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国人的出国留洋 哈哈镜

国人的出国留洋 哈哈镜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这张图怎么这么大呢?貌似通俗而不忠的读物,我说的是译本!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注意看,封面连小幡的名字都搞错啦!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唐荣浩 Tong Wing Ho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政府官员
唐荣俊 Tong Wing Chu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商人
吴其藻 Woo Kee Tsao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铁路官员
谭耀芳 Tan Yew Fong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早年病逝
黄耀昌 Wong Yew Chong 广东香山 13 铁路官员
刘玉麟 Liu Yu Lin 广东香山 13 外交官
盛文扬 Shen Mou Yang 广东香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陈金揆 Chin Kin Kwai 广东香山 12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陈绍昌 Chen Shao Chang 广东香山 13 早年病逝
陈福增 Chen Fu Tseng 广东南海 14 早年病逝
梁金鳌 Liang King Ao 广东南海 11 早年病逝
陶廷赓 Tao Ting King 广东南海 12 电报局长
潘斯炽 Paun Sze Chang 广东南海 11 工厂厂长
林联辉 Lin Yuen Fai 广东南海 15 医院院长
林联盛 Lin Yuen Shing 广东南海 14 服务于电报界
冯炳忠 Fung Bing Chung 广东鹤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梁丕旭 Liang Pe Yuk 广东番禺 12 外交官
邝炳光 Kwong Pin Kong 广东新宁 13 矿业工程师
邝国光 Kwong Kwok Kong 广东新宁 13 海军军官
沈寿昌 Shen Shao Chang 江苏上海 11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陆德彰 Lok The Chang 江苏川沙 13 服务于电报界
吴焕荣 Woo Huan Yung 江苏武进 13 电报局长
周传谏 Chow Chuen Kan 江苏嘉定 11 铁路工程师
周传谔 Chow Chuen Ao 江苏嘉定 13 军医
朱汝淦 Chu Yu Kin 江苏华亭 11 军医
金大廷 Kin Ta Ting 江苏宝山 13 军医
王仁彬 Wong Yen Bin 江苏吴县 12 早年病逝
沈德辉 Shen The Fai 浙江慈溪 12 早年病逝
沈德耀 Shen The Yew 浙江慈溪 14 商人
黄祖莲 Wong Chu Lin 安徽怀远 13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在美国新英格兰工业重镇的机器声中,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的陪伴下,中国幼童在一天天地长大。中国学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的中学学习,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美国人惊叹不已。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二十二名进入耶鲁大学,八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一人进入哈佛大学,三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迅速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学习。


【美国的“自由厅”】
当他们平时性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便都和旧教育的规范不合,当孩他们脱去长袍厚靴,穿上运动装,当他们学会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日甚一日地爱上异国的文化习俗,他们已经身不由己踩到了危险的禁区边界……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容闳带到美国的第一批幼童,右一应该还是那首牛小先生!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这批70年代初派往美国留学的120名中国幼童,除26名病故,其余94名于1881年分三批遣返回国

晴天霹雳!

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即遭到社会的谴责,当时的《申报》写到: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回国后的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他们历经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海战……当年,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西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国之后,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二十世纪初年,在灾难深重的中国,留美幼童--这些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们是否已经成为李鸿章的陪葬,将永远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


晚清政坛的变化,使得这批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曾经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这一批留美学生,在20世纪初年,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1919年,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群在号称在民主、科学国度长大的留学生显然已经被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的新青年们遗忘。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他们不但会被人看成前清遗老,还有洋奴之嫌,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他们谢幕的时间了。
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留美幼童 (纪录片)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留学生在波特兰市上兵操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腐朽的清王朝派遣的事情,如此告终,可谓自毁长城……



[容闳]第三集 幼童留美: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留美幼童团队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参展者李圭亲眼目睹幼童风采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友谊第二比赛第一 2017-03-28 10:53:34
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呵呵。近代历史上唯一狠狠修理过日本的就是袁世凯,在朝鲜,当然也顺便修理了俄国。二十一条是日本想趁一战德国无暇东顾打算独占山东,结果袁就是一个策略,拖,因为当时国力不行没法开战,现在想想开战不一定必败,但民国初立马上就和强敌在本土开战对我们国家害处太大了,军费天文数字,打坏坛坛罐罐都是我们的损失。所以袁政府就是打太极,对日本不正式拒绝,大家就是挤牙膏似的谈,一直谈到满城风......
-----------------------------
佐藤铁治郎的书,应该是赞赏者真正的赞美诗篇。我们在里面除了看到曹操一样的雄才大略而又并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还能看到什么?
国内很多的袁世凯传,出口就是否定这位民国第一正式大总统!貌似他们很懂,比日本人还高明!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继续说袁世凯。



袁世凯临终为自己做了副挽联: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http://www.laoren.com/lrbmw/2015/438233.shtml
这则网文下面的照片不是袁世凯!


