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西园寺的孙子西园寺公一已来到上海,秘密访问宋子文。
西园寺公一是近卫首相派来的,身负重要使命,但是这次密谈亦无果而终。
原因就在于,西园老的这个孙子也不是来做和平使者的。近卫这个软蛋,当着杉山元的面不敢吭气,却又怕戏真给演砸了,所以就私下派他过来探路,看看你们中国方面对“华北那档子事”究竟会作何反应,以便好让他对诊下药,早作预防。如此,哪有什么实质性结果可言。
最后的希望随之破灭。
到香月磨刀霍霍的时候,中方能想得到,能拿得出的招几乎都已经用尽了。
当天上午,在汪精卫的主持下,庐山召开了第一期谈话会。包括中共代表在内,全国各界名流158人与会(一说为160 人)。
眼看大难将至,老汪跟以前任何一次表现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慌了神,无主张,没办法。
后面还要再加上一个:好虚言。
他在开幕式和午餐会上共发表了两次谈话,大家都竖着耳朵,准备听他就华北紧急局势拿出应对之策,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失望了。
汪精卫在台上洋洋万言,就没怎么涉及到众人关心的话题,好不容易听他提到了卢沟桥,但他说的“根本方法”却是:精诚团结,将全国的心力、物力溶成一片。
这话听听很有道理,其实苍白无力,说了等于没说。
你能从这个“根本方法”里找到什么方法吗,究竟是战,是和,还是不战不和,坐等全国“精诚团结”?
不用说,讲的人有口无心,敷衍了事,听的人也是没精打采,不知所云。
关键时候,平时雄论滔滔、笔走龙蛇的汪实无主见,与日本的“绣花枕头首相”近卫倒是难兄难弟,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时,一旁看似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的蒋却已成竹在胸。
此前,十分火急的情报已送到他的案头:关东军和朝鲜军正在大举入关,而日本内阁也通过了对华作战的阁议,而且还得到举国拥护。
老蒋心中明白,事已至此,恐怕“不能避战矣”。
面对日军的汹汹来势,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只记了四个字:外强中干。
凶什么凶,在我看来,你们不过是一群纸老虎罢了。
当然,纸老虎也属老虎之一种,你不认真对待,它还是要张口噬人的。因此,老蒋在战略上可以藐视,在战术上却不敢轻视。
29军守一线,他要守二线,这个二线就是保定,是孙连仲等中央军部队的集结地。
保定属河北地界,中央军大量开入此地,无疑是逾越了日本人所认定的“何梅协定”,等于是在不宣而战了。
倘若没点气魄和胆量,当时的国民党大佬中确实找不出第二人敢作此决断。
(83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国民党的金字塔尖上,蒋汪并恃,但这两个人真的太不一样了。汪精卫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而蒋介石从出身上看,则更像一个纯粹的武人,可若论治国理政的真学问,武人却要远胜于文人。
之所以如此,与蒋汪性格经历有关,但与两人的学问门径亦有关联。搞国际文化研究的李欧梵评议文采,说汪绝对要超过蒋,起码“不负少年头”这样的绝妙好词,蒋是写不出来的。然而蒋所擅长的,本来就不是吟风弄月,后者所承袭的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学,最欣赏的不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曾国藩的经世致用。
这样的纷乱时世,轮到大事临头,光会吟词弄月的确是什么用都没有,重要的是得拿出点王曾那样的心胸气慨出来,咬着牙往前冲!
晚上11点,老蒋给宋哲元和秦德纯分别发来密电。
他虽然不知道天津这里还发生了这么多细枝末节,但仅从他了解到的一句话中就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这句话是日本外务次官崛内谦介传过来的,说是“已签地方协定为局部解决之基础”。
所谓的地方协定,毫无疑问指的就是“秦松协定”。老蒋从中看出了日本人肚子里要打的“小九九”。
什么叫做基础,那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第一步,说明他们后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宋哲元你开始不是跟我说过,只要签了“秦松协定”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吗,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日本人签这个协定只是“第一目的”,推其用意,后面肯定还有第二、第三……
在综合关东军正加速入关的情报后,老蒋得出结论,日军之所以还没接着往下数,是在“俟大军到集”,等他们的援兵到齐后,提出来的政治条件还不知道有多么“严酷”呢。
既然“今事决非如此已了”,事情没这么好解决,你宋哲元一定要像个汉子,坚持到底,至于“成败利钝”,是好是坏,你放心,我“愿独负其责”。
这也是老蒋有别于汪精卫等国民党大员的不同之处,即敢于担当责任,遇到大事难事极少闪烁其词地往后躲,当然他也会以此来要求别人。
话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就把宋哲元往后退的路给堵死了,而宋哲元本人也产生了拖不下去的预感,他的心理天平越来越倾向于“战”。
在收到老蒋的密电后,他随即让秦德纯负责制定防守北平的局部作战计划。
没有任何意外,香月的方案在报到东京陆军省后,陆相杉山元见之大喜。
知我心者,其非香月君乎?
