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南明悲歌——一段悲壮的华夏沦亡史

南明悲歌——一段悲壮的华夏沦亡史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文|寒山忆雪(松坡敬亭原名)
第一篇 西北哗变
——李自成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的?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厚的黄土,覆盖了山西、陕西、甘肃三个省。长城沿着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东西蜿蜒,成为这三个省北面的省界,也成为400多年前明帝国的西北国境线。
在这条国境线上,有一个城市,名叫榆林,400多年前的名字叫延绥。它是明朝长城沿线九大军区之一延绥镇的首府。
延绥镇东南几十里地,有一县,名为米脂。
米脂县地处贫瘠的黄土高原北部,它既没有江南那样的美景,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土特产。但它却因为“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俗语,获得了知名度。
米脂县是不是真的出美女,笔者不敢断言。不过在明朝,米脂作为边境军区辖县,民风彪悍,出骄兵悍将倒是真的。
在王朝的强盛期和平稳期,米脂人除了种地外,就是吃饷当兵,杀敌捐躯。但是一旦到了明王朝的衰落期,朝廷也发不出军饷,米脂人也交不起皇粮国税,于是就干起了另外一种营生,造反。
李自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李自成出生的那一年,是公元1606年,明朝的万历三十四年,万历时期著名的三大征,刚刚结束没有几年,明帝国和缅甸的战争,也差不多进入了尾声。比较巧合的是,万历皇帝的长孙,未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比李自成早出生一年,两个人只相差一岁。
五年后(1611年),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出生了。
对明史有基本了解的都应该知道,朱由检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虽然是同龄人,李自成和朱氏两兄弟此后的人生道路却大不一样。
朱由校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太子东宫里,虽然不受祖父万历皇帝的喜欢,但作为皇长孙,过的日子也算是养尊处优,吃穿不愁,还可以得到帝国最博学的大儒们一对一上门辅导。
而李自成家境贫困,过了穿开裆裤玩泥巴的年纪之后,就被父母支使,到同乡艾举人家里做了一个小羊倌。
无数个唱着信天游,在草木稀疏、黄土裸露的黄土坡上放羊的日子,小李自成的想法大概就是,等长大了,娶个邻村的媳妇,生几个娃,继续给小艾举人家放羊。
平静的日子下面,却波涛汹涌。
1620年这一年,对朱由校和李自成来说都是悲痛的。朱由校的祖父、父亲在这一年里先后去世,他本人经过一众官员的争斗,坐上了皇帝的龙椅,这一年他才16岁。而15岁的李自成,也在这一年失去了母亲。
在苦日子里熬了几年,他的父亲终于给李自成娶上了一房媳妇,然后便撒手人寰。
成家立业的李自成,只凭给艾举人放羊,撑不起整个家庭。于是他走出家乡,外出务工,去了千里之外的甘肃银川驿,当了一名驿卒。
这一年(1627年),远在北京皇城里的同龄人天启皇帝驾崩了,他的小弟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
这段时间,辽东长城外面的女真人强势崛起。他们先是在萨尔浒战役中大败进攻他们的明军,接着又聚众入侵,先占领辽东,后占领辽西,杨镐、熊庭弼、王在晋、孙承宗、袁崇焕等等一干老熟人依次上场。
在天启皇帝的支持下,孙承宗在辽西修建了堡垒群,把帝国将近一半的财政资源都投入到辽西,用来对付大黑马女真人。
剩余的财政资源,已经不足以支付公务猿的工资和西北边军的军饷了。
天启皇帝想到的法子,就是稍微增加一点点税收。
好巧不巧的是,这几年,西北地区经常出现旱灾,朝廷加税遇到粮食欠收,那就只好造反了。
不过天启末年的造反大军还不多,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聚众自保,占山为王。
但这也让新登上皇位的朱由检头疼不已。这位高中生年纪的新皇帝,在即位的第二年(1628年),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继续加税,并且裁撤一部分无关紧要的公务猿,来缓解帝国面临的财政压力。
于是刚当上最低等公务猿的李自成,还没干满一年,就失业了。
这位没有了收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靠向艾举人举债度日。
年底了,艾举人派人上门讨债,李自成几乎家徒四壁,没有东西来还给艾举人。老艾一怒之下,把昔日的小羊倌告上了法庭。
李自成不仅欠着艾举人的债,还欠着官府的税,知县决定拿李自成做典型,给他戴上枷锁,游街示众,好让其他拖欠赋税的农户,赶快补交税款。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这位24岁的年轻人,却不得不忍受牢狱之灾。当游街结束,狱卒把他丢在一边时,看着阴暗而寒冷的牢房,忍受着皮开肉绽的疼痛,他回想以往艰难的日子。
从放羊时忍受艾家的责骂,到父母相继病死,外出打工失业,回家又欠了一屁股债,还要被官府捉拿,接受无数人的围观,别人家在享受贫穷中难得奢侈一回的新年,而自己却在这个阴暗的牢房里受苦……
更让他觉得晴天霹雳的是,外出务工的大半年里,他的媳妇红杏出墙,送了他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对生活,他已经丧失了希望,仇恨、绝望、求死的情绪不断在他的脑子里反反复复。
但是自古民不与官斗,这重重牢狱,他又怎能出的去,就这样吧,咬咬牙,明天被狱卒打死,也算是解脱了。
绝望里迎来了一丝希望,比他还大几岁同族侄儿李过,还有他的挚交亲友,聚集了一帮人,在第二天游街示众时,一拥而上,救走了李自成。
脱离枷锁的李自成,拿上菜刀,带上队友,冲进了艾家大院,手刃了仇人艾举人。
回到家中,他确认了妻子与奸夫的奸情后,杀死了妻子。
两条人命在身,新年刚过,李自成便和几个队友,逃离了米脂。
有家难回的李自成,从昔日一起在驿站上班的同事那里得知,甘肃甘州(张掖)的杨总兵正在招兵,于是一道去了张掖,成为一名边军。
在甘州军营度过了大半年的军队生活,日常给总兵干干活,偶尔搞搞军事操练。李自成不甘心沉沦下去,他在军中广交朋友,向老兵请教如何行军打仗,在操练时表现优秀,而且还跟领导相处的很好。
李自成的表现获得了总兵杨肇基的关注,这个年轻人投军时带来了不少队友,入伍后又善于交际,骑马射箭之类的业务能力也很强。最终,李自成被提升为把总,手底下一下子有了四五百人的兄弟。
过去的艰难困苦,大概可以过去了,此后军旅生涯,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就算不能成为帝国的一位名将,当一名普通的将军,也不枉此生了。
但世事总不如人意。
就在年前,李自成失业回乡受罪的那段时间,被世人误以为善于对付女真人的袁崇焕,被年you轻zhi的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当了蓟辽总督。袁崇焕就任没满一年,就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并且擅自与女真人联络,商讨议和的事情。
女真首领皇太极见毛文龙被杀后,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在这一年(1629)的冬天,出兵奇袭北京城,试图逼迫崇祯皇帝答应议和条件。
北京城戒严并告急,朱由检下诏全国勤王。李自成所在的甘州军,也在勤王的行列。
勤王军从甘州出发,经过武威、兰州,到达兰州东面的榆中县时,已经走了将近千里路程了。
甘州勤王军疲惫不堪,加上朝廷拖欠了军饷,于是停在了榆中,不愿再走,并向领导提出,补发拖欠的军饷。
带队的是副总兵王国。欠饷是朝廷的问题,王国哪里有钱发给士兵。
于是士兵群情激愤,杀死了副总兵,以及榆中县的知县,抢掠了榆中县的官库。当然了,这种哗变了失控的军队,肯定也会去抢劫老百姓的。
在这次群情激愤的哗变中,李自成意识到,自己先前设想的前途,彻底没了。作为一个带领四五百号小弟的小领导,他没有选择和大领导站在一起,毕竟,先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
军队哗变之后,这支甘州勤王军面临一个大的问题,接下来,他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甘州勤王军的哗变并不是史无前例的。早在一年前,李自成还在当驿卒的时候,他的老家延绥镇的边军,就因为朝廷拖欠军饷,导致很多士兵哗变了。
延绥镇西面的固镇,也就是现在的固原,也有大量的士兵哗变,抢劫了府库里的钱粮。
这些哗变的士兵,基本上都是甘肃和陕北的当地人。他们离开军队后,回乡召集乡民,一起举兵,抢掠其他州县。
恰好去年西北地区发生大饥荒,跟随这些西北边军起义造反的,成千上万。
一年不到,乱兵和饥民就合流形成了几个大的势力,比如白水县的王二、府谷县的王嘉胤、宜川县的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安塞县的高迎祥等等。
而甘州勤王军哗变的时候,延绥镇的勤王军和山西的勤王军也发生的哗变。延绥军和山西军哗变之后,很快进入陕北,加入了造反大军。
所以当甘州勤王军哗变之后,该何去何从,李自成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第二篇 流贼义军
——为什么明末文人把农民起义军称为流贼?
崇祯二年(1629)的冬天,李自成所在的甘州勤王军,在兰州东面的榆中县哗变了。
事发之后,李自成带着自己的几百个小弟,以及愿意追随李自成的其他几百名边军,向他的老家陕北进发,目标,加入陕北的造反大军。
李自成从榆中出发,翻过陇山,经过固原、庆阳,在路上度过了崇祯三年(1630)的新年。第二年初夏,抵达陕北,投奔到不沾泥张存孟的麾下。
为什么是张存孟?
因为张存孟是绥德县人。绥德县和米脂县相邻,在米脂县的南面,张存孟领导的乱军和饥民,基本上都是米脂、绥德两个县的。
亲不亲,故乡人。
投奔张存孟之后,李自成被编为第八队队长。
西北的兵变民变,年轻的崇祯皇帝自然要有所应对。
就在李自成哗变前后,朝廷的纪委书记(都御史)杨鹤被委派到大西北来,担任西北局书记(陕西总督)。等到李自成投靠张存孟之后,杨鹤已经抵达西北,开始围剿和招安各路造反大军。
入秋之后,陕北各地又是到处粮食绝收,张存孟振臂一呼,绥德、米脂、清涧三个县数万饥民加入,原来的队伍扩大了好几倍。
与此同时,榆林军区政委(延绥巡抚)洪承畴也率军南下,围剿张孟存各部。
官兵与张存孟在米脂绥德一带周旋了整整一年。张存孟先是围攻米脂县,没有攻下,随后又撤回绥德。洪承畴尾随追击,大败义军,张存孟被俘,他的部下有不少人都投降了洪承畴。
对于张存孟来说,这场战役是个悲剧,对于李自成来说却是个掺杂着好消息的悲剧。因为张存孟被俘后,除去那些投降官兵的人,其余的部众基本上都投靠了李自成。
李自成变相接收了张存孟的遗产。
由于洪承畴的穷追猛打,李自成在陕北待不下去了。
同样待不下去的还有陕北地区的其他几十支义军。
就在张存孟还没有被俘之前,崇祯四年(1631)年的春天,延安、庆阳一带的十几路义军,在王嘉胤的率领下,向东绕过榆林,从神木、河曲一带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境内。
刚进入山西的王嘉胤各部,就遭到了曹文诏的当头一击。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曹文诏被明月誉为明末第二位出场的猛人。
其实不是曹文诏有多猛,而是此时的义军,是几万西北边军裹挟十几万饥饿的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西北边军固然有最基本的战斗力,但是在晚明,帝国的绝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了辽西战场。来自辽西的曹文诏军队,无论是军饷还是武器装备,都供应充足,战斗力也远超西北边军。
所以曹文诏砍起义军来,才能如同砍瓜切菜一样,不断取胜。
王嘉胤遭遇当头一击后,率领各部逃到吕梁山区。随后部下发生了火并,王嘉胤被杀,义军推举王自用做了新的盟主。
这个时候的各路义军,被明朝官方称为“三十六营”,他们的首领都起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绰号。除了前面已经出场的闯王高迎祥以外,还出现很多新的面孔,比如老回回、曹操、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阎正虎、满天星、破甲锥、刑红狼、上天老、蝎子塊、过天星、混世王,以及八大王张献忠。
而李自成接收了张存孟的部众之后,在陕北孤木难支,也渡过黄河,进入晋西吕梁山区,与义军联盟会合。
时间进入了崇祯五年(1632),曹文诏在晋西北一路砍瓜切菜,义军各部一路向南逃窜,经过吕梁、石楼、乡宁,进入了富饶的晋西南。
在晋西南饱掠一番后,义军各部分成三路,突入了晋中太原盆地、晋东南上党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太原、晋中、阳泉、长治、晋城等地。在这里劫掠了大半年后,时间也进入了崇祯六年(1633)的年初了。
在山西官兵的围剿下,义军各部逐渐撤离山西,穿过太行山的山谷,进入了河北平原,汇聚在现在的河北邢台、邯郸一带。
到这时,崇祯又下令河北地区的官兵前往围剿。晋冀两省的官兵,逐渐合围义军各部,在邯郸西面的武安县爆发了一场大战。
义军盟主王自用在这场战役中战死。除此以外,加上之前在山西境内的各场战役,混世王、满天星、姬关锁、翻山动,掌世王、显道神等等义军首领,也都被官兵斩杀。
王自用死后,高迎祥成了义军的新盟主。
高迎祥接手后,沿着太行山往西南方转移,且退且战,到年底,抵达了山西河南交界处的济源、垣曲县一带。这里北有王屋山,南有黄河,曹文诏率领的山西官兵和王朴率领的河北官兵,从东西两面把义军围堵在这里。
义军一面诈降,一面集中兵力准备突围。恰好当时突然遭遇寒潮,黄河封冻,义军踩着坚冰越过黄河,逃离了官兵的包围圈。
过河之后,义军经过豫西山区(渑池、宜阳、卢氏)南下,突然进入南阳盆地。还没到过年,义军就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很快分散到湖北陕南各地。
面对此情此景,卢象升出场了。卢象升当时的职位是郧阳巡抚,管理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和河南西南部,义军南下进入的恰好就是卢象升的防区。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觉得义军的流窜速度太快,流窜的范围太大,必须要给“剿匪”司令更大的权力才行,所以“五省总督”这一空前的职位横空出世,担任第一任五省总督的是延绥巡抚陈奇瑜。
在陈奇瑜和卢象升的围剿之下,崇祯七年(1634),义军主要几支主力被逼到了陕南汉中山区,其中就包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
这是李自成参加起义以来遭遇的第二次绝境。但这次绝境还没到尽头,更惨的还在后面。
卢象升率军进入汉中追击,义军不得不穿过秦岭的峡谷栈道,试图北上关中。
但这一切都在陈奇瑜和卢象升的布局当中,官兵早在峡谷北端堵住了义军的去路。
秦岭的峡谷有多难走,读一下《蜀道难》就知道了。
总之,高迎祥和李自成两部就被围堵在秦岭栈道峡谷之内,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办呢?
