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文史杂呈

文史杂呈

楼主:驿渡山人  时间:2020-10-05 20:00:44
目 录


自序……………………………………………
宇宙人生
时间随想………………………………………………
命运的抗拒……………………………………………
奇点之前………………………………………………
人生……………………………………………………
人生的矛盾……………………………………………
形式对本质的妥协……………………………………
欲望与需求……………………………………………
历史是否存在?………………………………………
关于死亡………………………………………………
一篇应焚烧的文章……………………………………
心灵……………………………………………………
矛盾
文化轴心……………………………………………
心外无物……………………………………………
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
《老子》浅析……………………………………
文字与成见…………………………………………
世论
古老是一个民族沉重的负担………………………
非战之罪……………………………………………
文明时代所需要的游戏规则………………………
论腐败………………………………………………
平时的民主与战时的集权…………………………
人类在地球和宇宙中的前途………………………
金钱何时灭亡?
人物
老聃…………………………………………………
孔丘…………………………………………………
庄周…………………………………………………
杨朱…………………………………………………
释达多………………………………………………
范缜…………………………………………………
关云长………………………………………………
貂婵…………………………………………………
韩非子………………………………………………
岳飞…………………………………………………
杂篇
神农的后裔…………………………………………
长城…………………………………………………
一种图腾的生灭……………………………………
男人和女人…………………………………………
典论.论文…………………………………………
俯察品类……………………………………………
独步荒原……………………………………………
楼主:驿渡山人  时间:2020-10-05 20:00:44
时间随想



首要的问题是,时间是否会从某一时刻产生?
如果它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那么在宇宙产生之前,时间在干什么?如果它什么也没有干,那么它的存在有何意义?又凭什么来证明它的存在?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有一个自我限制的前提,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须有它存在的意义或理由。如果没有理由和意义,它就不应该存在。
但时间却存在了,因为我们需要它,所以它就存在了。



世俗哲学认为人生有三不朽: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但我们的无论功德或言论,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能占住的始终是那一段极为有限的时光。我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不朽。与漫无边际的时间比起来,任何惊天伟业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人类并不因此就什么事也不干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我们把时间创造出来,自己却成了时间的玩偶,我们身不由已。
人类时刻做着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某时某刻却把它们当成了大事,大得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当这些小事被发现微不足道时,事情已经结束了,一切已成了过去。



时间是线性的,还是循环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验证。
如果时间是线性的,它就应该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如果找不到起点或终点,那又凭什么说它是线性的呢?
人类的学者们写了一些关于时间的论文。可是他们却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时间是什么?以及时间究竞是什么?我们只是自己画了一幅山水,然后钻了进去。
在人类所有的语言概念中,“时间”是最混沌不清的。
如果时间是某种无法言说的终极存在创造出来的,那么它就是要灭亡的。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时间是从某一刻被某种必然规律偶然生成的。
一百三十七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生成了这个可以用时间度量的物质世界。虽然奇点是否为零空间有待探讨,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奇点和奇点以前是否有时间存在?而奇点又是谁形成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在奇点状态保持了多久?是千亿分之一秒还是几万亿年?如果在奇点状态没有时间,它何以出现了后来爆炸的那一时刻?它又如何获得爆炸的机会?
如果时间真是在爆炸的那一瞬间才生成的,那么这个所谓的时间就是肯定要灭亡的。如果时间需要灭亡,它就必须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灭亡。如果存在这么一个具体的时间,就必然会产生这个“具体的时间”以后的问题。而如果还有“以后”,那么时间就并没有灭亡。推来推去,时间还是永恒的。它既在奇点状态存在,也在奇点之前存在。因此,如果大爆炸成立的话,时间就是一再重复的循环。只是这循环的弧度太宏大,而人类的眼光太短视,以至于误把时间当作了一往无前的东西。





