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红楼黑话连环解(1—5)

红楼黑话连环解(1—5)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此则批语如是曹頫写的,那他就不仅是书稿的保存者,应该也是作者之一。如果仅仅是个书稿的保存者,不会对创作过程如此熟悉,并且视书稿为命根子。只有本人是作者,才会把“书未成”视为死不瞑目的终身憾事。
如果认定此批为曹頫所写,红楼作者之谜就能解开。
老头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能解开书中“荒唐言”背后真谛的人,即读懂书中真正寓意的人才是知音,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读不懂的人尽管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说的头头是道,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此“哭成此书”也有悲叹“能解者”很少之意。“能解者”只有批书的老头和写作圈内几个人。下文的“脂”即脂砚,是另一位批书者。当然也是知音,他也支持或参与了书的创作,有可能是“芹”的同辈。
“哭成此书”是说这本书是用眼泪写成的,“泪尽”是林黛玉的话,又照应第五回的《枉凝眉》,可见批书老先生就是作者。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十年辛苦不寻常”“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都证明书写完了。
这跟批语下文“书未成”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书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印书并非易事,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还要有承当社会风险的魄力。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家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老头是名声臭了,只能由雪芹和脂砚两人四处奔走寻觅知音,谋求书的刻印出版,但都未能如愿。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甲午八日泪笔”,联系第十九回耗子煮腊八粥的故事,有可能是甲午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怀念亲人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头想起逝去的芹溪,只写了“八日”把“腊月”省略不写了。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老头常哭他的儿子,想自己也是风烛残年,不久人世了。书未成印,终身遗恨。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还是说印书的事,一直到甲午年,儿子死了十多年了,书还没有刊印。他想起书中的癞头和尚带石头幻形入世,空空道人将故事拿去传人,那只是作者的艺术想像。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把《石头记》手抄本印刷出版?恐怕没有。这是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一芹一脂”——“脂”即批书马甲为“脂砚”的人,此时“脂”“芹”两个年青人都死了。“芹”和“脂”在世时,曾四处奔走试图实现《石头记》刊印出版,但失败了(参看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只留下我这个将死的老头了,出书无望。如果老天爷有眼,再出来像芹溪和脂砚的一两个热心敢担当的人,把手抄本变成刻印本,那有多好!
“是书何本!”一般解为“幸”字写错了,大可商榷。“幸”与“本”字形相差很大,识字者决不会写“幸”为“本”。“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出印刷本”的意思,因为写本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看懂,省略了几个字。书稿什么时候才能出刊印本?——希望渺茫。即使有那么一天,我这个老头估计不在人世了。
“余二人”,指老先生和死去的“芹溪”两人,当为父子两人。老先生估计自己有生之年是等不到书的刊印了。但死后如果老天有眼,“再出一芹一脂”,即遇到一两个《石头记》的知音把书付印。假如真有刊印出版那一天,我与芹两人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石头记”是用眼泪写成的。“余二人”就是两位作者。一位是“泪尽而逝”“芹”,一位是“泪亦待尽”的“余”。他写批语也是用“泪笔”,标明自己也是作者之一。批书人当是曹頫,“芹”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曹霑曹雪芹。因此可以断定,红楼作者即“余二人”,曹頫父子二人。
可是红学家把“余二人”理解为夫妻两人。蔡义江先生认为是曹頫夫妻两人,老头的老伴也把书稿视为命根子,毫无根据。
周汝昌先生认为“余二人”是“芹”和“脂”夫妻二人,写批语的脂砚是曹霑的妻子,李煦的孙女,书中的史湘云。按周说,史湘云当过妓女,曹雪芹入过寺院,《石头记》是还俗和尚与从良妓女共同创作的一本书。
那“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就是“愿造化主再生出一个芹和我来”,自己活着还希望再生出一个自己,不像人说的话。曹霑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曹霑的妻子也不会太老,“九泉之下”也不合情理。
批语盼望的“一芹一脂”两人,就是后来的程伟元和高鹗。他们在乾隆五十六年将石头记手抄本用活字印刷出版,书名用《红楼梦》。从此以后,红楼梦成为名著广泛流传。作者“余二人”在九泉之下,应该大快遂心了。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6 绛珠还泪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引文中“自”字纯属多余。“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真正意思是:第一回是作者自说自话。第一回看起来有很多人物,其实是只有作者一个。甄士隐与贾雨村都是暗写作者,其它人物也全是子虚乌有。比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真人大事渺渺茫茫之意,空空道人,即人物是凭空编造的,纯属虚构。