还是老办法,诈降。
不过这次诈降与黄河边的诈降大不一样。黄河边的诈降是处在商谈阶段,而汉中峡谷的诈降是已经开始接受官兵的整编了。按照明史的说法,陈奇瑜允许义军返回家乡,并派官兵监督押送。
结果义军刚出峡谷,就全部叛变。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官兵,随后开始劫掠关中西部的七个州县,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地区。
通过关中西部,义军各部又突袭到甘肃的天水、平凉。
造反六年以来,李自成从甘肃到陕北,再到山西、河北、河南、湖北、陕南,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甘肃。
(插图)
不过李自成的好日子没过几天。洪承畴从甘肃调集了官兵前来围剿,义军各部又被迫向东转移,经过西安南部的蓝田县,走武关道,经过商洛山区,又回到了河南。
正是在蓝田境内,打铁匠刘宗敏投奔了李自成,加入了造反队伍。
进入河南后,已经是这一年的年底了。第二年(1635)开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分散在河南地区的其他各部义军,在荥阳召开联盟大会。
这次大会被明朝官方称作“大会荥阳”,各部义军被称为“十三家七十二营”。哪十三家?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高迎祥、张献忠是也。
有人问,李自成哪里去了?
以往很多人认为,李自成此时是高迎祥的部将。其实不是,李自成也是一支独立的义军,所谓十三家,其实是十四家。
荥阳大会之后,义军按照会议商讨的结果,四面分兵作战。高李张三部仍然一起行动,向东突袭,直插淮西,端了明中都凤阳,逼得崇祯皇帝下检讨(罪己诏)。
在凤阳,李自成与张献忠闹矛盾,分道扬镳。张献忠南下攻打合肥,李自成则和高迎祥一起行动,北上攻打了商丘。在商丘西面,他们与曹操(罗汝才)会合,经过豫西,又一次进入了陕西关中。
二进关中后,义军一路劫掠西安、凤翔,并试图沿着泾河北上,攻打庆阳。洪承畴率军在庆阳南面的宁县迎战义军,被誉为猛人的曹文诏,就战死在这场战役当中。
北上失败后,义军返回关中,洪承畴一路尾随追击。在这场追击战中,李自成的部将高杰、白广恩都被官兵打败而投降,高杰还拐走了李自成的第二任妻子邢氏。
这是李自成人生中的第二顶绿帽子。
损失惨重的高迎祥、李自成两部再一次被驱逐出陕西。他们从商洛山区进入河南,与张献忠会师,劫掠洛阳盆地。
河南巡抚调集左良玉、祖宽两部前来围剿,义军再次流窜。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南京。
高迎祥与李自成继续结伴而行,从郑州一带直指信阳,然后攻打合肥失败,又继续向东攻打含山、和县、滁州,这已经又是新的一年(1636)了。
卢象升一路追到滁州,在滁州城外大败高迎祥、李自成两部,夸张来说的话,尸体堆积,滁河为之断流。
高李残部突围后,北上经过河南中部,又流窜到南阳境内。卢象升持续追击,高李两部精锐损失殆尽,再一次被逼到鄂西北山区。
在这里,高李两部分道扬镳。高迎祥进了汉中,试图从子午谷北上突袭西安,被拦截在谷口的陕西巡抚孙传庭生擒,押送北京凌迟处死。
而李自成则进入商洛山区,再一次突入关中,北上陕北。在陕北转了一圈之后,没有什么进展,打甘肃失败,打榆林也失败。唯一值得李自成庆幸的是,他在陕北老家补充了不少队友。
充血完毕之后,第二年(1637),李自成再次南下关中,取道大散关,进入甘肃南部山区。在这里,义军再一次遭遇孙传庭的重击,蝎子块投降官兵,李自成与过天星被迫南下进入四川,占领了川西北的广元等地。
时间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洪承畴已经进入四川,在川北反击李自成,李被迫北上汉中。汉中东面有左良玉围堵,南面有洪承畴追击,李自成只能冒险北上回到关中。
等待在关中的是孙传庭的一连串重击,李自成从关中西部节节败退,试图从潼关东出进入河南。
在潼关南原,李自成遭遇了起义以来的第三次绝境。他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合围,部众战死殆尽,他只带领极少一部分人突围,逃入了商洛山中。
茫茫大山,难以追剿,李自成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但是回过神来,发现身边只剩下几十个弟兄了。
不久之后,他派出的细作来报,张献忠和其他各支义军,也在河南和湖北被官兵打的一败涂地,死的死,降的降。
绝望感再次袭来,就像十年前,丢掉了公务猿的工作,老婆出轨,又被县官关在监狱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也许不久后,官兵就会进山搜剿,只凭这几十名兄弟,又能挣扎多久呢?
但是上天似乎并不想抛弃他,一个对他利好的消息传来了。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第三篇 重新出山
——为什么说明朝不是李自成灭掉的?
崇祯十一年(1638),南下四川失败的李自成,又被迫回到陕西,然后遭到洪承畴和孙传庭的一路爆锤,最后在潼关附近被团团围住,手底下的几万小弟几乎被全歼。
李自成只带着几十名小弟突围,逃到了商洛山中。
就在这个时候,河南、湖北、安徽境内的其他义军,也被官兵打的落花流水。
罗汝才和张献忠在湖北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安置在郧阳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十堰市境内。
老回回马守应则躲到了大别山里,偶尔出山打劫。
原先的十四家义军,只剩四家,其余的都被明军剿灭,整个义军的造反大潮,跌落到了最低谷。
即便逃到了商洛山中,李自成也仍然惊魂不定。
原因很简单。打扫完战场后,孙传庭和洪承畴就会进山扫荡。几万官兵不够用的话,他们还会发动山民配合行动。
这个时候,不要谈什么造反事业的前途了,眼下就是小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但是李自成迟迟没有等来进山扫荡的官兵。
他派出间谍走州过府打探消息,发现陕西的明军大部分都调走了,洪承畴、孙传庭也都调离了陕西。
不仅如此,卢象升和他的天雄兵,也不在湖北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就在李自成被老洪和老孙合围之前,远在东北的清军,出兵攻破了长城关口,打进了关内。
等李自成逃进山里之后,清军已经在北京周边烧杀抢掠,甚至还杀死了迎战的卢象升,逼得崇祯皇帝赶紧下诏,让洪承畴和孙传庭率军勤王。
这已经是清军第四次打进关内烧杀抢掠了。
第一次是崇祯二年(1629),黄台吉亲自率军攻打北京。这一次入关不仅仅间接整死了袁崇焕,还直接导致大批西北边军缺饷哗变,加入了造反大军中。也就导致了后来的义军规模浩大,而且难以平定。
第二次是崇祯七年(1634),多尔衮率军攻打山西大同一带,不攻城池,专门在乡村劫掠。这一次入关导致明帝国不得不分散很大一部分兵力到边境抵抗清军,镇压造反大军的主力曹文诏,就是在这一年被调任到大同去的。这使得造反大军面临的压力减少很多,从而得以进入河南、湖北大肆破坏。
第三次是崇祯九年(1636),听到关内的造反大军被明军重创的消息,义军的盟主高迎祥也被明军俘虏,送到北京处死,黄台吉担心明帝国内部的乱局被平定,所以又派遣军队,入关抢劫,吸引明军的注意力。清军仍然从北京附近入关,然后在河北境内烧杀抢掠。
这次入关又起到了吸引明军的效果,帝国的西北边军有一部分被抽调往北京抵抗清军,五省总理卢象升也被调到边境,抵御清军。李自成面临的压力减小,在陕北、关中和四川与官兵周旋了两年。
第四次就是1638年的这一次了。
得知洪承畴、孙传庭和陕西军被调走后,李自成和他的小弟们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就在清军从北京附近长驱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到济南,并且屠杀了济南城百姓的时候,躲在山里的李自成,开始反思自己造反十年来的成败得失。
他发现,这十年来,造反大军们根本就不是在造反,而仅仅是没活路了,抱团在一起,到处抢钱抢粮,顺带也会有烧房子、奸淫妇女、杀人的罪恶行为。
而且造反大军没有任何的战略,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被官兵围剿时,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哪个方向的官兵兵力少,就往哪个方向逃。
在陕北时,官兵围过来,就往山西跑。在山西,官兵再围过来,又往官兵稀少的河南跑。等官兵追到河南,又往湖北跑。等湖北出了个猛人卢象升,造反大军就又变成了无头苍蝇,四处乱撞,一会打安徽,一会儿又跑陕西。
与此相对的是,明廷却有着清楚的思路。在一开始的单个省围剿失败后,就调整战略,让好几个省统一事权,设立五省总督,五个省一起围剿。如果不是清军在背后捣乱,分散明军的精力,恐怕不用等到1638年,造反大军就会被明军给平定了。
所以很多人看到最后占领北京的是李自成,就认为灭掉明朝的是李自成。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满清这个无形中的队友助攻,李自成早就不知道死几遍了,哪里能轮得到他进北京。
同样,如果没有造反大军的牵制,满清也不可能三番五次的入关抢劫,削弱明朝的实力。
所以你说到底是谁灭了明朝?
扯远了,回到李自成这里。
既然李自成之前的“造反”不叫造反,那怎么样才能叫造反呢?当然是,奔着称王称帝,推翻明政权,建立新王朝去了。
那又该怎么做呢?
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李自成好歹也听过评书之类的历史故事,而且跟着他逃到山里的小弟们,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对刘邦和朱元璋的故事,有着朦胧而朴素的认识。
所以,少杀人,多劫富济贫,不做强盗的事,多做造反义军该做的事情,大概是李自成团队反思之后的一致意见了。
除此以外,不要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找块地盘慢慢发展,这种想法恐怕也会在李自成团队的脑袋里,有了萌芽。
李自成再看一遍自己的小弟们,他们虽然人少,却是百战精兵,而且在绝境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愿意跟随自己,而不是向官兵投降,可见他们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这样的一群小弟,是绝对的嫡系中的嫡系。
他们的名字,在以后的历史里,会大放异彩。刘宗敏、田见秀、李过、高一功、刘芳亮、袁宗第、张鼐、刘体纯等等。
他们在商洛山里蛰伏了大半年,派出间谍收罗四散在各地的义军残部,到崇祯十二年(1639)时,已经又聚集了几千人。
这一年初夏,张献忠在谷城(丹江口附近)反叛明廷,重新拉起造反大旗。远在大别山区的罗汝才、马守应也前来与张献忠会合,李自成得知后,也南下投奔张献忠。
义军汇集一处,湖广总督熊文灿自然要调动官兵围剿。张献忠在罗猴山一场伏击,重创了左良玉,俘虏了罗岱,熊文灿也因此被崇祯治罪。
接下来派到湖北的是杨嗣昌。他再次调动四五个省的兵力围剿义军,张献忠连连失利。1640年二月,张献忠在玛瑙山战役中被左良玉重创,罗汝才和马守应也被官兵冲散,与张献忠失去联系。
在这段时间内,张献忠有吞并李自成的想法。李自成得知后,率领部下离开了张献忠。
孤军奋战的张献忠,几乎陷入绝境,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在鄂西北的山区打转。
同样陷入绝境的还有李自成。他的队伍一度被杨嗣昌围困在长江三峡北岸的山里,著名的白帝城附近。李自成一度想要自杀,最后被养子李双喜劝阻了。
转机出现在这一年的年底。张献忠放弃与官兵对峙,千里转战袭击四川,杨嗣昌开始被张献忠牵着鼻子走,追往四川。
杨嗣昌一走,李自成得到了突围的机会。他下令烧掉所有的辎重,全部改骑骡马,轻装奔袭河南。
之所以选择河南,是因为这一年,河南又发生了旱灾,粮食欠收,熬到冬天,大饥荒就出现了。饥民遍地,正是李自成该去的地方。
李家军的北上路线,大概是从奉节北上,走竹山、房县一带,经过郧阳(十堰),穿过南阳盆地,直奔豫西山区。
豫西山区聚集了几万饥民(一斗谷、陈金斗等),听闻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到来,纷纷投奔。李自成的队伍一下子从一两千人增加到几万人,转头就从洛河上游的卢氏县,杀入洛阳盆地。
重新回到中原的李自成,果然展现给中原百姓一个全新的面貌。他的军队军纪严明,不杀平民,也不奸淫掳掠。大军接连拿下宜阳、永宁、偃师三个县城,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
李自成展现出来的新面貌,让当地的士绅对他刮目相看。一些底层的士绅投奔了李自成,其中的代表就是来自卢氏县的牛金星。
牛金星是一个失意的举人,虽然没有在明朝政府里当过官,但也懂得如何收拾人心,如何占据并经营一块地盘。
他给李自成出谋划策,政治上要“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战略上要“据河洛,争天下”。此外,李氏集团还结合士绅的建议和农民的需求,搞出了“从闯王,不纳粮”和“均田免粮”的口号。
这些操作,足以让小地主和农民都站到李自成这边来。
当然,这些都是拉人入伙的行为,牛金星更大的作用,是拉拢地盘内的中小地主、中下层士绅,为李自成镇守地方,组建行政体系。
总而言之,重新出山的李自成,和之前的李自成相比,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之前的李自成,是流贼盗匪李自成,现在的李自成,是军阀李自成,是谋求帝王位置的李自成。
时间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的年初,李自成率领部下,联络了洛阳城的守军,比如任继荣、田虎、谢应龙,里应外合打下了洛阳城。
这是自李自成造反以来,打下的第一个大城市。
洛阳城里的福王朱常洵,不愿投降李自成,被下令处死,福王在河南拥有的400万亩王田(也有可能不到400万亩),也都分给了佃农和饥民。
以往流行的一个说法,福王的王府里养了很多梅花鹿,被闯军杀了吃肉,福王本人非常肥胖,也被闯军杀掉,和鹿肉一起煮了,并且取名字叫“福禄宴”。
你看看,闯军不仅杀人,居然还吃人,看来他们不仅是盗贼流寇,还是魔鬼哩。
但实际上呢,这种说法是官方对李自成的抹黑罢了。
1924年,河南孟津县出土了福王墓志铭,里面说了福王大骂闯军,然后被杀,没有提到被吃掉的事情。而且明史里还记载,福王的太监伏在福王尸体上大哭,闯军揪着他们的头发要赶走他们,太监们祈求安葬福王,然后情愿赴死,闯军为太监的忠义感动,允许他们为福王收殓安葬。
福王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老福王赴死时,王世子朱由崧渡过黄河逃往了沁阳,后来被崇祯册封继承了福王的爵位。朱由崧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刚刚开始。
当然,此时的舞台,还依然是属于李自成的。
占领洛阳后,明廷大为震动。更震动的是,一个月后,张献忠从四川日夜兼程杀回湖北,突袭并端掉了襄阳城,杀死了襄王。这个襄王,是万历皇帝的堂弟,福王的叔叔,崇祯皇帝的叔爷爷。
连续两个藩王被杀,崇祯大为震怒,除了继续下检讨书外,还派陕西总督傅宗龙、陕西巡抚汪乔年、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北方各地的军队,前往河南围剿李自成。
就在他们前往河南的路上,李自成率军指向了下一个目标,河南的第二个重镇开封城。
有了洛阳的前车之鉴,开封府的守卫非常严密,城内的周王也散发钱财给守城士兵,士兵士气大涨。李自成攻了开封七天,没能攻克,转身占领了开封周边的几个县城。
也就是在这次一攻开封之战中,李岩投奔了李自成。同时,河南东部的“土贼”袁时中的小袁营、河南东南部大别山区的罗汝才,也来投靠了李自成。
李自成此时的兵力,精锐和新兵,加起来超过了二十万人。
秋冬时节,傅宗龙与杨文岳率领的各支官兵,抵达了河南项城(袁世凯老家),李自成在这里与官兵正面交战,大败明军各部,杨文岳突围逃走,傅宗龙兵败被杀。
年底,李自成又从项城回军,第二次攻打开封。战争持续到第二年(1642)的正月,开封城仍然牢不可破。
崇祯皇帝下了援救开封的命令,湖北的左良玉首先开拔。
李自成得到消息后,从开封撤军,南下占领了淮阳、商丘一带的州县,在临颍打败左良玉,并把他围困在了郾城(漯河)。
与此同时,汪乔年已经接替了陕西总督的职位,率领三万明军出潼关,向河南杀来。
汪乔年得知左良玉被围困,又探查到李自成的老营家属都驻扎在襄城附近,于是占据了襄城,希望能围魏救赵,解除左良玉的危局。
李自成果然从郾城撤军,奔襄城而来。汪乔年麾下的明军不堪一击,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三路总兵率军逃走,左良玉也没有来援救,而是一路往湖北撤退。汪乔年撤到襄城防守,最终被李自成攻破,不屈而死。
占领襄城后,李自成一鼓作气,打进南阳盆地,占领了南阳和周边的县城。
到这时,整个河南省黄河以南的地区都被李自成占领了,除了开封。
初夏时节,小麦成熟之前,李自成的大军第三次包围了开封。闯军抢收了开封城外的小麦,在开封城外修筑了土墙,长期围困。
两次围剿,连续战死了两位总督,崇祯皇帝环顾全国,能用的人才只剩下还在诏狱里戴罪的孙传庭了。
有人问,洪承畴哪里去了?
