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无雍2019年新作出炉,《愚蠢地进行思考》持续连载中·······

无雍2019年新作出炉,《愚蠢地进行思考》持续连载中·······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前言:


“一切皆有定数”。貌似很合理的说法,至少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却充满了流氓逻辑,因为未来的确不可知,没有事先标准,于是不管未来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用“一切皆有定数”来囊括了。比如“命该如此”,人们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今天你骑自行车出门摔了一跤,然后套用流氓逻辑来解释就是,即使你今天坐别人的车出门,命中注定你摔一跤,你就得摔一跤。因为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选择骑自行车和坐别人的车,所以这种解释让人无法证伪,也就无可辩驳了。是否“命中注定”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改变接下来的事情,比如在心情烦闷的时候,还能轻声地回答老婆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可能即将到来的一场口水战。改变其实很简单,操纵其实也简单,不简单的是我们懒得用心去发现。貌似这是种简单的思维,并不需要拐弯抹角的思考,大道的确至简,放之生活,我们总愿意千方百计地复杂化。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我们常常是四思、五思、翻来覆去思,结果人都思傻了。实际上,人家孔子说的是“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就够了,一次是甄别,二次是断定,如此简单明了。基于这种看似“笨拙”的思考方式,聚点成面,形成此书,与诸君共勉。

1.“当一个硬币出现反面的次数越来越多时,我们会认为接下来肯定会出现正面了,因为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各占50%。事实上,硬币抛出的每一次根本没有任何联系,都是一个独立的动作,也就是说不管前面抛出多少个反面,也绝不会影响后面抛出的是正面还是反面。但如果我们一直抛,当抛出的次数无穷大时,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比会越来越接近50%,这就是大数法则。基于此,当某几个数字在前面出现的次数较多时,赌徒会认为这几个数字在后面出现的几率会很小,越是他们会一厢情愿地把重金压在自己认为对的数字上,最后血本无归。不过,这并不代表大数法则存在漏洞,我们可以这样假想,如果赌徒口袋里的现金足可以支付上万次、甚至是上百万次的赌注,他在后面一定会压中,但是不一定会盈利。这样的认识来源于抛硬币带来的错觉,这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思维—“感性思维”。在判断中加入了自己的认识、想象,这种想象的根据来源于经验,而不是数据。

2.一个对“计划”没有好感的人,生活中必定杂乱无章。有人拿王阳明的“物来则应”反驳,这的确有点荒诞,王阳明从来没有让人遇事不提前做准备的,相反,他平定匪患时,功夫大部分是花在外围和准备上。他的“物来则应”是让我们心定,不要昏昏昭昭,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事情还没来就先把自己打垮了。计划的好处在于你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它产生的良性循环效应让你进阶更大的目标,你的前景转折也许就此开始。不过,计划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没有把握好尺度时,它同样可以让你失去信心,你的堕落也许从此开始!

3.如何琢磨一个人,主要弄清楚三个杠杆点。一个火爆脾气的人必然遇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一个性格谨慎的人遇事容易多疑,容易变得优柔寡断,这是性格决定了人的行为。如果前方粮草吃紧,不管统帅多么睿智聪明,他也不得不退兵,诸葛亮再如此神机妙算,几次北伐在粮草面前也只能摇头感叹,退兵回蜀,这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一个杠杆点就是……

4.射击运动员在射击状态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往往能“人箭合一”。也就是心里没有思绪杂念,没有一定要拿冠军的思想负担,而是把心专注在射箭上上,把心和箭、箭靶融入一体,仿佛他的世界里就只有这三种东西,好成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心净便生发智慧,心定便能随感而应。

5.天道酬勤,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但总有一些人认为往往勤劳的人获取的资源最少,比如农民。在高中时代,有一部分同学上课做笔记、下课问老师、问同学,看似比谁都勤奋,但是成绩却很不理想。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真的是勤奋吗!不尽然,他们为了避免思考、为了避免承担风险,于是选择最稳定和简单的路径,昏昏昭昭地重复着每天的动作,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天道固然酬勤,但是不酬劣质的“勤奋”。

6.整天寻找“快速”方法的人,看似波澜起伏,往往一事无成。而那些可以一点一滴积累,发挥日日不断之功的人,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一定数日,他们的成就如火箭般增长。曾国藩是最注重“慢”的人,做学问更是把“日日不断之功”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打仗常常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结硬寨,打呆仗,筑深沟,砌高垒,从远方赶来的敌人本已人困马乏了,看到高大的城墙、深长的壕沟,士气又降一层。只有懂得积累和日日不断之功的人,才是成就最快的人,其实,慢才是真正的快!

