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兴第一流人”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背后的故事

“中兴第一流人”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背后的故事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3-02 10:40:33
前言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国藩和门生赵烈文闲聊。
这一天,曾国藩看上去忧心忡忡,他从朋友口中得知,京师民风日下、乞丐成群,“气象甚恶”,大清“恐有异变”。对此,赵烈文似乎早有料断,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意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如果中央集权不再,势必出现藩镇之势,直到寿终正寝。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甚至断定,湘军是近世割据之源:“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如今老师的湘军灭洪、杨而为胜利之师,天下闻风响应,趋之若鹜,恐怕这一局面长期不会改变。承平日久,割据之势或滥觞于此。
读到这,联想到后来北洋之军阀乱象,已不得不叹服赵之锐利。
接着,赵烈文更是以敏锐的直觉,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依我看,将来大清之祸,必先是中枢衰颓,之后各地群龙无首、割据自立,大清国祚,不会超过五十年。
老赵的推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
石破天惊!
曾国藩愣了,也被震慑到了,他从内心里不愿也不敢认同学生。在日后的几次聊天中,他盛赞“本朝君德甚厚”,“跨越前古”;夸慈禧“乾纲独揽,亦前世所无”;说奕訢“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甚至认为自己消灭洪氏政权,如“朝廷中兴,犹为不负此举”。曾国藩这些话,目的单纯而朴实——只为证明赵烈文观点之荒诞。作为一个刚把大清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的人,他希望以此校正学生的“偏见”,安慰自己那颗失落的心。
时间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三十年后,北洋势起;又十五年,清帝逊位,满廷覆亡。
此后十六年间,军阀割据,硝烟四起,华夏大地,生灵涂炭。
从预言到应验,整整四十五年!
以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再去读赵烈文的话,不禁喟叹。
两个月后的九月初三,两人闲论三国,煮酒论事。从曹操讲到孙权,从孙权讲到权术。接着,赵烈文说:“胡咏芝颇得古人家数,金国琛以贫乞返,立馈千金;鲍超母病,时致参药;为子纳罗罗山之孙,以疆臣而为统将之晚辈;先恶刘霞仙,继折节事之。皆英雄举动。使在开国龙兴之际,李靖、徐绩,明初徐、常之流殆必及之,惜哉不遇时也。”
中国人素以含蓄著称,古人尤其如此。讲完三国,说别人“颇得古人家数”,分明是在骂人。老赵的意思很明了,是说这位胡咏芝行事如曹操、孙权等人,权谋多诈,善于牢笼。同时他也不否认,那是为大局计,当属英雄举动。如果在大清开国之初,李靖、徐绩、徐达、常遇春这些历史上的开国元勋,都未必比得上此人。叹只叹他时运不济,生不逢时。
闻学生此言,老曾掀髯曰:“此吾运气口袋之说也,足下论世真能谛当。”
和赵烈文一样,曾国藩将胡氏之遇,归结于“运气”二字。
也许是因为当着老师的面,更多是时代所限,两场交流,赵烈文都没有把话说彻底:如果没有胡咏芝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许就没有两个月前的那场谈话,大清国祚得以延长近半个世纪,何尝不是曾、胡、左、李诸人之功?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3-02 10:40:33
每日一更,多谢支持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3-02 10:40:33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胡林翼病逝武昌,谥文忠。
谥号起源于周,宋朝“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也说过,文正“谥之至美,无以复加”;及至晚清,文忠仅次文正。一般来说,翰林谥号方能用“文”,终明一朝,文正名额有限,张居正、杨廷和这类大人物也仅仅是文忠。清朝谥号文正者曾国藩名声最著,而文忠也只有四位汉臣,除了后来的骆秉章和李鸿章,胡林翼之前,也就一个林则徐。
时人以曾国藩、胡林翼并称,“曾胡”之说一时盛行。对于两人的生前身后名,人们也有不同看法。曾固有不世之功、圣贤之名,胡亦堪称豪杰、枭雄,就事功而言,两人当无伯仲。故谈者谓:“国藩以德著而才略非绌;林翼以才著而德量亦宏。圣贤而豪杰者,曾公也;豪杰而圣贤者,胡公也。”那么,胡林翼究竟有多牛呢?现有评语粗列一二:
王闿运:中兴之业,实基自胡。
刘体仁:胡文忠之才,为中兴诸贤之冠。
李慈铭: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
萧一山:湘军能立于不败之地者,皆林翼之功也。
郭嵩焘:数十年来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或逮公。
蔡东藩: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
连老胡的灵魂搭档曾国藩都称:“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吏治之精,无善不备,无日不新,同时辈流,固无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评价之高,殊为罕见。
曾胡以军功著声,蔡锷对二人推崇备至。就任云南新军协统时,蔡锷将两人治军思想辑录成册,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他在序言中说:“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1924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对蔡锷的辑录校订增补,遂成《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科书。在增订版序言中,蒋氏写道:“余读曾胡诸集既毕,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圭臬者,成为一书,以饷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国战史于将来,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语录一书。”读完曾胡的著作文集,颇有感触,本打算摘录成册,以飨战友,不料蔡将军前人一步,占得先机。
同样作为曾胡的粉丝,蒋校长颇有点酸酸的味道。
说起来,老蒋的醋意不是空穴来风。
爱读书的蒋介石一向对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好感有加,《胡文忠公遗集》是其案头必读之书。蒋氏曾有感:“洎乎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润之之才略识见,与左季高之志气节操,高出一世,实不愧为当时之名将。”1922年,他又感触颇多地在日记中写道:“胡公之言、德、功三者,皆有可传,而曾公独称其进德之猛?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直到二十多年后的1948年,戎马半生的老蒋在与另一位“胡粉”的作战中败北后,认真总结了自己的败因——身边无帅才。他不无遗憾地在日记中抱怨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这位让老蒋如此刻骨铭心的对手,便是毛泽东。
不巧的是,他蒋介石是“胡粉”,毛泽东也是。说起地利,后者还更占优势,他的老家湘潭与胡氏故里益阳相距不远,更早受到胡林翼影响。1914年,二十一岁的毛泽东走出四面环山的韶山冲,求学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在老师杨昌济的推介下读到《胡文忠公遗集》,钦慕之情油然而生。杨老师点拨道,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既然你崇敬胡润芝,干脆改成润芝吧。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润之。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中兴名臣”。其中,曾、左、李广为人知,唯胡氏默默无闻。实际上,其成就、治行、才望均不亚三人,甚至可以说,没有胡林翼,就没有曾和左。《清史稿》评价他:“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哉?”沈卓然亦称:“世徒知曾、左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中兴之业,允推功首。”
胡林翼淡出人们视野,究其原因,多因他推美让功、甘居人后的低调作风。更主要的是,他以未竟之功而英年早逝,功业、才具、影响未能尽得展布。从寿数上看,“中兴名臣”其他三人,左宗棠、李鸿章均年过古稀,寿命最短的曾国藩也过六旬,而胡林翼仅寿四十又九,天命犹未能知。历史滔滔,时间的车轮一路向前,曾灭洪杨,左复新疆,李兴洋务,三人功业彪炳史册,后世广知。胡林翼尚未上台,便已机会尽失。惜哉,悲哉。
纵如此,他四十九年的生命已是炫彩夺目。
一个半世纪过去,有关曾国藩的书遍布大小书店,曾与之比肩的胡林翼却鲜为人知,功名深藏。关于他的书籍也罕有见闻,《胡林翼家书》《读史兵略》尚有面世,求其人一本传记而不可得,仅有三两组稿的传记小说也是奇货可居。正如《胡林翼评传》的作者刘忆江所言:“百余年来,海内外尚无一本像样的胡林翼传记,令人喟叹。”诚哉斯言。
而刘先生写这句话,尚在十年之前。
楼主:翰林院編修  时间:2020-03-02 10:40:33
第一章 帝国的黄昏

