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个时候的卢照邻虽然说人生目标是一床书,但是也是违心之语,其实他的抱负也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再后来他的一篇类似于回忆录的《释疾文•粤若》中,对青年时期的自己是如此评价的:
“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累茧重胝,千里不辞於劳苦(“入陈适卫”指的是孔子的周游列国的典故,“累茧重胝”是形容手脚生了厚厚的老茧)——这两句是说自己当初求学的艰辛;
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屠龙”一词出自《庄子•列御寇》,指高超的技艺;“刻鹄”是指仿效前贤)——这两句是对自己才华的自诩。
俯仰谈笑,顾盼纵横。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为轻(“令仆”指尚书令与仆射,亦泛指股肱重臣,“黄散”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共掌尚书奏事)——这两句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那么,他满怀“黄散”、“令仆”的理想,最终实现到哪一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695楼 2017-04-22 15:06:00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
—————————————————
感谢感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辗转边陲唱征戍

龙朔元年(661年),甘肃额济纳河一带,回纥新接任的新首领比粟毒,联合同罗、仆固等份数铁勒的少数民族犯边,朝廷出兵讨伐。其中领军副元帅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袍大将薛仁贵,当时他出任左武卫将军。并且在第二年三月的一次大战中,薛仁贵一人单挑对方在十万大军中选拔出来的“骁健者”数十人,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余者皆下马请降。当时军中传颂一句口号:“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世的诗人李益,最著名的一首诗《塞下曲》中写道: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就是歌颂的这段故事。
还是说卢照邻,在出兵期间,他奉使西行,并创作了他的“西行组诗”——11首边塞诗。包括《结客少年场行》、《刘生》、《陇头水》、《雨雪曲》、《昭君怨》、《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上之回》、《紫骝马》、《战城南》。我们选几首来读读:

《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其中的“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两句,雪与花、花与雪互为衬喻,反复吟唱,颇具新意。

《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其中的“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两句,为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戍边将士鸣不平,颇具悲凉。

《关山月》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这首诗描写远征将士的思乡怀人之情,其中:“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是实景,将士们面对皎洁的明月,更加思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是虚写,告诉家中的亲人时刻关注飞过的鸿雁,某一只身上,有我遥寄的家书。其实有没有可能遥寄家书?只是自我慰藉罢了。

《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重点聊聊这首昭君怨。古人有很多诗篇是借男女之情来抒发政治抱负,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了,这是言明己志,拒绝对方拉拢的誓言(讲到张籍的时候再详细开扒)。

这首诗表面是述说王昭君的不幸,申明王昭君始终心向大汉,实际是诉说自己的“才高位下”,在感慨壮志未酬的同时,也委婉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希望有伯乐赏识的愿望。

首联的”合殿恩中绝”一句不仅是回忆过去,而且点名自己“后宫佳丽”的身份。据说班婕妤因失宠写下《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恩中绝”是从“恩情中道绝”中化出,交代自己为什么和亲来到塞外——因为画工丑化了自己,致使汉元帝“恩断”。“交河使渐稀”一句是慨叹现在。和亲辞别之时,美艳绝伦的王昭君让汉元帝后悔莫及,只是木已成舟难以反悔,他怒斩毛延寿等画师泄愤之后,还记挂着这位美女。经常派遣使者渡过胡汉之间的交河来慰问昭君。但是随着时光推移,皇帝派来的使节越来越见稀少了(废话,被别人搬走的花,就别再总跑人家里去浇水了)。
颔联的“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是继续回忆当初和亲之时,肝肠寸断的辞别皇帝(玉辇),形单影只的走向塞外的阿尔泰山(金微),是何等的凄凉,何等不幸,为了家国安宁,自己的牺牲是何等巨大。
颈联的“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示了内心的忧伤哀思。本来我也可以欣赏绿草茵茵的美景,现在确实被沙城暴和雾霾搞得戴上双层3M口罩也没法出门。
尾联的“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是个总结,希望自己能化身鸿雁,一年回一次故乡。但是一个“愿”字,刻画了深深的忧伤,这只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如果是能够像《红楼梦》中的元妃可以回乡“省亲”,那么这个“愿”字,起码可以改成一个“故”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任职蜀中留情恨

