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儒道法争锋史:从秦始皇到王莽

儒道法争锋史:从秦始皇到王莽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引子 秦始皇轻率的答案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韩、魏、赵、燕、楚、齐六国,兼并其土地,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秦朝之前,夏、商、周三代诸国林立。各个国家承认中央王国的宗主地位,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春秋之前,三代中央王国除了改朝换代的过渡期,都保持着对四方诸侯的巨大实力优势。四方诸侯对中央王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周室东迁后,王权衰落,无力统御诸侯。中华大地告别以往一枝独秀的局面,四方诸侯国蓬勃发展,拥有了比周王室更强大的实力。这个时期崛起了以齐桓公为首的五霸,先后主导中国局势。诸侯之间兼并局势加速,强灭弱,大吞小。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成为逐鹿中原的最后主角。为了增强国力,获得战争与对峙的优势,各国竞相推动变法改革。其中,僻在西陲的秦国起用商鞅,大刀阔斧推进变法,对社会的改革最为彻底,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不久,秦国的实力就超过诸侯,开始一枝独秀。诸侯相互竞争的局面,变成六国联盟与秦国的竞争,合纵连横之计大行。

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秦国君王推行扩张政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洎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灭周王室,消灭六诸侯,统一中国,分置郡县。

秦王嬴政雄视天下,野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和三代帝王一样,只统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带。发杂兵与囚徒、商贾,南取百粤之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使中原王朝的势力,第一次次辐射到岭南地区。又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却匈奴七百里,自东向西,修筑万里长城。

从秦非子给周孝王养马起,嬴家积六百余年的蛰伏、蓄势,终于从周王室的弼马温,摇身变成天下的新主人。秦朝代周,因为年代久远,人们经常忘记两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关系。赢家原来不过是姬家的家臣,是为姬家养马、管马的弼马温。西周列王不会想到,这个弼马温家族未来会取代姬家,君临天下。

但是,人们很难说这种君臣关系的转换,是一种背叛。如果说秦朝对周朝有所背叛的话,那就是对立国根基的背叛。众所周知,周王朝以德立国,以礼治国。武王伐纣,是以有德伐无德,顺乎天而应乎人。而秦朝则不一样,以法立国,以刑治国。秦灭六国,无一国是罪大恶极。灭亡了的六国,人民皆为其感到冤屈。

战国纷争,诸侯力政。谁强谁有理,谁强谁做主,这是现实的情况。然而在十数年内,灭亡六大国,毕竟是旷古所无的大事。对于这样的大剧变,秦王朝不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向天下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吗?即使秦王嬴政再怎么迷信武力,再怎么无视他人感受,也不能不感受到这种窘迫。

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和一众官僚,让他们讨论出结果,解释秦国灭亡六国的理由,颁布天下,告知黔首。秦国政治建立在法家理论基础上,其主要内容在于驭民和持权等实用技术,向来缺乏对社会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对于统一天下后的立国理论,法家官僚们自然做不出深刻的阐释。秦王供养大批的百家流派的客卿,但并不信任他们。被视为异端的客卿,无法参与帝国重大议题的讨论中。

秦朝的法家技术官僚,平时疲于应付繁杂的政务,从来没有思考过务虚的问题。待到秦王催促了,匆忙凑在一起,交出一份单薄得可怜的答卷来。法家技术官僚们关注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具体事务上。他们认为,某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在某政治、外交或军事事件上处置和应对不当。秦灭六国,是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和因果,与其他因素无干。这样的答卷,符合秦王嬴政的逻辑和口味。看罢之后,没有做出修改,便颁布天下。

诰文解释,秦灭亡韩国,是韩国先请为藩臣,后又反悔,约同赵、魏攻击秦国,所以其国该灭。灭亡赵国,是因为赵国背叛盟约,攻击太原,所以其国该灭。灭亡魏国,是因为魏王先同意到秦国朝拜,后来不但不来,还伙同韩、赵攻秦,所以其国该灭。灭亡楚国,是因为楚国答应献地,但没有做到,反攻击秦国南郡,所以其国该灭。灭亡燕国,因为燕太子丹指使荆轲刺杀秦王,所以其国该灭。最无辜的齐国,罪名是断绝外交,阴谋作乱,所以其国该灭。

很明显,秦朝如此解释其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合法性,缺乏说服力。比之商周两代在《尚书》中对改朝换代的理论建构,法家技术官僚弱爆了。他们终日劳烦于实务,鄙薄师古的想法,这些长处,最后却成为短处。在务虚大于务实的问题上,法家技术官僚暴露了自己弱点。或许他们最大能力,就是管理一个偏居一隅王国;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帝国,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相比于让天下百姓膺服秦朝统治,嬴政对显现自己的功绩更感兴趣。他说:“大秦代周,九鼎迁移。不更改名号,无以显现旷世功绩,让后世人明晓。从今以后,我不再称王了,众臣卿商议新的名号。”

对于具体问题,法家技术官僚就放得开。这个奉承秦王的问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们乐得听取他人意见。王绾、冯劫和李斯,召集博士官,一起商议。谁的主意好,秦王可能采用的几率大,就采用他的。

最后王绾领头上奏说:“前代帝王土地千里,外服诸侯朝贡与否,天子常常不能管制。现在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是上古以来没有的奇迹,前代帝王所不能及。称帝或称王,都匹配不上陛下盛大的功绩。臣等谨与博士商议,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人间之中,陛下最为尊贵。是以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改称泰皇,自称朕。”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宸衷独断。对很多事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少全盘采用臣下们的建议。他说:“把‘泰’字去掉,彰显‘皇’字;再采用上古‘帝’的号位,合称‘皇帝’。自今而后,朕独称‘皇帝’。”

“皇”本是烛火明亮、艳丽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伟大、杰出的意思。“帝”本指氏族部落首领,后来被王国政治领袖沿袭使用。周代独称“王”,东周以后诸国称王颇多,秦始皇不以为尊。因此采用古之“帝”号,前面加上“皇”,合称“皇帝”,即是伟大杰出的帝、光芒万丈的帝的意思。

秦始皇又说:“朕听说太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没有谥号。中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死后又有谥号。这样就出现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评价君王的情况。这种行为很没意思,朕不采用。从现在开始,废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代以数为名。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直至千秋万世。”

热爱数学的秦始皇,以为治天下和打天下同样简单。以后只要按部就班,像孩童数数字一般,就可以千秋万代统治中国了。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引子 秦始皇轻率的答案

第一章 春秋一梦

01 商人吕不韦的发迹
02 《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
03 秦国政治转型失败

第二章 师门恩怨

01 荀卿游说秦昭襄王失败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卿门下
03 李斯阳学儒道,阴修法术
04 十年蛰伏两面讨巧
05 一封谏书扭转人生
06 同门相残,韩非死于牢狱

第三章 法御宇内

01 史无前例的“法”制帝国
02 秦始皇对知识分子的利用
03 对外扩张,持续军国主义政策
04 与长子扶苏和儒生的分歧

第四章 焚书坑儒

01 寿辰之争,与知识分子彻底决裂
02 儒生的密谋
03 焚书令制造白色恐怖
04 孔鲋深壁藏书
05 坑杀儒生,远逐扶苏

第五章 庶民革命

01 大梁城计议
02 孔鲋与陈胜吴广合作
03 孔聚投奔刘邦

第六章 汉承秦制

01 高压统治下立体式崩溃
02 “大一统”必然与偶然
03 刘邦对儒生从轻慢到重视
04 秦朝覆灭与约法三章
05 汉承秦制,助力争霸

第七章 布衣皇帝

01 汉帝国建立,并行郡国制
02 叔孙通制定朝仪
03 陆贾讲论古今成败
04 开启孝治天下的先河
05 刘邦祭祀孔子

第八章 无为之治

01 道家思想流行
02 萧规曹随和无为政治

第九章 少年大儒

01 少年天才突入政坛
02 贾谊擘画改革大纲
03 元老大臣的排斥和打压
04 被贬谪长沙
05 《治安策》和英年早逝

第十章 独尊儒术

01 儒家学术蓬勃发展
02 道家的阻力
03 首兴儒术遭窦太后否决
04 董仲舒对策
05 全面大一统方案
06 人才站队形成独霸

第十一章 多面汉武

01 扶持儒学成官学
02 迷信神仙方术
03 穷兵黩武拓疆土
04 酷法辅治,竭取民膏
05 下诏罪己,儒始儒终

第十二章 盐铁大会

01 儒生呼吁改革旧政
02 求义与求利的交锋
03 突兀的转向:儒法相争
04 桑弘羊倒台与法家绝迹

第十三章 道杂王霸

01 儒学垄断皇家教育
02 昭宣盛世下的重刑遗风
03 父子之争:王道或霸道
04 虚假命题:外儒内法
05 职业官僚加速儒学化

第十四章 党争之始

01 政治派系新旧交替
02 儒学四人帮对抗宦官外戚联盟
03 儒官集体屈服利禄诱惑
04 形式复古主义兴起

第十五章 盛衰异路

01 成哀昏庸,政治糜烂
02 儒学逆势上扬,愈加强盛
03 君主专制无药可解

第十六章 复古迷途

01 王莽以儒道立身邀名
02 权谋家登上巅峰
03 成功谋朝篡位
04 推进极端复古改革
05 天下皆叛,新朝覆亡
06 剪切不断的纠葛

后记 风化最美的东汉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第一章 春秋一梦


01、商人吕不韦的发迹

实际上,秦国并非没有高瞻远瞩、着眼长久的人物。早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二十年,就有人着手制定大一统之后治国大纲,他就是大秦相国吕不韦。

吕不韦出身商人,天性机巧敏捷,善于发现和抓住时机。他往来奔走各国,贱买贵卖,很早就累积起千金资产。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吕不韦的境界也变得开阔。古时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商人处在最底下一层。吕不韦虽然家财万贯,但社会地位低下,他并不满意这样的待遇。

当时诸国纷争,大力招揽人才,不少布衣之士,朝处市井之肆,暮升君王之堂。如苏秦,落魄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显贵时高车驷马,佩六国相印。吕不韦虽然读过些书,但毕竟不是士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王者,从而获得显贵,不是他的风格。他是个商人,最大的长处不是学识和口才,而是财富和特属于商人的精巧头脑。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进阶。

有一回,吕不韦行商到赵国邯郸,结识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庄襄王异人。当时,异人的处境非常不好。论身份,他是秦昭襄王的太子安国君一个不受宠的夫人的儿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从来没有重视过子楚,把他送到赵国充当人质。论形势,当时秦国推行扩张政策,频繁与赵国开战。作为敌对国的宗子,赵国上下仇视子楚。当局觉得,保证异人的安全,已是莫大恩惠。想获得优待礼遇,是痴心妄想。

异人被抛弃到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秦国再强大,祖父和父亲再显贵,也与自己没有关系。秦赵不断交恶,特别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万人后,自己的处境越来越难。他有时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害怕赵人把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赵人隔绝了秦国来人与他的联系,也断绝了对他的经济供应,异人的境况愈加困难。连日常饮食和车马交通之资用,也逐渐捉襟见肘。

有一回,异人派遣管家到吕不韦处购置衣物饰品。考虑到手头已不宽裕,管家再三挑选议价,最后犹面有难色。吕不韦看着他笑说:“你家主人乃堂堂秦国王孙,难道还计较几分钱财?”管家摇了摇头,叹息说:“今时不同往日!今时不同往日。”吕不韦若有所思后,以半卖半送的价格,应允给他。但没让他当下把货品拿走,而要亲自送上门。管家同异人在赵国备受冷落,尝尽人间苦味,没曾想今日恶劣处境下,还能蒙受一商人厚待。他喜不自禁,赶紧回去给异人复命。

吕不韦载上货品,驾着马车,来到异人住处。下了马车,吕不韦看到门庭冷落,屋瓦残败,一片萧条景象。异人迎出门外,拱手说:“听闻管家回报,贵宾光临,有失远迎。”吕不韦见到异人态度恭敬,有点受宠若惊。要知道他仅仅是一个低下的商人,而异人是高高在上的秦国王孙。若在往时,莫说王孙,赵国之内一个下等官吏,都不将他放在眼里。

吕不韦与异人寒暄一番,见他面容憔悴,神色郁郁,又兼之经济困窘,器用简陋,不禁心生怜悯。异人的处境,他不是不知道,但不承想竟贫窘至此。吕不韦一面哀怜他的遭遇,一面却心生窃喜:“此真乃奇货可居!奇货可居!”

吕不韦久在商场,深谙商道。他能发家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发现平凡事物的特别价值。一个货品对某人没有价值,对别人却不可或缺。一个货品在某地没有价值,在别地却价值连城。吕不韦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猎狗,哪怕在打盹的时候,都保持对四面八方的警惕,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商机。当落魄惨淡的异人印入他的眼帘,他的内心一阵滚动翻腾。这哪里是即将穷途末路的异国王孙,分明是未来价值连城的一块玉璧!自己面对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投资,只要加以引导利用,回报超乎想象。而且,这能帮助他实现长久以来的夙愿,从卑贱的商界迈入高贵的政界。

隔了一日,吕不韦备倾尽自己在邯郸的所有,备齐珍贵的吃穿用住物品,又来拜访异人。未来的秦庄襄王不知自己是一张好的底牌,突蒙赠送如此厚重礼品,既感激又讶异。自己在赵国备受冷落,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吕不韦不但不以为嫌,而且馈赠厚礼,不知所图何在?