就在李自成打下洛阳之前不久,东北的清军包围了锦州城。
李自成打下洛阳后不久,洪承畴就率领一大帮内地明军,前往辽西援救锦州去了。
等到傅宗龙战死时,洪承畴已经被清军打败,并被围困在了松山城里。
等到汪乔年战死时,松山城也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清军俘虏。
等到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的时候,洪承畴投降了满清。
所以此时的崇祯,只剩下孙传庭能用了。
说到这里,插句题外话,如果没有满清牵制住洪承畴,只凭李自成的话,他就算侥幸逃过了商洛山的绝境,侥幸进入了河南,最后洪承畴拿出松锦之战那样规模的明军(13万),李自成哪里能抵挡得了。
关键时候,那个远在东北,和李自成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满清,又一次无形中充当了李自成的队友。
扯远了,回到孙传庭这里。
《大明劫》这部电影的开头,播放的画面,就是李自成攻打开封,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孙传庭的这段历史的再现。
孙传庭被任命为陕西总督,到达陕西后,就火并了带头逃跑避战的贺人龙,并在陕西编练军队,屯田种粮,准备援救开封。这段历史,大明劫电影中仍然是高度还原再现。
与此同时,湖北的左良玉已经抢先援救开封了。
左良玉的官兵和李自成的闯军在朱仙镇展开厮杀,这个地方因为岳飞北伐而闻名天下。不过左良玉不是岳飞,朱仙镇一战中,李自成大军挖掘了好几道壕沟,左良玉先是在与闯军的正面厮杀中惨败,然后在逃跑的途中,又被几道壕沟耗掉了大量的兵力,最后带来少量军队,逃回了湖北襄阳。
九月,闯军与开封明军出于相似的目的,挖开了黄河大堤,平地积水三丈,洪水淹没了开封。开封守军用近乎于自杀的方式,让李自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后的开封一直处在泽国的状态,到了满清国时期,才重新修建。今天的开封古城,就是建在明代开封城的头顶上的。
回到李自成这里。李自成围困了开封小半年,最后啥也没得到,却得到了孙传庭杀出潼关的消息。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第四篇 国之柱石
——对于晚明来说,为什么孙传庭至关重要?
李自成第二次攻打开封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重新启用了孙传庭。
在启用孙传庭之前,朱由检环顾一下全国。
业务能力还凑合的陈奇瑜、杨嗣昌,一个被处死了,一个自杀了。业务能力一般般的,比如傅宗龙,也在河南战场上把小命送掉了。
照这个趋势下去,正准备援救河南的汪乔年,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再派一个业务能力一般般的,无异于去河南送死。
思来想去,还是得明末三杰上。
哪三杰?业务能力最强的三大总督,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
不过,卢象升在四年前就已经战死在了河北抗清战场上,洪承畴已经被清军围困在辽西的松山城里,快小半年了,孙传庭也被关在了监狱里,关了快两年了。
孙传庭为什么会被关进监狱呢?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孙传庭的在大明朱氏集团里的职场履历。
孙传庭,字伯雅,代州振武卫人,长得很帅(仪表欣硕)。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生,比李自成大13岁。
代州,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大名鼎鼎的雁门关,就是代县的地标。从代州穿过雁门关,就是明朝的边境九大军区之一,大名鼎鼎的大同镇。
孙传庭不仅仅出生在军事重镇,他的祖上更直接就是军户。他的始祖孙成,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就是当地的一个百户,手底下有一百多号小弟。
在明朝,军户是世袭的,同样世袭的还有军官职位。老子是军官,儿子以后就可以继承老子的职位。
孙传庭的祖上是百户,那么只要不出意外,他们家祖祖辈辈都会世袭百户的职位。当然了,如果某一代祖先努力一把,还可以升职,升职后的职位一样会世袭下去。
史书里没有记载孙传庭的父亲是什么职位,但是不出意外,最差至少也是个百户,只会更好,不会更差。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孙传庭有条件读书,更有条件参加科举。在27岁时,万历皇帝去世的前一年(1619),孙传庭考中了进士,并且很快就去当了河南永城县的知县。(明代的军户,是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这一年,李自成才十四岁,还在陕北米脂县的黄土高坡上给艾举人放羊。
孙传庭不仅仅是军人家庭出身,还饱读诗书,而且又有从政经验,可以说能文能武,又会办事,放到明代众多的官员里,犹如鹤立鸡群。
此后的天启皇帝时期,孙传庭一路升职,先调到了京城,当了吏部主事(人事组织部某处处长),后来又晋升为郎中(人事组织部某司司长)。
由于孙传庭出身于军人世家,脾气上也比较军人。当时主政的是大名鼎鼎的大太监——魏忠贤,孙传庭很不爽魏忠贤,一怒之下辞官回乡。
一直到十年后,1635年,孙传庭才重新回到仕途,先官复原职,当了一段时间的吏部郎中(人事组织部司长),然后又越级晋升,做了顺天府丞(首都副市长)。
一年前,五省总督陈奇瑜在陕西招抚造反大军,最终失败,被崇祯问罪免职。这一年,绝路逢生的各路造反大军在荥阳会盟,然后迅速流窜到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几个省,让官兵应付不暇,明朝的皇家祖坟所在地凤阳,也被义军烧毁。
孙传庭看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在第二年的年初,主动请缨,前往陕西平定乱局。
对付造反大军这种活,属于绝对的苦差事,很容易搞砸。搞砸了之后,要么就是被造反大军砍死,要么就是被崇祯砍死。一般人躲避都还来不及,孙传庭放着好好的首都副市长不干,主动去捏烫手山芋,由此可见孙传庭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有着强烈的定国安邦的情怀。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某人在赴任前,吟的一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人才。
26岁的崇祯皇帝,批准了孙传庭的请求,委任他做了陕西巡抚(省长兼省军区司令)。
孙传庭三月到任,只用了四个月,就生擒了造反大军的盟主——闯王高迎祥。第二年,又招抚了当时人数最多的一支义军——蝎子块(本名拓养坤)的部众。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正好从陕北南下,也被孙传庭一顿爆锤,逃往了四川。
回过身来,孙传庭又迎战关中东面的义军,打败了马进忠、刘国能等部,关中基本安定。
在这段时间内,除了调动陕西各支军队,对义军拳打脚踢之外,孙传庭还开始整顿陕西的内政。
当时西安附近有四个卫,名义上的军人数量有2.4万人,卫所屯田有200多万亩。
这个屯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制度。屯田产权上属于国家,卫所士兵享有使用权,相当于是国家佃农,类似于国营工厂里的工人。
屯田的产出,大概是六成归士兵,四成归军方,可以保证军队系统自给自足。朱元璋还自豪的宣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厘一毫。
这个制度在明初效果确实很好,养活了170多万常备军。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每个地方的卫所军官在当地扎根时间也越来越久,这些屯田变相的成了军官的私人财产,卫所军户也变相成为了军官的佃户农奴。
这种情况下,军户逃亡越来越严重,最严重的甚至全部逃亡,卫所名存实亡。而军官也就私下把屯田卖给了地方的豪强大户,甚至自己变成豪强大户。国家的官田,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豪强大户的私田,而且还不用缴税。
这是明朝最大的几个顽疾之一,大部分皇帝和官员都知道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因为如果哪个官员胆敢替皇帝去整顿屯田,那么面临的结果,要么就是被豪强大户派出杀手弄死,要么就是被这些豪强大户在朝廷里的代理人联合起来拱翻。
明代有名的大太监刘瑾,就曾经把手伸到屯田领域,结果被搞死了。
稍微有点扯远了,总之,屯田的顽疾,是明朝财政危机和军队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孙传庭才不管这些。豪强大户能耐是吧,在孙巡抚的治下,还是乖乖把侵吞的军田交出来了。
才一年多的时间,孙传庭就清退出来200万亩军田,收罗了一万一千多名卫所士兵,并让这些士兵重新屯垦,到年底,收获了14.5万两白银,和135万斤粮食。这些收入,除了卫所军以外,还可以再招募一万多名士兵。
军队后勤的难题,孙传庭就这样解决了。
有了充足后勤保障的陕西军,战斗力很快飙升。
接下来的一年里,孙传庭在关中布下了一重又一重口袋阵,在四川被洪承畴逼得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头扎了进来。
结果就是1638年的下半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原被打的只剩下几十个人,逃到了商洛山里苟延残喘。
就在孙传庭和洪承畴准备进山扫荡时,第四次入关抢劫的清军,威胁到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下令洪承畴与孙传庭两人,率领陕西军北上守卫京城。
在京城郊外,孙传庭和兵部尚书杨嗣昌杠上了。
杨嗣昌和孙传庭的矛盾,就在孙传庭刚去陕西时就有了。
陈奇瑜围剿造反大军失败后,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
听不懂吧,简单来说,就是动员十个巡抚辖区的所有兵力,统一指挥调度,围剿造反大军。
这叫什么战略呢?在孙传庭看来,这就是狗屁。
因为在杨嗣昌提出这个办法之前,明朝政府的围剿战略就已经是这样的了。
这个战略,就是个笨办法,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战略,而在于,钱怎么来。
杨嗣昌的办法是,加征赋税,再苦一苦老百姓。
孙传庭觉得,这不就是脑残吗?本来造反大军就是被沉重的赋税逼得活不下去了,你还要加税,逼出更多的造反大军吗?
正确的做法,就应该像我在陕西那样,去清理屯田,逼那些豪强大户,总比再逼反百姓要好。
孙传庭的反对意见送到了中央,杨嗣昌看了,差点没气的吐血。
但是谁让人家杨嗣昌是中央领导呢,最终崇祯还是采用了杨嗣昌的意见。
于是,本来就是笨办法的所谓战略,最后并没有起到什么乱用,杀干净了一批造反大军(比如高迎祥、李自成),那些没有被杀干净的反而更加强大了(比如张献忠、罗汝才)。
那这一次到北京城外,两个人怎么又杠上了呢?
原来杨嗣昌决定,让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东北军区总司令兼政委),让孙传庭调任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并把他们从陕西带来的军队留在河北防区,防御可能入关抢劫的清军。
孙传庭又炸了。这特么不是脑残么,造反大军好不容易被杀的惨兮兮的,就差最后几脚,你杨嗣昌却要把陕西军留在河北,那流贼马上就能全部满血复活,剿匪大业就会功亏一篑。
军人脾气的孙传庭,丝毫没有给杨嗣昌留面子。
杨嗣昌一怒之下,和孙传庭怼了起来。
孙传庭也一怒之下,直接气的耳鸣了,没过几天,听力居然出问题了。
孙传庭很失望,他向崇祯皇帝申请辞官。
杨嗣昌趁机诬告孙传庭装病,要挟朝廷。
性格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直接把孙传庭逮捕起来,关到了诏狱当中。
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崇祯皇帝重用的不是杨嗣昌,而是孙传庭,或者哪怕在两个人的互怼当中,更偏向于孙传庭的话,那么后续的历史,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这里开个脑洞,如果崇祯允许孙传庭带兵回到陕西,继续在大西北清理卫所屯田。西北一地,就有卫所数十个,屯田将近千万亩,足以养活十几万精锐的军队。
如果孙传庭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省份,啧啧……
可惜,朱由检这位年轻人,既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个胆识。
所以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李自成重新出山,到河南振臂一呼,二十几万造反大军立马出现。
洛阳失守,福王死难……
开封被围,傅宗龙救场战死……
悔不当初的朱由检,赶紧让孙传庭出来救场。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第五篇 仓促出战
——曾经可以暴揍起义军的孙传庭,为什么出狱之后就打不过李自成了?
1642年的正月,新年的鞭炮味还没有散尽,北京城依然冷的让人发抖。
阴暗潮冷的诏狱里,头发散乱、面容憔悴的孙传庭,裹着一个破了好几个洞的棉被,正上牙打着下牙。
牢门突然打开了,负责管理诏狱的锦衣卫头头,亲自来到了牢房里,非常客气的把孙传庭请到了外面。
迎接他的是热腾腾的热水澡,干净柔软而又暖和的官服,以及一顿香喷喷的午饭,还有上好的绍兴老酒。
饭毕,孙传庭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出了东厂胡同,沿着保大坊胡同来到东安门前。穿过东安门,进入东华门,右手边一处宫殿,这便是文官上朝前等待的地方——文华殿。
这一次,孙传庭不是来上朝的,朱由检在这里等着他。
行过大礼之后,朱由检问孙传庭,眼下的局面,该肿么办。
孙传庭把憋在心里的话,如何剿匪,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零零总总,一股脑全部倾倒出来。
朱由检一边听,一边不断的叹气。
要是早一点接见他,是不是局面就不会这么坏了?