7.面相透露命相。喜欢运动的人往往精气神十足,目光坚定,皮肤清爽,让人如沐春风,连带着的往往是做事果断、坚毅,敢于行动、承担风险,命运断不会差。而萎靡的人,整日昏昏昭昭,目光游离无神,情绪容易波动,畏惧风险,遇事能免则免,这样的人如果能干出一番成绩,那“真理”也可以下“神坛”了。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第一章 不能忽视的三种“思维陷阱”

大家都知道马戏团的大象,当驯象师用手比划某个动作时,大象就会做出特定反应,像一个戏子在观众面前表演,博取众人一笑。当驯象师停止了指挥动作,大象会乖乖地进入笼子。在这现象的背后,我们没有看到本该属于大象的倔强和对大自然狂野的向往,而是条件反射式地屈服于人类。
为什么?

这是因为大象从小就接受人类的训练,当训练员让大象往东时,大象如果往西,就会受到猛烈的抽打,久而久之,大象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日渐庞大的身躯,仍然固守在不听话就会被虐待的童年阴影中,长期的思维塑造让大象变得温顺,就这样一个被驯服的表演者诞生了。

作为旁观者,很痛心,因为我们知道,大象是否能够逃脱枷锁只取决于它想与不想,而不是能不能,因为它一旦行动,将势不可挡。人类无法改变大象的“能不能”,但是可以改变它的“想不想”。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我们进行下自我反思,其实我们不就是故事中的大象吗!也许我们会更惨,至少大象被驯化后,能够通过表演博得观众的笑容和训练员对它的呵护,取得了能够生存的价值。我们呢!只能陷入不甘束缚、但又没有勇气跳出束缚的无奈和埋怨。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和小李同一年进入机关单位,由于俩人工作积极、爱思考、善于主动谋划,深得局长赏识。最近正逢副局长位置空缺,按照工龄和能力筛选,最后就剩下小明和小李二人。
但是局长犯难了,因为俩人都很突出,能力都很强,推荐谁都是个问题,势必造成用人不公的局面!
局长灵光一闪,与其让自己耗费脑力去选择,不如把足球踢给两位候选人,让两位年轻人自己奉上选择。于是局长释放了个信号,让两年轻人知道自己都是预备人选后,看他们如何竞争。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人的角逐也逐渐拉上序幕。小明天性善动,招呼领导很有办法,综合能力也很强。小李综合能力也是半点不含糊,但是就在角逐的这一段时间里,小李却在跟领导套近乎上有所懈怠。此消彼涨,仿佛小明坐上副局长位置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一个月以后,就在大家认为毫无悬念时,考察公示上却躺着小李的名字。后来小明才知道原来局长并没有推选自己,而是推了这段时间较为冷门的对手小李。这里并未阴谋论,小李并不是局长亲戚,而是小李更知道局长在乎的是什么?副局长这个位置本来就是分管安全,对谨慎、专注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标准。而小明却只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让局长把自己当心腹就万事定矣,其实他错了,因为这个局长并不糊涂,拍马屁的人并不缺少,但是这个副局长岗位属性决定了它需要的是内敛的人,只有始终如一保持谨慎、诱惑面前不浮躁的人才能真正坐好这个位置,这样的人才不会出事,才不会给局长增加麻烦。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就是拍好领导在乎的马屁,不然拍的就是马蹄子。
常规人的思维总觉得“说领导好,称赞领导,侍奉领导”才叫拍马屁,错了!站在领导的角度上去思考,把领导在乎的、关注的事情做出彩,让领导在上级面前抬得起头、拿得出手、谈得出口,这才叫高水平的“拍马屁”。用句通俗点的话讲,就是你让领导舒服,领导也会让你舒服。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孙子兵法》中有“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必”字,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锚点”,知道攻守一定在什么地方。拍马屁的思维同样如此,要以对方利益为杠杆点,停留在最浅显的“拍马屁”思维上,得到的结果基本等同于大脑的简单值。
同样的能力出众,但是境遇却不一样!这就好比孔明和公瑾都看完了天下书,但是孔明多看了一本黄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事实上不存在同样的能力水平,拿小明和小李来说,小李绝对是技高一筹的,只是常人看来两人综合能力都很强,不好区分,但事实上小李比小明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俯瞰全局”的思维,这也是当一个单位或者地方一把手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但是不出其右,成功总是从A点到B点,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获取、释放等等。在理论上和逻辑它是能够实现的,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抵达不了终点,总有一部分人能够顺利抵达终点,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就证明这条路不是错的,至少存在可能性,只是别人过不了。那么“为什么失败”就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了,人的问题大部分就是“思维”的问题!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不过对经济学家的向往超越了对陌生领域的恐惧,我在网上查找相关解释、作笔记,过了一段时间,我算是把其中一本看完了,不过吸收成效并不理想。
