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每日保持更新)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胸器在人间 212楼 2014-05-13 14:07:11
楼主够昂!写得精彩。
-----------------------------
多谢夸奖!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而道光时期,中国却不是一个强国盛世。
道光,道光,这个年号本来是“大道光辉”之意。却不承想,在道光皇帝执政年间,大清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一条长达一百多年的完全黑暗的路。
既然无法全力治理河道,那么对于道光皇帝而言,小打小闹地打几个补丁,凑合着用一下,这还是可以的吧。
事实证明,这也是道光皇帝的一厢情愿,痴人说梦。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5年),在这一年的整修河运过程中,道光皇帝花了一百万两银子,他准备运二百万石粮食入京,结果走了一个月,道光皇帝却越发地感觉到:形势不妙矣。
原来,天灾的影响,黄河正在处于前所未有的枯水期,而倒灌运河的其他河水有限,所以导致运河的水位浮力不够,它根本就托不起这些漕运的船只。而为了能让这些船只继续前进,只能用纤夫在岸上拉,那真是举步维艰呀。
面对这种局面,原两江总督孙玉庭立刻上疏朝廷,他希望停止用运河运粮,而是改为“盘坝接运”。
所谓的“盘坝接运”,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运河中临时修一条河道,把所有的水都引流到这条临时的河道中,只让漕运的船只通过,事后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态体系,再毁坏掉这些临时修好的水道。
虽然这个“盘坝接运”的方法很好,也不会扰乱其他运河的水系,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太贵。可不是吗,平白无故修这么一条水道,还是一次性的,任谁也会心痛不已,何况还是那位以“抠门”见长的道光皇帝。
为了能够说服这位抠门的皇帝,原两江总督孙玉庭在算了无数遍,精益求精到极限后,他上报了这条临时运河的预算:共需白银一百五十万两。
整整一百五十万两呀,还是一个一次性的工程,你杀了我得了!看见这封报账表以后,那 “抠门”皇帝道光,心疼得直吐血,但是此时此刻的他,根本没有第二个选择。
如今时节已经是初夏,按照往年的惯例,所有的粮食都应该到达通州了,但是现在呢?大批的粮食还滞留堵塞在淮南一带,而且根本没有再继续前进的意思。要知道,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北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粮。要是粮食晚运到北京几天,京城就会出现为粮食而恐慌的局面,甚至引发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付这前所未有的无粮局面,道光皇帝已经下了八百里急诏,他命令奉天(今辽宁省)调运粮食入京,以缓解京城无粮的压力。但是奉天本来就人烟稀少,产粮不多,它不可能成为京城的粮食供应地,更不可能解决北京及周边这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所以到了最后,即使是千难万阻、成本奇高,清政府也必须保证漕运,保证这条运粮生命线的正常运行。
面对这日益严峻的局面,不堪重负的道光皇帝只能掏钱,但是大清国库空虚,在一通东挪西借后,只勉强凑够了一百零二万两白银,这才让孙玉庭开始修筑这条一次性的运河。
至此,为了运送这批二百万石的粮食,大清政府已经先后投资了二百多万两白银。别说经济学专家了,就是傻子都知道,这笔买卖已然亏到了极点。即使赔成这样,道光皇帝在无限懊恼之余,还是有一丝希望的,也许在这场赔钱的买卖中,孙玉庭还可能为自己省点儿钱。
虽然道光皇帝的想法不错,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月,孙玉庭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道光皇帝这最后的希望,已经被他击得粉碎。
原来,因为这条临时的运河造价惊人,一百零二万两白银根本就不够,所以这二百万石漕粮仍然无法前进。在万般无奈之下,孙玉庭只能再次申请拨款,而在这次要钱的申请中,孙玉庭深知道光皇帝崇尚节俭的秉性,所以他不要现金了,而是要手中的漕粮。
据《清史稿》记载:孙玉庭请求截取一半的漕粮,即一百万石,现场折合成为工资,用于开凿运河之用。
我相信,当道光皇帝看见这封奏折的时候,直接气死了过去。
本来,用二百多万两白银,去投资运输二百万石粮食,这已经是赔到家、赔到死的买卖了,如今又要再赔损一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庶民之怒,无非就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而天子之怒,则要“伏尸百万,血流成河”!到了最后,忍无可忍的道光皇帝下旨:原两江总督孙玉庭、现任两江总督魏元煜以及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人等,全部革职查办,并交由六部会审,所有家产充公,永世不得为官!
