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道德经》之我见

《道德经》之我见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大德的表现就在于它合道。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道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它恍恍惚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恍惚之间,幻出一个象,由象而成物。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于几微不测中,形成一个核,这个核精确真实,蕴藏着物的信息。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从古到今,这个名字一直在,并让众人来品味。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我怎么知道众人品出的情况呢,我认为就是上面那个样子。

这章说物的生成过程,先是一种可能性,再到可行性,再到实在,不合道,这一过程就进行不下去。也就是道促成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物的开端。在这里第一次提到德,它功用就是使物合道,或者说德是使物合道的品行。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曲才能表示出全,没有一直直下去的东西,有洼就会盈满。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敝旧才去更新,得到总是有数的,多了反而无法取舍。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所以圣人认为天下是一体的。
不 自 见 , 故 明 ﹔
看外面就看不到自己,能看清外面才谓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
得到他人的肯定才能彰显自己。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有功不能靠自夸。
不 自 矜 , 故 长 。
不自大,才能做大。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你不争就不会有人和你争。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古人所说的“曲才能全”可不是虚言。
诚 全 而 归 之 。
坦诚才会包容一切。

这章就开始讨论道的构成:相反相成,阴阳互补,有洼(阴)自然就东西(阳)填进去,旧(阴)的总要失效就要有新(阳)添补等等,道就是这种阴阳互补的过程。同时说明物都有正反两面,包容这相反的情况就是全,就是得一。否则,就是片面的,暂时的。全才能久。所以全或者得一就可谓得道。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自然而然的事,人们会很少提起。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大风刮不过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孰 为 此 者 。天 地 。
这些事是谁做的?天地呀。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天地都是这样,何况人能总是一个样子?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故在变化中才能体会到噵。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起作用的德,才是德,,失德的人,视失德为正常。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认同道的,容易体会到噵。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认同道德,就易于积德。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认同失德 ,就不在乎失德。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信得不充分,就是还有不信的地方。

这章还是谈道的构成:通过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说明事到极处就会有转折,所谓物极必反,这个过程是阴阳作用到极端的情形,也是道的表现。通过“同于道者...失亦乐得之”一段说明对德要有所觉悟,不认同就谈不上德。老子认为自然之物是依道而来、依道而行,自然之物表现出“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不居 。”的品行,其实道也具有这样的品行。人要有这种品行就是有德之人。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踮着脚尖站着就站不久的,跨大步走会走不了多远。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好自我表现的人不明达,固执己见的人难彰显。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自夸的人功劳就难以得到认可,自大的人进步就慢。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从道的角度讲,就是吃多了会使身体感到累赘。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所以东西多了并不好,懂道理的人就不那样做。

这章说的是凡事过了不好,还是在强调物极必反的道理。“余食赘形”,就是不懂物极必反的道理结果走向了反面,也说明人不像自然物那样被动的顺应道,人有能动性,可以利用道而达到自己目的。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有个混混然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它静寂虚旷,自由自在,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往复运行从不懈怠,它可以看做天地之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叫它大吧。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大而逝,逝至远,远而返。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宇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人依地行,地顺天走,天顺从道,道则自然而然。

这章对道做出总结性的形象化的说明,指出道好像先天就有,它时时都在起作用,它既远又近,并强调他说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和自然之道。
道是行得通的路。从天体的运行看,天上那么多天体,很少有天体相撞什么的,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天道,天道的特点就是能使天体长久存在而不殆。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重是轻所根,静是躁之主。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所以君子远行带有资用车辆。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即使如此看似风光,超然若燕。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但对万乘之君,若因为身心享乐而忽视天下。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就会因轻而失重,贪动而丧失根本。

这章说明阴阳的依存关系,而且阴是根本,阳是在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也可以说阴是本体,阳是本体的活性、活力、作用。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行善言因为合道不会引起事端;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
会算的不用算盘,封闭得好就找不到打开的地方,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捆扎得好会不紧不松还解不开。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
所以圣人善用人之所长,就不会有剩下的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用物能物尽其用,就不会有所丢弃。
是 谓 袭 明 。
这就叫明白事理。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所以善做人的,成人所好也不显摆。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善做人的,为人做了事就会把它作为资本。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不显示自己强,不在乎有资本。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聪明也表现得愚钝,是做人的奥妙。

