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大歌lss 158楼 2014-05-06 00:07:32
每天一帖太少了,太少了,上来一个小时我就全部看完了,不行,看来还得买书才过瘾。
-----------------------------
电子书,每日更新一贴,大约3个月能更新完,怎么说也得给人家纸质书留点活路,要不书卖不动,我这也就没法生存了,对不?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马上过万了,这本书不容易啊。。。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四季反常,天灾不断,亡国之象也。
由于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也就谈不上还钱了。在这种背景下,胡雪岩钱庄的生意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钱变成了赖账、死账,他越来越难经营下去了。
就在胡雪岩生意即将濒临破产、关门大吉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胡雪岩的命运。而这个改变胡雪岩一生的“贵人”,就是那个曾经的落魄书生——王有龄。
等了整整四年,你终于回来了!这么多年,你到底去了哪里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北上投供
拿到了需要的金钱,在拜别胡雪岩后,王有龄不敢怠慢,一路乘舟北上,目标直指京师。一路无语,在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后,王有龄顺利乘船来到通州;在这里,王有龄弃船登陆,又走了一段路程后,终于来到了北京。
看着这座雄伟的京城,王有龄一时间感慨颇多,他在心中不断祈祷着:一是希望“投供”一切顺利;二是一定要报答胡雪岩的知遇之恩;三是看着沿途饥寒交迫的百姓,王有龄的心中燃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他发誓一定要当一个好官,一个永载史册、光宗耀祖的大清官。
话虽如此,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在进入这座雄伟的北京城后,王有龄顾不得京城那美丽、壮观的美景,直奔吏部,准备投供。但是等到了吏部后,王有龄却大失所望了。
京城,不愧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全国各地来吏部投供的候补官员,居然达到千人之多。面对这么多的人,这已经不是花钱的问题了,你要是没有点儿关系,那就一直轮班排队吧,一直排到你死为止。
面对这种局面,王有龄心急如焚,却也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在投供这件事情上,以前的王有龄太天真了,他天真地以为,自己的祖父、曾祖父都曾经在这里当官,所以在京城里,自己怎么着也能碰见一个熟人,替自己打通点儿关系,但是等真正身居其中、切身体会后,王有龄才知道那句话真正的含义:
不到北京,真不知道自己官小。
京城,这座卧虎藏龙、能人辈出的城市,他已经给这位初出茅庐、不懂世
故的愣头青王有龄,好好地上了一课。那么,在这座雄伟的城市中,我应该找谁呢?谁才是我命中的贵人呢?一时之间,王有龄彻底没有了底气。到了最后,王有龄决定去碰碰运气,京城里面这么多的官员,肯定有不少
是自己的老乡,万一碰到了自己的熟人,能不能帮忙再说,至少能为自己说句
话呀。而为了找到这些同乡,王有龄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京城的福建同乡会。咱们之前说过,王有龄是福建侯官人,当时的福建,还属于中国边远地区,
不是现在的沿海开放省份,更不是旅游经济特区。当地的人生活极其贫苦,为了谋生,许多福建人都迁到了内地。而为了不被当地人欺负,以及照顾自己的老乡,所以这些人就成立了各种同乡会,用来招待、救济、帮助自己的老乡。
除此之外,由于这些同乡会的人在当地生活多年,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信息的储备量更是惊人,所以找到福建人在京城的同乡会,则成为了王有龄“投供”的第一步棋。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美茵之星 168楼 2014-05-07 18:32:47
看的好不过瘾,每日一帖太少。
希望楼主一定坚持贴完阿,照顾一下买书不方便的时差党
-----------------------------
肯定贴完,不过只能一日一贴,照顾一下卖书者的感受哈,哈哈。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kk108ty 170楼 2014-05-07 22:37:33
马克一下,养肥再看
-----------------------------
哈,好,我会慢慢更新的。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att_2014 174楼 2014-05-08 10:04:45
读了这本书就能发财了吗?