整人整成这样,可见道光皇帝真是急。
没过多久,六部会审的结果就出来了,该降职的降职,该退休的退休,该滚蛋的滚蛋,并且全额赔偿这次运粮损失的费用,而作为“主犯”的孙玉庭,道光皇帝却是特殊“优待”。
道光皇帝认为,如果将孙玉庭贬为庶民,等于把他从漕运的纷扰中解救了出来,这太便宜他了。于是道光皇帝下旨,命令孙玉庭到运河工地上班,所有工资充公,不赔完了不让走。
就这样,在道光皇帝的“精心呵护”下,已经七十二岁高龄的孙玉庭,只能拿起铁锹泥铲,在施工地上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而他的赔款数额,更是创造了大清王朝的一个追赃纪录。
由于此次漕运的金额巨大,孙玉庭的那点儿工资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道光皇帝还特意留下遗诏,孙玉庭如果赔不了,就让他的子孙接着赔,要么赔完,要么死光。
于是,这笔钱就一直赔下去,一直赔到孙玉庭儿子的儿子的儿子,这笔钱都要一直赔下去,直到大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这追赃行动才正式结束。
可见,得罪谁,也是不能得罪皇帝的。
虽然严惩了孙玉庭,也于事无补,到了最后,还是只有一百万石粮食运到了北京。经过了这么一件事后,道光皇帝算是想明白了,与其再指望那条疲惫不堪、百废待兴的运河,还不如指望其他的办法。
最后,道光皇帝想到的办法是:海运。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我的另外一个帖子《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9273-21.shtml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海运的那些事儿

海运粮食的办法,并不是清王朝首创,早在明朝成祖朱棣年间,为了对抗北面蒙古大军,朱棣就下令从海上运粮。
借助当时的船只(注意这里),这些粮食从江苏、浙江等地下海,驶过北洋,最后由山东、天津、直隶(河北)等地上岸,最后抵达京城。
话虽如此,但是以前不比现在,船只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而且海面风浪太过猛烈,导致安全系数骤减。在明清两朝,如果运输十万石粮食,能够安全地运到一半,皇帝就已经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
但是河运是真的不能用了,已经彻底歇菜了,所以道光皇帝只能选择海运了。
况且,海运这个办法,他也不是第一次用。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年),为了开展海运,道光皇帝下旨,调陶澍为江苏巡抚,升琦善为两江总督。面对这场人事变动,稍有头脑的人就会明白,道光皇帝这是要大干一场了。更何况,之前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他已经上疏了著名的《通筹漕河全局折》,强烈提倡海运,以代替这个无可救药的漕运。
在这个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海运运粮行动,正式登上了这个历史的舞台。而那个刚刚投供成功的王有龄,不但成为了一名“海运局衙门坐办”,还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事实证明,虽然有幸成为历史的中心人物,并且获得了这么一个“肥缺”,但是此时此刻的王有龄,真的是一点儿也不想干。
所谓的“海运局衙门”,是专门为海运创建的衙门,主要领导为“总办”,
相当于现在的局长;而王有龄的职务是“坐办”,虽然算不上是局长,也就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但是这个“坐办”,却是一个掌管“实际工作”的人。因为可以落实到基础,所以这个“坐办”的职务,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是一个众星捧月、人人追逐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坐办”这个职务,拥有三个超高的权力。首先,既然是国家找你运输,势必要给你一笔运输费,且数目不小。而对于那些商家来说,由于装载的都是茶叶、布匹之类的商品,它们的重量本来就不足,所以为了对抗汹涌无比的大海,他们需要用石头来压仓,用来保持船只的稳定性。现在好了,正好用粮食来压仓,既不影响自己茶叶、布匹的贩运,且省了搬运石头的麻烦,还能挣一笔不菲的路费。因此单凭这一点,王有龄都是这些商人争相争夺的目标。
其次,既然是运粮,那么肯定也要收粮,而且也是用国家的钱去买粮,还不是想吃多少回扣就吃多少的回扣?所以单从买粮这笔钱中,王有龄就能大捞特捞一笔。
对比前两项,这最后一项,才是王有龄真正捞钱的“资本”。与盐大使一样,“海运局衙门坐办”是管理营业执照的地方,而要想扩大自己的业务,或者是来分一杯羹,除了巴结奉承王有龄以外,好像没有第二种办法。
综上所述,“海运局衙门坐办”这个职位,绝对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职位。既然这是一个肥缺,那么他的职务重不重要呢?四个字形容:可大可小。如果粮食按时送到,那么这个职务就无关紧要,该贪污贪污,该挣钱挣钱;但是如果粮食送不到,那就要承担天大的责任了。您想呀,皇帝要是没有粮食吃,还不扒了你的皮!所以,海运局这项工作,说好办就好办,说难办也难办。如今的王有龄,他就碰见了“难办”的时候。首先,在前一年,由于浙江闹旱灾,很多田地都颗粒无收,钱和粮食都很难征收上来, 如今漕米欠账太多,已经高达三十多万石。其次,虽然是海路运粮,但是这些粮食的入海口在上海,所以只能请“一些人”帮忙,从河道运送到上海。但是,因为朝廷改了海道,彻底破坏了“这些人”的饭碗,所以粮食运不出去,这些人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肯再出力?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已经过去的 230楼 2014-05-14 23:34:40
胡雪岩哪里人?
