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憨祖修道传奇

憨祖修道传奇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是展开《楞严经》印证自己的所悟。我以前从未听别人讲过这部经,所以对这部经的义理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今日我只用自己现量去观照《楞严经》的文字,少少地运用一点心识,这样读了八个月,全经的要旨宗趣,我已经了然于心,没有任何疑惑了。
这一段《憨山年谱自叙实录》中所涉及到的“开悟”、“印证”、 “现量”、“心识”等词组都是佛教中常用术语。
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佛教术语作一些简单注释:
什么是开悟呢?
在佛教语言中,梵文“开悟”被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 “开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开悟与我们语文中或政治中提到的“觉悟”有些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语文中的“觉悟”是指提高思想认识,而佛教中的“觉”,是指眼、耳、舌、心识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及时反应;“悟”,是指明白醒悟。““开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心识对外界刺激,彻底明白了外界刺激的本来特征和意义,从而从迷惑走向了清醒,从迷惑走向澄清,从愚昧走向智慧。
《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佛教观中的宇宙真正实相。
什么叫“一切有为法?”
天、地、草、木、人、动物等世界万物,凡属一切有形象的、包括宏观和微观的事物,都是只有幻相而无实体。
为什么是“幻相”呢?因为这些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有,在另一时间条件变了,没有了。比如说在桌子上看到了一只碗,但是碗打碎了,碗的原来形象就不存在了;人也是如此,人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能走能行的人,一旦这个人死了,尸体腐烂就没有这个人了。所以说,大凡属于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幻相。因此说万事万物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所看到的物质现象,只是一个时段的舜间,这就是佛教中宇宙的真实相。
而“开悟”就是破除了这种对幻相的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所谓真实相,有些近似哲学唯物主义中的物质不灭的意思。
“印证”,就是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是否相符。
在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玄觉禅师“印证”公案,即永嘉大师印证的公案。
玄觉禅师(公元665年—713年),唐代著名高僧,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因玄觉在“永嘉”修行,世人又称永嘉和尚。
这位大师四岁出家,后来感觉自己开悟了,便前往曹溪南华寺寻找六祖大师印证。
永嘉和尚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大师走到六祖禅床前,穿袍搭衣,手里拿著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叩头顶礼,振杖而立。
六祖说,“沙门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为沙门,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说,“何不体无生?达了无速乎?”
永嘉答,“体本无生,达即无速。”
六祖说,“子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说,“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
永嘉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说,“如是如是。”乃授与印可证明,成为六祖的法嗣。
将这段翻译成现代语言:
六祖大师对他说:“出家人叫沙门,沙门必须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甚么到这儿来?粗里粗气的,一点礼貌都没有?”
永嘉大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意思是说,用功要紧,那有时间行礼呢?那有时间管这些细节呢?没有时间讲究这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六祖大师说:你为甚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甚么不去明白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大师说:你不用说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大师说: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说:“如是!如是!”
永嘉大师真正明白六祖大师给他印证,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一般人把永嘉大师这次印证称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这是永嘉大师去见六祖,六祖为他印证的一个公案。
这个公案就好象博士生写的论文通过老师答辩一样。论文没有通过就不能拿到学位,只有通过答辩拿到学位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士。
后来永嘉大师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二百多句,二千余言的《证道歌》,以启示后人,令后人也懂得修行开悟。
“现量”,为梵语,属于“因明学”专用术语。三量之一。又称“真现量”。指由感官和对象(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知识。
至于“心识”,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灵魂”。
佛教理论上认为,人的躯壳,谓之“色身”。
依色身的功能又分为“六根”(即:六大部份),这就是耳根(听觉器官)、眼根(视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
由这六根又引出“六识”,即:耳根的功能叫耳识。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鼻根的功能叫做鼻识。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舌根的功能叫舌识。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身根功能叫身识。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意根的功能称意识。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所谓“业”就是人生善事或恶事记录,好象一个人生死轮回中的历史档案一样,不管轮回多少次,这个“业”始终跟随。
六识中的前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即花草树木人鱼鸟虫,白天黑夜,只要不是痴呆傻子,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分辨明白、认知它们的形相。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色、声、香、味、触的满足。而担负起综合五识输入的片面印象的就是第六意识了。
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意识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又称为“现量”。
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就是比量,就象逻辑推理中的三段论一样。
在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七识“末那识”使众生感到有一个“我”,让众生误认这“我”是心识之主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因此又名藏识,因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
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所有发生过的经验,具有计算机硬盘一样的存储功能,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更把众生—切善恶果报的种子收藏,待时机成熟时,便随缘引发现行。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的依据就是这个能贮藏来生来世,今生今世善恶的“八识”原始资料了。
对于大师自我印证的经过这一段还需要了解的是:即,大师为了印证自己开悟,在参读《楞严经》时,为什么不说刻苦钻研,深刻领会《楞严经》中的每一字,却说读了八个月,用眼睛直接去看,不思考不分别,不去思维经文的意思,即“少起心识”,少少地运用一点心识来读呢?
《金刚经》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前面的“非”就是“无”;而后面的“非非”就是“不无”,不无就是有。“非非法”就是有。这句话既有点哲学否定之否定原理,又有点象数学上负负得正的意思。
从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矛盾,一会说有,一会说无。
其实不然,非法非非法,意思就是说,非法就是没有定法,佛所说的都是没有定法,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是暂时借着文字来显示一种道理,所以叫做非法。另一方面,佛所说的法皆不可取,只是语言表达方式,而修行的人要悟的是那个道,不是那个语言表达方式,所以皆不可取;佛说法是要假借法让信仰佛佗者解脱,而不是要让其执着。所谓“不可说”,就是恐怕修行的人“执着”佛所说的文字上的东西,不能了解佛是要教修行的人悟入无相之法,所以说:皆不可取,不可说。
佛所说的法,都是因人施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好比病有八万四千种,药也就有八万四千种,头疼开的药方不能用来治疗肚子疼,必须因病下药才能治好病。若是用治疗头疼的药治疗肚子疼就是反而害自己了,且,即使头疼也有很多种,不能用同一种药医治。
佛说“不可说”者,深恐修行人执着佛所说的章句而误入邪路。
大师已经开悟,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不能执着于《楞严经》的文字,只能少少地运用一点心识,从头年的六七月份送走雪浪后,到第二年春,经过八个多月,大师终于印证自己的开悟。