“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梦幻就是创作构思过程。写小说的构思时,大脑活动跟做梦相似。“真事隐去”并不是没写,而是像捉迷藏一样暗藏在书中文字里,看官要自己寻找。
正文先说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接着又甄士隐做梦,可见甄士隐就是作者。梦境就是构思过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点幻字]缘,已在警幻[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灵河就是亡灵河,“三生”是几辈子的事。好几辈子了,好多年了,死了好多好多的人,亡灵才能汇聚成河。批语说“赤瑕”就是“红玉”,就是血泪。“赤瑕宫”,就是充盈血泪的处所,神瑛侍者就住在那里,那里到处都是眼泪。
那神瑛侍者是谁呢?神瑛侍者即呻吟诗者,月下吟诗的那个人。
“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绛珠即血泪的人格化。注意三生石畔绛珠“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就是呻吟诗者贾雨村吟的“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修成女体人形,譬喻创作构思的过程。眼泪滴进土里化为小草,再用甘露灌溉,化成美丽的复仇女神。“玉”就是泪,汉字“玉”的字形很像是人脸上挂着的泪珠,古人常把泪写为“玉筯”。
绛珠入世以后,并不是只写了林黛玉一人,“一把辛酸泪”,“一把”就是五个人物。
一是晴雯,悼亡之泪;一是香菱,自伤之泪;一是红玉,反思祖先之泪;一是妙玉,亡国之泪;林黛玉则是眼泪的总和。注意黛玉香菱妙玉都是来自苏州,甄士隐也是苏州人。流放而死的李煦任苏州织造,红楼梦是悼亡作。
作者跟自己的眼泪有什么分别呢?眼泪是内心真情的流露,该流出来就会流出来,很难作假。
己卯本和庚辰本多把黛玉写为“代玉”,代玉即代替作者流泪。把自己的眼泪人格化了,能减少文字带来的风险。比如把皇帝写为“臭男人”,属于污辱国家最高元首的言论。同样的话出自书中一个孤傲任性的女孩口中,人们不仅不会说三道四,反而会赞赏作者的文学底蕴——“惟妙惟肖”合情合理。
“还泪”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代替作者流泪。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把“报答”说成“报复”,是很“精辟”的言论。“报答”跟“报复”有时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人无缘无故不会流泪,报答主人的最佳方式是报复仇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眼泪,报之以眼泪。报复仇家也就是报答了主人。绛珠还泪的“酬报”主要目的也是报复,只是不能明说。把还泪只理解为用眼泪来报答恩人,叫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绛珠仙子离不开蜜青果,即“觅青果”,——寻找“青”的来龙去脉”,推测清的结果,就是解决第五回“谁为情(秦)种”的问题。绛珠下凡的主要任务,书中写为“刨坟掘墓”“翻尸盗骨”,挖仇家的祖坟(第二十八回)。所以绛珠是同“蠢物”一起入世的。“三人一日二虫”和绛珠化出来的若干人物,就是僧道说的“一干风流冤家”。“二虫”与“血泪”之间的虚构情节,反映“风流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就是石头故事的内容。
有人一定说,林黛玉在书中是替贾宝玉写诗的,她还替贾宝玉代拟酒令,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对此本人不仅不反对,也是这样解读的。贾雨村跟贾宝玉身上全有作者的影子。贾宝玉幻形入世的石头,第一回里落魄的贾雨村是接近现实的作者。
那为什么写了一个贾雨村,又要写一个贾宝玉呢?既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又是社会真实的反映。
道理也很简单,孙悟空要打听唐僧的下落和偷妖精的宝贝,必须自己变成妖精。李向阳要炸鬼子的军火,必须化妆成日本人。像贾雨村这样的身份,是没法进入大观园的。明清时贵族少女,规矩不能见外人。贾雨村经常到贾府作客,一次也见不到女弟子。他连跟学生见面交谈都不可能。所以只好写一个贾宝玉。再说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他怎么能跟学生谈恋爱呢?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7 甄士隐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当日”即甲申年,“地陷东南”即土地沦陷,脂批“是金陵”,金是国号,陵与凌是古今字,义为侵凌。土地沦陷是金侵略的结果。
甲戌本在“葫芦庙”三字旁批有“故假语从此具焉”字样,“葫芦”为假语,那真言是什么呢?就是宋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胡虏。甄士隐家在葫芦庙旁,贾雨村寄居葫芦庙内,都是胡虏治下的意思。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胡适和鲁迅两位前辈先生认为作者是旗人不会反清排满,是一种常情推测,不是必然逻辑。一般情况下,胡虏是排外意识浓厚的汉族文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称呼,不会出自旗人之口。据此,很多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曹寅后人所作,作者另有其人。这就太迂了。
曹家虽为满洲旗人,血统也是汉族并非满族,身份是包衣奴才。奴才跟主子决裂以后,其仇恨比夙敌更甚。春秋时伍子胥帮助吴国打败了楚国,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不是吴王夫差,而是楚国的旧臣伍子胥。现实中一个耳光就能使铁哥们反目成仇,何况雍正乾隆打了作者曹家不止一个耳光。
作者拿胡虏来称呼清朝皇帝,还有一个原因。大清朝的民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汉族,满族人口很少。皇上惩处奴才,达官显贵被抄家籍产以至流放处死,对普通民众来说如看猫儿狗儿打架一般(第五回)。作者只有同汉族反清文人站在一起,把家仇跟国恨连在一起。才能得到广泛的共鸣,作品才能流传后世。