这章通过谈人道,指出事物最好状态就是总处于混沌中,不要有所强调。一有分化就会出现矛盾。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知道自己的强处,却不去表现,做到像溪流那样。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 儿 。
做到如溪流一般,保持自然状态,像个无知无欲的婴儿。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知道白易污,而能容忍被污,像沟壑那样包容大度。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 朴 。
做到包容,就保有基本的德行,就又回到原始的质朴状态。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白中就包含着黑,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既然事物都是这样,都有这种品行,就会回到虚空、无了。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圣人用原始散乱的自然之物制作器物,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成了万物的主宰,所以智慧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这章指出阴阳如果有所分化,那得闭阳保阴,最好能做到象水那样,包容、自然。并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阴阳就是抽雕具体物象的空了,也就是所有具体的事物都能填充其中,用它来分析认识了。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取天下之物而用之,是迫于不得已。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自然之物是一体的,不能乱动,不能据为己有。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乱动会做不成,独占者还会失去。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所以圣人不乱来,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
无 执 , 故 无 失。
不占有,就无所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对于物:行走的、跟随的,会嘘的,能吹的;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坚硬的,羸弱的,能拿走的,毁坏了的。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圣人对它们都不做得用得过分,不过分追求它也不图自个安稳不去维护保养它。

这章老子强调对物除非不得已不要乱用,要用就得顺应他们的特性,且不要做得过分不可贪婪。这是在天人一体的背景下才会有的意识,其实质是不得破坏自然的和谐。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
用道辅佐人主的,不会用军队制服天下人。
其 事 好 远 。
这种事要考虑长远。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军队经过的地方,会荆棘丛生一片狼藉。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战争过后,必有稼禾不收的年份。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要顺其自然的取得成果,不可强取。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就是有了成果,也不要自大、自夸、骄傲自满。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要知道得到的是迫不得已而不是用强而得的。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物强壮了就快到老的时候了,所以求强求壮是不符合道的,不合道就会早完蛋。

这章还是通过用兵强调做事(阳面)要节制,物壮则老,用过了就开始衰退。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兵戈是不详之物,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财物不见得都对人有好处,因此有道的人不强求。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君子做事光明正大,所以贵左,用兵强调诡奇,所以贵右。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兵戈是不详之物,不是君子喜欢使用的东西,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只有不得已才用到它,对之还是不要看重为上。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打仗胜了也不能说好,说它好的是喜欢杀人的人。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而喜欢杀人的人,都是不得志的人。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办吉利的事左为上,办丧事右为上,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所以从座次上讲,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是按丧事的礼节安排的。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打仗死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态对待之,即使战胜了也要以丧礼处理之。

这章谈用兵是迫于不得已并按不幸的事来看待,是一种阴中之阳。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
道常常无法用言语说清,可它是实在的。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虽然几微,但天下人都得服从它。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诸侯王者如果能坚守道,那万物就象宾客。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天和地相互作用而降下甘露,不会听哪个人的话而给他多点。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夫 亦 将 知 止 ,
为此人开始用文字描述它,有了名字就知道它止的地方。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知道何种情况下使用就不会有危险。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道在天下的表现,就像江海遇到山川河谷那样,会顺其而行。

这章指出道是一种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这种势。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能战胜他人的人是自己力气大,能克服自身不足的人才叫强大。
知 足 者 富 。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体会到富有。
强 行 者 有 志 。
非得如此的人意志坚强。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不脱离根本的人或物,才存在得久长。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死了的还能让人记起的人那才算高寿。

这章是说明得道在于知己知彼,道能使人或物长久。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事物演化的路子多得的很,可左可右。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万物凭它得以生而不在乎人怎么去说,顺道而长大了人却看不见道在哪儿。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它保养万物却不支配万物,可以说它很渺小;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道统万物又不妨碍万物自主,可以说它广大无边。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正是其不自以为大,才成就了它的大。

