强糊口。这样长到了十二岁,为了能够吃饭,便到寺中剃度为僧,修行吃斋。
那个时候,正处于嘉靖皇帝尊崇道教时代,连嘉靖皇帝他妈皇太后都是敬鬼敬神,不大信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跟我们这个时代一样,过去讲公有制,于是就有人提出“宁愿社会主义草,不要社会主义苗”;现在讲私有化,于是只要讲公有制,就是僵化的代名词,越私有越先进。皇帝母子两人信道不信佛,自然导致很多寺庙受到冷落,和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而妙峰禅师自幼家穷,失去双亲,营养不良,相貌长的奇丑、年纪又小,谁都可以支配他,不管多么累的活,寺庙中不管遇到多么肮脏的活,别人不愿意干的,都要让他来干,最重要的是,在寺庙里还常常吃不饱。
妙峰在寺庙里转眼熬了五六年,到了十七八岁,想想如其在此一事无成,不如出去讨饭,至少自由了许多。
于是妙峰禅师从山西平阳要着饭流浪到蒲州(今永济市),白天在蒲州城里讨饭,晚上睡在文昌阁里。
历史上的各地的文昌阁,是儒生祭祀的地方,平时也是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一般夜晚无人居住。
这一年,刚好碰上晋南大地震,蒲州墙倒屋埸,一片狼籍。妙峰所睡的文昌阁中的一幢房子也倒埸了,妙峰被压在塌屋之下。大家都认为妙峰必死无疑,谁知,管理文昌阁的朗公带领一班人把妙峰挖了出来,发现妙峰竟然还活着。消息传了出去,蒲州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个小和尚很神奇,纷纷想结识他。妙峰由此结识了一位大贵人,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奇异,相貌不一般,就有了资助的念头,于是对妙峰说:“我想提供一切生活条件,让你在中条山上的栖岩寺‘闭关’五六年修行,不知你愿意否?”
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与西边的华山相比,素有“东华山”之称。
所谓“闭关”,就是关着门不出来,集中精力修行佛家精典,生活问题由“护关人”照顾。
这个法门,要求修行者一直站着修行,几年之内不许坐也不许睡,其辛苦不是常人能够做得到的。
妙峰说:“施主如此富贵尚且敬佛礼佛,小僧身为佛门之中人,且有不愿意之理。”
朱王爷听了大喜,立即让人在已经破败的栖岩寺帮助妙峰修理了几间屋子居住。又派了几个“护关人”服侍照料妙峰的日常生活。
妙峰“闭关”前向附近一位法师请教了“法界观”的修行法门,便开始了漫长的“闭关”。
所谓“法界观”是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观”,则意思为以智慧来观察,也是佛教中的常用术语,内函丰富,非同一般语义。
栖岩寺原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高僧昙延的发迹之地。
昙延俗名王聃(516—589年),字耽子,法号昙延。隋河东临晋县耽子村(今临猗县)人。为后汉司空猗氏侯王卓之后。少年时家境贫困,随父务农。因看不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不平等现象,便抱着消极避世思想,16岁便跑到中条山灵居寺(后改为栖岩寺)。
民间对于昙延在栖岩寺出家有一个传说故事:
昙延少儿时沉默寡言,不喜说话,父母平时叫他憨娃,村子上人也都认为憨娃是个傻子。
有一天,正是秋末农忙,临晋县耽子村外,突然来了一只猛虎,一连几天也不离开村子,这让居民非常的惊恐,不敢出门做农活。有些村民议论说,猛虎无非是饥饿难忍,不如大家筹钱,将王家的傻子憨娃买来喂虎。在村民逼迫下,只得忍痛将憨娃送出村外让老虎吃。谁知老虎见了憨娃立即乖乖伏下,憨娃顺势骑上虎背,赶着老虎从此离开了村子。
村子中人和憨娃的父母都认为憨娃必死于虎口无疑,谁知憨娃却被老虎驮到一百多里外的灵居寺一处土窑洞(现为昙延洞)放下,返身刨了一个大坑,坑中涌出一股泉水(现名虎刨泉)。老虎喝足了水,将憨娃放下扬长而去。
直到第二天,憨娃被灵居寺住持发现剃度收为徒弟,起法名“昙延”。
昙延出家后,在老住持的教诲下,聪敏异常。《涅盘经》一听就懂,《维摩经》过目成诵,很快就声名远扬百里之外,成为民间百姓传说中的神童。
后来老住持死了,就让昙延接班做了灵居寺住持。
有一年蒲州大旱,昙延在寺中摆起道场祈雨,虎刨泉下的百丈瀑布突然旋转如白云,飞腾上天,倾刻之间,行云布雨,解决了当地的旱情。已经统一了北朝的隋文帝听说此事,敕赐外国贡品玛瑙盏供奉于寺中,以示褒奖。
后来隋文帝又下诏将灵居寺改为“栖岩寺”,大兴土木,建筑仁寿宫,扩建道场,赐赠透凌碑、鱼子碑,增建舍利塔、白云洞等。又将当年的小土窑改为砖洞,把昙延的金坐像供奉在洞内,名曰“昙延祖师洞”。
一千年后,妙峰在当年昙延出家的栖岩寺旁边的小房子中坚持闭关三年,忽然有所开悟,便写了四句佛家偈语,让一个“护关人”送给山阴王审阅印证。
“偈语”就是和尚修持佛经感悟时的打油诗。
朱王爷读了偈语,感到妙峰确有慧根,大为佩服,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不过想到妙峰还年青,需要的是挫折砥砺,于是找了一只破旧臭鞋底,并另附了一张纸,写道:“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让“护关人”带给妙峰。
朱王爷的意思是说,你这首打油诗不过是卖弄嘴皮子罢了,寄这个臭鞋底给你,就是打你这张卖弄的嘴。
妙峰见了臭鞋底和朱王爷的信,自然明白了朱王爷深意,便在佛前认真地拜了几拜,拿线把臭鞋底拴起来,挂在自己脖子上,当作“座右铭”,继续刻苦修行,从此不再乱发议论。
又过了三年,妙峰“闭关”期满,便出来拜见朱王爷,朱王爷又让妙峰出门云游,参访南方各地的高僧,提高见识。
妙峰后来便云游到南京天界寺挂单暂住。寺里和尚,看他又丑又脏,便让他一当了一个打扫厕所的清洁僧人(净头),由此便结识了德清大师。
天界寺的这个厕所原来又脏又臭,自从妙峰来了担任清洁工之后,厕所变得非常的清洁。
大师便认定这位黄肿病行者是个高人,决心和他结交。
有一天,大师发现厕所无人打扫,一打听,原来黄肿净头生病了,便决定前往看望。
一个厕所的“净头”是寺庙最底层的僧人,就是目前讲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时代,清洁工也仍然是被社会看不起的职业。
而当时的大师是天界寺无极法师的助教,属于佛教界高级白领阶层,妙峰禅师见全国知名天界寺里一个比自己小了五六岁的高级白领,竟然亲自去看他这个无名“净头”,不禁大受感动。当得知大师想寻找志同道合的僧人结伴同游的来意,也正合自己的心意,便一口答应了下来。由是两人从此建立了几十年的真挚友谊。
大师见黄肿病人虽然奇丑无比,五官皆露,但神凝骨坚,双眼凸出,眸子闪闪发光,明亮有神,便询问道:“病好些了没有?”