西行归来,尽管邓王竭力推荐,卢照邻也只是授了一个益州(今四川成都)新都县尉。在赴任之前,他和王勃已经相识,对于当时流行的“上官体”都有改进的共识,慢慢引为知己,并且受到薛元超的支持。
插叙一下这位薛元超。这也是一位牛人,爷爷是隋朝大家薛道衡,父亲是“寿不处中书”的十八学士之一的薛收,而他,终于弥补了父亲的遗憾,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拜相,并且就是担任中书令,看来李治也很够意思啊。薛元超还是皇亲,他娶了李元吉的女儿和静县主,辈份是李渊的孙女婿,和唐高宗李治同辈。可惜他只在全唐诗中留下一首诗,还是质量不高的应制诗,在此就不占用篇幅了,不过他有所谓“三大恨”挺有意思:一恨只是靠祖上荫蒙入仕,没能参加科举取得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为妻(真敢说,不怕皇室收拾他);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由于卢照邻在此之前自诩颇高,目标是“黄散”、“令仆”,所以这次跑到县里当个公安局长兼副县长,就跟遭到贬斥的感觉相仿,自然感到情绪低落,他在告别诗《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节选)写到:“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寥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不过,我们又想起了邓王的评价“这是我的司马相如啊”,果然一语成谶,卢照邻到了司马相如的故乡。这种低落的情绪到了任上又影响了他的状态,结果在第二年,他就因为“横事”而被拘押,但是最终没有影响他,估计类似现在的隔离审查,审查之后恢复职务。到底是什么“横事”,他有是如何解脱,没有查到资料记载,只是肯定的是,有友人帮他——他在《穷鱼赋》序中写道: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穷”是指穷途末路的意思,汉代文人赵壹也是在获罪之后,受亲友搭救脱险,做《穷鸟赋》自喻,描写的是一只“前有鹰隼、后有猎人、上有罗网、下有陷阱、左有弓箭、右有弹丸”的穷途之鸟。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闲暇一顶,晚上更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尽管脱险,但是在卢照邻心中,更加向往长安,厌烦蜀地,对这种尔虞我诈的境况也心怀忐忑,在《同临津纪明府孤雁》一诗中,流露出这种心态: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节选)
……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尽管际遇坎坷,但既然来到蜀中,面对着最优美的山川名胜,自然不能放过。卢照邻利用闲暇游遍蜀中,自然也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的,您一定猜到了,作为顶负“现代相如”名分的人,一定要到司马相如的琴台拜会一下本尊。看看他《相如琴台》的这首诗吧:
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
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桢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诗中感慨聚散无常的白云就像是风流倜傥作赋吟诗的司马相如,温婉的月光就像当垆卖酒为爱私奔的卓文君,如今琴声寂静,空余莺啼,见景生情,黯然神伤。
尽管蜀中风月无边,但是他还是一心向往着都城长安,在剑阁送别回长安的朋友的时候,诗中直白的表达了对长安的向往:
《大剑送别刘右史》
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
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
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
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