写出一本经济学著作需要深厚的经济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但是读完这本书却只能掌握个别的经济学原理。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与生俱来的“完整”强迫性,总希望系统性学习——系统思维。
谈谈我个人的故事。大二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经济学,老师的侃侃而谈,对现实热点的针砭时弊,让囊中羞涩的人更加死无葬身之地的通货膨胀分析,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我在网上狂搜一大堆经济学著作,列了一大堆清单,雄心壮志,计划以最短时间穷尽这一摞摞文字堆砌。事实上,作为管理系的学生,非科班专业生始终停留在业余水平,对各种术语的晦涩难懂,让我渐渐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适合这门学科。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回归正题,看完一本书后,我越发感觉到经济学世界浩瀚无穷,我想汲取更多经济学知识,于是翻起《资本论》,砖头大的几本书,且不说看懂,就是光看完也得需要一定的毅力。但是很遗憾,每次看到不过十页,我就要睡着,因为资本论真的太枯燥了,就如同中文版中提示一样:“《资本论》并非专业的经济学著作,但是没有经济学底子一定看不懂它”。
在这“砖头”面前,我彻底地低头了,臣服在它那枯燥的文字中。本以为没看完资本论,但是我可以看其它经济学著作继续我的经济学梦。诚然,一个沟跨不过去,其他的沟只能“望洋兴叹”。
当奋起勇气捧起其它书籍时,我在想,缺少《资本论》这一角,看了其它也是枉然,于是,计划就这样完美地夭折。这就是系统思维,总想把每一种涉及到这领域的书籍都看一遍,仿佛只有看完了,自己才有底气说在这方面有个全面的认识。
我们天生对“完整性”有一种嗜好,比如看到纸上有一个半圈圆,总不自觉地把它画满,小孩子倒水的时候总喜欢倒满杯等。用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讲,这叫做“蔡格尼克效应”,也就是人们对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不管做什么都想有始有终,虽然多数情况下都是半途而废。这种对“完整性”的嗜好,用好了,我们能够继续做好未完成的事,但做不好常常会半途而废,更加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这让我想起很多穷尽百家理、踏破万家门的大师,在悟道后,以成功者的站位告诉顶礼膜拜者,其实要成功根本不用知道那么多,你只需要知道几个道理就行,于是罗列出一、二、三等。这是典型的误人子弟!因为他经历了锻造,已经能把复杂提炼成简单了,不管他遇到多难的问题,他“简单”背后的思维体系,可以源源不断生发出智慧来解决问题,但对于小白,给他的“简单”就真的只有简单,框架里面没有任何经历和思维来支撑。
能够写出一本书,这个作者必然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知识储备,但是看完这本书的人也许就是多认识几个字、多了解了几个道理而已,因为真正的功夫并不在书中、而是书外。一本书应该要表达的是某种分析、解构思维,而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和原理的堆砌。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贪多嚼不烂,更容易消化不良,我们就是在自以为是的浩瀚纸张面前,先把自己吓死了。
还有一次,我喜欢上了南师的学问,花了几百块钱在网上淘了实惠版,十本书,一大摞。放弃对经济学的执着,我以为国学还有可能是我的出路,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两本书后,中途因为一点事情耽搁了,却因为还有八本没看,所以停止了对计划的执行。在我看来,两本书只是南师的皮毛,吸收的更是零星半点,再也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但是我没有认真思考过,即使我看完了南师的书,就能够掌握南师的所有思想吗?或者说这十本书就能够全方位地表达南师的思想,更为甚者,南师的思维就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么,是否他的思想也只是沧海一束,即使全掌握了,在国学或佛学里,也只是九牛一毛!这些都是停留在我眼前的矛盾,但也是自己作的。