红楼梦作者是曹頫父子二人,甄士隐这个人物,就是暗写曹頫的遭遇。
第一回写了好多人物,其实都是作者自己说话。如果真以为甄士隐或曹頫有一个女儿,那就读不懂红楼梦了。英莲不过是作者自叹的眼泪,比喻自身的经历而已。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甲戌侧批: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生不遇时。遇又非偶】
好防佳节元宵后,【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便是烟消火灭时。【伏后文】

注意:甄士隐梦里是绛珠还泪,醒来是“粉妆玉琢”的英莲。第三回林黛玉说三岁上和尚要化自己出家。明告看官,英莲跟林黛玉是一个人,作者故意用幻笔写成两个人物。逆来顺受的英莲是现实,反抗的林黛玉只是理想。和尚看着“有命无运”的英莲先是大哭,后又大笑。大哭指林黛玉,大笑指甄英莲,她听了和尚“不许见哭声”的话,总是嘻嘻笑着。

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也是子虚乌有,癞头,是把不光彩的东西放到光天化日之下给人看,不光彩的事就是当汉奸,跛足就是缺胳膊短腿讲故事,八十回的《石头记》看起来好像没有完似的。
甄英莲,真应怜也,就是曹頫写自己的经历。甄士隐的女儿跟贾雨村的弟子是一回事,都是绛珠化来的,作者的眼泪。英莲一生的遭遇,也是作者的遭遇,“作者自云”。说白了就是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来暗写曹頫的经历。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是说曹頫的康熙年代。“惯养娇生”不是说父母溺爱,而是譬喻皇上宠信。
曹頫康熙五十四年过继给曹寅并任江宁织造,当时不过二十岁左右,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年。康熙当年对曹玺曹寅十分器重,对曹寅嗣子曹頫也很赏识。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在曹頫的请安折上御批:“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康熙当年给了曹寅密奏江南地方官吏为政得失的任务和特权,又让曹頫继续,可见康熙对曹家的宠信程度非同一般。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惯养娇生”就是指曹頫。因为祖上有功,再加上皇上的宠信,不知仕途风险,自以为富贵荣华是常态,言行有失检点。 “笑你痴”即指御批中的“无知小孩。”甄士隐“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是同一意思。
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后改名香菱,香菱是面菱花镜,照见作者一生影像,“生不遇时遇又非偶”,终身生活在薛家淫威之下,永无出头之日。跟第五回《终身误》曲“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说的是一回事。薛家,千里之外雪地人家。