2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之态。明晚期出现的所谓四大高僧,收拾佛教颓废局面,让佛教有了短暂的回升之势。这四位高僧分别指的是云栖祩宏(莲池大师)、紫柏真可(达观法师)、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也是明代中兴净土的一代宗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比大师年纪大十一岁。
莲池大师十七岁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之学,以其学识德行而誉满当地。后来见到邻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坚持念佛号数千声,常年不怠。祩宏禅师很好奇就问婆婆为什么整日只念阿弥陀佛佛号,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阿弥陀佛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祩宏禅师深受启发,从此便栖心净土。为了警策自己精进用功,祩宏禅师特于案头上书“生死事大”四字。
一日,祩宏禅师阅读《慧灯录》,失手打破茶杯,好好的一个完整茶杯转眼间便不是茶杯了,祩宏禅师面对破碎的茶杯若有所省。
《慧灯录》是一本介绍佛法经典的小册子,是对佛教经典深入浅出的诠释,如灯塔般为迷途者指路,帮助信仰佛教者修行。
祩宏禅师从二十七岁起,先后连遭丧父、失儿、丧母之打击,深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在三十二岁时决意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不久,祩宏禅师便孤锡游方,曾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后入京师,也曾象大师一样参礼真圆遍融禅师及笑岩德宝禅师这两位闻名天下的大禅师。
大师在报恩寺失火后担任社学老师时,就曾听到过莲池大师的一个传说,那时莲池大师游方至南京瓦官寺,突然发病倒下,有个当值的僧人以为他断气了,就让几个小沙弥抬了送去火化,谁知即将准备火化时,大师才睁开眼小声喊道:“我还有一口气呢!”一连喊了几声,才被一个抬他往柴火上放的的小沙弥听到,救了下来。
还听到传说,莲池大师生病昏迷倒地时,瓦官寺从他怀中发现一块他母亲灵牌。救醒后,莲池自述说,每次吃饭时必把母亲灵牌供起来,睡觉前必把灵牌奉立,大师听了不禁感动非常,心想有如此大孝大善之心,将来必成正果。
后来大师二十六岁时,与雪浪洪恩结伴游历庐山,途中又曾听到也是这个莲池和尚游方至杭州的五云山(即杭州西湖群山中的第三座大山)的故事。
莲池和尚见云栖山水色秀丽、幽寂,于是便决定在此搭建一茅棚居住修行。谁知山中多老虎,时常出来伤害当地百姓。莲池心闻知,心生慈悲,为这些老虎举行放“瑜珈焰口”仪式,并诵经施食,此后老虎再也不出来伤人了。于是莲池更加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为他建立禅堂、法堂,不久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修学丛林。
过了不久,五云山区大旱,村民乞请莲池祷雨,莲池笑着回答村民:“我只知道念佛,并没其他法术啊”村民不信,坚持要求莲池求雨,莲池不得已,于是击木鱼,口中念着佛号,在田埂间来来回回行走,边走边念佛,这时雨随下如注。村民们又惊又喜,于是争相出资出力,将莲池原来的茅棚拆去,为茅棚建造禅堂寺院。自此莲池在丛林法道大振,闻名佛教界,遂将百姓为他在西湖建造的禅堂寺院取名为“云栖寺”。
莲池大师为后来初入佛门者留下警策大众的八条重要开示,其中第六条第七条分别强调说:念佛,有默念、有高声念、有金刚念。不过高声念太费气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有绵绵密密地、声音在唇齿之间的,叫做金刚念。自然也不必限定哪种念法,如觉费力,不妨默念;如觉昏沉,不妨高声。现在念佛的人,只是手打木鱼,随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个人在熟睡,另一个人喊道:“某人!”他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收心。
又说:现在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乐土,不知生西方乐土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事情。要将娑婆转变为净土,这不是小的因缘。你只看这城里,一天一夜,死多少人。不要说往生西方,就是生天道,千百人中,还没有一个。有些自命为修行的人,只是不失人身罢了。所以,我们世尊大慈大悲,开示这个法门,功德之大盖过天地,恩情之深超过父母。我们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
这些“开示”对后来的初始修行者启发极大。
莲池大师到了龙门与大师交谈,大师提起过去听到的莲池大师一些传说,与莲池大师倾刻间拉短了距离。
当大师在莲池交谈中,又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论”观点,并请莲池对“三教一家”提出见解时,莲池没有正面回答,却举出禅宗一则公案说: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和尚的袈裟,头戴道士的帽子,脚穿儒家的鞋子去见梁武帝。
武帝见他一身奇异的打扮,问道:“你是和尚吗?”
大士指一指帽子。
武帝又问:“你是道士喽?”大士指一指鞋子。
武帝再问:“那么你是方内之士了?”大士又指一指袈裟。
武帝终于不奈的说:“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于是作诗曰:“道冠儒履佛袈裟,会成三家作一家。”
傅大士 (497—569),出生隋朝南北朝时期;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中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佛教最初传入中时,受到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尤其是儒学影响很大。傅大土第一次倡导儒、释、道“三教同源论”观点,并提出“儒、释、道”三家合并为一家的主张,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慈悲之心,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论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
大师听到莲池讲述这个故事,不禁大为感悟,连连表示赞叹。
莲池大师见到大师赞成自己的见解,仿佛见到了知音,甚至有相见恨晚之感,觉得与大师一见如故,越谈越投机,不觉在龙门大师处一住就住了十多天,相互交流了很多修行心法,从此便与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对于这次初见莲池大师后记载说:
春三月,莲池师游五台,过访,留旬日,夜对谈心甚契。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春天三月,莲池大师也来游历五台山,顺路拜访我。我留大师住了十来天,整夜相对而谈,心中极为默契。
莲池大师走后,转眼秋七月已至,平阳太守胡公胡顺庵与大师在平阳分别不久,便转任雁平关兵备道。
兵备亦称兵备道,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置于各省重要地区,主要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此官由按察使或按察佥事充任,是分巡道的一种。又称兵备副使,兵宪。相当于现在的地市一级的军分区司令,不过,雁平关兵备道一般由地方太守兼任,权力比别的地方太守要多了一项管理军队的权力,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是也。
兵备道权力略高于其它地方太守,但是这个地方属于山区,又是边关,环境艰苦,地方有些穷,油水少,还要时时练兵备战,工作要比别的地方太守辛苦一些。
雁平关属代州(即今忻州市代县)境内,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踞北岳恒山余脉,南跨佛教圣地五台山麓,居九塞之首。宋朝杨家将就是驻守此地,古今往来天下闻名。
当然,无论代州的兵备道多么辛苦,对于兵备道这样一级的官来说,只要不打仗,空闲时间总是仍然很充足的。胡顺庵在到达雁平关安顿下来之后,便带领几个随从到自己的管辖之地五台龙门拜访大师。
大师这天在静室中正准备就餐,远远见到有几个穿着官服模样的一群人往山上来,原以为是一般的旅游客人,谁知为首的一位官员走进静室,才认出是平阳太守胡顺庵。
大师很是吃惊,连忙站立来,向胡太守打了个稽首说:“原来是胡施主,不知胡施主到临,有失远迎。”
胡兵备说:“下官早想来拜谒大师,只是公务繁忙,至今才能如愿。”
大师说:“施主乃平阳一郡父母官,自然是繁忙的;施主不远千里,百忙之中从平阳来此清凉之地看望小僧,这让小僧实不敢当啊。”
胡兵备呵呵一笑说:“下官已经转任雁平关兵备道,从此便能随时聆听大师教诲了。”
大师惊讶地说:“原来施主荣升了,恭喜,恭喜。”
胡兵备说:“恭喜个啥呀,一个苦差而已。”
大师说:“代州是佛家圣地,施主从此生活在我佛圣地,到是成全了施主一颗至诚向佛之心。”
胡兵备说:“大师这句话确实是说到下官心里去了,下官也是这么想的,地方虽说是穷了点,能够日夜被佛光笼罩,也是下官几辈修来的福分那。”
大师说:“请施主进去歇息片刻如何?”
胡兵备说:“对对对,别站着说了,既然来了,当然免不了要打扰大师的清修了。”
胡兵备进了静室,看到饭菜摆在石板上,便说:“大师准备吃饭了吗?”
大师说:“已近中午,就请施主在我这儿将就一餐斋饭如何?
胡兵备说:“下官还从来没有体验佛家受食,正有此意。”
胡兵备弯下腰仔细看了看盆中的饭菜,只看到一个盆中装有燕麦面食,另一盆中只有野菜丁,便说:“不料大师生活原来如此清苦,等下官回去便让人送些精细米面过来,大师以后的生活供应就由下官供给了。”
大师说:“阿弥陀佛,我佛教诲‘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採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病人吃药是为了治病,无所谓好药坏药,僧人吃饭是为了维持正常生命,也无所谓好坏精细之分,怎敢对食物存有好恶之心呢。 ”
大师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黑色粗碗从盆中盛了一碗燕麦面食送到胡兵备面前说:“怠慢了,小僧只有这些招待施主了。”
胡兵备说:“过去曾经在寺庙看到过众僧人吃饭时,吃一口,嘴中念叨一句,再吃一口又念叨说一句,当时也没有在意,不知这佛门弟子吃饭还有什么讲究吗?”
大师说:“施主看到的是寺庙僧人吃饭时必须发的‘三愿’。就是在第一口饭时,心中默念‘願断一切恶’;第二口饭时心中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饭时心中默念‘願度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普共成佛。’;吃第四口饭时才可以吃菜。除此之外,吃饭过程之中,还必须始终作‘五种观想,即:这一是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是观‘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是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是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是观‘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施主不是我佛门弟子,就不必讲究了”。
胡兵备说:“下官从小受到家母信佛影响,也是一心向佛,今天到此拜谒大师受到教益不小,来日定当请大师过府再为下官说法,以清除下官杂想俗念,清静渡日。”
大师说:“等待施主有时间,小僧理当前往尊府拜访。请施主快些用餐吧,否则饭菜凉了伤了施主胃口。”
胡兵备吃了一口说:“此时正是酷暑时节,刚才下官还见到这饭菜热气腾腾,转眼间吃到嘴中几乎一点热气也没有了。”
大师说:“这山上与山下温差很大,酷暑时节,山下还能见到树木郁郁葱葱,山上却是终年结冰的。”
胡兵备与大师说话间,吃完了饭,便从屋内走出,看到山下士兵正牵着自己来时所坐马车上的马到山涧中敲冰而食,不禁感叹说:“这里可真是另一个世界呀。我到这里,俗世的念头如同这冰一样停止不动了。”
胡兵备站在门外与大师又稍谈了一会便告别下山。
大师送走了胡兵备,仍然回到静室专心修持佛法,一日也不敢松懈。不觉转眼又到了冬季。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二兄弟、汪伯玉与汪仲淹二兄弟及南海欧桢伯聚集之时,就曾议论过彻空和尚在庐山修建黄龙寺中很多奇闻异事。
传说,释彻空云游至庐山玉屏峰下,看到那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清潭飞瀑,风景幽邃,松杉碧绕,静中显幽,宜于焚修,便有了住下弘法之愿。但当时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有碍建寺。当即默念祈祷“此间于我有缘,群鹿为徙”。次日,释彻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见群鹿的踪影。于是,释彻空就地砍茅草搭建禅寺。立寺之初,因原是群鹿出没的地盘,名曰“鹿野禅林”,其后释彻空法承临济宗黄龙派,且寺又近靠玉屏峰下黄龙潭,故又改名为“黄龙寺”。又听说当今慈圣皇太后师傅释达观是释彻空的师兄。在师兄释达观的帮忙下,建寺还受到慈圣皇太后的大力支持。
大师连忙让彻空禅师坐下,又沏了一杯清茶送到彻空说:“老禅师怎么到五台了?”
彻空禅师说:“塔院寺大方师被诬陷受审,老弟知道吗?”
大师原来的生活由大方师派人供给,后来胡兵备来访后,坚持要由他供给,大师整日在龙门修持,所谓两耳不闻山下事,一心只修禅门功,极少下山,猛一听塔院寺大方师被诬陷受审不禁吃了一惊,急忙说:“真有此事?”
彻空禅师说:“本地的官府打算即将把大方师遣送还俗,塔院寺无了住持,往日的僧人走的走,散的散,也即将荒废了,老弟难道一点也不知晓? ”
大师说:“龙门清凉,来人本来就少,入冬大雪封山,上山的人就更稀少了,小僧真的不知啊!大方师因了何事遭受诬陷被捕了的呢?”
彻空禅师说:“奸商偷窃砍伐五台林木,砍到了塔院寺附近,大方就组织僧人反对奸商砍伐林木,那些奸商人少,见到僧侣人多势众,就收买官府中人污陷大方师想造反,官府受到商人贿赂,为维护商人利益,不问青红皂白将大方师抓了起来。”
大师一听着急起来,连忙说:“这可怎么办啊,大方师是一个得道高僧,怎么可能造反呢!能不能找人解救啊?”
彻空禅师说:“老纳就是为此事来找老弟帮忙的。”
大师听了非常惊讶地说:“特地找小僧相帮?”
彻空禅师说:“我有一个师兄释达观在内庭充当慈圣皇太后的老师,他介绍说,老弟曾是报恩寺西林大和尚座下弟子,认识汪司马等朝中众臣,说找到你或许管用。”
大师更惊讶了,说:“既然老禅师的师兄达观是慈圣皇太后的老师,为什么不求慈圣皇太后。反而舍近求远,不远千里到五台寻找小僧呢?”
彻空禅师说:“开始老纳听到大方师被官府所抓,也以为找到师兄达观就能立即解决,谁知师兄却说,朝庭禁止内宫干政,是万万不敢为此事求太后的,这才向我提到了老弟,说你认识汪司马,或许帮得上。”
大师听了,想了想说:“小僧刚才一时急糊涂了,这个容易,也用不着去找汪司马,雁平关兵备道胡顺庵原是小弟旧相识,也是小弟的一个大施主,五台本是他的辖下,求他帮忙料也不难。”
彻空禅师听了放下手中茶杯,一跃而起,兴奋地说:“阿弥佗佛!谢谢我佛慈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老纳非常苦恼,以为无望。谁知老弟真的能够帮忙,找你算是找对人了。阿弥陀佛!”
大师说:“小僧这就即刻前往兵备府,就请大师前往牢中告诉大方住持,让他不必担心,定能还他一个清白。”
彻空说:“老纳就专等老弟好消息了。”
大师与彻空话别后,当即收拾了一下,便冒着漫天大雪,前往兵备府拜访胡兵备。
且说,胡兵备这一天看到天空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个不停,心想龙门的夏天涧水尚且冰冻如铁,此时大雪封山,那澄印大师且不是更加寒冷难忍。想到这里便走向书案,打算写一封信派一个士兵送上山,邀请大师到兵备府度冬。书信刚刚写好,正准备喊人,谁知却听到守卫进来报告说,外面有一个自称澄印的和尚要求见老爷。”
胡兵备听了士兵报告,连忙走出去,果真看到大师站立在门外,不禁哈哈大笑。
大师不明就里地问道:“施主看见小僧何故如此大笑?”
胡兵备高兴地说:“我担忧山中大雪,大师处在龙门高处不胜寒,定是寒冷难忍,已经写好书信,正准备派人邀请大师过来过冬。谁知大师正好自己来了,这真是我对大师的一片真诚心为大师所感应啊。”
胡兵备一边说,一边连忙将大师引进府内客厅。
大师说:“自从施主来到五台之后对小僧照顾有加,小僧早就应该来拜访施主,只是出家之人过惯了清修日子,懒于再入世俗,也就一直拖延至今。”
胡兵备:“不是想到龙门过于严寒,下官怎么敢打扰大师的清修啊!自从那次平阳听了大师讲法之后,虽则有所觉悟,只是仍然有许多昏昏然之处,近期感觉比往年分外的寒冷,一者想让大师过冬,二者再想让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以度其昏。”
大师说:“小僧此次来主要是有一烦难之事相求施主,不知施主能否相助。”
胡兵备说:“大师请讲,只要是下官能办到的,定为大师解忧。”
大师便将塔院寺大方师被诬陷受审,忻州府还要将大方师遣送还俗经过讲述了一遍,接着说:“小僧着急万分,万望施主慈悲为怀,为大方师作主才好。”
胡兵备听了说:“不要说是受冤枉,就是违反了什么,只要不是反朝庭的重罪,即便是杀人放火奸淫,下官也定保大方师无事。”
大师说:“若是大方师真的犯下杀人放火奸淫、反朝庭的重罪,小僧又怎敢烦扰施主呢。”
胡兵备说:“大师不必着急,先在下官这儿安心住下,忻州府太守与下官甚是交好,下官这就写信派人前往忻州府让人先放人再说,等待以后再查清此案结案。”
大师在兵备府住下不久,便就听塔院寺的住持果真被无罪释放,又回到塔院寺担任住持,道场也得以保全,又恢复了往日的正常香火。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记载说:
【原文】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春三月,莲池师游五台,过访,留旬日,夜对谈心甚契。秋七月,平阳太守胡公,转雁平兵备,入山相访,静室中,唯餐燕麦??鑘、野菜虀耳。时下方正酷热,骖从到山涧中敲冰嚼之,公见曰:“别是一世界也。吾到此,世念如此冰耳。”
是年冬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时庐山彻空师来,与予同居,适见其事,大苦之。予曰:“无伤也。”遂躬诣胡公,冒大雪往。及见,胡公欣然曰:“正思山中大雪难禁,已作书,方遣迎,师适来,诚所感也。”然竟释主人,道场以全。
翻译成白话:
四年丙子(1576年)
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是展开《楞严经》印证自己的所悟。我以前从未听别人讲过这部经,所以对这部经的义理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今日我只用自己现量(也就是用眼睛直接去看,不思考不分别之意)去观照《楞严经》的文字,少少地运用一点心识,这样读了八个月,全经的要旨宗趣,我已经了然于心,没有任何疑惑了。
春天三月,莲池大师也来游历五台山,顺路拜访我。我留大师住了数日,整夜相对而谈,心中极为默契。
秋天七月,平阳太守胡公转任雁平兵备道一职。他入山访问我,在我的静室中,只吃燕麦面食和一些野菜丁。当时山下正是酷暑时节,他驾车的马下到山涧中敲冰而食,他看到后说:“这里可真是另一个世界呀。我到这里,俗世的念头如同这冰一样停止不动了。”
这一年十月冬季,塔院寺方丈大方师被诬陷受审,本地的道府官打算把大方师遣送还俗,寺院也快要荒废了。这时,庐山的彻空禅师来访,和我住在一起,正好遇到这件事情,非常苦恼。我说:“不要紧的。”于是我冒着漫天大雪,亲自前去拜访胡公。见面之后,胡公非常高兴地说:“我在担忧山中大雪,寒冷难忍,已经写好书信去邀请大师过来。大师正好自己来了,是我的真诚心感应道交啊。”随后竟然释放了塔院寺的住持大方师,塔院道场也得以保全了下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相由心生’大师又何必执着于红尘繁华呢?”
胡兵备所说的“相由心生”一词中的“相”不是相面的相,而是佛学的“相”,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即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之表象。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的是世上景象,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爱恨情仇,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的,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佛祖说勿着相,也就是让佛家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不可执着。
大师听胡兵备如此说,不由得笑了起来说:“呵呵,施主能对小僧说出‘相由心生’,可见施主对我佛法已得三味,既然施主一定要留小僧过冬,小僧留下就是了。”
胡兵备见大师终于愿意留下非常高兴,立即喊不管家吩咐为大师准备一间修禅的静室。
大师说“施主刚才说了‘相由心生’,出家之人处处均是静室,卧室已经很好了,施主又何必另辟静室呢。”胡兵备见大师坚持不另设静室,只得作罢。
自此之后,大师便在兵备府从头年的十月一直住到来年的元月,一连住了三四个月,胡兵备也是借此机会每天早早晚晚与大师谈佛问道。
大师应胡兵备请求,又为胡兵备专门讲述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胡兵备听时就象学生听课一样,一字一句认真地将大师的讲话容记录下来,后来又将听课笔记整理印成书,这便是大师修道以来最早留传后世的《佛法绪言》。
《佛法绪言》是大师在五台龙门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也是大师诸多佛学著作的第一篇,其语言以老庄文章中的表达形式,以其切身的体验讲述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对佛法义理的深刻阐述,又对佛法修持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后人评《佛法绪言》曰:足可度群昏,指航程。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大师在《佛法绪言》中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这段大意是说,世界物质都象梦中看到的现象一样,梦中看到的境象是虚无的,醒来后怎么可能真的存在。所以说,不觉悟就不能超出世间,不能超出世间,就不能离世。我认为对于觉悟了的人所谓离世,并不是真的离开这个物质的世界,实际上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之所以感到离世,那是因为没有执着,已经觉悟了的原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感到离世,就是一个保持本来面貌纯洁至诚赤子之心的人。
大师为胡兵备所讲的《佛法绪言》,通俗易懂。自被胡兵备印成书传入社会后,立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来,受到佛教僧俗信徒们的广泛赞赏。
山西巡抚高文荐移居五台地区的代郡(即现今的山西代县),听说广为流传的《佛法绪言》作者就住在胡兵备府中,有一日趁胡兵备到巡抚府禀报工作时,便对胡兵备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也请兵备大人为我府花园亭阁作诗一首吧。”
胡兵备说:“抚台大人莫不是笑话下官吧,下官出身行伍,几句顺口溜尚能应付,若是为大人家花园亭阁提字留匾就贻笑大方了。”
高巡抚说:“听说有一高僧住在你府上,你作诗不好,难道那个高僧也不会作?”
胡兵备这才知道抚台大人是冲着澄印禅师而来的,只得答应说:“下官愿意代抚台大人向禅师请求作佳诗一首,以备大人花园亭阁选用。”
胡兵备回到家便将高巡抚的要求转说了一遍,担心大师嫌其多事,又强调说:“下官是他的属下,不好推托的。”
谁知大师果真拒绝说:“小僧已经多年没有摸过诗书了,胸中唯有禅,并无一字,安能为诗乎?”。
大师不愿意为高巡抚花园亭阁提诗,胡兵备只得回复高巡抚说:“大师正在坐禅,心无旁念,不便为大人家花园提诗。”
高巡抚说:“既然如此,那就等禅师禅定醒来再作吧,反正这禅僧的诗我是要定了的。”
胡兵备见高巡抚纠缠不清,很是无奈,只得向大师苦求再三,又从书房里找了若干本诗集诗选放在大师卧室的桌子上,对大师说,我去前堂拿些好茶叶泡给大师喝,请大师从这些诗选中寻找一点灵感吧。”
自从大师烧了四书五经等诗书一心向佛,后来为了教书还债虽然又重新理了一遍诗书,可是离开报恩寺后,大师已经多年没有摸过诗书了,现今见胡兵备抱来好几本古今诗集放在桌子上,大师不由得伸手拿过一本诗集揭开看了几首,想从中寻找一些灵感胡乱构思一首诗交差。谁知触景生情,才思如涌,过去读过的万千诗书辞赋诗词佳句潮水般涌上心头。大师忙提起毛笔,那些可以借鉴的词语纷纷闪现,心中想写什么,不用推敲,下笔如有神助,强烈的创作欲望遏捺不住,一首又一首好诗从笔端流了出来。其中有一首写到春天已经来临的诗句。等待胡兵备拿了茶叶进来,大师已经一口气写了二三十首诗了。
胡兵备见到桌子上堆迭有几十张诗稿,顺手拿起一首读到:
霜风刮地扫枯茎,
谁觉东君令巳回。
唯有岭梅先漏泄,
一枝独向雪中开。
读完诗,胡兵备不禁拍手赞曰:“诗的词语中暗以梅花来比喻佛祖拈花示众的故事,贴切自然,既有蕴藉的诗意,又有妙不可言的禅趣。真是妙呀,妙呀!妙不可言!”
胡兵备拍手称赞让大师忽然间醒悟,对胡兵备说:“小僧感到这是往日的此文字习气走火入魔,不应再写下去了。”
胡兵备说:“够了够了,如此多的诗早够了。”
大师说:“哪能都送去呀,知道了都来求诗,小僧且不丢了修禅的本性,成了凡尘俗世的诗魔了。且等小僧逐一将写的诗看一遍,捡一首好的诗重新抄了由施主送去可好?”
胡兵备说:“也好,今天天色已晚,就请大师稍后重抄一首,下官明天再来拿了向巡抚大人交差吧。”
等待胡兵备拿了诗走后,这天一晚上,大师满脑子仍然填满了往日读过的诗词辞歌赋,身子每一个细胞都要象喷出诗来,想止也止不住,甚至象不认识自己一样。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又云,背颂三百圣贤文,下笔如有神。
以大师过目不忘的超级记忆力,古今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无一不精,无一不熟记于胸,作诗作文,自然是如喷泉涌出。大师默默地努力让自己从诗思中醒悟,试图静下心来,可是却感觉身体不听自己头脑支配,就要立刻飞升的感觉,整整一个晚上,大师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绪。
第二天一早,等到胡兵备拿了抄好的诗走后,大师心想,这大概就是在山阴时牛山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了。
何谓“禅病”?
《大正藏》中的《摩诃止观》篇云:所谓禅病:是因坐禅的方法错误、姿势不正;或是坐禅的心态不正、邪念利养;或坐禅中过度思惟、观照而引起之身心障碍,即称为“禅病”。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壬子年)~1925(乙丑年))开始编修,故称此名。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其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高僧大师们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
大师又想,大雪封山,即使胡兵备派人前往五台能够寻找到懂得治疗“禅病”的高僧,来回也要一两天,谁知这一两天“禅病”会不会耽误了治疗时间,发展严重到不可医治的地方。
大师深思了一会,突然回想起在山阴时听过法光禅师谈到禅病的问题,记得法光师告诉他说,得了禅病只有靠睡才能治好;睡不着就得靠喝酒把自己醉倒大睡一番。又说,修道用功到这里,智慧爆发开来无所不通,有时候好象整个地球都被你看透了,好是好,但若著了相就会落入魔障。
大师想到这里,自言自语地说“也罢”,连观世音菩萨都说“求人不如求自己”,还是自己先试试,看看能否睡上一觉把禅病忘记了。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头也不回到地走了。
第二天,这人又遇到了一件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当走进庙里,一眼看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供奉的观音菩萨象一模一样。这人不禁问:“你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菩萨啊。”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求人不如求己,不拜求自己,还能求谁呢。”
这段故事意思是说,修持佛法要靠自己,自己心中魔障多,别人是帮助不了的。
大师想到这里,于是便将房门紧闭,决心睡上几个时辰,或许能够消除心中的“禅病”。
谁知,大师越是迫切的想入睡,却偏偏睡不着。 大师感到自己久久不能入睡,便干脆从床上下来打坐起来。
不知坐了多久,德清忽然间感觉到象是忘却了自己和外部世界,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睡境。就在大师物我两忘之时,忽听耳旁响起一阵铃声,不由眼开眼,只见胡兵备拿着佛象前的“击子”在他的耳旁敲击。
“击子”又称引磬,寺院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也称手磬。形似酒盅,磬体用铜铸成,磬柄木制,敲击磬体的磬棰又称磬钎,用细铜棍或铁棍制成。
胡兵备见大师疑惑地看着他,便说:“我被高大人留下四五天,今天回来听下人说大师房门紧闭,已经四五天没有出来了,因此让人打破窗户,从窗户进到大室房间,想把大师喊醒,可是怎么也喊不醒,推大师也推不醒,突然想起大师原来说过击子的用处,便急忙铪拿击子在大师耳边敲击了数十声,这才好不容易把大师叫醒呀。”
原来,胡兵备在大师卧室书房中设了佛象,大师又特地在佛象供案上放了一个击子,胡兵备不解地问:“这又不是寺庙,大师放此击子有何用处啊?”
大师当时解释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便如熟睡一般,对外面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只有用这个击子在耳边多敲几次换醒,入定的人听到声音就能出定了。”
胡兵备这才迅速拿起引磬在大师耳边连敲几十声,才让大师慢慢地醒了过来。
大师睁开眼睛后,仍然没有完全清醒,听了胡兵备的话似乎有些不信,疑惑地说:“我在何处呢?”
胡兵备说:“就在下官府上静室中呀。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这五天来,大师是怎么过来的呢?”
大师惊讶地说:“是吗,真的有四五天了吗?我感到到象只是入定后第一次的一呼一息一舜间的极短时间呢。”
胡兵备见到大师已经清醒,放下心来,对大师说,大师入定几天没有进食,我这就让厨房备些稀粥送来让大师食用。”说完便告辞出去。
胡兵备走后,大师坐在那里,静下心默默以自己的智慧去观察自己的色蕴,也即自己的身子。
佛教中的“色”是指人的生理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大师观察回忆自己入定前后的情景,一时竟然不知此身处于何所,亦不知此身何从入来。再往前观察全是自己过去住在龙门妙德庵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在山路走动情景,这一切都如同梦境一般。大师想想停留在这些梦境中却又无法做到。
忽而,大师又感到先前心境充满虚空扰乱的种种事物,如雨停云散、长空就象水洗一般的清静清沏,正所谓心无所著,放下一切执着,已经脱离人间俗世,不为世间任何人和事所左右,顿感快乐不可言喻。
于是留下偈一首:
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这首偈来源〈楞严经〉,大意是说:静到了极点,心光就通达了。寂照的本体包含着整个虚空,再来观察世间的事情,就犹如梦中发生的一般。佛陀的言语的确不会欺骗人啊!
台湾现代僧人南怀瑾大师对此四句解释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佛经上,如梦如幻是真实的境界,不是比喻,这四句话你记住了,佛经上说的,所以你们打坐,坐到了,定到了,净到了极点,净极光,心光怒放,不是亮光的光,心光。寂照含虚空,整个的太虚空包含在你的心性的自体的光明中,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那真看到世间一切如梦如幻是真实的。所以你们拼命想求到无念,什么不知道叫做定,那千万不要把……我特别吩咐啊,诸位菩萨,这个真要贡献你们,特别,如果认为做到什么都不知道了,连自己身体啊……什么都不晓得,这个是定啊,千万不要搞,这样搞下去,慢慢……我经验告诉你,我也弄过,几乎变白痴了,这个境界以后,我经验告诉你,我读的书不算多也不少,结果拿起笔来要写信,一个字写不出来,看到朋友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了,所以佛经上,乃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上,你不要认为把大昏沉无明当成定境,千万不要修,修的结果来生果报变什么呢?变明年,明年是什么年啊?今年是狗年,明年是什么年啊?给那个老兄那个,我们做了唐僧的第四个徒弟了,就变成猪九戒,这要搞清楚埃真的净到极点,越净就越通灵了。——摘自(南禅七日节录)
这次经历也是(憨山大师)修行中的一段著名公案。不过也有一些得道的大禅师们认为,这些境界都是小玩意,没有什么了不起,一般稍有修行的僧人都能做得到。
且说,大师在兵备府过冬,不觉转眼过了新年春节。
大师心想,已经在此住了三四个月,也应该返回五台山了。想到这里,便对来看望他的胡兵备说:“小僧这次来找施主,本来是求助施主为大方师申冤的,不料被施主留下小僧在府上过冬,眼见新年已过,小僧打算正月返回五台山,大方师虽然已经回到塔院寺仍然担任住持,只是还有一心愿未了,不知施主能否成全小僧这个心愿。”
胡兵备说:“大师请讲,只要下官能够办到的,定当效劳。”
大师说“大方师是因为护林才被奸商冤枉,现在五台山的林木,苦于被奸商所乱砍乱伐,可惜这菩萨道场,不久将成为不毛之地啊。不知施主能否为保护五台的林木尽一份力。”
胡兵备说:“下官也是信佛之人,来此眼见五台圣地森木即将被砍伐消耗贻尽,甚觉可惜。只是奸商勾结官府,牵连上上下下甚多,仅仅依靠下官一人之言未必有效,下官正在思一万全之策。”
大师说:“有何万全之策呢?施主想出来了吗?”
胡兵备说:“曾经与高大人禀报过,可是高大人却说内中利害涉及太多,要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想直接上奏皇上,又担心以一人之力未必引起皇上和朝中重臣的重视。自从大师《佛法绪言》流传社会以来,大师的名头可谓是如日中天,无论僧俗没有人不不感佩大师。大师为高大人花园提诗为高大人增色不少,更是在官府中传为佳话。下官这次打算以大师为由头,再次禀报巡抚高大人,请求联合上书皇上,想那高大人看到大师名头的份上定不会拒绝。”
大师说:“既然施主早已思虑,那就拜托施主,五台森林能否保住就全靠施主用心了。”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4 15:47:13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3