聪明的商家就会利用这一特点,比如卖心理学书籍,就喜欢加个“心理学全集”,卖历史书就整个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把一个领域的东西打包成整套装常常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全面、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全面、系统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而不是事物的客观存在。
学问不在于发现问题,而是改变问题。
我们只有接纳“全面、系统是伪命题”,才能更接近“全面和系统”。所以一开始就要抛弃“系统、全面”等这些传统字眼,不是从面上来找点上,而是从点上下功夫,按照“什么适用学什么”的方法,不断去吸收有用的“点”,到一种境界,我们潜意识自然会以“点”聚“面”,自然能更接近全面和系统。如果我们在开始之前就去寻求系统,毫无疑问,我们只会永远停留在“系统”符号上,不会有任何提升。就好比功夫一样,首先就要练扎马步,练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然后学习“别人怎么出拳,我们怎么应对”,哪有什么套路。有一个街舞高手说,练舞就是练基本功,不要想什么套路,因为让你freestyle时,所有动作必须自己根据音乐来组合,套路在这里就不适用了,所以要练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剩下的就是随便跳了,随便跳都是套路。这话简直经典。
冯友兰说过:“就我们之知识言,我们之知形而上者,必始于知形而下者。我们的知识,始于感觉。感觉之对象,事事物物,皆是形而下者。就真际之本然言,形而上者之有,不待形而下者,惟形而上者之实现,则有待于形而下者。”
形而上来自于形而下。我们要弄懂一个道理,必须从具体事情上去磨练,而不是一开始就设置一个“系统、全面”的前提条件。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对待同志的经验教训,我们往往去注重有没有这回事儿,而不是这事对不对,这也验证了这样一句话:“无明众生没有真相,只有好坏”。
人们做事的时候,往往最先说服的是自己,或者是去找到别人寻求认同获得心理支撑,因为只有给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理论基石,方才名正言顺。于是“古人云”、“俗话说”等词语就成了辩论者的常用技巧。
特别是人们在理穷的时候,“古人云”、“俗话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他们没想过“古人云”的时间和地点和此刻完全是两码事,同样的还有另一个“古人云”可以反驳他的观点,但这仍然不影响他说服自己或者别人。
在训诫某人时,往往也是“古人云”。按一般原则来讲,只要流传至今,我们都不会去在意古人“云”的到底对不对,到底符不符合我们的实际,而是在意选择哪个“古人云”能套在我们的道理上,这里是追求目的为导向,而不是去探讨事实的真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经验思维”,我们总是不加以思考,而是试图利用。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对自己或过来人的经验,奉为真理——“经验思维”。
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国有企业上班,“社会”说公务员是金饭碗,事业单位是银饭碗,那国有企业就是铁饭碗。国有企业不像民营企业,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并不明显,员工的忧患意识也不太强。或许我应该感谢那段时间,让我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待了没多久,我幸运地从县城的分公司调到市分公司,平台升了一级。
第一天上班,被分配到综合科,科长是一位近四十来岁的干部,初次见面,不知道是对方太乐于助人还是太享受当人生导师的感觉,第一天就被对方灌输一大堆道理,“见到领导要热情打招呼、没事多跟领导汇报工作,工作做完了也要多加班,混了脸熟,人要怎么去创造价值”等等。
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只要是老员工的意见,都会当成行动指南,我们基本不会把注意力放到思考意见的正确性上,而是如何遵守好它。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我深信老科长的话。对方在单位混了这么久,门儿清!自然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说这话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所处什么样的位置。如果他本身非常优秀,他的经验自然包含着成功的道理,但如果此人原本就是老油子,那他的话还具有指导意义吗?如果有,恐怕也是教我如何快速地成为老油子,甚至青出于蓝。在行政中有个词语很形象,叫“站位”,如果没到那个岗位、没有那个成就,即使说出来也没有那种气场,但现实中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搞自我设计,自我扮演,且乐在其中。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现在的影视作品粗糙滥制,以商业利润为导向,哗众取宠,远远背离文化传播、表达真理的精神传承。须知影视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书本文化,因为它以一个更容易激发人们兴趣的形式“声光电的同步刺激”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不善加利用,它就是一把双刃剑,误人子弟,颠倒众生。在孩子没有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无意间看到的影视片段很容易在他们潜意识中影响他们,然而他们也很少经过思考辨别,而是直接采用它。这种“经验思维”简单粗暴,直接深入人心。
