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三百一十七帖 读《北山谈艺录(续编)》

第四千三百一十七帖 读《北山谈艺录(续编)》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0-03-03 22:12:52
读书破万卷(4317)•《北山谈艺录(续编)》
《北山谈艺录(续编)》,现代文艺论集。施蛰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将军底头>(4300)》。
施蛰存的《北山谈艺录》及续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抢救,书中可以折射出传统文化人的精神面貌。
如今要说清楚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已不是一件易事。最简单的方法是以人喻事,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人的榜样的,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陈寅烙、俞平伯等等。当年周作人降樱,曾有哲人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名言,大意是中国可以拿出去给其他国家的人看看的文化人,居然投敌了,此是真正可悲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人,其实就是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人相比,不仅不逊色,而且还有其特长者。当今之世的文化人,朝思暮想的尽是达到世界水平、与国际接轨,千方百计力争得到西方国家文化界的承认,以是否进人了西方主流社会为荣辱成败标志,世风如此,极而言之谓其无人也并不为过,哪里还有什么文化本位意识,更不知中国传统文化固有任何外国所不可企及的妙处,中国传统文化人固有任何外国文化人所难望其项背的高处。
以年寿而论,施蛰存是上个世纪传统文化人的殿军人物。按照严格的标准,称得上是传统文化人的如今都在80岁以上年龄,80以下直至40,这一年龄段除凤毛麟角的极个别例外,由于教育与学习环境的搁荒,几乎没有传统文化人—因为传统文化人必备的学问是有一个最低程度的阅读书目为底线的,孔夫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良有以也。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那些应届考上大学的幸运儿,才在文化浩劫之后有了新的生机,有了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条件与可能。因此,知识、修养等方面能接上传统文化血脉的,够得上算是传统文化人的,以代而论,大致在40岁以内。我之所以在前些年对一些五六十岁的文学家有所指摘批评,一度掀起若干风波,大都是因为其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存在着先天不足,不予以纠正(IT的术语叫纠错),实恐外人以为国内无人。
其实,这种整代整代文化营养不良的现象也不能责怪哪个具体的人,社会时代使然。在老一辈传统文化人陆续告别这个世界、而新的传统文化人还没有充分成长成熟起来的这一阶段,传统文化就有了空前的危机。没有了传统文化人,我不知道传统文化会是个什么样子?又能是个什么样子?人是可以抛开和丢掉文化而繁衍生存的,文化却不能离开具备该文化素质与价值观的人而发展。有时在电视上看到玛雅文明的介绍,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这些感想,是读施蛰存的两本小书—可以归为传统文化图书《北山谈艺录》与其续编而产生的。
中国人的姓名,大有学问。在二个人的姓名与其命运之间,有时似乎存在着内在联系。尤其是自己所取的名号,就更是如此。民国新闻界死于非命的名记者、名报人有三位,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就都是成年后自己所取别名,字面也都有福薄的意思,黄氏为避祸远赴美国仍然遇刺、邵氏旅居北京被诱捕枪杀、林氏(原名为泉)身首异处,都是在中年遇杀身之祸。
施蛰存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就大有玄机,而这位20世纪30年代就已名扬海内的作家,在解放后历次运动磨难中,居然真的生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姓名亦可成截。所以,文人的笔名、字、斋号焉能不慎重对待。顺便说一句,起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以前的人名大都是出于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不是凭空杜撰的。近来时兴起名公司,主其事者往往只是根据眼下人们的心理与趣味,生造一些洋气或雅气的字眼,这有些像是专门为人设计签字的书法一样,实在是歪门邪道,不登大雅之堂。
施蛰存以《现代》杂志而跻身文坛,成为上个世纪30年代文化界风云人物,他的现代派风格的诗作与小说,也曾领导过文学时尚,虽然他在解放后主要是由于曾被鲁迅杂文所批评过,与梁实秋等人一样,“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较起真来,他自身其实有着足够的实力与资本,自成一家。
所以,80年代以后他所出的一系列图书,就大现光芒,比如《唐诗百话》,就充分展示了其才学与文笔。与他一样老来高产的,还有郑逸梅、张中行诸位,在80年代至90年代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施蚕存与鲁迅殊途而同归,在文化修养与趣味上是异曲同工的传统文化人,他们的修养与知识结构,甚至是兴趣爱好,有着太多的相似。
比如《北山谈艺录》的内容是施蚕存收藏的碑帖拓片,而众所周知,鲁迅当年在北京是着实迷恋过抄碑的,翻翻《鲁迅全集》中的日记,看看他的买书账,14年里所买造像、墓志、残碑、拓片达4000多枚。据了解,北京鲁迅博物馆将筹划举办一次专题展览,那倒是很有意义的。
语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施蛰存可谓是够能坚持的,与他同时代的文化界名流,如今基本上都已物故。《鲁迅全集》中所评议到的人物,仍然健在的已寥寥无几。除了因为病老而辞世者以外,还有不少他的知交与同时代人士,是被历次运动所摧殷了。
翻翻《北山谈艺录》及续编,你就知道了:他是在金石碑帖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寂寞清苦?你错了,对于一个迷恋传统文化的文人来说,天天与碑铭相对,真正是妙不可言。这是两本拓本小品集。金石学过去一向被外行认为是极为枯燥繁难的学问,但是,痴迷者却其乐无穷,足以忘忧,施蚕存《北山谈艺录》及续编,却是被作为“大文化随笔”而出版的。事实上、碑刻拓片,不仅仅是古董,它们还是艺术品,有着极高审美价值。以往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崇尚追求琴棋诗画的潇洒,而这“画”是包括书法与绘画两方面内容的,因此,碑刻从来都是高雅的艺术收藏品。
从抗战时的云南开始,施蛰存以20多年之功,收藏了2300余纸各种拓本,其中既有收购淘换来的,也有自己所拓,还有担任监拓人时近水楼台先得月留下的初拓,五花八门,蔚为壮观。他是国内收藏拓本的一大家,甚至可以说是独步一时.历代石刻文字有拓本传世者,已得其十之八九。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物研究,还是对于文字、书法研究,这都是极值得珍视的财富。论其市值,可谓富可敌国。
《北山谈艺录》及续编,精选了部分他的藏品与题跋。拓本可以当成插图欣赏,而题跋则是优美的散文随笔,风格令人联想到与施蛰存道路与地位迥异的革命作家孙犁晚年所写的《书衣文录》一类文字。
古人提倡“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施蛰存坐冷板凳可远不止十年,而所著文章堪称不空,《唐诗百话》一印再印,《北山谈艺录》一编续编,看来,倒是上天成全了施蛰存。在这两本小品集之外,他还出了一本《唐碑百选》,而且后来又出版了他本人所编《历代碑刻文字图鉴》,可见这些拓片是他晚年真正的心血志趣所在。
碑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按照刚刚故去的熊秉明先生的说法,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那么,碑帖拓片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与媒介,可谓是带有极突出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读《北山谈艺录》及续编,可以感受到老一辈传统文化人的视野与修为,其高雅博大,真是今人所不曾梦见的。施蛰存不以书画名世,因此,收藏碑帖只是他的爱好,但是,虽然只是业余爱好,其境界与造诣,却已是后世的专业书画家或研究者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评:《北山谈艺录》及续编,传统文化阐释篇。精选藏品与题跋,插图优美散文娴。
《书衣文录》很类似,成全施氏是上天。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294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3-03 16:39:43

更新时间:2020-03-03 22:12:52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