对于大师求助当道胡兵备护法五台林木,《清凉传》续集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以来的护法,多是护持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明代万历年间的高、胡二公,则还护持五台圣境的森林植被。
史料又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浚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自佛教传人以来就是隐真之宅、栖寂之所。一直到唐末还是古木参天,森林遍布。
但到北宋时,由于五台山地处宋之边陲,经常与金作战……毁林垦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元初的成宗、武宗于五台山大规模地"伐木造寺",也毁坏了不少森林山坡。在明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五台山周围的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木既穷,又人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台山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为了保卫圣境,捍卫佛法,争取僧人的活法,有的就冒着生命危险与之争斗,但雁门道的官吏袒护伐木奸商,”
万历四年(1576)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僧人被压,敢怒而不敢言。时,庐山彻空法师至五台山,与憨山同住在北台龙门,适见其事,觉得大方主人冤枉,遂冒着大雪往见胡公来贡。
胡来贡,又名顺庵,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是年秋七月,由平阳太守转雁平兵备,住在代郡。憨山大师被留在胡公馆过冬,朝夕问道,为胡公说《绪言》。时有开府高公文荐,移镇代郡。闻憨师在署中,乃谓胡公言“家有园亭,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憨山言,憨山书写一章,后由胡公转赠高公文荐。后当憨山回山时,乃对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
又载:万历八年(1580),胡来贡守河东道,视兵雁门,顺登五台山,目击其奸商乱砍滥伐、圣境残废之状,有感于怀。时有巴蜀(今四川省)风渚高文荐巡抚山西,胡公归代郡后,白之高公。
高公(高文荐)题本云:从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这一道理出发,说明五台山之所以为大国之屏蔽者,不仅是以山之险峻,而且更以遮天蔽日的大片森林,因为胡马跳梁,曾不得一骋而去".所以,要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严禁奸商乱砍滥伐。其具题措施是:一癫布保护森林法,宜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贯彻执行,自觉遵守。二违者重罚。三官吏势要不得袒护伐木奸商,即使在其管辖之内有一民伐木偷卖,也要治本官之罪......。这一题奏,让当时的皇帝感到保护五台山森林的重要性,立即批曰:“奉圣旨,兵部知道,准议施行。”从而,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大师徒弟福徽在《憨山大师年谱疏》中对高文荐)此次护林题本内容也有如下记载:
官府,以为旧木,业已出山,无用之物矣。 与其以天地之材,任其朽败而无用,孰若稍稍变价,取千百之利以济边。殊不知,旧木非天降地涌,何以岁岁不绝。而此辈知有变卖旧木之例,转相砍伐,何有巳时。 臣自去年稔知此弊,是以严行禁止,一切寸木,不许变卖。此辈不遂其奸,又或投托势要,广布大言,假以真定抽印,以供造办为因。且供造办,与固边疆,孰重?损其所重,益其所轻,非所以为国也。矧抽印之木,民十公一耳。内不足以充其材具,外有以虚其边防。而奸商势要,籍以抽印,大言恐吓,以致官司莫敢谁何?臣看得,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今边疆为蠹者,有二焉:矿夫穴山,奸民伐木。而边臣徒知穴山为患,而禁之;不知伐木为患,尤为大耳。况五台一山,为天下名胜,而今万阜童童矣。又何名胜之有?种弊已久,材木将尽,然犹三年之病,可及畜艾时也.若复姑息,不为严禁,将来孰任其咎?且无根之民,不务稼穑,伐木苟延。山木有尽,岁月无穷,岂以为久长之计?为今之计,在北楼,则备行浑、应二州,无籍人等,尽行驱逐。而两州掌印官,亦当以边疆为重,不许党护编民,别生异议。其在五台,僧官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缉。一有奸商豪势,砍伐入山,擒获赴道以凭问罪。以后不论新木旧木,不开变卖之端。但有一木出山,至河川者,即坐本官以卖放之罪。奸商势要,不得假抽印之名,复滋砍伐。庶乎事有责成,人无异念,而封疆藉以永固矣。伏乞皇上轸念边防,屏固久弊,敕下该部,再行查访,速赐题覆,俯从未议,施行等因。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时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力拒之。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只取一章以塞白,余不敢发。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默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睡可消,若得安眠,即予之幸矣。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忽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知此,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曾有此说。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则微微渐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何居乎?”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言毕,默坐谛观(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何从入来。乃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此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翻译成白话:
胡公坚持留我过冬,朝夕都来向我问道,我为他讲说《佛法绪言》。
当时,开府的高公(山西巡抚高文荐)转到镇代郡,听说我住在太守官邸,就对胡公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胡公答应了,告诉我这件事,我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作诗呢?”我极力婉拒此事。但高公再三恳求,胡公也无可奈何,只好苦苦地求我,还拿来一本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我的思维。我偶然翻看诗集,刚刚开始构思,忽然灵机一动,诗句随即迅速涌出,无法停止。胡公上堂处理公务回来,我已经完成二三十首诗了,但忽然觉察到:“这是文字习气,着魔境了。”我立即停笔,只拿了一首诗来应付胡公,剩下的我都不敢发布出去。然而习气无法阻止,不知不觉中从前学习过的诗书辞赋,凡是眼睛曾经见过的,顿时一起现前,整个虚空都被塞满了,即使我浑身是口,也不能把他们吐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身心了。我默默地反观自己,有一种将要飞升的感觉,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二天,胡公去送诗给高公,我独自思量,这正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今天我在病中,谁能为我治疗呢?不得以,看来只有熟睡能消除它了,如果能安然入睡,那真是我之大幸了。我于是关上门强行睡下,开始一点都睡不着,许久之后,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如同睡着一般。童子来敲门敲不开,使劲撞门也没有应答。胡公回来后着急地询问,知道情况后,于是派人破窗而入,见到我和衣端坐着,喊我不答应,摇我也摇不动。这书屋里供有佛像,供桌上有引磬,前些日子胡公拿在手中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我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不能觉知外面的声音,用这个在耳边敲响就能觉知到声音而出定了。”我曾经这样告诉过他,胡公忽然回忆起来,说道:“大师入定了吗?”他迅速拿起引磬在我耳边连敲几十声,我这才慢慢地觉察到,醒了过来。我睁开眼睛,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胡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大师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不知道,我感觉就像一次呼吸一样。”说完,我静坐专心观察,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再往前观察我住山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行脚,一一都如同梦中发生的事情一般,想抓住这些却无法做到。而且先前充满虚空扰乱心境的种种事物,都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一般,寂灭消失、无影无踪了。我心体空然,外境也空寂了,快乐不可言喻,于是作诗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实不虚啊。
《佛法绪言》是憨山大师觉悟后第一部著作,与大师同时代的朝庭官员傅光宅评价憨山大师《佛法绪言》时说:《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傅光宅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据传,傅光宅母亲生傅光宅时,一天晚上梦见瑞光满室,全家认为天有异象,于是起名傅光宅。
傅光宅在历史上以博闻强志,贯穿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而著称,文风在唐盛中之间,莹洁俏逸。更善于书法,艺术精湛,书法模仿黄庭坚,苍郁有致,海内珍之,当时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傅光宅在出任吴县令时结识达观大师,受达观法师影响颇深,积极帮助和支持达观法师兴修寺院,并亲自参与《嘉兴大藏经刻藏》的刻印工作,对佛学研究也有很高造诣。
能够让傅光宅对《佛法绪言》如此评价,可见《佛法绪言》在当时的轰动效应。---------------------------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4 15:47:13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3
对于大师求助当道胡兵备护法五台林木,《清凉传》续集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以来的护法,多是护持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明代万历年间的高、胡二公,则还护持五台圣境的森林植被。
史料又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浚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自佛教传人以来就是隐真之宅、栖寂之所。一直到唐末还是古木参天,森林遍布。
但到北宋时,由于五台山地处宋之边陲,经常与金作战……毁林垦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元初的成宗、武宗于五台山大规模地"伐木造寺",也毁坏了不少森林山坡。在明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五台山周围的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木既穷,又人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台山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为了保卫圣境,捍卫佛法,争取僧人的活法,有的就冒着生命危险与之争斗,但雁门道的官吏袒护伐木奸商,”
万历四年(1576)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僧人被压,敢怒而不敢言。时,庐山彻空法师至五台山,与憨山同住在北台龙门,适见其事,觉得大方主人冤枉,遂冒着大雪往见胡公来贡。
胡来贡,又名顺庵,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是年秋七月,由平阳太守转雁平兵备,住在代郡。憨山大师被留在胡公馆过冬,朝夕问道,为胡公说《绪言》。时有开府高公文荐,移镇代郡。闻憨师在署中,乃谓胡公言“家有园亭,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憨山言,憨山书写一章,后由胡公转赠高公文荐。后当憨山回山时,乃对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
又载:万历八年(1580),胡来贡守河东道,视兵雁门,顺登五台山,目击其奸商乱砍滥伐、圣境残废之状,有感于怀。时有巴蜀(今四川省)风渚高文荐巡抚山西,胡公归代郡后,白之高公。
高公(高文荐)题本云:从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这一道理出发,说明五台山之所以为大国之屏蔽者,不仅是以山之险峻,而且更以遮天蔽日的大片森林,因为胡马跳梁,曾不得一骋而去".所以,要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严禁奸商乱砍滥伐。其具题措施是:一癫布保护森林法,宜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贯彻执行,自觉遵守。二违者重罚。三官吏势要不得袒护伐木奸商,即使在其管辖之内有一民伐木偷卖,也要治本官之罪......。这一题奏,让当时的皇帝感到保护五台山森林的重要性,立即批曰:“奉圣旨,兵部知道,准议施行。”从而,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大师徒弟福徽在《憨山大师年谱疏》中对高文荐)此次护林题本内容也有如下记载:
官府,以为旧木,业已出山,无用之物矣。 与其以天地之材,任其朽败而无用,孰若稍稍变价,取千百之利以济边。殊不知,旧木非天降地涌,何以岁岁不绝。而此辈知有变卖旧木之例,转相砍伐,何有巳时。 臣自去年稔知此弊,是以严行禁止,一切寸木,不许变卖。此辈不遂其奸,又或投托势要,广布大言,假以真定抽印,以供造办为因。且供造办,与固边疆,孰重?损其所重,益其所轻,非所以为国也。矧抽印之木,民十公一耳。内不足以充其材具,外有以虚其边防。而奸商势要,籍以抽印,大言恐吓,以致官司莫敢谁何?臣看得,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今边疆为蠹者,有二焉:矿夫穴山,奸民伐木。而边臣徒知穴山为患,而禁之;不知伐木为患,尤为大耳。况五台一山,为天下名胜,而今万阜童童矣。又何名胜之有?种弊已久,材木将尽,然犹三年之病,可及畜艾时也.若复姑息,不为严禁,将来孰任其咎?且无根之民,不务稼穑,伐木苟延。山木有尽,岁月无穷,岂以为久长之计?为今之计,在北楼,则备行浑、应二州,无籍人等,尽行驱逐。而两州掌印官,亦当以边疆为重,不许党护编民,别生异议。其在五台,僧官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缉。一有奸商豪势,砍伐入山,擒获赴道以凭问罪。以后不论新木旧木,不开变卖之端。但有一木出山,至河川者,即坐本官以卖放之罪。奸商势要,不得假抽印之名,复滋砍伐。庶乎事有责成,人无异念,而封疆藉以永固矣。伏乞皇上轸念边防,屏固久弊,敕下该部,再行查访,速赐题覆,俯从未议,施行等因。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时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力拒之。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只取一章以塞白,余不敢发。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默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睡可消,若得安眠,即予之幸矣。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忽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知此,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曾有此说。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则微微渐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何居乎?”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言毕,默坐谛观(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何从入来。乃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此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翻译成白话:
胡公坚持留我过冬,朝夕都来向我问道,我为他讲说《佛法绪言》。
当时,开府的高公(山西巡抚高文荐)转到镇代郡,听说我住在太守官邸,就对胡公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胡公答应了,告诉我这件事,我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作诗呢?”我极力婉拒此事。但高公再三恳求,胡公也无可奈何,只好苦苦地求我,还拿来一本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我的思维。我偶然翻看诗集,刚刚开始构思,忽然灵机一动,诗句随即迅速涌出,无法停止。胡公上堂处理公务回来,我已经完成二三十首诗了,但忽然觉察到:“这是文字习气,着魔境了。”我立即停笔,只拿了一首诗来应付胡公,剩下的我都不敢发布出去。然而习气无法阻止,不知不觉中从前学习过的诗书辞赋,凡是眼睛曾经见过的,顿时一起现前,整个虚空都被塞满了,即使我浑身是口,也不能把他们吐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身心了。我默默地反观自己,有一种将要飞升的感觉,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二天,胡公去送诗给高公,我独自思量,这正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今天我在病中,谁能为我治疗呢?不得以,看来只有熟睡能消除它了,如果能安然入睡,那真是我之大幸了。我于是关上门强行睡下,开始一点都睡不着,许久之后,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如同睡着一般。童子来敲门敲不开,使劲撞门也没有应答。胡公回来后着急地询问,知道情况后,于是派人破窗而入,见到我和衣端坐着,喊我不答应,摇我也摇不动。这书屋里供有佛像,供桌上有引磬,前些日子胡公拿在手中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我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不能觉知外面的声音,用这个在耳边敲响就能觉知到声音而出定了。”我曾经这样告诉过他,胡公忽然回忆起来,说道:“大师入定了吗?”他迅速拿起引磬在我耳边连敲几十声,我这才慢慢地觉察到,醒了过来。我睁开眼睛,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胡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大师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不知道,我感觉就像一次呼吸一样。”说完,我静坐专心观察,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再往前观察我住山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行脚,一一都如同梦中发生的事情一般,想抓住这些却无法做到。而且先前充满虚空扰乱心境的种种事物,都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一般,寂灭消失、无影无踪了。我心体空然,外境也空寂了,快乐不可言喻,于是作诗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实不虚啊。
《佛法绪言》是憨山大师觉悟后第一部著作,与大师同时代的朝庭官员傅光宅评价憨山大师《佛法绪言》时说:《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傅光宅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据传,傅光宅母亲生傅光宅时,一天晚上梦见瑞光满室,全家认为天有异象,于是起名傅光宅。
傅光宅在历史上以博闻强志,贯穿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而著称,文风在唐盛中之间,莹洁俏逸。更善于书法,艺术精湛,书法模仿黄庭坚,苍郁有致,海内珍之,当时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傅光宅在出任吴县令时结识达观大师,受达观法师影响颇深,积极帮助和支持达观法师兴修寺院,并亲自参与《嘉兴大藏经刻藏》的刻印工作,对佛学研究也有很高造诣。
能够让傅光宅对《佛法绪言》如此评价,可见《佛法绪言》在当时的轰动效应。---------------------------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5 08:55:05
-----------------------------
4