妙峰:“好是好些了,只是嘴馋更加难以忍受,可是到食堂看到饭菜又吃不下去。”
大师听了笑了起来说:“这是久病思食呀,只是大食堂火食差些,大病初愈,口头淡些,吃不到可口的饭菜,你等一会,我马上就去给你拿些吃的来。”
妙峰说:“这里的规矩是不允许僧人到外面买吃的呀,你就不要操心了。”
大师说:“没有关系,不会让别人知道的。”
过了一会儿,大师出去拿来了一些果饼,放在袖子里面带给了妙峰,这才问起妙峰的法号。
妙峰说:“法号妙峰。”
大师见到妙峰住在厕所不远,居室简陋,就说:“你身体虚弱,在此环境影响身体健康,等有机会,我回头给执事僧说一下,给你调换一个地方。”
妙峰说:“我知道你很忙,你去忙你的吧,不必费心管我的。”
自此之后,大师经常来看望妙峰,谁知几天后大师再去看望妙峰时,妙峰却不见了。
大师知道妙峰了解自己债务缠身,事务繁忙,还经常关心他的身体,又不知何时能够起程,担心拖累自己,所以悄悄离开了天界寺。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中这样叙述与妙峰认识的经过:
这一年冬季,我在天界寺跟从无极大师听讲《法华经》,因为我先前立志要远游参学,就经常观察僧众,以期寻求一位同伴,竟然许久也没有找到。一天,我看到厕所内非常精致清洁,想到打扫厕所的净头僧人一定不是寻常之人,于是我就去拜访他。见到之时,却发现是一位患黄肿病的僧人,一双深陷下去的眼睛极其明亮有神,我更加觉得奇怪了。每日早起都发现厕所已经清扫完毕了,但却不知何时打扫的。我故意晚上不睡,悄悄从走廊下面走过去观察他,原来在大众刚刚结束参究时,他就已经收拾好了。又过了几天,我见到厕所不怎么整洁了,也见不到那位僧人,于是去问执事僧,他说:“净头病了,在客房里呢。”我前往探察,看他无法忍受的样子,问道:“你还好吗?”净头回答:“这业障之身已经难以支撑了,但嘴馋更加难以忍受啊。”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说:“每次看到行堂的饭菜,就恨自己放不下吃的念头。”我笑着说:“这是久病思食呀。”于是知道了他是直心之人。为此,我收拾了一些果饼,放在袖子里面带着去看他,并问他的法号,他说:“我法号妙峰,蒲州人。”我于是和他相约结伴同游。几天后我再去看他时,人却不见了,我知道他的为人,是担心拖累我,所以悄悄离开了。
妙峰禅师离开天界寺与德清大师分别几年之后,其间与德清大师几度相逢,德清利用其皇家寺院出来的名气,妙峰则利用朱王爷财力物力上的支持,不久在修持佛事上声振海内,并得到朝庭上上下下官员和皇家的赞誉。这都是后话。
后来,妙峰禅师又竭尽毕生心力于佛寺建筑、桥梁修建与道路开筑,被誉为佛教界鲁班。
妙峰禅师在全国云游数年,凡京、晋、冀、秦、川、云、贵、鄂、豫、皖、苏、浙无不有其足迹。凡涉足之地,无不有其建筑杰作。
由妙峰禅师所建造的蒲州万固寺殿宇和舍利塔、陕西三原县泾河大石桥、宁化(今山西宁武)万佛石窟及寺庙、河北宣化府(今河北张家口)洋河23孔大石桥、佛教三大圣地五台山、峨眉山、宝华山三座大铜殿(现今仅存五台山一座)、太原永祚寺(今双塔寺)、芦芽山华严寺等等这些遗存的历史建筑,都是中国历史传统建筑文化上的奇珍异宝,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峰禅师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在太原建设永祚寺的工地上患病,到当年的腊月十九日早晨卯时,像平常坐禅一样,端然而逝,终年七十三岁,法腊五十一(即,受具足戒出家做和尚五十一年)。
妙峰禅师逝世前数日,明神宗敕封他为“真正佛子”。及闻其逝世,又赐金建塔于永明寺之西,并命令相关人员,继续完成大师的未竟工程。慈圣太后则赐千金、布五百匹助办丧事。
憨山大师与妙峰禅师相处几十年,虽然曾经在思想上与其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这都是后话,但其友谊却从来没有受到影响。
憨山大师,在得知妙峰禅师逝世后,因罪贬在南方,不能亲临葬礼,专门撰写了一篇《妙峰登禅师传》,记载了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两人的交谊。
在《妙峰登禅师传》中,憨山大师在传记最后赞叹妙峰禅师说:“我明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唯师一人而巳”;又说:“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
意思是说,明朝二百多年来,在佛教界建立如此功德的唯妙峰禅师一人;我两人之间名义上是道友,但在心里却把妙峰禅师当作自己的老师对待。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到住持这样的人才。
朝庭僧录司派人征求报恩寺意见,应该让谁担任住持为好。大师想到太师翁曾经赞誉过云谷忠公是一个可堪大任的有德之人,便特举云谷忠公为报恩寺住持。
这里的云谷忠公不是菩萨托梦给浙江嘉善云谷法师引导大师向佛的那个法师,而是与西林大和尚出身同门,在报恩寺充当一名火头工的老僧。
有一次,大师对《金纲经》中第六品《正信希有分》说到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所疑惑,便请教太师翁,太师翁让他去斋堂找一位云谷的火头工讲解去。
大师听了感到非常惊讶,心想,一个打杂的火头工能懂什么。等到与云谷的火头工探讨金纲经各品的时候,大师才大吃一惊,没有想到报恩寺除了太师翁对金纲经》研究至深,无人可比,原来这个火头工对金纲经的讲解不亚于太师翁。
报恩寺失火后,很多的建议也是来自云谷忠公。
朝庭采纳了大师的意见,让大师协助云谷忠公处理好报恩寺债务问题。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说:
【原文】
隆庆改元丁卯
予二十二岁。特举云谷忠公为寺住持,以救倾颓。比为回禄(相传为火神之名,引伸指火灾)事,常住(指寺庙)负贷将千金,皆经予手。众计无以处,予设法定限三年尽偿之。是年,奉部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本寺设义学(旧时一种免费学校,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教僧徒,请予为教师授业,行童将二百人。因是复亲《左》、《史》、诸子故业。
翻译成白话:
隆庆改元丁卯(1567年)
我二十二岁。特别推举云谷寺忠公为报恩寺住持,以挽救快要倾倒的法幢。核算火灾的损失,常住负债接近千金,所有款项都由我经手。大家都无计可施,我却设法限定在三年内还清全部债务。这一年,教育部门下了檄文,在报恩寺设立义学,培养僧徒,并请我做授课老师,学童接近二百人。因此我又开始接触《左传》,《史记》和诸子百家这些过去的学业。
【原文】二年戊辰
予二十三岁。是年,谢寺馆,复馆于高座寺,以房门之累然也。
翻译成白话:
二年戊辰(1568年)
我二十三岁。这一年,报恩寺的学馆被关闭了,又在高座寺开学了,都是因为门庭失火连累造成的啊。
从《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得知,报恩寺此次火灾引起的负债近千金。
依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大约四两银等于一两黄金。负债千金若是折算成白银,约合四千两白银。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5元至3元之间,以一般价2.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950元。也就是说,当时报恩寺的债务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即达到接近四百万元左右。
对于一个寺庙的债务高达近四百万元,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僧录司派来的官员在寻问大师如何解决债务问题时,大师建议说:“希望朝庭允许报恩寺办义学,让那些没有钱读书的穷人家孩子受到教育,寺庙也可以办义学名义面向社会筹集一部分钱,另一方面由本寺向过去常常到报恩寺进香拜佛的一些乐意行善有钱的老施主筹集。并答应三年之内保证全部偿还。
朝庭同意了大师建议,不久即下达文件,允许报恩寺设立义学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指定大师负责解决所恩寺债务问题。
有了朝庭的支持,报恩寺招收了二百多名学童,计划学期两年,作为精通四书五经的大师自然甘愿担任学童授课老师。
大师剃渡后,为了表示自己修持决心,曾经将从家乡带来了四书五经、《史记》和诸子百家这些过去书本全部烧毁,现在需要教书,大师又重新到处寻找这方面的书籍。
大师教了不到一年,学童家长们认为孩子们坐在低矮的教室里,光线不好,影响孩子视力且不说,冬天寒冷,夏天太热,抱怨报恩寺学习条件太差。
若不是被大火所烧,报恩寺怎么会让孩子们坐在这种教室学习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大师在报恩寺勉强教了一年书,既然孩子们家长有意见,大师不得不考虑将学生搬到一个条件好些的寺庙。
南京寺庙众多,唐朝杜牧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诗中的南朝指的就是南京。而南京寺庙则主要集中在东郊钟山脚下和南郊雨花台。
南京人有句歇后语“出了南门尽是事(寺)。”
南门就是中华门,过了中华门,约行六七里路就是雨花台。从东吴到南北朝,雨花台是南京的佛教中心。历史上,雨花台一带先后有寺庙二十余座,不过,现在几乎已经是荡然无存的了。
大师将南京所有寺庙在脑子中过滤了一遍,想到到了雨花台的高座寺殿堂宽敞,房屋众多,正是办学堂的好地方。
“高座寺”原名甘露寺,东晋时期,有个西域来的沙门诗黎密高僧曾在甘露寺设像行道。诗黎密虽不通汉语,却受东晋丞相王导敬重,为其驾车让其“高座”,时人呼之“高座”。甘露寺先是称“诗黎密寺”,后干脆改称“高座寺”。
“高座寺”地处南京雨花台。因寺庙为纪念南北朝时云光法师坐山巅说《法华经》,几天不吃不喝,感动上天落花似雨,天人以散花供养云光法师。后来寺院黄墙特用烧制的雨花石图案瓷砖装饰,以记念云光法师,自此这个地方又称之为“雨花台”。
说起云光法师,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云光法师平时极爱吃牛肉,有一个志公禅师屡劝他说:“法师!你讲经讲得这么好,怎么这点就放不下呢?”
云光法师巧辩说:“我这是吃而不吃!”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济公活佛流传下来的一句流传民间的名言名话。
济公活佛所念的这两句诗是有根源的。传说在四川峨嵋山的地方,有几个客商遇到山贼劫掠,逃入山中一寺院内躲藏起来。山贼追至寺内,要害杀客商,住持求强盗说:“佛门重地戒杀生,请你们放过客商吧。”
强盗知道这个住持大和尚自幼出家,虔诚信佛,从不吃肉,于是让手下人拿出酒肉对住持说: “要想我放过这些客商也容易,只要你吃了这些洒肉,我就放过这些人。”
和尚违反戒律吃肉是要下地狱的,但是住持毫不犹豫,一边念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边抓起酒肉就吃了下去。
大乘佛法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献身信念。
地藏菩萨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也曾经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宏誓大愿。
或许云光法师只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济公活佛后面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所以云光法师死后随业受生,托生为牛,等到长大了,耕地拉车劳作,吃的是草,还受主人鞭打,饱受煎熬,苦不堪言。
有一次,它拉的车陷在烂泥里头,它拉不动了,累的精疲力竭,主人还不断的打他。这时候,适逢志公禅师路过,以天眼观之,知它是云光法师转生的,就问:“云光!当初劝你不要吃,你说你是吃而不吃。那么,你现身为牛,云何拉而不拉?”
云光法师听了之后,顿生大惭愧心,转过头来向车辕上猛撞,即刻将天灵盖撞的开裂死了。
云光法师转世后,虔心信佛,再也不敢违背戒律,终于修成大道。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第九章 大师初次远游

2

大师与高座寺住持反复协商,便将报恩寺的义学搬到了高座寺
开学。
义学搬到高座寺一年,学期结束,报恩寺的债务仍有两千多两
白银没有着落。大师受到金山寺社学聘请,一边继续坚持教书,一
边与雪浪继续四处化缘筹钱。
雪浪父亲黄公原是南京的大财主,已经将家中大部分财产捐给
了报恩寺,看到儿子仍然为报恩寺的债务四处奔波,非常着急,就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祈求说:“大慈大悲的菩萨,请发
慈悲,让我儿的善举快点如愿吧!”
