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准备造船

讲到造船这项技术,我们这些华夏子孙,那完全可以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甚至引以为豪。要知道,从诞生人类开始,一直到明朝中期,我们中国人的造船技术,那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并且始终名列前茅。
特别是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我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木船,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整个高度更是有三层楼高。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等级,即使拿这艘船与现在的航空母舰相比,也绝不逊色。或者是说,这艘巨大的宝船本身就是一艘航空母舰!凭借这种船只,郑和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一直远航到了一个“很
远”的地方,一个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无法相信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南美洲大陆。整整一个世纪,不管是欧洲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只是认为,这就是
一个天方夜谭,但是铁的事实证明,在南美洲出土的那些郑和船队的残骸,它们清楚地告诉我们,最早跨越半个地球,发现美洲这片神奇大陆的,不是那个历史上公认的哥伦布,而是我们中国人。
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该为祖先无上的荣耀,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但是,持续百年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使我们这个民族骄傲自满,再无进取之心;殊不知,在我们沉浸在地大物博的王朝美梦时,欧洲列强那场轰轰烈烈的蒸汽革命,已经粉碎了这个民族最后的荣耀和自豪。
1840年,一个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年份,在那场鸦片战争后,在那个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署下,我们这个“富强辽阔”的中国,在被西方炮火攻得体无完肤后,这个自认为“千年辉煌”的国家,才彻底苏醒,并且开始了一条百年屈辱的近代史之路。
也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铁”造的船只,它们也可以在水里“漂”。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之晚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而在当时的清朝,不管您承认与否,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不是曾国藩,也不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绝对是那位“红顶商人”胡雪岩。
由于长期和洋鬼子打交道,所以胡雪岩非常清楚洋人的秉性,他也非常清楚富国强兵的道理,所以为了民族的发展,同治五年(1866年),胡雪岩向左宗棠建议,提出制造轮船的具体可行方案。
胡雪岩的这个建议,深得左宗棠的赞同,于是他立刻上奏朝廷,并献上千古名句:
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 ,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 ,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同治六年(1867年),朝廷批复了左宗棠的奏折,并任命其为福建总督,全力主持兴办船厂,建造轮船的事务。但是,在此期间,左宗棠正忙着在福建打仗,他哪里有闲工夫造船,所有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就落在了一个人的头上。
这个人,他就是胡雪岩。
左宗棠为什么让胡雪岩干这件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人,是他最器重的人,也是他最信任的人,更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而且退一万步说,建造战舰这种事情,就是你忽悠我干的,你要是不干,我找何人?
那么,胡雪岩能够干好这件事情,能够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吗?
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莙甍 574楼 2014-09-02 14:57:55
楼主出书没?我在京东买了一套胡雪岩的,一共三本。一百多块。不知道是不是你写的?
-----------------------------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是找法国人,还是找英国人
虽然胡雪岩想造轮船,但这毕竟是一个技术活,让才疏学浅的胡雪岩去干,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只能求救于洋人。
在一番对比后,胡雪岩决定最终与法国人合作,与原“常捷军”军官教练日意格、德克碑合作,让这些法国人商讨造船事宜。
胡雪岩的这个决定刚刚出台,就遭到了其他人的强烈反对,而出乎意料的是,提反对声音最大的人,还不是左宗棠,居然是胡雪岩的外交顾问,那位他先前给了三年工资,现在誓死效忠的古应春。
古应春反驳胡雪岩道:“如今组建一个‘常捷军’,已经彻底喂饱了这些法国人,要是还上赶着找他们合作,这就是要挨宰。而且其他国家的列强们,那些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战舰,它们不管是从价格,还是从质量能力上,都并不逊色于法国战舰,我们为什么不开一个招标会,让他们自己先掐一顿,然后咱们再坐收渔翁之利。”
古应春的这一番见解,既是自己的亲身体会,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既然是做生意,为什么不“货比三家”,反而要“一家独大”?
面对大家的这些质疑,胡雪岩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在外国列强中,虽然在轮船、铁路、军火的精良程度上,美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美国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通常老奸巨猾,总想着买卖中占尽便宜,即使谈好的价格,他们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卦,且不停地抬高价格,所以跟这种没有信义的人合作,是要吃大亏的。”
“与美国人相反,德国人就比较实在,而且他们的战舰精良,产品质量也特别好,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特别固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根本不知道变通之法。要知道,咱们是替朝廷谈生意,这桩生意的背后,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咱们呢,要是不灵活变通一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至于那些日本人,我看还是算了吧,这些小鬼子的战舰就不行,而且他们为人阴险,还异常的狡诈,要是跟他们做生意,糊里糊涂就上圈套了,还是敬而远之吧。”
对于胡雪岩的这番见解,众人无不点头称赞,也全都信服,唯有古应春,他依旧不依不饶地说道:“好吧,就算您说得有理,那么那些英国人呢?咱们总可以和他们做生意吧?”
“唯有这个英国人,绝不可行!”胡雪岩大声地说道。
“这是为什么?”古应春不解问道。
且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列强实力不均,而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无疑是这些列强中的佼佼者,而在它的背后,就是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稍微逊色一点的法国,而未来崛起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还在给这两个国家当小弟,且没有一点的脾气,所以为了不伤和气,只能从它们两家中选择购买。
那么,既然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胡雪岩为什么又“独独专情”法国呢?难道说,这里还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事实也正是如此。
首先,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要对英国和法国进行抑制,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抬高法国的势力,借此打压英国的势力,让这两家势力平衡一下,这样买家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在组建“常捷军”的时候,日意格和德克碑可出了不少力,而且我们的交情也不浅,这要是没有任何原因,就中断这样的合作,显然有一种背信弃义的感觉,我胡雪岩经商,最重视信义二字,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屑为之的。
最后,胡雪岩这么拼命地、不知悔改地找法国人合作,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可是有更深一层含义的。
众所周知,在当时的朝廷中,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了争权夺势,两个人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势不两立了。而在洋务运动方面,李鸿章要是办洋务,他主要靠英国人赫德,而如果我们再去找英国人,势必早晚也要和赫德打交道。
要知道,赫德和李鸿章的关系,那是深交多年,铁得不能再铁了。所以,如果我们也找赫德,万一他把造船的事情告诉李鸿章,李鸿章再从中掺一腿,或者是他单独汇报朝廷,请求独立制造轮船,那么咱们之前的事情,不就成了给他人铺路,替别人做嫁衣,自己拆自己台吗?
可见,胡雪岩与洋人合作这件事情,看起来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不过是你买我卖,但是这里面,却有这么深的学问呀。每每读到这里,我都要再称赞:
胡雪岩,不愧为商业“鬼才”也。
就这样,听完了胡雪岩这套面面俱到的言论后,众人全部信服了,而古应春也没有任何意见了。于是乎,古应春开始与日意格接触,双方开始展开了进一步的合作,并开始商量如何建办厂房的事情。而关于建船厂的计划、图样等等,都由德克碑在法国一手办理,然后再将资料寄回中国,最后与左宗棠、胡雪岩等人洽谈,最后拍板定案。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三个月后,他们终于完成了策划方案,并且开始具体实施了。但是,殊不知,这造船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开始造船