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
时间无处不在,却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
愤怒的人类于是把它截为一段一段,以便于任意选取和度量,就像划分东南西北的空间一样。
时间于是成了人类判断历史长度的基点。而历史其实只是一堆已经不存在的时间。人们不过是在用一把尺子来测量这把尺子本身的长度而已。



此刻只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界。这个界限没有具体的宽度,可以无限地微分下去。尽管如此,“此刻”仍始终保留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活在此刻,可是我们永远把握不到它。当我们感觉到“此刻”这个概念时,它已成了过去。而过去也是可以无限微分的。
此刻之前的我并不是此刻的我,而我的此刻却无法找到。
我们可以回到所谓的过去,却不是真正的过去,或叫完全的过去。否则我们就有可能会篡改已经确定了的历史,从而使现在成为不可能。我们也不能提前到达真正的未来。任何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往前或往后都是虚幻的。现在是惟一的真实,但这真实在转瞬之间就变成了虚幻。
真实也是无限可分的。它只存在于我们做出判断时那一刻的观念中。将它无限地化整为零,也就接近于虚无了。但却永远不会等于虚无。




离开了时间的存在,或者离开了存在的时间,只有在不存在的时间里才会成为真实。
楼主:驿渡山人  时间:2020-10-05 20:00:44
命运简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过分执迷于书卷,就会远离宇宙苍生中最精华的部分。书读得太多了,就会被书捆住。人的创造性并不是靠读书读来的,在书房里呆久了就会对精神造成桎梏。只有辽阔草原,高山峡谷,僻远洞穴才是伟大哲学的亲生之母。
我的关于人生与宿命的思考,都进行于云贵高原的旅行期间。在去到那里之前,我已深切感到了现代文明的症结:生命意志的衰退和精神领域的空乏,物质的泛滥日渐毒化人了们的心灵。让人在傍徨和无所适从中深受折磨。



尽管活着没有激动人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仍在义无反顾地活着。其实,人的生死从来就不由自己控制,而是左右于某种必然的规律。一生一死,都在这规律的尺度之内。它制造着求生的欲望,让各种生物在生存与死亡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中,辩证地存在。对于这所谓的规律,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却不能真正控制,也无法彻底全面地理解。这是思维的极限,如同生命的极限一样。




科学的日趋精细化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却把我们的灵魂从茫然的黑暗带入了空白的光明。我们的灵魂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栖息的场所,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因为自己正站在目标之中,一旦突破,就会远离曾经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光明。这种画地为牢的成就足见人类是多么矛盾可笑。有时甚至想:现在的光明还不如以前的黑暗,现在的聪慧还不如以前的愚昧。但人类却再也没有勇气回到过去,也根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
对于一个追求理性的人,一旦他充分领受到了理性的可恶之处,难免痛苦不堪,甚至可能会变得玩世不恭,或在其他感性领域醉生梦死,以求某种陶然忘机的感觉。但彻底的摆脱是做不到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一刻也没有摆脱过。无可奈何之下,只有随遇而安,让时间任意从身边流过。
一个人对人生世事的本质看得太透彻,必然会放弃在尘世的积极行动。在这种人看来要想改变肮脏混乱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任何努力都改变不了事物变化的必然过程和结局。于是在人生的终极问题上反复折腾自己,至死仍无法释怀。



