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投笔从戎】

到了明帝时期的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刘庄派四路大军从不同方向出击北匈奴,结果四路大军无一败绩——都白跑了一趟。
当然也没有那么不堪,有一路除外,带队的人叫窦固,虽然只干掉了对方一千多人,好歹也是唯一的胜仗。
窦固也是出自豪族——窦融的侄儿。
窦融这个人,管自己还是可以的,管家里人那是相当不可以,到了第二代三代就集体腐化了,窦固算是意外。
别说在窦家,就是把窦兄放到整个浑浊的外戚团队中,虽然称不上清流,那也算是少有的正能量。
除了胜仗,窦固与其他三支队伍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几支队伍去塞外溜了一圈就回来了,窦兄却没有回来,因为他有意外收获。
窦固的出兵路线是从酒泉塞出塞,往西北方向出击天山一带的匈奴,等他打到西域的伊吾奴时,感觉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能种地,于是就带着队伍在那里开起了荒(屯田),准备常住。
这就到了西域的地盘了,都到人家家里来了,如果不去跟人家打声招呼,就太不礼貌了,窦兄就想派人去西域走一趟,派谁去呢?
能打胜仗的队伍,自然不缺人才,有一个人就因为良好的表现,进入了窦固的法眼——代理司马班超。
至于班超的家世就不说那么多了,他家虽然不是什么豪族,却也是名族,他爸是名人班超,他哥是明星班固,在当时的班家,班超是最没名气的。
他家属于历史世家,老爸老哥老妹全都是资深历史研究者,在业界也都是泰山北斗级人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班超同志想要学点别的专业,似乎真的很难。
然而他想走一条与父兄不一样的路,因为他的偶像并不是司马迁,更不是孔孟,而是张骞和傅介子一类的英雄人物。
迫于生活的无奈,班兄的前半生还是干着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但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痛苦至极的班兄,可能是天天干着抄抄写写的事太过郁闷,有一天愤然扔掉手中的笔说道:
“大丈夫就算没有很崇高的理想,至少也得像张骞和傅介子一样建功域外(够狂),怎么可以在笔砚之间浪费时间。”
说完这话,得到的回应自然是一阵嘲笑:工作都没干好,还谈什么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班超就是这么认为的。
郁闷归郁闷,牢骚归牢骚,工作还是要做的,结果还因为工作干得好,得到了明帝的赏识,被调到了中央继续抄抄写写,竟然一直写到了不惑之年。
完了,彻底的完了,大半生都已经贡献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事。
然而有理想的人终究是不会完的,他的一生注定了不属于笔砚之间,即使已经过完了大半生。
最终因为他的努力和不放弃,有机会跟随窦固出征北匈奴。
班超上了战场,就好比一只老虎从被囚禁多年的铁笼奔向了深山,而班兄将用行动证明,山林,才是老虎最终的归宿。
虽然半辈子都在玩笔,但在战场上玩起刀来,班兄也丝毫不差,更重要的是,战场激发出了他天赋般的军人特质——果决。
除了果决,他还有个优势——很能说,能说并不是废话连篇的说,而是有技术含量的语言表达,看来兄台天生就是个搞外交的材料。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所以窦固派他和一个叫郭恂的从事一起出使西域,郭从事的级别比较低,班超的更低。
团长郭恂和副团长班超率领着外交团队出发了,他们的第一站是鄯善。
这支队伍毫无疑问是团长说了算,但有时候副团长说了也算。
当他们的队伍到达鄯善时,鄯善王广展现出了兄弟般的热情。
可热情了没几天,班超发现,广的态度以翻书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班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他认为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时,只有一种可能,出现了更大的诱惑或威胁,而能给鄯善带来这种感觉的只有匈奴。
所以班超断定,匈奴也派人来了。
他的分析完全正确,他们刚到鄯善没多久,匈奴使者就以前后脚的时间来了。
但这种问题又不能直接问,不能直接问就绕着问。
他叫来了鄯善侍者,问道:“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离这里有多远?”
被问的不知所措的侍者一五一十的交代的清清楚楚,交代完就被班超关起来了,因为班兄要马上采取行动——开会。
他立刻召集了他的三十六位随从开会,与其说是开会,不如说是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传销课,上课的核心内容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富贵险中求。
上课的最后结论就是:如果不干掉匈奴使者,就会被他们干掉,我们要先下手为强。
听完传销课的人一般都不会说个不字,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这事要不要跟郭从事商量一下。
听完此话的班超瞬间陈汤附体:他一个平庸的文官懂个啥,要是跟他商量,别说求富贵了,求命都求不了。
说的好像他自己不是文官似的,他当然是文官,但不是平庸的文官。
就这么定了。
但匈奴的队伍有一百多人,咱才三十多人,该咋弄,班超知道该咋弄。
硬拼肯定是不行的,那就火拼——火攻。
到了晚上,班超就带着他的三十多人,直赴匈奴使者驻地,虽然只有这么些人,分工却很明确,该放火的放火,该砍人的砍人,砍人的由班超带头。
最后的结果是,一百多人被烧死,没被烧死的就被砍死了,匈奴全军覆没。
这样看班超,怎样都不像个读书人,更不像搞外交的,而是像个特种部队的队长,带着队伍在外面执行任务。
我甚至怀疑,班兄前几十年读的书不是历史,而是兵书,因为他在遇到敌人时,体现的临危不惧和勇谋兼备,是优秀将领才会有的专业素养,其实,这是他的天赋。
而这些只是班超的开始,在他的余生中,这种砍人节目会成为常规节目,而且会越来越精彩。
第二天,班兄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郭恂,然后又报告了一个郭恂非常关心的问题:咱们虽然不能有难同当,但可以有福同享。
郭从事由惊转喜——惊喜。
鄯善王广知道后就不是惊喜了,而是惊吓,吓得赶紧叩头:以后汉朝就是我大哥。
班超回去后,就从头到尾的报告给了窦固,窦固又从头到尾的报告给了明帝,明帝从头到尾的看完报告后,就给窦固回话:班超的业务能力很强,让他继续开拓西域市场。
有能力抓住机会的人,一般都有能力创造机会。
窦固准备再给班超拨点人马,而班兄表示,不用,只需原来的那三十六人足矣,够狂。
就这样,班超以军司马的身份,带着那些和自己历经过生死的兄弟们,踏上那他将走完余生的西域之路。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世间再无班超】