有了周密的计划方案后,那么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选址建厂了。
为了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胡雪岩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他四处奔走,查看各地的地形,考察当地的各种情况。最后,胡雪岩选择了今天福建海口、马尾罗星塔一带,作为自己建厂的基地。
胡雪岩选择的这块土地,交通便利,地势优越,非常适合修建码头。而且,在这里进行试水等试验也是非常便利的。最后,左宗棠在考察了这块土地后,也完全赞同胡雪岩的想法,非常满意。
既然定好了地址,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募集资金了。
殊不知,这种涉及资金的事情,可害苦了胡雪岩。
建厂房买机器,雇佣外国的能工巧匠,招募工人等事务,这些所有的前期费用,加起来就要三十多万两银子。而一旦开工,还需要各种的原材料,给工人们发薪水,交付各种管理费等,这样算下来,每个月都需要七八万两银子。这样一年下来,粗略地一算,也得需要一百多万两银子。
这一百多万两银子,单靠胡雪岩自己去扛,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这么多的钱,胡雪岩要如何去筹集呢?
当然了,这种国家“级别”的事情,已经超出了胡雪岩的经营范围了,所以第一个想办法的人,就应该是左宗棠。殊不知,对于这笔巨款,左宗棠也有自己的打算。
左宗棠认为,一时之间根本无法筹集到这么多的银子,而且如果让朝廷掏腰包,在没有看见成果,也没有看见任何的成绩前,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先把船厂建起了,那么情况就会不同了。到了最后,朝廷看见这雄伟无比的船厂,自然是欲罢不能,还不乖乖地继续投资,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不愁没有金钱。
虽然左宗棠的算盘打得很好,但是这种理想的情况,必须得坚持一年,所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这第一年了。
为了筹集这笔巨款,左宗棠在治理福建期间,他把福建的财政大权牢牢地握在了手里,并且始终控制着本省的税收和福建海关的关税,这些福建的税收钱,就是建造船厂的第一笔钱。
此外,浙江是左宗棠的大本营,所以征集那里的赋税,也是不在话下;另外,新任命的广东省巡抚蒋益澧,他是自己的亲信兼死党,自然不用再说,要钱绝对没有二话。
所以到了最后,有福建、浙江、广东这三路银子的支援,左宗棠终于备齐了开办船厂的所有启动资金。于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中国第一家造船工厂,左宗棠与胡雪岩一手创建的“福建船政局”,终于乘风破浪,开始远航。
对比之前的江南制造局、安庆军械所,胡雪岩一手创建的福建船政局,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造船工厂,更是全亚洲为之骄傲的造船厂。
按照胡雪岩的经营理念,这座雄伟的福建船政局,主要由船厂、铁厂和学政堂三部分组成。
在这三部分中,船厂和铁厂是生产部门,而学政堂,则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这个机构共分为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主要以培养船工为主;后堂主要学习英文,主要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
除此之外,胡雪岩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在开始创办的时候,胡雪岩就与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签署了一份协议。这份合同规定,五年之内,日意格和德克碑必须全心全意为大清服务,他们要建造出大小十六艘战舰,还要培养二百名优秀的船工和水手。
可见,胡雪岩一手创建的福建船政局,这里不仅是中国的造舰基地,更是
中国培养新生力量的摇篮。也许,在胡雪岩的心中,昔日那个无敌的繁荣盛世,就将在这里,就将在自己的手中,全都变成现实。可惜的是,直到他死后,这个梦都没有实现……而且更可气的是,在造船建厂的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胡雪岩就碰见了一个“砸场子”的人,而这个人“毫无意外”,他就是李鸿章。看见自己的政敌在“风生水起”,干得有模有样,要是李鸿章不搅和一下,他就太对不起自己了。
当然了,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也知道,如果直接提出“反对造船、断绝与洋人做生意”这件事情,那么自己的胜算就会很小,而自己也会招惹一身麻烦,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上到慈禧太后,下到各级的官员,他们都对洋人阿谀谄媚、百般奉承,甚至还诞生了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万国之欢心”的政治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要是反对与洋人做生意,就会给这些洋人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到时候这些洋人一生气,他们一定不会放过从中作梗的人,李鸿章就会给自己招来无数的苦头,他这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吗?
第二,对于创建船厂,建造战舰的事情,洋人也是非常乐意的。因为等到战舰形成规模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彻底控制中国的海军了。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情,他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如果有人从中阻止了这件事情,他们也是会非常不高兴的。
因为这“内忧外患”的两大原因,所以李鸿章想阻止左宗棠建厂的这件事
情,岂止是一个“难”字了得,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了,如果李鸿章想不出对策,他就不是那个大清“第一国相”了。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李鸿章突然上疏朝廷,他以外国列强,英国居首,
法国次之为由,坚决反对法国一家独大,并且为了维护英国人的利益,他希望英国人来帮助协办造船事宜,进而重新分配他们的势力范围。李鸿章的这一手,绝对是左宗棠的一道生死符。要知道,如果左宗棠反对,那么一家独大,得罪英国的黑锅,他就算是彻底背定了;反之,如果左宗棠同意,那么李鸿章的势力,就会渗入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福建船政局中,并且最终借用英国人之手,把这件事情彻底揽下来。
这么一看,李鸿章的这一手,实在是高,既无形中拆了左宗棠的“船台”,又同时接收了胡雪岩的“柜台”,这种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买卖,实在是非常划算。
可惜的是,李鸿章机关算尽,他还是低估了胡雪岩和左宗棠的智商,铁的事实证明,他们绝对没有李鸿章想象的那么好对付。
对于李鸿章的从中作梗,胡雪岩和左宗棠早就想好了对策,所以在这道艰难的选择题面前,左宗棠想都没想,他直接选择了:同意。
当然了,同意归同意,我指的同意,是同意英国人进福建船政局,并不是同意他们帮忙造船。准确地说,是让他们来教驾驶技术,这样一来,既不会形成法国人一家独大的局面,也不会让法国人刻意保留自己的技术。
至此,这场胡雪岩与李鸿章的博弈中,李鸿章又输得一败涂地,他只能再次说出那句名言:“左公用人,决不容无用之徒。”当然了,这里面的潜台词是:“为什么老子手下的人,全是一群酒囊饭袋!”
没关系,李鸿章同志,您无须暴跳如雷,也完全可以少安毋躁。此时此刻,在你的身边,胡雪岩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已经出现,并且他一生的财富,都将毁于这个人的手中。
这位毁掉胡雪岩一生的人,就是号称晚清“三大商人”之一的盛宣怀。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一波三折

按照胡雪岩自己的打算,请英国人来教清兵驾驶技术,既可以不得罪英国人,还可以防止法国人独大的局面,最后再毁掉李鸿章的阴谋诡计,实在是“一石三鸟”的好计谋。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船是外国人生产的,也是外国人负责研发的,那么这里面的所有知识产权,到底归哪国所有呢?
当然了,在胡雪岩的心中,这船厂是中国人办的,所以“主权”当然属于中国,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观点,胡雪岩特意在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的时候,他促成双方签署了一份《中法办理船政》的章程。
在这份文件上,胡雪岩坚决要求,一定要写上两国所有权限的归属问题,并且郑重声明,中国船只的所有知识产权,必须属于中国,外国员工来中国工作,只是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员工创造的所有财富,必须归雇主所有。而且,在这场交易的过程中,雇员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他们必须服从中国上级官员的指挥。
我绝对相信,当法国人看见这封合同后,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你疯了!
要知道,自从《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就享受“超一流” 的国民待遇,这些年他们作威作福、妄自尊大、滥用特权、横行霸道惯了,甚至某些公园的门口,他们都要写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志。如今,胡雪岩却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一群打工仔,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之前你们身上的所有特权,在我这里都不好使!
这种情况,又怎么会让这些法国人心甘情愿呢?
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法国人就彻底地愤怒了,而他们愤怒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本来,在船政局刚刚成立的时候,法国人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他们希望通过提供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以换取大清船只最核心的秘密,进而统领整个大清的水师,但是现在呢,胡雪岩的这一纸合同,就把他们的梦彻底击碎,连个残渣也没有剩下。
后来,法国人看见专营船政来牟取私利的目的没有达到后,他们索性破罐破摔了。当时驻华的法国大使美理登,他就开始四处散播谣言,并且谎称:胡雪岩置办船务,完全是自主行为,就是为了自己挣钱,而中国的朝廷根本就不支持他,所以他的这件事情,根本长不了。
经过美理登这么一闹,胡雪岩算是“扬名立万”了,而受到这件丑闻的影响,法国的相关部门,上到法国的海军部,下到法国所有的私营企业,他们全都撤股了,也不愿意帮助中国造船了。
眼看这场轰轰烈烈的造船运动,就要胎死腹中、无疾而终了,胡雪岩和左宗棠,他们会甘心吗,而他们又会想出什么样的对策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余生壹起过 592楼 2014-09-11 12:25:36
请问秦始皇统一中国那篇还继续那?
-----------------------------
还会继续。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二十章 新疆叛乱