到了总章元年(668年)春,卢照邻终于有了一次到长安出差的机会,一路上心情舒畅,走到钟阳驿(四川绵阳附近),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写下了欢快的《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节选):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聘望。
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混港春江涨。
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
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此时的“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与入川时作的“寥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相比,简直是目之所及,全是美好。即将抵达长安的时候,他写下了《至陈仓晓晴望京邑》一诗:
拂曙驱飞传,初晴带晓凉。
雾敛长安时,云归仙帝乡。
涧流漂素沫,崖景霭朱光。
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看看这份喜悦吧:“云归仙帝乡”(我胡汉三终于回来了)、“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回到长安之后,除了办理公务之外,谋求在长安补一个空缺成了他的日常。可惜,欣赏他的邓王在麟德二年(665)去世了,没有了伯乐的卢照邻在长安努力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有结果。实在没有继续拖延的理由,“官身不自由”的卢照邻沮丧地踏上返回四川的归程。和他当初赴任四川一样,他又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惆怅、无奈甚至略带悲愤的情绪。
《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御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
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他恋恋不舍的离开长安,一路之上有多慢走多慢,但是终究还是要踏入四川境内,行至剑门关,他又一次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窘境,在《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一诗的最后两句,他写道“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宣室”是指皇帝居住的宫殿,言下之意是你都不见我,不给我机会,我怎么给你出力报效?
这种对朝廷、对上峰、对皇帝的抱怨与效忠,对仕途的希望与迷茫,在此后贯穿了卢照邻的诗文。这种充满矛盾的“负能量”,既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使他越来越沉沦,又影响了当政者对他的观感,愈加难以得到重用。可以说卢照邻这种喋喋不休的牢骚,是自己仕途坎坷的根源,而更可怕的是,他根本意识不到,乃至于,本来歌功颂德诗文也能写出酸溜溜的味道。
他创作了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中和乐九章》,在前八章中分别歌颂了皇帝、百官、诸王等,写的极尽阿谀,如《中和乐九章·歌明堂第二》:

穆穆圣皇,雍雍明堂。
左平右墄,上圆下方。
调均风雨,制度阴阳。
四窗八达,五室九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
天子临御,万玉锵锵。
却在起总结作用的最后一章《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的最后两句写道:“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我这个吃玉喝露的雅士,心中仰慕君王却被长路阻隔),一下就把马屁拍偏了。极易使当政者联想到这是在骂他们没有识人之明。
不过,在四川,他也结识了不少幕僚朋友,也和王勃有过重逢。总章二年(669年)九月,王勃因檄英王鸡文事件,被逐出沛王府来到四川,卢照邻前往拜访王勃。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卢照邻和王勃同登玄武山,并各赋诗一首。卢照邻写的是《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诗中念念不忘归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咸亨二年(671年)夏末秋初秋,卢照邻在任期满后又游历一番之后,离蜀回长安。临行前的告别宴会上,大家诗酒相酬,一番热闹。经历的苦难在度过之后就化为了财富,这个时候的四川,不再那么面目可憎,而是可爱起来。卢照邻在《还京赠别》中写道: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其实,在离川的两年之前,卢照邻就任职期满,为什么又逗留许久?因为他邂逅了爱情!
都知道四川出美女,卢照邻的官场失意,是针对自己“令仆”的志向,在一般人眼中,县尉就算是高高在上了,何况是大才子。唐时又是个男权社会,理学风气也不像宋朝之后那么压抑,所以他身边并不缺莺莺燕燕。卢照邻也不是柳下惠,他关于嫖妓的诗就写过两首,选一首来读读:
《辛法司宅观妓》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
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
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
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在四川期间,他结识了一位郭氏女子,到底是官妓从良还是良家女子无从考证,反正两个人陷入热恋,据说还怀上了小卢。在痴情郭氏的面前,卢照邻做了一段时间的“好丈夫”,但是终究抗拒不了“远大前程”的吸引,卢照邻这才决定动身返回长安寻找机会,就像现在众多的“北漂”一样。郭氏见他去意义绝,知道无法挽留,只能强作欢颜,衷心祝愿,卢照邻也信誓旦旦,表示在长安安顿好了就来迎娶。
不知是“花红易衰似郎意”,还是生存压力过大,结果就是卢照邻再没有出现在郭氏面前。卢照邻前脚走,骆宾王后脚到四川任职,听闻这则轶事之后,侠义之心勃发,这才写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一诗,广传天下,喊卢照邻来迎娶郭氏。
不过,卢照邻这时候真的来不了,因为他又一次陷入牢狱之灾。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身疾性幽轻此生
卢照邻回到长安,十月参加选拔,但是依然没有结果,没有任何官身,当时政治中心随着武则天已经迁到神都洛阳,卢照邻也奔赴洛阳暂时寓居下来寻找机会。头上没戴上乌沙,脖子却先缠上了锁链,他在家中莫名的被捕快抓走,文稿也被查抄。周围的亲朋好友试图搭救,各级执法部门却讳莫如深。
据很多人考证,是他的成名作《长安故意》惹来的麻烦,因为里面有“梁家画阁中天起”的句子,小人为了献媚当时权势滔天爵封“梁王”的武三思,硬是牵强附会说是卢照邻暗讽他,武三思的手下就来兴师问罪。卢照邻进行了分辨,最有利的证据是写这首诗时武三思才二十几岁,尚未封王,最后他得以幸免。
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小说家言而已。武则天在690年正式称帝之后,要用自己娘家人来为自己增加砝码,才封自己的娘家侄子武三思为梁王,而卢照邻在689年左右就投水自尽了。
但卢照邻确实是因诗获罪,在寓居洛阳的时候被投入大牢。这次牢狱之灾给卢照邻带来最大的祸患是在生理和心理的折磨,以及仕途无望的打击之下而患上了“风疾”——类似现在因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半身不遂。在这种情况下,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了,还要考虑如何治病。当时的神医孙思邈在长安,于是他回到长安,求孙思邈为自己医治,并在调养身体的过程中,拜孙思邈为师,既学医道,又研佛道黄老。在此期间,他隐居在陕西太白山,写下了《病梨树赋》,其中感慨同样是树,都生在土里,为什么各有荣枯,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发出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呐喊
由于道教的人都信奉炼丹,卢照邻也未能免俗,在治病期间吃下“仙丹”,造成重金属中毒,病情加重,几乎瘫痪,加上他父亲去世,悲伤悸哭之下,药不能下咽,呕吐带血。一时之间,大才子贫病交加,连吃药的钱也要靠人资助。他所结识的朋友们,混的好一点的都在洛阳仕官,于是他又回到洛阳,寄居在龙门东山的佛寺之内,自号“幽忧子”,一边治疗,一边读书著述。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本质是一封公开信,其中写道:“老母年尊,兄弟禄薄……非天下名流贵族,王公卿士,以仁恻之心,达枯骨朽株者,孰能济之哉?今力疾赋诗一篇,遍呈当代博雅君子。虽文不动俗,事或伤心……惟当坐禅念室,以答深仁,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文中说希望大家能给点药,实在没有药的,给点钱也行,我自己去配。当初一诗动长安的神童,最终低下了骄傲的头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不仅是风疾加重,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不过他的人设还算不错,很多朋友知道他的近况后寄来书信钱财,卢照邻又写了答谢信——《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在信中卢照邻点到名的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质、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儡等。这个时刻卢照邻无论出于自谦亦或是大彻大悟,他在此文中说自己“名过其实”。
在洛阳龙门隐居的时间里,他的诗作渐少,更多的是为其他文人的文集写序(可能有些润笔之资吧),也写了一些诗文发展、创作和欣赏方面的理论文章。这个时候的他经历过世事之后,发表的看法都比较公允、平和,对文学的评论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可惜随着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万念俱灰的卢照邻写下了两篇绝命书《释疾文》、《五悲文》,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对自己由于时也、运也、而不能一展才华的命运进行了自嘲,在悲愤不平之中也有一丝自我安慰。