大师在五台修道除了为保护五台森林植被做出重要贡献之外,还在两年之后,即在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中,为免除朝庭对五台山增加五百担之多赋税,利用自己被推选为当今慈圣皇太后老师的名人优势与当地官府周旋,最终让五台山的大小道场原来享有的香火利益得以保全下来。
所谓“一鞭法”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将“赋税”和“役银”合并征收。
对于种田的农民而言,“赋税”就是农业税,而“役银”就是假若某家没有劳动力或不愿意让自己家男人外出干劳工,也可以折算成“役银”上缴官府。
因为“赋税”的多少是以田地多少为基础的,在推行“一鞭法”中必须首先重新丈量土地。五台各寺庙的大量土地原来都不属于“赋税”范围之内,而通过推广“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之后,五台寺庙一下子增加了“赋税”五百多担,相当于每年要上缴五万斤粮食。
五台寺庙的土地所产粮食仅勉强养活寺庙的僧人,若是再上缴五百多担“赋税”,那么寺庙的僧人就没有活路了。
五台山众多寺庙僧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全部慌了,各寺庙住持一齐聚集到塔院寺商量对策。
有的说,抗税不交,谅他官府拿和尚又能怎样;有的说不如召集五台所有僧人到府衙请愿要求减免税赋,或许官府看到如此众多僧人会网开一面;还有的说,干脆推举几个有名望的老僧人进京直接面圣,慈圣皇太后一心向佛,皇帝是一个至孝的人,看在自己母亲信佛的分上定会免去五台“赋税”。
众僧人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不知采用哪条措施为好。这时塔院寺住持大方师说:“老纳也讲一条建议,不知可否?”
众住持说:“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老禅师还卖什么关子呀,有办法快说。”
大方师说:“老纳想到此次被奸商陷害被关进官府牢中能够放出来,全凭一个小和尚之力…”
没有等到大方师说完,众住持异口同声地说:“老禅师说的是龙门妙德庵那个澄印小和尚?”
大方师说:“正是那个澄印法师。”
众住持听了,有一个嘘了一口气说:“当时澄印救你能够使上力,那是因为他认识胡兵备,现在胡兵备已经调离山西。再说这推行“一条鞭法”是朝庭的法度,谁敢违背?听说本地一个大财主有个亲戚在朝中为官,这次土地重新丈量后增加“赋税”一百多担,这财主找到了朝中做官的这位亲戚帮忙,这位亲戚向当地太守打个招呼果真免除新增加的一百多担‘赋税’,谁知没有过了多久,就被朝庭知道,不但太守被摆官,连同这打招呼的朝中大臣也被罢了官。你们说厉害不厉害,一个无职无权的小和尚又怎么让朝庭减免五台五百担‘赋税’?我看难,难,实在的难。”
大方师说:“你们别忘记了,澄印虽然无职无权又年青,可是这次却被推选为慈圣皇太后老师,有了慈圣皇太后老师这块牌子未必就不能帮上忙啊。”
众住持听大方师提醒,都说,或许这慈圣皇太后老师的名头真的管用,那就不妨死马当活马医吧。于是大家一至推选大方师前往龙门将大师请下山与官府交涉。
大师被推选为太后老师这件事,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有这样记载:
五年丁丑
予三十二岁。春,自雁门归,因思父母罔极之恩莫报,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思大师《发愿文》,遂发心刺血泥金,写《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缘,下酬罔极之恩,以是年创意。先是,慈圣圣母以保国选僧诵经,予僭列名。至是,上闻书经,即赐金纸以助。明年四月,书经起。时彻空师还匡山,有诗十首送之。
翻译成白话:
五年丁丑(1577年)
我三十二岁。春天,我从雁门关返回五台山,因思虑父母恩重如山、难以为报,又想到修行求法路上诸多障碍,后来见到南岳慧思禅师的《发愿文》,于是发心刺血和泥金抄写《华严经》一部,上结无上般若的殊胜法缘,下报父母的深恩重德,这一年就立下了这个心愿。之前,慈圣皇太后曾以保国为目的,挑选僧人读诵佛经,我也忝列名单之中。如今,圣母听闻我决心刺血抄经,就立即颁赐了金纸给我,以助我一臂之力。第二年四月,我正式开始抄经。当时彻空禅师返回庐山,我作诗十首送给他。
且说,大师从胡兵备府回到龙门后,想到在南京报恩寺时,母亲还能在一年之中有几次到寺庙看望自己,自从离开南京远游至今也没有与母亲见面,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思念母亲之情。于是也学南岳思大师(又名青原行思(671-740)刺血书写《发愿文》故事,也想发愿为母亲亲手抄写一遍《华严经》。
这一天,大师清早起来,准备为自己刺血经书写一个发愿文,正准备研墨,这时只听有人说:“小道友又想写什么啊?”
大师抬头一看,原来是大方师,忙放下笔站起来说:“大师何故到此?”
大方师也不客套,立即便将五台山增加五百担“赋税”,众住持一至推选他出面与官府周旋一事说了一遍。
大师听了说:“既然众位禅师如此信任小僧,小僧也就免这其难,无论成与不成,小僧都愿意尽一切力量前往官府交涉。”
于是大师便在第二天一大早起身赶往雁平道兵备府要求面见新任的兵备张惟诚(河北省廊坊人)。
张兵备听说是慈圣皇太后老师求见,不敢怠慢,连忙迎出门外将大师请进府衙客厅。等待上了茶,宾主寒喧之后坐定,张兵备便问道:“不知大师造访本府有何指教?”
大师说:“小僧无事哪敢惊扰施主,小僧今天特地为寺庙增加的赋税而来。”
张兵备听说大师是为五台赋税而来,立刻明白了大师的来意,连忙说:“‘一条鞭法’是朝庭宰辅他老人家亲自负责,谁讲情恂私谁就会受到处理,下官哪敢有这个作为答应大师所请啊!”
大师说:“五台山过去从来没有纳入过丈量的版图,只因这次受到五台县的奸人欺蒙朝廷,想凭空要求五台山上交五百石粮食,多次发文要求查报土地。整个五台山的寺院静室,没有一个人能够安心,若是真的缴纳五百石粮食,五台山的僧人没有了活路只能远走高飞,寺庙从此将要变成狐狸的洞窟了。”
张兵备听了大师申诉,沉吟了半垧说:“既然大师如此理由,那么就让下官如实将大师的言语上奏就是了,能否免除五台赋税,那也只能任由宰辅他老人家最后定夺了。”
张兵备口中所指的“宰辅他老人家”就是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
万历皇帝朱翊钧接班时仅仅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万历皇帝亲生母亲李贵妃原是隆庆皇帝穆宗朱载垕的小老婆,虽然被儿子封为慈圣皇太后,也仅仅二十七八岁。
万历皇帝老子穆宗临死时原来遗诏制定的三辅臣,即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大概是沾了为小皇帝担任老师,时常与李贵妃接触的原因吧,张居正受到慈圣皇太后李贵妃的特别信任和重用。也就是说,在推行“一条鞭法”过程中,只有张居正权力最大,其权力不仅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皇帝也要受到他的管束。
正因为张居正拥有如此的绝对权力,又极力主张推行“一条鞭法”,朝中那些拥有土地的大大小小官僚即使强烈反对也没有办法。
不过,当张居正看到雁平道兵备道张惟诚奏折中反映慈圣皇太后老师德清为五台免征赋税辩解的理由,想到慈圣皇太后一心向佛,为了讨好慈圣皇太后,就同意了张惟诚关于免去了五台山的赋税的奏折。终于保全了五台文殊道场。
其实,推行“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创新政策,而是从嘉靖九年(1530)开始推行了。只是受到阻力太大没有得到真正推广而已。
在张居正强制推行“一条鞭法”中,清查出了大量的隐匿、遗漏田地,从隆庆时期的每年200万两银左右升至万历初年平均每年三四百万两,京师粮食的贮量也往往是隆庆年间的三倍左右,为万历小皇帝登基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
由于大地主过去很多土地不在“赋税”计算之内,重新丈量土地将这一部分土地统计出来作为计算“赋税”数据,当然遭受到大地主们以及拥有土地的朝堂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官僚强烈反对。或许正是由于受到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才导致张居正在去世的第二年则遭受到清算。落得个抄家、长子张敬修自缢身亡的惨剧。
不过民间的戏本对于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另有“绯闻”传说。
这个“绯闻”的制造者就是与张居正同科中举的艾自修。
艾自修与张居本是同科中举的好友。张居正在这次殿试中列为“龙虎榜”状元,而艾自修却与“龙虎榜”无缘。张居正碰到艾自修,便得意忘形地顺口占出一句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顺口溜出此上联,纯粹是与好友开开玩笑。可艾自修的心正因没有考好,心里不痛快,听了张居正这句对联,觉得这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又想不出合适的下联,从此怀恨在心。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谁知有一天,艾自修到相府拜会张居正,得知张居正在花园里赏花,便走进花园,却见张居正的身影在一假山旁边一晃便消失了。艾自修有些奇怪,就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发现那假山地洞下有一暗道似乎通往皇宫内院方向。艾自修灵机一动,心想,若是由此传出张居正从自家花圆暗道进入太后娘娘的卧室且不妙哉。艾自修二十多年没有机会对出的下联,想到张居正通过暗道直奔太后卧室私会的情景,立刻对出当年张居正讥讽自己的下联: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后来艾自修又把这副下联写到剧本中,迅速传遍京城。
一些在“一条鞭法”中受到重大损失的大地主、大官僚趁机将这些“绯闻”传到宫内宫外皆知。神宗皇帝听到民间这些对于他老娘与张居正“绯闻”,不禁龙颜大怒,最终导致张居正死后马上遭受到残酷清算。
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德清这样叙述说:
【原文】
八年庚辰
予三十五岁。是年,特旨天下清丈田粮,寸土不遗。台山从来未入版额,该县奸人蒙蔽,欲飞额粮五百石于台山,屡行文查报地土。合山丛林静室,无一人可安者,自此台山为狐窟矣。诸山耆旧白予,予曰:“安之,诸师无忧,缓图之。”予于是力宛转设法,具白当道,竟免清丈,未加升合。台山道场,遂以全之。
翻译成白话:
八年庚辰(1580年)
我三十五岁。这一年,朝廷特别下旨要清理丈量全国的田地,一寸土地都不得遗漏。五台山从来没有纳入过丈量的版图,然而五台县的奸人欺蒙朝廷,想凭空要求五台山上交五百石粮食,多次发文要求查报土地。整个五台山的寺院静室,没有一个人能够安心,从此五台山将要变成狐狸的洞窟了。各山的长老告诉我这件事情,我说:“放心吧,诸位长老不用担忧,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我于是尽力周旋、思索良策......五台山的大小道场才得以保全下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4 15:47:13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3
对于大师求助当道胡兵备护法五台林木,《清凉传》续集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以来的护法,多是护持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明代万历年间的高、胡二公,则还护持五台圣境的森林植被。
史料又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浚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自佛教传人以来就是隐真之宅、栖寂之所。一直到唐末还是古木参天,森林遍布。
但到北宋时,由于五台山地处宋之边陲,经常与金作战……毁林垦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元初的成宗、武宗于五台山大规模地"伐木造寺",也毁坏了不少森林山坡。在明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五台山周围的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木既穷,又人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台山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为了保卫圣境,捍卫佛法,争取僧人的活法,有的就冒着生命危险与之争斗,但雁门道的官吏袒护伐木奸商,”
万历四年(1576)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僧人被压,敢怒而不敢言。时,庐山彻空法师至五台山,与憨山同住在北台龙门,适见其事,觉得大方主人冤枉,遂冒着大雪往见胡公来贡。
胡来贡,又名顺庵,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是年秋七月,由平阳太守转雁平兵备,住在代郡。憨山大师被留在胡公馆过冬,朝夕问道,为胡公说《绪言》。时有开府高公文荐,移镇代郡。闻憨师在署中,乃谓胡公言“家有园亭,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憨山言,憨山书写一章,后由胡公转赠高公文荐。后当憨山回山时,乃对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
又载:万历八年(1580),胡来贡守河东道,视兵雁门,顺登五台山,目击其奸商乱砍滥伐、圣境残废之状,有感于怀。时有巴蜀(今四川省)风渚高文荐巡抚山西,胡公归代郡后,白之高公。
高公(高文荐)题本云:从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这一道理出发,说明五台山之所以为大国之屏蔽者,不仅是以山之险峻,而且更以遮天蔽日的大片森林,因为胡马跳梁,曾不得一骋而去".所以,要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严禁奸商乱砍滥伐。其具题措施是:一癫布保护森林法,宜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贯彻执行,自觉遵守。二违者重罚。三官吏势要不得袒护伐木奸商,即使在其管辖之内有一民伐木偷卖,也要治本官之罪......。这一题奏,让当时的皇帝感到保护五台山森林的重要性,立即批曰:“奉圣旨,兵部知道,准议施行。”从而,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大师徒弟福徽在《憨山大师年谱疏》中对高文荐)此次护林题本内容也有如下记载:
官府,以为旧木,业已出山,无用之物矣。 与其以天地之材,任其朽败而无用,孰若稍稍变价,取千百之利以济边。殊不知,旧木非天降地涌,何以岁岁不绝。而此辈知有变卖旧木之例,转相砍伐,何有巳时。 臣自去年稔知此弊,是以严行禁止,一切寸木,不许变卖。此辈不遂其奸,又或投托势要,广布大言,假以真定抽印,以供造办为因。且供造办,与固边疆,孰重?损其所重,益其所轻,非所以为国也。矧抽印之木,民十公一耳。内不足以充其材具,外有以虚其边防。而奸商势要,籍以抽印,大言恐吓,以致官司莫敢谁何?臣看得,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今边疆为蠹者,有二焉:矿夫穴山,奸民伐木。而边臣徒知穴山为患,而禁之;不知伐木为患,尤为大耳。况五台一山,为天下名胜,而今万阜童童矣。又何名胜之有?种弊已久,材木将尽,然犹三年之病,可及畜艾时也.若复姑息,不为严禁,将来孰任其咎?且无根之民,不务稼穑,伐木苟延。山木有尽,岁月无穷,岂以为久长之计?为今之计,在北楼,则备行浑、应二州,无籍人等,尽行驱逐。而两州掌印官,亦当以边疆为重,不许党护编民,别生异议。其在五台,僧官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缉。一有奸商豪势,砍伐入山,擒获赴道以凭问罪。以后不论新木旧木,不开变卖之端。但有一木出山,至河川者,即坐本官以卖放之罪。奸商势要,不得假抽印之名,复滋砍伐。庶乎事有责成,人无异念,而封疆藉以永固矣。伏乞皇上轸念边防,屏固久弊,敕下该部,再行查访,速赐题覆,俯从未议,施行等因。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时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力拒之。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只取一章以塞白,余不敢发。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默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睡可消,若得安眠,即予之幸矣。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忽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知此,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曾有此说。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则微微渐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何居乎?”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言毕,默坐谛观(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何从入来。乃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此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翻译成白话:
胡公坚持留我过冬,朝夕都来向我问道,我为他讲说《佛法绪言》。
当时,开府的高公(山西巡抚高文荐)转到镇代郡,听说我住在太守官邸,就对胡公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胡公答应了,告诉我这件事,我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作诗呢?”我极力婉拒此事。但高公再三恳求,胡公也无可奈何,只好苦苦地求我,还拿来一本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我的思维。我偶然翻看诗集,刚刚开始构思,忽然灵机一动,诗句随即迅速涌出,无法停止。胡公上堂处理公务回来,我已经完成二三十首诗了,但忽然觉察到:“这是文字习气,着魔境了。”我立即停笔,只拿了一首诗来应付胡公,剩下的我都不敢发布出去。然而习气无法阻止,不知不觉中从前学习过的诗书辞赋,凡是眼睛曾经见过的,顿时一起现前,整个虚空都被塞满了,即使我浑身是口,也不能把他们吐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身心了。我默默地反观自己,有一种将要飞升的感觉,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二天,胡公去送诗给高公,我独自思量,这正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今天我在病中,谁能为我治疗呢?不得以,看来只有熟睡能消除它了,如果能安然入睡,那真是我之大幸了。我于是关上门强行睡下,开始一点都睡不着,许久之后,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如同睡着一般。童子来敲门敲不开,使劲撞门也没有应答。胡公回来后着急地询问,知道情况后,于是派人破窗而入,见到我和衣端坐着,喊我不答应,摇我也摇不动。这书屋里供有佛像,供桌上有引磬,前些日子胡公拿在手中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我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不能觉知外面的声音,用这个在耳边敲响就能觉知到声音而出定了。”我曾经这样告诉过他,胡公忽然回忆起来,说道:“大师入定了吗?”他迅速拿起引磬在我耳边连敲几十声,我这才慢慢地觉察到,醒了过来。我睁开眼睛,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胡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大师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不知道,我感觉就像一次呼吸一样。”说完,我静坐专心观察,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再往前观察我住山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行脚,一一都如同梦中发生的事情一般,想抓住这些却无法做到。而且先前充满虚空扰乱心境的种种事物,都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一般,寂灭消失、无影无踪了。我心体空然,外境也空寂了,快乐不可言喻,于是作诗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实不虚啊。
《佛法绪言》是憨山大师觉悟后第一部著作,与大师同时代的朝庭官员傅光宅评价憨山大师《佛法绪言》时说:《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傅光宅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据传,傅光宅母亲生傅光宅时,一天晚上梦见瑞光满室,全家认为天有异象,于是起名傅光宅。
傅光宅在历史上以博闻强志,贯穿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而著称,文风在唐盛中之间,莹洁俏逸。更善于书法,艺术精湛,书法模仿黄庭坚,苍郁有致,海内珍之,当时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傅光宅在出任吴县令时结识达观大师,受达观法师影响颇深,积极帮助和支持达观法师兴修寺院,并亲自参与《嘉兴大藏经刻藏》的刻印工作,对佛学研究也有很高造诣。
能够让傅光宅对《佛法绪言》如此评价,可见《佛法绪言》在当时的轰动效应。---------------------------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5 08:55:05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6 16:21:56
4
大师在五台修道除了为保护五台森林植被做出重要贡献之外,还在两年之后,即在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中,为免除朝庭对五台山增加五百担之多赋税,利用自己被推选为当今慈圣皇太后老师的名人优势与当地官府周旋,最终让五台山的大小道场原来享有的香火利益得以保全下来。
所谓“一鞭法”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
第十八 章 五台山弘法渡人