支持西征

对于胡雪岩而言,虽然他一手打造了福建船政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现代化战舰,但是由于“中法大战”中的惨败,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这个昔日无比辉煌的福建船政局,不仅没有成为胡雪岩一生的骄傲,反而成为了他一生的败笔。那么,胡雪岩又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他永载史册,还获得了一个“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称号呢?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好习惯”,即拿死去的人和死去的人相比较,而不把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相比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活着的人总在变,今天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人,明天就可能变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坏蛋,这些都不好说。唯有他死了以后,他一生的事例彻底结束了,我们才能够放心去评价,这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
要知道,在中国人的眼中,胡雪岩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商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商人能够超越他,所以还“后无来者”,因此我们认为他就是“今”,所以才叫他“今有胡雪岩”。
那么,胡雪岩到底干了什么事情,让现在的所有商人,没有一个能够与之相比呢?
这件事情,就是胡雪岩一生最大的功绩: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我中华民族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单凭这一件事,胡雪岩也完全可以不朽。
那么,明明是一个商人,跟政治一点关系没有的胡雪岩,他又是如何帮助左宗棠去收复新疆的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已经六十三岁了,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左宗棠已经老了,已经到了解甲归田、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然而新疆局势的严重恶化,使这位老人无法萌生退意。如今,这位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的老者,只能继续戎马生涯,决然地投入到了一场拯救祖国山河的伟大斗争中。
新疆,古称西域,这里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地。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还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时,中国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他就在这里生活了十年,等等。
到了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定团结,清朝几度出兵西域,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正式对外宣布,将西域改名为新疆,并设立伊犁将军府,统治这片地方。
从此以后,这块神奇的土地,就变成了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但是,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时候,这块土地差点儿不翼而飞。
原来,新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同治三年(1864年),有一个叫“阿古柏”的人,秘密地勾结俄国,欲图自治分裂。
知道这件事情后,俄国人甚是高兴,他们立刻就派了兵,陆陆续续地进驻新疆,名为协助,实为侵略。但是,俄国人这么一搞,大清政府就坐不住了,要知道,如果选择默认下去,就是在纵容俄国人占领中国的土地;但是如果用武力回应呢,朝廷还真担心打不过人家。
一时间,朝廷顿时炸开了锅,主和、主战两派天天争执不下,连个中场休息也没有。最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认为,新疆就是一个不毛之地,如果要去收复那里,势必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还有可能和俄国人打起来,倒不如放弃那里,把钱用在海防上,这才是上策。
对于李鸿章的这番言论,身为主战派的左宗棠,毫不客气地指出,李鸿章这是在卖国!如果不收复新疆,那么蒙古就悬了;蒙古不保,山西、陕西永无宁日,京城也彻底悬了;所以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在左宗棠眼中,“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疆域拱手让给别人,自己岂不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所以,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等只有一种选择,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为此,左宗棠不惜“抬棺上殿”,以表示自己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决心!
虽然左宗棠摆出了一副必死的架势,但是在慈禧太后眼中,只要自己能够省事、省钱,我干什么都行。收复领土固然重要,但是万一不顺利呢,天天要看战报,要调兵遣将、要运输粮食,要商量对策,还要……总之,就是不被累死,也会被烦死。最后,为了省事,慈禧太后同意了主和派的请求,准备罢兵言和了。
眼看新疆就要丢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老臣突然上书,他说新疆万万不可丢,因为那样会破了大清的龙脉。
一听这话,两宫皇太后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情况?那个地广人稀的破地儿,怎么就成为大清的龙脉了?
原来,这个老臣苦谏不成,心怀忧虑,只能放手一搏。他夜以继日,一点一点地翻阅新疆所有的档案,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突然有一天,这个老臣发现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这篇文献上清清楚楚地写道:“叶赫那拉氏,祖籍新疆轮台。”
这就不好玩了,叶赫那拉氏慈禧一听,她大吃一惊,自己的一时疏忽,差点断了祖上的风水龙脉,真是罪该万死。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授权下,朝廷风气立刻全变,大家全都一致主战,且毫无怨言。话虽如此,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朝廷没钱。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武昌的“援军”

如果说是上帝让洪秀全崛起,那么此时此刻,上帝已经彻底抛弃了他,并且彻底与他为敌。
在攻陷武昌的战役中,洪秀全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从中阻挠自己,让太平军错失最后翻盘机会的,居然是大清国的死敌,那些与自己关系最好的“洋兄弟”。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在陈玉成攻打武昌城前夜,英国大使巴夏礼亲自拜访他,并劝说他不要攻打武昌。因为根据最新签署的《北京条约》,武昌三镇将成为英国人的通商口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所以他们不许陈玉成在武昌用兵。
洋人的这些抗议,让陈玉成彻底犯难了。按照常理,你们洋人和清政府签署的条约,关我们太平天国什么事?大不了等我攻下了武昌城,咱们再签署一份就是。但是按照洪秀全的规定,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太平军都不许与洋人动手。
洪秀全的这道政令,咱们很容易理解。第一,我是耶稣的弟弟,所以太平天国与洋人是同宗同源,岂有同室操戈的道理;第二,如今面对一个大清,太平天国已经力不从心了,如果再得罪了洋人,导致八国联军攻击太平天国,那自己就算玩完了。
综上所述,不管洪秀全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始终采用消极的态度,誓死不与洋人为敌。但是洪秀全的这番良苦用心,那些洋人真的能够理解吗?
一个字形容:悬。
对于洋人而言,即使没有那个让他们深恶痛绝的“拜上帝教”,他们也不可能和洪秀全合作。
首先,洋人虽然希望中国窝里斗,但绝不希望中国出现割据的局面,因为和一个听话的傀儡打交道,总比和几个不听话的傀儡打交道好得多;其次,虽然太平天国也信奉基督,但是他们奉行的还是中国封建皇帝的那一套,如果洋人想看见这个“天王”洪秀全,他们也一定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而洋人是不能接受这些侮辱人的礼仪的;最后,太平天国讲究“有饭同食、有衣同穿”,如果中国人都富裕了,我们还怎么剥削、怎么取利。洪秀全创造的这些国策,更是让那些贪婪的洋人不能容忍。
综上所述,不管洪秀全如何努力,如何讨好这些洋人,从太平天国建立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要与这些洋人为敌。而洪秀全想中立、甚至想拉拢那些洋人的想法,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
到了最后,因为这些英国侵略者的强烈干预,陈玉成只能无奈地从武昌撤兵,而这次大规模的西征行动,也只能无疾而终,最后不了了之。
从武昌撤兵后,陈玉成并没有回到南京,他开始执行洪秀全的B行动计划,即全力攻击湘军,解安庆被困之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下旬,陈玉成放弃武昌,他挥师南下,经宿松、石碑,率军来到集贤关,逼近曾国藩的本营。最后陈玉成与安庆城内的守军遥相呼应,形成对湘军的反击之势。
面对这位太平军的后起之秀,曾国藩丝毫不敢怠慢,他一面命人拼命死守,坚守待援;一面差人快马传书,命令支援武昌城的鲍超、彭玉麟率军回援,准备和陈玉成决一死战。
如此看来,曾国藩还真是有魄力,如果湘军防守失误,他们就会陷入到被太平军反包围的窘境。因此战局的成败,就在于湘军能否坚守得住。
还是用那个字形容:悬。
咱们之前讲过,在经历了“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王死的死、走的走,为了重塑太平军的盛世,洪秀全从剩余的将领中挑选出了两位合适的人,命令他们主持军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新一代的脊梁。
这其中的一位,就是忠王李秀成,而剩下的那一位,就是这位英王陈玉成。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上面那篇作废。下面是接上更新的。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收复新疆

有了慈禧太后的鼎力相助,左宗棠彻底安心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左宗棠很不开心了。要知道,此去进军新疆,路程极其遥远,这就必须筹集足够的粮草、军饷、弹药才行,虽然这些事情,胡雪岩已经干了很久了,但是这一次的军事行动,胡雪岩还能够帮得上忙吗?
一个字形容:悬。
朝廷都没有钱,胡雪岩怎么可能有钱,所以要想筹备足够的金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择:向外国银行贷款。但是,这条路对于左宗棠而言,为了收复自己的祖国河山,居然要向洋人借高利贷,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以至于他在给胡雪岩的信件中写道:“因筹饷而议洋债,仰鼻息于外人,真是无耻,真是罪过。”但是,在权衡利弊后,左宗棠还是以西征大局为重,忍痛吞下了这颗苦果。
最后,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大清政府终于与洋人达成一致,他们签署了一份借款的合同。
以下是根据“胡光墉偕同德国泰来行伙福克及英国汇丰行伙凯密伦”所称,开具的合同细则:
借款数目:库平足色宝银四百万两。
期限:六年还清。
利率:年息九分七厘五毫。
付息办法:每六个月一付,六年共十二期。
还本办法:第一、第二两年不还本,第三年起,每年还本一百万两。利息照减。
保证办法:请户部催饬各省关,将应解新旧协饷,径交上海采运局,据付息还本。如协饷不至,上海采运局无款可拨,应准洋商凭陕甘总督所出印票,向户部如期兑取。
当然了,这里还有一个附件条件:“如户部无法如期兑取,则由担保人现行垫付。”
这个担保人,他就是胡雪岩。
最后,就是这纸合同,让胡雪岩万贯家财,全部付之一炬……
虽然胡雪岩的结局很惨,但是有了这笔款项后,左宗棠的进军却异常的顺利。公元 1877年 1月,左宗棠率军攻陷和田,收复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地区,而面对左宗棠一路的高歌猛进,阿古柏最终服毒自杀。
公元 1881年年初,在左宗棠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俄国知道再坚持下去,也不会讨到任何的便宜,所以他们罢兵休战,签署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
在这个条约中,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并将之前签署的卖国条约《里瓦几亚条约》全盘作废。当然了,为了“维护”俄国人的面子,大清还是割让了一块属于中国的土地,并且赔偿了俄国九百万卢布的军费。
虽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是这个结果,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大清政府,可以算是一个重大的外交胜利了。消息传到京城后,两宫皇太后下令举国欢庆,左宗棠班师回京,等候朝廷的褒奖。
至此,新疆这块差点飞出去的土地,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场收复新疆的战争,也成了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成为晚清不堪回首往事中的一大亮点。当然了,因为这件事情,左宗棠也得以加官晋爵,并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除此之外,咱们也要记住,没有胡雪岩在后方为左宗棠筹备粮草、购买军火、安排军需、兢兢业业管理左宗棠的大本营,他也不可能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更不可能在前线毫无顾忌地杀敌。所以说,左宗棠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胡雪岩的帮助,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胡雪岩是这场胜利的一大功臣。
不管经历多少个世纪,这都是胡雪岩永不磨灭的功绩,单凭这一点,他理应不朽。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奉旨进京