日本政府再开五相会议,说是开会商讨,其实都是杉山元一个人在唱戏,众人只有跟着画圈应诺的份。
从上次开始,杉山元就得到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跟这帮人说事,其它都是废话,你就强调一个足矣:华北形势十万火急,河边旅团已陷入“被歼灭的悲运”。
看来杉山元真是把他们同胞的习性都掌握得透透的了,他们就只能赚,不能折。
(83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plapla87 回复日期:2010-09-30 09:01:27

和知鹰二在中国派遣军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劝诱,拉拢,他和国民政府的交流比较多,先是和桂系联系,后来又主持“桐”计划。 李宗仁回忆录里还给他说了不少好话。 后来军事法庭也没判他几年~ 一直感觉他是稳健派+北上派的。

他要是强硬到中国派遣军都容不下他了,那么为什么选他执行“桐”计划呢?
——————————————————————————————————————
plapla87 兄,日本不管哪个派,强硬也好,稳健也罢,都只是手段,目的是一致的。劝诱,拉拢的工作,稳健派干,强硬派也干,具体还要看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在七七事变前后,和次属于强硬的捣乱分子,这点在国研所人员回忆录以及其它历史资料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述。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杉山元说不能等了,谈判限期完成的决定马上得以通过。
杉山元说兵可能不够用,得立即进行国内动员,一个在国内动员3个师团的动议亦顺利pass。
后面这个动议倒不是临时的心血来潮。日本人做事,向来一板一眼,都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在处于“紧急状态”下,陆军要出动多少兵力,其年度动员计划上都有规定。
对于“华北有事”,是这么规定的:最多出5个师团,其中,2个由关东军、朝鲜军分别派出,3个由国内派出。
现在,关东军出了2个混成旅团,朝鲜军出动了1个师团,也就相当于2个师团,算完成任务了,接下来如果事态再“紧急”下去,自然只能打国内的主意了。
7月17日,五相会议结束后,日本驻华使馆即奉命向中国政府发出通告,实际上就是最后通牒。
香月在收到国内回复后,也正式通知宋哲元:7月19日之前,必须签字。
从中央到地方,从老蒋到宋哲元,大家都被逼入了绝境。
看起来,卢沟桥事变好象很偶然,但偶然中藏着必然,实际上日本早有亡我中华,入主中原之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都有一种观念,就是认为他们这个民族原本就是从中国的中原、沿海流亡迁移过去的。
听到这里,你千万别高兴,以为他们是认祖归宗来的。其实他们想说的是下面一层意思,叫做: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中原不过是一座大舞台,能者居之,不能者暂退,最典型的是满族人,宋朝时他们在中原建立了一个王朝,取名为金,不久被蒙宋联军打败了,退一边去,但是过了若干年后,他们又回来了,重新杀到中原,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叫清的帝国。
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既然我们大和民族原本也是从中国大陆退出来的,现在又重新强盛了,为什么不能再回来做皇帝呢。这跟蒙古人、满族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不同。一句话就能驳倒他们:世界已经进入了民族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时代,中国就是中国,日本就是日本,岂能混为一谈。
以前你来或许可以叫做逐鹿中原,有了这个神圣的国界之后,就只能叫侵略。
要不世界岂不乱了套。
日本处心积虑要侵略中国,我们如何应对呢。
如果现在才考虑这个问题,那就太晚了,实际上倒溯好几年,以老蒋为首的朝野上下就已经在进行思考了。
据蒙古的德王在其回忆录中说,他当年曾想办法打听到一段国民党高层的内幕,时间大约在1935年秋天。
这是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讨论的就是对日问题。
那时正是“华北事件”爆发,中央军和国民党党部被迫退出华北的当口,有人主张马上对日本还以颜色,组织过抗日同盟军的冯玉祥也持这一观点。
老蒋就站起来发言说,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这么“冒进”。
(83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首先祝各位节日快乐!:)