观世音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
表智慧,表示菩萨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观世
音菩萨对于黄公的祈求祷告自然感应,立即施展法力,让一个人来
到黄公家作客。
这个人姓王,原是生意人,有一年到南京做生意,不料亏本流
落街头穷困交加,内心恐惧不已,终于有一天病倒在黄公药铺前被
黄公发现,让人抬到后堂救助。在黄公药铺养病期间,黄公见他寂
寞,便将手中常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送他阅读修心养性。
王姓商人识字不多,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仅有两百六十个
字,也就认真读了几遍。有一天,当反复读“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法空相;不生
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无苦集灭道”这些经文时,不禁豁然警醒。回想过去为了
赚钱,自以为聪明,不惜说假话,弄虚作假,不知坑蒙欺骗了多少
人,到头来一场空,又一场大病,几乎远离人世,原来世界上万事
万物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自己一颗虚妄的心在作崇。既无我
的色相存在,也无苦的概念存在,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人生八苦;人世间一切集聚无常、生灭涅磐。
心病恐惧没有了,从此远离了一切妄想“心无挂碍,无挂碍
故,无有恐怖”,恐惧和苦脑消失了,原先的心病也随即好了。
等待病好告别黄公药铺时,黄公又资助些盘缠。后来王姓商人
便将黄公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带在身边,把这佛家最短的经
文《心经》中怎么样认识自我的智慧融入到生意管理中去,始终保
持一棵慈悲善良之心,绝不敢有任何欺诈。不几年间,王姓商人财
源茂盛,生意达三江,不禁想起自己当年曾经流落南京街头几乎病
死饿死之际,曾受到黄公舍饭之恩救了自己一命,现在发财了定当
前往报恩。
当王姓商人得知黄公为替报恩寺还债几乎散尽家财,便对黄公
说:“小侄受到了恩公影响,这《多心经》放在身边时时颂读,这
些年做生意有了钱,也是不忘善事,资助人无数,既然恩公为挽救
报恩寺散尽家财,那小侄愿意捐献四千纹银以解燃眉还帐之急,等
待将来筹集到更多资金时,小侄再来资助建立报恩寺。”
雪浪得知有个商人愿意捐款四千两,不仅还清了债款,还有结
余少许修理寺庙,当今把这消息告诉了大师。
俗话说,无债一身轻,大师自然也高兴万分,连说:“太好
了,太好了,我们马上就可以有时间出门远游了,这都是太师祖保
佑啊!”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对大师这一阶段有如下记载:
三年己巳
四年庚午
予二十五岁。二年皆应金山聘馆。
不久,少师祖圆寂了,太师祖的门庭再也无人支撑了。先前太
师祖圆寂时,由于没有积蓄,办理丧事所需的款项都是借贷来的,
所以欠了很多债。如果寺院分家,那么门庭一定会保不住了。我想
到了太师祖的遗命,于是想方设法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剩下的钱分
给诸位弟子各自从业,门庭于是得以保存了下来。
大师通过雪浪父亲募捐和自己的教书努力,终于还清了太师祖
圆寂后留下的一切欠款,到了二十六岁这一年春天,大师与雪浪决
定结伴到庐山参访创建“净土”宗的祖师慧远和创建“顿悟”法门
的南禅祖师竺道生。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传说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
庐为舍。到了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庐山已经为中国佛教中
心之一。
慧远,俗姓贾。东晋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宁武附近),出
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高
僧道安,听道安讲法《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
儒、道,遂从而出家成为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后来慧远入庐山住东
林寺,领众修道,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专修“净
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这
也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
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
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为主要理论依据,宣
称众生只要信仰佛教,并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即可消除无
量罪恶,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修学此宗,不必参禅也无须通达佛理,所以简便易行,信众遍
及下层民众和上层统治者。大师晚年在庐山东林寺专修净土宗,后
来在大师的影响下,此宗与禅宗相互融合,使禅宗的影响格外广
大。
而东晋禅宗大师竺道生(355—434年)本姓魏,巨鹿(今河北
平乡)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
后来跟从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鸠摩罗什
为今新疆库车人)学习翻译佛经,后来成为创建南禅“顿悟”高
僧。
所谓“南禅”相对于“北禅”而言。
禅宗五祖弘忍有两个高徒,一名神秀,一名慧能。
神秀主张“渐修”。神秀最著名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
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强调时常坐禅观心来消除
心中的妄念,被称为北禅宗。北禅宗“时时勤拂拭”,强调研读佛
经的重要性,非大学问不能领会佛经的要义,以至于北禅宗仅仅只
能流行于知识分阶层。
慧能针对神秀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禅法与神秀主张“渐修”恰好相反,主张“顿悟”,不
注重读经、礼佛,多是埋头干活,耕田种地,寓修禅成佛与行住干
活坐卧之中,适合下层劳动人民学佛,被称为南宗。由于南宗后来
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禅宗的正统,后世尊慧能为禅宗的六祖,
其弟子被称为禅宗之嫡传,而北宗则被称为弘忍之旁出。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3


且说,当大师与雪浪从南京长江乘船到了南康地界,听到从南
康上船的游人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在山中作乱,雪浪说:“师
弟,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我们就不去了吧。”
大师说:“有老虎怕什么,连贪婪的狼见到师弟我都吓跑了,
想来这老虎比狼要通人性些,大概不会吃人的。”
雪浪说:“算了吧,师弟在全椒家乡那次遇到狼没有被狼吃
掉,纯属巧合,大概是狼吃饱了,这次就不见得那么幸运了,还是
别拿生命开玩笑。”
大师说:“既然师兄害怕老虎不愿意前往庐山,那就暂且先到
吉安青原净居寺参拜青原行思法像吧,也就四百多里,走水路两天
就能到。”
大师所说的青原行思(671—740年),俗姓刘,名行思,法号
靖居,又称靖居和尚,唐朝吉州安城(位于今江西)人,佛教禅宗
大师,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座下之五大弟子之首。据说是汉长沙王之
后。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时年76岁的六祖慧能,对行思说:“从
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
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
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慧能对行思嘱咐大意是说,禅宗祖宗确定接班人都是以某种法
衣信物(衣钵)和“法”(密语)传授给下一代,想到我自己从五
祖那接班时得到五祖法衣信物以来遭受到无数灾难,更何况后代,
争竞者更多也就更加激烈。我今天选择你接班,就相信你,只以密
语传授于你,至于法衣(衣钵)就留在曹溪以镇山门,不传给你
了。希望你另开辟一个地方,不要让禅宗断绝。
因为六祖没有按照佛教禅宗的规定,将衣钵传给青原行思,虽
然被称为七祖,但不算是合乎程序的七祖法定继承人,因此憨山大
师在重建六祖曹溪之后,在继承发扬光大禅宗方面做出了重大贡
献,也被后人称为禅宗七祖。
既然师傅六祖不传衣钵,只让他另开辟一个地方,不要让禅宗
断绝。于是行思遵了师命,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开法化众。
世称青原行思。
相传行思禅师未出家之前,曾经游于青原山中,见其景致秀
丽,山水佳绝,便随手折下荆条一枝插入地中,言“此为灵地,树
当活”,后来荆树便为净居寺特有树木,荆树在寺庙中也象征着青
原寺。
行思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十二月十三日,跏趺而逝。
雪浪说:“师弟说到青原净居寺,为兄的到是想起文天祥的
‘夜宿青原寺感怀’了。”
雪浪说罢便双目紧闭低声吟唱起来:松风一榻雨萧萧,万里封
疆夜寂寥。独坐瑶琴悲世虑,君恩犹恐壮怀消。”
大师说:“师弟去青原是参拜净居寺禅宗行思大师法像,出家
之人既入佛门,念什么俗世诗,还是没有放下啊。”
雪浪说:“师弟烧了四书五经又如何,又能全放下吗?”
大师说:“后来又接触诗书还不是为了还债吗?那也是没有办
法的呀。”
不过,等到大师修成大道后,想到佛佗住世八十多年,讲法
三百多场,劝世人行善积德,这与儒家四书五经中提倡的“仁智礼
义信”大有相通之外,当初少不更事烧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精典,似
乎也太孟浪了些。”
雪浪说:“我想不管是佛学也好,还是儒教也好,都要有所建
树。想那青原行思是禅宗六祖慧能六大弟子之首,跟随六祖修道多
年,后来其名气却不如跟随他学道的师弟石头和尚,石头和尚开创
了‘洞山宗’,而青原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却没有建树,这
是为何?”
雪浪所说的石头和尚系唐代禅宗高僧,顿悟法门洞山宗的创始
人。俗家名陈希迁。他十二岁时到广东曹溪参谒六祖惠能大师,后大师圆寂,他又依嘱“寻思去”,归于青原行思门下,得师真传。
天宝元年希迁受请住持湖南衡山南岳寺,寺东有石状如台,他
在石上结庵,并自号“石头”。
民国初年,军阀内战期间,因乱兵纵火焚烧寺庙,为在附近行
医的日本牙医安移庙外,辗转到了日本,现供奉在横滨日本曹洞宗
总部。被日本曹洞宗僧人视为祖庭的南台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法
孙石头(希迁)和尚所辟的道场,为曹洞宗著名的法门丛林。
作为曹溪六祖传人,石头和尚主张“即心即佛”,强调六祖
“明心见性,不假于外”的宗旨,重视自己心性的觉悟。而在讲如
何达到解脱时则引导人们自信,认识自己本来已经解脱,不必再有
对外的任何追求。
下面这则著名的公案就体现了石头和尚这种禅学思想:
有位僧人向石头和尚请教:“如何是解脱?”
石头答:“谁缚汝?”