从日本国内的议论看,东洋也非常忌惮这位袁大头先生!

袁世凯遗嘱:我死了 为日本去一大敌(图)
发布时间:2015-07-07 09:53:15 | 来源:人民网


纵览袁世凯的一生,确曾是日本的一个大敌,但日本更是他的大敌。当年驻戍朝鲜时,他两次把日本人赶出了朝鲜,被日本人视为大敌。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便如一片阴霾一样笼罩在中国大地上,对许多具体而微的人和事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拿袁世凯为例,至死都把日本当做一个大敌,耿耿于怀,甚至死不瞑目。而袁世凯之后的六届北洋政府元首中,除黎元洪归隐、冯国璋早逝外,其余四人即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均受到日本人的“重点关照”。





曹锟也多次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1938年郁郁寡欢地死在天津租界内,他的爱将吴佩孚则于翌年被日本牙医害死。至于张作霖,则因拒绝继续与日本人合作,而被炸死于皇姑屯。

这些人均在最后关头秉持民族大义,拒绝与日本合作,故被日本人视为敌人,因此,他们的死,都可以说是“为日本去一大敌”。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幼童轶事 李圭笔下真情流露

首批幼童留学美国的第四个年头,1876年,正值美国建国百年庆典,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工商界人士李圭前往参观。其回国后出版的《环游地球新录》,记载了幼童在美国留学的情形,十分珍贵。他首先在展馆看到了幼童们在美国的学习成绩:
展馆有几处地方“专门陈列各国学校、书院教授的各种课程和学生作业,比较优劣。目的是让学生们来参观时,能够自省一番,使勤奋者有所鼓励,懒惰者有所警觉,从而互相勉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国幼童的课程作业陈列在哈佛书馆。我观赏了他们的绘画、算学、人物、花木等等……”他还阅读了幼童们写的“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记》、《美国地土论》、《风俗记》等,但“策论”后面的洋文他看不懂,问翻译,得知那是拉丁文,“幼童们在哈佛读书两年,等于在香港学习5年,可见教与学都非常用心”。

在展馆内,李圭遇到许多前来参观展览的幼童,他们“在千万参观者中言谈自如,行动优雅,毫无怯态。他们的穿着很像洋人,可外面罩着一件短褂,又是中式的。他们见到我,很是亲近,谈吐颇有外洋风派。年纪小些的,有女教师带领参观,指物与观,应答如流,而师生亲爱之态,情同母子。我拉住一个年纪大些的幼童,问他来此参观,可有收获?他说:‘世界各国的东西,都集中到这里,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中的器物和制造原理,我们都可以学习之,仿效之。还有,世界各国都有人来到此地,机会难得,互相交往切磋,增进友谊,这好处就更大了。’我问他们想家吗?答:‘想也没用。只有一心一意在这里读书,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
我又问他们为何穿洋装。答:‘这是在国外,不改装有时不方便。可我们并没坏了规矩,辫子还留着,也决不加入洋教会。’听其言,简洁有理,我很高兴。我中国人学了西学,前途正未可限量。”

这样的《环游地球新录》让人看了高兴!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林纾吧 2017-03-28 10:45:04
唐绍仪 Tong Shao Y i 广东香山

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
-----------------------------


1874年赴美留学前,唐绍仪(右)与梁如浩(左)合照。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放洋的中外合璧佳话。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美国夫人玛丽•凯洛小姐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中国才子监督与美国佳人



这是怎样的浪漫传奇?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容闳自传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y life in america and china

这就是《西学东渐记》的原著?真是奇妙的英汉对弈译书!
楼主:林纾吧  时间:2020-09-29 20:47:45


楼主:林纾吧

字数:1889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3-24 23:53:00

更新时间:2020-09-29 20:47:45

评论数: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