面对异人的疑问,吕不韦没有打太极,他单刀直入说:“我之所以赠送礼物给王孙,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富有。希望王孙笑纳,不以为不韦心意轻薄。”

异人目视着他好一阵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先生甚是好笑!从来人都是聚敛财货,方能更加富裕。你现今把财货赠予与人,却希望自己更加富有,不是南辕北辙吗?”

吕不韦脸上露出迎合的笑容,身子往异人方向倾去,说:“实不相瞒,不韦身为商贾,小打小闹,挣个三宅六院,保子孙三代富裕安康,不成问题。若要前进一步,谋个富贵功名,光宗耀祖,不得不托身于人。能结识王孙于邯郸,乃不韦一生之幸。馈送物品,只是聊表薄意。不韦款款诚心,盼附翼王孙之后,可鉴日月。”

“哈哈!哈哈!”异人尴尬地笑了几声。“我现在什么状况,先生又不是不知道。在这赵国之内,人人避我唯恐不及。秦赵怨仇深重,我度日如年,深感朝难保夕。即使侥幸回到秦国,以我的身份和地位,也……”异人凝噎住声音,沉默一阵方说:“先生指望于我,恐怕难于如愿。”

吕不韦展露出久经商场、晓达人事的老练,用坚定的声音告诉子楚:“王孙切莫担忧他事。你只要坚信一点,你是当今秦王的孙子,是未来秦国的继承人。有此凭依,未来就有无限光明的可能。若王孙信得过在下,让我以你的名义前往秦国疏通打点,确保当今太子安国君立你为嫡嗣。”

异人母亲为夏姬,向来无宠于安国君。把异人送到凶险的赵国为质,代表了秦王和安国君的态度。今后想要继承王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异人也有自知之明,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妄想。但听到吕不韦信誓旦旦,掩饰不住内心的好奇和欲望的蠢动,问道:“先生有何计策,可让我立为太子嫡嗣?”

吕不韦说:“王孙你看,你有秦王高贵的血统;而不韦薄有钱财,以及些许计谋口才。如果我们分开,那么大家什么都不是。你仍旧被束缚在邯郸城内,过着朝难保夕的日子。不韦仍旧东奔西走,为养家糊口,辛苦劳碌。若我们合作,借你的有为我的无所用,用我的有为你的无铺路,双方获益无穷。王孙若信我之言,不韦虽然贫穷,也要凑出千两黄金,前往秦国疏通与华阳夫人的关系。华阳夫人受宠于安国君,又无子。若她收你为子,立为安国君嫡嗣,今后秦国还不是王孙的?”

异人心猛烈搏动起来,从前天遥地远的事情,经吕不韦一分析,竟然觉得近在咫尺。自己竟然不用死,自己竟然能离开赵国,自己竟然能成为秦王。他的思维拐了好大一个弯,才返回原点,眼睛里的吕不韦若实若幻。

异人勉力镇定内心翻腾的波澜,确信吕不韦所言非虚,自己不用出财出力,也不需要冒大风险,就有可能成为天下最强大国家的君王。他挨着吕不韦坐下,紧紧攥住他的手说:“西方之事,但凭先生安排。果如君算,让我登上秦王宝座,定然不负先生恩德。我当裂土封侯,与先生共享富贵尊荣!”

吕不韦得到异人受命,以千金购买四方珍奇物玩,载之西行。吕不韦在秦国厚贿华阳夫人的姐姐,再经其贡献珍宝于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想到一个远在赵国的庶子,对自己有如此孝敬之心,不免有所感动。吕不韦知道自己在进行一项巨大的投资,要彻底打动太子夫人,就不能吝惜财产。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子楚和华阳夫人的关系,才能从物的层面,升华到情的层面,牢牢稳固下来。而他厚实的家底,能支持他大手笔地挥霍。

此时吕不韦,再不是从前锱铢计较的吕不韦。他的思想意识,已经从商业维度,跃进政治维度。他不计经济回报的付出,目的是想在政坛上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历史上赢得响亮的名声。

数度贿赂于华阳夫人的姐姐后,吕不韦觉得时机成熟,向她进言:华阳夫人无子,若立贤孝的异人为嫡嗣,可防年老色驰之后的变数,竟世有宠于秦。华阳夫人被说到心坎,便求安国君让她认异人为己子,立为嫡嗣。于是安国君与华阳夫人剥符约誓,立异人为嫡嗣,更其名为子楚。因为吕不韦居中促成其事的功劳,他们任命他为子楚师傅,让他好生在邯郸辅佐子楚。至此,吕不韦双脚已经迈入政坛,未来等待他扮演的将是全新的角色。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命王龁率军围攻邯郸。秦赵关系破裂,赵人欲杀子楚以泄愤。吕不韦用六百两黄金贿赂通赵国监管的官吏,与子楚逃出邯郸,投奔秦军。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薨逝,安国君继位,为秦孝王。秦孝王在位一年薨逝,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

当初吕不韦为秦庄襄王制定的策略,竟然一步步实现了。从一个邯郸城里贫窘困顿的弃人,摇身变成富强天下的秦国君主,子楚的命运实现巨大改变。而达成这一切的谋主,就是在他落魄凄凉之时,慧眼识金,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吕不韦。秦庄襄王对吕不韦亲自如师,敬之如神,但凡他的谋策建议,他无有不从。他没忘记自己对他的承诺,继位为君后,即刻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

至此,吕不韦完全剥去商人的身份,实现了人生的进阶。身为大秦相国的他,处在一人之下,要为秦国的兴亡负责。而且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明朗化,他也要为天下的兴亡负责。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2、《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1)

吕不韦经商时,走南闯北,久闻战国四君子大名。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皆位高权重,礼贤好客。四方游士,不远千里,争先去投奔。每一人供养的客卿,达到数千人。客卿们受了恩惠,四处褒扬赞颂他们的美德和品行。口耳相传之下,名声愈盛。举凡老弱妇孺,贩夫走卒,无人不知。

吕不韦钦羡四君子美名,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名满天下。成为秦国丞相后,他想,方今天下强国,首数秦国。而四国皆有君子,招揽游士,享有美誉,独独最强的秦国没有。如此情形,甚不匹配秦国的地位。他说通了秦庄襄王,好贤礼客的美名,不能独独秦国没有;且让各国揽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不利于秦国未来扩张发展,一统天下。

得到秦王首肯后,吕不韦敞开大门,迎接四方宾客。无论博古通今者,或术业专攻者;无论饱读诗书者,或技通骑射者;无论学尊儒墨者,或道法老庄者,举凡有可用之才,来者不拒。以秦国的实力,以及吕不韦的权位,发出这样的招贤榜,对天下才士,自然是莫大诱惑。那些还没有归属的才士,不需选择,纷纷投靠秦国而来。原来在平原君、信陵君门下的食客,看到赵国和魏国势衰,也有不少改换门庭。没有多久,吕不韦的丞相府门前,就游士辐辏,车水马龙。鼎盛之时,供养的客卿达到三千余人。为了供应服侍好他们,吕不韦特别配备家僮上万人。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前后共十二年。在此期间,秦国的军政大局皆由其主导。特别是在庄襄王去世后,秦始皇继位未亲政前,吕不韦是秦国实打实的一号人物。武将蒙骜、王齮、麃公配合吕不韦,继续推行秦国扩张政策。多次对赵国和魏国用兵,攻取城池数十座。灭亡东周,使卫国成为附庸。

吕不韦在军政方面的功业,延续秦国向来的政策,不足为奇。他有所不同的策略,在于想矫正秦国行之百年的政治指导思想。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政治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只有农业和战争,才能让国家富强壮大;否则就是浪费精力。秦国固有西蛮本色,缺少心灵与精神上的追求,适合法家制度体系的落地成长,商鞅的改革政策得到大力推行。统治者通过严刑峻法的手段,把国家和社会的全部资源,调动到农业和战争上,秦国迅速崛起。从商鞅到吕不韦的百余年间,秦国能压制六国,不断扩张领土,都拜法家改革成果之赐。

然而吕不韦对法家的思想和政策,怎么看怎么不顺。法家非常鄙薄商人,反对人民经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发展农业,人民才能吃饱穿暖,国家才能富强。商业本质上并不产出,从事商业的人越多,国家越贫穷。因此秦国对商业行为有很多禁令,这不准,那也不准。吕不韦本人就是经商出身,靠了商业,他才发家致富;靠了商业,他才走上人生巅峰。商业,是吕不韦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奉之若神的职业。否定商业,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吕不韦执政后,并不遵循以往的政策,打压和限制商业。

对于文化的态度,吕不韦和法家同样有分歧。法家反对人民学习《诗》、《书》,这不但减少了务农的人口,而且起到不好的榜样作用。有一人学习文化获益,务农的人眼红懈怠,就会跟着效仿。农作物的种植和粮食的生产,就会下降。法家不但反对文化,而且反对传统文化背后传达的善、孝、悌、廉等精神。若国家灌输这样的精神,国家必被削弱;遭遇战争,还可能灭亡。而供养借助文化知识取巧的外国游士,负面影响倍增,法家更是大力反对。

吕不韦开门迎客,招徕天下才士,一反秦国百年传统。非但如此,吕不韦对知识分子,还表现出少有的重视与尊重。他对文化知识的态度,有若海纳百川。不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好,墨家也好,阴阳家也好,名家也好,纵横家也好,凡是属于文化知识范畴的,在他的丞相府都有一席之地。出身商人世家的吕不韦,之前读过多少书,在心灵内沉淀了多少文化的精华,现在无从得知。但他对人类的精神创造的产品,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开明和宽容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尊重和利用,不应该被粗暴地摒弃。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2、《吕氏春秋》隐藏的梦想(2)


公元前249年,东周君阴谋与诸侯合军,进攻秦国。秦庄襄王命吕不韦率军,灭亡东周。建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东周的属地,成为吕不韦的采邑。周王室所藏的文献典籍,全部为其所有。吕不韦阅览历代周王秘藏的典籍,感慨这个绵延了八百多年王朝的伟大。有赖文武周公的艰苦创业,打下雄厚基础,子孙才能安享到如今。现在周朝已经灭亡了,必有新的力量取而代之,主宰天下。而新的王朝,必然肇建于当今最为强盛的秦国之手。

吕不韦想:周朝之所以能绵延长久,除了武功鼎盛之外,还有巍巍文德与礼制。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统一之后,以什么样的准则治理人民,保持国运长久,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仍旧延续商鞅的法家政策,治天下如治秦国?他否定这种做法。除了内心本有对法家的嫌恶,他也看了出它们的弊端。

法家的思想和政策,建立在“利”的基础上。以利诱惑君王,锁住他们的心,才能得到信任。而在为君夺利同时,法家人物把自己和君王推到人民的反面。在他们看来,人民与君王(国家)是对立存在的。人民弱了,国家才能强。人民贫穷了,国家才能富裕。人民愚蠢了,国家才显示出智慧。否则,国家和君王就是弱小、贫穷和愚蠢的。因此,为了富国强君,法家一直在推动抑制、限制和打压人民的政策。

损人利己的政策执行久了,必然导致人民与国家的对立。为了消化内部不良因素,国家不得不推动侵略扩张政策,依靠掠夺来的财富安抚人民的不满。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通过对外战争,不断蚕食六国疆土。法家的蛊惑,让秦国染上战争的瘾,一经操起武器,就放不下来。他们不但觊觎富庶的中原,连僻在西陲,甚少与中原来往的巴蜀,也都不放过。六国灭亡后,秦始皇继续对岭南用兵,也是侵略机器停不下来的结果,并非他个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若有一日,秦国成为大一统王朝,天下再无敌手,怎么延续统治?如果不能再通过对外战争掠夺财富,那么法家自残式的统治政策,将不可避免把这个国家导向灭亡。吕不韦意识到,秦国需要一种崭新的指导思想,来应对一统天下后的新形势。而这种指导思想,首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调整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让两者之间,从相互对立,转变成相互依靠。让温情取代冷酷,成为人间的基本色调。只有如此,才能维持新王朝的长治久安。吕不韦知道,承担这样跨时代的政治责任,非他莫属。

吕不韦第一身份是政治家,第二身份是商人,本身不具备深厚的学术修养。他不可能自己著书立说,提出一套切实周密的政治思想体系。但他有权、有钱,幕下之宾数千人,囊括当世知识精英。只要他确定方向和纲领,其他的工作自会有人帮他完成。

根据《吕氏春秋》成书内容,以及吕不韦失势后客卿们的态度推断,吕不韦对知识分子推心置腹,极是尊重。他不但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而且让他们畅所欲言,竭尽才智,发挥作用。他告诉他们,他们参与创作的是未来王朝思想蓝本,将会泽及千秋万代。每个人都会因此受益,留名后代。吕不韦的诚意,激发出客卿们的强大创造力。不同学派的人具有不同的观点,主张不同的方法,从前泾渭分明,互不谦让与妥协。但此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感召下,他们会集到一起,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绘制天下人民美好的未来。

在吕不韦主导下,以外来客卿为主体的创作团队,构建出合天、人、地于一体的宏伟的思想系统。由之既可窥见天地自然之规律原理,又可参验人间万事之兴衰存亡。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如此壮大瑰丽,又具体而微的著作。这样一部非凡的杰作,已经超越个人能力的范畴。只有汇集天下精英的智慧能力,才有可能达成如此的效果。