回答的意思是说,谁捆绑你了。既然没有人捆绑着你,那你还
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原来,我们所感到的束缚并不
在外面,真正的缠缚在我们的心里。
又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回答的意思是说,谁把你弄脏了?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的,那么即使身处因厄的境界,也
不会有众多的忧烦。心灵若是不安、烦乱,那么他即使身在寺院、
天天诵经念佛,心也犹如在闹市,不得安宁。所谓心无杂念、无妄
想,任何时候都远离“自我”的欲望和见解,就是心的清净,而并
非外在的清净之地。真正的净土其实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灵,没
有太多的功利,没有太大的野心,没有太重的执著,安然、平淡、
从容。
问:“如何是涅槃?”
涅槃为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
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
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
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
方可摆脱轮回。
答:“谁将生死与汝?”
回答的意思是说,谁将生死给予了你。
——摘自《景德传灯录》
在石头和尚的眼中,生命的实质在于自性,自性的实质便是自
由。因此,不要执著在生死这个问题上,也就是说,生不惶然,死
亦不畏惧。不必去寻求什么法门求得解脱,亦不必寻求什么西方求
净土,涅槃之道。一个人,只要他的心中了无缠缚,念念清净,去
除生死的干扰,也就彻见了自己的如来本性,他就是一个如如的天
真佛,自然也就把握了禅佛之精髓。永远不会再被烦恼生死困扰,
获得庄严解脱。
大师说:“石头和尚固然有所成就,青原弘法于吉州青原山净
居寺,为六祖门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发扬光大又继承
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传承禅宗其莫大功劳也是无人可比
的,怎么说没有建树呢?单说青原提出“看山水参禅三重境界”足
可供我辈参究一生的了。”
大师所说青原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其原话是说:“老僧三十
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
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
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三重境界意思是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
之初,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对许多事情懵懵懂
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并对这些现实有种信徒般
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修禅开始感觉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尘世之中的
诱惑在微笑的面胧后面隐藏着虚伪,表面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
的,真真假假,难以判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随之而来的是迷
惑、彷徨、痛苦与挣扎,甚至导致一些人因此沉沦,也有一些人开
始研究探索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
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修禅中已经彻悟时,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一种洞
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思想认识境界。人生自我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思反省修正,对世事、对世界,对自己的追求都有了
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应该放弃什么,从而开
悟、开智,在红尘滚滚中,做到“我自清风明月”。这时,看山还
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留在心中已经是有另
一种内涵罢了。
雪浪说:“师弟说的也是,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
人,各有各的因缘,修道之人专心修道,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不是
你我出家之人应该多想的了。”
大师说:“师兄说这话我赞成。”
大师与雪浪一路闲聊,三四月份正是东南风起,一叶帆船由东
向西,虽是逆流而上,扬帆顺风,不一日就来到了吉安青原净居寺
所在地永和古镇。
船在江中,远远只见西岸樯桅林立、车辐辘辏,商贾云集,人
群攒动,一幅繁华景象。
雪浪说:“没有想到如此小小山中却藏有如此繁华。”
大师说:“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吉州窑所在地,南北经商贩卖窑
器来来往往,集市自然兴盛。”
雪浪说:“青原净居寺在哪?”
大师说:“船家自是知道。”说话间,只见船家已经收起风
帆,掉头往东岸靠近。
大师说:“师兄请看,那远处山之巅隐隐有佛塔,看到没
有?”
雪浪说:“看到了,想见这青原净居寺是在赣江东岸了,见山
跑死马,下了船还不知要走多远呢。”
大师与雪浪在船中正在指点江山,只听船家喊到:“师傅,船
已靠岸了,请下船吧。”
于是大师与雪浪下了船,前往佛塔方向走去。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4 14:14:29
3
且说,当大师与雪浪从南京长江乘船到了南康地界,听到从南
康上船的游人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在山中作乱,雪浪说:“师
弟,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我们就不去了吧。”
大师说:“有老虎怕什么,连贪婪的狼见到师弟我都吓跑了,
想来这老虎比狼要通人性些,大概不会吃人的。”
雪浪说:“算了吧,师弟在全椒家乡那次遇到狼没有被狼吃
掉,纯属巧合,大概是狼吃饱了,这次就不见得那么幸......
-----------------------------
4


大师与雪浪顺着山路走了六七里,周围冈峦环拥,林木繁秀,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曲曲折折流向看不见的远方。山路迫窄,直
至走到山门才见到寺庙房脊上的青瓦从茂密的树林中现了出来。拐过山口,寺前有一座额首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祖关”二字
的石雕牌坊。过了山口便是山门了。
净居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俗称“大庙”,宋徽宗赐名“安
隐寺”。
行思禅师入青原山弘法后,开辟佛堂,广收僧徒,宣扬南宗的
“顿悟”法门。一时间,这里香火鼎盛,成为成为南方禅宗中心法
坛,佛教圣地。
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过吉州时,参
禅青原山。净居寺僧徒曾达千人,成为江西一大名寺。
诗人文天祥有诗云:“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
客,江西七祖家”。七祖圣地净居寺迭经历代修葺,寺内有金刚
殿、大雄宝殿、毗庐阁、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药树堂、七祖
塔亭以及左右禅房等等佛堂殿宇。
大师本以为净居寺应该是金碧辉煌,香烟燎绕,香客攒动,却
不料走近寺前却是寂寥无人声。
大师与雪浪顺着山门台阶,拾阶而上,走进大雄宝殿只见佛像
金身脱落,斑斑驳驳,佛身上沾满了鸟屎;到处是灰尘,到处挂满
了蜘蛛网;香炉歪倒,香灰满地;殿宇院落之间杂草丛生,一片苍
凉荒废景象,不见半个僧人身影。
雪浪说:“师弟,这是怎么回事?若大一个寺庙怎么衰败如
此,僧人都到哪去了。”
大师说:“谁知呢?”
雪浪说:“已近中午,师兄肚子有些饿了,还是先出去找些吃
的吧。”
大师不答,继续在寺庙的院子转悠,途经念佛堂、地藏殿、藏
经楼,除了无数鸟雀鸣叫声,依然是杳无人迹,四周静悄悄。直走
到僧房附近才渐听到人声。
只见数十名穿着破旧不堪僧衣的和尚围在那里,不知干什么。
雪浪说:“终于看到僧人了,这些僧人长发披肩,胡须拉喳,
都在干什么呢?”
大师说:“我们过去看看。”
走近一看,原来这些和尚围绕一口大锅,大锅里煮了一锅稀稀
的米粥,众多和尚手各拿饭钵子正在分稀粥呢。稀粥稀薄得能够照见到人的影子,如此众多的和尚至多也仅仅
能够分到一杓稀粥而已。且这些和尚过堂(即吃饭)不在五观堂
(食堂)怎么在僧房门前支起大锅煮起粥来了?
雪浪很是好奇,不禁走近前问道:“各位道友怎么午斋不在斋
堂,却在此吃斋,是何原因?”
经过僧人一番叙述,这才知道,嘉靖帝时强制尼众还俗、毁寺
焚像、裁汰禁革僧人,还先后三次下诏禁开南北戒坛,镇压设坛传
戒之主从僧众。净居寺的这些和尚都已经被强制赶出寺庙,只是中
午偷偷回到寺庙烧些米粥分吃而已。
大师问:“为什么不在斋堂煮粥,却在僧房门前煮啊?”
一个老年和尚说:“两位小道友来自何方?”
雪浪说:“我们是南京报恩寺来的,这是原西林住持的衣
钵。”雪浪指了指大师说。
雪浪这里说的“衣钵”指的是寺庙一种管事职位,相当于政府
或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大师从小跟随服侍西林大和尚,大至上传
住持法旨,接待来客;小至端茶倒水,洗衣、倒尿盆,什么都干,
自然是报恩寺住持办公室主任了。
众和尚一听是报恩寺的和尚,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有的询
问报恩寺被大火烧的怎么样;有的打听报恩寺的和尚有没有被撵
走;还有的抱怨说,如此苦日子何日才能出头。
老和尚说:“大家不要吵,既然今天“上座”到此,我众僧都
有救了。”
“上座”本是年青和尚对年老和尚的尊称,净居寺老和尚反而
尊称大师为“上座”,那是因为西林大和尚在世时曾经担任管理寺
庙的“僧录左觉义”,对于一般寺庙而言,“僧录左觉义”就是大
官了。大师是“僧录左觉义”办公室主任,自然被净居寺老和尚视
为“上座”了。这就与当前社会一样,如果国家某部门什么办事员
到地县级政府办事,即使那办事员比市长或县长年青很多,市长县
长也得表示非常尊敬一样。
雪浪说:“你们这寺遭遇到什么灾难了,怎么落得如此的荒
废?”
老和尚说:“自从嘉靖帝时强制尼众还俗,当道将我们赶出寺
庙后,寺庙的土地全部被商人占有,连五观堂也被商人会馆占用。希望上座能够言于当道,将寺庙五观堂和僧人依靠的口粮地索要回
来,允许我们仍然回到寺庙。”
雪浪说:“你们自己为何不到官府反映啊?”
老和尚说:“我们哪敢啊!我们都已经被强制赶出山门,要是
去了,不但可能挨板子,还可能被关了起来。”
雪浪说:“我们也是人生地不熟,不认识当地官府,官府也未
必听我们的话呀。你们让我们又怎么救呢?”