因为剿灭太平军有功,左宗棠被封为浙江巡抚;后来因为镇压捻军等起义有功,左宗棠被封为军机大臣、上书房行走;最后,当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晋封他为“二等恪靖侯”。
要知道,一等就是“王、侯”了,自康熙时期三藩之乱后,任何一个汉人都不能封王或封侯,所以对于左宗棠而言,他已经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了。
对于左宗棠而言,虽然自己不断升官发财,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胡雪岩在他背后默默地付出,玩儿命地奉献(真掏银子呀),那么自己也不会有今日之成就。所以左宗棠在不断高升的时候,一直没有忘记胡雪岩的相助之功,也一直想好好地犒劳胡雪岩一下。
话虽如此,左宗棠想提拔一下胡雪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种裂土封侯、加官晋爵的事情,不是左宗棠说了算的。这是朝廷的事情,是慈禧的决定。但是,我们都知道,麻烦不断的慈禧太后,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要是她高兴了,那什么事情都可以;反之,要是她不高兴了,那不仅什么事情都黄了,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总之,摊上这么一个难伺候的主儿,在没有“万全”的把握前,左宗棠是绝对不能动手的。
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个世界“著名”的陋习——不遵守约定。如果我们找一个外国人办事(最好是德国人),只要是对方答应了,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他一定会去办;反之,要是我们求一个中国人,刚开始的时候,对方满口答应,还表示立刻打电话或者写介绍信,但是过了几天,或者是几个月后,却完全是音讯全无,彻底没有了下文。
更可气的是,要是碰见了这种事情,你还无处发火,因为对方一定会说:“哎,你不要着急吗,我一直在办,再等几天……”最后,要是拖得时间太长了,他一定会说:“你怎么那么认真呢?我只是碍于情面才这样讲的,你怎么能够当真呢?”
可见,要想让中国人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是多么不易!这需要你把要求放在脑海里,考虑怎样的方式最有效、什么样的时机最合适,然后等那个最合适的“机遇”到了,才能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
当左宗棠平复新疆,奉旨进京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机遇”终于来了。
在面见慈禧太后时,左宗棠开门见山说道:“我之所以能够收复新疆,除了依仗大清列祖列宗的庇佑,皇帝的四海威严外,还必须要感谢一个商人。”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立刻来了精神,她不解地问道:“爱卿何出此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人,居然有这等的本事?”
左宗棠继续说道:“此人姓胡,名光墉,是杭州城的一个商人。他听说我要向洋人银行贷款后,就立刻与我同去,最后借到了这笔款项。”
听完这话后,慈禧太后不屑地说道:“区区一个商人,哪里有这种本事,你这是在夸大其词,借机邀功吧?”
左宗棠立刻回答道:“太后您有所不知,如果咱们去跟外国银行贷款,外国人根本不答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朝廷,怕咱们无力偿还;但是让商人去借,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位杭州商人胡雪岩,他以自己的全部资产为担保,以所有身家性命为抵押,这才说服那些洋人,最后借到了这笔巨款。所以我才能顺利出征,新疆这才得以顺利收复。”
说完这番话后,左宗棠趁热打铁,再三告诉慈禧太后,如果没有胡雪岩,这个仗根本打不下来,所以胡雪岩的功劳很大,不输给任何冲锋陷阵的将领。最后,左宗棠上书朝廷,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
在左宗棠这些死磨硬泡、反复念叨后,慈禧太后开始对胡雪岩产生了兴趣。她答应了左宗棠的请求,并下了一道懿旨:“命胡雪岩立刻进京,听候封赏,钦此。”
那么,胡雪岩在听到这封懿旨后,又会作何行动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北京,我来了


当听到这封懿旨后,胡雪岩是既高兴又害怕。胡雪岩高兴的是,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朝廷肯定会看在左宗棠的面子,给自己一些褒奖;但是,反过来说,胡雪岩害怕的事情,正是如何获得这些褒奖。
由于长期在江湖漂,所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这位慈禧太后,不仅非常情绪化,还非常不好相处。此人高兴起来,你叫她干什么都可以;要是她不高兴了,慈禧太后会直接说一句话,一句让人异常激动的“千古名言”:
谁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快乐。
摊上这么一个主子,要是哪句话说错了,连天命都没有机会听了。
除此之外,胡雪岩此次进京,还要面对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要知道,从投靠湘军、军火之争,再到现在的海防、陆防的政见不和,多年来他们一直争论不休,双方积怨颇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虽然现在因为左宗棠的得势,李鸿章只能选择忍让,但是收拾不了关、张,我还收拾不了刘备?李鸿章斗不过左宗棠,但是收拾一个胡雪岩,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见,慈禧太后的喜怒无常,李鸿章的潜在威胁,这些都让胡雪岩发自内心地恐惧,惊恐不已。
何况,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办事,完全是“可大可小”,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就拿胡雪岩进京领赏来说,往“小”了说,一切顺利,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的面子,给了胡雪岩一些嘉奖;但是往“大”了说,一句话不合,直接惹怒了慈禧太后,咔嚓一下,自己这条命就算完了。
而且,往“深”了说,自古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要知道,君主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他们是标准的“人面兽心”,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作棋子,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世上,相信什么也别相信冷血皇帝的话。
如果慈禧太后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话,胡雪岩不就彻底“中计”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那种皆大欢喜的例子,可是少之又少;而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倒是可以堆成山。
综上所述,胡雪岩此去京城,真是命悬一线、凶多吉少呀。
但是,如今事已至此,不去就是抗旨,这是要株连九族的,所以胡雪岩绝对不能临阵退缩;况且,自从破了胡家“永世不得为官”的祖训后,胡雪岩的内心深处,就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获得封赏。
去,一定要去,管它是刀山火海,还是龙潭虎穴,老子都要走这一遭。
在决定计划不变后,胡雪岩开始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回想当年,自己第一次面见左宗棠的时候,我就既卖粮,又送钱,还收买了他的亲信王德榜;如今,我要去见大清最高的老板,还是小心点为好。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在出行前,胡雪岩首先召集了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并且告诉他们:“我此去京城,必定凶多吉少,万一情况有变,我遭遇了什么不测,你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性命最重要,大家一定要散财保家,先把家保住,再去赚钱。”听到胡雪岩这句话后,我就不禁要问了,人活着世上,到底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呢?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人这辈子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钱没了。这个问题,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阿喀琉斯之踵”。但是,我在胡雪岩这里,却找到了最完美的答案。胡雪岩清楚,如果他身上有很多的钱,却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他会去抓钱还是抓水里的木头?当然是木头!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对于钱这个东西,胡雪岩一直看得很开,他一再叮嘱,不管怎样,一定要把性命保住,钱可以未来再赚,命却只有一条。俗话又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绝对是一句大实话。就这样,胡雪岩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选择了胡氏企业未来的继承人,就这样“风风光光”地上路了。据说,胡雪岩在出发前,还准备了一个动身的“仪式”。
什么仪式呢?就是胡雪岩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儿子,孝顺一下金老太太,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款,我还欠人家多少钱,我的私房钱藏在哪里之类的,最后诀别而去。而胡雪岩在前面走,他的老婆孩子就在后面哭,那个架势,除了人还是活的,就和开追悼会差不多。
在这种背景下,胡雪岩开始了自己的北京之旅。那么,这趟进京面圣,对于胡雪岩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没有人知道……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二十一章 目标:北京