688年,卢照邻离开洛阳龙门上,取道向南,定居到茨山(今河南许昌市下辖禹州市),购置了几十亩的土地,营造田园,引颍河之水环绕房舍。可能此时他已经萌生死志,于是他预先置好墓地,经常躺在里面,先熟悉一下死后的感觉。一切都安顿好之后,人生导师药王孙思邈的离世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对人生已经无所谓绝望的卢照邻最终在身体的风疾和精神的抑郁症双重折磨下,采取了一代骚人屈原的方式,投入颍河,解脱了自己。
卢照邻的归宿既不是五姓七望的幽州范阳、也不是求学的江南,更不是孜孜向往的长安,还不是收获爱情的蜀地。而是这清澈的颍河,也许这是一代才子最理想的归宿了。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首清新秀丽的《曲池荷》,愿他能生生世世出污泥而不染。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身疾性幽轻此生
卢照邻回到长安,十月参加选拔,但是依然没有结果,没有任何官身,当时政治中心随着武则天已经迁到神都洛阳,卢照邻也奔赴洛阳暂时寓居下来寻找机会。头上没戴上乌沙,脖子却先缠上了锁链,他在家中莫名的被捕快抓走,文稿也被查抄。周围的亲朋好友试图搭救,各级执法部门却讳莫如深。
据很多人考证,是他的成名作《长安故意》惹来的麻烦,因为里面有“梁家画阁中天起”的句子,小人为了献媚当时权势滔天爵封“梁王”的武三思,硬是牵强附会说是卢照邻暗讽他,武三思的手下就来兴师问罪。卢照邻进行了分辨,最有利的证据是写这首诗时武三思才二十几岁,尚未封王,最后他得以幸免。
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小说家言而已。武则天在690年正式称帝之后,要用自己娘家人来为自己增加砝码,才封自己的娘家侄子武三思为梁王,而卢照邻在689年左右就投水自尽了。
但卢照邻确实是因诗获罪,在寓居洛阳的时候被投入大牢。这次牢狱之灾给卢照邻带来最大的祸患是在生理和心理的折磨,以及仕途无望的打击之下而患上了“风疾”——类似现在因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半身不遂。在这种情况下,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了,还要考虑如何治病。当时的神医孙思邈在长安,于是他回到长安,求孙思邈为自己医治,并在调养身体的过程中,拜孙思邈为师,既学医道,又研佛道黄老。在此期间,他隐居在陕西太白山,写下了《病梨树赋》,其中感慨同样是树,都生在土里,为什么各有荣枯,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发出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呐喊
由于道教的人都信奉炼丹,卢照邻也未能免俗,在治病期间吃下“仙丹”,造成重金属中毒,病情加重,几乎瘫痪,加上他父亲去世,悲伤悸哭之下,药不能下咽,呕吐带血。一时之间,大才子贫病交加,连吃药的钱也要靠人资助。他所结识的朋友们,混的好一点的都在洛阳仕官,于是他又回到洛阳,寄居在龙门东山的佛寺之内,自号“幽忧子”,一边治疗,一边读书著述。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本质是一封公开信,其中写道:“老母年尊,兄弟禄薄……非天下名流贵族,王公卿士,以仁恻之心,达枯骨朽株者,孰能济之哉?今力疾赋诗一篇,遍呈当代博雅君子。虽文不动俗,事或伤心……惟当坐禅念室,以答深仁,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文中说希望大家能给点药,实在没有药的,给点钱也行,我自己去配。当初一诗动长安的神童,最终低下了骄傲的头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不仅是风疾加重,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不过他的人设还算不错,很多朋友知道他的近况后寄来书信钱财,卢照邻又写了答谢信——《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在信中卢照邻点到名的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质、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儡等。这个时刻卢照邻无论出于自谦亦或是大彻大悟,他在此文中说自己“名过其实”。
在洛阳龙门隐居的时间里,他的诗作渐少,更多的是为其他文人的文集写序(可能有些润笔之资吧),也写了一些诗文发展、创作和欣赏方面的理论文章。这个时候的他经历过世事之后,发表的看法都比较公允、平和,对文学的评论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可惜随着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万念俱灰的卢照邻写下了两篇绝命书《释疾文》、《五悲文》,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对自己由于时也、运也、而不能一展才华的命运进行了自嘲,在悲愤不平之中也有一丝自我安慰。
688年,卢照邻离开洛阳龙门上,取道向南,定居到茨山(今河南许昌市下辖禹州市),购置了几十亩的土地,营造田园,引颍河之水环绕房舍。可能此时他已经萌生死志,于是他预先置好墓地,经常躺在里面,先熟悉一下死后的感觉。一切都安顿好之后,人生导师药王孙思邈的离世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对人生已经无所谓绝望的卢照邻最终在身体的风疾和精神的抑郁症双重折磨下,采取了一代骚人屈原的方式,投入颍河,解脱了自己。
卢照邻的归宿既不是五姓七望的幽州范阳、也不是求学的江南,更不是孜孜向往的长安,还不是收获爱情的蜀地。而是这清澈的颍河,也许这是一代才子最理想的归宿了。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首清新秀丽的《曲池荷》,愿他能生生世世出污泥而不染。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怎么更新不了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怎么更新不了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好意思,没有意识到翻页了。全靠自己,没啥水分的盖到8页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那您觉得我前面写的这几篇,算不算跳出脸谱化的牢笼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今天晚上插播一段诗词多的,大家过过瘾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插播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在古典诗词里感受那场爱情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甜蜜的暗恋充满了期盼。