-----------------------------
必要不充分条件。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话虽如此,但是京城那么大,人生地不熟的,找个地方也不容易。对于这个问题,王有龄自有妙计。虽然在京城的福建人很少,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却彻底暴露了这些人的
行踪。因为福建人几乎都在干一个行业:茶商。如今但凡说起茶叶生意,十个茶商里,有七个都是福建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都要归功于福建这块神奇的土地。
福建是中国最神奇的一块土地,它拥有全中国最长的海岸线,而全省 90%的土地都是山,其余的土地也是盐碱地,几乎就没有什么耕地。但是这里却出茶,而且还都是名茶。
由于质量好、口碑佳,福建的茶叶得以行销全国、驰名中外,而且喝得起这些福建茶的人,大都是一些达官贵族、各路豪强,人家有的是钱,所以跟这些人做生意,福建茶商也都是家财万贯,并且他们更是聚集了无数重要的人脉。
要想在这座京城里,找到一个卖茶叶的福建人,那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嘛。没过多久,王有龄就找到了一间茶馆。在这里老板的帮助下,王有龄很快就跟京城的同乡会取得了联系。
在异乡遇到了家乡人,感觉自然十分亲切,大家见了面以后,王有龄二话不说,立刻给大家送上了见面礼,权当是入伙费了。
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看见了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大家全都换了一副嘴脸,各种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的关怀,全都扑面而来。当然了,大家更加关心的是,你王有龄到底有什么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帮得上的,你尽管说!
一听这话,王有龄立刻敞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从家道中落、花钱捐官、父亲惨死、街头流浪、贵人施援、历经险阻、来到京城、无人相助等事情,狠狠地说了一遍,再加上王有龄那极富煽情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最后说得大家全都声泪俱下,花鸟也为之动情。
最后,在听众的一片欷歔声中,大家全都感动不已,以至于纷纷解囊相助,并且发誓,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为这个年轻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了,如果帮助这位年轻人日后发达了,自己那也是能够沾上光的。
在这些见多识广的同乡帮助下,王有龄开始一一细数这些在京为官的当朝红人,从当朝首辅穆彰阿,再到现在的第一红人曾国藩,最后到唐鉴、倭仁、李鸿章这样的小人物,王有龄整个细细数了一遍。
数到最后,王有龄彻底绝望了,这些达官显宦、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一个也不认识,如果突然登门拜访,人家怎么会搭理自己,这不是自取其辱、自找苦吃吗?退一万步说,如果靠这些同乡帮忙引荐,这中间又要绕多少道弯,又要花多少银子,我身上哪里有那么多的银子?
就在王有龄深陷无限绝望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让他眼前一亮。
这个拯救王有龄命运的人,他叫何桂清。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killerluyufei1 177楼 2014-05-08 13:25:06
更新呢
-----------------------------
更新的了。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david_new_code 32楼 2014-04-14 20:41:39
翻过一个山头时,胡雪岩回头望了望那已经很渺小的家,握紧拳头说道:“等我出人头地后,我一定会回来。”说完,胡雪岩紧了紧背在身后的包裹,大步走向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
这话哥也说过,
-----------------------------
@bodhi1999 183楼 2014-05-08 16:51:42
貌似大志向都是立于年少时,成年了反倒磨灭了
-----------------------------
嗯,所以贵在坚持。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马瑞克123 185楼 2014-05-08 21:58:43
下文呢
-----------------------------
马上上菜。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他乡遇故知
何桂清,道光时期重要的大臣,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年间,此人历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等职位,可谓位极人臣、威震天下了。
