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有趣的是,当时南京政府尚不知道杨虎城也是西北事变的发动者之一。作为代理行政院长的孔祥熙竟然还希望通过冯钦哉的关系,托杨虎城来“营救介公脱险”。
这个目的当然无法达到。不过经过冯钦哉这么一倒戈,西安东面防守再无屏障可言,中央军东西夹击古都之势已成。
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挫失,使张杨倍感压力,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外界的支援,哪怕是声援也好。
西安事变之前,张杨曾通过各种途径试探过各路诸侯对蒋的态度。当时这些大小诸侯的表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深恶痛绝,尤其是对那个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
看那样子,如果有条件,他们发动兵谏的劲头绝不比张杨来得差。
事变发生的当天,张杨发布全国通电,就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纷纷响应。
可是他们在关键时候却走出了一记错着。
在那份八项抗日主张的全国通电后面,他们除自己署名以外,还甭管愿意不愿意,又把被扣的中央要员的名字都一古脑写了上去。
此举原本是要增加通电的份量和气势的,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几乎把人心都给弄乱了。
看到通电的人少不得在心里嘀咕:难道除了老蒋是坏蛋,其他人包括那些中央大员都是好人?或者说,我们和南京政府以及中央军仍然是一道儿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立场该往哪儿摆了。
电报发出后,第一天无人应声。
第二天,宋哲元率先作出了答复。
在这之前,他曾专门召集手下的谋臣武将进行商议。
曾几何时,老蒋曾希望能用秦德纯来影响宋哲元,可却一直未能如愿。不过功夫毕竟不是白下的,秦德纯可以在萧振瀛在时,跟宋哲元咬耳朵,说萧某如何“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他自己却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坦白承认,原来他受老蒋的影响也不小,尤其是那次在庐山“推诚相见”的谈话,令他大受感动,实际上也是很想“以国士报之”的,只不过时机未至罢了。
现在时机显然到了,因为自从萧振瀛被迫离开后,第一军师的宝座就非秦德纯莫属,宋哲元最听他的话了。
在观察众人特别是宋哲元的神色后,秦德纯先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要说老蒋啊,这两年的有些做法确实不咋的。
但是——
如果他真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情况就更糟了,因为国家没人统领,只会四分五裂。
秦德纯的潜台词一听即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蒋在,我们老睡不好觉,怕他“削藩”,但要是他不在,一旦日本人打过来,光靠29军去顶,那就可能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了,还“藩”什么“藩”。
秦德纯的话确实说到宋哲元的心坎上去了。对啊,怕的就是这个。
宋哲元给张学良发来电文,上面没有一个字的支持或者同情,全是“忠告”:“忠告”张学良确保“委员长”安全。
他的屁股完全挪到南京政府那边去了。这样的电报真是看得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不过,到此时为止,张学良仍然相信有一个人一定会支持他的。这个人就是老阎。
(74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苏涂涂 回复日期:2010-06-28 20:24:33
虽然不想说,可还是忍不住要指出老关的不足。怎么老不写日期呢?(绝非指责,不要生气)
南京开会哪一天?轰炸关中哪一天?洛阳之变哪一天?潼关倒戈哪一天?事变结束哪一天?非科班出身的诸公真的都清楚吗?
现在单线叙述还不打紧,77之后,叙述一旦由单线变多线,华北华中华南事情一起来,不写日期的话,肯定有人会晕头转向。
————————————————————————————
时间上大的方面都有标注,特别是后来加入了民国的编年。不过因为不是专门的学术文章,亦有别于一般编年史,其节奏变化主要还是由争端的解决过程和人物的表现来串连的。西安事变的这几段都是在几天之内进行的,标的过细恐有害文意,读起来也可能不会太顺畅,但我会遵兄意见,在这方面多注意,能标注的尽量标注。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还记得一起“犯颜直谏”,流着眼泪说“我们自己干吧”的动人情景吗?
少帅甚至认为,在兵谏这件事上,自己与老阎是形成了一种神交默契的。
果不其然,到第三天,总算又盼来了复电,而且真的是老阎从山西发过来的。
真够哥们。
打开函电一看,张学良的手发抖了。
不是激动,而是给气的。
宋哲元不过是“忠告”一下,老阎却几乎是在教训人了。
电报上一共提了四个问题,问了五个“乎”,集中在一起,就是说张杨扣蒋的行为,完全是在“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动”。
你们闯了这么大的祸,看你们怎么了结(“何以善其后乎?”)。
通篇没有支持,没有理解,没有同情,全是一副兴师问罪的嘴脸。本来应该是最大的同盟者,却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最强有力的反对派。
宋阎的电报一问世,立刻影响了一大片。
除四川的刘湘尚态度暧昧外,起先驻足观望的广西李白、云南龙云、山东韩复榘都赶紧跟进,发电表示支持南京政府。
不过韩复榘却在里面玩了一招滑头,明里拥蒋,暗里却又发一份密电给张学良,说“服从副司令,愿效前驱”。
韩复榘背地里在打着什么主意,张学良又岂能不知。这种两面派的手法,只会让他更感伤心和气愤。
以前,我想跟着老蒋干时,你们全劝我不要“愚忠”,而且一个个信誓旦旦,说要反蒋到底,好,我如今带头反蒋了,怎么样,你们却全哑巴了,甚至喝我的倒彩!