求救李莲英

虽然经历了一场自己的“追悼会”,让胡雪岩郁闷不已,但是很快,他就完全调整好了心态,开始高高兴兴地“上路”了。
对于胡雪岩来说,那个让人魂牵梦绕、浮想联翩的京城、天子所在的帝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越靠近这座雄伟的帝都,胡雪岩的心中越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名利的血液已经在他体内沸腾,他迫不及待地想去那个号称“世界第一”城市的地方,去那个帝国真正的首都,那个能让自己建功立业、光耀史册的地方。
话不多说,在经过了一番长途跋涉后,胡雪岩终于来到了京城,来到了这个他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地方。虽然此时的胡雪岩已经过了“不惑”的年纪,但是在这个久经沧桑、一生忐忑的人眼中,这座雄伟的都城充满了无限的未知与神秘。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都城,北京不仅是大清帝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更是全世界最瞩目的焦点。且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城市,非这座北京莫属。
看那高高的红墙、闪着金光的屋顶,折射出帝国的繁荣与富强;无数的皇家宫殿以及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更是反映了天子奢华、糜烂的生活。在这些建筑物中,谈吐优雅的官员和五湖四海汇集而来的青年才俊,他们共同忙碌着,共同谱写着大清不朽的神话。
但是,即使是神话,也终究有破碎的那一天。重新审视一下这座雄伟的京城吧,男人们“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人们则“弹弦踮屐,鼓琴瑟,游媚富贵”。在这里,靡靡之音与放纵的娱乐活动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一派灯红酒绿的气象,末世浮夸之风盛行。
殊不知,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可是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呀。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礼记 .乐记》
根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预言,此时此刻,距离这个王朝的灭亡,也就不足五十年矣。
事实也正是如此……
但是,对于此时此刻的胡雪岩而言,大清 “未来” 的国运,他是不关心的,他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未来”。到了京城的下榻酒店后,胡雪岩立刻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开始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胡雪岩在反复思量后,他明白,虽然左宗棠可以替他说话,但是这还不够,我必须保证双保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决定再买一份保险,而掌握这份保险的人,就是慈禧太后身边第一红人、大太监总管——李莲英。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
根据其墓志铭记载,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三岁入宫。但是清宫档案却说,他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是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实际年龄只有九岁。
不管是十三岁的成年人(清朝十二岁就可以结婚生子),还是九岁的未成年人,李莲英入宫以后,他都是一个打杂的太监。后来,由于李莲英会一手“梳理发型”的手艺,所以他受到了一个“兰贵人”的赏识,成为了她的贴身太监。
这个兰贵人,就是后来生下同治皇帝,成为大清当朝太后的慈禧。
再后来,由于李莲英温和、斯文、有礼,伺候人也不愠不躁,恰到好处,这些都让慈禧倍感舒服。在同治八年(1869年),大太监安德海惨死山东后,李莲英就成为了慈禧身边的第一太监,并且一直到现在。
对于胡雪岩来说,这位慈禧太后身边的第一红人,正是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如果能和李莲英搭上关系,做成朋友,那么自己面见慈禧太后的事情,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安全。
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就生气了,他们会觉得:“你胡雪岩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这么自甘堕落,这么没有志气,非要去巴结李莲英这个太监,这一个小人!”
如果您要这么想,那么恭喜您,您这一辈子,等着小人们轮番攻击吧。
诚然,胡雪岩巴结李莲英确实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但别忘了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是好见面的,而且是好相处的,因为“君子坦荡荡”,即使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君子也不会计较的,他们也不会在背后害你;反之,因为“小人长戚戚”,你要是不把小鬼、小人给笼络、巴结好了,他们就会一直记恨你,并且无时无刻不要害你。而且,你也无法防着他们一辈子,在关键时刻,只要你思想松懈了,警惕性减轻了,这些小人就会立刻给你一下,非但让你的事情办不成,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除了先贤孔子以外,胡雪岩所在的时代,那位著名的“一代完人”曾国藩,就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唯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曾国藩的这两位学生,其中的一个看懂了,另外一个没看懂。让人不解的是,这位看懂的人,他居然是那位“脾气倔强”的左宗棠;
而那位没有看懂的人,他居然是那位“城府极深”的李鸿章。太神奇了!当然了,毕竟小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李鸿章被小人狠狠地捉弄了一
把,但是恩师曾国藩的另外一句话,他却完全听懂了,而这句话,却是左宗
棠死活没整明白的。最后,因为这句话,李鸿章位极人臣,左宗棠惨死他乡。这句改变左宗棠和李鸿章一生命运的话,它就是……咱们以后再说。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进宫面圣