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究竟与王有龄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王有龄小的时候,王家还是很有钱的,虽然称不上富甲一方,但也绝对是一个小康之家。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王有龄小时候还是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但是,由于他小时候特别顽皮,对于读书也没什么兴趣,所以他读书并不怎么好,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根本原因。
看见自己儿子这么不爱读书,王有龄的父亲这个愁啊,我这辈子已经没戏了,如今儿子也是这副德行,要是再这样下去,我王家岂不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所以他必须得想一个办法,好好解决这个问题。
话虽如此,但是“人的命、天注定”,对比那位只会拼命读书的曾国藩,王有龄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不管是严加管教,还是物质诱惑,或者是精神教育,王家使尽了各种办法,依旧对王有龄没有任何的作用。
到了最后,王有龄的父亲彻底绝望了。在一次痛骂儿子,借酒消愁后,王有龄的父亲没有回到自己的房间,而是一头扎进了仆人老何的房间里。按照他的本意,他就是想吩咐老何烧壶水,好让自己醒醒酒。
可是,就在王有龄父亲看见老何儿子的时候,他的酒突然就醒了,而他的双眼,更是散发出了“如获至宝”的金光。
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老何的儿子何桂清,他正拿着毛笔,在桌上艰苦地练着字,而且字写得非常不错。
“如果这是我的儿子,那该多好呀……”此时此刻,看着这位艰苦努力的少年,想着自己不务正业的儿子,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性格,差距怎么差这么大呀?
就在这个时候,王有龄的父亲灵机一动,他要让这个孩子上私塾,成为自己孩子的陪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何桂清这样用功读书、认真听课的孩子坐在王有龄的旁边,他也一定会受到影响,进而也酷爱学习吧。
事实证明,这就是王有龄父亲的一厢情愿。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有龄的父亲还是讲述了自己的请求,他希望何桂清能够来私塾上学,好好地陪自己这个不肖子读书。而面对这个请求,老何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相信这种“天上会掉馅饼”的好事。
在古代,孩子上学主要去“私塾”,就是个体经营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都是有名的大儒所开,而且人家这种学校讲究“宁缺毋滥”。为了不砸掉自己的金字招牌,他们轻易不收外人,您要是没有关系、没有亲戚朋友帮忙,有钱也没用,而且这种私塾学校的学费,也是奇贵无比。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frankwei1888 2014-05-09 11:53:55
记号,养肥再看
-----------------------------
@killerluyufei1 190楼 2014-05-09 13:23:55
我也是
-----------------------------
哈,那别着急哈,最近这段时间重点推曾国藩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9273-1.shtml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zsh8118 187楼 2014-05-09 10:19:51
能再慢点吗?现在什么都搞饥饿营销。。。
-----------------------------
@美茵之星 192楼 2014-05-09 15:35:29
hehe delay of gratification
-----------------------------
不是饥饿营销了,每日一贴,绝对兑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如果放在以前,这种上私塾学校的事情,那根本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但是现在,何桂清真的梦想成真了。
由于与王有龄家境不同,所以对于何桂清而言,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而且由于他的脑子非常好使,学习也非常刻苦努力,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何桂清的学业就突飞猛进,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反观王有龄,他的学业依旧原地踏步,根本没有任何的起色,从他后来的成绩来看,王有龄并不笨,只不过,他是真的不爱学习。
当然了,何桂清对于他而言,他并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而是又多了一个玩伴。从那以后,只要一下课,这两个孩子就会跑出去玩,他们干一样的事情,玩同样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他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对方的知己。