“好防佳节元宵后”,批语写:“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元宵佳节”“佳节元宵”, “元宵”二字在前在后是一样的。为什么把“元宵”写在“佳节”后面呢?批语说“是讳”,是指元宵的“元”字。“知者”则是第二回批语“智者能通”之意。
是什么讳呢?宋朝人为了避某皇帝的讳,常把“玄”字写为“元”,后沿此习。比如《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写为“天地元黄”。清朝康熙名玄烨,此讳更甚,通用以“元”代“玄”。
因此元宵即“玄消”,玄烨之死。“佳节元宵”即 “家劫玄消”。家中劫难发生在康熙驾崩之后。
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作者曹家与康熙大帝的命运相始终,康熙之死是曹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关于康熙之死,红楼梦中用了极隐晦的暗语表述。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其实甄家并没有丢失孩子,此处是为了联系后文情节的虚构比喻,着重点是“元宵佳节霍启”,玄消家劫祸起。
曹家人心里明白,康熙驾崩意味着几十年的靠山崩塌,比失去亲人还要痛苦,一时天昏地暗惊慌失措。新皇估计不会像老皇一样庇护曹家,预感到前景不妙凶多吉少,因此用丢失独生女儿来比喻。
如果写甄士隐死了七十岁的老爸来比喻康熙之死,或许更为贴切,但比拟不了当时的心境。失去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除了康熙之外,甄家绝不会那样痛苦。
康熙驾崩后,接着是雍正登基。书中还是用极其晦涩的语言描写。
(甄士隐)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甲戌侧批:四字可思】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甲戌夹批:叠用真假有无字,妙】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侧批: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这副真假有无对联暗隐两个民间传说:上联隐写第一个传说,即雍正篡改传位遗诏的传说。雍正名胤禛,他这个真龙天子是假的。下联则暗写另一个传说,即雍正无头。传说雍正是被剌客割头而死的,死后无头。入殓时安了个金头,有跟没有一样。这副对联象征雍正登基。
第二回写公人们说“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对于平民来说,皇帝的真假不太重要,谁当也无所谓,但对曹家来说皇帝谁当却利害攸关。作者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平时也同诸皇子来往密切,曹李两家看好的是废太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并不看好四皇子胤禛。
书中有一个叫四儿的丫头,是家里姊妹中的老四,原名蕙香,贾宝玉说他是“正经该叫晦气!”
说晦气晦气就到,谁也没想到“老四”雍亲王会登上皇位。曹頫李煦在诸皇子争位的较量中站错了队,仇家上台了。如果说康熙之死令曹家感到前途迷茫的话,雍正登基的消息等于是大祸临头。所以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曹李两家吓呆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书中对此有很生动的描写:甄士隐在“赤日炎炎,芭蕉冉冉”的大白天做了一个噩梦,太虚幻境即大清朝廷,假真对联即雍正登基。曹家得知这个消息时,立刻吓得目瞪口呆。“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这可以说是当时曹李两家的心境。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果然“元宵”之后两个月,灾祸降临了。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眉批: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1-01-30 15:25:42
注意葫芦庙着火的时间是三月十五,元宵节后的两个月。雍正在改元后的正月,也就是康熙死后的两个月,就开始查处曹寅的妻兄李煦,这对曹頫家是当头一棒。因为南京的曹苏州的李是同根同茎连枯偶败的甥舅姻亲,李煦罹罪也意味曹家灾难开始。
葫芦庙着火写在书的第一回,暗指雍正元年。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甲戌本第一回这条眉批就能解开红楼主旨之谜。
南直,南直隶,习惯指江南省。南直召祸,指雍正初年江南几家织造的亏空库银案。此案历经数年,牵涉到的有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江宁织造曹頫。葫芦庙着火的文字隐喻这个案件,是很多红楼梦研究者的共识。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好像是指无宵节丢失英莲后甄家夫妻二人的伤心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谁家父母丢了孩子,没有不伤心痛苦的,人之本性,无法“喝醒”。
两句批语是对偶句子。意思是南直召祸的主观原因,就是父母的痴心。父母,即曹家祖上曹玺曹寅对皇室过于痴心,才酿成这场灾祸。“喝醒天下父母”用意为大家不要像我家前辈一样,痴心奉事皇室,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葫芦庙起火的原因是和尚炸供。炸供本为敬神,结果反遭神谴。
“箕裘颓堕皆从敬”(第六回《好事终》),作者认为当年曹家获罪,根源是过于“敬上”所致。“父母之痴心”表现在皇上过于忠诚,胡虏本是外人,祖上对他们抱着幻想,以为依靠皇室能保子孙后代长久富贵,犯了一个大错误。
曹家罹罪的原因是亏空公帑,但亏空是怎样造成的呢?主要是用于康熙多次南巡的侈糜花费。用书中赵嬷嬷的话说,就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第十六回),并非曹家中饱私囊。曹寅任上的库银亏空,康熙当年也知道,这就是当日根由。雍亲王上台后“全不念当日根由”(第五回《喜冤家》)一查到底。作者心理不平衡,庚辰本在书的末回(第八十回)批语说“是书中全是不平”,石头记就是写这个不平。
据史料,雍正六年正月曹頫被抄家,主要罪名是亏空公款,骚扰驿站、转移财产等。抄家后,还戴过枷号。后来曹頫一家迁到北京,居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小院。再后来,曹頫的踪迹从文献的记载中消失了。
书中写甄士隐火后出家了,只在第一回中昙花一现。
甄士隐即真是隐,出家是假,真的是隐居写书。
出家比喻作者与世隔绝一心写书孤独处境。他“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第十二回道人从褡裢里取出《风月宝鉴》来,证明这书是甄士隐写的。所谓道人,“说人道人”的意思,就是编故事写小说去了。

楼主:微尘土

字数:110073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6-08 23:46:36

更新时间:2021-01-30 15:25:42

评论数:3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