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道德经》之我见

《道德经》之我见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道德经解读
一、道德经的内容
概括起来,道德经从事物的得名,谈到有和无,并引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这种联系是一种互为根据的关系,其表现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既然如此,事物就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
既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体的,一动俱动,那么如何应对之?老子认为对人来说与其乱动不如不动,这就有了“不尚贤”等,有了无为的思想。
那么万事万物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引出道的概念。何为道?道就是事物发展的途径、空间。这种途径首先得有空间如“玄牝之门”、如“户牖”,有空,物才得以生长、经过。这种空不一定都是看得见、现成的,甚至是“夷”、“希”、“微”的,如水,就可以在看似实的地方渗入,有阻挡也可以绕行之、冲垮之。由此可见,路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得空而入逐步形成的,它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体现在物中。这样就有了道的“豫”、“犹”、“俨”、“涣”、“敦”、“旷”、“混”、“澹”、“飂”等给人的印象。
成长之路如此复杂,那如何才能应对?老子给出的办法:一是载营抱魄,让外界的事物对自己无隙可乘。一是专气致柔,使自己具有乘虚而进的灵活性。
对于道,老子认为是可以认识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抽象的过程,即抽去具体的物象,去体会万物发展过程的共同之处。
老子作道德经的出发点是人及社会,是为了探寻人的生存之道和社会的发展之道,从这个角度而言,道其实就是指行得通的路。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走向是不合道-----“大道废”,也就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他认为“圣”、“智”、“仁”、“义”、“巧”、“利”,都会对社会造成撕裂,是不可取。这和他一动俱动、不如不动也就是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认为道最初表现是一种可能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种物的模样就包含着物的精髓:有什么用处、怎么做等等。有可能性人们就会关注其可行性,即其发展的路子如何?能否久存?这就是道路的选择过程,要使长成存久,人们就需要用心呵护她,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品行要求的,这就是德。
要把事情做成并保有之,就要看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直的东西要想保持直,就要防止它弯,如果我们能接受其弯,那么这个东西存活期就会长得多,也就是包容是事物久存之道。这就涉及到德的内容了。
老子认为德是可以培育的,其根据就是天地都不总是一个样,那人不知“道”不有德的状态也能改变,只要有心去做。“余食赘形”,吃多了会觉得肚子撑,那我们就少吃不就是了,不好不做,就可以培育出德来。
从二十五章始,老子展开对具体事物的分析。
首先是天地,天地是怎么来的?老子认为是循道而来,宇宙先是一种混沌态,由于道的存在而有天地,而后有人,道、天、地、人突出为宇宙间的四大,其关系是人法地-------人在地上走,地法天,地靠着天运行,天法道,天依道走,道则顺其自然,这种自然蕴含在天地人之中。
老子在这里存在一个疑问,就是自然意味着什么,它又为何如此?其实《易经》对此做了回答:就是事物都有阳性,阳,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不为外界所左右的存在,正是这种存在,才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源头。这种无序之阳又为道所限制,有空才有阳发挥的余地,否则,只能被压抑,由此而使人、地、天、道形成一个循环,从而构成现实世界的秩序。
这种秩序的表现就是事物之间自然的纹理。纹理可谓道,顺之则顺当,可谓善。因此而有“善言”、“善行”。
重离不了轻,无躁谈不上静,只有包容这种不同,才能运用之。否则注重一面必然会顾忌另一面,事情就难以持久。
事物的阳性,比方人饿了就会主动的去找吃的,老子把它归结为“不得已”,“将 欲 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这种不得已可以认为是自发的也就是老子的自然,但老子强调不能做过。以下老子从用兵、治国、做人诸方面,说明在进取与保有之间如何抉择,老子选择了后者。
从三十五章始,老子论述了自然之道:一是阴阳互补,一是极而反。二者发生的源头是得一,即事物保有其为该物的秉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世界观的集中表述。它包括这么几层意思:a、道其实是空,它诱发阳动,阳动而带来物之两极分化而成二,二加两极之合而为三,阴阳两极继续极化、分化而有五、七以至万物。b、物以阴为载体而承载阳。c、阴阳与外界发生互补效应而与外界联系在一起。这里从普遍的物,而引出阴阳两个方面,从前可知,老子始终是贵阴重实,因此以下老子从现实的各个方面论述了贵阴重实的益处。
1、崇尚水。
2、认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知足。
4、“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包容,“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6、 不贪得,不冒险,无为而尽天年,“兕无所投其角 ,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8、“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9、“盗夸”表现。
10、修身养德。
11、“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12、和光同尘。
13、 无为养正,与民休息.。
14、“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15、节俭
16、下取天下。
1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19、无为治国。
20、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21、“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22、“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
23、示弱,哀兵胜。
24、小国寡民。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贵阴怎么才能做到?老子认为人应该修德,应致虚致柔,培育如水如谷的品行,努力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如此,存活之路就长且久,就可谓得道。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二章 道德经与阴阳八卦
我们说阴阳八卦是研究变化的学问,它是通过事物的不同存在状态的切换来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道德经同样是谈变化,它是从事物的运动轨迹的角度来体现变化。作为后来者,道德经借鉴了八卦学说世界一体性的概念,变化的概念,阴阳的概念,以及阴阳互补、极而反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见解。
道德经是八卦理论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理论体系,它从实用的视角,提出道、德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方案。
道德经的缺陷在于它漠视了事物阳的自发性、主动性,这种主动包含着无厘头动。动就会带来相应的反应,这一点老子是清楚的,而且是作为其理论的一个关键的节点,只是那个不受约束的动为老子所忽视,他只简单的归结为自然,确实这种动是自然而然的,但它却是带来一系列不可逆变化的源头,不是德所能约束的。 这样就给老子的理论造成重大的缺陷,就是对现实只有保守的解决方案,而无法在进取中突破,使其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从整体上说,老子的理论架构是客观的、普适的,它把阴阳理论实用化、平民化,使其能够为普通人所接受与实践,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一个里程碑。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四章、老子思想的内核
a、阴阳的观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是这一观念衍生的结果。
b、世界的一体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只有在这种一体性的背景下才有如此情形。
c、阴阳互补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表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乐与饵,过客止”,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或例证。
d、反者道之动。