或者可以说,《吕氏春秋》是一部实现中国知识思想“大一统”的著作。秦国既要统一天下,治理天下人民,那么就要集合所有有用的知识。在实现军事政治统一之前,有必要实现知识思想的统一。吕不韦对诸子百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明和宽容态度,不论出身如何,不论观点如何,只要对治理未来王朝有用,就一视同仁。于是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思想观点,经过筛选过滤后,各有特色闪耀在这部体量巨大的作品中。

《吕氏春秋》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法家思想的反动。吕不韦不再授予法家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是把他挤到一个不起眼角落。他勾画出的未来指导思想,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核心,其他思想为辅助。效法天地自然,虚君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强调德治和人间伦理的作用,提倡乐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天下为公,为民谋利,是墨家思想的体现。而阐述人间诸事与自然物候的应对,则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体现。对于法家,只采纳了厚今薄古等聊聊数点。

这样,吕不韦将原来定于一尊的法家指导思想,颠覆在地。他自信集合了历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之精华,就是指导未来王朝行政最好的思想。考虑到吕不韦在秦国执政时间,并不算很长,根据不是很牢固。要做出这样巨大的改变,动摇秦国立国根基,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如果他只是一个短视、自私的商人,完全可以和范雎、蔡泽、李斯一样,因循守旧,安享富贵。吕不韦没有那么做,说明他着眼长久,顾全大局。

完成《吕氏春秋》的修撰后,吕不韦在咸阳大门悬布公告,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书中一字,赏予千金。这样做的目的,一面是征求完善作品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告知秦国人民,《吕氏春秋》修撰完成了,这部书意义非凡,将会对国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借助权势之手,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广而告之,取得的效果远超知识分子的口耳相传。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3、秦国政治转型被判失败(1)

但秦国毕竟还没有统一天下,实践《吕氏春秋》思想的最好时机,还没有到来。吕不韦暂时只能加大对宣传,让它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而在所有人中,年轻嬴政的看法,无疑最为重要。他是秦国的王,最有资格来确定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嬴政还未亲政之前,吕不韦贵为相国与“仲父”,完全有能力对他的成长教育施加影响。可以肯定,嬴政一定知道《吕氏春秋》的存在,并且可能全部阅读完它。吕不韦杂糅百家的思想,曾经在他心中撒播下种子,如果不是突然爆发出的政治危机,开出怎样的果实还是未知数。

秦庄襄王为质于邯郸时,吕不韦曾宠爱一赵国女子。一日宴请宾客,被子楚瞧见。赵姬容颜艳丽,风姿绰约,霎时勾走子楚心魂。别离之后,相思得朝不成眠,夕不成寐。最后子楚拉下老脸,向吕不韦求要赵姬。当时子楚已是吕不韦的主子,况且他对子楚的前提投资那么大了,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让一番努力毁于一旦。思来想去,只得忍痛割爱,把赵姬献给子楚。子楚对赵姬宠爱异常,封为夫人。

秦庄襄王继位后,赵姬被封为王后。本来各得其所,两相欢乐。怎料秦王命薄,没到三年,一命呼呼而去。王后一下变成太后,青春守寡,每日空帷垂泪。寂寞难耐之下,不免思念起旧情人吕不韦。当时吕不韦职为丞相,号为仲父,权倾朝野。两人时有相见,太后就撩拨起他来。吕不韦不缺女人,但太后熟女风范,别有一番风味;且又身居高位,勾引起吕不韦一种强烈的征服欲望。欺负嬴政年少,两人眉来眼去,勾搭上了。

吕不韦和太后的私情,持续数年。随着嬴政年岁增长,吕不韦内心有所畏惧。加上太后欲壑难填,索求无度,作为一个政务繁多的政治家,他实在不能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吕不韦心生他计,找到一个伟男叫嫪毐的,假作阉人,送进宫中,供太后淫乐。太后与嫪毐如胶似漆,难舍难离,很快把老头子吕不韦抛到脑后。

宫闱内的秽事,赖太后和吕不韦两人遮掩,嬴政一向不知情。有一回嫪毐与宫内侍官饮酒,醉后厮斗。嫪毐怒气勃发道:“老子是秦王后爹,谁他妈敢动我?”侍官们一听,呼啸散去。有人不忿,向嬴政告密,说嫪毐其实不是阉人,与太后有私情,并生有两子。其时嬴政已经继位九年,开始亲政,掌握了实权。

嬴政追究实情,发现与母亲有私情的不但嫪毐一人,还有相国吕不韦。自己天天“仲父”、“仲父”叫他,看来不是白叫。察觉到自己被背叛了,嬴政果断反击。他免去吕不韦相国职位,任命昌平君接任。在对嫪毐案深究时,嫪毐发起兵变,企图杀死嬴政,被早有准备的嬴政镇压下去。嬴政诛杀了嫪毐三族,党羽车裂灭宗。与之沾上关系的人,都牵连不宥。

在最后处置吕不韦时,嬴政念在他侍奉先王有功,没有他,不会有自己的今天。且吕不韦供养的客卿宾客众多,这些人每天排着队给他求情,众情难却。最后,嬴政没有深究吕不韦的罪责,只是将他免职后,出放到封地洛阳。

离开权力中心的吕不韦,若安然于恬静的生活,就不会召来灾祸。但此时的吕不韦,已经不是商人的吕不韦,甚至不是政治家的吕不韦。因为他在任丞相期间,对知识分子的礼敬,编撰《吕氏春秋》时做出的宏伟规划,俨然让他成为一种象征,一种集体意志的代表。很多人坚信,吕不韦就是未来治平天下的丞相的不二人选。他的离去,意味着秦国政治转向的失败。从此以后,残酷、冰冷、无情的法家思想将继续控制秦国的政治机器。这样的结局,是有学之士不愿看到的。

于是,在吕不韦被禁锢在洛阳期间,四方游士络绎不绝前往秦国,企图说服秦政府赦免吕不韦,重新启用他。传到嬴政耳中的信息是,吕不韦有才有德,吕不韦功绩卓著,吕不韦高瞻远瞩,缺少了他,秦国以后不能正常运作了。山东诸侯国,出于不同的目的,也派遣使者前来求情。说了他们原先都是与文信侯交涉事宜,现在罢免文信侯,就没有信任的人对接了。

说情的人越多,嬴政内心越是忌惮。想起未亲政前蒙受的耻辱,它深知权力的重要性。现在他已经手握实权,怎么可能再把吕不韦放出来,分享他的权力?莫说是位高权重的吕不韦,即使是失去自由的吕不韦,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威胁。求情的人前脚接着后脚,几乎踏破门槛。在他看来,就是吕不韦在展示自己的实力:看吧,我即使被禁锢了,追随者还那么多,我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3、秦国政治转型被判失败(2)


嬴政的专制和冷酷,是天赋的才能。他不可能再放吕不韦出山,削弱自己的威望;也不可能接受吕不韦大杂烩式的理论,放弃让秦国获益无穷的政治根基。要杜绝吕不韦的隐患,且让那些宾客不再烦着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吕不韦死。嬴政坚忍起心灵,给吕不韦修书一封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让秦国裂土封侯,食邑十万户?你与寡人有何亲,让寡人称仲父?命你和你的家属迁居到蜀地!”吕不韦对自己的威胁,以及和母亲的私情,都是嬴政难于启齿的。他只能直接决裂,下达处罚。

收到嬴政冰冷无情的通达,吕不韦觉得人生了走到尽头。回想起跌宕起伏的一生,自己从一个庶民、一个商人,摇身变成为政客,登上权力巅峰,掌控半个天下;再由政治家涉足学术界,梦想影响千秋万代。自己一路在走,野心一路膨胀,终至没有了回头路。回想起在邯郸,自己曾和秦庄襄王说的话:若自己坚持行商,挣个三宅六院,保子孙三代富裕安康,没有问题。现在走到这一步,是否错了?

吕不韦抚摸着耗尽心力编撰出的《吕氏春秋》,自己让秦国长治久安、统御宇内的抱负,现在成为了南柯一梦。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及生物生命,行将终结。能流传到后世,恐怕只有这本书了。但是,谁又会用一本大杂烩的思想类书籍,来评价一个失败政治家呢?吕不韦长叹一声:“知我罪我,皆非《春秋》乎?”他仰头喝下毒酒,告别人世。

吕不韦担忧的不无道理。在他死后,人们习惯从一个失败的权谋家的角度来看待他,并且认为他在道德人品上,有很大瑕疵。《吕氏春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美誉 —— 一部分人否定著作的思想价值,一部分人将吕不韦的主编资格剥夺掉。相反,受到他的连累,历来学者对《吕氏春秋》的评价都不高。

固然,从哲学思想上言,很难说这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吕不韦综合各家学说,梦想熔铸出一个完美的体系,虽然得到当时游士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有很大世俗利益上的考量,甚少理论上的膺服。这导致吕不韦失势以后,各个学派都不待见《吕氏春秋》。他们认为自己学派的思想是纯之又纯的,和他家杂在一处,简直不伦不类。信儒家的,专谈儒家思想去。信道家的,专谈道家思想去。《吕氏春秋》的整体思想,后继无人。这部作品,更多时候是作为珍贵文献,流传到后世的。

但若在一定时限的政治语境中审视《吕氏春秋》,它绝对称得上光芒万丈。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以何种政策治理国家和人民,绝对是一项重大课题。秦国受益于法家的改革,富国强兵,才能兼并六国。大部分秦国人,认为没有改变政治指导思想的必要。只有吕不韦看出法家政策的弊端,长期的君民对立情况,非常不利于坚固统治基础。统治天下,和统治秦国,又是截然不同的问题,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政治指导思想。在这方面,吕不韦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他不但看到了问题,也着手去解决了。

凡所有政权,想要历久长青,皆要以民为本,执政为公。《吕氏春秋》构建出的政治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显现出一种拥抱人民的热忱,以及与人民亲善的意向。在它预设的政治架构中,君王和国家,再不处在人民的对立面。国家的强盛,不再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未来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的感受。

吕不韦看到了秦国的病,想要医。他开出了药,但没等病人服下,他医生的资格就被罢免了。以后秦国在法家思想主导下继续发动战争,直至统一六国。但天下一统后,秦始皇并刀枪入库、与民休息;没有了敌人,大秦帝国开始自戕。不出十余年,嬴氏家族被亡国灭种。

我们不能说,吕不韦设定的政治思想体系是完美的,秦朝若实行了便高枕无忧。但至少至少,吕不韦的方向是正确,法家的思想政策,不适合天下一统的太平王朝。若秦国统一天下后,吕不韦还在,即使原先的建构有缺陷,也可以加以调整充实。不至于让秦朝十余年间就覆灭,也不至于让秦始皇家族被灭灭种。

然而吕不韦的宏大构想,不过是南柯一梦。作为一个商人,他的人生已经跳到罕有的高度。如周公那般通过建章立制,影响千秋万代的人生,毕竟可遇不可求。只可惜自己一番心血,不被人理解利用。秦始皇若知道自己死后,王朝旦夕而灭,是否也痛彻心扉?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第二章 师门恩怨


01 荀卿游说秦昭襄王失败

战国末期,诸侯兼并速度加快。百家流派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争取政治上的支持,先后对自身理论进行变革改造。作为当时最大思想流派的儒家,衍生出八大分支,如思孟之儒、子张之儒、子夏之儒、子游之儒等。他们都奉孔子为宗师,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侧重,因而表现出相异的面对。诸儒家学派之间,有的和谐相处,有的相互攻讦。

对传统儒学改造力度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继承了孔子仁义为本,礼乐为教的理论主张,却革除了商周以降根深蒂固的天命信仰观念。传统的天命观念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且有正义性。它监督人间万事万物,根据集体或个人行为的结果,做出赏善罚恶的决定。因有天的存在,人间帝王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受制约。而荀子否定存在有意志和正义性的天,他强调事在人为,自然之物对人事没有影响。他所弘扬的王道之中的“圣王”,凌驾在万事万物之上,不受制于任何因素。

荀子批判乃至攻击儒家最大的思孟学派,认为他们变造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理论,幽隐神秘,难以理解,违背孔子本意。对于孟子的性善说,他更反其道主张性恶说。因为人天生性恶,索求无度,所以先圣发明礼法,用以约束人类。荀子不但重新解释了礼的源起,而且模糊了礼和法之间的界线。礼和法既然都属于外在的制度条文,其功能都在制约和管束人往邪恶方向倾斜,那么本质上也差不多。隆礼重法,成为荀子改革政治、富强国家的重要方法。

荀子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体现了儒学从理想主义逐步向务实主义妥协的趋势。自孔子兴起私教,创立儒学以来,虽然在知识界和民间获得巨大成功,徒众甚多。然而在政治上却毫无进展,没有一个儒家学者能彻底说服侯王,采用儒家的理论方法来治理国家。儒家的学说恢弘广阔,具有很强的蛊惑性,普通人容易为其膺服。但侯王君主不同,他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决定了需要的东西要目视可见,触手可及。儒家更擅长描摹美好的未来,现实中云里雾里的方法,很难让王侯相信能迅速取得成效。

从孔子到荀子的两百余年间,学者不断修正发展儒家理论,企图在政治实践上取得进步。这其中,当属荀子对儒家理论做出的改造力度最大。在他看来,自己遵守仁义礼乐的原始教义,没有悖离孔子的教诲。他与孔子一脉相承,学统纯之又纯。确实,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荀子都是正宗的儒学之士。但他学说中隐含着向现实、向政治妥协、与法家相似的的一面,却开了一道不好的口子。在荀子本人,还可坚持住儒家的原则。但他弟子李斯、韩非、张苍,却相继投入法家的怀抱。

荀子如孔子、孟子一般,怀抱以王道改革政治,实现天下一统的梦想。他曾经游说齐国、赵国,都没得到重视。公元前267年,荀子来到秦国,会见了当时的丞相范雎和秦昭襄王,企图以儒家之道说服他们。

范雎问:“先生前来秦国,在我国境内看到了什么?”这个的问题,目的在了解荀子对秦国的评价。

荀子先是对秦国一片赞扬:“秦国关隘险峻,山川秀美,物产丰盈,是天下难得的宝土。这里的人民品性淳朴,不崇尚颓靡的音乐,不追求华丽的衣裳,敬畏官府又顺从,有古代盛世人民的风气。我接触秦国的官吏,发现他们恭俭、敦敬、忠信;接触秦国的士大夫,发现他们有公无私,不朋党,不比周。他们也有古代盛世官吏贵族的风气。秦国的朝堂之上,虽然政务繁多,但政府机构运转顺畅迅捷,没有事情留滞,宛如古代盛世的无为而治。以此看来,秦国能自孝公以来,四世强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范雎是纵横家中的大拿,当然知道奉承话的意味。他淡然一笑说:“先生这么说,是我秦国没有缺点吗?先生学问渊博,必有远见卓识。请务必赐教一二,让我国有所改进。”

荀子咳嗽一声,慢条斯理说:“最完美的政治,是君王安逸而又能达到治理的效果,制度简约而又能详尽百事,不烦劳百姓而又能致成大功。秦国的景象,已经类似了。但若要兼具数种特征,尽有其功效,让举世皆赞誉为王者,则秦国相差得还远呢。”

范雎拱手说:“敢问先生原由?”