大师说:“我们就去试试吧,请你们哪位引路,办不成也不要
责怪我们。”
老和尚说:“我原是本寺的住持,上座去了,即使办不成,若
挨了板子,我也是愿意的,总得试试,不试又怎知没有用呢。”
于是老住持请大师和雪浪喝了稀米粥,边吃边商量了一下,喝
完粥便由老住持带路前往吉安府。
这吉安知府姓靳,名学颜,字子愚,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
人,在吉安担任知府已经多年,因曾经提建议改革金融制度,成为
历史名臣。著有《雨城集》二十卷留于后世。
隆庆接班后,听说靳学颜善于理财,为官还算清廉,百姓口碑
也不错,便下旨调任靳学颜为太仆寺卿。
知府为正四品的官,太仆寺卿是从三品,算是升了一级。
这一天正值吉安各县领导同志全部到吉安府祝贺。靳知府在府
中摆下酒宴招待往日的部属,刚刚酒过三巡,就听门房报告说:
“有三个和尚要求拜见老爷。”
靳知府说:“什么和尚,撵出去便了。”
门房说:“说是南京来的和尚,这里有他的戒牒”。门房说罢
便将大师的戒牒递到靳知府手中。
这戒牒就与当今的身份证一样,姓名、法号、师从何人、在寺
庙任何职务等,一个戒牒就相当于个人档案。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既然不是本地的和尚,那就无故
撵不得。
靳知府将递过的戒牒瞅了一眼,见到有南京报恩寺西林大和尚
签名,又见大师的职务是住持的衣钵,沉吟了一会,便吩咐说:
“请他们进来吧。”
靳知府在官场混了多年,是何等的精明,知道报恩寺是皇家寺院,与皇家及朝庭诸多大官交往甚多,断断得罪不得。等到大师进
府,靳知府又让家人罢了一桌素宴招待他们。
席间经过一番客套之后,大师便将寺庙要求索回商人会馆占据
的寺庙五观堂和僧人依靠的口粮地,以及允许和尚回到寺庙的意思
说了出来。
靳知府一听,这商人会馆和没收寺庙的土地都是自己批准的,
也已经收了商人的若干好处费,现在让自己推翻自己原先的决策,
失信于商人且不说,也有损自己的官威。想到这里便说:“大师有
所不知,当年强制僧众还俗也是朝庭的法度,既然寺庙空置,商人
要求在寺庙建立会馆,本官考虑吉安这些年来如果没有这些商人,
本地也不会得到如此的经济繁荣发展,便同意了商们的要求。现在
若是将原先批给商人的庙地还给寺庙,一者伤了商人的积极性,不
但有碍经济发展,二者也与朝庭的法度似乎不合。”
大师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跟从西林大和尚在报恩寺接待往来宾
客施主,见到过的一二品朝中大员也不在少数,何况是个小小的四
品知府。
大师一听靳知府打太极推卸责任,便微微一笑说:“当年施主
强制尼众还俗、将和尚强制赶出寺庙,这都是当年朝庭的法度,当
然与施主无关。不过,自从隆庆爷继位后,立即处死了当年乱国的
方士道士,还有长子朱翊钧生母已经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陈皇
后,而李贵妃最是信佛,想来这隆庆爷仁慈宽厚,最为孝道,以后
断不会再为难我佛门弟子的吧。”
靳知府早已经听说李贵妃儿子朱翊钧即将立为太子的消息,见
大师言谈中连李贵妃都抬了出来,在交谈中又听说这小和尚与朝中
汪司马等权贵相识,心中暗想,这个小和尚还真的不简单,若是拒
绝这小和尚所请,这事传到朝中,李贵妃会怎么想?皇帝又会怎么
想?即便皇帝眼下未必计较,以后太子继位,还不知要闹出什么漏
子。正所谓人无远滤必有近忧,小心驰得万年船,罢了,罢了,就
卖个顺水人情给这个小和尚吧。
靳知府想到这里,脸上立即堆下笑来说:“大师既然如此为本
地寺庙费心,有复兴寺庙之志,本官又岂非无情,就依了大师所
请,让原来和尚仍然回到寺庙,商人所占寺庙房屋及土地也让他们
全部还了吧。”一场由嘉靖毁寺焚像、裁汰禁革僧人,给净居寺僧徒造成的灾
难就这么被大师轻易解决了。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对于这一经历作了如是记载:
予二十六岁。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
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畜发,慨然有兴复之
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
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
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
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
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我二十六岁。我同雪浪洪恩法师结伴游历庐山,到了南康,听
说山里常有老虎作乱,所以没敢登山。于是我们坐船顺风到了吉
安,游历青原寺,见到寺院已经荒废,僧人也都留起了须发,我心
中感慨万分,决定兴复这座寺院。于是我对掌权的人说了这件事,
挑选了僧人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加以剃度,一共有四十多人。夏
季我从青原寺回到报恩寺,料理本门师祖的遗业,把一切都安顿妥
当。冬季十一月,我只身一人,托钵远游参学。
到了夏季,大师从青原寺返归报恩寺料理寺务。他把寺中事务
安排妥善后,已是十一月了。这时才著手准备实践一钵远游的志
愿。
雪浪法师表示反对,惟恐他不能耐受远游的艰难和寒冷,劝他
先游浙江、江苏一带,因为这一带气候温和,多是山水胜地,风景
秀丽,可供观赏。可是大师却认为:“我们众生的习气,都爱恋软
缓,喜欢那些赏心悦目的境界。如果想了生死,断烦恼,一定要艰
苦锻炼,到习气无法放纵的地方去,才容易制伏烦恼习气啊!若只
徘徊在江、浙一带,不是近在枕席之间吗?那对于修行来说又有什
么意义呢?”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4 14:14:29
3
且说,当大师与雪浪从南京长江乘船到了南康地界,听到从南
康上船的游人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在山中作乱,雪浪说:“师
弟,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我们就不去了吧。”
大师说:“有老虎怕什么,连贪婪的狼见到师弟我都吓跑了,
想来这老虎比狼要通人性些,大概不会吃人的。”
雪浪说:“算了吧,师弟在全椒家乡那次遇到狼没有被狼吃
掉,纯属巧合,大概是狼吃饱了,这次就不见得那么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6 09:38:19
4
大师与雪浪顺着山路走了六七里,周围冈峦环拥,林木繁秀,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曲曲折折流向看不见的远方。山路迫窄,直
至走到山门才见到寺庙房脊上的青瓦从茂密的树林中现了出来。拐过山口,寺前有一座额首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祖关”二字
的石雕牌坊。过了山口便是山门了。
净居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俗称“大庙”,宋徽宗赐名“安
隐寺”。
行思禅师入青原山弘法后,开辟佛堂......
-----------------------------
第十章 大师学习乞讨


1

大师回到南京报恩寺后,云谷忠住持说:“前几天我还念叨你
什么时候回来呢,自你走后,师傅门下众师兄师弟们经常为些琐事
纠纷,谁也不听谁的,我原是一个火头工,虽然现任了住持,众师
兄认为我不知内情,又都不听我的,你回来正好,就去协调一下
吧。”
大师问:“什么事呢?”
云谷忠住持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是过去师傅留
下的一些遗物,作为师傅门庭下众弟子,都想拿了去留个念想,也
可作为下一代传世衣钵的一个信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我刚刚
担任住持,不知师傅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为兄的想你德清长时间
服侍师傅,或许知道师傅原先的念头,也就一直拖至现在等你回
来。”
大师说:“原来是这个事,我知道。太师翁圆寂前就已经交待
过我,并留下遗言,只是考虑太师翁仙世不久,一时不忍心将他老
人家遗物分散,就拖了下来。等我到天界寺与无极师傅打个照面,
回来便将太师翁遗言拿出来读了,过些时日择个日子,举行个仪式
分了,料众师叔师祖从此也就无有异议了。”
云谷忠住持说:“原来我还着急呢,心想即便你回来了,师傅
的遗物又不能变成钱平均分了去,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还有大
小不一,轻重不一,面对这些长辈们纠缠不休又能如何,没有想
到,师傅早有安排,这回我就放心了。”
听说德清远游庐山已经回到报恩寺,西林大和尚门庭之下众僧
人纷纷来到德清过去住的禅室,见德清不在,又到方丈那儿打听。
云谷忠住持说:“大家不必着急,德清说师傅有遗嘱留下,等
去天界寺见他师傅无极法师后,回来就处理师傅留遗下来的门庭之事。”
众人听说掌门人有遗嘱留在德清处,立时安静下来,既然师傅
临走时留下遗嘱就太好了,不管师傅他老人家怎么安排,不管遗留
给自己多少都是师傅的一番心意,谁还会讲究多少不成。大家纷纷
议论一回,放心的转身回去。
不久,大师将师业料理完毕,于冬十一月又启程前往北方远
游。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记载:
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
游。
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春秋吴国、
越国的并称,泛指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地区),多佳山水
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
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即将北上时,雪浪师阻止我,怕我禁受不住北方的苦寒,劝我
姑且就在吴越一带走走,也有很多好山好水赏心悦目。我说:“我
们的习气就是留恋这些温暖柔软之所,所以一定要到一个习气无可
放纵的地方,才容易制伏它。如果还是在吴越一带辗转,那只能算
是在卧榻与坐席之间罢了。”于是我只身一人,托钵前往北方。
临行那一天,雪浪从俗家父母那里拿来十几双僧鞋僧袜,对大
师说:“此次路途遥远,这是我让俗家奶娘预备下的僧鞋僧袜,请
师弟留下,以便将来路上换洗穿。”
雪浪见大师将僧鞋僧袜收下了,又拿出一包银子对大师说:
“师弟虽是远离全椒乡下家门到这报恩寺,也是过惯了饭来张口的
舒适日子,从没有吃过苦,眼见寒冬将至,远游若是没有被褥睡在
外面,定会冻出病来,想那乞讨来的那些饭菜也早已冰冷,长期如
此吃下去,肚子也一定受不了,这点银子就请师弟留下来旅途食宿
之用。”
大师说:“出家人出门,天就是被,地就是床,乞讨既是自己
修持,也是助人种下无量福德,这银子就请师弟拿回去吧。”
雪浪见德清不愿意收下银子,只得与德清洒泪而别。
大师本来希望与雪浪结伴同游北方,可是雪浪嫌北方寒冷不愿意前往。雪浪毕竟是富贵人家出身,身子也稍微娇嫩些,不去也
罢。于是大师决定带着化缘的饭钵只身一人前往北京。
从南京到北京,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且不说途中山路曲折盘
旋,山林茂密,河叉纵横交错,容易迷失方向,且那无数岔路一步
走错,既多走了冤枉路,也耽搁了时间,最容易识别的道路莫过于
选择京杭运河沿着河岸行走了。
大师对大运河沿岸作了一番研究,从镇江过江,沿着京杭运河
西岸行走,很快就能到达扬州。过了扬州就是淮安、淮阴;过了徐
州、济宁就到了黄河;再过黄河,离北京也就不远了。
大师决定先从镇江过江,沿着京杭大运河西岸行走。
虽然“数九”的寒冷冬天已经临近,冷风嗖嗖,大师沿途看到
的却仍然是菜麦青青,一派“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的江南初
冬生机景象。
大师到达镇江这一天正直冬至,谚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
长一线”;又有一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大师想到小时候冬至这一天,母亲却是依照本地风俗下了汤圆
让一家人吃。而此时这一天,大师面临的却是一眼望不尽的滔滔不
绝的长江,不由得想起王昌龄当年站立在镇江芙蓉楼上送别朋友辛
渐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想通过朋友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心地纯洁像
玉壶中的冰一样,颇有禅意。自己此次远游不也是怀着对佛陀“一
片冰心在玉壶”的虔诚吗。
既然来到镇江,不能不前顺便瞻仰一下金山寺和被道家誉为天
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道场。
镇江自南朝以来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昔日白娘子水
漫金山、刘备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兵、岳飞圆梦金山寺、杜十娘
怒沉百宝箱等美丽传说都曾经在这儿发生。
镇江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
陆法会”的发源地。
所谓“水陆”,即:水陆空三界中,水陆众生受苦最重。通
过“水陆法会”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脱饥饿之痛苦。与“会”者,有聚集之意,教渡者与被教渡者集会于一堂,饮食与佛
法都在一起,故名为会。
这“水陆法会”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梁武帝。
梁朝的梁武帝非常崇信佛教。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神僧来
访。这位神僧对他建议说:六“道里的众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
陆(大斋)普济群灵?”
