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不才破《山海经》系列

不才破《山海经》系列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一共是七本不同的《山海经传》明清刻本,从每本刻本《山海经》目录来看,有些写作目,有些写作目录,并没有固定。另外一点就是有些写篇名在前次序在后,有些则是次序在前,篇名在后,也没有定例。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有些在篇名或次序后面附带校定字数,有些则没有校定字数。而校定经文,一些称作本,一些称作原本,一些称作经。注语有一些称作注,一些称作注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法统一和定论。
除了分类有别,还有一个就是校定字数出现出入,诸如《东山经》一作“本二千四百字”,一作“原本二千四十字”,一作“本二千四十字”。还有《大荒北经》
可知有些字一作“本一千五十六字”,一作“原本一千五十六字”,和一作“本一千五百六字”。
不才通过梳理文字,证实《东山经》本二千四十字,《大荒北经》本一千五十六字。百是十字之误。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另外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的《山海经》目录分别提到“今校经”多少字,有些字数与本多少字出入比较大,说明《山海经传》经文存在流窜的问题和现象,尤其是《山经》,其中《南山经》,《西山经》和《北山经》明显变少,而《中山经》明显变多。不才在还原《山海经传》过程中,通过对《山海经传》和《山海经传》尤袤传的比较后,推论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校经与《山海经传》和《山海经传》尤袤传比较一致,与明清《山海经》刻本一脉相承。
尤袤《山海经传跋》——予始得京都旧书 ,印本三卷颇疏略, 继得道藏本, 南山东山经各为一卷, 西山北山各分为上下两卷, 中山为上中下三卷, 别以中山东北为一卷, 海外南, 海外东北 ,海内西南, 海内东北,大荒东南 ,大荒西 ,大荒北 ,海内经总为十八卷 。虽编简号,为均一而篇目错乱不齐, 晚得刘歆所定书 ,其南西北东及中山号五藏山经为五篇, 其文最多, 海内,海外,大荒三经南西北东各一篇 ,并海内经一篇亦总为十八篇 。多者十余简, 少者三二简, 虽若卷帙不均而篇次整比最古, 遂为定本。
尤袤提到他了解的情形,道藏本不但编简号,而且比较平均(估计指字数)。不过尤袤并不满意这个划分法。他采取了刘秀(刘歆所定简书),但这个划分法有一个特征就是“卷帙不均”。
不才推论明朝修订正统道藏《山海经》同时参校了宋道藏本和《山海经传》尤袤传。不才认为尤袤没有核对《山海经传》字数。而最早核对字数的是稍晚的王应麟。王应麟估计只对总十八卷进行核对,具体篇章字数则是后人核对。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不才看传世《山海经传》刻本七本,发现经文整体大同小异,经文都在三万一千字左右,注语都在二万一千字上下,总字数都在五万二千字左右。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上图《山海经》目出自《山海经·图绘全像》,是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校刊。末尾写总十八卷,小字注语写“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但不才把《山海经》目十八篇合计——今合计《山海经》十八卷本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三字(字数31463),注二万一千四百六十五字(字数21465),总五万二千九百二十八字(字数52928)。发现经文多了544字,注语多了1115字,总共多了1659字。不过不才发现《山海经》目《东山经》小字注语“本二千四百字”应该是“二千四十字”之误。扣除与经文不合的字数,经文多出184字,注语不变,总共多出1299字。
不才读宋王应麟《玉海》卷十五,记载“山海经总十八卷,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宋王应麟《玉海》卷十五分别辑录了汉刘秀《上山海经表》,晋郭璞《山海经序》和宋尤袤《山海经传跋》内容,尤其提到《山海经传跋》刘歆所定简书。
宋王应麟《玉海》卷十五特别把“臣秀言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云云,与刘秀《上山海经表》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没有缀合到一篇。
不才推论“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出自宋《山海经传》尤袤传刻本。另外刘秀《上山海经表》并无后世流传“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
不才还原《山海经传》尤袤传“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时也没有“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不过在还原明正统道藏《山海经传》时,在《荒经·海内经》篇末发现“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
