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无雍2019年新作出炉,《愚蠢地进行思考》持续连载中·······

无雍2019年新作出炉,《愚蠢地进行思考》持续连载中·······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明朝自成祖后,太监权位甚重,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尤其重要。当皇帝不负责任、热心玩乐时,那批阅奏章的权力就落到了太监的手中,其凭借着皇帝的朱笔,可以无限扩大,所以司礼监的太监有内相之称。当年皇帝虽然不管事,但政事也大都交由内阁处理。隆庆死后,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秉笔太监冯保一心想做掌印太监,但遭到高拱反对,这一来两人就结仇了。隆庆皇帝死后,皇帝年幼,两位太后对冯保极为信任,于是冯保借机让皇帝提拔为掌印太监,而且掌管东厂。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冯保上台后,作为仇敌的高拱自然不愉快,所以紧锣密鼓地策动朝官上奏弹劾冯保。这两人一斗起来,最高兴是张居正。当时高拱是首辅,张居正是一直想将名位排在他前面的高拱挤下去,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他想出了斗蛐蛐的好戏。
他先与冯保套近乎,拉关系,称兄道弟。冯保贪财好物,张居正便满足他的欲望,让自己的儿子张简修送去珍贵礼物,以博得冯保的欢心。当冯保耗费大量钱财给自己营建墓穴后,张居正还不避肉麻,特亲笔给他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字里行间,高唱颂歌,从这点可以看到一个计策成功的关键不是那些让人听起来惊艳的地方,而是背后一些让人所不耻的细节桥段。
要知道,明代一开始便吸取唐宋两代宦官乱政的教训,前期对太监限制很严,太监名声不好。冯保见张居正与自己如此亲近,自然喜不自禁,视为知己,遇事常与张居正商议。而且在李太后面前大肆攻击高拱,却不断地为张居正唱赞歌。这就使张居正成功了第一步。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张居正开始着手第二步棋,他叫一死党扮作太监模样,混进宫去,在上朝的半路上装作要刺杀神宗,众太监拿住刺客。但无论怎样审讯,那刺客就是不讲谁是主使。冯保无奈,只好向张居正求教。张居正装腔作势地说:“这刺客扮作太监模样,分明是要嫁祸于您。在权要大臣中,您与谁有过节呢?”冯保想了想,权要大臣就只有张居正和高拱了。这时,冯保马上想起高拱对自己轻蔑的眼光和诽难。分明是他想要整死自己。于是回去继续审问。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回去升堂,冯保对刺客说:“我知道是高拱派你来的。只要你招出高拱是主谋,我便不杀你,还保你做官。”刺客急忙点点头,画押写供。两官太后和神宗见刺客招拱,都被激怒了,决定驱逐高拱。第二天,两官太后传令,召群臣入宫,要宣布一份诏书。高拱满以为是自己禅劾冯保的密奏发生作用了,正在下面暗自得意呢。等到宣诏时,方觉五雷轰顶:遭驱逐的竟然是自己!立马就双膝发软,瘫在地上。张居正还假作关怀,将他搀扶起来,送到殿去。就这样,高拱被解职回乡了,张居正便成了内阁首席。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一天,张居正又让刺客翻供。神宗听说刺客要翻供,亲自审问。刺客说:原先供词是一太监审问时教给自己说的。他指一下站在神宗身旁的冯保说:“就是他!”神宗怀疑冯保拿刺杀皇上的案子当儿戏,竟用来作打击政敌的圈套,心中生厌,自此也有些疏远冯保了。自此,张居正独揽大权,权倾朝野的时代到来了。
这样看起来,好像就是一些阴谋诡计,不就是骗了这边再骗那边吗!完全没看到神奇的影子。要知道,计策是用来达到目的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的,付出的成本越小,计策才是越显得高明。不然拿计策来干嘛,如果不过考虑成本的话,干脆撒了几百万两银子,天天找武林高手刺杀高拱和冯保岂不是更纯粹。但是越是简单的计策,需要周旋的地方越多,张居正昧着良心为冯保歌功颂德,这些都是对冯保人性的掌握,以及对自己人性的压抑。他还要承担刺客如果一旦东窗事发的后果,如果真的如此,恐怕张居正先除高拱不成,反倒促成高拱与冯保的联合,自己先下擂台。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把这个历史与上面两个例子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置身局外是要比对手更置身局中,不然就无法掌控局面。如果没有对人性深刻的思考,脑白金不会去做出如此简单但威力巨大的广告,航空广告如果不比客户思考的更深,固然也不会知道客户的思维重心会停留在目的地上,而不是坐飞机上,如果治疗师看不到病人心理深层次的想法,固然也做不到引导病人自我开悟。