于是后来才有了在镇江金山寺举行的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次水
陆法会。并从此发展成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这茅山乾元观,最初为秦时李明真人炼丹院,传说秦始皇曾到
此求取长生不老药。
乾元观内的慈航殿所供奉的慈航道人,就是佛教的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印度原是男身,传到中国以后,因礼数森严,教派
不一,遂或化身女像,或化身道士普救众生。
中国过去的儒释道三教都供奉观音,其中道教的化身名字就是
慈航道人。
大师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又喜读庄子,从乾元观出来,想到儒
教的仁义智礼信,道教灵官殿中的王灵官赤发红须,手中九节神鞭
专门用来打邪除恶,护卫正道,而慈航殿供奉的慈航道人又恰恰是
菩萨的化身,也是颂扬普救众生,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观世音菩萨。
三教教义不同,虽有入世、出世之分,但是又都有相通之处,这让
大师盟生了“三教合一”的想法。
所谓“三教合一”,是指将佛教,道教与儒家合为一个宗教的
主张。这种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就在中国的知
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中国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反映了这个思
潮,其中就有“三教本是一家”的说法,同时书中大量描写僧道同
时出现的场景。大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自然免不了也受到影响。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4 14:14:29
3
且说,当大师与雪浪从南京长江乘船到了南康地界,听到从南
康上船的游人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在山中作乱,雪浪说:“师
弟,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我们就不去了吧。”
大师说:“有老虎怕什么,连贪婪的狼见到师弟我都吓跑了,
想来这老虎比狼要通人性些,大概不会吃人的。”
雪浪说:“算了吧,师弟在全椒家乡那次遇到狼没有被狼吃
掉,纯属巧合,大概是狼吃饱了,这次就不见得那么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6 09:38:19
4
大师与雪浪顺着山路走了六七里,周围冈峦环拥,林木繁秀,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曲曲折折流向看不见的远方。山路迫窄,直
至走到山门才见到寺庙房脊上的青瓦从茂密的树林中现了出来。拐过山口,寺前有一座额首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祖关”二字
的石雕牌坊。过了山口便是山门了。
净居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俗称“大庙”,宋徽宗赐名“安
隐寺”。
行思禅师入青原山弘法后,开辟佛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8 13:44:21
第十章 大师学习乞讨
1
大师回到南京报恩寺后,云谷忠住持说:“前几天我还念叨你
什么时候回来呢,自你走后,师傅门下众师兄师弟们经常为些琐事
纠纷,谁也不听谁的,我原是一个火头工,虽然现任了住持,众师
兄认为我不知内情,又都不听我的,你回来正好,就去协调一下
吧。”
大师问:“什么事呢?”
云谷忠住持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是过去师傅留
下的一些遗物,作......
-----------------------------
2


且说,大师匆匆浏览了茅山乾元观和金山寺水陆道场。从乾元
观出来之时,天上渐渐阴沉起来,等到搭乘一叶扁舟从长江之南到
了长江之北时,天上已经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
扬州地处漕运要冲,万方辐辏,自古就是东南第一繁华之地。宋朝名相韩琦任扬州太守时,曾经在《望江南·维扬好》中为
扬州留下千古名句:“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
不过,大师到达扬州时,天色已经晚,等待他的既没有杨州唐
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那种“江流宛转绕芳甸,月
照花林皆似霰”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也没有宋朝江都主簿
王琪“轻素剪云端,琼树忽惊春意早”这般的诗意,却是雪虐风
饕,搓绵扯絮般的漫天飞舞。正如嫡仙吟唱的那样:燕山雪花大如
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大师踏上长江北岸即遭受到少有的大风雪天气。沿途又是刮
风,又是下雪,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就象搓弄丝绵,撕扯绵絮一样的
在在呼呼的寒风中飞舞,撕打在大师的头上,脸上,让大师感到到
浑身彻骨的寒冷。
扬州有寺庙数十座之多,本属于南京报恩寺左觉义的管辖之
下,扬州大明寺、资福寺、香阜寺、卧佛寺、菩提寺、隆觉寺等等
寺庙的住持,过去经常过江到报恩寺看望太师翁西林住持,大师也
与这些住寺非常的熟悉。以大师报恩寺衣钵的身份,无论到哪座寺
庙都会被奉为上宾。
大师本来想,到了扬州先前往大明寺祭拜鉴真法师,在大明寺
吃上一顿热饭,舒舒服服住上一晚。
扬州的大明寺是律宗的祖庭。
所谓律宗,就是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从内心巩固和发展
“止恶兴善”的作用,内部又分为南山、相部、东塔等派别。
律宗的初祖是唐武德年间的高僧道宣,他的再传弟子鉴真担当
扬州大明寺的住持,在这里研究和传授律学,使大明寺跻身于八大
寺庙祖庭之中。
大师在没有受具足戒之前,就从云谷大师推荐的《高僧传》中
读到过被日本人民尊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
之祖”的扬州人鉴真法师传道的故事;对于鉴真法师为了弘扬佛
法,在五十四岁时,仍然不惜生命危险带领众徒弟六次东渡日本,
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
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甚至导致自己失明时,仍然笃志不
移,百折不挠坚持达日本的这种传道精神所感动。
大师想这太祖皇帝朱元璋尚且能够做游方僧四处乞讨,那唐三藏贵为唐太宗的御弟,尚且亲自化缘,自己一个青年出家人出来本
是体验苦行僧人生活,磨砺自己的毅力,怎么可以贪图安逸呢。于
是找了一座破旧不堪的关帝庙,从几个睡在这里的乞讨者那里要了
几把稻草,在关帝象台座下一个角落打了个地铺,又从包裹里拿出
一件僧袍权且当作被子盖在身上,暂时将就着歇息,等待天明再作
打算。
谁知,大师虽然出身农村,但是毕竟也是从小娇生惯养,到了
报恩寺又是养尊处优,生活上没有受到多少苦难。自从南京出来
三四天后,从江南到江北,先后步行了二百多里路,路上常常是食
不果腹,且乞讨来的饭菜早已经冰凉,迎着冷风吃在嘴里,冷在心
里,到了扬州,恰遇风雪,天寒地冻睡到关帝庙里没有被褥,寒风
侵肌,夜间渐感浑身发起烧来。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早晨坐起来,
看那外面白雪皑皑,把关帝寺庙的门都封住了。
大师想从稻草铺上爬起来,但是头脑发晕,四肢发软,挣扎了
几次,好不容易站立起来了,却摇摇晃晃,怎么也站立不稳,只得
背靠在关帝老爷座前无助看着门前的大雪。
同睡在关帝庙里的几个乞讨者,有一个年岁稍大的行脚僧老者
看到大师东倒西歪的样子,就走过来关心的问道:“小师弟是病了
吗?”
大师无力的点点头。
老僧又问:“你是哪儿来的和尚?看师弟穿着齐齐整整,不象
是讨饭的出身,既然身体如此虚弱,受不了这般苦处,为什么不找
个寺庙歇息呢?”