不管怎么样,这一次的接见是非常有效果的。朱由检把所有的希望都交到了孙传庭身上。
他给了孙传庭三千禁旅(中央军),白银几万两,让孙传庭驰援开封。
孙传庭走到半路,汪乔年在襄城战死了。
朱由检的诏书很快到来,孙传庭调往陕西,接替汪乔年的陕西总督(西北局书记)职位。
孙传庭到西安后,召集陕西全境的官兵到西安汇集,商议军事。
在集会上,孙传庭逮捕了贺人龙。
贺人龙现在的职务是总兵,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出生于陕北米脂县,和李自成是正宗的老乡。
但是这对老乡相见,却不是两眼泪汪汪,而是互相捅刀子。
这位武状元出身的小军官,在李自成刚刚造反的那段日子里,就已经跟着洪承畴到处砍人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贺人龙经常和李自成老乡见面,分外眼红。李自成两次进入关中,都被贺人龙打的跑回河南。
因为老贺作战强悍,被人取了个外号,叫贺疯子。
1640年,贺疯子变成了贺油条。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献忠重新反叛之后,杨嗣昌为了让贺疯子帮自己搞定老张,许诺向朝廷请封贺疯子为“平贼大将军”。贺疯子欣然答应,带兵从陕西去了湖北,和湖北的悍将左良玉一起,在玛瑙山战役把张献忠一顿暴揍。
结果杨嗣昌过河拆桥,把“平贼大将军”的名号,送给了左良玉。
贺疯子一怒之下,带兵回到陕西,从此以后,跟造反大军打架,不再傻傻出力了,而是不断的打酱油,放水,或者关键时候脚底抹油。
这一抹不要紧,直接抹死了陕西总督汪乔年。
崇祯觉得,你个×养的,吃着朝廷的俸禄,干的这叫人事儿?
所以一道密旨,下给了去陕西的孙传庭。
“老孙,想办法弄死那丫的。”
所以贺人龙最后就这样死了。
弄死贺人龙之后,孙传庭小试手段,搞定了他的旧部,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高杰。
可能会有人说,高杰哪里大名鼎鼎了,我咋没听说过他呢?
那么我告诉你,他就是7年前在陕西拐走了李自成的老婆,投降明军的那个高杰。他也是3年后,成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那个高杰。
话归正题。
孙传庭搞定贺人龙旧部之后,开始整顿陕西的军政。以老孙的业务能力,这些事情都是不在话下的。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又一份诏书到西安了。
开封已经被围了几个月了,你赶紧带兵出潼关,去河南援救开封吧。
孙传庭看了看现在的西安,给皇帝回了一份奏疏:军务才刚刚整顿,士兵很多都是新招募的,粮饷也不充足,没办法拉出去打。
崇祯曰:别给我找理由,必须援救。
在崇祯看来,孙传庭确实像是在找理由。
前两次援救河南失败,基本上都是官兵还没打两下就脚底抹油。而现在,你孙传庭把最喜欢脚底抹油的贺人龙给弄了,不需要再担心军队脚底抹油了。剩下的贺人龙旧部,那都是长期和流贼对砍的百战精兵,你跟我说他们都是新招募的士兵,扯淡有这样扯的?
但是崇祯不知道的是,官兵之所以喜欢脚底抹油,除了心态老油条化以外,确实是因为打不过李自成了。
就比如,左良玉打张献忠的时候,可以把张献忠打的鼻青脸肿。但是等左良玉去开封打李自成的时候,却被李自成一个反杀,直接围困在了郾城。
这种实力反差,贺人龙要是不脚底抹油,只怕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现实,身在一线的文官武将都清楚,在一线干过好几年的孙传庭,也清楚,唯独坐在深宫里,被儒学典籍灌傻了的崇祯是不清楚的。
可是没办法,谁让崇祯是皇帝呢?
孙传庭无奈之下,又看了看河南。
此时的河南,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李自成占领,除了开封。而且开封已经第三次被围困了,成了一座孤城。
不久前,候郇担任督师,丁启睿担任总督,拿出了五十万两白银,犒赏左良玉,让他援救开封。
这个候郇,就是《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的父亲。
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左良玉在朱仙镇被李自成一顿暴揍,战败撤退时又被壕沟困住,差点把裤衩都输干净。
潼关以东,再也没有军队能阻止李自成。
没办法了,孙传庭只能出兵了。
扛到九月秋收,孙传庭勉强凑集了一部分粮草,带着高杰、左勷、牛虎成、郑嘉栋四路兵马,出了潼关。
还没到洛阳,开封就被洪水淹没了,再去开封就没意义了。
这个时候,闯军的家属老弱,都驻扎在许昌、襄城、郾城这一片。孙传庭改变路线,去襄城,找李自成决战。
在这里,我得插播一段河南的地缘格局。
洛阳所在的地方,是一片小盆地,叫做洛阳盆地。挡在洛阳东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嵩山,方正大师和左冷禅的地盘。
所以从洛阳往东,得绕开少林寺和嵩山派的地盘。要么从嵩山北面走,要么从嵩山南面走。
北面的这条路上,有一个著名的关口,叫做汜水关。说汜水关很多人还是不太知道,没关系,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虎牢关。曾经,刘关张三兄弟在这里和吕布凑齐了一桌麻将,然后据说吕布抽老千,刘关张就把桌子掀了,想揍吕布一顿,结果三个人也没打赢吕布一个人。
不过后来经过易中天老师的辟谣才知道,刘关张打吕布的说法是罗贯中瞎编的,原来真正和吕布对砍的是孙权他爸孙坚。
一般情况下,从洛阳去开封,最近的路就是经过虎牢关的这条路。
孙传庭不去了开封了,自然不走虎牢关了,他走的是南面的那条路。
南面的那条路上,也有一个著名的关口,叫伊阙。
读者们又怒了,这么深奥高雅的名字,就不要拿出来侮辱我们了好吗?
好的。伊阙还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龙门关,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就在这个龙门关附近。
出了龙门关,朝东南方走,经过汝州、郏县两个地方,就可以到李自成的大本营襄城了。
李自成很无奈的从开封撤兵后,也很快得到了孙传庭出兵的情报,所以很快在襄城集结,准备迎战孙传庭。
已经是九月底十月初了,记住是农历哦,相当于阳历的10月底11月初,是深秋时节。
一般来讲,这个季节,是比较秋高气爽的,而且白天温度还很凉爽,只不过晚上冷了一点。
但是晚明偏偏不一般,从孙传庭出潼关以来,隔三差五就遭遇到大雨天。等过了洛阳,这大雨开始下的没完没了,按照明史里面的说法,连续下了十几天。
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水泥路,孙传庭和士兵们只能在泥泞的烂泥路上艰难行军。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知道,在烂泥地走路是多么的让人糟心。而明军不仅仅只是走路,他们还要拖着板车,拉着粮草大炮。往往还没走几步,烂泥就把木头做的细车轮,裹得比大腿还粗,只能停下来把烂泥挖掉。
这样一来二去,明军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本来,明军可以早早赶到襄城,趁着李自成在开封还没来得及撤回来,就可以一鼓作气端掉李自成的老营家属们,那么李自成军队的士气立马就会矮了半截。
但是现在,孙传庭还没走到郏县,李自成就已经集结完毕了,主动来迎战明军。
战争的主动权,就这样跑到了李自成的手里。
孙传庭丢掉的不仅仅只是战争的主动权,军队的士气也几乎快丢掉了。
不是因为在烂泥地走路有多糟心,而是因为行军速度慢了之后,走的时间长,粮草不够用了。士兵们每天的伙食都是打折的,每天要饿着肚子去走烂泥地,以至于很多士兵,不得不去偷抢路边农户家里的青柿子来充饥。
除了饥饿,寒冷也是干掉士气的大杀器。明末正好处在小冰期,本来气温比现在要低一点,加上深秋季节连续下雨,士兵们可不像现在这样,有雨衣可以穿。最后,很多人都被冻出病来。
不过,即便环境如此艰难,士兵们仍然保持了最基本的秩序,因为他们知道,带领他们的是孙传庭,是如同传奇一般的英雄,是反贼们的克星。
孙传庭过了汝州后,李自成的军队也接近了。
在这里,孙传庭设置了一个口袋阵,让高杰、郑嘉栋、左勷负责包饺子,牛成虎负责在前面引战。
牛成虎按照计划,跟李自成打了几个回合,就假装战败,往西撤退。李自成在后面追着不放,一头扎进了口袋。
高杰从正面还击,挡住李自成的攻势,左勷和郑嘉栋从左面侧面夹击,李自成军队大败,被砍死了一千多人。
这是李自成从1640年到河南以来,遭遇到的第一场硬仗,也是第一场失败,可以说前所未有了。
孙传庭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打出这样的战绩,不愧是晚明的国之柱石。
但是明军实在是太疲惫了,李自成早就身经百战了,明军哪个军队他没打过,他一眼看穿了明军的弱点。
败退了三十里,到达郏县境内后,李自成命令士兵把粮草辎重丢在路上,而且一定要丢的杂乱。
疲惫而饥饿的明军,在追击李自成的时候,突然发现遍地的粮草,再加上刚打了胜仗,他们的秩序在这一刻全面崩溃,阵型散开,开始哄抢物资。
闯军抓住这个时机,全面反击。
明军大溃。
不过结局还算不是太糟糕,明军损失了几千人,中小将官损失了七八十人,主力还在。剩余的军队,跟随孙传庭撤回了陕西。
艰难取胜的李自成,放眼望去,大半个河南已经被他占领,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6 襄阳建政
——李自成是如何从反贼头目,蜕变成新兴政权的领袖的?
对于李自成来说,1642年这一年,是忙碌而又辛苦的一年。
年初,他二攻开封,因为左良玉援救,不得不解围,转身把左良玉围在郾城。
三月,又跑去郾城打败汪乔年。
五月,三攻开封,却迟迟不能得手。
七月,左良玉又来了,李自成转身打了一场朱仙镇大战,打残左良玉。
转身继续围困开封,熬过炎热的暑假,一直到抢收了城外的秋粮,过了中秋节,也没能打下开封。
到九月,挖河淹城,却没想到明军也去挖河淹闯军。最后城是淹了,闯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
到十月,孙传庭又来了。
郏县一战,先败后胜,明军撤回陕西。
李自成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他定下神来,环顾四周,河南省黄河以南的地方,大部分都被闯军占领。
只剩下汝宁府。
汝宁府,就是两汉时期的汝南郡。四世三公的袁绍,他的老家就在这里。
而在公元2020年的现在,这里分成了两个地级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这也让很多人吐槽,汝南这么好听的名字,怎么就改成了驻马店这样土的掉渣的痤名呢?
在明朝,汝宁府的府城是汝南县,也就是现在驻马店东面的那个汝南县。
镇守在汝南的,是杨文岳。
杨文岳前面已经出场过一次了。那是一年前,李自成第一次攻打开封的时候,杨文岳身为保定(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与陕西总督傅宗龙一起去河南围剿李自成。
结果,在汝南东面的新蔡之战中,杨文岳战败逃走,傅宗龙战死。杨文岳也因此被削去官职,留在当地戴罪立功。
到了这一年的年初,李自成二攻开封,杨文岳和左良玉一起,北上救援,结果被李自成围在了郾城。幸运的是,汪乔年从陕西来了,引走了李自成。最后汪乔年死了,换来了左良玉和杨文岳的小命。
到这一年的年中,李自成三攻开封,《桃花扇》里的男主角侯方域的老爸侯郇来到河南,替代了杨文岳的职务,并且召集杨文岳、丁启睿两个总督,以及左良玉等武将,北上救援开封。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朱仙镇一战,左良玉几乎被打残。杨文岳也在这场败仗之后,逃到了汝南。
这个时候的杨文岳,已经对李自成没有任何威胁了。
不过李自成打退孙传庭之后,还是要来解决杨文岳。原因很简单,汝南是一个好地方。
在大家的常识里,河南是属于北方的,不过还需要在追加一句,除了汝南。
汝南是河南省最南部的地方,其中还有一半地盘(信阳)是在淮河以南,是标准的南方。在整个河南省都以面食为主的情况下,汝南地区却是以稻米为主食的。
偏南的气候,让汝南地区的农业收成要远远好于河南中北部。
所以不是杨文岳重要,而是汝南重要。打下汝南,控制汝南府全境,李自成的大军就能得到一块稳定的粮食产区,军队的后勤就更有保障了。
李自成在襄城休息了两个多月,到了年底,闰十一月的时候,来到了汝南城外。
三天,攻破了汝南城。
闯军将领把杨文岳带去见李自成,李自成希望他归降,杨文岳破口大骂。
接下来发生了非常残忍的一幕。
闯军将领把杨文岳带到城南,绑到了一棵柱子上,然后,用大炮射穿了胸膛(以大炮击之,洞胸糜骨而死)。
这种事情, 居然不是原创。
杨文岳,四川南充人,和孙传庭同一年的进士,干过国防部的处长(兵科给事中)、江西副省长(参政)、湖广和广西两个省的纪检委书记(按察使),在孙传庭被崇祯关牢里的那一年,杨文岳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出任三省总督。
他不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面对李自成的大军,杨文岳三番五次失败。可是在当时,谁面对李自成,能不失败呢?兵力强悍如左良玉、贺人龙,不是被李自成暴揍,就是压根不敢打,直接脚底抹油。能力超群的如孙传庭,不也一样在郏县战败了吗?
杨文岳只是逃跑了一次,没有和傅宗龙一起战死。
这个耻辱,他背负了一年多。
而现在,他要用死,来证明自己。
只是,他死的太过悲惨了。
杨文岳死了,李自成还要继续前进。
占领汝南城后,他的大军折向西南,从确山县穿过桐柏山,经过泌阳县,直奔襄阳。
左良玉已经被李自成打怕了,襄阳守都不守,直接带兵逃到武昌(武汉)去了。
就在占领襄阳前后,大别山区的一支“革命队伍”,来投奔李自成了。这支队伍,就是“革左五营”。
顾名思义,革左五营有五个部分组成,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
那么为什么叫“革左”五营呢?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外号就知道了。
马守应外号老回回,贺一龙外号革里眼,贺锦外号左金王,刘希尧外号改世王,蔺养成外号乱世王。
得到了这支生力军的加盟,李自成的实力更加壮大。占领襄阳不久,他就让部下分兵攻打湖北各地,自己亲自率军攻打荆州。
到过年前,整个湖北长江以北的地盘,只剩下黄冈(当时叫黄州)、钟祥(当时叫承天)、十堰(当时叫郧阳)三个地方没占领了。
没关系,这三个地方已经是囊中之物了,过完年,再去拿下不迟。
过完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占领了钟祥。
当时的钟祥为什么叫承天呢?