荀子抬头望了秦昭襄王一眼,继续说:“大概因为秦国没有任用儒者吧!治理国家,运用纯粹的儒家方法,可以一统天下而称王;杂用儒家的方法,可以雄踞一方而称霸。完全抛弃儒家的方法,长久则会自取灭亡。没有任用儒学之士,这就是现在秦国的缺点。”

秦昭襄王心里咔登一下不爽了,说:“先生此言,未免过于自是。我常听说,儒者对国家的治理,没有益处。”

荀子恭敬拱手道:“大王何出此言?儒者师法先王的制度,光大礼义的精神,严谨臣子的行为规范,隆贵君王的地位道德。儒者通晓管理万物的法则,明达抚育百姓的纲纪。君王若任用儒者,则聚势于朝廷。若不任用,儒者退为百姓,也美俗于民间。儒者贫困冻馁,不以贪邪为道。无立锥之地,也维持社稷大义。日常生活中推己及人,传播孝悌的美德。道义的精神,时时刻刻存在儒者身上。他们即使居住在陋巷贫屋,也会得到人民的尊重。儒者身处社会最底层,也能改变人民的风俗习惯,大王怎么能说对国家没有益处呢?”

秦昭襄王颔首说:“那么你再说说,儒者如说身处社会高层,被君王任用,对国家有什么益处?”

荀子端正腰板,亢声说:“儒者如果能被显用,作用就大了。他内心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运用礼节整治朝廷,使法律准则及规章制度在各级官吏中得以公正实施,使忠诚、厚道、仁爱的品德流行于天下。儒者有严格的原则,做一件不义的事,杀害一个无罪的人,可得到天下,也不会去做。这样,他美好的名声传遍海内,人民闻道从风,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儒者在上位可以美政,在下位可以美俗,他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秦昭襄王听着,一阵倦意袭上心头。他恍恍惚惚听到荀子的声音,但不切确说的是什么意思。突然四周静止了,荀子不再说话。他抬起了头看了一眼,明白他说完了。秦昭襄王有气无力地回了一声:“说得好。”他转过头对范雎说:“应侯,命人把先生送到舍馆,好好款待,日后再向先生请教。”

看着荀子被送走了,秦昭襄王懒懒打了个哈欠,说:“这说得迂腐不堪、迂腐不堪!什么行一不义,杀一不仁,可取天下而不为。书生论政,纸上谈兵,终究不切实际!今后,不要安排寡人会见儒家学派的宾客了。”说罢,大袖一挥,摇摇晃晃回后宫去。范雎唯唯诺诺。

荀子在秦国舍馆留滞了一些时日,没有等到秦王再次传唤的消息。他知道,秦王并不相信自己和儒家方法。秦国这趟远游,如之前在齐国和赵国一样,自己没能说服君王,终究白奔波一场。作为一个顶级学者,荀子具有高深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君王们喜欢什么。如果肯投其所好,富贵权势唾手可得。但他毕竟是有信仰的人,他痴迷于周公孔子的仁义礼义学说,胸怀天下苦难的百姓。虽然他对儒家的理论进行了创新改造,往实用方向有所倾斜,努力迎合世俗,迎合政治。但一张嘴表达,他又忍不住大谈理想、本质。在荀子看来,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本质,其他实践策略就没有任何意义。舍本逐末,还有可能导致政治变质,祸害人民。因此,他也难免前辈孔子、孟子一样的命运,周游列国不得信用,终其一生,不能实现政治抱负。

荀子打包行旅,离开秦国。经过此番经历,他也对自己未来实现王道政治,也不再抱有期望。如他对秦王所说的,儒者不能在上位美政,就在下位美俗吧。从此以后,他就一心一意和老百姓打交道,再不管什么帝王将相。

晚年的荀子,心思精力全部倾注在开馆受徒上。他虽然反对孟子的部分观点,但很欣赏他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一大乐事的观点。自己既然不能影响现实政治,那么栽培出好的弟子,让他们代替自己去实现愿望,也是了了一夙愿。后来荀子的弟子将他的文章言论结集,称他的子弟和信徒并不多。但我们将仅知晓的几个名字列出来,却也星光熠熠。

荀子知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张苍、浮丘伯、毛亨。其中韩非为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李斯为秦帝国开国丞相,张苍为汉帝国第一个职业化的丞相。浮丘伯和毛亨是大学者,汉代经学大师。可知,荀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出的弟子,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走向。

可悲的是,他最有名的两名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没有继承儒家的宗旨,而是改换门庭,投入法家的怀抱。他们显姓扬名,非但没有给老师带来荣耀光彩,反而使荀子儒学宗师的名誉受损。这对于荀子来说,不知该欢喜还是伤悲?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第二章 师门恩怨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门(1)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本为郡县基层官吏。成家立室后,要供养老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贫寒的境况,让李斯烦闷忧愁。一次他蹲茅坑,看到臭烘烘的老鼠窜来窜去,拿去扫帚驱赶它们。老鼠跑出茅厕,遇上外面的狗,又被狗追得四下窜逃。李斯哀叹:“老鼠啊老鼠,人和狗都不容你,过得也忒可怜了。”他又走进官家粮仓,发现里面老鼠又肥又大,正在里面安闲地啃食粮食。李斯回到家里,辗转一夜难眠,心想:人就像老鼠一样,下等老鼠肮脏又命贱,上等老鼠尊贵又安闲。而自己现在,就是一只活在茅厕里的下等老鼠。

李斯虽然身处社会下层,却怀有强烈进取心,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平庸小吏,清贫度此一生。他内心一直在谋划,改变命运的措施。有一天,他听说春申君决定重用赵国大儒荀卿,他正往楚国首都赶去。李斯心想:荀子是当代大儒,学问渊博,如果我能拜他为师,学得两三成本事,不愁不被有权者重用,荣享富贵。从前苏秦一无所有,还不是通过游说显达,佩六国相印?机不可失,李斯当机立断,做了决定。辞去职务,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亲戚,自去投奔荀子。离开家时,他的嘴里一直在嘀嘀咕咕:“我一定要当一只上等的老鼠。”妻儿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荀子来到楚国后,得势客卿害怕被夺宠,在春申君面前谮毁他。春申君听信小人造谣,疏远了荀子。荀子落魄失意,正想离开楚国。正好李斯打听到他的住所,前来拜访,表达拜师的诚意。荀子搞清楚李斯出身来历,知道他有基本文化基础,符合入门条件,说:“我这里学问甚多,一人只能学习一个方向,你想学什么?”

李斯来之前,早把荀子门下情况摸查清楚,他当然不能再说做一只“上等老鼠”的话,而是迎合荀子之意说:“老师,学生想学习游说君王,致君尧舜之术。”

荀子“嗯”了一声说:“你履历平凡,志向可不小。本门奉孔子为宗师,以仁义为宗旨。当今天下大乱,生民涂炭。迫于形势,允许门人偶用纵横游说之术,但所行所为,不得背弃儒家教旨。”

李斯郑重磕了三个响头道:“学生铭记老师教诲。如违师训,不得好死!”

拜师成功,李斯喜滋滋地站起来。突然看到老师身旁站着一个魁梧的人,用凌然不可侵犯的凌厉目光,望向他来。李斯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位站在荀子身边器宇不凡的人,便是韩国公子韩非。韩非出身王室,天潢贵胄,原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然随着秦国变法强大,对外扩张。与其毗邻的韩国,受害最大。数世以来,韩国处处屈从秦国,唯命是从,以苟延残喘。但饶如此,秦国也没有善待韩国,不断掠夺他们的财富,侵占他们的土地。韩国国内,上自君王,下至百姓,每日过得忧心忡忡,深感朝不保夕。

这种忧患和恐慌的感觉,自然传染到韩非身上。无论作为一个王室子弟,或韩国平民,他都有保卫国家、守护家园的责任。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口一口把自己的祖国吞噬掉。韩非本人好学又有才华,加之物质条件优渥,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学问渊博。韩非希望能把自己的才学,运用到政治治理上,富强韩国,免受秦国侵凌。然他是王室侧室后代,韩王并不信任他,肯授予大权。兼之韩非有口吃的缺点,很多问题内心明晓,但口头表达迟缓,说服效力打折,也影响他在政治上的发展。

不被器重的韩非,郁郁寡欢。他一面埋头钻研学问,寻找富强韩国的方法;一面希望韩王有一天会感悟,肯起用自己。但这些美好的期望,最后都落空了。昏聩的韩王继续丧权辱国,割地赔偿给秦国。而自己读书越多,思想的负担越重,渐渐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治国理政该从何处下手。

正当韩非内心烦闷,不知如何排解时。正值荀子路经韩国,前往楚国。在韩非心中,荀子是前辈大师,学问渊博难测。说不定经他指点迷津,自己会豁然开朗。于是韩非拜访了荀子,请教他学问与政治的策略。荀子与韩非交谈,赞叹他的才华,天下少有。然而这个年轻人,缺乏名师指点,误入歧途,言必谈法令和权术,不晓得人间大道。荀子一方面怜悯韩非空有才华,却误入歧途;另一方面顾虑这样的人才,如所学不用于正道,可能给天下带来灾难。他有心提点韩非,让他不至于偏离正道太远。韩非经过开解,拜荀子为师,跟随在他左右。

但韩非毕竟是带艺投师,他本身已具备很深厚的学问底子,价值观念成熟。兼之韩国现状水深火热,稍有不慎,即有亡国之虞。韩非思考和关注的焦点,永远在如何让韩国迅速地强大起来。荀子教诲的仁义和礼乐之道,距离这个目标太远了。每每和老师交流,韩非说着说着,就拐回法术和权谋的话题。而且他还不知其非,屡屡与老师辩驳,荀子也不能说服他。遇上这样既有才华,又固执己见的学生,荀子也无可奈何。更多时候,他只能一笑罢之。只希望跟随自己的时间久了,他能慢慢转变观念。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2 李斯与韩非共学荀门(2)

韩非与李斯出身不同,学问基础相差又大,平常自是不爱搭理李斯。李斯久为小吏,早习惯了畏惧和奉承上司。普通的官僚,他已敬之三分,何况是处在权力和爵位最顶峰的王室子弟?韩国虽然弱小了,但韩非和自己,那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的鸿沟啊。不承想,自己有一日能和这样的人成为师兄弟。人生的际遇,难于预料。若自己不迈出辞去公务员职位那一步,怎会想到有此奇遇?

即使与韩非有了非同寻常的关系,李斯还是不敢太过靠近他。韩非身上自有一种与他身份匹配的高贵气质,让常人敬而远之。且韩非口吃,不爱讲话,这更增加了他的威势,令人心存畏惧。在他与老师辩论的时候,李斯只是静静听着,不敢插嘴。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和他两差得太远,强行插嘴,只会自取其辱。李斯发奋学习,希望有一日能赶上师兄的水平。

李斯一直觑着机会,与韩非套近乎。他不是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而是混迹官场已久的老油条。知道未来的发展,除了具备才学的基础外,人脉关系也是关键因素。韩非身为韩国公子,就是一张最好的政治名片。说不定日后能借此台阶,开启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李斯观察到韩非在闲时,总躲在屋子里写作,累积了好多竹简。有次看到韩非有事离开,便走入屋内,看那展开的竹简。原来韩非一直在研究法术的问题,他总结提炼出君主驾驭臣子、处理政治和外交事宜的多种方法,每种方法下面都罗列许多古代典故。因为韩非口吃,说话不流畅,现场辩论经常吃亏。于是他想把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观点的事例都书写出来,经常熟读背诵,待到辩论或未来说服君王的场合,不至露短吃亏。通过这种方法,韩非同时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进行再完善。

方看了两三行,李斯就被迷住了。如此实用的技巧方法,闻所未闻。不知道是师兄自己的创作,还是老师偏心只授予他。正当李斯沉迷于竹简文字时,韩非回来了。他看到李斯偷看自己的作品,非常不悦:“你进来这里干什么?有什么事吗?”