国庆打算:也想趁此休息两天,什么地方都不去,就是补一下睡觉。
请大家放心,目前的更新会保持速度,不会慢下来。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老蒋就站起来发言说,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这么“冒进”。
在中国历史上,宋被元灭了,明被清亡了,这都没有什么,汉民族最终都能实现复兴——元之后有明,清之后有民国。
但这次日本侵略不一样,他们这个国家文化不弱,又有很强的排它性,如果被他们灭了,我们就完蛋了,以后就万劫不复,永无复兴的机会。
事实上,老蒋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他的原创。
明末三大儒中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充分阐述,他把亡国与亡天下分开,认为亡国不过是改一个国号,比如把明改成清,但道统还在,“仁义充塞”,大家仍敬孔子,这样民族复兴就有机会。
什么叫亡天下呢,照钱穆的注解,就是传统文化倒掉了,那整个民族等于自动消解了,还谈何复兴。
这样的危险不是没有,事实上,日本在东北实行的就是这一套政策,连上课用的都是日语课本,如此一来,只需两代人的功夫,下一代就可能不知中华文明为何物了。
老蒋在会上说,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就仓促应敌,打又打不过,一旦亡国,就不易复兴了。
军政部长何应钦则做了个报告,把中日实力做了番对比,结论是以现有武器而言,实在抗不了多久,到那时,黄河以北必然丢失,长江流域亦不可保。
蒋何当时强调,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即算把黄河以北都丢掉了也没关系,以后还可以再夺回来。
德王在打听到这段内幕后的第一反应,却是加快了与日本的“合作”,因为他认为既然老蒋连黄河以北都“准备不要”了,那他的蒙古更不在话下,可以让他“自由处置”了。
那时候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没过多长时间,老蒋就会让傅作义在绥远主动干那么一下,差点把他的脊梁骨都给打断了。
其实老蒋当着众人的面,特别是为了堵住“主战激进派”的口,才说出了“黄河以北可以不要”这样的话。
失去“黄河以北”意味着什么,老蒋自己心里比谁都更清楚。
对于南京政府和老蒋来说,“黄河以北”的华北不同于东北,东北或可缓一缓,等个两年再说,华北却不行,那相当于是古代的中原,一旦失去,连带南京政府所在的华东都没了屏障,后者将直接面临外夷的冲击,情形不会比历史上苟安的南宋好多少。如此,中国还能叫中国吗?
所以,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华北问题,而是全国问题,日本向华北开刀,等于在向中国一国开刀。
如今已不是战与和的问题,而是战与“让”的问题,关键点就在于,你想不想,肯不肯把这个“黄河以北”,也即华北“让”给日本。
战与“让”,实际上就是战与降。
降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问题只在于战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战。
(84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我们把日历翻到二十年前,即公元1915年。
袁世凯把文武百武都召集到一起,告诉诸人,在“国力未充”,若战必输的情况下,为了不致“重蹈甲午之覆辙”,将不得不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这位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当时很沉痛地说,之所以暂时向日本人低头,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是整个国家的奇耻大辱。今后大家要“卧薪尝胆、奋发有为”,以雪前耻。要不然,我们就算是白白的“耻辱”了,十年之后,不但不能跟日本一决高下,亡国之危险还将“更甚今日”。
十年过去,到了1925年。
老袁的话竟不幸而言中,南北政府你来我往,打成一堆,此时北伐未了,中原未定,何谈复兴?
随后便有了“济南惨案”和“九一八”事变,日人兵临城下,亡国危险真的是超过了以往。
再过十年,新的“国家元首”老蒋倒真有了一点“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气象,于是国家面貌也就有了一些不同,反过来国人“抗日御侮”的情绪变得更加高涨。
在1935年后,连向来主张隐忍的黄郛都极力催促加快备战步伐,实际上也就表明此时的国内舆论已不容许老蒋再稍作退让,更不用说把黄河以北都丢掉不管了。
到了1936年,整个中国已是图穷匕首现,除了屈膝投降,再没有任何可让之处了,而老蒋在经过绥远战役和南京中日谈判后,自信心却大增,认为自己的“不怕牺牲”是完全可以吓退日本的“不敢牺牲”的。
那么1937年的国内环境如何呢?