胡雪岩一直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把这些小人处理好,更不能得罪他们;如果实在不想和小人交朋友,那就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事业的顺利和人身的安全。
要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了小人的手里,又有多少人,最后栽在了太监的手中。赵高、刘瑾、魏忠贤,他们哪一个不是奸诈无比的小人,而他们害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是可以惹得起他们的?
总之,如果胡雪岩不打点妥当了李莲英,那么自己未来的面圣之旅,就会充满着各种危险。别的不说,李莲英随便在慈禧太后耳边说一句,就能让胡雪岩尴尬无比,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那么,胡雪岩又是怎么巴结李莲英的呢?
答案非常简单,送礼。
那么,胡雪岩为什么不直接送礼给慈禧太后,亲自打点这位“阎王”呢?
答案也非常简单,找死!
要知道,慈禧太后是什么人呀,整个天下都是她的,你胡雪岩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是慈禧太后的,她会看中你这点儿破烂货?还会接受你这点儿贿赂?如果胡雪岩冒冒失失地送礼给慈禧太后,我绝对相信,慈禧太后一定会凤颜大怒,直接剐了胡雪岩。
看着很好笑是吧?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在犯这种低级失误呢?
既然决定了送礼的对象,那么胡雪岩在一番打探后,他决定送李莲英一件古董,因为李莲英他好“这口”。为此,胡雪岩特意来到了京城的琉璃厂,想在这里挑选一件称心如意的古董。
走进这里最大的古董店后,胡雪岩并不着急挑选,因为他知道这里面的“规矩”。要知道,古董店的店面规划,正好与其他的商店相反,凡是摆在橱柜里的,能让顾客一眼看到的,全都不是“好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原因很简单,如果顾客一上门,开口就说这个好、那个好,这种“肥羊”顾客,老板是最爱的,因为这些顾客就是一个外行,他们只能花大价钱买走次品,这样老板当然是眉飞色舞、求之不得的。
那么,咱们现在看看,深谙此道的胡雪岩,他又会怎么干呢?
胡雪岩到了古董店后,大体地浏览了一下,然后告诉这里的老板,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我想要一个最好的东西,钱不是问题。
古董店老板一听,这人是一个内行,也舍得花钱,他就依次拿出好的东西让胡雪岩看,随后拿出更好的货品。这么一来二去、三番四次后,虽然老板拿出的东西一次比一次好,但是胡雪岩都不满意。最后,眼看胡雪岩就要走,这个老板只能忍痛割爱,他拿出了自己的镇店之宝——一个明朝宣德年间的铜香炉。
要知道,所谓“宣德炉”,是明朝宣德皇帝一时兴起铸造的,古书记载只有三千件,而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王朝更替,如今在这个世界上,这种宣德炉更是极其罕见,堪称珍品!
这件惊世骇俗、价值连城的宝物,立刻引起了胡雪岩的关注。最后,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胡雪岩最终以五万两银子的价格把它买了下来,并且托亲信之手,将这件宝物献给了李莲英。
送完了礼物,在知道李莲英很高兴后,胡雪岩又增加了几分安全感,他的心也踏实了许多。最后,在左宗棠的安排下,胡雪岩终于进入了紫禁城,去面见慈禧太后,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了。
那么,这座雄伟无比的皇家紫禁城,又给胡雪岩带来了什么样的震撼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北京紫禁城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住所叫作“紫禁城”。可是,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如今的“紫禁城”一词,已经随着封建统治的灭亡而灰飞烟灭了。1925年,我们正式称这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简称“北京故宫”。
那么,在古时候的中国,我们为什么叫它“紫禁城”呢?原来,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人把北极星称为“紫微垣”,那里是天帝的居所。既然皇帝是“天子”,那就必须与天人对应,所以取名“紫”。而“禁”则是皇家禁地,万民莫入的意思。据《大清律》规定:“凡越皇城者,绞,爬皇城者,杖一百,流放三百里。”您到跟前看看,那也不行。“城”字,我就不解释,故宫的规模、故宫的雄伟,让它绝对配得上一个“城”字。
您要知道,这座雄伟的皇家宫殿群,不仅是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它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遗产。
雄伟的皇家“紫禁城”,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左宗棠、胡雪岩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领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宗教的艺术成就,同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解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去了解人间天子、昔日皇帝们的真实生活。
在左宗棠的引导下,胡雪岩来到了紫禁城的第一站,故宫的正南门: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高的建筑物。它高三十八米,面宽约六十二米,进深约二十八米。午门两侧各有一个突出的门楼,门楼上各有两个楼阁,从空中看,整个午门犹如一只展开两翼的巨鸟,所以午门也叫“五凤楼”。
一说到午门,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这么说来,午门是斩首犯人的地方。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午门是皇家的正门,谁会在自己家门口杀人,多晦气呀 !皇帝在哪里杀人呢?这就关系到中国五行的知识了。根据中国的五行学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都伴随着太阳成长,所以东方属“生”;而西方是太阳下山的地方,处处弥漫着清冷肃杀之气,所以西方属“收”或者“杀”。
因此,朝廷要杀人,都要去北京西面解决,明朝杀人,在北京的西市,今天的北京西四;清朝杀人,在北京现在的宣武门菜市场。
午门不杀人,但这里却是皇帝惩罚大臣的地方。皇帝惩罚大臣用“杖刑”,俗称“打屁股”。
最早的时候,就是象征一下,毕竟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衣服打屁股,这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读书人的脸更是挂不住。但是到后来,明朝有两次,还真在这里闹出了人命。
明正德十四年 (1519年 ),正德皇帝朱厚燳(现在习惯写“照”)要到江南旅游,瞅瞅风景,看看美女,对于这个要求,群臣集体上谏劝阻,一来二去,最后皇帝发怒,一百三十个大臣在午门被杖责,有十一人被当场打死。
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燳没有子嗣,所以皇帝的继任者,是以堂弟身份入主中原的朱厚熜。就是这么一个外来的皇帝,却突发奇想,非要封自己死去的亲爹当皇帝,定庙号为“明睿宗”,并且要进入太庙,成为以后皇帝顶礼膜拜的对象。
这就不好玩了,要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无理的要求,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人,怎么能够进入太庙,还被称为“睿宗”。
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大臣们立刻强烈抵制,有的大臣更是哭谏于朝堂之上。最后朱厚熜怒了,下令把这些“痛哭流涕”的大臣拖出去打。这一次,共有一百一十七位大臣被打,虽然挨打的人少了,但是打死的人更多了,当场毙命了十七人,还有三十几个身体弱的,回家没有调养过来,也挂了。
在清朝的时候,皇帝就不在这里打人了,这里是举行 “献俘礼”的地方。每次国家发生战争,回国的军队都要在这里献上战俘,以显示皇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到了最后,不管战争胜败如何,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那位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在出征缅甸惨败后,也在这里举行了“献俘礼”仪式,殊不知,那些被献的人怎么可能是战俘,不过是抓了几个缅甸老百姓罢了。
午门的格局很奇特,它的正面有三个门,背后却有五个门,这种格局叫“明三暗五”。实际上,午门的正面也是五个门,有两个门在午门的拐角处,叫“左腋门、右腋门。”
要知道,午门的每个门,那都有严格规矩的,根本不能胡走,违者也不用客气,直接“杀无赦”。
在午门五个门中,左腋门、右腋门供大臣们上下朝时使用,平时也走一些四品以下的官员,还走一些服务人员。一到科举殿试的时候,考生需从这两个门进入皇宫,至于具体走哪个门,则按考号决定,单号考生走左腋门,双号考生走右腋门。
对于午门正中心的三个门,三品以上的官员走右边(西边)的门,皇亲国戚走左边(东边)的门,中间的门最大,普天之下,除了皇帝,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走的。但是,有两种人是例外,他们一生之中可以走一次。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一种人是皇后。皇后在大婚的时候,可以从这个门走进去,不过也就这一回,其他的时候就不行了。
还是那件事,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吵架,这个口无遮拦的傻丫头,脑袋一热,就说了一句胡话:“妾身再不是,我也是从午门抬进来的!”
就是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慈禧,因为慈禧是秀女出身,当年是从神武门,也就是故宫后门偷偷抬进来的,这句话不是挑明了说慈禧身份下贱吗?最后这对婆媳势如水火,阿鲁特氏最终吞金自杀。
第二种人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就是皇帝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爱民如子,皇帝允许这三个人从午门中最大的门走出去,去替自己做做宣传。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既不是皇后,也不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更不是三品以上的国家大员,所以不管他如何的不甘心,他也只能灰溜溜地从左腋门进去,偷偷摸摸地溜进了故宫里。
殊不知,当胡雪岩离开故宫的时候,他将彻底与“灰溜溜、偷偷摸摸”这些词汇告别;那时候的他,将完全换一种身份,一种永载史册、光宗耀祖的身份。
走进午门,胡雪岩就来到了故宫的“前廷”,这里有故宫雄伟的前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皇帝处理朝政、官员上朝的地方。顺便说一句,这些地方是古代“正阳”之所,女人是绝对不允许踏足的。
拜现在的某些连续剧所赐,在前朝这里,动不动就公主、格格、妃嫔来寻欢嬉戏、打闹谈恋爱,还时不时有宫女从这里随便进出,这都疯了!紫禁城里的女人,都要在皇帝的“后寝”,也就是“后宫”那里居住,且根本就不能走出来。当然了,那里也是男人绝对不许踏足的地方,即使有男人,也是少一样东西的。
当胡雪岩站在保和殿的后面,俯视着紫禁城的北面时,那里无数雄伟的皇家建筑物就是皇帝的“私人住宅”了,我们称之为“后寝”。
传说中,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实际上,如果把故宫“前廷和后寝”的所有房子加起来,只有八千六百多间,即使这样,这个房屋的数量也是惊人的。而整个皇帝的后寝,占了总房间数的四分之三,也就是六千五百多间左右。
这么多的房子,要是不好好规划一下,岂不是乱了套了?所以,虽然皇帝的后寝房间比较多,但是它一共由五部分组成:
中间的部分,是故宫中轴线的延伸,分别是后三大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分别是东六宫,西六宫,这些都是皇帝女人们居住的地方。再往两边延伸,则是外东路建筑群,外西路建筑群,主要的建筑物有奉先殿、宁寿全宫、珍妃井、养心殿、慈宁宫、延禧宫等。这些有的是皇太后的寝宫,有的是皇帝的另外一处豪宅,总之,它们各有各的用处,而且就是整整逛一天,那也逛不完。
虽然有这么多的房子,但是胡雪岩清楚地知道,里面却只住着三种人:
一个男人,皇帝;无数个女人,皇帝的妃嫔和宫女;无数个不男不女的人,太监。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后宫的三种人