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人作出决定的三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性格刚强的人敢于冒险,作出抉择会倾向于冒险型,比如魏延,他建议诸葛亮出一只奇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就是最好的证明。性格谨慎的人倾向于安全保守,作出的抉择就会尽可能考虑成本,诸葛亮认为此举太冒险,只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最坏的结果也能保证自己不失败。什么样的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决策。第二个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情势所迫,不得不行,或者说是刀俎上的肉,怎么让它跑掉,魏延奇袭子午谷的计策实施不了,那是因为兵权不在他手里。姜维何等忠诚之人,但也不得不背叛魏国投降诸葛亮,那是因为权贵打压排挤,混不下去了,死倒还算最严重的事,最可恨的是死的冤屈,所以他选择投降诸葛亮。第三是什么对我们最有利,这个可以说是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啊。司马懿老练坚韧,他的谨慎程度不亚于孔明,多疑的潜在意思不就是谨慎嘛!但是为了能够一举拿下诸葛亮,他也不得不选择冒险去夺下祁山大营,虽然结果是被诸葛亮套路了,但是也可以充分说明一点,那就是“利”的威力。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君子不是不爱色,只是未遇着貂蝉。
归纳起来就是三点:
1.什么样的人;2.所处的环境;3.多大的利益。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以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例,诸葛亮率大军出川蜀北伐,与他对垒正好是老练坚韧的司马懿。司马懿号称天下第一善守大将,因为从川蜀出来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所以粮草一直是诸葛亮北伐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司马懿把城守的滴水不漏,诸葛亮也只好步步为营。在祁山安营扎寨后,诸葛亮心生一计,决定用自己作饵,钓司马懿这条大鱼,他和司马懿可谓惺惺相惜,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所谓天敌其实就是知己。”因为相互了解,司马懿谨慎且多疑。当然,谨慎的人肯定多疑,诸葛亮同样谨慎,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他谨慎,而司马懿也知道诸葛亮知道他谨慎。以这个为出发点,诸葛亮决定以自己为饵,轻车简从去往刚打下的武都抚慰军民。所谓轻车简从,分明就是找死,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诸葛亮的,只要逮到机会,肯定让诸葛亮去见刘备,诸葛亮知道此行多惊险,但他更知道司马懿的秉性,果不其然,司马懿探子探到这一消息,将此事禀报了司马懿。司马懿绝对是高手中高手,心想,“诸葛亮轻车简从去武都,这不明着找死嘛!但正因为这是明着找死,凭借诸葛亮那从不犯险的秉性,固然这是个陷阱,去往武都的路两边森林密布,藏个十万大军简直不是难事儿。但是这世间太聪明的人,往往被聪明误,诸葛亮把大军调往武都的路上,那祁山大营岂不是空营一座,这时杀他大营,岂不满载而归。”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司马懿本以为诸葛亮搞了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戏谑诸葛亮又当蝉来又当黄雀,我干脆来个不钻你的套,去攻你大营,没想到,司马懿还是当了螳螂。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攻进祁山大营时,被早已埋伏好的蜀军包了饺子。
如果诸葛亮不深知司马懿多疑且自认为对诸葛亮了如指掌,诸葛亮断然不敢把大军留在祁山大营,轻车简从去往刚攻下的武都抚慰军民。如果与诸葛亮对垒的是一个莽夫将军,这位将军定然亲派大军杀往诸葛亮去往武都的路上,因为他不会思考那么多,结局必然是诸葛亮及区区几百随从成为魏军刀下亡魂。但事实上,如果与诸葛亮对垒的是莽夫,那就更好办了,不用费这么多周折。有这样的计谋是基于司马懿这个人的性格,诸葛亮知道自己的小心谨慎早为世人所知,更不用说棋逢敌手的司马懿,于是利用这个“点”作为计谋的着力点,以自己作饵,轻车简从去往武都,让司马懿作出这样的反应:“认为诸葛亮以自己作饵,必然在丛林之中隐藏了百万大军,只要我反其道行之,届时杀往兵力薄弱的祁山大营,诸葛亮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聪明反被聪明误。”然而诸葛亮正好把大军放在祁山大营,等着司马懿来送死。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那就是司马懿会这样认为:“诸葛亮何等聪明,知道我对他了如指掌,会不会拿这点做文章,把饵放在去往武都的路上,把钩安在祁山大营。”