他终于看透了这些人的用心,其实加起来就是两个词,一个词叫虚伪,一个词叫自私。
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只有两种似乎跟朋友搭界的人,一种叫出卖朋友的人,一种叫被朋友出卖的人。
张学良倍感痛苦。他已经发现,在这场多方博奕中,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主角,而只不过是一枚棋子,一枚无法决定进退的棋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4日,经过会晤交谈后,端纳致电南京,表示张学良有意请孔祥熙和宋美龄一道去西安。
在“亲友团”看来,这应该是“一周大限”到来之前,第一个让人欣喜的好消息了。
孔宋都愿意应邀赴西安之行。可是主战派马上就不让了。
端纳的电报可信吗,这老外以前是张学良的顾问,别是他们串通好了来诳咱们的吧。
他们是不是想通过这种办法,把我们的代理行政院长诱过去,然后多出一个重要人质,从而加重他们谈判桌上的份量呢?
至于蒋夫人,也一样,请是假,诱是真,去西安只会“加以拘禁”,多个人质而已。
不可不防啊。
见遭到拦阻,宋美龄大为着急,坚持端纳十分可靠,张杨并非诱骗,自己非去不可。由于言语过于激烈,她也顾不得再扮什么端庄淑女了,几乎是捡着手榴弹就扔,什么厉害上什么,就差没脱口骂娘了。
(74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争论归争论,宋美龄也感到,孔祥熙如今身份不一样,老蒋不在,就是名义上的最高首脑,万一真的又被扣住了,那就太难看了。于是,她在随后和端纳的联系中,便提出,自己排除万难,一定会来,但是孔祥熙身体状况不行,“医生坚嘱”不能坐飞机,能否用宋子文或者顾祝同这些人代替。
西安方面答复:同意。
宋美龄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和平营救,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但这并不表明后面的事顺利了,相反更为棘手。
由于仍然得不到任何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老蒋尚存活人世,南京的军人政客特别是主战派的心情越来越焦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6日,南京政府发布对张学良的讨伐令,何应钦就职总司令。此后,刘峙被任命为东路讨逆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东西两路部队各集结10个师,可谓重兵压境。
虽碍于“一周大限”,步兵暂时未动,但洛阳集中的空军已经待命出发。
消息传出,西安城内一片混乱。
此时在张杨方面,实际上只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力量足一点,有3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在陕甘可用于抗衡,杨虎城的第17路军兵力本来就很单薄,一共才2个军,在冯钦哉军倒戈之后,仅剩孙蔚如军聊以维持。
置身这种强大外部压力之下,担任西安卫戍任务的第17路军开始出现不安,一些人指责张学良,认为是他把大家带入了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还有人声称,只要中央军有一颗飞机炸弹落进西安城内,就铁定会先毙了姓蒋的。
看起来,老蒋小命要玩完了,即使不在飞机轰炸西安时“中奖”,也可能被愤怒和惊恐弄得不知所措的官兵给处死。
关键时候,老天拯救了他。
下雪了。
飞机无法越过华山。
西安是轰不成了,但炸弹也没有带回去的道理,飞行员在回去的路上,就一路走一路扔,结果,洛阳至渭南一带,“被轰炸者已不胜数”。
此时张杨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外面重兵围困,即将兵临城下,内部也充满乱象,每每让人惊心。
张学良决定出面劝说和感化老蒋。
老蒋原先由第17路军卫队营负责看管,由于担心他的安全,张学良便把他接到了东北军控制范围,每天好茶好饭好招待,一有空就向他诉说自己发起事变的初衷,说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但老蒋的态度总是有如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他怎么可能再给对方好脸色看呢。
一个月前,才刚刚办完五十大寿,全国开庆祝大会,献飞机的献飞机,唱赞歌的唱赞歌,激动之余,他亲笔写下了一篇妙文,谓之“五十生日之感言”,副标题是“报国与思亲”。
那个时候的他百感交集。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是多么不易,你看,往南,迫走红军,经略西南,压服闽变,搞定两广,往北,慑服老阎,震住商震,吓退韩复榘,拉住宋哲元。
这还只是对内,对外则要在打又打不得,和又和不成的情况下,与日本明争暗斗,斗政略,斗战术,斗心机,乃至无所不用其极。
(74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林间秋日 回复日期:2010-06-29 17:19:09
潼关者,古之函谷关是也
==========================
捉个虫子,潼关和函谷关好像是两个地方,呵呵
——————————————————————————
这里确实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惭愧之至。不知受什么时候的影响,脑子里老是把潼关和函谷关记成一回事,实际不然。正确的应为:函谷关在河南境内,秦汉时期确为关中最后一道关。但东汉以后已废驰,其险关地位交给了潼关,后者位于河南。二者只是在一条纬线上,比较近而已。近代但讲潼关,而不讲函谷关。
特此更正。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请假条
明后两天(6月30-7月1日),因有事在身,暂停更新。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真个是仇敌满天下,没一天能消停的,如果神经略微脆弱一点,就非得像那个汪精卫一样落荒而逃,跑国外去养病不可了。
但这一切,他都熬过来了,忍不住自己都要佩服一下自己:收拾天下,舍我其谁?
在杀伐果敢的同时,貌似坚不可摧的老蒋却还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感性一面。他常常会像黛玉葬花那样,感怀自己儿时丧父的不幸,这就是作为一个“孤孽子”的“思亲”。
然而不管多难,他仍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完成“武力统一”:走到现在,离目标只是几步的距离而已,再使一使劲就能跳过去了。
父亲在天之灵会赐我力量的,所以“思”了“亲”以后,他要接着“报国”。
西安事变却在他完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从背后给他狠狠一击。那感觉犹如在半空中摔落下来,摔得体无完肤,满身伤痕。
事变当晚,到处都是啸叫的子弹。转眼之间,他的秘书死了,警卫死了,叔侄死了(蒋孝先称蒋介石为叔公),而他自己,只是侥幸未被流弹射中,才在穿着睡衣,腰部摔伤的情况下,被从山洞中“请”了出来。
这是一个冰冷剌骨,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之夜。
在被执进入西安城时,一个叫唐君尧的东北军将领看到他,忽然一边敬礼,一边落下泪来,说两年前我曾经在庐山受训时见过您老人家,不意现在“苍老多矣”,国家不可一天没有“委员长”,善自珍重吧。
老蒋当时没有说话,但西安事变后,曾特许唐君尧到溪口谒见张学良,并亲口对唐君尧说:你对我的那份情谊,我永世也不会忘记。
在刚刚被抓住的时候,蒋介石并不知道第17路军也参与了“叛变”,所以还在为杨虎城担着心哩。
可是在被押送路上,却意外地看到西安城内的士兵竟然都佩有“17路”的臂章。
第一感觉,仍然不是第17路军参与事变,而是杨虎城危矣。
因为昨天晚上他宴请东北军和第17路军将领时,杨虎城并未露面。
现在一想,是了,一定是张学良这小子先一步用请客的方式把杨虎城诳了过去,然后将其扣留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当兵的会戴“17路”的臂章呢?