利用塘沽停战后的5年时间,南京政府完成了所谓的“黄金十年”的最后五年过渡:
经济方面,实现了币制改革,从而强化了对各地方政府的经济控制,也间接使其不再能够轻易脱离中央。
政治方面,按照黄仁宇的说法,在“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之后,全国统一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它派别再割据称雄的可能性基本已不存在。
当然,如果再给2年时间打打底,再根据国际时势应运而动,应该更好,可是日本人已不会再给我们机会了。
杉山元选择这个时候发动对华全面作战,就是不想让你这么“黄金”下去,而“七七事变”的始作俑者牟田口后来也心有余悸地说,幸亏早点发动对华作战,因为他在事变之初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国力战力能发展得如此之快,抵抗又能那么顽强,而这在长城抗战前后还是不可想象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7日,要“保天下”的老蒋走上前台,开始了他著名的一次演讲,这就是“庐山谈话”(实际上是第二次庐山谈话会)。
他把时光指针再次对准了1931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年。
从那时候起,东四省失陷,到如今已6年矣。6年了,我们不仅没有能收复东四省,还在《塘沽停战协定》之后,被日本人又一次逼到了家门口。
刚刚的事,卢沟桥马上又要保不住了。如果卢沟桥失陷,北平的大门就没有了,而这座五百年之故都,必将沦为沈阳第二,今天的华北,转眼之间,亦不过是重蹈东四省的覆辙罢了。
再往下去,又怎么知道,南京不会变成“第二个北平”呢,如此“滚动法”,将如何得了。
说这些,老蒋是为了告诫众人,国家和民族已到了“极人世悲惨的境地”,不抵抗不行了。
老蒋要反复强调这些,是因为即使到这个时候,国民党内外也并不是都主张“战”,亦有主张“和”,甚至“退”的。
(84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尘荶 回复日期:2010-10-08 14:48:28

文武百武——文武百官吧 捉个小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谢。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胡适在应邀到庐山的当天,就对老蒋抱怨:华北民众都以为中央是不打算要华北了。
何出此言?
胡适说,若不是这样,中央军为什么不赶紧北上援救,进入华北呢。
据说胡适此言深深剌激了老蒋,使其不顾“何梅协定”的限制,加快督促中央军自河南开进河北。
但是胡老夫子对与日本全面作战却是抱消极态度的。
当时有一个“低调俱乐部”,其实就是一帮文人或偏向文人型政客的聚会,他们不算一个组织,只是主张相同,即认为中国虽然已在西安事变后做到了政治统一,但军力实在太弱,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的话,局面将变得不可收拾。
这个“俱乐部”里面,除了后来真的沦为汉奸的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外,胡适也赫然在列。
不战,那就只有避战求和。
老蒋说,我们是应战而不是求战,不是我想和他打,是他要打我,我只能被迫招架。
不错,我们是一个弱国,但事到如今,不能不保持“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历史的责任”,所以也就不能不应战。
下面这句话非常有名,也堪称正面抗日战场的点晴之笔——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我们还可以据此往前回溯。
1935年,那时是“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1936年,变成了“至不能容忍之时,即作最后牺牲”。
到1937年,实在忍不下去,只能“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一年又一年,一步一步“熬”过来,对于弱者而言,牺牲也许是我们最后的宿命,万不得已,只能“与敌作殊死战”,抗战到底!
针对华北对日交涉,老蒋当场提了四个条件,说是条件,跟宣战书没什么两样,因为每一个条件里面都包含着“不能”、“不容”这样的字眼:华北地方政权不容改变,官吏不能任意撤换。
日本国内的政治气候以及他们可能对此作出的反应,老蒋心里能不清楚吗,可事已至此,已没有退路可言了,打吧(“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
蒋介石的这次演讲是很成功的,他在讲话中“沉痛而坚决”的表情和语调,都令在场诸人“群情感奋”,起到了在危难时期巩固人心,团结一致的作用。
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国民党高层,蒋介石的这次讲话还是曲高和寡。汪精卫等人都认为,内部这样讲讲可以,正式发表出去很危险,会坏事的(“人人为危,阻不欲发”)。