如果司马懿这样思考,诸葛亮必然失败。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不过,任何事情只要未盖棺之前,都存在其它可能,即使有九分把握确定司马懿会上当,也会拿一分来思考其它可能性,毕竟诸葛亮不是神,三国中常用说的“尽人事,知天命”就是最好的体现。在这场心理较量中,所以还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不过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诸葛亮站位更高、思考更深一层,算到司马懿能够看破其用意,不去祁山大营,而是迎自己杀来,于是就真的把百万大军隐藏在丛林中,那么这下又该司马懿死了。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司马懿会想:“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是他也只是文官,并非武将,武将且常有贪生怕死之辈,更何况文臣呢!更凭借诸葛亮一贯作风,总是稳扎稳打、小心谨慎,小心谨慎的背后心理就是“畏惧”,所以不管诸葛亮怎么用计,他是断然不会真正拿自己作诱饵,把主力放在祁山大营的,因为一旦被识破,他恐怕就真的要去见刘备了。”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例举的这几种情况,其实可以依次循环下去,要么胜!要么败!双方胜败几率各占百分之五十,那较量又回到了起点,成为毫无意义的思考。
但是,一旦开始行动,结局就只有一个,胜或者败,那就证明双方的行为也只有一个。这里就引入另一个谋算依据,那就是哪种选择赢的可能性更大且更有利?
所以这里我们引用一个新鲜的名词,那就是风险“止点”,这个点就是不管司马懿想到的是哪种情况,最后作出的行为一定取决于两种风险的大小,止点偏向于哪边,就会阻止想法向那边偏移,自然会选择另一边。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我们进一步分析,当司马懿在面临“杀往武都路上和杀往祁山大营”两种可能时,他会怎么选?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在没有引入“风险止点”这技术之前,我们会陷入计谋的“无限覆盖”中,简单的表达就是,“我想的是对方应该往右,但如果敌人知道我知道他们是往右呢!那他们应该往左就对了,不能被我猜到,但如果敌人又在想,有可能我更知道他们知道我知道他们是往右,那么敌人肯定就往左,略。”这样就陷入了思考的无限覆盖,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思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引入风险止点,就能知道往那边的胜算概率更大。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畏惧死亡”就是司马懿的风险“止点”,所以他会更偏向于第二种心理,那就是诸葛亮作“假饵”,数十万大军必然藏匿丛林之中,这也正是诸葛亮所提前预料的。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这场心理较量的最后结果是司马懿大败,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说出这样一句话,“我自恃也是个垂钓高手,可哪有这样下钩的呀!饵在武都那边,钩却安在大营这里。”普天之下,这种离奇的计谋也只有对司马懿有用,天才和鬼才之间的较量,输也输得如此脱俗!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时间:2019-02-23 18:21:36
在敌后建立根据地,不断扰乱鬼子作战计划,为八路军主力刺探情报、牵制力量,让鬼子腹背受敌是抗日游击队的家常便饭。在一次鬼子的驰援中,华南抗日游击队在进山的第一条路上铺满了各种路障,并且竖起牌子写着五个大字——“此处有地雷”,这让小日本鬼子可如何是好,是相信有呢?还是认为八路军就是吓唬人的!两种可能都存在,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绝不是国人的专利,而是人的共性,这是基于人们对“风险最小化”的执着。于是鬼子开始认真排雷,结果花了足足半个小时,发现一个雷都没有,两句“八嘎”之后,继续开赴前进。
到了第二处,又遇到同样的情况,这个时候,日本鬼子开始思考了,只要脑子不是长在屁股上的都会去想这次是不是又和上次一样的骗局,当然也可能存在前面只是诱饵,用来迷惑他们,这次肯定就是真家伙,于是鬼子头儿舞着指挥棒,命令士兵再次排雷,结果又花了半小时,发现又是一个雷都没有!鬼子头终于想通了,原来“土八”肯定没有武器弹药,就是瞎咋乎的!于是又开赴前进。

楼主:无雍沉思日记

字数:13203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8-12-17 21:47:47

更新时间:2019-02-23 18:21:36

评论数:7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