-----------------------------
徽商嘛,安徽人。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呕血烂泥废材 221楼 2014-05-14 17:53:19
官商勾结还用什么智慧?
-----------------------------
你不觉得的这更需要智慧吗?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holden2013 224楼 2014-05-14 21:48:03
中国特色商人集大成者,无耻!
-----------------------------
不要上来就喷,实际上,当时清政府让左宗棠收复新疆,但是不给军饷,如果不是胡雪岩帮筹办,能收回来吗?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干革命的 240楼 2014-05-15 10:00:22
记号
-----------------------------
3q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cndx8351 243楼 2014-05-15 10:18:58
lz个把月了还没更,求速度啊求速度
-----------------------------
我晕,咋看出来我个把月没更新。。。。
每天都更新的。。。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zlenjoy 250楼 2014-05-15 12:30:35
坐火箭更新
-----------------------------
不好意思,我坐的是小毛驴。嘎嘎。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平凡的烦 9楼 2014-04-12 07:58
板凳
-----------------------------
@ldfnyy11 252楼 2014-05-15 15:07:49
顶,MARK一下
-----------------------------
多谢。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被保护动物 266楼 2014-05-16 01:43:51
写得好看
前面有人说楼主絮叨,那是他进错了地方啊
-----------------------------
说书嘛,肯定有絮叨地方。哈哈,多担待!~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这些不肯出力帮忙的人,我们称为“漕帮”。殊不知,这也是王有龄,乃至大清政府都不敢招惹的一帮人。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二十年前,即道光六年(公元 1826年),在这一年中,为了替换这个无药可救的漕运,道光皇帝突然下旨:
目前借黄济运,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必将留下后患。从前有海运之说,意见纷纭,并无定见。朕想江苏、浙江等地濒临大海,商船装载货物,驶至北洋,在山东、直隶、奉天各口岸卸运售卖,一年中往来数次,似海运尚非必不可行。朕意欲将各地应纳漕米改雇大号沙船,让水手小心驾驶,定能履险如夷。其他如风涛之警,盗贼之事,也不必担心。只是事属创举,办理不易。但不可畏难,束手坐视,漠不关心。有关单位应该广咨博采,通盘经画,不存成见,将海运相关事宜一一熟筹,据实具奏,候朕裁酌施行。
这篇上谕,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运运粮的先河。
在这次海运的过程中,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有一百三十万石的粮食运到了天津,整个过程更是颗粒无损,不溺一人,安全系数之高,更是创了大清未有之格局,甚至在漕运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更让道光皇帝高兴的是,海运的运输速度快、周期短、漕米损失低,这些优点都让漕运望尘莫及;更有甚者,因为没有层层设立关卡,所以官吏们也没有了从中盘剥、中饱私囊的机会;而且,所用船只由商人自己负责,这也节省了漕船建造、维修、管理的费用,更是大大节省了运粮的成本。
据后世的经济学家分析,海运的成本,仅仅是河运的四分之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却在第二年,被道光皇帝自己叫停了。
原来,自从经历了这次海运以后,那些既得利益者们,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财之道。虽然这些理由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这些孙子用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的伎俩,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向道光皇帝阐述了三个反对的理由:
第一,海洋中礁石密布,艰险难行,天庾正供,不可尝试于不测之地。
第二,旗丁不谙海道,船户又皆散漫无稽,设有延误,关系匪细。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海里石头太多,风浪又太大,所以不好走,风险系数太大,肯定有什么不测;而且漕丁不认识海路,让民船来运,他们又散漫惯了,很难稽查(检查走私),要是万一延误了运粮时间,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
事实上,虽然这两个理由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嫌,但是这些言语,还是句句说到了道光皇帝的心坎里。要知道,对于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而言,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这些商人们去处理,换了谁在金銮宝殿上坐着,也会吓出一身冷汗呀,何况这还是关系国家命运的“运粮”。
而对于一个大陆民族来说,要让他们信赖浩瀚无边、深不见底的海洋,更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了的。在这次漕运过程中,道光皇帝的心就一直在嗓子眼儿里,他真是捏了一手冷汗呀。按照道光皇帝自己的定义,这要是哪位神灵不高兴了,直接把这些粮食付之汪洋、打了水漂,自己就算全完了。
所以,在海运运粮顺利完成后,道光皇帝为了表示对神明的谢意,他亲笔写下了“安澜利运”、“宣仁利涉”、“湉波济运”三块大匾,并且悬挂在天后庙、风神庙和海神庙中。
可见,在当时的中国,那高深莫测、深不见底的海洋,给了这些中国人多大的震撼呀!但是,仅凭自然的力量,绝不可能让海运无疾而终,真正的力量还在于人,在于那些漕运的既得利益者们。
第三,海运既多窒碍,惟有谨守前人成法,将河道尽心修治,万一嬴绌不齐,惟有起剥盘坝,或酌量截留,为暂时权宜之计,断不可轻议更张,所谓利不百不变法也。
虽然写了很多理由,但是说白了就是:
如果用海运取代漕运,那么之前以漕运为生的几十万人,他们的生计就会出现问题,一旦砸了他们的饭碗,让他们全都下了岗,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也正是如此。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小孔是我 201楼 2014-05-11 10:00
楼主,怎么不更新?