老子思想就是上述观点的展开。这些其实是八卦的基本观点,所以说道德经是阴阳八卦的衍生学说。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五章、老子的贡献
a、道的概念,老子把事物的变化轨迹称作道,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事物的变化,把先后天八卦图这样无字天书实用化、普适化,它与人思维习惯结合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
b、德的概念。通过人的品行培育来做到有道,使老子的学说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性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c、贵阴重实的思想。这一思想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一个利器。孙子的用奇,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和拓展。
d、得一的思想。尽管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但老子的这一思想事实上成了中国大一统观念的理论根据。得一而使天下清,分裂则使 天下乱,已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验证。
e、无为的观念。无为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国人面对困境忍耐坚持的思想依靠,也是执政者应对乱局、恢复秩序的可行方案,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贡献至伟。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第六章、老子的思想历史意义
老子的思想:
a、塑造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俭朴务实的民族性格;
b、形成中国社会稳健务实的一极,使中国社会总能在困厄中重生、在浴火中涅槃;
c、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用兵的战略战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使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独步天下。
d、老子思想的先见性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出路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贡献了中国智慧。
e、道德经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深入挖掘我们还能看到当代人所孜孜以求的物质结构、物理学上大一统理论的雏形,它将最终为人类所认识并形成其现代版本,为人类利用自然开辟更其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走向极端,就成为消极遁世行为的根据;老子的致柔观念,会使人过于圆滑,这为某些人投敌变节提供了思想依据;老子的贵阴为不端之人所用,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源头,在需要建设性的时候,它就会成为建设者的思想障碍。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理解和把握它,老子的理论建树是独步天下的,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实。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全文完!这是本人于2017年1月完成的一部小书,略作整理后贴在这里,与涯友共勉!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古人云, ‘善闭无关楗’。且在德不在门。《南史.列传·卷四十三 》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这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个儿子始兴简王鉴所说的一句话,当时他被委派到益州做刺史,刚到时发现州城北门常闭不开,就问当地官员是什么原因,官员说:“蜀中的土著,有时到城下抄掠,所以沿袭下来了就这么闭着。”鉴就说了这句话,并下令把门打来开,戎夷慕义,自是 清谧。可见古人的话在实践中体会会更到位。
楼主:rclzf2013  时间:2020-06-28 17:05:09
溯国学之渊源,还经典以本色!

楼主:rclzf2013

字数:2706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07 20:58:58

更新时间:2020-06-28 17:05:09

评论数:1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