大师摇摇头说:“我不想去那儿。”
老者说:“哦,我知道了,那些寺庙的和尚其实也是势利眼的
很,有一次我去大明寺乞讨,出来个大和尚,指着前院的一堆木柴
对我说:‘你把这堆木柴搬到后院。’于是我听了这大和尚的话将
这堆柴给搬到后院。临了大和尚给了一串铜钱。过了几天,我又去
乞讨,还是那个大和尚,却又让我把原来搬到后院的这堆柴再搬回
到前院。这和尚不是折腾我们穷人吗?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老僧才
不受你愚弄呢。从此我就再也不去寺庙乞讨了。我呀,是看透了这
些和尚,最是虚伪的很,小师傅也是不想看到他们的白眼吧。”
大师听了心里不禁暗暗的好笑,心想,这游方僧人年纪虽大,想来对佛法知之甚少,根基不怎么样,连大明寺的和尚点化他修善
自救却不能知晓。不过,大师担心伤了老僧人自尊,不想与这和尚
分辨,只是无力的点点头笑笑。
老僧从自己的铺上拿来半块破旧的绵絮盖在大师的身子上说:
“既然身体不适,就在这休息,我们出去找到饭给你带些回来,等
你以后身子好些了再出去乞讨吧。”
大师在关帝寺庙里,就这样依靠几个乞讨者轮流照应,过了十
几天,身体终于渐渐好了起来。
这一天,大师对老僧说:“我也与你们一块到外面乞讨吧。”
老僧说:“我们出去乞讨原本比那些一般的乞讨者要容易了许
多的。”
大师说:“这是为何?”
老僧说:“这扬州人行善人家很多,只要是僧人站到这些人家
门口,叫上一两声,他们都会赏赐些饭菜,若是遇到行善的财主,
说不定还能得些钱财来,比那些寺庙的和尚要有善心的多了。”
大师心里想,是了,原来这老僧人一身僧人打扮大约是为了讨
饭方便些罢,嘴上却说:“受教了。”
大师第一次同雪浪远游时,不管走到何处,吃住都是雪浪掏
钱。这次自己出门,本来就打算象小时候在家乡看到的游方僧人一
样,依靠化缘维持生计,没有收下雪浪给自己准备的盘缠,这次到
扬州才算是真正的体验游方僧人的乞讨经历。
大师与老僧离开关帝庙后,就与老僧分开,手中托着饭钵,开
始了第一次的独自乞讨。谁知乞讨了一天,饭钵中竟然是空空如
也,半点饭菜也没有乞讨到。
到了晚上,大师回到寺庙,老僧问道:“今天如何?遇到大财
主施舍钱财的没有?”
大师说:“没有。”
老僧人说:“难道只是乞讨点饭菜自己吃了,什么也没有剩
下?”
大师说:“连饭菜也没有讨得半分。”
老僧说:“这就奇怪了,怎么会乞讨不到半分饭菜呢,这可是
老僧到扬州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呀。”
大师说:“人家看到我就象没有看到我一样。”老僧说:“你说说你是如何乞讨的。”
大师说:“我托着饭钵沿街行走,遇到人家,就在人家大门旁
边站立一会,有时站立半天也不见到开门,就又到下一家门旁边站
立,偶尔有人开门出来了,见到我站立在那儿也不答理我。有的看
到我挡在门口还呵斥我说:‘站远点去’。”
大师这么一说,关帝庙的众乞讨者听了都哈哈笑了起来。
老僧说:“天下哪有如此乞讨的人。乞讨,乞讨,就要小心下
气讨要,你又不是人家请的客人,站立在人家门旁边象个木桩子,
看到人又不乞讨说话,人家知道你干什么,难道还指望人家象对待
客人一样主动拉你进门作客吗?”
大师说:“看到人从门里出来,原想喊着来的,可是就是不知
怎么张开口却发不出声音来。”
老僧说:“你看那屋顶上的雪堆积得很厚,房檐不见滴水,死
皮赖脸的天气最是特别的寒冷,风吹在脸上就象刀子划的一样,象
往常这个天气乞讨本来就是很困难,我今天乞讨也只是免强填了个
半饱,没有能够剩下。现在天色已经晚,冰天雪地路滑,街上行人
稀少,那些小店铺关门的早,大店虽然关门稍晚些,但那里有把门
的,不让我们这些人进去,更难有施舍。小老弟也只能忍饿到明天
了。”
大师听了老僧一番话,思忖良久,忽然自省,自己腰包里尚有
银子二钱,今天出门乞讨,不就是时时想到身上有这二钱银子,即
使乞讨不到饭菜也不会挨饿,才不好意思张口乞讨的吗?想到这
里,大师说:“我腰里还有二钱银子,不如请众位明天到大馆子里
吃一顿吧。”
众乞讨听了大师的话,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一齐哄叫起来:
“太好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大馆子里吃喝了,有了这二钱银
子,足够我们这些人吃上一顿上好的饭菜呢,天寒地冻的,何须
明等到天,先把肚子填暖了再说,马上就带我们去馆子吃上一顿
吧。”
于是,大师在众乞讨者的欢呼声中走进一家大馆子,先点了素
鸭脯、素火腿、素肉、炝黄瓜等几个冷菜;又点了宫灯大玉、炒素
鸡丁、三丝卷筒鸡、芝麻果炸等几个热菜;最后还分别点了八宝山
药甜菜和几盘扬州特色的三丁包子、双麻酥饼、干菜包、糯米烧卖等扬州素食点心,将二钱银子全部花光,让大家吃个够,这才心满
意足地回到关帝庙。
第二天,天气分外的寒冷,关帝庙的屋檐下挂起了长长的冰
溜。大师身上没有了银子,断了乞讨不到买了吃的念想,再走到在
家大门前,想到若是再乞讨不到食物,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挨饿那可
是真的受不了。于是终于鼓足勇气,举起饭钵,对见到的人乞求地
说:“施主,我是过路的僧人,请行个方便,施舍点吃的吧。”
大师接连乞讨几家,都得到丰盛的施舍,有的给热气腾腾的饭
菜,有的看大师穿戴齐整干净,年纪又轻,怪可怜见的,还舍给一
些铜钱,可以买些糯米烧卖等小食品。大师乞讨一天,不仅自己填
饱了肚子,还略有盈余。
这一晚,大师回到关帝庙,心中非常兴奋,不禁自语说道,我
终于放下了,不禁想起太师翁的教诲。
大师在太师翁身边,常常听到太师翁教诲门徒说:“要放下,
才能不断觉悟。”
有一次,大师又听太师翁教诲弟子要放下,于是问太师翁道:
“什么是放下?”
太师翁回答说:“不执着,不妄想,心无挂碍了就是真的放下
了。只有真正放下了,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大师忽然而意识到自己太在意于乞讨成功,不也是一种执着
吗?
大师想到这里,心里豁然开朗,忽然间悟到,所谓放下,其实
就是随缘自在,随遇而安,心地清净。心地清净了,没有关碍了,
自然就放下。既然身体已经恢复好了,明天不走,还要乞讨到何
时?
大师决定第二天离开扬州,继续向北方前进。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4 16:41:45
4
等到大师做了两年学徒,西林住持就从自己的弟子中选拔了一个很优秀的梅斋俊做大师的老师,开始传授大师《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祖)晚年所说的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又被世人誉为【经中之王】,一乘圆教。
何谓“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佛教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5 14:50:08
第六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且说观世音菩萨指示伽蓝施法让疾病折磨大师,以吴小妹的贪俗让大师生出厌世思想以阻止大师误入科举之后,还是不大放心,这就与一个母亲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在将来走向正路,光宗耀祖,成为父母的骄傲是一样的心情。
等待伽蓝走后,菩萨忽然间想到下凡人间的降龙罗汉禅宗临济道济法嗣(继承人)云谷大师与大师的太师翁西林大和尚一惯交好,且大师在云谷大师与太师翁谈禅时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6 15:15:41
2
什么是惮?