不才推论尤袤所见刘秀《上山海经表》和所定简书并无“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字句。但从王应麟《玉海》卷十五和不才还原明正统道藏《山海经传》来说,“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应该传自郭璞。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不才通过明清《山海经传》刻本,可以推断目前传世《山海经传》皆出自明正统道藏本《山海经传》,虽然明正统道藏本《山海经传》是打着郭璞传的名号,但是经文,分篇,字数皆源自宋《山海经传》尤袤传,而不是传自郭璞,不是传自宋道藏本《山海经传》。
不才还原明正统道藏《山海经传》后认为明正统道藏《山海经传》是以《山海经传》尤袤传为主,以《山海经传》郭璞传为辅,缀合而成。
不才还原《山海经》依次把明正统道藏《山海经传》定为《山海经传》,宋尤袤《山海经传》定为《山海经传》尤袤传,晋郭璞《山海经传》定为《山海经传》郭璞传。
分别如下:
一,《山海经传》郭璞传;
二,《山海经传》尤袤传;
三,《山海经传》。
因为其他明清《山海经传》刻本还有传世,可以看到完整复印或扫描文本,则不在不才还原《山海经传》之列,只作参考,而不纳入不才还原《山海经》范围。
不才还原《山海经》之初,原本只是把《山海经》分为《山海经》古文经和《山海经》今文经,但随着不才对《山海经》了解和认知深入,发现《山海经》今文经需要再析分才能够如实反映《山海经》的成书和编纂。不才就把《山海经》依据经文的行文语法,观念和语境,句式和常用语习惯,还有记述人物事迹,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物背景和故事背景划分,分别如下:
一,《山海经》古文经;
二,《山海经》今文经;
三,《山海经》。
不才后来在通过对比秦汉及之前史料和文献记载,推论战国诸子百家著作内容或牵连涉及《山海经》的,包括秦汉士大夫,尤其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第一次提及的《山海经》则是《山海经》古文经。
《山海经》古文经是真正的《山海经》,是《列子》,是屈原《天问》,是司马迁《大宛列传》心心念念的《山海经》。
而比《山海经》古文经晚出,比《尚书·禹贡》早出的《山海经》今文经,不才认为是失传已久的《禹本纪》,也既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同时提及《尚书·禹贡》,《禹本纪》和《山海经》并列同为言九州山川和怪物的《禹本纪》。
自从郭璞之后,在对《山海经》的评价上,后人多不满司马迁当初的赞语,尤其是到了今天,还有不少《山海经》研究者或爱好者,都认为司马迁是不懂《山海经》而妄下结论,造成了后世保守的士大夫对《山海经》的偏颇。
不才读《山海经》恰恰相反,认为司马迁原本是很相信《山海经》,因为司马迁在作《五帝本纪》时,有些记载内容不论是从人物事迹还是行文语法,观念和语境,句式和常用语来说,都与《山海经》古文经高度一致,反而与司马迁当时的文风格格不入。不才反复诵读和琢磨之后,认为《史记》那些“古文经”的内容应该出自《山海经》,司马迁是非常信任《山海经》才直接引述。
不才正是当初在留意《史记》文风差异,古文经与今文经的巨大区别上,想到古人著书立说时引述经典,必然留下行文,语法,观念,语境,句式和常用语的区分;后人就算再怎么仿古,也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得其髓。
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山海经》作者,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经受那个时代文化熏陶,那个时代的神韵,那个社会的风骨,早在无形中深入其髓。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社会,能够书写《山海经》的作者,必定是饱受文化熏陶,经受文明洗礼的,他在著作里,他在字里行间,必定会不自觉流露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文制度——古典时代著书立说都是有强烈的诉求,而不作后世无病之呻吟。
不才读《山海经》发现“国野人民”,诸如“有XX之国”,“有XX之野”,“有XX之人”和“有XX之民”。它的作者必定是生活在“国野制,人与民分立”的世代。
不才读《山海经》论著,发现近现当代专家,学者,教授或作家,自号钻研《山海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四十年后,竟然连《山海经》古文经的作者生活在“国野制”时代都看不出。反而有一些“爱搞笑的”说这些篇章出自东汉或魏晋,是后人伪造的“伪书”。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不才读《山海经》论著,对近现当代那些自号钻研《山海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四十年专家,学者,教授或作家,真的非常失望,对他们钻研上古历史,地理,文献,史料的学识,学术,学风都很失望。他们对《山海经》真的都是一知半解,一窍不通!!!

楼主:百里素臣

字数:4827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30 00:13:01

更新时间:2020-05-06 12:04:19

评论数:2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