老蒋给自己找出的解释是,那是东北军缴了第17路军官兵的枪后,换了他们的衣服,出来掩人耳目的。
所以一开始他几乎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到了来劝他的少帅身上,为此,张学良又哭了好几次鼻子。
两天之后,老蒋才知道,原来杨虎城也“叛变”了。这才想起,将入西安前杨虎城对他承诺的那些话,原来全是为了蒙蔽他,以便将其瓮中捉鳖。
对于天天对别人讲仁义礼智信那一套的老蒋来说,无论是自尊心还是自信心,如今都已到了不堪的程度。
(74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对张学良的愤恨终于匀到了杨虎城身上,尤其在前者为了顾及他的安全,与来西安的端纳一起,力劝他搬至东北军驻地时,这种感情更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
张学良说,端纳都来了,相信我,我一定会送“委员长”回京的。
老蒋喜出望外,好啊,什么时候启程。
张学良拿出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事变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要放你走,总得对方方面面有所交代吧。
请你签个字。
老蒋的心喀噔一下又沉了下去。
对于张杨来说,此字一签,西安之围立解,而当初起兵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老蒋如果签了这个字,就等于宣告“武力统一”的计划被迫中止,对于这一点,他实在不甘心。同时,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自己一天到晚,开口成仁,闭口取义,到头来却可能被外界说成是在“叛将”的枪口下,被迫答应了对方提出的条件,蒙羞且不去说他,关键是以后可能会被政敌们抓住把柄,在国民党内永世不得翻身,而后者是老蒋万万不能答应的。
所以老蒋说,字我不能签,要不你打死我吧,我还能落个好名声,所谓“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是也。
他还不是光这么说说的,连给老婆的遗书都写好了,准备让人带给宋美龄。
从这份遗书上可以看出,蒋宋两口子的感情还真的不错。老蒋在遗书后面特加一语,让宋美龄无论如何不要来陕西,以免遭不测。写完后他怕被没收,又特意让去南京的信使背了两遍。
张学良知道后,干脆连人带遗书都给扣留了。少帅此时已从端纳嘴里了解到,南京城里只有宋美龄等少数人是主和的,其势力远远不及主战派,遗书送过去,再加上一句劝告自己老婆不要来西安的话,那不是给主战的那些家伙送去加快动武步伐的口舌吗?
老蒋本来是准备等死的。
但是有一天他看到张学良“形色苍白”,脸都变了颜色,情知有异。
一问,原来是南京政府发布了讨伐令,飞机轰炸渭南,差一点就要来空袭西安了。
张学良是这么说的:完了,本来这两天就准备送你走的,给中央空军在渭南那里一炸,大家都巨愤怒,看来暂时走不成了。
论心机和算计,张学良毕竟不是老蒋的对手。寥寥几句话,老蒋已经从中听出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他认为,外面逼得越紧,里面的人才会越安全,如此说来,自己性命应该是保住了。
张学良希望老蒋即使不签字,也能再写封信到南京去,但不是送“遗书”,而是“去函停战”。
可是老蒋铁了心不让一步。
少帅拿这老头子没有办法,吓又吓不住,骗又骗不了,只好去找那些被扣的大员们。
一见面就说:这两天何应钦攻得太急,两军已经打起来了,我们这边还伤了人,我得去前线指挥,这两天没工夫来陪诸位了。
看这些人一个个装痴作呆,眼神空洞,张学良情急之下,只得又跟上一句厉害的:要是姓何的还是不断进攻,我就只好请“蒋先生”和你们一起转移个地方了。
(74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后面这句话甚是吓人,隐含的意思让大员们没一个再敢坐着不动了。
不就是想让我们帮你退兵吗?何必绕这么一个大圈呢。
陈诚实话实话:这事你找我们没用啊,你应该让“委员长”跟何应钦说。
在张学良看来,这句纯属废话,我要能搞定老蒋,还来找你们这帮滑头干什么。
你们得另给我出一个主意出来才行。
关系大伙的生死,蒋百里及时站了出来。
前面提到过“两个半军事家”,居于首位者,即为蒋百里。
民国兵学家,蒋百里诚为第一。这位“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另两位为蔡锷和张孝准)、保定军校校长,虽然在实际指挥军事时,也没打过什么太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仗,但论起纸上谈兵的战略问题,却实在没几个人能超过他的。
这道理大概跟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的区别差不多,前者像霍金那样,就算完全瘫痪,坐在轮椅上,只要两只眼睛能眨巴,也一样能捉摸出世界上最高深复杂的物理理论来。
蒋百里原本是在北洋体系中混的,他给袁世凯当过军事参议,做过吴佩孚的总参谋长,甚至也跟过孙传芳。后来蒋唐战争,他又帮着唐生智来反蒋,当然最后还是败了,并因此锒铛入狱。
老蒋那几年正瞪大眼睛四处招贤与能,当下也顾不得蒋百里曾经屡次跟自己做对,很快就将其从牢子里给放出来,并拜之为上卿,咨之以“当世之事”,也就是筹划国防大计。