班队长的第一个目标是西域南道的霸主——于窴。
此时的西域名义上的大哥虽然是匈奴,但在他们内部也是有大哥的,南道刚开始的大哥其实是莎车,当强悍的莎车在扩张之路上遇到更强悍的于窴时,不得已让出了大哥的位置。
此时的于窴王叫广德,在广德的带领下,于窴在南道上称王称霸,风光无限,直到他遇到了班超。
班超到来后,广德的态度倒是没发生什么变化——一直很冷淡。
广德是听过班超在鄯善的英雄事迹的,但他不相信,想试试,所以他相信了巫师的话,说是需要汉朝使者的一匹马给神灵当祭品。
这就是找茬,班超知道了,也同意了,条件是让巫师亲自来取马。
广德就让丞相和巫师一起过来取祭品,结果班超二话不说就让巫师成为了刀下的祭品,至于丞相,就留了他半条命——打个半死。
当广德看到死了的巫师和半死的丞相时,吓个半死:原来关于班超的传说是真的。
在班超的安抚下,广德投降,在广德的带领下,南道的大部分国家都投降了。
于窴的解决对班超的西域之行来讲,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后面的路并不好走。
南道差不多了,该轮到北道了,接下来班超要面对的是北道的霸主龟兹,但他的目标却是疏勒。
疏勒国的人自然是疏勒人,可他们的国王是龟兹人,原因很简单,龟兹占领了他们的国家。
疏勒的兄弟们,别担心,你们的救星很快就到了。
班超对付那位龟兹人疏勒王的方法很简单,直接派一个叫田虑的人去疏勒王城劝降,临行前交代田兄:先动口再动手,不听劝就抓起来。
把疏勒王打死也不信,田虑敢在他的地盘对他动手,所以他对田虑的劝降是不屑一顾,那田兄就只能按程序操作,将他抓了起来。
奇怪的是,疏勒王竟然无还手之力,因为田兄的举动不但吓到了他,还吓跑了他的随从们,至于疏勒人,不上去给他两刀就算客气的了。
班超迅速抵达王城,按照班兄的风格,这位外籍疏勒王是八九不离死了,然而班超的做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放了那位龟兹人疏勒王。
随后班兄就立了一位疏勒人为疏勒王,疏勒降。
然而龟兹并不会感激你放了他的人,而是会愤怒你占了他们的城,随后联合北道各国围攻疏勒,班兄只能留下来帮忙守城,这一守就是一年多。
到了章帝时期的建元初年(公元76年),班超收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收到的消息——回国。
班超在西域的西部忙活的这两年时间里,西域的东部也很忙。
因为窦固的努力,汉公司于公元74年底在西域正式设立了分公司(西域都护府),第一任总经理(都护)也正式走马上任。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第二年底,总经理的屁股刚坐热,就被北道霸主龟兹给灭了,老大虽然被灭掉了,但老二老三还在其它地方坚守,誓死不降,可正当这群汉子在西域抛头颅洒热血准备为国献身的时候,朝廷那帮人却在交头接耳的泼冷水:西域都护府还要不要。
分公司刚开张不久,第一任领导就被干掉了,实在太不吉利,所以很多人认为应该直接关张,也有人认为该坚持开下去,这个时候,新上任的大老板刘炟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前面说过,刘炟同志是个不想惹事的人,加上又是刚刚上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76年初,才成立一年的西域都护府正式撤销,班超同志辛苦了,回来吧!
收到消息的班超很失望,准备收拾行李回家,然而疏勒和西域的百姓却没有让他失望,在得知班超要走时,他们就抱住了班超的马腿,甚至有人以自杀来留住他。
你别误会他们是和班超有多深的感情,他们只是希望班超能保住他们的小命:龟兹人就在旁边,你走了,我们咋弄,帮人帮到底,留下来吧!
其实他们说的没错,就在听说班超要走的时候,一些亲龟兹的疏勒人迫不及待的就反了。
太不给面子了,老子这不还没走的么!
班兄一出手,一个也别想走,结果疏勒是安定了,班超却为难了,看样子是走不了了。
那就不走了,反正他也没打算走,班兄做事还没有半途而废的习惯,至于皇帝那边,以后再说吧!
班兄虽然成了一支孤军,但他仍然没有闲着,继续实现着他的理想,继续着他的日常:该谈的谈,该砍的砍。
几年下来,除了龟兹和莎车等个别刺头外,基本都被拿下了,趁着大好形势,班兄于建初五年(公元80年)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就主要是对西域进行了市场分析。
目的就是告诉皇帝,这边市场很好,希望您给予支持。
看到班超的奏疏,皇帝感动的不得了,这些年你还好吗!支持,必须支持。
似乎是为了表示对之前撤掉都护府的歉意,刘炟派了一个叫徐干的人,带着一千人去支援班超——听班超指挥。
对班超来说,这一千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那一个人——徐干。
因为徐干跟班超是同道中人,也是班超的铁杆支持者,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是班超的得力助手。
除了这一千人,后来也陆陆续续的得到了一些支援,既然皇帝这么支持,动静就闹大点,到了章和元年(公元87年),班超率领于窴等国共两万多人进击莎车,莎车降。
从此,班超在西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然而,班大神还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到了和帝时期的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道的最大刺头龟兹终于投降,为了表示庆贺,朝廷决定,西域都护府重新开张,班大神为都护,办事处就设在龟兹的它乾城,看你还怎么闹。
到目前为止,除了焉耆等几个赖皮外,西域各国几乎全部投降,不急,跑不了的。
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都护集结了龟兹等国共七万大军,准备一举清除最后的障碍焉耆。
当班超的大军开到离焉耆城二十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开始做准备工作,但他并不是准备攻城,而是准备请客吃饭,请焉耆王广和那些反对派的头头脑脑们吃饭。
很多识相一点的就提前开溜了,但广不能溜,最后被班超的诚意所打动,亲自带着三十多名高干去赴宴,一场有去无回的宴。
班超可不是什么善类,吃他的饭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命。
等到三十多人刚刚落座,班兄就先把他们数落了一通,然后全部都砍了,这就有点过分了,连饭都不让人家吃就给砍了。
更过分的事,砍了人家首领不算,连劝降的程序都免了,竟然开始直接攻城。
更更过分的是,攻了城还不算,班超突然变得很吴汉:放开了抢。
最后是砍的砍,抢的抢,缴的缴,大获丰收。
这么做虽然有点过分,但是效果很明显,不但焉耆听话了,整个西域和周边共五十多个国家也都来认大哥了。
有了这么多小弟,自然得多交朋友了,于是就派人出使到比西域还西还远的地方,最终的目的地是最西的大秦(罗马帝国),虽然最后只是接近了大秦,但在当时来讲,也算到了绝远之地。
班超把外部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同时,把自己打理的也是风生水起——被朝廷封为定远侯。
定绝远之域,方为定远,能做到的也只有班定远了。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班超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平定西域,他的事业也算是达到了巅峰,而汉朝在西域的事业也达到了巅峰。
按理说巅峰的前面就是下坡路了,确实应该是这样,汉朝的西域事业也是如此,但只要班定远在,汉朝就可以在巅峰的位置上多待几年。
几年?九年,够意思了,因为班超也会老,也会思念国,思念家,思念亲人。
出来的太久了,三十多年啦!他把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绝域,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依然向往着纵横于戈壁,驰骋在黄沙,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根在中原,心也在中原,他只希望,在闭眼前的那一刻,所看到的是中原。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在外三十年,七十岁的班超同志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年龄大了,乡愁难解,想回家养老。
和帝出生的时候,班超都在西域创业好多年了,班超对他来讲就是个传说,他自然也体会不到班超的感受,所以没太当回事,也一直没有回复。
然而班超的妹妹班昭却很能体会哥哥的感受,她知道年龄越大,越思念故土,特别是像哥哥这样在外漂泊几十年的人,于是就给皇帝上了一道是个人看了都会流泪的奏疏。
和帝感动了:班大爷回来吧!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去世。
班超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过上了幸福生活,即便是短暂的。
西域的朋友却相当不幸,班超走了之后,他们的幸福生活也跟着走了。
班超在离开西域的时候,他的继任者、戊己校尉任尚向班超讨教治理西域的锦囊妙计,班兄并没有准备什么锦囊,妙计却是随口就来,在谦虚了一番后,对任尚说道:
到塞外来的这些官兵都是些不法之徒,可不是什么良民,西域的这些国家都是些墙头草,也不是什么好鸟,你这个人比较严厉,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要对付那些人就是很大的问题,对他们千万不要太较真,在有底线的情况下,尽量睁只眼闭只眼。
这段并没有高深道理的话,看似比较普通,那只是在普通人看来,比如任尚。
往往看似简单又通俗的话,才是那些所谓道理的精髓,很显然,任尚并没有掌握这种精髓。
看来班前辈还是高估了任后辈的能力,也高估了他的理解能力。
不听老人言,吃亏的并不只是眼前,任尚没有把班超的话当回事,西域也没有把任大人当回事,最后西域的局势和任尚的能力是相当的匹配。
虽然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又在西域创造了个小高峰,但再无巅峰,也再无辉煌,因为,这世上,再无班超。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十三位英雄】

班超刚开始进攻西域的时候,西域的老大哥还是北匈奴,当班超在西域所向披靡的时候,小弟们非常需要大哥的支援。
匈奴老大哥其实也很想拉兄弟们一把,但他们走不了,因为被人拖住了。
拖住他们的人就是窦固。
在班超出发于窴没多久,窦固就带人又去打北匈奴了,跟着窦固一起的还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叫耿秉,一个叫刘张。
耿秉是耿弇的侄子,可能是受了耿弇的影响,小耿同志也是一位天生的将才。
至于刘张,名气并不大,但他手下有一个当时名气不大,后来却大得上了天的司马——耿秉的堂兄弟耿恭。
耿恭也是耿弇的侄子,在耿弇的庞大家族中,耿秉和耿恭最像耿弇,耿恭更像。
窦固带着队伍在伊吾卢以北击败匈奴老大哥之后,就直接下来解决西域的小弟们了,他要面对的第一个小弟是车师。
准确的说是前车师和后车师,前车师王是后车师王的儿子,后车师国因为山高路远,窦固决定先打儿子,再打老子。
耿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先打老子,打完老子,儿子就会送上门来。
窦固正在犹豫之际,耿秉却突然变的很陈汤,他已经跨上了战马,准备出发。
窦固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你既然那么有把握,那就打吧!
结果如耿秉所料,车师王安得在吃了耿秉的亏后,就打开城门,投降认大哥,顺便把他儿子也喊过来一起认,车师全部平定。
在窦固的建议下,朝廷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以及戊、己校尉,都护叫陈睦,戊校尉就是耿恭,己校尉是一个叫关宠的人。
窦固带着大部队回国后,这三位就各自带着几百人的小部队分开驻守,其中耿恭驻守后车师的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关宠驻守前车师的柳中城(今鄯善县)。
这些人虽然驻守的地方不同,但最后他们绝大部分人却有着共同的结局——永远留在了西域。
上次被窦固打跑后,北匈奴很不甘心,等汉军部队撤走后,北匈奴的大部队就回来了,他们的目标是车师和车师的汉军。
第二年,也就是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的春天,北匈奴的两万骑兵进攻后车师,耿恭当然不能容忍敌人在他的地盘上欺负友军,于是迅速派出精锐部队救援——三百人。
勇气可嘉,但三百人还不够两万人塞牙缝的,结果自然是友军没救成,自己人也搭了进去——车师后王被杀,三百人也全军覆没。
解决了车师王,匈奴大军就直接开到了耿恭的金蒲城下。
耿恭虽然没有大军,但他有很大的胆,看到城下黑压压的大军,他一点都不怕,反而弯弓搭箭,对着匈奴人说:“这是我们汉朝的神箭,中箭者必有异样。”
这是糊弄谁呢!中箭了无非就是皮开肉绽,还能有什么异样。
可当他们看到了中箭的伤口时,相信了耿恭说的话,因为伤口不但开了花,还冒了泡(皆沸),吓得匈奴人以为汉军真的有神灵相助,赶紧撤退,暂时的。
不就是在箭头上抹了点毒嘛!看把你们吓的,用毒是不对的,但对付强盗,以毒攻毒是没错的。
耿恭知道,匈奴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得准备打持久战,头一次可以把他们吓跑,下一次就不灵了,得换个战术。
换战术之前得先换个地方,因为金蒲城不适合长期坚守,耿恭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
此疏勒城可不是班超的那个疏勒国,这两个疏勒除了名字相同,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很小,西边是个小国,东边是个小城。
耿恭自己也不会想到,那个小小的疏勒城将会成就他大大的辉煌。
疏勒虽小,但地势险要,比较适合坚守,重要的是城的两边都有溪流,比较适合长期坚守。
五月,耿恭移驻疏勒城,匈奴回去后,可能是感觉上当了太没面子,七月就来到了疏勒城下。
来到城下后,匈奴并没急着攻城,而是先断了城下的溪流,看来游牧民族打仗也不是一味的蛮干。
这下麻烦了。
耿恭却不怕麻烦,断了外面的水,我就用里面的水——挖井,很遗憾,挖了几十丈都看不到一滴水。
人如果几天不吃是可以撑下去的,但如果不喝是撑不下去的,不要紧,没有水就喝尿——马尿,马尿喝完了就把马粪榨出粪汁来喝,只要是液体就行,喝完了继续守,同时还得继续挖。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耿恭的亲自带领下,救命水奔涌而出,把汉军高兴得在那里齐呼万岁,兴奋之余,耿兄也没忘记恶心一把匈奴人,他命人到城头往城下泼水给匈奴人看。
攻又攻不下,围又围不死,气死你们。
这回匈奴真的相信汉军有神灵相助了,再次撤军。
北匈奴虽然不断的光顾耿恭这里,他们也没忘记另外两个人——陈睦和关宠。
前面说过,陈睦被龟兹给一锅端了,北匈奴就准备来端柳中城的关宠,可是端不动。
关宠名气不大,能力却不差,在坚守柳中城的同时,他还不忘办一件重要的事——上书朝廷请求救兵。
很不巧,当朝廷收到求救信的时候,正赶上老领导刘庄的丧礼,这事就耽搁了,等到丧事办完了,新领导刘炟就开始办正事了。
可小刘刚上台,对业务还不太熟,那就交给熟的人去讨论吧!
不讨论还好,这一论还论出了新问题,本来是讨论该怎么救,结果被他们论成了救还是不救。
问题讨论成这样,实在是离谱,但那些主张不救的人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首先那边就剩下那么几个人了,如果派大部队去救,肯定是赔本买卖——死的人比救的人多,再一个就是这么远,等到部队过去,能不能看到活口还是个问题。
可主张救的人说的更有道理,而且更简单:如果不救,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卖命。
刘炟对别的话可能不太懂,但对这句话就太懂了,不给朝廷卖命怎么行。
救,必须救,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救。
于是命酒泉太守段彭率领河西各郡和鄯善的军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兄弟们,挺住啊!我们来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十三位英雄】