《越人歌》
先秦 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这首在战国时期就唱响的《越人歌》最后的一句在很多版本上是“心悦君兮君不知”,我不喜欢。只是一字只差,就粉碎了暗恋的希望,那份带着憧憬的甜蜜,就成了注定结局的绝望。
和你同舟同济的这个小女子,因为和自己喜爱的人距离如此之近,欢喜的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反复在心里问自己“今夕何夕”、“今日何日”。木有枝(知),我的王子,我的心事你知不知道?别让我和你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就在你的面前,可是你不知道我爱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对爱情的追求总是那么情难自禁

《采莲子》
唐 皇莆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那个少年郎啊,你难道没有听到到欢快的“关关”啼叫?双宿双飞的雎鸠就近在身侧的沙洲。那个少年郎啊,你难道没有看到我娇艳的笑脸?那朵最美的莲花就在我的船头。在这湖水之间我和你就要擦肩而过,是什么拉起我的手,把莲子抛向你的肩头。远处的阿姐含笑对我唱起“恋子”,我的心就像这荡漾滟滟的水波又喜又羞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定情的信物不能用物质标准去衡量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爱情是最不能用物质衡量的东西,也许婚姻可以。无论是蔬菜还是水果的木瓜、木桃和木李,都和琼琚、琼瑶、琼玖没有价值上的可比性。自所以没有按照公认的原则,你“投桃”我“报李”,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投”和“报”的本身,是寄托在这物品上的情意。

4、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望眼欲穿的约会
《明月三五夜》
唐 元稹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浣溪沙·闺情》
宋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和你相聚你就是一切,和你别离一切都是你。在这皎洁的月色下,在这舒爽的微风里,等你也是一种享受,只是,这双眼睛不听指挥,把所有的美好一切,都当作了你。

5、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发自心底的逆天盟誓
《上邪》
汉 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五代 佚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一句誓言就敬告苍天,恋人没有给自己丝毫退路,已经说了“长命无绝衰”,即便真的出现这些列举的自然灾难,我依然与君相知。

6、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欢喜冤家的冷战也是爱情的保鲜剂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你的青青的衣襟,系着我的心,我出于矜持不能去找你,你难道不能给我一个回音,你难道不能来找我?我对你的牵挂?陪伴我登上城楼,希望早点看到你的身影,尽管只有一天没有见面,就像过了三月那么漫长。我们别再为那点小事争执了,爱情的世界了没有对错。

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月难长圆的暂时离别
《车遥遥篇》

魏晋 傅玄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古别离》
唐 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赠别·其二》

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的酒宴再丰盛,脸上也难露出笑容,蜡烛也明白我的心意,替我垂泪直到天明。天亮你就要登程,我多想化成你的身影和你同行,如果真的成为你的影子,我祈愿你永远走在阳光里。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愿望,我也支持您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您回来多晚我会一直等待,但请你不要到四川的临邛,那里是热情奔放的卓文君故乡。

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远方始终有人在等待的牵挂

《南歌子》

唐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久长,源于一个个的朝朝暮暮。等待给人的痛,不仅仅使人瘦了脂膏,宽了衣带,更把相思,刻进骨头,铭记心上。

9、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恍若梦境的喜悦
《鹧鸪天》
宋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太过美妙的现实会使人恍惚,在梦中上演了无数次的重逢来到眼前却又那么不真实,让我们剔亮灯火,平复心境,以免又是一场思念凝结的幻境。

10、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江山万里,不如有你
《刘郎浦口号》
唐 吕温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江城子 洞房五更调》
五代 和凝