当然了,每次看到这幅场景的时候,王有龄的父亲都会悔恨无比,他一定会用脑袋去撞墙。
后来,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何桂清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终于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随着他把自己父亲接到京城后,何桂清就与王有龄失去了联系,两家也再也没有了关系。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王有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何桂清的仕途之路居然如此顺利,他已经位极人臣,成了一位大清的二品大员。
回想往事,何桂清这个看门老头儿的儿子,居然变成一只金凤凰,从秀才、举人开始,一直金榜题名、位列翰林,最后官居户部侍郎,成为了大清真正的擎天一柱;而自家这个真正的豪门士族,居然家道中落、代代衰败,最后居然到了无钱投供、勉强糊口度日、几近饿毙街头的地步。
两者这么一对比,真是应验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句话。
何桂清与王有龄的故事告诉我们,风水轮流转,不同的人生态度,完全可以造就不一样的结局,正因如此,这大千的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既然知道了这位何大人,王有龄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无论如何,不管用上什么样的办法,王有龄都要见他一面,所以在花了无数的金钱,打通了无数的关系后,王有龄终于见到了这位何大人,这位小时候天天与自己玩耍的何桂清。
如今老友见面,还是十几年没见的“玩伴”,两人自然寒暄欷歔不已。回想当年在王府的点点滴滴,叙谈当年的同桌之情,俩人自然谈得是不亦乐乎、高兴不已。
虽然王有龄与何桂清是老友相见,但碍于现在他们身份相差悬殊,所以在谈话的时候,王有龄都要察言观色、小心应付,而他的内心,更是喜忧参半、忐忑无比。
喜的是,何桂清的突然出现,让本来没戏的“投供”出现了转机,只要何桂清肯帮助自己,那么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逢凶化吉;但是忧的是,世间变幻莫测,人心更是难料无边,如今已经位极人臣、飞黄腾达的何桂清,他还会念及儿时的情意,为了当年的友谊帮助自己一把吗?如果他选择了不理不睬,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这种种的假设,纠结的心结,它们一股脑地充满了王有龄的内心,他只能感叹造化能人,郁闷地喝着小酒,痛苦地等待着老天爷最后的决定。
但是,当王有龄听见这句话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转机,终于到了。
“王老伯近来身体可好?”
等了这么久,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一听到何桂清询问自己的父亲,王有龄不由得悲由心生,他痛苦无比地回答道:“家父先前与我到杭州捐官,谁曾想,在杭州,家父已经……”
还未说完,王有龄立刻失声痛哭不能自已,在擦干自己的眼泪后,王有龄一股脑儿说出了最近所有的遭遇,最后他含着热泪对何桂清说道:“家父生前遗愿,希望我能够虚补一个官职,如今我穷困潦倒,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才冒昧来见兄长,希望你无论如何要帮帮我,以告慰我父亲在天之灵。”
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还能不帮忙吗,何况何桂清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辈。当听说王老爷子不幸逝世后,何桂清也痛哭不已,在他的定义中,如果不是王老爷子的援助收留,还让自己上私塾学习深造,很可能他们父子早已流落街头、暴尸荒野了,更何谈今日之成就。
到了最后,何桂清动了恻隐之心,既然今生无法报答恩公,那么照顾一下恩公的后人,也算是自己聊表寸心,告慰恩公的在天之灵吧。
在擦干了自己的眼泪后,何桂清对王有龄说道:“我不会忘记恩公的旧情,一定会全力帮助你,说吧,你想到哪里补缺任职?”
一听这话,王有龄擦干眼泪说道:“我想回杭州任职,一来,我父亲惨死在杭州,我要回去终生为其守孝;二来,我的恩人在杭州,我要回去报恩。”
听到这番回答后,何桂清立刻竖起了大拇指,他佩服地说道:“好,有情有义,不愧为恩公之子,假以时日,你定能成为忧国忧民的好官。既然你想回杭州,那也不是什么问题,新任命的浙江巡抚黄宗汉,他与我是同科进士,我们之间还有一些交情,待会儿我写一封信,让他好好照顾一下你。”
话虽如此,但是何桂清清楚知道,黄宗汉这个人是一个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的人,就是有自己的举荐信,要是没有银子,王有龄这趟也是白搭。
所以到了最后,何桂清又交给了王有龄五千两银子,但是碍于好友的颜面,他没有点破这些银子的真正用途,只是对王有龄说了一番“这笔钱是自己的一点儿心意,还请你笑纳”之类的话。
何桂清的这番言论,王有龄压根儿就没有听懂,他真以为这笔钱是路费呢,所以没有任何的拒绝,他就心怀感激地接受了。
那么,秉持着这种“信仰”的王有龄,他能够“投供”成功,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官职吗?