大家还记得崇祯皇帝他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吗?不记得的我提醒一下,《大明王朝1566》里的男主角之一,整天躲在宫殿里打坐、发神经、并骂鄢懋卿是冒青烟、被海瑞写信骂他“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的那一位。
嘉靖皇帝并不是皇子出身,他爸爸是藩王,他爷爷才是皇帝。那么皇位是怎么轮到他的呢?
原来嘉靖皇帝他大爷,就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明孝宗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有着明朝第一逗比之称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正德皇帝是不是真的逗比,不太清楚,这里也不会展开说,但是他没有儿子倒是真的。
所以正德皇帝挂点之后,既没有儿子继位,又没有亲弟弟继位,那就只能从堂弟里面找了。堂弟里面,朱厚熜(嘉靖帝)的爸爸是正德最大的叔叔,朱厚熜论资排辈,理所当然就是第一继承人了。
那么这跟钟祥叫承天有啥关系呢?不急,慢慢看。
堂哥死了,作为最大最亲的堂弟,嘉靖顺理成章继位当皇帝。但是操作流程出现了一个漏洞,大臣们迎立嘉靖,本意是把嘉靖过继给他大爷明孝宗,然后以法统上的正德亲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但是嘉靖却坚持认为,我是以藩王身份继位的,没有过继给我大爷的道理。
嘉靖还认为,他不仅不过继给他大爷,还要追奉他老子为皇帝,并且还要把他老子和他的封地,升级成副首都。
于是乎,他们父子的封地钟祥,就升级成了承天府。
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明朝的三个都城,除了中都凤阳比较特别外,南都叫应天府,京师叫顺天府。
也就是说,这个承天府,相当于明朝的都城之一。
占领明朝的其中一个都城,虽然实质上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名义上的意义,那可大了去了。
名义上的意义是,李自成扒掉了明帝国的脸皮。
所以李自成很高兴。
为了庆祝占领大半个湖北,以及扒掉了明朝的脸皮,李自成在承天府宣布,自己是奉天倡义大元帅。当然,这么响当当的名号,自然是牛金星那群文官搞出来的。
除了自封大元帅,李自成也没忘了再向全军重申一遍,军队的严格的纪律。
我们可能以为,这个严格的纪律,就是不骚扰百姓,不随便杀人。
这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军队如何编制,驻扎时候如何巡防,打仗时候,逃跑如何处罚,诸如此类,又都明确了一次。
明确纪律很简单,关键是能不能执行下去。
李自成自己的十几万军队,令行禁止,没的说的。关键是,现在的李氏集团,不归他一个人说了算,比如,作为第二大股东的罗汝才,在集团里有很大的发言权。
虽然罗汝才在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和李自成没有很大的冲突,但是罗汝才一直牢牢把控着自己的军队,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打下一个城市,收缴官库钱粮的时候,罗汝才也要和李自成对分,在各个州县委任官员的时候,罗汝才也要分走一部分州县。
这意思,老子以后当皇帝了,你罗汝才也要当个副皇帝,分走半个江山呗?
草拟大爷,不想办法弄你一下还不行。
李自成和自己的心腹们计划了一两个月,终于下定决心了。
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要是搁现在,大家伙都开始春游了。
李自成没有去春游,他在准备一场宴席,邀请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领导们,一起喝酒唱K。
正喝的兴起时,李自成突然跟这几个领导说,诸位股东兄弟,公司正在壮大,未来会越来越好的,我希望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你们说,吼唔吼啊,得唔得啊?
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几个领导,当然连连点头,吼啊吼啊。
但是呢,随着公司的壮大,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而且理不清头绪,也非常辛苦,我老李就经常忙的睡不着觉。这样下去,几位股东兄弟,也会忙的越来越辛苦的。不如这样吧,你们拿着干股,年底照常分红,公司的具体事情呢,就让我老李代劳吧,几个分公司的业务,也都交给我老李吧,我老李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公司壮大,大家赚的盆满钵满,我老李愿意奋斗终身。
罗汝才把桌子一掀,我×你大爷的。
贺一龙也把桌子一掀,我也×你大爷的。
李自成把桌子一掀,这两个人就被绑了,然后头就没了。
李自成转过身来,看看剩下的马守应、贺锦、刘希尧、蔺养成,四位兄弟,你们怎么说。
一切听领导的。
但真正听领导的,是贺锦、刘希尧、蔺养成,马守应表面上顺从李自成,暗中却带走了自己的部下,逃到了三峡大山区里去了。
不过马守应走到半路,他的一个部下牛万才,还是觉得跟李自成混更有前途,于是又跑回去了。
至于贺一龙的部下,交给了他的旧部赵应元统领。
事情还没有完,李氏集团在河南东部,还有一个加盟集团,小袁营。
小袁营的领导是袁时中,成员基本上都是河南本地的矿工和贫农,在河南当地熟门熟路,战斗力超强。
不过袁时中个人是个宋江式的人物,一心想要招安,把自己洗白。
弄死罗汝才和贺一龙之后,袁时中就开始跟官兵眉来眼去。
李自成没忍,派侄儿李过把袁时中砍了,收编了整个小袁营。
小袁营基本上没有出现出走的情况,但是罗汝才的曹营就不一样了。
势力庞大的罗汝才部下,因为这场火拼而分裂了。一部分人接受了李自成的改编,比如罗戴恩、朱养民、范鼎革,另一部分出走投降了明军,比如杨承祖、杨绳祖、王龙、杨明起,等等。
虽然李自成因此失去了几万军队,但他依然很开心,因为,剩下的几十万军队,可以全部听他的指挥,不再有山头林立的情况了。
搞完军事集权,下一步要搞的就是建立政权了。
跟罗汝才“喝酒”之后,改编“小袁营”之前,李自成就在襄阳称新顺王,并给襄阳换了个名字,襄京。
同时,以牛金星为首的文官们,给李自成创建了一套政权系统。有宰相(左辅右弼),有六部(六政府),有知府知县(府尹县令)。
有人好奇了,除了牛金星、李岩、宋献策,李自成还有其他文官吗?
当然有了,比如六部部长(六政府侍郎)的名单,明史就记录下来了。
喻上猷,老家是江西的,祖籍是湖南石首的,属于湖广本地人,崇祯年间的进士,科甲出身,在明朝政府里干到了御史的职位,现在投靠了李自成,当了吏部部长。
萧应坤,荆州本地人,进士还是举人出身,没有考证,当了户部部长。
杨永裕,老家山东的,曾经在钦天监(气象天文局)当过小领导。崇祯朝的钦天监,有一位特殊的大领导,他是外国人士,著名的传教士兼科学家、博学家汤若望。杨永裕和汤若望共事期间,学习了不少西洋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西学人才。
崇祯末年,杨永裕正好被外放,在湖北当官,于是投奔了李自成,当了礼部部长。
李振声,老家陕西米脂的,李自成的老乡,崇祯朝的进士。当过河南郾城知县,杀过李自成的义军,后来调任广西纪检委,到李自成打湖北前后,正好调到湖北,而且正好在承天(钟祥),被李自成俘虏了。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李见老李,心中很欢喜。
李自成邀请李振声当了兵部部长。
除此以外,邓岩忠当了刑部部长,姚锡胤当了工部部长。
地方官员也一样都是投靠李自成的明朝官绅。比如,荆州兵备道孟长庚、荆州知府张虞机,德安兵备道陈荩,襄阳兵备道李之纲,襄阳知府牛铨,南阳兵备道吴大雁,南阳知府刘苏,信阳兵备道黄阁,汝宁兵备道金有章,汝宁知府邓琏,禹州知州刘懋先,等等等。
这一段比较枯燥,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不看。
大家只需要知道的是,从三年前重新出山进入河南开始,李自成团队就已经摆脱了流寇的身份,到现在襄阳称王建政,李自成的集团已经彻底从农民起义军,蜕变成一个新兴的政权,一个农民和西北边军出身的武将集团,和河南、湖北士绅合作的新兴政权。
288年前,一个来自淮西的武将团队,在朱元璋的率领下,占领了南京,同样开始设置官员,组建政府。
房子搭好了,床椅桌凳、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什么的,也要进场了。
大顺政权的柴米油盐,得交给农民来造。
怎么造呢?
首先,河南、湖北的大环境基本和平了,各个地方的农民,可以正常过日子了。而且根据大顺政权的政策,三年之内是不用缴税的。
然后,河南、湖北有大片的王田,比如福王、周王、襄王等十几个明朝大小藩王,他们的王田,加起来没有一千万亩,也有七八百万亩。这些王田,一部分分给佃户,另一部分没收,招募河南湖北和周边饥民来耕种,大顺政权还发放种子和耕牛。
不过代价是,种出来的粮食,得上交一部分。
曹操收服黄巾军之后,就是这么干的。
晚明时期的文人们,对李自成集团这样的操作的结果记载是,“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
意思就是,老百姓都去跟李自成混了,不跟明朝混了,李自成粮食充足,而明军缺少粮食。
不过要验证这个结果,得等到秋天了,现在春耕才刚刚开始。
李自成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把湖北剩余的几个地方,全部占领。
这几个地方是,郧阳(现在叫十堰)、武昌(现在叫武汉)、黄州(现在叫黄冈)。
不过打这三个地方,李自成的大军却遇到了意外的事情。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8 东略淮西
——李自成在湖北忙着称王的时候,张献忠都在干什么?

1641年这一年,上天似乎偏爱李自成。
这一年的年初,李自成和张献忠都用千里转战的方式,突袭占领了军事重镇。李自成占了洛阳,张献忠占了襄阳。
但是接下来,两个人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李自成改变了流寇作风,先是在洛阳招募了三万军队,然后又占领了河南中部的许昌和周边县城,又攻打开封,得到了袁时中小袁营的加盟,队伍壮大到十万人。等到罗汝才在信阳被左良玉暴揍,北上投奔李自成之后,李自成的队伍已经扩大到十几万人了。
张献忠虽然也在襄阳招募了几万饥民,但是却被左良玉尾随,在信阳被打的只剩下几千人,跑到大别山里,又被王允成揍得只剩下几十个人。
张献忠如果有上帝视角,发现自己其实把左良玉挡在南边,给李自成赢得了壮大的机会,大概也只能感慨,老天罩李不罩张。
感慨完,还是得想办法摆脱眼前的绝境。
张献忠想到的办法是,去投奔李自成。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正在暴揍援救河南的杨文岳和傅宗龙。
张献忠带着他的几十个小弟,去见了李自成,表达了来意。
李自成看到老张落魄成这个鬼样子,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既然来了,就别客气啥了,好好当我的部下吧。
老张心里顿时就奔腾过几万只草泥马。
老李一看老张满脸的不服气,当时没翻脸,背后却跟小弟们讨论起来。丫的,都混成这个鬼样子了,还嘚瑟个啥劲?实在不行,就弄他丫的。
罗汝才一看气氛不太对劲,私下里劝了劝李自成。老张毕竟曾经也是义军的一个大领导,有头有脸的人物,咱们曾经还都跟他混过,他这么嘚瑟,也正常啊。他诚心来投奔,咱们杀了他,以后让天下英雄这么看待咱们。
不如这样吧,咱们借给他一点点兵力,让他从哪来回哪去。他要是搞不出来什么事情,被官兵给灭了,也是他自己的命,这样你老李也省的背负一个杀投奔英雄的恶名。要是他能搞出来什么大事情,那也好,他可以在南边继续牵制明军,不是嘛?
老李冷静下来一想,罗汝才不愧外号叫曹操,还真是有想法。
得到李自成的默许之后,罗汝才借给了张献忠五百名骑兵。
有人会觉得,给他五百骑兵能干什么用,给明军塞牙缝都不够吧。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在晚明那个遍地狼烟、四处饥荒的时代,只要手里有几百号能打的小弟,就能裹挟出几千饥饿的壮汉,有了几千饥饿的壮汉,就能裹挟出几万饥饿的灾民。可以说,只要首领不死,基本上就能生生不息。
所以《大明劫》里的孙传庭就说了,李自成这些人,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还能东山再起,但是他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
张献忠一样输得起。
带着几十个死忠粉和五百骑兵离开了李自成之后,张献忠放眼四望,该往哪里去呢?
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占了河南中部,洛阳、许昌、郑州都在他的控制下,开封也变成了一座孤城。往西去,还是老李的地盘,不行。往北去,过了黄河,那里蹲着从山西、山东和河北来的明军,自己带着五百小弟去,那不是找死么,也不行。
还是得往南,去大别山,躲一段时间,再看。
不过南面的汝南和信阳,还有左良玉的部将在那里蹲着,总督杨文岳也蹲在汝南城里,直接从项城南下是不行的,得绕个路。
走皖北碰碰运气吧。
当时的皖北,不叫皖北。在明朝,江苏和安徽都还没有出现,它们是合在一起的一个省份,叫做南直隶。而皖北在当时,属于凤阳巡抚的辖区。
六年前,高迎祥还活着的时候,张献忠就和高迎祥、李自成一起搭档过,从郑州向东南直杀凤阳,烧了明朝的皇家祖陵。这真是熟门熟路了。
朝东没走两天,张献忠裹挟出了上万饥民。
又没走两天,攻破了亳州城。
抢了亳州城的钱财粮食之后,张献忠没敢再继续攻打城市,而是选择走乡村小路,南下直插大别山。
在大别山,张献忠碰到了久违的战友——革左五营。
一年前,张献忠还在四川乱跑的时候,革左五营就在打湖北东部的随州、安陆、麻城一带。
几个月前,在鄂东碰壁的革左五营,又跑到了大别山东面,抢了合肥东面的巢湖、含山几个县。
当时张献忠已经攻破了襄阳,并且转战河南信阳一带,革左五营就想回到大别山,与张献忠会师。但是左良玉部将王允成在大别山区的英山县看着门呢,会师的计划没有达成。
不过李自成干翻了傅宗龙,又再一次包围开封,接替了杨嗣昌位置的丁启睿,调左良玉北上援救开封,大别山区的明军,差不多走空了。正好革左五营在巢湖周边被黄得功一顿爆锤,退回了大别山。
又正好,绕道亳州的张献忠,来到了大别山区。
会师了。
张献忠很开心。大别山不是咱们呆的地方,走,兄弟们,跟我去打南京去。
在大别山里过了年,到了1642年的春天,当李自成在河南一面围困左良玉,一面暴揍汪乔年的时候,张献忠和革左五营出山了。
他们进入了安徽中部,先占舒城、六安,再取合肥(当时叫庐州),又南下夺取巢湖周边的州县。
接下来,就是在巢湖里造船,操练水军。目的很明显了,老张这是要走朱元璋走过的路。
南京方面不是傻子,早就看出来张献忠的意图。
负责保卫南京的是凤阳总督。所谓凤阳总督,管的可不是凤阳一块地方,而是整个南直隶(江苏+安徽)长江以北的地盘。当时坐在凤阳总督位置上的,是高斗光。
高斗光是山东人,比孙传庭大六岁,但是两个人是同一年的进士,在京城的同一个考场里考过试,也在皇宫的同一个屋顶下一起殿试过。
更巧的是,六年前(1636),孙传庭当了陕西巡抚的时候,高斗光也在同一年去当了延绥巡抚。两个人的辖区,正好是陕甘的一南一北,孙传庭在南,高斗光在北,两个人一起合作对付过李自成的造反大军。
到了一年前(1641),当时的凤阳总督朱大典,因为贪污腐败,被弹劾了,高斗光也就被调任,当上了凤阳总督。
当然,总督不能是光杆司令,下面还得有负责冲锋陷阵的。
负责冲锋陷阵的,有两支军队,黄得功和刘良佐,这两位现在的职务,都是总兵。
黄得功常年驻扎在凤阳、定远一带,负责保护凤阳和盱眙的皇家祖陵。
刘良佐常年驻扎在合肥、安庆一带,负责拱卫南京。
除了司令官和军队,当然也少不了政委(监军)。当时凤阳总督区的监军,是一个宦官,俗称太监,名字叫卢九德。
为什么我不惜浪费笔墨,隆重介绍这几位,因为,在后面,他们将一度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最C位的几个主角。
当然,高斗光要排除在外,为啥呢?