据老蒋说,当时就他老婆宋美龄一个人赞成公开发表演讲稿。
你们都不让发,我却一定要发。
这篇稿子是老蒋一个字一个字亲自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他这么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不吐出来不痛快,而且他将此视作是给“倭夷”服用的最后一剂汤药,能不能管用都在此一举。
演讲发表后,果然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党派的支持。
(84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甚至称这是国民党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而当时尚被关在监狱里的“七君子”也称赞演讲把大伙拧成了一股绳(“全国人心,团结愈固,朝野步骤,齐一无间”)。
从讲台上下来,老蒋马上捎话给宋哲元,告诉他:大战则小安,小战则苛安,不战则不安。
这句话再好不过地阐述了老蒋自绥远之战以来的对日战略,即以“战”的手段达到“安”的目的,以“不怕牺牲”击退“不敢牺牲”。说到底,如果这时候能够不战,他还是不想战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战仍然是一种姿态,或者是策略。
意识到宋哲元对与日谈判可能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老蒋又在电报中回顾了当年的教训。
他说的是“一二八”淞沪会战。
开战前,本来已经和日方达成了和解,在限定的四十八小时内,就把书面答复书送到了日本领事馆,同意了他们的全部要求。可是他们怎么回复我们呢。
照样进攻。
可见,日本人是不重信义的,在他们这帮人眼里,“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合同不过是一张废纸,可以任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可是我们吃了亏以后才得到的“实际之经验”啊,所以你寄希望于谈判是错误的,我们不可能做到以谈达和,唯一的办法只是以战促安。
当天,何应钦也如影相随,发来电报提醒宋哲元,日军正在大举进兵,北平城有随时被攻占的可能。
你千万别再在所谓的“政治谈判”中耽误时间和工夫了,快点做军事准备吧,三个地方,北平、南苑、宛平,都是要命的所在,要加紧构筑工事,集结兵力,作持久抵抗的打算。
其时,宋哲元在天津的日子非常难过。
老蒋在座谈会的讲话中曾点了一句:从现在开始,谁如果敢“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民族的千古罪人”。
这话说得已经重得不能再重了,而话中也是有所指的。
对于处于华北前沿的宋哲元来说,即使本人愿冒天下之大韪,背着“民族罪人”的重负去签字,也不一定真能避战求和。
老蒋不是说了吗,“一二八”淞沪会战的教训就在眼前,到时候,日军一手拿着签过字的协定,一手照样可能朝你开枪。
这是一个赌局,其中有一个结果就是输得精光,不仅丢掉华北,个人也会落下千秋骂名。
依其个性来说,宋哲元是无论如何不愿尝试的,可是他的做法却完全背道而弛。
他让张自忠去答复天津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表示自己将亲自出面道歉。除此之外,那个“责任者营长”,他也一定会在两三天内对其进行处分。
只有两条算是与日方要求不符。一个,由张自忠师驻防北平,改为由宋哲元的直属卫队负责,另外一个,则是没有提及罢免冯治安等主战要人。
但后面这两条,张自忠却没法说什么。
(84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他可以要求冯治安下来,由自己担任守城之责,但宋哲元要是亲自上,你总没有办法连“主公”都要取而代之吧。
至于冯治安,大家都是兄弟,曾有过命的交情,“罢免”一说也只能由日本人来说,他张自忠也不能抢在前面。
倒是宋哲元“主动道歉”的表示,令张自忠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宋哲元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对于这种“丢面子”的事向不肯为,所以上次才有让秦德纯代替他道歉一节。
宋哲元这回不仅答应亲自当面道歉,还拉上了张自忠一起去!
见到香月后,宋哲元向对方表示了“敬意和问候”,这也就算道歉了,都什么年代了,早已没了负荆请罪这一说。
回来之后,宋哲元逢人就说,这下好了,我们和香月谈得非常成功,“和平解决”已无问题。
不知内情的还真以为中日双方谈得其乐融融呢,哪里知道日本人的刀已架在了宋哲元的脖子上,就等他答是或否了。
这是7月18日的事,第二天,即7月19日凌晨7点半,宋哲元“失踪”了。
一问,到北平去了。
正式理由是:为了让部下遵守“协定”,必须去一趟北平。
等到要你签字了,你一声招呼不打地走了,去监督部下履行连字都没签的“协定”?