当时在老蒋周围搞国防框架的,实际就是三个人组成的一个草头班子:蒋百里负责“形而上”,弄第一期国防计划以及考察国外军事这些内容,朱培德则和唐生智等人负责“形而下”,组织整军备战以及督建国防工事。
蒋百里是搞战略的,平时跟老蒋相处的机会也很多,对后者的心思总能揣摸个七不离八。
不是老蒋不想对何应钦喊话,只是他不能跟张学良两个人搭成这样的协议,而如果换一个方法,让他的部下,也就是关在这里的大员们对他予以“劝进”,则另当别论。因为只有如此,老蒋才能既有台阶可下,又不致给他未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蒙上一层阴影。
蒋百里对张学良说,要不这样吧,你去跟“委员长”讲,我要去看他,他一定会答应的,到时我再借机行事。
张学良对老蒋一讲,后者果然点头同意。
于是,张学良便先陪着蒋百里去面见老蒋。这是老蒋“落难”后与被扣大员们的第一次相见,君臣此时重逢,自然是不胜唏嘘。
蒋百里开门见山,说到了“去函停战”的事。知道老蒋又要做大义凛然状,赶紧提醒他注意一个严重后果——
如果中央军攻得太急,将“促之中变”,西安城里会出现内乱。
蒋百里的这句话,马上击中了老蒋的要害。
是啊,你想过没有。张杨虽然投鼠忌器,一时不能拿你怎样,但外部压力如果大到一定程度,他们极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下面的官兵万一被逼急了,可不会像他们的长官那样客气。
(74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后面这句话甚是吓人,隐含的意思让大员们没一个再敢坐着不动了。
不就是想让我们帮你退兵吗?何必绕这么一个大圈呢。
陈诚实话实话:这事你找我们没用啊,你应该让“委员长”跟何应钦说。
在张学良看来,这句纯属废话,我要能搞定老蒋,还来找你们这帮滑头干什么。
你们得另给我出一个主意出来才行。
关系大伙的生死,蒋百里及时站了出来。
前面提到过“两个半军事家”,居于首位者,即为蒋百里。
民国兵学家,蒋百里诚为第一。这位“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另两位为蔡锷和张孝准)、保定军校校长,虽然在实际指挥军事时,也没打过什么太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仗,但论起纸上谈兵的战略问题,却实在没几个人能超过他的。
这道理大概跟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的区别差不多,前者像霍金那样,就算完全瘫痪,坐在轮椅上,只要两只眼睛能眨巴,也一样能捉摸出世界上最高深复杂的物理理论来。
蒋百里原本是在北洋体系中混的,他给袁世凯当过军事参议,做过吴佩孚的总参谋长,甚至也跟过孙传芳。后来蒋唐战争,他又帮着唐生智来反蒋,当然最后还是败了,并因此锒铛入狱。
老蒋那几年正瞪大眼睛四处招贤与能,当下也顾不得蒋百里曾经屡次跟自己做对,很快就将其从牢子里给放出来,并拜之为上卿,咨之以“当世之事”,也就是筹划国防大计。
当时在老蒋周围搞国防框架的,实际就是三个人组成的一个草头班子:蒋百里负责“形而上”,弄第一期国防计划以及考察国外军事这些内容,朱培德则和唐生智等人负责“形而下”,组织整军备战以及督建国防工事。
蒋百里是搞战略的,平时跟老蒋相处的机会也很多,对后者的心思总能揣摸个七不离八。
不是老蒋不想对何应钦喊话,只是他不能跟张学良两个人答成这样的协议,而如果换一个方法,让他的部下,也就是关在这里的大员们对他予以“劝进”,则另当别论。因为只有如此,老蒋才能既有台阶可下,又不致给他未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蒙上一层阴影。
蒋百里对张学良说,要不这样吧,你去跟“委员长”讲,我要去看他,他一定会答应的,到时我再借机行事。
张学良对老蒋一讲,后者果然点头同意。
于是,张学良便先陪着蒋百里去面见老蒋。这是老蒋“落难”后与被扣大员们的第一次相见,君臣此时重逢,自然是不胜唏嘘。
蒋百里开门见山,说到了“去函停战”的事。知道老蒋又要做大义凛然状,赶紧提醒他注意一个严重后果——
如果中央军攻得太急,将“促之中变”,西安城要乱起来的。
蒋百里的这句话,马上击中了老蒋的要害。
是啊,你想过没有。张杨虽然投鼠忌器,一时不能拿你怎样,但外部压力如果大到一定程度,他们极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下面的官兵万一被逼急了,可不会像他们的长官那样客气。
(74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因为系统的原因,又导致重发了,抱歉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看到老蒋的脸色有所缓和,蒋百里又不失时机地递上话来。
我们都晓得“委员长”是不怕牺牲的,可是我们得想想,倘若战端扩大,老百姓就倒霉了,西北就遭殃了,国家就又分裂了,为大局计,还是彼此留一点回旋余地为好。
后面这些话入情入理,即维护了老蒋的面子,又给他指出了另一个更严重后果:一场内战将会因此全面爆发。
面子有了,脑子也清醒了,接下来就是做具体技术分析。
蒋百里的意思,是请老蒋写封信给何应钦,告诉对方,自己不久就可以回南京了,让中央军不要再急着发动进攻,至少得先把飞机轰炸给停掉。
老蒋老谋深算,摇了摇头,很难做到。
信我可以写,但南京那边会相信吗?毕竟我现在人还没放出来。
再说了,究竟停战几天呢,或者说,可以在几天之内放我回京。如果是两三天问题当然不大,但张杨的要求是得七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缓兵之计,何应钦又岂能识不破,而这样的要求,我也肯定不能提。