后宫的第一种人:太监。
我们现在“骂人”,骂急了就嚷嚷“你这个死太监”。实际上,您这是夸他,要知道,太监这个职位,都是宦官的高级领导,这可是一个四品以上的大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能叫“太监”的。您要骂他“太监”,那是太尊重人了。
要想骂他,就要骂他刚刚自宫的职位,我们称之为“阉人”。前面也可以加一个“死”字,骂得更是神清气爽。
一个刚入宫的“有志青年”,他要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开始干起,然后一步一步地爬,历经阉官、当差、长随、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监宰、少监,最后才能做到太监。
可见,当上太监,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人生道路呀!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有太监呢?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极其简单,因为皇帝有很多的女人。古往今来,男人都是好色的,特别是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那是
少的,见一个爱一个的,有的是。
由于老婆太多,皇帝忙不过来,如果宫里还有其他男人,某些女子就可能耐不住寂寞,春光荡漾一把,皇帝就得戴绿帽子了,所以从中国周王朝开始,皇帝的后宫禁止男人进入。
可是问题来了,皇帝的后宫太大了,动不动就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总得有人干吧,女的干不了,男的又进不去,只能让不男不女的来了。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干活的劳工,只不过,他们工作的地方是皇宫。既然是劳工,就要有用人指标,但是这个用人指标很搞笑,四个字足以:“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才录取新的太监,可见录取比例是相当低的,这还不算,这种招工指标还说不准,比如今年经费紧张,即使人不够,也不招了。
招聘的地点在宫外,在北京的内城里,有很多专门“挂舀子”的场所,那些吃“刀子匠”行业的师傅们,他们就是负责招募太监的人。但是,由于来应聘的人太多了,这些场所都要严格挑选,他们只选择那些长相敦厚老实的,手脚麻利灵活的。说句寒碜的话,要是人家看不上,您连“挨一刀”的资格都没有。
除此之外,即使被相中了,要是没有“担保人”替你负责,你就是再有钱,这些“刀子匠”行业的师傅们也不干,这要是出现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怎么负责?
即使这样,即使如此的艰难险阻,也有很多“有志青年”投身到宦官事业中,既然国家机关不管,俺们就自行了断,以表示自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决心。以明朝为例,每年都有数千名自行“了断”的人,但是朝廷不招,这些人就无法进宫,因为了断了,这些人的脸面也没了,他们也无法回家,只能在京城混,最后这些奇怪的北漂们越来越多,甚至严重影响了京城的社会稳定。为此,明政府还曾颁布一条神奇的法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阉割。”
可见,当上太监,也是需要极大运气的。
既然太监就是干苦力的劳工,为什么还要赋予他们权利呢?这个问题,也得问皇帝。
要知道,太监全是穷苦人,有钱人谁干这个职业?天天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还要受广大群众鄙视。所以但凡家境好的,家里有点儿钱的,都会让孩子读书,好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皇帝的烦恼来了。要知道,在朝廷当官的这些人,全都是经过四次考试,踩着无数人的脑袋,经历无数次尔虞我诈的斗争,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他们全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是最聪明、最狡猾、最优秀、最有手段的人,且绝不是什么善类。
反观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跟这帮老油条们打交道,以他的智商水平,只能重在参与了。
我们可以把国家比作一个公司,因为一个人管不过来,为了解决企业问题,企业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招聘人才,并聘请这些精英当总经理,协助自己管理国家。
一个王朝初期的老板,都是太祖、太宗这类的人物,这些老板有胆识,有魄力,而且极其生猛。总经理碰上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干活,要不就会被炒鱿鱼,甚至用命去抵违约金。但是,到了后面,老板换成了只会虚张声势的高干子弟,下面的总经理就会蠢蠢欲动了,这在经济学上叫作“代理问题”。
眼看局势就要被打乱,总经理就要取代董事长的位子,公司的董事长怎么办呢?好办,找一个听话的人,分一部分权力,去牵制公司总经理,这样就行了。而这个人,不要求太高的学历,太高的本领,只要听话,好使,这就够了。
在皇帝身边,最听话的人,当然就是太监。因此,皇帝就把太监拉上政治的舞台,成为自己的助手,替自己和文官集团拼命,协助自己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从那以后,太监、皇帝、大臣这三种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权力铁三角。有的时候,皇帝用太监去打压文官,也有的时候,皇帝用文官去打压太监,而下面永远在斗争,上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让太监掌权的真正目的。
在明清两朝,宦官机构共分二十四个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而只有十二监的首领,才能被称为“太监”,被人尊称为“公公”,而其他的人,全是下人,只能称其为“奴才”。
这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根据职位的不同,这些太监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重则权倾朝野,轻则宛如鸿毛。
比如说司礼监,这个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拥有替皇帝预览奏章、颁发奏折的权利。一旦皇帝偷懒,或者昏庸无德,这些太监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者,真正做到权倾四海、威震天下。
事实上,明清两朝所有的著名太监,如王振、刘瑾、冯宝、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全部出自司礼监;如果要办个太监展览馆,司礼监的画像肯定最多。
如果没有进入司礼监,而是进了御马监,那也同样风光无限。要知道,这个御马监,可不是孙悟空的弼马温,这里不管马,而是掌管天下的兵符。换句话说,老子拥有全天下的兵马,兵权在手,谁敢不服。
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也成为所有太监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地方。
要是分到了其他部门,比如同为十二监的“直殿监”和“都知监”,那就惨了。因为这两个监虽然名字响亮,但它们只管一件事:清洁卫生。这两个监不仅条件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自然没有人看得起,这样的部门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
但是,即使太监们多么的风光无限,他们也要记住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皇家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就是皇帝的女人们。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后宫的第二种人:紫禁城的女人们。
这些紫禁城的女人们,又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皇帝册封的女人。以清朝为例,最高等级为皇后,从皇后开始,依次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她们共八个等级。而在明朝,没有常在和答应,而是细分为才人、选侍、淑女三个等级,所以明朝的册封是九个等级。
不管是明朝的九个等级,还是清朝的八个等级吧,只要她们被皇帝册封了,每个等级都会有自己的俸禄和身份,如果继续获得恩宠,也可以一朝得势、鸡犬升天,整个家族也为之骄傲不已。
第二种:是可能成为皇帝的女人。这些女人就是紫禁城的宫女、女婢,虽然她们身份低微,但是万一皇帝兴趣来了,肚子被搞大了,她们就有可能飞上枝头,成为皇帝的女人,甚至母仪天下。
第三种:就是没戏的女人。这类女人已经被时间打败,她们没有心机,也没有了姿色,运气也不好,她们一生只能成为别人的奴婢,到了一定岁数,她们就会被无情地轰出宫,或者成为某个娘娘的老管家,称为“嬷嬷”,一直在宫里凄惨地死去。
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得到皇帝的欢心,获得更高的权力,这些女人比男人还要疯狂。她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各个心狠手辣,凶残无比,为了能够干掉对手,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狠招、歹招、毒辣的招都敢用。
当然了,胆大、心细、够毒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肚子给力。为什么肚子要给力呢?咱们前面说过,在万恶的旧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那可是头等大事,一个女人要是生不出男孩,就是慈禧、武则天也白搭。
翻开皇帝的后宫史,那整个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战争史,一直上演着两种战争,一种是“夺床”,一种是“夺嫡”。有时候合而为一,有时候分开为二,但不管战役如何进行,结果都是一样的。经过了无数回的血腥屠杀,胜利一方站在失败一方的尸体上,用纤细的手举起玉杯,高唱凯歌。
问权力如此多娇,引无数美女竞折腰。
后宫的第三种人,就是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全天下都是皇帝的,他就能拥有全天下的美女。
作为后宫的唯一男人,不管是千古一帝,还是亡国昏君,他们对待美女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想来就来,想上就上,根本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环境,还美其名曰:“游龙戏凤”。
也就皇帝敢这么干,要是我也这么干,我就不是“游龙戏凤”,而是“游街示众”了。
当然了,这些被皇帝“一时情”的女人,皇帝都会给她们名分,名曰“答应”。
这些“答应”,她们位于后宫八个等级的最末尾,虽然有了名分,是皇帝明媒正娶的女人,但是她们实际的身份呢,比一般宫女强不了多少。
要知道,皇帝只是一时“兴”起,才把她们糟蹋了,这之后,她们就很难看见皇帝了,运气好的,怀上个龙种,还能再受隆恩,加官晋爵,运气不好的,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据清朝《枝巢清宫词》注载:“答应,虽名正言顺为皇帝之妾,但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名分,只有为皇帝生下子女的才有。”因此,虽然答应是皇帝的女人,但是她们地位低下,要什么没什么,宫里也没有自己的位置,尊严还得被人践踏,还不如现在的“小三”呢,小三至少还有钱、有房、有车,这些“答应”什么都没有。
更可气的是,在后宫八个等级之中,贵人以上的女人都是潜规则,这些女人都是皇帝的政治婚姻,而答应、常在,这些都是贫民女子,她们想要获得皇帝的临幸,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她们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在明朝,有好几位皇帝都是这些贫民女子生的,比如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所以这些贫民女子在明朝,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
但是,在清朝,为了保持皇家血统的尊贵,皇帝的女人都是皇亲国戚、上三旗的富贵之女,贫民女子想嫁入宫门的概率,几乎为零。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嘉庆朝,没有一位答应可以提升至妃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位皇帝的防范意识还真强,设施也到位,干完就跑,决不拖泥带水,更不用负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要知道,明朝的明光宗,这哥们这方面可差远了。如果不是朱常洛一时兴起,与一个宫女发生了关系,让这名女子怀了龙种,历史上也不会爆发那场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明朝的历史也有可能被改写。
一时失足,千古遗憾呀。
嘉庆朝结束后,历史到了道光年间,由于道光皇帝天天抽鸦片,他的防范意识有所下降,终于有四位“答应”交上了好运,她们后来被册封为豫妃、恒嫔、贵人李氏和贵人劭氏,死后她们都葬入陵墓,与皇帝长相厮守,她们也终于得到了该有的名分。
道光以后,清朝陷入了断子绝孙的怪圈,咸丰就一个儿子,同治、光绪、宣统更是自顾不暇。这三位难兄难弟甚至一个孩子都没有,所以也就没有答应再受到册封的记录。
所以说,道光朝的这四位答应,也就成了清朝仅有的册封的“普通人”,她们的家人足以为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要知道,在大清接近三百年的历史里,无数的女孩争先恐后地入宫,大家都盼着飞上枝头变凤凰,但是她们全都折戟沉沙。这仅有的四个中奖者,那可相当于中了几百万分之一甚至是几千万分之一的六合彩呀,能中太不容易了。
一入宫门深似海,一朝赢得君王欢,一夜春宵芙蓉暖。
待到朱颜两鬓斑,从此君王另寻欢,只能半夜泪满衫。
这就是后宫女人们的真实写照。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著名的“禽兽”康熙皇帝,鬼才知道他有多少的妃子!根据清东陵、景陵妃子墓的碑文记载,这里共埋葬了康熙皇帝四十九位妻妾,如果加上康熙那四个短命的皇后,这么算下来,康熙一共有五十三位妻妾,这个数量能赶上明朝好几个皇帝的总和,即使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妻妾数量也是惊人的。而康熙皇帝的“一时情”答应,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统计出来。
康熙自己不统计,他的孙子乾隆倒是很有兴趣,既然爷爷不统计,那我这个孙子来。
任务下去了,内务府立刻展开行动,很快,一份简单的奏折报了上来,这份奏折上称: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大答应十人,小答应二十一人;景阳宫,大答应四十七人,小答应二十八人;毓庆宫,大答应七人,小答应二十二人……
换句话说,仅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景阳宫、毓庆宫就有一百多位“一时情”的主儿,而这三处宫殿,只是后宫的冰山一角。
看到这封奏折,乾隆皇帝眼都直了。他立刻表示,不要再统计了,这么干下去,得到什么时候才能统计完,爷爷您真不是一般的强。
他不知道,康熙皇帝拥有一夜之间召幸三十余名嫔妃的惊人纪录。以一夜十二小时、三十位嫔妃计算,平均二十四分钟就一个……
所以乾隆一生都把康熙当成自己的目标,这是有原因的:男人都是要自尊的。
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二十二章 一生最大的殊荣