“养儿防老”一词,自古有之,但是我们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个成语。由于成语的简洁性,这个成语自然可以有很多解释,例如我们可以在这个成语中间加上辅助词,意思就变得具体起来。
比如“养儿是用来防老的”、“养儿还可以防老”,一个是目的,一个是结果,细微的变化,却是传统文化的扭曲。养儿是用来防老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母爱就得退出伟大的舞台,因为那是最大的功利,生儿育女只为了将来老有所依,这让子女天生就背负着债务人的包袱,自然就别谈什么创造了,因为一旦该豁出去拼一把的时候,一想到对父母的天然债务,变得犹豫不决,一辈子都挺不起腰来。
养儿还可以防老,这是养育儿女后的自然结果,但他不是目的,这和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没有债权债务一说。这就是“古人云”,我们常常不加以分析地去运用它,而是盲目作为经典。人的言语和行为必然要建立在逻辑上,这里的逻辑支撑必然是以前的经验,但是以前的经验往往就是“古人云”。
那是不是“古人云”就是纯粹的误导人呢?其实不然,就如前面所言,我们的行为和语言需要建立在自我逻辑上,然而这个自我逻辑大多数就是靠“古人云”引导的,很多时候对我们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颗明亮的眼睛,所谓的“古人云”则成为误导。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那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经验思维”呢?
不被“古人云”误导,那就要打破所有的逻辑结构,寻找一块崭新的净地,把问题放到净地上,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浑然天成。就拿对待父母的问题上,我并不需要“古人云”的“母爱无疆”来归正我的行为,也不需要“百善孝为先”来教导我该怎么做,我所想的是父母身体不适了,我会想办法医治,看到她们不开心了,我会针对不开心的原因加以开导。一个处于本心的行为,这种行为根本不需要思考,是本能为之。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王阳明的“良知”,人生而有之。
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的一个片段,李小龙突然把杯子扔向木村武之的时候,木村本能地接了过来。这里就是用了“本能”二字,既然是本能,也就意味着没有思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就需要清空各种欲望、固定思维,用本能的心去正视它,是非曲直,自然了之。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感性”这东西几乎充斥着我们一生,甚至决定了大部分成败——“感性”思维。
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感性”其实并非消极的词语,也不是纯粹的对待任何事物不加以任何思考。很多时候,由于我们人类的理性认知有限,当我们处于迷惘无助时,“感性”表现在有些人身上叫“第六感”,更能有助于我们作出较好的抉择。
我们撇除“感性”的广泛意义,回归到与“理性”的对立面,这正是我们此刻要提到的,也是阻碍我们变得优秀的绊脚石。
都说女生天生敏感,是个十足的感性动物,其实放眼社会,能理性思考的人少之又少,很多男生何尝不是感性思维下的牺牲品。当面对问题时,不管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我们“心”不动,肯定是不会有结果的,一旦开始动,我们必然会去寻找符合“自我逻辑”的道理,让思考顺沿着这条道儿走下去,这个度把握好,越贴近客观条件就越理性。而“感性”则是接触事物的那一刹那,大脑没有经过任何逻辑思考、更没有去克制而是随感而发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听风就是雨”,只能接触到事物的表面。
看到这里,如果用心的话,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这里所表达的“感性”是不是与上面的内容相矛盾,明明上文让我们随感而应,看到父母生病我们就知道去找良医,行动决策完全没有任何客观分析。其实这并不矛盾,上面的内容也不是教你不要去思考。相反,而是深度思考后的结果,是要让我们不要把心放在繁琐的外部干扰中,而是回到心灵至真至纯处,让至真至纯之心映照问题,自然能够油然而生出答案。而此处的“感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同上文说的“听风就是雨”,没有什么逻辑思考地作出相应表情或者动作。第二种是经过思考了,但是思考的不客观,比较容易受环境、人言、经验等的误导,这种“感性”在很多“自以为够理智”的人身上表现的较多。