班超刚开始进攻西域的时候,西域的老大哥还是北匈奴,当班超在西域所向披靡的时候,小弟们非常需要大哥的支援。
匈奴老大哥其实也很想拉兄弟们一把,但他们走不了,因为被人拖住了。
拖住他们的人就是窦固。
在班超出发于窴没多久,窦固就带人又去打北匈奴了,跟着窦固一起的还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叫耿秉,一个叫刘张。
耿秉是耿弇的侄子,可能是受了耿弇的影响,小耿同志也是一位天生的将才。
至于刘张,名气并不大,但他手下有一个当时名气不大,后来却大得上了天的司马——耿秉的堂兄弟耿恭。
耿恭也是耿弇的侄子,在耿弇的庞大家族中,耿秉和耿恭最像耿弇,耿恭更像。
窦固带着队伍在伊吾卢以北击败匈奴老大哥之后,就直接下来解决西域的小弟们了,他要面对的第一个小弟是车师。
准确的说是前车师和后车师,前车师王是后车师王的儿子,后车师国因为山高路远,窦固决定先打儿子,再打老子。
耿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先打老子,打完老子,儿子就会送上门来。
窦固正在犹豫之际,耿秉却突然变的很陈汤,他已经跨上了战马,准备出发。
窦固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你既然那么有把握,那就打吧!
结果如耿秉所料,车师王安得在吃了耿秉的亏后,就打开城门,投降认大哥,顺便把他儿子也喊过来一起认,车师全部平定。
在窦固的建议下,朝廷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以及戊、己校尉,都护叫陈睦,戊校尉就是耿恭,己校尉是一个叫关宠的人。
窦固带着大部队回国后,这三位就各自带着几百人的小部队分开驻守,其中耿恭驻守后车师的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关宠驻守前车师的柳中城(今鄯善县)。
这些人虽然驻守的地方不同,但最后他们绝大部分人却有着共同的结局——永远留在了西域。
上次被窦固打跑后,北匈奴很不甘心,等汉军部队撤走后,北匈奴的大部队就回来了,他们的目标是车师和车师的汉军。
第二年,也就是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的春天,北匈奴的两万骑兵进攻后车师,耿恭当然不能容忍敌人在他的地盘上欺负友军,于是迅速派出精锐部队救援——三百人。
勇气可嘉,但三百人还不够两万人塞牙缝的,结果自然是友军没救成,自己人也搭了进去——车师后王被杀,三百人也全军覆没。
解决了车师王,匈奴大军就直接开到了耿恭的金蒲城下。
耿恭虽然没有大军,但他有很大的胆,看到城下黑压压的大军,他一点都不怕,反而弯弓搭箭,对着匈奴人说:“这是我们汉朝的神箭,中箭者必有异样。”
这是糊弄谁呢!中箭了无非就是皮开肉绽,还能有什么异样。
可当他们看到了中箭的伤口时,相信了耿恭说的话,因为伤口不但开了花,还冒了泡(皆沸),吓得匈奴人以为汉军真的有神灵相助,赶紧撤退,暂时的。
不就是在箭头上抹了点毒嘛!看把你们吓的,用毒是不对的,但对付强盗,以毒攻毒是没错的。
耿恭知道,匈奴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得准备打持久战,头一次可以把他们吓跑,下一次就不灵了,得换个战术。
换战术之前得先换个地方,因为金蒲城不适合长期坚守,耿恭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
此疏勒城可不是班超的那个疏勒国,这两个疏勒除了名字相同,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很小,西边是个小国,东边是个小城。
耿恭自己也不会想到,那个小小的疏勒城将会成就他大大的辉煌。
疏勒虽小,但地势险要,比较适合坚守,重要的是城的两边都有溪流,比较适合长期坚守。
五月,耿恭移驻疏勒城,匈奴回去后,可能是感觉上当了太没面子,七月就来到了疏勒城下。
来到城下后,匈奴并没急着攻城,而是先断了城下的溪流,看来游牧民族打仗也不是一味的蛮干。
这下麻烦了。
耿恭却不怕麻烦,断了外面的水,我就用里面的水——挖井,很遗憾,挖了几十丈都看不到一滴水。
人如果几天不吃是可以撑下去的,但如果不喝是撑不下去的,不要紧,没有水就喝尿——马尿,马尿喝完了就把马粪榨出粪汁来喝,只要是液体就行,喝完了继续守,同时还得继续挖。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耿恭的亲自带领下,救命水奔涌而出,把汉军高兴得在那里齐呼万岁,兴奋之余,耿兄也没忘记恶心一把匈奴人,他命人到城头往城下泼水给匈奴人看。
攻又攻不下,围又围不死,气死你们。
这回匈奴真的相信汉军有神灵相助了,再次撤军。
北匈奴虽然不断的光顾耿恭这里,他们也没忘记另外两个人——陈睦和关宠。
前面说过,陈睦被龟兹给一锅端了,北匈奴就准备来端柳中城的关宠,可是端不动。
关宠名气不大,能力却不差,在坚守柳中城的同时,他还不忘办一件重要的事——上书朝廷请求救兵。
很不巧,当朝廷收到求救信的时候,正赶上老领导刘庄的丧礼,这事就耽搁了,等到丧事办完了,新领导刘炟就开始办正事了。
可小刘刚上台,对业务还不太熟,那就交给熟的人去讨论吧!
不讨论还好,这一论还论出了新问题,本来是讨论该怎么救,结果被他们论成了救还是不救。
问题讨论成这样,实在是离谱,但那些主张不救的人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首先那边就剩下那么几个人了,如果派大部队去救,肯定是赔本买卖——死的人比救的人多,再一个就是这么远,等到部队过去,能不能看到活口还是个问题。
可主张救的人说的更有道理,而且更简单:如果不救,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卖命。
刘炟对别的话可能不太懂,但对这句话就太懂了,不给朝廷卖命怎么行。
救,必须救,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救。
于是命酒泉太守段彭率领河西各郡和鄯善的军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兄弟们,挺住啊!我们来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正当朝廷在讨论救与不救的时候,耿恭和他的兄弟们正在努力的进行自救,因为水虽然管够,但是吃的没有了。
没吃的不要紧,咱就把铠甲上的皮革煮了吃,铠甲上的皮吃完了,就把弓弩上的皮煮了吃,这些可都是真皮,很有营养的。
可最后连皮都没得吃了,怎么办?那就吃人——匈奴人。
耿恭的困境,匈奴单于已经知道了,于是亲率大军来到疏勒城下,强悍的民族一般都非常敬佩强悍的人,单于认为,以多欺少靠武力征服这位勇士是不光彩的,他要在精神上征服这个汉子:
“耿兄呀!别再硬撑了,何必连累了你的兄弟们,只要你投降,我就封你为王,另外还给你找个匈奴媳妇。”
耿兄一听还有这等好事,随即答应投降,那就请使者进来商量投降事宜吧!
单于很开心,这姓耿的终于开窍了。
其实单于想多了,在这方面,姓耿的永远也开不了窍。
待使者入城后,耿恭二话没说就把他给砍了,砍了还不算,随后在城楼上当着匈奴人的面,把他给烤了,烤完之后就是烧烤了,当然不能浪费粮食了。
对匈奴人来讲,耿恭的行为太过缺德,而在汉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大壮举,特别是一千年以后的岳飞同志,相当认可。
为此岳同志还写了首荡气回肠的诗,用来表达对耿兄的崇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面对耿恭的言而无信,匈奴单于大发雷霆,迅速增兵,围攻疏勒。
生气也没用,增兵也没用,还是攻不下。
其实此时的耿恭只剩下了几十个人,而且还不断的有人死去,但他也不曾畏惧,因为他有着比军力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信念——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放弃。
但是有人想放弃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关宠也是好样的,他也在坚守城池,也准备誓与城池共存亡,但他没有做到,因为城没亡,他却先亡了。
汉军的计划是,各路大军在柳中集结,然后进军前车师首都交河城(车师已经投降匈奴),当段彭的大军开到柳中的时候虽然没有看到关宠,却看到了希望,因为城还在,人也在,除了关宠。
集结完毕后,汉军迅速发兵交河城,然后迅速大败车师,车师迅速投降,北匈奴迅速逃走,汉军也准备迅速回国。
等等,这就准备回去了?耿恭不管了?
是的,汉军的将领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人想管——一个叫范羌的军吏。
范羌是耿恭下面的人,可能是往来于两地之间交流信息,正好碰到了汉军,范羌坚信,他的战友们一定还在坚守,所以一定要救。
但汉军的将领们都不想救,就为了那么几个人,从天山南跑到天山北,真要过去,可能还没到地方,自己就累死冻死了,但范羌坚持要救,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战友,因为信念。
就这样,范羌率领着争取到的两千士兵,准备翻越天山前往救援。
此时已是建元初年(公元76年)的正月,天山的正月有多冷就不说了,一句话,山高路远雪又厚,当范羌的部队翻山越岭来到疏勒城下的时候,几乎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
当城内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耿恭和兄弟们听到外面的马蹄声时,以为是匈奴大军,他们彻底的陷入了绝望,然而城外的声音燃起了他们的希望:
“我是范羌,朝廷来救你们了,国家没有抛弃你们。”
这简直就是生命的召唤,耿恭和他的兄弟们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发出了吼声:万岁。
走,咱们回家。
然而,家也不是那么好回的,因为耿恭和范羌在前面跑,匈奴就在后面追,耿恭的那支兄弟队伍刚出疏勒的时候还有二十六人,等他们边战边退至玉门关的时候,这二十六人又打了个五折——十三人。
可能是一直在撤退,这些人也没条件洗个澡收拾一下,等这十三人到达玉门关时,已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衣履穿决,形容枯槁),这完全就是十三位乞丐。
然而他们却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乞丐,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魂。
对于英雄,很多人是崇拜的,但永远也不缺妒忌的人,比如马太后的兄弟马防。
后来耿恭跟着马防一起去打羌人,虽然打了胜仗,但最后因为某些事使得马防不开心,然后被马先生送进了监狱,过完了监狱生活后,就又被送回老家过起了养老生活。
在外敌面前都不曾眨过眼的耿英雄,最终却输给了自己人。
虽然输了,但他也是幸运的,毕竟还混了个自然死亡,那些风光无限的英雄们,结局一般都不会很风光,耿恭也不例外。
但他的风光不应该被忘记,是耿英雄带着十几位英雄,不,是几十几百位英雄,在面对数百倍于自己的敌人时,凭着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守护了城池,捍卫了尊严,创造了壮举。
英雄一定是因为创造了壮举,但创造壮举的却不一定都是英雄,至少在名义上不是,比如接下来出场的这位。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正当朝廷在讨论救与不救的时候,耿恭和他的兄弟们正在努力的进行自救,因为水虽然管够,但是吃的没有了。
没吃的不要紧,咱就把铠甲上的皮革煮了吃,铠甲上的皮吃完了,就把弓弩上的皮煮了吃,这些可都是真皮,很有营养的。
可最后连皮都没得吃了,怎么办?那就吃人——匈奴人。
耿恭的困境,匈奴单于已经知道了,于是亲率大军来到疏勒城下,强悍的民族一般都非常敬佩强悍的人,单于认为,以多欺少靠武力征服这位勇士是不光彩的,他要在精神上征服这个汉子:
“耿兄呀!别再硬撑了,何必连累了你的兄弟们,只要你投降,我就封你为王,另外还给你找个匈奴媳妇。”
耿兄一听还有这等好事,随即答应投降,那就请使者进来商量投降事宜吧!
单于很开心,这姓耿的终于开窍了。
其实单于想多了,在这方面,姓耿的永远也开不了窍。
待使者入城后,耿恭二话没说就把他给砍了,砍了还不算,随后在城楼上当着匈奴人的面,把他给烤了,烤完之后就是烧烤了,当然不能浪费粮食了。
对匈奴人来讲,耿恭的行为太过缺德,而在汉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大壮举,特别是一千年以后的岳飞同志,相当认可。
为此岳同志还写了首荡气回肠的诗,用来表达对耿兄的崇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面对耿恭的言而无信,匈奴单于大发雷霆,迅速增兵,围攻疏勒。
生气也没用,增兵也没用,还是攻不下。
其实此时的耿恭只剩下了几十个人,而且还不断的有人死去,但他也不曾畏惧,因为他有着比军力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信念——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放弃。
但是有人想放弃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关宠也是好样的,他也在坚守城池,也准备誓与城池共存亡,但他没有做到,因为城没亡,他却先亡了。
汉军的计划是,各路大军在柳中集结,然后进军前车师首都交河城(车师已经投降匈奴),当段彭的大军开到柳中的时候虽然没有看到关宠,却看到了希望,因为城还在,人也在,除了关宠。
集结完毕后,汉军迅速发兵交河城,然后迅速大败车师,车师迅速投降,北匈奴迅速逃走,汉军也准备迅速回国。
等等,这就准备回去了?耿恭不管了?
是的,汉军的将领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人想管——一个叫范羌的军吏。
范羌是耿恭下面的人,可能是往来于两地之间交流信息,正好碰到了汉军,范羌坚信,他的战友们一定还在坚守,所以一定要救。
但汉军的将领们都不想救,就为了那么几个人,从天山南跑到天山北,真要过去,可能还没到地方,自己就累死冻死了,但范羌坚持要救,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战友,因为信念。
就这样,范羌率领着争取到的两千士兵,准备翻越天山前往救援。
此时已是建元初年(公元76年)的正月,天山的正月有多冷就不说了,一句话,山高路远雪又厚,当范羌的部队翻山越岭来到疏勒城下的时候,几乎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
当城内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耿恭和兄弟们听到外面的马蹄声时,以为是匈奴大军,他们彻底的陷入了绝望,然而城外的声音燃起了他们的希望:
“我是范羌,朝廷来救你们了,国家没有抛弃你们。”
这简直就是生命的召唤,耿恭和他的兄弟们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发出了吼声:万岁。
走,咱们回家。
然而,家也不是那么好回的,因为耿恭和范羌在前面跑,匈奴就在后面追,耿恭的那支兄弟队伍刚出疏勒的时候还有二十六人,等他们边战边退至玉门关的时候,这二十六人又打了个五折——十三人。
可能是一直在撤退,这些人也没条件洗个澡收拾一下,等这十三人到达玉门关时,已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衣履穿决,形容枯槁),这完全就是十三位乞丐。
然而他们却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乞丐,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魂。
对于英雄,很多人是崇拜的,但永远也不缺妒忌的人,比如马太后的兄弟马防。
后来耿恭跟着马防一起去打羌人,虽然打了胜仗,但最后因为某些事使得马防不开心,然后被马先生送进了监狱,过完了监狱生活后,就又被送回老家过起了养老生活。
在外敌面前都不曾眨过眼的耿英雄,最终却输给了自己人。
虽然输了,但他也是幸运的,毕竟还混了个自然死亡,那些风光无限的英雄们,结局一般都不会很风光,耿恭也不例外。
但他的风光不应该被忘记,是耿英雄带着十几位英雄,不,是几十几百位英雄,在面对数百倍于自己的敌人时,凭着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守护了城池,捍卫了尊严,创造了壮举。
英雄一定是因为创造了壮举,但创造壮举的却不一定都是英雄,至少在名义上不是,比如接下来出场的这位。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扬威燕然山】