因为得到张献忠占领巢湖的消息之后,高斗光调黄得功、刘良佐前去围剿,结果在夹山被张献忠的军队打败。
这个夹山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也没有查到,但是看巢湖周边的地形,再结合刘良佐和黄得功出兵的方向,应该在巢湖北面或者东面的那几座山之间。
话归正题,夹山之战失败后,高斗光被撤职了。
接替凤阳总督的人,叫马士英。
大名鼎鼎,无需介绍。未来一段时间,历史舞台上绝对的主角。
巧的是,马士英和孙传庭、汪乔年、高斗光,都是同一年的进士。
秋天到了,马士英也到任了。他召集黄得功、刘良佐再次反击。这一次,明军大败张献忠各部,收复合肥和巢湖周边的县城,张献忠一看,来了个猛人,形势不对,感觉上岸,溜之大吉。
张献忠逃跑的方向还是大别山。黄得功、刘良佐紧追不舍,从庐江、桐城,一直追到潜山县。
在这里,张献忠又一次被明军爆了菊,一万多队友投降了明军,自己麾下最能征善战的养子王兴国,也战死了。
如果王兴国不死,后来的历史里,排在大西军之首的,就不会是孙可望了。
不过还好,张献忠没有像上次一样只剩下几十人,他率领剩余的几千人,继续向西,跑到了潜山县西面的太湖县,藏到了山里。
潜山大败,张献忠损失的不仅仅最能打的义子和一万多小弟,革左五营也失踪了。
当然,并不是真的失踪了,革左五营在潜山被明军冲散,直接北上进了大别山。蛰伏了一两个月后,他们听说李自成不仅打退了孙传庭,还南下攻占了汝南,直接和大别山连成一片了。
那还有啥好说的呢,北上投奔了李自成了。
张献忠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又要哀叹,老天罩李不罩张啊!
在太湖县北面的大山里蛰伏了一个冬天,张献忠发现,湖北的明军怎么都坐船往东跑嘞?
原来,李自成占了汝南之后,就进入湖北,占领了襄阳。
左良玉能暴揍张献忠,却打不过李自成。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半年前刚在朱仙镇大战中被李自成打残,左良玉实在没有信心阻挡闯军,于是带着家当和小弟们,赶紧往下游跑,一口气跑到了江西九江。
九江我们都知道,这里有个著名的山,叫庐山。
当然了,最近九江比较出名,因为湖北新冠疫情解封,九江阻拦湖北大军外出,曾经在九江境内的一座高速大桥上,爆发过一场让人酣畅淋漓的人权保卫战。
得知左良玉跑到九江,武昌周边几乎没有明军,张献忠心里笑开了花。
赶在过年前,张献忠就打下了太湖县西面的黄梅县,对,就是黄梅戏的那个黄梅。
刚过完年,张献忠再接再厉,赶在春天结束之前,一口气占领了整个黄州府,现在叫黄冈市,以出巨难的考试卷而闻名全国的黄冈市。
张献忠不需要考试卷,他需要的是人。在这里,他的队伍又从几千人扩大到了一两万人。
转眼间到了五月,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张献忠收割了一茬小麦之后,沿江而上,占了汉阳和汉口,然后渡江,占领了武昌。
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在襄阳建立政府了,刚刚处理完内部的矛盾(火拼罗汝才等人),还没来得及南下武昌。
占了武昌之后,张献忠把武昌城里的楚王朱华奎扔到了江里,把楚王府的钱财粮食散发出去,赈济穷苦百姓。这一招下来,张献忠的队伍又扩充了不少人,没有七八万,可能也有四五万了。
然后,他就一屁股住进了楚王的王宫里。
李自成这个老瘪壳子居然也称王建政了,俺也不能落后。
五月中旬,张献忠自称大西王,设立六部、各州县官员,甚至还抢在李自成之前,开科取士。
正好,李自成南下武昌的先锋军,得到了这个消息。
李自成会怎么应对呢?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9 战略选择
——1643年的战略选择:李自成为什么舍江南而取西北?

1643年的上半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很忙。
李自成忙着火并其他股东、筹建政府、招募饥民种田,还有称王。
张献忠忙着打黄冈、打汉口、打武昌、扩充队伍、筹建政府,当然了,也还有称王。
等李自成在襄阳忙的差不多来,回过头来,准备搞定武汉的时候才发现,张献忠已经抢先一步了。
占了武昌?没关系,你老张前年来投奔我,借走了五百骑兵,去东南发财,打的是我老李的旗号,你现在占了武昌,不就等于我老李占了武昌么。
可是,你老张居然称王了。
不认我这个老大了,那可不行。
李自成派了个使者,去了武昌,给张献忠道喜,祝贺他称王。
张献忠很开心。前年落魄的时候,老李差点弄死他,但是在4年前,老李落魄的时候,张献忠不也想着吞并老李么?这么一想,张献忠释怀了,老李这个人还不错嘛,我称王了,他没说啥,还来祝贺我。
然后,使者就把李自成写给张献忠的信拿出来了。
“老回回已降,曹操辈诛死,行即汝矣。”
马守应已经跟我混了,罗汝才已经找高闯王报道去了,马上就到你了。
张献忠气的眼睛都绿了。
可是没办法呀。
李自成现在的地盘,是大半个河南加大半个湖北,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手底下有接近1000万百姓,有超过20万军队,其中经历过两年以上战斗经验的老兵精兵,将近10万人。
再看看自己的地盘,只有黄冈、武汉这一片,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手底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万,刚扩充的军队只有几万人,里面能打的精兵老兵,只有几千人。
李自成动动手指头,张献忠就要塌一层皮。
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没有朝张献忠动动手指头。
没动手指头的原因是,夏天到了。
要知道,武汉可是四大火炉之一,农历六七月大暑天那威力绝不是盖的。
这个季节,最好的活动就是在家歇着。你说李自成要是在这个时候把军队拉出来,那些士兵在三伏天里穿着厚重的铠甲,还带棉的,那不是脑子有问题么?
到时候,只怕武昌城墙还没摸到,大家就都集体中暑完球了。
所以就算要弄张献忠,也要等着两个月后,秋高气爽的季节。
不过李自成没动张献忠还有另一个原因,他要考虑,下一步要怎么走。
如果把大明帝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北京无疑是他的脑子,九边重镇比较像他的拳脚,中原腹地有点类似于他的心肺,而江南财富重地,看来就是他的饭碗了。
李自成现在压在了明廷的心肺上。
如果是长期压着的话,明廷就会慢慢窒息而死。但是现在李自成只是刚刚占了中原腹地,明廷还没到窒息的时候,他还有能力挥动拳脚,来处理李自成这个大麻烦。
明廷现在还比较能打的拳脚,大概还剩四个。三个边军,吴三桂为代表的辽西军、姜瓖为代表的宣大军、孙传庭为代表的西北军,一个内地军,左良玉。
辽西军和宣大军走不开。
因为前年八月,明军和清军在辽西来了一场重量级的擂台赛,明军十三万精兵,损失大半,苦撑了大半年,到去年四五月份,洪承畴丢了,锦州也丢了。
到去年秋冬季节,就在李自成迎战孙传庭、南下进攻湖北的时候,清军又一次突破了长城,进了河北烧杀抢掠。
这一次,领头的是阿巴泰,多尔衮的七哥,黄台吉的七弟。他带了三四万清军,从北京密云境内的黄崖口入关,绕过北京不打,专门攻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他们一路从河北杀到山东,山东的济宁、淄博、潍坊、青岛、烟台、临沂(当时分别叫兖州、青州、登州、莱州、胶州、沂州)通通遭殃了。甚至苏北的连云港,当时叫海州,也遭到的清军的烧杀抢掠。
这一番烧杀抢掠下来,清军攻破了八十八座三四线城市,另外还有六个被迫投降的城市。一共抓了三十六万壮劳力,全部俘虏到辽东去当种田的包衣家奴。另外还抢劫了一万两千两黄金,二百二十万两白银。
不要小看这三十六万人口,当时整个山东的人口也就才六七百万。这只是俘虏的人口,杀掉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因为钱财粮食被抢走、房子被烧掉而冻死的饿死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再加上前两次入关烧杀抢掠,整个山东河北,在清寇的铁蹄下,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
对于崇祯来讲,晋北和辽西这两个大军团,虽然保卫不了华北百姓的安全,但是暂时保住北京,还是勉强凑合的。
既然辽东军和宣大军走不开,那么能用来对付内地造反大军的,只剩下孙传庭和左良玉了。
李自成集团在1643年的夏天,对下一步要怎么走的战略讨论,就是围绕孙传庭和左良玉这两个大军团来讨论的。
围绕这两大军团,大顺集团内部出现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大顺集团的管家牛金星提出来的。
什么主张呢?
直捣北京城。
李自成笑了笑,心想,您老还是当好您的后勤大总管吧。
为啥李自成对牛金星的提议不屑一顾?
原因很简单,孙传庭在西边蹲着呢,左良玉在东边猫着呢,宣大军在北京西边等着,辽西军在北京东边等着,李自成去直捣北京?就不怕把自己捣死?
那么第二种意见就出来了,提出者,大顺集团的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长——杨永裕。
杨永裕的主张是,下江南。
江南是大明的财税重地,整个帝国超过一半的赋税都来自江浙沪皖包邮区。
大顺集团现在就像一个压在大明胸腔上的大石头,压得大明快喘不过来气了,可他暂时还是能挥动拳脚来搬开石头的。
但咱们要是把包邮区给抢了,大明就没了饭碗,饿着肚子,还怎么来搬大石?
这个方案,乍看起来,简直是太好不过了。
而站在事后诸葛亮角度的我们,更会觉得这个方案,是教科书般的操作。
因为后面,李自成就因为没有选择这个方案,导致了南明朝廷在江南组建,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输给了清军,更导致了后面一系列华夏沦亡的悲剧。
可是,在当时,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主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的大顺集团,如果要选择金桂十月下江南,首先要打武昌的张献忠,打完张献忠,还要接着打九江的左良玉。
左良玉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在李自成面前只有挨揍的份,张献忠又是左良玉的手下败将,在左良玉面前只有挨揍的份。
这样想的话,李自成真要动手,张献忠基本上就要残废,左良玉基本上也要重伤。
可军事不是加减法。
张献忠现在处在李自成和左良玉的夹缝当中,李自成出手,张献忠如果能很快投降还好,要是他孤注一掷,投降了左良玉,两个人联合起来,李自成就尴尬了。
能不能打过左良玉和张献忠的联合,李自成不敢保证。
更尴尬的是,要是李自成在东南面陷入僵局,西北的孙传庭就会趁机出动,攻打李自成的背后,李自成就腹背受敌了。
我们后人,开了上帝视角,当然会觉得,李自成暴揍左良玉和张献忠,还不是小菜一碟么。就算是左良玉和张献忠联合起来了,也不够李自成吃的呀。
可是在当时,处在当事人的位置,没有确切靠谱的信息,他们不可能未卜先知,也不可能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又完全充分的了解。
所以既然存在风险,李自成就得考虑,这个风险值不值得,有没有风险相对更小的选择。
还真有。
第三种意见,提出者,新加入大顺集团的军师,钟祥人顾君恩。
顾君恩的建议是,不取东南,取西北。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不取东南,就可以与张献忠保持暂时的友好。这样,张献忠就可以挡在武昌,牵制左良玉,大顺集团的东南方向,暂时没有什么顾虑了。
东南无忧,大顺军才可以全力以赴,面对孙传庭这个最大的威胁,避免变成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与其把张献忠推给对手,不如把张献忠变成队友。
造反大军能生生不息,关键时候能互相照应,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李自成真的就敲定了顾君恩的战略方案了吗?
要我说,其实还没有。
这么重大的议题,绝不是史书里记载的一场会议就能敲定的。
还要反复讨论,反复争吵,反复琢磨。
这一琢磨,就琢磨到农历八月份了。
按照阳历来算,已经是9月底10月初了,正是秋收的季节。李自成得到了两个可靠的消息。
张献忠离开武昌了。
左良玉占领武昌了。
作为陕西人,尤其还是陕西北部的陕北人,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及他们的精锐老兵们,都不适应湖北夏天火炉一般的天气,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屋里面或者树荫下乘凉。
可是主要由湖北当地士兵组成的左良玉,就管不了这些了。再火炉的天气,左良玉部下的明军,也没闲着。
还在去年冬天时,左良玉一路从襄阳跑到武昌,再跑到江西九江,可他并没有停下来。就在张献忠出大别山,开始朝武昌进发的时候,左良玉又继续往东跑,跑到了安庆。
到了安庆之后,左良玉扬言说,要把士兵家属都安置到南京。
这意思等于就是说,老子以后就住在南京了,吃南京的,喝南京的。
这个行为,直接连崇祯皇帝都惊动了。
崇祯赶紧让纪委书记(都御史)李邦华携带诏书南下,让左良玉带兵返回湖北,抵抗李自成和张献忠。与此同时,又让安庆巡抚从九江当地的官库里,拿出了十五万两白银,作为左良玉的军费。
左良玉手底下的几万明军,每人分到了两三两银子,这场潜在的兵乱才被平息。
接下来,左良玉从安庆回到了九江,带着军队像蜗牛一样朝武昌走。
五月初一,汉口被张献忠占领。
五月中旬,武昌被张献忠占领,楚王被杀,扔到江里。
左良玉还是慢慢悠悠的走。
到六七月,三伏天到了,左良玉开始发力了。蕲州(蕲春)、蕲水(浠水)、黄州(黄冈),依次被明军占领,张献忠挑选失意文人委任的地方官,也都被左良玉杀掉了。
七月下旬,左良玉距离武昌城还有几十公里。
张献忠被左良玉打怕了,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一次,也依然打不过呀。
撤吧。
张献忠简单收拾了家当,带着所有军队,离开了武昌。
有人会说,我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去了四川。
不不不,去四川嘛,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次他去了哪里,我们以后再说。
八月初,左良玉回到了武昌。
得,李自成集团打算让张献忠在东南面牵制明军的想法,落空了。
落空就落空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张献忠没有投降左良玉。
来的只有左良玉这个手下败将一支军队,李自成有信心分分钟灭了他。
可是左良玉的探子带回来的情报是,大顺军的主力已经不在湖北了。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李自成准备南下,分分钟灭了左良玉,夺取武昌的时候,他又得到了第三个情报。
孙传庭出潼关,朝河南杀来了。
这样的话,之前的所谓战略讨论,大概都没用了吧。
迎战孙传庭,成了必须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10 鏖战汝州
——崇祯皇帝是怎样把孙传庭玩死的?