老蒋要人家两三天内就放他走人,张杨又不答应。蒋百里只好劝他: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总得派一个人到南京去传递消息才好。
老蒋仍然摇头。
又卡在那里了。
躲在屋外的张学良非常着急,此时也顾不得隐身了,直接跑进房间告诉老蒋:前线正在冲突,如果中央军继续进攻,我们只好“向后退却”了。
这话吓住过部分大员们,却吓不住老蒋。
老头子犹如高僧坐惮,始终“置若罔闻”。
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作出了让步,同意老蒋按停止轰炸三天的口吻,给何应钦写信,并由蒋鼎文负责带至南京。
端纳闻讯,立即致电南京,告知这一消息。
听说老蒋要何应钦停止轰炸三天,主战派中无人肯信,并且声称,只要老蒋一天不离开西安,他们就一天不能接受这样的命令。
就算命令是真的,谁又能证明,它不是出自于张杨的胁迫呢。
我能证明。
蒋鼎文一回南京,就把在西安的详详细细经过给大家说了一遍。听到中央大员特别是蒋百里这样的大军事家也都赞成停战,众人才相信命令确实是老蒋亲笔所写,并出自其本意。
那就停三天吧。
停是停下来了,但是僵局仍在,不知如何才能予以打破。
要“政府”和“叛逆”直接面对面谈判,主战派那里根本通不过,即使和平派的政客们也觉得不能丢这个面子,所以要想破局,只能找中间人进行斡旋调解。
这时朝野有一种舆论,认为西安事变可能是苏联暗中策动的,孔祥熙急得没法,竟然想起要让苏联政府来做中间人。
苏联事前对西安事变毫不知情,为了避嫌,第一时间就在党政机关报《真理报》、《消息报》上发表社论,谴责张杨,以撇清自己与此事的关系。
现在南京突然提出要他们介入,只好两手一摊,这都哪跟哪啊。
因为当年的同江之战,我们跟张学良是结怨的,这些年都没什么联系,如何帮你们斡旋?
(74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看到老蒋的脸色有所缓和,蒋百里又不失时机地递上话来。
我们都晓得“委员长”是不怕牺牲的,可是我们得想想,倘若战端扩大,老百姓就倒霉了,西北就遭殃了,国家就又分裂了,为大局计,还是彼此留一点回旋余地为好。
后面这些话入情入理,即维护了老蒋的面子,又给他指出了另一个更严重后果:一场内战将会因此全面爆发。
面子有了,脑子也清醒了,接下来就是做具体技术分析。
蒋百里的意思,是请老蒋写封信给何应钦,告诉对方,自己不久就可以回南京了,让中央军不要再急着发动进攻,至少得先把飞机轰炸给停掉。
老蒋老谋深算,摇了摇头,很难做到。
信我可以写,但南京那边会相信吗?毕竟我现在人还没放出来。
再说了,究竟停战几天呢,或者说,可以在几天之内放我回京。如果是两三天问题当然不大,但张杨的要求是得七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缓兵之计,何应钦又岂能识不破,而这样的要求,我也肯定不能提。
老蒋要人家两三天内就放他走人,张杨又不答应。蒋百里只好劝他: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总得派一个人到南京去传递消息才好。
老蒋仍然摇头。
又卡在那里了。
躲在屋外的张学良非常着急,此时也顾不得隐身了,直接跑进房间告诉老蒋:前线正在冲突,如果中央军继续进攻,我们只好“向后退却”了。
这话吓住过部分大员们,却吓不住老蒋。
老头子犹如高僧坐惮,始终“置若罔闻”。
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作出了让步,同意老蒋按停止轰炸三天的口吻,给何应钦写信,并由蒋鼎文负责带至南京。
端纳闻讯,立即致电南京,告知这一消息。
听说老蒋要何应钦停止轰炸三天,主战派中无人肯信,并且声称,只要老蒋一天不离开西安,他们就一天不能接受这样的命令。
就算命令是真的,谁又能证明,它不是出自于张杨的胁迫呢。
我能证明。
蒋鼎文一回南京,就把在西安的详详细细经过给大家说了一遍。听到中央大员特别是蒋百里这样的大军事家也都赞成停战,众人才相信命令确实是老蒋亲笔所写,并出自其本意。
那就停三天吧。
停是停下来了,但是僵局仍在,不知如何才能予以打破。
要“政府”和“叛逆”直接面对面谈判,主战派那里根本通不过,即使和平派的政客们也觉得不能丢这个面子,所以要想破局,只能找中间人进行斡旋调解。
这时朝野有一种舆论,认为西安事变可能是苏联暗中策动的,孔祥熙急得没法,竟然想起要让苏联政府来做中间人。
苏联事前对西安事变毫不知情,为了避嫌,第一时间就在党政机关报《真理报》、《消息报》上发表社论,谴责张杨,以撇清自己与此事的关系。
现在南京突然提出要他们介入,只好两手一摊,这都哪跟哪啊。
因为当年的同江之战,我们跟张学良是结怨的,这些年都没什么联系,如何帮你们斡旋?
(74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苏联不行,就找阎锡山。
老阎一划拉算盘,觉得这是一件既得人情,又捡便宜的好事,欣意允诺,并准备派手下的老谋臣赵戴文、“二把手”徐永昌去西安。
但张学良此时已恨他到极点,知道这位又是来兜生意的,因此愤然对身边的人说:我决不让老阎做这一票买卖。
老阎“买卖”没做成,空欢喜一场。
宋美龄则越来越担心自己丈夫的安全。她料定张杨在无力抵御中央军,又被四面围困的情况下,一个最大可能就是乘飞机携蒋出逃。
说起飞机,宋美龄可不是一个外行。她自己也乘机去过西北,知道那里大多山地崎岖,飞机很难着陆,而像样的一点飞机场,又尽为中央军控制,张学良的座机去不了。
如果一定要飞,能飞往哪里呢?
