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0-06-22 22:25:53
曾国藩《原才》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0-06-22 22:25:53
以上三篇果然一脉相承,只是似不能说《拔本塞源论》从《大学章句•序》转来,因为《大学章句•序》也是转自孔孟,而孔孟亦转自先圣,然而又尽可以自得之,“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一也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0-06-22 22:25:53
钱先生《师友杂忆》中讲自己年轻时修习静坐的体验,甚有意趣,摘录如下:

----


怀天在沪求学时,最崇拜其师吴在公之。公之日常言行,及其讲堂所授,怀天时时为余称道,纤细弗遗。年假后,怀天回校,携带佛书六七种,皆其师公之为之选定。盖因怀天丧母心伤,故劝以读佛书自解耳。余在教师休息室中一桌靠西窗,坐南朝北。怀天一桌在余座后,临南窗,坐东朝西。怀天携来之佛书,余亦就其桌上取来一一读之。尤爱读《六祖坛经》。余之治佛学自此始。
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回至学校后,乃习坐更勤。杂治理学家及道家佛家言。尤喜天台宗《小止观》,其书亦自怀天桌上得之。
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但后念又生,我又即返观自问,我顷方作何念,乃忽又来此念?如此念之,前念又止。
初如浓云密蔽天日,后觉云渐淡渐薄。又似轻风微吹,云在移动中,忽露天日。所谓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一片大光明呈现。纵不片刻,此景即逝,然即此片刻,全身得大解放,快乐无比。
如此每坐能得此片刻即佳。又渐能每坐得一片刻过后又来一片刻,则其佳无比。若能坐下全成此一片刻,则较之催眠只如入睡境中者,其佳更无比矣!余遂益坚静坐之功。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余闻言大慰。
时为一九一八年之夏季。此下一年,乃余读书静坐最专最勤之一年。
余时锐意学静坐,每日下午四时课后必在寝室习之。时鸿模亦有一军乐队,课后必在操场教练。余在寝室中可闻其声。其时国歌为《中华独立宇宙间》,歌中后半有一字,军乐教官教至此字,声快慢错四分之一拍。余因昔在府中学堂习昆曲,知此甚稔。其时余习静坐工夫渐深,入坐即能无念。然无念非无闻。恰如学生上午后第一堂课,遇瞌睡,讲台上教师语,初非无闻,但无知。余在坐中,军乐队在操场练国歌,声声入耳,但过而不留。不动吾念,不扰吾静。只至其节拍有错处,余念即动。但俟奏此声过,余心即平复,余念亦静。即是坐中听此一歌,只听得此一字,尽欲勿听亦不得。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某日傍晚,家中派人来学校唤余回家。余适在室中坐,闻声大惊。因知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0-06-22 22:25:53
钱先生“习静坐工夫渐深,入坐即能无念”,每于静坐中听军乐教官教错四分之一拍之老国歌,至其错处即动念,尽欲勿听亦不得,乃悟“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真可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0-06-22 22:25:53

苏东坡《题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渊明原本是“望南山”还是“见南山”实不能因东坡妙解而定论之,后人又以“见南山”当读如“现南山”方妙,愈加玄妙,又非东坡所能想象。倘若原本即“望南山”,坡翁岂不是斥偶像渊明为俗,亦自恃其长而适增一短欤

楼主:巷底臭椿

字数:2191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6-11-09 22:55:00

更新时间:2020-06-22 22:25:53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