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

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

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

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

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没有你,要这江山有何用,夜已深,鸾凤合并唱五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最后一句是鸾凤合鸣唱五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才高寿短的四杰领头雁王勃
一、一帆风顺超神童
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张口就能来的,基本是三首,只是顺序可能不一样,一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首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一首必然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在中学毕业、新兵连结束、军校毕业等等凡是纪念册上,题写以提升逼格的,非“天涯”不可。因为头两首侧重于“送”,都是说对方如何,没有互动,感觉送行的这个人冷冰冰的,没有融入到那种“惜别兼祝愿”的语境中来。只有这句,不仅重在“别”,而且畅想未来,彼此联系。
这首诗的作者王勃(650-676),是初唐四杰的老大,也是一位神童,神童前面还要加一个“超”字。
“超”字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家王勃是出身神童世家,爷爷王通、堂爷爷王绩,自幼就有神童之名。他的大哥王勔、二哥王勮(剧)也是负有神童之名,加上王勃这个老三,他的父亲王福畤对这三个天才儿童喜欢到不相信自己的命运如此好的地步,曾经跟自己的好朋友韩思彦聊起过自己的三个神童儿子。韩思彦起初戏谑王福畤,说他是从“夸儿子星球”来的,等到看到三个孩子的文章辞赋,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另一个好朋友杜易简借谢安用“宝树”来形容人才的说法,盛赞三子为王氏家族的三珠树。这个杜易简本人名气不大,但是他有一个比较厉害的堂兄弟杜审言,杜审言有一个更厉害的亲孙子杜甫。
其次是王勃幼时表现出的才能,优于一般神童。就拿始终不服的杨炯,他是十多岁中“童子科”,无非背几本书去考试。王勃不仅是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而且“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指摘的意思)其失。”我们前面说过颜师古的事迹,这位在颜氏家训中训出来的大儒已经算是大牛了,《汉书注》又是为原太子李承乾脸上增光的作品。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有理有据的指出其中有哪些对汉书的错误理解,这个孩子难道不是“超神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神童前期的顺利是相似的,王勃则更上一层。在麟德元年(664年)他14岁的时候,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等于是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吧,王勃就积极上书,这篇《上刘右相书》写的大气磅礴,义理兼美。首先奉承了刘右相(三灵叶赞,超然奉天下之图;四海承平,高步取寰中之托。君侯之富贵足矣,圣朝之付遇深矣);然后谦虚的表达了自己要为国进献忠言的愿望(借如勃者,眇小之一书生耳……虽国有大命,不资童子之言;而恭此小心,敢进狂夫之说?);最后才提出自己对朝政的建议(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是知发挥地利,农桑启其业;振荡天功,泉贝流其用)。
这位刘祥道丞相高宗时期拜相,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是也没有什么劣迹,算是位厚道人。他不但没有责怪十几岁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妄议朝政,而且很欣赏王勃的文采,回长安之后就向朝廷大力举荐,这算是王勃刷的第一次存在感。由于他年纪太小,最终这次推荐不了了之。
就在麟德三年(665年),王勃不满足给官员上书,而是通过一位官员直接给皇帝李治上了一篇《宸游东岳颂》,歌颂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的伟业。在这里要鄙视一下李治,就他那治国业绩还好意思封禅?不过是被武则天利用,给武则天增加曝光率。总之这篇文章引起了李治的注意,恩准他在当年参加了“幽素科”,科举及第,授予朝散郎。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创造了十六岁神童少年正式落实公务员编制的历史。他再接再厉,挥动生花妙笔,给高宗李治上了一篇《乾元殿颂》,连序带颂,洋洋洒洒几千言,文章绮丽,气势雄浑,当然,马屁也是拍的山响。如在颂的最后一篇中写道:“珠泥畅绩,银绳郁契。鹤岭云明,龙坛景惠。道超中古,功推下济。惟帝惟天,惟天惟帝。”
这次的一番苦心终于上达天听,李治看完这篇文章龙颜大悦,连连称赞王勃是大唐的奇才。不但皇帝认可,相关部门通过考评也给了王勃很好的成绩,推荐到沛王李贤的府上担任修撰。
是不是前途一片大好?如果我是王勃,立马挂印封金,走之前还要把推荐的人杀掉。为什么?沛王李贤是原来的太子,废黜的太子会有好下场?跟随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这位推荐者,要么是真傻,要么是害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715楼 2017-04-25 14:50:00