很可能是陕北“共区”。
这个念头让她坐卧不安。
转眼间,三天“停战期”过去了,原来宋美龄请求的“一周大限”也正好到期。可是和平谈判仍无一点眉目,还要不要接着打呢。
宋美龄要求再延长三天,没人敢公开反对,停战于是“展限三日”。
有这么大的力道,是因为宋美龄此时的身份和地位又变了。
老蒋还活着,这就意味着,她的老婆仍然是那个供大家仰望的“第一夫人”,而不是什么一般“妇人”或普通“国民”。
直接谈判无法启动,中间人又找不到,“亲友团”决定按照原来的方案,派宋子文以私人资格飞陕。
宋美龄本来也想一起去,可是在即将登机的最后一刻,却被和平派的高官们拉住了,理由是:你现在不一样了,“委员长”不在,只有你能震住主战派,不让他们轻举妄动。
于是,兄妹二人行变成了宋子文“单刀赴会”。
事实上,在宋子文未赴西安之前,蒋张的日子都不好过。
三天已至,老蒋没能等到获释的消息,张杨同样很失望。
行了,八项条件,你也不要说全部答应了,就答应前面关于改组南京政府等四条吧。
老蒋回不去,认为张学良失信,正火大着呢,立即回答:你不放我走,别说四条八条了,我一条都不答应。
对大舅子能在这个时候“冒死”到西安来搭救自己,老蒋起初并无心理准备。
宋子文和孔祥熙,虽同为蒋之内戚,也都善于理财,但老蒋素来喜孔恶宋。原因是宋子文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洋化了,平时最喜欢放在嘴里讲的就是洋人那套规矩,而这个让老蒋极其头大。
老蒋自己尽管不敛财,可他得花钱啊,有的究竟拿去作何用途还不能明讲,得意会。偏偏宋部长既不能“意会”,也不愿配合,总是要反来复去地问:这钱你拿去做什么用?
或者干脆挑明:钱款从哪个财户上拨,汇到哪去?
这能都跟你讲吗,老蒋感觉自己难受得要命,就好象伸手向人乞讨似的。
孔财神就不同了。这兄弟立场摆得很清楚:我就是蒋老板的财房先生而已,钱反正都是老板的,他拿去干什么用,给谁不给谁,跟我有什么相干,我只要知道他啥时候要,随时能把银子取出来给他就行了。
(74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如此一对比,老蒋就认为宋子文是故意在跟自己对着干,所以两人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就在西安事变之前,他们还曾为军费开支超额的问题而大吵过一架,差点就动起手来,弄得宋子文负气出走。
现在谁都知道西安城里最危险,谁肯轻易跳此火坑?
看来吵归吵,闹归闹,还是情谊无价啊。
老蒋百感交集,几乎说不出话来。等到看到老婆带来的字条,说要是宋子文三天内回不了南京,就来跟自己同生共死之后,情感上再也绷不住,失声便哭了起来。
强人,原来也是挺脆弱的。
谈起如何脱险,老蒋的打算仍然是以战逼和,即外面的中央军只要逼得越紧,张杨就可能越软弱。
但宋子文的感觉却完全不同。通过与张杨的谈话以及对西安城内气氛的观察,他兜头给自己妹夫浇了一盆冷水,忠告他:正因为外面逼得急,张杨才更可能走向极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不要硬顶为妙。
从宋子文说话的语气中,老蒋察觉出了异样,知道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因此当张学良再次来看他时,态度已经明显软了下来。
不过让张学良哭笑不得的是,都这时候了,老蒋竟然还想使避实就虚之计。
他主动提了两条,一为允许东北军开往绥远抗日,一为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但对于张杨最关心的四项条件,老蒋却推托说应交中央执监大会讨论,因为光他一个人说了不能算。
这话就只能骗骗小孩子和不谙中国国情的老外,谁不知道在南京政府,只要你老蒋点了头,什么大会都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张杨不满意,老蒋不答应,宋子文亦觉一筹莫展,他决定和端纳一起立即返回南京。
老蒋是在睡梦中被大舅子叫醒的,得知对方马上就要走,不由心头一惊(“讶其归之速”)。
事实上,宋子文急着要离开这一是非之地,并不是为了保命,倘作如此想,这位财神爷就不会只身到西安来了。
他急着回南京是要找破局之策。
与端纳这个洋老外不一样,曾担任过代理行政院长的宋子文既谙熟国情,又具备很高的政治眼光。此次西安之行,让他得出了与南京的主和派、主战派以及老蒋本人都截然不同的判断和结论。
主和派说,可以离间张杨的关系,但宋子文分明看到,这两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态度不一,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尚无翻脸相斗的可能,而且两军官兵对发动西安事变都持绝对支持和拥护态度,也就是说,扣蒋至少在西安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主战派说,只要大军出动,东西夹攻,西安将很快被攻下,而“委员长”也能脱险。
宋子文则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东北军、第17路军和红军已经“三位一体”,是一个“令人生畏之集团”,虽然西安比较难守,但他们可以退至广大的陕北苏区,到时三军用命,加之凭借西北的有利地形,守个把月绝对没有问题。
(75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对于老蒋以战逼和的策略,宋子文就更不能认同了。他相信,如果大规模内战开始,第一个要倒霉的恰恰就是老蒋。别说放他了,小命保不保得住都很难讲。
与张学良谈话时,对方曾亲口告诉他,如果战端升级,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为安全起见,只能把“委员长”交给共产党。
就在离开南京时,宋子文还在犹豫,究竟是军事解决好呢,还是政治解决好呢。
到这时候,他已经坚定信心:只有政治解决一途!