早在刘秀时期,匈奴就因为内讧,成功的分成了南北两家。
南匈奴挨着汉朝,又因为带头的比较亲汉,所以为了表示对曾经汉匈友好关系的怀念,他们的第一任单于就起了个很怀旧的名字——呼韩邪。
最后如南匈奴所愿,成功的成为了咱自己人,也如他们所愿,北匈奴成了咱的非自己人。
在汉朝的帮助下,南匈奴已是今非昔比,而北匈奴却是今不如昔。
到了章帝末期,北匈奴过的很艰难,西域有班超在那闹,偶尔来汉朝抢点东西吧!又被揍的鼻青脸肿,此外南边的南匈奴去抢个劫,东边的鲜卑去抢点地盘,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他们本就很苦的日子,又因为很多的偶然,导致他们一苦到底。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北匈奴发生地震,不巧又赶上天灾,很多人因为活不下去而投降了南匈奴。
南匈奴的第一反应,当然不是拉兄弟一把,而是抓住机会趁他病要他命,随即就向朝廷上书,希望可以一起解决北匈奴。
如果此时的皇帝还是章帝,这个提议十有八九会被否决,很不巧,章帝刚刚去世,此时的老板是章帝的儿子刘肇,也就是汉和帝。
名义上的老板是刘肇,实际上的老板是汉章帝的老婆、刘肇他妈(养母)窦太后。
看到南匈奴的奏书后,窦太后并没有表态,但她去问了一个态度很鲜明的人,——耿秉。
耿秉就是个好战分子,结果可想而知,但朝中反对的人太多,窦太后还是没表态。
可没过多久,窦太后决定出击北匈奴。
其实她并没有很想打,主要是她的哥哥窦宪很想打,或者说很需要打。
窦宪之所以要打,因为他杀了人,希望立功赎罪。
按理说以窦宪当时的身份杀个把普通的人,还不至于要用打胜仗来赎罪,很不巧,他杀的人很不普通——一个叫刘畅的宗室。
窦宪是窦融的曾孙,关于他的家族问题,以后再聊,我们只需知道,比人极为嚣张,极为不安分,老领导前脚刚死,后脚他就开始搞事情。
和帝即位后,皇帝的舅舅、太后的哥哥窦宪就开始掌管机要,帮助妹妹打理朝政,这么好的差事,他自然不能容忍有人来抢生意,也不能容忍有可能抢生意的人。
刘畅就是这种有可能抢生意的人,因为他跟窦太后走的很近,至于他跟妹妹有什么私人关系,窦宪是不感兴趣的,他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刘畅对他的权利有潜在威胁。
窦宪的风格是,即使是潜在的,也不能存在,很可惜,窦宪是个有胆干没胆承认的人,干掉刘畅后,竟然嫁祸于人。
这事闹的很大,三府(三公)还组成了联合调查组,结果真相出来后,最激动的人不是窦宪,而是他妹妹窦太后。
激动之后就是愤怒,愤怒之后就把他哥哥关起来听候发落,之后她就听到了窦宪说要打匈奴。
窦宪很清楚,这是个机会,一旦打了胜仗,不但可以免罪,还可以掌权,所以他很积极。
窦太后是举双手赞成,把他哥哥关起来,虽然确实是因为生气,但更多的也只是做表面工作,现在正好给他一个台阶下,不,是一个上去的台阶,通往权利的台阶。
可打仗不是闹着玩的,窦宪又没上过战场,更谈不上什么军事才能,万一打败了呢?
这个不用担心,窦太后给他哥安排了一位有经验有才能的助手,那就是耿秉。
耿秉跟窦家很有缘分,之前跟窦固打匈奴,今天又跟窦宪打匈奴,他很好战,因为善战,加上北匈奴此时已是个软柿子,不趁机捏一下实在不好意思,所以他相当乐意,即便是个副手。
中原政权的对外战争,一般都是刀架到脖子上了,才迫不得已的出手,主动出击打到别人家里去的极少,像刘彻那样的也是因为敌人有威胁,而此次出征纯属没事找茬,因为北匈奴很老实,加上打仗烧钱又烧人,还有风险,所以当时是反对声一片。
其实他们反对的并不只是战争,而是窦太后的私心,可是反对有什么用呢?
窦太后的态度很明确,我就是有私心,我就是为了我家哥哥,咋滴吧!我是太后我说了算。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就这样,章和二年底,窦宪带着赎罪的目的,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和耿秉率领数万大军北击北匈奴。
这次他们出征也带了一位姓班的同志,当然不是班超,而是他的哥哥班固,班固是个文人,在军中的工作是参谋,带上他并不是让他参谋如何打仗,而是为了让他见证和记录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汉军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有自信的实力。
这支汉军与刘彻时期远征的汉军略有不同,因为这支汉军并不是单纯的汉军,而是由四千多汉军率领着四万多南匈奴和羌人的联合部队。
用最了解敌人的人去攻打敌人,这一招简直不要太狠,其实狠的不是这一招,而是当时的东汉。
永和元年(公元89年),各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合后就进入了霍去病模式,与北匈奴的首战是在稽落山,大败匈奴后,边战边追,边追边砍,最后一共砍掉了一万多敌人,二十多万人投降,打得北匈奴找不着北。
大获全胜的窦宪率领大军来到了一座山上,一座远离要塞三千里的山,一座之前普通之后青史留名的山——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窦宪很兴奋,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不小心打得比霍去病都远,所以他决定,要像当初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样,留下自己的足迹。
于是命班固在一个山头上刻石记功,这就是历史中军人的最高荣耀、与“封狼居胥”齐名的“封燕然山”,也可以称“燕然勒石”。
很多人说,跟封狼居胥比起来,燕然勒石的含金量比较低,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没道理。
就本身的名气和杀敌的数量来讲,封狼居胥确实更胜一筹,但要论历史影响力,燕然勒石丝毫不差。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窦宪能带着汉军主动跑那么远,还把敌人打得那么惨,确实很了不起,也算是一大壮举。
壮举的背后是实力,也是魄力。
除此之外,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封狼居胥,除了狼居胥山在哪里有争议不说,这个事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燕然勒石则完全不同,不但停留在纸面上,还停留在石面上。
2017年,中国和蒙古组成了联合勘察组,来到了蒙古的杭爱山,目的是勘察一个山头上刻的一段文字,那些文字虽然经过两千年风沙的侵蚀,却依然清晰。
最后的勘察结果是,石头上的内容与书上面记载的燕然山铭基本吻合,因此可以断定,历史是真的,窦宪也真的来过。
往事已成回忆,人早已不在,山依然在,字可以为证,这就是历史,就是文化。
点到为止,就是我们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匈奴的文化内容,匈奴的文化是弱肉强食,打得赢就往死里打,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降。
窦宪一行在燕然山刻完字后,就不想再往前走了,于是派使者去劝北单于投降,单于感激不尽,同意投降。
窦宪很开心,大功告成的窦宪率领大军南下回朝,北单于也很开心,大功告成的单于兄率领着部下准备和汉使一起南下入朝。
可当在后面的单于,得知窦宪已经入塞的时候,就改变主意了,决定只派自己的弟弟入朝当人质。
太没面子了,窦宪岂是好忽悠的,要论变脸,北单于还得管窦宪叫大哥。
窦宪随后把单于的弟弟给送回去了,送回去之后就开打,打得北匈奴是苦不堪言,人家单于愿意投降也不行,照打。
面对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北匈奴,窦宪也改变了主意:彻底干掉。
这次被派去打匈奴的也是位姓耿的同志,但这个人不是耿秉,也不是耿恭,而是耿弇的另外一个侄子耿夔,看来耿家的猛人还是批量生产的。
永和三年(公元91年)耿夔出居延塞五千余里,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把北匈奴单于都打失踪了,至于单于兄跑到哪里去了,至今都是个谜,当然,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前面说过,即使你不喜欢窦宪,也没听过耿秉和耿夔,但能跑得那么远,能把敌人打得那么惨,都是汉家好男儿。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整个汉朝在保家卫国和开疆拓土的过程中,虽然有不少西汉的英雄,其实也有很多东汉的好汉,而正是这些汉家的好汉,将汉家精神推向了巅峰。
那汉家精神又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是封狼居胥,也是燕然勒;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是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第十一章:外戚和宦官的缘分