-----------------------------
@克劳修斯的徒弟 274楼 2014-05-16 16:34:50
顶,MARK一下
-----------------------------
你顶不更新的干嘛 哈哈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俗话说:“明规则制定者处于庙堂之高,潜规则制定者则处于江湖之远。 ”而在当时的中国,就有这么一群“曾经改变中国利益划分格局的潜规则制定者”们,我们称其为——“漕帮”。
没有人说得清楚漕帮诞生的时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帮派的力量。在当时的中国,这个由管理漕运的官僚、征收漕粮的各省官员以及“旗丁”(承担漕运任务的军人)、水手组成的巨大的利益集团,有几十万人之多。
除了这直属的几十万“部队”外,因为这条漕运还带动了许多城市的繁荣,以至于在这条运河两岸,上到茶馆、酒楼、旅店漫天遍地;下到百姓摆摊、搬运糊口的人数不胜数;而其他“特殊人士”,那些小偷、妓女们,也要来这里分一杯残羹;以至于到了最后,伴随着这条运河,形成了无数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而涉及的人口,更有数千万人之多。
这么多的人,他们形成的力量不言而喻。虽然清朝初期的时候,漕帮还处于一种半灰色的尴尬地位;但是等到了雍正朝,漕帮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等到了乾隆王朝,漕帮的势力已经如日中天,甚至连紫禁城也对其无可奈何,以至于民间出现了“乾隆入帮”的传说。
即使到了民国,随着海运兴起、漕运没落,漕帮也彻底衰落了下去。但是,后来这些人以上海为依托,组成了一个新的帮派,史称“青帮”。要知道,后世的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同盟会的陈其美、蒋中正等人,都是这个门派的佼佼者。
这么一个强手云集、繁荣鼎盛的门派,莫说一个小小的王有龄,就连那紫禁城中的天下之主道光皇帝也要给漕帮“三分薄面”。
可见,如果没有胡雪岩的帮助,那么王有龄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结交漕帮
因为是新官上任,所以王有龄想烧一回“三把火”,但是海运这件事情,他毕竟不是内行,也不敢轻易得罪漕帮。所以为了不让自己下岗,他想到了胡雪岩,向他求救。
话虽如此,但是胡雪岩也并非个中专家,所以他也没辙,但是朋友已经找上门来了,他是必须要帮忙的。何况,现在的王有龄与胡雪岩,那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
要知道,胡雪岩这个人本来就机智聪明,做事更是果断敢当(借银子),再加上这些年在社会上不断地历练,所以对于这件事情,胡雪岩分析得条理清晰。
胡雪岩对王有龄说道:“如今到处皆有叛乱,走陆路无疑是找死,所以一定要走水路,也一定要让漕帮那些人帮忙,更不能得罪他们,还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至于粮食的问题,如今兵荒马乱,所有的粮食都在歉收,这一时之间,我们很难收到足够的粮食交差,但是漕帮那些人,他们肯定囤积了不少的粮食,足够我们应付之用;不仅如此,漕帮与粮商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如果请他们帮忙买粮,必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与漕帮为敌,他们必将从中作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听完胡雪岩这番分析后,王有龄彻底傻眼了!虽然他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症结所在,但是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根本就与漕帮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而且漕帮就是一群黑社会,如今你毁坏了人家的利益,砸了人家的饭碗,你还上门找人家去?这要是脾气好的,直接找你吃饭去,这要是脾气差的,直接拿刀剁你全家!