面见慈禧太后

书归正传,在穿越了无数个门洞、转了无数个弯后,左宗棠带领着胡雪岩来到了养心殿,在这个建筑物的东暖阁内,胡雪岩终于见到了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一位端坐在宝座上,却一句话也不敢说的同治皇帝;一位什么都不懂,却还喜欢瞎掺和的慈安太后;以及一位目光狠毒、彰显霸气、唯我独尊的帝国真正主人——慈禧太后。
咱们能够想象得到,初来乍到、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的胡雪岩,当感受到慈禧太后那种说一不二、生杀予夺的霸气后,直接吓得浑身颤抖。如果不是旁边有左宗棠替他压阵,估计胡雪岩早就受了了。
虽然对于胡雪岩而言,当时的空气中,明显弥漫着一股清冷肃杀之气,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一番君臣礼仪后,慈禧太后对胡雪岩倒是很客气,并且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友好态度。
当然了,对于这种局面,胡雪岩清楚地知道,他这是完全是借了左宗棠的光。慈禧太后对自己这样的客气,完全是看在左宗棠的面子上,跟胡雪岩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所以我们说,身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会听,要听懂对方的意思。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突然听到一个刚刚认识的人开始奉承自己,你千万不要自鸣得意,甚至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实际上呢,这个人只是出于对介绍人的礼貌,才给我们一点点面子而已,而如果我们彻底会错意,这只能让介绍人蒙羞,也会让对方更加瞧不起你。
最后,为了缓和这种尴尬的气氛,慈禧太后首先发言,她开口问道:“你是属什么的?”
如果我们听见这句话,一定会特别纳闷,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她怎么会问这么一句稀奇古怪的话?但是慈禧的这句话,无疑给胡雪岩吃了一颗定心丸。
原来,慈禧的这种问话方式,就是在暗示胡雪岩,咱们是很熟悉的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不用这么害怕。
在短暂平复自己心情后,胡雪岩慢慢地回答道:“回禀老佛爷,臣是属羊的。”
一听完这话后,慈禧立刻饶有兴趣地说道:“很好,我也是属羊的,没想到咱们是一个属相,也算是有缘。”
要知道,慈禧的这番话,那又是一颗定心丸。慈禧能够这么说,表明她现在很高兴,如果她要是不高兴,慈禧太后完全可以不说,她又何必让胡雪岩知道呢?
不管怎么,胡雪岩与慈禧太后的第一番对话,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慈禧太后继续问道:“听左大人说,你为朝廷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也为左大人办了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今天要好好地犒赏你,说吧,你是想升官,还是想发财,我今天都成全你!”
这些话,虽然都是慈禧太后的肺腑之言,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他也不能轻易答应,毕竟还要“谦虚一下”,还是要“回避一下”的,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决心”。
胡雪岩马上说道:“胡某不才,我一生足矣,绝不敢再奢求什么,只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己能够好好地做生意。”
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慈禧当然知道胡雪岩此行的目的,他就是要请求赏赐的,之所以说了这么多的“假话”,无非就是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尊重,仅此而已。
听完胡雪岩的这番话后,慈禧太后觉得这个人还挺会说话,她就凤颜大悦地说道:“小李子,你说我该赏他什么?”
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
如果胡雪岩没有细心准备,没有好好地做工作的话,那么此时此刻,李莲英随便说一句不好的话,他只要说:“老佛爷能够接见他,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赏赐了。”这就能让胡雪岩无功而返,还让他什么都得不到。
可见,在干任何事情前,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的各种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呀!
话虽如此,但是李莲英的所作所为,却完全出乎胡雪岩的意料,只见李莲英眯起小眼,用眼角里、皱纹中挤出的“招牌笑容”说道:“老佛爷,你赏赐他什么都可以。”
这句话,绝对是一个堪称绝妙的回答。
读到这里,有人就会很纳闷了,这句话不是在推卸责任吗,它到底精妙在何处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原来,要分析这句话,我们就必须与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看出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假设,面对慈禧太后的问话,李莲英回答道:“您应该赐给他什么、什么……”这种回答方式,即合理可行,也符合要求,但是慈禧太后会怎么想呢?
毋庸置疑,慈禧太后一定会雷霆大怒,一发不可收拾,她一定会马上翻脸:你李莲英是一个什么东西,敢在我这里指手画脚,大清是你做主,还是我做主!可见,如果李莲英真的这么笨,他估计早被慈禧太后砍头了,而他能够在这位内分泌完全紊乱的慈禧太后身边,待了整整四十年之久,李莲英自有一套独特的办法。
李莲英的这句话,其表面意思是:“慈禧太后,您赏赐他什么都可以。”但潜台词是:“这个人非常不错,太后您随便赏赐,越多越好。”要知道,对于身处深宫之中的慈禧,她对外界的事情,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一问三不知,而她所有的消息来源,全都是李莲英提供的,所以李莲英对胡雪岩的印象,才能决定这个人是否可以重用,而现在的结果是,李莲英对胡雪岩的印象,那是非常不错(毕竟一个宣德炉进去了)。
慈禧太后是何等聪明的人,李莲英的这种弦外之音,她立刻听明白了。最后,慈禧太后想了想说道:“这样吧,看在左大人的面子上,我把四省的税收代理权,全都交给阜康钱庄好了。”
哪四省?就是今天的江苏、江西、福建和浙江。
从地图上咱们能够看出来,这四省都是中国富得流油的地方。按照当时的计算,这些地方所征缴的粮食,占了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而这些地区经济之繁荣,商业之发达,更是独步天下,这些地区所征缴的赋税,更是占了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三。
发财了,彻底发大财了!要知道,慈禧太后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送给了胡雪岩整整四座金山,让他张开双手都捧不完。虽然公款公用,胡雪岩不能挣里面的一分钱,但是有了这么一笔巨资,足以让胡雪岩的经济帝国彻底运作起来,可以让他去投资更多的产业,赚取更多的金钱。总之,慈禧太后的这次封赏,绝对让胡雪岩满载而归。
还有一件事情,因为获得了四省税务的权力,胡雪岩也得以加官晋爵,他获得了一个从二品的大官:四省布政使。而胡雪岩自己,也终于戴上了一顶太后御赐的官帽。
按照大清的规定,一顶官帽的顶部,要镶嵌一块不同颜色的宝石,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尊贵无边的身份。但是,后来随着大清的没落,国家入不敷出,所以只能用玻璃代替了宝石,并且重新规定,一品、二品镶嵌红玻璃,三品、四品镶嵌蓝玻璃,五品、六品镶嵌白玻璃,七品及以下不许镶嵌玻璃。
就这样,凭借着四省布政使这个显赫的头衔,胡雪岩终于戴上了一顶官帽。而且从这一刻起,这个出自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一个无权无势、寄人篱下的放牛娃,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跃成为了富可敌国的一方重臣,管理中国首富之区的朝廷重臣,一个真真正正的“红顶商人”。
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仅要未雨绸缪,更要不惜成本。胡雪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舍得花钱,因为成本的背后,一定还有成本;而利益的背后,一定还有利益。”
比如说,在这次贿赂李莲英的过程中,我们只看见了胡雪岩花五万两白银,购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他的成本;但实际上呢?为了打探到李莲英的各种喜好,为了能够面见到李莲英,胡雪岩肯定求了不少人,而这些我们所看不见的,就是那些“背后”的成本;反之,胡雪岩获得了四省税务权,成为了一位红顶商人,这就是他的利益,而背后的那些真正利益,估计只有他自己说得清楚吧!
“成本的背后,一定还有成本;而利益的背后,一定还有利益。”
这就是胡雪岩,带给我们的别样启示。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2781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4-11 22:03:00

更新时间:2020-03-19 15:11:12

评论数:8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