【皇帝不长命】

正当汉公司的业务拓展的顺风顺水的时候,内部出现了问题——长了两颗毒瘤。
这两颗毒瘤就是外戚和宦官,最后也是这两颗瘤要了东汉的命,当然,毒瘤之所以能形成,还是老板自己的问题。
而毒瘤的形成到发病再到最后的一命呜呼,是有一个过程的,说这个过程之前,我们先说一下老板的年龄问题,因为正是老板年龄小抵抗力差,才导致了毒瘤的形成。
要说皇帝的年龄问题,我们先得算一道数学题。
东汉皇帝一共有十几位,除去那些即位时不满周岁,在位又不满周年的之外,还有九位皇帝,再除去第一位刘秀和最后一位刘协这两位长寿的之外,还有明帝至灵帝等七位。
这七位即位的平均年龄是15岁半,除开明帝后,这一数据是13岁,去世的平均年龄是35岁,除开48岁的明帝外,这一平均数就只有32岁。
身体还没有长成熟就即位了,等心理刚刚开始成熟就挂了,一位两位这样子,问题倒还不大,可东汉的皇帝好像被施了魔咒,能活过四十的都算是高寿。
皇帝虽然年轻,皇帝身边的人可不年轻,应该说年轻的皇帝身边都是虎狼,皇帝厉害,虎狼就老实了,皇帝不够厉害,虎狼们的机会就来了。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外戚,问题的关键是,不是人家自己跳出来的,而是刘炟放出来的。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外戚的崛起】

前面说过,皇帝有三大助手,士大夫集团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老板打理公司的业务,外戚集团的职责就是当一个合格的暴发户,唯一的要求就是别给皇帝添麻烦,宦官集团就是负责端茶倒水一类的内部服务和皇帝个人的后勤工作。
这三位助手如果定位准确,分工明确,公司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可他们的职责一旦出现错位,公司的发展也就错了位。
刘炟这个人优点太多,而他唯一的缺点也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对助手的定位比较模糊,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太好。
他爷爷和他爹,都比较有原则,所以助手们之间并没有出现跨专业发展的现象,可刘炟同志的原则性不强,很多人就开始借机发展非专业的业务,特别是外戚。
刘炟这个人比较重情,他认为不但老刘家的人应该享受特别待遇,老刘家的亲戚们也应该有这种待遇,比如他的舅舅们,就是马太后的那些兄弟们。
他感觉光给舅舅们房子和现金是不够的,还得给他们权利和社会地位,比如封侯。
但给舅舅们封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有人坚决反对——马太后。
马太后可是模范太后,加上又受了明帝的影响,他认为皇帝的亲戚也只是普通的亲戚,不能封。
刘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皇帝的亲戚怎么可能是普通的亲戚,必须封。
因为这个事,刘皇帝还跟马太后打起了太极,他们的第一次交锋,因为马太后的立场过于坚定,刘炟选择放弃,暂时的。
可能是想名正言顺的给马家人封侯,后来在一片反对声中,刘兄竟然让其中一个叫马防的舅舅领兵去打羌人,当时的汉军出战是十打九胜,最后马防顺利的封了侯,顺便把他们马家的兄弟们也都给封了。
为了对舅舅们好一点,刘兄也是煞费苦心啦!
马太后仍然是坚决反对,但此时的她已是力不从心,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马太后是真不想封,因为她知道,没有能力的人,如果给予的太多,一定是害了他们。
刘炟却只信一点,作为皇帝的亲戚,绝对不能亏待他们。
到底是模范太后,格局都不一样,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
马太后去世没多久,风光无限的马家兄弟,就因为风光过了头,都被刘炟赶回了封地,有的甚至还因此丢了性命。
如果能力不够的人突然得到的太多,就属于暴发户,既是暴发户,就逃脱不了暴起暴落的命运,古今绝大部分都是如此。
刘炟的这种行为,属于怀着侥幸的心理搬起了石头,结果还是没有任何侥幸的砸到了自己的脚,即便如此,也不影响他继续搬石头——信任外戚。
对于外戚,就是把刘兄砸的再疼,也砸不灭他的热情和慷慨。
马氏下去了,刘炟的皇后窦皇后的窦氏家族就上来了。
窦氏能上来当然是因为窦皇后,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窦太后,现在还没升级。
这位窦皇后可不得了,因为她改变了阴皇后和马皇后千辛万苦给后宫创造的低调谨慎的风气,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气——歪风邪气。
其实人家窦姑娘刚入宫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邪。
窦姑娘是窦融的曾孙女,和当初的马皇后一样,窦姑娘虽然出自名门,但因为她老爹和老爹的老爹因罪被杀,所以她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
但毕竟出身名门,除了有个曾爷爷窦融,他还有个不得了的外公——汉明帝的大哥刘疆,在这种环境里生活,虽然有点压抑,至少吃喝不愁,而且教育也跟得上,所以这小姑娘六岁就会读书了。
等到后来进宫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进止有序、风容甚盛的大姑娘了,简单说吧!这个大姑娘有修养、知进退、有才华还很漂亮,简直就是两个字:完美。
如此完美的人,谁人不爱,刘炟很爱,马太后也很爱,所以她很顺利地成为了皇后。
她一直以来的表现也确实不错,但很可惜,她只是接近完美,因为她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心太黑。
其实像她这种接近完美的人,在后宫那种险恶的环境里混,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的展现其黑暗面的,然而她最终还是没控制住,因为她遇到了大问题:没有儿子。
作为皇后,没有儿子是很要命的,你可能会说,她可以像马皇后一样领养一个呀!
实际上她就是这么干的,但人跟人是有区别的,马皇后领养了刘炟后,刘炟的亲妈和后宫的其他妃子都活得好好的。
窦皇后则完全不同,她领养了人家孩子后,孩子妈和别的妃子都死翘翘了。
在当时的后宫里,刘炟有两个宋姓贵人,这两位是亲姐妹,其中姐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庆,当时已是太子。
另外还有两个贵人姐妹姓梁,其中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肇。
太子肯定是领养不了的,那就只能是刘肇了。
其实刘肇也不是那么好领养的,因为刘肇的母亲梁氏不是别人,正是梁松的弟弟梁竦的女儿,也属于大家族。
但还是被窦皇后领走了,因为梁氏家族犯过错误,窦太后属于乘虚而入。
小刘肇虽然不得已认了新的娘,但他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新老妈不会让他只是个普通的皇子。
有了儿子只是窦太后的第一步,前面的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顺便发挥一下人性的阴暗面。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外戚的崛起】