例如,赌博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自认为理智”的人。当赌徒看到某一个点数多次出现时,就会想当然认为接下来不会再出现了,这样的思考显然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全凭主观臆想,虽然很多赌徒也知道这样是不科学的,但同样避免不了赌徒们趋之若鹜,这和赌徒们知道“十赌九输”但依然继续赌博一样的道理,永远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个人。
当抛出一个硬币的时候,如果前面几次都出现正面,人们就觉得接下来肯定会出现反面了,这是基于正反面各占一半概率的思维误解。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因为每一次抛出硬币的行为是独立的,根本不受影响,如果一定要有个接近1/2概率呈现,只能无限次地抛出硬币,但对赌徒来说,他们口袋很难支撑无数次的赌注。
每年出车祸的概率远远高于中彩票的概率,但人们总愿意相信自己会中彩票,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出车祸。
这些行为的背后看似合理,实质上很荒诞,这种看似经过脑子的“理性判断”实质和“听风就是雨”又有多大区别。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高冷”一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高冷”的诞生,但是能够表达这种意思的电视剧桥段不胜枚举。
作为一个电视迷,各种“高冷”情节自然历历在目。电视剧中,男生非常高冷,明明是一颗软弱的内心,却偏偏装得不识人间烟火,遇到喜欢的女生不敢过去搭讪,而是站在一旁漠然视之,好像自己的冷漠行为会让对方觉得帅气十足,当然呢!电视剧由于剧情需要,这种桥段基本都是以女生倒贴为过渡。
但是现实生活中呢?
多数情况下,除了个别胆大的女生外,失败往往是以男生的胆小而终结。正是这种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桥段,造就了一大批大龄单身青年,遇到自己喜欢的女生,不敢主动去追,或者遇到喜欢的男生,总是期待对方主动过来搭讪。在“感性”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情况是当喜欢的女生发过来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脆弱的男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不是有其它想法或者不喜欢自己,而不会去思考也许这就是对方一个随便的行为或者是逼迫你快点向她表白,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加理性思考的感觉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甚多。这就是在我们自以为理性的情况下作出了很多感性的事。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孙子兵法》从来不是“秘籍”,更不是教我们打胜仗的方法,准确的说是教我们不打仗的方法。所以在《孙子兵法》中“计算”被放在首篇,既然是计算自然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国家强大很难从战争中实现,除非“以大欺小”。战争一般来说都是越打越穷,比如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差点把汉朝搞亡国了。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些都是需要严格核算成本的,所以最好的战争就是不要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中讲究从计算中获胜,而不是“一招秘籍力挽狂澜、天降神兵、风水运势”等虚无缥缈的东西。计算本身就是一个更为客观的方法,然而试图信奉难以解释的运气和神灵,是有多不理性。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感性就是女生的专利,或者停留在“听风就是雨”的肤浅认识上,殊不知我们的生活、工作正在被感性侵蚀着。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第二章 掌控全局,必须学会跳出局外看局内

没有什么戏码比“坐山观虎斗”更让人闲情逸致,没有什么自豪感比“站着说话不腰疼”更让人意气风发,没有什么镇静比“稳坐钓鱼台”更让人有的放矢。
所有的快乐、豁达、安全感等,均来自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局外人”。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字数:13203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8-12-17 21:47:47

更新时间:2019-02-23 18:21:36

评论数:7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