因此,才要急着赶回南京做说服工作。
伤离别,离别就在眼前。此时蒋宋心里都充满了酸楚:他们还会有再次见面的机会吗?抑或只能重逢于九泉之下?
老蒋强打精神,作英勇无畏状,叮嘱宋子文不要再回西安,当然也不要让誓言“同生共死”的老婆来送死。
他要宋子文转告何应钦,一定要在五天之内完成围攻西安的计划,那样他就可以安全了。
宋子文连连点头,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码事。
我走了,后天再来看你。
走出门,却又再次返回,并且加重语气:我一定会回来的。
老蒋的眼泪差点又没忍住要掉下来。
今日一别,可能永世不得相见,多看一眼算一眼吧。
老蒋知道上次的遗书没能送到南京,所以这次又写了,一共三份:老婆大人一份,两个儿子一份,给全体国民一份。
在他心里,已经完全不做宋子文返回的打算了,等于是在“托妻托孤”。
跟以前一样,张学良仍旧又把遗书给扣了下来——
假如战争真的扩大,我可以用人格保证,一定会把这些遗书送到南京,可现在不是还没打吗,怎么能送呢。
宋子文人在西安,能走不能走,还不是可以由他一个人决定的了的。
张学良的意思是:干脆,你就不要走了,反正回南京也没什么用。
此时针对老蒋的“顽固不化”以及内外部越来越大的压力,张杨也变得有些垂头丧气了。
宋子文赶紧告诉他们,自己决心推进政治解决,现在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老蒋“听天由命”的状态。
怎样改变呢?
就是去南京把宋美龄接过来,让她做老蒋的劝导工作。
一听这话,张学良吃惊不小,他劝宋子文不要这样做,表示如果西安真的爆发战事,他不一定能完全确保“蒋夫人”的安全。
但宋子文信心十足,因为他已经构画好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除了带自己的妹妹同上西安之外,他还要再邀两人。
一个是刚刚回南京的蒋鼎文,由他负责处理可能会出现的军事问题。
说是说解决军事问题,其实一方面是做军方代表,另一方面也是做给张杨看的:我们往返两地是为了和平交涉,绝不是忽悠大家,或一去不回。
另外一个是戴笠(黄埔第6期)。
在很大程度上,戴笠也是起到一个象征作用。由于支持老蒋的军人中,黄埔学生占很大比例,如果他能来西安,可以代表黄埔系,让张杨放心。
宋子文提出的方案,正合张杨的心意。
(75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回贴过一百了吗,谢谢大家!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自从上次蒋鼎文回南京后,他们不能不产生出一种担心,那就是对方在玩金蝉脱壳之计,张学良不放宋子文走,多多少少也含有这种顾虑。
现在这种顾虑证明可能真的是多虑了。
对宋子文回京,张杨不疑,南京的国民党要员们却大起疑惑之心。
因为蒋宋的关系非同一般,宋子文本人在政府内的影响力也非蒋鼎文等所能及,在他们看来,既然西安不能释蒋,张杨又有什么理由再把宋子文平平安安地给放回来呢,应该把他也扣起来当人质才对啊。
更何况,宋子文和张学良的关系在朝野上下也是无人不晓,都知道他俩是多少年的铁哥们。如果这两人背着大伙玩玩猫腻什么的,谁知道啊。
为了解释和通过自己的方案,一向恃才傲物的宋子文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坐下来接受怀疑者们的轮番拷问。
或曰:是不是“委座”在张杨的逼迫之下,已经在四项条件上签字了?
关系到老蒋的“气节”问题,宋子文赶紧澄清:你们难道不知道“委座”的为人吗,他怎么可能会违心签字呢。这是对他“人格之污辱”。
在老蒋还存活于世的情况下,当然没人敢出言不逊,进行“污辱”。
有人便顺坡而下,抓住这一点不放:你说的不错,只要“委座”还被扣在西安,遭人胁迫,他就不能同意任何条件!
宋子文张口结舌,很感无语。
何应钦则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宋子文再赴西安倒没什么,但是让蒋鼎文和戴笠同去则不妥。
为什么呢?
因为蒋戴二人都是军队系统的,如果到时张杨进行“威逼”,让他们把我方的军事进攻计划都供出来,那可怎么办?
“质疑”来“质疑”去,无非围绕两种可能:不是“委座”自己“屈服”了,就是这姓宋的跟张杨穿一条裤子,背叛了“委座”。
宋子文平时跟老蒋都敢对着干,其它文武百官更不放在眼里。趁这机会,有嫉他的便在背后群起而攻之,并大泼脏水,谓之:“西安事变总策划师”!
眼看矛头马上要集中指向自己了,宋子文愤然而起:现在时间这么紧迫,“事变解决”以分分秒秒计,你们却还在这里怀疑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宋某是不是吃饱了撑的,非得到西安那种险地去过把瘾,你们为什么都不去?!