神童前期的顺利是相似的,王勃则更上一层。在麟德元年(664年)他14岁的时候,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等于是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吧,王勃就积极上书,这篇《上刘右相书》写的大气磅礴,义理兼美。首先奉承了刘右相(三灵叶赞,超然奉天下之图;四海承平,高步取寰中之托。君侯之富贵足矣,圣朝之付遇深矣);然后谦虚的表达了自己要为国进献忠言的愿望(借如勃者,眇小之一书生耳……虽国有大命,不资童子之言;而恭此小心,敢进狂...
—————————————————
王勃算是高情商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戏作檄文遭贬斥
在沛王府,王勃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可不是要平定台湾,而是对“孝行、忠武、慎终”等重大热点问题方面的看法。其中平台一词是指王府的台榭,秘略是指谋略或认知),写完后,因其文采斐然,沛王十分赏识,特赐给他50匹帛。在王府的头三脚顺利踢开后。王勃的才华越来越受到沛王李贤的大力欣赏,引他为知己,王勃也过了两年舒心日子。李贤本身也是颇具文采,他写下用来劝谏自己的亲妈武则天不要滥杀子女的《黄台瓜辞》,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当然,最终武则天还是没有饶了他,继杀了他的大哥李弘之外,也杀了这个苦苦劝谏的次子。不过倒是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三摘和摘绝(没杀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
也就是在此期间,王勃写下了传世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随着这首诗流芳百世的,还有这位幸运的杜姓副县长(县令一般称为“明府”,县尉级别的辅助县令的正式列编的官员称为“少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在中学的教科书上都学过,就不在这里嚼甘蔗了,只介绍一个典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一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化出,只是王勃的用法更上层楼,是借鉴而非抄袭。
此诗一出,天下传唱,本来情商在四杰中最高的王勃有点膨胀,以戏谑的口吻,在乾封三年(668年)替沛王的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就是向英王李显(此人以后会两次登上皇位)的斗鸡发出挑战。文中那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几乎涵盖了所有与鸡有关的典故,像大家熟悉的昴日星官、祭祀之礼(拜把子时斩鸡头喝血酒疑似从此衍生)、诗经名句(遇风雨而胶胶来点明《诗经•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闻鸡起舞、鸡犬升天、鸡人报晓、子路戴鸡冠、鸡鸣狗盗函谷关、呆若木鸡等等。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典故、轶事,总之,这篇文章严格来讲没有什么叫嚣的攻击性,而是充分表明了王勃的知识渊博。现抄录于此: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
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
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
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
惟尔德禽,固非凡鸟。
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
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
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
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
虽季郈犹吾大夫,而埘桀隐若敌国。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爰资枭勇,率遏鸱张。
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
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
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
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如果去掉文中最后两个字“此檄”,再把名字改成“斗鸡颂”、“斗鸡赋”、“斗鸡赞”一类的题目,既应景,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可能王勃是想博沛王一笑,亦或是少年心性的标新立异,起了如此一个火爆的“檄英王鸡”的名字,结果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即便是战斗檄文,也只是两个儿子所豢养的斗鸡之间,无非是由王勃有点卖弄,博众人(尤其是沛王李贤)一笑而已。但是不解风情的李治,却上纲上线到“挑拨皇子之间的亲情、助长皇子之间彼此的构陷”的高度,也可能是他把武则天血腥迫害自己的子女,而自己枉为一国之君却无力制止的无奈加诸于王勃。于是高宗李治亲自下旨,逐王勃出王府,如此一来,再也没有其他部门和人员敢于任用王勃,一时之间,他在长安闲置起来。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篇《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其中检讨了自己的性情(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也在奉承的同时发了一点有限的牢骚(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最后表达了自己好好提高自己,等待皇帝召唤的希望(金门待诏,谒天子於朝廷;石室寻真,访下走於邱壑。幽人待士,非无北壁之书;隐士迎宾,自有西山之馔)。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