李斯胡诌说:“师兄,今天后房厨师劏了只老母鸡,我来问问,要不要给你煲碗滋补的鸡汤?”

韩非寒着脸说:“我不吃。”他不看李斯一眼,绕过他身边,坐回桌子前。

李斯知道韩非不欢迎自己,但不以为意。他厚起脸皮,往前靠说:“师兄,这竹简上的文章,是你写的吧?写得真的好,我无意看了两句,就着迷了。”

韩非本不喜欢他,但听到他的赞语,颇感意外。要知道诸多同门之中,没有人能跟他对得上话。每每与老师辩论,都是被否定,受到打击。乍听到李斯的称赞,禁不住内心有些欣喜。
“你喜欢它们?”韩非反问说。

李斯赔笑说:“当然喜欢。这些都是非常切实、有用的招数,绝非寻常空言谈道。师兄,你在这方面的钻研可是深。平常听你与老师的辩论,我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你写的。本门之中,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的造诣。”

韩非往日冰寒的脸,露出一丝笑容,说:“你不可乱说,老师学问渊深,非我等能探测。只是他志不在此,所以闭口不谈而已。”停顿了一会,他又长叹道:“若非国家危难深重,有朝夕倾覆之虞,我岂不愿高谈仁义道德,导人向善呢?”

李斯好不容得到一个和师兄敞开心扉说话的机会,马上接腔道:“老师谈的是最高真理,没错。但现在是乱世,不能食古不化,得有便宜之策。这纵横、权谋之术,在这个时代最容易收效。世间最有权力的人是君王,如果得不到他的信任,如何能让他按照我们的意愿,推行理想政治?所以,师兄你这个方向是对的,得注重实用的招数!”

他不等韩非同意,就拿起一排竹简展开看,说:“师兄,你概括的方法简练犀利,列举的事例详细丰富,让人拍案叫绝。没有深厚的功力,绝对写不出来这文字。真是人间难得的佳宝,值得一咏三叹!”李斯从竹简上探出圆溜溜的双眼,望向韩非说:“师兄,我对你这文字策略,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能不能时常让我过来看看,学习学习?”

韩非淡然一笑说:“你看便看,但不可随便对外说。特别不能让老师知道,我在钻研什么。”说罢低下头,继续在竹简上书字。

自此以后,逢有间隙,李斯就往韩非处跑,如饥似渴阅读韩非写作的《内储说》、《外储说》,学习纵横学、权谋学、法术学。每次来,李斯都讨好说:“师兄,厨房劏了一只老母鸡,要不要给你煲碗汤?”虽然厨房里明明没杀鸡,但他总要这么说,仿佛不如此不能表达自己对师兄的一片谢意。韩非每次都笑笑不说话,也不去深究有没有杀鸡。他仍旧坐在桌前,仍旧写他的文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屋子内很寂静,连根线掉下地都听得到。但他们各自沉醉在自己的事中,丝毫不觉得尴尬。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两人一边跟荀子学习儒道,一边私自研究法术权谋。他们捂得很紧,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一天,李斯跟往日一般,心情愉悦,三步并作两步跨入韩非的门槛,又说:“师兄,厨房劏了一只……”

他看到韩非在打包行旅,闭住嘴不说了。韩非抬头看了他,问:“怎么,厨房又劏了一只老母鸡?”

李斯嚅嚅嗫嗫地说:“师……师兄,你这是干……干什么啊?怎么打包行旅了?”

韩非沉重地说:“最近秦国侵凌,又攻占韩国两座城邑。国家形势危急,身为公室子弟,我不能置身事外。我已同老师告别,今日即将离去,回到韩国尽我绵薄能力。”

李斯正沉浸在与韩非共同学习的欢乐中,对他突然要离开,反应不过来。他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茫然看着韩非收拾行装。“可是师兄,厨房今天真的劏了一只老母鸡,要不你等等,给你煲碗汤吃再走。”李斯今天确实买了一只老母鸡,打算煲了汤孝敬韩非。

韩非盯着他看了一会,问:“你果真劏了一只老母鸡?”

“千真万确!”李斯担心韩非以为自己忽悠他,提高声音说:“我今天从城头赵老三家买的,他养了一年半了。师兄你等着,我马上去跟厨师把它劏了。”

韩非叫住李斯,说:“你别忙乎了!你的心意我领了。我事情紧急,马上就得离开,吃不上老母鸡了。日后有机会,我们再大快朵颐。我看你是好学之人,日后前途无量。但我走了,我的书简资料,也得带走,以免被他人看到。以后你要学习,只能靠自己了。好自为之吧!”

韩非走了,连他的所有资料都带走。李斯痴迷的法术学,从此再没有指点之人。他登上高冈,望着韩非驾着马车,在夕阳下越走越远,内心无限惆怅。师兄离开了,自己又该向何处?他的内心有一阵蠢动,想远走高飞,像韩非一样,去开拓前程。但冷静下来一想,觉得现在半吊子的水平,出去什么都混不成,最多做回从前的小吏。要想改变命运,得研究出大学问来,不能半途而废。他下定决心,在出山之前,一定要让自己的水平不低于韩非。李斯返回住所,把老母鸡劏了,孝敬给荀子,毕恭毕敬跟随老师继续他的学业。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第二章 师门恩怨


03 李斯阳学儒道,阴修法术

李斯虽然在兰陵跟着荀子学习,却很关注国际形势。每有外人来到小城,他都要打探诸国形势状况。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越来越衰弱,让他深信法家思想政策才是历史浩荡的潮流,不可阻挡。他为人阳一面,阴一面。没有韩非指导他学习权谋法术了,他就自己一个人背地琢磨。荀子教授的儒家文献,他也从中挖掘出权谋法术的蛛丝马迹。实在没有相关内容,他就反着来理解。儒家说什么有害,他就倒过来思考它的益处。因此之故,李斯虽然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思想,但在言谈之中免不了不禁流露出来。

一次荀子与诸学生论学,谈到自己从前与赵孝成王、临武君论兵之事。李斯突然发问:“老师,秦国自孝公变法以来,四世强盛,兵强海内,威行诸侯。他们治理国家,却不是以仁义为宗旨,只是考虑便利因素而已。”言之意下,大有菲薄仁义的意思。

荀子当然不喜欢学生否定自己的理论思想了,他老气横秋地说:“这就是你无知了。你所说的便利,不过是表面的便利,暂时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便利,彻底的便利。仁义的理论,是用来治理政治的。政治治理了,人民就会亲近君王,喜爱他的君王,乐意为他轻生蹈死。就如军事上所说的,凡是在于君王,将帅是次要的。”

荀子停了下来,注视李斯一眼,看他是否听得进去。见他认真聆听,便继续说:“秦国虽然四世强盛,但每日提心吊胆,害怕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打败他们。失去了仁义的宗旨,再强大也是一时景象,它就是学者们常说的末世之兵。从前商汤流放夏桀,他的强盛,并不只在把夏桀放逐到鸣条之时。周武王诛杀纣王,也不只是甲子日牧野大战那天,才战胜他的。他们之前的行为和政治治理,早就奠定了很大的优势基础。最后决战天下,才能摧枯拉朽,一蹴而就。李斯啊,现在你不追问汤武强大的本质,而偏爱于秦国强大的表象。这就是舍本逐末啊!”

荀子把目光从李斯身上移开,扫视了在座学生,说:“就是凡俗的人目光短浅,舍本逐末,崇拜表面的强大,才导致当今天下大乱啊!”最后一句语调拉得很长,表现出无限地痛心疾首。

对于荀子的教导,李斯表面唯唯诺诺。让老师觉得他说得有理,自己听进去了。然而内心里面,却不这么想。人之本性趋利避害,羁縻人民,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益和法令。以利益诱之,以法令威之,人民才能指东不敢向西,指南不敢往北,国家才能团结成一个集体。仁义这东西,过于虚无缥缈,念之不能御寒,诵之不能饱腹。于国家人民,实在无甚益处。老师好谈仁义,难怪周游列国,不受重用。当然,这些想法只能闷在他肚子里翻腾,一点不敢表达于外。要是荀子知道他的思想,已远远偏离儒家的教义,不知该如何处置他。

自韩非走后,李斯在荀子门下,才能凸显。又兼之他发奋努力,鸡鸣而起,日落不息,很快出类拔萃。举凡教理、文章、书法、言语等诸门功课,他无有不精,无有不通。李斯变得优秀后,言谈也自信许多。经常对着一群师弟说话,一副训教口吻,到处批评指正。言及未来志向,他自称不久要出山拨乱反正,救济苍生之苦。同门之内,倒也有不少钦佩他的人巴结说,日后得势了,可得照顾一众兄弟。李斯来者不拒,一概应允。逢他们师兄弟聚在一起吹牛,被荀子看到,李斯马上安静下来,装得若无其事,好像他不是吹牛大会的主角似的。他知道老师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轻易不能忽悠住。对于师兄弟和老师,李斯是阴阳两面为人。

苦学多年之后,李斯自觉学业已成,可以游说君王,邀名逐利了。他一直在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判断开启事业的最好时机。按理说,他是楚国人,学成之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才是。但楚国实力孱弱,被秦国打得连首都丢了。在这样的国家,难有作为。韩国有师兄韩非,对自己起步进入政坛,可能所有帮助。但韩国实际情况比楚国更惨,可能是山东六国最早被灭亡的。此时去投奔韩国,无异以身蹈火。其余诸国,情形类似。只有秦国,能以一敌六,有吞并海内之心。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留名万世,秦国就是最好的平台。可秦国既然强盛,必然人才众多。自己没有门路,怎样才能介入政坛,显姓扬名呢?

正当李斯心中烦恼,不得其解的时候。秦国丞相吕不韦开馆延客,广揽贤才的消息,传到兰陵城。李斯乍闻音讯,喜不自胜。这应该是自己开启事业的最好时机了,此时不出山,更待何时?凭自己的才学能力,一定能在秦国混出个脸样来。

李斯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荀子。他说:“时机难得而易失,如今秦相吕不韦诚意聘请游士,正是我辈学人化学为用最好时机。学生受学于恩师已久,如今微有所成,意欲西去咸阳,用事于强秦,弘扬老师的道德名誉。”

荀子说:“学以致用,心忧苍生,是士人的准则。你能胸怀大志,是很好的事。只是那秦国崇尚法令,轻视儒士,压迫百姓,侵凌诸侯,声名颇为狼藉。如今听得吕不韦主事,他是个商人出身,倒也尊重知识,懂得海涵各派学说。我已老矣,天下归属,苍生之命,当寄托在年青人身上。希望你西去秦国,能以仁义宗旨说服秦王和吕不韦,改弦更张,则天下苍生幸矣!”

李斯用阳春白雪的话,应和老师。出了和同门议论,马上露出下里巴人的嘴脸。他说:“师兄弟们,你们知道男人最大的耻辱是什么吗?是他在这个社会上,地位非常卑贱!你们知道男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吗?是他被自己的亲朋好友,讥笑清贫又穷困!凡俗的人,郁郁不得志,就开始谩骂和诅咒世道不公,以自然无为之道自我排遣。而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迎难而上,勇于命运抗争。师兄弟们,我将要告别你们,西去游说秦王。此后天遥地远,不知何日重见?若有一天,你们听到我在秦国的消息,知道我有所作为,不负今日之言,则我愿足矣!”