一个字形容:悬。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来自星星肥皂 205楼 2014-05-11 23:38:31
马克,养肥了再看。。。楼主今天更好多,辛苦了。。。
-----------------------------
不客气,应该滴。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捐官成功
在拿到这五千两银子和推荐信后,王有龄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虽然依旧要受鞍马劳顿、颠沛流离之苦,但此时王有龄的心情,岂能同日而语。
一路顺利地回到杭州后,王有龄立刻去巡抚衙门求见黄宗汉,并递交了何桂清的推荐信。
当看见这封推荐信后,黄宗汉就已经知道了,此人与何桂清一定交情匪浅,既然大家都同朝为官,这个人情我是一定要给的,就安排王有龄一个肥缺吧。
想到这些,黄宗汉就对王有龄说道:“你太客气了,我和根云都是好朋友,他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所以咱们也是好朋友,既然都成为好朋友了,所以你的事情我绝对办到,这个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在中国官场上,“没有问题”这四个字,实际上是最有“问题”的,既然都没有了“问题”,那么你何苦再讲呢?所以一旦说出“没有问题”这四个字,
就代表着“有问题”,而且还是很大的“问题”。
在傻傻地等了几天后,不管王有龄如何去追问,黄宗汉那边依旧什么消息也没有。这一下子,王有龄彻底慌了,他的心里开始七上八下,晚上也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到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王有龄,他只能又从杭州跑回北京,再去求何桂清给自己想一个办法。
看见老友去而复归,何桂清自然很是高兴,他以为事情已经办成,王有龄这是回来谢礼来了,所以他迫不及待地问道:“结果如何?”一听这话,王有龄哭着回答:“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何桂清一听,这家伙太实在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什么社会经验都没有,所以到了最后,何桂清只能道出整个事情的真相,他笑着对王有龄说道:“你想错了,我给你拿五千两银子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去打点黄大人呀!”这番话,立刻说得王有龄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恍然大悟道:“哎呀,
你看我这个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何桂清继续笑着说道:“不是你没有想到,而是你不舍得花钱而已。”事实也正是如此,自从经历了贫穷和饥寒后,王有龄就彻底懂得了银子的重要性,此时此刻的他,再也不是那个纨绔成性、不知好歹的富二代、贵公子了。只要是银子,王有龄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花,以免重蹈覆辙,何况这还是一笔五千两的巨款!
只有经历过贫穷,人才能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跟那些花钱如土、纨绔成性的人去谈金钱、谈理想、谈人生,那无疑是自取其辱、对牛弹琴。
为了防止王有龄再次无功而返,何桂清索性就给他上了一课,将如何送礼,如何打通关节,如何填补实缺的过程,完完全全、详详细细地给王有龄讲了一遍,这才让他重回杭州,去为自己某一个官职。
第三次回到杭州后,王有龄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立刻选了几件昂贵的礼物,然后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带着这五千两银子,去面见这位黄宗汉大老爷。
看见了白花花的银子,黄宗汉立刻乐开了花,他高兴地对王有龄说道:“王兄真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你先回去吧,我一定给你安排一个妥善的职位,你就放心吧。”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正式任命王有龄的委任状就下来了。只不过,委任王有龄的职务,不是他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盐大使,而是另外一个职务:海运局衙门坐办。虽然这个职务也是一个“肥缺”,但是对于现在的王有龄来说,它虽然好吃,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搞不好,还会彻底崩掉自己的门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海运局衙门坐办”这个职位涉及大清一个根本问题——运粮。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kk108ty 208楼 2014-05-12 14:27:50
怎么不更了。。。
-----------------------------
一直在更新啊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第六章 小试牛刀

漕运的那些事儿

从古到今,中国的北方就不是主要产粮区,但是人人都喜欢去城市生活,所以北方变成了人口涌入最多的场所。
北京这座雄伟的帝都,为了应付这数百万的“北漂”,每天都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再加上自明朝皇帝建立的“天子守国门”政策,国家为了巩固边境,势必还要养大量的士兵。虽然有军屯制度(平时种地,战时充兵)可以解决士兵吃饭问题,但是到了后来,面对几十万驻防在北京周围的八旗、绿营士兵,这个制度也无济于事,甚至名存实亡。
看那雄伟无比、车水马龙的帝都,瞅着那无数的官员、百姓和士兵,他们都要吃饭,你让这些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可能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说了,从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这不就解决了。
如果您这么想,那么恭喜您,您也找到了解决此问题最大的难点了。如何运输,怎么运输?