对于李自成来说,1642年的冬天,和1643年的春天,是他的事业突飞猛进的时期。
他先是在少林寺南边的地盘上(嵩山南面的郏县)打败了孙传庭,然后转向东南,占领的河南最南面的一个地区,汝宁府(汝南),再然后,南下占领了湖北,除了武昌(武汉)、黄州(黄冈)、郧阳(十堰)。
紧接着,他火并了集团内的其他几个大佬,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大权独揽,顺便建立了政权。
就在同一时间,张献忠出了大别山,占领了湖北东南部,并且在武昌也效仿李自成,建立了政权。
接下来就进入了三伏天,暂时停战,李自成集团开始琢磨,是先占领江南,还是先占领西北。
就在老李和文官武将们进行不知道是不是激烈的讨论时,左良玉从江西北上,从三伏天打到中秋节,逼得张献忠带着小弟们逃离了武昌。
而就在李自成摩拳擦掌,准备南下,把左良玉的脸按在黄鹤楼下面的石板路上摩擦时,一个消息传来了。
大西北局书记(陕西总督)孙传庭,又带兵出潼关,来找李自成的麻烦了。
李自成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八月中下旬了。
这个时候,张献忠已经离开了武昌,左良玉已经收复了武昌,孙传庭也走到了陕州。
陕州,现在叫三门峡,这里以地坑式样的窑洞而闻名全国。
不过,地坑窑洞在这里就是露个脸,主场还是孙传庭的。
在那个陪着枫叶飘零的去年的晚秋,孙传庭败的挺狼狈的。
本来明军士兵在汝州东面干死了几千闯军,追到郏县之后,却因为长期以来的饥饿、缺饷,被闯军丢弃的粮草辎重引诱,乱了阵型。
闯军反身冲击,明军大败。
虽说明军只死了几千人,主力还在,但是孙传庭依然很狼狈。
狼狈到,他都没能按照原路撤退,而是直接穿过嵩山,与少林寺擦肩而过,逃到了洛阳东面的巩县(巩义)。
对考古稍微有关注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最近(2020年)发行了一个仰韶文化时代的遗址,双槐树古城遗址,年代长达5300年。
不过那时候的孙传庭,可不知道这里的黄土塬下面,还埋有华夏远古始祖的古城遗址。他既不知道,也不感兴趣,他只关心,现在能不能摆脱李自成的追杀,把主力军队平安撤到黄河以北。
万幸的是,李自成在这场战役中,也是惨胜,所以并没有追击明军。
孙传庭从洛阳北面的孟津渡过黄河,绕道山西,回到了西安。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舔舐伤口,重新积攒实力。
这个过程,对孙传庭来说是痛苦的,对陕西的百姓来说,也是痛苦的。
重新积攒实力,需要百姓出钱、出粮、出人、出力。
孙传庭把老办法和新办法都用上了。
老办法,军队屯田。
早在5年前,孙传庭第一次来陕西当省长(巡抚)时,就整顿了陕西境内的部分屯田。光是西安城周围的四个卫,就清理出来了200万亩军田,一万一千多名卫所士兵。
他把这些卫所军,从军官豪门的农奴,重新变成屯垦的军人。到了当年年底,就收上来了14.5万两白银,和135万斤粮食。
这些银子和粮食,足够养活两万军队。
这个老办法,孙传庭当然要继续推广,除了关中外,陕北、陇东、陇西、汉中,甚至宁夏和河西走廊,都要搞起来。
除了老办法,还有新办法,保甲。
明朝政府的权力,在明初是顶峰,可以深入到县以下。当时的每个村庄,都会设立粮长,负责这个村庄的大部分杂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缴税。这些粮长,其实就是家境稍微殷实一点的自耕农。朱元璋给了这些粮长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的权力,当然,名义上是这样的,具体实行的咋样,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
但是老老朱一死,后面的政府权力是一代不如一代,县以下的乡镇、村庄的政治权力,逐渐落到了当地的拥有科举功名的人和读书人的手里,这些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乡绅。
虽然说,乡绅也会配合县太爷,把税收交上去,但是地方的权力,已经不是县太爷能管的了。尤其是在明朝,有一个奇特的法律规定,县官和县吏不允许下乡,这样一来,乡绅直接就成了乡下的土皇帝了。
乡绅成土皇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说不上是好事,也说不上是坏事。
要说好吧,严重一点,万一乡绅作恶,鱼肉一方百姓,不严重一点,乡绅不公平对待底下的百姓,都不是啥好事。
可要说不好吧,乡绅作为地方头头,提供了隐蔽的秩序,同时也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保护一方平安,甚至可以与县太爷讨价还价,减少皇粮国税的上缴数量,间接减轻普通老百姓的负担。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底层村民来说,乡绅社会是好是好,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但是对于朝廷来说,尤其是对于皇帝来说,乡绅社会却是大大的不好。
因为,基层的权力,皇权管不了了,这还了得?
在皇帝看来,能把皇权延伸到村庄一级,才是最美的。
可是即便是秦法最严苛的秦王朝,乡村基层的权力,仍然只能交给当地有名望有势力的人,比如乡一级的三老(乡长),里一级的里正(村长),还有负责乡村治安的亭长,大名鼎鼎的汉高帝刘邦,就是地方上的人物。
后世半儒半法的皇朝,就更加做不到,把皇权延伸到村庄一级了。
所以古语有云,皇权不下县。
不过呢,虽然皇权做不到严格控制乡村基层,却能做到简单控制乡村基层。
明初朱元璋搞出来的粮长制度,粮长的任命权是在县太爷手里的,所以皇权可以有限延伸到乡村。
明朝中后期乡村的乡绅,是乡村自发产生的,不需要县太爷的任命,所以皇权不下县。
孙传庭做的事情,就是让皇权,准确来说,是自己所代表的皇权,下到乡村一级。
怎么做呢?保甲制度。
十家组成一保,十保(一百家)组成一甲,保长和甲长都要由县太爷任命。然后呢,就是一家出事,一保连坐,一保出事,一甲连坐。
虽然保长、甲长还是当地农户担任,但是绕开了乡绅,朝廷的权力,有限的延伸到了乡村一级。
有人会有疑问了,为啥一定要管到乡村一级呢?基层丢给乡绅,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每年夏秋,自然有乡绅把税收交上来,不好吗?
交给乡绅,是轻松了,税就收不上来多少了,想要征发徭役,让老农民去拉军粮、做苦力、干河工,人也找不到了。
给地方百姓一定的利益,是乡绅立足地方的权力基础。
所以乡绅政治,与皇帝集权或者中央集权,是天然冲突的。
要想调动更多的资源,给整个帝国的政权机器服务,那就只能实行秦法。
实行保甲制度之后,孙传庭让每三家出一个壮劳力。这些壮劳力被安排去运输军粮、打造兵器、协助耕种军田、制作盔甲、赶制火车。
等等,火车?明朝有火车?
当然不是现在的火车,明朝的火车,是装载火炮的木车,简称火车。
这种火车,在女真人入侵之后,基本上就消失了,以至于200多年,从西洋远道而来的新品种,被称为火车了。
如果明朝的火车继续传承下去,那么从西洋传来的“火车”,应该就会被叫成“机车”了。
话归正题,孙传庭的新老办法合起来,就是一个办法,恢复朱元璋时期的秦制。
古典社会,无非只有这套办法,挽救时局,或者说,开创时局。
孙传庭这么玩,老百姓不一定会苦,因为相比被流寇烧杀抢掠,这种有秩序有保护的苦,还可以忍受。但是对于乡绅来讲,那绝对是苦了。
清理军屯,就搞走了一大批豪门大户和乡绅的不动产,现在又搞保甲,把乡绅在政治上边缘化。
乡绅既损失了财产,又损失了地方上的话事权,那么接下来,状告孙传庭的奏疏,就如同雪片一般,落到了朱由检的御案(皇帝专用书桌)上了。
奏疏的内容无非是,「孙传庭执政严苛,百姓不堪重负」「孙传庭不出关攻打李自成,养寇自重」之类。
但是崇祯却从里面看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能自行解决军队后勤,又能控制乡村基层,孙传庭极有可能发展成一方军阀。
文官成为军阀,前无古人,但是后有来着。
260多年后,一群文官督抚,成为满清国治下的军阀,并在最后关头,响应革命党,终结了满清国的生命。
能不能成为军阀,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是文官还是武将。
但是,崇祯的担心是真的吗?
我们看看260多年后的满清国,即便“东南互保”前后,督抚掌握了地方实权,也没有哪个督抚,可以明目张胆的造满清国的反。满清国的军机处一张调令,张之洞也只能乖乖从湖广去中央,李鸿章也只能乖乖从中央去广东。
就算是凶猛的唐朝藩镇,大多数情况下,朝廷不也一样可以任免他们的头头吗?
崇祯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他显然对自己的皇权有什么误解。
可是他的诏书,还是从第二年(1643)的初夏,五月份开始,一直下到了七月份。
五月份,正是西安东南的白鹿原收麦子的季节,皇帝的诏书来了。
老孙同志,河南、四川也交给你管理,当三省总督,去打李自成吧。
六七月份,三伏天,皇帝的诏书又来了。
老孙同志,晋升你做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山西、湖广(湖南湖北)、贵州、南直隶(苏皖沪)四个省也交给你了,总共七个省,七省督师,全国两京十三省,一半都是你的了。
再给你尚方宝剑,你可以有权利先斩后奏。
然后,你出关去打李自成吧。
孙传庭看了看刚收上来的为数不多的麦子,看了看训练的还稀稀拉拉的士兵,看了看赶造了一半的「火车」,看了看数量并不多的盔甲。
他不断捶着胸口,不断跺着脚,几乎快哭出来了。能咋办呀!前面是死路,可也不得不去啊!大丈夫战死沙场,死就死了,怎么能还去蹲大牢,面对狱卒的羞辱乎!
还没等秋收,孙传庭就集结了军队。
牛成虎为前军,高杰为中军,王定的榆林军、官抚民的宁夏军为后军,白广恩统领火车营,出潼关。
湖广总兵左良玉,从湖北北上,夹击李自成。
河南总兵陈永福,从河南北部南下,夹击李自成。
四川总兵秦翼鸣,从汉中东进,夹击李自成。
八月初十,中秋节前五天,孙传庭大军,出了潼关。
八月二十一,孙传庭到了陕州(三门峡),人在襄阳的李自成,得到了孙传庭大军东征的情报。
几天后,孙传庭在渑池击败了顺军守军。
这个渑池,就是蔺相如会见秦王时,拔剑逼秦王击缶唱歌的地方。
李自成给洛阳守军下达了一个命令,放弃洛阳,所有守军南撤到襄城,迎战孙传庭。
与此同时,除了高一功、冯雄留守襄阳,蔺养成、牛万才留守夷陵(宜昌),王文曜留守澧州(常德澧县),白旺守安陆,萧云林守荆门,谢应龙守汉川,周凤梧守禹州外,其余的将领,比如李过、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张鼐、刘体纯、郝摇旗、贺锦、刘希尧、赵应元,都跟随李自成北上迎战孙传庭了。
李自成之所以要放弃洛阳,两个考虑。
第一,孙传庭不是一般人物,明军来势汹汹,在洛阳继续抵挡明军,既把自己的战线拉长,又分散兵力,给明军送人头。
第二,把洛阳丢给孙传庭,拉长明军的战线,让明军补给困难,把洛阳守军撤到襄城,与主力会师,在襄城以逸待劳,可以给明军来个致命一击。
李自成的计划差一点就成功了。
他没有料到,九月初八,汝州的守将李养纯,投降了孙传庭,并且合盘托出了李自成的用计划。
从洛阳各县撤回来的文武官员,在汝州南面的宝丰,李自成的主力精锐,在襄城,顺军的家属老幼,都安置在了襄阳城东北面的唐县(现在叫唐河县)。
孙传庭大手一挥,明军占领了宝丰,尽屠李自成的洛阳官吏。
孙传庭再大手一挥,明军突袭到襄阳东北的唐县。不过这个时候,顺军的老营家属早已经撤离唐县。
孙传庭一个转身,又回到汝州,攻破了郏县。
李自成从襄城,带来了一万骑兵,几万步兵,迎战孙传庭。
与之前相比,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像精锐的正规军了。
他的骑兵排在了军阵的最前面,分成三排,名为三堵墙。步兵位列骑兵的后方。
明军也摆开了阵势,白广恩的火车营环列阵前,牛成虎的火枪兵居中、长枪刀斧手居后,榆林军、宁夏军的骑兵分居两侧。
李自成的三堵墙骑兵依次发起冲锋。
明军的火炮与火枪给了顺军骑兵惨重的杀伤。
顺军三堵墙骑兵开始撤退,明军两翼的骑兵出动追击。
顺军三万精锐步兵长枪兵出动,明晃晃的长枪密集如林,明军骑兵被挡住冲锋。
顺军的三堵墙骑兵从两翼杀了个回马枪,明军骑兵纷纷后撤。
顺军的骑兵与步兵齐头并进,向明军冲锋。
火车营的大车把顺军阻挡在外,明军的火炮与火枪再一次给顺军重大杀伤。
顺军后撤了。
明军步骑兵同时出动,一路追杀顺军四十余里。
李自成的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虏,然后咔嚓。李自成差点被明军追上,最终逃入襄城。
孙传庭大军进抵襄城。
襄城的顺军士气严重低落,有不少将士打算投降孙传庭。
李自成好像陷入了绝境。
不过轻易放弃不是他的风格,他发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大家拼死一战,如果还不能取胜,你们就把我绑了,送给孙传庭请功。
当然,演讲的作用有限。
扛住明军对襄城进攻的,是襄城外,顺军构建的强大的防御阵地,比如好几圈壕沟、无数的鹿角、塔楼。
战争陷入了僵局。
老天开始对孙传庭不公平了。
农历九月,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河南又开始连续七天的瓢泼大雨。
从陕西运来的军粮,又陷在了从三门峡到洛阳,再到汝州的路上。
襄城外的明军,饥寒交迫。
李自成派刘宗敏出城,率领了一万骑兵,奔袭白沙镇。
白沙镇在汝州和龙门关之间,是明军粮道必经之路。
刘宗敏奔袭白沙,对着运粮的民兵一顿砍杀,断了明军的粮道。
粮道是明军的命根子。命根子一断,汝州的明军直接哗变了。
孙传庭发现,败局已定了,再待下去,很有可能被顺军合围。
九月二十三,孙传庭下令明军分头撤退,陈永福留下来断后。
孙传庭前脚刚走,陈永福底下的军队后脚就开始逃跑。陈永福骑马上阵,连续砍死好几个逃跑的士兵,也不能阻止整个军队的溃散。最终,陈永福不得不带着部下,往北溃逃。
趁着这个机会,李自成全军出城,对明军发起总攻。
明军慌乱之中,列阵反击。
与上一次对战不同,这一次,顺军的布阵,步兵在前,骑兵在后。
高杰率领的骑兵主力,率先向顺军步兵发起冲锋。
顺军步兵开始有序后撤,高杰误以为顺军不堪一击,加速冲锋。
然后,他就一头撞上了从顺军步兵间隙中冲出来的三堵墙重骑兵,被干死了三四千人。
白广恩一看败局已定,火车营的火车全部丢弃,八千步兵徒步逃跑撤离战场。
高杰突围逃跑后,撞上了满地杂乱的火车,被追上来的顺军一顿爆锤,只剩下了几千人逃走了。
孙传庭还没有彻底失败,他准备带领几万亲兵去洛阳筹集粮食,与李自成做最后一搏。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顺军一路追到洛阳境内。没有了骑兵和火器营的明军,被顺军按在地上摩擦,擦死了四万多人。孙传庭一路狂奔,从洛阳北面的孟津渡河北去,撤到潼关。
这一次,李自成没有给孙传庭留下喘息的机会。
十几天后,十月上旬,刚刚到了寒露霜降的时节,李自成的主力就追到了潼关城下。
因为白广恩弃队友不顾,高杰气的作壁上观,没有支援明军的守关之战。白广恩的八千多人和孙传庭收罗的一两千残兵,根本不是李自成几万精兵的对手。
潼关很快失陷了。
孙传庭战死在了军中。
更凄惨的是,朱由检怀疑他没有战死,而是借机逃脱,既没有追谥他,也没有给他的家属任何抚恤。
可怜忠臣良将,落得如此下场。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11 略定西北
——李自成占领陕西后,为什么急着攻打北京?