这章说万物顺道而生而长,却不影响物的自由发挥,这点和通常路的作用差不多。还指出道通常不止一条,而是一个空间。如做事不只一种做法,还有别的做法同样能达到目的。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道以大<看不见摸不着无边无际>的模样往来于天下。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来往却无伤无害,还能让天下平和安泰。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听到乐曲或见到好吃好玩的,过路人就会停下凑过去。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道对于人就这么简单,平淡到人感觉不到它。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看不见,听不见,用起来却总觉得少。

这章说明人时时都循道而不自知,就像过路人(阴)见到好吃好玩的(阳)就停住凑过去一样那样自然,其实阴阳互补的表现就是这个样子。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想吸进,须先放空,想削弱之,就先使之强大。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想废了它,就先使之勃兴,想得到它,就让人觉得你在放弃它。
是 谓 微 明 。
这就叫做见几知远。
柔 弱 胜 刚 强 。
柔弱往往能胜过刚强。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要知道鱼是离不开水的,因此护国的利器是不能预先让人知道的。

这章是说人常常利用物极必反的道理做事,如欲吸先放,欲强先弱等。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道看似什么都不做却做什么都离不了它。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诸侯王者如果能守道,万物会自然顺服。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与其以各种名目教化民众,不如还民以本然的质扑。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保持这种本然的无以名状的质朴,人就不会做非分之想。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没有欲想,天下就会自然平静,也就出不了正轨。

这章说保持混沌不使分化就不产生矛盾是道的作用的表现,混沌其实就是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道有使事物自然平衡的作用。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上德指人行为不出格,无所谓德,这才是真正有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做事有出格的才去强调不能失德,实际还是无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上德之人不用强调也不做啥出格的事。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下德之人只要不强调就会做出出格的事。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仁之人做了好事会和没做一样。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义之人做事会敢作敢当。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上礼之人做了好事得不到认可,就会甩手说再不这样做了。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所以社会失道才显出德的重要,无德的人多了才强调要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做不到仁就要人起码做到义,义都做不到才出现了礼。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礼,是忠信缺失的产物,是混乱的源头。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社会到这一步)明白事情根底的人,就开始用道的名头来愚弄人。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所以大丈夫处世要敦厚,不能浅薄。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要踏实,不能轻浮,不要追求外在而要实在。

这章说道、德、仁、礼、信的关系,失道而讲德,失德而讲仁,失仁而讲礼,失礼而讲信,失信回头又讲道,是一种退化循环。得出人要务实的结论。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过去事物阴阳和合而使事物浑然如一即得一的情况:
天 得 一 以 清 ﹔
天得一才显得清明;
地 得 一 以 宁 ﹔
地得一才会那么静谧。
神 得 一 以 灵 ﹔
神得一才能显灵;
谷 得 一 以 生 ﹔
谷物得一才能顺利生长;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侯王得一才能使社会运行在正轨上;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进而言之,天不能使之清会害怕其破裂裂;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地不能使之宁,会怕被废弃;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神不能使之灵,会怕栽没人拜了;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谷物不能使之饱满,会怕没人再种它;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不生万物,地球怕就毁灭了?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侯王不能把社会理顺当,怕他就会被推翻。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所以尊贵是建立在低贱之上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所以侯王自称“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不就是以贱为本吗。
非 乎 。故 致 誉 无 誉 。
不这样,宠集一身谁去欣赏呢。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所以不把自己比作贵玉而就当普通一块石头吧。

这章说的是道的作用的表现 即相反相依及其达到和合而成浑然一体的不显分化的状态在各方面的表现。指出侯王称孤道寡,就是想把自己和百姓混一,而求得稳定。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物极而反是道的表现,柔弱是道的功用。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天下万物归于有,这种有来自无。

这章指出柔弱是物极必反的运用及其道看似无却能生有,有即万物。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的,正因为无,才激发人的追求,才出现有,但这种有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自然产生的,当人们发现其对人有益的功用就和人的生存联系起来了,其它的会作为这些有益的东西的依存物间接服务人类,由此建立起这个世界的联系性、一体性。

楼主:rclzf2013

字数:2706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07 20:58:58

更新时间:2020-06-28 17:05:09

评论数:1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