一 从农耕之家到耕读相承
农耕时代的望族大多相似,始于佃耕,解放于自耕,历经几代经营,进阶耕读之家。这种过程在游戏中相当于升级打怪,在生产关系中表现为佃农、半自耕农和自耕农。然而,从佃耕、农耕到耕读,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晚清时期,湖南湘乡的曾国藩家族、益阳的胡林翼家族,河南项城的袁世凯家族,都是这种耕读世家的典型范本。
说起胡林翼,须先讲他的先祖。胡氏祖籍江西泰和县,元朝中期迁至湖南,先到宁乡,再迁益阳。传至胡光璧,已是明末崇祯年间,时张献忠攻打长沙,胡死于乱军之中。光璧无子,过继侄子胡其辙为嗣。四传至胡民典,“胡门乃大”。民典“工书翰”,写得一手好书法,“性孝笃,亲没,绝意仕进”,其父去世后,便断了仕读的念头,有《孝经疏义》行世。这说明,从胡民典这一代开始,胡家已经从务农家庭转型为家境相对殷实的耕读之家。
在湖南益阳泉交河畔,胡家“家世力田,耕读相承”,胡民典有子多珩、多吉。长子胡多珩“为人勤朴,好学不倦”,苦学毕生而无功名。他有一子显璋,在家中“首开读书先声”,嘉庆六年(1801)被举为拔贡,为人“敦大节”,后来和父亲以教授乡里为业,常年来往于当地书院。胡显璋“学宗程朱”,曾任本县龙洲书院院长,培养了一批有名的学者,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授业老师蔡用锡,都是他的得意弟子。胡多珩的弟弟胡多吉,“才识倜傥,制行端正,乡里有争讦者,皆不敢以姓名相告”,在当地也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
胡多吉有四子:显巍、显韶、显冈、显歧。和大多望族一样,显巍排行老大,任家族掌柜,“治家有法度”,是一位理财持家的好手;显韶秀才出身,“不治生产”,负责家族子弟的教育;显冈、显歧则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后来,胡显韶的四个儿子分别考中进士、举人、秀才、副贡,其中,长子胡达源成为家族的第一位翰林。二十年后,胡林翼也中进士,得入翰林院。从胡家父子两翰林的教学成果来看,授予胡显韶特级教师之誉,亦属无愧。
晚清经世思潮盛行,读书人尤以理学为宗,尊奉“修齐治平”,追求内圣外王。这样数代耕读的家族很多,族人以儒家为标杆,敦品励学,范身乡里,发达后胸怀社稷,以匡济天下自命。湖南益阳的胡氏家族也是如此。在这个仕读大家里,和长辈们一样,胡显韶品行端正,“孝敬性成,友爱至笃。平居博览经史,非明道经世之书不读”。既读经世之书,便授经世之学,目的是“致用”。这就决定了胡显韶的教育理念和一般家庭教育不同:不空谈,重实用,“教人以敦本务实为上”。放到今天来说,不搞应试教育,讲求素质教育。可以说,胡显韶的经世思想,对后来的胡林翼影响深远,甚至是他经世思想的奠基人。
胡显韶不但负责家族教育,当地“邑中修城垣、书院、学宫等事,必推首领”,乃至“里有争斗博饮者,片纸谕之即散”。村里有个大事小事,都少了不他。看来,老胡不仅博学多才、知晓大义,还是个热心肠,在当地是一个颇有人望的意见领袖。也正因如此,胡显韶后来以八十高龄去世,得以入祀乡贤祠,乡里时人、后人尊敬地称他为乡贤公。

楼主:翰林院編修

字数:425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2-29 02:05:55

更新时间:2020-03-02 10:40:33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