前面说过,皇帝有三大助手,士大夫集团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老板打理公司的业务,外戚集团的职责就是当一个合格的暴发户,唯一的要求就是别给皇帝添麻烦,宦官集团就是负责端茶倒水一类的内部服务和皇帝个人的后勤工作。
这三位助手如果定位准确,分工明确,公司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可他们的职责一旦出现错位,公司的发展也就错了位。
刘炟这个人优点太多,而他唯一的缺点也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对助手的定位比较模糊,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太好。
他爷爷和他爹,都比较有原则,所以助手们之间并没有出现跨专业发展的现象,可刘炟同志的原则性不强,很多人就开始借机发展非专业的业务,特别是外戚。
刘炟这个人比较重情,他认为不但老刘家的人应该享受特别待遇,老刘家的亲戚们也应该有这种待遇,比如他的舅舅们,就是马太后的那些兄弟们。
他感觉光给舅舅们房子和现金是不够的,还得给他们权利和社会地位,比如封侯。
但给舅舅们封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有人坚决反对——马太后。
马太后可是模范太后,加上又受了明帝的影响,他认为皇帝的亲戚也只是普通的亲戚,不能封。
刘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皇帝的亲戚怎么可能是普通的亲戚,必须封。
因为这个事,刘皇帝还跟马太后打起了太极,他们的第一次交锋,因为马太后的立场过于坚定,刘炟选择放弃,暂时的。
可能是想名正言顺的给马家人封侯,后来在一片反对声中,刘兄竟然让其中一个叫马防的舅舅领兵去打羌人,当时的汉军出战是十打九胜,最后马防顺利的封了侯,顺便把他们马家的兄弟们也都给封了。
为了对舅舅们好一点,刘兄也是煞费苦心啦!
马太后仍然是坚决反对,但此时的她已是力不从心,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马太后是真不想封,因为她知道,没有能力的人,如果给予的太多,一定是害了他们。
刘炟却只信一点,作为皇帝的亲戚,绝对不能亏待他们。
到底是模范太后,格局都不一样,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
马太后去世没多久,风光无限的马家兄弟,就因为风光过了头,都被刘炟赶回了封地,有的甚至还因此丢了性命。
如果能力不够的人突然得到的太多,就属于暴发户,既是暴发户,就逃脱不了暴起暴落的命运,古今绝大部分都是如此。
刘炟的这种行为,属于怀着侥幸的心理搬起了石头,结果还是没有任何侥幸的砸到了自己的脚,即便如此,也不影响他继续搬石头——信任外戚。
对于外戚,就是把刘兄砸的再疼,也砸不灭他的热情和慷慨。
马氏下去了,刘炟的皇后窦皇后的窦氏家族就上来了。
窦氏能上来当然是因为窦皇后,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窦太后,现在还没升级。
这位窦皇后可不得了,因为她改变了阴皇后和马皇后千辛万苦给后宫创造的低调谨慎的风气,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气——歪风邪气。
其实人家窦姑娘刚入宫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邪。
窦姑娘是窦融的曾孙女,和当初的马皇后一样,窦姑娘虽然出自名门,但因为她老爹和老爹的老爹因罪被杀,所以她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
但毕竟出身名门,除了有个曾爷爷窦融,他还有个不得了的外公——汉明帝的大哥刘疆,在这种环境里生活,虽然有点压抑,至少吃喝不愁,而且教育也跟得上,所以这小姑娘六岁就会读书了。
等到后来进宫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进止有序、风容甚盛的大姑娘了,简单说吧!这个大姑娘有修养、知进退、有才华还很漂亮,简直就是两个字:完美。
如此完美的人,谁人不爱,刘炟很爱,马太后也很爱,所以她很顺利地成为了皇后。
她一直以来的表现也确实不错,但很可惜,她只是接近完美,因为她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心太黑。
其实像她这种接近完美的人,在后宫那种险恶的环境里混,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的展现其黑暗面的,然而她最终还是没控制住,因为她遇到了大问题:没有儿子。
作为皇后,没有儿子是很要命的,你可能会说,她可以像马皇后一样领养一个呀!
实际上她就是这么干的,但人跟人是有区别的,马皇后领养了刘炟后,刘炟的亲妈和后宫的其他妃子都活得好好的。
窦皇后则完全不同,她领养了人家孩子后,孩子妈和别的妃子都死翘翘了。
在当时的后宫里,刘炟有两个宋姓贵人,这两位是亲姐妹,其中姐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庆,当时已是太子。
另外还有两个贵人姐妹姓梁,其中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肇。
太子肯定是领养不了的,那就只能是刘肇了。
其实刘肇也不是那么好领养的,因为刘肇的母亲梁氏不是别人,正是梁松的弟弟梁竦的女儿,也属于大家族。
但还是被窦皇后领走了,因为梁氏家族犯过错误,窦太后属于乘虚而入。
小刘肇虽然不得已认了新的娘,但他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新老妈不会让他只是个普通的皇子。
有了儿子只是窦太后的第一步,前面的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顺便发挥一下人性的阴暗面。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最后在窦皇后的发挥之下,刘炟废掉了太子刘庆,刘肇取而代之,宋氏姐妹的待遇是软禁。
软禁是远远不够的,对窦皇后来讲,只要宋氏还活着,就对自己有威胁,于是他决定给宋氏换个地方软禁——地府。
去地府的方式是派人送两瓶有毒的饮料给她们,喝完就到地方了,相当人道。
至于那个饮料是什么牌子的,咱就不介绍了,但是这个送饮料的人,却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中的伟大科学家、人类文明发展的卓越贡献者、当时的宦官蔡伦同志。
一提到蔡伦,我们就想到了纸,因为蔡伦就是纸的代言人,在当时他也是研究纸的,能研究笔墨纸砚这一类文化用品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文化人,蔡伦也不例外,而且兄台的文化造诣相当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蔡伦之前,早就有纸了,但在文化人蔡先生看来,那不能称为真正的纸,可能是写得不舒服,也可能是蔡兄对纸的研究已经着了魔,着魔到他决定改进造纸的工艺。
后来在蔡先生的改进之后,纸才是真正的纸,对于纸,你可以说蔡伦是创造者,也可以说他是改良者,我认为都没问题。
蔡先生虽然在捣腾纸,但他的天赋似乎是研究铁(他老爹就是打铁的),后来他当了尚方令(管兵器铸造之类的工作),当时从尚方出来的兵器,绝对是最高质量的象征。
虽然蔡兄天天忙着搞研究,但后来他赶上了宦官的幸福时期,所以他也没少干些让别人不幸福的事情。
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蔡兄给宋氏送去了有毒的饮料,多年后,等到宋氏的孙子汉安帝上台的时候,就礼尚往来的回敬了蔡伦一杯饮料,有毒的。
好了,让蔡伦解决了宋氏之后,一切就办妥了,可正当窦皇后为这大好局面感到开心时,却听到了一个不开心的消息:
梁家人因为刘肇成为了太子,竟然私下在家里开起了庆祝派对。
又多了颗定时炸弹,拆除。
最后在窦皇后的发挥下,梁氏姐妹的老爸也搬了家——监狱,然后就先走了一步,没多久,梁氏姐妹就跟着去了,记载说他们是自己把自己给吓死的,到底怎么死的,鬼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要经过刘炟点头的,他会相信窦皇后的话吗?他又有这么昏庸吗?
答案是相信,虽然还不至于昏庸,但他确实犯了糊涂,至少在窦皇后身上是如此。
其实说到底还是个性格问题,对朝政他可以事无巨细,对百姓也可以嘘寒问暖,至于后宫的那些破事,他只选择相信一个人——所喜欢的枕边人。
刘炟也确实是个实在人,因为他除了相信窦皇后,还很相信窦皇后的亲戚——以哥哥窦宪为首的窦氏兄弟。
在阴暗方面,哥哥窦宪比妹妹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的心不但黑,还很坏,而且极为嚣张,反正不是个好鸟。
都说赵高很坏,可至少在嬴政面前很乖,都说王莽虚伪又阴暗,但他至少在成年皇帝成帝和哀帝面前很老实。
我们的窦大哥却是相当坦荡,他要坏的光明正大,嚣张的明目张胆,因为他在刘炟活着的时候就很嚣张,而且是嚣张的一视同仁。
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贵胄,只要是得罪过他的人,他一定会热情的加倍奉还,如果你没有得罪他,但被他盯上了,那就只能自认倒霉,比如当时的沁水公主。
沁水公主有一处园田,可能地段相当好,被窦宪盯上了,最后窦宪以抢劫的价格给强行买了下来,公主也只能忍气吞声,表示惹不起。
沁水公主是谁,她可是明帝的女儿、刘炟的妹妹,连这种身份的人,他都敢欺压,还有谁他不敢惹的。
刘炟听说了这事之后,决定给窦宪一次机会,有一次在出行的时候,就故意带着窦宪,故意经过了那片地,又故意问了窦宪,结果窦兄决定放弃这次机会:不但自己不说,还不让旁边的人说。
刘兄可不是好糊弄的,等他回去调查取证之后,就把窦宪叫过去大骂了一顿,还说了一段具有威胁性的话,大概意思是:
你这种行为跟赵高有什么区别,我要是想除掉你,就像处理一只死老鼠那么简单。
窦兄被吓得半死,最后还是把妹妹搬出来求情,才算躲过了一劫。
刘兄虽然很生气,可也只是想吓吓他,而且只是口头吓,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顶多只能算是严厉警告。
作为最高领导,这是大忌,关键是窦宪这小子并不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对于刘炟的口头警告,窦宪并没有当作教训,而是当做了耳旁风,因为在这之后,他并没有太多收敛。
即使有人到刘炟那里去告窦宪的状,刘兄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在这里要给刘炟一个长篇的差评,明知道窦宪不是什么好鸟,不严加管束就算了,他却是完全放任不管,实在不能理解。
其实,真的不难理解,他就是那个德性。
在刘炟看来,再差也是亲戚,放在那里不用就好了,只要我还活着,他也翻不了什么大浪。
可问题是,你活着可以震住你家亲戚,万一你要是英年早逝了呢?
事实证明,刘兄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死也想不到,自己只能活个三十出头。
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刘炟撇下了十岁的儿子刘肇,自己先走了,随后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窦皇后升级成了窦太后。
丈夫死了,留下这么大的家业,儿子又这么小,老妈就得拿主意了。
老妈也不是孤军奋战,他的兄弟有很多,特别是哥哥窦宪,忍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有了舅舅们代劳,小刘肇就安心的坐在皇位上,好好的享受童年生活吧!
自此,东汉正式开启了外戚当家的时代。
兜兜转转一百多年,外戚不负众望,又夺回了大管家的位置。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宦官的机遇】