李斯把自己西去秦国的行动,渲染得既英勇又悲壮。众人仿佛看到他以褴褛布衣,只身入关,晋位将相,与秦王高谈阔论,指挥天下的情景。围在李斯周围的后学之士,一脸痴情崇拜,感动呜咽。

受学于荀子多年的李斯,最终没有让儒学教义成为自己的信仰,而是把他当成一种工具。当这种工具有用时,他就以之施用。当它没用时,他就束之高阁。而融化到李斯的血液和灵魂里面的,是他自小就奉行的“老鼠哲学”。厕鼠和仓鼠的区别,刺激了他整整一生。从此之后,他满心满志只想做上等的仓鼠,而不做下等的厕鼠。与老师的对话,是无心的应和;跟同门的言谈,才是有心的插柳。

李斯离开了荀子,同时离开了仁义的精神,离开了礼乐的教义。他以“老鼠哲学”思想为指导,倾情投入法家的怀抱,开启为虎作伥、倒行逆施的辉煌事业旅程。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4 十年蛰伏两面讨巧

公元前246年,李斯来到秦国,正值秦庄襄王去世。嬴政年龄尚小,不得不受政于吕不韦。吕不韦总揽秦国朝政,延聘天下英才,想要对秦国政治有所矫正。李斯师出名门,又兼才气外露,初次面见吕不韦,便获得赞赏。吕不韦把他留了下来,任命为舍人,在客卿中位居上等。

在秦国的最初十年,李斯隶属吕不韦幕下,职权不高,主要负责一些出谋划策和笔墨文章的事务。李斯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本不甘于沉沦下僚。但他知道,这次他选择对了方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唯一缺少的,是一个雄飞高举的机会。只要时机来了,自己即使不一步登天,也能在半空之上,俯视同僚。因此李斯愿意数十年如一日,蛰伏在吕不韦幕僚中。

在这期间,李斯做的最多的工作,当属参与《吕氏春秋》的编写。《吕氏春秋》是融合各家各派的大型书籍,当时在吕不韦门下的客卿精英,都参与了编写。整个过程,经过了上百次会议讨论,上百次增删修改。在思想上编组提炼,以迎合吕不韦的意思;在文字上千锤百炼,以至读者无可改易。

秦国原是尚法的国家,李斯私学法术权谋,本想到此一展身手。没承想迎面走来个不伦不类的吕不韦,与自己撞个满怀,几乎摔倒在地。李斯强硬按捺住法家粗野势利的内心,转头露出儒家慈善柔和的面孔,迎合显赫的主人。幸好这些年他在荀子那里是认真问学的,应付寻常事务,绰绰有余。大师荀子的弟子,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上又造诣非凡,他博得大多数人的赞誉。就连吕不韦,也得意招到一个好人才。

然而李斯是个心有多窍的人,从不安分于侍奉一事一人。在供职于吕不韦期间,他就獐头鼠目窥探秦国政坛,这里嗅嗅,那里闻闻,寻找发达显贵的机会。李斯知道,吕不韦虽然权倾秦国,但他的背后有一个不断长大的秦王,位置不算牢固。况且他与太后的秽闻,咸阳城内遍知。若有一日丑闻暴露,吕不韦倒台,自己身为他的客卿,难免被牵连。如果干坐着毫无作为,自己在秦国的一番雄心壮志,可能会打水漂了。

李斯观察到,未来最有可能影响到秦国政治格局的,就是少年秦王嬴政。自己要想永远在秦国受到宠用,必须引起他的注意,得到他的青睐。很早以前,李斯就开始观察嬴政。有时远远看到他的影子,他就踮起脚跟,目光追随他的背影直至消失;有时模糊听到他的声音,他就掏清耳屎,勉力去辨别音色与意义。回到家里,躺到床上,反复揣摩参详数十遍,方能入睡。

李斯是一个杂学颇多的人,在他大杂烩的头脑里,除了装有儒学、道学、阴阳学、法术、纵横术等知识,还对心理学和相术颇有研究。根据他多次对嬴政的观察总结,认为嬴政蜂目豺声、狼行虎步,是一个狠戾的角色。这类人心怀雄图,独断专行,绝不甘于被人牵引摆弄。他主政之后,绝不会按照吕不韦设定的轨道来治政,两人决裂是不可避免的事。李斯又观察到,嬴政完美继承了赢家严苛酷烈的基因,适合他的只能是刚厉的法家之术,而不是柔善的儒家之道。

未来的秦国政治,必定改弦更张。李斯无时不刻不在算计着,如何让自己的身份从吕不韦的亲信,过度到秦王嬴政的亲信。某一次,嬴政举行一次开放的政治讨论,想听取更多人的意见,特别是非隶属于官僚系统内的人士。李斯得以跟随吕不韦进宫,参与了讨论。

吕不韦鼓励客卿们在秦王面前,踊跃发言。自己养客多时,有必要显示他们的才能功用,以在证明自己政策的正确性。养客们有功,自己舔光彩,秦王就更仰仗他了。李斯当然要借助难得的机会,与嬴政混个面熟了。

李斯说:“小胥俗吏,经常察觉不到时势变化的微妙之处,错失建功立业的机会。举凡建立不世功业的大人物,都能抓住难逢的时机,和对手的弱点,以坚忍的决心贯彻始终。最高统治者受俗情牵制,缺少坚忍的决心,常常会功亏一篑。我秦国自孝公以来,制役诸侯,已有六世。现在六国侍奉秦国,犹如境内郡县。然而秦国不能统一海内的原因,在于前世秦王太过仁慈。凡诸侯派遣说客前来哭泣哀求,常常为其感动,宽宏罢兵。若秦王能坚忍决心,不为俗情感动,使秦兵扫荡六国,天下早已一统,哪里还有今日纷杂的局面?”

他进一步激励嬴政说:“以现在秦国国力之强盛,以及大王的贤明,消灭六国,犹如扫除灶台上的污物般简单。一统天下,成就帝业,是一万世才有一次的大功业。大王恰逢其时,千万不要错过!如果怠慢时机,让诸侯反弱为强,合纵攻秦,即使大王有黄帝般贤明,也不能兼并他们了!”

这是第一次,有人那么直接地催促嬴政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李斯的明言快语,打动了他深藏的野心。李斯说的没错,这种可以比肩黄帝尧舜的功业,一万世才有一次。如果自己不去干,那么就会留给别人。他嬴政没有理由,把到口的大肥肉,送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后代,也不行。全天下的第一个王,或者第一个帝,只能是自己。

嬴政非常赏识李斯的才华,不久就通过吕不韦,封他为长史。从此李斯得以顾问的身份,时常参与议政。但彼时嬴政尚未亲政,还不能任命官员,推行新政。他和包括李斯在内的顾问官员的议论,尚属于学问和理论研讨的性质。吕不韦把李斯推给了嬴政,一点不担心他怀有野心,另立山头。在他看来,李斯只是他布置在嬴政旁边的一枚棋子,帮助他监控新王的成长动向。李斯久在幕下任职,受自己操控。吕不韦自信,他是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的。若不是发生巨大政变,导致吕不韦被牵连失势,李斯确实难于摆脱他的影响。但吕不韦下台了,事情就不一样了。

公元前238年,嫪毐与太后情事暴露,吕不韦牵连被免职,放逐到洛阳。吕不韦门下卿客众多,随着吕不韦的失势,也没有了依傍。这些卿客大部分做鸟兽散,各谋生路去。小部分深受吕不韦恩宠的,视他如天人,坚持游说嬴政,希望重新启用他。

而众多门客之中,独有李斯得幸免于难。他虽然出身吕不韦门下,但多年来,一直蓄心积虑向嬴政靠近。每有面见嬴政的机会,他都抓紧发表迎合他心意的言论。他慢慢摸透嬴政的心理,摸透了他的性格,摸透他的行事风格。了解嬴政是怎样的人了,也就知道什么方法最奏效。这个时候,李斯的思想言行开始转向。他背叛了老师荀子,也背叛了恩人吕不韦,不断向嬴政贡献政治上的阴谋诡计。他知道嬴政就好这口,投其所好,才能得到信任。而另一方面,这只不过是潜藏在他内心已久的恶的种子的破土开花。可能被压抑太久的缘故,李斯在这方面的才华,加倍迸发出来。

李斯取得嬴政了信任,成为他亲密的智囊成员。在另一边,李斯把吕不韦哄得团团转,没有让他看出自己已改变心迹,或是脚踏两只船。因此之故,当吕不韦被打倒下台时,嬴政没有把李斯当成他的同党,得以逃过此难。李斯犹如一位游客,原来坐在一艘小船上观赏风景。河流湍急,道路曲折。当他发现小船破败,极有可能淹没水中。他跃身而起,跳上一艘稳定安全的大船。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条老鼠,从小船飞窜到大船上。当李斯回身望去,看到吕不韦和他的同党倾覆在洪流中,不免洋洋得意于自己的聪明远见。

嬴政扳倒了吕不韦,顺利接掌过秦国政权。一朝天子一朝臣,肃清吕氏党羽后,嬴政建立起忠诚于自己的班子,李斯和外来客卿大梁人尉缭受到重用。两人主张用重金贿赂六国幸臣,离间他们君王和要臣的关系,造成政治纷乱,之后出动大军侵略其国。按此步骤,逐步消灭六国。嬴政亲政之后,加速推动灭亡六国的步伐。他非常重视客卿的才能与作用,为了博取礼贤下士的名声,让他们更加卖命。嬴政不惜自卑身份,跟他们穿同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对于他们要花费巨额资金,也从不吝惜。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5 一封谏书改变人生(1)

正当嬴政雄心勃勃推动统一计划时,发生一个小插曲。原来韩国与秦国毗邻,备受侵凌。为了疲软秦国国力,让韩国免受侵略之苦。不知道哪个脑回路清奇的家伙,竟然出了个主意,派遣说客游说秦国兴建大型水利。这个派遣到秦国的卧底,叫郑国。当时正值吕不韦主政,兴建大型工程,彰显自己的功绩,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在吕不韦支持下,郑国开始在泾水挖掘渠道,向东注于北洛水。渠道全长三百余里,灌溉周围农田四万顷。

郑国在公元前246年动工,一直挖到公元前236年。期间耗费了秦国大量人力物力,迟缓了向东方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因为郑国对工程兴建的论证,非常合理,所以秦国人一直没有怀疑。直到十年之后,有人告密,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兴建水利工程的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嬴政勃然大怒,停止了水利工程建设,将郑国逮捕。

韩国居心叵测的诡计,让秦国人思之生颤。秦国宗室亲属,对捍卫自身利益的事情最卖命。他们质疑所有外来的客卿,认为他们都是受六国差遣,前来破坏秦国。这些人联合起来,向嬴政施加压力,要求把所有外来客卿驱赶出秦国。嬴政乍受背叛,也是怒极攻心。郑国能隐藏十年之久,说明其他间谍也能藏得密不透风。自己身边的人,还有多少可以信任?

冲动之下的嬴政,下达了搜查、逮捕、审讯所有可疑客卿的命令。一旦验明为间谍,格杀忽论。没有可疑行迹的客卿,也全部驱逐出秦国。频遭背叛的嬴政,决定了不再信任任何人。从前亲密有加的李斯等人,在事件爆发后,连他一面也见不上。进入了非常紧急状态下的秦国,一片肃穆恐怖景象。

李斯和上千客卿,在秦兵监视护送下,离开咸阳,往东行去。李斯本想面见嬴政,据理力争一番。没想到嬴政心灰意冷,凡所有客卿,都拒之门外。李斯原本已与嬴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距离手握重权,功成名就,已经不远。没想到突如其来的事故,把他美好的梦想击得粉粹。此时的李斯,恨透了郑国和韩国,却又无可奈何。

就此离开秦国,李斯心不甘情不愿。他已经在此蛰伏十年,费尽心血,耗尽心力,才能像爬虫一样,攀附出一片天地。断绝了与秦国的联系,自己便一无所有,一切都要重头开始。李斯想起在荀子门下求学的苦日子,想起在老家清贫度日的妻儿,想起曾在他们面前信誓旦旦的师兄弟。他对自己说,无论如何不能退步,不能从半天之上,跌回苦难的人间。

接到限时离开咸阳城消息的那个夜晚,李斯一整夜都伏坐在书台前,书写上献给秦王嬴政的谏表。既然不能面对面说动嬴政,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书面谏表的形式。虽然嬴政极看到这份谏表的可能性不大,但即使有一丝的希望,他也要作出十分的努力。这篇扭转他人生走向的《谏逐客书》,耗尽了李斯一生的文采。危机时刻激发出的超常才华,使得投机政客李斯的写作技能,瞬间达到顶级文学家的水准。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为他后世的名声加分不少,也博得更多的同情。但自此以后,李斯再没有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写完奏书,天已蒙蒙亮,李斯揉了揉眼睛,打了一声哈欠。他收拾好书简,不及用餐,匆匆出门,敲开平日交好的一位宫廷内臣的家门。李斯把奏书交给他,嘱托一定要亲手呈给秦王。他对他说:自己的命运,全靠它了;秦国的国运,也靠它了。

李斯带着疲倦,忍者饥饿,有气无力、摇摇晃晃回到家里。他满心想着嬴政是否看到奏章,看了之后如何反应,全然忘了饥饿与疲劳。他的屁股还没在床上坐稳,如狼似虎的秦兵便闯了进来,喊道:“李斯!李斯!赶快走了!赶快走了!”

李斯站了起来,用恳求地目光看着他们说:“各位长官,再宽限一日如何?宽限一日!”

秦兵毫不理会说:“宽限什么?你是不是在咸阳有什么勾当,要危害国家?你们这些外国奸细,如果不是大王有令,只赶你们出去,我们早砍了你了!”

李斯赔笑说:“长官说笑了。李斯在秦国效劳已十年了,一向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明晓我的心意。今晨我已上书说明情况,大王定会网开一面,给我下达赦令。再宽限一日如何?救命大恩,没齿难忘!”在李斯心中,拯救了政治前途,就像拯救生命一样重要。

秦兵对望了几眼,突然狂笑起来:“李斯,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大王会为了你区区一个客卿,更改国家政令?快点起身,城门口上百人的队伍等着呢,没时间跟你耗!”

李斯张嘴刚要求情,秦兵冲上来将他往外拽。有人抓起屋内衣物书简,扔到外面院子,说:“你还要不要?不要全扔了!”李斯忙喊道:“长官、长官!别扔,我要!我走!我收拾了就走!”