对生死的不可预知使人产生恐惧,从而使宗教得以产生。古代若森布利亚王国的一位老人曾把生命比喻为冬夜里麻雀在宫殿中的飞行,在飞入宫殿之前和飞出宫殿之后的一切我们都一无所知。这代表了人类普遍的宿命意识。而宗教的最大使用价值就是让人摆脱这种宿命所带来的心灵不安。在宗教世界中,一切有关人生和宇宙的疑问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答复,从而使不安的灵魂获得平静。暂时的苦难与来世的无限幸福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但是,在科学精神大行其道几百年后的今天,谁还会真的想信有天堂和地狱,谁还会相信有上帝和神仙?然而时至今日,宗教照样盛行,教堂建筑的雄伟规模甚至超过了中世纪。科学理性并没有真正触动宗教。芸芸众生除了信教,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摆脱生命的悲剧本质。尽管这种摆脱已经成了自欺欺人。
曾经也有人试图在宗教之外寻求一种更理想的方式,来克服神灵与科学都具有的缺陷。德国的尼采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这位酒神和强力的倡导者清醒地看到:要承认诸如印度教的宿命思想是需要巨大代价的,那种对生命本质的透彻分析如果不以审美的近观加以解毒,就会导致生存意志的毁灭,而只有对日神和酒神的信仰才能使人沉浸在事物的形式之美中,从而回避罪恶的主宰。所谓酒神崇拜其实就是一种广泛的审美,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艺术形式。概括起来就是要把人生视为审美历程,把整个世界看作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殿堂。每个人都以贡献出自己最美的作品为最高价值,大家的一切行动围绕着美的创造和欣赏,这样的世界才勉强可以让人安慰。所谓日神崇拜则有些类似于英雄主义,主张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高贵、气势,甚至残酷。认为只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是活着的标志。
但是,审美主义毕竟是以悲观厌世为前提的。它承认了一个虚幻的前提,又努力想超越这个前提。就算没有意义也要假设一种意义,即使没有价值也要虚构一种价值。这对于一个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最终追求的人来说,相当于把绝望包装成希望,但毕竟还是绝望。因为艺术只能让我们暂时解脱,而权力意志却一直窥伺在侧。



与西方人的日尔曼心态不同的是,东方人开创了战胜人生宿命的独特方式。严格说来这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但它逃避得那么自然,那么富有效果,以至于世上最庞大的人群都在信奉它。
在儒学体系中,一切道德都与伦理有关,哲学就是伦理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要知足,尽量抓住眼前能抓住的东西,能享受的尽量享受,哪怕很微不足道,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我们的信仰就是尽可能地享受尘世生活。其教义就是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和禁忌。这种宗教没有教主,没有牧师,也可以说人人都是教主,又是教徒,只要上了年纪,又是牧师。
传统的中国人对生命的终极问题漠不关心。孔丘在两千年前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生今世是什么。炎黄子孙都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并不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才唯物的。我们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天堂地狱。即使有也不怕。只要今生今世快活,哪怕死后下八百层地狱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没有灵魂观念,宗教就无法在这里盛行。佛教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哲理,能为做人处世提供一些帮助,否则早就没有市场了。道教也是如此。世俗哲学认为,盛极则衰,物极必反,所谓的极乐世界和神仙生活都是不合理的。人如果总是活着不死,将是一种煎熬,而世界也会变得没有趣味。
东方人的享受主义十分明智,但伴随这种思想而来的庸俗颓废也十分严重。作家莫言在其小说《酒国》中说有人把婴儿当美食。这虽是虚构故事,实质上泄露了人们的灵魂空虚和品质堕落。而真实的社会中还隐藏着比这更为严重的恶劣行径。当常规的享受不能满足无聊的人生时,那就只有采用超常规的途径了。



冷静想来,无论是哪一种克服宿命的方式,都没有什么正确错误之分,只存在是否适合的问题。不同的地域、气候、人群、文化、基因、血型、性格和历史现状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生存状态决定着程度不同的宿命意识。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路。就像骆驼适于在沙漠中穿越,鳄鱼适合在沼泽中横行。如果把环境调换一下,那它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显然,没有统一的需求,也就没有标准的哲学。但所有的方式都千疮百孔,所有的信仰都濒临彻底破产的今天,在我们逐渐获取物质财富而灵魂日趋饥渴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无家可归的荒凉世界中。疲惫而清醒的灵魂始终在寻觅着栖息的场所。孤魂们在企盼着新方案的诞生,以便这个混乱无序的精神领域得以拯救。而这个新方案难道永远只是一个画饼?或许不是。

楼主:驿渡山人

字数:499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0-05 06:10:04

更新时间:2020-10-05 20:00:44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