窦太后正式成了当家人,家里的大小命令也都是由她发出的,但发什么命令,却是哥哥窦宪说了算。
兄妹俩的配合相当默契,哥哥想办什么事,办什么人,都是妹妹一句话的事,包括后来打北匈奴。
只要是窦家兄弟想办的事,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有多难,她都会办,办不了就想方设法的办,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多大代价。
在这方面,窦太后很多时候都不如王政君,所以窦氏风光的时间远不如王氏,窦女士是有很大功劳的。
窦宪上来没多久就办掉了刘畅,然后就去办匈奴,回来之后,窦兄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所谓巅峰,无非就是封侯拜将,至于封侯,他不稀罕,但他很稀罕拜将:大将军。
大将军的级别有多高,得看老板的心情,比如之前的霍光,大司马大将军,就在三公之上,后来是时上时下,到了东汉又在三公之下,等到了窦大将军这里,就跑到三公上面去了。
有了权力就该组建自己的粉丝团了,准确的说是忽悠团,这一点是学王莽的,不同的是,窦团长这个团的含金量更高,团员包括六大家族里的耿氏,外加一个班氏:班固。
班兄是真的冤,明明是个研究历史的,因为文笔好,硬是被窦宪拉上了贼船,导致写《汉书》都快写完了的班固同志,最后跟他们一起沉了船,实在是遗憾的很,最后《汉书》的收尾工作,还是由他妹妹班昭完成的。
有了这帮忽悠团在前面冲锋,窦团长在朝中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经过几年的经营后,满朝文武,不是他安排的,就是他安排的人安排的,反正都是他的人。
可窦兄不知道,他已经犯下了一个很多权臣都犯过的错误:忘记了上面还有一个老板,自己只是打工的。
或许他并没有忘记,只是没把老板当回事,都是我的人,你能怎样。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还真不能把窦宪怎么样,但刘肇实在是不普通,因为他是继东汉前三位皇帝之后的又一位明君,也是东汉最后的明君。
对于这一点,窦宪当然是没发现的,因为刘肇很能忍,但此时窦宪的嚣张跋扈和目中无人,让十四岁的刘肇已忍无可忍。
那就无需再忍。
史料上都说,刘肇之所以不想继续忍,是因为窦宪想谋反。
要说嚣张的窦宪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太现实,但现实是,窦宪当时至少在行为上没有这种倾向。
不可否认的是,刘肇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威胁: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算不被废掉,也会比废掉更痛苦——傀儡。
可当刘肇准备出手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忽悠团的人,还有些死扛着没入团的,平时他也接触不到。
但他身边也不是什么人都没有,还有一种是他能接触到,也是唯一能接触到的人——宦官,这是离他最近,也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宦官虽然离他近,但也不是谁都可信,不过有一个人却相当可信——钩盾令郑众。
所谓钩盾令,就是皇宫中管理后勤的中级宦官,官级虽然是中级的,但郑众的资历和修为却是相当的高级。
早在明帝时期,郑先生就因为表现好被调到了太子身边,到了章帝时期,他又升了官,等到了和帝时,他还在。
换了三任领导,郑众得出的结论就是:老板待我很不错,我对老板要忠诚。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忠诚只能让你活下来,要想活得好,还得有能耐,郑众的能耐就是,为人谨慎又聪明,除此之外,他还很有心计,好了,妥妥的一个玩政治斗争的料。
最最重要的是,郑众和皇帝不但在一条船上,还是一条心:干掉窦宪,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
除了郑众,刘肇又找了一个靠得住的人,就是大哥刘庆。
话说这刘庆真的是好样的,当初虽然被迫让出了太子之位,但他明白,他们两个都是无辜的,难得的是,刘肇也明白这个理,所以兄弟俩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关系好,刘庆好好的活到了现在,也因为关系好,刘肇才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刘庆要做的,就是在宫外帮刘肇寻找诛灭外戚的理论依据——《汉书》里的《外戚传》,拿到依据的刘庆,还要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入宫,可见保密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要理论依据的目的,主要是看看以前有没有人干过这事,具体又是怎么干的,有了理论的支撑,加上郑众的谋划,刘肇准备行动了——等。
因为此时的窦宪出征在外,不能打草惊蛇,得营造出一种静待大将军凯旋归来的氛围。
刘肇和郑众的谋划也很简单,只要做好保密工作,在风平浪静的等待大将军凯旋之后,就来个关门打狗,送窦团长和他的团队归西。
这个计划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宦官的机遇】