1

大师从十二岁进入报恩寺,十九岁受戒出家到三十二岁之前,基本是遍访善知识和在五台龙门苦练修道觉悟过程,而在龙门妙德庵经过闭关苦练,并在一次连续禅定十几天之后,突然觉悟的程度达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境界不久,就开始逐渐转入“弘法”“渡人”阶段了。
什么是“弘法”?
所谓“弘法”,即佛教用语,谓弘扬流通佛法。 “弘法”也可以说是“渡人”的一种方法。
印度的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传入中国的佛教基本为大乘佛教。
所谓“乘”是个比喻,把教义比作船。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大乘佛教“普渡众生”,即把教义比作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极乐世界,从而成就佛果。而 “小乘”的船小,只能渡自己,不能渡别人。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教义区别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即:小乘只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大乘则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 这有点类似开国领袖所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思。
在追求的果位,也即理想目标上,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并没有断惑,还必须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就是佛的果位。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佛的果位,至少应该先修得佛的候补者——菩萨。
菩萨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
所谓“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最显著特点。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凡人出家到深山寺庙当和尚也不是为了自己过清闲自在的日子,而是为了修道觉悟能够普渡众生。这好比一个人立志为了能够救出落水的人,自己首先要学会游泳一样。
大师在五台修道,既然已经有所觉悟,那么弘扬流通佛法“渡人”也是每一个信仰大乘佛教信徒追求的更高理想。
当然,大师这时的觉悟程度或果位,至多是“三果”。
“果位”是什么?
佛教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众生修行学佛等到因缘成熟时,可觉悟证果。那到达的程度,就是“果位”。
佛教的“果位”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级别:
声闻果:
声闻果又称为声闻“乘”,就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因为只求自己解脱,与佛教的主要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完全符合,所以又被称为“小乘”。
初果:
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可以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即见到解脱之道。但仍然还有很多业习,仍然需要继续修行。
二果:
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果:
又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佛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四果:
古印度文(即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而成“佛”,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陀的意思是“无上正翟积觉”。所谓无上正翟积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述的四果圣者,只是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就如读书之人要想得到学历证书,必须得到相关部门颁发的有效学历证明,而佛教中的“果位”,却不需要别人的认证,就是自己的觉悟。
简要的了解这些佛教中的常识,对于大师后来刻意书经、五台山建立无遮法会等传道也就容易理解了。
且说,大师三十二岁时从雁门关胡兵备处返回五台山,先去塔院寺看望大方住持,见彻空禅师仍然留在大方住持处,想到彻空禅师是当世的知名高僧,并深得“密宗”真传,便向彻空禅师提出,希望传授“密宗”之法。
彻空禅师当即答应下来,让大师先回妙德庵等待。
大师回到妙德庵后,因思虑自己这些年来为寻求善知识,修持佛法,修行求法路上诸多障碍,一直是居无定所,不象妙峰师那样拥有一个富有的大施主,有自己的寺庙,有车又有房,而自己虽然至今无车无房,但如今也终于在台山也找到了妙德庵这样一个安身修持佛法之所,想到父母恩重如山难以为报,受到南岳慧思禅师《发愿文》的启示,便立下了一个“发心刺血和泥金抄写《华严经》一部,上结无上般若的殊胜法缘,下报父母的深恩重德”心愿。
大师所提到的南岳慧思禅师为南北朝时代的高僧。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
慧思十五岁即随从慧文禅师学习禅定已有很长时间了,自己修炼也进行了两个季节,可到一直没有得到证悟。在第二个夏天到来时,慧思又要继续修炼,他下定了决心,不能悟道,自己就坐死于此。慧思把自己的念头紧系于前,寂然入定。在开始的三天和第七天,慧思看到自己有生以来的善恶业相。这是证悟的开始,慧思对此叹息不已,用功更加勤奋。进而八种感觉突然相继也现,进入初禅。之后,身体好像是得了重病,四肢软弱,不能行走,身不由己。慧思经过自我观察,知道这是由自己以往的恶业所引起,没有别的原因,这种感觉是在清除恶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慧思对此置之不理,只是静心守定。随后,慧思就觉得身体像白云一样,心中畅快清静,所有的痛苦全都除去。在夏季快结束时,慧思的禅定还是停留在起初达到的境界中,并没有进一步的收获。慧思加以自我检查,发现自己是因守空过度而产生昏沉,慧思感到很惭愧。慧思放松身体,想靠住墙壁,在背还没有挨到墙壁时,突然开悟,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法华三昧和大乘法门都得到印证,自己也获得透彻之悟,不再需要他人引导。
慧思修炼一段时间之后,梦见弥勒和弥陀为他说法。醒来后,慧思作二张画像,一起供养。接着,慧思梦见和道弥勒以及众眷属一起在龙华相会。慧思自言自语道:“我在末世受持法华,现在又蒙佛如此引导,真是三生有幸。”慧思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一下子获得了大悟。
慧思四十四岁时(558),于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齐光寺实现了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他极重视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异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以后创立天台禅宗的智顗,就是在这时不避战乱,远来光州拜他为师。
大师这里只是借助慧思禅师“立誓修禅解脱法”决心为报父母的深恩重德”而发心愿。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云:
“……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 ……尚有十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第二。临产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懮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干就湿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 第七。洗濯不净恩。 第八。远行忆念恩。 第九。深加体恤恩。 第十。究竟怜愍恩。……”
又云:“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这里还需要顺便说明一下,即:《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有两个本子,一个是安士高的本子《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安士高大师翻译的,那是正确的;
另外一个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题目,比,安士高大师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题目多了一个“难”字,很可能是伪造的,不是真的。这里引用的虽然是伪经。但因其文字优美,且符合中国传统孝道,只是用来真实反映大师当时“下报父母的深恩重德”心愿而已。
对于出家的佛教信徒而言,上报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等四重恩和下济地狱、畜生、饿鬼三涂苦是必需遵守的戒律或佛德。若是不孝敬父母,不爱自己的国家,连佛祖也不会原谅的。
《红楼梦》第一回合中的贾宝玉有这么两句话:“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实际是在宣扬《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法。所以也有佛教信徒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禅学,一部佛法。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4 15:47:13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3
对于大师求助当道胡兵备护法五台林木,《清凉传》续集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以来的护法,多是护持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明代万历年间的高、胡二公,则还护持五台圣境的森林植被。
史料又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浚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自佛教传人以来就是隐真之宅、栖寂之所。一直到唐末还是古木参天,森林遍布。
但到北宋时,由于五台山地处宋之边陲,经常与金作战……毁林垦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元初的成宗、武宗于五台山大规模地"伐木造寺",也毁坏了不少森林山坡。在明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五台山周围的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木既穷,又人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台山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为了保卫圣境,捍卫佛法,争取僧人的活法,有的就冒着生命危险与之争斗,但雁门道的官吏袒护伐木奸商,”
万历四年(1576)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僧人被压,敢怒而不敢言。时,庐山彻空法师至五台山,与憨山同住在北台龙门,适见其事,觉得大方主人冤枉,遂冒着大雪往见胡公来贡。
胡来贡,又名顺庵,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是年秋七月,由平阳太守转雁平兵备,住在代郡。憨山大师被留在胡公馆过冬,朝夕问道,为胡公说《绪言》。时有开府高公文荐,移镇代郡。闻憨师在署中,乃谓胡公言“家有园亭,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憨山言,憨山书写一章,后由胡公转赠高公文荐。后当憨山回山时,乃对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
又载:万历八年(1580),胡来贡守河东道,视兵雁门,顺登五台山,目击其奸商乱砍滥伐、圣境残废之状,有感于怀。时有巴蜀(今四川省)风渚高文荐巡抚山西,胡公归代郡后,白之高公。
高公(高文荐)题本云:从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这一道理出发,说明五台山之所以为大国之屏蔽者,不仅是以山之险峻,而且更以遮天蔽日的大片森林,因为胡马跳梁,曾不得一骋而去".所以,要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严禁奸商乱砍滥伐。其具题措施是:一癫布保护森林法,宜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贯彻执行,自觉遵守。二违者重罚。三官吏势要不得袒护伐木奸商,即使在其管辖之内有一民伐木偷卖,也要治本官之罪......。这一题奏,让当时的皇帝感到保护五台山森林的重要性,立即批曰:“奉圣旨,兵部知道,准议施行。”从而,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大师徒弟福徽在《憨山大师年谱疏》中对高文荐)此次护林题本内容也有如下记载:
官府,以为旧木,业已出山,无用之物矣。 与其以天地之材,任其朽败而无用,孰若稍稍变价,取千百之利以济边。殊不知,旧木非天降地涌,何以岁岁不绝。而此辈知有变卖旧木之例,转相砍伐,何有巳时。 臣自去年稔知此弊,是以严行禁止,一切寸木,不许变卖。此辈不遂其奸,又或投托势要,广布大言,假以真定抽印,以供造办为因。且供造办,与固边疆,孰重?损其所重,益其所轻,非所以为国也。矧抽印之木,民十公一耳。内不足以充其材具,外有以虚其边防。而奸商势要,籍以抽印,大言恐吓,以致官司莫敢谁何?臣看得,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今边疆为蠹者,有二焉:矿夫穴山,奸民伐木。而边臣徒知穴山为患,而禁之;不知伐木为患,尤为大耳。况五台一山,为天下名胜,而今万阜童童矣。又何名胜之有?种弊已久,材木将尽,然犹三年之病,可及畜艾时也.若复姑息,不为严禁,将来孰任其咎?且无根之民,不务稼穑,伐木苟延。山木有尽,岁月无穷,岂以为久长之计?为今之计,在北楼,则备行浑、应二州,无籍人等,尽行驱逐。而两州掌印官,亦当以边疆为重,不许党护编民,别生异议。其在五台,僧官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缉。一有奸商豪势,砍伐入山,擒获赴道以凭问罪。以后不论新木旧木,不开变卖之端。但有一木出山,至河川者,即坐本官以卖放之罪。奸商势要,不得假抽印之名,复滋砍伐。庶乎事有责成,人无异念,而封疆藉以永固矣。伏乞皇上轸念边防,屏固久弊,敕下该部,再行查访,速赐题覆,俯从未议,施行等因。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时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力拒之。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只取一章以塞白,余不敢发。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默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睡可消,若得安眠,即予之幸矣。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忽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知此,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曾有此说。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则微微渐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何居乎?”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言毕,默坐谛观(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何从入来。乃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此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翻译成白话:
胡公坚持留我过冬,朝夕都来向我问道,我为他讲说《佛法绪言》。
当时,开府的高公(山西巡抚高文荐)转到镇代郡,听说我住在太守官邸,就对胡公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胡公答应了,告诉我这件事,我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作诗呢?”我极力婉拒此事。但高公再三恳求,胡公也无可奈何,只好苦苦地求我,还拿来一本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我的思维。我偶然翻看诗集,刚刚开始构思,忽然灵机一动,诗句随即迅速涌出,无法停止。胡公上堂处理公务回来,我已经完成二三十首诗了,但忽然觉察到:“这是文字习气,着魔境了。”我立即停笔,只拿了一首诗来应付胡公,剩下的我都不敢发布出去。然而习气无法阻止,不知不觉中从前学习过的诗书辞赋,凡是眼睛曾经见过的,顿时一起现前,整个虚空都被塞满了,即使我浑身是口,也不能把他们吐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身心了。我默默地反观自己,有一种将要飞升的感觉,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二天,胡公去送诗给高公,我独自思量,这正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今天我在病中,谁能为我治疗呢?不得以,看来只有熟睡能消除它了,如果能安然入睡,那真是我之大幸了。我于是关上门强行睡下,开始一点都睡不着,许久之后,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如同睡着一般。童子来敲门敲不开,使劲撞门也没有应答。胡公回来后着急地询问,知道情况后,于是派人破窗而入,见到我和衣端坐着,喊我不答应,摇我也摇不动。这书屋里供有佛像,供桌上有引磬,前些日子胡公拿在手中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我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不能觉知外面的声音,用这个在耳边敲响就能觉知到声音而出定了。”我曾经这样告诉过他,胡公忽然回忆起来,说道:“大师入定了吗?”他迅速拿起引磬在我耳边连敲几十声,我这才慢慢地觉察到,醒了过来。我睁开眼睛,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胡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大师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不知道,我感觉就像一次呼吸一样。”说完,我静坐专心观察,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再往前观察我住山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行脚,一一都如同梦中发生的事情一般,想抓住这些却无法做到。而且先前充满虚空扰乱心境的种种事物,都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一般,寂灭消失、无影无踪了。我心体空然,外境也空寂了,快乐不可言喻,于是作诗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实不虚啊。
《佛法绪言》是憨山大师觉悟后第一部著作,与大师同时代的朝庭官员傅光宅评价憨山大师《佛法绪言》时说:《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傅光宅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据传,傅光宅母亲生傅光宅时,一天晚上梦见瑞光满室,全家认为天有异象,于是起名傅光宅。
傅光宅在历史上以博闻强志,贯穿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而著称,文风在唐盛中之间,莹洁俏逸。更善于书法,艺术精湛,书法模仿黄庭坚,苍郁有致,海内珍之,当时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傅光宅在出任吴县令时结识达观大师,受达观法师影响颇深,积极帮助和支持达观法师兴修寺院,并亲自参与《嘉兴大藏经刻藏》的刻印工作,对佛学研究也有很高造诣。
能够让傅光宅对《佛法绪言》如此评价,可见《佛法绪言》在当时的轰动效应。---------------------------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5 08:55:05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6 16:21:56
4
大师在五台修道除了为保护五台森林植被做出重要贡献之外,还在两年之后,即在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中,为免除朝庭对五台山增加五百担之多赋税,利用自己被推选为当今慈圣皇太后老师的名人优势与当地官府周旋,最终让五台山的大小道场原来享有的香火利益得以保全下来。
所谓“一鞭法”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7 15:49:39
第十八 章 五台山弘法渡人
1
大师从十二岁进入报恩寺,十九岁受戒出家到三十二岁之前,基本是遍访善知识和在五台龙门苦练修道觉悟过程,而在龙门妙德庵经过闭关苦练,并在一次连续禅定十几天之后,突然觉悟的程度达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境界不久,就开始逐渐转入“弘法”“渡人”阶段了。
什么是“弘法”?
所谓“弘法”,即佛教用语,谓弘扬流通......
-----------------------------
2