1643年,在那个枫叶飘零的晚秋,孙传庭死了。
他战死在了潼关。
朱由检却认为他没有战死,逃离了战场,既不追谥,也不给他的家人任何抚恤。
可怜忠臣,落得如此下场,忠魂无所依。
正所谓,「十月清霜重,飘零无所归」。
孙传庭离开了历史舞台,历史这台大戏,还得继续唱下去。
和孙传庭一起守潼关的,还有高杰和白广恩。
高杰在之前的襄城战役中,已经损失了一大半骑兵。作为队友的白广恩,不仅没有支援高杰,反而弃队友而逃,甚至在逃跑的路上,把火车丢的遍地都是,挡住了高杰骑兵逃跑的路。
有这个怨恨在前,李自成攻打潼关时,高杰作壁上观,任由白广恩和孙传庭自生自灭。
最终,孙传庭战死了,白广恩带着战败的队伍,逃离潼关,向甘肃方向撤退。
高杰也带着残余的军队,往陕北方向撤退。
有人说,高杰如果不袖手旁观,潼关战役就能如何如何。
其实就算高杰加入了战场,只凭他几千个骑兵,也不能改变什么。无非是让顺军多费一点兵力,多砍一些人头罢了,潼关最终还是要失守。
李自成登上潼关的城头,向西眺望。
就在五年前,不远处的潼关原上,他还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围住,揍得七荤八素,最终只剩下几十个人突围,逃到了商洛山里。
五年后的现在,潼关已经成了自己的地盘,身后还站在十万大军,比明军战斗力更强的军队。放眼西望,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自己了。
十月十二日,顺军抵达西安城外。
守城的明军少的可怜,只有五千多人,还不是陕西当地士兵,而是川军,领头的是副将(相当于副军长)王根子。
川军川军,自然士兵都是四川人,他们哪里能受得了大西北初冬的寒冷。
王根子向西安的官员索要棉衣,给士兵御寒。陕西府库里的物资早就被孙传庭征用完了,全部损失在了河南和潼关战场上,这个时候哪有棉衣给王根子的五千川军。
不过官员们王根子出了一个主意,你可以去问秦王要一下试试。
秦王,是明朝的第一大藩王,在所有藩王当中地位最高,始封君是朱元璋的二儿子,太子朱标的二弟,燕王朱棣(后来的永乐皇帝)的二哥。
秦王在朱元璋时代,不仅仅地位高,权力也大。他的王府占了西安城十分之一的面积,在关中拥有几万亩王田,虽然不能管辖治理当地的百姓,但是却可以节制关中地区的几万军队。
不过燕王朱棣篡位之后,藩王的权力就缩减了。节制地方军队的权力被拿走了,藩王直辖的王府卫队,也从上万人,削减到只剩下几百人。
与此同时,朱棣开始允许藩王兼并土地,好好做一个土财主。
用网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明朝开始把藩王当猪养了。
到明末,在位的秦王是朱存极。从名字的偏旁就可以判断,他跟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同一辈的。
被当猪养的秦王朱存极,没有什么军政权力,但是他有钱啊。
可是有钱人朱存极,却不肯给守卫西安城的王根子一点点援助。
王根子一怒之下,开城,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拿下了西安。
占领西安后,李自成将顺军分成三路。
田见秀南下攻打汉中,刘宗敏、袁宗第西进攻打甘肃,李自成与李过攻打陕北。
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田见秀打下了汉中,明军守军高汝利投降。
李自成、李过打下了延安、榆林,高杰逃往山西。
刘宗敏、袁宗第占领了庆阳、固原、定西(当时叫巩昌府),明军将领白广恩、陈永福、左光先、牛成虎,都投降了顺军。
宁夏守军看情况不对头,还没等大顺军赶到,就宣布投降了,后来牛成虎接管了这里。
还剩下甘肃西部。
刘宗敏、袁宗第都撤回了西南,西征最后的任务,交给了贺锦。
贺锦是革左五营的五个老领导之一,本来不是李自成的嫡系。但是李自成搞死了贺一龙之后,其他几个将领都效忠了李自成,贺锦就在其中。
这个效忠不是虚的。
贺锦接手了西征的大任之后,就像明朝初年的付友德那样,直捣甘肃西部。
冒着腊月的大雪和严寒,贺锦连续拿下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一直干到嘉峪关,整个河西走廊都被拿下。
刚过完年,贺锦得到西宁方面的战报:派去攻打西宁的偏师,被当地土司兵干灭。
贺锦马不停蹄,赶往西宁,在对战中,贺锦一个突袭,斩杀了西宁守将鲁胤昌。
不幸的是,贺锦孤军深入,陷入明军土司兵的包围,最终战死。
后续的大顺军,在辛思忠的率领下,最终攻占了西宁。
就在贺锦纵横甘肃的时候,李自成正在西安筹备建国。
有人会有疑问了,老李不是在襄阳建立过政权了么?
建立政权和建国,还是有差别的。
建立政权,仅仅只是建立政权系统,也就是行政和军事系统。在名义上,这个政权并没有与大明帝国切割,而只是大明帝国内部的一个没有名分的独立政权。
但是建国就不一样了,建国意味着,这个政权与明帝国正式切割了。
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定国号。
按照民间的谶纬之说(民间流传的谣言),刘伯温曾和朱元璋说,明朝「遇顺即止」,意思就是遇到「顺」,王朝就会终结,李自成因此把自己的国号定为「大顺」。
然后,李自成就称帝了。
没错,是称帝了。
有很多说法认为,李自成在西安是称王,并没有称帝,到了北京城之后才称帝。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漏洞很多。
首先,李自成还追奉了自己的祖先为皇帝,追奉自己死去的母亲为太后,把自己的妻子高氏册封为皇后。所以他不可能只是称王。
其次,李自成在襄阳已经称王了,到西安再称一遍王,属于多此一举。
而且,到西安后,李自成重组了政府,六政府(六部)的长官名称也提升了一个台阶。在襄阳时,六政府的最高长官叫侍郎,而侍郎在明朝六部中只是副部长。到了西安时,六政府的最高长官改成了尚书,这就跟明朝六部的最高长官尚书一样了。
很明显,在襄阳称王时,他的政权规格也比明朝政府低一个级别,到了西安,他的政权规格和明朝中央政府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见李自成称帝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到北京后,为什么又有李自成登基称帝的说法呢?
其实,在北京的一系列礼仪流程,是召集百官举行朝会、祭天,宣告正式接过明朝的法统,而不是称帝。
能证明老李称帝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年号。1644年的正月,李自成宣布新年号「永昌」。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才有权使用新年号,如果李自成只是称王,是不会改元的。
只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朱元璋称吴王时,仍然使用的是后宋的「龙凤」年号。但是到1366年,后宋皇帝韩林儿死了,1367年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中间的空缺时间,就用的是「吴元年」这样特殊的纪年。
但总归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才有年号改元的资格。
话归正题,李自成称帝之后,政府和军队自然也有了一番新的变动。
政府的变动是三方面。
一个是官职规格提高,与明朝中央政府几乎对等。
比如,明朝有内阁大学士,大顺就设立了天佑殿大学士。明朝有内阁首辅,大顺就设立了平章军国事。明朝的六部长官是尚书,大顺的六政府长官也从侍郎改成尚书。明朝有翰林院,大顺则设立了弘文馆。明朝有六科给事中,大顺就设立谏议大夫。总而言之,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基本上都是明朝的复制。
另一方面是人员的改变。
比如,平章军国事原来叫上相,担任上相的是张国绅,牛金星只是左辅,也就是副相。但是张国绅带有严重的前明官僚的旧 自成不能容忍,将他处死,牛金星升任上相,也就是平章军国事。
再比如,原来的六政府侍郎,职位基本上没动,新设六政府尚书,都是新人。像吏政尚书宋企郊、户政尚书陆之祺、礼政尚书巩焴、兵政尚书张嶙然,这些都是明朝的进士,而且在李自成打下西安之前,他们都至少做到地方的副省长、市长之类的级别,有丰富的从政经验。
第三方面就是地方官职的变动。
在襄阳时,李自成的地盘还不大,两大半个省,所以没有设立省一级的官员。到西安后,地盘一下子扩大很多,便设立了省一级的官员。省级的长官,明朝叫巡抚,大顺国叫节度使,依然只是名字变了一下,其他都是照搬明朝的。
军队的变动,主要是给武将们封爵。
最高等级的权将军、制将军封侯,果毅将军、武威将军封伯、子等等。
比如,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蕲侯谷英、亳侯李过、磁侯刘芳亮、义侯张鼐、绵侯袁宗第、淮侯刘希尧,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巫山伯马世耀、武阳伯李友、平南伯刘忠、文水伯陈永福、桃源伯白广恩、确山伯王根子等等。
一切搞定完毕,新年就来了。
正月初八,还没过元宵节,李自成就带着大顺军一半左右的主力,东征攻打北京了。
有人会有疑问,老李为什么急着东征?
这个问题,问的好像没什么质量。
就像一个人,要和另外一个人争夺一块大饼。而对方频繁的把自己按在地上摩擦,在被揍得鼻青脸肿之后,突然小宇宙爆发,一跤把对方摔趴在地上,这个时候,难道你还会站在原地不动,等对方爬起来吗?正常的做法,当然是赶紧再踹对方几脚,然后把大饼抢到手再说。
对于李自成来说,明朝就是那个不断把自己揍得鼻青脸肿的人。
被揍了将近十年,一直到三年前,他才突然小宇宙爆发,开始能和明朝掰手腕。
但是即便小宇宙爆发的这几年,明廷依然能调动无数的资源,投入到围剿李自成的战场上。
李自成先是打败傅宗龙,汪乔年来了。再打败汪乔年,杨文岳和左良玉来了。再打败左良玉,孙传庭来了。好不容易打败孙传庭,赢得了一年时间,拿下了湖北,建立了政权,孙传庭又来了。
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去看,那是开了天眼的,站在上帝视角的,自然可以知道,李自成襄阳建政后,明朝已经精疲力尽,资源榨干,没有多少牌可以打了。
再结合后来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打败,我们后人当然可以认为,李自成操之过急了,不应该急着东征,而是应该稳固根据地,顺便打下四川,获得西南粮仓。
但是站在当事人李自成的视角来看,他只能看到明军来了一茬又一茬,他可不知道明廷究竟还有多少牌可以打。
在李自成看来,四川不是还在明朝手里吗,江南不也还在明朝手里吗,华北还有宣大和关宁两个军团。
要是自己在陕西歇一歇,喘一喘气,谁知道朱由检会不会又弄来几个军团,来找自己死磕呢?
就比如,还没过年的时候,还在腊月,左良玉就在武昌反攻湖北,派副将卢光祖攻打随州、枣阳。
郧阳的明军也出山攻打房县、均州,威胁襄阳。
汝南的地方团练刘洪起也发起叛乱,占据了汝南城。
这个时候,主力如果去南方砍左良玉们,谁又能保证朱由检不会把关宁军调到内地,捅李自成的菊花呢?
与其在根据地里坐等,不如趁着士气高涨,趁着对方暂时被摔了一跤时,上去照头猛踹几脚。
东征,攻打北京,就是照着明朝的头猛踹几脚。
能不能打死他,李自成不敢保证,但是至少能让他迟一点爬起来。
如果东征没有成功,这就是以攻代守,稳住了中原和大西北这两块根据地。如果东征成功了,大饼拿到手了,那岂不是更好。
抱着这种心态,踏着正月厚厚的积雪,李自成大军出发了。
楼主:松坡敬亭  时间:2020-06-28 23:42:25
自顶一下

楼主:松坡敬亭

字数:424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04 06:24:28

更新时间:2020-06-28 23:42:25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