这话骗鬼都不信。
宋哲元不过是玩了一招金蝉脱壳,成功逃出天津城而已。
他曾给在保定的熊斌打电话,话里就透露“在天津不能有明白的表示”。连说话都不自由了,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实际上,早在7月16日,即老蒋发表庐山谈话的前一天,他已经在北平局部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偷偷地下达了“作战预先号令”。
当时酒井旅团已到达密云,宋哲元又不是傻子,眼瞅着关东军从长城外千里迢迢赶过来,他们来干什么,总不是为了到北平郊外旅行观光吧。
接到秘令的是冯治安。但是在发令后,宋哲元还是不放心,生怕冯治安有什么闪失。毕竟这件事情太重大了。冯治安勇则勇矣,就怕很多关系他摆不平。
但是在天津,宋哲元既不能作“明白的表示”,当然就身不由己。如此,自己都快要成为任人摆布的泥塑木偶了,又如何遥控指挥别人,甚至全局。
所以,他一定要跑出去,而且一定要跑得不动声色,让周围的人都浑然不觉。
宋哲元一跑,香月的要求就没了着落。
没了“大头儿”,还有“二头儿”,气急败坏的香月盯上了张自忠,准备扶后者上马。
晚上11点半。
香月和张自忠在张允荣的家碰面。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张允荣是张自忠的七个把兄弟之一,日后却成了大汉奸,可想而知,有这样的“兄弟”一天到晚在身边转悠,会怎样影响张自忠的想法。
(84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天涯的服务器太忙,(845)好象一直没贴上来吧,争取九点更新完。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你要买房子,都得选择跟有仁义的人做邻居,那样才会“美”,而如果整天跟那些不仁义的家伙混在一起,天长日久,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搞得不仁不义,这就太不聪明了,哪里还有什么“知”可言。
做个假设,此时若是有萧振瀛类贤者处其左右,察其得失,谏其不智,以张自忠这样的大丈夫,又岂能迷失于道中。
一夜的筹谋。
到20日凌晨,在一份文件上,香月代表日方,张自忠和张允荣则代表中方,分别签上了名字。
这份文件,叫做“香月细目”。
“香月细目”共有7条,基本包括了日本人此前提出的各类要价,其中第7条就是让冯治安第37师撤离北平。
字是签了,可是当时在29军中,能够得到授权进行谈判并签字的,仅宋哲元和秦德纯两人而已,张自忠是没有这个权限的。香月也知道“细目”名不正言不顺,只能是一点点地漏给中方,希望南京政府能够糊里糊涂地予以承认。
在这些事情上,谁都可能糊涂,只有老蒋不会糊涂,他对宋哲元盯得非常紧,就怕对方顶不住压力,失足落水。
一看,你还真中招了,这还了得。
晚上知道的,马上发电到北平,问宋哲元是怎么一回事。宋哲元莫名其妙,认为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要不,你把证据拿给我看。
老蒋只是听到了一点风声,见宋哲元这样肯定,也就认为是日本人故意为之,想打乱己方阵脚,遂不再予以追查。
宋哲元到北平,不为别的,就是督战。
看到眼前高大的古城墙,这位华北诸侯不能不动真情。
北平必守,华北必守,29军的尊严和价值也必守。
打马进城,城内气氛异常紧张。
在冯治安的调度下,连日来官兵一直严阵以待,各个城门一律紧紧关闭,而城里的各个要道上则都建了防御工事,一看就知道是打巷战用的。
这是干什么,没有必要嘛。
宋哲元一声令下,工事拆除,城门大开。
那边有人来报,各方面为支援华北抗战,陆陆续续寄来了很多捐款,问如何处置。
宋哲元又一挥手,通电谢绝,不要。
到达北平的第二天,他又发表了一个书面谈话,表示打仗那事还远得很哩,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才不想和日本人打来杀去呢。
你问我“卢沟桥事件”如何处理,那是国家大事,自然“静听国家解决”。
给人的印象,就好象他又稀里糊涂地在做“和平梦”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只要看看当时的局势就知道了,7月20日,已离开香月的“限期”足有一天,字都没签,日本人会善罢甘休吗?
宋哲元决不至于如此迟钝,否则他也就不会逃出天津了。更何况作战命令早已下达,冯治安在北平城里枕戈以待,接受的就是宋哲元的命令。
只有一种解释,这一切是宋哲元苦心而为之。
(84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摆出一副悠闲的姿态,把大门打开,弹弹古琴,说说笑话,浑不把门外的百万大军当回事,《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孔明早就这么干了。
没有办法,谁让你前面的戏没演好呢。孔明是因为误信马谡,失了街亭,宋哲元则是该修的国防工事一点没动,临时连份完整的军事计划都拿不出来。
这时候你再去搬钢筋水泥,哪里还来得及,惟有先镇住军心,安住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宋哲元采用的是内紧外松之策,此举一方面可以缓解北平军民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亦可用障眼法,使对手摸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
当时日军一个机械化旅团早已在北平正面虎视眈眈,但宋哲元并不认为这是最大的威胁。
他虽然大开北平城门,却不表明没有做好防守准备,而且29军在城外北苑还有一个阮玄武独立旅,这支部队编制完整,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很强,不然也不会被作为“品”字阵的最北屏障了。
日军有再强的兵力,如果从北往南攻,29军还可以凭险节节防守,并能争取到时间等待后续援军协防,这个宋哲元不怕。
他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呢?
