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是没机会

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是没机会

楼主:峨嵋吹雪  时间:2020-05-18 15:11:24
有些文章当时不写,过后便失了兴致。这也是写作本文的缘起,也可算写作者的无奈。
后人评价曹操,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棋高一着。其实,在有人给他出此主意以前,早有人向袁绍提起过。
书上记载,在兴平二年(195)十二月前后,袁绍已经统领了冀、并、青三州,资富兵强为诸割据势力之冠。于是监军奋威将军沮授说绍曰:“将军累世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这一段分析天下形势,劝袁绍这个累世都是国家栋梁者发扬优良传统,继续为国家做点大事。因为当时小皇帝在兵荒马乱中流落到了故都洛阳,而洛阳早已是宫室烧尽,跟着皇帝的百官甚至都需要自己去挖野菜,有的饿死在墙壁间,有的则被士兵所杀。所以沮授劝袁绍去把小皇帝接过来为我所用,打着皇帝旗号征讨,以上伐下,谁能抵御?
有人分析,这一段甚至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袁绍的谋士中,沮授不可谓不高明。
那么,袁绍听从没有?
沮授提完建议,有人表示反对。郭图和淳于琼则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但是他们所考虑的是,你把小皇帝接过来,弄不好会成为烫手山芋。为何,你动辄就要向他报告。听皇帝的,自己的威权就减轻;不听,则抗拒王命。所以,沮授这主意不好。
沮授还有话:“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
意思很清楚,现在去接皇帝,占据道义制高点,时机很好。如果不早拿定主意,肯定会被别人抢先。
袁绍呢?因为立汉献帝本来就不是他的初心,内心其实赞成郭图等人的说辞,于是不肯听从沮授的主张,仍然专心进攻公孙瓒。意思是,我很忙,现在没工夫考虑这事。
他这么一犹豫,机会就失去了。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动了心思,想去洛阳迎接献帝。诸将不大赞成。因为当时的山东(唐宋以前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尚未平定,并且在皇帝身边还有韩暹、杨奉自负于国有功,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制服的。
这时候,荀彧出场,劝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先举晋文公、汉高祖两个例子,再回顾曹操当初的英雄义举。分析皇帝所处环境的恶劣,以及天下民心所向。指出这么做的几点好处。顺应民意,所以大顺;公心服人,堪称大略;伸张正义,招纳英俊,可谓大德。至于那几个人,何用顾忌?机会难得,被别人抢了先,再想作为,就来不及了。
曹操立即行动,经过一番曲折,最终把汉献帝迎到许都。
袁绍一看形势不对,后悔了。于是给曹操写信让他把汉献帝给送到鄄城,想要夺过来。
你猜曹操怎么着?
立即下达皇帝诏书,责备袁绍,说他“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
这个批评立马让袁绍难堪。噼里啪啦就是一统斥责。仗着自己地盘大,实力强,不来皇帝身边勤王,在那里擅自征讨,你报告了吗?我批准了吗?
袁绍那个狼狈。赶紧上书自诉,万岁,不是那样的……
曹操看看这个游戏不赖,暂时不动他。再下诏书,以袁绍为太尉再封之为邺侯。
袁绍能干吗?你曹操是大将军,我是太尉。不干!愤怒地责备曹操挟天子以令彼。上表章,不接受。
曹操担心对袁绍力不能敌。见风转舵,那好吧,大将军是你的,我就当个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代行车骑将军之职事。车骑将军,位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荀彧给出了那么好个主意,不白忙,用皇帝的手,封他为侍中(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守尚书令(尚书令负责处理天下章奏)。
从这一节可以看出。在皇帝身边,马上升官。你爱不爱皇帝是一回事,你手里有没有皇帝是另一回事。
对比沮授、荀彧的分析,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出发点和着眼点似有不同。荀彧似乎更重视国家、黎民。沮授则更多在于称雄、割据。但根本上还是在于一把手的见识和眼界。这个,岂是他人能教会的?
2020年5月17日

楼主:峨嵋吹雪

字数:179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5-17 23:30:48

更新时间:2020-05-18 15:11:24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