李斯匆匆拿上一些重要物品,便被秦兵架出门去。来到咸阳外门,见上百名客卿聚在一处,被秦兵围了起来。李斯得知,外来客卿是以百来人为一队,被秦兵送出国境的。自己这一队,已经是第五队了。其中不少相识的人,看到彼此,内心哀叹不已。他们都为追名逐利,千里迢迢来到秦国,没想到梦想最后被现实击了个粉碎。

回望高大坚固的城墙,李斯内心悲伤,泪水几乎涌出眼眶。多少年来,他已经把秦国当成第二故乡,把自己当成秦国人。他竭尽全力,毫无保留,为秦国政府效力,为秦王效忠。没想到一心一意要靠近的国家,将视自己为异己;自己全心全意想要辅佐的秦王,没被他当成心腹。此后天涯茫茫,何处是归乡?一阵寒风窜进他的怀里,李斯冰透全身,浑身上下抖瑟不已。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5 一封谏书改变人生(2)


李斯跟随队伍,缓慢向东行去。他的脚步沉重,像注了铁一般。他心乱如麻,眼神迷离,意识陷入混沌。他只是走着走着,眼前的人不是人,树木不是树木,太阳也不是太阳。他已经超过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休息,却不知道疲惫,不知道口渴,不知道饥饿。李斯仿佛只剩下一个躯壳,只有一股信念支持他走下去。

不知行了多久,队伍到达骊山脚下,全体人员停下休息。李斯颓然靠在一棵老树上,心神茫然,对他人递上来的水和食物,全然不做理会。一匹快马驰入队伍中,跳下一个军官装束的人。那人找到秦兵的长官,交谈了一阵,然后一起走到李斯面前。

“李斯,你起来,大王有召见,你现在回京吧。”

李斯抬起头,茫然看着他们。他此刻已经神游物外,完全没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军官们只得把刚才的话复述一遍。

“大王……大王召见我了?真的吗?”李斯立了起来,身体摇摇晃晃的。

军官们突然一愣,他们只看到李斯的嘴巴在动,口中传出滋滋的声音,却听到不到他在说什么。其中一人皱眉头说:“这是什么情况?赶快拿点水来,给他喝喝。”

李斯拿起水壶,仰了头,咕嘟咕嘟喝起来。清水从他嘴缝间流落,淋湿了胡子和肮脏袖袍。李斯干渴的喉咙被滋润后,振奋起精神,终于能说话了:“大王英明,又信任贤人,我知道他一定会下赦令给我的!”

李斯在秦兵帮忙下,爬上马背,抓稳缰绳,将要策马离去,突然又掉转马头,回身对那些眼巴巴望着他的客卿们说:“兄弟们!你们等着,我回去求大王的赦令,大家都不用离开秦国了!”一群人看他驾着马,与传令的内廷军官消失在视线内,心内将信将疑。

时隔一日,李斯又进入咸阳城。感觉上好像转身回首,却又似隔了数年。去时的李斯如行尸走肉,回时的李斯有龙马精神。嬴政在内廷书房,接见了他。李斯还没看到秦王,便匍匐跪在下阶,喊道:“陛下英明聪睿,恩济万民,使得待罪下臣李斯蒙宠,有幸再睹圣颜!”

嬴政从幕帷后走出来,扶起他说:“李卿请起!是寡人受杂言蛊惑,一时怒上心头,方下了逐客令。今日看到李卿上的奏文,将这至理阐明,才恍然顿悟。我秦国六世强盛,赖有外来贤明客卿辅佐。没有百里奚、商君、穰侯和应侯等,何来秦国今日?从前与诸侯争霸,秦国需要客卿。日后兼并天下,秦国更需要客卿。往日下这逐客令,竟是错了,寡人即刻将其革除!”

李斯抬起头说:“陛下明见!如今战国纷争,客卿往来天下,皆以文墨谋稻梁,以口舌取名利。只有少部分人,受命旧主,假作客卿,行间谍之事于异国。以臣斯之见,逐客之令固然要废除,间谍之客也不可不提防。”

嬴政点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秦国能行间谍之事于他国,他国也能行间谍之事于秦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看双方如何防范。以你之见,寡人该如何处置韩国的间谍郑国呢?”嬴政看到李斯还跪着,又说,“李卿平身。”他已经关押郑国许久,迟迟没有下达处决的命令,仿似在犹豫什么。

李斯缓缓站了起来,趁这间隙,脑子在飞速打转,盘算如何回答嬴政的话。“郑国听命于韩国,图谋削弱秦国,其心可诛,然而……”

嬴政追问道:“然而如何?”

“不知陛下是否查清证实了郑国营修水利之功用?韩国的阴谋见得不得光,但水利却是在朗朗乾坤之下,建于秦国人之手。其有用无用,询之水工与农夫,便可验明。若其有用,便留置之;若其无用,便停止之。”李斯回答,他仍旧没有直接说到对郑国的处置。

嬴政来回踱步,思考了一会,方说:“郑国营建之水利,确实有益两岸农田耕作。然而一来消耗秦国国力,使我无力用兵东方;二来韩国行奸计于我国,寡人听任其摆弄,不能反击,乃是奇耻大辱!”

李斯拱手说:“陛下,凡盖世英雄,必深谋远虑,忍得一时之失,方可收利于万代。鄙屑小人,贪图蝇头小利,必伏祸久远。以臣之见,韩国行此间谍之计,乃最为愚蠢作法。表面上虽能疲劳秦国物力财力,延其亡国期数。然而水利建成之后,秦国受惠无穷。届时我国更强大,六国更弱小,以强灭弱,如探囊取物,非陛下之所愿乎?”

嬴政的眼睛,放出异样光彩,说:“寡人审讯郑国,他亦是如此说。修建水利,可延韩国数年之命,秦国却能受利千年。以卿之见,寡人可赦免郑国,令其继续修建水道?”

李斯已经窥探出嬴政意见的倾向,果决说道:“陛下,郑国之命,无足轻重。若其利于秦国,可赦免于他;若其害于秦国,则可施诛杀之刑。水道之营建,在秦国境内,陛下可令人监视其造作,若发现郑国有异志,可立即绑缚刑场,五马分尸。若其听命于我,规矩建完水利工程,陛下何惜一蝼蚁残命?”

李斯见嬴政沉吟不语,继续说道:“然韩国行此奸计于我,不可不报复之。关东六国,以韩国最为靠近我国。陛下意欲兼并海内,席卷天下,必始自韩国。如今韩国奸谋败露,陛下以之为借口,出兵攻打韩国,五国必不敢相助。若韩兵抵抗不强,可劲直灭亡其国。若其抵抗强烈,陛下可令臣出使韩国,臣必能说服韩王来朝,献地纳玺。如此,诸侯皆畏惧陛下之威势,知秦国之不可欺也!”

嬴政高举手掌,重重拍在座椅的扶手上,说:“李卿此说甚妙!韩国以阴谋诡计盘算于我,寡人必要报复之。六国孱弱,已无存在的必要。从今以后,天下只有一个秦国,只有寡人一个王,便足矣!”他走到李斯面前,“只是寡人亲政未久,还未整顿好朝纲军事。给寡人两三年时间,待一切准备妥当,秦师东向,便是六国灭亡之时。李卿,如今正是你尽职效命,辅佐于寡人之时!”

李斯乍闻此语,知道自己已经成为秦王最亲近、最可靠的谋臣之一。他跪下郑重磕上三个响头,说:“生逢时势,遭遇明主,是李斯之大幸,敢不竭尽全力辅佐我王!”

从此以后,李斯成为秦王嬴政身边的重臣,辅佐他整顿朝纲,强化法治,壮大军队。同时遍遣间谍,渗透六国,为日后用兵东方伏笔。

公元前233年,一切准备就绪,秦国开启灭亡六国的大幕。国力最弱,与秦国距离最近的韩国,就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嬴政派遣大军攻打韩国,韩王安畏惧,派遣韩非出使秦国乞和。嬴政在亲政之后,曾派人收集六国知识精英的言论,读过不少韩非的文章,对他的观点文采大加赞赏。又知道韩非与李斯师出同门,一直希望能见他一面。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6 同门相残,韩非冤死牢狱(1)

韩非出使秦国,当然为韩国利益而来。韩国虽然地狭力弱,非复一方豪强。但韩非作为宗室臣子,一心想保住韩国国脉。他向秦王重申,韩国作为秦国内臣的忠诚。当今天下,能与秦国为敌的,是赵国。秦国应该集中精力对付赵国,而不该攻打韩国,寒了韩国侍奉秦国的忠心。

韩非为秦王出谋划策,应该派使臣出使楚国、魏国,坚固他们与秦国的关系,离间他们与赵国的关系。楚魏两国置身事外,在韩国支持下,秦国就可轻易灭亡赵国。赵国灭亡,则天下之内,秦国无与匹敌。

韩非儆告秦王,韩国主辱臣苦,上下同心久矣。如果秦国坚持攻打韩国,韩国必举全国之力,抵抗到底。秦国一年之内,不能消灭韩国,则天下形势反转。赵国必联合楚魏,借助齐国力量,共同反对秦国。秦国仅凭一国之力,对抗两个万乘大国,没有外国助力,将会军力疲软,劳而无功。如果依照秦国大臣的鲁莽计策,秦国将成为全天下共同攻击的目标。陛下即使有金石一样长久的寿命,也不会看到一统天下的那天!

嬴政看了韩非的奏章,沉吟许久,没有表示意见。他把奏章转给李斯,让他提出建议。李斯一眼便看穿韩非的用心,他在这时挑唆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无非想让两虎相斗,为韩国争取喘息时间。然而事已至此,这个拙劣的计谋,最多和郑国一样,延长韩国灭亡时间,究竟不能扭转其走向灭亡的趋势。

一别十余年,李斯没想到在这种形势下,与韩非相逢。师兄啊师兄,纵然你学究天人,辩舌如簧,也拯救不了韩国了。如今的秦王嬴政,野心勃勃,虎视狼顾,志在一统海内。韩国毗邻秦国,必然是他第一个着手要消灭的国家。你我虽然谊属同门,但效命两国,各位其主,我也不能帮助你了。

李斯回复嬴政说,陛下转达韩非的奏书,臣斯已览,认为其计策不可实行。韩国对于秦国来说,乃是腹心之大病,不可不除。即使韩非口口声声说效忠秦国,也不轻信。如果听从韩非之辞,撇开韩国,专意对付赵国,就会落入他算盘内。现在我国虽派遣使臣到齐国,但没有十分把握说服齐王。如果齐赵联盟,则是我一国之力对抗两个万乘大国,形势将很恶劣。远交近攻,是秦国一向国策。陛下欲一统海内,必始自兼并紧邻。舍近求远,将会劳而无功。

在公的方面给嬴政分析厉害后,李斯还在私的方面对韩非进行攻讦。他告诉嬴政,韩非前来秦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如果在秦国保全韩国的利益,就会受到韩王的重视。韩非受到韩王重用,陛下必会另眼相看于他。是韩非一举,而得利于两国。前代苏秦,八面玲珑,讨巧权贵,终佩六国相印,玩弄各国君主于鼓掌之间。然究其所为,对各国皆无益。陛下欲一统海内,为天下之独王,切不可被韩非利用。自古霸王之术,只有君驭其臣,无有臣驭其君。

李斯还利用自己的独家消息,抹黑韩非。他告诉嬴政,自己与韩非同在荀子门下受学,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颇为了解其为人。韩非学问博洽,才华横溢,为众人公认。然而他的优点,也是缺点。平常仗恃着学问才华,好作诡辩之论,以渊博的学问掩饰立论的偏邪,以艳丽的语言掩饰义理的空疏。韩非在学之时,便师心自用,常与老师荀子辩驳,荀子亦不能使其心口服顺。不服于师尊者,何能服于君王,王者应明鉴之。

李斯最后向嬴政建议,秦国继续往韩国方向发兵,但不申明去攻打谁。这样韩国上下恐惧,效忠侍奉秦国的舆论,就会占据上风。秦王再派遣他到韩国,说服韩王前来朝见。之后便可以韩王为人质,与韩国谈判,不费一兵一卒,割占大片韩国土地。韩国畏服于秦国的消息传出去,赵国闻之胆寒,楚国听之狐疑,合纵之计,必然不成。诸侯联盟破裂,秦国可渐次蚕吐之。

请求出使韩国,一方面是李斯想在灭亡韩国中立下大功,求得秦王的重用。他衡权利弊,韩国在六国中最为弱小,对秦国依附已久,出使的风险小。如果侥幸立下大功,秦王必报之以高官显宦,自己就可位列朝堂,摆脱没有品级的近身谋臣身份。另一方面,他不想在这个时候见到韩非。韩非来秦,探听到有故人在秦王跟前奔走任事,一定会来麻烦他。李斯还没想好,韩非这枚棋子对自己有什么用,不想对他表明立场与态度。而隐藏立场与态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躲藏他,避开他。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派遣他出使韩国。李斯来到韩国,韩王并没有接见他,而是冷落了一阵日子。于是李斯上书威胁韩王说,从前韩国与秦国同心同意,忠心侍奉秦国,才能保证国家太平。公元前298年,韩国背叛秦国,与魏、赵、齐、宋四国联盟合纵攻秦。事败之后,诸国为向秦国谢罪,割让韩国十座城市献给秦国。这个惨痛的教训,难道你们忘了?现在赵国一心与秦国为敌,其进攻秦国,必须经过韩国。赵、魏联手,韩国即使不亡国,也难免割地丧土之辱。为今之计,莫佳于西行朝见秦王,求得秦国庇护。否则,秦王疑心韩国与赵、魏联盟,必先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无所作为,而结怨于三国,大祸至矣!

李斯明知韩国弱小,不敢奈何于他,非常慷慨豪迈地说,秦王派我前来,本想与韩国结盟永好。如果韩国轻视秦国,不愿接见李斯,那么请放我回报秦王,秦韩两国就此绝交。如果韩国觉得李斯的建议别有所图,欲对韩国不利,则可诛杀于我,暴尸于街市,李斯无所畏惧!