还是自己的身后一侧。
因此,在使用空城计的同时,宋哲元即发布命令,让冯治安第37师一部向西苑集结,准备向保定撤退,而位于八宝山的保安队则负责殿后。
命令下了,样子摆的也很好,但宋哲元的真实用意并不在撤,而在欲走还留,甚至加固这一带兵力的屯集,以便随时对卢沟城桥进行支援。
毕竟是曾经的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云长翼德一流的人物,哪里是谁在下巴上粘绺胡子,就能跑上去凑数的。
7月20日下午,丰台日军忽然对宛平发动进攻。
大家正在谈“和平”,没有宋哲元的签字,不还有“香月细目”在吗,怎么又开打了?
他们说自己不得不打,相当于自卫反击,因为是宛平的中国军队主动先朝他们开枪的。
立此“功”者,又是那个天津特务机关的机关长茂川秀。
这孙子早几天就派了几个人去卢沟桥。
几个烂人当然不敢直接跟29军面对面干仗,事实上,他们就是去干点下三滥的活的。
跑到两军阵前,叭叭地打几记黑枪。
还没动静?
那就放鞭炮,“机关枪”都上了,你们总不该无动于衷了吧。
宛平城外枪炮声大作。
此时担负城桥守备之责的,是金振中的上司吉星文。
吉星文是吉鸿昌的远方侄子。吉鸿昌在老西北军中混出了头,衣锦回乡时,把个小吉星文的眼睛看得闪闪发亮。
大丈夫当如是也,马上跟在叔叔屁股后面就参了军。
到了“七七事变”爆发前,已升为团长的吉星文才三十岁不到,称得上是年少得志,风光无二。不过枪响时,他本人并不在卢沟桥,而是正在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受训,学习怎么对付日本人的坦克和装甲车。
等他闻迅赶回华北,到卢沟桥接替受伤住院的金振中时,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段已经过去了。
那为什么说到卢沟桥,吉星文总是被摆在最前面呢?
(84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今日另外两更:8点和10点。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原因只能归结于他的运气太好。上任的时候,正巧上海《新闻报》的记者来采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位“粗眉大眼,身材高大”的军事主官,遂以为卢沟桥前后战事都系其一人指挥。
当然,吉星文也并非浪得虚名。
他亲自上城墙督战,指挥守军连续击退日军发起的进攻,虽然受伤,却仍不肯轻下火线。
这场攻守,从当天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身为团长的吉星文头部三处受伤,在采访记者的笔下,他的脑袋“裹着几层厚厚的纱布,两眼因连续失眠而发红”。
但是,他“绝无倦容”,而宛平城也依然挺立不倒。
当年,吉星文的叔叔吉鸿昌素有“吉大胆”之称,在抗日同盟军时代,曾露着胳膊猛砍伪蒙军(“袒臂冲杀”),侄子算是把乃叔这股悍勇精神和报国之志给继承下来了。
卢沟桥这里一打,香月马上就觉得不对劲了,按照“秦松协定”,卢沟桥驻扎的应该是保安队,可你看看对方这实力,哪是什么保安队,分明是29军的正规军嘛。
他马上派松井来找秦德纯,说你们为什么不遵守“秦松协定”。
其实一开始就拿“秦松协定”当废纸的,就是他们自己,不过日本人的思维,向来是怪人,而从不责己。
现在需要宋哲元决策的是,要不要按照“协定”,让吉星文团撤出宛平城,移向永定河西岸。
宋哲元说:撤!
冯治安是比较坚决的“主战派”,他不同意撤。
为什么要撤呢,事情是日本人挑起的,卢沟桥那里也是他们先开的枪,怎么反而变成了我们的不是。
宋哲元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就拎不清呢,现在早已不是讨论谁先开枪的时候了。
这是命令,照准执行。
7月21日,宛平和卢沟桥一带阵地开始由保安队接替。
与其说宋哲元此时还在退让,倒不如说这也是他的一个策略。
毕竟,日军需要时间整合,29军难道就不需要?