质疑的要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别的都不要扯了,你“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委员长”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要军事解决呢,还是政治解决。
宋子文心里当然明白,老蒋在他临走时说的清清楚楚,必须“军事解决”。
他不能够窜改“圣意”,但又知道非政治解决不行。
为此,宋子文只能剑走偏锋,以外交辞令作答: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和平解决之道,“委员长”他老人家也肯定不希望看到内战发生啊。
这话答得还真够水平,既坚持了“和平之道”,又没有歪曲老蒋的原意。
(75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宋氏兄妹的坚持下,南京的大员们连续开会讨论,最后确定为再停三天。
但是此三天非彼三天,停的不是地面进攻,而仅仅是飞机轰炸。
得知情况严重,丈夫不是离危险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后,宋美龄立即准备动身出发。
在她看来,和平营救老蒋这件事就像在造房子,端纳算是奠基起了个头,宋子文接着把柱子墙壁建好了,最后上梁盖顶的工作当然得由自己来完成了。
就在飞机快要起飞时,一个女人哭着跑过来,死活要上飞机。
一看却是蒋鼎文的太太。
蒋鼎文被扣西安,蒋太自然是天旋地转,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等到丈夫奇迹般地第一个脱险回京,又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忽然没几天,身边的人竟然要重返她认为的那个“龙潭虎穴”,再次面临着送命的危险,顿时整个人都要倒下去了。
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过山车也没这么玩的。
她没有办法不让丈夫去,能想到的就是一起去,死也死在一块(“力请偕行”)。
宋美龄当然不能让她去。大家是去办事的,不是上刑场,夫妇两人这么一路哭哭啼啼,就算去了西安也不成个体统。
劝住了蒋太太,宋美龄自己的心里其实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到了洛阳上空,她往下面一看,飞机场上轰炸机排列整齐,正待命出发呢。
不是说三天之内停止轰炸吗,这是在干什么。
一行人立刻在洛阳作短暂停留。宋美龄端出“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架子,告诫洛阳空军将领们:绝对不准进攻。
宋子文说再停战四天,宋美龄要求的却是无限期——除非得到“委员长”命令,否则连派轰炸机靠近西安都不行
再登机往西安飞,离目标越近,心情也越忐忑。终于在到达西安飞机场上空的时候,女强人支持不住了。
她悄悄地掏出一支左轮手枪,然后塞到端纳手里。
请你答应打死我,如果“军队哗噪无法控制”,士兵要碰我的话,请你立即朝我开枪,“万勿迟疑”。
端纳连忙安慰对方:不会的,他们不会碰你。
请答应我吧。
她几乎是用哀求的眼神望着身边的老外顾问。
等飞机真的在西安城着陆,宋美龄却又马上恢复了镇定从容的神情,似乎方才的一切都不是发生在她身上。
张杨闻讯,急忙来见。对他们来说,这个场面比较尴尬。一般而论,你抓了人家老公,做老婆的就算不跟你玩泼妇的一套,满地打滚,至少也会怒容满面,兴师问罪。
但是宋美龄的样子跟以前全无区别,好象她是出公差,正好偶然路过,来看看各位的。
尴尬很快就变成了自然,大家再说话就方便多了。
宋美龄敢于到西安来赴险,并不光是出于夫妻间的感情,纯如蒋鼎文的太太那样“要死死一块”。
她从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判断,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可能的确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同时,不管是从私人情谊,还是以她对张学良为人的了解,她都认为后者不会对她怎样,至少不会把她关起来做“人质”。即使在情绪差一点失控时,她担心的仍然是“无法控制”的士兵,而不是张本人。
(75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见面后,她注意到张学良“其状甚憔悴,局促有愧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判断。
当然,仅此还不够。
她要从侧面小小地试探一下。
宋美龄用一种很不经意的语气对张学良说:等下你就不要让你的部下搜我行李啦,主要是翻乱之后不好整理。
张学良闻言大惊失色。
夫人何出此言,我怎么敢这么做呢。
此时的宋美龄对自己的安全已经有了几成把握。
礼,很重要。有了礼,才有敬。有了敬,才有惧。有了惧,才可以慢慢劝解。
她一路观察,发现西安的街道上并没有出现自己原来想像中的混乱情景。这说明,张杨仍能控制得住军队。
现在紧张的人变成了少帅。
把宋美龄一接到张宅,他就赶紧问,要不要马上安排见一下“委员长”。
宋美龄笑了笑:不急不急,先坐下来喝杯茶好了。
她当然希望立马就能见到自己的丈夫,可是这事急不得,必须让张学良意识到,自己的心情一直很平静,而且始终是信任对方的。
此后的很多细节,老版本的电影《西安事变》都交代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个场面:老蒋早上翻旧约,上面写着一句话,大意是从前英雄救美,现在要美救英雄了。
但实际上这位落魄之人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在见到宋美龄突然出现在面前后,他起初是不敢相信——不是已经交代宋子文,让你们都不要来了吗。然后是眼睛一闭,“愀然摇首,泪滑潸下”:完了,你这不是自投罗网么。
接下来,自然“美”先得安抚“英雄”,但最关键的还是考虑怎么把“英雄”给救出去。
宋美龄劝老蒋见一个人。
这个人叫周恩来。
在西安事变猝发时,陕北中央原先也是不知情的。此前中央红军确实已陷入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随着冬季到来,物质极度匮乏,甚至已做好了再次长征的准备。
得悉蒋介石在西安被扣的消息后,大家第一个反应是大快人心,第二个反应是“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
局外人很难想像国共之间的积怨,那是一种真正的血海深仇,十年征战和厮杀,使彼此在对方眼中都成了不可戴天的仇人。
即以分立两大阵营的黄埔学生而言,十年之前,他们曾是同窗,是朋友,可以彼此问候,然而十年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互相拥抱的理由了。
当时的鄂豫皖是国共黄埔将领争斗的主战场。红25军军长蔡申熙(黄埔1期)战死时年仅25岁。临死时,他对陈赓说,如果你能见到“蒋校长”,让他在黄埔校史上补一笔,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1期的蔡申熙死于1期的胡宗南之手,呜呼哀哉。
陈赓后来在上海被捕。见到老蒋,就转述了蔡申熙的话。当然蔡申熙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伤心之言,还真得打上个问号。毕竟国共两党的情形和环境完全不一样,双方使用语言多有不同,而且鄂豫皖苏区当年的“肃反”也是搞得相当恐怖,特别是针对黄埔出身的红军将领,若是发现有什么“风吹草动”,下手几乎从不留情。
(754)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