粮食的问题之所以这么难,主要是出在了运输上。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轮船,运输基本靠人和马。这还不算,中国古代的车辆设计极其落后,我们一直解决不了四轮车辆的转向和操控问题,所以只能设计出独轮的人力车或者是两轮的畜力车。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这种车的装载量都很小,再加上全国道路都十分简陋,车轮和车身之间也没有减震装置,所以这种车极难行使,因此每天的速度都不快。今天我们从南京到北京,乘坐现代化交通工具都需要不少时间,而以当时的速度来算,要是走这么一趟,至少需要一个月。
如果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咱们就不能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负责运输的人和马,他们也是要吃饭的。因此,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多么想为国捐躯,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在吃光自己运输的粮食前,他们绝对不想被饿死。 这就完了。所以,如果你选择从陆路运输粮食,那么你必须准备那些运输者的口粮,让他们推两车粮食上路,吃一车,运一车,等到了目的地,让他们交出没有吃完的口粮,这就算是交差了。而在通过成本计算后,您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吃掉的那部分粮食,远远比运过来的粮食多得多。
所以再综上所述,如果哪个倒霉的王朝使用这种办法运粮食,那么等待
它的命运将有一种,且只有一种——破产。古人云:“千里不送粮。”这真是一句大实话。但是问题来了,你不运粮也不行呀,整个北方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
大家全都得吃饭呀,所以到了最后,清朝政府只剩下唯一的选择了:“河运”,
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漕运”。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选择河运,那么也会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不通。虽然早在公元 610年的时候,隋炀帝就倾尽全国之力,修筑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但是经过岁月的磨蚀、战火的摧残,这条运河早已不堪重负,甚至残破不堪,直到康熙年间,大清政府才派治河名臣靳辅、于成龙先后治理这条运河,所以这条历时千余年的运河,才算正式重获新生。
如今这条南起杭州,北抵京师,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两千多里的水道,为大清朝带来了一百五十年的繁荣盛世。但不幸的是,连年的灾害,不断的战乱,已经彻底摧毁了这条运河,导致其部分地段河底积淤过高,甚至高过了人家的屋脊,成就了一番“春水船如天上行”的神奇场面。
在这种背景下,河道的堵塞程度,已经到了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嘉庆末年,河道堵塞几乎成为“绝症”,而到了道光年间,更是到了“不治则死”的地步。
这样问题又来了,整修河道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在任何王朝都是国家重点投入项目,它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动力,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动摇国家根本,甚至导致国家灭亡,比如炀帝修京杭大运河。
除了历史遥远的隋朝,年代更近的元朝,也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明明是修理河道,结果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上面还赫然写着两句话:“挖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鉴于这个原因,所以自明朝以降,历代皇帝便再也没有动过这条运河一下。后来,到了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这三位明君才相继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财力和时间,重新治理好了这条河。
所以说,治理河道非同一般,除非是强国盛世,否则你想都不要想。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2781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4-11 22:03:00

更新时间:2020-03-19 15:11:12

评论数:8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