这时候,朝鲜龙山师团已进抵天津,张家口外的伪蒙军和关东军则跃跃欲试,也就是说,无论是张自忠还是刘汝明,一时半会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攻守位置,如此,品字阵的左右两翼就难以对中心地带进行支持。
在仍不希望中央军过早加入战团的情况下,宋哲元必须有时间对“品”字阵进行再调整。
要调整,当然就需要时间和步骤。这在内战时期不是难事,眼下却不一样,日本侦察机整天在头上飞着,你就算是动一兵一卒,都不要想轻易瞒过他们的眼睛。
如果用做政客的标准来看,宋哲元不算合格,但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原大战这样超大规模战役的统兵之帅,他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84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复 民为天 兄:
承教。感谢厚爱,对兄之垂询,特回复如下

其一,所谓封贴事件,当时也不免郁闷,但个人文风自认始终一以贯之,否则也坚持不到现在。我以前也说过,不管写书还是读书,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要好看,然而历史毕竟还有厚重的一面,幽默只是其中一种,有的地方,甚至原来的外交,有的朋友也说不好看,但写史必须涉及到,我只能在文字上处理得尽量好看,也就是轻松一点。细,也有细的好处,否则就真的变成了只能开口一笑的“什么玩意”。这其实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比如写到黄郛的时候,我就无论如何也幽默不起来。

其二,笔者笔力所限,但也已竭尽全力,可以说从未敢对笔下文字有所怠慢。兄之所说俗务,慨已能推则推。然而有的东西,不是你一定想做,而是不得不做,有的事情,甚至做了还不免得罪朋友,然求仁得仁,我也只能不求谅解,惟求心安。

对大家的一路支持,老关实感激不尽,再拜!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最近不知道是人特别多还是天涯的服务器老了,更新老是更不上去——可能不是人家东西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对了,呵呵。今晚争取把最后一更帖上去。
也不知道一日三更能坚持多久,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吧。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宋哲元的第一把刷子叫做“舍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宋哲元的“舍”,就是作出两个动作。一是命令冯治安师磨磨蹭蹭地撤离北平并准备南下,二是由保安队代替吉星文团防守卢沟桥。
前者是假,后者却是真。
保安队自然比不上正规军,但那宛平城墙也不是豆腐做的,不可能一攻即下,更重要的是,吉星文团虽退出宛平,却并没走远,驻军的地方也仅与宛平相隔一个卢沟桥,万一有事,一眨眼的工夫他们即可重新进城。
如果实在顶不住,长辛店和西苑不都还屯集着部队吗,必要时候,宋哲元只要递个眼色给何基沣,后者即可挥师解除宛平之围。
29军一撤一退,都是符合“秦松协定”的。这种情况下,香月要是再出手的话,的确有点不太好意思。
此时东京的杉山元也不顺当,他的一个动议搁浅在那里了。
先前内阁虽然已答应他,会从国内再动员3个师团去华北,但如果天皇说NO,这事一样得黄。
所以他还得过裕仁这道关。
先前请示派兵的时候,天皇答应得很好,现在却迟疑起来。
这就跟下赌注一样,注下得越大,做赌徒的也心慌。裕仁不是一个很有胆略和气量的人,自然得惦惦其中分量。
他一开口就把杉山元吓了一跳:听说事件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敢情“秦松协定”以及宋哲元从宛平撤军的事,这日本皇帝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你别看他天天呆在皇宫里,耳目多着呢,国内国外的事情了如指掌,哪里像回护他的那些人所认为的,好象被蒙蔽了的笼中鸟呢。
杉山元愣了一下,只好答非所问地哼哼两声: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全部都肯照我们所说的去做啊。
裕仁不干了: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照做呢?
看样子,今天皇帝是说什么也不愿意给批复了。
杉山元蔫了。
听说天皇没有照准,内阁反应也很快,立即通过了暂停动员令。
这帮市侩。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
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得另想办法啊。杉山元跟远在华北的香月联系,问对方有什么好主意。
香月向他推荐了一个人:天津驻屯军参谋和知鹰二。
所谓物以类聚,惺惺相惜,哪样的人搭哪样的人,桥本群当初怨恨的是这个参谋玩“下克上”的把戏,不把他这个参谋长放在眼里,但“事迹”一汇报到香月这里,后者兴趣就来了。
好样儿的嘛,如今正当用人之时,和知参谋一看就是个干才。
香月对杉山元说:要不这样,让和知到东京去说道说道,也许情况就会不一样了。
好主意。
和知随即启程赶往东京。
杉山元把军部一班人召集到一块——听听吧,前线军人的呼声到底是什么。
(84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明天出去,不在。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