大师自入空门,自然受到《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教诲,时时不能忘记上报父母养育之恩,五台觉悟不久,便也发下了“刺血和金书华严经发愿文”大愿心,决心剌血抄写《华严经》。
其愿文曰: “…… 般若力微弱,难敌生死军。以是因缘故,见行诸事行,稽首莲华藏,圆妙最上乘,誓发皈敬心,尽形顶戴受。曾闻普贤行,广大不思议。六种受持中,书写为第一。骨笔血为墨,经于微尘劫。积累如是经,量等大千界。我闻如是愿,难可与等伦,但取血为墨,与金共和合,书写大经卷。一字法门海,以此殊胜因,苦海为舟楫。愿我此身血,滴滴称法性,融入华藏海,普润众生界。我以手书持,点画心自在。愿此虚幻身,恒得金刚体,身似紫金山,端严最无比,闻名及见形,心生大喜悦,手如大宝聚,恒出世资财,七宝及四事,种种皆充满。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众生,贫穷及病苦,所求皆如意……愿我此经卷,三灾不能坏。弥勒将下生,光从此经出……。”
此发愿文摘自憨山大师著作《梦游集》卷四十,第四册第401页“刺血和金书华严经发愿文”。原文计870个字,现仅只摘抄二百余字)。
不过,大师虽然写下了《发愿文》,“发心刺血和泥金抄写《华严经》一部,因彻空禅师不久来到妙德庵传授 “密宗”之法,却没有时间立即实施刺血抄写《华严经》心愿。
修 刚乘”与修习大乘不同,大乘讲究因缘,而“金刚乘”却是直接把修持的重点放在果位上,修 刚乘”如果不是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是无法接受的。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有“密宗”与“显宗”之分。
彻空禅师为大师传授的“密宗”,又称“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属于小乘教。约八世纪时,密教由印度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中国。
此宗密法奥秘,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据传说,龙门石窟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面貌而雕琢成;武则天自认为是弥勒佛转世,并为自己造字曌,起名为武曌。
“密宗”追求人生最高境界也就是:明、空、照。
“密宗”认为终生命生命起源,本有自性光明,寂照万象的因素,追求地、水、风、火(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四大皆空,能空则能明,能明则能照,自然会达到佛的境界。
武则天为已取名“曌”字,加上读音zhao,也就构成了拥有密宗最高境界的“明、空、照”。
密宗的修行方法(简称密法)。现代西方信仰佛教者大多数人信奉密宗。西藏的喇嘛教即为密宗。
西藏诺那活佛说:“‘禅是大密宗!’大密宗就是安祥‘无上瑜伽’”。
诺那活佛,西藏金塘人,生于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乙丑年。七岁时就被迎入西藏诺那寺,修学显法和密法。
“无上瑜伽”把修心放在首位,认为只有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态即对意志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的无上境界。这也是无上瑜伽和其它瑜伽的根本区别。
佛教信徒若得密宗有大成就者的“灌顶加持”,前后判若两人。
所谓“灌顶”有“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加持”有护持、保佑、给予的意思,给于被加持人信心。
藏传佛教的“密宗”理论认为,人想成佛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按照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一点也不能走样。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
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
密宗认为要想达到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
密宗修行之密又有“身密、语密、意密”之分,即所谓的“三密”。
密乘行者修持“三密”之时,能够获得诸佛菩萨的加庇及摄持之功德力。此种功德力用除了能开发修行者的内在佛性功德,使修行者的身心逐渐转化成佛菩萨的身心之外,还能摄持修行者使其不会退失菩提心及永远皈依于正道上。此种“不可思议”力量之来源,亦是随着修行而得到如来加庇,久而久之,便能达到“明、空、照”的最高境界。
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能用心灵去思考这个境界有多高,亦不能用说话来议论这个境界有多深,即使用尽人世间的思维及语言,亦不能说明及描述这个境界于万一,只能说到这个境界相似接近之处,这个不可思议之境界,就是佛陀如来的秘密。
“显宗”亦可以教称为“显教”, “显宗”之名是由“密宗”将与之相区别的佛教诸派别统称之为“显宗”。
而“显宗”则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诸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主张“公开弘法”渡人的这个观点。这也是密宗和显宗的根本区别。
彻空禅师见大师谈吐根器不凡,便留在五台,一方面为五台众僧人说法,又一方面住在龙门妙德庵处为大师传授金刚乘“密宗”。
这一年龙门的暴风雪来的分外的早,有一晚,彻空师继续向大师传送“密宗”,只听狂风呼呼,席卷着的漫天大雪不一会儿将妙德庵掩埋,看不到窗外往日一丝星空,原先呼呼的狂风声音在大雪的掩埋下也渐渐没有了声音。
大师说:“难道庵门被掩埋了吗?”说罢,起来急忙拨火取灯,推了推庵门,却怎么也推不动,庵门完全被大雪封死了,也不知妙德庵被雪埋了多深。
彻空师见屋内昏暗如墨,笑嘻嘻地说:“呵呵,我们都被活埋,与山神共同修道了。”
大师说:“万一出不去怎么办呢?”
彻空师说:“出不去就是出去,出去就是出不去,出去出不去,一切皆有缘,出不去就出不去罢了,能够被掩埋在龙门雪深处,或许也是你我的缘分吧。”
大师见到彻空师不以生死为意,便与彻空师在妙德庵室内拥衲对坐。不知过了多久,好不容易等到发现窗外渐渐有些透出一丝晶莹起来。
彻空师说:“应该是天亮了,想来还是一个大晴天哩,只是不知是什么时辰?”
大师说:“太阳已经照到妙德庵窗户,按照往常时间,此时应该是到了午时了吧。”
大师一边说,一边从禅床上下来,走到庵门前又用劲推了推,庵门被大雪堵住丝毫不动。
又过了几天,大师说:“庵内早已没有粮米,眼见连柴火也已燃不起来了,若是再出不去,真的要去见西天如来佛祖了。”
谁知,话没有落声,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噪杂之声,并且是声音越来越近。
大师说:“这是怎么回事,如此大雪封山,有谁会到妙德庵这儿?”
等了不大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不久,只见大方师带领十几个僧人从庵门外大雪中挖出一条隧道走了进来。
原来,大方师清晨起来,见到一夜暴风雪将很多寺庙掩埋,便立即想到妙德庵处于山的背后,最易被暴风雪掩埋,于是急忙带领一大批僧人拿了挖雪的器具,又背了若干粮米到龙门营救。僧人们轮番作业,一连挖了两三天,才在大雪堆中挖出了一条可以容许一人进入庵内的雪中隧道。
大师见了大方师走进庵门,立刻想起《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情景,口中不禁吟道:“其乐融融,如在黄泉之下也。”
大方师说:“隧道当中,心里不也和乐自得吗。”
后来大师受到冤狱,流放到南方二十多年,每每想到龙门被大雪所埋,不管南方天气多么炎蒸毒热,或者生活中多么困苦艰难,只要一想起此次被雪埋,心中顿时凉爽清静起来。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7 09:47:25
4
这一天,大师吃完粥后,又象在盘山时那样“经行”,忽然立定不动,不见身心,只看到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同大圆镜一般,山河大地都如影像一般现在其中,觉照的时候又了了分明,而寻觅自己的身心却了不可得。
当然,这一次的“经行”中的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见身心”,让大师感觉到与盘山“经行”时的“妄尽心澄,一片光明”不一样,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这次则似乎感觉是达到了觉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08 10:59:39
第十六章 五台悟道护法(上)
1
大师等待雪浪走后,立即开始参读《楞严经》,以印证自己的开悟。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说:
四年丙子
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576年,我三十一岁。开悟之后,我找不到人请教印证,于......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19 16:00:09
2
大师开悟不久,莲池大师游五台,听五台各个寺庙都传说报恩寺有个澄印小和尚只身一人在天寒地冻的冰凉世界龙门艰苦修行,有时候甚至被大雪掩埋,从冰雪中爬出来仍然坚持不下山在那儿修行,莲池大师感到大为新奇,便决定到龙门看个究竟。
莲池大师在晚明时期四大高僧中属于领军人物,排在四大高僧之首。
中国佛教至明代晚期,朝庭重视道教不重视佛教,社会下层各界自然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已呈颓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2 14:14:28
3
这一年十月,有一天,大师坐在静室打坐,听到有人进门,心想,此时大雪封山,有谁还会登临龙门?睁开眼见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禅师,连忙站起来双手合十打个问讯说:“老禅师,小僧有礼了。”
老禅师说:“我是庐山的释彻空,特来一访。”
大师惊讶地说:“老禅师莫非就是庐山新建黄龙寺的住持吗?”
老禅师说:“然也,就是老纳。”
大师对释彻空闻名已久,还在游历京城西山与当代名士王凤洲和王麟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3 14:24:15
第十七 章 五台悟道护法(下)
1
大师前往兵备府原是为了解救塔院寺大方住持,听说大方师已经释放回到了塔院寺,便向胡兵备告辞说:“这几日打扰施主了,小僧是佛门清静中人,不便在此红尘繁华温柔之地久留,这就告辞了。”
胡兵备说:“下官原本就想请大师到此过冬,一者下官见那龙门冬天异常寒冷;二者,下官一生追求佛道,总是不得要领,也想请大师为下官指点迷津,大师还是暂且在下官这儿过冬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4 15:47:13
2
大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佛教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即说的是: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便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听了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3
对于大师求助当道胡兵备护法五台林木,《清凉传》续集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以来的护法,多是护持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明代万历年间的高、胡二公,则还护持五台圣境的森林植被。
史料又记载:远古的五台山.是涵容万化,潜育百灵,静林幽谷,浚泄云龙;深林巨壑,虎豹纵横;鸣泉历历,溪流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岩花涧草,斗艳争芳;苍然深秀,为神皋奥区。自佛教传人以来就是隐真之宅、栖寂之所。一直到唐末还是古木参天,森林遍布。
但到北宋时,由于五台山地处宋之边陲,经常与金作战……毁林垦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元初的成宗、武宗于五台山大规模地"伐木造寺",也毁坏了不少森林山坡。在明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五台山周围的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川木既穷,又人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当是时,清凉胜境,几为牛马场矣。台山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为了保卫圣境,捍卫佛法,争取僧人的活法,有的就冒着生命危险与之争斗,但雁门道的官吏袒护伐木奸商,”
万历四年(1576)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于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僧人被压,敢怒而不敢言。时,庐山彻空法师至五台山,与憨山同住在北台龙门,适见其事,觉得大方主人冤枉,遂冒着大雪往见胡公来贡。
胡来贡,又名顺庵,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是年秋七月,由平阳太守转雁平兵备,住在代郡。憨山大师被留在胡公馆过冬,朝夕问道,为胡公说《绪言》。时有开府高公文荐,移镇代郡。闻憨师在署中,乃谓胡公言“家有园亭,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憨山言,憨山书写一章,后由胡公转赠高公文荐。后当憨山回山时,乃对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
又载:万历八年(1580),胡来贡守河东道,视兵雁门,顺登五台山,目击其奸商乱砍滥伐、圣境残废之状,有感于怀。时有巴蜀(今四川省)风渚高文荐巡抚山西,胡公归代郡后,白之高公。
高公(高文荐)题本云:从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这一道理出发,说明五台山之所以为大国之屏蔽者,不仅是以山之险峻,而且更以遮天蔽日的大片森林,因为胡马跳梁,曾不得一骋而去".所以,要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严禁奸商乱砍滥伐。其具题措施是:一癫布保护森林法,宜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贯彻执行,自觉遵守。二违者重罚。三官吏势要不得袒护伐木奸商,即使在其管辖之内有一民伐木偷卖,也要治本官之罪......。这一题奏,让当时的皇帝感到保护五台山森林的重要性,立即批曰:“奉圣旨,兵部知道,准议施行。”从而,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大师徒弟福徽在《憨山大师年谱疏》中对高文荐)此次护林题本内容也有如下记载:
官府,以为旧木,业已出山,无用之物矣。 与其以天地之材,任其朽败而无用,孰若稍稍变价,取千百之利以济边。殊不知,旧木非天降地涌,何以岁岁不绝。而此辈知有变卖旧木之例,转相砍伐,何有巳时。 臣自去年稔知此弊,是以严行禁止,一切寸木,不许变卖。此辈不遂其奸,又或投托势要,广布大言,假以真定抽印,以供造办为因。且供造办,与固边疆,孰重?损其所重,益其所轻,非所以为国也。矧抽印之木,民十公一耳。内不足以充其材具,外有以虚其边防。而奸商势要,籍以抽印,大言恐吓,以致官司莫敢谁何?臣看得,地之所恃以为险要者,山也。山之所依以为屏蔽者,木也。今边疆为蠹者,有二焉:矿夫穴山,奸民伐木。而边臣徒知穴山为患,而禁之;不知伐木为患,尤为大耳。况五台一山,为天下名胜,而今万阜童童矣。又何名胜之有?种弊已久,材木将尽,然犹三年之病,可及畜艾时也.若复姑息,不为严禁,将来孰任其咎?且无根之民,不务稼穑,伐木苟延。山木有尽,岁月无穷,岂以为久长之计?为今之计,在北楼,则备行浑、应二州,无籍人等,尽行驱逐。而两州掌印官,亦当以边疆为重,不许党护编民,别生异议。其在五台,僧官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缉。一有奸商豪势,砍伐入山,擒获赴道以凭问罪。以后不论新木旧木,不开变卖之端。但有一木出山,至河川者,即坐本官以卖放之罪。奸商势要,不得假抽印之名,复滋砍伐。庶乎事有责成,人无异念,而封疆藉以永固矣。伏乞皇上轸念边防,屏固久弊,敕下该部,再行查访,速赐题覆,俯从未议,施行等因。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记载:
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时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力拒之。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只取一章以塞白,余不敢发。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默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睡可消,若得安眠,即予之幸矣。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忽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知此,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曾有此说。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则微微渐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何居乎?”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言毕,默坐谛观(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何从入来。乃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此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翻译成白话:
胡公坚持留我过冬,朝夕都来向我问道,我为他讲说《佛法绪言》。
当时,开府的高公(山西巡抚高文荐)转到镇代郡,听说我住在太守官邸,就对胡公说:“我家有座花园亭阁,已经有许多题咏,但是我还想求高人作诗一首。”胡公答应了,告诉我这件事,我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作诗呢?”我极力婉拒此事。但高公再三恳求,胡公也无可奈何,只好苦苦地求我,还拿来一本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我的思维。我偶然翻看诗集,刚刚开始构思,忽然灵机一动,诗句随即迅速涌出,无法停止。胡公上堂处理公务回来,我已经完成二三十首诗了,但忽然觉察到:“这是文字习气,着魔境了。”我立即停笔,只拿了一首诗来应付胡公,剩下的我都不敢发布出去。然而习气无法阻止,不知不觉中从前学习过的诗书辞赋,凡是眼睛曾经见过的,顿时一起现前,整个虚空都被塞满了,即使我浑身是口,也不能把他们吐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身心了。我默默地反观自己,有一种将要飞升的感觉,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二天,胡公去送诗给高公,我独自思量,这正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今天我在病中,谁能为我治疗呢?不得以,看来只有熟睡能消除它了,如果能安然入睡,那真是我之大幸了。我于是关上门强行睡下,开始一点都睡不着,许久之后,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如同睡着一般。童子来敲门敲不开,使劲撞门也没有应答。胡公回来后着急地询问,知道情况后,于是派人破窗而入,见到我和衣端坐着,喊我不答应,摇我也摇不动。这书屋里供有佛像,供桌上有引磬,前些日子胡公拿在手中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我说:“西域僧人入定后,不能觉知外面的声音,用这个在耳边敲响就能觉知到声音而出定了。”我曾经这样告诉过他,胡公忽然回忆起来,说道:“大师入定了吗?”他迅速拿起引磬在我耳边连敲几十声,我这才慢慢地觉察到,醒了过来。我睁开眼睛,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胡公说:“我走后,大师就关起门来打坐,到今日已经第五天了,大师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不知道,我感觉就像一次呼吸一样。”说完,我静坐专心观察,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再往前观察我住山修行,以及一个人独自行脚,一一都如同梦中发生的事情一般,想抓住这些却无法做到。而且先前充满虚空扰乱心境的种种事物,都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一般,寂灭消失、无影无踪了。我心体空然,外境也空寂了,快乐不可言喻,于是作诗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实不虚啊。
《佛法绪言》是憨山大师觉悟后第一部著作,与大师同时代的朝庭官员傅光宅评价憨山大师《佛法绪言》时说:《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傅光宅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据传,傅光宅母亲生傅光宅时,一天晚上梦见瑞光满室,全家认为天有异象,于是起名傅光宅。
傅光宅在历史上以博闻强志,贯穿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而著称,文风在唐盛中之间,莹洁俏逸。更善于书法,艺术精湛,书法模仿黄庭坚,苍郁有致,海内珍之,当时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傅光宅在出任吴县令时结识达观大师,受达观法师影响颇深,积极帮助和支持达观法师兴修寺院,并亲自参与《嘉兴大藏经刻藏》的刻印工作,对佛学研究也有很高造诣。
能够让傅光宅对《佛法绪言》如此评价,可见《佛法绪言》在当时的轰动效应。---------------------------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5 08:55:05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6 16:21:56
4
大师在五台修道除了为保护五台森林植被做出重要贡献之外,还在两年之后,即在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中,为免除朝庭对五台山增加五百担之多赋税,利用自己被推选为当今慈圣皇太后老师的名人优势与当地官府周旋,最终让五台山的大小道场原来享有的香火利益得以保全下来。
所谓“一鞭法”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7 15:49:39
第十八 章 五台山弘法渡人
1
大师从十二岁进入报恩寺,十九岁受戒出家到三十二岁之前,基本是遍访善知识和在五台龙门苦练修道觉悟过程,而在龙门妙德庵经过闭关苦练,并在一次连续禅定十几天之后,突然觉悟的程度达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境界不久,就开始逐渐转入“弘法”“渡人”阶段了。
什么是“弘法”?
所谓“弘法”,即佛教用语,谓弘扬流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28 15:02:48
2
大师自入空门,自然受到《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教诲,时时不能忘记上报父母养育之恩,五台觉悟不久,便也发下了“刺血和金书华严经发愿文”大愿心,决心剌血抄写《华严经》。
其愿文曰: “…… 般若力微弱,难敌生死军。以是因缘故,见行诸事行,稽首莲华藏,圆妙最上乘,誓发皈敬心,尽形顶戴受。曾闻普贤行,广大不思议。六种受持中,书写为第一。骨笔血为墨,经于微尘劫。积累如是经,量等大千界。我闻如是......
----------------------------3