窦太后正式成了当家人,家里的大小命令也都是由她发出的,但发什么命令,却是哥哥窦宪说了算。
兄妹俩的配合相当默契,哥哥想办什么事,办什么人,都是妹妹一句话的事,包括后来打北匈奴。
只要是窦家兄弟想办的事,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有多难,她都会办,办不了就想方设法的办,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多大代价。
在这方面,窦太后很多时候都不如王政君,所以窦氏风光的时间远不如王氏,窦女士是有很大功劳的。
窦宪上来没多久就办掉了刘畅,然后就去办匈奴,回来之后,窦兄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所谓巅峰,无非就是封侯拜将,至于封侯,他不稀罕,但他很稀罕拜将:大将军。
大将军的级别有多高,得看老板的心情,比如之前的霍光,大司马大将军,就在三公之上,后来是时上时下,到了东汉又在三公之下,等到了窦大将军这里,就跑到三公上面去了。
有了权力就该组建自己的粉丝团了,准确的说是忽悠团,这一点是学王莽的,不同的是,窦团长这个团的含金量更高,团员包括六大家族里的耿氏,外加一个班氏:班固。
班兄是真的冤,明明是个研究历史的,因为文笔好,硬是被窦宪拉上了贼船,导致写《汉书》都快写完了的班固同志,最后跟他们一起沉了船,实在是遗憾的很,最后《汉书》的收尾工作,还是由他妹妹班昭完成的。
有了这帮忽悠团在前面冲锋,窦团长在朝中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经过几年的经营后,满朝文武,不是他安排的,就是他安排的人安排的,反正都是他的人。
可窦兄不知道,他已经犯下了一个很多权臣都犯过的错误:忘记了上面还有一个老板,自己只是打工的。
或许他并没有忘记,只是没把老板当回事,都是我的人,你能怎样。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还真不能把窦宪怎么样,但刘肇实在是不普通,因为他是继东汉前三位皇帝之后的又一位明君,也是东汉最后的明君。
对于这一点,窦宪当然是没发现的,因为刘肇很能忍,但此时窦宪的嚣张跋扈和目中无人,让十四岁的刘肇已忍无可忍。
那就无需再忍。
史料上都说,刘肇之所以不想继续忍,是因为窦宪想谋反。
要说嚣张的窦宪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太现实,但现实是,窦宪当时至少在行为上没有这种倾向。
不可否认的是,刘肇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威胁: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算不被废掉,也会比废掉更痛苦——傀儡。
可当刘肇准备出手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忽悠团的人,还有些死扛着没入团的,平时他也接触不到。
但他身边也不是什么人都没有,还有一种是他能接触到,也是唯一能接触到的人——宦官,这是离他最近,也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宦官虽然离他近,但也不是谁都可信,不过有一个人却相当可信——钩盾令郑众。
所谓钩盾令,就是皇宫中管理后勤的中级宦官,官级虽然是中级的,但郑众的资历和修为却是相当的高级。
早在明帝时期,郑先生就因为表现好被调到了太子身边,到了章帝时期,他又升了官,等到了和帝时,他还在。
换了三任领导,郑众得出的结论就是:老板待我很不错,我对老板要忠诚。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忠诚只能让你活下来,要想活得好,还得有能耐,郑众的能耐就是,为人谨慎又聪明,除此之外,他还很有心计,好了,妥妥的一个玩政治斗争的料。
最最重要的是,郑众和皇帝不但在一条船上,还是一条心:干掉窦宪,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
除了郑众,刘肇又找了一个靠得住的人,就是大哥刘庆。
话说这刘庆真的是好样的,当初虽然被迫让出了太子之位,但他明白,他们两个都是无辜的,难得的是,刘肇也明白这个理,所以兄弟俩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关系好,刘庆好好的活到了现在,也因为关系好,刘肇才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刘庆要做的,就是在宫外帮刘肇寻找诛灭外戚的理论依据——《汉书》里的《外戚传》,拿到依据的刘庆,还要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入宫,可见保密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要理论依据的目的,主要是看看以前有没有人干过这事,具体又是怎么干的,有了理论的支撑,加上郑众的谋划,刘肇准备行动了——等。
因为此时的窦宪出征在外,不能打草惊蛇,得营造出一种静待大将军凯旋归来的氛围。
刘肇和郑众的谋划也很简单,只要做好保密工作,在风平浪静的等待大将军凯旋之后,就来个关门打狗,送窦团长和他的团队归西。
这个计划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窦宪回朝,他依旧嚣张,而且坚信,这次等待他的,必将是充满惊喜的封赏。
确实是惊喜,但不是封赏,而是封城。
待到窦宪一行入城后,等待已久的执金吾率领着进入了战备状态的北军,迅速关闭城门,将窦宪的团伙一锅端了,除了几个头儿——窦宪和他的几个兄弟们。
收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后,就把他们兄弟都赶回了封国,意思很明确:这是给太后面子,你们也要给自己留点面子。
窦氏兄弟很有自知之明,回到封地后,就都自行了断了,一个人除外——窦瑰。
这并不是对窦瑰法外开恩,而是他本来就没犯法,因为他跟窦宪就不是一类人,平时口碑也不错,算是窦家兄弟中的清流,也是幸存者。
至于窦太后,毕竟是养育过皇帝的人,除了不再管事,一切待遇照旧。
和帝的故事告诉我们,权臣再厉害,只要皇帝有料,权臣也没戏。
外戚在东汉第一次精彩亮相就这么草率的结束了,但这个种类在东汉舞台上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相比之下,宦官的第一次亮相虽然没有那么精彩,却很精准,正是有了这精准的第一步,宦官才开启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巅峰之路,而帮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就是刘肇。
如果说是汉章帝让外戚开始放飞自我,那么汉和帝就开始让宦官自我放飞,至少是放飞的开始。
但两者又略有不同,因为汉章帝是主动的,可以避免的,而汉和帝却相当被动,没法避。
外戚太嚣张,恨不得骑到我头上了,想给他们点颜色,可我又没人,就宦官离得近,不指望他们指望谁。
而且这宦官听话又有能耐,加上后来还有共患难的战友情,不对他们好就不正常了。
皇帝刘肇和宦官郑众、蔡伦之间就是这么个状况,蔡伦自不必说,虽然天天忙着为文明做贡献,那也绝对是刘肇的忠实支持者。
郑兄虽然没有为文明做贡献,却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刘肇做贡献,关键是立了功之后,还一味的谦让,这样的宦官,皇帝怎能不爱,这样的人才,又怎能不用。
渐渐的连国家大事都开始找郑众拿主意了,宦官也开始出人头地了。
这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但如果事情就此打住,还不算很大的错,可我们的刘肇同志决定一错到底——封郑众为侯。
制度一旦遭到破坏,最后只有一种结果:越来越坏。
说郑众封侯是错误的开始,并不是他的功绩问题,而是身份问题,因为他并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也有不少像郑众和蔡伦这种另类,但这个群体出产人才的几率,比中彩票的一等奖还难,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工种问题。
封建社会中,宦官也是一个工种,但却是一个让人鄙视的工种,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去挨那一刀。
挨了一刀就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不健全的身体就会有不健全的心理和不健全的三观,在他们看来,他们低人一等,矮人一截,仿佛已经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这种憋屈得太久的压抑一旦得到释放,就会变成一股十分强大而恐怖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名字叫贪婪、邪恶与黑暗,它会让皇帝变的弱智,会让士大夫们感到恐惧,会让天下百姓感到生不如死,让整个王朝开始颤抖……直到没法再抖(灭亡)。
而让他们获得这个释放机会的就是刘肇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小刘虽然有太多的不得已,但毫无疑问,他在开始挖一个足以埋掉汉朝的巨坑。
鉴于刘肇同志对宦官太过友好,所以在这里必须要赏给他一个差评,但不可否认,在他主政时期,除了这个差评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赞。
抛开宦官的问题不说,和帝虽然很年轻,但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明君该具备的一切。
首先处理的是家事,除掉窦氏以后,窦太后得到了善待,窦太后死后,大臣们都建议秋后算账,可小刘念及太后的养育之恩,仍然善待了她。再后来她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梁氏也是被窦氏所害,还是没有怪窦太后,只是给梁氏家族平了反。
能把家事处理得如此到位,国事自然也不会差,在他的善待之下,边境是一片安宁,国内也是一派升平,在刘肇的时期,东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都达到了巅峰。
能创造如此耀眼的业绩,是因为刘肇选了一个好助手——士大夫集团。
刘肇虽然开始用宦官,但没有重用,因为他相信,大管家的位置非士大夫集团莫属。
君明臣贤的搭配模式,永远都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模式。
刘肇的这一时期,是士大夫们的幸福时期,也是汉帝国的幸福时期,然而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幸福时期,因为刘肇去世之后,一直到整个汉帝国去世,这种幸福从未再出现过。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二十七岁的刘肇走了,刚走了没多久的外戚就又回来了。
这次的外戚是和帝的皇后邓氏,叫邓绥,也就是后来的邓太后。
邓太后是东汉摄政的太后之一,但她的能力和业绩却是唯一,因为她不只是太后,还是一个政治家。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21-04-03 04:37:47

【不简单的女人】

按理说和帝是有过教训的,外戚应该是没戏的,但他真的是不得已。
刘肇去世时的情况比刘炟去世时糟多了,刘炟去世时有好几个儿子,就算十岁的刘肇有什么问题,他也还有的选,而刘肇去世时却没得选。
这并不是说刘肇没儿子,其实他有十几个,可其中绝大部分都夭折了,到底是自然夭折还是人为夭折,鬼都不知道。
后来可能认为宫里不吉利,就把出生的孩子放到民间去抚养,到最后没有夭折的只有两位:长子刘胜和幼子刘隆。
这两个也很让人头疼,说刘胜是得了治不好的病,而刘隆又太小,刘肇还在为这个事头疼的时候,就突然去世了。
老公还没来得及立遗嘱就走了,那就只得老婆上阵了,邓太后上阵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民间召回那两个孩子,在权衡利弊之后,邓太后决定立幼子刘隆为帝。
在这里就得批评邓女士了,因为这个幼子不是一般的幼——出生一百多天。
结果只当了两百多天的皇帝,就找他爹去了,这位小朋友虽然走的时候,还不满周岁,连路都还不能走,但他却光荣的打破了一项纪录——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
这个事办的确实说不过去,先别说刘胜有什么病,人家刘肇还有那么多成年人兄弟你不选,偏要选一个百余天的婴儿,要说邓女士没有私心,她自己都不信。
话说回来,她有私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一家之主,重要的是她有这个能力,而且她能有今天也是经历过风雨的,因为她并不是刘肇的第一个皇后。
说邓绥就必须得说说邓绥的前任阴皇后,从姓氏就能看得出来,又是出自大家族——阴丽华的哥哥阴识的曾孙女。
大家族出来的基本都是高学历,能当皇后的也必须是高颜值,没错,阴皇后是才女兼美女,但是很遗憾,她是个小个子,更遗憾的是,她不但个子小,心眼也很小。
与阴皇后截然不同的事贵人邓绥,邓贵人的个子很高,心眼很好,当然,邓贵人和阴皇后也有很多的共同点。
邓绥,和阴皇后一样,有才又有貌,而且同样出自豪门——邓氏,她的爷爷是邓禹,老爸是邓训,邓禹是个英雄,这就不用说了,邓训也是个人物,得说两句。
这么说吧!邓训极为擅长边防事务,他在边境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边境有他,就有太平,最后他也是在边境上去世的。
对于邓训的去世,邓家人很难过,皇帝也为失去了这样的人才而难过,然而最难过的并不是他们,而是跟邓训打过交道的胡人,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朋友,邓训死后,那些胡人和羌人是哭天喊地,悲痛欲绝,有些悲痛过度的竟然想自杀,可见邓兄有多么厉害。
可就是这么个厉害的人,平时有什么大小事竟然都会跟他的女儿邓绥商量,因为他认为,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邓姑娘确实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至少跟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女孩子一般都会干一些针线活一类的细活,邓绥却一点兴趣都没有,她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六岁就开始读书,十二岁就通晓论语,后来在她老妈训斥之后,白天才帮忙干点活,晚上就继续做她喜欢做的事——读书。
在十六岁时被选入宫,成为了贵人,因为颜值高,个子高,素质高,性格好,平时又低调,简直不要太招人喜欢,最喜欢她的人就是刘肇,最不喜欢她的人就是当时的皇后阴皇后。
在阴皇后看来,皇帝不能喜欢除了她以外的女人,喝过墨水的邓绥当然也知道这些宫斗的基本常识,所以在阴皇后面前就越发的谦卑和谨慎,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帝越来越喜欢,皇后越来越讨厌。
导致阴皇后放出狠话,等她将来发达了,一定要除掉整个邓氏,结果是她没除掉邓氏,却亲手把自己给除掉了,因为她玩起了皇家最忌讳的东西——巫蛊。
在她的折腾之下,最后如她所愿,于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被废,同年,邓贵人在再三推辞之后,还是被推上了皇后的宝座。
邓女士当了两三年的皇后之后,就变成了太后,可太后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刚办完了刘肇的丧事没多久,就接着办刘隆的丧事,刘隆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名义上是她儿子,送完了老公又送儿子,世上最悲惨的事莫过如此。
悲惨归悲惨,事还得办,因为除了丧事,她还得办另外一件大事——谁当皇帝?
这你不用担心,邓太后早有准备。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46143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1-16 07:39:02

更新时间:2021-04-03 04:37:47

评论数:10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