佛法内有很多宗派,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宗。
不管佛法属于什么宗派,最终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千条路,万条路,条条大路通北京。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只是在修行的途径上千条万条,有的坐船,有的坐车,还有的步行,各有不同。
佛法既有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8 13:53:03
3
无极大师讲解的《华严玄谈》是对《华严经》佛教义理的阐述。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玄谈”是佛教语,是指学问高深的高僧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大师刚进报国寺时,就熟读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中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9 15:14:55
第七 章 大师初遇磨难
1
大师自十二岁(1557年)十月进入报恩寺至二十岁(1565年)正月,转眼间在报恩寺已经渡过八九年了。
八九年间,大师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个受了具足戒律的真正和尚。
这一年的除夕,按照民间习俗,是一家亲人眷属团聚守岁的日子,对于寺庙老住持西林眷属而言,无非是自己的众位徒子徒孙。
西林大师自担任住持寺院三十多年来,至今已有八十有三,第一次也学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0 15:02:20
2
西林大和尚既是皇家寺院住持,又是朝施任命的僧录左觉义命官。
西林大和尚住持逝世不但是震动佛教界,也震动朝庭。
按照西林大和尚生前遗嘱,报恩寺立即推荐西林住持大徒弟艮山为临时住持,等待皇命下来,再行举行任职仪式。
艮山也不推辞,招集众管事僧人商讨为西林丧事事宜。
大师将西林住持逝世前“三月十八日之前,切莫搬动我的身体”的嘱咐向少师翁艮山和众管事僧复术了一遍。又说:“太师翁......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1 14:07:08
3
大师在这种人走茶凉,孤独环境中艰难的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份,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云谷大师极力提名要求报恩寺德清参加。
这天界寺原是明朝京城灵谷寺、大报恩寺三大寺之一,曾经是明朝管理佛教的最高机构所在地。
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知道和尚在民间的号召力量,推翻元朝后,为了管理天下僧道,就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2 09:12:33
第八章 忧患中结识妙峰禅师
1
对于大师的进步,菩萨听了大师身边的伽蓝的汇报,就象母亲看到儿子学习进步一样,自然高兴非常,只是想到大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修持佛法的本意是济世渡人,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繁华享受,但是回到报恩寺后,仍然生活在报国寺这种不愁吃穿的优越环境中难免不受到其影响,以至于难以修成正果。
侥侥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4 10:46:49
原来,这都是因海瑞当时的一封《治安疏》给气的。
这海瑞在《治安疏》中一是指责嘉靖皇帝一生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不上班办公,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毁坏了国家名器;二是指责嘉靖皇帝不顾及君臣之情,不顾及夫妻(皇后)之情,整日与无数少女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导致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最后极尽嘲讽嘉靖皇帝说:“没有听说过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5 14:13:51
3
对于雪浪法师,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大师大一岁,与大师年岁相仿,个头也相差不大,一同跟随无极大师学习佛经。
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好象心有灵通一般,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人有所想,另一人也附合说,我也是这么想,两人无话不谈,相互极为默契。跟随无极法师学佛法的和尚都以为雪浪与大师是同胞兄弟。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谈到报恩寺,雪浪说:“报恩寺......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6 14:38:58
4
蒲州城里住着的这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在此繁衍的后代。
这个山阴王朱俊栅很有文才,且信佛教,当听到了住在文昌阁有个要饭的小和尚在地震中压倒到在屋下没有死的传闻,很是好奇,于是也与许多百姓一样,亲自到文昌阁看望妙峰。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王爷见到小和尚妙峰嘴唇上翻、牙齿外露、鼻孔朝天、喉结比一般的男性要突出很多,如此的骨骼......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29 13:10:44
大师初次远游
1
大师从二十二岁至二十六岁,整整忙忙碌碌忙了四年之多,才从报恩寺的债务和繁多的事务处理中脱身出来,与雪浪洪恩离开南京出外访学游方。
自报恩寺西林住持圆寂之后,紧接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报恩寺一百四十多间佛殿,连带一十八位主管僧人坐牢,甚至还连累西林大和尚的接班人新住持艮山也死于非命。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寺庙不能没有住持,大师年纪又轻,不能服众,可报恩寺却选不......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4 14:14:29
3
且说,当大师与雪浪从南京长江乘船到了南康地界,听到从南
康上船的游人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在山中作乱,雪浪说:“师
弟,传说庐山出现很多老虎,我们就不去了吧。”
大师说:“有老虎怕什么,连贪婪的狼见到师弟我都吓跑了,
想来这老虎比狼要通人性些,大概不会吃人的。”
雪浪说:“算了吧,师弟在全椒家乡那次遇到狼没有被狼吃
掉,纯属巧合,大概是狼吃饱了,这次就不见得那么幸......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6 09:38:19
4
大师与雪浪顺着山路走了六七里,周围冈峦环拥,林木繁秀,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曲曲折折流向看不见的远方。山路迫窄,直
至走到山门才见到寺庙房脊上的青瓦从茂密的树林中现了出来。拐过山口,寺前有一座额首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祖关”二字
的石雕牌坊。过了山口便是山门了。
净居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俗称“大庙”,宋徽宗赐名“安
隐寺”。
行思禅师入青原山弘法后,开辟佛堂......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8 13:44:21
第十章 大师学习乞讨
1
大师回到南京报恩寺后,云谷忠住持说:“前几天我还念叨你
什么时候回来呢,自你走后,师傅门下众师兄师弟们经常为些琐事
纠纷,谁也不听谁的,我原是一个火头工,虽然现任了住持,众师
兄认为我不知内情,又都不听我的,你回来正好,就去协调一下
吧。”
大师问:“什么事呢?”
云谷忠住持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是过去师傅留
下的一些遗物,作......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1-09 16:27:15
2
且说,大师匆匆浏览了茅山乾元观和金山寺水陆道场。从乾元
观出来之时,天上渐渐阴沉起来,等到搭乘一叶扁舟从长江之南到
了长江之北时,天上已经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
扬州地处漕运要冲,万方辐辏,自古就是东南第一繁华之地。宋朝名相韩琦任扬州太守时,曾经在《望江南·维扬好》中为
扬州留下千古名句:“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
不过,大师到达扬州时,天色已经晚,等待他的既......
-----------------------------
3

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从南京到北
京,有钱人家除了马车代步,唯一的代步交通工具就是大运河中的
船舶了。
大师不愿意坐船,也没有马车,只能是沿着大运河,不管天寒
地冻,用爹娘给予的11号步行工具艰难地向北方步行。大师沿着大运河,继续北行,又走了几个月,这一天走到了济
宁。
济宁古称中都,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过,又被誉为“运河之
都”。
济宁自元代开始,管理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济宁汶上
南旺镇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南旺分水工程,为“运河之脊”。
济宁的曲阜不但是传说三皇五帝中的炎帝首都,更是春秋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诞生
地。
这里从古至今人才济济,且不说孔子弟子仲由、冉求、闵子、
颜回、曾子等众多圣贤留传千古。更有中国古代有史书记载以来最
早的创造发明家、土木工匠之祖师、建筑师之鼻祖鲁班;中华史家
开山鼻祖《春秋左传》作者左丘明;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以及
被誉为儒家“亚圣”孟子及留传下来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
子”的教育故事。至于后来历代的出现的先贤,诸如魏晋时期著名
的医学家,脉学创始人王叔和、三国时名噪一时的儒将,荆州刺使
刘景升、东汉末年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仲长统、“建安
七子”之首王粲、西汉著名经学大师匡衡、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文
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的李雪雁、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
戚继光、孔子六十四代孙,著有《桃花扇》的孔尚任、当代“词坛
泰斗”乔羽等等名人骚客更是星光灿烂,数不胜数。
而对于大师而言,济宁汶上宝相寺中的太子灵踪塔才是让大师
停留下来参访的最重要心愿。
济宁历来以儒、释圣地而著称于世。
大师还是在社学初次拜孔子象时,就曾经听到蔡老夫子介绍说
济宁是“孔孟桑梓之邦”,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
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出家到了报恩寺后,又听到过太
子灵踪塔的很多传说。既然北上游方途经济宁,怎么能不去拜谒这
些儒家先祖们和贡奉如来佛祖灵踪的宝相寺。
宝相寺始建于唐代,太子灵踪塔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
1073—1112年)。
太子灵踪塔中的“太子”不是中国哪个朝代皇帝的太子,而是百姓俗称中的西方如来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成佛前原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
尼涅盘火化后遗留下的舍利子(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流传到中
国,后来因唐武宗在会昌年间(公元841年)的毁佛活动被偷偷地埋
藏在济宁宝相寺塔中,所以又将宝相寺塔称作太子灵踪塔。
此塔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焚毁,1994年在葺修塔体时,
在塔宫内发现了价值连城的佛骨、佛舍利等141件无价佛教圣物,特
别是石匣内的佛骨、佛舍利与瘗藏时隔整整882年,恰巧适合佛教界
阴入阳出之说,更是震惊了世界。至今每年三月份还能在这个神秘
的太子灵踪塔上空看到佛光出现。
宝相寺建在佛顶山高耸险峻的悬崖上,坐西朝东,层层建楼,
盘岩层叠,游人沿山凹的石阶登山,进山门而至天王殿、大雄宝殿
均层层升高,弥勒殿与玉皇阁则凌空建造在深凹的崖窟内,凿石抬
梁,有欲附不附之险。从箐脚到金顶寺,要攀数以千级的石台阶,
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达。
大师从孔子出生地尼山游至宝相寺,当攀登到观音洞附近时,
突然看到寺内太子灵踪塔上空出现七色彩虹和白色祥云,横亘塔
刹。当时有数千僧俗一时沸腾起来!
后人有联赞曰:
蹑足登山上金鼎,
剑海溪江奔眼底。
翘首临岩瞻宝相,
琼宫玉殿放毫光。
大师自出家以来,虽然听说过佛光传说,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
佛光,这次在观看济宁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突现佛光时,不料一时忘
情,从观音洞旁边山石上跌了下来,将腿跌得骨折。虽然得到宝相
寺一位老和尚的精心照料,在济宁将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起来勉
强行走。
对于这第一次乞讨,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这样
记载道:
六年壬申
予二十七岁。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
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之不得者,即尽邀于食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钟矣!”(万钟: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铭其钵曰“轻万钟之具”;名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指大雁或天鹅。因飞得高,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其逸也若潜龙之鳞(潜:躲藏的意思,鳞对于龙而言微小;这里隐喻处境艰难,仍然保持平静的心锲而不舍追求真理)。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六年壬申(1572年)
我二十七岁这一年,从镇江到了扬州的时候,大雪把街上的路
都封了,在寒冷的天气时,我自己病了很长时间。我最初在在街市
中乞讨食物,不好意思张口求人家施舍。自己考虑其中的原因,忽
然一下明白了:“因为身上还有二钱银子可以依靠啊!”
我看到风雪之中沿路行乞却没有得到食物的僧人,就全都请入
饭店之中,把这二钱银子一次用完了。第二天上街再走进一两户人
家,就能呼唤乞食了,并得到了食物。
由此,我不禁内心欢喜地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毅力终于让我
可以做到放下执着,随遇而安,乞讨也能生存,不再看重平常人家
储藏丰富的粮食了。”
回来后,我即给乞讨的饭钵作铭为“轻万钟之具”;又把僧衣
命名为“轻天下之具”,给衲衣作铭:“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
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
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
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大意
是:你遮掩我的身体,我将心托付于你,我的身子因你而满足;从
此万事万物对于我来说,都已经不再重要。长风为袖,白云为衣,
飞腾时则如鸿鹄之翼,闲逸时有若潜龙之鳞。能够飞越在高空,就要象大雁或天鹅那样在蓝天下振翅高飞遨游;不能高飞就隐居水底的龙一样,仍然保持平静的心锲而不舍去追求真理。人生在世,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宇宙之中,往来于山林之间。为何还要炫耀官服的艳丽呢?只要不要赤身露体,能够抵挡风雪,
不让身体受冻就足够了。经过从南京到北京沿途乞讨,让大师在修持开悟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字数:414854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9-09-17 20:55:25

更新时间:2020-01-01 18:58:21

评论数: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