韩王安在李斯软硬兼施下,不得不有所妥协。他接见了李斯,答应向秦王自卑身份,自称臣子,并贡献珍珠宝贝与两座城邑。但韩王安对前往秦国怀有恐惧,害怕被扣留在咸阳,再不能返回。无论李斯如何用甜言蜜语迷惑他,或严词厉色威胁他,他都没有答应去秦国朝见。李斯无可奈何,只能带着不算完美,但尚属合格的战果,返回秦国报告嬴政。经过此行,李斯内心笃定了对韩国的唯一策略。他认为秦国统一天下,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采用外交和政治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对手,才能杜绝那些愚蠢颟顸的诸侯,怀抱永世为王的幻想。韩王安即是不可说说服的人,那么与他源出一脉的韩非,也不可能为秦国所用。这样的人留着,对自己,对秦国,都是威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置于死地,以免后患。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6 同门相残,韩非冤死牢狱(2)


李斯回到咸阳,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嬴政。希望他迅速采取行动,处死韩非,起兵灭亡韩国。嬴政沉吟不决,一来韩国向自己称臣纳贡了,马上开战说不过去;二来他确实欣赏韩非才华,敬爱其人,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杀掉太可惜。

恰好此时,韩非主动挑起与姚贾的斗争,正好把脑袋伸入李斯和嬴政的铡刀下。原来各国诸侯想要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嬴政派遣姚贾带着珍珠重宝,贿赂各国当权者,离间反对者联盟的国际关系。各国联盟不成,秦国就能腾出时间精力,专门对付韩国。这不符合韩国的利益,于是韩非就在嬴政面前谮毁姚贾,说他掏空秦国国库,结好诸侯,为自己谋私利。还攻击姚贾的出身背景,说他祖宗十八代都是卑贱的看门人,曾经在魏国当过小偷,被赵国驱逐出境。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信任。

嬴政用韩非的话质询姚贾。姚贾乃说客出身,从底层社会一直爬到权力高端,一张嘴巴久经考验,当真是油煎不烂,水烧不开。只用三言两语,便消除了嬴政对自己的怀疑,转而再攻击韩非是奸佞小人,诽谤忠臣。李斯正在旁边,趁机踩上一脚。他说,韩非攻击姚贾,并非嫉妒他的才能和功劳,而是姚贾离间各国成功,将对韩国不利。韩非身在秦国,一心只为韩国谋利。这样的心志,终究不为秦国所用。韩非才能越大,对秦国的危害越大,应早作决断。姚贾和李斯心意相合,党同伐异,在嬴政面前煽风点火,要将韩非置于死地。

嬴政被两人说动,将韩非投入云阳监狱。罗织罪名是很简单的事,扣上韩国间谍主谋、危害秦国、离间诸侯几顶帽子,就足以将韩非压死。韩国国弱,韩非身卑,对于秦国施于的迫害,没有反抗的能力。

韩非被扔入监狱后,没有任何力量加以施救。原来韩非出使秦国前,曾想过借助那位在秦王面前用事的师弟的力量。然而数次求见,皆不能如愿。后来闻之他出使韩国去了,只能作罢。心想李斯可能为了避嫌,才避开他不见。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位曾经在他眼中稚嫩可怜的师弟,会是迫害自己的阴险凶手。

从嬴政那里拿到处死韩非的命令后,李斯一夜心潮起伏。他想起年轻时代求学,在韩非身边死缠烂打,偏要读他文章的日子;想起两人共处一室,彼时无声胜有声的光景;想起自己曾经用无限敬仰与崇拜的目光,注视着韩非。谁曾想时空变幻,人事改易。一位闻名天下的才子,身陷囹圄;而默默无闻的乡间小吏,反高居庙堂。一位出身高贵的王室公子,走到人生末路;而生于贫苦人家的平头百姓,却前途无限。在出生之时,他们天差地别。在老师荀子那里,又有共同之处。而十余年后,他们又地别天差。什么都没变,只是对象主体变了而已。

李斯的内心一阵搐痛,好像良知在责备自己,不能就这么完了。他至少得去见他一面,给他送送行,为了老师,也为了自己。是啊,自己和韩非同门多年,不去监牢探探他,别人会怎么看?别人会怎么看?别人……李斯想着,突然想到了嬴政,他会怎么看?自己和韩非师出同门,他是知道的。如果至始至终,都没有去看韩非一眼,他是否会觉得自己天性凉薄?他杀了母亲姘头一家,最后还宽恕了母亲,接回了宫中。人心隔肚皮,鬼知道他究竟有没有宽恕。他这么做,只不过很多人需要看而已。唉,这个社会,太不简单。

第二天,李斯叫厨房备好一篮丰盛酒菜,自己亲自提着,来到监牢里探望韩非。一看到韩非,李斯就痛哭流涕:“师兄,一别十余年,不想再次相见,却在此地!”

韩非用空洞的眼神看着他,没有喜悦,没有忧愁,也没有说话。

李斯用呜咽的声音说:“自师兄来秦后,我一直想到府上拜望,感谢昔日指导教育之恩。无奈秦王知道你我有故,怕我们重叙旧情后,为你和韩国说话,于是把我支使去了韩国。在韩国,我也是好说歹说,为韩王着想。只要稍微向秦王妥协一下,便能保韩国社稷香火延续。想在韩王向秦王称臣了,不是好好的吗?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计较外在的名声?”

韩非用冰冷地声音说:“你觉得这样的韩国,存与亡有何区别?”

“存与亡,生与死,要靠自身的造化和作为,不能靠别人的怜悯和赏赐。”李斯说,“只要韩国尚有一块土地,社稷还有一柱香火,你们便还有转圜之地。师兄若能返还韩国,掌握权力,凭你的才能,何愁不能重振国势?可惜你啊你,谁不得罪,却得罪了姚贾那小人。那个人像蜜蜂一样毒,蛰中了谁也救不了!”

李斯见韩非不说话,继续说道:“我一回来,见到姚贾造谣攻击你,就竭力在大王面前为你辩护。我说好不容易确定了和韩国的友好关系,害死他们使臣,如何说明?我辛辛苦苦出使一趟,不是白跑了?可惜啊,我是人微言轻,秦王现在正信任姚贾,哪听得下他的坏话!”他装作痛心疾首的样子,使劲拍着大腿叹息。

韩非将信将疑盯着他,问:“你果真为我说了许多话?”

“你我兄弟情深,岂有眼睁睁看你落难之理?而且我辛苦出使韩国,就是为了保住两国关系。现在姚贾这么一弄,一切全完了。两国关系难于修复不说,我的努力,我的付出,也没人看到。师兄你不知道,我们贫苦百姓,想要出人头地,混一碗饭吃,很不容易。自离开老师之后,我到秦国,为别人鞍前马后、东奔西跑,足足有十年之久。从一个寄食人下的游客,慢慢混到有一碗政府的饭吃。不承想吕不韦事发,差点连累我丢官弃职。前段时间又有了你们国家郑国的事,秦王大怒,下了逐客令,我也被赶出咸阳城外。后来不知怎的,改变了主意,我们才得回来。师兄!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我是每日都过得颤颤惊惊,唯恐一个不慎,就丢了身家性命。可怜我离家多年,老婆孩子还在乡下,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么散着,不知何日是个尽头!我现在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过得辛酸,活得卑微啊!我哪,我哪能和那个姚贾比?我在秦王面前说一百句,也顶不过他一句!”李斯说得涕泗横流,连自己都被感动了。
楼主:这样的潇洒  时间:2020-04-07 22:07:14
06 同门相残,韩非冤死牢狱(3)


韩非本来恼怒他对自己避而不见,同门情分疏远。如今见他来探望自己,又言说有理,倾诉动情,心肠也软了下来,说:“你一个人在秦国,没有依傍,也是难为了。”他在学问和出身上,远高于李斯。向来是他俯视李斯,李斯仰望他。习惯了这种感觉,他自然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李斯更做不到。从前对李斯有要求,是太过难为他了。

“师兄,还记得当年离别,你是匆匆离去。师弟受你教导已久,一直无以为报。当年,当年我就想劏一只老母鸡……老母鸡……”说着,李斯语不连声,呜咽起来。他用颤抖的双手打开竹篮子,捧出满满一盘的鸡肉,“可不曾想,我劏了这只老母鸡,从厨房给你端来,却断了十余年,端到这深牢大狱里!”

韩非凝视着黑糊的鸡肉,鼻子上嗅到继绝不断的阵阵幽香。他开始不明白李斯说什么,回忆一阵后,仿佛记得,离别那日,李斯是说买了一只老母鸡,要劏给自己下菜。韩非出身富贵,平时锦衣玉食,都有人伺候。下人问他吃什么的事情,很是常见,一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独独是李斯,每逢到自己书室借阅文章,都拿老母鸡说事。久而久之,他也拿老母鸡揶揄李斯。但离别那天,他说话的神情很急切,不同往日。看来这个穷酸的小子,那天切切实实买了一只老母鸡,真心实意想孝敬自己。

韩非惨然一笑,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还惦念着这只老母鸡啊?没想到我残命将绝,由你送来这最后一餐丰盛的饭菜。”

“师兄,都怪师弟无能。位卑言轻,不能帮到你什么。”说着,李斯惭愧地低下头。

“你的心意我领了。想我世家公子,才学无双,亦不能改变时势。你区区一个凡人,怎能扭转乾坤?自古以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强求作甚!”韩非取出酒壶,自斟一杯,一饮而尽。在他心中,李斯永远是十余年前那个好学,且爱攀附的穷酸小子,只有他依靠自己,哪得自己去依靠他。

之后两人的谈话,再没有涉及国家政治,只是谈一些过去的回忆,求学的苦乐,和田园的生活。从前,韩非是一个满脑子政治和军事想法的人,一心复兴韩国。然而事已至此,前尘往事成梦,回首都是一场空。在有限的余生里,他只想回忆一些美好的,值得眷恋的东西。这个不善言谈的才士,打开了话匣,说了很多,讲了很久。在李斯的印象中,从来没见过师兄那么健谈,那么能说,好像要把一生埋藏在心中的话,一次全部讲完。他没有打岔,而是扮演了一个聆听者,静静听韩非述说。有一刻,他和韩非陷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中。

李斯离开后的第二天,嬴政派人给韩非送来了毒酒。韩非饮后一命呜呼,撒手西去,一代才士被迫害死于秦国云阳监狱。

李斯得到韩非死亡消息,入到狱中检查一番,确认无误,方进宫向嬴政禀告。嬴政正在翻阅韩非的著作,内心如五味瓶打翻一般,百般滋味。听到李斯的汇报,他叹息一声说:“可惜!可叹!如此见识才华,世所罕见,却不能为秦国所用,辅佐我创立帝业!”

他转脸望李斯,投射出锐利的目光,问:“听说你昨天去看韩非了,呆了挺久,都谈了些什么?”

李斯抽噎一声,装出悲伤的声音说:“陛下,臣与韩非虽然效职两国,各为其主,但毕竟拜学一师,同门多年。回想从前,两人经常切磋辩难,各自获益不少。如无政治的对立,大义的背离,也算得上亦师亦友。韩非之死,臣惜才士之殇,也痛同门之情。臣为陛下,为国家,为天下,不得不忍心无视,让其自死于监牢之中。然念及师门深情,愈增加我心中悲痛!李斯往后,无有面目再见老师矣!”

李斯捶胸顿足、痛彻心扉的表演,打动了嬴政。他说:“坚忍无情,亦是为政不得已之需求。你能为公义,弃私情,做出大无畏的牺牲,寡人很欣赏。荀卿门下,除了韩非,数你最为有才。韩非已逝,就由你辅佐寡人剪灭六国,一统天下。寡人现在封你为廷尉,统管秦国律令,抚制万民。”

“陛下盛德大恩,李斯肝脑涂地,无以为报!”他跪下郑重磕了几个大响头。在献祭韩非后,李斯取得嬴政最后的信任,授予要职,位届一品。

李斯晋身秦国最高领导集团后,他和嬴政加速推进灭亡六国的进程。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滕攻打韩国。这个残存不到一口气的国家,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就被秦军攻破,韩王安被俘虏到秦国。韩国的灭亡,标志秦帝国统一中国的大幕开启。


当韩非死亡、李斯高升的消息传到兰陵城,荀子已经垂垂老矣。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破落学堂,对那里为数不多的学生说:“求学于老师,造作在个人。每个人都求功名富贵,世间哪里有那么多功名富贵?每个人都想留名后世,后人哪里记得那么多人的名字?问学求道,明己修德,都被忘了,人人只惦记蝇头小利。”

他停了下来,深深叹息一声,又说:“死者已死,那便罢了。活者活着,何时是个尽头!你们!你们!”荀子声音突然增高,他伸出老迈干枯的臂膀,摇摇晃晃指着学生们,“从今以后,要把书都读到心里,把书都记到脑海里!千万、千万不能忘记啊!忘记了!后世的人便没有书读了!”他仿佛在吼着,在喝令着,生怕学生听不到他衰老的声音。

在座的人愕然不解,不知道老师言出何意。荀子没有多做解释,转身离去,一边走嘴里一边念叨:“但愿这个没落的世道,不会持续太久……”

楼主:这样的潇洒

字数:3847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0-23 21:22:16

更新时间:2020-04-07 22:07:14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