且说,大师受彻空禅师为其“灌顶加持”传授密宗,直到第二年的四月送走彻空禅师离开五台后,才开始刺血抄写《华严经》。
不久,妙峰回到妙德庵,听说圣母闻知大师决心刺血抄写《华严经》颁赐了金纸,便也决定刺舌血和朱砂抄写《华严经》,后来这两部刺血抄的《华严经》被一齐藏在了慈圣皇太后修复的塔院寺大白塔中。
对于个人而言,抄写整部《华严经》可是一件极其浩大的工程。
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翻译了四年半之多,共计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梵文原本四万五千偈(诗歌)。翻译成汉字约有一百五十万字左右。
那个时候抄写文字不象现在用钢笔书写流利,而是使用毛笔,且又时时还需要刺血和泥金而抄写;更让人值得敬仰的是,“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这就是说,抄写《华严经》一个字,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要停下来念佛一声,然后才能继续抄写下一个字或标点符号,其坚不可摧的毅力和艰难缓慢可想而知。
如果说,刺血抄写《华严经》和抄写《华严经》时还要念佛一声,这仅仅表示毅力和无限虔诚,那么抄写《华严经》时可以随意与众人交谈,一边说话回答问题,一边手不停笔,仍然能够做到不抄错一个字,这就是大师修行密宗后的功力了。
听说龙门妙德庵有两个僧人发愿刺血抄写《华严经》,其中还有个年青和尚澄印并且受到当今圣母颁赐金纸支持,轰动了整个五台周边僧众,纷纷前往龙门妙德庵观看。
原来这修行的众僧人也喜爱看热闹呀,呵呵,一笑。
对于刺血抄写《华严经》一案,《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如是云:六年戊寅
予三十三岁。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到了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邻封诸老宿,窃以为异。一日,率数众来验,故意搅扰,及书罢读之,良信。因问妙师曰:“印师何能如此耶?”妙师曰:“吾友入此三昧纯熟耳。”
大凡佛教徒都知道,出家当和尚念经容易,成道觉悟难。很多和尚念经几十年,甚至老死寺庙也不能觉悟,这都是极平常的事。而一个从南京报恩寺来的小和尚年仅仅三十出头,不但觉悟了,而且还受到当今圣母皇太后的嘉奖,这就不能不引起众僧人疑惑了。
于是相信者有之,不相信怀疑者也有之。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山僧人或普通信仰佛教的信众,前往龙门观看大师和妙峰刺血抄写《华严经》究竟。
有的僧人长期念经不能觉悟的就请大师开示佛法,有的怀疑大师觉悟真假的就故意捣乱。
所谓开示,就是佛门中弟子请德高望众的大和尚为其执着的弟子及信众说法,以求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请求大师开示的僧人中,如果是修行多年的高人或以前在五台结识的熟悉的人,大师一定会高声说“请道友到禅床上座,有什么话只管说,恕小僧抄经不能起立迎接了。”
那些修行多年的僧人在大师的盛情反复邀请下只得坐到大师的禅床上向大师发问。而大师一边目不斜视仍然抄经不停,一边与提问的人正常交流,一点也不影响抄经。这让围观的僧众发出阵阵赞叹声,一时间,站立在禅室外边围观的人群中也间或不断提出问题,让大师解惑。
只见大师依旧是一边低头抄写,一边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室内室外众人提出的不同问题,好象是抄写的人与回答问题的人不是同一个人。
俗话说,一心无二用,有谁见到过一个人一边同时听多人问话,并及时回答别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边仍然不停笔能够正常抄写的人?
住在附近修行的一些老僧人听了这种神奇传说,心里暗暗惊讶,觉得很奇异。有一天,这些老僧人终于忍耐不住好奇之心,领着一大批人到妙德庵检验传说中的大师这种一心多用的神奇功夫是真还是假。
一时间,妙德庵门内门外站满了高僧俗众。有的问大师哪一年出生,今年多大了;有的问大师来自何方,师从何人;有的甚至让大师背颂《华严经》之外的经文,故意扰乱大师心智。无论这些僧众提问什么问题,也无论怎么扰乱,大师都能做到手不停笔,话不停口,按照僧人提问的顺序一一满足所有提问的僧人。
等到大师抄写的刺血泥金用完,停下笔来再次刺血搅拌泥金的间隙,一个老僧人仍然不能相信亲眼所见,将大师刚刚抄写的几张《华严经》文字拿过逐一大声念出声来,那些整日以颂读《华严经》渡日的众僧人听了大师抄写的一字不差,这才深信不疑,觉得不可思异,不禁欢呼起来,连连齐念阿弥陀佛。
对于大师神奇行为,大家仍然不能解释,又去询问旁边抄写《华严经》的妙峰师:“澄印禅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妙峰师停下笔回答说:“我这个道友对于佛法已经是深得其中三昧,功夫纯熟罢了。小僧也是做不到的。”
其实,妙峰的回答只是说对了一半,大师真正能够做到一心多用,是完全修持密乘后,获得诸佛菩萨的加庇及摄持之功德力。
大师自从修持密乘后,不仅让自己的身心逐渐转化成佛菩萨的身心,可以一心多用之外,还开发自己内在的佛性功德,以确保自己不会退失菩提心和永远皈依于正道上。
弘扬佛法不仅仅是宣讲佛经,向众人表演示范觉悟后的大智慧也是弘法。
佛教认为佛陀可以有百千万亿化身,观音菩萨也有万千化身。众生需要以何种身为其度化,菩萨则显何种化身度化之。
大师虽然还没有达到观音菩萨果位,其色身不能象佛陀或观音菩萨那样化身千百万,但是其意识已经做到了一心三用,一心四用,一心多用。能够做到一边抄写写《华严经》,一边念佛,一边思考别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与别人正常对话。就是说,大师已经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分开使用,五官可以做到各干各的,互相不扰乱。如果说不相信观音菩萨有万千化身,那么看了大师的演示就不得不相信了。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记载在抄写《华严经》经书过程中发生的三则梦境再次反映了不可思议的密宗境界。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原文是这样记载这三则梦境的:(略)
从《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这一段记载中,让人们从中大意了解到,大师的第一次梦境是大师梦见自己走人金刚窑,看见里边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一跨进寺门,就好多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升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随着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大师笑着说:‘无境界的境界。’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了。

-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4

前面章节已经提到,大师是在二十岁时听了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之后,对为《华严经》做注释的清凉国师无限地仰慕,便将自己原来俗家“德清”的名字改为“澄印”。德清改名“澄印”,自然是决心以澄观大师为榜样,破除世间一切偏执,达到圆满融通,将来有一天,也能象澄观大师那样,在佛教界做出一番伟大事业,受到万人景仰。到了五台后不久便能够梦见自己走进一座广大无边,庄严无比的楼阁殿宇“大般若寺”,又在“大般若寺”的正殿上看到清凉大师坐在一张大床上,并且与妙峰亲耳聆听到清凉国师法界圆融的开示。
这第一次梦境中经过清凉大师以梦幻般的开示,原来初以为看到的殿宇楼阁是各自独立分开的,随着清凉大师的讲解,殿宇楼阁,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实际却是相互交融,随说其境,境界是因心而变化的,说到哪儿就到了哪儿,都是相同的境界。
妙峰却不能明白,仍然追问大师:“这是什么境界?”大师笑着说:“无境界的境界。”
而大师却已经完全明白了,所有的障碍,都是你自己在你自己心里边砌的墙,自己没事找事,自找烦恼。有了境界,就有了障碍,没有境界就互相通融,圆润无碍,一下就没有障碍疑惑了。所以醒来之后,大师观自己的心与境圆融无碍,再也没有疑惑和障碍了。
第二次梦,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圆圆地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这在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着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着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瑞严的僧众。
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大师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跟随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敛念而立。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磐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菩萨已经登座。
大师即在菩萨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菩萨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上再也没有比菩萨更壮丽了!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特为我升座说法,那我就是当机了。’于是大师长跪合掌,拿出经卷翻开。这时弥勘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大师听到这里,身心忽然顿空,只觉得声音从空中历历传来。
大师一觉醒后,菩萨开示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从此‘识’与‘智’的差别,完全了然清楚了。并知梦中所至之处,那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这一段梦境主要是大师讲述自己成了弥勒菩萨传授法门的当机弟子,受到弥勒菩萨 开示“识”与“智”怎么区别的经过。、
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说:对待世界种种物质认识有了分别是识,是执着;对待世界一切物质的认识无分别则是智。依靠分别识起念则为染污,依靠无分别的智则为清净,染污就导致堕落到生死轮回,清净则连诸佛也都没有了。
如果说前两次梦是清凉大师与弥勘菩萨通过幻相显现,象学校老师通过放幻灯片教学让大师去除尚存的一丝执着,那么第三次梦就是通过佛法直接为大师加持或开光了。
第三次梦,憨山大师梦见一僧人来报告说:‘文殊菩萨在北台顶设置浴室,请你去洗澡。’大师跟着他到了北台顶,走进一座广大清净的殿堂,里面飘散着异香。这里的侍者都是梵僧,他们带领大师到了浴池。当大师准备解衣入浴时,见一位女人已在池中洗澡,心里忽然一阵厌恶,不想再入池了。这时池中人见大师厌恶而不入池,故意露出身体,大师这才知道原来是男的。大师随即入池与他共浴。
那池中人用手戽水洗大师,水从头上淋下,一直灌入五脏,好像在洗肉桶一样。五脏一一都洗遍了,仅存的一身皮,如琉璃笼一样,洞然透明。
过了一会儿,池中人叫喝茶,有一梵僧手擎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大师仔细一看,见里面全是人的脑髓,还淋漓着血液呢。大师对这髑髅很觉厌恶,而这位梵僧却用手指剜了一块脑髓问大师:‘这是不净的吗?’随即送入口中吃了。这样一边吃一边剜,吃得津津有味。脑髓吃光后,只剩下些血水在里边。这时池中人说:‘可以让他喝了。’梵僧即把髑髅递给大师,大师喝了一口,味道真像甘露一样,喝下的血水从通身的毛孔里一一横流出来。血水喝完后,梵僧过来给大师擦背,并在大师背上大拍一掌,大师立即醒了过来,这时通身汗流如水,五脏洞然,没有隔阂。自从做了这梦以后,身心受用较以前又有理高,感到特别轻安自在。
这第三次梦境,一是梦见受到文殊菩萨邀请前往北台顶浴室去洗澡。等到了北台顶浴池,却看到一个赤裸裸的大美女在浴池里;二是梦见到一梵僧拿着人头骨,而里面装的是脑髓等等。
这第三次梦中的两个梦境都与藏传佛教的密宗相关。
其一梦境,大师在浴池中所看到的赤裸裸大美女实际是藏传佛教密宗中的“空行母”
空行母,梵音译为“荼吉尼”,意为在空中行走之人。空行母是一种女性神祇,她有大力,可于空中飞行,故名。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
空行母(亦译作明妃)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是密乘之护法、行者伴侣及指导者,代表空性及慈悲,以女性之姿态而出现,大概指化身所出之天女相,行于天空,故名空行。男性之空行则称为勇父,因此空行母亦称为勇母。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北台之顶设置了浴池,派一梵僧请大师到浴室洗澡中,而到了浴室正准备脱衣服,却发现浴池内有一赤裸裸美女。其实这美女本为空行母示现,但是大师心中此时达不到无分别“智”的程度,仍有障碍,对男女有“识”别,心里厌恶,不想进去。于是空行母知道大师心中仍然有挂碍执着,没有彻底觉悟,便在池中故意露出身形,让大师知道他是男子,大师这才走入浴池中与空行母一起洗浴。空行母为其灌顶,双手捧水为大师冲洗,水从头顶流下来,灌入了五脏,如同洗肉桶一般,五脏都被一一涤荡干净,将大师障碍消除。
对于大师梦中浴池中的水,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般的水。空行母双手捧水为大师冲洗,暗示的应该是佛光佛法,就象人们拿着一件物品或佛像到寺庙请求开光一样,得道高僧的手与凡人的手是不一样的。
大师经过空行母用佛光做水给他洗澡,当然把他身心世界的种种污浊呀洗干净,使他的身心世界从此就像琉璃一样,内外透彻。
换句话说,如果大师平时修行中心中本来存在不清净,见到浴池中的赤裸裸美女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邪念,那么大师就不可能受到空行母为其灌顶。当然,对于出家的僧人仅仅没有任何邪念要想修成正果也还是不能达到的,除了没有邪念,还必须消除世俗执着之心。其二梦境是空行母为德清灌顶加持时显现的“一梵僧擎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里面全是人的脑髓”。梵僧,古时泛称域外来华的僧侣,这里指的应该是西藏僧人。“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则象征西藏密宗“人头骨法器”。
密宗的“人骨法器”是修行人生前曾发愿把骨头赠作修行用途 。而这些发愿,必须是大修行人发愿留下的才能用。有些是小孩不幸夭折后,父母自愿捐出来做法器。藏人们对于这种捐献说,这是给孩子消业积福的机会。就好比有的牛死了之后,如果把牛皮制作寺庙的法鼓,那么这头牛可以得到超生一样,捐献的家人不会觉得悲伤。在藏区普遍实行天葬时让无数鹰吃掉尸体的环境下,这些都是当地习俗。
大师一开始看了髑髅里面全是人的脑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空行母利用密宗法器对其加持,一时心中顿生厌恶之念头。
至于梦中描述的“脑髓吃光后,只剩下些血水”这种境象只是一种密宗隐言,既然是密宗不外传,脑髓、血水究竟指的什么,也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真正理解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修佛行者证到一定境界去除净垢执著的体现。大师饮完脑髓血水之后,“時則通身汗流如水,五內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輕怏無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
由此可见,大师此次修行得到空行喝脑血加持后,让佛的智慧又得到大大的提高。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30 19:13:00
4
前面章节已经提到,大师是在二十岁时听了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之后,对为《华严经》做注释的清凉国师无限地仰慕,便将自己原来俗家“德清”的名字改为“澄印”。德清改名“澄印”,自然是决心以澄观大师为榜样,破除世间一切偏执,达到圆满融通,将来有一天,也能象澄观大师那样,在佛教界做出一番伟大事业,受到万人景仰。到了五台后不久便能够梦见自己走进一座广大无边,庄严无比的楼阁殿宇“大般若寺”,又在......
-----------------------------
第 十九章 建无遮法会为国家祈福