总之就是一句话,如果王有龄这种“海关官员”去求见漕帮,必将引起双方的争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闹你个七荤八素、誓不罢休。
看见王有龄面有难色,胡雪岩立刻知道了他的难处,于是他笑着说道:“大哥不用担心,如果您不介意的话,交给小弟即可,一切都包在我的身上。”
虽然胡雪岩的一番话信心十足,但是这依旧没有让王有龄放心。毕竟胡雪岩只是一个小角色,面对这么一位钱庄的小老板,威震天下的漕帮领袖们能够赏脸吗?
话虽如此,但是王有龄思前想后,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到了最后,他只能让胡雪岩去处理了。
就这样,带着王有龄无限的期待,胡雪岩去找漕帮办事情去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既然在王有龄那里夸下了海口,胡雪岩就势必对漕帮的底细摸个明明白白。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wumougui 281楼 2014-05-17 11:07:55
楼主 你能快点不? 我真想割了你的麻秋!!!
-----------------------------
哈,每日一贴啊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天空冉冉蔚蓝 289楼 2014-05-18 14:27:05
没有了吗??我好期待的啊!
-----------------------------
还有啊,每日一贴!
楼主:京城说书匠  时间:2020-03-19 15:11:12
在当时,虽然漕帮名义上的领袖是大弟子尤五,但是胡雪岩清楚知道,如今的漕帮还是在一个年过八十的老人手中,此人姓魏,人称“魏老爷子”。
因为已经年过八旬,所以魏老爷子已经退居幕后,而漕帮所有的日常事务,都由他的大弟子尤五去管理。但是由于声望颇高,所以漕帮中的所有大事,还是需要魏老爷子点头之后才能实行,所以这个老头不仅是漕帮的“吉祥物”,还是漕帮真正的“精神领袖”。
擒贼先擒王,要想真正摆平漕帮,当然还是得从这个老头开始下手。在了解了这个老头的秉性、爱好后,胡雪岩立刻拿着礼物登门造访,并亲自为魏老爷子送去了请柬。
在求见魏老爷子的时候,胡雪岩深知自己是一个小人物,如果打自己钱庄的旗号,魏老爷子肯定不买账,所以在上门求教的时候,胡雪岩玩了一个小心眼儿。
在面见漕帮看门人,提交自己门贴(名片)的时候,胡雪岩大声说道:“晚辈胡雪岩,受王有龄大人之托,特来给魏老爷子请安,我还特意设下酒宴,敬请老爷子赏脸光临。”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礼有节,既态度诚恳,也不失礼节。魏老爷子一听,他料定此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而且还替王有龄来邀请自己,这是代表朝廷来看望自己呀,蓬荜增辉。于是,他立刻请胡雪岩进来,双方按宾主落座,开始喝茶聊天。
在互相客套了一番后,双方慢慢地步入正题。在这期间,魏老爷子首先说道:“贵宾远道而来,必有事情相求,老夫个性爽直,有事不妨直说,只要是老夫能办到的,必将全力办到。”
既然对方开门见山了,如果自己再遮遮掩掩的,无疑就是自取其辱,所以胡雪岩回答道:“不瞒魏老爷子,胡某此次而来,就是为海运运粮一事而来。”
海运!魏老爷子一听这两个字,他立刻气得脸色大变,怒发冲冠。可不是吗,利益当头的事情,谁能不生气呢。
除了魏老爷子以外,漕帮其他的人脸色也不好。如果漕运改了海运,俺们这些人的饭碗就算全没了,这还有什么商量的,难道这家伙今天来,他是来砸场子、挑事的?
可以想象,当时的空气中,一定弥漫着一种清冷肃杀之气,如果胡雪岩接着说错一句话,他立刻就会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
看见这种场面,胡雪岩依旧面不改色心不跳,他继续说道:“魏老爷子千万别误会,胡某也是受王大人之托,前来商量此事。如今天下到处都有叛乱,所以朝廷选择海运,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等未来天下太平后,自然就会变回来。而我今天来,主要是和您谈一笔买卖。”
“买卖?”一听这话,魏老爷子哈哈大笑道,“你与我有何买卖,不妨说来听听。”
胡雪岩说道:“魏老爷子有所不知,如今朝廷试运行海运,这就是砸了漕帮的饭碗。所以我来这里与魏老爷子商量一下,如何让漕帮渡过眼前这个难关,并且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嗯,你的这些话,倒是说得中肯。”听完了胡雪岩这番话,魏老爷子微微地点着头,表示赞许。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2781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4-11 22:03:00

更新时间:2020-03-19 15:11:12

评论数:8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