1

什么是无遮法会?
无遮大会来源于印度,梵文音译有般遮于瑟大会、般阁于瑟会等十几种译法;意译也有无遮大会、无遮会、无碍大会、大斋会、水陆无遮斋等译法;或直译是五年一大会、五年功德会、五岁大会、五岁筵等称谓。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无遮是汉地佛教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无遮即没有遮掩的意思,它包含了佛教平等、宽容、兼容、无碍、圆通等观念,是佛大慈大悲和圆觉清净的精神和境界的体现。也是印度佛教反对婆罗门不平等“种姓等级制度”的一种重大的实践活动。
印度种姓制度将百姓分为四个种姓,各等级种姓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直至21世纪初,印度还遗留着种姓制度。其中最底层的人被传统的上等种姓叫做“不可接触者”,即贱民,他们自己自称为被压迫的人,即“达利特”。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某些依旧保守的印度农村,你会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他们为这个村子的人工作,却不允许住在村子里;他们不能到村子的井里打水,小孩到了上学年岁必须上专门学校。
佛祖的平等观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佛经《杂阿含经》卷二十说:“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 《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提出了十种平等,第一个就是“一切众生平等”。
而“无遮”则是佛大慈大悲德性的体现,无遮大会活动的基础思想是主张人人平等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印度吠陀时代以来的四种姓等级差别,特别是反对婆罗门出身优秀论。
无遮大会的具体行为主要集中在布施和供养的活动上。无遮大会除对众多百姓广泛布施和供养外,还进行弘扬佛法活动。在无遮大会中进行法财布施供养和弘法的活动,不分圣贤道俗、贵贱上下、贤愚善恶一律平等对待。
当印度的“无遮”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时,也入乡随俗,首先在镇江建立起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无遮法会,也即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
不过,中国式的特色无遮法会,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时间上限制,无论是寺庙的和尚还是在家的居士,也无论为生还是为死或庆祝什么,都可以发愿请来寺庙的和尚举办水陆法会。
比如,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虽然每年四月初八都要举办例行的水陆法会,但其它时间随缘也有成办。又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5月8日柏林禅寺就应香港旭日集团之约举办了为期二十一天的“护国息灾水陆大斋胜会道场”;2004年5月1日。亦应香港旭日集团之约,为超度世界医药研制试验中亡命的动物亡灵,举办了名为“关爱动物”的水陆大法会。
这次大师与妙峰举办的无遮法会也是为了庆祝刺血抄写《华严经》四年之久圆满成功的个人行为。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记载自三十二岁发愿刺血抄写《华严经》之后,在三十三岁至三十六岁期间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三十四岁这一年开始刺血抄写《华严经》,并且还帮助圣母(即万厉小皇帝他妈李太后)在五台修建塔院寺舍利宝塔,从此被李太后越加的看重。
这李太后原是漷县人(即现在河北通州区),小名大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很贫穷,因租种不起地主的田地,父亲就带领一家人流落北京谋生,相当于现在城里的农民工。
或许那时候的农民工在城里谋生比现在更加困难,虽然没日没夜的寻找活干,挣的钱仍然养不起大丫等儿女,这时裕王府管家到集市上选婢女,婢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家政服务。
李太后父亲见到有了这个工作机会,便让自己的女儿前往应聘。大丫已经十三四岁了,虽然年纪幼小,但却是一个天生的美女胚子,裕王府管家一眼就看中了大丫,认为符合裕王的选婢女要求,便带进府去。
过了几年,所谓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大丫出落的越发的漂亮,不久被裕王看中做了裕王的小老婆。谁知后来这裕王又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后来大丫为隆庆皇帝生的儿子也继承了皇位,这就是万历皇帝,于是大丫才有机会演出了一场灰姑娘悲喜剧,由原来贫穷没有名字的大丫,转眼变成了万厉皇帝的亲妈皇太后。
大概李太后受了母亲的影响,从小笃信佛法,虔诚之至,当了太后便自号“九莲菩萨”。
《明史》本传说李太后“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钜万,帝亦助施无算”
这一年圣母皇太后为了记念她死去的老公隆庆帝,保佑自己的儿子万历皇帝的平安健康,最初想在五台选址塔院寺,建造一座舍利宝塔,于是告诉执政大臣这个想法,但执政大臣认为五台山离京城太远了,对于太后以后上香不方便,就私自请示皇帝,经皇帝的同意,便选择了京城附近的吉祥宝地兴建了大慈寿寺。
谁知竣工以后,执政大臣奏明太后,太后非常生气,认为没有满足她在五台山建庙修塔的愿望。于是太后告诉皇帝,非要求皇帝在五台山建造舍利宝塔。皇帝见到老母亲不依不饶,没有办法,只好听从母亲的要求,由太后亲自选派自己信得过的宦官范江、李友带领工匠三千人远道台山塔院寺兴修舍利宝塔。
大师在南京报恩寺曾经与太后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太后还是裕王府的都人(婢女),当时随同裕王到报恩寺祭先祖,那个时候,大师进报恩寺不久,随同西林太师祖为裕王引路。从大雄宝殿出来,太后向大师寻问“东司”在什么地方,说是王爷要去方便。
“东司”就是寺庙的厕所,大师到报恩寺时间不长,不知什么是“东司”意思,就跟农民刚进城时不知洗手间表示什么意思一样,便反问道:“什么是‘东司’?”
太后听了咯咯笑了,说:“新来的小和尚吧?连‘东司’也不知啊。‘东司’就是如厕方便的地方。”
大师后来见了太后之后,才知道李太后就是那位当年曾经跟随裕王到报恩寺祭祖的婢女。
大师听说这太监范江、李友都是第一次出宫,对佛事不懂,担心两位太监对佛门有损,又想到太后赏赐金纸抄写《华严经》的恩德,便主动要求协助兴修舍利宝塔的总调度。
两位承担建寺的太监本来就不懂建筑,有了太后信任的老师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协助,自然高兴非常,当即说:“咱家正愁找个懂内行帮手呢,既然大师不辞劳苦,甘愿为建宝塔尽力,那就全由大师烦劳吧。”
于是大师由此负责协调兴修舍利宝塔过程中遇到的,包括塔基选址、工匠吃住、材料购置运输管理等一切问题,终使宫中太监带来的三千工人在建造舍利宝塔能够顺利进展。
第二件大事,就是三十五岁时,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过程中,经过与雁平道兵备道张惟诚交涉,最终经皇帝同意,免去了五台山的赋税,保全了五台文殊道场,为护法五台立下了大功劳;
第三件大事则是从三十二岁发心刺血和泥金抄写《华严经》一部,至三十六岁,历经四年日日夜夜之久,终于抄写完成这部一百多万字的《华严经》。
大师本来为了庆祝刺血抄写《华严经》胜利完成,决心建立“华藏世界转轮藏”和无遮大会,却不料无意卷入皇家册立太子之争,又称国本之争,为自己后来带来牢狱之灾留下了隐患。
举办一次无遮大会,不但需要较多钱财开支,更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无遮法道场相当于召开数千人的大会,既要安排来人住宿,又要安排来人吃饭,吃喝拉撒一切都要过问,还要通过无遮法道场弘扬佛法。
来参加无遮法的人叫中既有得道高僧,也有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民众,更有可能还有不法之徒乘机捣乱或偷窃。组织这么一场规模较大的法会,若是某个环节稍微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骚乱,破坏寺庙财物且不说,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还有最关键的是,建立无遮法道场除了法财布施供养之外,在弘扬佛法之中,如果没有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让信佛僧众都能自愿参加听讲弘扬佛法,那么无遮法会就不完美了。
不过,大师自小在报恩寺皇家大寺院成长,跟随西林祖师迎来送往,经历过无数佛事,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再加之自从到了五台之后,先后解救塔院寺的住持大方师,保护了五台林木、为兵备宣讲的《佛法绪言》广传与世、免除五台赋税、以及刺血抄写《华严经》一心三用,四用,多用,又得到太后赏赐金纸等等事件,早已经在五台周边僧俗众人中被当作神奇事迹广泛流传开来,可以说是名声大噪,不担心没有人来参加法会,更不担心自己办不好法会。
本来,建无遮法道场是大师与妙峰共同商量好了的,妙峰有山阴王作后盾,愿意负责筹集募化建无遮法道场所需一切钱粮,并还应允到北京邀请大德名僧五百众参加无遮法。而大师则负责组织建设道场一切准备事宜。
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正当筹建无遮法道场按照计划照常开展之时,适逢此时,圣母李太后在皇上下旨派出官员到武当要求道士祈求皇嗣之后,也派遣官员到五台要求五台僧人为祈求皇嗣做佛事。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时间:2020-01-01 18:58:21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30 19:13:00
4
前面章节已经提到,大师是在二十岁时听了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之后,对为《华严经》做注释的清凉国师无限地仰慕,便将自己原来俗家“德清”的名字改为“澄印”。德清改名“澄印”,自然是决心以澄观大师为榜样,破除世间一切偏执,达到圆满融通,将来有一天,也能象澄观大师那样,在佛教界做出一番伟大事业,受到万人景仰。到了五台后不久便能够梦见自己走进一座广大无边,庄严无比的楼阁殿宇“大般若寺”,又在......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2-31 11:12:48
第 十九章 建无遮法会为国家祈福
1
什么是无遮法会?
无遮大会来源于印度,梵文音译有般遮于瑟大会、般阁于瑟会等十几种译法;意译也有无遮大会、无遮会、无碍大会、大斋会、水陆无遮斋等译法;或直译是五年一大会、五年功德会、五岁大会、五岁筵等称谓。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无遮是汉地佛教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无遮即没有遮掩的意思,它包含了佛教平等、宽容、兼容、无碍、圆通等观念,是佛大慈大......
-----------------------------
2

为祈求皇嗣做佛事,若是在别的朝代或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然而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却为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最著名的一段“国本之争”历史。
所谓“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之为国本之争。
万历同志共有两个儿子,由此也就在立谁为太子问题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后太后为首的诸多大臣,拥护王氏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而另一派则是以皇帝为首,坚持想立郑氏所生的福王朱常洵。两派各不相让,于是在历史上发生了十数年争夺太子之位的“国本之争”。
朝廷重要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立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王姓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因此反复建议明神宗立长子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欢王氏宫女所生的朱常洛,由宠爱郑贵妃,而有意立郑贵妃后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神宗的做法与祖制不符,自然受到朝庭众大臣与慈圣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朝中上下也由此分成两个派别,造成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
说起这王氏女,原为慈宁宫宫女,在张居正主政的万历九年(1581年)的某一天,明神宗万历小皇帝到慈宁宫请安,见母亲不在宫中,便问:“母后到哪儿去了?”
正在慈宁宫值班的王氏女当即给小皇帝行了个礼回答说:“回万岁爷,太后夜间做了一个梦,起来就到观音堂拜佛去了。”
万历小皇帝转身就走,边走边说:“那我就到观音堂去吧。”
王氏女连忙说:“万岁爷先别忙走,佛堂是一个洁净地方,贱卑这去为万岁爷端水洗了手再去佛堂。”
小皇帝听王氏女这么一说,便停了下来,不由得对王氏女仔细端详了几眼,只见王氏女来来回回走起路来,似风摆杨柳,袅袅婷婷,风情万种,说不尽的可人模样。
万历小皇帝那个时候虽说已经有二十岁左右,但是受到母亲的约束,一切朝政仍然由辅佐大臣张居正当家,什么也做不了主,不免常常在自己的宫中与宫女们胡闹。这时见太后不在,等到洗完了手,小皇帝见王氏女放下水盆,便一把将王氏女抱在怀中便要求欢。
王氏女也有十六七岁,早知人事,不要说小皇帝还是个帅哥,即便皇帝是六七十的老头子,也没有哪个宫女不愿意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富翁选美女,也还有众多的青年漂亮美女挤破了头想嫁到富人家,更何况是皇帝,谁不想得到皇帝宠幸,由此一步登天成为人上人。
不过,太后对宫女管的极严,过去有一个宫女只是对皇帝笑了笑,被太后看到了就遭太后痛责,并被赶出慈宁宫去干粗活,因此王氏女从不敢对小皇帝有什么非份之想。当大白天的突然被小皇帝抱住后,一时又羞又怕,不免慌乱中有些挣扎。
皇帝是什么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要说这宫中女人属于他,即使皇帝想要天下的女人,又有哪个敢于不从。
王氏女越是想挣扎,越是激起小皇帝的占有欲望,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把王氏女按倒在慈宁宫的地毯上云雨起来。
谁知道,小皇帝就这么种了一次种子,便让王氏女怀孕了。
不象现代电视中描写的那些年青夫妇为了怀上孩子,想尽一切办法,不但将排卵日期查得清清楚楚,甚至有的女人为了在卵期不影响与老公开展孩子的大生产运动,不惜跟随老公出差千里之外去与老公交配。这王氏女的怀孕,连 都算不上,至多只有几分钟的情,比一粒松树种子偶然被大风吹到黄山石头缝中的生存率还要低得多,竟然让王氏宫女怀孕了,这让我们现代的电视剧编导们情何以堪。
闲话少叙,且说王氏女知道自己怀孕后,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竟然怀上了龙种,一个普通人家都是母以子为贵,何况是皇帝之家,从此可就是一步登天了。怕的是,万一太后知道后还不知会怎么处置自己?反正事已经出来了,是福是祸由不得自己,想隐瞒也无法隐瞒,王氏女思来想去,便趁太后高兴的时候,硬着头皮将某日某时皇帝与自己交欢的经过说了一遍。
太后一听,当时大怒,转念一想,这小宫女一向老实本分,对自己服侍也是体贴入微,最能让自己省心,皇帝也已经二十来岁了,除了皇后,至今没有给他娶其它妃嫔,没有想到皇后没有为皇家生下龙种,却由这小宫女让自己即将抱上孙子,不禁转怒为喜,立马派人将小皇帝喊来问话。
小皇帝见太后派人传话让自己立即到太后那儿,不知为了何事,便寻问太监道:“太后找我何事?”
太监说:“当然是好事,大大的喜事,太后嘱咐小臣不要说,万岁爷去了就知道了。”小皇帝听太监说是好事,大大的喜事,太后却又不允许太监说,便疑疑惑惑跟随太临急急忙忙前往太后宫赶去。
等到见了太后,太后指了指王氏女肚子劈头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皇帝以为是王氏女告的状,极不悦地斜视王氏女一眼说:“不知母后指的是何事啊?”
太后笑着说:“我皇儿干的好事啊,这丫头怀上了。”
小皇帝开始没有明白,连忙问:“什么怀上了?”
太后笑着说:“这丫头怀上我皇家的龙种了。”
小皇帝一听这小宫女怀上自己的儿子了,简直是匪夷所思,不能相信,连忙说:“这怎么可能,这绝对不是皇儿所做,没有这个事。”
太后说:“不是你还能是谁啊!若不是你,丫头且不是一个死罪。”
小皇帝说:“反正与皇儿无关。”
太后见儿子不承认,只得命人取来《内起居注》查看。
原来这皇帝到哪说什么话,干什么事,都有专门太监记录在案,尤其这皇帝与宫内的女人干了那事时,什么时候干的,干了多长时间结束,这是关系到皇家血统问题,主事太监一点也不敢马虎。
当皇帝看了主事太监记录才无话可说,只得承认是自己干的。
直到王氏女为万历皇帝生下长子,万历皇帝才被迫册封王氏为恭妃。但是一想到那个都人(明朝对宫女的称呼)当时拒绝,后来怀了孕又告状,心里就一万个不高兴,不但从此再也不愿意与王氏女亲密接触,连王氏女为他生的长子朱常洛也被万历常常称之为都人子加以歧视。这都是后话。
太后本来指望皇后生子,没有想到儿子却歪打正着,随意与一个普通的宫女发生一次那个事便生了孩子,这才想到皇后至今不能生育或许是命中无子,便允许万历自己多选一些美女以充后宫。
万历小皇帝本来在爱好美女方面就继承了父亲老皇帝的传统,平时被亲妈管的太严,除了皇后,与别的宫女,只能偷偷摸摸,这回有了太后旨意,万历皇帝自然万分高兴,立即下旨全国选美,于是在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的三月,效仿他的祖父明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个大美女,即历史上记载的一天娶“九嫔”,的最著名皇帝,也就是一天之内连连娶了九个老婆,入了九个洞房。
这九个小老婆中,其中有一个姓郑的小老婆,后来为万历生下朱常洵,被万历封为贵妃的就是这“九嫔”之一的郑氏女。
自从这郑氏女被选入宫,就得到万历皇帝的万分宠爱,可以说是到了万千宠爱在一身子的程度。等到郑氏女为万历生下儿子朱常洵,立即被册封为仅次于皇后地位的皇贵妃。后来郑贵妃在宫中地位无人能比。万历皇帝原来一心想立郑贵妃儿子为太子,而太后却主张王氏女生的长子为太子,这才闹出了十五年的所谓“国本之争”。
大师弟子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疏》中对此事如是评价说:
征生神宗朝,知所争皇储事最大,当憨祖出世所关,皇储事独先。盖其功在首倡,定储诸公,为图社稷神几,非依附建储未议,为启门户祸局者也。血书经,无遮会,求储之始因也。皇上遣内官于武当,阴为郑贵妃祈嗣,祈之道士也。圣母遣内官于五台,阴为王才人祈嗣,祈之和尚也。各有崇信,各有祷求。内使窥伺帝意,惧有不测,故以阿附为心,遂二心于圣母之命,不欲归并向与妙师所营血经圆满无遮道场,于求储一事,以鸣盛举。盖无遮募成,不关求储,求储内遣,不建无遮。是以妙师不解,起见在佛法。憨祖力争,矢心在国本。胜因适集,精诚格天。独力经营,则九十昼夜,目不交睫。群僧毕集,则七日饮水不餐粒米,纤务鬼输,大供神运。若非三昧光明,安得邀佛力加被如许。厥后牢山难作,皇言有云,举朝为和尚,我偏为道士,遥结武当五台一案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我生活在万历那个时代,知道朝中争论谁担任太子这件事关国本大事。当年师傅憨祖能够名扬海内丛林,第一大功劳应是首先为皇帝祈求皇嗣,但是也就是为了求皇嗣,举办无遮会,才为自己后来带来了祸患。
皇帝有了郑氏女之后,派出内使(太监)到武当,让道士偷偷为郑贵妃祈嗣,而圣母却派出内官(太监)到五台让和尚偷偷为王才人祈嗣。皇帝与自己的母亲各有崇信,各有祷求。内使窥伺到皇帝的心思,当然感到害怕将来因受太后派遣到五台祈嗣与皇帝意愿相违背而遭遇不测。但是太监也知道,自己是太后派遣到五台为皇帝祈嗣,又不能公开反对大师主动提出将庆祝刺血抄写《华严经》圆满完成无遮会改为祈嗣无遮会。于是与妙峰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大师更改无遮会内容的意见。
所以太监故意说:“大师这样更改无遮会内容有逢迎依附皇家捞取名声的企图,动机不纯。”
大师当然不能同意内史对自己如此污蔑,分辨说:“佛门弟子所作一切佛事,无非为国祈福,今天受到圣母皇太后的祈皇嗣旨意,这完全是为国家的根本着想,还有什么事能够超过国之根本?小僧又怎么敢为自己区区名声着想。”坚决要求将庆祝刺血抄写《华严经》圆满完成无遮会改为祈嗣无遮会。
妙峰对于大师更改无遮会内容开始也是不能理解。
妙峰的大施主是山阴王,当初举办无遮会的资金也是得到了山阴王的大力支持,与皇家祈嗣没有任何关系。现突然要改变无庶会内容,山阴王并不知情。既然不更改原来无遮会内容,太后派遣的内史也并不反对,那么多一事不如小一事,免得将来山阴王问起来不好交待。直到听了大师一番慷慨激昂陈词辩解,见大师完全是一片赤子之心,才理解了大师的心意,于是便改变原来意见,转而支持大师的意见。
内史坚持不更改原来无遮会内容,本是为了避嫌,担心为王氏祈嗣让皇帝或郑贵妃知道了找自己的麻烦,现见妙峰也支持大师,又不好明说,若是再坚持已见,将来万一传到宫中太后耳里,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便不好再反对,只得也勉强同意大师的意见。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字数:414854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9-09-17 20:55:25

更新时间:2020-01-01 18:58:21

评论数: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